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支付,iPhone 6最大的驚喜? 點拾Deepinsight
來源: http://xueqiu.com/3915115654/31323100
本文導讀:9月9日就要上市的iPhone 6會帶來什麽樣的新浪潮?我們認為iPhone 6中的NFC移動支付功能可能會對市場帶來新的變革。本文和大家詳細闡述蘋果能給NFC帶來什麽方面的突破,以及中國在移動支付中的商業模式。
9月9日,全球期待已久的iPhone 6就要問世了。可以說iPhone 6是過去兩年最被期待的蘋果產品。這種期待不僅來自於這是一款真正的後喬布斯時代的手機,更來自於iPhone 6中新增加的各種功能。這些新的功能或許會帶領新的行業性變革。筆者個人認為iPhone 6中最具變革性的功能可能來自於NFC移動支付。
首先從行業的增長看,移動支付從2010到2014年的複合增長率達到60%,是全球增長最為迅速的行業之一。而從終端的角度看,全球有73億臺手機,大大超過全球13億張活躍信用卡和借記卡的數量。即使單看全球智能手機的用戶數,到了2014年也達到20億臺。可以說,基於手機端的移動用戶本身就具有非常強的群眾基礎。
目前的移動支付有什麽問題嗎?筆者認為核心的問題來自於兩個方面。首先,安全性不夠。如果我們的手機變成了錢包,可以完成上萬甚至十萬的交易,那麽萬一手機遺失怎麽辦?其次,基於NFC移動支付的最大問題是僅僅完成了支付環節,而商家看不到任何客戶的信息,連他的名字都不知道。
但是iPhone 6的新功能卻能解決這些問題。對於安全性,iPhone 6大概率是運用指紋開機的功能,這將很好的解決安全性問題。筆者甚至覺得,未來指紋開機會成為大部分手機的標配。這將大大增加移動端的金融活動。而第二個問題,iPhone 6的iBeacon能夠完美的解決。
iBeacon是什麽?iBeacon是一種室內的地址定位系統,屬於LBS地圖技術的室內版本。目前主要用於移動支付。只要商家安裝一個iBeacon的硬件,就能自動發送信息和折扣券給20米內的用戶。目前iBeacon的用途就是店內導航+優惠推送+商品導購。所以說,iBeacon將解決認識客戶的這個問題,而NFC解決支付環節。事實上,在過去的很多年,蘋果一直是拒絕搭載NFC的。他們一直希望推動自己的移動支付技術。所以這一次蘋果向NFC妥協,搭載NFC移動支付將是巨大的變革。因為NFC+iBeacon就是完美的移動支付。更重要的是,全球有8億個賬戶已經連到了蘋果的APP賬戶,這對於推進iPhone 6的移動支付將相當容易。
我們再來看看中國市場目前的現狀。目前整個中國的移動支付有四種模式,其中以二維碼支付和NFC進場支付為主:
二維碼支付:這是2013年大火的支付方式,也是增長最快,壁壘最低的支付方式。只需要用手機掃一掃二維碼,就能在微信支付或者支付寶中完成支付。在去年嘀嘀打車中,被廣泛推廣。
NFC進場支付:這是全球通用的支付方式,但目前僅僅在日本獲得比較大的成功。NFC的支付原理是手機里安裝芯片,接受方的終端里也安裝芯片。然後通過無線電技術完成支付。NFC的支付場景很廣泛,包括交通,便利店,各大零售店等。目前由銀聯和移動運營商推動。
聲波支付:這個技術的流程是用戶手機端發出聲波,終端設備獲取聲波後轉化成一個交易號。用戶在確定購買商品後,將商品信息和交易號發送到支付寶後端生成賬單,隨後推送到客戶端。目前聲波支付由支付寶推進,主要用途在自動販賣機,電影票購買商。
盒子支付:就是拉卡拉的支付。但目前看,這種支付方式需要硬件,不方便,未來是很可能被淘汰的
而由於二維碼在年初的叫停,也顯示政府自上而下希望推動安全性更強,也符合銀聯利益的NFC支付模式。而且iPhone 6對於NFC的搭載,可能會繼續加強這個模式在中國的推進。當然,由於二維碼對於硬件的需求很低,未來可能出現二維碼和NFC支付共存的模式。
事實上,在過去的一年多中我們看到了運營商和銀聯所做的“基礎建設”。三大運營商大力推廣NFC的手機支付,讓帶有NFC芯片功能的手機在未來2-3年成為標普。2013年全國移動支付卡出貨量在千萬級別,而中國銀聯相關官員認為2014年基於NFC的SWP-SIM卡出貨量會達到一億張,增長10倍。銀聯也在加速金融IC卡的全面推進,完成POS機的改造。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發現一些提供NFC支付“基礎建設”的公司紛紛受益。包括做NFC手機天線的索貝德,NFC卡芯片的恒寶股份,天喻信息和東信和平。對於這些硬件公司來說,他們也紛紛努力從硬件制造商向軟件運營商(TSM)平臺轉型。畢竟,設備商的受益很多是一次性的。如果能夠向軟件運營靠攏,獲取移動支付的數據並且通過大數據去分析消費者習慣或者做移動支付數據的整合,那行業的空間就會變得更加廣闊。當然,歷史上硬件商要向軟件商轉型總是充滿了波折。
無論如何,iPhone 6帶來的變革可能才剛剛開始。NFC移動支付,指紋識別,無線充電。從金融和互聯網的結合看,筆者認為移動支付未來的潛力最大。而NFC+iBeacon的模式可能會成為移動支付的最佳模式。
點拾原創
1)如果您喜歡我們的研究,請幫我們分享到微信朋友圈,不吝感激!轉載請註明出處哦!也歡迎推薦給你們的朋友
2)如果您喜歡我們的研究,請訂閱點拾,直接查找公眾號:點拾,也可查找微信號:deepinsightapp
3)本觀點僅供交流參考,不作為任何投資建議。
4)也歡迎您將自己的原創思考給我們投稿,投稿請發送:
[email protected]
在線教育,一個中國領跑美國的市場 點拾Deepinsight
來源: http://xueqiu.com/3915115654/31464533
本文導讀:和其他移動互聯網向美國看齊的模式不同,未來在線教育中國的市場空間將遠遠高於美國。這點和中國人基因中對教育的重視程度有關。雖然目前行業還處於商業模式不清晰的階段,但關於在線教育的投資和並購會越來越多。本文和大家探討中國在線教育的行業前景以及商業模式。
在移動互聯網的研究中,一種常見並且有效的方式是“中美對比”。畢竟美國在互聯網的商業模式中比我們更前瞻,更具有創新精神。而我們也常常通過對美國互聯網企業的學習來判斷中國互聯網企業未來的成長路徑。而筆者卻認為,中國的在線教育行業未來將擁有比美國大得多的空間,商業模式也更豐富。
通過對於美國在線教育市場的研究,我們驚人的發現美國大平臺的互聯網公司對於這一塊幾乎沒有什麽投入。除了谷歌有一個不痛不癢的Google Helpouts外,Facebook,亞馬遜,蘋果,微軟等大互聯網平臺商幾乎都沒有涉足這一領域。而相反,中國的BAT,以及歡聚時代,奇虎360等大互聯網平臺商都在這個領域做了大量的布局。究其原因,是兩國文化體制的根本性不同。中國有著幾千年的科舉制文化,從小我們家長和老師所灌輸給我們的意識就是“讀書讀不好只能去開公交車了”。高考可以說是一個改變很多人命運的考試。而在美國,根本沒有高考這件事。進入大學的SAT考試也可以考許多次。大學的入取更多來自於學生綜合素質,包括SAT成績,高中平均成績,課外活動等。而即使進入一個普通的大學,也能夠轉學去常春藤名校。而即使最終去開公交車,也能獲得不錯的收入。所以在美國,並沒有教育改變命運的意思,這一點和國內完全不同。這也將導致,中國的在線教育市場可能是全球最大的,模式也是最豐富的。
從商業模式的角度看,目前主流的模式有以下幾種:
自營類B2C: 自營類B2C是目前最普遍的在線教育商業模式。其中還可以細分為直播類和錄播類。其中91外教網,無憂英語網屬於前者,而新東方,學而思的網校屬於後者。正保遠程教育也屬於錄播類的B2C自營類平臺。使用這種商業模式的公司自身是內容提供商(CP),通過自有流量向客戶傳遞在線教育課程。而這種流量往往就是自身的品牌。
平臺類B2C: 平臺類B2C中的核心例子就是YY推出的100教育。這個商業模式主要抓住了在線教育中“平臺”部分。這種商業模式的優勢是提供一個虛擬教室。傳統的教室會被座位所限制,而平臺類B2C是不受座位限制的。對於老師來說邊際成本基本為零。這也是互聯網的核心,打破“產能”的限制
MOOC: MOOC代表的是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的縮寫,也就是大規模的網絡公開課。這種模式是美國在線教育的主流模式,而國內的代表則是網易公開課。MOOC的商業模式就是將全球頂尖學校的課程放到互聯網上,打破名校的圍墻,讓普通人也能通過作業,討論和考試等互動方式來觸及這些以往無法觸及的課程。由於很多人心中對於名校還是有某種“朝聖”的態度,MOOC的模式在美國非常受歡迎。而國內以哈佛教科書為基礎的網易公開課也被許多人所喜歡。
那麽什麽樣的模式是最好的呢?筆者認為在線教育的核心有幾方面:1)效率的提高。包括教師資源,師生時間;2)看得到的效果。由於中國教育的基因是“應付考試”,付費者必須有某些看得到的效果;3)能夠互動。這是目前許多在線教育最大的問題,缺少互動,無論是老師和學生,還是學生彼此之間;4)經濟性。經濟性是最不重要的。中國許多家庭把很大一部分開支投入到教育,看重的是回報,而不是哪家更便宜;5)如何變現。好的商業模式一定是能夠最大化挖掘用戶ARPU值的。
從這幾點出發,筆者認為中國優秀的在線教育公司基本上是在美國上市。達內科技和好未來都是屬於非常不錯的在線教育公司。
達內科技:達內科技的核心模式在於通過其IT培訓後幫助大學生找到相關的工作。這里,達內科技解決了中國教育重結果的問題。此外,達內科技每年都會對其學費提價1000元,這種類似茅臺當年不斷提價的模式也讓收入保持很快的增長。而從教學方式看,達內目前采用的是“遠程視頻教學+線下實體學習”這種線上加線下的O2O模式,找IT行業優秀的老師集中在北京,進行課程研發和設計,然後在北京講課,同時將教學視頻同步到全國各地的教學點,全國各地的教學點同一期的學員上的課都是一樣的。這個模式解決了教育行業中資源不足的問題。所以我們看到達內老師和學生比是1:700,Java老師和學生比例是1:3276。此外,擁有實體教學中心也解決了純在線ARPU不高的問題。
好未來:好未來是通過線下補習“奧數”起家的,也算有中國特色的培訓機構。好未來所面對的是教育行業ARPU最高的K-12。由於是家長出錢,具有更高的收入,所以ARPU要比普通針對大學生以及在職人員要更高。而且K-12有很高的留存度。許多學生從一個年級不斷上,一轉眼就投入了4-5年在好未來的補習上。從商業模式看,好未來也是O2O的模式,在線網校今年收入估計超過1000萬美元,雖然占比不高,但絕對額可能是中國最大的在線網校了。其核心競爭力來自於品牌,也就是獲取流量成本較低,再將這些線下流量導入線上。
其他A股公司:A股在過去幾個月也有過在線教育的炒作,包括全通教育,方直科技,立思辰等。這些公司都是以做軟件起家的,其商業模式雖然不同,但有一個共同的特點:變現目前的流量,提高客戶的ARPU值。無論是全通的校訊通,還是方直科技的在線英語軟件,或者是立思辰的學校教育信息化等,都有這樣的特性。對於這些公司來說,其通過傳統業務能獲得一定的學校流量,公司通過擴張先完成卡位,然後再想辦法將用戶的付費提高。但是這些公司和之前我們討論的達內科技,好未來相比,在商業模式上還不夠清晰。
無論如何,中國人對於教育的重視程度可能是全球之最,這也將撫育可能是全球最大的在線教育市場。2013年是BAT剛剛進入在線教育的元年。行業的爆發才剛剛開始。筆者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我們會看到更多在線教育的商業模式,也必然會有巨頭從此崛起。
$好未來(XRS)$ $達內科技(TEDU)$點拾原創
@Ricky1)如果您喜歡我們的研究,請幫我們分享到微信朋友圈,不吝感激!轉載請註明出處哦!也歡迎推薦給你們的朋友
2)如果您喜歡我們的研究,請訂閱點拾,直接查找公眾號:點拾,也可查找微信號:deepinsightapp
3)本觀點僅供交流參考,不作為任何投資建議。
4)也歡迎您將自己的原創思考給我們投稿,投稿請發送:
[email protected]
點拾評論:阿里上市的思考 中國電商的巨大潛力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8216

(本文來自點拾的原創分析,歡迎添加微信號: deepinsightapp 或者搜索微信公眾平臺“點拾”。)
過去一周全球金融市場最火爆的公司就是阿里巴巴,而其貌不揚的馬雲也是“The Hottest Guy in the world,at least for now”。僅僅在紐約路演兩天,已經獲得了足額的股票認購申請,阿里巴巴甚至可能提前一天停止接受認購申請。在經歷了火爆的認購之後,阿里巴巴已經不僅僅代表著“中國最大的電子商務企業”,更轉變成了“全球最大的科技股IPO”。融資220億美元以上的阿里巴巴將打破Facebook在2012年創造的融資160億美元的記錄。那麽是什麽導致阿里巴巴如此受追捧,而阿里上市後又會如何表現呢?筆者和大家交流一下自己的觀點。
筆者認為阿里巴巴受如此追捧的原因就是一個字“E-Commerce”! 中國的電商有著超越美國電商的巨大空間和想象力。雖然阿里巴巴的招股書顯示,其2013年的交易總額(GMV)已經達到2480億美元,大幅超過老二亞馬遜的1160億美元,然而從電商消費滲透率來看,阿里巴巴似乎還遠遠沒有達到天花板。中國電商和美國相比,有著更加驚人的市場爆發力,其核心來自於幾個方面的不同。
首先,中國整個物流體系中的中間環節太多,而每一個中間環節都有不少苛捐雜稅,這最後會導致實體店的東西非常貴。我們自己的一個直觀感受就是網上的東西比實體店便宜太多。而現在大部分人去購物中心就是吃飯和看電影。相比而言,美國實體店的東西並不比網上貴太多。當筆者去美國的購物中心時,發現其面積比國內還大,但餐飲只占非常小的一部分(一般就是Food Court,賣一些快餐而已)。大部分美國人去Shopping Mall購物還是會提著大包小包出來的。甚至我們很多國人,去了美國後必然會去奧特萊斯或者購物中心瘋狂采購一把。所以,如果我們簡單做一個物價的對比,我們會發現:中國實體店物價>美國實體店物價>美國網購物價>中國網購物價。從這點看,中國網購的性價比要大幅高於美國。
其次就是物流成本。中國的物流成本遠遠低於美國,而且是充分競爭的,由電商帶動物流的發展。這也導致當年並不把阿里放在眼里的順豐快遞看到這幾年,自己的市場份額被其他四通一達所蠶食,於是順豐也不得不轉型做O2O,開設了被許多人詬病的嘿店。相反在美國,物流由非常強勢的UPS和FEDEX所壟斷。這兩家公司都有自己的工會,而工會在美國許多企業中的代名詞就是“養懶人”。最終的結果就是美國的物流體驗遠遠不如中國。筆者在美國也曾經有過類似不愉快的經歷。筆者的朋友曾經在亞馬遜上網購了兩個iPhone手機。而亞馬遜的物流往往需要4-5天才能快遞到家,時間上就不如國內的一兩天時間。而從流程上,iPhone這樣的產品UPS必須要收件人簽收,但其投遞時間只有上午10點到下午6點的工作時間。如果在美國需要他們晚上投遞,需要額外付錢。而和國內快遞不同,美國的快遞員根本不會和你事先電話溝通。如果連續三次投遞你不在家,就要送回UPS自己的發貨中心。而很多時候,由於他們投遞時間大部分是別人也上班的時間,只好去發貨中心拿。筆者那次由於是聖誕旺季,足足在發貨中心排了一個小時的隊。這種物流體驗也導致許多人對於網購還是有一點點的抗拒,和國內優質的物流體驗相比相差甚遠。
僅僅從以上兩點來看,中國的電子商務就有巨大潛力。可以說中國的電子商務是真正享受到過去五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高。這還沒有考慮到中國整個移動互聯網滲透率,電子商務的滲透率和海外相比並不高,還有非常大的成長空間。這也是為什麽中國電商股一直被海外投資者所追捧,從唯品會,到聚美優品,到京東,再到今天的阿里巴巴。中國電商的增長背後就是中國人消費力的增長,這是一個非常容易被理解的商業模式。
之前許多人也擔心阿里巴巴的上市是否會成為類似於“2007年的中石油”,或者“2000年網絡股泡沫的AOL合並案”,導致市場見頂。從目前發行的1600億美元左右市值看,阿里巴巴此次上市還是給二級市場留下了一定的空間。相比2007年的中石油,阿里巴巴中長期增速還能保持在一個比較快的速度,二季度收入同比增長了46%,毛利率也繼續同比提高3%以上,達到46%,說明其離增長天花板還是有一定距離。筆者並不認為阿里會成為股市見頂的指標。美股可能更大的風險還是來自於明年美聯儲的貨幣政策轉向。
當然,最終阿里已經不僅僅是電商了,用最當下最流行的一句話說“Bigger than bigger”。阿里已經是一個平臺型的互聯網公司。雖然其業務線很多,模式也很複雜。但其核心離不開下面這張圖:以阿里雲為核心的基礎服務業群,B2B的企業用戶以及淘寶系的電子商務用戶,然後通過各種方式將這些用戶最大化變現。說到平臺,許多人也會想到騰訊。騰訊和阿里最本質的區別是什麽?筆者認為騰訊是賣服務,阿里是賣商品的。這是兩種最本質的區別,也是其基因的不同。
結論:阿里的火爆是在情理之中。其擁有中國消費品最好的一條賽道——“電子商務”。過去十年,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中國人消費的崛起並沒有完全讓本土品牌受益。相反,海外的奢侈品,星巴克以及麥當勞,甚至旅遊勝地都享受到了中國人的消費力崛起。由於不像中國傳統實體店那樣存在過多的中間環節,以及物流體驗更好等因素,中國電商在過去幾年迅速崛起。雖然阿里巴巴已經是全球的電商,但是在擁有巨大人口背景的中國消費力的支撐下,其天花板還遠遠沒有到來。
最後說一句題外話。幾個月前在阿里上市之前,整個華爾街都是一片看衰。紐約時報甚至刊登過一篇題為《不要忘記阿里曾經做過的那些事》的文章,提醒人們當年阿里和雅虎之間的糾紛。筆者身邊的多位朋友也信誓旦旦跟我說,絕對不會買阿里這個“公司治理”有瑕疵的股票。然而今天,在看到了阿里依然強勁的增長空間,以及比較合算的發行價格後,整個華爾街又把馬雲看做互聯網的新教主。這讓我想到了之前一個同事說過的話:華爾街銀行家的血液是綠色,和美元一個顏色。
(點拾由金融從業人員創立,專註於互聯網、消費、科技和醫藥等領域的原創研究。)
對阿里上市的個人思考:中國電商的巨大潛力 點拾Deepinsight
來源: http://xueqiu.com/3915115654/31552209
過去一周全球金融市場最火爆的公司就是阿里巴巴,而其貌不揚的馬雲也是“The Hottest Guy in the world,at least for now”。僅僅在紐約路演兩天,已經獲得了足額的股票認購申請,阿里巴巴甚至可能提前一天停止接受認購申請。在經歷了火爆的認購之後,阿里巴巴已經不僅僅代表著“中國最大的電子商務企業”,更轉變成了“全球最大的科技股IPO”。融資220億美元以上的阿里巴巴將打破Facebook在2012年創造的融資160億美元的記錄。那麽是什麽導致阿里巴巴如此受追捧,而阿里上市後又會如何表現呢?筆者和大家交流一下自己的觀點。
筆者認為阿里巴巴受如此追捧的原因就是一個字“E-Commerce”! 中國的電商有著超越美國電商的巨大空間和想象力。雖然阿里巴巴的招股書顯示,其2013年的交易總額(GMV)已經達到2480億美元,大幅超過老二亞馬遜的1160億美元,然而從電商消費滲透率來看,阿里巴巴似乎還遠遠沒有達到天花板。中國電商和美國相比,有著更加驚人的市場爆發力,其核心來自於幾個方面的不同。
首先,中國整個物流體系中的中間環節太多,而每一個中間環節都有不少苛捐雜稅,這最後會導致實體店的東西非常貴。我們自己的一個直觀感受就是網上的東西比實體店便宜太多。而現在大部分人去購物中心就是吃飯和看電影。相比而言,美國實體店的東西並不比網上貴太多。當筆者去美國的購物中心時,發現其面積比國內還大,但餐飲只占非常小的一部分(一般就是Food Court,賣一些快餐而已)。大部分美國人去Shopping Mall購物還是會提著大包小包出來的。甚至我們很多國人,去了美國後必然會去奧特萊斯或者購物中心瘋狂采購一把。所以,如果我們簡單做一個物價的對比,我們會發現:中國實體店物價>美國實體店物價>美國網購物價>中國網購物價。從這點看,中國網購的性價比要大幅高於美國。
其次就是物流成本。中國的物流成本遠遠低於美國,而且是充分競爭的,由電商帶動物流的發展。這也導致當年並不把阿里放在眼里的順豐快遞看到這幾年,自己的市場份額被其他四通一達所蠶食,於是順豐也不得不轉型做O2O,開設了被許多人詬病的嘿店。相反在美國,物流由非常強勢的UPS和FEDEX所壟斷。這兩家公司都有自己的工會,而工會在美國許多企業中的代名詞就是“養懶人”。最終的結果就是美國的物流體驗遠遠不如中國。筆者在美國也曾經有過類似不愉快的經歷。筆者的朋友曾經在亞馬遜上網購了兩個iPhone手機。而亞馬遜的物流往往需要4-5天才能快遞到家,時間上就不如國內的一兩天時間。而從流程上,iPhone這樣的產品UPS必須要收件人簽收,但其投遞時間只有上午10點到下午6點的工作時間。如果在美國需要他們晚上投遞,需要額外付錢。而和國內快遞不同,美國的快遞員根本不會和你事先電話溝通。如果連續三次投遞你不在家,就要送回UPS自己的發貨中心。而很多時候,由於他們投遞時間大部分是別人也上班的時間,只好去發貨中心拿。筆者那次由於是聖誕旺季,足足在發貨中心排了一個小時的隊。這種物流體驗也導致許多人對於網購還是有一點點的抗拒,和國內優質的物流體驗相比相差甚遠。
僅僅從以上兩點來看,中國的電子商務就有巨大潛力。可以說中國的電子商務是真正享受到過去五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高。這還沒有考慮到中國整個移動互聯網滲透率,電子商務的滲透率還海外相比並不高,還有非常大的成長空間。這也是為什麽中國電商股一直被海外投資者所追捧,從唯品會,到聚美優品,到京東,再到今天的阿里巴巴。中國電商的增長背後就是中國人消費力的增長,這是一個非常容易被理解的商業模式。
之前許多人也擔心阿里巴巴的上市是否會成為類似於“2007年的中石油”,或者“2000年網絡股泡沫的AOL合並案”,導致市場的見頂。從目前發行的1600億左右市值看,阿里巴巴此次上市還是給二級市場留下了一定的空間。相比2007年的中石油,阿里巴巴中長期增速還能保持在一個比較快的速度,二季度收入同比增長了46%,毛利率也繼續同比提高3%以上,達到46%,說明其離增長天花板還是有一定距離。筆者並不認為阿里會成為股市見頂的指標。美股可能更大的風險還是來自於明年美聯儲的貨幣政策轉向。
當然,最終阿里已經不僅僅是電商了,用最當下最流行的一句話說“Bigger than bigger”。阿里已經是一個平臺型的互聯網公司。雖然其業務線很多,模式也很複雜。但其核心離不開下面這張圖:以阿里雲為核心的基礎服務業群,B2B的企業用戶以及淘寶系的電子商務用戶,然後通過各種方式將這些用戶最大化變現。說到平臺,許多人也會想到騰訊。騰訊和阿里最本質的區別是什麽?筆者認為騰訊是賣服務,阿里是賣商品的。這是兩種最本質的區別,也是其基因的不同。
結論:阿里的火爆是在情理之中。其擁有中國消費品最好的一條賽道“電子商務”。過去十年,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中國人消費的崛起並沒有完全讓本土品牌受益。相反,海外的奢侈品,星巴克以及麥當勞,甚至旅遊勝地都享受到了中國人的消費力崛起。其核心來自於中國傳統實體店中間環節過多的因素。而網購由於中間環節少,物流體驗更好等因素在過去幾年迅速崛起。雖然阿里巴巴已經是全球的電商,但是在擁有巨大人口背景下的中國消費力,其天花板還遠遠沒有到來。
最後說一句題外話。幾個月前在阿里上市之前,整個華爾街都是一片看衰。紐約時報甚至刊登過一篇文章“不要忘記阿里曾經做過的那些事”,以提醒人們當年阿里和雅虎之間的糾紛。筆者身邊的多位朋友也信誓旦旦跟我說,絕對不會買阿里這個“公司治理”有瑕疵的股票。然而今天,在看到了阿里依然強勁的增長空間,以及比較合算的發行價格後,整個華爾街又把馬雲看做互聯網的新教主。這讓我想到了之前一個同事說過的話:華爾街銀行家的血液是綠色,和美元一個顏色。
點拾原創
$阿里巴巴(BABA)$1)如果您喜歡我們的研究,請幫我們分享到微信朋友圈,不吝感激!轉載請註明出處哦!也歡迎推薦給你們的朋友
2)如果您喜歡我們的研究,請訂閱點拾,直接查找公眾號:點拾,也可查找微信號:deepinsightapp
3)本觀點僅供交流參考,不作為任何投資建議。
4)也歡迎您將自己的原創思考給我們投稿,投稿請發送:
[email protected]
中美基金經理各自不同的一天 點拾Deepinsight
來源: http://xueqiu.com/3915115654/31580382
本文希望通過一種幽默詼諧的方式向大家闡述中美資本市場之不同,中美公募基金經理不同的生活。文章中的名字和公司也純屬虛構。
上海:
早上七點,劉波從上海世紀公園旁的公寓樓醒來,這里是金融圈人士最多居住的地方。這個100平米的公寓樓是他三年前購買的,現在已經漲到500萬了。他從手機中看了一下隔夜美股的走勢以及主要的海外新聞,然後就快速洗漱準備出門了。出門前,他看了一眼還在熟睡的孩子,最近忙著調研好久沒給他將故事了。劉波今年35歲,26歲從清華碩士畢業後就去了上海著名的小牛基金公司做分析師。兩年前終於提拔成了基金經理,管理一個規模30億人民幣的股票基金。
劉波出門後在家樓下買了豆漿和包子做早飯,就打車出門了。20分鐘,他就到了位於國金中心的辦公室。陸家嘴是基金公司聚集地,上海大部分的基金公司以及券商都在這里。8點前到公司後,劉波馬上查看郵件,看看賣方對於昨天上市公司公告的點評,以及一些重要的宏觀數據點評。
紐約:
早上七點,Jack從位於長島的別墅中醒來,美國許多金融圈的人都喜歡住在這里。有著安靜的環境,良好的學區。這棟地上二層,地下一層的別墅是Jack十年前購買的,目前價值80萬美元。不過最近有一個中國來的買家給他出價90萬美金呢。Jack洗漱一番後就匆匆出門了,走之前看了一眼還在熟睡的孩子,不過前兩天Jack剛剛一起陪他打過籃球。在美國,基金經理出差不多,有更多時間陪伴家人。Jack開車來到長島火車站,路上買了帶有Cream Cheese的Bagel面包以及咖啡,還有一份華爾街日報。從這里要40分鐘做到紐約的中央火車站,然後再換一部地鐵去他位於曼哈頓48街的辦公樓。Jack習慣了在路上先把華爾街日報的新聞看了。Jack今年45歲,26歲從哥倫比亞大學碩士畢業後先去了摩根斯坦利做分析師,做了十年分析師後跳槽到了目前的這家公募基金,全美最大的基金公司之一。在這里他又做了五年分析師會才當上基金經理,目前管理一個規模100億美金的消費品基金。
大約9點不到,Jack來到了位於曼哈頓48街第六大道的辦公大樓。曼哈頓是紐約市的一個島,在這個島上擁有全球數量最多的金融機構。而在美國,大部分的資產管理公司(買方)都是在所謂的Midtown。而華爾街其實賣方更多,在曼哈頓的Downtown.
上海:
劉波的小牛基金公司在8點半開始了一天的晨會。首先分析師會點評一下公司重倉股的最新情況,最近是中報季,點評很多。劉波認真地做著筆記。過去一段時間,許多醫藥公司的業績都有些低於預期,相反消費品公司的中報有不少亮點,白酒似乎已經出谷底走出來了。此外還有許多計算機公司不斷有並購出來,雖然對於並購的公司不太了解,但股價的表現往往讓他覺得不明覺厲。之後策略分析師也分析了最新的情況,A股很便宜了,很多海外資金最近都開始買入了。這個觀點也引起了投資總監的關註,他讓大家討論交流一下對於目前市場的看法。基金經理紛紛發言,看多看空的觀點都一大堆。不一會,要9點半了,公司晨會結束。
劉波回到自己的位置上,先看了眼自己的倉位。目前倉位80%,最近A股漲勢喜人,看來還是要加倉一些,畢竟國企改革,滬港通,以及政策的托底都是利好。盈利雖然沒有太多亮點,市場也是小幅改善。劉波決定今天先加倉到85%。此外,他看了組合中個股的表現,有些中報靚麗的表現並不好,劉波決定加倉一些有業績的消費品。嗯,三季度旅遊似乎也進入旺季了。劉波決定再買些旅遊股。哎,最近強勢的軍工要不要追呢?雖然不懂,但一點不買可是會跑輸的。劉波無奈之余,也下單買幾個軍工股。很快,劉波在九點半開盤之前把今天的交易指令都完成了,傳遞給交易部,由專門的交易員完成。
紐約:
Jack的公募基金每天晨會很簡單,由於他是專註於消費品的,就和研究員簡單交流一下組合中的公司有啥基本面重大變化就行。而對於他不了解的TMT,金融,甚至宏觀策略等都不需要太關心。今天晨會15分鐘就結束了。研究員提示他中國政府最近的食品安全曝光讓麥當勞股價下跌不少,是一個買入機會。Jack覺得有點道理。由於他的組合規定永遠滿倉,所以Jack也不需要考慮倉位的問題。他決定今天買點麥當勞,那賣什麽好呢?Michael Kors的股價已經漲幅很大了,就賣一點這個吧。
Jack也在盤前將他的交易指令發給交易員,然後交易員會專門給券商的Sales Trader去完成。Jack感覺今天又是清閑的一天,開始玩報紙上的填字遊戲了。
上海:
到了十點,劉波正好約了一個新能源汽車的路演。這是今年A股最火熱的板塊之一,不過劉波對於電解液,隔膜,正負電池等各種技術還不是特別了解,找了券商的分析師過來交流下。劉波走進會議室,已經來了公司許多其他基金經理,包括其他行業的研究員都來學習了。劉波也就技術路徑,政府規劃等多個問題和對方交流了一下。很快,一個小時的路演就結束了。劉波感覺還是收獲不少,寫了不少筆記。
紐約:
到了十點,Jack也約了一個消費品的路演。今天這位來自中國的分析師會和他交流一下中國消費品市場的變化。畢竟,過去十年全球很多消費品公司都受益於中國人的消費升級。據說全球有30%的奢侈品都是中國人買下的呢。在美國路演的時候,一般就是約了誰,就誰會去聽。今天這場路演就Jack一個人約了。在一對一的路演中,Jack更多訊問了許多數字上的問題,比如中國人均消費水平在多少,海外人均消費水平,奢侈品購買有多少是在國內,多少是在海外等。很快,一個小時路演結束了,Jack也收獲很大,回去可以更新自己的模型了。
上海:
中午十一點半,某券商在正大的小南國給小牛基金組織了多行業的午餐會,TMT,醫藥和消費的分析師都會來做一些核心觀點推薦。Jack和他們公司的另外幾個基金經理,研究員一同前往。午餐會過程中,Jack也是認真在做筆記。現在大家都吃得不多,以吃素和健康為主。基金經理經常也參加午餐路演,吃多了對身體不好。參加這樣的午餐交流,可以一下子聽好幾個行業,效率很高。
紐約:
中午十二點,Jack公司也邀請了來自於高盛的消費品研究員來交流對於最近麥當勞的看法。Jack正好上午也買了點,就去參加了。在美國,賣方的午餐交流往往在買方辦公室。由買方提供吃的。今天秘書買了雞肉卷,三明治和餅幹。大家先花十分鐘吃完後,就開始交流了。麥當勞二季度同店增長強勁,Jack越聽越覺得加倉對了。
上海:
下午一點半,劉波公司市場部人員給他打電話。他最近基金表現不錯,市場部希望下周安排他去保險公司做幾場路演,銷售基金。雖然公募基金是買方,但是基金經理銷售基金時也要做賣方的活。而且很多時候一個季度至少出去一次。劉波開始叫助理給他定下周去北京的機票和酒店了。
紐約:
下午一點半,Jack市場部的Marketing Specialist給他發了郵件,告訴他上周又幫他銷售了5億美金的規模。在美國,基金經理就是做投資,不需要去賣基金。Jack就看看研究報告。無聊之余去看看昨天橄欖球比賽的集錦。
上海:
下午三點,市場收盤了。今天市場又是大漲,上證上漲1.5%,而劉波的組合由於重倉的成長股今天表現一般,僅僅上漲1%。今年以來,劉波的基金已經上漲15%,大幅跑贏了上證指數,可是在整個公募基金排名中也不過在前二分之一稍好的位置。這還是讓劉波感受到了一絲壓力。在公募,就是看相對排名。行業內有一句俗話,叫“賽狗遊戲”。特別是最近,基金公司成了“上街的老鼠”,大家都炒作沒有基金的小盤股,等基金一買,就見頂了。劉波嘆了口氣。每年都不好做啊。等下公司內部開投委會,估計公司內部又要叫他調整一些配置了。
過去一段時間,A股主題輪動的特征非常明顯。劉波的年化換手率已經上升到了300%,這個數字在基金經理中也只是中等。聽說最近做得好的基金經理都是500%的年化換手率。換手高的背後更多是對於市場不斷的學習,調整自己策略。過去劉波做研究員的時候,還想基金經理換手率那麽高幹啥,不是散戶特征嗎?當了基金經理才明白,在這樣一個“賽狗遊戲”中不能掉隊,也不能停止不前。換手高代表必須不斷去學習新的知識,無時無刻需要對自己的組合進行反思。其實真是一個體力活。
紐約:
下午四點,市場收盤了。今天道瓊斯上漲1%,Jack的組合稍許跑輸,上漲了0.8%。今年以來,美國消費品指數整體上漲5%,Jack的組合上漲了6%,已經算大幅跑贏Benchmark100個基點了。Jack的組合也是80%和指數差不多,Alpha來自於20%的不同。Jack很高興,想今年跑贏市場後,年底又能拿不錯的獎金了。
今年以來,Jack組合的換手率50%,這個水平已經高於公募基金行業平均30%的換手率了。怪不得最近摩根斯坦利的銷售老送他紐約尼克斯籃球隊的球票,估計沒少給他們賺傭金。對於Jack來說,一般就盯住組合里的股票就行,沒有重大問題不需要買賣。而且不需要考慮倉位的問題。Jack對於自己的工作還挺滿意。
上海:
下午五點半,劉波回家了。想著明天還要去深圳調研電子股,劉波看了一下公司的最新報告,準備著問題。今天終於能和孩子吃個晚飯了。不過吃好飯劉波還需要繼續工作。想到這里,他不僅感到胃痛。突然之間,他看到點拾發送的文章“中美基金經理的一天”。什麽?美國的基金經理不需要考慮倉位,換手率那麽低(就是一直沒有學習),早上九點才上班,太爽了吧。劉波感到不可思議。
紐約:
下午五點半,Jack坐上長島火車(LIRR)踏上了回家的道路。他想著周末帶孩子去哪里玩來著。突然間,他看到點拾發送的文章“中美基金經理的一天”。什麽?在中國35歲的小毛孩就能當基金經理?他們換手率這麽高怎麽做價值投資?Jack覺得不可思議。怪不得中國股市起不來。
上海:
晚上七點半,劉波匆忙吃完晚飯後又開始做到電腦前看公告了。看完公告再看看券商最新調研的報告。時不時他還要關心一下美股,美國科技股最近的調整是否會對其組合的股票有沖擊。就這樣,一轉眼到了晚上11點,劉波感覺有些眼睛疼了。才洗漱睡覺。睡覺的時候想,哪天業績做到前十就好了。
紐約:
晚上七點半,Jack吃完晚飯後陪著孩子做作業。今天天氣涼爽,他還帶孩子們去附近的超市買了點冰激淩。每天最開心的就是陪著家人的日子。到了十點半,Jack也上床睡覺了。睡前,他想,明天帶什麽顏色的領帶好呢?公司新來一個美女秘書,要不我帶條紅色的?
總結而言,中國的公募基金工作強度更類似於美國的對沖基金經理(我一直和朋友說拿著賣白菜的錢,操著賣白粉的心)。他們需要思考倉位,不斷學習新的行業知識,而且每天和最聰明的人在賽跑。此外,他們出差調研更多,還需要做路演銷售基金產品。相比而言,美國的公募基金由於產品設計的限制,永遠滿倉操作,換手率低,而且基本只需要了解自己行業的股票。他們同時有專門的人負責市場推廣,僅僅需要做好投資就行。海外基金經理往往只看到國內基金的高換手率,就認為是不價值的行為。諸不知國內公募基金考核期一年,而海外往往三到五年,以及市場結構的不同。未來,中國公募基金也會向更加細化工作性質而轉變,但這需要很長的時間。所以,中國公募基金經理還有很長一段“苦日子”要過。
點拾原創
1)如果您喜歡我們的研究,請幫我們分享到微信朋友圈,不吝感激!轉載請註明出處哦!也歡迎推薦給你們的朋友
2)如果您喜歡我們的研究,請訂閱點拾,直接查找公眾號:點拾,也可查找微信號:deepinsightapp
3)本觀點僅供交流參考,不作為任何投資建議。
4)也歡迎您將自己的原創思考給我們投稿,投稿請發送:
[email protected]
對於神州租車的個人思考 點拾Deepinsight
來源: http://xueqiu.com/3915115654/31891211
今年全球最大的IPO無疑是阿里巴巴。然而有一家公司在阿里上市的同一天也在香港上市,認購超過200倍,火爆程度一點不輸給阿里。這家公司就是神州租車。為什麽普普通通的租車公司能獲得如此火爆的認購,而這家互聯網模式的租車公司未來會在哪里?本文和您分享一些筆者的思考。
先看行業,目前中國有四大類租車公司:以AVIS,Hertz領銜的全球租賃公司,以北京新月,上海強生為代表的傳統租賃公司,以大眾,奔馳為首的廠商租賃公司,以及以神州租車,一嗨租車的連鎖租賃公司。筆者也曾經和其中的三類打過交道。像AVIS,Hertz這種主要是B2B模式,大部分依靠外資企業生存。許多全球的外資企業和他們簽署全球服務鏈協議,所以國內租車必須用他們,雖然價格非常貴。而北京新月,上海強生更多是當地B2B的模式。他們的司機比較專業,很多高層領導人會議的租車都會用他們,避免對於道路的不熟悉。而神州租車更多是B2C的模式,受益於普通老百姓租車的需求。而且他們的服務以車為主,很多用戶不需要司機,不像前面兩者更多都是需要其專業司機的附加值服務。
從滲透率的角度看,國內租車行業滲透率還很低,在2012年僅僅有0.4%,而同期日本是2.5%,美國是1.6%,韓國是1.4%,巴西是1.3%。此外,中國市場的集中度也很低,美國前五名租車公司壟斷了95%的租車市場,德國有90%,中國租車市場前五名的占有率僅僅為14%。這背後的問題是B2B和B2C市場是完全割裂的。B2B的租車公司更多要麽有全球品牌(AVIS,Hertz)這種,要麽能搞定政府或者國企(上海強生這種)。而神州租車對應的細分市場是B2C的老百姓,他們更在乎的是價格。你讓GE,中石化,美國領事館等這些大企業去租用神州租車的服務目前看還不太可能。不過可喜的是,未來B2C這一塊才是發展的主流,這點和海外市場是一致的。
而對於神州租車來說,這其實並不是第一次提交IPO申請。早在2012年公司就在納斯達克提交上市申請,但他們這種重資產擴張的模式並不被投資者所認可。於是撤回上市申請,轉而在今年於香港上市。在上市之前,全球租車老大Hertz還入股公司20%股權,並獲得了一個董事會席位。
從商業模式看,租車毫無疑問是其最大收入來源。在2014年一季度收入中占比高達85.6%。然而另一塊二手車銷售的占比過去幾年在慢慢崛起,從2011年的5.3%上升到了2014年一季度的14.4%。筆者認為二手車的銷售是其擺脫被人詬病“重資產”模式的好方法。不同於傳統行業,神州租車的重資產擴張後,這些資產還是能夠變現,甚至取得收益的。而不是傳統企業中,購買的設備(資產)最後必須完全折舊。公司目前有三個渠道來出售二手車:自由招標及拍賣,第三方拍賣公司,其他線下銷售。目前公司的車輛總規模為52,498輛。其中35,602輛投入短租,5,946輛用於長租,4,475輛為金融租賃,退役待售及因違章停運約有6500輛。
神州租車的目前在短租市場的份額有31%,為行業絕對龍頭,大大領先一嗨租車的8.1%。而此次上市後,筆者認為神州租車的護城河會更深。短租行業最重要的因素是什麽?資本開支和品牌。而神州租車通過上市後,這兩塊的護城河都會更加鞏固。可以說如果之後其競爭對手無法融資的話,那幾乎沒有機會和神州租車拉近差距。
對於公司的未來,筆者相對比較樂觀。從中美行業對比發現,在美國租車是旅遊中非常自然的一部分,AVIS,Hertz很大一塊業務也來自於旅行租車。最近國慶長假臨近,筆者也看到許多朋友去了美國,租車在一號公路上享受美麗的自然風光。在美國像Priceline這樣的大型OTA都提供租車服務。而中國旅行中的租車服務才剛剛開始。未來的旅行一定是越來越個性化,而不是跟隨旅行團的大巴走馬觀花。所以租車會成為自助旅行中非常重要的一條龍服務。另一塊,隨著上海,北京等地的牌照限購和擁堵,未來可能會有一些用戶放棄買車,轉而開始租車(比如偶爾周末出遊租車)。這點和許多居住紐約曼哈頓,面臨高昂停車費的用戶是一樣的。所以,從行業增長看,租車還在快速增長階段。此外,筆者認為神州租車過去幾年的“燒錢”打造了非常強的比例(賬面價值超過40億的車隊,遍及全國的網點和5000人的團隊)。這點和京東十分類似。所以長期看,神州租車將在一個高增長行業中保持非常高的市場份額和必然,前景依然誘人。
點拾原創
點拾評論:認購超過200倍 神州租車為何如此火爆?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8910

(本文來自點拾的原創分析,歡迎添加微信號: deepinsightapp 或者搜索微信公眾平臺“點拾”。)
今年全球最大的IPO無疑是阿里巴巴。然而有一家公司在阿里上市的同一天也在香港上市,認購超過200倍,火爆程度一點不輸給阿里。這家公司就是神州租車。為什麽普普通通的租車公司能獲得如此火爆的認購,而這家互聯網模式的租車公司未來會在哪里?本文和您分享一些筆者的思考。
先看行業,目前中國有四大類租車公司:以AVIS,Hertz領銜的全球租賃公司,以北京新月,上海強生為代表的傳統租賃公司,以大眾,奔馳為首的廠商租賃公司,以及以神州租車,一嗨租車的連鎖租賃公司。筆者也曾經和其中的三類打過交道。像AVIS,Hertz這種主要是B2B模式,大部分依靠外資企業生存。許多全球的外資企業和他們簽署全球服務鏈協議,所以國內租車必須用他們,雖然價格非常貴。而北京新月,上海強生更多是當地B2B的模式。他們的司機比較專業,很多高層領導人會議的租車都會用他們,避免對於道路的不熟悉。而神州租車更多是B2C的模式,受益於普通老百姓租車的需求。而且他們的服務以車為主,很多用戶不需要司機,不像前面兩者更多都是需要其專業司機的附加值服務。
從滲透率的角度看,國內租車行業滲透率還很低,在2012年僅僅有0.4%,而同期日本是2.5%,美國是1.6%,韓國是1.4%,巴西是1.3%。此外,中國市場的集中度也很低,美國前五名租車公司壟斷了95%的租車市場,德國有90%,中國租車市場前五名的占有率僅僅為14%。這背後的問題是B2B和B2C市場是完全割裂的。B2B的租車公司更多要麽有全球品牌(AVIS,Hertz)這種,要麽能搞定政府或者國企(上海強生這種)。而神州租車對應的細分市場是B2C的老百姓,他們更在乎的是價格。你讓GE,中石化,美國領事館等這些大企業去租用神州租車的服務目前看還不太可能。不過可喜的是,未來B2C這一塊才是發展的主流,這點和海外市場是一致的。
而對於神州租車來說,這其實並不是第一次提交IPO申請。早在2012年公司就在納斯達克提交上市申請,但他們這種重資產擴張的模式並不被投資者所認可。於是撤回上市申請,轉而在今年於香港上市。在上市之前,全球租車老大Hertz還入股公司20%股權,並獲得了一個董事會席位。
從商業模式看,租車毫無疑問是其最大收入來源。在2014年一季度收入中占比高達85.6%。然而另一塊二手車銷售的占比過去幾年在慢慢崛起,從2011年的5.3%上升到了2014年一季度的14.4%。筆者認為二手車的銷售是其擺脫被人詬病“重資產”模式的好方法。不同於傳統行業,神州租車的重資產擴張後,這些資產還是能夠變現,甚至取得收益的。而不是傳統企業中,購買的設備(資產)最後必須完全折舊。公司目前有三個渠道來出售二手車:自由招標及拍賣,第三方拍賣公司,其他線下銷售。目前公司的車輛總規模為52,498輛。其中35,602輛投入短租,5,946輛用於長租,4,475輛為金融租賃,退役待售及因違章停運約有6500輛。

神州租車的目前在短租市場的份額有31%,為行業絕對龍頭,大大領先一嗨租車的8.1%。而此次上市後,筆者認為神州租車的護城河會更深。短租行業最重要的因素是什麽?資本開支和品牌。而神州租車通過上市後,這兩塊的護城河都會更加鞏固。可以說如果之後其競爭對手無法融資的話,那幾乎沒有機會和神州租車拉近差距。
對於公司的未來,筆者相對比較樂觀。從中美行業對比發現,在美國租車是旅遊中非常自然的一部分,AVIS,Hertz很大一塊業務也來自於旅行租車。最近國慶長假臨近,筆者也看到許多朋友去了美國,租車在一號公路上享受美麗的自然風光。在美國像Priceline這樣的大型OTA都提供租車服務。而中國旅行中的租車服務才剛剛開始。未來的旅行一定是越來越個性化,而不是跟隨旅行團的大巴走馬觀花。所以租車會成為自助旅行中非常重要的一條龍服務。另一塊,隨著上海,北京等地的牌照限購和擁堵,未來可能會有一些用戶放棄買車,轉而開始租車(比如偶爾周末出遊租車)。這點和許多居住紐約曼哈頓,面臨高昂停車費的用戶是一樣的。所以,從行業增長看,租車還在快速增長階段。此外,筆者認為神州租車過去幾年的“燒錢”打造了非常強的比例(賬面價值超過40億的車隊,遍及全國的網點和5000人的團隊)。這點和京東十分類似。所以長期看,神州租車將在一個高增長行業中保持非常高的市場份額和必然,前景依然誘人。
(點拾由金融從業人員創立,專註於互聯網、消費、科技和醫藥等領域的原創研究。)
國慶假期海外市場回顧-美股動盪,香港佔中(點拾)點拾Deepinsight
來源: http://xueqiu.com/3915115654/32004384
簡要小結:美股假期總體處於動蕩,較好的就業數據中途提振了一下市場。港股市場則受到占中事件的嚴重沖擊,隨著事件趨緩,市場企穩回升。移動支付市場公司新聞不斷,曾經耀眼的蘋果概念藍寶石公司GTAT股價暴跌九成。中國人風采依舊,紐約華爾道夫酒店剛接待馬雲路演,今日被安邦保險收購。
市場數據:
1. 十一黃金周期間,美國三大股指(標普500,納斯達克綜合指數,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均在長假前兩天呈下跌趨勢。周三公布的非農業數據高於市場預期,大大緩解了市場對經濟增長的擔憂,三大股指漲幅全部超過1%。9月30日至10月6日收盤,標普500累計下跌7.47點,跌幅0.38%,納斯達克綜合指數累計下跌38.59,跌幅0.86%,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累計下跌50.99點,跌幅0.30%。

2. 自9/28日香港“占中”事件發生以來,香港股市一路下行,在10月3日最低點跌至22,565.60點,三日累計下跌164.65點,跌幅0.70%。但隨著近日抗議人群不斷減少,政府主要部門開始複工,恒生指數在10月6日開始回升,截止10月7日收盤,報收23,422.52點,較前一日漲幅0.46%。

簡評:區域性調查顯示,香港今年國慶黃金周的零售銷售額大降40%,為2003年開放大陸遊客赴港“自由行”以來首次出現下跌。占中對香港負面沖擊影響可見一斑。
3. 美國能源部9月30日發布數據顯示,美國原油出口量在7月份觸及57年新高,進一步鞏固了美國作為主要石油生產國的地位。同時,根據國際能源署(IEA)的數據,美國正在成為全球最大的石油生產國。大宗商品(特別是石油)在第三季度也相應出現了暴跌。

(上圖為布魯特原油期貨2014年走勢圖,截止2014.10.06)
4. 十一黃金周期間,黃金價格一路下行,10月6日黃金期貨價格盤中最低跌至1183.46/盎司,創56個月以來新低,收盤1206.35/盎司,較前一交易日上漲1.31%。
簡評:2013年“五一”長假中國大媽狂搶黃金的事件還歷歷在目,今年“十一”黃金周金價一路下行,中國大媽和投資者終於趨於理性。
5. 10月3日,美元指數升至四年高位,盤中最高價為86.736。美元指數從今年5月以來,表現尤為搶眼,截止10月6日收盤,漲幅累計7.94%。但10月6日,該指數跌0.87%,報85.942,創下1個月以來最大單日跌幅。

宏觀數據:
1. 美國勞工部3日公布的9月份非農就業數據顯示,9月美國新增就業24.8萬人,失業率進一步下降至5.9%,為金融危機以來首次下降至6%以下的水平。市場分析人士預計,美國或將強勁複蘇。

簡評:受益於優於預期的非農數據,3日紐約股市迎來明顯反彈,但下周開始,紐約股市即將迎來第三季度財報季,美國經濟是否真正複蘇,讓我們一起隔岸等待進一步明確的信號。
公司層面消息:
1. 惠普周一(10.6)宣布宣布將個人PC業務和打印機業務從原有公司中剝離,將成立兩家新公司:Hewlett-Packard Enterprise(主營企業計算、服務和軟件業務)以及HP Inc(主營個人PC和打印機業務)。該公司10.1至10.3股價平穩,10.6公布拆分消息後,股價大漲4.74%。今年以來,惠普公司股價累計上漲33.6%。

(上圖截止為周一收盤時間)
簡評:13年前,CEO卡莉·菲奧莉娜一揮毫將康柏收入囊中;13年後,這場充滿爭議的收購終於畫上句號。
2. 著名電商Ebay(易貝) 上周二宣布將於明年中旬將其下支付公司Paypal(貝寶)拆分上市,市場分析人士認為公司該舉動旨在抗衡將於今年10月中旬問世的Apple Pay (蘋果移動支付), Amazon Login and Pay (亞馬遜登陸支付),以及 Google Wallet(谷歌錢包)。
簡評:移動支付即將在未來井噴,在未來,不排除馬雲的支付寶可能也會單獨上市。
Facebook(臉譜)傳聞將在Facebook Message(聊天應用)中加入支付功能,用戶可以借助該功能直接向好友支付。今年年初Facebook聘請Paypal(貝寶)總裁負責該公司的信息業務。
簡評:聽著有沒有很耳熟?點擊微信最右“我”,選擇“錢包”,轉賬功能,兩大社交巨頭節奏是如此的一致。

3. Microsoft(微軟)宣布RoomAlive項目,Xbox遊戲環境擴展至整個房間。該項目中,在未來,通過傳感器和投影儀的組合,房間中的實際物體也將成為遊戲的一部分。

4. 電子支付公司Square官方確認完成E輪融資,融資額1億5000萬美元,目前估值60億美元。Square的競爭對手不僅僅有Paypal(貝寶)等資深玩家,還面臨著Amazon (亞馬遜),Apple (蘋果)等新手。
簡評:又是一條移動支付的新聞,移動支付未來註定將是各大科技公司的核心戰場。
5. GT Advanced Technologies (蘋果藍寶石玻璃合作夥伴)在周一宣布破產,已申請破產保護。周一股價暴跌90%以上。。

(GTAT周一走勢圖)
6. 中國安邦保險集團以19.5億美元收購紐約地標之一華爾道夫酒店,創美國酒店業史上最高成交記錄。該酒店占據了曼哈頓的核心地段,投資價值在紐約無可比擬。同時,安邦保險也與希爾頓(原東家)建立長期戰略合作夥伴關系。
簡評:秋季的華爾道夫酒店異常繁忙,9月剛剛送走橙色的阿里巴巴集團,10月就迎來了藍色的安聯保險。黃色皮膚的中國大軍在這秋季頻頻抓住全球的眼球。25年前的1989年10月,三菱公司以8.46億美元價格買走洛克菲勒中心,隨後日本泡沫經濟破裂,希望這次中國不會這樣。
歡迎關註微信號:deepinsightapp
Banking without Banks,寫在Lending Club上市前 點拾Deepinsight
來源: http://xueqiu.com/3915115654/32205235
今年的美股出現了許多有趣的新公司,從無人駕駛汽車公司Mobileye,可穿戴設備Re-Walk, 到戶外運動攝像機Go Pro,當然還有全球最大的IPO阿里巴巴。而在接下來的日子中,我們還將看到一個有趣的公司IPO,那就是全球P2P平臺貸的“第一人”Lending Club。
對於P2P相信我們都已經不陌生了,就是英文Peer-to-Peer人人貸的翻譯。這個過去幾年互聯網金融下的新興產物正在以非常之快的速度發展。當然,中國的P2P和海外的還是不太一樣,本文還是主要和大家分析一下美國Lending Club的P2P模式。早在今年5月,著名的《經濟學人》雜誌就寫過一篇文章:Banking without banks。寓意隨著P2P的快速發展,以後人民可能都不需要把錢存銀行了。在英國,P2P以每月翻一倍的速度在增長,目前已經超過了10億英鎊的規模。在美國,Lending Club和Prosper寡頭壟斷了98%的市場份額。他們在2013年一共發行了24億的貸款,比2012年的8.7億美元增長將近3倍。在海外P2P能如此之快的增長源於兩個宏觀大背景的因素:1)海外的量化寬松導致銀行利率接近0,存銀行根本沒什麽收益;2)海外個人融資成本奇高無比。信用卡的融資成本在年化18%左右。所以從存貸款利率的不平衡來看,P2P對於海外的個人投資者有著非常強的吸引力。
商業模式:
Lending Club的商業模式是什麽?下面這張圖基本可以把問題說清楚。Lending Club本身就是一個人人貸的互聯網平臺。Lending Club的商業模式中核心部分來自於和猶他州實業銀行WebBank(這個銀行一共只有30人)的合作。因為本身Lending Club不是銀行。WebBank向借款人發放貸款後,將債權出售給Lending Club,Lending Club再以債權收益權憑證的形式賣給投資者。這里投資者大部分是個人投資者。換言之,投資人購買的Lending Club發行的“會員償付支持債券”,通過這種形式,放款人就成了P2P平臺的無擔保債權人,而非是借款人的債權人。當平臺上的出借人放出的貸款出現違約時,出借人將獨自承擔投資的損失,Lending Club並不給予補償。在整個交易中,Lending Club扮演的是一個信息媒介的角色,為借貸雙方匹配供需,但不會提供與資金保障有關的其他服務。

對於Lending Club來說,其對借貸人有非常嚴格的標準。包括借貸人最低的信用級別FICO評分要在660之上,負債/收入比低於40%(不包括房貸),至少有3年的信用歷史等等。而根據借貸人提供的信息,信用數據,貸款期限和額度,Lending Club有一套自己的系統以給借貸人評分,從A1到G5一共有35個評級。這套系統也是Lending Club平臺的精髓,許多來自於其過去借貸中的風險回報數據。而筆者也認為這是Lending Club的巨大護城河。隨著其交易平臺的數據越來越多,自有的信用評級系統也會更加完善。這讓後來者非常難以超越Lending Club。
盈利模式:
Lending Club到底怎麽賺錢?Lending Club本身不承受任何風險,通過交易傭金來賺錢。對於投資者來說,Lending Club收取1%的服務費。而對於借款人,Lending Club會在貸款發放的時候向其征收1.1%到5%的“產品設立費”(origination fees)。從盈利模式看,Lending Club和傳統銀行完全不同。傳統銀行是賺利息差的錢(Net Interest Margin)。通過貸款利率和存款利率之間的息差,來獲取利潤。而Lending Club更像一家券商,賺取的是“交易傭金”。由於其互聯網的屬性,能夠平滑貸款和存款利率中的信息不對稱。此外,Lending Club的客戶體驗也非常好。互聯網的口碑效應也導致一種良性循環:Lending Club的交易額越來越多,給公司帶來高速的收入增速。
我們看今年上半年的數據,Lending Club發行的借貸高到18億美元,給其帶來了8690萬的收入。而在一年前,這個數字分別是7.18億和3710萬。我們知道Lending Club大部分的客戶是普通老百姓。但由於其良好的風險控制體系,越來越多的對沖基金和共同基金也開始來購買Lending Club的產品,作為其資產配置的一部分(難怪有人說Lending Club的上市時開創了一種“New Asset Class”)。
中美信用體系的差異:
點拾曾經在早些時候Lending Club的介紹中,和大家分析過中美信用體系的不同。Lending Club能夠在美國做大,和美國完善的信用體系是分不開的。FICO打分,是Lending Club評估用戶風險的重要環節。此外,Lending Club對於美國家庭來說,也僅僅是理財渠道的一小部分。Lending Club的平均貸款額為5500美元,絕對不是有些中國人將自己的主要存款“All In”到某些P2P產品中。。。
長期看法:
長遠看,Lending Club的空間還是在互聯網平臺貸的高速增長。或許正如《經濟學人》所說的,未來的世界,我們不需要將存款放到銀行中去了。Lending Club在今年4月也收購了Springstone Financial,讓其貸款產品增加到教育基金和醫療基金。可以說Lending Club也在豐富其產品線。隨著Lending Club的上市,其和競爭對手Prosper的距離越來越大。而之前說過,Lending Club自有的大數據風險控制系統也因為交易額的增加,這條護城河也將越來越深。相信,未來3-5年,Lending Club依然能保持美國P2P市場的絕對龍頭地位,享受行業的高速增長。當然,其風險也有幾個方面:1)基於FICO分數的風險控制系統讓其很難向海外市場拓展。而且即使拓展,各個區域也會有自己國家的P2P平臺完成卡位;2)美國進入加息周期後,Lending Club的高利率貸款吸引力會逐漸減少;3)一些可能的黑天鵝事件導致其信用體系出現巨大漏洞。
無論如何,Lending Club可能是今年最後一個有趣的IPO公司,而筆者也相信這個“新的資產類別”公司會給投資者帶來一些的驚喜。
本文為點拾原創,未經許可,不得轉摘!
歡迎關註微信號:deepinsightapp
一張圖看懂影響美股的核心因素 點拾Deepinsight
來源: http://xueqiu.com/3915115654/32234566
最近見到朋友基本上都在說兩件事:新財富投票和美股暴跌。關於美股過去兩周以來的暴跌,市場上有著很多的討論。畢竟這是2011年以來最慘烈的美股回調。今天我也和朋友們交流一下自己對美股目前的觀點,希望拋磚引玉,給您帶來幫助。
我們先來看一張圖:

紅線代表的是標普2003年以來的走勢,而黑線則是同期美聯儲持有國債和MBS的數量。我們可以非常清晰地看到,自從2008年以來,標普的走勢和美聯儲資產負債表的規模吻合度非常高。整個2009年以來美股的大牛市都是伴隨美聯儲資產負債表的擴張而進行的。
所以筆者認為影響美股最核心的因素就是美聯儲的貨幣寬松。有人認為美國能創歷史新高不僅僅有貨幣寬松帶動的估值提升,更有美國經濟複蘇以及科技創新帶來的盈利提升。的確,牛市不僅僅需要PE估值的提升,也需要EPS的增長。然而,這又回歸到索羅斯的反身理論。正因為美聯儲大幅擴張了資產負債表,釋放了流動性,才有今天美國經濟如此強勁的複蘇。
回到這張圖,我們發現過去兩次QE結束後(中間美聯儲資產負債表停止擴張的階段),標普都出現了幅度不小的調整。這再次驗證了,推動美股大牛的核心因素來自於流動性的釋放。
那麽在知道了影響美股的核心因素後,我們再來看看最近股市下跌真正的原因。表面上,阿里上市,歐洲經濟可能重新進入衰退,中國經濟增長面臨瓶頸,IMF下調全球經濟增速都是導致美股下跌的原因。但筆者認為最核心的因素還是風險偏好開始切換,市場清楚的知道十月的FOMC之後,美聯儲的資產負債表將不再擴張。此外,由於失業率繼續超預期複蘇,筆者擔心十月份的FOMC會開始為明年的加息而吹風。這將是短期內的另一個重大利空。最近美聯儲一些官員的發言已經在為明年加息而吹風了,這些言論的每一次出臺都導致了市場的快速下跌。
接下來筆者認為市場大的影響因素就是10月美聯儲的議息會議。耶倫非常有可能在這一次的會議上改變措辭,至少目前市場是有這方面的擔心。那麽我們接下來會看到兩種情況:耶倫改變了措辭,為加息開始吹風。美股將繼續大跌,但這一輪大跌也是筆者認為的最後一跌。或者,耶倫因為全球經濟疲軟,並沒有改變措辭,打壓強勢美元。那麽這個將大幅超出市場預期,美股一定會立即出現比較大的反彈。無論哪種情況,在月底的美聯儲會議之前,美股向上的空間不會很大,當然不排除超跌反彈。而到了十一月,市場上漲的概率會比較高。筆者建議布局那些三季報業績比較強(可以找一些之前二季報就很強勁的公司),行業趨勢沒有變化的公司。最後兩個月沒有明顯的利空,市場大概率以上漲結束。
但既然美聯儲資產負債表的擴張對美股影響如此之大,筆者反而更擔心明年當美聯儲收縮資產負債表的時候,美股可能真正的下跌才會剛剛開始。。。
一點個人愚見,未必正確,希望和朋友們交流分享。
@Ricky @梁劍 @國老 @毛老板 @熱愛大自然的DD歡迎關註微信號: deepinsightapp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