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財經記者從國家發改委15日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中國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的同時,發展質量和效益不斷提高。2016年中國經濟緩中趨穩、穩中向好。
發改委新聞發言人趙辰昕在會上表示,經濟發展出現更多積極變化,新常態下速度變化、結構優化、動能轉換的特征更加明顯。不僅有亮眼的增速,更有結構的優化、改革的突破、民生的改善,所以說中國的發展是有質量、有效益的。
有序推進供給側改革
第一財經記者在發布會現場獲悉,去年年初確定的“三去一降一補”重點任務完成情況較好。鋼鐵、煤炭去產能的年度任務超額完成,商品房庫存水平持續下降,市場化債轉股和企業兼並重組有序推進,實體經濟成本有所下降,重點領域補短板工作取得積極成效。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日前在《彭博商業周刊》發表署名文章指出,2016年中國分別壓減了6500萬噸和2.9億噸以上的落後過剩鋼鐵和煤炭產能,為此將有70萬名鋼鐵和煤炭從業者轉崗。
這是我國政府首次公布去產能成績單,產能壓減數量超過了去年年初制定的4500萬噸鋼鐵和2.5億噸煤炭的2016年去產能目標。在完成去產能的目標後,市場供需關系將得到進一步修複,鋼鐵行業相關企業的總體盈利水平也將相繼改善。
中國鋼鐵工業協會財務資產部主任陳玉千表示,鋼鐵企業利潤的改善,意味著去產能達到了一定效果。鋼材價格指數的恢複性增長也為企業盈利貢獻了重要作用。“去年底鋼材價格指數跌至歷史最低點54.30,今年3月鋼價指數大幅上漲,這保證了前三季度鋼價指數與去年同期基本持平。”陳玉千說。
煤炭方面,中國煤炭工業協會發布的報告顯示,2016年全國規模以上煤炭企業原煤產量回落到33.64億噸,同比下降9.4%。預計2016年全國煤炭產量在34.5億噸左右。
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楊偉民近日在中國經濟年會上強調,2017年去產能不僅僅是鋼鐵和煤炭,但辦法必須是以市場化和法制化的辦法。
廈門大學中國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長林伯強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去產能的重點是高耗能行業以及與礦產資源、基礎設施建設相關的行業。“礦產方面典型的是稀土,此外電解鋁、電力設備與基礎設施等也有過剩的情況。其他相對市場化的行業淘汰較快,產能不會太過剩。”林伯強說。
國務院國資委研究中心研究員胡遲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新舊動能轉換取得效果,去產能使傳統產業經營有所好轉,高技術產業、裝備制造業等新的經濟增長點開始發力。發展新興產業不能拋棄傳統產業,因為不少新興產業也是傳統產業衍生而來。戰略性新興產業雖然體量較小,卻是未來發展的方向。
“雙創”激發經濟發展新動能
經濟發展出現積極的變化,還表現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蓬勃興起。
趙辰昕在發布會上表示,目前發改委已推進首批28家雙創示範基地建設,發揮創業投資引導基金等作用支持科技型企業發展,平均每天新設企業達到1.5萬戶,比2015年多增3000戶,活躍度始終保持在70%左右。
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主任、首席經濟師祝寶良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經濟已經初步穩住,穩中提質,一方面是指企業利潤上升,企業效益得到改善,另一方面是新動能、新經濟成效初顯,高新技術產業、裝備制造業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對經濟拉動作用明顯。
國務院辦公廳於2016年發布的《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建設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示範基地的實施意見》(下稱《意見》),公示出首批28個雙創示範基地名單,包括17個區域示範基地、4個高校和科研院所及7個企業示範基地。
值得註意的是,在關於企業示範基地的建設任務中,《意見》明確,開放企業創業創新資源,要依托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等技術和服務平臺,探索服務於產業和區域發展的新模式,利用互聯網手段,向社會開放供應鏈,提供財務、市場、融資、技術、管理等服務,促進大中型企業和小微企業協同創新、共同發展。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創新發展研究部副部長、研究院田傑棠表示,雙創激發了經濟發展的新動能,並引領了傳統創新體系的深刻變革。雙創與改革的關系不是互相獨立,而是相輔相成。雙創需要改革來激發活力和釋放更大的應用空間。改革也需要雙創來增強動力,創新創業往往會對改革形成有力的倒逼機制。
(新華社/圖)
在沈友金獲刑4年之後,其妻郭素英的申訴在今年春節後終於被江蘇宿遷市檢察院受理。
與一些“紅頂商人”落馬的原因類似,原江蘇宿遷市宿城區幸福街道東大居委會的黨支部書記沈友金因為實行了畸形的“居(委會)企(業)混同”的運行方式,最終在2012年被以職務侵占罪和挪用公款罪兩項罪名判處有期徒刑12年。
今年61歲的沈友金同時還是私營企業宿遷市制繩廠的負責人。2003年之前,制繩廠是集體企業,2003年改制後,制繩廠成了沈友金的私營企業,但要承擔此前的債務,並承擔居委會工作人員以後的工資。
在“以企養居”的特殊體制下,身兼居委會支部書記和制繩廠負責人的沈友金,實行“居企混同”,將二者在經濟上一體運行,給他日後的入獄留下了隱患。
沈友金2010年被羈押之前,連續當了18年的黨支部書記。他自1992年10月開始擔任宿遷市宿城鎮東大村黨支部書記,村改居之後,又繼續擔任宿城區幸福街道東大居委會的黨支部書記。
在沈友金擔任東大黨支部書記的1992年,宿遷市編制委員會批複建立了宿遷市制繩廠,這個東大小學的校辦集體企業,是引發日後一系列爭議的源頭。
由於經營不善,宿遷市制繩廠成立後一直收益不佳。2003年,宿城區幸福街道產權改革指揮部決定對制繩廠進行改革,根據該指揮部在2003年1月20日的批複,制繩廠剝離部分資產後的實際凈資產為負69萬元,最終以“零”資產被沈友金買斷並改制為私營獨資企業。
沈友金買斷制繩廠的前提是,必須承接所有的債權和債務,且接納所有職工,為他們辦理社會保險。此後還要承擔所有居委會工作人員的工資。按照當時街道領導的說法,“只要將社區的人員養活,采取什麽辦法都可以”,這也是當初實行企業改制的初衷。
接手制繩廠之後,沈友金通過自籌資金,使企業扭虧為盈,養活了原有98名職工,並維持了居委會的運轉。
上級為表彰沈友金的貢獻,在2004年7月,將農民身份的沈友金“高配”為街道辦事處副主任,享受事業單位同級人員的的待遇。
就在沈友金受到肯定的同時,一些體制弊端也開始顯現。案發後,沈友金的辯護人也提出,“居企不分”、“以企養居”是導致案件發生的關鍵性原因,客觀上促成了沈友金在管理和經營中居企混同。他將企業人員和居委會工作人員交叉使用,企業租用的辦公用房與居委會租用辦公用房也在同一院落,進出同一道門,財務也難以分清。
2010年12月,沈友金被刑拘,2012年被判處有期徒刑12年。沈友金的罪名有兩項,一是職務侵占,2003年12月,因為道路拓寬,居委會和制繩廠租用的房屋被拆遷,獲得拆遷補償款20萬元,沈友金安排將款項轉至制繩廠的賬戶,最終法院認定這是沈友金職務侵占。
他的另一罪名是挪用公款,2005年,居委會在建的辦公樓因城市規劃調整需停建,獲得244萬元補償,這244萬元先是進入了制繩廠的臨時賬戶,後轉到會計個人賬戶,沈友金先後兩次從中借與他人150萬元。
獲罪後,沈友金提起了上訴,二審維持了原判。此後,其妻郭素英不斷申訴,她認為制繩廠後來的發展都是沈友金個人所出資,收益不應算作居委會財產。今年1月她的申訴終獲受理,2月24日,宿遷市檢察院有關人員告訴南方周末記者:“案件正在複查,結果尚需時日。”
據悉,宿遷市宿城區有關部門當初在查辦沈友金的案件過程中,分三筆查扣了沈友金共1007萬財產,後退還了68萬,“即使法院判的職務侵占罪和挪用公款罪成立,也就涉案170萬,那麽我們還有769萬財產呢。”沈友金的妻子郭素英說,她也一直與宿城區有關部門交涉,要求退還超扣的個人財物。
案件發生後,中國政法大學企業發展戰略研究中心曾組織過專家論證,參與專家包括中國政法大學博士生導師管曉峰、最高法原審判一庭副庭長張辛陶等人,他們一致認為對於超額查扣的部分應該退還。
2月24日,南方周末記者致電宿城區當初辦案部門有關人員,沒有得到回複。但隨後他們聯系了郭素英,據郭素英向南方周末記者介紹,辦案部門的人問她什麽時候能提供相關證明材料。
經濟增速放緩,財政收入增速也在放緩,但新增就業的增長和社保領域的投入卻沒有放緩,這已成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一大亮點。
3月1日,國務院對外公布的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下稱“報告”)量化指標任務的落實情況顯示,以就業和社保為代表的各項民生指標全面完成。
新增就業逆勢增長
2016年我國的城鎮新增就業延續了過去幾年連續增長的態勢,全國城鎮新增就業1314萬人,完成目標任務的131.4%。去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為4.02%,低於4.5%的控制目標。
在擴大就業創業方面,報告明確,完成2100萬人次以上農民工職業技能提升培訓任務。2016年全國完成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2422萬人次。
來自人社部的數據還顯示,2016年城鎮失業人員再就業554萬人,就業困難人員實現就業169萬人,超額完成全年任務目標。
人社部部長尹蔚民在1日的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在經濟增速放緩的情況下,主要就業指標能夠處於合理空間,首要還是應歸功於經濟的持續發展,經濟蛋糕做大,就業容量也相應擴大,增長一個百分點所對應的拉動就業的能力比過去更強。
尹蔚民表示,“十一五”期間GDP增長一個點平均拉動就業100萬人;“十二五”期間GDP增長一個點,平均拉動就業170萬人;2016年GDP增長一個點,拉動就業超過了190萬人。
經濟結構向第三產業轉型對就業拉動非常明顯。第三產業對就業的拉動能力,平均要高出第二產業20%。去年我國第三產業占GDP的比重達到了51.6%,高出第二產業11.8個百分點。
商事制度改革、“營改增”為重點的稅收制度改革等持續釋放紅利是新增就業增加的另一個因素。尹蔚民舉例說,去年日均新增企業戶數15000戶,同比多增了3000戶,對於城鎮新增就業的貢獻率就達到了40%。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所力推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也使就業動能不斷增長,就業形態出現多元化,創業帶動就業的倍增效應不斷顯現。
尹蔚民說,對就業吸納作用最強的是基於互聯網平臺所產生的一些新業態。人社部去年已經對這些新業態進行了深入的調查研究,即將出臺新政策來支持新業態的發展,鼓勵它們更多地吸納就業。
社保待遇提高
在就業目標全國超額完成的同時,報告中關於社會保障方面的量化指標也得以完成,在多方面切實保障、改善了民生。
在醫療、醫保、醫藥聯動改革方面,報告明確,中央財政安排城鄉醫療救助補助資金160億元,增長9.6%。這項工作由財政部負責,去年已安排160億元,增長9.6%。
報告稱,城鄉居民基本醫保財政補助由每人每年380元提高到420元。這項工作由人社部和衛生計生委負責,去年城鄉居民基本醫保財政補助每人每年不低於420元。
報告明確,在70%左右的地市開展分級診療試點。這項工作由衛生計生委和國務院醫改辦負責,去年80%的地市已開展分級診療試點。
在去年全國兩會的記者會上,李克強明確表示,要用兩年的時間,實現全國醫保聯網解決異地就醫直接結算的問題。人社部在2016年迅速制定了落實這項工作的方案,制定了三步走的工作目標。
第一步是首先實現省內異地就醫的直接結算;第二步是要實現異地退休安置人員的異地就醫住院費用直接結算;第三步是實現符合轉診條件的其他人員異地就醫住院費用直接結算。
尹蔚民表示,2016年第一步目標已經實現,除西藏以外,全國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都已經實現了省內異地就醫的直接結算工作。今年上半年要實現第二步目標即退休異地安置人員的異地就醫住院費用直接結算,第三步將在2017年年底實現。
研究機構發現,灣區經濟具有的超大城市簇群,所形成的人才、知識、科技、資本資源優勢和完善的產業鏈分工,能構成先進生產力要素的集合,使投資每一平方米灣區面積所創造的超額利潤,遠遠超出其他地區。
廣東省社會科學院、中國國家行政學院(香港)工商專業同學會、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日前發布的《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報告2018》認為,發展灣區經濟作為海洋國家對接國際交通、貿易、科技、金融的對外門戶樞紐,增強國際資本的吸力,是各國打造國際競爭城市標桿、爭取更多國際話語權的戰略選擇。灣區經濟開放引領、科技創新所帶動的超大規模經濟總量是其他城市或發達區域不可比擬的,灣區經濟正在發揮引領全球經濟的“火車頭”作用。
粵港澳大灣區依靠0.6%的土地面積創造了中國13%的GDP,在人才、資本、產業等創新要素聚集的密度上已領先全國,是我國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的領導者。
廣東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袁俊表示,灣區經濟開放的經濟結構、高效的資源配置能力、強大的集聚外溢功能、高度發達的產業體系、海陸空三位一體的立體交通網絡、豐富的濱海資源和高端創新要素的集聚,使灣區正發揮著引領創新、聚集輻射的核心功能,其已成為拉動全球經濟發展的核心增長點和驅動技術革新的關鍵性動力。
廣州市城市景觀。攝影/章軻
“在‘一帶一路’背景下,粵港澳大灣區在國家戰略布局中具有獨特地位和優勢。”袁俊說,“一國兩制”和三個獨立關稅區為對接國際、推動“一帶一路”建設提供了更加靈活的制度安排。自由港、特別行政區、經濟特區、自由貿易試驗區等在大灣區的制度疊加效應擴大了貿易和產業合作的選擇面。
袁俊說,粵港澳大灣區輻射半徑要延展至東南亞、中東和非洲等海上絲路沿線區域,在“一帶一路”沿線國際布點,共同聯合搞投資項目,在大型項目上下遊、產業集群、生產服務、項目分包、監理上覓得商機。
袁俊認為,“粵港澳大灣區將實現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雙輪驅動”。他說,粵港澳大灣區應依托前海、橫琴、南沙三大自貿區,重點發展商貿服務、通信服務、工程服務、環境服務、金融服務、旅遊服務、運輸服務等服務貿易,構建與國際高標準對接的投資貿易規則體系。同時,圍繞數字灣區建設,重點發展信息服務業。
“工業4.0是粵港澳大灣區在新時期建設國際一流灣區所面臨的技術環境,數字灣區建設將是大灣區建設不可忽視的重要內容。”袁俊認為,粵港澳大灣區應重點發展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車聯網等領域,引導新一代信息技術加強在生產制造和生活消費各個環節中的應用。加快建設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超前布局下一代互聯網(NGN),推進骨幹網、城域網、接入網、互聯網數據中心和支撐系統的升級改造。
上述報告認為,粵港澳大灣區將重構空間秩序,從城鎮體系走向灣區集合。袁俊說,環顧國際上的大灣區,可以看到一個最明顯的特點,那就是行政邊界模糊化、區域發展協同化。
“以舊金山灣區為例,除了舊金山與聖荷西兩個中等城市外,灣區還有很多連成串的小城市,如果放到中國就只能叫作鄉鎮了,但這些鄉鎮的基礎設施水平與舊金山相差不大,大公司聚集度和房價甚至還超過舊金山。”袁俊說,在舊金山灣區,人們不會刻意區分行政概念上的城市,而是把所有的地方統稱為灣區。在這一點上,粵港澳大灣區還有巨大差距,廣州與佛山、中山,深圳與東莞、惠州仍然存在明顯的行政邊界。
深圳市城市景觀。攝影/章軻
上述報告認為,目前,粵港澳大灣區在科技協同創新方面仍存在不足,包括各地區創新能力差距顯著,創新依附性差。比如深圳的專利質量是最高的,遠遠高於其他地區;產業鏈結構分布不夠合理,產業鏈實力位居一線的主要是廣州、深圳、東莞和香港四個城市,江門和肇慶產業基礎相對較弱;全要素生產率差距顯著;地域訴求矛盾突出等。
廣東省社會科學院院長王珺表示,粵港澳大灣區雖仍存在短板,但已初具國際一流灣區特征,將粵港澳大灣區打造成為一個創新要素集聚、內生創新能力強、可媲美世界著名灣區的全球科技創新中心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核心內容。
王珺認為,粵港澳三地需要通過制度創新突破創新要素集聚和流動的制約瓶頸,構建起跨區域、跨制度的開放協同創新體系,使灣區內創新資源相互補充、相互支撐,實現大灣區城市群共同推進創新、共享創新成果。
阿里巴巴在一個2500億營收的規模體量下仍保持著將近60%的增速。
據4日晚阿里發布的2018年第一季度及2018財年(2017Q2-2018Q1)業績顯示,財年內營收規模為2502.7億元,同比增長58%。創下IPO以來的最快增速,2015財年至2017財年的營收增速水平依次為45%、32.7%、56%。阿里CFO武衛這次將2019財年的收入增長指引調整到60%。
武衛曾在2018財年兩次調高增速目標。阿里上一季度發財報時(2017Q4),受營收增長態勢影響,武衛將2018財年的年度營收增速目標上調到55%-56%;在2017年11月公布第二財季業績時,她曾將這一數字上調至49%-53%;而在2017年6月投資者日大會上作出最初業績指引時,她公布的數字是45%-49%,偏保守。
國際知名做空機構香椽研究(CitronResearch)最近罕見地“調轉船頭”,發布報告稱,看好阿里巴巴股價輕松突破200美元,未來有望看漲至250美元,該公司當前股價為182美元。香櫞給出的分析理由是,阿里巴巴比亞馬遜擁有更多的輕資產與中小企業業務,本土市場份額明顯高於亞馬遜在美國的份額,且營收增速更快,阿里雲對整體利潤的潛在貢獻還未釋放。
整個2017年,阿里巴巴股價從年初的88美元左右一路漲到年底的190美元左右,漲幅一度超過100%,這也讓針對阿里巴巴的國際做空機構“損失慘重”。香椽的轉向在業內具有一定的風向標效應。
剔除季度影響因素,阿里巴巴整個2018財年的運營利潤為693.1億元,同比增長44%,運營利潤率(operating margin)為28%,略低於2017年的30%。由於阿里巴巴這大半年來進行了較大規模的投資並購,在會計處理上會計入相關成本與費用項,因此會一定程度上影響運營利潤率水平。但其整個2018財年凈利潤增速為49%,達到614.2億元。
從長遠看,阿里集團持續投資的新零售項目會在未來釋放其作為中國零售基礎設施的價值。阿里巴巴CEO張勇認為,核心電商增長,以及過去數年對具有長遠增長潛力項目的投資是這個財年營收增長的動力。
具體到分部業績,核心電商收入在該季度取得收入512.9億,同比增長62%,得益於有更多用戶在阿里的平臺上購物。今年3月份,核心零售平臺上的移動月活躍用戶達到6.17億,比一年前的5.07億足足增加了1.1億。在月活躍用戶人均營收貢獻上,單用戶價值在230元,比一年前179元有明顯增長,但環比看,上一季度這一數字為229元。
該季度(指2018Q1),電商業務在總營收中的占比降至83%,2018財年前三個季度電商的營收占比依次為86%、84%、88%。營收占比變化明顯的是雲業務,該季度雲計算在總營收中占比為7%,明顯高於前三個季度的5%、5%和4.3%。阿里雲在2018年一季度的增速仍保持在100%以上(103%),達43.9億,但仍未實現盈利。
阿里雲已經占據中國雲計算市場份額的半壁江山。根據IDC統計,從營收角度看,2017年上半年阿里雲在中國市場上的份額達到47.6%,2016年上半年這一數字為42.4%。參照阿里雲在2017年第三、四季度均超過100%的增速估計,其當前的市場份額應該已經達到50%。大客戶、企業級市場正在為阿里雲貢獻更大營收,也在逐漸改變其營收結構。
2018財年內,阿里巴巴根據協議取得了關聯公司螞蟻金服33%的股權。財報內披露的最新數字顯示,截至2018年3月末,螞蟻金服服務了超過1500萬中國小企業,支付寶聯合其境外合作夥伴已經覆蓋了全球8.7億活躍用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