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想在外資圈出頭,不外乎頂尖的學歷、然後再想盡辦法擠進一線外資券商。陳慧明不具備以上條件,但憑著努力再努力,這位台灣小孩在眾多半導體分析師中,闖出一片天,成為最值得期待的明日之星。 撰文‧陳鈺琦 五月八日下午,素有「外資圈奧斯卡」之稱的「機構投資人雜誌最佳分析師」票選結果公布,其中,吸睛度宛如「最佳男主角」的半導體分析師之爭,第一名不出意 外,由美林證券的何浩銘奪得,但第二名罕見地由日商大和證券亞太區科技產業研究部主管陳慧明拿下,這位外界知名度不高的「台灣囡仔」,如何拿下這項殊榮? 儘管外界對他所知極其有限,但「陳慧明」這個名字和他所追蹤的晶圓代工與IC設計產業研究報告,常在外資圈流傳,但因為所待的大和證券並非一線外資券商, 加上半導體這個產業,早有陸行之、何浩銘等明星分析師引領風騷多時,也使得結果一公布,儘管陳慧明只是第二名,但立刻壓過眾多老大哥,成為同業最熱門的討 論話題。 眼光準 打敗眾明星 向來行事低調、鮮少接受媒體專訪的陳慧明,堪稱是外資圈最神祕的分析師之一。他之所以獨特,與身體內存在著至少三種「非典型基因」有關:一、非出身於國內外名校;二、從未待過一線外資券商;三、獨特的產業研究模式。 陳慧明與大家所預期最大的不同是,過去這些大牌分析師多半出自國外常春藤名校,即使是國內學歷,最起碼也是台大或政大財經系所的水準。 但陳慧明畢業於台北商專、後來才插班考進中興大學,之後為了把英文學好,再到美國進修一段時間,回國後再從怡富投信研究員做起。據了解,陳慧明私底下鮮少與同事談到入行前的這段經歷。 俗話說「大樹底下好乘涼」,通常進入外資圈的心態一定想往一線券商跳,一方面資源給得多、品牌比較響亮,另一方面平台較整齊、發揮空間較大。 綜觀陳慧明十六年外資生涯,從最早的法商興業證券,到之後的港商野村、法商巴黎證券,甚至是現在的大和證券,從來沒有待過外界認定的所謂「一線外資券商」。但不認輸的陳慧明,硬是有辦法在這些小池子中大展身手,闖出屬於自己的一片天。 據了解,陳慧明曾私下向朋友說:「只要是一線外資券商,晶圓代工產業研究的位置早就被卡位,我若想要成功,走晶圓代工這條路線是行不通的!」於是,當時資 歷不深的陳慧明,看準了日後絕對會有題材的IC設計產業,當時他的日本老闆甚至還說服美國老闆,把美國IC設計公司也交給他看,就這樣,他成了外資圈中至 今唯一看過台灣與美國IC設計產業的分析師。 而一位與他共事過的同事回憶:﹁當時台灣高階主管換了一批,有台灣、也有香港的老闆想拉攏他,但最後都沒成功,他還是默默做自己的事。﹂頂著不沾鍋的個 性,即使當時野村證券的平台不若一線外資券商來得大,人力不夠充沛,但反而給了陳慧明機會,能夠看更多家重要公司,開啟更大視野。 夠努力 也比誰都賣力 陳慧明自己當然也努力,他深知自己的學校名氣不夠大,公司招牌也沒有人家響亮,但他比誰都賣力。 當時市場對聯發科營運狀況仍一知半解,陳慧明卻老早就打好關係,市場傳言他一通電話就能夠直接call進聯發科「最高層」,儘管他個人低調不願證實,但從他每回出報告對聯發科股價的影響力,就可窺出一二。 而當聯發科日後成為中國山寨機晶片霸主,他也靜靜地躍為國際機構投資人最為倚重的產業分析師之一;當然,同樣情況也發生在F-晨星身上,當外界總覺得F-晨星的營運蒙上一層紗之際,他已能熟稔地提供客戶關於F-晨星的最新產業脈動。 陳慧明在IC設計產業研究的大放光芒,確實讓他身價暴漲,甚至在陸行之跳槽至巴克萊資本證券時,還開出「主動讓出聯發科這家公司給陳慧明」的條件,希望能將他挖角過來,但是他最後仍然選擇到非一線的大和證券,繼續延續「非典型」基因。 來到大和證券的陳慧明,又開始思索如何從「非一線外資券商」突圍,最後想出「大中華地區科技產業供應鏈」的大方向,也就是說,有別於其他外資券商以單一科 技次產業為區分主軸,他改以「大中華地區科技產業供應鏈」為主,這對許多尋求產業供應鏈作為投資標的的國際機構投資人而言,特別具有吸引力,研究報告頗受 他們的好評。 為了與中國市場更具親近性,陳慧明乾脆搬到香港,去年光是中國就跑了十五趟,也因為中國市場的根扎得深,人脈甚為可觀,尤其是手機產業,難怪一位國際機構 投資人盛讚陳慧明:「以Eric(陳慧明的英文名字)在中國手機產業的人脈,他到哪家外資券商根本沒差別!」不過,這位在台灣讀書、台灣成長的台灣小孩, 不懂得經營媒體關係,更不像許多明星分析師一樣,懂得抓住機會,在重要的公司法說會上「適度表演」,這次得獎之後,總算讓市場看見他的真正實力,給予掌 聲。 陳慧明 現職:日商大和證券亞太區科技產業研究部主管經歷:法商興業證券科技產業分析師、港商野村證券半導體分析師、法商巴黎證券亞太區科技產業研究部主管學歷: 台北商專、中興大學近一年得獎紀錄:2012年機構投資人雜誌票選亞太區最佳半導體分析師第二名、2011年《亞元》雜誌票選亞太區最佳半導體分析師第二 名 |
||||||
|
||||||
暌違十多年,全球最大的國際租車公司安飛士(AVIS),今年重返台灣市場。國內汽車租賃業每年超過二百億元的市場大餅,向來大多由本土租車雙雄和運與格上分食,如今外國軍團來勢洶洶,究竟誰才是最終贏家? 撰文‧燕珍宜 台北租車高雄還,和運租車讓你輕鬆遊台灣!」「出去玩何必那麼辛苦,格上租車讓你歡樂出遊!」近來,國內租車雙雄和運與格上租車的廣告一波接一波強力放 送,表面上是為了迎接暑假旺季,但熟知內情的人士都知道,其實讓租車雙雄繃緊神經加碼宣傳,是一場山雨欲來的土洋大戰。 全球最大的國際租車公司安飛士(AVIS),六月底正式進軍台灣。這是繼十多年前,赫茲(Herz)黯然退出台灣市場後,第一個重返台灣的國際級汽車租賃品牌。 在此期間,國內一度維持了十多年清一色由本土業者當家的太平盛世,但九○年代後期從台灣鎩羽而歸的安飛士,挾著全球市占第一、五十萬輛車以及五千二百個據點的勢力回鍋,讓本土業者嚴陣以待。 重返台灣 靠跨國服務吸客不過,最令各界好奇的是,安飛士為何會再度登台?背後穿針引線的關鍵人物就是台灣安飛士董事長彭仕邦。雖然高掛董事長頭銜,但貼身剪裁的灰色西裝、紅色斜紋領帶,腳踩亮棕色尖頭皮鞋,一副型男打扮的彭仕邦,今年才三十六歲。 原本擔任安飛士中國副總經理的彭仕邦,是福特六和新苗汽車經銷商的第二代。二○一○年,他的父親特地從台灣飛到上海,希望彭仕邦回台接管家族事業,他立刻 提出辭呈。彭仕邦掛冠求去,讓他的老闆傷透腦筋,將辭呈壓了六個月之久,才勉為其難地告訴告訴彭仕邦:「辭職可以,但要先負責創立台灣安飛士。」於是彭仕 邦開始蒐集資料,深入研究台灣租車產業,最後提出一份報告。這份報告讓安飛士拉丁美洲暨亞太區總裁Patric Siniscalchi讚賞不已:「他的計畫非常詳細,到目前為止,報告中所提到的事情,他都有確實一步一步去實現。」首先,彭仕邦洞悉,安飛士在全球擁 有龐大營運據點的經濟規模,是台灣業界最缺乏的元素,因此台灣安飛士若能整合資源,讓台灣的消費者到海外也能享受到安飛士租車服務;相對地,海外人士來到 台灣,只要是安飛士會員也能享有優惠,「這種『一站式』單一窗口服務,是跨國企業或海外經商洽人士的最愛!」雖然安飛士擁有強勢的經濟規模,但相對本土雙 雄背後都有集團的龐大奧援(和運為和泰汽車轉投資,格上為裕隆集團旗下子公司),台灣安飛士初期資本額五千萬元,論本錢實在難以抗衡;甚至業內人士分析, 若按格上及和運規模,安飛士至少要準備十億元的資金,才足以應戰,這成了安飛士在台發展的一大難題。 借力使力 成本降低展店快然而彭仕邦老神在在,他採取「借力使力」解決,計畫與國內最大停車場業者中興嘟嘟房異業結盟,運用嘟嘟房全台約兩百個停車場據點作為租車門 市。也就是說,安飛士只需極低成本即可展店,光是今年年底前,就計畫開設十個門市,甚至還能進駐一櫃難求的桃園國際機場。 這一舉,對於已經在地深耕一、二十年,目前各擁有三十六、二十五個短租據點的和運及格上,造成了極大的威脅。中興嘟嘟房停車管理處處長江馥年表示,「我們 也一直嘗試開創新的附加價值,因此雙方一拍即合,希望達到一加一大於二的功效。」另外,對於眾人聚焦和運、格上的優勢,彭仕邦認為,這兩家競爭對手的母公 司為汽車製造廠,雖然擁有品牌、貨源和資金,卻往往也是包袱,因為格上及和運的租賃車,大部分得向母公司購買。反觀安飛士則無此負擔,可以任意採用各家品 牌,產品線更齊全,例如,安飛士在歐洲市場一年採購的賓士車就高達二萬輛。 面對安飛士的來勢洶洶,格上租車總經理許季睦表示,「我不認為會有什麼威脅,台灣租車市場已經很成熟,許多好的地方與據點都已被占據。誰進來都不是問題, 關鍵在於提供的服務、車子、租金等,是否能提供消費者最好的性價比。」親自飛來台灣支持彭仕邦的安飛士亞太區總裁Siniscalchi則信心十足,他語 氣堅定地說,「Andy(彭仕邦英文名)過去能在中國市場打下一片江山,讓安飛士成為中國汽車租賃業第一,我相信台灣安飛士也一定會成功。」 安飛士(AVIS) 成立時間:1946年於美國底特律據點:遍布全球175個國家,逾5200個服務據點 車輛規模:50萬輛 2011年營收:59億美元(此為Avis Budget Group的數據) 彭仕邦 出生:1976年 現職:台灣安飛士董事長 經歷:中國安飛士副總經理 上海晶緹化妝品總經理 學歷:澳洲昆士蘭大學企管碩士 |
|
||||||
經過灣仔晏頓街一間新開的泰式食 店,乍看一身泰式打扮的老闆娘熟口熟面,好奇之下走入店內問問。中泰混血兒林玉卿(Chingmy)見狀,以「唔鹹唔淡」的廣東話說:「認住金寶鐘,清潔 好輕鬆!」原來她是「模特兒」,「成名作」是搽黑塊面扮外傭,拍金寶漂白水廣告,以往天天在《宣傳易》播放,轟炸觀眾腦袋。不過模特兒只是兼 職,Chingmy去年以二十萬頂手其泰籍母親於同街開設的泰國餐廳金蘭花,升呢做老闆。她接手後大力改革,將盈利大幅提升。但媽媽卻潑冷水,指鋪頭一向 有錢賺,並非其功勞。Chingmy為證明自己實力,於今年四月自行開設紫蘭花,豈料每月蝕二、三萬元,最終還是要媽媽出手,助她過關。 食肆林立的晏頓街,就近太古廣場三期,每到午飯時間,很多附近的上班族都在排隊等買外賣。位於街頭的紫蘭花只有三百餘呎,不設座位,主要做外賣生意。「要 咩呀?我哋一碗都送o架!」Chingmy邊以電話落單,邊忙着催促廚房起貨,又要向親自來買外賣的十多名客人收錢。忙得一頭煙的她說:「個兼職今朝 Whatsapp我話唔返工!你有冇朋友介紹可以返幾粒鐘?」說罷,她拿起兩袋外賣,親自去送。回來後,情況仍然七國咁亂,連正在拍攝人龍的攝影師也被要 求送了兩單外賣。同時間廚房又告知她:「一點半又賣晒豬頸肉,尋日就賣晒雞,聽日要訂多啲先夠喇。」她正在煩惱沒貨賣,外賣員工這時又狂催她找兩蚊,記者 見Chingmy情急下竟錯手將新買的Galaxy SIII跌落地,熒幕頓時爆裂。 下午一時多,最令Chingmy頭痕的事終於發生。她望望廚房一疊外賣單,高聲呼叫:「哎呀,呢張三百蚊單俾其他單遮住咗呀!原來十一點已經落o架喇。」 她即刻叫停廚房其他工作,全力處理這張單。但當外賣送到客人手上時,客人拒絕收下。Chingmy無奈地說:「都唔係第一次,搞到第二日要免費送多次俾個 客賠罪。」直至午餐完結,她才鬆一口氣,向記者大發牢騷:「依家人工加到五十蚊一個鐘,都請唔到人呀!」 靠外賣轉虧為盈 每逢午市,總有不同的「甩轆」情況發生。Chingmy坦白說,其實當初並非一開鋪就做送外賣。「我見同街嘅車仔麵店無櫈坐都日日有人龍,咪諗住做泰式車 仔麵店囉。」她指客人可自行選擇湯底,包括青咖喱、黃咖喱和冬蔭功等湯底配粉麵及泰式配料,亦有海南雞飯及串燒。如旁邊的車仔麵店一樣,只供立食,同時只 可企六、七個客,不送外賣。價錢亦跟到足,「佢哋賣三十幾蚊碗,我就三十蚊有交易。」不過開業頭三個月都蝕至少兩、三萬元。她想了又想,決定採納媽媽的意 見。「阿媽一早叫我送外賣,我之前覺得冇需要,到蝕緊先聽佢講。」她開始在街邊派傳單,「一碗都送o架。」成本卻因此上升,Chingmy要額外聘請一至 兩名兼職在中午十二時至四時送外賣,每小時人工為五十元,一天的成本約四百元,一個月即一萬二千元。不過現時鋪頭一日至少有五單超過三百元的外賣訂單,已 經夠付人工成本,送外賣佔整體生意額六成。 剛開業的時候,還要遇上個「懶廚師」,客人紛紛投訴。「佢煮嘅冬蔭功,又落雞粉又落味精,勁難食,唯有炒咗佢。」最終Chingmy在媽媽的介紹下,請到 曾在沙嗲王廚房做過的泰國人May姐當大廚,「佢煮嘅海南雞飯,好味到上過報紙o架!」Chingmy說。「我係香港長大,無泰國人的網絡,唯有靠媽媽先 請到廚師。」另一方面,Chingmy想辦法節流,「我同供應商親自講數,嚇佢話唔減價就唔再入貨。」一包原價二百一十多元的金邊粉,減至一百九十多元。 她又發現更便宜的蔬菜入貨途徑。「我哋之前係即日叫即日送,依家係前一日落訂,平五成慳好多!」上個月的生意額增加七成,終錄得五萬元盈利。 母親反對開鋪 Chingmy的媽媽花姐,是泰國華僑,三十多年前嫁到來香港。老公早過身,她在沙嗲王做洗碗女工養大兒女。十多年前,她用辛苦儲來的五萬元,與友人合資 辦泰式雜貨店,再將賺來的錢開設金蘭花泰國菜。在花姐的幫助下,Chingmy的紫蘭花才能轉虧為盈。但原來花姐至今,仍然非常反對Chingmy開新 店。Chingmy說:「阿媽批死我一定執硬。」她憶述簽約當天收到媽媽的緊急來電,要求她不要簽約。得不到母親支持,令她在代理面前落淚。最終 Chingmy仍堅持開設紫蘭花,就是為了一啖氣。她於一年多前,以二十多萬元頂手媽媽的金蘭花。當時她白天在天影娛樂上班,晚上就到金蘭花開工。「以前 夥計得閒到可以瞓晏覺。我搵人整新餐牌、卡片。又加咗好多新產品,例如係冬蔭功雲吞、齋菜。夥計表現好又會加人工,大家都落力咗好多。」Chingmy指 她接手後,金蘭花的盈利由一年賺六十至八十萬元上升至過百萬。 然而媽媽竟一盆冷水照頭淋,對她說:「間鋪不嬲都賺緊o架啦。」Chingmy不忿氣地說:「佢唔認同係我嘅功勞,我就自己開一間證明俾佢睇。」花姐勞氣 地說:「你係都要同我鬥!」花姐見女兒辛苦,最終都出力幫手,但又扮到漠不關心,一邊幫她找廚師一邊鬧,「早叫你唔好開o架喇!」明明兩鋪只是一街之隔, 花姐至今仍未嘗過紫蘭花的粉麵。不諳廣東話的花姐,不願意接受訪問,但這個媽媽也拋下了一句回應:「其實我係驚佢辛苦先叫佢唔好開。」 母女都愛錢 Chingmy如此辛苦,她坦言因為喜歡靠自己搵錢。她指三年前接下金寶漂白水的廣告,就是為了可觀的報酬。「一個朝早,塗黑塊面,講幾句對白,就有一萬 蚊酬勞喇。」現時她亦間中拍廣告搵快錢,不過大多是過鏡角色,如在政府黑色暴雨警告的宣傳片中,扮演大肚婆。為搵銀,她多年來已經搞過近十盤生意,包括印 傭中介服務、時裝和出版生意瓣瓣齊,但都失敗收場。 這次開鋪,Chingmy瘦了十磅,眼球微絲血管爆裂,又處處碰釘。「裝修買廚房設施呃我十萬蚊,冷氣又整細咗兩匹,去水位又整唔好搞到成日塞,一落雨門 就漏水。」這些裝修問題至今仍未解決,上週記者採訪時,親眼見去水渠淤塞,輕微水浸,要兩名大廚合力通渠,幸好發生在下午三時非繁忙時間;而冷氣又不夠 涼,油煙味重,記者到場採訪亦大汗疊細汗,相信因此流失不少客人。現時Chingmy主力負責紫蘭花,金蘭花仍靠花姐看鋪,兩母女計得清清楚楚,媽媽支一 萬五千元人工。「原本萬一蚊o架,但阿媽話頂咗間鋪無錢使唔慣,要求加多啲。仲話平時喺鋪頭拎慣現金,銀包好厚,要我現兜兜出萬五蚊俾佢。」兩母女因開鋪 而鬧意見,但愛錢的性格卻同出一轍。 開業資料(4/12) 租金:$120,000裝修:$250,000飲食牌照:$16,000雜費:$17,000爐具:$40,000公司註冊費:$10,000總投資:$453,000#三個月按金、一個月上期 營業資料(8/12) 營業額:$200,000人工:$29,000*租金:$29,000雜費:$30,000入貨:$60,000盈利:$52,000* 兩名全職,未計老闆薪金 太興老闆教送外賣 太興集團主席陳永安指,目前飲食業很難請人,除非是車隊式外賣,否則單靠人力難以做到一個有規模的外賣系統,故太興也只有部分分店提供這服務,他對 Chingmy有以下意見:1. 流程要暢順要在單上標明「外賣」,廚師應跟落單時間的順序出貨,不可揀大單或細單先做,否則容易出現混亂或漏單的情況。做起外賣後,便將食品及尾數交給送 餐員,確保他們有零錢跟客人找贖。2. 優惠引客人自取若不夠人手送餐,應提供自取外賣的優惠,例如取飲品或減二元的優惠。同時,可以鼓勵客人先打電話落單,註明幾多分鐘後會在鋪頭取餐,讓廚房 可預算出餐時間。3. 劃定送餐區域生意剛起步時,「一碗都送」是吸納外賣生意的好方法。當訂單日增、人手不足時,應劃定一個送餐區域,範圍以能在十至十五分鐘內送到外賣為佳, 放棄圈外訂單。 |
券商經紀業務寒冬已至。
9月初,北京朝陽路一家中型營業部正在裝修,原本1500平方米的營業面積將在裝修後,縮減一半。先前寬闊的散戶大廳將縮至30平方米不到。「從成本考慮,公司其他營業部可能也在考慮縮減。」該營業部工作人員表示。
上半年,A股一路低迷,虧損成為券商經紀業務的關鍵詞。已披露中報的19家上市券商中,經紀業務全線下滑,同比降幅30%左右。
中國證券業協會公佈的數據,全行業代理買賣證券業務收入同比下降33.3%。7月、8月不斷下降的日均成交量更是令券商徘徊於生死線附近。
「按照8月萎靡的成交量,多數券商的經紀業務面臨虧損。」銀河證券北京某營業部工作人員表示,目前滬深兩市成交量不到1000億元,60%以上的券商營業部將處於虧損狀態。
一位上市券商副總表示,券商經紀業務的實際虧損應該比中報所披露的情況更嚴重,「至少各證券公司總部對經紀業務的支持成本沒有計算進去」。
經紀業務對證券公司的貢獻已從2011年的50%降至目前的30%。在證券公司紛紛收縮經紀業務成本時,代銷多元金融產品、全面放開新設營業部 限制及非現場開戶等系列創新政策正逐步推進。這些新政推行將遭遇什麼樣的現實阻礙,又將在多大程度上挽救靠天吃飯的經紀業務於不倒?
營業部改革暫緩
在監管層推動的經紀創新藍圖中,放開營業部新設網點的改革是最為重要的一步,不過現在看來要暫緩了。
今年4月,一次證券行業內部會議上,監管層提出過證券公司經紀業務改革四大思路。其中,放開營業網點新設,加強證券營業部分類管理為四大思路之首。監管層希望能引導證券公司建立功能層次分明、定位精準的營業網點體系。
「也就是說,營業部不再需要審批,且放開數量、地域限制。」北京一位券商高管表示,此前的營業部飽和區域限制等要求均被取消。
按照監管層工作計劃,上述市場化措施預計年內可推出。具體內容包括,「允許券商自主決定營業部的組織形式和業務範圍,放開設立營業網點的主體資格限制和地域限制,以風險資本準備調控網點設立規模及速度等。」
然而此改革在業內引發逆流。
支持的觀點認為,放開營業部行政審批,讓券商自主抉擇,是市場化的主要方向,利於行業發展。另外,放開營業部不會引發佣金戰,「現在萬分之八都 已經破了,還能多低呢?」北京前述券商高管表示,放棄營業部的行政審批之後,市場如何選擇,是市場的事,不能總以行政命令指導市場。
國元證券總裁助理、營銷經紀總部總經理胡甲亦贊成營業網點放開,不再區分飽和區與非飽和區限制。他認為,即便券商扎堆設營業部,也不會帶來劇烈 的價格惡性競爭,反而對提高客戶服務水平非常有利,「至少可以降低客戶選擇的成本,讓券商將著眼點更多地放在產品和服務的競爭上。」
持反對觀點的券商則擔心,如此政策會引發營業部新一輪擴張高潮。
2007年、2008年牛市結束後,券商曾出現第一波營業部擴張高潮。截至2011年8月,全國新增營業部341個,增長率在2010年和2009年6.38%、6.92%的基礎上再創新高,達7.80%。
胡甲介紹,第一輪營業部擴張的背景是營業網點長期禁錮之下,券商自身強烈的擴張衝動。「當時牛市末端,經紀業務市場好,很多營業部開業一兩年,就能掙錢。」
進入2012年,低迷的行情阻礙了券商營業部擴張步伐。數據顯示,截至8月底,全國共5223家券商營業部,新增營業部196家,增長率約為3.99%。
「一些大券商建言,如果營業網點全面放開,券商營業部必死一半。」北京某券商高管表示反對營業部開放新政。
胡甲認為,大券商的上述看法有些言不由衷。「怎麼會呢?大券商實力雄厚,創新能力相對較強,券商大面積虧損時,正是大券商撿便宜收購的機會。既然營業部必死一半,那為什麼還有很多券商積極籌劃新設營業部?」
胡甲認為,行業低迷之時,正是大券商跑馬圈地,暗中收購的良機。「此輪營業部市場化一旦放開,佣金還會再下一城。儘管這次佣金下滑幅度不會很大,但殺傷力會很大,將成為壓倒部分券商的最後一根稻草。未來三五年內可能會出現券商的購併潮。」
一家大型券商經紀業務負責人表示,公司已就即將出台的開放營業部新政制定了相應計劃,即「跟隨策略」。「我們不會盲目新設營業部,如果政策真正放開,我們要先看其他券商做成什麼樣,再定具體實施計劃。」
他表示,「每個省網點鋪開後,看行業的情況,如鋪得快,我們就跟隨,如鋪得慢,我們也不急。營業部早開晚開一兩個月,與市場份額沒有必然聯繫。」
與大券商的自信不同,受訪的部分中小券商向財新記者表達了開放可能帶來的生存問題。一旦飽和區放開,大型券商可能會借助資金實力進一步侵蝕市場份額。屆時,將是中小券商的末日。
「我們對這個問題很明確,創新需要按步實施,分步推進。希望能夠給我們一個轉型的時間。」一位接受採訪的小券商高管表示,雖行業排名不在前列, 他們仍是地方的大型企業,一旦經營出現問題,會影響地方經濟、社會穩定。該高管表示,本著為投資者負責,為股東負責的態度,地方政府及監管層回應稱,會充 分考慮他們的意見。
前述銀河證券營業部人士表示,如果未來市場持續低迷,新設立的營業部不能取得正利潤,將對券商開展其他創新業務形成拖累。已經上市的券商擁有更 多的資本金,未來會有更多的發展機會。他表示:「上市券商擴張業務,即使虧損了,也是損失全體股東的錢。沒有上市的券商則要為了上市,為了美化財務數據, 擴張的步伐將更穩健。」
雖然市場化已成業內共識,但在改革與現實的平衡中,仍有空間需要努力。監管層已決定,從行業現實出發,並考慮各證券公司的生存問題,營業部改革年內暫行擱置。
![]() |
代銷生與困
營業部網點改革難以推動,代銷業務則逐步顯露出現實尷尬。
8月底,證監會發佈《證券公司代銷金融產品管理規定(草案)》,並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該草案引發券商經紀業較大震動。根據草案,券商代銷範圍 將在目前允許銷售基金及其他券商資管計劃的基礎上,擴大至包括證券公司理財產品、商業銀行理財產品、信託公司信託計劃、保險產品等多種金融產品。
胡甲表示,放行券商代銷將重新分割當下財富管理的版圖。
據波士頓諮詢集團2012中國財富管理白皮書,中國人可以管理的財富總額已經達到62萬億元人民幣。
最新行業數據顯示,2011年國內銀行理財產品發行規模達到16.99萬億元;信託資產規模截至今年二季度達到5.5萬億元;保險資產規模達到6.78萬億元。
相形之下,作為資產管理的專業機構,公募基金與證券公司資產管理規模小之又小。公募基金目前2.2萬億元。而Wind數據統計,2012年上半年,券商資管業務的總規模合計為1454億元。
「在財富管理這個市場,排名最末的券商連前面幾位的零頭都不到。」北京一位券商負責人表示,券商資管發展不起來的原因一是因為券商的偏股型產品受到限制較多,而最重要的因素則是長期以來審批制、監管過嚴的後果。
胡甲預計,目前經紀業務方面,客戶資產佣金貢獻率在3‰到5‰。未來允許券商代銷金融產品的話,可以成倍提高客戶託管資產的貢獻率,提升客戶價值。「部分品種甚至會達到比現有經紀業務客戶資產貢獻率高3-5倍的水平。」
此外,放行代銷也將倒逼券商做大做強資產管理業務。胡甲認為,經紀業務向財富管理轉型,核心之一是產品線的建設。放開代銷只是權宜之計,因為目 前券商資管的產品線還不夠長,產品結構也不盡合理。此輪券商創新,同時推出資產管理新政與經紀代銷新政,可能也有加強資管的產品設計運作能力與經紀銷售能 力的結合的寓意。券商資管部門可以學習銀行、保險、信託的產品設計經驗,向全系列產品的財富管理者努力,而不是當下大部分的偏股型理財產品。未來,資管發 展了,資管外的產品將起到拾遺補缺的作用。
胡甲將向客戶提供財富管理服務比作開超市。「一方面,我們的財富貨架上擺滿券商資管、基金、信託、保險、銀行產品,希望我們的產品能滿足客戶財 富管理的需求。另一方面,我們將打造專業營銷團隊,將客戶引進我們的財富超市。同時,我們還要打造我們的投資顧問團隊,做好導購員,做好產品和客戶的適 配,把合適的產品銷售給合適的客戶。導購員還有瞭解客戶需求的作用,根據客戶需求設計上架我們的產品。」
國元證券已開始實施組建產品線具體工作。初級階段,希望能將銀行、保險、信託等機構的產品介紹給客戶。未來,公司自身的資管產品線發展壯大之後,「還是要力推自己的資管產品,將客戶價值儘量多地留在券商。」胡甲說。
不過,代銷新政能否成為經紀業務起死回生的靈丹妙藥,仍然存疑。
北京一位券業分析師表示,分銷面臨的尷尬,首先是人才缺口,各理財產品的銷售均要求執業資格。「這些專業的資質不是一時可以獲得。而客戶、人脈更不是短期可以儲備。」
銀河證券北京某營業部工作人員表示,短期內,代銷業務不會成為券商經紀的主要收入來源。
此外,各金融機構均有強有力的銷售渠道及團隊,券商以何特性立足於金融產品銷售市場?銀河證券營業部人士表示,券商惟一可佔優勢的是比基金公司多一些營銷網點,但與保險、銀行相比,渠道優勢大打折扣。
非現場開戶臨門
近日,中國證券業協會起草的《證券公司客戶資金賬戶開立指引》,引發市場強烈反響。其最大亮點是擬允許投資者離櫃開戶,即客戶不必親臨券商營業網點即可完成開戶流程。
財新記者獲悉,上述討論意見稿已下發至各個券商。
根據意見稿,資金賬戶可以現場、網上、見證三種方式開戶。離櫃開戶分見證開戶和網上開戶兩種模式,見證開戶是指由證券公司開戶工作人員在公共場 合面見客戶,並通過證券公司網絡或單機版見證開戶系統為客戶開立賬戶;網上開戶則由客戶通過證券公司網上開戶系統自助開立賬戶。
胡甲表示,非現場展業將衝擊營業部物理網點的價值量。券商以前主要拼營業部,未來非現場開戶放開後,將大大擴大有形網點的輻射半徑。「以後市場份額與營業網點數量的關聯度會降低,同券商的產品線設計能力和財富管理能力的關聯度會大大提高。」
不過,非現場開戶的問題在於,可能會引發後續服務方面的困境,銀河證券營業部人士表示,如果實行非現場開戶,可為營業部帶來業務增量,不過,「如果遇到有糾紛的事情,譬如客戶要轉戶,以後辦理流程是一定要客戶到現場轉戶,還是可以辦理非現場轉戶呢」?
另外,目前,各地已出台最低佣金制,如果打開非現場開戶閥門,將會衝擊各地的最低佣金制度。屆時,如何保證各地的最低佣金標準?
北京前述券商高管表示,現在北京的指導佣金率是萬分之七點五,上海等地要低一點,其他地方要更高一點。很多投資者由於地理因素限制,不能做到自 由流動。一旦放開非現場開戶,客戶會逐漸轉向更低佣金的地點營業部,券商之間更容易出現全國性質的惡性競爭。如果不能妥善處理佣金的地區差異,開放非現場 開戶的直接結果就是營業部的利潤會將一步下滑。
曾經風生水起的奢侈品電商因拿不到品牌授權備受資本和用戶冷落,為了繼續生存,尚品網CEO趙世誠坦言,「雖然對於某些小型電商而言想拿到國外品牌 授權並非易事,但是只有這種轉型模式才能走得通」,同時他還認為,低價並不是網民的惟一訴求,只有為網民多製造更多附加值才能使行業持續下去。
已簽約80多個品牌
「從 去年7月份我們獲得第三輪5000萬美元融資之後,就已經決定轉型走拿授權的路線了」,顯然,趙世誠早就設定好了尚品的發展方向。「目前我們已經拿到授權 的品牌有80多個,包括英國凱特王妃頻頻穿著的Alice by Temperley、美國總統奧巴馬夫人最愛的Tracy Reese等,其中絕大部分是目前在中國的惟一授權。」
據記者瞭解,尚品獲得的授權品牌規模相比於國內其他電商同行來說並不多,甚至不足同行的零頭。相關去年初統計數據顯示,走秀網在線銷售品牌超過2000個,其中,全球頂級奢侈品品牌數超過120個,其他同類型網站銷售的品牌數量也在百位數以上。
雖 然目前尚品網獲得授權的品牌規模有限,但以上品牌均可向尚品提供應季商品,而不是像其他奢侈品電商一樣只能從國外品牌門店或奧特萊斯掃貨、從沒有中國經銷 權的國外經銷商處批發、或賄賂品牌內鬼賣貨等。據趙世誠介紹,「我們可以提前半年向以上80多個品牌訂貨,即使是這些品牌在線下有門店,我們也可以避免同 質,因為我們與線下店的買手團隊有所不同,選擇的款式會有差異」。
獲八成老用戶認同
根據尚品網的介紹,其確實利用授權解決了貨源持續性和正品的問題,然而奢侈品電商依然面臨風險,習慣了售賣折扣奢侈品的中國網民,會否為正價買單?
對此問題,趙世誠坦言曾經為此擔心過,然而據他透露,已有八成老用戶或多或少購買了以上籤約品牌,也就是說他們對奢侈品電商銷售「授權、應季、正價」的時尚品牌表示認同。目前尚品網註冊用於200萬人,客單價在2000元左右。
「從 尚品網用戶的接受程度來看,低價並不是吸引消費者的惟一重要因素」,趙世誠如是說,「為了讓用戶接受此模式,其實我們花了很多心思,比如說尚品的買手團隊 都具有十多年經驗,我們在展示產品時會由專業人士進行服裝搭配,方便用戶借鑑參考,我希望尚品多創造這樣的附加值來吸引用戶」。
授權之痛開始鬆綁
令 業界欣喜的是,除了尚品網突破未授權的魔咒之外,其他同行也正在實現破冰。據瞭解,走秀網近日宣佈其已獲得法國甜美系時尚女裝品牌bread n butter(面包黃油)的線上授權,以及意大利奢侈品牌Salvatore Ferragamo菲拉格慕官方授權,目前以上兩個品牌的商品已正式開始在走秀網上線銷售。
雖然中國奢侈品電商獲得授權的品牌還未有國際 頂級品牌,但趙世誠表示其仍在繼續與各大品牌接觸中,未來將有更多國際品牌通過尚品網正式進入中國市場。同時易觀分析師陳壽送認為,奢侈品電商急需摒棄目 前割肉式的發展模式,區別於清理庫存的授權正價模式可能將成為奢侈品網購的突破點。
| ||||||
走進忠孝東路三段的小巷弄,一間公寓的地下室裡,掛著幾袋垃圾的白板旁坐著兩位穿著短褲的七年級生,他們,是臉書(Facebook)世界駭客大賽(Hackathon)三位首獎得主之一:ROCO創辦人鄭伊廷及Buyble國際代購網站開發工程師張登皓。 三百多件作品參賽超過兩千個開發者較勁 臉書世界駭客大賽在全球十二國舉辦,有超過兩千個開發者、三百三十個作品參加選拔,鄭伊廷和張登皓開發的應用程式「Paperclip.io」,打敗了墨西哥、德國、印尼、西班牙、俄羅斯等地工程師,脫穎而出。英國《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指出,臉書這次除了推廣服務外,比賽優勝者,可能成為臉書正式員工。 「我的目標,就是要登上國際舞台!」兩年前,以宏達電最年輕資深經理身分接受本刊訪問的鄭伊廷,就已立下此目標,沒想到,目標達成,卻是在離開了曾列為世界百大品牌的前公司,自立門戶之後。 沒有企業庇蔭,台灣軟體人才能在一夕間躍上國際舞台,背後原因,正是臉書等網路公司的全球「尋寶」所帶起的機會,他們找的寶,不只商機,更包括人才。臉書內負責人才招募的米朗奇(Matt Millunchick)受訪時表示,在各城市、大學內舉辦駭客大賽,就是臉書招募人才的方法之一。 所謂的駭客大賽,通常由軟體公司舉辦,參加的軟體開發者須在時間內,依指定主題、程式語言,開發出新的應用。時間雖然從一到三天不等,但開發者通常徹夜未眠,才能在比賽結束前發表成果。一旦獲優勝,可能得到包括工作機會等各式獎勵。 對臉書而言,駭客大賽更被視為企業文化中的一環,二○○四年的第一場駭客大賽,就在創辦人佐伯格(Mark Zuckerberg)的哈佛大學宿舍中登場,找到了臉書史上第一名實習生。 從創立至今,光是臉書內部,已舉辦逾三十場駭客大賽。比賽當天,公司逾半數、高達數千位工程師,在二十四小時內,絞盡腦汁、大玩特玩的提出新服務。包括按讚、時間軸(Timeline),還有現在每天逾二億五千張照片上傳的照片管理工具,都是駭客大賽的成果。 最近一場在總部的駭客大賽便以「下一個十億」為主題,要為剛突破十億使用者的臉書,找到新一代的成長動力。 臉書難得來台灣找殺手級應用,也在找人 而世界駭客大賽大費周章走遍十二國,找人、找應用,其實,也是為了解決相同問題。 八個小時的活動中,介紹了最新的程式開發工具,同樣的,開發者也必須提出新應用。也在台灣競賽現場的台灣最大食譜網站愛料理共同創辦人蕭上農表示,臉書在台灣沒有辦公室,應用部門主管難得來到現場,開發者無不藉此機會,讓自己的網站、程式與臉書的應用結合,希望能被看到。 而且臉書除藉此找新殺手級應用,也在找人,「透過這種方式,能看到開發者的工作方法、態度,就知道他是不是我們要的人,」米朗奇說。對網路公司而言,潛在的使用者需求還有太多,員工對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熱情,決定了企業超越競爭者的機會。 臉書跨國尋寶,給了台灣好手機會,但要在各國好手中勝出,鄭伊廷和張登皓有何能耐? 雖然一般人對他們感到陌生,但其實剛退伍的張登皓,從在學時就接案,九月中,因諷刺電視新聞抄襲風而大紅的「Youtube新聞製造機」,就是由他獨立開發。而鄭伊廷,更曾揭露包括Xuite、無名小站等知名網站安全漏洞,並在八八水災以一小時時間,獨力完成「莫拉克颱風災情資源網」而聲名大譟,甚至引來CNN注意。 得獎者勝出關鍵抓到企業端的服務需求 「我們都一樣,看到哪裡不對,就會手癢,莫名其妙,」鄭伊廷笑說,兩人都喜歡「不務正業」,開發新的應用程式,「新的東西,會讓你對你在做的事(寫程式)一直保有熱情!」張登皓說。 同時,因為大量接案,兩人都善於找到使用者需求、釐清業主問題。以得獎的Paperclip.io為例,它讓你在臉書上按過讚的訊息自動分類保存,這對經營粉絲團的企業客戶來說,訊息有了被保留更久的可能。現階段的臉書,急著拓展企業端服務,也想要延長使用者的停留時間,「他們的東西抓到了臉書的需求,」蕭上農觀察。 熱情,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聽起來不太特別,但鄭伊廷卻提醒,「很可怕的是,如果你是員工,很多台灣老闆只會要你做機器人,」鄭伊廷嘆道,只執行命令,會讓軟體開發者失去熱情,也沒了發現問題的嗅覺,更別說解決問題了。 不只是臉書,除了Google、微軟(Microsoft)、雅虎(Yahoo)在台定期舉辦外,被視為下一個最可能首次公開募股(IPO)的App公司Evernote,也來台辦駭客大賽。國際巨擘們急著尋找新應用、好人才,帶來了更多登上世界舞台的機會,但若無法擺脫代工思維和體制桎梏,台灣軟體人才要藉此得到更多目光,恐怕是一大挑戰。 |
| ||||||
夏天飲料旺季結束,國內飲料大廠味全交出了漂亮的成績單,累計今年前三季營收為一百一十四億元,比去年增加一成,上半年營業毛利年增率達一二‧八%。對比國內食品上市公司前三季營收平均約三%的年增率,味全的成長相對突出。 不景氣中的突圍,總經理張教華將此歸納為經營品牌的效益。三大主力產品林鳳營、貝納頌、每日C,都是長期維持在市佔率第一的位置,林鳳營在整體鮮乳市場中市佔率約三六%,貝納頌在冷藏咖啡市場中市佔率約四○%,每日C品牌在冷藏純果汁的市佔率也超過四成。 有此成績,其實與味全最初在通路上的弱勢有關。 因為,在品牌經營中,最重要的通路上,味全握有的籌碼,總是不如對手統一。走進全台有四千八百家店、在便利商店市佔率幾乎過半的統一超商就可以發現,你永遠找不到味全的林鳳營鮮乳。但,便利商店卻是保存期限短的冷藏飲料最重要的通路之一。目前,味全有超過六成的營收,來自冷藏飲料。 重新打造品牌形象鮮奶、果汁高於市價照熱賣 產品行銷上有推力與拉力兩種策略。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教授洪順慶表示,推力主要來自於通路,若通路積極推薦,消費者就會因此購買產品,而拉力則是來自於品牌力,若消費者對品牌認同度高,會向通路商指定購買品牌產品。「推拉並進是最理想的狀態,但若推力不足,就得加強拉力。」 所以,張教華的策略是,加強品牌力,他說:「我只好把我的品牌做得更強,變成領導品牌,讓消費者願意去別的通路,來買我的產品。」 林鳳營鮮乳,就是一個成功案例。 當年,市面上的領導品牌為光泉,張教華說,味全鮮乳頂多排到第三,但台灣的市場規模太小,如果不能做到第一、第二,就很難生存。 原本,味全嘗試過推出半加侖桶裝、開發低脂口味等方法,即使一度引起市場熱潮,但同業很快就跟進,優勢無法維持;推出「喝鮮奶送名車、週週抽獎」等促銷活動,也未能奏效。後來,他發現問題的本質在於品牌,消費者對於品牌認知已有根深柢固的觀念,「應該要拋掉現有基礎,換個角度去思考問題。」 當時,味全透過大量的消費者調查發現,隨著經濟成長,消費者要求的已經不只是「百分之百的純鮮乳」,還更要求品質與口感,張教華抓準「高品質」的定位,從消費者所有偏好裡面,選擇公約數最大的三項:口味要濃厚、純度高、有濃郁的奶香味,他進一步把這種需求轉化為簡單好記的口號:濃、純、香。 但,最後林鳳營成功的點是:相信消費者已經願意為高品質付出高價位,味全定出比市價高一五%的價格,開創了當時根本沒有的「高價位乳品」市場。為求符合新鮮的形象,味全把兩天收奶一次的業界固定運作模式,改為每日一次,這個變革不但影響酪農工作習慣,也須改變配送流程,初期引起不少反彈。 花了七年,林鳳營從零開始,在每年約莫百億的鮮奶市場中,搶下超過三成市佔。之後,統一也推出高價品牌瑞穗鮮乳,光泉推出乳香世家應戰,皆無法突破林鳳營築起的門檻。 另一個在冷藏百分之百果汁市場,擁有超過四成市佔率的每日C,也是類似故事。當時一般果汁原汁比例低,以稀釋果汁為主,又有許多添加物,味全本來在果汁市場排不上前五名。發現民眾健康意識抬頭,味全重新定義:「新鮮原汁」。「這個新鮮不是指有效日期的新鮮,是要讓消費者看得到的新鮮。」張教華說。 在當年,味全打破一般果汁使用鋁箔包和紙盒包裝的慣例,從國外引進了透明瓶裝技術,在包裝上做出革新,推出約四百毫升賣四十元,比當時一般鋁箔包或是紙盒一、二十元(容量約為二百五十毫升)的售價,高出了許多,但仍然是銷售長紅。 帶動外食市場業績做全台四五 %西餐廳生意 品牌力,讓味全的毛利率維持在三五%至三六%左右,而同業則平均落在二五%到三○%之間。 這個為求突圍的策略,也替味全找到下一個成長動能——外食市場。因為這些產品有高價品牌形象,如咖啡店或是飲料店也樂於用林鳳營等原料,去凸顯品質以提高售價。今年上半年的營收成長百分比來看,外食事業、業通(業務通路)等幾個單位都有兩位數的成長,外食更超過二○%。目前台灣西式餐飲約有兩萬多家,和味全有合作關係的已達九千多家。 味全仍未掉以輕心,前幾年原先想複製先前成功經驗在茶品上,但仍無法改變統一茶?堣?的領導地位。張教華說,價格策略只是味全發展品牌的十大組合策略之一,其他還有產品、命名、包裝、廣告、媒體、通路、促銷、網路,以及公關策略。 現在,其正強力主打「味全TV」,透過影片上傳網路平台,與消費者溝通,企圖藉此增加品牌力。自去年年初開台以來,累計投資超過三千萬元,至今共有四百支的影片,他認為,數位媒體現已成為溝通上的重要工具,「味全做的是消費品,一定要跟著消費者去做調整。」 |
當國際IT巨頭面臨需求萎縮時,量化投資正在給中國IT 工程師們創造新的機會——成為一名寬客。
所謂量化投資,即借助現代統計學、數學的方法,從海量歷史數據中尋找能夠帶來超額收益的多種「大概率」策略,並紀律嚴明地按照這些策略所構建的數量化模型來指導投資,力求取得穩定的、可持續的、高於平均的超額回報。
在量化投資發展 30多年的西方資本市場,人們將那些通過用數學手段尋求金融領域規律並用以投資的人士稱為Quant,音譯「寬客」。在華爾街的金融詞典中,寬客曾長期帶有貶義,成為被取笑的對象。不過,現今成熟的股票市場中,量化投資的市場佔有率高達30%。
從2004年起,量化投資就在中國蹣跚起步,但直到最近一兩年,在市場單邊下跌背景下,其價值才為人們認識,發展有所突破。尤其在2011年,中國監管開始允許賣空,放開股指期貨和融資融券業務,這些對沖工具的出現,為量化投資提供了較多的選擇和操作空間。
中國量化投資研究院提供的數據顯示,2012年上半年,中國整體資本市場上,私募基金平均收益率2.43%,跑輸大盤,而公募基金中,股票指數型基金平均收益為4.99%,股票型基金平均收益率4.86%。相比之下,私募量化投資產品上半年平均收益率為3.61%,而公募量化投資產品上半年平均收益率為6.87%。
一切還僅僅是開始。上海大智慧公司執行副總裁汪建斌告訴財新記者,據交易所下單的不完全統計,目前,中國量化投資在商品期貨市場的規模佔比是20%,在股指期貨市場的佔比為5%,在股市佔比更少,約1%-2%。
在向成熟市場看齊的過程中,量化投資在中國的巨大發展空間正成為市場機會。不過,計算機取代交易員並非指日可待。「我們剛開始做。開發第一個模型花了五個月,第二個模型用了三個月。」成都一傢俬募基金的技術總監說。他所在的這家以量化投資為特色的私募基金資金僅幾百萬元,來自幾位合夥人。
資金規模低,構建模型所需的各種嚴謹的歷史數據不足,對沖工具確實不足和交易制度的限制,都將是量化投資在中國突圍的障礙。
市場機會出現
量化投資的代表人物是詹姆斯·西蒙斯,他所管理的大獎章基金1989年到2008年平均回報約35%。「2008年當全球股市遭遇重挫,巴菲特虧損時,西蒙斯年化收益率仍達到80%,其收益率非常穩定。」汪建斌說。
在中國,量化投資仍屬新事物,市場對其概念的理解也常常不一致。電子科技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金融學副教授劉波指出,這是各家機構量化階段與程度不一樣所致。嚴格意義上,只要在選擇投資標的、構建投資策略和交易實施過程,融入了量化的思想和技術,即在交易前、中、後的任何一個步驟中採取了量化投資的技術,均可算是量化交易。
財新記者採訪多家國內和國際的投資機構,他們將中國的量化投資大致歸納為幾類:
一是利用計算機尋找市場上的有效性不夠充分的機會,比如利用股指期貨和滬深300兩個市場進行套利交易。目前,由於套利交易風險較低,因此多為國內量化投資者所普遍採用。
上述成都私募基金的技術總監則認為,這種方式機會和容量有限。按照這種在滬深市場套利的策略,如果其年化收益率要求較高,策略容量則可能僅為幾千萬元,超過該規模,策略的有效性將有所下降。 他指出,假設市場只有兩三家基金在做套利交易,每家規模一兩千萬元,可能每家年化收益率可達到20%,「但如果多了,收益率就會降低。從目前市場上看,收益率已經明顯有限,平均的年化收益率差不多是10%,而表現差的只有5%的年化收益率」。
二是用計算機尋找市場出現的規律,做技術分析。銳箭資本(TRUE ARROW)副總裁王濟璋指出,目前中國市場與上世紀90年代的美國市場非常相似,70%-80%的投資者都是散戶,特徵非常明顯,且對沖基金不是很多,量化對沖基金更少。同時中國市場的流動性非常好,量化投資的機會非常大。
上述私募公司技術總監指出,這種方法,對模型建立是否科學有效非常關鍵,因此存在較大風險,但優點是規模可以做得很大。
多名量化投資者也對財新記者表示,每個市場都有其獨特的特徵,因此海外市場的傳統量化策略,並不能完全照搬,有些在海外有用的信息,在中國並不適用。「比如公佈一件消息,可能在國外會引起重大反應,可是在中國可能就提前知道了。」王濟璋說。
三是做市商的策略,本身不需要尋找規律,但利用計算機的運算能力使交易比市場早一步,比如高頻交易。 此外,量化投資的種類還可以在上述幾類的基礎上衍生出多空策略等多種類型。
在中國,採用這些策略的投資產品應運而生,以適應投資者需求。
一家外資券商的量化交易部門負責人告訴財新記者,中國股市過去幾年中熊市多於牛市,投資者仍沒有準備好去承擔投資的「貝塔風險(Beta Risk)」,而是對絕對回報類產品更感興趣。在經濟保持長期增長的同時,投資於國內市場也存在著很大程度的不確定性和波動性,且面臨規避實際通脹風險的挑戰。短期內,將資金進行現金/保本類的投資是一種選擇,但長期則需要一些同時能規避市場波動和通貨膨脹的投資方式。「因此,我們研究如何用系統性的方法,去選擇一些較低風險的股票,使其投資能夠實現這雙重的目標。」另外,相對國外投資者以機構投資者為主,國內更高佔比的是零售投資者。「這也導致在中國不能推出過於複雜的產品。」
![]() |
多只產品虧損
量化投資者多認為量化投資比其他投資方法更加科學,也更具有抗風險能力。一名機構投資者告訴財新記者,由於量化投資遵循市場中存在的規律,只要其規律可重複性達到80%就可做,這種在大概率事件中盈利的方式,優於一般輸贏概率各半的投資選擇。
但實際情況不盡如人意。儘管量化投資產品在市場上數量有限,已有多只產品出現較大的虧損。據Wind提供的數據,廣晟財富投資旗下的融新354號(廣晟量化優選1號)近一年虧損14.53%,景良投資旗下的景良能量1期和能量1號分別虧損9.89%和10.05%;國信證券的國信金理財多策略近一年虧損幅度更高達16.82%,民生證券的民生惠富達創新精選亦虧損11.21%。
「量化投資就是需要把風險控制在很小的範圍之內。」上海大智慧公司執行副總裁汪建斌認為,虧損達10%對量化投資而言非常高,這也證明在中國市場上,不少量化投資在管理上非常不規範,尤其缺乏風險控制。
在2012(首屆)中國對沖基金年會上,博時基金ETF及量化投資組投資總監王政曾指出,量化投資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對未來收益的預測即α的預測,二是風險和回報的結合,三是交易成本的管理。因此,量化投資中,風險模型非常重要,所有投資都是在一定的目標風險上去做投資,並在這個目標風險的基礎上最大化收益率。
廣州棕石投資管理高級副總裁黃曉舟向財新記者指出,做量化投資,首先便需要跟客戶說明其風險在哪裡,然後再說回報。「我們會這樣告訴客戶,可能50年中,我們會有一次虧損,這也意味著我們只有2%的風險。」
研究中國量化投資產品虧損過高的原因,不少量化投資者指出,主要是風險模型沒有做好,因為中國資本市場能控制風險的金融工具非常有限。「比如買500只股票,只能通過滬深300(股指期貨)做對沖控制風險。滬深300指數由300家大公司股票組成,實際上我並不想賣空滬深300,卻也只能賣空,非常被動。」黃曉舟說。
晨星分析師姜鵬亦指出,雖然中國已有股指期貨可進行對沖,但必須在中金所開戶,「目前開戶的不是很多,而實際操作的就更少了」。
除對沖工具缺失外,汪建斌也擔心量化投資的管理團隊本身也非常不規範。當模型失效後,「為了維持下去,可能會做一些不太合適的嘗試,比如匆忙建立新的模型」。汪建斌指出,目前在中國的量化投資團隊缺乏長期管理的能力。「可能一個模型,半年很好,一年後卻是無效的。但很多人存僥倖心理。」
絕大多數量化模型都依賴對歷史數據所包含信息的深度挖掘,但劉波指出,基於歷史數據的樣本內擬合和樣本外預測之間並無必然穩定的鏈接機制,過度依賴歷史數據挖掘的交易模型可能在實際交易過程表現並不理想。
銳箭資本構建量化投資模型的出發點是行為金融。根據行為金融理論,市場投資者根據對信息的不同理解存在行為偏差,所以市場經常過度反應或反應不足,但最終會進行糾正。「看一個市場的情況,問為什麼對了為什麼錯了,然後把問題轉為統計來回答。」王濟璋說,「做這個行業的人需要藝術和想像力。」
![]() |
現行規則障礙
機會與風險之間,仍有不少人對量化投資在中國的發展感到疑慮。
量化投資在海外無槓桿的平均收益率並不高,大概是3%-4%,但海外市場有五六倍的槓桿,因此投資者的實際收益率能達到20%。但在尚不成熟的中國資本市場,量化投資主要用在期貨市場,股票市場則鮮有問津者,除缺乏對沖工具外,也在於缺乏槓桿。
「但中國無槓桿,同時銀行存款利息也有5%,所以在中國做這些有風險、無槓桿、低收益的策略沒有意義。」王濟璋說。也因此,銳箭資本在中國股市做量化投資,只能選擇具有槓桿的產品,即只投資可融資融券的275只股票。
對比美國資本市場,中國的融資融券成本高昂。「在美國,融資和融券的利息差不到1%,但國內是10%,這意味著在美國能達到30%收益率,在中國就會降低至20%,沒法做。」黃曉舟說。
另一障礙在於,中國股市實行T+1的交易制度,劉波指出,這一制度上的約束導致投資者無法去捕捉日內的波動所帶來的盈利機會,從而限制了股票市場上量化投資尤其是高頻程序化交易的發展。也因此導致中國的量化程度不高,目前中國股票市場的量化投資主要集中在量化選股層面,但在交易實施層面則較少採取量化的方法。
在缺乏對沖工具、缺乏槓桿的情況下,中國量化投資主要集中在期貨市場。但期貨市場同樣存在一些現實的不便。上述成都私募的技術總監告訴財新記者,一是國內缺乏沒有限價指令單和五檔行情;二是國內期貨交易費用比較高,也沒有交易量的返點,交易成本比較高;三是國內沒有「黑池」交易以隱藏交易意圖。
這也同樣是中國股票市場的缺陷。在量化交易中,所謂「黑池」(dark pool),即一種為買賣雙方匿名配對大宗股票交易的平台,主要由機構投資者參與買賣,運作並不透明,不會展示買賣盤價及報價人士的身份,也不會向公眾披露已執行交易的詳情。
這種交易方式在西方也曾有過廣泛的爭議。但對量化投資者而言,隱藏交易意圖非常重要。
「量化投資的前提是,核心技術要非常保密,這也是大家能夠生存的基本環境。」黃曉舟說,「如果大家都是同樣的策略,市場就會擁擠,就不存在掙錢的機會了。」
「狹義的黑箱操作在內地基本不存在,只限於學術討論範圍。」一名香港資深對沖基金人士指出,在國內,量化交易是一種探索,對於中國投資人偏主觀的投資偏好,是一種有效的補充。
晨星分析師姜鵬指出,和國外比較,國內量化投資環境還是較受限制,法律法規方面,在創新方面,步子不是很大。「但這也是個趨勢。現在已經有機構,開始研究技術,譬如高頻交易的隱蔽性等。」他相信,國內遲早會放開T+0的交易制度,「現在ETF已是T+0,從這個風險小的產品開始探索。」■
| ||||||
這是一場漫長的馬拉松賽跑,一開始的領先並不保證就是贏家,只有堅持跑完全程,才有機會贏得最後的勝利! 一步一腳印的廣達,在手機、面板、電視、超低價電腦夢碎後,找到新藍海,林百里用實際的成績告訴大家,「烏龜也可以飛上雲端」! 撰文‧張瀞文、賴琬莉 十月底,廣達第三季財報揭曉,在一片不景氣中,廣達第三季毛利率回升到三.九五%,單季每股稅後純益(EPS)一.六九元,前三季每股賺了四.五六元,優於市場預期。分析師指出,廣達今年EPS將會超過六元,這是二○○○年網路泡沫後,廣達表現最好的一年;也是最逼近鴻海(法人預估EPS六.四二元)的一次。 十四年前,廣達以八百多元風光上市,林百里一度號稱「三廣總督」,之後又黯然退出手機及面板市場;並因為身體因素,差一點也要交出親自打造的廣達電腦經營權。 林百里看似已遠遠落後對手,現在卻又一步步追上來,並且在全球低迷的景氣中,逆勢突圍,再次領先同業。 親自督軍六大事業部 跨足雲端服務 微軟也是客戶「後PC時代,廠商們大家都在求變求生存,找到新產品、新方向的人,就有機會勝出。」研究下游產業多年的元大證券下游硬體研究主管陳豊丰說。而廣達的新方向,也是林百里帶領廣達走出谷底、戰勝不景氣的祕密武器,就是雲端技術。 最近幾年,隨著先前的研發投入逐漸看到成果,廣達雲端產品占營收比重,已從四年前的一.八%,上升到今年的六.一%。分析師甚至估計,廣達明年雲端產品比重將提高到七%以上,明年總體獲利的三成將由雲端產品貢獻! 換句話說,當大多數人都還搞不清楚雲端商機是什麼時,雲端產品明年開始將實質貢獻廣達至少七百億元營收,以及接近七十億元的獲利。 同業看到廣達從NB跨入雲端,大賺雲端財,都覺得很羨慕,但廣達的轉型非一朝一夕,從林百里這幾年的發言,可以知道廣達布局雲端是有脈絡可循的。 二○○四年,廣達加入MIT(麻省理工學院)Oxygen(氧氣)計畫,這個計畫與林百里的想法不謀而合,他一頭栽入「雲端運算」,認為這將掀起科技業革命,他告訴公司主管:「NB難賺錢,雲端運算才是好生意。」三年前,一通關鍵電話,更加確定廣達下一步要走的路。 三年前,全球景氣都還沉陷金融海嘯的恐懼中,電子業景氣也同樣陷入五里霧中。初春的某個深夜,廣達技術長張嘉淵突然接到林百里來電,林百里向張嘉淵說:他已嗅到產業反轉的味道,正認真思考廣達轉型的方向與可行性,雲端就是林百里的目標。 今年初廣達尾牙,林百里仿照電影「阿凡達」主角,化身全身藍的「不凡達」,在台上向員工喊話:「要在雲端上,走出不平凡的方向,打造不平凡的廣達。」這已是他第三年在尾牙中強調要力拚雲端;前年,林百里在尾牙上變裝齊天大聖高喊,「我不去藍海,我要去雲端。」並宣告廣達正式進入「雲端元年」。 林百里開口閉口都是雲端,可以了解他對於「雲端大計」是認真的。一○年,林百里進行組織調整,在既有的筆電代工以外,還新增3C事業群,成立六大事業部,由他親自督軍。 而不到三年時間,林百里在雲端就交出一張漂亮的成績單。「我都不敢接客戶電話,訂單都滿了。」他口中的「訂單」,是新事業「雲端商機」。去年廣達更接到Facebook伺服器訂單,正式進入白牌伺服器領域,Google以及微軟等國際大廠早已成為廣達雲端客戶。 成功關鍵一:眼光深遠 十二年前涉入雲端 不做Me Too產品市調機構顧能(Gartner)公司保守預估,一四年之前,全球企業運用「雲端運算」所獲得的營收將突破一四○億美元,林百里帶領廣達轉型,再次精準卡位成功。 從一名僑生,隻身到台灣求學打拚,到一九八八年創立廣達電腦,成為全球筆記型電腦代工龍頭。這二十四年來,廣達雖然多次面臨起起落落,但至今仍屹立不搖,篤信「烏龜哲學」的林百里,的確有兩把刷子。 「五年前,Barry(林百里英文名)病癒重出江湖,他把NB代工業務交由CC(梁次震英文名)打理,他自己專心發展雲端業務這塊領域。」所以廣達真正切入雲端,是在林百里大病初癒後,廣達老臣透露。 但早在十二年前,NB代工業正夯時,身為NB代工龍頭的林百里就說過,「帶這麼重的Notebook是不對的,應該是把那個運算,丟到一個遠端的地方。」顯然在國內科技大廠中,林百里算是最早涉入雲端運算的老闆。 其實不只是雲端產品,從林百里創業歷程,就可以看出他的前瞻眼光與創新思惟。 二十多年前曾經與林百里合作過的一位半導體界總經理,有一次提及林百里,他不由得稱讚,「Barry腦筋動得比別人快,眼睛比別人尖,且很有市場概念,很早就看到行動電腦的潛力。」一九八○年代末期,宏碁、仁寶大廠做電腦已達到規模,林百里才決定跨入;但很多人並不看好他要加入Notebook,甚至當時借款,都要好朋友葉國一、溫世仁幫他背書,銀行才肯借錢給他。 成功關鍵二:重視研發 最喜歡被叫發明王 一年投入逾百億雖然屬於後進者的林百里,一開始就遇到重重困難,但他仍堅持選擇不做「Me Too」產品,跳過桌上型電腦,直接從筆記型電腦的初階版「膝上型電腦」切入。 這位總經理回憶,「那時候大家都在用桌上型電腦,對NB心存疑問,但Barry就對我說:『以後桌上型電腦這種笨重的東西,會是可以攜帶的,甚至會變成與計算機差不多大小。』」爾後,林百里獨特的眼光,果然讓廣達成為全球筆電代工龍頭。 而林百里引以為傲的研發實力,則是他掀起產業大戰的堅強後盾。 林百里投注研發不遺餘力,○五年斥資五十億元成立「廣達研究院」,林百里幾乎天天都到廣達研究院巡視,給研發人員意見。「別人都叫我股王,其實我最喜歡大家叫我發明王。」林百里開玩笑地對同仁說。 同年與麻省理工學院合作,推廣「每個小孩都有手提電腦」計畫(One Laptop per Child,OLPC),生產每台一百美元的低價筆記型電腦,供應給新興國家。當時業界並不看好,但OLPC計畫雖並未大幅增加廣達獲利,卻奠定廣達低價電腦研發能力,廣達是國內第一家拿到低價電腦訂單的代工廠。 工研院競爭力中心首席研究員陳清文就說,廣達是電子五哥當中,對於研發投資布局及投入最深的!今年第一季廣達投入研發費用十四億元、第二季二十三億元、第三季十二億元來計算,陳豊丰估計廣達今年投入研發的費用將超過六十億元;若將客戶補貼的產品前期研發費用(廣達將該費用列為業外收入)加入,陳豊丰表示,廣達投入研發的金額超過百億元! 林百里創業之路,並非一帆風順,雖然NB讓他戴上龍頭桂冠,但是後續投入的手機、電視、面板、OLPC卻相繼夢碎,尤其是面板一役,更是差一點讓廣達翻船。 成功關鍵三:壯士斷腕 毅然退出面板 讓廣達有再起之本同業就說,當時廣輝發生困難,林百里身體也出了狀況,加上這種大額的資本投資也不是林百里擅長,幾經思考,他決定當機立斷、壯士斷腕,「將廣輝的經營權交出給友達」! 當時,一位面板同業表示,「科技業投資很容易,但是退場很難。」如今面板成為「四大慘業」之首,如果今天廣達還拖著廣輝這個包袱,「光是資金都被綁死了,更不用說什麼雲端投資。」所以從事後的角度來看,友達、奇美身陷錢坑,大同嚴重被華映拖累,同業都不得不佩服林百里提早看到困局,優先選擇退場的智慧。 而且林百里賣廣輝這個決定,反而幫廣達開創了機會更好的另一場全新賽局,是廣達這幾年可以從谷底再站起來相當關鍵性的一役! 哈佛大學教授布蘭登柏格(Adam M. Brandenburger)與耶魯大學教授奈勒波夫(Barry J. Nalebuff)兩人合著的《競合策略:賽局理論的經營與智慧》書中提到,「最高明的賽局參與者,往往是可以打破僵局,時時為自己創造新賽局的人。」在競爭激烈的科技產業,不能不承認林百里是一位高明的賽局參與者! 林百里企業經營智慧語錄 1 . 新的時代要活用技術,要有新的賺錢模式。 2 . 科技是為了服務藝術,而所有藝術的源頭,都是為了滿足人性價值。 3 . 我從一個害羞的工程師,變成一個策略家;從一個被動的人,變成一個主動的征服者「I come, I see , I conquer」。 4 . 現在談雲端就會像幾年前談網路一樣,再不上就落伍了。 5 . 我是開一個賽馬會,找好的馬進來,給牠吃最好的糧草。賽馬嘛,冠軍馬吃最好的玉米,跑不出名的只吃乾草,很公平。 廣達要當雲端界的「水龍頭」究竟什麼是雲端?商機有多大?林百里曾經用「自來水」很巧妙地形容「雲端商機」。 林百里說,中文對「自來水」的形容很貼切,因為水龍頭打開,水就會流出來,因此一般人並不會去思考水從哪來,只知道需要水就去打開水龍頭。他認為,未來資訊取得的方式也會如同這個概念,他稱呼其為「自來運算」,所有的終端裝置就會如同水龍頭一般,使用者有資訊需要,只要啟動終端裝置即可。 「自來水發明後,賺大錢的人其實不是建水庫的,而是做水塔、水管、水龍頭、臉盆與馬桶的廠商。」林百里表示。分析師認為,廣達在雲端產業當中,做的伺服器、NB及平板電腦就是屬於供水系統中的水塔及水龍頭,可說是相當不錯的制高點。 (張瀞文) |
| ||||||
做生意最怕競爭。假如在同一條街,你又賣魚蛋,我又賣魚蛋的話,最終結果只有頂爛市收場。位於西貢市場街,賣自家炒豆的咖啡店Colour Brown,卻是例外。小店開業七年,老闆李健明(Edwin)面對在同一條街,競爭對手由一間變四間,依然屹立不倒,月賺由幾千元,變成五萬元。兩年前,更能在鄰鋪開多間分店賣咖啡用品。相反,同街其他咖啡店,部分在假日期間仍要「拍烏蠅」,其中兩間咖啡店,老闆更索性關門休息。能夠在競爭中突圍,Colour Brown全靠三招。 上週六,來西貢的人比平日多,有識途老馬走到去海旁邊的市場街,去到咖啡店Colour Brown。小店只有二十個座位,早已爆滿,但門外仍聚集了十多個客人,有的在等位,有的在等外賣。店內的烘焙機高速滾動着,整間鋪瀰漫着一陣陣咖啡的香味,一粒粒咖啡豆由灰綠變啡,有些沒買咖啡的遊客,也好奇停下注視。事實上,整條市場街,總共有五間咖啡店。不過,記者所見,生意唯一能與Colour Brown平分秋色的只有街尾開業最耐的Panda Cafe,入座率有八成;而街頭的Pizzeria La Gondola本來是一間餐廳,在下午茶時間兼做咖啡店,但在這個繁忙時間,店內竟然無客。據知另外兩間咖啡店生意亦少,老闆索性放假,「平日無咩生意五六日先開,但都係無定向風,鍾意開就開。」老街坊指着街尾的Fiesta笑說。回到七年前,Colour Brown剛開業,Edwin說:「以前呢度好少人行,係車路,成條街唔係賣五金、鐵閘,就係賣整船嗰啲摩打鋪,最好笑係隔籬賣紙紮,我賣咖啡佢就喺度燒衣。」Edwin當年貪租金平,才租下這裡開鋪,「租平可以捱耐啲呀!」開業半年,如他所料,幫襯的都是街坊客,一個月賺得一萬幾千。更不幸的是,兩年後,政府美化西貢,把市場街的地重新掘起鋪喉,三年間,日日沙塵滾滾;到美化工程完結,市場街納為行人專用區,遊客是多了,但亦前後吸引另外三間咖啡店在這裡開業,其中一間更開正對面,打正旗號搶生意。然而Edwin的生意在競爭之下反而更多,由月賺幾千元變五萬元,平均日賣超過二百杯咖啡。 第一招即炒咖啡搞綽頭 Colour Brown與其他cafe不同之處,除了一般Cappuccino、Latte外,還主打貓屎咖啡及藍山一號等。店內有一部重型烘焙機,咖啡全是自家烘焙;也有賣特色的蜂蜜薑汁泡沫咖啡和即場滴漏出來的冰滴咖啡。上週六,記者以Colour Brown的House Coffee,即以巴西山度士豆烘培出來的咖啡,和鄰近兩間cafe,包括Panda Cafe及Pizzeria la Gondola的House Coffee,找來途人試味作比併。為求公平,每杯各放一包奶、一包糖,三杯咖啡以白色紙杯盛着,途人並不知他們的來源。結果十五名試飲的途人,喜歡Colour Brown的佔九位,理由普遍是咖啡味濃郁、夠甘香;其餘六位喜歡Panda Cafe,因較滑較甜,易入口;最後一間因淡而無味,零票包尾。Edwin解釋自家烘焙的咖啡感覺會新鮮,味更香濃。他每週都會買生咖啡豆,回鋪頭自己炒,每週炒一、兩次,炒完後把咖啡豆放在盒中,養兩、三日,等味道完成發揮出來,到客人落單時才即磨即沖。「熟的咖啡豆放得太耐,味便會淡。西貢區無一間咖啡店自己炒豆,你要突圍而出,當然要搵啲人哋無嘅嘢啦!」事實上,七年來他已換了十部烘焙機,每部數萬元,近年賺到錢,更花了二十萬元買新型號。不過他說長遠計落,生豆的價錢比買熟豆便宜七成,令每杯咖啡毛利較高。Edwin說:「一包豆最平幾十蚊成本,可以沖八至十杯,但我喺度賣一杯咖啡,最平都要四十一蚊。」不過天天炒咖啡,他不諱言要小心身體,「試過要趕工,日日炒幾公斤,吸入好多咖啡微粒,竟然邊炒邊流鼻血!」記者上週五在咖啡機旁待了一個下午,親身感到烘焙機發出的熱力,恍如站在焗爐邊,晚上已經失聲。 第二招重視員工培訓 除了味道,Edwin亦重視員工是否認識咖啡。正式採訪前,記者以客人身份到Colour Brown,甫入店內,聽見店員為客人解釋每種豆的特色時,說得頭頭是道:「呢種蘇門答臘曼特寧就調度厚啲、有好香的果香味,酸性低啲,但after taste好長……」相反,記者早前到另一間Pizzeria La Gondola,點其主打的Lavazza意大利咖啡,並詢問其員工有何特別,該員工只說:「係意大利嘅豆囉。」最後更落錯單,要Espresso卻端上一杯Cappuccino。Edwin說,自陳豪主持的節目《品味咖啡》播出後,有很多客人突然「專家上身」,故Colour Brown除了他之外,其他員工都要能夠和客人談「咖啡經」。「對客人唔可以hard sell,佢哋起初來到總係鍾意認叻先,講自己點識享受呀,但只要你再俾多少少資訊佢,好似點樣煮會更好味,佢哋就會話自己其實咩都唔識,想你再講多啲,教完點都會買啲。」為了提升員工的專業知識,Edwin在培訓上花了不少心機,「當然要對咖啡有興趣,我哋先請。做耐少少嘅員工,我哋會送佢去上美國精品咖啡協會啲課程,年資淺嘅員工就由資深的員工教住先。」美國精品咖啡協會一個短期課程至少八千元。不過這筆付出,是有回報的,「有好多客人,都鍾意搵我哋啲客傾偈,買杯咖啡,坐喺度偷師呀。」熟客Alan同Chloe已來幫襯五、六年,上週六經過來問每種豆要磨的粗幼度,跟店員聊起「咖啡經」,店員教路:「飲藍山咖啡唔可以用意式咖啡機o架,會好難飲。」Alan和Chloe一臉受教,然後就花一百七十元買了一百克藍山咖啡豆,他們說:「呢度好在可以學嘢嘛,超市無人可以傾吓俾意見,我哋唔識揀又唔知點。」 第三招人際網絡取勝 Edwin現時為香港咖啡行業協會主席,原來背後有段古。話說七年前,咖啡熱潮未盛行,香港只得兩、三間供應商有生豆提供,但因毛利高達七成,供應商寧願自己炒再轉售連鎖店,都不肯做Edwin生意,「試過搵供應商搵到去台灣,但計過所有成本唔抵,唯有返香港再搵。」幾經辛苦,終於有一間香港供應商新天成咖啡願意賣生豆予他,其老闆叫李葵(Billy)。透過Billy,Edwin認識更多行內人,「鍾意飲咖啡的人,都有自己的圈子,佢哋會周圍去試咖啡店,好彩開業頭兩年儲落呢批客,就算當年呢度整路,佢哋唔介意出面食塵,都照入嚟飲咖啡。」三年前,一班志同道合的咖啡師和供應商,組成了香港咖啡行業協會,Billy成為會長,Edwin出任主席,經常舉辦咖啡師大賽等活動,一班行家聯誼得多,更加掌握到行情,「行家之間會講吓邊度有供應商入貨平啲,又會介紹朋友去我度飲咖啡,對生意都有間接幫助。」Edwin說其實當初開業,他原意只賣咖啡,沒有食物,「原來香港人接受唔到o架,一定要食嘢加埋飲嘢!」他在客人的建議下也賣公仔麵、多士等小吃,生意額漸趨穩定。加上三招儲客之道,Edwin生意愈來愈好,兩年前更擴張,租下隔籬鋪位,賣四十多種咖啡豆,由最平的巴西山度士,到最貴的貓屎咖啡,每一百克介乎四十五至九百五十元,其他連較特別的咖啡豆如中國雲南、危地馬拉、印尼火山等都有。除了賣豆,這裡亦展示他多年來,在香港及世界各地買入的咖啡用具,儼如一間小型咖啡博物館。面對競爭,Edwin總結說:「有競爭都好嘅,做旺條街。」Colour Brown成為大贏家,他就最開心,但他兩隻小狗Cheese 和Go On的休閒生活要改變,「以前假期都得閒同佢哋散步,而家做到唔停手,佢哋都要出嚟做吓PR,幫手應酬吓啲客人。」 開業資料(12/05) 裝修加牌照$200,000器材$200,000租金^$30,000傢具$30,000總投資$460,000^包括上期 營業資料(12/12) 營業額$352,000人工*$120,000租金連雜費$80,000入貨$60,000器材維修$25,000水電$10,000員工培訓$4,000盈利$53,000*四個全職、七個兼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