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我是偽價值投資者(二) 管我財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bdb8fda0100lqsk.html

巴菲特是很成功的,但我們不是巴菲特,不像巴郡那樣持有多餘現金,也沒用巴郡船大難調頭的問題。事實上巴郡的增長高峰期肯定已經過去了,除了因為資本增長 後無法找到合適的投資項目外,更重要的是互聯網的普及令訊息成本低了很多。聽老股民說,在沒有互聯網前,如果他們沒有買某隻股票,想知道那隻股票的市盈率 都不容易,更別說資產負債表和現金流了。那年代,年報是可以賣錢的。因此那年代市場上經常會有嚴重低估的股票,股評人不評點,估值再低短期也難以大漲。

 

我說我是偽價值投資者,並不代表我不長線投資了。我們有幸生長於在資訊發達的年代,我們不是巴菲特,沒有他們巨額資金難找出路的苦惱。相反,我們沒有多餘的現金,在尋找到新的價值窪地,就必須賣出現有組合中估值偏高的股票,以追求更高的投資回報。以下我做一個數字化例子說明,並假設所有假設成立(現實中很難有這好事)。

 

假設ABC公司是一個高成長性的公司,每年每股盈利增長20%,並預計未來三年也可以保持20%每股增長。三年前(2007年)你有幸以10倍PE買入,當時價錢10元,現在(2010年)市場開始熱炒這只股票(高估),PE升至25倍。現在股價是10/10X1.2X1.2X1.2X25=43.2元

又假計XYZ公司是一家你新發現的價值窪地,市場並未開始關注它(低估)。預計未來三年每股增長也是20%,現在PE為10倍,價格為10元。

三年後(2013年):ABC公司開始減少關注,估值回平常水平的15倍PE。XYZ公司市場也開始關注了,估值也回到正常水平的15倍PE。

 

三年後兩家公司的股價和累積回報應該分別如下:

ABC公司:43.2X1.2X1.2X1.2/25X15=股價應該是44.79元三年漲3.68%!

XYZ公司:10X1.2X1.2X1.2/10X15=股價應該是25.92元三年漲159.2%

 

作為一個理性的選擇,你是否應該現在(2010年)把ABC公司賣出,然後買入XYZ公司呢?如果你還是看好ABC公司的成長,那你三年後(2013年)再以合理的估值買入吧。你ABC公司損失的回報,XYZ公司已經幫你賺了回來。而且一但市場逆轉,XYZ公司的下跌空間一定要比ABC公司要好,不是嗎?

 

價值投資的真諦是長期持有具增長前景的好股!ABC公司是好股,難道XYZ公司就不是好股了嗎?難道換馬至XYZ公司就不算是長期投資於具增長前景的股票了嗎?

 

大部分投資者無法在股市賺錢是因為他們想估計市場的走向,他們大部分是想以43.2元賣出ABC公司然後以更低的價格買入。如果我說的是以43.2元賣出ABC公司然後持有現金期待以更低價買入,這是投機!

 

我組合中從來不持有多餘現金,也不建議持有現金,以國內的叫法,我是長期滿倉操作的。就算股市明顯泡沫我也只會把股票換馬至相對安全的增長股。現實中我這種投資方法並不被大眾認為是價值投資法,因此我稱自己做偽價值投資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582

如果共享經濟是偽命題,那麽專車模式怎樣才靠譜?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614/156530.shtml

如果共享經濟是偽命題,那麽專車模式怎樣才靠譜?
廬陵子村 廬陵子村

如果共享經濟是偽命題,那麽專車模式怎樣才靠譜?

“專車模式”不是專在“資源共享”,而是專在“連接”的“專屬”和“專業”。

文 | 廬陵子村

時下,共享經濟越來越火。各種打車軟件以及短租服務已經逐漸滲透進我們的生活。

共享經濟其核心是按需分配,既合理調配又極大化利用閑置資源,並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和降低了風險。誠然,這種新型資源使用方式打破了人們傳統的生活方式,特別是在租車和租房領域。所以,Uber和Airbnb一推出,即在全球範圍內火了。

但是,不得不承認的是,共享經濟模式是單純以供需對接來運轉的,是一個幾乎純“自由交換”的商業模式。這種模式自然容易降低市場行為的“約束門檻”,甚至滋生違法、犯罪行為。這里最典型的就是當下很火的“專車模式”,我們所熟知的就是滴滴不斷發生司機侵犯乘客等事件。

那麽,從社會經濟的角度來思考,共享經濟是偽命題嗎?如果共享經濟是偽命題,那當下很火的“專車模式”應該如何轉型呢?今天,我們來聊聊這個話題。

共享經濟的推論

我上周寫了一篇文章——《知乎與果殼:情懷之下,只有無奈》。其中,主要針對知乎與果殼推出的變現產品(Live、在行與分答)進行了解讀。因為Live、在行與分答都是共享經濟的一種——知識共享,所以我順帶分析了下共享經濟模式的瓶頸問題。現將其中的三段摘錄如下:

經濟社會是由“人”主導的,而不是“資源”。任何“資源”交換,都離不開人。而“人”恰恰是最不守規矩的一類“物種”,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和“利益”,每個人每天都在為自己的利益“博弈”。所以,在這麽複雜的經濟社會下,共享經濟幾乎無法左右到“人”。

知名IT評論人Keso在《分享經濟的邊界》一文中表達了其對分享經濟的看法。他認為,“兩方面的因素綜合作用,將導致分享經濟很快就抵達它的邊界。其一是受益於分享經濟,越來越多的人會更願意購買資源的使用權,而不是購買資源的所有權,這將導致不再有可供分享的物質資源;其二是人的趨利性導致職業化服務提供將逐漸擠出業余化服務提供,謀生者擠出分享者,在此過程中不斷降低成本以最大化收益。”

無疑,Keso說到了點子上。事實上,共享經濟的代表,Uber和滴滴現在的很多司機就已經是“職業化”的了。我們現在坐快車或專車,也很難見到“利用閑暇時間拉個活的車主”了。而且,頻發的“專車司機犯罪事件”,也說明了“劣幣逐良幣”這一推論。所以,你會發現,我們現在看到的共享經濟平臺,其實已經背離了其“初心”——盤活社會閑置資源,激活經濟剩余。而且,其不僅沒有達到最初的目的,還帶來了一些列新的問題——審核、監管、安全等。

誠然,這就是當下共享經濟所面臨的現實問題:隨著利益驅動和市場博弈,導致“供方”逐漸形成了“職業化”運營,但這種“職業化”運營又並不是實際意義上的“職業”——因為它缺乏一套真實“職業”所必備的監管和約束。所以,當下的共享經濟模式其實已經陷入了一個“自我否定”怪圈,而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其實還是因為共享經濟模式只是單純地從“交易”出發,而沒有考慮到經濟社會最關鍵的因素——人!

共享經濟的本質

如果按純“自由交換“的邏輯,我可以這麽認為:共享經濟是偽命題。

但是,話說回來,每個人對不同商業模式都會有自己的理解,共享經濟模式也是一樣。所以,今天我們推倒重來,來看看共享經濟的本質應該是什麽?

近期,在互聯網生態研究院、經濟觀察報社聯合主辦的“新經濟,新動能,共享交通專題研討會”上,劉世錦(原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闡釋了共享經濟的前景,他認為共享經濟不是“免費經濟”,共享經濟應該是“高效經濟”,是一種新的商業模式。他認為網約車共享出行,通過移動互聯網技術創新提高了閑置汽車的利用率,是經濟的一種新機遇,或可預期的是,共享經濟對促進社會發展、改善民生及國家產業結構調整將帶來巨大意義。

這個觀點我比較認同。因為共享經濟最本質的作用不僅僅是“共享社會閑散資源”,而是通過互聯網的技術手段,極其方便地對接了“供需”雙方,使得市場行為更加高效、便捷。所以,共享經濟的本質,第一步是信息連接,第二步才是資源共享。

而之所以公眾會普遍認為共享經濟的本質是“社會閑散資源共享”,其實主要是因為Uber和Airbnb太出名了,而他們與共享經濟的認知標簽也最突出。但是,公眾卻忽略了一點,Uber和Airbnb對於信息的連接——它們的本質是打破了傳統出租車模式的“隨機”性,通過互聯網連接了“車”與“人”。

另一個解釋共享經濟模式不僅僅是“共享社會閑散資源”的例子,其實剛好是知乎和果殼的“Live、在行與分答”。三者共享的是知識,但你能說知識是社會閑散資源麽?

所以,現階段人們經常提起的Uber和Airbnb等是共享經濟的一種模式,實際上像騰訊、百度、阿里巴巴等也存在共享經濟的模式,只是共享的資源內容不同而已。

“專車模式”的可行性探討

目前“網約車”領域比較成熟的有兩種模式:C2C和B2C。

C2C模式以Uber和滴滴出行為代表,主要是通過整合閑散的私家車資源,通過GPS系統,使用戶能夠找到最快的私家車搭乘,構成完整的資源整合鏈。這種模式的優勢在於,輕資產、輕運營、管理能力要求低,而且對於乘客而言,因為有平臺的大量補貼,價格相對較低。但是,這種模式也是因為純“自由交換”,目前還很難得到政策的認可,特別是其不斷出現司機侵犯乘客等事件的背景下;平臺的補貼不會一直持續,當某一天平臺停止補貼,用戶和司機就會大規模流失,前段時間滴滴Uber司機罷工一事就是例證。

B2C模式以神州專車和易到用車為代表,主要是通過整合租賃公司的車輛或自營招聘大量的專業司機,然後利用其資源構建出行服務平臺,達到資源整合。這種模式的優勢在於,其處於政策合規性範圍內,且標準化程度高,服務有保障,客戶相對安全,有品牌溢價。但是,這種模式需要重運營,投入成本會比較大。

以上,即是兩種模式現階段的優劣勢對比。但是,如果我們結合前文“共享經濟的推論”來看,則會發現C2C模式很容易陷入“自我否定”的怪圈——出現“職業化”運營,但不“職業”的現象。核心還是在於,C2C模式的供方沒有組織,而平臺也沒有有效的監管和約束。相反,B2C模式則不會出現這種情況,一是開專車本身就是司機的“職業”,而司機也將受“聘方”的約束和控制,二是統一標準,排除了“劣幣逐良幣”的憂患,也不會出現刷單行為。

誠然,我們跳出來看,我們現在聊的“專車”,它到底“專”在哪?我認為,應該是包含兩方面:專屬和專業。專屬在於,當我要用車時,通過APP一鍵呼叫,即可以叫到我的“專車”,它就類似於我的私家車;專業在於,它有一套統一標準,服務好、安全,可靠。所以,按這個訴求來看,專車應該是區別於傳統出租車,是更加高端的服務,無論是從車還是從人,包括它的價格都是完全區別於傳統出租車的,專車應該是更加專註,更加高端地替老百姓解決出行的一種服務。

所以,總結來看,我還是比較看好B2C這種模式。這種模式本質上也是共享經濟的一種,只不過它們結合了經濟社會現實的情況,加入了平臺監管和約束這一因素,使得“專車模式”更加可控、安全。我相信,基於這一點,政策層面也不會對其出現類似C2C模式一樣搖擺不定的情況。

綜上所述,如果“共享經濟”單從“共享社會閑散資源”的角度來定義的話,“共享經濟”其實是一個偽命題。但是,如果從“信息連接”的角度來定義的話,其實“共享經濟”的社會價值和商業模式還不僅僅於此。“專車模式”不是專在“資源共享”,而是專在“連接”的“專屬”和“專業”。

專車 共享經濟 B2C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0187

探鹿裁員,校園市場真的是偽需求?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802/157821.shtml

探鹿裁員,校園市場真的是偽需求?
孫淩 孫淩

探鹿裁員,校園市場真的是偽需求?

面對一個4000億,且逐年增長的市場,卻質疑是否存在,豈不是可笑?

2016年7月,校園兼職產品——探鹿兼職,全國範圍裁員,被傳聞公司進入清算階段,創始人兼CEO周文華默認表示公司出現問題。據了解探鹿兼職在2015年4月獲得藍馳創投的1000萬元天使輪投資,同年11月獲得來自華創資本以及藍馳創投的1000萬美金A輪。而校園兼職類產品,一米兼職在今年3月曾傳出被收購傳聞,兼職達人於今年5月被兼職貓收購。

同時關於校園分期領域,優分期被華塑控股收購;趣分期升級為趣店集團,走出校園,對標京東;同樣騰訊系校園分期公司分期樂也走出校園,目前專註金融領域,對標螞蟻金服。而在校園O2O電商領域,8天在線的實體便利店模式,已經同樣走出校園,進入社區開設門店。

還記得去年8月份,筆者在武漢組織的首屆校園市場論壇,七十余家校園公司負責人到場,近千人擠爆現場,炎熱夏季,難擋市場激情。而短短一年時間,由於校園類公司倒閉、被收購或離開校園市場,最近很多人卻問我,校園市場到底是不是一個偽需求?

在此我先對投機分子們說一句,沒有個人情懷,就不要做校園業務,熱鬧的時候跟著參合,遇冷之後又在想是否該跑路,對學生毫無責任心,麻煩你們趕快退出!另外我直面這個問題,校園市場當然不是偽需求,艾瑞咨詢《2015中國大學生消費分析》的數據顯示,大學生年消費總額超過4000億元,一個4000億已擺在面前、並且還在快速增長的市場,如今居然會被質疑是否存在,豈不可笑?

但不可避免的是,經過一波創業泡沫之後,校園市場有諸多值得反思之處。

1.校園市場的補貼是否靠譜?

以外賣app美團外賣、餓了麽;搭車app滴滴、Uber為例,國內互聯網市場近幾年,由付費模式——免費模式——補貼模式轉變,因此校園市場的產品也出現了不少補貼模式,然而由於校園市場的周期性,以及學生對價格的敏感,用戶忠誠度實則難以培養。首先學生總會優先選擇價格最低,給予補貼最多的產品;另外,以補貼的周期來算,作為一個大一進校的學生,補貼培養兩年,養成習慣之後,面臨的確是用戶實習畢業離開學校,並沒有機會繼續使用產品。

2.校園社交產品是否有價值?

移動互聯網的浪潮下,各類針對垂直人群的app紛紛出現在市場上,針對校園這個3000萬的用戶群體,無疑各方虎視眈眈,再加上95後人群對移動互聯網的重度依賴,又希望彰顯個性,訴求情感,並且易接受新事物,似乎讓校園社交產品有無限的想象空間。但目前市場上的校園社交產品,真實活躍度都低的可憐,並且當年“校內”的前車之鑒還在眼前,在微博、微信占據大部分社交份額的當下,校園社交產品到底有多大的價值,又能滿足學生何種真實需求,值得思考。 

3.局限的校園產品能否存活?

由於處於校園市場之中,我們很多時候都把目標用戶定為全國大學生人群,但這樣定位的產品其實並不一定準確。比如兼職類的產品,真實的數據表明,目前國內兼職市場中,大部分人群並不是在校大學生;同樣的分期市場,在螞蟻金服花唄,京東白條等面前,單獨的校園分期產品又有何特殊價值?並且一個局限在校學生的產品,無疑代表著每年9月需要持續推廣以獲得新增用戶,而每年6月有又巨大的用戶規模被流失掉,因此局限的校園產品,是否有長遠意義,同樣值得反思。

在拋出問題,而不提解決措施,是很多批判性文章的通病,正所謂“you can you up ,no can no bi bi”,在此針對校園市場,我提出自己的兩點思考,希望與大家探討。

1.校園線下為根基

在此不排除由於我自己是做校園渠道,帶團隊出身的,因此對校園渠道有獨特的偏愛,但針對校園這個半封閉的市場,實際上僅僅通過線上,我們連所有目標人群都無法覆蓋到。而我此前談到的所有校園業務,無論分期、兼職、社交,更不用說O2O,沒有校園的落地支撐能力都是紙老虎,裝腔作勢而已。一支有凝聚力,執行力強的校園團隊,在我看來是一切校園類業務的基礎。 

2.重視B端資源

由於校園市場的創業公司,很多為在校學生操盤,因此可以說足夠的了解學生用戶的需求,但任何事物有利既有弊,我觀察眾多90後的創業項目發現,很多產品都獲取了足夠多的C端用戶,但缺乏較好的商業模式,重要的一點就是這類團隊,B端資源非常的匱乏。而作為一家企業而言,盈利是根本,所有沒有盈利的企業都是可恥的,一家企業的商業模式應當足夠的重視真正付費者的需求,針對大多不向學生端實現盈利的產品,真正的付費者是誰,在何處,應該在早期就足夠重視。 

回歸商業模式本質,抓住付費者的需求,用強大的校園線下渠道提供線上支撐,在我看來,這樣的企業在這波經濟下滑中,反而會浴火重生,脫引而出!

 
校園 探鹿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8190

線上社交是偽命題?共享經濟巨頭Wework的互聯網之路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1027/159451.shtml

線上社交是偽命題?共享經濟巨頭Wework的互聯網之路
範宇 範宇

線上社交是偽命題?共享經濟巨頭Wework的互聯網之路

互聯網+不是萬能的,是工具而非手段。

本文系企業盒子創始人&CEO 範宇(微信ID:qiyehezi168)對i黑馬的投稿。

你不必為短時間使用某物品而購買,物品整體使用效率提升了,也造就了新的中介

這個中介,就是共享經濟的巨頭們,互聯網從來都不會去除中介,而是提升了中介效率,降低了中介成本。新中介(共享經濟)的誕生,主要是由於過剩的閑置產能與經濟衰退下人們消費模式的轉變。

共享經濟的核心

我們先來看下面幾個數據:

40%:日本東部和夏威夷西部之間的“泛太平洋垃圾帶”垃圾海域的總面積占全球總海洋面積的40%,相當於陸地面積的25%;50:過去50年所消費的社會資源和服務,是50年前的總和;   

99%:在北美地區,所有扔掉垃圾中99%是使用半年內的可用物品,還有很多是買回來就從沒用過,甚至幾乎不會用的東西。

圖片1

同時,Airbnb和Uber為代表的共享經濟公司基本誕生在2008-2009年期間,恰好是美國金融危機,迎合了當時縮減開支和節約成本的大背景,以及人們尋找第二職業或者兼職以補貼家用,開啟了共享經濟大發展的序幕,下圖即為各類共享經濟出現的時期及與之對應的美國移動互聯網用戶數量。

圖片2

共享經濟的誕生與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密不可分,國內的共享經濟鼻祖‘滴滴’也是誕生在2012年(微信於2011年初開始1.0的內測),在沒有隨身攜帶的智能手機與高速網絡前,難以想象人們通過交通廣播:“車牌號為xxx的司機李師傅將於下午三點,從西直門出發前往國貿地區,有願意搭車的乘客請準時在西直門橋集合,順風車費用20元”。

通過深入思考,我們不難發現目前估值最高的共享經濟領域巨頭(Uber-600億美金,Airbnb -300億美金,Wework-160億美金),其核心均為“共享空間”:共享出行空間、住宿空間、辦公空間。那為什麽會是空間呢?因為共享經濟的核心為“使用代替擁有”,而空間往往是價值最高的,即擁有(購買)成本最高,試想若是一支筆,一個登山包,你往往不會想去“分享”,因為你能負擔得起,或者說分享的成本可能比物品本身的價值還要高。

二. 共享經濟代表 Wework

我在之前一篇文章中(估值160億美金的“二房東”生意,你看得懂嗎?)曾分析過,Wework屬於共享經濟三種模型中的協作型模式(以產品為中心的模式,再分配市場的模式,協作型的模式)。

WeWork從2010年的1家物業、500會員發展到目前53家物業、46000會員,最近10個月新增工位量相當於前5年的總和,且遍布全球,已經在33個國家開設了113家聯合辦公空間(包括中國上海Wework)。截止2015年底,WeWork的全球出租面積已超過帝國大廈(電影‘金剛’里,大猩猩打飛機的地方)的總面積,達到約33萬平方米。

WeWork的主要價值主張是“空間即服務”(Space as a Service,SaaS),這點與TMT行業的SaaS(Software as a Service)有異曲同工之處,相同點是都強調可擴展的標準化服務:無論是場地亦或服務,都可按標準的設計或流程規模化複制;不同之處在於擴展的成本,即邊際成本的下降能力:實體場地每多開一個就多增加一處成本,而對於線上服務,客戶數量增加只是意味著多幾臺服務器而已。

Uber是目前全球最大的乘車共享平臺,但不擁有一輛出租車;Airbnb是全球最大的住宿共享平臺,但旗下沒有任何一家酒店。當然,WeWork也遵循共享經濟的定理:它是世界上最大的聯合辦公公司,卻不擁有一處房產。

在接受了由聯想弘毅資本領投的4.3億美元投資後,目前Wework已估值160億美元,如此高的估值,背後的原因是什麽呢?有一種很流行的說法是: Wework不僅擁有面積龐大的辦公場地,數以萬計的會員,最重要的是其線上會員的無限想象力與社交網絡。

社交當然是人類永不衰退的剛需,也是資本市場關註的熱點,最近的一份調查說,Wework中51%的會員會每個月和其他會員做一次生意,比在線的商務關系真實多了。但請註意,這里的社交指的是場地內真實的線下社交,那線上社交呢?我們探尋下其真實情況。

三. Wework的線上社交平臺

進入Wework主頁,內容很豐富,總體分為幾大塊:會員(members),入駐企業(Companys),活動(Events),告示(Posts),社團/興趣小組(Groups),如下圖所示;

圖片3

圖一 會員頁面

本文不剖析Wework的網站建設(後續會有深度文章,請感興趣的讀者持續關註我),只關註與社交關系最密切的幾項,Members,Events,Groups;

Members:上圖可以看出,會員頁面如同大部分社交軟件一樣,可上傳自己的照片與描述,以及所在的場區信息,當然也可以直接導入Facebook的照片等信息。

圖片4

圖二 活動頁面

Events:活動種類多樣,有標簽,但由於活動類型較複雜,並未嚴格按標簽分類。其中吃喝玩樂類、職業發展類活動報名較多,大多數活動只面向會員、對外較少,但活動日歷清晰、email和app推送、一鍵報名等功能齊備。   

比如下圖這個棋牌類桌遊報名頁面(board game),離活動開始還有3天時間,已報名5人。

圖片5

圖三 活動頁面詳情

Groups:Wework主頁上有大量的興趣小組(放到國內,應當更高大上的稱作社群),供會員參加,當然也可以創建你自己的小組,仔細瀏覽了一遍,發現當前人數最多的組(75人)是“律師社群 – The Lawyers Group”,如下圖,居然不是我想象的吃喝玩樂組,真是不得不佩服美國人的法制意識。   

圖片6

圖四 社群頁面

看完上述的Wework線上社交情況,很多讀者可能會好奇,其線上社群的使用人數,與活動報名情況數量都非常有限(甚至可以說很少)。有人可能會問,會不會是大家都點對點溝通了?畢竟網站上是鼓勵互相加好友,發送消息等等,我們來看下面這個案例:

圖片8

圖五  會員互動

帥哥Scott在線發了一個問題,詢問關於delivery.com無法使用的問題,請大家註意時間(4d),即4天前。隨後美女Stephanie回答了他的問題,標註時間是(1d),即1天前,此時已經過去3天了,緊接著過了7個小時(7h前),帥哥對美女表示感謝。

不難看出,數以萬計會員的Wework,線上的會員社交數量與活躍度居然如此之低。在WeWork場區里入駐辦公,主要提供數據跟蹤服務的一家公司,曾披露過一個數據:只有17%的會員在該網絡(Wework線上平臺)上發布信息超過一次,為什麽會是這種情況呢?回答這個問題之前,讓我們先來剖析下社交的本質。

社交與社區形成的核心

Wework的線上社交是偽命題嗎?這里的邏輯在於,社區的出發點是希望通過社交提升用戶在產品內的停留時長與黏性,從而對該產品及該產品的其它使用者難以分割

以社交化的方式提高用戶活躍度,前提要看該產品是否擁有社交屬性,如果是能很好的解決用戶剛需類型的產品,如打車,叫外賣,則完全沒必要轉型社交。因為其產生的更多是人與平臺的交互,而非人與人交互。

所以實際情況是大部分社區冷啟動,比如滴滴允許乘客與司機線上交流(但使用場景過於短暫),Wework網站上的興趣小組規模很少有超過100人即為此理。

社區功能有了,但互動交流的用戶寥寥無幾。這是因為大部分共享經濟的產品上,沒有用戶的社交關系鏈,或者說無需該關系鏈即可很好的滿足用戶需求,維持運行。

那麽好的社交產品是怎樣的?歸根結底,一種產品也好,一種經濟模式也罷,我們如何判斷其是否擁有社交屬性(或者說線上社交屬性)?

從心理學的角度看,在社交的過程中,人們有四種心理是非常強的,這也是社交的四個根本屬性。

a) 好奇心b) 優越感c) 歸屬感 d) 恐懼感

好奇心:社交最開始的擴散與最佳入口大都是好奇心。

如陌陌之初,大家很好奇這上面居然能約到漂亮妹子?微信之初,你發現不僅可以發文字、圖片,還可以發語音,乃至紅包,當朋友圈有更新狀態的時候,有個小紅點吸引你點擊打開。

好奇心能夠快速吸引第一批種子用戶,且擴散極快。

優越感:通過分享互動進行身份形象的塑造。

如今天分享巴黎購物,明天曬三亞的高級海鮮大餐。幸福是比較級,對大多數人而言,生活再富足,只要周邊人過的都比你好,那也是feel like a loser。當然這個舉例有些極端,但看看‘微信運動’如此火爆,也是基於此原理,通過‘排名比拼’,樹立你在關系圈中的形象與地位。

歸屬感:在社交中,有著同類興趣愛好,價值觀的人逐漸靠攏。

在社會中,群體往小處發展就是興趣小組,往大發展可成立政黨。這時候,你會發現你們是一個群體,你們之間聊得來,你在這里能得到同類的分享與認可,屬於這個組織而不願意離開。

恐懼感:當陌陌的用戶發現實際與理想嚴重不符,此時好奇心也已蕩然無存,但又不可能建立任何歸屬感,且最重要的一點是用戶離開它沒有任何損失,更不會感到恐慌。

但有些模式或產品很厲害,比如微信。即便隨著好奇心的逐漸消失,人們會形成一種習慣,進入一個社群。一旦離開這個工具,即意味著離開這個社群,就會有極強的恐懼感,因為你所有的生活方式都在這里,一旦離開,你將失去所有聯系、所有身份,所有好友,所有圈子,乃至工作,這就是恐懼感。

結論Wework是這些共享經濟模式里唯一滿足上述幾點,是天生帶有社交屬性的,但並不是在線上,作為辦公服務的提供者,做好線下的服務與活動是最基礎的,線下做好,則無論中國人還是外國人,都會更喜歡面對面的真實社交;如果線下都做不好,那麽做線上又有何用呢?

關於這個話題,曾與Wework的CEO Adam Neumann溝通過:

問: 在網站上觀察到有很多不同的興趣組(Group),最多人數的才幾十人,很多1人或0人的組,這表示wework的線上社交很弱嗎?比如大家都喜好場地內社交,而不是線上。

(Adam Neumann)答:There is communication within the app and messaging system, but offline communication is encouraged and events are held often.  One way that the online messaging could be helpful is if you have a specific need, you may find someone online within the community to connect with.

譯:在app和內部溝通系統上,會有更多的交流。但線下交流同樣受到鼓勵,也會有很多活動舉行。線上內部溝通系統的好處是,如果會員有一個很具體的需求,他可以在線上社區中找到可以聯系的人。

.結語:互聯網+不是萬能的,是工具而非手段

在這個全民互聯網+的時代,我們要認清一件事,互聯網只是一種工具,是這個歷史階段出現的最好的工具。移動互聯網是共享經濟的基石,但並不是萬能的,我們需要把它當做一種工具。當IT時代剛來臨的時候,街頭忽然出現了一大堆“xx計算機公司”,現在已經很罕見了,同樣的是,未來不再會有“xx互聯網公司”的名字出現,因為那時候任意一家公司都將離不開互聯網,就如同我們現在使用的office辦公軟件一樣。

但不可否認的是,對於大部分想做Wework的空間運營商而言,做好最基礎的工具型產品與服務,是必不可少的,比如Wework的會員管理系統,工位與會議室的在線預訂,租金支付,活動與服務的展示等等,這些也是Wework低成本運營的關鍵所在,標準的線上化管理與操作,才能達到單個場地只有幾個甚至1、2個工作人員即可覆蓋服務的目標。同時,在場地逐漸增多的情況下,才能高效可控的管理運營並實現對信息的實時收集分析。

而這,也許正是Wework互聯網之路的正確方向。

Wework 共享經濟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0811

股轉監事長鄧映翎:新三板不是證券交易所 談流動性是偽命題

全國股轉公司監事長鄧映翎上周五表示,新三板不是交易所,必須定位在服務創業型、成長型和中小微企業的全國性公開轉讓場所。他認為,在新三板談論流動性是偽命題,由於新三板掛牌公司規範程度較低,投資機構盈利模式不清晰,就決定了流動性不可能高,這是市場因素本身決定的。

關於提高流動性的舉措,鄧映翎認為,關鍵在於增加投資者數量,但是降低500萬元投資者門檻需要以提高企業規範程度為前提。他還透露,三類股東問題有望在近期解決,掛牌公司IPO的道路將會更加順暢。

新三板不是交易所

鄧映翎上周五在招商證券2017年度新三板投資策略會發表演講時表示,“新三板的發展一定要在放在多層次資本市場的框架下來思考,新三板是全國性的公開轉讓場所,不是證券交易所。交易所上市的都是中型和大型企業,新三板是服務的是創業型、成長型和中小微企業,這是新三板的歷史定位。”

新三板定位問題一直為市場關註,焦點在於新三板究竟是A股市場的預備市場,還是和滬深交易所並列的全國性交易所。

去年11月,證監會發布的《進一步推進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發展的若幹意見》中,既指出新三板應堅持獨立市場地位,公司掛牌不是轉板上市的過渡安排,也要求建立多層次資本市場有機聯系,推出新三板向創業板轉板試點。

中信證券新三板首席分析師胡雅麗上周四在第一財經新三板峰會上指出,新三板股票的估值與市場定位有關,需要先判斷新三板會成為一個什麽樣的市場,再來選擇用場內市場的估值方法還是場外市場的估值方法。目前,新三板定位和建設還比較早期,大家各有各的判斷。

鄧映翎表示,市場不應期盼新三板明年有大的政策變化,以“政策市”看新三板有違新三板市場化導向的初衷,也不符合民營企業和國家經濟發展的需求。只有搞清楚新三板的歷史地位和功能,投資才不會出現失誤。

去年初,市場曾預期新三板降低投資者門檻、競價交易等制度將會在去年內落地,許多投資期限為“2+1”的私募基金產品湧入市場,目前多數浮虧嚴重。

流動性是偽命題

今年11月,新三板市場整體成交金額為207億元,環比增長44%,但與主板相比,新三板市場的成交量和換手率只能算零頭。由於缺乏流動性,新三板市場價格發現功能不足,市場資源配置功能受損。投資機構也因擔憂不能賣出而收緊投資,市場信心不斷下滑。

不過,鄧映翎認為,談新三板流動性是偽命題。“現在新三板的流動性非常差,主要是因為流動性高低跟公司質量和投資機構的盈利模式有關。”

他認為,新三板企業股票的流動性和估值與公司的規範程度成正比,只要公司進一步規範,市場自然就願意給出更高的溢價。另外,新三板介於創投市場和主板市場之間,不是投資機構變現退出的終點站,交易量肯定不大。

鄧映翎表示,過去新三板主要靠股轉公司自律監管,出現問題處罰力度較輕。但是,去年到今年上半年,地方證監局開始查處大股東挪用資金問題,發現有96%的公司存在資金占用問題。明年的重點工作之一就是推動新三板退市制度,這也是為降低投資者門檻打基礎。

“現在一萬家公司,有好的、有差的、有規範的、也有不規範的,現在都必須按照我們的標準規範,不然你就退市。只有大浪淘沙,讓新三板公司接近可以做IPO的程度,這個時候才敢放低門檻,讓大量的投資人進來買股票,新三板的功能才會發生大的轉變。”鄧映翎表示。

三類股東問題將解決

鄧映翎在講話中稱,新三板企業IPO三類股東問題將會解決。“這是現在最大的問題,我們正在和證監會溝通,要建立多層次資本市場,面臨轉板,就要解決三類股東的問題,相信這個問題很快就會解決。”

今年4月,有傳言稱證監會通知,擬申報IPO的企業股東中有契約型私募基金、資產管理計劃和信托計劃的必須在申報前清理。這意味著新三板掛牌公司要想IPO就必須先回購三類股東手中的股票。

目前,證監會尚未對傳言作出官方答案。一位大型投資機構負責人對記者表示,如果傳聞屬實,將對新三板市場產生災難性的打擊。清理三類股東將使掛牌新三板企業無法融到所需資金,同時,一旦企業決定IPO,機構投資者將面臨被清盤出局的結果。

東方證券股權投資與交易業務總部總經理姚春潮在第一財經新三板峰會上表示,“三類股東是新三板市場的主力軍,如果禁止三類股東在IPO企業存在,對新三板是非常大的打擊。為了盡量避免三類股東進來,有的想IPO的公司也付出了比較大的代價。”

目前,新三板上有53家公司上交IPO首發申請材料,部分公司股東中仍有三類股東尚未情理。

鄧映翎認為,只要三類股東問題解決,投資機構盈利模式就暢通了,接著投資者就會蜂擁而上,有IPO資質的掛牌公司股票想買都買不到,即使有500萬投資者門檻也不是障礙。他表示,“新三板最困難的時刻就是現在,但是希望就在眼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7106

專訪天使之橙:大部分無人零售都是偽命題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1220/166551.shtml

專訪天使之橙:大部分無人零售都是偽命題
野草新消費 野草新消費

專訪天使之橙:大部分無人零售都是偽命題

無人零售未來會趨向提供差異性產品。

在今年的無人零售領域,自動售貨機備受關註,其中尤以咖啡機、鮮榨果汁機最為亮眼。

野草君最近接觸的天使之橙,2012年成立,2016年開始快速擴展,並獲得4億元B輪融資。截至2017年12月,天使之橙已拓展至 176 個城市、轄區,4000多臺終端平均每銷售量達到 700 萬杯,市場占有率達到90%。

一個細分品類,如何判斷其市場空間?從自動售貨機切入,如何貫穿產業上下遊?在無人零售大潮中,什麽樣的形態才能走的更為長久?

近日,野草新消費對天使之橙的創始人周祺進行了專訪,從天使之橙五年的發展路徑中,或許可以找到自動售貨機更多的可能。

口述 | 周祺

整理 | 七月

蟄伏的兩年

2009年,我回國時就開始關註國內的飲料市場了。

當時國內飲品市場雖然廣闊,但細分來看,像是茶、咖啡、碳酸飲料等幾個品類,都有公司做到了極致。這時候再切入,其實非常困難。

在我看來,國內飲品市場主要有兩個趨勢:

第一,消費者對健康產品的需求在不斷提升。隨著消費力的增加和健康意識的增強,人們越來越願意接受優質、健康、中高端的飲料。

第二,未來所有的飲料都會向現場制作方向發展,像現磨咖啡、現泡茶,只有越來越新鮮的產品才能贏得消費者的喜愛。

在這兩個因素的考量下,我們發現橙汁雖然擁有較大的體量,但當時還很少有人涉足。因為作為生鮮飲料,現榨橙汁的門檻還是很高,市場上的競品較少,而市場上已經存在的現榨果汁,幾乎都是純手工的店鋪制造。

這種由各自小店生產出來的非標品,它的普及力度和推廣速度,遠比不上已經完成標準化生產的預包裝橙汁。於是我們的焦點變成了怎麽去規模化的生產、推廣現榨橙汁。

2012開始研發五個橙子後,2013年我將焦點確定在摸索制作標準上。這段時期,主要的工作就是配合政府有關部門,不斷地定義、修改無人業態中現制現售果蔬汁的評判標準,確保自動化設備安全有效。

之後一段時間,隨著終端的鋪設量變大,我們開始向上遊發展。包括建立了10萬畝果園,將機器和上遊果農形成一對一方陣,也就是說,每一臺機器每年提供一定量的資助,使果農可以一直從事集成方面種植性工作,以此形成良性循環。

另外,我們也在對產品進行更新,從現有法律法規的契合,到更先進技術手段的應用,不斷地定制磨合,來形成標準化作業。

這些搭建基礎、培養用戶信任的工作差不多用了兩年時間。而經過這兩年多時間,消費者也開始更多關註和願意便捷的獲取對身體健康有意義的產品。

經過兩年多的積累和渠道貫穿,到2016年,天使之橙條件成熟,迎來了高速增長。

增長加速另一個重要條件是移動支付手段的成熟。移動支付改變了用戶消費習慣,也很大程度上加強了我們對終端的控制力,團隊運營上的操作難度大幅下降。在2016年,天使之橙移動支付占比已經達到80%。

目前,在我們今年營收最好的城市中,營收額相比去年增長了三倍。今年相比2016年,整個銷售規模增長了3倍,終端效率也整體上升了3%-10%。

全產業鏈驅動

現在有很多做無人零售項目,有的想做零售基礎設施,有的想打透即時消費場景。但目前市面上所有的無人便利店,基本上都是在渠道上進行改進,所售賣的預包裝產品和傳統零售商提供的產品,並沒有本質上區別。

這種情況下,消費者獲得這些產品的渠道其實非常多樣,不止有線下的無人便利、傳統零售,還包括線上的電商渠道。

這種模式有非常明顯的缺陷——競爭大,服務場景有限。結果就是,無人零售在大型商場、交通樞紐等高流量消費場景難以切入。

所以我們的邏輯是,不能只關註效率端的改進,而要在前端產品形態和後端效率同時提高。

 

微信圖片_20171220212120

 

也就是說,我們做的是一個一產、二產、三產共同驅動的全產業鏈,在產業鏈上遊,產品設備本身、以及產業服務擴展上,都建立起了自己的產業壁壘。

在產業鏈上遊,天使之橙布局了穩定的供應網,我們打造了“千人千農”模式,舉例來說,上海的每臺終端都與湖南的一戶農民實名制對應,上遊與下遊直接聯系起來,這樣來推動上遊種植的專業化。

在完成國內布局之後,我們發現其中一個難點是,中國到了夏天之後就沒有橙子了,於是我們開始啟動全球化調貨,打造全球鮮橙供應網,這花了很久的時間。

在與供應商建立起足夠緊密的關系,並鋪設下信息化的供應鏈網絡之後,中遊我們選擇的是加強對產品的控制。

目前市面上的自動售貨機,都是直接購買,或由OEM代工研發到生產的整個過程,這種模式其實很容易被取代。而我們本質上是一個產品品牌,選擇的是完全植入設計、研發、生產設備,從技術層面比較高的行業壁壘。而另一方面,我們自己生產產品的模式也意味著對產品的強控制力。後續在產品上的改造、叠代、升級,就成了一件順理成章的事。

往下再到產品下遊,我們自己從渠道上來貼近服務業。天使之橙目前沒有很多加盟商,更多是與一些供應商合作來獲取資源,以保持對產品和服務的核心掌控力。這樣的話,作為一個獨立工廠和售賣點,我們相當於自建渠道,與便利店是一個平行渠道的關系。

很多人會覺得,我們這樣全產業鏈的模式會不會太重?但實際上拋開生產環節暫且不論,零售本身就是一個比較重的行業,需要足夠的密集,不斷平衡人效和坪效來形成規模效應,做零售我們不可能做到輕。

在這個基礎上,我們在產品研發方面的投入並不是輕重的關鍵,卻是我們核心競爭力,可以幫助我們建立行業壁壘。這是我們一定要做產品的邏輯。

我們目前所做的現制現售類產品有60%左右的利潤率,相比只有30%毛利率的預包裝產品,有相當大的利潤空間。

大部分無人零售都是偽命題

在線上,純互聯網公司,尤其是電商類,很容易形成規模壟斷。但是在線下很多公司不同差異化產品並存的情況下,一兩家公司或是互聯網巨頭很難完全壟斷。

我前面也提到過,如果不能在產品端做出差異化,在獲取預包裝產品方式越來越多樣化的今天,第三方運營的小商會越來越艱難。

按照這個標準來看,目前市面上大部分的無人零售都是一個偽命題

現在大多數便利店主推的是高利潤產品,例如關東煮、茶葉蛋,都是現場制作售賣的差異化產品。

而市面上的無人便利店主要是無人收銀,只從商家角度考慮來控制成本,卻沒有辦法在真正盈利的差異化項目上實現無人制作。

在其他無人商品領域,大部分自動售貨機其實也是扮演中間運營商的角色。盡管他們可以進駐更多的場景,然而一旦自動售貨機所承銷的品牌方開始進入這個市場,品牌方就擁有非常大的成本優勢,更容易進行投資布局,擠占運營商的生存空間。

所以綜合來看,未來一定會出現越來越多提供差異性產品的無人零售,賦予已有產品較高的附加值,創造一個擁有更多需求的市場。無人零售未來會結合供給側的改革,把需求端的有效產出與供給端的有效供應進行最短對接。

天使之橙未來的計劃,也是向提供更多樣化的差異性產品方向擴張。

我們會保持穩定的速度,每年推出現有體量一倍到兩倍數量的終端,完整地構建能支撐現在所有簡單服務的網絡。

另外,我們會在這個網絡的基礎上,進行新形態的全面改造,形成多元化城市的策略,在城市主題的共享性關系下,從集合店起,構建更多飲品、烘焙等二十元以下客單價的品類。在更細致的渠道下,盈利上會逐漸增加更多的可能性。

我們未來發展的目標是,成為一家百億級或者更高規模的公司,擁有更多元化的產品,主要以鮮食產品對接商業系統和辦公市場,撬動整個市場。

*本文為野草新消費原創,作者七月,編輯長歌。加入消費升級VIP群,請加野草君微信(djsl831)。

微信圖片_20171001215159

新消費 天使之橙 無人零售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9814

利字當頭:同股不同權是偽命題

1 : GS(14)@2017-09-17 13:28:32

少數人掌握改變遊戲規則的權力,本身並不一定是不公義;有權,可以用到盡,亦可以藏而不用。」少數人可以行使權力,但是行使權力沒有其他人的共識,權力也是難以持久的。何謂不公義?輸打贏要,就是不公義。講過不算數,也是不公義,尤其是當食言的人,掌握了權力。以上道理,放諸政治、市場,一樣通用。資本主義市場和政治社會,雖然是兩種不同的制度,最終也會有不同的呈現模式,但當中有共通的基本價值。以權益制衡為例,在政治的論述,有不少人過份簡化地將公平公義說成一人一票,這種思維很容易被人引伸成一股一票就等於有良好企業管治。對不起,純粹的一股一票,就好像多數人暴政一樣,是容許極少數人借助沉默大多數,無止境地剝削另一些少數。真正的自由民主,是連最少數人的權益都會得到合理的保障。同股不同權,其實是偽命題。重點是規矩是否一早講好,而小股東是否有「用腳投票」的自由。假如小股東有「不持股」的自由,虧待小股東的結果,最終會反映在長遠的平均股價之上。最理想的環境,是同一個時空,讓不同的市場規則容許不同股權結構的公司自由交易。事實上,不同的股權結構,也可以有很不一樣的結果;反而由政府局限了選擇,長遠削弱了市場推陳出新的能力和可能。從功利主義的角度出發,最佳的制度應該以最多人的最大長遠利益為依歸。當然,何謂「最大長遠利益」,可能根本沒有人有答案。然而,擴大選擇範圍,讓不同的可能性競爭,然後適者生存,理論上是最合乎「最大長遠利益」的願景。同股不同權,就算被淘汰,也應該由投資者用行動完成,而不是由政府出手抹殺。



利世民
http://www.fb.com/leesimon.hk本欄逢周二、四刊出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70907/2014555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0962

香港土地不足是偽命題

1 : GS(14)@2018-04-07 09:29:23

https://www.mpfinance.com/fin/da ... 6316&issue=20180407


【明報專訊】政府成立的土地供應專責小組,將就18個土地供應選項,展開為期近半年的公眾諮詢。近年香港樓價升至與一般家庭的負擔能力脫節,一個重要原因自然是土地和房屋供應受到限制,筆者復活節假期應內地發展商碧桂園(2007)邀請,到了馬來西亞新山巿參觀其海外最大的發展項目——森林城巿,將看到的一些東西和朋友分享,有朋友聽完後說香港的土地和供應不足其實是命題,又或是港人自找的!

先說位於新山的森林城巿,這個項目分兩部分﹕其中一部分是透過填海打造4個面積合共約20平方公里的人工島,並在島上分期興建以十萬計的住宅單位,連同其他商業及其他配套發展;另一部分則是在距離大約5公里的內陸部分興建高爾夫球場及酒店和別墅等,這部分佔地約10平方公里,即森林城巿佔地總面積合共約30平方公里,大概等同現時澳門約30.5平方公里的面積!

新山填海建人工島 住宅每呎僅2000餘元

據發展商表示,他們填海打造人工島,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可以避過收地涉及不同業權的麻煩,可以加快進度,加上現在的科技可大大短縮以前填海要等數年以至10年才完成沉降時間,森林城巿在2013年才開始填海,但首期萬多個單位已可在今年起陸續交樓。

朋友說,香港近年常說土地不足令樓價飛升,但每當政府要開發新土地,便總有政客和巿民出手阻撓,既不許開發郊野公園,填海更像是犯了天條,重建又說要保護歷史,結果土地供應受阻,年輕人要靠父幹甚至配合高成數按揭才可勉強買「劏房」,但一家私人發展商,卻可在海外透過填海興建以十萬計的住宅單位,大家知道填海造地成本不輕,但如森林城巿售價每呎也只是2000餘港元,能不令人深思?

朋友說,假如香港能選合適地點進行如森林城巿的大規模填海,又容許輸入大量外勞作填海及起樓工程,則隨時可以以每呎二三千元在數年內額外提供以十萬計的住宅單位,那香港的樓價會繼續飈升嗎?甚至可以大幅回落至一般巿民也可負擔的水平。

筆者不想評論新山的樓盤是否吸引,不過也找到一些資料供大家參考,根據NUMBEO網站比較新山和香港兩地經濟和樓巿的數據,原來新山2016年的人口增長率為1.1%,差不多是同期香港人增長率0.6%的一倍(圖1),新山2016年的經濟增長率為5.7%,更是遠遠跑贏香港的2.0%(圖2)!

港樓價負擔比率高出新山3倍

雖然, 香港的家庭入息中位數約20,294港元,差不多是新山當地家庭的約5139港元的3倍(圖3),然而香港巿區的樓價平均每方米約21.9萬港元,乃是新山巿中心每平方米樓價約1.53萬港元的13倍有多(圖4),換句話說,香港一般的家庭收入相對樓價負擔比率,高出新山3倍有多,相信和兩地土地供應受到的限制差別有重要關係!

香港土地問題導致樓價高企,不少評論更將香港樓市形容為「泡沫」,美聯集團主席黃建業最近在公司發表業績時創出「剛性泡沫」一詞,頗為有趣!他認為,香港樓巿形成「剛性泡沫」的政策因素,包括:

(一)房屋政策:在重重的辣招及銀行壓力測試等措施下,置業門檻設定得極高,市民上車困難。新特首上任後在其首份施政報告中提出以置業為主導,以增加供應為主軸的措施,看來是將房屋政策重點轉移至增加供應,相信有助疏導各階層置業需求,今年2月底公布的財政預算案中,政府亦無提出任何收緊房屋政策措施,如政府將房屋政策重點放在供應管理而不是壓抑需求的話,本地樓市將會得以健康發展。

港樓市形成「剛性泡沫」?

(二)人口政策:香港家庭數目節節上升,置業需求隨分支家庭數目而增加。與此同時,香港回歸中國逾20年,「香港」概念不斷擴大。根據入境處資料,近年,每年均有約7000人透過「一般就業政策」、「輸入內地人才計劃」、「優秀人才入境計劃」、「非本地畢業生留港/回港就業安排」及「資本投資者入境計劃」取得香港居留權。這批「新香港人」成為香港永久居民後,可以毋須繳付BSD,成為購買力新血。

(三)經濟政策:去年發表的《施政報告》預留資金發展科技,並革新稅制,以扶助本地企業,措施料可吸引更多外資公司來港投資,有助吸納資金,長遠為樓市帶來新增長動力。由於外資及創科公司不乏高收入人士,對豪宅市場尤起到刺激作用。

[陸振球 樓市解碼]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017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