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煙草行業的對比 點拾Deepinsight
http://xueqiu.com/3915115654/30206473本文來自於點拾的群友沈望若熱心投稿,他是一名熱衷於行業分析的普通人,畢業於同濟大學MBA。非常感謝他的熱心投稿,也歡迎其他朋友給我們投稿。
煙草向來是一把「雙刃劍」,它既是一個國家巨大稅收的來源,同時它又給這個國家的吸煙者帶來生理傷害和精神依賴。各國對煙草行業都儘可能的避而不談,不允許其廣告和宣傳。所以大多數的國民對這個行業的品牌十分陌生。
全球排名前三的煙草公司是菲莫國際、英美煙草、日本煙草。其著名品牌有:萬寶路、555、健牌、樂富門、登喜路、柔和七星等。其中菲莫國際的市場份額最大,它旗下的萬寶路品牌更是家喻戶曉。這三家公司一年的利潤更是驚人,根據2013年英美煙草年報顯示:英美煙草2013年的營業利潤高達55.26億英鎊(約94.78億美元)。2013年中國IT企業的老大騰訊集團的利潤只有27.99億美元,相當於騰訊的3倍。
查看原圖中國是世界第一煙草生產消費大國,2013年中國全年銷售卷煙5011萬箱。其中以上海和廣東聯合品牌雙喜·紅雙喜銷量最大,達到426萬箱;第二是云煙342萬箱;第三是白沙294萬箱。2013年全國卷煙交易金額(不含稅調撥價)為8005.04億元,同比增加601.62億元,增幅為8.13%。以中華牌交易金額最大,高達794億元;第二是云煙625億元;第三是雙喜·紅雙喜585億元。2013年全國財政收入12.9萬億元,煙草行業稅收佔比約7.5%。
查看原圖
查看原圖由於受到各國的政策影響,國外煙草品牌這兩年銷量正在下降。其中最有名的萬寶路2013年的銷量為805萬箱,比2012年下降了30萬箱。於此相反,國內的煙草品牌這幾年正在經歷快速的擴產。2011年,國家煙草專賣局提出了「532」、「461」的發展規劃,其中「532」指的是在五年時間內,在全國範圍內培養2個年銷量500萬箱,3個年銷量300萬箱,5個年銷量200萬箱以上的重點骨幹品牌;「461」指的是行業爭取到2015年,著力培養12個銷售收入超過400億元的品牌,其中6個超過600億元,1個超過1000億元的高價值、高影響力的品牌。
從2013年的銷量和銷售收入能看出來,這個品牌架構體系現在已初步成形。中華牌由於品牌的歷史性原因,被冠以「中國人最好的卷煙」。它的品牌價值2013年被胡潤評估為940億,同時它也是毛澤東主席最喜歡的卷煙品牌。因此它已穩步佔據中國卷煙中高端市場,成為最有希望年銷售收入超過1000億元的品牌。
但是該品牌同樣面臨幾大未來的威脅。第一個是國內這幾年正在大力實施「反腐倡廉」,中央的「八項規定」中也明確指出不允許使用公費購買高檔煙酒。對於佔據中高檔市場巨大份額的中華牌將面臨較大的考驗;第二個是系列產品種類太少。吸煙的人提到中華牌馬上會聯想到兩個名字硬中華、軟中華。而對於中華牌的其他系列如5000中華、全開式中華等等是鮮有所聞、少人問津。相比之下萬寶路系列多達十幾個,包括萬寶路(大家俗稱紅萬)、特醇萬寶路(大家俗稱綠萬)等等都是廣為大家所接受。
上海廣東聯合品牌雙喜·紅雙喜則成為了最有可能成為超過年銷量超過500萬箱的品牌。雙喜·紅雙喜,一個是來自於廣東的「雙喜」,一個是來自於上海的「紅雙喜」,這兩大同根同源的「喜文化」品牌原本都是「一家人」,同時在市場佈局、產品佈局等多個方面形成較強的互補性,最大程度地發揮出「1+1>2」的品牌合作效果。在市場佈局上,來自於廣東的「雙喜」其核心銷售區域主要是集中在以珠三角為主的華南市場;來自於上海的「紅雙喜」其核心銷售區域主要是集中在以長三角為主的華東市場;一個是南方市場,一個是北方市場,強強聯合的「雙喜·紅雙喜」形成「南北合力」,具有較強的互補性。在產品佈局上,來自於廣東的「雙喜」其產品線主要覆蓋了零售價60-1000元/條;來自於上海的「紅雙喜」其產品線主要覆蓋了零售價70-200元/條;強強聯合的「雙喜·紅雙喜」現已經是該價區中最具競爭力的領導品牌之一。
同時該品牌也將面臨幾個問題。第一個是國內其他品牌的競爭壓力。在成為500萬箱的品牌路上還有其他幾個強有力的對手「云煙」、「紅塔山」、「白沙」等等。值得注意的是云南煙草品牌,云南一貫是煙葉種植大省。云南系煙草品牌自然近水樓台先得月,佔據原料的絕對優勢。第二是來自國外品牌未來市場份額的降低。雙喜·紅雙喜的品牌定位和國際主流的煙草品牌價格是重合的,所以將來一旦市場的大門對國外品牌打開,那第一個遭受打擊的就是和國外品牌處於同一價格區間的煙草品牌。
從煙草的發展趨勢來言,在未來時期,世界煙草發展面臨許多風險和挑戰。從世界煙草發展的規律性趨勢看,在未來一定時期內,儘管面臨來自法律、政策、市場等方面的重重約束,但世界吸煙人口仍將繼續增加,煙草市場剛性需求仍然強勁,煙草企業依靠創新驅動仍可實現持續發展。由於受公共場所禁止吸煙和卷煙稅收與價格持續提高的影響,預計2014年世界卷煙市場銷量繼續下滑,下降幅度在2%~3%。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世界雪茄市場依然穩定增長,同時世界知名企業都在進一步推進新一代煙草製品的研究和開發,比如菲莫國際在意大利投資6.8億美元建立低風險煙草產品工廠、英美煙草成立「下一代煙草製品」部門並積極研發營銷電子煙產品等等。國內煙草行業應加強溝通和合作,抱團做大,以面對未來可能面臨的風險。
1)如果您喜歡我們的研究,請幫我們分享到微信朋友圈,不吝感激!轉載請註明出處哦!
2)如果您喜歡我們的研究,請訂閱點拾,直接查找公眾號:點拾,也可查找微信號:deepinsightapp
3)本觀點僅供交流參考,不作為任何投資建議。
4)也歡迎您將自己的原創思考給我們投稿,投稿請發送:
[email protected]
途牛為啥這麼牛 點拾Deepinsight
http://xueqiu.com/3915115654/30247274$途牛(TOUR)$ 除了攜程和去哪兒,相信很多人都覺得途牛旅行網這個名字在一眾的小旅遊網站中並沒有多少特別,只是最近看到林志穎和kimi代言途牛的廣告多了些。然而,途牛(代碼:TOUR)自從在美股上市後,從發行價9美元快速上漲到18美元,成為最近表現最好的中概股。途牛究竟牛在哪裡?
途牛旅遊網創立於2006年10月,自2007年開始提供線上旅遊預訂服務。CEO於敦德,80後、數學系出身、喜歡旅遊、熱愛互聯網,25歲便跟與人合作創辦了途牛網。至少從創始人的經歷來看,與攜程的沈南鵬、季琦、梁建章,或者是去哪兒的莊辰超相比,於敦德在互聯網和旅遊領域的資歷和經驗都不算深厚。而如果看創業時機,攜程(1999年)和去哪兒(2005年)的時間都早於途牛,競爭環境也明顯好於途牛。但是途牛成立至今,雖然尚未盈利,但途牛網站的在線交易額(GMV)從2009年的1億增長到了2013年的30億。收入從2011的7.7億增長到了2013年的19.6億。
關於途牛的經營數據以及和攜程、去哪兒的對比,已經有大量的文章做了詳細的分析。我們試圖從幾個角度去理解途牛的戰略和商業模式成功之處。
解決痛點,提升用戶體驗
根據途牛CEO的描述,一開始途牛給旅行社做一個平台,但遇到了問題:旺季人滿為患以及旅行社不上班的時候,根本無法保證途牛客戶的質量。因此途牛申請了旅行社的牌照,客戶在出遊過程中,直接跟途牛簽合同,交錢給途牛,客戶投訴,途牛對客戶承擔完全責任,後面再去找供應商,提升了客戶體驗。
這就和攜程的機票酒店OTA平台不一樣,一方面機票和酒店是比較標準化的產品,而旅遊產品標準化程度要低的多。另外一方面,OTA就是一個中介,航班、酒店出問題了,客戶不會找OTA。但旅遊客戶出的所有事都是途牛解決。尤其是出境游,涉及的旅遊資源包括簽證、機票、境外地接、酒店、餐廳、交通運輸、景點等多種要素,環節較多,流程較長,出境游各目的地政治環境、經濟水平、文化背景和風俗習慣差異較大,出境游遊客出境後處於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面臨的情況複雜,突發事件較多。這時候客戶服務的體驗就顯得極為重要。
因此途牛建立了總部呼叫中心,在15個城市有區域服務中心,有超過400個的旅遊顧問和100名客服代表,對目的地產品、簽證等信息非常熟悉,提供專門的服務。途牛還有一個VIP服務團隊和團隊定製服務,打造符合不同客戶群的優質體驗。
旅行社的電商平台
途牛主營旅行社產品的零售業務,不採用佣金模式,採用加價模式,向批發商統一採購,完全或部分與自行簽約打包後在線上銷售。相當於途牛做的事情是將旅行社搬到了線上,成為旅行社產品的電商,因此類似在線旅遊的京東。
因此,我們看途牛的視角應該從OTA的角度再加上電商,可比公司不僅是攜程,也包括京東或者唯品會,我們就可以更好的理解途牛的商業模式和前景。
電商相比的的很多優勢:24小時在線,無限貨架、低成本、消除信息不對稱、大數據以及服務等方面,在旅行社行業可以發揮的淋漓盡致。當然,在途牛的模式下,線下旅行社並不是途牛的競爭對手,而是途牛的供應商。而途牛利用B2C的模式做好了用戶服務和體驗,優化效率。而在線休閒遊市場,途牛的份額目前僅10%左右,線下旅行社又極其分散,行業格局提供給了途牛很大的成長空間。
高客單價和客單毛利
在CEO於敦德的眼裡,客單價會劃分行業。因為假設通常賣東西的毛利率水平基本上都是15%左右,客單價決定了每個客戶的毛利:100塊錢客單價賺15塊,10000塊錢客單價賺1500塊。毛利決定了客戶獲取和維護成本。所以,於敦德認為,客單價100塊會出現較大公司,700塊會出現較大公司,5000塊會出現較大公司。
我們來看一下中國典型的幾個B2C電商公司。的確,客單價(超過300元)的京東市值最高(380億美金)。客單價位居其次(超過200元)的唯品會市值112億美金。只是聚美優品的客單價低於噹噹網,但市值卻遠大於噹噹(聚美40億美金,噹噹10億美金)。所以一種可能是噹噹被低估了,另外一種解釋是噹噹毛利率低,導致客單毛利明顯低於聚美,更遠低於唯品會。這說明電商的另外一個重要問題,主打品類的選擇很重要。
查看原圖對於途牛而言,由於其獨特的品類,其客單價在5000元左右,即使其毛利率只有6-7%,其客單毛利也在300元以上。公司預計零售的毛利率將達到9-10%,費用7-8%,運營利潤2-3%。從這個角度看,途牛的9億美金的市值仍有較大空間。
精準定位,把握好與巨頭的競爭
談到與行業巨頭攜程和去哪兒的競爭,其實三者定位還是有一定區別。攜程偏重商務旅行,重點在國內市場、機票和酒店。旅遊業務中自助遊的比例較高。而去哪兒是攜程前端的搜索引擎,當然在很多業務領域兩者已經直接競爭。途牛則主要是休閒旅遊,商務極少,跟團游佔了主要比例,並且重點在出境游。因此直接的競爭並不是很激烈。
而在途牛上市時,攜程也認購了途牛的股票,並且梁建章也加入途牛董事會。未來的合作會大於競爭。
好的賽道:高速增長的出境游
與其他在線旅遊網站相比,途牛的一大特點是其核心業務是海外旅遊業務,交易額佔途牛總交易額的70%。而出境游市場是中國旅遊業增長最迅猛的細分市場。原因也很簡單:
中國對境外旅行政策的逐步放開
人均GDP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中產階級的崛起
人民幣升值、國內外奢侈品和旅遊消費的巨大價差等加劇了這一趨勢
我國對出境旅遊的發展最初實行嚴格的管制,建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對出境旅遊實行總量控制和配額管理。直至2004年,隨著歐盟國家整體開放,中國公民旅遊目的地國家的數量大幅增加,中國出境旅遊才取得突破性發展。從發展進程看,中國出境游大體上沿著「港澳游」、「邊境游」和「出國旅遊」的順序逐漸發展起來。
20世紀80年代中國放開港澳探親游和邊境游
1988年開始允許公民赴泰國探親旅遊
1990年開放了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家
1992年增批了菲律賓
1997年國家旅遊局發佈施行了《中國公民自費出國旅遊管理暫行辦法》,並審批了67 家組團社,中國政府正式開始將出境旅遊納入政府的法制管理,自費出國旅遊正式開始,但國家對出境旅遊的人數實行總量控制和配額管理。
1999年,澳大利亞正式成為中國公民自費出境旅遊目的地國家,成為首個獲得旅遊目的地國家資格的西方國家。
2004年開始,隨著加入世貿組織協議的逐步落實,中國出境旅遊呈現突破性發展,進入快速發展階段。除歐盟整體開放外,一些非洲、拉美國家和一些太平洋島國成為旅遊目的地國家。
2008年6月,中國公民組團赴美國旅遊業務開始
2010年6月,加拿大正式成為中國公民出境旅遊目的地
2012年底,中國公民出境旅遊目的地數量超過140 個,正式實施的達到114 個
查看原圖在專注出境游業務的A股上市公司眾信旅遊的報表中也可以印證行業的高景氣。2012年與2010年相比,眾信旅遊營業收入增長107.71%,其中出境游批發業務增長86.72%,出境游零售業務增長159.87%.
再看一下當年日本的經驗。日本自1964年取消對海外旅行的限制後,在1965年出現了第一次海外旅行高潮,達到了15.9萬人;1970年大型噴汽式飛機的使用使當年海外旅行人數達到 66.3萬人,比上年增長34.6%;1971年出現第二次海外旅行高潮,達96.1萬人,比上年增長44.9%;1986年日元升值帶來了第三次海外旅行高潮,當年出境人數達551.6萬人,比上年增長 11.5%;次年又增長 23.8%,達682.9萬人;1994年關西機場投入使用,使當年出遊人數增長13.8%,為1357.9萬人;1995年日元匯率達歷史最高點,出遊人數為1529.8萬人,增長12.7%。30年間日本的出境遊人數增長了95倍。而我們正在加速重現當年日本的這一過程。
簡單的一句話總結:獨特的市場定位和電商模式,加上高增長的細分市場,給途牛帶來了較大的發展空間。
中國消費觀察之三:年收入5萬到1000萬人是怎麼消費的 點拾Deepinsight
http://xueqiu.com/3915115654/30229989我們繼續和朋友們一起挖掘中國未來消費的趨勢。過去十年一個帶動消費力最大的因素就是中國人收入的提高。特別是我們80後一代,許多人享受到了職位提高以及整體收入提高帶來的「戴維斯雙擊」。隨之而來的也是消費力的提升。那麼在收入提高過程中,人們的消費方向在哪裡呢?之前在「知乎」網站上看到一個有意思的問卷,詳細瞭解了年收入5萬到1000萬人群的收入方向。我們發現了幾個特點:
1. 中國人在衣服上的花費隨著收入增加而遞減。大部分高收入的中國人對於穿著並不太在意。
2. 中國人在飲食上的花費也和服裝類似。低收入人群反而很期待外出就餐,而大部分高收入人群本著健康,以及和大家庭一起吃飯的習慣,更願意在家就餐(當然,許多高收入人群都有自己的廚師)
3. 接著上面私人廚師的話題,收入越高,越願意在服務上花錢。
4. 另一個隨著收入提高而提高的消費品行業是旅遊。出去休閒旅遊成了很多有錢人願意消費的地方。
那麼對於未來的消費投資方向,一個明確的方向是服務業。越來越多的人願意為服務買單,而不是品牌,甚至品質。另一個明確的方向是旅遊。個性化的旅遊會成為大家收入提高後增加消費的地方。當然,還有一個明確的變化是中國的富人階級開始從富一代進入到富二代。富一代在許多地方的消費慾望並不強烈,包括衣著,就餐等。因為他們很多都是出生貧寒。而富二代在個性化的消費品上一定會比他們的父輩們更強烈。以下是一些樣本調研的反饋,歡迎大家交流,也希望給您提供幫助!
年收入5萬的人:
樣本者90年的,是工地安裝工。工資6000+每月,但不穩定。有些工地能幹半年,有些只有一個多月。所以年薪在五萬上下。衣服以打折的耐克,阿迪,美邦為主。手錶是卡西歐的,電話是索尼Z1,不過還買了一個Kindle。大部分的娛樂活動和上網有關,比如上上微薄,朋友圈,玩玩網絡遊戲,或者去網吧打英雄聯盟。吃飯一般靠快餐解決,因為一個人做飯也很麻煩。一般沒有住宿開支。要麼有宿舍住,要麼住家裡。
年收入10萬的人:
雖然這個收入已經高於中國平均工資不少了,但是在大城市基本上是貧困線水平了。願意在電子產品上花費,比如iPhone, iPad什麼的。對於吃飯喜歡偶爾出去吃頓好的,會去找一些好吃,性價比低的飯店。這類收入中有很多是吃貨。對於衣服,一般就買買優衣庫,HM之類的衣服,不算太講究。旅遊方面就是國內旅遊,會做詳細的功課。去馬蜂窩,窮游什麼多看看。週末就在家看看電影,也會偶爾出去和同學聚聚。房子方面,很多人是靠父母。有和父母一起住的,也有父母出錢解決房子的。
年收入50萬的人:
這類人是中產階級的主力了。基本上在大城市生活還是很普通的。如果被稅扣掉,年收入50萬的人到手一年是30萬。有人開玩笑的說,在魔都可能不算窮人了。每天做地鐵上下班,因為大城市停車費還是很貴的開銷。當然,許多人還沒有買車,正在考慮要買車。在上海車牌就要8萬,買一部車的成本基本在25-30萬。對於衣服,也不太講究,有時候會去商場看看打折的衣服。會海外淘寶很多東西。比如ecco的鞋子,Brook Brothers的T恤,Tumi的包包什麼的。旅遊一般去去東南亞或者三亞的地方。房子如果幾年前沒有低價買的話,基本上還在存首付的階段。對於吃飯也不太講究,一般也喜歡回家吃飯。在家庭上也基本上是雙職工的節奏,無法撫養全職太太,所以還需要考慮小孩子的照顧等。樂意為服務和環境付費,不光在意提供的產品,願意為精緻的生活買單,但也會在意如何省錢,理性的消費。
年收入100萬的人:
這一類人基本都是上班族,曾經有一個做HR的人說,年薪百萬扣完稅後就只有70萬了。在消費上,對於穿著比較隨意。有很多人還穿優衣庫的衣服。當然因為是上班族,有些人還是要注意穿著。一般都是在歐美奧特萊斯買打折的巴寶莉紀梵希古馳普拉達,鞋子大概是菲拉格慕和傑尼亞一類的。買個驢牌香牌還是要咬咬牙。愛馬仕除了皮帶和絲巾基本和他們絕緣。開的車價位從40-70萬之間,一般選擇SUV。旅行一般一年兩次,以休假為主。會去一次近一點的東南亞和遠一點的歐美。住的房子一般在一線城市的公寓樓,可能價格在400萬左右。生活一般節奏還是比較快,需要經常出差,加班等。週末一般就和家庭在一起。不太愛出去吃飯。
這個收入基本上能達到的是買衣服,去超市和去飯店吃飯不要太在意價格,旅遊可以稍微舒服點。
年收入1000萬以上的人:
毫不意外,回答者的背景來自於創業者。創業5年,第一年30萬,第二年70萬,第三年150萬,第四年350萬,第五年800萬。到了第六年終於突破1000萬了。這個標的還是有些意義的,屬於線性增長的創業板,不是那些在互聯網中一夜暴富的人。
對於吃不太在意,希望嘗鮮。對於穿,覺得買買阿瑪尼,傑尼亞已經很好了。對於住,已經在看別墅了,目前還住在自己買的第一套房裡。家裡配備了廚師和保姆。車有四輛,基本上的要求是自己看著舒服,不在乎別人的看法。以德國車為主,包括寶馬,奧迪等。旅遊方面每個月會出去玩一次,住普通五星級的酒店。個人的感覺是年收入300萬是一個坎,之後很多東西就不太在乎。由於是創業者出身,還是比較節儉的。而且這名創業者還沒有年滿28歲。
年收入3000萬的人:
這位樣本者來自於家族企業,做成品加工和地產投資的。住在二線城市的四層別墅,有游泳池和網球場。吃飯也是在家吃比較多,有自己的廚師。也有自己的保姆和司機。穿衣服也不講究牌子,但是也有人老婆很講究,就以訂製的服裝品牌為主。車有很多輛,最常坐的就是S600L。有兩個孩子,都送出去讀書了。旅行一般住高檔的精品酒店,喜歡去一些本地人玩的地方。
最後,希望我們的朋友下次給我們投稿「年收入1億的人是怎麼生活的」:)
點拾原創。
《糖果粉碎傳奇》的瘋狂賺錢傳奇 點拾Deepinsight
http://xueqiu.com/3915115654/30271268$King.com(KING)$ 最近筆者在手機上瘋狂玩著一個遊戲,名叫Candy Crush Saga(糖果粉碎傳奇),一個消除類的休閒遊戲。周圍的朋友都很奇怪,問我怎麼會去玩一個女生才玩的消除遊戲?作為一個重度的遊戲愛好者,頂著朋友們的嘲笑,花時間在這樣一個玩法簡單、色彩豔麗的小遊戲,實在是因為該遊戲本身有著難以抗拒的魔力,也促使我在今天談談這款風靡全球的作品。
2011年中,遊戲開發商King.com旗下一個五人團隊著手開發一款實驗遊戲,取名叫Candy Crush Saga(糖果粉碎傳奇),而目前,以糖果主題包裝的這款遊戲,已經穩坐App Store收入榜頭的前三,並傲居Google Play遊戲下載榜冠軍和收入榜亞軍,甚至打敗了不可一世的策略遊戲Clash of Clans!創造了遊戲史上的一個不小的奇蹟。
在談這款遊戲前,我們先看看這款大熱的遊戲的開發商King.com的驚人業績,最近這家公司首次發佈了季度財報,2014年第一季度的收入同比增長了195%至6.08億美元,其利潤同比增長了142%至1.27億美元,一個單季的純利竟然超過了一億美元!目前,作為一個手機休閒遊戲廠商,其市值高達65億美元,而佔該公司絕大部分營收的功臣,就是這款Candy Crush Saga(糖果粉碎傳奇)。一款消除類的休閒遊戲,能做到現在的成績,Candy Crush Saga(糖果粉碎傳奇)究竟有什麼魔力?我們不妨一同思考下。
首先,Candy Crush Saga(糖果粉碎傳奇)是一款免費遊戲。或許,很多人都會花99美分購買一款付費遊戲,但是有多少人會花錢買一款毫無來頭的休閒遊戲呢?所以CandyCrush Saga(糖果粉碎傳奇)的開發廠商King.com明智地把它定位為免費,也就是說,它沒有進入門檻,任何人下載了就能玩。那如何賺錢?別急,只要玩家玩上癮了,總有賺你的錢的方式,我們接下來詳談。門檻低,吸引用戶數也就變得容易,該遊戲目前每個月的活躍用戶已經突破了5000萬,每個月總計會玩超過20億次遊戲。70%的用戶沒有為它支付任何費用!但是沒關係,還有剩下30%呢!
從視覺效果上來將,Candy Crush Saga(糖果粉碎傳奇)非常的容易被大多數人接受,該遊戲帶有精美的角色,閃亮的顏色以及悅耳的音樂。這些都使該遊戲對大多數人來說都顯得非常友好。看見這款遊戲豐富多彩的畫面,無論是男生還是女生,都有玩一玩的衝動。遊戲中沒有任何一個地方讓人覺得「粗糙」,每一個視覺元素,無論是光鮮的糖果,還是可愛的卡通人物,都是精心設計和製作的,畫面上的衝擊力,先幫CandyCrush Saga(糖果粉碎傳奇)在用戶心中打下好印象的頭陣。另外,別小看這個遊戲的音效,玩家的每個動作都伴隨驚喜與刺激,看一顆顆糖果被消除,不時還有「sugar crush!」、「tasty!」等鼓勵的聲音,令人暢快充滿成就感。其背景音樂輕鬆愉快,常聽不厭,給玩家帶來聽覺上的享受。
從為Facebook定做遊戲起家的King.com充分地意識到社交對一個遊戲的重要性,Candy Crush Saga(糖果粉碎傳奇)從一開始就與Facebook賬號綁定,玩家可以看見親朋好友的成績。每通過一關,玩家都可以看見好友在這關的表現,如果覺得自己的更勝一籌,可將成績一鍵分享到Facebook,炫耀一番。而且在一些新環節,必須獲得朋友給的援助道具才能通過,這種限制性條件成了遊戲病毒式營銷的重要元素。目前,在蘋果iOS上獲得一個用戶的成本約為2美元。如果Candy Crush被交叉推廣至100個用戶,其中有10%的用戶嘗試遊戲,那麼King.com公司就省下了20美元的營銷費。當然,對於不願意分享的用戶,King.com也絕對不會放過你,我清楚地記得,我在玩到某一關的時候,遊戲提示我,如果想繼續玩下去,你有三個選擇,第一,去Facebook上和你的朋友分享這個遊戲。第二,直接花錢買接下去關卡的門票。第三,完成三個特定的任務,但每天只能完成一個任務,要三天後,完成全部三個任務後才能繼續接下去的關卡。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我無法登陸Facebook,但又不願意白白等待72個小時才能繼續玩下去,所以立即選擇了付費。由於和Facebook的賬號綁定,在King.com的所有遊戲中,PC端和移動端都能實現同步,你在PC端所購買的物品可以用到移動端,且在移動端可以接著PC上通過的關卡繼續玩,這樣用戶玩的時間更久,也更方便。社交性,是Candy Crush Saga(糖果粉碎傳奇)成功的關鍵因素,如何設法讓玩家彼此之間能談論遊戲,利用遊戲機制讓玩家之間彼此競爭、互利,進而延長遊戲壽命,都是移動互聯網時代賺錢的錦囊妙計。
查看原圖King.com公司沒有架子,特別懂得尊重玩家。舉個例子,由於遊戲的第 65 關太過於困難,導致了部分玩家的流失,於是,對於惡名昭彰的 65 關,King傾聽了玩家的聲音並修改了部分遊戲內容,適當降低難度,大幅度挽回了用戶。除此之外,CandyCrush Saga(糖果粉碎傳奇)也秉持著公平對待每個玩家的態度,不管有沒有付費,所有的玩家能玩到的關卡數量都是相同的。而遊戲中有時候會出現的閃爍提示功能,也是隨機生成的,並不會因為付費的關係獲得較多的提示。另外關於遊戲中生成的糖果,也是完全隨機的,讓玩家每一次挑戰都可能會遭遇到不同的驚喜。完全不付費的用戶,只要玩的次數多,總會因為某次狗屎運好,而通過一個極難的關卡。
那麼最後說說大家最關心的該遊戲的盈利模式。總的來說,該遊戲有三大盈利模式。如果把用戶比喻為金字塔,那麼高達七成的用戶處於金字塔下面,他們不願意付費,所以就促使他們進行病毒式營銷來擴大遊戲的影響力和傳播範圍。第二層的用戶喜歡在沒有廣告、不用等待、不用邀請的情況下繼續玩遊戲,他們捨得花錢購買道具。針對這部分玩家,King.com出售有使用次數限制的道具幫他們突破具體的每一關,從而實現盈利。在金字塔最頂尖的是重度玩家(core users),他們不僅玩的時間長,也擅長玩這個遊戲,King.com則通過銷售法術包吸引高消費人群,法術包雖然極度昂貴,最貴的法術包「條紋特效」高達39.99美元,相當於用 250元人民幣去解鎖一個法術!但重度玩家花得心甘情願,因為法術的存在降低了每一關遊戲的難度,而非特定的關卡。如果玩家購買了法術包,那麼他們很可能可以避免為之前的那些有次數限制的收費道具買單。不過,這些法術並不是所有人都會合理運用的,法術能幫助這些技術好的玩家,而技術不好的玩家即使用了法術效果也不大,只能乖乖地在每一關買道具過關。不僅是Candy Crush Saga(糖果粉碎傳奇),King.com的其他遊戲也是使用這種區別對待玩家的盈利模式,本質就是把市場營銷學中所謂的分層定價用到了極致。
King.com有許多類似的休閒益智遊戲,其遊戲戰術和團隊協作方式也值得借鑑。該公司喜歡海量遊戲戰術,三五人一組,每三個月一款遊戲,失敗成本小,利於創新。別忘了,現在最紅Candy Crush Saga(糖果粉碎傳奇),最開始的開發團隊也才5個人!剛開發出來的遊戲首先發佈到King.com,靜觀其變,如果反響好,那麼就增加更多玩法和更多關卡,然後將之移植到社交平台。當移動互聯網盛行的時候,移動端成了King.com的戰略制高點,所以公司複製從King.com到Facebook的成功模式,當遊戲在Facebook上成功以後,公司再將之移植到移動端。Candy Crush Saga(糖果粉碎傳奇)就是通過這個過程被篩選出來的。創新需要實驗,而實驗總有失敗的時候,這種多個團隊快速開發的方式,使得失敗的成本很低,且一款遊戲失敗之後,還有別的遊戲。而其競爭對手,比如Zynga會投入兩年多時間,動用100多人,投入1000萬美金去開發Ville系列遊戲。對創新來說這個風險太大,因為一旦創新失敗,就損失慘重。而在King.com,之所以能創新,是因為如果失敗就只損失三五個人三個月的時間,完全可以接受。憑藉這些戰術,King.com成功推出了許多休閒遊戲,King.com現在每月活躍用戶數量為1.08億。
查看原圖在一次採訪中,King.com的首席運營官Alex Dales將該公司的成功部分歸結於休閒遊戲用戶的增多,更多用戶現在尋找的是休閒類遊戲而不是資源管理類遊戲。這個變化的確幫助了公司崛起!我們回顧下,2010年的Facebook的 Top遊戲榜,前10位幾乎都是資源管理類遊戲,而到了2011、2012甚至2013年,你會發現情況發生了重大轉變,休閒遊戲代替了資源管理遊戲的位置。許多人其實都沒有時間去玩資源管理類遊戲,所以一些高度休閒,無需思考太多的益智遊戲反倒更受歡迎。在這個大潮下,Candy Crush Saga(糖果粉碎傳奇)擊敗Clash of Clans(部落戰爭)絕對是順理成章的事,不得不佩服King.com這個順勢而為的弄潮兒。
哦對了,不得不提下King.com的股價,那麼好的輕資產公司,那麼暢銷的產品,那麼多的用戶,那麼實打實的盈利,那麼好的移動互聯網的遊戲企業的概念,參照A股的估值,市盈率沒有50倍也應該有30倍吧?
恰恰錯了,該公司目前的市盈率僅僅為10倍,而華爾街的多數分析師甚至認為10倍還是高估,繼續看衰該公司。比如,Eilers Research公司的分析師Adam Krejcik說:「King.com對Candy Crush Saga(糖果粉碎傳奇)的依賴將會不可避免造成在某個時間節點出現收入大幅下滑,我們目前看到該遊戲的收入勢頭已經出現了下滑的跡象,很少有公司能夠持久成功,尤其是在手游領域,雖然King.com的表現遠遠超過其競爭者們,但只靠一款遊戲顯然不是一個可持續的長期策略」。
的確,手遊玩家們是多變的,如果他們發現了新的遊戲,King的收入會快速下滑。之前Zynga在Facebook遊戲平台也非常成功,似乎投資者們至今仍有陰影。FarmVille開發商Zynga在2012年IPO之後價格一度達到了14.69美元,但隨著活躍用戶的數量不斷減少,股價也一路下跌,目前只有3.10美元了。
理性地回到A股,我們不得不指出,A股市場中大量的高市盈率的手游概念公司,遠遠配不上他們現在的市盈率,手游很美,很賺錢,但任何一個大紅大紫的手游,都有很大概率被證明是個「短命鬼」。參照King.com在美國市場的估值 ,還請大家多一份冷靜吧。如果上面的文章你沒仔細看,沒關係,希望這最後一段話,可能幫到大家。
日本社交龍頭Line憑什麼值100億美元 點拾Deepinsight
http://xueqiu.com/3915115654/30331714最近上海某商場內有著名社交軟件Line的周邊商品展。表情永遠是那麼呆滯的布朗熊和可愛活潑的可妮兔吸引了大量的年輕人排隊購買。突然發現原來國內也有不少Line的用戶。而就在大家帶著布朗熊回家的時候,這家三年前誕生於日本的韓國社交軟件也已經秘密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提交了了IPO申請文件,計劃年底前在美國和日本同時上市,許多人認為其估值將超過100億美元。如果Line的用戶數真的從目前的4.7億增長到年底預計的6億,那麼100億美元的估值可能還擋不住。而Line還雄心勃勃希望明年用戶數能夠超越10億大關。這將讓Line和中國的微信,美國的Facebook等成為全球用戶數最多的社交平台之一!
查看原圖Line的崛起
首先讓我們來看看Line的歷史。Line由韓國互聯網集團NHN的日本子公司推出。2011年6月才正式推向市場,屬於社交應用中的「後起之秀」。然而在推出一年半以後,Line的全球用戶就已經突破了一億!這絕對是一個奇蹟,而且如果考慮到一個韓國公司的產品居然能在「世仇」日本的市場取得如此的成功,就更加讓人佩服不已!從Line的發展軌跡看,這款產品從最初簡單的短信APP軟件,漸漸演變成可以通過Wi-Fi免費通話的工具。去年筆者在日本的時候,就一直用Line和日本的朋友打電話,基本上感受不到和普通電話的任何不同。可以說免費通話功能給Line帶來了大量的用戶。而因為日本運營商本身來自於語音業務的收入比重也越來越小,所以像NTT DOCOMO這樣的運營商反而願意和Line合作,而不是強力阻擊Line的發展。此外Line也推出照相插件Line Camera,抓住愛自拍的日本少女群體(在社交軟件,抓住女孩就會帶來大量男性的流量),以及天氣,安全,漫畫等多種應用。漸漸成為全方位的移動社交軟件。而Line也把日本的本土化做得很好,包括這次上市也準備在日本上市。雖然是一個韓國公司,但一直強調日本的企業基因,邀請日本明星來做廣告。
變現模式:
Line的變現模式現在依然有些單一。基本上就是遊戲和表情,而這背後基本上是兩類主力付費用戶:男人和女人。在日本女性的交流更傾向於用表情來表達自己的想法,無論是家庭主婦還是小女生。所以Line有超過1萬個表情,囊獲了各種卡通形。也是Line的最大特色。這點是亞洲人社交的特有習慣。記得在美國的時候,很多社交軟件並沒有大量豐富的表情,因為西方人的社交更加直接。我們從Line三季度的營收數據可以看出,付費表情佔據了20%的營收。當然,變現的大頭依然是手游,這點也和中國的微信類似。手游貢獻了大約60%的收入。作為一個平台型的社交工具,手游依然是最好的變現手段。而Line其他20%的收入來自於其他應用,以及周邊商品的銷售。
查看原圖如果我們看Line 2013年度的財報,公司年度的營業額為3.88億美元(400億日元),淨利潤為7286萬美元(75億日元),而負責LINE旗下諸多遊戲運營的NHNPlayArt在2013年度的淨利潤為775萬美元(7.98億日元)。作為一款純移動端的社交應用,Line的變現能力讓人驚訝,甚至超越了微信目前的變現能力。
Line和微信的迥異:
Line和微信還是有一些不同。首先,Line比微信更加國際化。目前Line大約80%的用戶來自於日本以外,包括台灣,印尼。我們可愛的布朗熊甚至已經去了剛剛舉辦完世界盃的巴西,在那裡變成了沒有笑容,身材強壯的巴西版「饅頭人」。而微信的比例正好相反,有80%以上的用戶來自中國國內。即使海外的用戶也以當地華人為主,並沒有做到真正的國際化。其次,從變現方式來看,Line除了表情加手游,並沒有在變現方式上有太多的想法。微信雖然短期變現能力不如Line,但是已經在本地化服務,移動支付,電子商務等各個入口做了佈局,變現能力更加豐富。未來微信的ARPU值一定會提高。最後,Line在全球推廣中依然將免費通話作為自己主打的特色服務。以一種替換運營商的模式進行擴張。而微信雖然技術上也可以做到WiFi下免費電話,但因為並不想和國內運營商關係搞砸,更多是以一種移動端社交的方式在擴張。
查看原圖結束語:
Line未來的上市會標誌著又一個全球化的移動社交平台進入投資者眼中。雖然短期內,中國的微信,韓國的Kakao,日本為主的Line在商業模式上並沒有太大區分,但未來這些亞洲國家走出來的社交軟件必然會有一場全球市場的「三國殺「。而最終,他們都將面對終級Boss FaceBook。目前來看,Facebook才是真正全球性的社交平台。而未來是否會有來自亞洲的「小夥伴」挑戰Facebook的老大地位?讓我們拭目以待!
小米手機的卡位戰 點拾Deepinsight
http://xueqiu.com/3915115654/304179667月22日,萬眾矚目的小米發佈會,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召開發布會。不出意外,小米發佈了旗下最新一代手機小米4,除此之外,還公佈一款智能手環產品,命名為小米手環。
小米手環採用了鋁合金表面,使用激光微穿孔,有金色、黑色、白色、粉色4種顏色可選,並且還有真皮材質的腕帶。小米手環配備了低功耗藍牙芯片及加速度傳感器,可實現續航30天的超長待機,是普通手環的5倍。此外,小米手環還有IP67級別的防水,洗澡時無須摘下。
小米手環的主要功能包括查看運動量,監測睡眠質量,智能鬧鐘喚醒等。用戶佩戴小米手環之後,可以通過手機APP實時查看運動量,監測走路和跑步的效果,還可以通過云端識別更多的運動項目;小米手環能夠監測睡眠質量,自動判斷用戶是否進入睡眠狀態,分別記錄深睡及淺睡並彙總睡眠時間;在小米手環啟動智能鬧鐘震動喚醒功能時,會自動判斷睡眠狀態,儘量在淺睡模式下震動喚醒。
查看原圖這款小米手環,成為小米進軍可穿戴產業的第一款產品。其實有關這款產品的照片早就通過雷軍自己的微博進行了曝光。從外觀來說,並不能讓人「彈眼落睛」,其塑料質感甚至不得不讓人聯想起一個詞「廉價感」。但同時不得不承認,這款產品有著一個非常吸引人的要素。
是什麼?那就是價格——這款產品定價79元人民幣,是一個遠低於目前市場上主流產品的價格。不用質疑,按照營銷學的4P理論,價格,是產品重要的要素之一,甚至稱之為最重要的要素也不為過。
我們看下國外的主流同類產品:Jawbone up24三代售價超過1500元人民幣, Fuelband正品價格超過600元,(在淘寶上可以搜到的大量100元左右的Fuelband手環,是毫無疑問的高仿產品。)而最近華為推出的榮耀手環也在500元左右。這些定價,讓很多有意向的消費者望而卻步。而小米手環的價格遠低於它們,大大降低了初次嘗試智能穿戴設備的門檻。
查看原圖
查看原圖很多人會質疑,小米手環的價格便宜了,功能上會否遜於主流產品。其實這種擔心多餘了,按照目前公佈的信息,小米手環擁有目前智能手環大多數的功能:具備運動監測、睡眠監測、數據分享等等,甚至還加入了別家沒有的「近距離解鎖手機」的功能。另外,小米手環的待機時間長達30天,遠超同類競爭對手,這解決了很多人為之苦惱的「三天一沖電」的痛點。
個人設想,這款產品一旦正式出貨,只要質量口碑過得去,會利用價格優勢快速地搶佔市場份額,將極大擠壓了同類產品的生存空間,我也著實如果蘋果公司傳聞已久的iWatch可以在看得見的未來公佈並發售,很可能智能可穿戴設備王座的歸屬將不存在懸念,但問題是,iWatch遲遲不公佈的今天,這是塊人人可以搶奪的市場,在目前這個產品高度同質化的市場裡,價格,將成為決定性的要素。
按照網上流傳的一份小米手環的成本分析:處理器:12.5元,3 軸 sensor:6.5元,電源芯片(充電,DC/DC 等):2.5 元,電池:2.5 元,其他元器件:6 元,外殼/腕帶:5 元,包裝及外圍:4.5 元,總計:¥39.5(不含稅),含稅 x 1.17,即46元。
這個成本,再考慮到商品的研發和流通環節,賣到79元人民幣,即使有利潤,也僅是微利了,那麼,為什麼雷軍會去花力氣做這樣一個利潤有限的產品呢?或者換個角度說,他完全可以把價格定為競爭對手的一半,甚至是200元的價位,依然存在暴利,但為了完善小米生態圈,所以,他寧可暫時放棄暴利,去追求出貨量和市佔率。他要的是卡位。
從我的角度來看,即使小米把手環做到市佔率第一的產品,由於目前可穿戴設備功能的侷限性,依然是一款可有可無的雞肋產品,再考慮到我之前提到的該產品的單位利潤有限,其實雷軍自己可能都沒有想好究竟如何靠這款產品賺錢。
前新浪微博產品經理、微遊戲產品總監叉小包設想小米手環作為大數據挖掘的信息收集終端,小米手環的出貨量越大,云端可用於挖掘的數據才越多,軟件端的體驗才可能越精準、越智能——「互聯網思維」的優勢才得以真正體現。所有智能穿戴設備廠商所勾畫的「線上健身社區」才可能形成良好的互助氛圍。
最新數據顯示,2013年中國可穿戴設備市場規模達9億元,環比增長80%。預計2014年將成為可穿戴設備市場拐點,市場規模將漲至22億元,環比增長144.4%。憑良心說,這個市場,即使考慮到其強大的增速,依然是個不大的市場。但是,未來的事情,誰也說不好,我自己設想的以下幾個應用場景:
1、O2O支付。未來第n代的小米手環擁有移動支付功能,通過簡單的觸摸操作,用戶便可以管理財物或完成支付購買。通過手環,用戶可以完成支付購買、轉賬給他人、接收別人的匯款和查詢賬單,讓用戶即使身處任何地方都可以瞭解到自己花錢的速度,從而有效的瞭解自己的財務狀況。
2、社交。用戶僅通過握手或擊掌的簡單動作,即可迅速交換聯繫方式。此外,用戶還可以通過第n代小米手環之間的社交活動功能來發現附近的人,實時交友。
3、網絡遊戲。遊戲玩家可以通過現實生活的某些成就去轉換成遊戲中的利益,例如,完成行走10,000步的遊戲玩家可以解鎖遊戲的一個特殊武器。第n代小米手環還可以讓線上的玩家們在線下相識,正在地鐵中玩同一款MMO遊戲的遊戲玩家們擦肩而過,他們各自的小米手環可以互相連接並提醒他們,並可實時PK。
當然,這些腦洞大開的應用場景,可能僅僅是痴人說夢。但別忘了,很多偉大的發明,往往就是從痴人說夢開始的,雷軍不會不明白這個道理,所以,能以很小的代價,哪怕賣微利的產品,搶先完成可穿戴設備的佈局,絕對是不虧的一步棋。對此,我們可以拭目以待。
點拾原創!
歡聚時代二季報解讀及其長期成長路徑思考 點拾Deepinsight
http://xueqiu.com/3915115654/30681819歡聚時代二季報解讀及其長期成長路徑思考
本文導讀:昨晚收盤,歡聚時代(YY)出了超市場預期的二季度業績。主營業務在線秀場遠遠沒有看到天花板,在線遊戲今年是調整年未來也有繼續貨幣化的潛力,同時管理層也不斷在推動新業務作為未來的增長引擎。本文從短期業績中和大家分享一些YY長期的成長之路。
之前一直關注,並且寫過多篇分析的歡聚時代(YY)昨晚出了二季報的業績,今天和大家簡單分析一下對於YY二季度業績的理解,以及對其業務長期發展的看法。
業績超預期!這是我最大的感受,雖然市場本來的預期並不低。對於這種互聯網公司我覺得看同比的數據意義不大,因為本身就是非線性的強趨勢增長。我們看幾個環比的數據:1)營業收入環比增長26%至8.41億人民幣;2)作為收入大頭的音樂業務增長34%至5.16億人民幣;3)淨利潤環比增長20%至2.22億人民幣。之前一季報的時候李學凌給的二季度收入展望是環比增長20%。那時還面臨淨網的干擾,市場都對如此強的業績指引不買賬。然而結果是再次超出市場預期!而且由於是在淨網的風暴中取得如此強的數據,意義完全不同。
在線秀場作為YY的收入來源大頭在這個季度讓我們看到了「量價齊升」。音樂平台的ARPU值從環比上漲了20%,而付費用戶數也上漲了12%。從這樣一個表現,我相信之前對於歡聚時代商業模式並不完全理解的投資者會漸漸明白這個公司生態圈的壁壘。YY的音樂業務背後是在線秀場的文化,而跟淨網的影響沒有太多關係。這種文化是人們通過網絡傳播自己表演,獲得粉絲,並且在將這些粉絲貨幣化的過程。而因為YY本身有非常強的生態圈,所以對於表演者來說,在YY的平台上能獲得最大化的利益。互聯網發展到今天,85和90後所追捧的明星也越來越草根。大家的注意力已經漸漸從那些只出現在娛樂八卦頭條的明星轉移到身邊草根的娛樂明星了。事實上,那些中國好聲音之類的節目,也是在不斷推廣這種草根文化。而表現在互聯網上,就是我們在YY看到的在線秀場。未來YY增長的天花板在哪裡?肯定需要瞭解整個在線秀場的增長瓶頸會出現在哪裡。而筆者認為,這種文化才剛剛開始。今天的85和90後比我們這一代更宅,更加有自我認同感。他們新的生活方式會加速推動整個在線秀場的市場增長。從這幾年明星的變化也能看出。二十年前,我們追求的是香港「四大天王」。那時候娛樂文化剛剛放開,也剛剛有了追星這兩個字。今天四大天王依然還比較活躍,並沒有新的四大天王出來。周杰倫紅了十年依然是台灣數一數二的歌星。這種現象背後是粉絲年齡結構的斷層。新一代的人也有追星,但更多年輕人追求的是身邊的草根明星。
收入第二大來源在線遊戲環比下滑7%,至1.67億人民幣。造成環比下滑的原因一方面來自於本身頁游,甚至網遊行業增速在下滑,另一方面也來自於YY本身沒有什麼產品推出。作為具有強烈遊戲轉播基因的公司,我一直認為YY在推廣在線遊戲方面有著天生的優勢。許多朋友看英雄聯盟(LOL)比賽都是通過YY的直播平台去看的。筆者也是多年前看魔獸爭霸的比賽轉播才認識YY的。所以對於遊戲業務來說,我覺得今年是YY的一個調整年。公司也一定想通過平台推廣出一些熱門的在線遊戲出來。其實這一塊貨幣化的空間還是很大。我們繼續觀察兩個季度。
YY最近幾次季報都有一些不同季報的驚喜。從去年確定推廣在線教育業務,到上個季度推出的1931少女組合。而此次的小驚喜來自於在線約會,收入同比大幅增長300%左右,也是我們第一次聽到YY公開此項業務的收入。YY越來越注重自己的社交體系,通過生態圈延伸出多樣的新業務。在線約會更加草根,參與感也更強,未來的空間非常巨大。而在這些新業務的背後是管理層的進取。從最初的遊戲切入到音樂,再到教育,再到新的業務。別的管理層僅僅是加強自己主營業務的護城河,而李學凌已經想到了新的增長方向。
總計而言,YY的二季報無論是理性的數據,還是感性的發展方向都繼續維持高增長的趨勢。對於成長股來說,方向和空間是最重要的,而YY本身估值並不高。相信目前市值46億美元的YY未來還會有不錯的成長空間。
個人對於YY的理解,並不構成投資建議,希望給大家帶來幫助。
標普1000點到2000點路途中的那些大牛股 點拾Deepinsight
來源: http://xueqiu.com/3915115654/31101739
本文導讀:標普昨晚第一次突破了2000點。在整個標普從1000點到2000點的過程中,到底出現過哪些牛股呢?從我們的梳理發現,這個過程中,漲幅最大的股票依然集中在醫藥和消費領域。或許對於我們尋找成長股會帶來一些啟示。
昨天晚上對於美股是具有里程碑的一天,標普500指數歷史上第一次突破了2000點大關。1998年的2月2日,標普第一次突破1000點的大關。之後美國經歷了網絡股泡沫,911恐怖襲擊,安然作假,以及2008年的金融危機。但是在經歷了這所有一切後,標普依然在16年後翻倍。那麽在標普從1000點到2000點的過程中,漲幅最大的股票有哪些呢?
在這個光榮榜上排名第四的是大名鼎鼎的蘋果。以複權價格計算,當年標普突破1000點時,蘋果的股價僅僅為0.63美元,而今天這個價格是101美元,漲幅達到160倍。在這個過程中,其實蘋果成為了一個全新的公司,從個人電腦變成了智能手機,硬件創新的互聯網平臺型公司。在這16年中,蘋果是對這個世界改變最大的公司之一。
排名第三的是醫藥生物公司Celgene,股價在1000點時為0.35美元,今天Celgene的股價達到93美元,漲幅高達266倍。公司的增長來自於對於治愈癌癥方面的創新。
排名第二的是另一個著名的公司綠山咖啡。股價在標普1000點時的複權價為0.28美元,而今天股價高達132美元,漲幅達到476倍!綠山咖啡的單杯咖啡機模式是其增長的主要動力,而綠山的商業模式也有“賣刀片”的味道,導致其作為一個消費品公司能出現互聯網公司般的增長速度。當年連著名對沖基金經理大衛埃因霍溫的看空報告都僅僅讓股價出現短暫的調整。而在可口可樂入股後,綠山咖啡的股價只能一路向北。相信國內也有很多朋友對於綠山咖啡非常熟悉。
排名第一的公司居然也是一個消費品企業,Hansen Beverage。大家可能聽到這個名字一頭霧水,但這個公司在2012年改名成MonsterBeverage,大家可能就了解啦。這個生產所謂能量飲料的公司股價從98年2月2日複權的0.10美元上漲到今天的87美元,市值超過140億,漲幅達到驚人的835倍。事實上,美國股市過去十年功能性飲料都出現了大牛股。紅牛在此期間也漲幅巨大。這也啟發我們不斷去尋找那些細分子行業的龍頭,而行業龍頭可口可樂在這段時間內的漲幅並不大。
下面則是HonorableMention,漲幅5-20名的公司:
第五名: GileadScience, 漲幅87倍
第六名:TractorSupply, 漲幅74倍
第七名:AlexionPharmaceuticals, 漲幅53倍
第八名:BiogenIdec, 漲幅47倍
第九名:RegeneronPharmaceuticals, 漲幅46倍
第十名:ExpressScripts, 漲幅37倍
第十一名:Stericyle,漲幅32倍
第十二名:SouthwesternEnergy, 漲幅28倍
第十三名:O’ReillyAutomotive, 漲幅23倍
第十四名:EOG Resources,漲幅21倍
第十五名:高通,漲幅20倍
第十六名:FossilGroup,漲幅20倍
第十七名:LaboratoryCorp of America, 漲幅20倍
第十八名:CernerCorporation,漲幅19倍
第十九名:Cabot Oil& Gas,漲幅19倍
第二十名:AutoZone,漲幅18倍
點拾原創
1)如果您喜歡我們的研究,請幫我們分享到微信朋友圈,不吝感激!轉載請註明出處哦!也歡迎推薦給你們的朋友
2)如果您喜歡我們的研究,請訂閱點拾,直接查找公眾號:點拾,也可查找微信號:deepinsightapp
3)本觀點僅供交流參考,不作為任何投資建議。
4)也歡迎您將自己的原創思考給我們投稿,投稿請發送:
[email protected]
TrueCar告訴你什麼是真正的汽車電商 點拾Deepinsight
來源: http://xueqiu.com/3915115654/31158100
本文導讀: 過去三個月美股最熱的主題投資就是汽車電商。一方面中概股中的易車網和汽車之家走勢強勁的讓人覺得不明覺厲,另一方面美股新上市的汽車搜索引擎公司True Car,股價在IPO後幾乎翻番。TrueCar的商業模式解決了買車經銷商不同價的痛點,並且通過簽約大量經銷商,實現了汽車電商的O2O。可以說TrueCar商業模式的成功,非常值得今後中國的汽車電商企業借鑒。
許多在美國買車的朋友可能比較了解Edmunds.com, TrueCar一開始的商業模式和其有些類似。就是根據你的郵編號提供在你家附近經銷商各種品牌汽車的價格。那時候的TrueCar價值更多在於其數據積累和分析。然而在這一塊,之前提到的Edmunds.com, 以及Kelly Blue Book都已經耕耘多年,也擁有非常強的客戶粘性。顯然,TrueCar在傳統汽車網站上並不具有優勢。
於是TrueCar走了和Edmunds.com 完全不同的商業模式。公司和數千家線下經銷商簽約,用戶可以直接在TrueCar網站上搜索不同品牌的車型,自行增加各種選項,而他們最終獲得的汽車價格將是最終價格。只要拿著你的TrueCar號碼去經銷商,就能以網上確定的價格購買這輛車。這解決了一個非常大的痛點:新車價格的不透明。通常在美國,每款新車在不同經銷商之間的具體價格會有一些出入。而電視廣告推廣時,也一般只給出Suggested Price。最終導致了用戶需要走訪多家經銷商,並且討價還價之後,才會真正購買車輛。筆者多年前在美國購買汽車的時候就曾經有這樣的痛苦經歷,同樣一款車,在附近三家不同經銷商的價格是有幾百,甚至上千美元的出入。
TrueCar和經銷商是通過Pay-for-Sales,也就是傭金模式進行。經銷商只有在TrueCar給其帶來實際的銷售的時候才需要付費。但是價格也要貴的多。目前看到的相對可靠的途徑的信息是,新車是$299,二手車是$399。顯然TrueCar已經從傳統的汽車論壇變成了在線汽車銷售的電商,並且和大量經銷商簽約以實現真正的O2O。
TrueCar網站上最有意思的部分來自於下圖,這個價格曲線會告訴你最近一段時間的交易量和平均價格。作為一個互聯網汽車電商,TrueCar希望給客戶提供的並不是最低的價格,而是一個好的價格。而消費者對於TrueCar這種透明的價格體系也非常認可。事實上,在剛剛做商業模式轉型的時候,TrueCar曾經試圖成為一個提供最低價格的汽車電商。但很快被其他經銷商所抵制。和亞馬遜的貝佐斯能夠打破電子書價格體系不同的是,TrueCar現在的流量和行業地位還沒有真正的“定價權”。所以TrueCar立刻向經銷商妥協,轉而向價格透明度方面努力。

從TrueCar最新公布的二季報來看,公司收入同比增長了62%,達到5050萬美元,其中來自於交易量的收入達到了4610萬美元,同比增長68%。在TrueCar平臺銷售的汽車數量接近15萬倆之多,而公司簽約的認證經銷商數量也比一年前增長了24%至7682家。每一家經銷商貢獻的收入連續六個季度取得了增長至6195美元(我們可以把這個數字看做類似於零售公司的同店增長數)。月均訪問數達到420萬人,而在2012年底的時候,這個數字僅僅為170萬人。可以看到,TrueCar的流量在過去一年半中,取得了驚人的增長。公司在新車銷售的市場份額從2.58%上升到3.43%。公司對2014年全年營收的展望在1.97至2.02億美元之間。下圖是上市以來的股價走勢圖。

最終美國汽車電商的市場空間有多大?TrueCar認為這是一個價值650億美元的市場。其中80-100億來自於經銷商廣告,160-200億來自於汽車廠商廣告,而最大的400億市場來自於汽車廠商的折扣。雖然TrueCar的Pay-for-Sales要收取299(新車)到399(二手車)的傭金,但比起傳統經銷商每部車的市場銷售費用616美元還是有很大的競爭力的。
互聯網的核心是什麽?打破價格不透明以及去中間化。TrueCar就是解決了價格不透明的痛點。對於像Edmunds, KBB這種十幾年前就在美國很火的汽車論壇來說,真的需要好好反思。TrueCar作為後來者,卻很好的做到了貨幣化,通過和實體經銷商簽約完成了O2O。而傳統汽車網站公司依然在靠廣告費用生活。對於互聯網,我們必須深刻認識到未來所有的行業必然會被改變。房子,汽車這樣的大件也能互聯網化銷售了。未來的在線電商不僅僅是那些客單價低的品種。而對於國內的汽車之家和易車網,TrueCar全新的商業模式對其未來貨幣化流量是非常好的啟示。
點拾原創
$TrueCar(TRUE)$ @Ricky1)如果您喜歡我們的研究,請幫我們分享到微信朋友圈,不吝感激!轉載請註明出處哦!也歡迎推薦給你們的朋友
2)如果您喜歡我們的研究,請訂閱點拾,直接查找公眾號:點拾,也可查找微信號:deepinsightapp
3)本觀點僅供交流參考,不作為任何投資建議。
4)也歡迎您將自己的原創思考給我們投稿,投稿請發送:
[email protected]
2014美股中概牛股盤點 點拾Deepinsight
來源: http://xueqiu.com/3915115654/31265489
前段時間與大家分享了標普指數從1000到2000點過程中的牛股,今天再跟大家一起回顧一下今年以來中概股的漲幅表現。後面我們還會再為大家整理今年以來中概股的跌幅表現,以及本輪美股科技股牛市中表現最好的中概股。
年初以來道瓊斯指數漲了3%,納斯達克指數上漲9.7%,標普上漲8.39%。考慮流動性,我們將市值在1億美金以下的股票剔除統計,今年在美國上市的中國概念股有70只上漲超過3%,跑贏了道瓊斯指數。漲幅排名表見文末。
排名第一的是易車(BITA),自年初以來大幅上漲175%。易車自2012年初的低點3.5元上漲至近期歷史高點98.28元,上漲了27倍。盡管市值39億美金還是低於同行汽車之家(ATHM,50 億美金),但在股價表現上,易車的表現遠遠好於對手(汽車之家今年漲幅30%,排名29)。易車和汽車之家類似,是國內排名靠前的汽車垂直類網站。中國消費者選車和購車逐漸向互聯網轉移,汽車廠家的營銷廣告投入也從傳統媒體快速向汽車網站滲透,從而支撐了易車和汽車之家的廣告收入快速增加,兩者中報的收入都超過了8億。而且,兩家公司都正開發汽車電商業務,隨著近期中國汽車反壟斷的推進和汽車銷售管理辦法修改的預期,為汽車電商和後市場服務打開了巨大的成長空間。
排名第三的大名鼎鼎的唯品會(VIPS),這是一只神奇的股票。盡管2012年上半年市場環境不佳導致“流血上市”,但公司上市後的表現冠絕市場。從4元一路上漲到前期高點229元,2年回報上漲超過50多倍!市值超過110億美金,一度成為僅次於騰訊、百度、京東的中國互聯網公司。市盈率長期很貴,但每個季度業績超華爾街預期。唯品會的特賣的模式和靚麗的業績表現,展現了垂直電商在中國巨大的生命力。
電商領域出牛股。我們看到這個榜單中,除了唯品會,還有京東(JD),當當網(DANG)、樂居(LEJU)、聚美優品(JMEI)等電商股票,剛才提到的易車和汽車之家也可以算電商類。這些股票今年的回報都在40%以上,非常可觀。9月份美股即將迎來中國電商的龍頭-阿里巴巴,讓我們拭目以待馬雲的表現。
獵豹(CMCM)、途牛(TOUR)、歡聚時代(YY)、藍汛(CCIH)分別排名第8、10、11、12,漲幅在50-90%之間。這些都是典型的中概互聯網公司。而除了互聯網領域以外,有幾個領域也非常值得大家關註:
醫療和服務:泰和誠醫療(CCM),漲幅90%;愛康國賓(KANG),漲幅39%
教育:達內科技(TEDU),漲幅57%;好未來(XRS),漲幅56%
新能源汽車:康迪車業(KNDI),漲幅51%。
值得一提的是,有幾個傳統行業的藍籌股表現也不錯,中國石油(32%)、中石化(26%)、中國鋁業(21%)、上海石化(21%),而他們的表現居然超過了百度(BIDU,21%)!
好公司或者熱門股票也不一定一直表現很好。例如奇虎360,只以7%的漲幅排名第68位,還沒跑贏納斯達克指數。而盡管有世界杯年的刺激,500彩票網卻自年初以來下跌了1%,當然中間的波動很大。而人氣不再的微博也下跌了2%,因此都沒能進入正收益的行列。
所以說,行業很重要,但賺錢不一定要湊熱鬧。

點拾原創
1)如果您喜歡我們的研究,請幫我們分享到微信朋友圈,不吝感激!轉載請註明出處哦!也歡迎推薦給你們的朋友
2)如果您喜歡我們的研究,請訂閱點拾,直接查找公眾號:點拾,也可查找微信號:deepinsightapp
3)本觀點僅供交流參考,不作為任何投資建議。
4)也歡迎您將自己的原創思考給我們投稿,投稿請發送:
[email protected]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