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看了國際風能展 兩隻老虎跑得快

http://xueqiu.com/8750451990/25694523
看了國際風能展,整體感覺今年參展面積比去年大不少,各類零部件廠家數量較去年多了不少。

金風:龍頭模範,目前主推2.5MW,6MW還在測試,展會上重點展示其整體式解決方案。
湘電:穩紮穩打,去年主推2MW,今年大多數都是5MW的內容,同時有2.5和3MW(感覺2MW在向這兩個容量的機型過度?)。5MW一共三台已並網,據工作人員說,運行狀況非常好。
明陽:搞出了個6MW的scd模型,說是去年開始研發,現在正在吊裝。
東氣那裡轉了半天,沒看到傳說中的永磁直驅的資料,可能還不成熟。
華銳,有點沒落的樣子,展檯面積(去年很大,今年變得和普通群眾一樣大小了)和人氣縮水。
上汽-西門子:主要還是雙饋,新機型是永磁直驅,說明越來越多人做直驅了
GE和vestas依然延續去年的風格,牛逼依舊,沒啥變化。
海裝展台縮水一大截,運達還是在推老機型,新搞出來的是2MW,落後不少

總體感覺,今年布展的情況看,至少大家心氣比較高,參展商較去年多了估計有一倍。人氣比較足的主要是湘電 金風 vestas幾家,湘電的人氣最旺,可能和龍幸在場有關係,龍幸一直在和歐洲的客戶交流,偶遇一西班牙的,其對湘電的機型比較有興趣,追著北京分公司的人要國籍銷售的聯繫方式。金風下午開講座,參加的人還是不少的。永磁直驅應該是發展方向,至少大家都在往這方面發展。明陽的scd看起來怪怪的,比較另類。

本人持有湘電,以上只是這次展會的個人看法,不構成投資依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8055

我懷念的 是跑得快的香港記者

今年業績期最超預期的事件:有線寬頻(1097)賣盤失敗並遭大股東九倉cut掉財務支持。

 

九倉主席吳天海表示,因為有線寬頻虧了八、九年,中短期轉虧為盈機會偏低,因此公司今後不會再為有線提供財務支持,也會考慮終止有線寬頻的收費電視業務,末了竟然還對員工提出勉勵“希望大家可以堅守崗位”。

 

考慮到香港政府在16年12月給有線發出12年的新牌照,現在17年6月還能不能生效就變成了大問題。兩張電視牌照就取決於財務顧問建議,看市場是否會有其他資金支持其運營。最壞的結果或是今年5月成為有線電視的絕唱。

 

單看有線的業績,確實虧了很多年。

 

但賠錢的主兒還是新聞,2016年公司虧了3.13億港幣,主要的大窟窿就在新聞業務,EBITDA就虧了1.42億,而寬頻業務EBITDA還是盈利了1.38億的。

 

寫到這里真的非常唏噓,有線新聞是香港中文媒體中新聞報道水平最高的。24小時新聞臺模式,是由有線始創;被無數真粉膜拜的那句too simple,sometimes naive,是由有線新聞的記者張寶華問出來的(真粉絲應該為有線臺續一秒); 2008年汶川地震時,更是全球首支抵達重災區北川的采訪隊;近幾年依然有著不少敏感詞的采訪,新聞報道敢言,也普遍獲得觀眾和社會的認同。

 

盡管有線新聞為社會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16年賺了214億的九倉明顯再也不想承擔每年虧損小幾個億的有線了。或者財務顧問狗門應該站出來說一說,在盈利面前,社會責任都是浮雲。

 

如果香港新聞質素最高的媒體都落到這番地步,也就不難想象,這幾年的香港媒體過的都是怎樣的悲慘。作為一名前港媒從業人員,我真的很想跟每天害怕自己會不會被AI取代的二級狗說一聲:沒做過港媒,不足以跟我笑談夕陽行業。


《新報》則因長期虧損,在2015年7月12日結束了56年的運作,遣散所有員工,130多人受到影響;唯一活下來的是馬經版,《新報馬簿》很快在2016年7-8月由經營新加坡賽馬網站iRace Media Pte Ltd全資收購。


2015年7月15日,成報傳媒集團面臨清盤,連帶《成報》無法支付印刷費,76年歷史被迫停版;同年8月6日複刊,此後最出名的一篇報道是16年8月30日刊文批評CY。


以辛辣八卦見長的《壹周刊》也在2015年7月20日,宣布大面積裁員及停刊,旗下的《忽然一周》自8月16日起停刊並裁員70人。


鳳凰衛視集團旗下的數碼聲音電臺URadio,2012年1月18日啟播;2015年9月18日,因財政問題向政府交還數字廣播牌照11月7日起停播電臺。


亞洲衛視因股權糾紛,成為香港歷史上首間未獲續牌的電視臺,最終於2016年4月1日執笠,服務香港58年309天。


香港數碼廣播有限公司(DBC),前特首曾蔭權入獄就是這間電臺發牌期間的利益披露不當而導致的,非常遺憾,DBC也沒有逃過香港數碼廣播行業的慘淡,2016年8月8日向政府交還牌照,10月15日電臺停播。


新城電臺下的數碼廣播,2012年啟播,2016年9月向政府交還牌照,最終於11月12日畫下句號。


2017年3月9日,九龍倉宣布不再對有線寬頻提供財務支持,後者未來走勢不明。


活下來的媒體,也是一派慘淡。


比地產商在香港更有獨裁霸權的TVB(511),盡管有黎叔加持,但業績差到已經要開始玩財技,用發債的錢去在二級市場玩增持,大股東不花一分錢鞏固自己控股地位;半路還殺出個聞所未聞的傳奇來收購,最後不了了之。你們這一出,比自己家編劇的水平還要高。股價已經充分反映了業績,過去五年股價跌了33.88%,市值縮減至142億港幣。

 

被我黨批評,但動新聞為廣大吃瓜群眾喜聞樂見的水果日報母公司壹傳媒(282),看你死性不改對抗我黨的勇氣,還以為是家財萬貫,可惜一看市值只有不到9個億,過去五年股價跌了47.83%。

 

不過再看看曾經被我黨視為一股清流的鳳凰衛視(2008),雖然市值還有62個億,但你這股價可以給力點麽,五年跌了56.79%。你們看看在香港做媒體,唱多唱空都不行,跌起來沒商量。

 

剛剛被金主爸爸cut掉水喉的有線寬頻(1097),市值只有12億,過去五年股價升了19.61%,不過在失去金主的上周五,股價大跌34.41%。

 

不過要是再看紙媒,那就更慘了。星島日報(1105),市值跟壹傳媒差不多,不到9個億,過去五年跌了19.69%。

 

老牌港報明報的母公司世界華文媒體(685),市值20億,過去五年股價跌了55.71%。不過更令人痛心的是其編輯室在過去幾年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哎。

 

更垂直一點的經濟日報集團(423),新聞報道雖然仍然給力,但是市值連7億都不到了,過去五年跌了33.33%。

 

水果日報的競爭對手,東方日報集團,市值現在22億,過去五年股價竟然逆板塊升了6.98%。不過再瞅瞅,主要的升幅是過去一年17%的蜜汁升幅。

 

剩下還有新城電臺在李嘉誠手中,Now和信報在李澤楷的手上,RTHK屬於香港公務員體系(但仍然不改他們在國內是404的結局),就不單獨拆分出來比較了。


你看,一半的香港媒體死了,一般的香港媒體營運一年不如一年,港媒被放在夕陽行業中,應該不會有人反對吧。我知道下面你們要問,這是為什麽?


市場規模小

多數港媒以中文傳播,那麽理論上只能在全球華人地區發行嘍;而最大的華人市場在大陸,可是你見哪個港媒落地了啊;所以只能困在720萬人的香港市場。


競爭加劇

姑且先不說本地媒體越來越多,海外媒體、大陸媒體來香港設立據點的也越來越多;論逼格和報道質量,比不過外媒;論市場基數和公司實力,又比不過大陸媒體。


報道方向

雖然TVB越來越爛,但是他們有句話說的好,香港是個講法制的社會。港媒過的再慘淡,但是新聞自由和職業操守仍然是有的,香港的新聞界是不收車馬費,不能隨便被公關的。


這樣的倔強當然會付出代價,最貼切的類比可能就是任誌強為代表的公知微博時代,那麽敢說,然而商業角度卻是一場災難。你看之後被阿里爸爸入股了,華麗麗轉型為淘寶帶貨,推推小鮮肉,追追出軌隊和吸毒隊的最新PK,股價也不就蹭蹭蹭上去了。


留不住人

現在香港隨便一個洗碗工月薪都開到1萬3了,一個剛畢業的報社小記者還不一定能拿到這麽多;工作了幾年後,你會發現,身邊的媒體朋友,幾乎一半都轉了行。


大牌藝人也好不到哪去,TVB的藝人也被壓榨的很慘的,再對比下現在浙江衛視、湖南衛視,人家請你上節目至少是你的商演價吧,而且節目一播出,鋪的是全中國的渠道啊,那就會更火更紅,誰還稀罕多去TVB露臉啊。上個我是歌手、跑男,然後下一年你的身價就能翻幾倍回來跟TVB耍大牌了好吧。


轉型慢

除了水果日報的動新聞是走在市場前,港媒大多數都沒有什麽往數字化轉型的概念,以為搞個FB Page,開發個app就算了,在與受眾互動、新型傳播領域,已經完全被海外及內地媒體甩了無數個身位。當然這也沒辦法,生意已經這麽難做了,哪有多余的錢去轉型。

 

越來越差,越來越沒有影響力,惡性循環何時了。

 

這一次,我真的希望他們能夠跑快過香港記者,給自己一個未來。

 

最後用金融時報首席評論員馬丁.沃爾夫談及競爭對手《華爾街日報》的話做結:

 

這個世界至少需要兩家受到尊重、編輯獨立、具有權威的英語商業報紙。一家太少了。沒有則會是個災難。偉大的報紙不只限於商業。它們提供具備可靠信息的公共物品,而我們的知識密集型社會就依賴於這些可靠的信息。競爭市場不會很好地提供公共物品。我們可能很快會發現這樣的市場會有多糟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9148

A股難逃去杠桿陣痛,“五月賣跑得快”提前上演

一季度經濟數據雖然亮麗,經濟“晴雨表”卻連續下挫。

自國家統計局17日發布今年首季國民經濟運行數據以來,截至24日收盤,上證綜指已跌去116.54點。24日當天,上證指數報收於3129.53點,下跌1.37%,創出年內最大單日跌幅。

華林證券策略分析師胡宇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盡管第一季度數據不錯,但作為對經濟的提前反應,A股走低表明二季度經濟可能出現下探,“股市也可能是暫時偏離經濟的走勢。”

當然,A股進入4月中旬後的持續調整,也與監管層面繼續去杠桿、資金面持續緊張不無幹系。

連續下挫後未來將何去何從?資深市場人士認為,過去歷史經驗來看,4、5月份都是A股的傳統高位,“五月賣跑得快”的傳統智慧將提前應驗;一季度的經濟數據可能也已見頂。

隨著去杠桿繼續推進,A股6月底可能面臨另一個資金面緊張的關鍵時點,屆時可能難逃 “五窮六絕”的局面。

流動性壓力不容小覷

4月17日發布的國民經濟核算數據顯示,一季度中國經濟同比增長6.9%,增速超出市場預期,工業、投資增速加快,出口貢獻由負轉正,經濟下行壓力有所緩解;4月20日公布的外匯收支數據顯示,一季度全國銀行結售匯逆差和代客涉外收付款逆差,分別同比下降67%和78%,外匯供求趨向基本平衡,跨境資金流出壓力明顯減輕。

各項經濟數據都還不錯,為何A股會連續調整?

博大資本行政總裁溫天納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最近A股大跌的原因是:臨近4月底,投資者希望避開5月淡季的氣氛;市場關註監管一系列調控政策,擔心流動性大幅收窄。

在一季度經濟數據“開門紅”的背後,央行並沒有像以前那樣持續向市場釋放流動性,M2(廣義貨幣)增速呈現持續下降的趨勢。與此同時,無論是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還是中央政治局會議,傳出的信號都是要大力振興實體經濟,並引導資金“脫虛入實”。

事實上,央行24日進行了100億元7天期逆回購操作、100億元14天期逆回購操作,以及100億元28天期逆回購操作,且由於無逆回購到期,當日凈投放了300億元。這也是央行在公開市場上連續第五日凈投放。

然而,與A股創出年內最大跌幅相伴的是,債券市場也遭遇了期現齊跌的“黑色星期一”。其中,10年期國債期貨主力合約T1706收盤跌0.48%,盤中一度跌0.61%;5年期國債期貨主力合約TF1706收跌0.29%。

銀行間現券收益率則大幅上行:10年期國開活躍券收益率上行6.08個基點報4.3225%,創2014年12月10日以來新高;10年期國債活躍券收益率上行4.01個基點報3.50%,創2015年8月17日以來新高。

上海銀行間拆借利率(Shibor)24日也全線上漲:隔夜Shibor報2.7157%,大漲9.94個基點,創2015年4月7日以來新高;7天期Shibor報2.79%,上漲3個基點;14天期Shibor報3.2410%,上漲1.2個基點。

當然,近期市場資金面緊張態勢有增無減還有其他原因,比如企業所得稅通常在年終5個月內匯算清繳,而4、5月份往往是企業繳稅高峰期,將對流動性形成大規模回籠效應。此外,本周央行公開市場還將有2500億元逆回購到期。

監管層去杠桿加速

除外部資金面趨緊外,“一行三會”嚴查各種杠桿風險,也使一些場內資金出現波動。

從嚴查“鐵公雞”到查辦“高送轉”,再到調查次新股爆炒,對於上市公司的各類現象,證監會可謂頻頻出招。

證監會主席劉士余前不久就怒批,“10送30”全世界罕見。話音剛落,此前提出此高送轉預案的7家公司中有5家便火速調整預案。調整幅度最大的要數金利科技,由每10股轉增30股降至每10股轉增6股。此外還有4家原來擬“10轉增20”的也進行了下調。

證監會14日還部署了“2017專項執法行動”第二批案件,並明確表示將主要打擊炒作次新股和快進快出手法等惡性操縱市場行為,16起案子都已納入到了立案調查範疇。之後的首個交易日,次新股出現大面積殺跌。

前海開源基金首席經濟學家、執行總經理楊德龍表示,次新股往往估值偏高,監管勢在必行,“監管層此次行動主要是防止一些資金利用次新股炒作來‘割韭菜’,損害中小投資者利益。”

除了證監會,銀監會近三周已連發7個文件落實“金融防風險”,頻頻提及同業業務。於是,在監管高壓下,銀行收緊同業業務,引發市場憂慮。

不少機構認為,當前委外贖回跡象對債市情緒層面的打壓,其實高於贖回本身造成的實質影響。

中信建投分析師黃文濤表示,銀行對主動贖回委外尚未發展成一致行動,當前委外的贖回也主要集中於流動性較好、比較容易贖回的基金,預計大規模贖回潮短期內不會出現。由於銀行委外普遍面臨浮虧,提前贖回意味著虧損兌現,集中贖回則會擴大虧損,從監管以及銀行自身出發都是不願意看到的。

保監會對行業的整頓則更早開始,並一直延續至今。4月23日,保監會發布《進一步加強保險業風險防控工作的通知》,要求全行業進一步加強風險防控工作,強化各保險公司在風險防控工作中的主體責任和一線責任,切實加強保險業風險防範的前瞻性、有效性和針對性,嚴守不發生系統性風險底線,維護保險業穩定健康發展。

關於去杠桿,新華社日前發表文章稱,一系列政策指向非常鮮明:嚴防加杠桿炒作和交叉性風險,減少資金在金融領域空轉套利,引導其進入實體經濟。這有利於中國經濟金融長期健康發展。同時相關調整也會伴隨著壓力和陣痛。當前部分金融機構對形勢變化存在一定的不適,有的產生了一些擔憂。過去一周,銀行間市場利率連續小幅上行,債券市場和資本市場持續調整,部分機構資金面承壓。這些並沒有影響大局的穩定,但其中體現的新動向、新苗頭值得關註。大方向明確,操作過程中把握好節奏、拿捏好“度”、引導好預期也很重要。

A股或現“五窮六絕”

對於A股未來的走勢,不少市場人士判斷,一季度可能是全年經濟的高點,作為“經濟晴雨表”的股市,自然也需要提前反應。

上證綜指近日連續下挫

海通證券宏觀分析師姜超表示,當前面臨的總體情況是,經濟高點已現,通脹動力減弱,監管去杠桿進行時。此前國內銀行大幅擴張,導致地產和金融市場堆積泡沫,如果監管層不下決心去杠桿,後續美聯儲持續加息可能會戳破國內泡沫。

姜超還認為,銀監會上周對各家銀行進行現場檢查也表明,金融監管還在不斷升級。在經濟短期回升、金融監管去杠桿仍是主基調的背景下,貨幣將持續偏緊,“一行三會此次的監管力度遠超以往,投資者可以等監管細則落地後再進場博弈。”

深圳一位私募人士認為,在熊市或震蕩市的背景下,4月份往往是A股的傳統高點,傳統智慧“五月賣跑得快”可能在A股提前上演。在過去的“慢熊”震蕩行情當中,2010年、2011年、2012年、2016年的4月份都是市場的一個階段性高點,而2015年5月則是最好的牛市末期的退出機會。

大型券商股發行H股,往往都能把握A股行情階段性高點,並且成功“高位圈錢”;2015年4月初廣發證券發行H股,多數券商股先於大盤率先見頂;當年5月底,華泰證券發H股之際,也是牛市末期的狂熱之時;2015年11月中,中金公司H股上市,A股最終在11、12月形成“雙頂”,之後便是“熔斷”行情;2016年10月,招商證券發行H股,A股突破3300點後就一蹶不振;國泰君安H股2017年4月11日上市之後,基本預示了“春季躁動”結束,也為本輪調整埋下伏筆。

A股到底會不會“五窮六絕”?上述私募人士認為,“一行三會”都在嚴加排查各種杠桿風險,這為國內股市和債市帶來較長期的震動,情況可能一直持續到排查完畢,市場依然需要時間消化。而到了6月底,A股本身可能又會迎來一個資金緊張的時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6661

迅雷程浩:所有跑得快的企業一定都抓住了紅利!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621/163716.shtml

迅雷程浩:所有跑得快的企業一定都抓住了紅利!
浩哥說浩哥說

迅雷程浩:所有跑得快的企業一定都抓住了紅利!

精益創業是“術”,而“道”則更重要。

來源 | 浩哥說(ID:haogetalks)

 整理 | 程浩

大家好,我是迅雷創始人程浩,現在專註互聯網領域的投資。以下分享的內容是我在2017年AI創業營上的一個開場白。話題比較散,我想到哪兒說到哪兒,談談我的一些實際感觸。

客觀講,精益創業是“術”,不是“道”。道錯了,術再強也沒用。

那麽創業中什麽是“道”?就是大勢,俗一點講,是能不能利用好紅利。聽起來有點機會主義,但事實就是如此。只要大勢對了,做什麽都事半功倍,果大勢錯了,你會發現做什麽都很累。創業如此,投資如此、人生也是如此。在這里給大家分享一些我自己的體會。

創業公司要擅用紅利,所有跑得快的一定都是抓住了紅利

先說下開放平臺的紅利。我現在從事投資領域,開始寫一些文章,打打品牌。寫文章首先想到的是通過微信公眾號。但實際現在做公眾號已非常難了。你看浩哥說寫了那麽多文章,上萬閱讀的也有很多,但我們的粉絲還不足3萬。因為公眾號這波紅利已過去了。

早期公眾號卻有很多紅利,像文章推送會直接顯示在微信對話里面,而不像現在都折疊在一起。很多跑在前列的大號,正是受益早期的先發優勢,快速積累了大量用戶。而現在公眾號泛濫,恨不得10個人里就有1個人開,信息爆炸,大家主動打開公眾號閱讀的意願已是很小,幾乎都是靠朋友圈傳播。

微博也一樣,流量早被大V們瓜分完畢,這個時候再去參與很難出頭。好在還有今日頭條的“微頭條”,剛剛起步短資訊功能,處於推廣早期,所以給流量比較痛快。這就是我說的開放平臺早期紅利。

再舉一些例子。大家應該都記得當年滴滴紅包對你朋友圈的各種轟炸吧,滴滴從血戰中殺出來,微信紅包可謂是一大殺器,這就是微信的社交紅利。但現在我們已很少看到了,不是微信不讓你做了,而是對網民來講,這已經不新鮮了,而且太擾民。像現在ofo騎行後也有紅包,但真的很少見有人會分享到朋友圈。現在是誰再轟炸我,我立馬屏蔽他朋友圈——大家第一反應幾乎都是這樣。

開放平臺早期有紅利這事的邏輯很容易理解。你做為嘗鮮者,一定得鼓勵,開放平臺為了吸引大家都來參與也需要樹立一些榜樣!但是時間長了,參與的人多了,資源有限,競爭激烈,紅利就會越來越少。

對於創業者,我們應該保持敏銳,關註哪些開放平臺還有紅利可用,不論去打品牌,還是擴展業務,都會事半功倍。像我們投的初創公司桔牛網絡,依靠阿里口碑的開放平臺,不到半年時間就服務超過了二十萬商鋪,而且沒花一分推廣費用。

46

當然,開放平臺的紅利只是紅利的一小部分,我們都見證過更大的紅利。因為歷史上,所有跑的快的企業一定都是賭中了大勢,最大化的利用了紅利。我們來舉一些例子,大家也可以一同思考:

當年聯想為什麽能起來?因為PC普及的紅利。

互聯網時代產生了BAT(百度、阿里、騰訊),他們的紅利的是什麽?是中國網民從0到8億的人口紅利。

移動互聯網時代有TMD(頭條、美團、滴滴)一說,他們的紅利是什麽?是短短幾年內,移動互聯網用戶就超過PC用戶的紅利。

O2O(外賣、團購、電影票等)的火爆?是移動流量+移動支付帶來的紅利。

企業服務(SaaS)成為風口?是中國勞動力成本上漲和雲計算帶來的紅利。

消費升級?是中國人均GDP已達到8000美元帶來的紅利。

還有諸如找鋼網是鋼材供大於求帶來的紅利,王者榮耀是依托微信和QQ這兩個超級入口帶來的紅利。

迅雷當年發展的紅利是什麽?是中國寬帶互聯網的迅速普及。沒有這個紅利,如果大家還都是撥號上網,那要迅雷有什麽用呢?其次才歸因於我們的P2SP算法,把下載速度提高了10倍。

每一大波紅利都會造就許多成功的企業。這里面的紅利或者大勢就是“道”,“道”是前提,“道”對了才輪得到產品、團隊這些“術”。“道”不對事倍功半,你今天再去做一個移動APP試試?所有投資人問你的第一個問題就是你怎麽獲取流量。但是“道”對了就是“事半功十倍”,這就是人們常說的選擇比努力更重要。

47

上升到社會層面,中國經濟騰飛就是最大的紅利

這點我感觸太深了。我上學時,班里學習最好的,畢業後基本都出國了。而且大多數人就再也沒回來,在美國一待20年。而學習不好、調皮搗蛋的那一撥人,想出國也沒戲,只能留在國內發展。 

20年後形勢變反了。當年出國的同學們基本都成為了中產階級,在美國中產其實工作和生活還是有一定壓力的,想回趟國,還得看看工作何時空閑,怎麽請假合適。

而國內這邊,不少當年調皮搗蛋的兄弟們卻混得如魚得水,做基金、炒股、搞房地產的什麽都有。各種投資移民、海外度假。特別一到暑假就帶著小孩去美國一呆兩個月,過夏令營,順便到美西轉一圈。

這中間的原因是什麽?是因為出國的同學,把中國改革開放,特別是最近20年中國經濟騰飛最大的紅利給錯過了。現在再想回國發展,機會還有,但發現回國買不起房了 …. 

記得我1997年剛去美國留學時,覺得美國各方面都好,各種先進。現在再去美國,我卻感覺美國在一些方面已經落在中國後面了。

首先所有的移動支付都沒有,你去哪兒還都是信用卡,二十年了沒任何變化。然後所有的O2O、到家服務都沒有。想點個外賣沒戲,老老實實到店里吃吧。網上買個東西,你即使花99美刀買個亞馬遜Prime會員,也只能保證3個工作日送到。國內我們上京東,次日達已經習以為常了,甚至能當日到,更別說咱們還有貨到付款了。

而且美國的變化真是小。小到你買輛車,車載地圖10年不更新都能用,這在中國是難以想象的。現在很多從美國回國探親的人,一到了國內,發現國內好玩的太多了,商場里到處是迷你KTV,而大街上滿都是共享自行車,實在太方便了。

所以抓住大勢對一個人太重要了。當然很多時候不是你選了“大勢”,而是碰巧“大勢”選擇了你!

48

對於投資而言,選中“符合大勢”的賽道是最核心競爭力

在2011年和2012年出了很多明星VC基金,為什麽?因為押中了移動互聯網這一撥。你只要在這兩年投app,只要正常發揮,基本就會有不錯的回報。

所以選擇賽道對基金太重要了,紅杉在PC時代押中了電商,後來又押移動互聯網,大的賽道都有他,所以一直都是絕對一線基金!但如果你賽道選錯了,11-12年沒投移動互聯網而投了清潔能源,那結果就完全不一樣。

這又就是道和術的關系。對於投資來講,術是怎麽找項目,怎麽做投後輔導,怎麽退出,道則是看清大勢,選中賽道。因為如果你的賽道選錯了,整個行業都沒起來。你投的人再聰明,你再怎麽幫助他,都沒戲。所以做投資最核心的就是選賽道。只要賽道中了,正常發揮再加點勤奮就可以,當然要命中獨角獸還是要一些運氣。

大勢既然這麽重要,那我們目前投資的大勢或者紅利是什麽呢?

是移動互聯網麽?肯定不是了,一個純APP,我們基金基本都很少看了,因為移動互聯網的流量紅利期已經完全結束了,手機市場連續幾年都不漲了。你做個純APP,面臨的首要問題就是如何獲客,其次就是大公司抄起來怎麽辦?巨頭抄你太容易了……。

不是純APP的話,那應該就是和傳統行業結合,應該是互聯網+吧?我認為也不是。互聯網主要解決的問題是信息和連接,這對於供需關系比較平衡的行業有很大價值,例如電商。

但是國內很多行業供需關系是不平衡的,你光連接沒用,例如中國三甲醫院的大夫就那麽多,你把全國人民都和大夫連接上了也沒用,因為一個醫生一天只能看那麽多病人。所以這些領域,互聯網的幫助是很有限的。

餐飲行業也是一樣,現在的互聯網只能訂個座位、打個折,這對餐飲行業都是比較邊緣的,核心競爭力還是大廚,但好的大廚就這麽多,能不能用機器人替代大廚?當然你說互聯網還能送外賣,註意:不是互聯網送外賣,是人送,有沒有辦法讓機器人送?說到這大家就明白了,真正能夠提高生產力,解決供需關系的就是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將給社會生產力帶來的提高,以及對人類帶來的影響將遠遠超過互聯網,無論是在無人車、機器人、醫療、金融、教育還是其他領域,這點毋庸置疑。所以我認為下一波大趨勢和大的紅利不是互聯網+,而是人工智能+。這也是姚欣、小川和我辦這個AI創業營的目的。

講了這麽多,表達了一個意思:精益創業是“術”,而“道”更重要,“道”就是大勢,無論是創業、投資還是上升到國家社會層面,判斷大勢都更重要。在座的都是創業者,希望大家都能夠找到大勢、抓住紅利,做到事半功倍!

創業公司迅雷紅利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268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