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 2009谷底反彈」的認知 hiking


From

http://hk.myblog.yahoo.com/kl424/article?mid=3219


農曆新年後恆指連升兩日,累計升699.61點,收報13278.21點,平均成交416.28億,比上周多27.74億。

油價在短時間內跌了百多元,每次油價大升時,均傳出石油存量有限,在不久將來會耗盡的報告,同時,替代能源被炒上半天。事實是,直至2005年為止,全球發電主要由煤、汽油、石油、水力及核能發動,佔整體98%,其餘2%則 由生物質能、風力、廢料、地熱、太陽能提供。撇除環保角度,單憑投資方向出發,煤、汽油、石油、水力及核能才有投資價值,現有的既得利益者只需在好市時撥 出少部份盈利,便可在逆市時把其餘的企業收購並限制其增長,甚至將之毀滅,以保利潤源源不絕。股神已在投資中石油過程提供了一個投資能源股的最佳示範。

有機蔬果愈來愈流行,在香港,有機產品起碼比普通產品貴一倍,除了讓買家覺得 健康點,對地球人態負責任一點,而付出多一點錢外,還要彌補有機耕種收成較低及成本較高。今早新聞說非洲持續乾旱,千萬人會進入饑荒狀態,若果世界大同, 城市人是否應該立即暫停所有有機耕種,以謀求最高產出,以緩和糧食不足情況。也許整體世界糧食沒有短缺,只是分佈不均,若情況如此,不如每次買有機產品 前,轉買普通產品,省下來的一半錢捐贈給饑民,一起把世界資源耗盡,有禍同當。

新 年前嚴重車禍,由三個供過於求的行業包辦,一名醉酒貨櫃車司機,把一名的士司機及五名扎鐵工人撞死,相信貨櫃車司機會被提高量刑起點,但與謀殺罪相差仍 遠。這是香港法律的特色,沒有周詳計劃的犯罪行為,刑罰遠比精心計算的犯罪行為低,醉酒時身不由已,控制能力差得多,在這個標準下,只要犯人誠懇認罪,表 示悔意,加上「信得過」的人出面求情,量刑時便會低得多,除非刑罰重新以飲酒前清醒情況下重新衡量,例如當日有駕車的人飲酒,便需要為酒後一切行為負責, 醉酒撞死人便等同謀殺,判決時以謀殺量刑,才能收阻嚇作用。

一不離二,又是新界北,又是六人小房車的交通意外,迷信的人會把事件串連起 來,正如傳媒把農曆新年後的第一個交易日,與全年走勢作比較(不用「分析」字眼,如何聯想都看不到有分析成份)。當這些資訊被廣泛認同,作出寧可信其有的 行為,反過來影響短期結果。要打破這類型的認知,最簡單的方法是舉一反三,只要在歷史中找到一次單一「破例」事件便成。多數情況下,認知並不是建立在科學 分析上,當愈來愈多人產生共同的認知,其威力會非常可怕,例如古時大部份人認為地球是平的,提出地球是圓的人,反而會被指妖魔被處死。

當市場多數人認為奧巴馬可以解決危機,2009年 經濟可從谷底反彈,這股力量足以把股市在短期內大升四、五成,這是過去兩個月內發生的事情。認知的破除,威力同樣驚人,有大部份人認為是「邪教」的組織, 認定某年某月某日為世界末日,信眾在那天聚集一同等末日,隨著時間過去,末日沒有降臨,信眾的認知被打破,比世界末日更難受。結果大致分三類,第一、不能 接受,選擇死亡,逃避現實沒有勇氣面對現實的人,找死不易,這類人是少數;第二、接受任何白痴解釋,例如教主計錯數或者收錯料、信眾真誠感動上天等等,實 際上這類人不願意接受自已之前的白痴行為,縱使知而不認,隨時間過去而解除認知的枷鎖;第三、打破錯誤的認知,這類人也是少數,願意承認過往是白痴的人很 少。

第二類人佔絕大多數,在股票市場中也是,隨著經濟數據變化,「 2009年經濟可從谷底反彈」這項認知,在一月中開始被打破,但不全面,最終這項認知是正確還是錯誤,現在還言之過早,在前景明朗之前,第二類人增減繼續主宰股市。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73

不宜過份憧憬自由行 hiking


From


http://hk.myblog.yahoo.com/kl424/article?mid=3245


恆指跌890.05點,平均成交上升55.8億至428.6億。

2008年下半年總成交70764億,124個交易日,平均成交570億(懶計當中的半日市)。而2009年至今二個幾月,平均成交435億,比去年下半年少23%,用較長時間的數據比較,並非預測將來,只是為了解身處何方。

由次按風暴到金融海嘯,這段時間企業的問題漸浮現,這個星期,匯控盈利跌70%至,大減派息兼供股,恆生盈利跌22.7%,富士康盈利跌83%。港交所全年少賺17%51.29億,上半年平均成交873億,比較之下,下年前平均成交下跌不少。以全年計,2007年平均成交881億,2008721億,本年至今只有435億,明顯地,港交所2009年 業績很有可能大倒退。不少人認為股市跌了六成,已充份反映壞消息。從港交所例子中,可以指出,跌幅只反映未來某時段的壞消息,一般人認為股市跑前經濟約半 年,未來也。而當半年後的前景愈見清晰,股市的變化自然繼續追隨。換句話說,如果小股民看不到清晰前景,股市升跌的機會還是參半,不要輕易相信財經明星見 底之說。

過去十多年,工作接觸不少行業,每次大小股災都只影響部份行業,97亞洲金融風暴時,資訊科技業因千年蟲騙局而供不應求,科網股爆破及SARS期間,工業卻穩步向前,這一次金融海嘯,範圍廣而深,最後一道防線,已放在中國身上。

廣東省放人救港澳,第一擊為深圳居民,實為塘水滾塘魚。SARS前的科網股,雖有小投資者傾家蕩產,但只屬少數,始終大部份投資者不會全資投入科網股,大幅借貸的更為少數。SARS時樓股大跌,之後的自由行,配合港人多年積蓄的釋放,樓市及股市逐一反彈,放大了自由行的功效。現時情況有大不同,相信旅客增加可舒緩失業率大跌的機會,但令樓股向上的動力卻欠奉,我沒有數據在手,但就朋友的現金比率相比,現時明顯比SARS之後低,主要原因,2008年用了不少現金以次按風暴價買樓、中移動、中人壽、匯控…誰知,現時都變了金融海嘯價。

茶餘飯後,都有人談匯控供股問題,匯控還值得信嗎?盈利倒退七成不發盈警,派 息大跌,供股沒有送紅股(之前歷史上二次供股都有紅股送),錯失高價供股機會,錯誤投資美國市場,都令投資者信心動搖,擔心匯控管理層今非昔比。過去一 年,匯控是最早一批處理次按問題的金融機構,但在過去一年,仍然犯下明顯錯誤,除非真係壓低股價以股換股方式增持極具吸引力的目標,呢個想法要幾耐先可以 得到答案?22年前以高價供股,2年後公佈強差人意業績,之後先收購米特蘭銀行,匯控引入英國業務,到今時今日,呢個世界似乎只有中國值得投資,匯控只持有十幾個%的交銀及平保,中國會否比機會匯控增持?如果匯控跌得多,中央把中行、建行、工商、中人壽給匯控收購也不錯,但利益會被瓜分,索性把農行高價賣49%給匯控,也許對中國最有利,身為匯控支持者,可能已開始精神分裂。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459

並非問題所在 hiking


From


http://hk.myblog.yahoo.com/kl424/article?mid=3248


本周平均成交372.9億,比上周跌55.7億,恆指則升604.28點。匯控除權,港鐵全年少賺45%,是本周成績最好的藍籌,派息34仙,繼續以股代息;新地半年少賺95%;國泰全年盈轉虧,蝕86億,不派息,預期今年燃油衍生合約仍來帶來虧損;太古A全年少賺78%。下周中移動、交銀、港燈、煤氣公佈全年業績,信和、新世界、恆基公佈中期業績。至今,藍籌只有國泰見紅,其餘全部倒退,當中,成績最好中電,只跌1.74%,新地半年少賺95%最差。

股神周初接受CNBC訪問時表示,美國經濟陷入深淵,不會瞬間好轉,今年起計,五年內「經濟體制會運作良好」。另一項值得記存的是,經濟復蘇可能觸發較70年代更大的通脹威脅。「有排衰」、「通脹」,遇到同路人,特別抄下來記存。

如果真係有排衰,咪之後三、四年都唔駛買股票?這個是個相對的問題,例如未來三年,預期企業盈利倒退~30%,~20%,~10%,加埋大約為現時的一半多DD, 而股市一下子跌一半的話,資金提前投入股市,便會對股價作出支持,這時便會出現經濟慢慢衰,但股市開始反彈。由於這筆資金是基於以上假設而作出決定,若果 情況與預期相差得遠,股市又會在經濟慢慢衰的同時作出波動。由於人性的貪婪,人會傾向愈估愈遠,希望早別人一步趁低吸納,由於遊戲是互動,股市沒有特定的 高低位,超買只是買家比預期多,超賣只是賣家比預期多,超買後可以超超買,往後超超超買,相反亦然。界線是好工具,在超買時將小投資者的股票吸納過來,在 超賣時讓投資者蜂擁接貨。

匯控供股問題,繼續成為茶餘飯後討論重點,個人而言,由於還在月供,而且股數不多,供與不供實際影響不大,花太多時間去研究,並不化算,最簡單的做法,是先供股,支持匯控,然後往後半年,每月供少一點便成。最大問題是匯控佔退休組合愈來愈大,這要用時間慢慢調整過來。

司徒寶介紹倪匡散文,連續多篇介紹金庸新修版如何精彩,令我不禁借了笑傲江湖。看小說是讀書時代的玩意,當時沒有i-podnds玩意,坐地鐵時人人一本小說,或者漫畫,時移勢逆. ,在公共交通工具看書的年青人近乎絕跡。
金融海嘯的陰影下,飲食業揚言上半年會陸續有食店結業,星期六晚,六時二十分到附近的金潮晚飯,年頭金潮搬到區內一間凶舖,過去十年不是空置,便是開業不久便結業。面積大了一倍的新舖,門外人頭湧湧,問Model太 子女要等幾耐,佢睇完訂檯紙後,建議我下次先來幫襯。今日中午往中央圖書館,順道往民聲食肉餅飯及豬排,同樣客似雲來。結業的食店也許要怨金融海嘯,但並 非問題所在。就業市場也類同,失業減薪者可以怨資方無良,政府不出手相救,但同樣並非問題所在。回程時看到一班雷曼「苦主」遊行,心想,同樣並非問題所 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626

通脹二十年 hiking


From


http://hk.myblog.yahoo.com/kl424/article?mid=3262


 

恆指上周再升307.71點,連升兩周,平均成交上升78.4億至451.37億。

香港藥廠一再出現問題,忽然令我想起年多前的一個想法,就是政府「把藥廠買下來」,翻查舊文,idea20071015日,「天水圍悲劇上集之尋根, 被篇入「吃喝玩樂以外」,討論熱烈的一篇作品,只有上集沒有下集的作品。政府首要做的是以「維護香港形象,市民健康」為名,將全港藥廠一驗再驗,不斷向全 球公佈結果,有問題藥廠很快便會出現財政困難,政府再以低價藉「創造就業」為名收歸特區所有,之後給各間大學以招標形式競投管理權,供大學不同學系的畢業 生實習,同時產出公立醫院所需藥物。

和記港陸派息2.2仙並不吸引,每股盈利22.46仙,市盈率低於3都不算吸引,最吸引是資產淨值63.4億中,有59.6億現金及銀行存款,每股資產值超過七毫,當中超過六毫六係現金及銀行存款,這是投機組合唯一仍未蝕錢的股票,邊個話價值投資無用,講的人一定無睇股神師父本「證券分析」,呢本書係1934年出版,即1929-1933年全球性大衰退後一年,當中見解自然經得起上世紀最嚴重的經濟衰退,以往股市暢旺,大眾樂觀行事,「證券分析」的光芒被新興財經明星散文式財經書蓋過,金融海嘯被譽為上世紀三十年代大衰退後最嚴峻的挑戰,此時此刻,返樸歸真,特此向大家推薦。

戰爭令人口大降,之後,當出生率回復,呢班BB大 個仔之後,成為當時最大的消費層,推動經濟,如果出生率升幅過急,經濟一下子吃不消,通脹率便會飆升,中國歷史中,多次改朝換代之後,都出現經濟繁榮,可 能與此有關,可惜我對歷史一無所知。二次大戰之後,美國戰後嬰兒潮在過去好一段日子,成為經濟學一個話題,當中評論還有些觀點可以補充。

2009年是六4二十周年,也是西藏判變五十周年,對現今經濟來說,兩者都不及1959年避孕藥的面世,至今也是五十周年,之後,美國將之推廣,無巧不成話,中國「一胎政策」始於1979年,至今三十周年。

七十年代,美國果班戰後BB踏入壯年,由於戰前經歷多次經濟蕭條,戰後出生率急升,果陣通脹開始加劇,是與巧合?無論如何,股市一直反映呢班BB推動中的經濟。當呢班BB到了九十年代,個個準備退休,買股票買樓養老,需求大幅上升,令可接受的PE上升,股市出現泡沫,呢個係普遍傳媒比我的信息。不過,成個model沒有強調戰後第二代的出生率下降,其中一個主要原因係避孕藥的出現,而且,避孕方法推陳出新,加上醫學昌明,墮胎技術成熟,也是戰後出生率不能持續的原因。

以此推論放在中國,中國在二次世大戰後,經過一段時間內戰,出生率飆升時間比美國遲,在1979年之前,雖然有十年瘋狂日子,但對出生率的影響相對比戰爭期輕微,至1979年推出「一胎政策」,出生率開始被控制,比避孕藥遲二十年,比美國避孕普及遲十幾年。上一次股市升浪由SARS之後開始,「一胎政策」前最後一班中國BB當時24歲,讀完大學投入社會不久,消費層在中國歷史中推至高峰,之後商品價格大升,是否巧合?如果美國的model在中國重現,之後通脹必會重臨,而且經歷一段長時間,由2003年起步,可能長達20年,過去五年只是個預演。
瀕危的座頭鯨遠渡而來,由香港西部,南丫島東博寮海峽進入,游往海洋公園毛逐自薦,以取代病逝多年的「海威」(真巧!海洋公園以往那條殺人鯨「海威」,是於1979年加入海洋公園。),盛智文由於公職繁忙,暫時通知座頭鯨先游往東面的藍塘海峽、鶴嘴對開海面,等侯盛智文決定,究竟座頭鯨有無機會interview? 預祝愚人節快樂。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768

的士 hiking


From


http://hk.myblog.yahoo.com/kl424/article?mid=3254


三個半月前,把的士這題目記下,找了些資料,與十多個的士司機閒談,想要的資料還不足,還不下筆恐怕快要忘掉,只能勉強成文作備忘,若有補充歡迎留言。

去年尾推行「短加長減」之後,新界的士帶頭把大嶼山反轉,市區的士加入行動,行動不可能會令市民接受,市區的士短加長減已咨詢多時,新界的士長途比市區的士平,是可預期,很難想象到當措施實行後才作出行動,他們的行為好似今晨睡醒才發現問題。

金錢的出現,為貨品作出大家認同的價格,大大減低尋找兌換資訊的時間。機管局 及運輸署提供這類資訊,對社會應該是件好事,消費者因此大減尋找資訊的時間(成本),新界的士為此阻塞交通,反過來說,他們希望乘客蒙在鼓裡,若果這道理 成立,百佳、惠康豈非要推行大規模集會反對消委員公佈價格。

左想右想,問題應該是新界的士反應遲鈍,遲市區的士5個 月申請,「執輸行頭,慘過敗家」,新界的士申請執輸,行頭阻交通,敗的是香港。最終,政府又道歉,痴線!加速新界的士短加長減審批過程,還把資訊混淆,將 市區的士與新界的士收費混合公佈,安撫新界的士不滿人士,這樣做對得住廣大市民嗎?如果我有爭取保留皇后碼頭那班學生搞手的激情,一定會搞個罷坐新界的士 行動。

 

的士的供應受發牌制度限制,市區的士超過一萬五千部,新界的士不足三千部,這次行動市區的士大約有七百部參加,新界的士三百部,論百份比,前者不足5%,後者超過10%

1998年金融風暴之後,的士數目便一直維持不變,換句話說,過去十年,無論恆指在幾千點,還是三萬幾點,香港也只有一萬八千餘部的士。而需求方面,香港人口在1998年為六百五十萬人,去年接近七百萬,需求比1998年大是合理說法。至於旅客方面,9798年訪港旅客分別10.4M9.6M人大幅上升至2008年的29.5M

同期,機場搬往赤臘角,港鐵落成機場快線、東涌線、將軍澳線、馬鞍山線、西鐵,還加了尖東及落馬洲站,有人說競爭大,的士難搵食,這是混淆視聽,的士牌擁有者與的士司機是兩個不同的個體,的士難搵食,是前者還是後者?

在樓股大跌,大喊沙士價,甚至98金融風暴價的同時,的士牌價仍然高企,閒談時得知現時投資新的士牌價連新車超過300萬。 投資基本問題是風險與回報,香港政府超過十年保持的士牌數目不變,這次的士價格調整已抑起大波,若果政府加發新牌,恐怕會有暴亂,預期弱勢政府會繼續維持 的士數目一段長時間,三五年內也不會更改。供應封頂,情況有如陳年舊酒,或者古董,不同的是,投資的士不斷為投資者產生現金流。

以往香港夜生活還未北移,日更租金低於夜更,時移勢逆,現時日更租金比夜更高,經過多次閒談,的士租金會視乎車齡略減.,日更$300-$350,夜更$250-$300,平均每天租金收入$600,一個月超過$18000,回報比買樓高,風險比買樓低,難怪的士牌價至今可以企硬。去年頭四處呼籲負利率買樓是最佳投資的人,唔係神棍(賣家),就係白痴(買家)。

 

的士司機與車行之間有如公司與公司的關系,司機要付出數千元按金,新車較高,新手也較高,合併不同資料來源,為$5000-$8000,如有交通意外,按金會被扣作維修費用。二十年前,一更的士收入可以過千,一個月二、三萬元收入並不稀奇,現時能過一萬元已要還神,這現象有點不可思議,就算連大眾認為最被欺壓的清潔工人,薪金也比二十年前高。相反,的士牌價卻不受影響,同期大幅上升。這情況反映在1998年前政府大量發牌,的士司機競爭加劇,但同期願意投身的士司機的人數增加得更厲害,這班人不少來自退休及失業人士。

的士租金企硬,除了政府唔發新牌,還要視乎出租率,香港經濟轉營,工業北移,好些中年人投入的士司機行業,比較管理員,話晒打自已工,較具彈性。的士司機是自顧人士,支出是的士租金,由於供應固定,需求急劇上升,令租金與出租率能雙雙企硬,在支出難跌的同時,去年燃料價格上升,成本全數由的士司機(租客)承擔,的士牌擁有者繼續收租。經濟好的時候,的士司機營業額上升,還可彌補毛利下跌的部份影響,但當經濟逐漸變壞,的士司機利潤自然不斷減少。直至願意當的士司機的人明顯減少,的士租金自然會跟隨。

在成本的比例中,租金遠比石油氣為高,之前有的士業要求政府減燃氣稅等等,相信都是的士擁有者推波助瀾,以維持自已的利潤空間。

收筆前順帶一提,去年12月的行動,據行內人透露,是全職在機場等客的的士司 機發動,他們針對的是「短加長減」政策。據說,的士在機場等客,可能要等2-3小時,大部份的士司機都唔會等,「短加長減」絕對有利,因為平均每支旗會比 以前收多了錢。但對專門做機場的的士司機,政策變相令佢地收入大減,佢地營運模式也很特別,如果只有一架的士,一更平均做三、四支旗,每支旗二、三百元, 與市區的士差不多,但佢地以聯營方式進行,舉個例子,二個人租三架車,若果其中一個出車,餘下的一個便負責另外二架車的排隊工作,最後,兩個人便可多 50%收入,主要原因是聯營令他們的閒置時間減少,經營方式不斷改進,最終他們會找到最大利潤的聯營組合,很有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862

和hiking兄的明輝(3828)討論




http://hk.myblog.yahoo.com/kl424/article?mid=3262


greatsoup:

敢問hiking兄有沒有看過3838明輝的業績,這隻都是現金和市值相若的股票,另外也是港資和派發高息,相信盤數假極有限。


hiking:

Hi greatsoup, 之前無留意明輝,翻查資料,明輝前年年尾高價$2.98(比現價)發行新股集資4億1千多萬,上市當時話呢筆錢主要會放入盤生意如增加產能、銷售、推廣等等。2006年現金及現金等值只有42M,上市集資之後,2007年尾升至535M,2008年尾483M,固定資產只增加不足11M,證明明輝的計劃推行得幾慢。上年賺一億,5千萬派息,存貨多3千萬(升幅遠比營業額增幅高,要遲d睇清楚annual report),AR多2千萬(六成以上係90日以上)。

現金每股約八毫,呢個係截至年尾條數,由於集資時管理層係有目標,呢筆錢可能因金融海嘯暫時暫緩計劃而留在賬上。而經營上的數據,有跡象會蠶食現金,由於現金只有四億幾,好容易愈食愈快,每次出業績都要睇實。

greatsoup:

是不是指公司的帳目為了谷數,導致應收款及存貨增加,犧牲了現金和盈利的質量?

hiking:

既然已上市集資,又唔似谷數,似經營環境轉差,客戶拖數,存貨增加唔知點解,遲d睇下分類。

greatsoup:

hiking兄,看到你的回覆真高興。

存貨多,可以生意額大了,要保持存貨一定水平,可以是入了些貴料,可以是未來有重大生意,好快會出貨,導致貨量較平時大增。

但是近來工業公司的趨勢是減少庫存,例如由備料三個月變成一兩個月,以那些以原料波動較快、料價佔成本高那些為甚,所以存貨增加,就不知是如何了。

應收帳多了,如果是下游控制力強的,現時應該就會收緊數期,應收款或有可能大幅減少。但這家公司可能有積極地擴張(在逆市中營業額上升),所以無太大管理客戶質素,令應收款增加。

但正如你所說,都要先看看報告才算。

hiking:

補充:

1. 材料有數期,可以睇埋AP先估,比上年少10M以上,即期少18M,1-30日多4.5M,除非供應商數期有變或付款態度有變,否則,去年十一、二月比前年同期買少10M原料,但存貨多30M。


2.存貨大增在中期業績時已出現,去年中高達94M,年尾少近10M已算改善,但比舊年還是多30M。可怕的是,年中時AP同樣出現負增長。

樂觀而想,前年現金不多,付款略為拖延,令AP比上年大。

營業額多30M,但應收貿易賬款竟然多26M,唔合比例。扣除撥備後,超過90days的金額比年中大升,但金額唔算大,要睇實。經濟差的時候,嚴謹一點,無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017

不進則退 hiking


From


http://hk.myblog.yahoo.com/kl424/article?mid=3280


恆指連升五周,四川地震後成績最佳。上周恆指升426.19點,平均成交微升7.6億至600億,本周恆指再升355.72點,平均成交並未配合,下跌33.6億至566億。成交量下跌,顯示購買力再次下調,升浪隨時終止,報章用語,本月高開低收格局。上周平均成交突破600億,之後恆指一度升破15000點,上一次接近這水平是1/5-1/9,平均成交588億,恆指最高收報15509.51點,再對上一次,去年12/8-12/12,平均成交606億,恆指同樣在15000點以上。對上二次,都是反彈,之後恆指跌一、兩成,為何這次相對多人相信熊市已經玩完?對上二次,反彈後成交下跌,恆指也跟隨下跌,為何這次會例外?找不到充份理據的話,不如隔岸觀火。

平保200711月購入富通四點幾個百份比,238.74億人民幣投資已減值227.9億,年許蝕去九成半。平保上市時聲稱要學習匯控的管理,富通一役似乎已經學成,而且青出於藍。

復活節前股市樓市兩旺,很有趣,傳媒以反彈形容股市上升,以小陽春形容樓市回 升,「反彈」與「小陽春」都是看淡後市,另外,市場將各國達成共悉定為好消息,由細到大,先進國家給我的印象都是自私自利,甚麼力量將他們「轉死性」?一 定是大災難,好似四川地震之後,會見到平時在祖國見唔到的團結。

美國印銀紙會帶來通脹,愈來愈多人接受這觀點,有人認為投資者把金錢轉買磚頭求保值,這個解釋並不全面。樓市並非好投資工具,在「的士」一文已指出,投資的士牌比買樓更佳。當時提及的士每月收入約$18000,理論上天年收入高達$216,000,若以350萬計,回報超過6厘,的士需要維修、保險、牌費等等費用,淨利一般有十個月租金,即$180,000,淨回報超過5厘。買樓有5厘 回報已經不多,扣除管理費、差餉、地租、維修翻新、回報便遠比投資的士回報低。除了風險、回報外,另一個投資的士優勝的地方是,出售的士牌過程簡便,的士 行好似莊家,上午往的士行交牌,下午收銀行本票,一日內套現,這與賣樓討價還價,落訂,臨時買賣合約,找律師…,過程繁複而需時長,遇上最近市況,隨時要 比市價低幾個%,等一段時間也無回音。

最大的問題是,通脹唔代表樓市一定會升。通脹即通貨膨脹,通貨是指流通中的鈔 票及硬幣,理論上,必須品是一定會升,例如柴米油鹽等,無論經濟環境如何,需求都會保持。而樓市的供求,與經濟息息相關,香港有約一半人住在政府津貼房屋 (包括有地價折扣的居屋及夾屋),如果經濟持續地差,高失業率會令更多人跌入呢個網,令私樓需求減少,如果經濟長期地差,賣大屋搬細屋,賣細屋轉租屋,呢 個過程,近年發展商不斷推出的大單位需求會持續下跌,反而細屋需求跌得慢,而租金可望企穩,打持久戰的話,細單位比大單位為佳,據說三月沙田第一城細單位 反彈一成,未知買家是否也有此想法。
中國會幫香港,愈來愈多人認為「老馮」,香港人在過去十餘年變化真大,愈來愈喜歡吃「免費午餐」,當溫總說出2020年 將上海成為國際金融中心,突然當頭棒喝。溫總表示中國首季經濟數據都呈上升,並非好消息,應屬中性,因為中國首季高調救市,救得到屬預期,救唔到就大鑊, 但之前講過,「刺激經濟」是短期措施,第二季還可以樂觀,下半年可見真章。最後,把溫總講香港的一句話記下—「不進則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216

「保八」目標 hiking


From


http://hk.myblog.yahoo.com/kl424/article?mid=3284


恆指本周再升,收報15601.27點,升699.86點,平均成交大升162.5億至近730億,係去年9月中之後最高。

無論傳媒,甚至溫總言論上幾睇好「保八」,第一季的成績表派發,中國生產總值增長6.1%,增幅為十年來最差,亦是連續十季放緩,雖然保八不成,但仍是「大國」中最為突出。據稱這成績比預期為佳,以「保八」的目標計,代表未來三季增長都會高於8%,預期之前調控措施在第二季仍有滯後影響,但在出口持續下跌的情況下,要追兩個百份點以上似是渺茫。利率及存款準備金率的走勢將有啟發性,簡單d講,如果唔睇好下半年經濟況且,進一步放鬆借貸、減輕企業成本、刺激消費是必要的,如果上述兩個指標輕微下調,代表「保八」仍需努力,若果大幅下調,「看好」只是一廂情願,或者善意謊言。

在預期歐美經濟在三、兩年內難以回復增長,中國的出口難寄厚望,每一次使用上述調控經濟的技倆,代表手上籌碼不斷減少,究竟能否捱到黎明來臨呢?同時,使用時亦會出現兩難局面,尤其在M2增速強勁(超過25%) 的同時,難保通脹突然發難,處理一不小心,通脹出現加上經濟衰退,大概就是傳聞中的「滯脹」。以近年中國在調控的手法(即摸著石頭過河的做法)估計,惡性 通脹出現機會不大,但持續的「滯脹」對民主產生嚴重影響,於一黨國家,人民未能將不滿發洩於手上選票,很容易引起社會動蕩,進一步打擊經濟,這是有違「保 八」的原意。因此,「保八」方向可以保留,但能否達標不可太介懷,「保八」原則需要建基於社會安定的基礎上。投資者以中國會有8%增長預測股市是不合形勢,帶點樂觀。

兩項指標的下調代表銀行生意及息差都會提升,理應看好中資銀行股,但中國銀行業協會收據顯示,主要銀行六成貸款在5000萬以上,遠高於標準四成,最誇張果間把資本的17%單 一客戶或同一集團,意味風險過度集中,經濟向差的話,不排除又會引發撥備潮,這是去年底鼓勵銀行借錢予企業渡過難關的後遺症,可見藥性帶有副作用,是好是 壞,需要平衡利害,不需為選票憂心的國家領導人,處理宏調時效果會比民主國家為佳,效果與執事人知識成正比,根據過往十數年中國經濟發展而論,由朱鎔基到 溫家寶班子都給予我樂觀動力。

總結以上想法,中國面對的經濟風險仍在上升中,宏調藥方仍需要加重,與「藥到病除」的階段還有一段長時間。至於股票市場的樂觀情緒,會隨著病情轉差而降溫,到採用新藥方時又再轉向,傳媒稱之為上落市。

至今香港,一直依靠商人敏銳的賺錢觸覺,加上政府打造理想的營商環境。自董伯 伯開始,還加上北上救助,曾特首「不負眾望」,內地港資銀行可以發行債券,研究在香港發行人民幣債券等,都顯示中央在打造上海成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同時,擔 心未能同時將人民幣自由兌換,而作出兩手準備,加上香港仍然是台灣的「示範單位」,上海要在2020年或之前取代香港於金融業的地位,是天荒夜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387

工業小陽春 hiking


From


http://hk.myblog.yahoo.com/kl424/article?mid=3302


 

本周恆指平均成交上升13.7億,恆指升262.14點,收報15520.99點。

這星期新流感確診個案蔓延全球,同時在墨西哥以 外的美國出現了死亡個案,無論在疑似個案、確診個案、死亡個案、受影響地區都在上升。實質數字沒有多大意思,處理時可以理解為最低染病個案,結論是「正在 擴散中」,而嚴重性還未清楚。在這樣的情況下,股市大升,在長假前大升,似乎大家很明確認為未來三天疫情不會惡化,是否大戶掌握了第一手資料,還是另有原 因,無論如何,時間會將一切煙幕吹散。

在這樣的情況下,恆指結算後大升,對新流感視若 無睹,短期波幅的確難以預測,若果堅持股市最終會反映疫情對經濟不明朗的因素,也許可以用傳媒述語,解釋為大戶托高大市轉倉芸芸。大市造好的其中一個理由 是有跡象工商業複蘇,上周提及供應跌幅比需求跌得少,今次補充另一個原因,去年第四季,金融海嘯進入高峰期,令眾企業不再積壓倉存,一度令新訂單跌至谷 底,即企業一直在賣貨尾,到今年第一季尾聲,倉庫差不多已賣得九九十十,訂單開始回復,訂單數量當然比海嘯前少,但呢半年欠缺實力的生產商不少已倒閉,因 此,突如其來的訂單,令工業出現小陽春,呢批訂單的特點是訂貨期短,價格低,但對工業已有久逢甘露的感覺,在經濟轉好之前,預計都會以呢類訂單為主,而訂 單數量會跟隨經濟調節,如果經濟持續衰退,小陽春便會成為事實。

小投資者可以根據自已的分析,需要時以衍生工具鎖定一萬五千幾點的資產水平,又或者無視短期升跌,繼續長線投資,又或者勇往直前,我屬於第一類與第二類之間,當買保險,但無買全保。
原本以為中國會在五一前有新的金融措施,執筆時在網中查看仍然找不到,就此收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634

貪污 hiking


From


http://hk.myblog.yahoo.com/kennylim-blog


 

本周恆指跌599.17點,收報16790.7點。平均成交877億,比上周多36億,是08年9月中以來最高,當中美銀出售建行,涉資超過567億,令周三成交升至146.6億,是16個月以來最高。

美國銀行出售135.09億股,其中,中人壽購入27.68億股,對中人壽來說,是壞消息,相信此行動之決定,並非純商業考慮,這類型的「責任」,見多不怪。去年六月頭,電力股因原料價格大漲,在負「責任」情況下出現業績虧損,(見2008-06-04「劫煤濟電序幕」一 文),細節有不同,本質卻無異。負「責任」是整體利益(國家代表全部人民)蓋過少數人利益(中人壽股東數目實際唔少),由於並非商業考慮,根本唔駛計回 報,在大多數的情況下,負「責任」企業也會吃上眼前虧,因此,屬於壞消息。(並非指建行不是好投資項目,「壞」是指建行是負「責任」的開始)

上周談及四川災後善後工作,是立國以來最 好,在討論區有回應,指豆腐渣工程塌了很多學校,學校於上課時間塌下死了很多學生,至今沒有一人需要受責任。這是一個多維的問題,去年發生地震不久,我曾 認為中央要盡快找幾個人入罪,以解民怨,當時的民怨,並非單單來自死了子女的家長,而是來自全國,這是一股具毀滅性的力量,至今仍然唔需要搵人祭期,是意 料之外。

地震發生初期,救人是首要任務,這是所有人也認同,而且一日未堀出子女屍體,一日仍存希望,最大的聲音反而是來自安在家中的非受災市民,這班人沒有切膚之痛,只是沒有組織地舒發意見,這期間,救人是大前題!

地震發生至停止搜救,是非常關鍵時刻,最 終,無論在人在事,全國渡過了一段超國際水準的日子,身為中國人也感光榮。停止搜救後,災民的生活成為焦點,中央在調配物資的工作上,有了去年二月雪災及 過往水災經驗,可說得心應手,小迴響被大動作掩蓋。在這兩個階段的,中央出奇地善用傳媒,成功地將災難(事實,是否事實之全部並不重要,全世界政府也如 此)變成政治籌碼,也是立國以來最成功。以上種種,不知不覺間將市民對豆腐渣問題怨氣減弱。

說回豆腐渣,事件是指學校這建築物不堪八級 地震而倒塌,有無人死傷,是另一個問題。簡單的流程由設計圖則到完成驗樓,有多個機會可以令所有校舍安全地渡過災難,由於各省份發生地震機會不同,不同省 份應該要指引,甚至立法,唔識唔係借口,可以向地震局咨詢,圖則依例,官員審批清楚,可減死傷學童。如果無指引、無法管,就係無知,以香港準則,學生是死 於不幸,建議改善芸芸。此情況在建築期不同階段及完成驗樓,都有類似情況。在香港以往經驗,係唔見棺材唔做野,如果無人需要負責是因為當時的無知,願當地 官員從中學習。

相反,如 果有法,但審批時官員因貪污而最終建築物不能達標,這是貪污問題。從中國處理貪污的手法來看,一直以打老虎放蛇鼠形式進行,如果該批校舍由不同小官貪污而 無組織地成為豆腐渣,而非由上而下的貪污,處理時可能因應民憤度而調整策略。這手法也並不為奇,當年香港成立廉政公署打擊貪污,眾警員便上街抗議。當受益 者眾多,高調打壓會造成國迫官反。

從經濟角度,為官者貪污是另一類徵稅,港商北上初期,面對不少「疑似貪污」徵費,在商人角度,這類費用增加成本,若果賺不回來,決不會幾乎把香港製造業北移。這是中國政府一些免稅政策,加上民工低工資令港商甘願付出不同的「另類費用」的同時,盈利不斷上升。

可以肯定的是,在過去二十年,「另類費用」不斷下調,原因是制度的改善,及廠家的毛利率不斷下降,賺得少甚至虧本,願意付出「另類費用」的金額也大跌。另一個有趣現象是,省與省,縣與縣,鎮與鎮也在競爭,結果是調低「另類費用」以招企業家到來投資。

官員收黑錢,原因之一是薪金太低,「另類費用」 變成他們的外快。隨著資本主義的入侵,不少官員發現他們掌握的消息,比「另類費用」更具價值,例如那裡會建地鐵站,那間上市公司出口量大增等等,無論賣消 息,還是自行投資,消息與金錢都拉上關系,這類型的行為,有灰色地帶,香港似乎也有人積極善用,中國也如此。

香港推行「高薪養廉」,公務員如果貪污,不但失去比市場高薪的工作,而且還有長俸,即令貪污的機會成本大增。中國能否效法?

中國官員質素參差,在高速發展的同時,顯然不能 全數跟上,大幅加薪有如返到「做又三十六、唔做又三十六」的年代。現時最大的淘汰機制是退休,在預期新一代平均水平日高的情況下,預期城市的貪污問題正在 繼續明顯改善,鄉鎮的情況則起碼慢一、二十年。另一個原因是架構臃腫,以往老毛話「人多好做事」,加上各山頭也組自已勢力。雖然近十年已大幅改善,但精簡 的空間還大,在此情況下加薪是非常合理,但調升至高於市場則等同自殺,我看見的答案是,時機未到。

 

香港廉政公署員工超過1300人,中國人口大約比香港多200倍,如果中國搞廉政公署,比例上要260000人,比香港公務員約十六萬多六成幾,要搞廉政公署之前先要處理如何監管這260000人的團隊。

 

貪污可說是社會發展的一個過渡現象,香港七四年才有廉政公署。之前消防員「有水開水、無水散水」,警員包庇黃、賭、毒,以上樣樣都會搞出人命,當時貪污非常普遍,基本上各政府部門大有大貪,細有細貪。但要留意的是,政府唔係主動創立廉政公署,在1973 年,總警司葛柏被發現有四百幾萬財產後逃返英國,引起民憤,上街示威,要留意學生先在維園集會、抗議,在當時資訊不發達的時候,竟有數以千計市民響應,最 後廉政公署才得以成立。究竟是市民迫使政府成立廉政公署?還是政府利用市民打壓公務員的反對之聲?這可能永遠是一個謎。
用呢個角度睇,中國的城市是跑得快一點,距離現在的香港近一點,鄉鎮普遍跑得慢,如果四川有鄉鎮停留在香港七十年代,甚至更早,豆腐渣工程應屬預期之內,沒有學校倒塌才是奇績。無人需負責的原因可能是民憤不足,很大程度由於善後做得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94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