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 you think you will be rich?」
我的答案:
一個正正常常的人
有份ok的工
無乜不良啫好
識儲下錢咁
娶個or嫁個ok的伴侶
個人又唔太貪心
到中年時經濟應該會幾好
根本好多人窮
係因為有太多壞習慣
1. 好女…鍾意滾
2. 好玩…乜都玩一大餐
3. 好買…物慾
4. 好威…同樣的樓…買yohotown唔買嘉湖山莊
等等
浪費左太多的錢
結果就永遠都打工,永遠都無錢
講真…只要凡事抱中庸態度
就唔會太沉迷d身外物
好似咁
1. 女…一個就夠…無人叫你玩女
2. 玩…玩下運動囉…打機囉…唔洗一定玩wakeboard呀之類貴價野
3. 買…手機咪一年先轉一次囉…唔洗三個月轉
買了東尼的書-著褲著足一生
舊幾水
好貴下
不過又當溫故知新
其實佢講黎講去都係果幾樣架喇
面對誘人的利潤
沽出的意慾越黎越大
東尼的書
正好來一記當頭棒喝
相信未來十年, 或五年內極有機會發生
都係果句
積極增持現金
升既唔q 理佢
大跌則分段買入
大家經常會聽到「保險」這個名詞,有沒有想過甚麼是「保險」?
教科書上的定義:「保險是一種以接受風險作為換取報酬的服務。」(葉志偉著《保險精解》)我認為這種說法是從保險公司的立場去看事情,若從消費者的立場去看,保險就是「保障風險的服務」。
浪漫化的講法是「我餓了,你們給我吃;渴了,你們給我喝;我病了、你們看顧我。」
例如醫療保險,就是病了可以有人支付醫療費用;收入保險就是失業沒有了收入可以支錢使用;汽車保險就是汽車損毀了可以獲得賠償。
保障很多人都理解,但對於風險卻很多人都認識不足。好多人話「風險越大,回報越大」,站在保險的立場,「風險越大,保費越高。」
風險分兩大類:
1. 自然風險
任何情況都有風險的存在,躺著也可以中槍,例如人有生老病死,旅行可以出意外,駕車也有機會損毀。這些風險是自然存在的,避無可避,不過正因為人人都避無可避,保險公司就可以收集眾人對於風險的或然情況,集合大眾可承受的風險損失而收取保費,那裡個別人出現自然風險情況,可以從保險賠償中獲得保障。
2. 或然風險
由於從事某些活動或行為而出現的風險,例如旅行時如果從事飛行活動,一般的旅遊保險是不包括的,只要不去參與這類活動就能排除這個風險,當然亦可以透過購買飛行活動保險,在意外時就會獲得保障。又例如期貨的雛型,本來是為對沖農產品價格波動而設,農夫想規避農產品價格下跌的風險,就在期貨市場售出收成期的期貨,都是保險的一個形式。
至於所謂「風險越大,回報越大」,站在保險的立場是不成立的,雖然一些獲鉅利的行為風險的確很大,但並不是高風險的行為都能夠獲得鉅利,莫講很多高風險行為都沒有相關產品可買,即使有,保費也會很高的說!
睇財經雜誌,引述一段「深圳新聞網」的內容,頗堪玩味:
富人與窮人的五大經典差異
1. 窮人很少人想到如何去賺錢和如何才能賺到錢,認為一輩子就是這樣
富人深信自己生下來要做富人,他有強烈的賺錢意識,盡一切辦法致富
2. 窮人在家看電視,為肥皂刻的劇情感動得痛苦流淚,還仿效電視劇裡的時尚
富人在外跑市場,即使打 golf 時也不會忘記帶著項目合同
3. 窮人走窮親戚,排斥與富人來往,久而久之形成窮人心態、窮人思維、窮人行為模式,每天談論著打折商品,交流節約技巧
富人則結交比自己有成就的人,從中獲益
4. 窮人學手藝,富人學管理
5. 窮人享受充裕的時間,時間對他們來說不值錢,他會因為多花一分錢買一斤白菜而氣惱不已,但不會因為虛度一天而心痛;富人不斷用時間去累積財富
因此,窮人手腳忙,腦袋閒;富人身體閒,腦袋忙。
這裡不想加入個人意見,不置可否,請自己反思。
話說小弟一向係一個敗家仔,唔覺意洗大左的程度相當驚人,亦沒有儲蓄習慣,搵多越多洗得越多,惡習難清。
去年聖誕節,大抽獎抽到一個豬仔錢箱,就有一個諗法係將每日褲袋的10蚊及5蚊大餅儲起,睇下一年落黎可以剩到幾多。
今日心血來潮點一點算,原來兩個多月黎已經儲左有七舊幾,如果保持呢個速度,咁一年都分分鐘儲到三千幾四千銀,夠換一部手機或者去台灣走一轉。
或者而家的信用卡或者分期消費實在太流行了,儘管我們不像美國佬咁大花筒,但唔多唔少已經習慣了一定程度的先洗未來錢,過去學生年代唔食lunch儲錢買野的踏實模式已不復在n年。
今次的經驗,又提醒番自己一個簡單道理,要剩到錢,真係未必係咁艱難,一天十元八塊咁積聚,原來已經可以聚沙成塔。
重看自己的舊文,發覺有不少的篇幅論述了儲蓄的重要性,現在談談如何實戰有效地儲錢。
多數人的的方程式是:
收入- 支出 = 儲蓄
然而這個方程式正正是大多數人儲黎儲去都儲不到錢的原因。
何解?因為收入是固定的(fixed amount),然而支出在現今的消費世代卻必然是浮動的(variable),正所謂多多都有辦法洗,所以依照以上的方程式,除非有很強的紀律及自制力,否則多數失敗收場。
筆者作為一個敗家仔,有一套自家的方程式可以分享下,就是
1. 收入 – 儲蓄 = 可洗的錢
2. 先定下一個目標及期限,再定出儲蓄金額,而不是每月剩幾多先儲起
試舉一個例子,以「第一個十萬」為目標,如何達到呢?
十萬,是一個不多不少的數目,可以買架二手車,兩個人各有十萬的話可以辦一個簡單的婚禮,也可以一個人來個超級豪華歐洲遊,也可以作為資本錢搵錢。每個人的價值觀都不一樣,沒有所謂對與錯,但既然欄目為「財務智商」,因此筆者會盡量以財務上最有利的角度去解說。
假設目標為分3年儲10萬,那每月便要儲約 $2,800。新畢業大學生假設月入 $12,000 的,扣除MPF ($600) 及 $2,800 以及電話等雜費,便剩下約 $8,000 洗用。
$2800 最好是分開另一個戶口擺好,什至把它換成人仔收埋,有咁難拎得咁難拎為佳。而在這個「第一個十萬」的階段中,投資回報是多少並不太重要,因為個本實在太少,分別可能只是儲少一兩個月的分別,這個階段最重要的「可實行性」。
再來就是想想 $8000 怎樣使用。有些人會把每天的開支鉅細無遺地紀錄,說實話筆者覺得這種方法是同自己過唔去,把生活搞得太累人了。
一個較好一點的預算方法是假設每天食飯搭車買少許立雜野為 $150 x 30 =$4500,再預留 $2000 作為交際應酬或每星期食餐好少少的費用 ,另 $1500 為置裝/人情之類的雜項。
筆者認為,為了儲蓄而把生活握殺,採用絕對的「焦土戰術」是相當無謂,人儲錢是為了將來有更好的生活,卻不應該把現下的生活都犠牲了,因此以上的預算是一個較為平衡的方案了。
好,那假設筆者是一個孝子,每月都會預 $2000 作家用,那是否要把儲蓄的年期推長呢?(say 5 年儲10萬)
筆者的答案是否定的,因為儲咁耐先10萬,好易中間儲到無心機會放棄,因此只可以採取cut budget 的作法。
即收入仍然是 $12000,減MPF 減 $2800 儲蓄減 $2000 家用及幾百電話雜費,剩下 $6000。
那便假設每天食飯搭車 $120x 30 = $3600,預 $1500作為交際應酬,$900 為置裝及其他。
每個大項只係cut 少少,如此,一樣可以過有尊嚴有frd 的生活。
而作為一個新畢業生,其實首3 年一般工資都會上升得頗快,2、3年後多數都會去到 $15K 以上,如此手頭便會更鬆動,因為早已經有儲蓄計劃,新加的工資便可以全數推向「每月消費」的budget 度。
因此,實質上比較「緊」的日子,可能只是1,2 年而矣。
如此,係唔係即刻無咁灰?
中原地產創辦人施永青先生在一個講座中,講了一個4-3-2-1的投資組合概念,呢個唔係踢足球的陣式,而係將物業相關資產、証劵投資、債劵及外幣同埋貴金屬等投資按比例分佈,施生在席上就分享了佢既比例。
40%物業相關資產
30%証劵投資
20%債劵及外幣
10%貴金屬
施生是中原地產創辦人之一,對地產市場熟識是理所當然,所以分配最大比例在物業相關資產上是可理解的,咁會有人問,既然咁熟行情,點解唔訓身去搏最大利潤?分得40%咁少係唔係睇淡後市?如果咁樣都問得出,此人一係就係陰謀論專家,一係就唔係有錢人。
有錢人同窮人的分別係窮人子彈有限,想賺盡只有集中一個項目重鎚一擊,一係得一係唔得,而有錢人就唔同,拎一千萬出黎買恆生收息一年都收50萬股息,所以有錢人的資產分佈,必定會以分散風險為重點,而唔係利潤最大化。
因此以施生的身家來講,擺40%在物業相關資產已算是很高的比重。
假如施生堅持這個資產分佈比例,當物業價值上升時,物業相關資產就會跟隨上升,令物業佔整體資產比例增加,所以就要賣出部份物業相關資產令組合回復4-3-2-1比例,不過一般人就會以為這是減磅睇淡後市的表現,似乎是諗多左。
普羅大眾一般都以物業投資佔最大比重,一來物業價格高昂,加上按揭條款收緊,買樓動輒要動用100萬現金,二來過去幾十年樓價整體都上升中,買樓已被認定為有買貴無買錯。不過做按揭買樓都算係槓捍投資,升市時賺錢以倍數計,跌市時隨時變負資產,所以在可能範圍下,應盡力將物業資產淨值(即資產價格減負債)比例下調至個人投資組合的一半或以下(如施生的40%)來平衡風險,避免資產因樓市波動而受到牽連。
前文提到,對於用家來說,以投保物分類更貼近實際,因為一般消費者是因為有一目的物(包括自己)才需要去買保險,去對沖風險。
那麼甚麼是保險?要明白甚麼是保險,先要明白甚麼是風險?風險就是或然發生,意料之外的事。
古代以商船運送貨物,有機會發生海難,造成人命傷亡和財產損失;又例如生老病死,是人生的必然。
那麼可否透過集合多人的力量,大家分攤風險所造成的損失呢?這就是保險最原始的概念。
比如做貿易要將貨物運輪,就出現水險、航空險;
生產涉及機器廠房,就有火險、機器保險;
開公司請人,要買勞工保險;
連保險公司本身都要買保險,就出現再保險。
可是這些保險,與一般人的日常生活關係不大。
日常較易接觸到的保險,主要有兩大類:
1. 保障人身的「人身保險」
大家較關心的是人身保險,都是針對人生中的「生老病死」等必然階段,以及或然出現的意外和危疾。
「人必有一死」,而不同年齡和健康狀況的人有不同的死亡機會,所以就有「人壽保險」。
人亦有機會染上疾病而要治療,所以就有「醫療保險」。
亦有可能因為旅遊或交通時出現意外,所以就有「意外保險」。
2. 保障財產的「財產保險」
不過也不要忽略,保險也與個人財產有關。
擁有汽車,就要購買「汽車保險」,以及「第三者責任保險」。
買樓要按揭,銀行會要求購買「火險」,也可以按個人需要,買「家居保險」。
對於現代都市人來說,面對人生必然的階段和或然出現的意外風險,購買保險是要買個「保障」,利用眾人的力量來分散風險,這是保險的終極目的。
上回講到,假設3 年後成功了,人工去到 $15,6K ,亦順利儲到了「第一個十萬」,此時,有沒有辦法可以把資本升值呢?
如果再用之前的每月儲 $2800 方法,也未必不可以,但相對會較慢 ( 又一個3年)。
此時因為已經有一定經濟基礎,也建立了一定的財務紀律,可以稍為進取一點。
筆者的方法是借入一筆稅貸或低息貸款,say $100K,以24個月為限,每月約還$4,500 (視乎乜plan ),如之前的計法,$16,000 – $800 MPF – $4,500 還款 – $500 電話 = $10,200 作日常洗用,相信對生活指數沒有太大的影響。
如此個人的總資產上升到 $200,000 ,負債比率50%。
把 $200,000 投入像11 這類超穩定增長股 ( 等52 週低位) 買,每年連股息收益約8% 是幾十年來都做到的數字,那 3 年後,便會有 200000 x 1。08 x 1。08 x 1。08 + $4500 x 12 (第3 年的儲蓄) = $306,000。 去掉零頭都有 $30萬之數。
此時,筆者是零欠債,亦只係畢左業 6 年,中間亦沒有大風險的投機活動,更沒有假設人工fly high,亦不需要放棄所有正常生活。畢業3年後所新增的工資基本上都可以投入進消費活動或個人其他活動如旅行或進修等。
簡單回顧 :
1. 把儲錢方程變成 收入- 目標儲蓄 = 可以盡花的錢。
2. 以首3 年「硬儲」10萬,頭1、2年相對緊少少,所謂的緊可能係去唔到長途旅行而矣。
3. 第4- 6年,適當利用穩健投資 + 適量低息借貸 + 輕微上升的儲蓄額。
如此便可以相對低難度地得到人生第一個30萬,作為上車盤首期又好,再錢滾錢又好,都是一個比較容易做到的方法,把數字拆開,亦可以看到不會對生活質素有多大的影響,只需要輕量級的紀律及做簡單預算,相信人人都可以做到。
上文說到基本上難度不太大的情況下,可以於畢業6 年後達成人生第一個30萬的目標,可能會有讀者問,「洗唔洗咁早開始儲錢呀?」
答呢類問題,最好的方法都係用番實例。
假設 A 君及B 君同屆畢業,6年後大家都28 歳,人工差唔多,遇到心儀對像,想買樓結婚。
1. A 君如筆者所言,畢業便開始有計劃地少量儲蓄,28 時己有30萬本。
此時把 30 萬再錢滾錢,再每月儲 $5000,3 年後便得到300,000 x 1。08 x 1。08 x 1。08 + 5000 x 36 = 55萬多 ,連埋另一半如果都有一定儲蓄,相信首期及結婚所有開支都沒有太大問題。
重點是中間的儲蓄過程並不太辛苦,這個是筆者多次強調的,因為為了儲蓄而大幅度犠牲生活質素,並不是一個聰明的理財方法。
2. B 君於前期完全沒有儲蓄,若果希望3 年後同A 君一樣有 55萬,便需要月儲 $550,000 /36= $15,277 !! 假設分 5年儲呢? 550000/60 = $9,166 !!
除非B 君個人收入相當豐厚,否則不用筆者解釋,大家都可以預計B 君儲錢會儲到氣咳,都及不上A 君的輕輕鬆鬆。
A 君與B 君的年紀,收入,人生狀況都差不多,然而財務上有極大分別,其實正正是許多大學生畢業後數年的命運分野,而起因可能只是源於畢業後一開始的一個輕量級儲蓄計劃,有做同冇做的分別。
時間及適當有儲蓄計劃的威力,並不需要20 年或更長的時間才看到,只要5、6 年便會有如此大的差異了。
因此,還是那句,及早定下一個儲蓄計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