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宮崎駿:安靜的商業力量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50329.html

作為唯一能夠和好萊塢商業動畫匹敵的東方導演,始終堅持手繪創作的宮崎駿與當下追求3D視覺的動漫潮流看似格格不入,但他卻以一種別樣的從容,在安靜的姿態中迸發出強大的商業力量。

人文精神戰勝燒錢3D

截至2013年9月5日,宮崎駿新作《起風了》上映七周以來穩居日本票房榜首,力壓同期上映的好萊塢大片《超人》。對照中國影市,若要一部國產非3D動畫電影戰勝好萊塢大片並佔據票房之冠,目前看來那只能是電影裡才有的虛擬情節。

然而,這樣的票房勝利,對於宮崎駿來說,早已是一再重複的劇情。

最新數據顯示,宮崎駿最後這部動畫長片《起風了》目前累計票房已破百億日元,這並非宮崎駿退休消息的市場效應,事實上,他的超強「吸金力」在日本已經持續多年。早在1997年,宮崎駿的第九部動畫長片《幽靈公主》成為當時日本最賣座的電影。2001年,宮崎駿的另一部作品《千與千尋》再度成為日本史上最賣座影片。

儘管宮崎駿的影片並沒有在包括中國、美國在內的很多國家上映,但他的影響力無疑是全球性的。在中國的社交網絡上,近日可以瀏覽到許多網民對宮崎駿退休的感嘆和不捨。有網民這樣說道:「現在回想起那些伴隨著我們成長,給我們無數感動的作品,也許記不清裡面的句子,但是仍能感受到那些溫暖與向上的力量。」

沒有彪悍特效,沒有超炫3D,更沒有狗血劇情,宮崎駿電影和這個商業時代似乎存在著種種「脫節」。當越來越多充滿商業元素的「爆米花」動畫電影充斥影院,宮崎駿電影卻始終堅持傳統手繪動畫,在獨一無二的想像世界中講述觸動人心的故事。和觀看爆米花電影帶來的「high」感不同,宮崎駿電影總能讓觀眾沉靜下來,並在劇終之後依然還能久久回味。

除了充滿「治癒」的美好畫面,宮崎駿在電影中思考人類與自然,闡述教育和環保,探究和平與戰爭、人類文明甚至包括女權運動等能引起觀眾共鳴和思考的人文主題。1984年,宮崎駿的第一部動畫長片《風之谷》上映,以深沉厚重的環保主題徹底改變了「動畫片以兒童為主要觀眾」的傳統定位。在最新作品《起風了》中,宮崎駿「希望講述這麼一個忠於自己的夢想,不斷奮進之人的故事」——事實上,這個主題也幾乎可以適用於他的每一部作品。

宮崎駿被稱為「第一個讓動畫昇華到人文高度的藝術大師」。與3D動漫相比,顯得相當樸素的宮崎駿電影能夠戰勝燒錢的特效、贏得商業成功,是因為在他的電影裡,充滿著比視覺效果更能觸動心靈的人文精神。

「我不希望自己的作品只是單純的歡樂和織夢的樂土。」宮崎駿說。


執著與專注成就大師

宮崎駿的電影一直很安靜。沉靜藝術氣質中,包含的是強大力量。

研究者盛讚宮崎駿的每一部影片都是商業性和藝術性的完美結合。宮崎駿的專注和執著,不僅歷練出無可取代的動畫大師,也創造了不可複製的商業成功。

宮崎駿最大的專注是對手繪動畫的堅持。這位白頭髮白鬍子卻有著濃密黑眉毛的老者看上去很古板,他拒絕使用電腦繪製動畫,沒有追逐不斷出新的動畫技術,他甚至厭惡包括平板電腦在內的大眾電子消費品,因為他認為 「依存機械作業妨礙了成長」。在宮崎駿的工作室,鉛筆和紙是最多的工具——就像幾十年前他剛開始創作那樣。

宮崎駿不僅堅持手繪,也執著描繪青春。在他的電影裡,主角始終是青少年。對於青春的描繪貫穿了宮崎駿的整個創作生涯,這位現實中白鬍子白頭髮但有著濃密黑眉毛的老者,將所有要表達的主題都落定於離他甚遠的少年身上。

「少年的心靈清澈,孩子們看了會相信這個故事,因為主角跟他們一樣都是普通人。」宮崎駿說。

和許多商業導演相比,宮崎駿顯得與眾不同,商業贏利永遠無法超越他對藝術本身的在意。除了毫不動搖手繪畫風,宮崎駿也完全出離了商業影片流水線的節奏,他的每部電影都經歷了漫長的籌備期,他也從不會依照市場需求來創作。最典型的例子莫過於1988年《龍貓》上映後,許多觀眾一直期待著續集,但這種潛在商機絲毫未能激發宮崎駿的創作欲。如今,隨著宮崎駿的退休,無數龍貓粉絲只能失望到底。

淡然面對紛繁的商業和新奇的技術,宮崎駿的熱情只專注於內心理想——「陪著小朋友歡度童年,同時解答他們對於這個混亂世界的種種疑惑」,這也是宮崎駿創作的核心概念。

2013年9月6日,在宣佈退休的新聞發佈會上,宮崎駿說:「我的長篇動畫時代結束了。」

在依依不捨的資深粉絲心中,他們甚至並不會期待出現「下一個宮崎駿」——因為宮崎駿已經帶給他們足夠多的回味。

宮崎駿主要影片及票房(日本本土)

幽靈公主(1997年)票房:193億日元(約13億人民幣)

千與千尋(2001年) 票房:304億日元(約22億人民幣)

哈爾的移動城堡(2004年)票房:220億日元(約16億人民幣)

懸崖上的金魚公主(2008年)票房:154億日元(約11億人民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5142

還讓不讓人安靜的炒股了?分析師稱阿里股價首日破百非難事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8420

萬眾期待的阿里巴巴首秀即將在周五到來,確定發行價為每股68美元,募集218億美元。作為史上最大IPO,阿里巴巴上市第一個交易日的表現惹人關註。雅虎財經的Aaron Task認為阿里巴巴將出現大漲,首日有望沖擊百元大關。

Task表示:

投資者對於阿里巴巴的上市早已心潮澎湃,類似90年代科技泡沫時代的暴漲行情有望在今晚重現。諸如“火箭發射”,“大投機”,“大泡沫”等字眼隨處可見。盡管股市能讓人輸的一毛不剩,但是一夜暴富的情況也時常出現。

我的東家雅虎擁有阿里巴巴大約22.5%的股份,並將在IPO時出售其中的25%,約合1.4億股。而我個人則擁有雅虎股份,所以你懂得。

從投機性因素來看,機構投資者對於阿里巴巴的追捧是其首個交易日上漲的潛在支撐。此前強勁的市場需求使得阿里巴巴將IPO定價區間從60-66美元上調至66-68美元,並最終以最高區間發行。散戶和機構投資者的參與程度上,阿里巴巴和Facebook反差十分明顯。Facebook在上市之前被散戶熱炒,導致其2012年5月上市首日僅上漲23美分。反觀阿里巴巴,由於不甚了解這家中國電子商務巨頭(根據路透的調查,有88%的美國人甚至都沒有聽說過阿里巴巴),散戶並未明顯介入,這意味著拉升股價難度將大幅減低。

從基本面因素來看,阿里巴巴僅有24倍的市盈率也具有明顯的優勢。如果股價上漲至100美元,阿里巴巴的市盈率也僅有40倍,和現在的Facebook(市盈率35倍)大體相當。如果以亞馬遜作為參考的話,股價應在168美元左右。

4e1cd610cbabb0522e170759cfdf39e5

或許對於股價而言,路遙知馬力,一天的漲跌並沒有太大的意義,走得快和走得遠是兩碼事。Facebook一度跌至IPO價格的一半,但是股價現在已經翻了四倍。但是,無論如何,一個好的開始總是件好事。(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2523

股市暴跌就恐慌?請做一個“安靜的”投資者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9958

過去兩個月對於(美國)股市投資者來說顯然是一場大考驗。標準普爾指數在9月19日見頂於2019之後,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內就跌去9.8%。如果你在這一波的大跌中恐慌並在低位“割肉”的話,你可能就犯了投資者最常見的一個錯誤了。

人類的群居性所帶來的定性思維是造成這種錯誤的根本因素。一方面,投資者希望和“大部隊”保持一致,畢竟大多數時間真理還在多數人手中;另一方面,投資者又希望自己能夠先知先覺,早於他人發覺到頂部或者底部。然而,“聰明人”從來只是很小一部分人群。當普通人感覺到恐慌而拋售的時候,可能市場距離頂部已經相當一段距離了。

對於普通投資者而言,做一個簡單的“蠢人”可能效果更好。根據摩根大通的統計,如果投資者一直在市場內進行交易的話,那麽從1993-2013年的年化收益率將在9.2%左右。但是如果投資者剛好錯過了一些市場較大規模的反彈(全年表現最佳的10個交易日),那麽平均收益率則將跌至5.4%左右。

jpm

更為關鍵的是,那些表現(漲幅)較好的交易日通常在市場大跌之後出現。這可能和市場本身的內在運行規律有關——任何牛市或者熊市都不是一蹴而就或者一下子就能走完的,市場總要出現反彈或者回撤。跌的越多反彈的空間就相對越大,漲的越歡樂,跌的時候就越痛苦。

best-days

可惜的是,市場投資者在實際的交易中卻是剛好相反。策略師Gerard Minack的研究表明,在市場見頂的時候,資金流入通常是最為激進的,在市場見底的時候,資金流出卻是最瘋狂的。這也導致了絕大多數投資者的收益還不及指數的表現。

screen shot 2014-10-26 at 10.28.19 am

Richard Bernstein的研究結果則更令人感到沮喪。過去20年來,大多數投資者的收益僅僅比亞洲新興市場及日本股市要強一些。

average-investor-returns

這或許說明,大多數人直接購買指數型基金或者采取“買入-持有”的策略會比來來回回的買入賣出效果更好。

Gluskin Sheff首席策略師David Rosenberg10月14日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市場調整總是交易的一部分,他們來了又去,不會停止。我們應該淡定一些,我們不要去嘗試控制市場。賺大錢的人會在一直留在市場,直到市場趨勢發生改變。”在他發言以後,標普已經將近反彈了8%。

當然,眼前最好的例子可能就是上證A股。在下跌超過100點之後,周二出現了2%以上的大反彈。

Agu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6799

股民吐槽A股暴漲暴跌:只想安靜的做一個醫藥家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2935

A股在周五再次考驗投資者心臟指數,短短半小時內跳水4%又讓許多股民感嘆:神馬券商股、銀行股都是浮雲,本輪行情真正利好的是治療心臟病的股票,看盤看得整個人都不好了。

qq-20150109144612,w_640

老傳統,首先發言的自然還是“大校”同誌:我就是那麽“準”,你服麽?

lidaxiao1

lidaxiao2

4小時的大戲,一個人肯定也演不下來:

4xiaoshi

女一號已經就位!

nvyihao

555

大盤半小時前和半小時後…半小時前想追,半小時後要跑

11

12

金融民工又躺槍了:CCAV:“你怎麽看待今天的股市?”金融農民工:“我覺得我還是回老家種田好!”

jinrongminggong

mingong2

 

防空警報懂不懂?你們夠了!

gumin

zuile

身體還是革命的本錢!

zhiliao

xinzang

穩賺不賠?做醫藥家吧

yiyaojia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6843

写在A股6.19暴跌之际:这么一个朋友圈异常安静的夜晚,反倒觉得有必要说几句

http://gelonghui.com/#/articleDetail/14009

作者:匿名

编者按:A股出现历史单周跌幅第二(-13.32%)的今天,我们收到了这篇无论从投资理解深度,还是实操指导意义上都堪称罕有精品的高质量文章,读来令人不忍释手——没有多年的牛熊投资历练,以及不间断对自身投资逻辑体系的系统性总结与完善,是绝难写出这样的精品的。遗憾的是,作者没有披露本名,这其实也对应了一个真正投资高手的本质:投资的实质是不求闻达的落寞,与喧嚣、热闹、欢呼、鲜花与掌声都没有关系。


在这么一个朋友圈安静异常的夜晚,反倒觉得有必要说几句,也算是对我无法一一回复对后市看法的朋友的一个统一答复。


与后市具体操作建议无关,我也无法对众多我根本没有仔细有过研究的个股给出操作建议。但个人觉得,比明天是涨是跌,是抄底还是减仓更重要的,是投资究竟是怎样的一项工作,我们应该如何做好自己的投资?而这,实际上对于专业的投资者和业余的散户,是完全不同的内容。我的回答更多针对前者。


投资应该如何思考和决策?


从我这两天观察的一个现象说起。由于工作原因,我加入了不少卖方机构的交流微信群,这两天发生的事情非常富有戏剧性。比如:前天市场日内v型翻转,多头扬眉吐气,一直看多的群内各种声音膜拜赞颂,继续把诸如改革牛,转型牛逻辑不变,流动性宽松不变等因素强调一遍。而昨天、今天市场一恢复下跌,立马多头群死气沉沉,看空的群里各种弹冠相庆,群主英明理性之辞满天。讽刺的是,前天在一个群里面庆祝劫后余生的人,今天可能在另一个群里面探讨是否熊市来了。就是在这样的节奏中,每天的涨跌在心里层面放大、颠覆,搞得人人都似乎惶惶不可终日。以我愚见,这种讨论完全是大众情绪的宣泄,对后市操作的益处寥寥。


为什么这么说?


我举个例子:比如看多者在反弹后举出的依据——流动性、改革、创新等中期支持因素。或许这些中期因素不变没错,但:


1、是否年中流动性的紧张、边际货币政策放松速率的放缓、监管层对杠杆资金的限制和监管会让指数在短期内出现让大多数投资者难以承受的剧烈回调?

2、如何在仓位和持仓结构上应对这种回调是否是更重要的问题?

3、若是指数没有系统性风险,局部泡沫更为显著的板块的风险是否需要重点防范?(比如互联网金融、互联网教育中的部分代表性个股在我看来已经出现了崩坏式的走势)


中期因素的强调,只是不厌其烦地给大家重复支撑了过去三个季度趋势的基本因素,但显然大部分投资者考虑的是一个月,甚至是一周的市场波动。而大部分投资组合不具备全部仓位承受过去一周这种回撤的风险承受能力。在这种系统性的风险面前,避重就轻的强调一个显著长于大部分投资者的决策周期的正面因素不变,解决不了实际问题


对空头而言,此次牛市与经济的长期背离,创小板中大面积个股让人惊叹的超高估值,大规模的杠杆使用和全民入市的狂热情绪都是让人对长期趋势不敢乐观的理由。但需要看清楚的是,这些现象是否从3000点时已经让人担忧,并一直伴随着市场的上涨在加剧和恶化如果是,那么在确立2000~5000这一大段趋势过程中,基本面从未成为决定性的因素,是或不是以及何种原因让它在六月达到临界值,以及临界条件的达到有多大概率造成一个牛市趋势的逆转,还是一个中级调整,是更值得思考的问题而不是仅仅因为回调了15%就给一直看空且一直看错的自己找到了一个支持自己观点的论据而沾沾自喜。市场是否有在未来两月反转并创出新高的可能,如果是,到时候是不是又傻眼了?


一切围绕投资策略的讨论都很难解决实际问题,因为考核的期限,个人的风险承受能力、持仓结构、持仓成本、单只股票在组合中的角色是完全不同的。而这些差异,都足以让不同人对同一支股票在明天的操作有完全不同的合理选择。事实上,在一个符合自己投资考核期的框架内,按照严密的逻辑框架做的符合自己投资风格的决策,都可以是对的。1969年就把自己基金解散,远离喧嚣的华尔街,踏空3年大牛市的巴菲特可以是对的。因为他没有短期考核的约束,而且事实证明了1974年美股大崩盘给了他以远低于离开华尔街时的成本买入的良机。号称金融史是充满骗局与谎言,充分享受泡沫,只需要在谎言被揭穿前逃离的索罗斯也可以是对的,因为他用适合自己投资哲学和操作期限的方法取得了成功。


目前我们所面对的互联网或者微信环境,用一个比喻更像是一个观点各异的政党。牛市时,看多的是多数党,话语权上有绝对优势,看空的声音噤若寒蝉,集体沉默。一旦出现调整,空头迎来发泄机会,多头又不敢吭声。事实上这些多空因素可能很长时间以来就存在,但其相对强弱的此消彼长被一方沉默另一方鼎沸造成的声势差放大,仿佛一夜之间造成了局势逆转。对于没有主意,不知从多长时间维度思考自己投资组合,分不清主次因素的人就会显得无头苍蝇一样手足无措


投资是一项极其庞杂而系统的工程,系统性表现在于研究仅仅完成了工程的一个环节,研究之外,资金管理和风险控制有着不下于研究的重要性同样以现在这个时点的决策为例:在未来的一周内,市场会有多大概率向对你的持仓不利的方向发展只是研究的结论。而基于你研究的判断,你的头寸暴露会在市场短期发展的假设中给你带来多大程度的进一步回落?在这种主观概率设定和他的后果出现的情况下,你是否按照对未来一段时间市场趋势的判断和个股的风险收益比判断做了符合你风险承受能力的调整?


这些都是其复杂与系统所在。而即使你对这些都做了精密的部署,结果未必是让你满意的,因为你对风险和收益的评估总会与事实有所偏差。这则是投资作为一项工程之外,其艺术性所在而且决策永远是动态的过程,在你做出最初的决策之后,总会有新涌现的信息需要被吸收和用来调整决策。比如:2007年6124点的时候,很多人认为牛市还有下半场,当时的回调是对大蓝筹过快上涨和过高估值后压力的释放。在回撤到5500多点的时候,事实上是有很多人抱着抄底的心思备战牛市下半场的。

从结果看,当时的这种想法大错特错但如果你置身6124点当时的环境,对美国策源的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平安(601318)超级定增对市场的压迫,是不会在第一时间有全面且清晰的认识的


所以,在未来的不确定性和随时出现新因素造成的动态决策局面下,所有的决策都不会是事后印证的完美最优解,而只能是约束条件下的次优解而每个人的约束条件则是由:持股期限、是否动用杠杆、浮盈规模、个人对于短期判断的纠错体系的敏锐性、和调整仓位的冲击成本、以及个人的风险偏好等一系列因素决定。


在没有充分考虑以上这些因素的前提下做的重大决策,基本和赌博无异


回到我们今天面临的问题。


第一要思考的是牛市的大格局是否改变,是否会有新高。

让我们做一个假设性的答案:在流动性、改革、创新、居民资产再配置这四大根基因素没有改变之前,牛市仍然有新高可能。在这一中期趋势假设下,面对的是已经既成事实的短期趋势的破位,那么这次中期调整的时间跨度、幅度、重灾板块、自己持仓在自己的决策时间周期内出现让自己难以承受的回撤的概率和幅度是否满意,都是需要重点回答的问题。举个例子,即使指数仍有创出新高的能力,创小板中的互联网+在大量个股回调超过30%的情况下是否仍有新高能力?即使有板块整体的新高,我持有的互联网教育是否会有新高?板块的新高潜力是因为在牛市模式下,对行业乐观盈利预期给予的估值乘数下,市值仍有扩张的边界?还是在板块无法打开市值空间下,个股基本面的积极变化足以逆势而动的能力?


依然举例互联网教育。在龙头全通教育回调超过50%,跌到200多亿市值的情况下,依据你对自己持有的更小市值的二线转型教育的股票,参考其自身估值,与全通教育的模式差异,相对竞争优势,在可对标龙头已经出现明显而且很可能是难以修复的下跌情况下,是否存在明显的安全边际和相对市值成长空间可言?在市场回到熊市估值的模式下,你的潜在风险是多少?出现这种极端情景的概率有多大?一旦出现这种情景,你的方法体系可以在多早阶段及时纠错?在对概率和风险收益比做了评估之后,你需要根据自身所能承受的风险决定个股的头寸是否需要调整。除此之外,你还需要对组合中不同风格个股的比例做相应分析,在充分考虑与这个小盘互联网教育股的高相关性的个股(这些股票很可能是同涨同跌)总仓位后,对于个股的短期仓位做出决策。做好了这些之后,你所需要的只是等待结构,不断分析后续出现的新因素,动态的做出调整。


所谓正确的决策,不是事后看你赚了还是赔了,而是在你对未知情景的研判下,是否结合风险收益比和概率这两个维度下了正确的头寸一旦正确,你赚的利润应该让你满意,一旦错误,你付出的代价应该是你愿意为了博取这一点不确定性而付出的成本。而投资的系统性方法,永远是在风险收益比、概率、仓位这三个角度的统一和协调,并在确保自己不亏掉本金的情况下将这样的决策无限次的重复下去


至于有人问对风险收益比和概率的判断跟实际情况差异很大怎么办?那没有办法!研究能力只能靠知识和经验的积累来解决。这也是决定投资收益差异的重要因素。但至少,掌握了正确的方法,长期投资亏钱的概率是不高的


我们面对的明天永远是未知的,即使我们对未来的三个月趋势仍有较大的把握,也很可能不愿意以某个持仓结构承受某个程度以上的震荡。简单的多空判断都恐怕让人难以睡着,更实际的做法是对未来出现的各种情况做充分的预估,并对各种情况想好对策。完美的决策不可能,但在各种可能情景下做好预案能让投资者睡得着觉。


站在今天这个A股暴跌的时点,想清楚以下几个问题是核心:

1)牛市是否见顶?如果牛市见顶,作为本轮牛市主线创新是否仍是后半段的核心主线?


2)如果创业板仍有新高,作为已经大面积中期趋势破位的互联网金融和教育是否仍能担纲龙头?如果不是,什么样的板块会是带领创业板创出新高的核心力量?


3)如果牛市只有最后一段,而创业板不会再创新高,绝对意义的估值洼地还有哪些?如何评估这些牛市尾声的补涨机会并作相应部署?


4)如果是牛市尾声,甚至已经见顶,未来的下跌空间如何评估?是否准备了足够的工具对冲或做空?等待什么信号做空?


我相信,对上面这些问题思考清楚和做出预案部署,比单纯的压注未来是涨还是跌有意义的多。为什么会有人告诉你“观点并不重要,关键是对错”。这句话的内涵恰好反映了投资是项多么复杂且富有艺术性的工程



以上这些是针对机构投资者的想法。



至于散户,说实话,在信息上相对机构完全处于劣势的情况下,如果自己没有一套成熟的体系,纯粹听各种杂音影响自己的投资决策,我唯一的建议是将持仓控制在自己能承受的份量。如果回调10%让你承受不了,唯一的原因只能说明你投入的资金已经超过了应有的份量。更不用说,在难以说清楚种种非常个性化的约束条件下,去讨论对某只个股的处置建议。



而一旦确认熊市到来,最好的方法是彻底离场。牛市来源于运气的任何丰厚获利都可能是熊市的牺牲品对于任人鱼肉的羔羊,牛市赚的越多,带来的不同也只是让这只羔羊更肥美,改变不了它仍是一只羔羊的事实。


利益声明:本文内容和意见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作者提供的信息和分析仅供投资者参考,据此入市,风险自担!


格隆汇声明:文章系格隆汇会员个人文章,代表其特定立场和看法,不代表格隆汇观点。格隆汇作为免费、开放、共享的海外投资研究交流平台,并未持有任何关联公司股票。转载本文,请务必注明来源“港股那点事”及作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9862

好文分享 - 做一個安靜的投資家


寫得很好的一篇文章。其實投資市場機會處處,只有安靜才能有空間耐心等待,真正捕捉到少數好的機會。

⋯⋯⋯⋯⋯⋯⋯⋯⋯⋯⋯⋯⋯⋯⋯⋯⋯⋯⋯⋯⋯⋯⋯⋯⋯⋯⋯⋯⋯


做一个安静的投资家


梁军儒
http://m.blog.sina.com.cn/s/blog_4c5a73c90102w4by.html#page=1
我喜欢安静,喜欢静静的在人群中行走,周围有庸庸碌碌的过客,有人很成功,也有人徒有虚假的外表,我不喜欢看着那些掩饰的表情,惺惺作态。宁愿安静和孤独的坚持自我。做投资,亦是如此。
我已投资18年有余,有过非常辉煌的时候,也有暗自神伤的过往,这么多年下来,虽成就不能称冠,更不能说惊人,但已不用再为生计烦忧。我感谢投资,他教会我的,不只是识股,更进一步,是识人,而最终,我明白投资真正教会我的,是做人。
安静的投资,这很重要。
股票市场,或者说资本市场,不像普通的比赛,这里绝对是一个吃人不见骨头的市场,相信很多人都有同样的感受。理智,在这个市场中,显得格外珍贵。安静,可以让你始终保持冷静,理智观察,从容的处理问题。
试问下自己做投资,有没有安静的阅读过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有没有仔细看过几份券商研报,有没有去多搜集些公司发展的新闻。再试问下,自己在平时生活中,有没有安静的做几件自己喜欢的事情,比如听听电台,去走街串巷的学习摄影,或者约三五好友去水库钓鱼,甚至安静的一个人发呆。
安静的性格可以造就你处变不惊,临危不乱的行为能力。这在如今这样的一个“乱市”中,显得格外重要。
人,要善于交际,但思考,要善于孤独。
现在的互联网,大大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远隔千里,你也能知道父母、朋友今天吃什么,买了什么好东西,要去哪里玩,这是人类科技的进步。我们接触的人越多,接受的信息也越多,人们思想的汇聚,总能擦出无限的火花。做投资,也是如此,朋友之间的互通有无,往往会让你看到自己无法发觉的一些问题,这样的沟通,会让你短时间就可收集学习到更丰富的内容。
与人要热情,但思考,要孤独。作为投资者,最忌讳的就是人云亦云,飞速的互联网,很可能会影响你起初的判断,让你彻底颠覆自己的意志。投资家需要孤独,是思想上的孤独,孤独可以培养起你内心那种相信自己的意志,也能让你有更广阔的思考空间,到最后,让你更坚强。
在我看来,那些有时间在虚拟的网络上,和人争的面红耳赤的所谓大V们,是时间太多了,争论越多,越能看出他对自己的不自信而已。
在股市中,拼的并不是活的有多好,而要拼的是能活多久。我见过太多人死在那黎明前的黑夜之中。他们不是没有看见光明的能力,而是没有坚持到黎明的能力。今年中国杠杆牛熊的转换,值得让你深思。“剩者为王”也是这个道理。孤独的思考,很重要。
不要强求结果,别睡不踏实
要记住,投资,始终是少数人赚多数人的钱的市场行为。认为自己是少数人的人,往往都是多数人中的一员。也许短期来看,你是少数人,但是十年后再看呢,二十年后再看呢?虽然我做了这么多年投资,但是我仍不能保证自己到“金盆洗手”的那天,自己不是亏到只剩底裤出来。
赚钱的永远是少数人,长期赚钱的,更是人中龙凤。而少数人,所言、所行必然会和大众有所不同。他们的性格或者方式,必然和你所见到的,不一样。能抵御住市场的各种诱惑,新闻媒体的聒噪鼓吹,风起云涌的事件和信息,如果没有足够的耐心和坚强的意志,很容易,你就会迷失了。
来股市的,有两种人。一种是为了博弈,一种是为了投资。市场上99%的所谓的“投资”,都是博弈,而真正能像巴菲特老先生一样住在一个小镇上做投资的,全世界也没几个。既然多数人玩的是博弈,那么就看谁更聪明了,谁的心态更好了。
多年下来,只要当我做了一笔投资后,我期待短期带来100%的回报,往往这只股票,都会让我亏损,并且损失不少时间价值。而往往我不怎么管,只想赚20%的股票,到最后都能赚钱,并且带来意外惊喜。换句话说,能在股市中赚钱的,都是那些不强求结果,睡得踏实的人。
就像我片头说的那样,在股市中,从识股到识人,再从识人到学会做人,这么多年下来,我真正受益的,并不是在股市中我赚了多少钱,而是我学会了做一个正直且不那么贪婪的人。
我看到过很多人在股市中赚了不少钱,但是他们在生活中却过得不尽如人意。也有不少人,在股市中被打趴下在地上,一蹶不振,生活中最终活的完全不像个人样。但是也有人,在股市中平平稳稳,生活中却乐趣无穷。你欣赏哪种人呢?你愿意是哪种人呢?
结语
其实,从一开始投资到现在,当有人问我某只股票时,我闭着眼睛也能回想起股价的走势。而每每回忆这18年的投资历程,从买入,到持有,到收获。最赚钱的那寥寥可数的几次投资,都是我判断对了公司和行业发展的方向,在黑暗中埋下那个希望的种子,种子从扎根,到破土而出,到发芽,再到成长,再到成长成为参天大树,再到结果,这一系列的过程,让人感觉非常舒服。
频繁换股的那种操作,就相当于你把一颗种子,不断地反复埋下去,又挖出来,不看季节,不看环境,自顾自的埋了挖,挖了埋,最后这颗种子终于被你折腾死,一切也就戛然而止了。
安静的性格,孤独的思考,合适的态度,才能让你在这纷乱的市场中,做一个安静的美(投)男(资)子(家)。
网上有位‘谷古股’说的好:投资上任何的技巧在时间面前是多么猥琐,价值投资不是藏在股市里面,而是渗透在一个国家的文化当中;伟大和渺小的区别,证券市场存在的意义是能把钱交到好人、好企业手里; 安静才是投资中最强大的力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9467

安靜也是一種力量---江南水務 Nainital的碎片哥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a54e96a0102wav8.html

聆聽不代表沈默,有時安靜也是一種力量
這個是鉑金的廣告
我想這句話更好的傳達我對江南水務的看法。
原本想用寂靜革命來形容的。後來覺得這個不貼切,這個不是革命。
寂靜革命是魁北克獨立運動中比賽生孩子的遊戲。這個沒有比賽,只有成績單。

江南水務的改革沒有轟轟烈烈,沒有5.17中石化的漲停。
只是默默的在資產負債表里體現出來。

從2015年Q2開始三項費用開始發生逆轉Y2Y負增長
安靜也是一種力量---江南水務

這個是實質性的改革效果。費用減少,銷售增加。利潤自然高速增長
安靜也是一種力量---江南水務

上一篇blog里寫的兩段管理層主營業務經營情況分析的對比也是改革的結果
企業從保障為導向開始轉向利潤導向 最後在資產負債表中體現。

這里更要歸結一個timeline
我現在特別喜歡用timeline來解釋動機 因為這是一連串事件。
我大致的理解是改革是2015年Q2開始發生。
年報是4月份發表 經營情況還是圍繞保障 然後發生了一系列事件。

1.7名高官利用信托買入公司股票2400萬,1倍杠桿 價格複權是17.8

2.8月26日半年報,從保障和安全訴求全面轉向效率。
這個可以再複習下這段文字。
公司主營業務為自來水的制售、自來水排水及相關水處理業務。報告期內,公司一是實施績效考核改革,按照“責權結合、激勵先進、業績掛鉤”的原則,實施新的績效考核管理辦法;二是實施用人機制改革,按照“公開、競爭、擇優”的原則,實施競聘,為競選人才創造條件;三是實施片區管理改革,推進片區管理,探索片區模式和扁平化管理;四是推進城鄉一體化建設,按照城鄉同標準的要求推進管網建設、供水質量、優化服務等領域的建設;五是積極運用“互聯網+”思維,在夯實業務數據庫、節能降漏、服務增值及安全監管上強化精細化管理。

我可以把這段文字轉化更口語化一下:
1.利潤導向2.要利潤我先放權,能賺錢的給我上。3.這個主要是針對產銷差率的 江南水務的產銷差率絕對牛逼 7.5%我查過非常多的相關資料 我沒見過低於10%的。這個產銷差率是供水企業的管理水平的標誌性數據。
就是生產的水和銷售水之間的差除以銷售水量。國內管理差的可以到30% 哈哈 跑冒滴漏。

3.9月18股權激勵停牌

4.9月22日 收購汙水處理項目同時實施股權激勵

5.大股東增持

6.可轉債獲得通過

7.江陰水價上漲

8.預增50-70%業績
由此可見企業在默默的改革中,逐步體現了效率。這個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果子改革。
公司未來的思路也很清晰,一個是汙水處理。一個是外向性收購水務項目。產銷差率7.5%這個是值得驕傲的數據也希望這個可以複制到其他水務項目中。

加油江南水務,加油龔國賢,加油沙建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1896

50萬起步,勝過中石油,超越四大行,安靜是他的力量!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410/162483.shtml

50萬起步,勝過中石油,超越四大行,安靜是他的力量!
華商韜略華商韜略

50萬起步,勝過中石油,超越四大行,安靜是他的力量!

50萬起步,不到20年,46歲依然面帶羞澀的馬化騰,怎麽就安靜地強大成了這樣子?

本文由華商韜略(微信ID:hstl8888)授權i黑馬發布,作者畢亞軍

騰訊的奇跡是怎麽創造的?

除了背靠中國市場這個巨大紅利,機緣巧合幹了社交網絡,被媒體充分解讀的得當的戰略、過硬的產品、團隊和管理,對用戶的尊重和體貼這些成功的必須,以及運氣也足夠好,馬化騰和他的夥伴們還有什麽特別一點的經驗和精神?

以下這些或許就是,這也是正被當今的時代所忽略,但依然重要的。

  艱苦奮鬥

關於馬化騰和夥伴們艱苦奮鬥的故事不少。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事跡包括:

早年做軟件外包時,馬化騰曾長期隱瞞總經理的身份,“偽裝”成普通“工程師”,以至於客戶拉著他下屬的手說:“馬總你好,歡迎歡迎!”

OICQ時期,馬化騰一邊到處借錢,一邊跳燈夜戰改進產品,甚至以“女生”頭像陪聊,洞察用戶需求。

決定到第一屆高交會融資後,馬化騰連續熬夜,把商業計劃書改了60多個版本,然後親自上陣,頂著冷眼與嘲笑,跑遍每一個展臺。

這期間,他做了兩次腰椎手術,第二次手術後,平躺在床上舉著筆記本電腦爭分奪秒。

第二次融資前的斷糧之危間,一位同事一早去找馬化騰簽字,發現他蓬頭垢面,憔悴萬分。後得知,那一夜,他獨自一人留在了辦公室。

QQ郵箱剛出來很不順,大神張小龍也沒辦法, 馬化騰親自參與為期近兩年的改進,期間QQ郵箱作了400多項改進,近300項是他親自搞定。 

微信剛出來時,馬化騰天天在線上,“說這個怎麽改,那個怎麽改,在產品里調整。”下屬經常在淩晨三、四點,接到他具體到某個符號的改良建議。

至今,騰訊的產品,馬化騰依然一一親自把關。

在知乎關於馬化騰的討論里,有離職的人這樣描述當年的狀態:“Pony的郵件一般在淩晨三點後到達,到淩晨7點左右停止………”

微信圖片_20170410131110_meitu_1

還有人如此還原與馬化騰的交集:

“一次,Pony要我盯個案子。我詢問了技術人員,技術說:這實現不了。於是,我回複郵件告訴他:在技術上不可能實現。

大約兩分鐘之後,他回複了我:你說什麽?

我突然意識到自己說錯話了,只能回信道歉:抱歉,我們去想辦法。

過一陣他回了一封長信過來:

第一段告誡我,在騰訊不允許說什麽技術做不到。然後,他在信中列舉了三四個部門里的高手,列出他們的名字和GM姓名,要我直接去聯絡他們,請求他們給予技術上的支持。”

現在,似乎不大談艱苦奮鬥了,但即便艱苦不必,奮鬥依然是需要的。騰訊也好,華為也好,富士康也好,高科技,低科技,核心還是那句老話:

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自力更生

自力更生,這不像是當今互聯網公司的作派,但卻是50萬起步的騰訊走向全球第十大的基因。

和今天一開口就幾億幾十億美金的創業者不同,今天坐擁2萬多億港幣市值的馬化騰和夥伴們,一開始想的只是:“下個月的工資和房租怎麽解決?一年內的收入來自哪里?”

OICQ(QQ)一出生就很受歡迎,用戶幾何級瘋狂增長,但在相當長時間內,帶給騰訊和馬化騰的,只是麻煩。麻煩是:費錢卻不掙錢。

因為采取免費模式,又沒有成熟的商業模式,OICQ用戶的增長不但沒帶來收入,而且不斷加重運營負擔。當時,也沒有今天這樣的投融資環境。

既不能自己掙錢,也找不到投資,OICQ沒幹多久,騰訊的老本就花光了,嚴峻時刻,落魄到連服務器托管費用都負擔不起。

開工沒多久,馬化騰和其他幾個創始人,每天睜開眼睛,就要為錢操心。山窮水盡後,馬化騰四處找錢,但處處碰壁。

找錢無路,“OICQ”的用戶數量卻一直迅猛增長。據說,那段時間,馬化騰做夢都會因為越來越的用戶維護投入和服務器托管費而驚醒。

騰訊沒錢了,OICQ要收費,甚至停擺的消息盛傳一時。最艱難時刻,馬化騰差一點就跟深圳電信局達成一致,把“OICQ”賣給對方。

條件有限時,馬化騰強調先活下來,再活得好,接受不完美的活法,但只要活著就不斷向完美逼近。

實在沒辦法,馬化騰只得和夥伴們通過做外包項目來養活QICQ,曲線救國。

後來拿到風險資本,如何掙錢也依然是頭等大事,因為當時的資本不像今天,看到一個ppt就給錢,那時大家都還很落後,講究做生意要利潤。

這讓騰訊始終在自力更生,也內生更有力。

拿到投資的半年內,公司就推出了無線增值應用業務,之後,又繼續居安思危,推出會員制、QQ秀、QQ商場……

2001年,騰訊成了中國第一家實現盈利的互聯網公司。完全不同於今天的一些圈錢高手,投資人一斷奶,就可能從估值百億跌到無法生存。

微信圖片_20170410131141_meitu_2

  穩中求進

19年幹成全球第十大,這速度,少人能及。

速度來自穩紮穩打的支撐。即使後來糧草稍足,馬化騰也是心有宏偉,但先從容易做、有把握,見效快的開始,以戰養戰,穩中求進。

“這個業務做起來,需要其他業務養,它成熟後再養別的業務。”這是馬化騰的擴張策略,遇到激進的提議,他的回答是:“我們的希望是穩,長期健康的成長,不一定沖得太高,慢慢走。”

穩中求進的核心策略是:量力而行,循序漸進。

騰訊剛成立時,馬化騰就想做門戶,但算盤一打,錢不夠,放棄了。

條件相對成熟,決定創立門戶後,他也是先易後難,從娛樂八卦開始慢慢走,走到今天,走成了中國瀏覽量最大的中文門戶網站。

騰訊的遊戲也是從容易的代理開始,靠代理有了積累,決定自己做時,還是先從難度低、勝算大的棋牌遊戲入手,走出了今天的榮耀。

微信圖片_20170410131146_meitu_3

包括人事安排上,馬化騰也是穩中求進。

現任騰訊總裁劉熾平便是例子。劉熾平因協助騰訊上市與馬化騰相熟,他先是做了騰訊的首席戰略投資官,一年考察之後才被任命為總裁。對比一些大公司常常空降陌生大總裁,這顯然更具穩定性。

結合自己的經歷,馬化騰建議創業者:

“不能指望說要做10億或多少億,如果我們當初這樣想早就死了。事情都是一點點細致做出來的。一定把目標放到最低,過完這關再說。

創業中,大多數人都跟你一樣面臨各種小坎,很多人都會分心、貪婪,然後落後。他們貪,等你埋頭過完自己的坎,你就跑到他們前面去了。

改良大師

騰訊是後發制人的典型。

一個大致的共識是,其很多業務、產品都從模仿,甚至抄襲開始,但最終卻成了行業的領導者。

這靠的是改良創新的大本領。

創新大致上分兩種,一是發明、顛覆式的原始創新,一是漸進式的改良創新。即便今天已在很多領域原始創新,但騰訊真正的絕招還是改良。

改良是踩在別人的肩膀前進,往往被質疑為抄襲。

喬布斯曾用畢加索的話解釋這件事:“‘好的藝術家抄,偉大的藝術家偷。’我們從不為竊取奇思妙想而感到羞愧。”他的這個“偷”應該就是改良。

馬化騰是與喬布斯心意相通的人,騰訊至今都在“竊取奇思妙想”,在前人的基礎上揚長避短,但“竊取”的目標都是為了改良,為了做出自己。

“抄”ICQ開發QICQ時,ICQ的界面是英文的,好友聊天記錄在這臺電腦用了到其他電腦就用不了了,而且只能與在線的用戶聊……

騰訊將它改良:全部中文界面,將用戶信息儲存在服務器,讓“聯系”可以隨時隨地繼續,同時還能給沒有在線的用戶留言……

這些改良讓QQ的大受歡迎,讓騰訊戰勝了微軟的MSN等對手,打贏了爭霸行業的第一場大仗。

靠這場大仗積攢的力量,騰訊才有了資格去升級創新的策略和層次,把遠見化為現實,從PC時代的創新跟隨者成為移動互聯時代引領創新的人。

不夠底氣把改良說成是創新的當年,馬化騰曾這樣回應“抄襲”的質疑:抄,也可以理解成學習,是一種吸收,一種取長補短的方法。

今天,騰訊的成功面前,還只把創新局限在發明的人應該認識到,改良也是創新,也有巨大價值,甚至改良也能顛覆,改良還是原創的“母親”。

一旦投入到改良的追求中,改良的過程會為原創催生機會,厘清方向,而改良獲得的“成果”,則有助把機會化為現實。

對絕大多數創業創新者而言,也只有通過更容易上手的改良去累積創新的經驗和成果,才會有條件去挑戰更高門檻的原創。

不只是騰訊,世界上眾多偉大公司也都是從改良到原創,在改良中原創的改良與創新巨匠。蘋果不是第一個做智能手機的,它將其改良;谷歌不是第一個發展搜索業務的,它將其改良;華為、阿里巴巴,也是後來居上的王。

華為都在學習的OPPO、VIVO, 其領路人段永平甚至將“敢為人後”、“只為人後”作為征戰商場的哲學,殺手鐧也是改良,在改良中的差異化原創。

改良有個大缺點,可能失去戰略先機與高地,但也有個大優點,如果市場是對的,可以省掉教育市場和當先行者的學費,並在前人的基礎上學習和改進;如果市場是錯的,則省得自己去當炮灰。

改良的關鍵是多看,多學習,多思辨,消化,吸收,模仿,借鑒,超越,直到原創。

馬化騰在這方面是大師中的大師,至今,他依然一有時間就泡在網上,研究別人,服務自己的改良和原創。

中國的生意做到今天,很多領域必須要靠大發明、大創新來引領,但也依然有很多改良的必要和機遇。從天上到地下,生老病死,很多生意都有重新做一次的機會,重新做,說學術一點叫轉型升級,通俗一點就是做改良。

只不過,即便是“抄襲”,也要有本事“抄”,但不要把“抄”當成本事。前者是,不要超越法律法規的底線,後者是,“抄”的目的是為了超越。

厚積爆發

厚積爆發,這不是錯別字,而是一個原創的詞。

人們往往以厚積薄發形容那些根基紮實的集大成者,這是錯誤的形容。很多真正的集大成者,都不是薄發,而是厚積之後,必須爆發

厚積是為了爆發,互聯網領域尤其如此。

馬化騰堅信,網絡價值的總和會隨著網絡用戶數以平方的速度增長,在網絡經濟中,成功是自我增強的,遵循的是回報遞增原理。

一旦自我增強的根基牢固,時機成熟,已有厚積的騰訊就會快步大跑,以平方的速度高增長,一年收回好多年,甚至一戰定乾坤。

這是穩中求進的騰訊,不斷在眾多領域悄然稱雄的關鍵。如果沒有穩,快起來容易出問題,如果沒有平方的速度增長,穩也就沒啥意思。

最近,馬雲在湖畔大學的開學典禮上談到的,微信紅包一夜之間起來,確實一度“打得我們滿地找牙”的閃電出擊,便是騰訊爆發的好例子。

厚積爆發,在很多其他領域也是行得通的路徑。典型者如恒大,如今每年的成就,可能都比前10年,甚至10多年還大。這也是許家印提出三年再造兩個恒大,也就是3年幹出過去兩個18年的底氣。

縱觀歷史,很多偉大的企業,都不是起跑最快最風光,而是起初走得慢,走得難,但卻走得穩,走得好,過完難坎,走到一定程度大爆發,一年贏回過去多少年,甚至幾十年

而且,這種贏,往往贏得更久,更大。

贏的原因,是前面的根基打得好打得穩,這個根基,不光是業務,資本,更包括團隊、人才、管理,以及成為一個偉大公司的其他必須。

遺憾的是,雖然歷史的經驗在這里,很多人還是逃不掉急功近利,恨不得明天醒來就成馬化騰,“會分心、貪婪”,不願耐住寂寞的積累,最終讓耐得住,“埋頭過完坎的,跑到前面去了。”

當然,也還有更大的遺憾,那就是很多有了積累,該要爆發的,依然念著老經,走著老路,沒有爆發,而是薄發,一直陪跑,直到被甩掉。

自己打自己

馬化騰始終保持著高度的危機感。

騰訊市值超過1000億美金時,他就曾公開說,“心里相當不安。”今天,站在快要3000億美金的門檻,想必是更加如履薄冰了。

這不只是高處不勝寒,更因為,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一退可能就再難翻身。

微信的崛起就是一個例子。

馬化騰曾多次說過:“微信如果不是騰訊做出來,不是自己打自己,是在另外一個公司的話,我們可能根本就擋不住。”

“外面給你掌聲的時候,是最危險的時候,永遠要想到,好多大公司都那麽輕易並且不可預測地倒下了,有些屍體都還溫著。”

而這種“不可預測”,很可能發生就在他的一念之間。何況,他的確有過不少看走眼的案例。

Facebook上市時,馬化騰買過其股票,“熬啊熬啊,還往下掉,都快跌穿拿的那個價錢了。後來終於上來一點,熬不住了,25塊就賣掉了。”現在,Facebook的股價140多塊,市值比騰訊還要大1000多億美金。

除了戰略性的決策,內部的管理也是挑戰日艱。

馬化騰說,一個公司大了,成功了,會有自滿、安逸的情緒,會內鬥。因而,他身體力行,把危機感往下傳遞,用對危機的預演和預防,防止危機的發生,“用多個小地震化解一個大地震”。

為了不被別人打敗,騰訊不斷自己打自己。

微信出來之前,騰訊已經是老大了,而且還有手機QQ,但馬化騰高度危機,自己打自己,防止了“是在另外一個公司”……

即便有了微信,騰訊對QQ的進化依然在持續升級。不少人以為QQ已是過去式,但事實上,QQ活躍帳號比微信還要多。

華商韜略的一個意外體驗是,手機QQ的QQ看點,雖然沒有大張旗鼓地以新媒體平臺自居,但我們發布的多篇文章,都在幾小時實現了閱讀1000000+,100000+的傳播,在入駐的超過25個移動新媒體端表現相當優異。

為了自己打自己,騰訊還大搞內部PK制。

手機QQ和微信,WXG(微信事業群)和SNG(社交網絡事業群)是內部PK。做微信時,同時成立幾個團隊,用不同方法往上打,也是內部PK。甚至,這種內部PK還被各事業群應用到各環節。

《孫子兵法》說:昔之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故善戰者,能為不可勝,不能使敵之必可勝。

大意是,過去善於打仗的人總是先讓自己不可被戰勝,等待可以戰勝敵人的機會。使自己不可被戰勝,在於自己怎麽做;敵人能否被戰勝,在於敵人是否給機會。所以,善於作戰的人只能使自己不可被戰勝,不能使敵人一定被戰勝。

自己打自己,讓騰訊越來越不可被別人戰勝。

安靜是他的力量

馬化騰是安靜的。

除了行業內的重量級活動,他很少出現在公開場合,即便出現,也沒有舍我其誰的霸氣,改天換地的壯語,不指點江山,不激揚文字,輕言細語的只是行業、企業、產品和服務之內的事。

相比大談概念和主義,他一直在“多研究些問題”。

包括與同行相處,他也是越來越謹言慎行。

心直口快的馬雲曾公開說微信是一把好牌,但是打爛了,批評騰訊的收購,老百性都看得懂,這就錯了。面對“怎麽看阿里?”、“怎麽評價馬雲?”馬化騰均以“不評論同行”為由繞開。如果非要說點什麽,那也是,“其實我們私交非常好”。

馬化騰是全國人大代表,潤物無聲地把互聯網+推進成了國家方略,但至今很少聽他對互聯網有過順網者昌,逆網者亡的張揚。

他還是全國青聯副主席,光去年就為慈善事業捐款200多億,但大眾對這些,基本上都不太知道。

至今,馬化騰依然不太喜歡公共交際,一些場合中,他中規中矩甚至羞澀,不太有巨頭風範,也缺乏高談闊論、長袖善舞,一呼百應的領袖氣質。

前段時間的IT領袖峰會上,他和馬雲、李彥宏難得再次同框,還被網民取笑太古板,扣了兩顆扣子,表情僵硬,衣服也沒穿出品味。

人很溫和,沒見過他與誰紅過臉,也沒見過他跟誰拍過桌子,被惹毛了,只跟自己憋勁,生氣但不發脾氣,是身邊人對馬化騰的印象。

據說,公司的一次文藝晚會上,調皮的女主持人求馬化騰抱抱。馬化騰抱了,但也臉紅得厲害。

在互聯網這個喧囂的大舞臺,騰訊和馬化騰一樣安靜。他們專註於業務,保持慎言謹行,除了青澀時期的“3Q”大戰,很少與同行針鋒相對,也不會主動討論高低,炫耀力量。騰訊的其他高管,至今也都還是公眾視線之外的人。

《大學》有言:“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當今的世界,越來越喧囂,越來越不安。但越是動蕩不安,越需要定見與定力;外界的聲音越喧囂,“傾聽”便越比“演說”更有力量。

定見、定力、傾聽,都離不開一個靜字。

馬化騰是安靜的,安靜,是他的力量。

騰訊馬化騰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482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