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雲計算市場競爭激烈 亞馬遜領頭羊地位或將不保

8月2日消息,據CNBC報道,最近亞馬遜在雲計算領域的領軍地位或將不保。

微軟CEO Satya Nadella表示,如果公司發展順利,到2018年底微軟在雲計算方面的年收益將達到200億美元,其中包括來自Azure以及Office 365的收益。這將是其競爭對手亞馬遜的3倍之多。

數據顯示,亞馬遜雲計算部門第二季度的收入激增了60%,總收益達到近30億美元。市場預期,該部門今年的財政收入將達到120億美元,這將占據整個雲計算市場收益的一半以上。

同時,谷歌母公司Alphabet其他類收益(雲服務等)第二季度累計上漲超過30%,也達到22億美元。分析師認為,谷歌公司在雲計算領域擁有絕對的優勢,因為他們擁有谷歌搜索和YouTube的核心基礎設施,而且他們還擁有最大的雲計算平臺,這些足夠與亞馬遜抗衡。

雖然亞馬遜在市場領域依然保持著比較明顯的優勢地位,但是微軟和谷歌可以指向更高的增長率,而IBM繼續功能強勁主要得益於其主持的私有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8246

行業競爭激烈 雅芳二季度利潤微升營收同比下降

據外媒報道,雅芳公司公布第二季財報,該公司本季利潤為3300萬美元,合每股收益6美分,調整後每股收益為7美分,高於分析師預期。上年同期利潤為2880萬美元。

該公司本期營收為14.3億美元,同比有所下降。

近年來,隨著消費者從雅芳直銷轉向互聯網,加上化妝品行業的競爭越來越激烈,雅芳的股票急劇下降。

雅芳首席執行官Sheri McCoy表示,由於成本削減和定價控制等在塑造品牌方面的努力,該公司的業績表現已有所提高。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8250

【記者觀察】恒大廊坊控股為何激烈爭奪上市平臺?

廊坊發展(600149.SH)賬面上不到兩億的凈資產,然而在中國恒大(03333.HK)和廊坊控股的增持之下,市值逼近百億。在不少業內人士看來,這是雙方對殼資源的爭奪,無論是恒大還是廊坊市政府,都有把旗下資產註入A股上市平臺的動力,而廊坊發展更加是廊坊市國資委的主要上市平臺。近日隨著監管部門對借殼上市政策上不斷收緊,恒大是否“賭得有點大”,也引發業內人士關註。

廊坊發展2016年中報顯示,賬面上凈資產只有1.94億元,而市值已經達到93億,逼近百億大關。恒大旗下非地產業務的發展,使得這些業務未來都有上市可能,這些業務在A股也顯然享有比港股更高估值;而對廊坊發展來說,其主要股東廊坊控股是廊坊市政府旗下公司,隨著京津冀一體化進程,房地產業務也可望有不少發展空間,廊坊發展這個上市平臺顯得至關重要。

恒大買殼要狠狠賭一把?

對於恒大舉牌廊坊發展的動機,分析人士認為“買殼”可能性較大,是為恒大旗下龐大的資產尋求資本化的平臺。目前恒大已經持股廊坊發展15%,而廊坊控股最新已經增持到15.3%。

此前,廊坊發展披露的《詳式權益變動書》中,恒大提及“不排除在未來 12 個月內對上市公司或其子公司的資產和業務進行出售、合並、與他人合資或合作的計劃,或上市公司擬購買或置換資產的重組計劃。”以及“不排除在未來 12 個月內對上市公司《公司章程》進行修改的可能。”對於其舉牌理由,恒大提及增持廊坊發展的目的為了充分把握京津冀一體化的政策契機,對上市公司未來發展前景看好。

不少業內人士認為,對恒大來說,許家印旗下那麽多產業,包括快速消費品、金融、足球等等,有的已經上市了,不過多數都還沒有,考慮到在消費品、金融這些產業來看,A股比海外市場有更高的估值,這也不難理解恒大最近為何頻頻在A股資本市場動作頻頻,未來這些產業都可望註入A股上市公司平臺。

此前,證監會發布了《關於嚴格重組上市監管工作的通知》,對借殼上市給予了極大限制,這使得不少投行人士感嘆,“到底借殼上市還能不能做了”,無論是信息披露,還是對項目的實際核查,甚至是事後的監管措施來看,證監會新領導對借殼上市的核查已經變得非常嚴格。

對此,深圳一名投行人士認為,恒大這次賭得有點大,A股上市規則和港股很不一樣,恒大如果要讓旗下其他資產以後借殼上市,或者以其他方式註入A股上市平臺,能不能成行有很大不確定之處。而隨著對殼資源的要求也有所提高,要合法合規、債務幹凈、產業契合,很多殼資源已經被排除在外,而剩下那些真正符合要求的殼資源,也顯然會遭到資金追捧,廊坊發展也是個比較典型的案例。

廊坊國資委“買買買”為的也是註入資產?

相比恒大,廊坊發展作為廊坊國資委主要的上市平臺,在京津翼一體化的宏觀政策背景下,廊坊市國資委也有動力把相關資產註入到上市平臺,這也不難理解為何廊坊控股非得和恒大爭奪第一大股東地位。

廊坊發展8月9日晚間公布了控股股東增持公司股份進展,廊坊控股於8月5日、8月9日都繼續增持,目前廊坊控股持有公司5817.37萬股,占總股本的15.30%,持股暫時超過恒大(15.00%)。

今年六月中,《北京市人民政府關於全面深化改革提升城市規劃建設管理水平的意見》提出要統籌北京城市副中心與中心城區、北京東部地區以及河北省廊坊市北三縣的協調發展,要求2016年底完成北京城市副中心總體城市設計和重點地區詳細城市設計。

中投證券分析師李少明認為,近期股東大會資料來看,作為廊坊國資旗下唯一上市平臺,大股東廊坊控股不會願意輕易放棄對上市公司的控制權,資產規模雄厚的恒大,在公司複牌後不斷增持,花上幾十億繼續爭奪控制權意願強烈。

第一上海證券分析師王師奮在6月底發布的研究報告稱,廊坊市2016 年月均住宅成交面積較2015年月均上升了33.6%,月均成交金額則上升了48.2%,庫存去化周期降至半年以內。2015年1月至今住宅均價漲幅不遜色於其他強二線城市,累計上漲了21%,漲幅略超廈門。

深圳一名房地產行業分析師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規劃細則出臺是最好的市場加速器,北三縣和廊坊市區明顯受益,房地產市場可望有較大發展空間,對廊坊市政府來說,的確很需要廊坊發展這個上市平臺,未來無論是註入其他資產或者直接註入土地儲備都有可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9752

競爭激烈 歐萊雅上半年銷售額增長、增速放緩

雖然業績依舊保持增長,但對於歐萊雅來說,面對新晉品牌的競爭,想要再爭奪新的消費者和市場已經沒有那麽容易。

歐萊雅日前發布2016年上半年的銷售總額為128.9億歐元,同比增長4.2%,與2015年上半年14.7%的增幅有較大差距。據路透社報道,歐萊雅第二季度的銷售額同比增長4.3%,略低於分析師預測的4.61%。

第一財經記者註意到,在這份最新的中期業績報告中,歐萊雅首次披露旗下品牌美即面膜的情況。歐萊雅稱,美即的表現不及集團預期,品牌在上半財年商譽減值2.13億歐元。

廣東日化商會秘書長余雪玲在接受相關媒體采訪時表示,所謂的商譽減值,主要是收購時價格評估過高。

換言之,這意味著如今歐萊雅預計美即帶來的經濟利益已經比原先收購時所預計的要低。美即的業績數據此次並未在財報中單獨體現。不過公司隨即表示,此減值為非經常性費用,對集團現金狀況無任何影響。

美即其實是中國的本土品牌。2010年9月24日,美即在港交所上市,超額認購784倍,成為當年港交所“股王”。2014年,歐萊雅豪擲65.38億港元全資收購美即,而美即退市後正式成為歐萊雅旗下一員。

事實上,被收購後的美即在相當長一段時間仍然是以子公司的形式獨立運營,而作為母公司的歐萊雅也確實給予原管理團隊充分空間。不過到了2016年4月,美即面膜市場及營銷部被正式並入歐萊雅大眾化妝品部進行管理,原有在廣州獨立運營模式被打破。同時,美即部分團隊遷至上海。

在收購美即時,歐萊雅顯然樂觀。隨著紙片面膜的普及,面膜已從最早的“奢侈品”變成大眾消費品。對於並購,歐萊雅集團董事長兼CEO安鞏表示:“這是歐萊雅自2008年收購聖羅蘭美妝以來最重要的一次收購。MG美即品牌的加入與歐萊雅大眾化妝品部的品牌組合形成良好的互補。”

雙方也許未曾料到的是,這樣一個單一品類看似容易操作,實則不然。安鞏在此前舉行的上半年財報分析師會議上表示,自從2014年完成交易以來,美即面膜一直遇到越來越激烈的競爭。

在全球的美妝市場中,高端面膜市場幾乎都是歐美、日本品牌水洗式面膜的天下。而如今最為消費者接受也是那些價格便宜的紙片面膜,低至數元一片即可買到。在這一領域,從早前的美麗日記到現在多如牛毛的各式品牌,顏色設計、創意包裝甚至氣味等都引領了潮流,受到市場追捧。

由此可見,只做面膜這樣單一品類的美即想要在如今眾多品牌的夾擊下做出特色顯然很難。

減值的不只是美即,還有2011年收購的潔面儀品牌Clarisonic科萊麗。這次的中期財報顯示,科萊麗上半財年有2.34億歐元的商譽減值。歐萊雅集團在財報中表示,對這兩個品牌的戰略不會改變。

雖然如此,這個美妝巨頭並購的腳步並不會因此而停止。

就在今年7月,歐萊雅集團先後收購了新興沙龍香水品牌Atelier Cologne和美國化妝品牌IT Cosmetics,後者12億美元的身價也使該交易成為該集團過去八年之最。有分析指出,對於正在放慢的市場,歐萊雅集團期望通過收購來進一步刺激銷售收入的增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0048

B2B戰火激烈,紛享銷客在資本寒冬中轉身:E+輪後尋回商業本質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1018/159273.shtml

B2B戰火激烈,紛享銷客在資本寒冬中轉身:E+輪後尋回商業本質
袁琳 袁琳

B2B戰火激烈,紛享銷客在資本寒冬中轉身:E+輪後尋回商業本質

一家以戰略打法“快速響應”而聞名的公司,一年之內進行了他的第三次戰略調整,並迎來了創業以來的第六輪融資。

阿里巴巴前CEO衛哲說:“B2B的春天來了,且快進入夏天,但這不是好事情。行業變熱,意味著會有更多人和錢進入。大家如果有先發優勢,要快點把壁壘建構起來。”

在業界人士眼里,紛享銷客是一家業務爆發力巨大,融資能力極強的B2B公司。2016年7月20日,繼四個月前完成E輪融資後,紛享銷客又宣布完成E+輪融資,兩輪融資總額高達7000萬美元,再次刷新國內企業級市場融資紀錄——至此,紛享銷客共計完成了六輪。

對於被資本寒冬陰霾籠罩的互聯網創業領域,紛享銷客無疑是讓人艷羨的。但聚集著“創業老炮”的紛享銷客創始團隊,已經敏銳的察覺,危機隨時可能迫近。與之前E輪融資時聲勢浩大的發布會不同,E+的融資發布紛享選擇做一場小型的媒體溝通會。這一次,出現在媒體面前的羅旭仍然樂觀且富有激情,不過在某些時刻他看起來也頗為嚴肅憂心忡忡。

在寒冬之中備足糧草彈藥之後紛享再次宣布進行戰略調整。

變化中尋求爆發

成立五年,紛享銷客平均每半年就會進行一次業務架構的調整,被看做是迅速適應市場叠代的典型創業公司。

2016年3月紛享拿到E輪融資,就曾宣布對外戰略轉型,從“移動銷售管理專家”紛享銷客,轉到“移動辦公平臺”紛享逍客。幾個月後,“紛享銷客”將這個名字重新啟用,將專註銷售領域,以產品為原點,以用戶為中心,做更深入的探索和研究,並進行了企業組織架構的變動,以適應產品和客戶服務的回歸。

選擇了主動的“壯士斷腕”,與對手一起在免費的基礎上拼產品服務,擺在紛享面前的路,其實也異常清晰——舍棄收入,就是為了要堅定不移地做大用戶規模。這一決定看似決絕果斷,可這背後也有暗藏著無奈。

過去一年企業級市場的競爭態勢和用戶心態已發生了巨大變化。隨著資本的大量湧入,企業級市場正被快速催熟,要求創業公司不得不開始往縱深層面去發展;對於客戶而言,他們對市場的理解程度也今非昔比。他們更希望去挑選能夠解決自己實際業務中關鍵問題的產品,重心在基礎通訊層面的功能型產品已經不是企業里面最關心的業務上痛點。

所以,與其說紛享轉型聚焦做產品,不如說是用戶更看重這一層面的提升。依賴過去幾年的積累,紛享團隊已經有了對用戶有著很好的洞察力和理解能力。基於這些,接下來紛享內部也會對產品重點做一些邊界上的定義和調整,相對應的,比較多的資源會聚焦在和銷售過程管理以及客戶管理相關的產品設計和研發上面,對非剛需和痛點的半辦公通訊業務投入不會再擴大。

羅旭對外表示,公司戰略將重新聚焦銷售管理,這是全員在否定之否定後的肯定。年初,公司將戰略定位於移動辦公平臺,走入口+平臺+生態的戰略,結果證明,這個策略造成了紛享定位模糊,資源不聚焦。事實上,銷售管理才是中國企業最核心的剛需,工具+平臺+生態,這才真正符合中國國情的中國SaaS平臺之路,

因此在工具層面,紛享選擇回歸銷售管理,是中國企業的剛需,也是紛享團隊之所長。聚焦銷售後,紛享將持續不斷的集中優勢資源深化CRM的不斷改進,建立團隊開始客服系統開發,同時布局企業間的互聯互通與PAAS平臺的構建。

戰略調整後的提升核心概括起來主要在兩大方面,其一個是在基礎協同辦公能力上面的提升,其二是再度聚焦銷售管理領域。

而這種種變化背後的另外一層大的隱憂其實是羅旭沒有對外界提及的。

企業級服務市場的戰火荼蘼

整個2016年,企業級市場硝煙彌漫。阿里釘釘的免費策略,在移動端企業通信、企業協同領域,快速收割著中小企業用戶。

紛享也推出辦公版免費,由移動銷售管理工具升級為一站式移動辦公平臺,此舉不能說完全是因為阿里釘釘、微信企業號的夾擊,不過羅旭也直言不諱,是外部大環境讓紛享的免費策略提前了。

戰略聚焦後的紛享,已經在做兩個調整:第一,逐漸地從“移動辦公”轉回“移動銷售管理專家”這個定位;第二,逐漸地從中小企業甚至小微企業客戶為主,擴寬到中大企業市場。

而幾乎與紛享宣布E+輪融資的同時期,釘釘也發布了3.0版本,企業級市場的恐慌情緒持續蔓延。釘釘3.0版本被看做是其團隊歷時16個月嘔心瀝血的成果。早在今年的春季戰略發布會上,釘釘就推出了覆蓋多人視頻、智能考勤等多個功能的2.9版本,不過負責人陳航坦言:“這只是在企業內部協作的功能延伸,還沒達到我心中的3.0”。

實際上,從釘釘2.0到3.0,釘釘采用逐步開放的策略,先打造企業生態服務開放平臺,再通過版本升級、獨立應用突破企業內部壁壘,從“釘釘+協同”“釘釘+CRM”到如今的“釘釘+移動訂貨”,釘釘在打造企業服務生態圈上也有著截然不同的思路。

毫無疑問,釘釘3.0的發力和紛享的回歸都印證了整個企業服務級市場的趨勢。第一,廠商一定要明確自己的商業模式,不能左右搖擺,只有專註才能既利於企業成長,也利於行業發展。做平臺和做應用,商業模式完全不同。做應用意味著專註深耕,做平臺意味著鏈接和服務,二者的側重點不同,但卻指向殊途同歸。第二,對於應用廠商來說,輕量級產品的生存空間面臨挑戰,產品一定務必要做精做專做深。

一個信號是近期紅圈營銷也發布了一個公告,擬收購金科信息不超過40%的股權,共同開拓“SaaS+金融”業務領域,這種與軟件項目型公司的合作,能夠快速獲得細分行業的經驗和客戶資源。通過與金科信息合作,紅圈營銷得以進入門檻較高的金融服務行業,這將是國內首家基於SaaS模式切入金融信息化業務的公司,

輕量級應用的技術門檻低,很容易被模仿,也容易被平臺型產品整合,而且隨著企業互聯網進程的逐步完成和企業內部管理能力的日漸提升,企業也需要專業化的應用工具,因此應用廠商一定要在專業性上下功夫,未來專業性強的垂直應用會有很大發展空間。

這也是紛享選擇戰略縱深的本質原因。事實上,往業務縱深去,往行業縱深去,這並非紛享今天才有的思考。早在2014年底,羅旭就曾對外公開表示,以前的企業軟件跑的是信息流,未來不僅跑信息流,還要跑交易生意。次年1月份,一個名叫“紛享百川”的項目在紛享和它的經銷商體系里啟用。羅旭當時形象地描述:我在這里(紛享百川)喊一嗓子,我的經銷商就可以收到。

今天,以產品為中心,以用戶為中心,又成為了下一階段紛享組織架構,管理模式與內部價值體系調整的重心,產品市場部,用研團隊,用戶社區,基於產品與用戶使用狀況的數字化分析體系,這些工作已經被羅旭排到了重中之重。

有一段時間,紛享在銷售管理領域的行業地位似乎受到挑戰和威脅,而銷售管理是紛享的核心業務,對於一家公司而言,在掙錢的業務上,城池不容有失。

不過平臺戰略不是喊出來的,是做出來的,再大的一個平臺,也需要一個切入點獲取用戶,因此工具-平臺-生態的路徑是羅旭今天摸索出的最適合紛享的路徑。

不同於BAT這種量級的超級平臺,他們的產品對用戶並無直接影響,無論好壞都不會對市場推廣產生太大影響,但對於紛享這種創業公司而言,任何的落腳點,產品定位一旦出現問題,都會遠離用戶心智。

跑得太快,需要調整:從細分殺入平臺

羅旭對此一直頗有警覺。此前曾在內部郵件中羅旭就曾提及:“我們跑得太快了,甚至有些時候,我們把魂跑丟在了身後。市場的機遇,競爭的格局,自我的驅動等等,我們太急了,我們玩命跑到了行業第一,但用戶是否一直在我們心中呢?我們在產品與價值上究竟有沒有形成核心競爭力?在產品能力與體驗上,在用戶感知與口碑上,在品質營銷與客戶服務上,有沒有成為一家受用戶欲罷不能的優秀公司?我們欣喜於月月增長的營銷數據,有沒有忘記價值創造的初心?這些,需要我們永遠拷問自己。”

不久前,“資本女王”今日資本合夥人徐新曾就資本寒冬進行過一次演講,她在演講中提及,2016年就快接近尾聲,她最大的感受是這一年什麽都成長乏力,很多東西都是在下跌。做了21年投資的她,今年上半年第一次感受到這個冬天很寒冷。生意越來越難做,線上的企業沒有流量要到線下去找,線下的企業沒有人要到線上去撈,冬天來的時候,活下來就是好樣的。

對於創業公司而言,如果能夠占領消費者的心智,做到30%市場,比第二名大兩倍,才安全,在這之前都是不安全的,因為存量比增量大,隨便殺出一個程咬金就把你給幹掉了。抓一個細分市場做到30%的市場占有率,這是線下,如果是線上至少要做到百分之七八十才會安全。作為創業者,一定要抓住品類機會:聚焦一個特別細分的市場,占領用戶的品類心智。

成為平臺肯定意味著公司估值會更高,CEO個人成就更大,做垂直領域的深耕細作,雖然公司的估值會低,但深耕本身就能帶來價值。紛享從細分領域轉型平臺,再從平臺收縮回細分領域的決定,是這一輪創業領域中頗具典型意義的嘗試。看上去,這一次羅旭和團隊在創業第五年的寒冬之中又做了一次正確的選擇。

紛享銷客 羅旭 資本寒冬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9317

地方AMC擴容浙滬“二胎”搶跑 各路資本激烈競逐

11月7日,第一財經獲悉,銀監會公布陜西、青海、黑龍江、浙江、上海5個地方資產管理公司(AMC)名單的通知,其中浙江、上海兩地批複的是第二家地方AMC。這意味著兩地在監管層松綁省級AMC、允許“二胎”的政策中搶得先機。

此前的10月21日,銀監會發布《關於適當調整地方資產管理公司有關政策的函》,放寬了對地方AMC的相關限制,允許每省最多可設立兩家地方AMC,並松綁地方AMC對外轉讓不良資產。

銀監會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二季度末,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余額1.44萬億元,較上季末增加452億元,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1.75%。面對上萬億的不良資產市場,越來越多的資本開始角逐地方AMC,例如上市公司、基金子公司、信托、券商以及金融控股集團等。

三地迎首家 浙滬“二胎”搶跑

根據銀監會上述批文,批準陜西省、青海省、黑龍江省、浙江省、上海市五個省市,分別設立陜西金融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下稱“陜西資產”)、華融昆侖青海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華融昆侖”)、黑龍江嘉實龍昇金融資產管理有限公司(下稱“嘉實龍昇”)、光大金甌資產管理有限公司和上海睿銀盛嘉資產管理有限公司(下稱“睿銀盛嘉”),參與本省(市)範圍內不良資產批量轉讓工作。

根據公開資料,嘉實龍昇2016年6月成立,註冊資本10億元,目前共有5家股東,分別為中晟合銀資產管理(北京)有限公司、嘉創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嘉實資本管理有限公司、深圳市尚瑞投資發展有限公司、黑龍江文化產業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

第一財經獲悉,嘉實龍昇是首家由基金子公司發起設立並控股的地方AMC,公司董事長趙學軍同時擔任嘉實基金的總經理,以及嘉實基金子公司嘉實資本的董事長。

陜西資產在新獲批的5家地方AMC中註冊資本最高,達45億元。其中,陜西省國資委為第一大股東,並引入了延長石油、西安城投、陜國投、中信證券、長安信托等大型國有企業為戰略性投資者。董事長冷勁松曾任西部證券投資銀行總部總經理、陜西楊淩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管委會副主任。

華融昆侖註冊資本10億元,由四大金融資產管理公司之一的中國華融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組建,聯合青海泉汪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格爾木投資控股有限公司共同發起設立。

在上述5家地方AMC中,浙江省和上海市“二胎”搶跑。光大金甌和睿銀盛嘉分別是浙江省和上海市的第二家AMC。

根據此前銀監會發布的相關函件,對於省級增設AMC,其要求考慮三大因素:一是當地不良貸款余額較高,不良貸款處置壓力較大;二是不良資產增速較快,不良資產轉讓需求較高;三是已設立的地方資產管理公司正常經營並已積極發揮作用。

浙江此前已經設立了一家地方AMC——浙江省浙商資產管理有限公司,由浙江省國際貿易集團全資控股。

光大金甌2015年12月底成立,被稱為溫州版“壞賬銀行”,註冊資本10億元,由中國光大集團控股。工商註冊信息顯示,中國光大投資管理有限責任公司和中國光大集團股份公司分別投資3.5億元、2億元,合計持股比例55%,此外,溫州市金融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和溫州市工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分別投資3.5億元、1億元。

上海此前也已成立上海國有資產經營有限公司,由上海國際集團全資控股。

據第一財經了解,睿銀盛嘉首期註冊(實繳)資本10億元人民幣,由上海地方國有資本聯合民營資本共同出資,是滬上首家混合所有制的“壞賬銀行”。由中信銀行上海分行前副行長夏建新擔任公司CEO。

有業內人士分析,地方AMC作為地方金融業的延伸,具有“人緣”“地緣”等特點,一方面能發揮本地化溝通協調優勢,提高有效消化和處置金融不良資產的效率;另一方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打破四大金融AMC的價格壟斷,銀行在出售不良資產方面將獲得更多的議價權,進而可以為優化銀行信貸結構,以及為服務地方經濟留出更多空間。就不良資產管理行業來說,通過地方AMC的設立,培育更多的市場參與主體,長期而言有利於促進整個行業的良性發展。

多元資本角逐

從前述5家新批地方AMC的投資方構成中可以看到,地方AMC正在吸引越來越多的資本進入。

例如,陜西資產陜西省國資委為第一大股東,更引入了14家股東。今年5月份,陜國投也公告稱擬追加2億元入股陜西資產,即共使用自有資金3億元認購其股權,持股比例5.36%;嘉實龍昇最大股東為嘉實資本;光大金甌則由光大集團控股,合計持股比例55%。

一位不良處置市場資深人士告訴第一財經,在銀監會發布松綁地方AMC文件之後,各路資本都在爭搶進入地方AMC,“目前大部分第二批省級AMC都被地方國有資本緊盯,大量民營資本也想進入參股,不過競爭非常激烈。”

民營資本在地方AMC不斷擴容的過程中在不斷湧入。除了前述睿銀盛嘉由地方國資聯合民營資本出資之外,此前的湖北資產管理公司、寧夏順億資產管理公司和吉林金融資產管理公司註冊資本均為10億元,都有多家民企成為股東,吉林金融資產管理公司更是由來自遼寧的民營企業宏運集團發起成立。

據AMC行業人士介紹,地方AMC在主營業務上目前主要鎖定三個重點:一是重組金融不良資產。各行各業的許多不良資產最終都會表現為金融壞賬。二是重組國有企業不良資產。與2000年前後處置國有企業破產關閉的時代背景和目的初衷不同,目前的主要任務是處置國有“僵屍企業”、空殼公司以及各種無效低效資產,為優質資產證券化鋪路,為國有資本優化布局奠基。三是重組社會不良資產。與20年前不同,這一輪不良資產主要集中在非公企業,表現為企業暫時性的資金鏈斷裂,很多企業稍微撒點“陽光雨露”就會起死回生。

因此,地方AMC在股權上引資多元化,將促使其在不良資產的處置上更加靈活。

睿銀盛嘉表示,將依托不良資產處置牌照,定位為“企業債務重組金融專家”。將圍繞上海市政府調結構、促轉型的戰略部署,積極參與地方企業債務重組與金融不良資產的處置,積極發揮AMC對地方經濟金融的“穩定器”作用。

也有業內人士建議稱,地方AMC在機制構建上要完善三個端口。在前端,要通過銀企合作、基金引導等,建立高額度、長周期、低利率的資金池。在中端,要把握好“多兼並重組,少破產清算”原則,對歸集資產拆包篩選、分類分包,實施精細化管理、專業化經營、市場化處置。在後端,要備足定向增發、債轉股、資產證券化等工具,並形成安全的退出通道,加快資產的流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2553

多空因素激烈交鋒 險守3200後流動性成隱憂

不少人預測到了調整,不過可能沒有想到調整會這麽大。截至12月5日下午收盤,上證綜指下跌約40點,跌幅1.21%,尤其是中字頭多股跌停、舉牌概念股更是集體暴跌。

12月3日,證監會主席劉士余在基金業協會會議上發表對於險資舉牌的言論後,12月5日,以中國建築等為代表的險資舉牌標的承壓,進而殃及帶動本輪股指上漲最大推力的藍籌股,出現一片大跌。與此同時,意大利公投失敗繼英國脫歐、特朗普勝選後成為外圍市場的又一只“黑天鵝”,歐元暴跌,美元則大漲。

但國內市場,深港通在12月5日正式開通,意味著將有更多資金北上。不過也有賣方人士指出,由於利好早已消化,消息落地也是利好兌現。本報也註意到,本該大漲的券商(中信二級)大跌3.44%。

深港通利好兌現

8月16日,中國證監會與香港證監會發布聯合公告深港通正式獲批,相關籌備工作歷時3個多月。12月5日,深港通開通儀式在深圳證券交易所和香港聯合交易所同時舉行,深港通正式啟動。

深股通和港股通首單交易“花落”深康佳A和匯豐控股,成交金額分別為481元人民幣和2.45萬元港幣。

“深港通開放下,外面投資者能看到更多的好的標的,同時也是國內投資者走向海外一個好的通道,對於投資者拓寬他們的投資領域非常有幫助。”雲鋒金融財富管理部董事總經理蔡華向第一財經表示。

但多位分析人士指出,深港通開通後短期影響較小,更多是在中長期,並且對港股的影響略高於對A股。

“從8月中下旬至今南下資金還是比較活躍的,深港通開通我覺得對A股的影響相對小,本身國內的股票現在估值偏高,海外投資者對深圳中小創的興趣不是特別強烈。但是國內資金對香港的市場還是有些稀缺的。” 中金公司策略分析師王漢鋒便指出,盡管是翹首以待,但是市場情緒已經有所反應,但是情緒已經在滬港通有所反應。

“港股相對便宜,而港元和美元是掛鉤的,資金南下意圖會強於北上的意圖。另外深港通開通也意味著利好兌現,市場也有調整的壓力所在。並且到了年底機構有業績考核壓力,從這個角度來看建議防禦為主。12月還是比較難賺到錢。”一家上市券商的策略分析師表示。

Wind統計顯示,中信一級分類的非銀下跌2.23%,太平洋、廣發證券等跌幅均在6%以上。

“港股的投資者和A股投資者很不一樣,港股是非常理性的,以專業投資者為主,有大量海外投資者,對公司的判斷基本上的判斷不是基於故事或者虛無縹緲的東西,而是基於基本面。有時候很難理解同樣的公司為什麽在A股、在港股面臨很大的折溢價。其實這就是資本的流動性不足。隨著滬港通開通大量資本南下,自然帶來投資機會。”蔡華也認為。

“現在看明年,我們還是相對比較積極。一是香港明年的盈利增長是恢複性的增長;二是香港現在估值相對便宜;第三是資金流向的影響。”王漢鋒也表示。

險資舉牌股受挫

12月3日,證監會主席劉士余在基金業協會第二屆會員代表大會上公開譴責險資杠桿收購,甚至措辭激烈地稱之為“強盜行為”。

“最近一段時間,資本市場發生了一系列不太正常的現象,你有錢,舉牌、要約收購上市公司是可以的,作為對一些治理結構不完善的公司的挑戰,這有積極作用。但是,你用來路不當的錢從事杠桿收購,行為上從門口的陌生人變成野蠻人,最後變成行業的強盜,這是不可以的。”劉士余言辭強烈地表示。

這一表態後,12月3日便有不少市場人士指出或對相關板塊帶來壓力。今天,市場果然引來強烈反應,舉牌指數大跌2.27%,圓通速遞等在內的六只個股跌停,中國建築大跌9.15%,南玻A大跌6.61%,伊利股份跌6.19%,萬科A的跌幅也達到3.59%。

“近期個別保險資金較為激進的舉牌行為,證監會和保監會都做出了嚴厲表態,明確審慎監管原則,監管加強預期將給這一主題相關股票帶來壓力,對指數帶來較大壓力。”深圳一位公募基金經理認為。

另外,第一財經也註意到,12月2日晚滬深交易所調整雙融可充抵保證金證券折算率,新增估值指標要求,這也顯示出表明監管警示高杠桿的態度。

並且,12月是今年以來最大的解禁月份,其中定增解禁占比較高。無疑,這也代表12月份存在相當的減持壓力;另外加上機構月底的考核,不排除機構間高倉位的博弈劇烈,加大市場的波動,這對於市場的資金面和風險偏好均可能產生較大負面沖擊。

“趁著大環境不好,一些好的成長股砸下來,比較好的中長股是可以中長期持有,但同樣還有很多估值很貴的。去年年底很多抱團取暖,遇到了今年年初的熔斷。到了季末博弈增加,行情很難說,還是要基於基本面,最好是中長期持有。我個人還是偏愛內生增長的優勢的成長股,可以從比較稀缺的行業去找這類的中長期持有。”上述深圳公募基金經理進一步向第一財經日報表示。

註意流動性風險

昨晚,意大利修憲公投結果出爐,隨著民眾一如預期的投票反對,意大利總理倫齊的政治豪賭以慘敗收尾,他也宣布辭職,歐元因此遭受打擊。

在英國脫歐、特朗普勝選後,海外市場的又一只“黑天鵝”落地。不過,這次“黑天鵝”的影響似乎不如此前,盡管歐元受到打擊、美元擡升,但恒指、日經指數來看,影響並不是很大。並且,周一歐市早盤,歐元一掃頹勢,兌美元升至1.0655。

“避險一方面對情緒推升是短期現象,整體對整個歐盟的影響被過於悲觀地定價了,並且影響也是要長期來體現的,並不是立馬就會讓歐元分崩離析。對資本市場的利空是短期、有限的。”上述滬上上市券商分析師對此表示。

國金證券策略分析師李立峰認為,意大利公投短期對A股影響有限,影響A股的話還是年底流動性。“從資產的反應來看,歐元剛剛出現跳水美元則跳漲。今天出現較大的跌幅,有些是監管層的態度,反複強調12月的風險,主要是年底流動性的問題。”李立峰說。

下半年,隨著美聯儲通脹預期以及特朗普對基建和減少稅收的表態,刺激了美國經濟回升的預期,全球債市出現了劇烈波動。美國國債收益率最先反應逐步回升,截止到12月2日是2.4%的水平,中國國債收益率從10月下旬開始血雨腥風基本達到了2015年年底的高度。

“回到國內來看的話,是抑泡沫防風險,周末劉主席的講話還是比較擔心市場泡沫,如果杠桿收購過度、放不掉泡沫的話會比較擔心。而央行的動作導致資金面出現了異常的緊張,到了年底各大行對流出資金是一個謹慎的態度。如果年底資金緊張發生的話,除非央行公開表態防水,那麽資金黏性會有一定的擔憂流動性的緊張。”李立峰進一步表示。

上述深圳基金經理也認為,預計12月份接下來的時間會“穩匯率、穩流動性”,資金面的波動預計還會存在。接下來臨近年末,市場將進入資金面慣性緊張階段,加上今年春節早於往年,資金面本身可能出現超過正常季節性的緊張。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6305

期貨午盤:期債多空激烈爭奪 臨近午間再度轉跌

期貨午間收盤,黑色系震蕩分化,熱卷漲超1%,動力煤、焦煤跌超1%;有色金屬表現強勢,滬銅、滬鉛、滬鋅漲超1%,但滬鋁跌近1%;化工系多數走低,聚丙烯跌超3%,PVC、甲醇跌近3%,而橡膠漲超3%。

國債期貨方面,今日早間國債期貨大幅震蕩,多空雙方陷入激烈爭奪。臨近午盤,十年期國債期貨主力合約T1703、五年期國債期貨主力合約TF1703雙雙翻綠,並創下日內新低。

東吳證券認為,債市當前主導邏輯並不在基本面複蘇節奏,關鍵看流動性局面。流動性沖擊、代持引起的信用沖擊暫時過去,但這些問題在長期其實並沒有解決,央行已經開始加快收緊信用的步伐,場外代持已經納入監管範圍,我們短期對債市的流動性局面仍然保持謹慎,預計春節前後債市流動性會出現邊際改變,利率存在一定的交易機會。

國金證券稱,金融去杠桿依然在進行、資金面總體趨嚴,一季度使得具有一定配置價值的利率債的收益率下行空間非常小。他指出,2017年利率債趨勢性機會需等到經濟下行態勢確立,貨幣重回寬松之後。從操作層面看,建議一季度防禦為上,兩年以內短久期債券是目前優選,杠桿建議維持低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0530

行業競爭激烈 消息稱國泰航空可能於本周宣布重大裁員

據路透社報道,知情人士稱,香港國泰航空公司預計將於本周公布一次關鍵業務評估的結果,並將宣布包括裁員、成本削減、將航班轉移到子公司國泰港龍航空等計劃,以應對中國內地航空公司日漸激烈的競爭。

國泰航空在去年10月宣布取消下半財年盈利預測,並宣布對業務進行評估。國泰12月出版的內部刊物報道稱,此次評估的結果將於今年1月18日公布。

自2009年全球金融危機以來,國泰航空股價已跌至歷史最低水平。在湯森路透調查的18位分析師中,沒有一位給予該股“買入”評級。一些分析師認為,該公司2017年的業績將出現自2010年以來首次虧損。

除了面臨東航和南航等航空公司的競爭,近期港幣兌人民幣匯率的升值也導致國泰航空的運營成本不斷上升。

國泰航空拒絕就該項評估詳情予以置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2552

券商資管收入占比創新高 主動管理規模競跑激烈

A股上市券商近日公布了去年12月的經營數據,全年業績排位戰呼之欲出。在去年市場持續震蕩中,市場預計上市券商全年凈利將同比下跌50%。然而,比業績排名更值得關註的是,券商業務收入結構自去年出現較大調整。經紀、自營等業務萎縮並拖累整體業績,但投行和資管業務大放異彩,成為業績競跑的新突破點。

其中,資管業務在券商行業整體收入的占比不斷提升,去年三季度末時已創歷史新高。多位業內人士表示,伴隨資管規模的持續擴張、委外市場的趨於理性,年內券商資管業務有望維持高增長。但與此同時,監管收緊,去杠桿、防風險,行業競爭加劇,券商資管傳統的通道業務持續承壓,優化資管業務結構、加快主動管理轉型迫在眉睫。多家券商已全力加碼主動管理類資管業務,券商主動管理規模排位競爭激烈,隊列分化也開始隱現。

資管規模高增長:收入占比創新高

伴隨A股上市券商公布2016年12月經營數據,部分券商資管子公司的經營數據也同時曝光。從當前數據來看,券商資管規模在去年仍保持了快速發展態勢,在行業整體收入中的占比更達到歷史新高。

Wind統計顯示,在11家已公布經營數據的券商資管子公司中,國泰君安、廣發證券、華泰證券的資管公司去年累計營收分別為21.22億元、20.3億元、16.93億元,位列行業前三位。招商證券、光大證券、東方證券的資管公司緊隨其後,累計營收均在10億元規模附近。海通證券、興業證券、長江證券的資管公司去年累計營收則分別為7.45億元、6.68億元、6.62億元。

在去年持續震蕩的行情中,經紀與自營業務收入同比大幅萎縮,一定程度拖累券商整體業績表現。統計顯示,上市券商2016年累計凈利同比平均下滑約50%。但與此同時,投行與資管業務崛起,成為券商當前業績表現中的亮點。

其中,資管業務正逐漸成為經紀、投行、自營業務以外的券商第四大收入來源,收入占比不斷上升。證券業協會定期公布的行業數據顯示,證券行業資管凈收入在2014、2015年占總營收的比例均為4.8%;而到2016年中期時,達到134.34億元、同比增長10%,占比已升至8.6%。至去年三季度末,該比例仍維持在8.27%的歷史高位水平。

伴隨資管業務收入占比的提高,其對券商業績拉動作用也開始逐漸顯效,這在行業龍頭的業績結構中體現得更為突出。

以上述營收規模位列前三甲的國泰君安資管、廣發資管、華泰資管為例,Wind數據顯示,其母公司國泰君安證券、廣發證券、華泰證券同期1至12月總營收別為169.94億元、143.5億元、111.06億元,三家資管子公司營收占各自母公司總營收比例已達到12.49%、14.15%、15.24%,均大幅超出行業平均水平。而從去年累計12個月的經營數據來看,上市券商全年營收同比增幅的中位數為-40%至-50%。

值得註意的是,券商資管業務規模目前仍保持較高的擴張速度,業務收入增速有望持續增長。

基金業協會最近的數據統計顯示,截至2016年三季度末,證券期貨經營機構資管總規模約48.92萬億元。其中,證券公司資管業務規模達15.77萬億元、占比32%,環比上季度增長7636億、增速達5%。在此之前,券商資管規模已保持了連續6個季度10%左右的增速。

中金公司的研究報告預計,伴隨中國居民財富的增長,資管行業規模仍將維持兩位數以上的增長。預計保險和銀行的收益率壓力增加,委外資金可能會通過資管通道尋求更高收益率產品,券商資管業務仍將實現規模的高速增長。

國泰君安資管公司總裁助理、固收部總經理成飛表示,去年委外市場爆發時,大量行業新賬戶建立、資金陸續投出,但遭遇虧損或“踩雷”的概率很大。進入今年,遭遇虧損的銀行資金會壓縮規模,銀行業也會根據管理人業績表現不同進入新一輪的選擇。此外,當前非保本理財已被納入信貸指標,銀行也會收縮相關業務。

成飛預計,在上述多種因素作用下,今年委外資金增速可能會下降,同時會迎來一輪洗牌,“但2017年委外資金會變得更理性,會比去年更好做。”

通道業務持續承壓:主動管理規模競爭激烈

在券商資管業務發展駛入快車道的同時,業務轉型正全面提速。多家券商資管公司此前都曾表示,年內將壓縮通道業務規模、提升主動管理規模。

費率是影響券商資管轉型的直接誘因。有券商資管公司人士透露稱,從去年行業情況來看,競爭加劇下的通道業務費率仍處於較低水平,約在萬分之三至萬分之五區間,“一直沒有反彈”。而主動管理業務的費率,目前可達通道業務的十幾倍或幾十倍,為資管業務收入提供較大增長空間。行業報告就預計,未來主動管理較強的券商有望實現業績提成帶來的收入彈性。

另一方面 ,去年針對通道業務的監管也全面收緊。在資管行業“八條底線”和證券公司風險控制指標管理辦法出臺後,券商資管杠桿水平和風險管理受到嚴格管控,通道業務規模受限將更為明顯。年內多家券商的戰略規劃中,被動通道類業務發展較為審慎。

行業相關數據的變化使這一趨勢呈現得更為直接。截至2016年三季度末,代表主動管理的券商集合資管規模達到2.13萬億元,較6月底增長1890億、環比增幅約10%;以通道業務為主的券商定向資管規模仍有12.09億元的規模水平、占比達83%,但增速開始放緩,環比增速為4%。

而機構之間的競爭則更為激烈。以基金業協會公布的主動管理規模排名前20位來看,2016年6月底至9月底期間,多個排名位次發生變化。中信證券、廣發證券的資管穩居前兩位,其間主動管理規模分別增加了355億元、348億元,增勢緊咬。同樣的競爭出現在三四名上,6月底國泰君安資管以2297億元的主動管理規模超越華泰資管,但9月底時後者以2388億元反超。

結合上述四家券商資管規模來看,截至2016年9月底,中信證券、廣發證券、國泰君安、華泰證券資管的主動管理占比分別為36%、71%、35%、29%。

但這一排位至年底時,或再次生變。國泰君安資管公司高管透露,該公司2016年受托管理資產規模已達8400億元,其中主動管理規模超過3000億元,占比提升到36%。其還透露,在去年國泰君安證券制定的三年發展戰略中,“大資管”已成為四大轉型升級的重點業務之一。國泰君安資管年內還會繼續主動壓縮通道規模,進一步擴大主動管理規模的占比。

前20位的其他位次競爭同樣激烈。中銀國際資管的主動管理業務也以百億元的增長,連續超越申萬宏源、中信建投,以1745億元的規模位居第六位。排位快速提升的還有中金公司、德邦證券等。但同時,亦有券商主動管理規模出現下滑,海通資管就從2016年6月底的903億元小幅回落至899億元。而海通資管9月底以8273億元的資管總規模位列行業第二,其主動管理占比僅有1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256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