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5日起,保險告別2.5%上限時代 流水白菜
http://xueqiu.com/2340719306/24673495有三點值得關注:
1、改革分四階段:(第二階段的提法有意思)
第一階段,開展普通型人身保險和與特定資產項目掛鉤的專項保險產品(銷售區域限於經濟發達地區的大型城市)的費率政策改革試點;
第二階段,配合稅收遞延養老保險等項目開展區域性試點
2、預定利率的歷史變化
預定利率,隨每個歷史階段的利率變化而變化
查看原圖2.5%預定利率非常低。這和世紀初的超低利率有關。01-11年,5年期存款的平均利率只有3.8。低於目前5年期利率近一個點。
查看原圖
查看原圖預定利率提高的同時,保險的投資收益也在上升中。保險公司百分80的投資是債券和存銀行。
3、去年年底,傳統險在新單中佔比,2012年傳統險在新單中佔比:太保、國壽、平安、新華區分為4%、3%、1%、1%;。佔比小,但利潤佔比高(如人壽傳統險一年新業務價值中佔比30%左右)。同時另外一方面,要關注退保率是否會增加。
【每日一黑馬】美峰:從未融資的手游商 如何做出流水千萬級遊戲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7238.html【導讀】你也許沒有聽說過上海美峰數碼這一個手游公司,但一定聽說過甚至玩過以下這些遊戲:《二人世界》、《搜情》、《屠魔》、《開天Q傳》、《上古捲軸》、《君王2》……作為一家成立9年的手機遊戲公司,美峰可謂是中國手游變革的見證者,從K-Java到塞班平台,再到安卓和iOS平台,美峰都曾是「弄潮兒」。而與許多創業公司忙著見天使投資人和找 VC 融資相比,美峰可謂「碉堡」了——成立9年,它至今沒有融過資。
以下為美峰副總裁徐博自述:
「不差錢」
從2004年到現在,美峰一直在做手游,早期它是一家做JAVA的手機遊戲公司,後來隨著智能機時代的到來,開始艱難轉型。
在轉型的過程中,我們做君王的升級版,那時候也叫《君王2》,但做著做著我們就發覺很多設定、美術策劃都打不到用戶的需求,儘管當時已經投入了兩百多萬,我們還是把整個美術設計、客戶端、交互頁面全部推倒,一切從頭重做。
2013年3月,《君王2》正式上線。上線之初,《君王2》被很多渠道評為B級,B級是什麼概念,就是三流遊戲,它上面還有B+、A還有A+。當時我跟很多渠道說,《君王2》一定要進App暢銷榜前三名的。他們朝我看看,雖然嘴裡沒說「不好意思」,但已經表現出了不相信。
為了吸引用戶,我們做了很多活動,比如玩家玩到某一個等級,我就給他充30塊錢話費,玩到比較高的級別,還可以抽大獎,比如iPad、iPhone之類。對於已經進入遊戲的用戶,送虛擬物品就夠了;對於還沒有進入遊戲的用戶,你必須送他實物獎品。
其實這樣的激勵是建立在我對這個產品足夠的信心上面。今天我敢砸100萬做這個活動,就有信心能掙回來1000萬,並不是所有的遊戲都有這個資格。
《君王2》上線後的成績也是令人驚喜的,4月份就已經達到了月流水收入1300萬。5月份開始在台灣地區上線,現在台灣的收入大概佔我們收入的三分之一。相比較大陸用戶聚得快散的快,台灣用戶的跟風情況弱一些,而且他們的付費意願更強烈。目前《君王2》達到了月流水收入3000萬,IOS付費率在17%。其中五分之一的收入我們回饋給了員工。
我們從沒有融過資,可以說美峰不缺錢。如果有好的機會,我們也願意用行業資源整合的方式讓自己變得更強大。未來,我們會嘗試收購一些中小團隊,但肯定不會做平台。一方面,我們有自己的核心開發團隊,能夠保證後續作品不斷地開發出來;另一方面,我們已經在合併很多中小團隊,來保證開發實力不斷提升。我認為這樣的發展思路,應該比當年的盛大和完美世界更健康。
「1000個裡面能存活1個」
目前手游看起來是特別火,但是真正賺錢的可能也就那麼20個,其他公司都是生存在生死邊緣的。一個全無組合經驗的開發團隊,即沒有有頁游也沒有端游經驗,下半年就不要進入手游了。如果要進的話,那也要抱著一個信念:1000個裡面能存活1個。
對比一下端游、頁游在傳統互聯網裡面的佔比,我認為未來在移動互聯網領域能盈利的只有兩個產業,一個是電子商務,另一個就是遊戲,而廣告、垂直媒體等都是圍繞這兩個產業的邊緣產業。未來遊戲佔移動互聯網的市場份額,至少應該在50%以上。
渠道是手遊行業的一個痛點,他不瞭解你的遊戲,但是他又掌握著你的生死,因為資源都在他手裡,你說可怕不可怕!可以肯定的說,由於渠道里對遊戲沒有一個很好的標準,這其中存在著灰色交易,而且現在每時每刻都在發生。有人找我們,要「潛規則」我們,但被我們拒絕了。最後在這家業內比較著名的渠道內,美峰被排在了五十名開外。所以這個潛規則現象是很嚴重的,有中國人的地方就有潛規則。
現在手游是塊肥肉,不管是投資商、渠道商、媒體,大家都想在這上面有所作為,搞得整個圈子人心惶惶,大家都比較浮躁,隨便搭一個團隊就要500萬投資的現象很普遍,這是我最痛心的一點,也是行業發展必經的一個過熱階段。
低估值下買入是萬王之王 流水白菜
http://xueqiu.com/2340719306/24825550每次看到有人說買入某個股票幾年不漲,甚至下跌,就想起原先寫的文章。要知道,
股市裡最大的變化是估值的變化,而非經濟的變化,更非盈利能力的變化。所以,買股票,一是低估值,二是不用太在乎經濟。
因此,
大多人永遠小心在高估值時候買入高成長的股票。招行連續增長百分40近10年,而12年股價跌到06年的水平。納斯達克有多少是世界成長的引擎,但目前的指數點位和10幾年前的5000點還是沒得比。
同時,大多人永遠要小心在高估值的時候買入好公司。美國歷史上最好的公司組合,漂亮50,曾經有兩次套牢人們十年,第一次是七十年代,第二次是這個世紀的頭十年。好公司成為行尸走肉,持有者估計堅持得心神俱疲,不知道為什麼業績增長價格還在下跌。
好公司或者高成長公司,很多時候,就是用來殺豬的,
合適的理由,才會有足夠的人心安理得的高價買入。
低估值下買入是萬王之王(一) 低估值和高增長,前者往往具有確定性,而後者沒有確定性。
當低估值因為總體經濟不振,陷入低增長,是極好的買入時機。因為經濟的規律總是高低相間,週而復始。一旦經濟轉好,低估值回到合理估值,就會有極佳的回報。
當低估值遇到流動性的問題,比如利率提高股市缺乏吸引力,比如股市過度擴容,但基於流動性總是會回到合理的水平,因此,一旦恢復,估值就會得到修復。
當然,最佳的狀態是低估值加上高成長,那麼,當低估值回到合理區域,就會獲取公司快速增長帶來的利潤以及估值上升帶來的利潤。
簡而言之,因為非公司長期轉壞產生的低估值,就產生了很好的買點;同樣,當大盤總體處於低估值的狀態,因為經濟總是增長的,所以,未來的收益就具有了極高的確定性。
低估值買入是王道的原因,就在於一些暫時性的問題總是會過去的,在於人們情緒轉換後,價格又回到價值的身上。
(二)
世界上最大的謊言,就是低估值的時候喊危險,高估值的時候喊安全。
很多人成日關注自己沒有能力關注的宏觀經濟,憂心忡忡。(他們根本沒有能力分辨哪個是真的經濟學家,哪個是假的;他們也不知道經濟學家是有很多派別的,看多看空本來就有兩派,如果有第三派,那麼就是中立的。他們認同的經濟學家,往往是外行經濟學家,因為往往越外行的人,說出來的東西越淺白;也只有外行的假冒的經濟學家,敢說自己什麼都懂。)當然,還有一些人精力過剩,喜歡看世界經濟的,可惜的是他們談起歐美經濟貌似頭頭似道,實則狗屁不通。
如果他們現實點,回頭好好想想一個簡單的可以輕易論證的事實,那就是:即使是金融危機,也不比一個股票pe被腰斬更嚴重。美國次貸危機,美國的經濟損失了百分之50嗎?歐債危機,歐洲的經濟損失百分之50了嗎?我們看到的,最多也就是讓經濟增長停滯罷了。而股票的pe被腰斬,就可以讓一個股票從20元跌到10元。
因此,股民談經濟有問題,不如多關心他買的股票是否估值太高了。因為即便公司一兩年不盈利,也不過損失百分之十幾二十的利潤罷了;而買太高估值的股票,一旦回歸,就是玉石俱焚。
高估值是萬惡之源;低估值帶來未來的財富;故事週而復始。讓我們看看巴菲特投資可口可樂。
1988年,巴菲特買入可口可樂時,可口可口市盈率近15倍。1988年到1998年十年間,可口可樂淨利潤複合增長率為14.7%(略低於15%),1998底年股價達到66元,市盈率46.47倍!淨利潤的增長加上估值的提升,讓巴菲特十年的投資淨值增長12.64倍,年投資回報率達28%,這是一個標準的戴維斯雙擊。1998年到2011年,可口可樂的淨利潤年復合增速仍然有10%,但十三年間股價沒有變化,只是市盈率從46.47倍下降至12.7倍,失落的十三年。
(三)
大多人對市場的預期,是中短期預期,不是長期的預期。就像一畝田,你可以預期它明年收成不好或者大好,但一畝田的產量其實是有個定數的。一畝田的長期平均產量是1000斤,當它有一年的產量是1300斤或者700斤的時候,這畝田的價值其實變化不大。在現實生活中,人們是根據這畝田長期穩定的產量進行定價的。但在股市中,因為市場先生的存在,因此當它是700斤的時候,就給500斤的價格;當它是1300斤的時候,就給1500斤的價格。
此外,大多好的公司長期的收益是相對確定的。拉長時間,這些優秀的公司收益率,除了極少數公司,大多相差不大。因此,如果兩個同樣的好公司,他們的估值相差巨大,正常情況下,就讓人擔心是否有透支的問題,或者,會欣喜地發現某些公司因為市場的亂流而產生了嚴重的低估。
投資是從大概率出發的,是從常識出發的。低估值,除了和自身對比之外,還和這個群體裡的其他公司對比。高估的必然回落,低估的必然前行。輝煌的(透支)將蒙上塵埃;而遺棄的最終會被發現。萬變不離其宗,這個宗,這個本源,就是價值,就是不通過博弈的價格而純粹來源於公司的回報。而當我們假設其他變量相同,只從估值這個角度入手,低估值當然就是萬王之王。低估百分之50,就可以輕取一個好公司5~7年的辛苦經營;高估百分百,則意味這個好公司5~7年的利潤事先被人領走了。
(四)
不要去考慮宏觀經濟永遠變壞的一天,因為宏觀經濟總是會從陰天、雨天走向春暖花開,買在寒風蕭瑟時,賣在陽光雨露後。因為人們總是如此容易被外界影響,同時又不知道這只是季節輪轉,只是晨昏交替,只是潮漲潮落。
范仲淹如此描述到:若夫霪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怒號,濁浪排空;日星隱耀,山嶽潛形;商旅不行,檣傾楫摧;薄暮冥冥,虎嘯猿啼;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
而季節輪轉後: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鬱鬱青青。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沈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低估值買入,是看清了輪轉、交替、漲落,知道太陽會升起,知道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是通過歷史的經驗確定二十四節氣來推算的春耕夏種秋收冬藏。
平安在忙些什麼? 流水白菜
http://xueqiu.com/2340719306/24922733以下內容節選招商證券研報《劍指互聯,心雄萬夫》
一、持續創新與佈局
查看原圖當國內頗有成績的移動互聯提供商還在頻繁的股東轉換和融資擴股之時,平安集團已經可以通過創投方式大量收購互聯團隊了
二、科技金融頻頻落子
查看原圖醫藥網、車網、房網、財網四大板塊門戶,是基於平安集團現有的資源而對未來客戶需求的電子化擴張,來完成個人財富「產業鏈」的外圍鋪設。聯繫這些外圍設點的樞紐是支付平台,上述業務都通過平安的支付平台來進行。從而掌握客戶的財富水平、消費習慣、環境差異等數據信息,對大數據挖掘之後再跟已有的綜合金融平台對接產品進行二次開發,最終達到「海量活躍客戶」+「高頻接觸」的效果。
三、綜合金融:團金會劍指高收益投資
2012 年5 月,平安資產管理公司發起了「平安—南京公共租賃房債權投資計劃」,募集金額為50 億元,投資期限為5 年,主要用於南京燕子磯新城公共租賃房項目的投資建設。預期淨投資收益率高達7.6%,年化淨投資收益率達7.82%。
查看原圖
股市的「七」殺 流水白菜
http://xueqiu.com/2340719306/25020145(一)
從概率的角度,或者從投入時間精力的角度,對於大多人來說,炒股都是錯誤的選擇。股市中,7輸1贏的鐵律中,隱含著一個可怕的七殺。此外,還有2個注定要打醬油,能最終笑著的,也就百分10。
但這個7,隱含著願賭服輸的概念。喜歡賭博的,雖然不少,但打打麻將,更多時候是一種娛樂,一週刺激一次兩次,輸贏也就是夜宵的錢,頂多也就加上場地費。
(二)
但股市還有另外一個7,為大多人所遺忘。
在合適價格投資下,股市的長期回報是每年百分7。
在三年前,我算出A股的長期回報率在每年15-20,因為統計的是當時A股的歷史。其實很早前我也相信7,但那一陣,我看了近20年的A股增長,不相信國外的百年統計。
好了,百分7,不管你信還是不信,它反正總會出現。出現之後就直接封殺了過去的幻像。
(三)
7,不是股市的恐怖所在。
價值投資有一句話,價值決定價格。但它不會告訴你,什麼時候,價格會回歸價值。
有一天,我簡單算了一下,立刻發現價格回歸價值是一件可能很恐怖的事情,如果持續關注。
簡單說,假如你持有一隻股票,十年裡都低於其價值,第十一年的那個春天,漲了一倍,價格回歸了價值。過去十年裡,那些日日夜夜翻來覆去的價格幻象,終於消逝了,這時候,採訪一下,你會說什麼?如果是我,我會感覺是那種冤獄昭雪的快意,然後大喊一聲:老子自由了?然後嘀咕一句:誰陪我寶貴的十年?
(四)
有些人提巴菲特,但我們看看巴菲特是怎麼幹的。巴菲特有一種買入的策略,早期買入的股票,越跌越買,買到最後,實在無法等候,直接收購公司,然後想辦法賣掉。看看這個案例:
Dempster過去業績非常好,但最近幾年只能達到盈虧平衡。從定性指標看,公司所處行業競爭激烈,管理層素質一般,但從定量指標看,公司的價格遠低於其價值。巴菲特認為這類投資有七八成的可能會在一到三年內獲得可觀的收益。不過,巴菲特的預期沒有實現。隨後五年,巴菲特不斷小批買入,自己也進入了公司董事會,管理層卻無法扭轉價格遠低於其內在價值的局面。到了1961年8月,巴菲特取得這家公司的控股權,平均買入成本為每股28美元。巴菲特先將公司的副總裁提升至總裁,仍然沒用,還好芒格在1962年4月介紹了一位專業管理人Harry Bottle出任公司主席,1963年以來,巴菲特將Dempster以每股80美元賬面淨值出售給了新東家。
(五)
騷年們,如果再給你們一次選擇,你會選擇哪個7,或者直接從7的門前走過路過錯過。即便替代的方式是把錢存在銀行?或者直接買入指數基金,像一張存摺一樣讓它躺在那裡,無為無慾?
四大保險公司六大指標對比 流水白菜
http://xueqiu.com/2340719306/25041310節選自國信證券的表格:
看報表,我先看的是淨資產增速,和新業務價值增速:
查看原圖由於淨資產增速中,平安是綜合金融,因此要反推出保險公司真實的投資效果,並不容易。我一般等券商來算。綜合投資收益率是保險公司真實的投資收益,保險公司上半年能做到平均4的投資收益,說明保險公司已經適應熊市生存了,知道怎樣把股市的波動傷害降低,如果熊市再持續3年,到時候,我敢保證不小心保險都能在大盤跌百分10的基礎上做到5.5的投資收益。
查看原圖幾家保險公司的保單利潤率都保持過去幾年的特點。沒有誰在轉型,至少我沒看見。所以說轉型,要看連續幾年向一個方向變動。友邦中國的保單利潤率63.7秒殺國內所有險企,但友邦中國的規模小到可以忽略,因此,不具有討論性。
查看原圖目前平安新業務價值增長,其實根本原因還在於人力增長的競爭中佔有優勢,可持續否,待觀察。
資金成本不斷上升銀行變臉 保險變身新放貸人 流水白菜
http://xueqiu.com/2340719306/25051313資金成本上升的趨勢正在變得愈加顯性。8月29日,全國工商聯發佈了2013中國民營企業製造業500強榜單,其中寧波的民企佔據21席。寧波市工商聯調研組在調研中發現,資金成本的上升正在不斷擠壓著企業的利潤空間。6月份突發的銀行間市場利率突然飆漲的情形讓人記憶猶新,但整個融資市場資金成本上漲已是不爭的事實。星展銀行董事總經理張建生認為,銀行間競爭存款漸趨劇烈,令資金成本上升。 事實上,資金成本的上升正在改變著整個金融生態圈。「短錢長用」的商業銀行囿於資金成本的約束,越來越追求高利率的貸款,一家股份制銀行的支行行長直言,現在拉存款越來越困難,低利率的貸款基本不放了。
而「長錢短用」的保險機構似乎正在遇到一個好機遇,現金流充裕的保險資金正間接充當「放貸人」。「只要是國家允許的行業,保險資金都可以去投資。支持險資投資於新興戰略行業,服務於國家經濟轉型和結構調整。」在近期的一次內部會議上,一位保監會領導說。
8月28日,保監會下發《關於保險業支持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簡稱「《意見》」),支持保險公司以股權、基金、債權、資產支持計劃等多種形式,為重大基礎設施、城市基礎設施、保障型安居工程等民生建設和重點工程提供長期資金支持。
一位銀監會接近人士告訴經濟觀察報,現在銀行減少的長期貸款正轉向保險,雖然形式不是貸款形式,但這是金融結構調整與轉換的必然過程。
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近期舉行的「保險資金股權投資創新」內部研討會認為,「在我國能夠大量提供長期股權資本的機構,主要是保險和社保。」中國保監會副主席陳文輝近日撰文指出,保險資金應大力發展股權投資。
銀行變臉
「銀行的玩法變了,『錢荒』之後,會有意識地多留一些頭寸,但以前不是這樣——那時總認為低收益資產佔比太大影響利潤,現在可能會多留些錢,以提高備付率。」一位國有銀行內部人士說。
業務層面也是如此。作為一家股份制商業銀行的公司業務客戶經理,趙先生用「腹背受敵」來形容現狀。「攬客(有存款資源四處尋找需要存款賺錢機會的人)給的價格每天都在變化。像我這樣沒有太多固定存款資源的人,如果不能尋找到可以接受更高價格的貸款客戶,我很可能逐步被市場所淘汰。」他告訴經濟觀察報。
一位在銀行業浸淫多年的從業者說,在監管機構大幅推進利率市場化的未來,「存款」的概念將逐步在市場中消失轉而由「流動性」所取代。不管是客戶經理個人還是商業銀行主體,找差價將成為經營的主線。「未來的銀行客戶經理,一種是在想法子業務如何掙錢,一種是想法子如何讓業務的成本更低。」他解釋道。
當原有固化的定期存款不斷逃離銀行,銀行開始改變其原有的經營策略。由於貸款期限長達20至30年,個人房屋貸款成為首當其衝被調整的對象。據記者瞭解,建設銀行(4.25, 0.02, 0.47%)、農業銀行(2.47, 0.01, 0.41%)將最低折扣利率水平從七五折調整到八八折。而有三家股份制商業銀行已完全退出了個人房屋按揭市場。
「性價比」成為銀行調整這項業務的主要原因。「首先,為防止貸款客戶虛假交易,銀行需要派人全程跟蹤房屋買賣交易。房屋成交量下降從而導致規模產生效益開始下降,在人工成本衡定下,此業務綜合收益開始下降;再者,伴隨資金成本的上升,支行為完成綜合收益考核任務,那麼就會向性價比高的業務傾斜。因此,提高借款人的成本是很自然的事情。」一家股份制銀行的支行從事貸款業務的人士解釋道。
對此,上述那位趙姓銀行客戶經理告訴本報,由於資金成本的上升,他只有去尋找高收益的貸款項目,例如房地產融資項目。「貸款風險當然也同步上升。」
這又無形中抬高了企業貸款的成本。在李某看來,目前對於一般企業來說,它想獲得貸款都必須存入相當於貸款數額一半的存款作為條件。由此貸款利率為9%左右的三年期貸款其只要拿出相當一部分回存存款利率只有4%左右的存款,這樣下來企業綜合的貸款利率更加高企。
澳新銀行全球市場研究部主管Richard Yetsenga認為,資金的成本已經上漲,這是個大問題。他甚至斷言亞洲所有地區都受到資金成本上漲的影響。
利率市場化背景下,金融抑制逐漸得以釋放:金融市場上可供選擇的投資產品與投資形式日漸豐富;在一線城市,存款不再是投資者的首選,取而代之的是不同名目種類的理財產品或投資工具,這也是導致銀行存款流失的原因之一。
據央行的中資全國性大型銀行統計數據顯示,7月的活期存款與定期存款均在下降,環比分別減少了2283.92億、186.7億。
在這些金融機構裡,基金公司的感受也比較明顯。以前很多基金公司發新基金的時候,總是會引入「幫忙資金」來推高初期發行規模,但是隨著資金成本的上漲,基金公司也開始望而卻步。Wind數據顯示,8月以來新成立的27只基金平均募集規模已跌破10億大關。
據一家國有大型銀行人士介紹,目前鐵路總公司向他們推介一個總額在千億元左右的鐵路項目。這樣的項目在過去都是各家銀行爭搶的肥肉,但是現在,出於部分流動性失衡的風險,對這樣原來各行爭搶的國家信譽級別的貸款,他們現在也要好好掂量。「在利率市場化初期,傳統公司業務較強的銀行受到的衝擊更為巨大。而目前銀行競相上調存款利率只是銀行間大戰之前的預演。」上述國有大行人士說,「隨後,在銀行業績可能進一步下滑的預期下,各家銀行的競爭會十分慘烈。」他告訴記者。
事實上,在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研究所所長金中夏看來,2012年下半年,利率市場化開始加快,特別是6月份和7月份,中國經過兩次不對稱的降息,商業銀行的存貸款利差在縮小,貸款利率從6%下浮30%,一年期存款利率上升10%,存貸利差被壓縮到不到1%,因此中央銀行的基準利率已經不再對商業銀行的盈利狀況形成任何政策上的保護。「這種情況會極大地影響商業銀行的經營行為,另外,商業銀行之間競爭的進一步加劇也會促使金融業結構發生一些積極的變化。」金中夏表示。
金融業態生變 險資擔當?
「中國財富結構發生變化的同時,保險投資也在變。」上述接近銀監會的人士告訴經濟觀察報,而金融結構的調整,保險營銷的增加,令保險需求上升。這樣,財富將會比較均衡地分佈在存款、投資、保險領域。
那麼,「銀行減少的這部分長期貸款將轉向保險,這也是金融結構、調整與轉換的過程。」上述銀監會接近人士說。
一位債市交易員對經濟觀察報說,現行監管政策在規範銀行行為的同時,也令短錢長用的銀行之「手腳」受到束縛。一些融資需求就會找長錢短用的保險,如此,便給保險提供了間接介入融資領域的契機。「這是好事啊,信貸風險不能都集中在銀行體系。融資渠道多元化是種趨勢,包括可以有不同層次的金融產品供大家選擇。」一位工商銀行(3.90, 0.03, 0.78%)內部人士稱。
現在,我國經濟可能出現拐點,股本價值會逐漸凸顯。如國家逐步控制地方債務規模,企業去槓桿化進程繼續發展,則社會對股權資本的需求將不斷增加。今後一段時期,保險資金股權投資可能面臨較好機遇。
保監會副主席陳文輝撰文指出,2010年以來,隨著各項股權投資政策陸續發佈,保險機構的股權投資業務進入了規範化和常態化發展階段。截至今年7月末,保險業實際投資股權餘額為3016.75億元,佔資金運用餘額的4.18%,未來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事實上,有別於傳統投資渠道,保險資金正在以另類投資的方式為實體經濟提供融資服務。在一些中長期投資項目中,近來不見銀行的身影,卻湧現了越來越多的險資面孔。
8月22日,青島市政府、華夏人壽、北大第一醫院、綠城集團簽定全面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根據協議,四方計劃在青島市嶗山灣規劃建設大型國際化健康養生養老產業園,並在園區內建設大型綜合性三甲醫院。
這其中,華夏人壽將攜手綠城集團,預計投資上百億元,用五六年時間,在青島市嶗山灣國際生態健康城開發建設佔地四五千畝的大型國際化健康、養生、養老產業園,同時在園區內建設大型綜合性三甲醫院——北京大學第一醫院青島院區(擬命名)。
「華夏人壽與綠城集團的合作,將實現保險公司與房地產開發商之間的優勢互補。」綠城集團董事長宋衛平說。
中國人壽(13.86, 0.20, 1.46%)資產管理公司的一位人士也指出,另類投資正在成為中國人壽資產的重點拓展領域。上半年中國人壽投資國壽蘇州城市發展產業基金,合同金額人民幣50億元;投資首個基礎設施股權計劃「中石油西一二線西部管道項目股權投資計劃」,認繳金額人民幣48億元;推進基礎設施和不動產債權投資計劃,已投資金額累計人民幣455億元。
中國太保(17.30, 0.45, 2.67%)2013年上半年發起設立11個基礎設施和不動產債權投資計劃,合計金額174 億元。
不過,相對銀行,總資產8萬億的保險資金之體量還很小,即使觸及投資佔比10%的上限,最多只能拿出8000億的資金參與另類投資。「雖非主流,但保險資金可以成為融資渠道的一種補充,之所以格外強調,個人認為發展多元化多層次的資本市場,需要保險資金的參與。」香港證券專業學會委員會成員溫天納[微博]說。
不管怎樣,「從宏觀經濟來看,中國經濟的增長方式也會因為利率市場化而發生變化。貸款會更多地投入一些效益比較好的企業和部門,投資規模會相對下降,但是投資效益會比以前有所改善。」金中夏認為,「因此,中國經濟的增長將從過去的投資規模驅動向投資效益驅動轉變。」
而利率市場化預期之下,商業銀行傳統信貸活動被多渠道的融資模式不斷替代卻是事實。一位央行接近人士說,某種程度上,目前金融業態也是徹底利率市場化之前的一種預演。
平安未來新業務價值發展的三個路徑 流水白菜
http://xueqiu.com/2340719306/25075835在銷售環境不佳的時候,只要穩住首年保費,依靠人海戰術,就能有效的提升新業務價值。人力增長每年百分10,新業務價值就能增長百分10;在銷售環境好的時候,就可以同時推升首年保費和人力,促使新業務價值爆髮式增長。長遠之計,是提高投資收益率,這樣,就會迎來新業務價值的增長的黃金發展期。
===================================================
要思考平安未來新業務價值的增長,首先我們要明白增長的路徑:
新業務價值=(人均保費*代理人數量)*利潤率
在這個公式中,三個要素四:人均每月的保費,代理人數量,利潤率。
在這個帖子裡,我想集中討論前兩個要素。
一、代理人數量的增長是新業務增長的關鍵
先看一張圖:
查看原圖從這張圖我們可以很清晰的看到:
1、10年開始,平安首年保費收入舉步不前。尤其是12年,更是沉入谷底。
2、代理人數量穩健增長。10年底45萬人,到今年中期已經55萬人,增長了百分20。
因此,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目前平安的保費增長,依靠的是代理人人數的增長。保險的人海戰術非常有意義,人數增加百分20,正常來說,新業務價值就增加了百分20。
二、理財產品大發展後,代理人首年保費無力增長
目前保險銷售的主要是理財類的產品,保險的競爭對手是各類金融理財產品。
在09-10年,平安憑藉萬能險高速增長,萬能險當時號稱每10秒就能賣出一單。但11年4月開始,平安為控制利潤率,將萬能險結算利率調低至3.875,至今一直維持。因此,萬能險的銷售不僅和理財產品沒有競爭力,與其它險企的萬能險相比,也毫無吸引力。
理財類的產品要想銷售得更好,需要的是收益更高。當保險公司提供的分紅險、萬能險,收益超過其它產品的時候,自然就好賣。因此,低息期間好銷售;如果未來保險公司的投資收益能做到和國外一樣,6-7,那麼,也會好銷售。
三、平安的首年保費還是遙遙領先其它保險公司
查看原圖四、保費銷售的領先,使得平安的代理人招收、留存有極大的優勢
月均保費:太保連續幾年營銷渠道已經靠兩位數的增長領先行業,但是代理人到今年中期人均FYP 才達到4754 元每月,只有平安產能的62%。而目前,在利率較高時期,太保的月均保費似乎到了已經到了極限。
月均保費的銷售,取決於管理,培訓,保單的設計,銷售的策略,後援平台的支撐……因此,雖然差距巨大,但不是可以複製的。
代理人數量:業務員主要收入來自銷售收入,因此,保費銷售高,意味收入高。同時平安的代理人還可以代銷銀行卡什麼的增加收入。今年以來,平安的代理人增加百分7,但四大保險公司總的代理人人數是不變的。
因此,平安的銷售能力和交叉銷售共同構造了平安銷售的護城河。
不用內含價值給保險公司估值,完全可以 流水白菜
http://xueqiu.com/2340719306/25173168
一種估值方式,是一種思考的方式。當我們採用某種估值方法的時候,是認為這種方法,是最簡單的,同時能夠較為準確的描述企業的經營。
換而言之,任何一種估值方法都是可以放棄的,我們可以用複雜一點的辦法,對企業進行估值。
比如保險公司,當我們不用內含價值,而用傳統方法進行估值,比如pb和roe的估值法,也是可以的。在這種估值模型中,我們需要計算出保險公司未來穩定的roe會是多少。
roe的計算公式非常簡單,簡化後:(投資收益 - 獲單成本)*槓桿。
由於保險的銷售前期支出的費用高,因此,積累了大量保單的保險公司,目前的成本非常低(理解了這點,其實內含價值的概念也就理解了)
查看原圖 平安中報,壽險的roe是30,而這只是在總投資收益4.9以下獲得的。
這裡就有兩個問題:
1、平安是否能在未來5年保持如此低的成本呢?
2、平安的長期投資收益率會否低於4.9?
由於我們知道,平安積累了大量的期繳的保單,因此,這些保單的利潤在未來數量還是會持續釋放。
同時我們知道,4.9的投資收益,是相對低的投資收益。
因此,我們可以推算出,平安的壽險,可以保持較高roe的狀態,因此,其對應的pb會比較高。
換言之,用roe估值法,得到的結論和內含價值估值法完全是一樣的。但這樣的推算,明顯比內含價值估值法複雜了很多(推算的過程很多地方還簡化了。)
銀行利潤畸高盤剝實體企業 流水白菜
http://xueqiu.com/2340719306/25189049
數據顯示,2012年中國最大的5家商業銀行(工、農、中、建、交)營業收入佔500強企業收入總額6.2%,利潤佔35.6%。268家製造企業創造利潤還不及五大銀行利潤總和的57%。在服務業500強中,銀行業以不足一成的企業數量貢獻了近七成的利潤總額(9月2日《人民日報》)。 這種現象在2010年以後日趨嚴重。5家大型銀行利潤佔500強比例由2010年的26.1%躍居2012年的35.6%,而268家製造企業利潤卻從2010年的30.3%下滑到2012年20.2%。我們注意到,今年財富世界500強排行榜上,中國大陸有9家銀行上榜,佔據上榜公司利潤總額的55.2%。
與此相比,美國有8家商業銀行上榜,利潤則僅為其所有上榜公司利潤的11.9%。中國上榜的9家銀行利潤佔去中國上榜89家企業利潤總額的半壁江山。
一個趨勢是,經濟蛋糕正在向金融服務業傾斜,被銀行業攫取過多,企業經營成果正在向銀行流去。作為服務於實體企業的銀行業,從實體經濟、實體企業中攫取了過多利潤成果。
這是一種非常可怕的現象,這種現象蔓延下去對實體企業乃至對整個中國經濟都將造成嚴重影響,甚至成為經濟金融危機的引爆點。這絕不是危言聳聽。
銀行業是服務性企業,處在經濟產業鏈條的支持環節和從屬地位,即:銀行業的利潤歸根結底來自於實體經濟、實體企業創造的利潤,是從實體企業創造利潤中分得的部分。銀行不直接生產產品與創造價值和利潤。銀行是給這些創造產品和價值的實體企業和自然人客戶提供服務而獲得利潤的。
如果銀行利潤過高,那麼,實體企業利潤必然就被「盤剝」的過多,從客戶身上攫取的各種名目收費必然就多如牛毛。這對於實體企業和百姓客戶將非常不利,直接影響經濟中最重要因素—實體企業的生產積極性。這麼多年,實體經濟凋敝,都在喊做實業不賺錢,不能說與銀行從中攫取過多利潤不無關係。因此,銀行業利潤畸高對於整個實體經濟來說絕不是好現象。
銀行利潤畸高、盤剝實體企業成果過多,反過來又影響自身利潤的持續性甚至導致信貸資產風險增大。由於銀行對實體企業吸血過多,必然大大挫傷實體經濟的生產積極性,大量企業陷入經營不景氣的困境甚至虧損倒閉,必將造成銀行貸款本息歸還難。銀行連貸款本金都難以收回,不僅談不上利潤的持續性,而且貸款風險將裸露出來。銀行和實體企業一旦發生貸款聯姻就是一損俱損、一榮俱榮的關係。實體企業不好,銀行也不會好到哪裡去;實體經濟不景氣,銀行的風光將隨之不在。
銀行利潤畸高是目前的經濟機制不完善造成的,不一定把板子打在銀行管理者身上。在銀行收入來源中,貸款資產擴張帶來的收入佔去80%以上,而主要是依靠過高的存貸款利差獲取高收入的。而存貸款利差過高是我國現行利率政策導致的。
銀行自身原因主要表現在貸款搭配的各種條件和收費上。比如:以貸轉存、存貸掛鉤、以貸收費、浮利分費、借貸搭售、一浮到頂、轉嫁成本等五花八門的招數。
重新調節調整銀行業與實體企業之間的利潤分配已經是當務之急。出路在於適度遏制銀行業利潤過高的狀況特別是存貸款利差過大現象。值得欣喜的是,央行已經放開貸款利率,只等攻克存款上限管制最後一道堡壘。相信這僅僅是開始,最終實現利率市場化將為期不遠。
國務院已經發佈了《關於金融支持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其中乾貨多多。隨著民營資本興辦銀行開閘,銀行業多層次、全方位競爭格局將形成,支持實體經濟的信貸資金價格將在競爭中走低,實體企業的貸款成本負擔將會較大幅度的下降。
這也告誡銀行業依靠國家壟斷資金價格來獲取暴利已經不能為繼了,將很快走到終點。
這種倒逼機制已經迫使銀行業加快轉型力度,克服過度依靠資產擴張來獲取暴利的路徑依賴,轉而向客戶提供高效、優質、高附加值的服務來向中間業務要效益、要利潤。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