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研究機構:投資灣區經濟的超額利潤遠超其他地區

研究機構發現,灣區經濟具有的超大城市簇群,所形成的人才、知識、科技、資本資源優勢和完善的產業鏈分工,能構成先進生產力要素的集合,使投資每一平方米灣區面積所創造的超額利潤,遠遠超出其他地區。

廣東省社會科學院、中國國家行政學院(香港)工商專業同學會、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日前發布的《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報告2018》認為,發展灣區經濟作為海洋國家對接國際交通、貿易、科技、金融的對外門戶樞紐,增強國際資本的吸力,是各國打造國際競爭城市標桿、爭取更多國際話語權的戰略選擇。灣區經濟開放引領、科技創新所帶動的超大規模經濟總量是其他城市或發達區域不可比擬的,灣區經濟正在發揮引領全球經濟的“火車頭”作用。

粵港澳大灣區依靠0.6%的土地面積創造了中國13%的GDP,在人才、資本、產業等創新要素聚集的密度上已領先全國,是我國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的領導者。

廣東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袁俊表示,灣區經濟開放的經濟結構、高效的資源配置能力、強大的集聚外溢功能、高度發達的產業體系、海陸空三位一體的立體交通網絡、豐富的濱海資源和高端創新要素的集聚,使灣區正發揮著引領創新、聚集輻射的核心功能,其已成為拉動全球經濟發展的核心增長點和驅動技術革新的關鍵性動力。

廣州市城市景觀。攝影/章軻

“在‘一帶一路’背景下,粵港澳大灣區在國家戰略布局中具有獨特地位和優勢。”袁俊說,“一國兩制”和三個獨立關稅區為對接國際、推動“一帶一路”建設提供了更加靈活的制度安排。自由港、特別行政區、經濟特區、自由貿易試驗區等在大灣區的制度疊加效應擴大了貿易和產業合作的選擇面。

袁俊說,粵港澳大灣區輻射半徑要延展至東南亞、中東和非洲等海上絲路沿線區域,在“一帶一路”沿線國際布點,共同聯合搞投資項目,在大型項目上下遊、產業集群、生產服務、項目分包、監理上覓得商機。

袁俊認為,“粵港澳大灣區將實現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雙輪驅動”。他說,粵港澳大灣區應依托前海、橫琴、南沙三大自貿區,重點發展商貿服務、通信服務、工程服務、環境服務、金融服務、旅遊服務、運輸服務等服務貿易,構建與國際高標準對接的投資貿易規則體系。同時,圍繞數字灣區建設,重點發展信息服務業。

“工業4.0是粵港澳大灣區在新時期建設國際一流灣區所面臨的技術環境,數字灣區建設將是大灣區建設不可忽視的重要內容。”袁俊認為,粵港澳大灣區應重點發展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車聯網等領域,引導新一代信息技術加強在生產制造和生活消費各個環節中的應用。加快建設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超前布局下一代互聯網(NGN),推進骨幹網、城域網、接入網、互聯網數據中心和支撐系統的升級改造。

上述報告認為,粵港澳大灣區將重構空間秩序,從城鎮體系走向灣區集合。袁俊說,環顧國際上的大灣區,可以看到一個最明顯的特點,那就是行政邊界模糊化、區域發展協同化。

“以舊金山灣區為例,除了舊金山與聖荷西兩個中等城市外,灣區還有很多連成串的小城市,如果放到中國就只能叫作鄉鎮了,但這些鄉鎮的基礎設施水平與舊金山相差不大,大公司聚集度和房價甚至還超過舊金山。”袁俊說,在舊金山灣區,人們不會刻意區分行政概念上的城市,而是把所有的地方統稱為灣區。在這一點上,粵港澳大灣區還有巨大差距,廣州與佛山、中山,深圳與東莞、惠州仍然存在明顯的行政邊界。

深圳市城市景觀。攝影/章軻

上述報告認為,目前,粵港澳大灣區在科技協同創新方面仍存在不足,包括各地區創新能力差距顯著,創新依附性差。比如深圳的專利質量是最高的,遠遠高於其他地區;產業鏈結構分布不夠合理,產業鏈實力位居一線的主要是廣州、深圳、東莞和香港四個城市,江門和肇慶產業基礎相對較弱;全要素生產率差距顯著;地域訴求矛盾突出等。

廣東省社會科學院院長王珺表示,粵港澳大灣區雖仍存在短板,但已初具國際一流灣區特征,將粵港澳大灣區打造成為一個創新要素集聚、內生創新能力強、可媲美世界著名灣區的全球科技創新中心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核心內容。

王珺認為,粵港澳三地需要通過制度創新突破創新要素集聚和流動的制約瓶頸,構建起跨區域、跨制度的開放協同創新體系,使灣區內創新資源相互補充、相互支撐,實現大灣區城市群共同推進創新、共享創新成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336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