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提到,對於用家來說,以投保物分類更貼近實際,因為一般消費者是因為有一目的物(包括自己)才需要去買保險,去對沖風險。
那麼甚麼是保險?要明白甚麼是保險,先要明白甚麼是風險?風險就是或然發生,意料之外的事。
古代以商船運送貨物,有機會發生海難,造成人命傷亡和財產損失;又例如生老病死,是人生的必然。
那麼可否透過集合多人的力量,大家分攤風險所造成的損失呢?這就是保險最原始的概念。
比如做貿易要將貨物運輪,就出現水險、航空險;
生產涉及機器廠房,就有火險、機器保險;
開公司請人,要買勞工保險;
連保險公司本身都要買保險,就出現再保險。
可是這些保險,與一般人的日常生活關係不大。
日常較易接觸到的保險,主要有兩大類:
1. 保障人身的「人身保險」
大家較關心的是人身保險,都是針對人生中的「生老病死」等必然階段,以及或然出現的意外和危疾。
「人必有一死」,而不同年齡和健康狀況的人有不同的死亡機會,所以就有「人壽保險」。
人亦有機會染上疾病而要治療,所以就有「醫療保險」。
亦有可能因為旅遊或交通時出現意外,所以就有「意外保險」。
2. 保障財產的「財產保險」
不過也不要忽略,保險也與個人財產有關。
擁有汽車,就要購買「汽車保險」,以及「第三者責任保險」。
買樓要按揭,銀行會要求購買「火險」,也可以按個人需要,買「家居保險」。
對於現代都市人來說,面對人生必然的階段和或然出現的意外風險,購買保險是要買個「保障」,利用眾人的力量來分散風險,這是保險的終極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