【專題籽】提琴妙韻洞簫清音 匠人心血沉澱半生
1 :
GS(14)@2016-12-24 10:56:30Ray一年最多做四把小提琴,認為工業革命後追求大量生產,令很多提琴學問流失。
【專題籽:胚芽故事】在香港玩音樂難,「做」音樂更難。小提琴家李智朗(Ray),自小與小提琴打交道,遠赴美國深造,重現百年妙音。年過四十才學習洞簫的周裕強,毅然放棄工作全職自學做簫,2003年,兩人不約而同各自走上製作樂器之路,成為本地少有的專業音樂匠人,以工藝開始另一種人生,他們都說,願意以一生的時間琢琴做簫。
研究數學公式 重現百年名琴樂章
工廈是音樂人重地,Ray的工作室也隱身在新蒲崗工廈。習慣夜間工作的Ray,在不足二百呎的淡黃燈光下雕琢提琴,工作桌堆滿木材及工具,卻沒有一個完成的小提琴,「因為所有琴都是訂做的,暫時沒有完成品,最快試過三星期完成,但也有客人等了三年。」一把小提琴由五十多個組件鑲嵌而成,做琴的速度,取決於靈感與想法,動手切割木材之前,做琴師心裏早有藍圖,「我會幻想整個琴的圖畫,琴的形狀、弧度、set up、聲音,需要有甚麼效果。」很多做琴師因為需要調整樂器,不想假手於人,索性學習做琴,Ray自小學習小提琴,也曾有這種想法,「小提琴老師認為我的耳朵好,鼓勵我去做琴,當時我認為好無厘頭,沒有付諸實行。」Ray曾從事唱片公司錄音,後來經營專業音響器材,2003年遇上沙士,風雨飄搖,生意捱不下去,重燃做琴的念頭。當今很多價值連城的古董小提琴,令人趨之若鶩,大多也是來自十六、十七世紀意大利小提琴之鄉克雷莫納(Cremona),而Ray醉心研究的,便是來自當地三大著名小提琴工匠世家Amati、Stradivari及Guarneri的名琴,「1750年之前的名琴,受文藝復興時期影響,有獨特迷人的聲音,全世界的人都正在研究。」普遍人也認為,要學習當今最好的提琴工藝,必然往意大利,他卻選擇前往美國芝加哥,跟隨著名做琴師Michael Darnton深造琴藝,「手做小提琴是一個古老行業,有很多真正的傳統做琴學問只存在於某些家族、名琴店,而我的老師是在全世界頂尖的芝加哥名琴店Bein& Fushi做學徒,接觸過無數幾百年歷史的名琴。」學藝五年,從此對小提琴另眼相看,「2008年前我自學做琴,以為自己熟悉琴上每一個瘡疤,每一個細節,對小提琴的概念、外形有新看法後,回頭再觀察同一把琴,原來它是立體的,自己曾經遺漏太多細節。」
Ray的做琴工具也購自日本的名廠。
根據意大利1743年出品的小提琴「Il Cannone」製造的作品。
工作室牆上掛在美國跟隨Michael Darnton學習做提琴的證書。
製作小提琴的木材從意大利及歐洲購入。
芝加哥學藝五年琴的弧度是靈魂
二百多年前的做琴師,沒有精準的科學計算,名琴的DNA,傳說受材料、外形及厚薄影響,不少人照辦煮碗複製名琴,但無功而回,「即使現今科技進步,可以用3D打印技術複製名琴,也不可以複製原本的聲音,也做不到琴的靈魂。」研究十多年名琴的Ray,認為迷人琴聲取決於琴的弧度,「小提琴由曲線組成,它的弧度是很複雜的,無論是直弧或者橫弧,當中包括一套數學公式,古典大師的提琴弧度,是根據某些數學公式製造,也就是小提琴世家所收藏的學問。」他參考Stradivari及Guarneri的琴模,選用意大利北部山區的杉木、歐洲的楓木,以古法煮製油漆,加上自家研發的提琴弧度,為小提琴注入靈魂,「一個有靈魂的琴,是有很多層次的聲音,可以反映不同演奏家心裏所想,在不同人手上,發出不同的聲音。」他續說,「做琴並不是要創造未來的聲音,古典小提琴的最好時光已經在幾百年前出現,即使在今時今日的音樂廳,我們陶醉的,依然是幾百年前的聲音。」琴聲的神秘魔力,令他願意花一生時間研究琴藝,重現歷史樂章,「很多人想學做琴,經常問需要用多少錢、多少時間去學,其實是沒有一個時間限制,我仍然在學習,希望每一日都在提琴上有新的考古發現。」價值廿萬的小提琴,不乏英美專業演奏家捧場,Ray自覺最大的滿足感,還是遇上知音音樂學生,「因為一個琴在學生手上有好多可能性。他們用我的琴去考試、考樂團,好似改變了他們的人生。」
提琴的弧度是保持音色水準的秘密。
削磨琴板的弧度最考功夫。
小提琴的底面板弧度不是一樣,要經過數學公式計算。
Ray Leighton Lee Violins facebook:RayLeightonLeeViolins
記者:王佩兒攝影:潘志恆、徐振國編輯:謝慧珊美術:利英豪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61224/19874939
【專題籽】貨櫃改裝隱世小店 自種自食過綠色生活
1 :
GS(14)@2016-12-25 13:44:11假如踩單車往大尾督方向,離遠便會見到這個外圍放滿綠色植物的白色大貨櫃,感覺不像香港。
【專題籽:異度空間】大埔近年有不少小店進駐,如林村的a beautiful store、Pimary及森林咖啡,要成為隱世小店的先決條件,相信就是地理環境不方便到達。近日沿大埔汀角路往大尾督方向的路邊,發現有座由白色貨櫃改裝而成的神秘小店,門外室內均放滿綠色植物。這是新開張的Mr.Cardigan綠色植物工作室,相信大家又多一個周末打卡熱點了。
「希望這裏能感染大家,培養種植的興趣。」是Mr.Cardigan創辦人Frankie(俞志堅)開始種植的初衷,他是本地時裝設計師,曾辭工發展品牌,兩年前還未流行多肉盆栽時,他已開始成為本地少數的多肉盆栽手作人,在玻璃瓶內加入砂石、泥土及多肉植物砌成「多肉瓶」出售,但因當時綠色種植尚未流行,閒時擺市集又不夠維持生活,於是決定邊打工邊等機會發展個人品牌,宣揚綠色種植生活。兩年後,他終於等到。
店名的由來是因為Frankie讀設計時經常穿Cardigan(開胸毛衣),同學索性叫他Mr.Cardigan,聽落也像Garden(花園),簡單得來也代表自己喜歡的東西。
小店任何一個地方也成為他的工作地方,隨處都可整理盆栽。
他特別喜歡玻璃瓶,在瓶內放置砂石及植物,感覺像是用雙手棒着大自然。
香港首間植物工作室
Frankie的小店由貨櫃改裝而成,換上落地大玻璃和白色外牆,放滿植物盆栽。這塊農地佔約3,000呎,小時候已通山走接觸大自然的Frankie,為汀角村原居民,而農地則由Frankie家族所擁有,但因一直未找到善用此地的方法而空置多年。以為自家農地就可以隨意使用?當然沒那麼簡單,Frankie於這一年做了不少工夫,包括寫詳細計劃書向城規會申請改變農地用途為休閒農莊、零售商店及服務行業,仔細列明規劃及設計圖則,最終申請長達近一年才成功。他更於小店的一旁劃出部份空地用來種植,推出「自種自食」租田服務,讓大家體驗種植,自給自足。店內的貨櫃也是亮點之一,由Frankie特別訂制,店內裝潢設計也是他一手包辦,看過外國人將貨櫃改裝成充滿特色的空間,亦有樣學樣,兩邊落地玻璃引入大量陽光,盆栽生長得更好。因資金所限,室內空間便以環保及懷舊為主題,裝飾盡量不花錢買,紅酒箱、木架,連插在玻璃瓶內的乾花雜草也是拾回來的;貨櫃原本是米黃色,為了想更突出而將它髹成白色,牆身是孔雀綠色,與盆栽更相襯,他閒時亦會逛花墟及夜冷店看看有沒有適合的裝飾品,讓這間植物工作室更完整。Mr.Cardigan的空間有不同用途,除了商店和農莊,亦是工作室,也是個招呼朋友的好地方,亦希望遲些可以在這裏舉辦工作坊。
門前種了多肉植物及仙人掌,他不時會拔下幼苗,更會即場採摘香草調製特飲。
這種新推出的掛牆盆栽,掛在窗邊讓陽光照射到便可。細$38、大$78
他最喜歡多肉植物的特性及外形,多種類及形態漂亮,而且十天澆一次水,對都市人來說很易打理。
農田平日由Frankie父母負責打理,現階段租田的人以附近居民為多,他希望市區的朋友也來體驗種植!
主理人Frankie平日需上班,分身不暇,暫只有星期日才開門。
鍾情多肉植物 擁多品種
近年香港也開始流行多肉植物,葉子肥美且胖,較其他植物耐養易打理,Frankie就鍾情於這類奇形怪狀的植物,小店門前除了有不同品種的多肉植物,還有一大堆仙人掌。他與植物的緣份,就始於有次朋友帶他去上水時偶遇擺滿植物的流動小販檔,自此便正式開始他的「多肉副業」。香港人連居住也有問題,莫講話種植吧,他說大部份客人都是利用僅餘的窗台位置來擺植物,因此製作的盆栽都較細小輕便。
Frankie說這裏不止是買賣,還有交流,他向客人介紹不同植物品種及種植方法,甚至客人買植物出現問題都可拿給他搶救,可謂植物也有保養期。他賣的植物除了靠入貨,也有自己培植,種在大門兩旁的植物也開始長出幼苗了。作為原居民,Frankie指將來希望製作大埔地圖給客人,介紹附近的小店及有趣景點。假日到大埔遊玩,扮文青來拍照打卡,感受田園生活,享受香港難得的一片樂土。
貨櫃前有一排長凳,讓客人坐在這裏邊吹水邊看風景。
白色大櫃是時裝設計師Kay Wong以平價讓給他;而黃色雨褸更是他用五元在美芝買回來。
客人坐的木箱是Frankie婆婆的舊衣櫳,善用舊物之餘亦與vintage主題互相呼應。
種植區細分成多塊小田(1.3米×2.3米),到訪當天有過半數已租出,每逢周末租客便可來播種施肥。
想開貨櫃小店?
從零打造的Mr.Cardigan綠色空間,不要認為只要買個貨櫃便完成,香港有不少貨櫃組合公司可供查詢,20呎長貨櫃面積約155呎,可根據設計訂做,Frankie說由訂做貨櫃裝修連水電裝修及入貨共需約二十多萬。因為貨櫃難散熱,所以特地裝了天幕阻擋陽光直射,室內加裝冷氣便解決問題,最重要的是先查清楚土地用途,如只能放可移動的貨櫃,需以正規途徑申請獲批才能一試開店夢想。
Mr.Cardigan 大埔大尾督山寮路路口白色貨櫃(逢星期日2pm-6pm)記者:畢慧婷攝影:許先煜編輯:劉曉丹美術:孔文彬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61225/19874976
【專題籽】林嘉欣×傷健畫家 繪本看世界
1 :
GS(14)@2016-12-27 12:32:52智障人士已經習畫三年,多次探班的林嘉欣,早已與他們打成一片。
【專題籽:胚芽故事】世界多采,只因你我不同。林嘉欣去年與麥當勞合作,以兒童繪本細說與兩個女兒的相處之道,今年她跳出屋企,將畫布擴大至民生社會,與東華三院「愛不同藝術」計劃的傷健畫家,創作「一起愛不同」系列的六本故事書,鼓勵傷健共融。
「一起愛不同」系列的誕生,完全是機緣巧合。林嘉欣愛逛美術館,年初偶然經過一間咖啡店,看見室內的人像畫,就是「愛不同藝術」展覽館,「我看到畫時覺得好突出,好有孩子的感覺,當時我想,畫中人是否存在?於是我抄下了麥惠鴻這個名字。」這次東華三院「愛不同藝術」計劃,與嶺南大學藝術系合作,為智障人士設計藝術課程。而林嘉欣個多月來,每周兩次觀察傷健人士的上課情況,透過繪畫過程引發她創作故事的靈感,「自閉症人士不會正面與你對話,也未必會與你對望,反而透過畫作加深認識彼此。繪畫《牙齒痛痛》的鄭嘉恩,她好鍾意畫牙,我個細女3歲,好怕睇牙醫,其實好多小朋友都怕睇牙醫,所以我想讓小朋友透過書本認識牙醫,克服恐懼。」而翁澤國繪畫的《壞心情萬歲》,一尾不愉快的魚,只要將書本反過來閱讀,便成為微笑的魚,將快樂的主導權留給閱讀者,「好像一個收藏家,重看他們3年的畫作,憑直覺篩選,然後串通一個完整的故事,其實都幾難。」當中感受最深的,一定是麥惠鴻操刀的《我就是我》,「我好奇畫中人擁有長頸,原來他畫畫時畫錯了,但他仍然好樂觀去面對這個錯誤,將它變成美麗的畫作。我覺得人越大,反而好怕認錯。」
閱讀建立女兒邏輯思考
大人的解讀總是複雜化,6本圖書能夠從孩子角度出發,傳播人生智慧,全靠兩個小書迷,「由草稿至完成,我一直有同兩個女講,觀察她們的反應,收集意見。」不喜歡擺媽媽款的林嘉欣,將閱讀當作與女兒溝通的橋樑,「小朋友透過閱讀故事人物,好容易會代入角色,曾看過一本書叫《愛哭公主》,描述這個公主好容易發脾氣,囡囡聽完故事便知發脾氣的壞處。在不同階段與她分享的書,正正就是我有事情想跟她說。」今次她選擇透過殘障人士的圖畫,與小朋友對話,「每一個人都是獨特的,無論擁有甚麼特質,我們也要欣賞,就是因為大家的不同,世界才可以色彩繽紛。」
藝術助殘障人士控制情緒藝術可以陶冶性情,也可以平復情緒,對於不擅於控制身體、脾氣容易暴躁的智障、自閉人士來說,也是最佳療法,「放假回家時他只喜歡看電視雜誌,從來不會拿起筆畫公仔,經常覺得我們不明白明他,同時不懂用言語表達,溝通上好難磨合。」麥惠鴻的家姐說,他接觸畫畫後,脾氣收斂,人變得開朗。而外號「馬拉松跑手」的鄭嘉恩,經常坐唔定,拿起畫筆時卻出奇專注。東華三院賽馬會復康中心副院長楊美玲解釋,「藝術可以幫自閉症、智力殘障者宣洩情感。加上繪畫世界的空間好闊,可以慢慢發掘他們的潛能,畫出個人風格。」楊姑娘三年間幫助畫家舉辦大大小小的展覽,讓更多人認識傷健者的潛能,即將舉辦的畢業展,還晒冷學員們三年的藝術成果,讓大家感受他們的內心世界。
麥惠鴻的人像畫帶有成人及小孩色彩。
麥惠鴻性格開朗,而最拿手畫人像、陶瓷、織布。
鄭嘉恩為林嘉欣畫人像並送給她。
「一起愛不同」系列還有少量可在「愛不同藝術」展覽館義賣。
翁澤國畫風較細緻,只會用木顏色畫畫。
林嘉欣指自閉症人士未必與人正面對話,但可透過畫作加深認識彼此。
「我們畢業啦!」畢業展日期:29/12/2016-15/1/2017地點:香港兆基創意書院「愛不同藝術」展覽館地址:域多利道1號百年大樓第二座地下1號舖
記者:王佩兒攝影:鄧鴻欣編輯:劉曉丹美術:楊永昌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61227/19877506
【專題籽】英人自資30萬修村屋 執「垃圾」建文物館
1 :
GS(14)@2016-12-27 12:32:53英國人Paul Mushy愛在香港村屋執垃圾,收收埋埋好多文物,更在荔枝莊開設民族文物館,免費供遊人參觀,但發展商已收回他租的兩間屋,文物館現已關閉。
【專題籽:易零壹綠】酒埕、石磨、農具,眼前一些舊式日用品,都是一名英國人Paul Mushy,在香港不同村屋拾回來,很多人覺得他瘋癲,執執埋埋多達幾百件「垃圾」,他卻笑稱:「這些垃圾可保留文化。」並興致勃勃地向記者展示其中一件:「這是個陷阱,應是捉野生動物用。」雖未必了解它們屬於哪年代,但無損他探究文物用途之好奇心。
荔枝莊位於新界東赤門海峽東南岸,關於這地方的歷史記載甚少,這裏有一條逾二百年歷史的客家村,原居民主要姓許及李,現時住了數人,都是非原居民,包括五十多歲的Mushy。他把這些「垃圾」放在其中一間村屋,成立民族文物館,讓更多人認識客家村傳統文化。香港人如此走寶,外國人這麼識貨,他語帶體諒回答:「可能外國人有不同視野,用不同方法欣賞事物。相反對待自己的文化,當我在英國,我也會覺得這些東西一文不值。」他欣賞客家人工作勤勞,農具造工精細,驚嘆客家人從前用石頭建屋,蘊藏無盡智慧,「他們謀生遠走他鄉,留下這些村屋,我住在這裏,要做一些事表達對他們的尊敬之情。」
租屋修復 花費不菲
Mushy在24年前來港,曾於中文大學水上活動中心工作,當時常常往荔枝莊玩水上活動,喜愛這裏環境優美,決定遷居至此,還多租一間屋作為文物館,共花了五年復修。為了保留原建築特色,遇到不少困難,「房子已倒塌,屋內有很多白蟻,我要搬走舊屋頂,保留瓷磚,我找中大學生協助洗瓷磚,再用新的木頭及舊瓷磚砌屋頂。」建築材料及運費等,都花費不菲,復修兩間屋共花三十萬元,遠超出預算,他後來遇上嚴重交通意外,也阻礙了民族文物館的復修。除了自己的家,Mushy更向政府成功爭取,改善鄉村周邊設施,包括於馬料水碼頭增設郵箱,倡議修建小路及修復山泥傾瀉的斜坡,真是出心出力。
暫存於粉嶺聯和市場
竭力的守護,也敵不過發展商的魔爪,Mushy租的兩間屋,已被業主收回,兩間屋及這幾百件文物何去何從?他表示曾聯絡康文署,而他們沒興趣接收文物。現在Mushy已回英國,照顧年事已高的母親,幸好他的朋友早前召集了40多位義工,替他把文物搬往粉嶺聯和市場暫存,日後讓文物館重生。香港一些客家村,因五十至七十年代,很多原居民移居外國謀生空置多年。有外國人像Mushy復修客家村,安居村內。例如白沙澳下洋,1918年興建的京兆世居是一級歷史建築。英國人Toby租住部份大宅,三十多年來復修工程從沒間斷。諷刺的是,我們的文化要借助外來勢力才能保存,身為香港人,要懂得珍惜他們的心意,亦應努力保存及傳承自己的文化。
另一英國人Toby三十年前搬往白沙澳下洋的京兆世居居住,並進行復修。
他撿回來的文物包羅萬有,包括農具及石磨等。
Mushy租了荔枝莊村兩間村屋,共花了三十萬元復修,費用由他一力承擔。
龍舟教練胡梓康幫忙把文物從荔枝莊搬運至粉嶺。
這個生了銹的工具,估計是從前農民捕獸或野豬時使用。
Mushy家中的灶頭,保存良好,但煮食已改用現代人的煤氣爐。
記者:梁慧琳攝影:劉永發編輯:劉曉丹美術:楊永昌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61227/19877502
【專題籽】無聲勝有聲 六人撐起聾人電視台
1 :
GS(14)@2016-12-31 10:18:33龍耳電視台由題材至後期製作都由六人一條龍製作,希期為聾人提供資訊,拉近他們和社會的距離。朱芷茵(黑朱)正以手語主持飲食節目。
【專題籽:胚芽故事】「很多電視節目都沒有手語圈圈,聾人圈子資訊不流通,他們不知道社會發生甚麼大事。」龍耳電視監製兼攝影師陳文康(Cuson)說。以手語傳達資訊的龍耳電視有時事新聞、飲食節目、電影介紹和鬼古,甚至有手語繙譯節目教人湊仔。
兩年前成立的龍耳電視(全名:龍耳手語網上電視)為龍耳聽障人士支援中心的社會企業項目,現時找題材、資料搜集、寫稿、拍攝、主持和製作等全部都由六人負責,他們有健聽的,也有聾人。聾人主持朱芷茵(黑朱)是開荒牛之一,本身是龍耳中心手語導師的她表示,「中心當時舉辦不少活動,但報名情況均不如理想,我想是不是宣傳不足呢?聾人普遍對文字不太敏感,不如試用短片宣傳一下。」她以手機拍攝土炮宣傳片,吸引了不少會員報名參加活動。當時,中心學員又墮入了連串的層壓式騙局,「聾人接收到的時事資訊不多,很多會員根本不知道甚麼是傳銷,以為這種賺錢方法可以幫助他們改善生活。」她又拍片講解傳銷和普通銷售的分別,轉發給身邊朋友,讓他們知道自己應該做甚麼決定。
監製兼攝影師陳文康(左)不懂手語,他說剪接時都需要黑朱或Stephanie在場一起製作,避免出錯。
拍攝期間,Stephanie(右)都需要為黑朱和受訪者Edmond(左)做即時傳譯的工作。
聾人做主持 「講」鬼古七情上面
黑朱雖然慣用手語溝通,但對主持工作完全沒經驗,「聾人平時溝通偏向用簡而精的方法,只要數個動作表達到意思即可。但做龍耳電視的主持時,傳達的資訊要準確,手語內容一定要仔細和清楚,這對我來說是個很大的困難。幸運地,我是個聾人,很多時候都可以用表情來幫助表達。」螢幕上的黑朱面部表情多多,尤其是做飲食節目時,光看她的反應已經知有幾好吃,「講」鬼古時更是七情上面。黑朱的拍檔主持馬芬燕(Stephanie)是手語繙譯員,健聽的她來自聾人家庭,「我以前覺得聾人家庭有健聽的成員幫手,應該不會太困難,當我意識到有很多家庭上下都是聾人,身邊也沒有親戚朋友幫忙,我便意識到手語繙譯很重要。」她在中心又接觸不少聾人媽媽,「她們聽不到寶寶的哭聲,不知道他們肚餓或有其他需要,所以要經常抱着小朋友,睡覺時只要感到寶寶動一下,便要醒來看寶寶有甚麼需要;去健康院做檢查,跟姑娘學習育嬰時也溝通不到。」於是龍耳電視把衞生署的育嬰指南繙譯成手語,教家長如何餵食、更換尿片和抱嬰方法等等。
聾人主持黑朱(右)認為聾人對文字敏感度不足,短片可更有效地向他們傳達訊息。
龍耳電視為社企,需要自負盈虧,人手不足的情況下,各崗位同事都需要身兼多職。
以畫面說故事 拍攝更花時間溝通
主持人主要以手語表達訊息,身兼監製和攝影師的Cuson不懂手語,需要更多拍攝時間。「在溝通上,很多時我跟Stephanie說完,她會再用手語跟黑朱溝通,之後又再繙譯給我知道,所花的時間較長,比一般的製作,我們用說話直接溝通,你會知道我的指令和想法,用手語就會多了一層溝通。」曾在電視台工作的他說現在要習慣以畫面說故事,「以前拍攝時,畫面可以拍半身,拍普通電視節目主持都會用近鏡,但現在因為要做手語,不可以拍太近,否則見不到手語的位置。」他說角度、取景和構圖都要配合打手語的位置,也不可影得太側身,否則會影響聾人觀眾看手語。團隊現時更在節目加入聲音,希望健聽人士都可以一起看,做到聾健共融。
記者:列淑華攝影:周芝瑩、徐振國編輯:謝慧珊美術:黃創泰部份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61231/19881809
【專題籽】手語繙譯義工:原來真係溝通到
1 :
GS(14)@2016-12-31 10:18:34任職測量業的陳建霖基於好奇心學手語,為聾人做手語繙譯義工已有四年時間。圖中他打的手語為「我愛你」。
【專題籽:胚芽故事】在日常生活中,聾人跟一般健聽人士難以溝通,手語繙譯成為重要的橋樑。任職測量行業的陳建霖本來跟聾人沒半點關係,五年前基於好奇心學習手語,「最初也有懷疑過手語是否有效,但在課程中跟聾人溝通時,發現我們真的明白彼此的意思。」後來他更成為手語繙譯義工,在宿營、行山、電腦入門班、養生湯水講座等提供繙譯服務,幫助聾人和世界溝通。
當歸陳皮都有手語?
「有一次在北角七姊妹道,環境非常嘈吵,很難聽到別人說甚麼,我見到聾人卻可以透過手語『交談』,自如地傳遞訊息,我當時很想知道他們在在『談』甚麼。」就是這樣,建霖用大約一年時間完成了繙譯級別的手語課程,「課程就像學英文跟洋人練習,我們有機會跟聾人『對談』,有時他們也會糾正我的打法。當知道可以溝通到,便更有興趣學下去。」自2012年完成課程,建霖加入了香港聾人福利促進會手語同學會,在公餘時間為聾人做繙譯,「有一次,我參加了兩日一夜的宿營活動,當中只有我一個繙譯。過程中,只要職員有事情宣佈、聾人嘉賓出席分享環節,或營地導師帶領遊戲,我便要負責繙譯。」他說雖然密集的手語繙譯來得辛苦,但可以為聾人作溝通的橋樑,意義重大,也令他進步神速。建霖又不時為興趣班和講座做即時繙譯,問他手語是否真的有Java、當歸和陳皮的打法呢?他笑說:「要譯的話都可以直譯,不過未必每個聾人都明,我們通常會事前請導師和講員提供會用到的專有名詞,到時寫在白板上,這是最有效的。」他說現時手語仍未被統一,一個簡單字詞都有數個不同打法。
建霖所屬的手語同學會成立30年,早前更被邀請到本地主題公園的同樂日中提供手語即時傳譯。
建霖(右)在公餘時間為遊戲設計入門課程作即時繙譯。
建霖(左)認為聾人朋友是他的老師,跟他們的相處中,學習到更多手語。
記者:列淑華攝影:周芝瑩、徐振國編輯:謝慧珊美術:黃創泰部份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61231/19881812
【專題籽】本土創作復興 資深木匠×洗水師手藝狂熱
1 :
GS(14)@2017-01-05 08:07:40做木工幾年的阿Dom,夢想可以製作有用的木工成品,建造充滿木工成品的住家。
【專題籽:胚芽故事】新年伊始,少不免回顧過去一年工作,記者發覺有關手作精品工藝的報道也為數不少,訪問間也有職人表示本土工藝近年有復興之勢。的確,文青風持續大熱,手作市集遍地開花,但亦有人質疑文藝風潮只是大伙兒湊熱鬧,到底本土手作受歡迎是虛還是實,相信職人會最為清楚。我們就趁2017年初,找來兩位已有一定資歷的職人單位,分別是目前專注木工創作的Start From Zero及手工牛仔洗水的NI-MES,重新檢閱香港的手作工藝氛圍。
Start From Zero鬥木要夠快
Start From Zero已有差不多16年的歷史,其實創辦人阿Dom和拍檔一開始是玩街頭藝術,約5年前才開始專注於木工創作。「一開始是做street art,做一些貼紙、海報貼在街上,到後來又整衫開舖頭,那時開始自己動手做裝飾開始接觸木工。」之後試作木製工藝作藝術展覽,有做過木板畫、小木屋,才發現木工有市場。「一開始其實是自己造給自己,做展覽也沒預計要賣,後來有人問可不可以幫手做一張枱,又有人問可不可以教班。」誤打誤撞轉型木工,想不到可成為一門事業。對比起街頭藝術,他坦言木工的商業需求較大,但卻不是為了賺錢鬥木。目前Start From Zero除舉辦工作坊、售賣自家產品,也接定單,例如餐廳的枱凳、展覽用到的舞台等,甚至早前深水埗明哥到蘭桂坊義賣的餐車也是出自阿Dom之手。收入也只以僱用學徒幫手,但對阿Dom來說,木工和街頭藝術都是興趣。
不受潮流影響 夢想依然做木工
以往玩街頭藝術要做其他工作補貼支出,現在做木工也是靠勤力來補貼興趣,他展示一些木製廁紙盒、clipboard筆記板,用上複雜精妙的技巧將多塊木板拼合而成,但這類12蚊店買到的產品實在沒人願意以數百元的售價買手工,一直乏人問津。「得閒時就會做這些,沒有人買,但自己鍾意。」他覺得用來擺展覽的木工放兩三天就拆很浪費,夢想是製作可用的木工,建造一間住得到人的木工,入面有焗pizza的木窯爐和用柴火洗澡的大水桶。「用到先好玩嘛!」目前受制於地方有限,但已經在工作室的露台起了一間小型木屋。也因為十多年來一直也是興趣使然去搞創作,阿Dom也不認為會受潮流影響,不會太在意是不是真的多了人注意:「或者有人會因為現在興皮就做皮、流行插花就做插花,我只是喜歡木,所以一直在鬥木。」雖然木工既是興趣,也有穩定收入,但在香港以工藝創作作事業還是不容易。「做木工最難是甚麼?時間。可能客人會要求新年前要起好貨,但說這話的時候已是年廿八。」香港的節奏快速,雖做手作木工,但可能只有數星期時間要交貨,設計更要在數日內趕起。做得快、做得多才能生存,顯然和阿Dom的木屋式木工理念相違,但在香港地,職人已習慣了嗜好和工作並存:「本地還有另一木工團隊『廿一由八』,我們經常交流,如何避免做來都是交租,得出的答案是:做快啲。」另一個是空間問題,木工需要很大的地方,是香港最缺乏的。「我們一開始的工場是在柴灣,之後搬了去觀塘,前前後後都搬了大概10次。」加租、工廈改建都是搬的理由:「裝修完部?都變細,我們要搬木材會弄花地方,又要搬。」阿Dom形容地方比以前難找,但慶幸現時遇到良心業主。他認為做人和做木工也一樣,最重要是決心和耐性,當初學木工也是start from zero,看YouTube片、看書自學。「乜都唔識都做到,未試過有人上來砌不到一張凳。」阿Dom即場示範,利落純熟的手藝之間的灑脫悠閒,記者也感受到這種專注於興趣的職人精神。
一個木製衣架大概花了約一個半小時完成。
單是切木頭已有不同器材,這把drop saw用來切切口較短的「橫刀」。
「直刀」則要用table saw,切時會用木頭把手將木材推前,保證安全。
阿Dom把以前做街頭藝術的絲網印刷技術用在木工上。
用砂紙機做打磨是最累人的步驟,由粗砂紙磨到幼砂紙,會用一半以上的時間打磨。
Start From Zero
facebook:ratscave.sfz
記者:司徒港燊攝影:王國輝、劉永發編輯:劉曉丹美術:孔文彬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70104/19885258
【專題籽】自家設計 香港最後洗水老牛技藝
1 :
GS(14)@2017-01-05 08:07:40Tommy設計牛仔褲的洗水款式,相信是香港少數懂這門技藝的人。
【專題籽:胚芽故事】新年伊始,少不免回顧過去一年工作,記者發覺有關手作精品工藝的報道也為數不少,訪問間也有職人表示本土工藝近年有復興之勢。的確,文青風持續大熱,手作市集遍地開花,但亦有人質疑文藝風潮只是大伙兒湊熱鬧,到底本土手作受歡迎是虛還是實,相信職人會最為清楚。我們就趁2017年初,找來兩位已有一定資歷的職人單位,分別是目前專注木工創作的Start From Zero及手工牛仔洗水的NI-MES,重新檢閱香港的手作工藝氛圍。
當大家買衫都主攻連鎖大品牌,在這個速食時裝年代,西裝都甚少度身訂做,原來香港仍有自家製手工洗水牛仔褲。Tommy在5年前創辦了香港本地牛仔褲公司香港丹寧設計所(NI-MES Deniming),除了會製作自家洗水牛仔褲,還會替客人改款。雖獲不少報章報道,也有設計學院找他教班,不過一路走來仍然是孤軍作戰,一人打理整個工場,似乎近年興起的本土手作風氣並沒有為他帶來多少幫助。多年苦心經營,知名度高了,但衣服生意易受零售市道影響:「今年明顯較差,不同的是,多了人找我教班,有在HKDI(香港知專設計學院)教牛仔洗水,大型品牌也有合作舉辦workshop。收入方面以製作牛仔洗水佔六成,教班佔四成。」不過就算有收入,Tommy也會用來投資新器材,至今仍然出不起人工請人,一星期做足六日做one man brand。看他所設計的型格爛牛,心想牛仔洗水也是一門有型手藝,應該比鬥木省力,但採訪當日走入Tommy的洗水工房,卻發覺非想像中舒服,對着又嘈又熱的洗水機械,還要用上硬漿、染料等化學材料,型褲背後全靠職人罩住口罩面具,抵受高溫,反覆洗擦多次才能完成,一天最多更只能處理到4條牛仔褲。
人手洗水牛仔褲 褶紋粗幼有變化
就算自家品牌的牛仔褲,Tommy都是設計好樣板,由內地購入,自己做洗水的部份。何謂洗水?就是一切牛仔褲舊化的工序,仔細分的話會分為乾、濕兩大工序,乾是用砂紙、磨機等去做出俗稱「貓鬚」的摺痕,濕則是用洗水機洗舊牛仔衣服。Tommy即場示範幾招乾工序,看完才知洗水一定要靠人手。例如膝後的蜂巢貓鬚,要先用手摺出褶紋,再塗硬漿和氧化劑,而大腿位一條條直紋的砂位,也要用砂紙反覆磨擦。「現在有些雷射貓鬚,用機畫出來的,但一看就知不同。洗水一定要手做,每條褶紋粗幼要有變化、自然才算靚。」一條靚的洗水牛仔褲,可以做到和穿了三、四年自然舊化的牛仔褲沒多大分別。
Tommy自少喜歡牛仔衣服,當年大學畢業就一心想投身製衣業,由跟單做起,老闆想找個懂英語的人到內地洗水廠工作,Tommy立刻搶住答應。在內地工作8年期間,Tommy跟了一位羅馬尼亞的洗水師傅阿Jean:「我們做事可能會由成本入手,但阿Jean會先諗點做好一條牛仔褲,做好了才去在其他方面減成本。」阿Jean同時亦介紹很多外國的洗水技術給他,令他大開眼界。當年廠房主要替外國大牌子做洗水,他覺得外國品牌未必適合香港人體形,於是啟發了他開創NI-MES。目前香港只剩幾間廠房的老師傅會替其他公司做牛仔洗水,會自己設計的就只有Tommy。「工業北移之後都沒有廠房了,這裏有不少器材都是舊廠房不要低價接收的,可能我不做的話,香港很快就沒有人懂得洗水這門技藝。」「上年興爛牛,我就研究damage,今年流行複雜一點的貓鬚,就玩蜂巢貓鬚。」不過他面對最大的困難是香港品牌的形象問題,很難說服大家買本土創作。手作工藝在香港市場空間有限下,面對各種難題,手作職人仍堅持,值得大家多加留意他們付出的努力。
蜂巢貓鬚是指膝蓋後的褶紋,洗水時要先用人手摺好,再用磨機打磨。
噴上硬漿和粉紅色的氧化劑能令白化效果加深。
褲袋位附近的褶紋名為自然貓鬚,方法和蜂巢貓鬚相似。
爛位俗稱damage,要用磨機磨出破口,過程會有布碎粉末,必須帶上面罩。
Ni MES
facebook:NimesDeniming
記者:司徒港燊攝影:王國輝、劉永發編輯:劉曉丹美術:孔文彬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70104/19885260
【專題籽】兩支無頭燒烤叉BBQ原隻燒雞
1 :
GS(14)@2017-01-09 08:11:54示範古怪燒烤的專家,是「熨烤達人」老闆——阿Roy(左),他從事日韓料理店已12年。
【專題籽:港情講趣】最近天氣不太涼,間中或有些陽光,的確是到郊外BBQ的好時光!如果你對公式燒烤包感到厭倦,或許可以來點較重型的新口味!就是勁燒原隻燒雞,將餐廳菜式,變為BBQ美食。
成隻雞BBQ肉嫩油香
為了嚐到今次BBQ另類美食,找來「熨烤達人」老闆阿Roy作示範——他做日、韓料理12年,餐廳不少創新菜式,都出自他手筆:「BBQ爐做原隻烤雞,中學時代我已經做過;除多了一陣炭火香,最重要是把雞油也逼出來,口感特別肉嫩油香!」烤雞前,需預留一小時,先以粗鹽及生蒜泥搽勻雞身內、外作調味,「上燒烤叉方法亦頗特別,先折斷燒烤叉的頭叉位,變成鐵籤,再由左腳根部插入,右邊雞翼尖位停;相反方向,再做一次,這樣就會在雞身上做成一個X形支架,好處是雞隻在炭烤後,不會變形或捲縮,令火力得以更均勻,這樣燒起來會更易熟。」上烤爐前亦有注意點,就是炭火最好燒成全白:「這時火力不太猛,但熱力又特別充足,這樣就不會燒燶雞皮,大概20分鐘時間,雞隻就全熟了!」
燒烤前一小時,要以蒜泥及粗鹽為生雞調味。
上叉方法,是用兩支已去頭的燒烤叉,做成一個「X形」支架。
燒烤時間不算太長,只要20分鐘就燒好了。烤雞的皮位,感覺好比炸子雞般脆口,但油份相對較少。
記者:朱崇德攝影:伍慶泉、梁志永編輯:梁浩維美術:利英豪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70109/19888650
【專題籽】韓式芝士大腸變BBQ風味
1 :
GS(14)@2017-01-09 08:11:54烤至腸身香脆以後,再塗上一層韓式辣醬,燒至乾身即可食用。
【專題籽:港情講趣】到韓式餐館,不少人也會點芝士大腸!其實還可將之轉化為BBQ菜式:「做芝士烤大腸秘技,是不能使用新鮮豬大腸!一來難燒熟,而且燒出來肉質非常韌;建議可到凍肉舖購買已燜熟的,燒起來會更軟更入味。」處理方法,先將大腸切成5吋長度,中間充填以「碎芝士」,再以牙籤在大腸的頭、尾位封口:「燒烤時發現液態芝士流出,這時的外皮就會變得非常香脆;如果想惹味一點,還可塗上韓式辣醬,就更有風味。」
先將芝士碎放入大腸內,再以牙籤封口。
由於BBQ爐熱度足,輕易做出流心及拉絲效果。
芝士大腸,是一道頗受歡迎的韓國餐廳菜式。
記者:朱崇德攝影:伍慶泉、梁志永編輯:梁浩維美術:利英豪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70109/19888652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