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不被身體障礙打敗 從連賠12年到登上股王 漢微科總經理招允佳 不向命運低頭的勇者

2013-03-25  TWM
 
 

 

即使只當了一日股王,但漢微科總經理招允佳說,「漢微科是真材實料的公司。」他或許不在意股價高低,但對未來絕對自信滿滿,因為早在大學畢業時,患有小兒麻痺症的招允佳,就已經許願摘星!

撰文‧李洵穎

二○一三年開春以來,市場最津津樂道的不外乎是大立光和漢微科的股王爭霸戰。其中,漢微科只在三月十二日股價領先大立光,旋即隔日又被大立光超越。到三月十九日止,漢微科只是「一日股王」。

為什麼漢微科無法坐穩股王寶座,只能屈居第二?有人說,比獲利、比前景,漢微科都有股王風範,只因大立光有著大家最為熟悉的蘋果題材,而外界對於漢微科這檔自去年竄起的新秀較為陌生,先前還曾有法人封漢微科為「神祕股后」。

聽到法人對於漢微科的「神祕」評價,漢微科總經理招允佳笑著說:「漢微科一點都不神祕,只是我們的作風一向低調。」其實,漢微科的神祕印象來自於招允佳本身的低調作風。

低調非神祕

總經理十年僅公開露臉四次過去十年,招允佳在公開媒體場合出現的次數只有四次。

第一次,是○三年的一場研討會,這場會議的名稱很冷門,叫作「離子束與電子束技術趨勢」研討會;再來,就是九年之後,一二年漢微科捐贈台幣兩億元奈米級檢測儀器給母校交大的場合;第三次是同年的上櫃前業績發表會;至於最近一次的公開現身,則是一三年初的法人說明會。

由於招允佳大部分時間都留在美國,台灣業界對於招允佳普遍不熟悉,這也增添了漢微科的神祕感。但要了解漢微科,就要先認識招允佳。

招允佳,一九五七年生,一九八○年自交大電子工程系畢業。翻開他的交大畢業紀念冊,紙張透著點點斑黃,訴說著它的歷史感。在一張同學團體照中,招允佳的身材相對較其他同學矮小,因為他身患小兒麻痺症。台灣在一九五五到一九六六年,是小兒麻痺症大流行期間,當時還沒有實施疫苗預防接種計畫。

「上帝為你關了一扇門,必會為你開另一扇窗。」這句話也適用在招允佳身上。雖然行動不便,但上天賜給他聰明頭腦,以彌補身體的不足。大學畢業時的招允佳戴著黑框眼鏡,展露一股有學問的書卷氣息。「他(招允佳)很聰明,功課很好!」一位招允佳的同學說。

在畢業紀念冊裡,招允佳提上這樣一句話,「實現難能實現的夢、摘取浩瀚蒼穹的星」,這位在別人眼中的「殘疾人士」,顯然對於自己的未來滿懷鬥志,但即使不向命運低頭,恐怕他那時也絕對沒能想到,三十年之後,會實現晉升股王的夢吧!

創業遇貴人

矽谷研發檢測技術,打敗老東家招允佳邏輯清楚、眼光獨到,反映在日後他自行創業的過程中。招允佳在交大畢業後,便赴美深造,取得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電子與電腦工程博士學位。後來進入半導體設備廠科磊(KLA-Tencor)工作,負責電子束檢測設備的研發業務。但因科磊在光學產品檢測設備已占有絕對優勢,且當時電子束成本偏高、良率較低,因此並未大量投入電子束檢測的技術。

但是,招允佳一心認為電子束檢測前景可期,他以清楚的邏輯頭腦運算著未來趨勢:隨著半導體製程不斷微縮,從微米時代到奈米時代,晶片的檢測重要性愈來愈高,相對地難度也會提高,傳統的光學檢測未來必將無法支應,必須用到電子束檢測技術才辦得到。

既然公司不看好,他決定相信自己的直覺,離開穩定的環境,自行創業。於是他以半導體技術重鎮的美國矽谷為基地,在「有人卻沒錢」的窘境下,熱情是支持一切的來源。

就在此時,招允佳遇見了貴人──漢民董事長黃民奇。黃民奇在聽取招允佳的創業想法不到半小時,連企畫書都沒有詳讀,就決定投資招允佳的團隊。

除了聰明之外,與招允佳共事、相處過的人給了他這樣的評價:「樂觀、積極。」因為招允佳的不放棄,造就了漢微科的誕生。一九九八年,漢微科前身─Hermes Microvision應運而生,以研發電子束晶圓檢測設備的核心技術為主。

招允佳和黃民奇的一把賭局,讓招允佳留在美國矽谷,繼續追求他那「難能實現」的創業夢,這一留就是五年。五年後,招允佳回到新竹,漢微科正式成立。

回顧漢微科的創業過程,第一套檢測機台的買主是聯電。當時漢微科和科磊同時向聯電展示機台,聯電評估之後,決定由漢微科勝出。漢微科打贏這場與老東家競爭之戰,著實給了漢微科往後向前打拚的信心和決心。

在漢微科成立後,若加計前身,招允佳自行創業已達十五年,在這十五年中,公司曾連續虧損十二年,直到一○年才正式轉虧為盈,直至今日。如果當初不是黃民奇的眼光獨到、招允佳團隊的堅持,恐怕投資界看不到漢微科的風光。

勝出關鍵在人

連虧十二年,靠頂尖人才躍升龍頭關於黃民奇與招允佳之間如同「伯樂找到千里馬」的關係,在○三年那場冷門的「離子束與電子束技術趨勢」研討會上就能清楚感受;「真正的關鍵,還是在人!」當時,黃民奇是以這句開場向外界介紹招允佳的技術團隊,他也強調:「漢民很幸運地擁有一群志同道合的頂尖人才。」招允佳經營漢微科十分投入,如果沒有出差行程,他大多數時間都待在美國,較少回到台灣。最近一次,招允佳在三月五日要主持法人說明會,因而特地飛回台灣一趟,十八日當周離台、到處出差,然後再飛回美國。他難得回到台灣一趟,所以會議排得滿滿,從早到晚,沒有一刻得閒。一位漢微科的員工這樣形容招允佳的這一趟台灣行程:「他忙到連喝水的時間都沒有!」回想這一趟創業路,招允佳如寒天飲水冷暖自知,他回憶十年前,「大家不認識HMI(漢微科英文縮寫),不願花費時間在了解漢微科這家公司和技術,總是要花費很多精力去說服客戶。」如今,漢微科知名度已打開,拜訪客戶的情況今非昔比。國外客戶甚至認為「MIT(台灣製)」的漢微科就等於品質保證,只要聽到是漢微科,二話不說,就會決定採用。

「現在,客戶看到有些檢測問題無法突破,就會主動找漢微科尋求解決。」招允佳驕傲地說。目前漢微科的客戶遍及所有半導體公司,前三大客戶為台積電、三星、爾必達,喊得出名字的半導體公司幾乎都是客戶。而且在競爭對手的技術已追趕不及的情況下,漢微科的領先地位更是確立。

圓夢關鍵在心

雖是一日股王,堅信實力撐得起股價招允佳三句話中離不開技術、客戶,顯示這是他十分重視之處,而這也是造就漢微科成功的關鍵。半導體客戶對設備精準度要求極高,不可能隨便更換供應商,漢微科必須用實力證明產品的優異性。

挾著漢微科傳奇,招允佳亦在一三年當選交大傑出校友,並將在四月十三日交大校慶獲頒獎狀。

三月十二日,漢微科技股價以每股七五○元收盤,終於登上台股股王的寶座,惟隔天仍被大立光硬生生趕下寶座。雖然只登上一日股王,但漢微科以「半導體設備類股」的非主流之姿能夠一枝獨秀,實屬傳奇。面對股價屢屢攀高,招允佳坦言「壓力很大」,不過他也強調,「漢微科是真材實料的公司。」言下之意,漢微科擔得起股后、股王之名。

態度謙卑,卻也自信十足,這就是招允佳,一位即使雙腳不便,卻要發願摘星的勇敢創業家。

招允佳

出生:1957年

現職:漢微科技總經理

經歷:漢微科董事長特助、漢民副總經理、KLA-Tencor資深研發工程經理學歷: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電子與電腦工程博士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178

投資拼爹——投資命運被安排的企業 bobo

http://xueqiu.com/4941020192/23660410
以下為上海匯多盈投資諮詢公司投資總監週波先生(雪球id:@bobo)在雪球2013投資策略會上海專場(3月30日)的演講實錄,題目為《投資拼爹》。

我認為投資是一個猜謎遊戲,很殘酷很難玩,很容易猜錯,要判斷清楚宏觀經濟,行業,公司的未來都是一件很難的事情,很多聰明的人都在玩,你要是也參加的話很容易進入一個負多勝少的循環。所以我把自己想得笨一點,能不能不去預測,不去猜謎,還能在資本市場做一個穩健的收益?

我總結這幾年的投資經歷,發現有一個策略是非常成功,我把它稱作「投資拼爹」,另一種不算惡俗的說法是,投資命運被安排的企業。

我為什麼講投資要拼爹,有三個理由。第一、公司從來都不是被平等創造的,有一些公司生下來就是護城河的,有一些公司生下來就有很好的行業屬性,有好生意。第二、大多數公司其實都在跟命運抗爭,在市場化中生命都是薄如蟬翼的,真正像谷歌或者美國強生這樣掌握命運的公司在中國太少了,很難找到。第三、未來的中國經濟轉型不確定。

我的核心邏輯是既然我們買不到掌握自己命運的公司,那就買一些命運被很好安排的公司。

通過這個思路選股有四點。

第一是公司要有很強大的靠山。第二它的大股東可以為標的注入資產或者輸送利益,這一點很重要。第三條是大股東和上市公司利益要一致,不能是大股東從股民手裡掏錢。最後一點是上市公司不能坑爹,至少它的資質還不錯,雖然不是最好的公司,但它至少不能是差的公司。

沒有完美的投資策略,拼爹投資的風險在於「利益輸送可能會被媒體指責」,這要從三個方面來防範,一個方面你儘量選擇基本面不錯的好公司,第二個你要注意一下輿論導向,最後一個要注意安全分析。

因為我主要是研究港股的,我講的四個港股標的是同仁堂科技,海爾電器,金山軟件還有中國太平。首先這四個公司都是好生生意,有護城河,有成長空間,還有大的股東可以給它注入資產或者輸入利益,所以它們具備雙重的確定性。

這幾年的股價表現肯定證明了同仁堂科技和海爾電器是好公司,它股價都是創新高的,金山軟件最近一年來也是不斷創新高的,只有中國太平目前股價還在低位,因為它這個行業的基本面暫時比較弱。

同仁堂科技太成功了,首先肯定是好生意,中藥企業有定價權又沒週期性,中國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成長空間肯定有,第二公司在歷史上長期只有10%的增長,2007年之後管理層的利益跟公司業績掛鉤,導致了它的業績這幾年開始20、30%的增長。第三它的下游有很多二線品牌比如阿膠都在發力支持它的增長,也有相應的品牌壁壘。

大家可以看到它的一些原材料是從同仁堂集團採購的,這一點很重要。未來幾年中藥的原料可以漲也可以跌,普通企業消化這個原料是面臨風險的,同仁堂科技對於價格變動的消化能力很強,因為原料是從集團買的,採購價格很可能是非公允的。另外它的很多產品通過集團的下級公司來銷售,所以銷售也能保證。

海爾電器是一個大的公司操作一個小的盤子的典型案例。同時它本身也是一個好生意。本來家電渠道是很差的生意,但是它要做一個渠道的轉型,把這個產品直接配給到鄉鎮店,打破了中間的層級,這個故事還是比較大的,因為農村市場是中國經濟最後一塊的處女地,還有它不光給海爾集團的產品做分銷做售後服務,還分銷第三方品牌,未來可以50%產品分銷其他品牌。

它不光是故事講得好,本身有一個護城河,因為海爾用十年裡面,打造了一個覆蓋三四級城市的物流營銷網絡,這個十年的時間投入巨資是其他競爭對手很難複製的。

它跟海爾集團關聯交易的營業額這幾年是高速成長的,從2-3百億到後來5-6百億,商業模式已經確定好了,就是為海爾集團的產品做分銷,統籌和售後服務,關鍵原材料也是從集團採購的,甚至還可以利用海爾的專門店,未來無論家電行業怎麼樣,海爾集團很容易給海爾電器製造業績,一台冰箱我本來賣給別的渠道賺500,我賺300就行了,利益很容易就輸送給了海爾電器。

另外一個公司就是金山軟件,原來是做網絡遊戲,辦公軟件WPS,本來不算好模式,但是最近變成了好生意。它開始向移動互聯網轉型,按照它的說法是3+1的模式,遊戲、辦公軟件、互聯網安全為支撐,云存儲為起點。、

它主要是受益於360和騰訊的之間的3Q大戰,同時受益於360和百度的3B大戰,因為360這個強大的競爭對手出現,所以騰訊和百度去支持金山做大做強,抗衡競爭對手,使得它的成長空間可以擴大。

它的護城河不算太深,產品比較多,有金山衛士、獵豹瀏覽器、手機殺毒、WPS等等,形成了一個小的生態系統,勉強算形成了一個護城河。拼爹屬性我覺得是最好的,騰訊和百度背後的支持可以很大。

它的估值上優勢比較明顯,目前它的遊戲等傳統業務現金流比較平穩,公司資產負債非常穩健,現金佔它的市值30%左右,但同時它新的互聯網安全產品和網絡廣告這些產品在以3位數的增長,所以它當前的估值還是非常便宜的。

騰訊在去年7月份收購了它15.68%的股權,成為第一大股東,注意它和騰訊的關聯交易,2012年是1.2億,2013年是2億,我想後面還會更多。騰訊支持金山兩種方式,一種給它貨幣化的流量,這是關聯交易,還有一種方式是給它做推廣。

中國太平,它是壽險為主的,類似平安的綜合保險公司模式。壽險為什麼是好生意呢?全世界沒有一個生意什麼也不干就憑一紙契約,可以收一個人幾十年的錢,這一點來說壽險是一個非常理想的生意模式。

為什麼可以拼爹吧?兩個理由,它的母公司是副部級央企,可以不斷地給它注資,還有太平的老總是交行出來的,可以利用他跟銀行的關係給它注入資源。壽險行業目前比較差的主要原因就是保費增長上不去,太平的保費在去年所有的保險公司銀保都在衰退的時候,它的銀保保費是復甦了,今年復甦更快,其他的壽險公司除了平安之外很多都是負增長,但它的保費是60-70%的增長,這是因為它具備拼爹屬性,可以給它注入資源。

本來這個行業營銷員增員不足,大多數的公司招不到一些賣保險的人,但太平的營銷隊伍還能有25%的高成長。

太平的三年再造計劃有望實現(保費、利潤、資產翻番)

 然後壽險行業弱的原因主要是幾點,目前來說是保費上不去,代理困難,還有就是銀行的高利率環境,另外中國的壽險的制度性紅利沒有釋放,到目前為止只是開發了保障和儲蓄兩個功能,其他的包括養老,醫療,免稅這些功能全部沒有開發出來,後面應該還有一個紅利釋放。

我認為目前正處於一個拐點,去年所有的保險公司淨資產都增長了10%左右,因為國內的股市債市都增長了,所以它也增長。利潤的話今年是一個拐點,它去年的財報裡面已經把股市的全部浮虧全部計提,目前是屬於輕裝上陣,只要今年資本市場不單邊下跌,它們今年的盈利肯定是拐點,盈利之後,分紅多了之後,保單吸引力大了,明年可能是他的分紅拐點。

我的核心是找一種不要去猜謎,找到公司業績能順利成長的模式。大概是2011年,標普調低美國國債評級,股市大跌,當時我講,同仁堂的利潤不會受影響,還會繼續的漲,這幾年就印證了我的判斷。我就講完了。

提問:您好,太平大股東能夠給它帶來什麼樣的資源?因為注資的話其實這並不是大股東的專利,這並不是太平的優勢。還有壽險行業是長久遠期的長期利率,但是中國長期利為現在處在一個比較高的水平,保單的負債利率如果算分紅險和萬能險這種都要在4%左右,外資要進來的話,會嚴重壓低固定收益類產品的長期收益率,那這樣的利率風險,壽險如何能夠承擔?

週波:大股東是三個方面可以注入資源,一個是說連續地注資,第二個是說太平的母公司持有太平人壽25%的權益,這25%權益近期可能通過注資的方式注入到上市公司。第三個就是說集團的運作,就是太平回歸A股。

 就目前來說4%的利率來講,分紅支出是或有的,它不是必然的,它真正的定價利率目前只有2.5%,2.5%的定價率是長期低於十年期國債,中國的十年期國債長期在2.5%之上,目前是在3.5%左右,目前的壽險公司在做一個傻瓜都做的生意,只要把錢去買長期國債,3.5%的利率就可以覆蓋2.5%的定價利率。

提問:利率市場化很明顯會放開2.5%的底線,到時達到4%是正常的事情,和理財產品競爭保險就沒有什麼競爭力,即加上分紅也只不過是4%。另外一個銀保的問題,銀保中大量是躉繳而不是期繳,利潤率是非常低,同樣資本消耗的情況下,它的利潤率可能僅僅為經紀人保單不到四分之一。所以其實以銀保渠道通暢,並不一定是什麼好事情。平安在這一方面已經做了很多的努力,就是大量降低銀保,它是主動的,並不是真的賣不出去的。

週波:我分兩點回答,第一點我們就討論的利率問題,實際上保監會是最近在放開了保險公司對債券的投資評級要求,原來是要投資3A級債券,而且還要有擔保,目前債率市場的平均回報,比如城投債的話5,6個點非常多,買城投債就夠了。另外一點中國太平跟中國人壽和中國平安來說它的優勢在哪呢?它的盤子特別小,所以投資回報率容易提高的,它可以配一些高收益債,然後抓幾個牛股,或者買幾個封閉式基金,它的倉位小容易提高回報。

 第二個你講的銀保的問題,確實有兩重性,比較複雜。保險行業是一個非常複雜的行業,市場對保險的估值變化每天在改變,市場有時候是關注在它的投資回報,有時候又關注它的消費屬性也就是保費增長,有時候又關注它的新業務價值,早晚投資的關注重心回到保費的這一天,中國太平保費會率先反彈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808

能源審批下放:地方「發改文」決定項目命運

http://www.21cbh.com/HTML/2013-5-27/wNNjUxXzY5MzUwNQ.html

根據國家能源局思路,對已列入國家有關能源規劃需要審批或核准的項目,除涉及其他地區、需要全國統籌安排或總量控制的項目以及實行國家安全審查的外資項目外,一律下放。

風電和非主要河流以外的水電站屬於下放的序列。一位接近國家能源局的人士告訴記者,對於風電項目國家能源局的初步思路是,設定風電開發總量,具體能源項目由地方部門核定。納入大盤子的項目,可以獲得財政補貼。

大能源項目審批手續將大大簡化,但審批改革卻並非一放了之。行政審批權限從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到地方投資管理部門讓渡,無疑增加地方部門管理權限。有業內人士擔心出現「一放就亂」,風電、水電超規劃發展的問題。

此外,能源項目審批所涉及的財政補貼、土地預審難、審批部門過多等老大難問題並未因下放而解決。

「省領導一個招呼決定項目成敗」

在風電項目審批權完全下放之前,省級發改委仍然擁有「5萬千瓦以下風電項目」核准權。在過去五年風電大躍進歷程中,地方4.95萬千瓦風電云集,更催生了行業亂象。

一位風電行業人士向本報記者介紹地方風電項目核准過程中的潛規則。

「由於新能源投資向社會開放,幾乎沒有門檻。只要有關係,註冊公司後就可以在開發區域獲得風電資源,然後準備材料核准,核准後再賣掉。核准一個4.95萬千瓦的風電項目,成本最多在400多萬元,但可以賣到2000萬左右。這個巨大的利益空間,把各級政府有權部門栓到了一起。」該人士如是說。

地方發改委的路條是整個項目審批的關鍵。「正因為沒有門檻,任何公司都可以與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簽訂風電開發協議,一般由地方發改局或招商局操作。協議簽訂後,往往不做測風工作,找與當地廳局關係密切的設計院做可研報告,報到省發改委批覆後,獲取路條。」

「隨後,編制環評、水土保持、礦產壓覆、地質災害、土地預審、電網接入等支持性文件,編制單位只要見發改委路條,繳納相應費用後就給做,起不到任何把關作用。組件齊了就可以核准。」上述人士介紹。

在項目申報過程中,涉及國土、水利、環保、規劃、電力等部門,個別還涉及文物部門。「這個過程少說半年,往往1~2年。但關鍵還得有高層某領導打招呼。省內大領導一個招呼就能決定一個項目能否核准,甚至已核准項目也有可能廢掉。」

有省級發改委官員自嘲是「發改文」單位。領導打個招呼就發個文,打個招呼就改個文。在這個過程中,政府文件的可信度在不斷降低。基於此,對於國家能源局下放審批權限,帶來新的擔憂:權利下放後管理將更加混亂。

目前,地方政府部門普遍存在的問題是風資源補償費「三免三減半」政策無法兌現,捆綁風資源要求裝備製造業同時落地。

為預防因審批權力過於集中帶來的腐敗問題,能源局內部文件特別強調:「嚴格按照法定權限和程序行使權力、履行職責。堅持依法科學民主決策。凡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重大能源改革方案、重大能源政策、重點能源工程項目,依法公開聽取群眾意見並進行社會穩定風險評估。」

一個水電站需40~50個專題報告

在此輪行政審批改革之前,「主要河流上建設的項目和總裝機容量25萬千瓦及以上水電項目」均由國務院投資主管部門核准。相對風電而言,地方對水電管理空間極其有限。

一般而言,裝機容量2.5萬千瓦以下由當地市(州)發改委核准,25千瓦以下由省發改委核准,25~100萬千瓦電站由國家發改委核准,100萬千瓦以上由發改委報國務院審批核准。

水電項目建設的基本程序是:項目前期選點等前期準備工作-預可研-可研-相關技術部門審核-電力行政主管部門審核-國家發改委審核-國務院審核。

「一個水電項目前期工作十分漫長,除流域規劃之外的工作,前期預可研工作少則5年,多則數十年,建設期的時間很大程度取決於行政部門審批的時間,一般100萬千瓦水電站建設期不會少於5年。」一位國有企業水電開發負責人介紹。

一般大中型以上水電項目可行性研究過程要完成40~50個專題報告,約30個報告需要有關部門審查。

項目審查涉及的技術諮詢機構有水利水電設計研究院、中國水利水電規劃設計總院、中國國際工程諮詢公司。審批審查地方行政部門有省移民辦、省環保局、林業局、水利廳、國土廳、文物局、水產局、地震局、電力公司、鐵路局,最後是發改委。

在國家層面的審批涉及水利部、長江委(黃委、淮委、珠委)、國土資源部、環保部、電網公司、鐵路部門,最後是國家發改委及國務院。

由於項目核准進程緩慢,2011年水電新核准裝機容量僅1268萬千瓦,2012年為1900萬千瓦,2011~2012年規劃開工規模僅完成一半。

根據能源「十二五」規劃,「十二五」期間新增1.6億千瓦水電裝機,平均每年的開工量需達3200萬千瓦,完成目標難度較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6175

你掌握自已的命運?! 巴黎

http://blog.yahoo.com/_6TLACXZVBOZGXZUIY5NCVMWRHY/articles/1253168/index
巴黎:

巴黎是一個我行我素的人,自已煮食,不愛煙酒和美食厚味,最近有一個信命運的朋友取笑我,要我給他幾萬元,他會找一個鐵板神算批一批我命,假如說我有一百歲命,那我就可以快活自在一番,不用戒這戒那,盡情享受人生樂趣。

朋友的善意令我想起以前的一個寓言:

有一個有錢又信上帝、命運的人,一天他的超級私人遊輪在還遊世界中的大西洋入水沉末,所有人都死了,只餘他和一片浮浮沉沉的木板、疲倦的身體在無邊際的海洋上飄浮了數天。這晚黑夜到臨時他發了一個夢,夢見一個神仙說,他命中註定是不會早死,要他支持下去,明天牠會打救他。

早上當他醒來時,他非常喜悅,用意志力去支撐,轉眼到了下午,在大西洋中間居然出現一條小破船,船上有一船夫叫他上船,但他覺得這船太殘,可能自身難保,神仙的船會安全些,他就推卻船夫等下去!

黃昏時候,遠處出現了另一條大船,不過船上的人卻兇神惡殺著他上船,他懷疑這批是索馬里海賊,幾番大呼大叫下仍然拒絕了,一心要等神仙的船。
晚上又到來了,在迷迷糊糊間他又看到了神仙,他非常開心,但卻發現神仙沒有船,他問神仙,沒有船怎樣離開,神仙說:
"我前天已經派人來打救你,第一次你拒絕,我又再派人捉你上船,你也不上,你暈迷了兩天之後死左,不會再有船了,你已經死左"

其實朋友可能不明白,上帝做每個人都應該是健康長壽,只要我們聽從牠已在每次危難前都會派一些人打救我們的建議,有時牠會派電台報導員、有時派醫生、有時派一些書本作者....。到上帝真的不派人時,就只能
抱十八年後是一條好漢聳然面懟只不過在有選擇時卻拒絕了上帝的善意,  我們可能較這個大西洋的傻佬更抵死!

-----------------------------------------------

買股買到現在,我體會到真正賺錢的投資,也是平淡如水兼乏味。全世界要這樣味道,你就要做那樣,他們賺錢的時候你卻要避開群眾,去找自已的天地,例如低迷的美股,到現在一個個依然固我時,就只有自已獨在三萬點。最後又會發現,股票是不能隨意買和賣,原來只需要做一些簡單的方法,遵從上帝已派人例如股神、Graham等的長勝投資的方法,然後買一些簡單的、不整色整水的股票,就能保命兼賺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6362

標題瘋狂的遊戲併購 命運多變的遊戲公司

http://www.21cbh.com/HTML/2013-6-22/yMNDE1XzcwOTUyMw.html

買賣雙方的詢問電話接二連三,財務顧問(FA)李明(化名)已經明顯感到,今年的遊戲併購市場正在快速由賣方市場變成買方市場,而其中最受歡迎的買家就是來自A股的文化傳媒類公司。

「遊戲公司就像水果一樣,需要在它最好的時候趕緊賣掉,過時不候。」同威創投投資經理賈珂如此形容。此前,他所在的公司曾經投資過第七大道和廣州谷得等知名遊戲公司,並在將第七大道出售給搜狐暢遊的交易中獲益不少。

「遊戲公司現在獨立上市希望渺茫,這也是大部分VC願意出手遊戲公司的原因。」一家知名美國VC的副總裁向記者表示,此前他曾經投資過多家手機遊戲公司,但這些遊戲公司在美國和A股上市的大門都在關閉,相比之下,轉而賣給A股的上市公司成為大部分遊戲公司的退出選擇。

記者瞭解到,多家A股文化傳媒類上市公司都在密集地接洽合適的遊戲團隊收購。「有好一點的遊戲公司,最近已經接待過好幾家上市公司了。」有知情人士透露。

華誼兄弟(300027)不久前宣佈停牌,並宣稱將有重大併購事宜,市場普遍傳出,華誼是在準備併購一家遊戲公司。而掌趣科技(300315)分管投資併購的副總裁何佳則表示,公司在收購動網先鋒之後正在尋找新的遊戲公司併購標的。除此之外,市場上還有多家文化傳媒類上市公司都在悄悄地尋找遊戲公司併購。

由於今年手機遊戲市場快速爆發,市場上突然冒出大批月流水過千萬的遊戲公司,可被併購的標的突然大幅增多,而有能力在市場上併購的A股文化傳媒公司數量就那麼幾家,遊戲公司併購市場已經迅速由賣方市場變成了買方市場。

A股為何青睞遊戲?

幾個月前,在A股上市不久的手機遊戲公司掌趣科技宣佈停牌,不久便宣佈以8.1億元的對價收購網頁遊戲公司動網先鋒。復牌之後的掌趣科技漲勢兇猛,連拉數個漲停,股價一路由停牌時的20多塊漲到最高時的30多塊。當時,有過百家機構一同前往掌趣科技調研,其受市場追捧程度可見一斑。

何佳回憶,併購當時掌趣的市值大約30億,動網團隊中許多人都認為掌趣作為一個新上市的公司,其業績和戰略還需要時間觀察和驗證,選擇大量持有掌趣的股票還是有些擔心的。

當時,動網先鋒的團隊嘗試著拿了部分掌趣的股票。在併購完成後,掌趣科技股價暴漲。 「後來我每次去廣州(動網先鋒)那裡,他們都洋溢著幸福的笑容,後悔沒有多拿一些股票。」何佳表示。

何佳表示,掌趣從今年到現在已經投資了五六個項目了,其中包括遊戲開發商、發行公司,也考慮入股了一些遊戲平台商,這些項目的成長性非常好。他表示,掌趣科技目前還在尋找新的併購標的去收購。

「市場給了我們這麼好的一個機會,手機遊戲的盤子漲得那麼快,遊戲公司也有退出的需求,我們肯定不會只收購一家就結束了,持續的投資併購是掌趣內生外延增長的重要組成部分,也符合遊戲行業的發展規律。」何佳表示。

而掌趣科技股價之所以暴漲,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市場對掌趣未來可能有新的併購的預期。何佳此前在空中網供職時就開始做手機遊戲,至今有超過10年的從業經歷。「我們的併購從來都是以團隊為重點,而不只是看中已有的產品和利潤,最重要的是能夠使掌趣和標的公司產生協同效應,雙方互補,資源整合。」何佳指出。

在掌趣科技之前,更加讓市場感到震驚的是浙報傳媒斥資32億對盛大邊鋒的收購。由於浙報原有的紙媒業務市場前景不被看好,因此通過併購遊戲公司轉型成為該集團的既定戰略。當時讓人們震驚的是,邊鋒估值高達20多倍,而美國資本市場對遊戲公司的估值一般為6-8倍,邊鋒此前的母公司盛大網絡因為長期在美國市場得不到投資者的認可而最終宣佈退市。

如今,A股的文化傳媒板塊已經越來越依靠併購來做大規模,而不僅僅是靠公司內生的動力。

命運多變的遊戲公司

一位投資過多家遊戲公司的某美國知名VC的副總裁表示,遊戲公司賣給A股上市公司,是一件雙贏的事情。

他表示,美國資本市場目前已經對中國的遊戲股基本不再接納。目前在美國上市的巨人網絡、第九城市、完美世界等公司的股價都非常低迷,許多公司的PE(市盈率)都是個位數,有的公司甚至現金儲備已經超過市值,說明美國投資者對中國的遊戲概念股沒有太大興趣了。

上述美國VC副總裁指出,目前遊戲公司在美國上市有一道不成文的門檻,那就是要年利潤達到5000萬美元——不管是國內的網頁遊戲公司還是手機遊戲公司,能達到這一條件的公司都非常少。

與此同時,遊戲公司赴A股上市的大門也在逐漸被關閉。一家A股上市公司的高管透露,目前在A股排隊上市的5家公司,其中有4家都可能終止上市,部分公司是因為在IPO等待期間業績下滑,部分公司則是因為某些條件達不到在A股上市的要求。

目前A股市場IPO的許多規定都對遊戲公司不利。首當其衝的是收入確認問題。遊戲公司的收入有許多種,例如銷售道具和銷售遊戲金幣的收入是不一樣的。國內審核的部門並沒有規定說哪種收入確認是有效的。

以掌趣科技為例,這家公司當時在證監會審核時並不是主打的遊戲概念,而是以SP概念通過的——其好處是有中國移動這樣的國有企業出面背書做收入確認,最終幫助掌趣科技順利上市。而大部分打著遊戲概念的公司,在A股等待上市的過程中都吃到了閉門羹。

此外,國內A股IPO的等待時間很長,這讓遊戲公司的上市充滿了風險,因為遊戲公司的業績波動性很大。可能一家遊戲公司在證監會報材料的時候業績還很好,但在發審的時候就開始下滑。進入到手機遊戲時代,遊戲的生命週期開始大幅縮短,市場競爭空前激烈,這種不確定性更加被放大。

在這種情況下,大部分遊戲公司只好選擇賣給A股上市公司。國內的上市公司目前很願意併購高利潤的公司,尤其是文化傳媒板塊。而遊戲是最匹配的一種。首先中國是把遊戲當做文化創意產業來看,而目前文化傳媒板塊是A股市場上最炙手可熱的投資品種之一。

而在文化傳媒產業中,目前最能帶來豐厚利潤的就是遊戲。國內對遊戲公司收購的PE 要遠遠低於遊戲公司獨立在A股上市的PE,但卻遠遠高於在海外上市的。

因此不管是對於遊戲公司還是對於投資過遊戲公司的VC來說,賣給A股的上市公司都是很不錯的選擇。

「舉個例子,一家A股上市公司的PE是40倍,它願意以15倍的PE去收購一家遊戲公司,而這家遊戲公司自己獨立去海外上市,也只有8倍的PE,那麼它當然願意賣給A股的公司。」上述美國某知名VC的副總裁表示。

遊戲公司如何雙贏?

A股對手機遊戲公司的併購,是由博瑞傳播併購上海晨炎開始的。當時,蘋果公佈了手機遊戲公司收入的排名,名不見經傳的上海晨炎排入前十,一時間在國內引起劇烈反響。博瑞傳播與上海晨炎在2010年12月23日簽署了《股權轉讓協議》,擬投資不超過4000萬美元收購上海晨炎100%股權。在此前公告中,博瑞傳播表示,上海晨炎在App Store(蘋果應用商店)上已經具有很高的知名度,並稱是極少數能夠與老牌歐美遊戲公司展開競爭的公司。

博瑞傳播也因此成為當時A股市場唯一的「蘋果遊戲概念股」,並一度迎來一波小幅股價拉升。當時,買賣雙方簽訂了對賭協議,要拿到4000萬美元,晨炎必須在2011年-2013年分別給博瑞傳播貢獻400萬美元、580萬美元和812萬美元的利潤,年增長率超過40%。

但這筆交易很快宣告終止。博瑞傳播此後公告稱,由於股權轉讓過戶手續未能如期獲得相關部門審核通過,出售方認為該項審批工作所需審批時間以及最終能否獲得通過具有不確定性,以及由於市場變化而導致完成上海晨炎股權轉讓協議約定的對賭業績具有不確定性,公司決定終止收購上海晨炎股權事項。

上海晨炎的創始人施煒亮告訴記者,當時之所以考慮賣掉,也是因為考慮到整個手機遊戲的未來有很大不確定性。這時候博瑞傳播剛好有意購買,給的自由度也很高,於是就決定賣掉公司。

至於後來為什麼終止了和博瑞的收購交易,施煒亮則表示和博瑞之間有協議因此無法透露太多。但可以想像,這起中止的併購背後一定隱藏了許多故事。

施煒亮指出,選擇出售的遊戲團隊一定要清楚自己要什麼,才會有一個好結果。因為大部分出售的遊戲公司並不缺錢,因此錢並不是最重要的。

「如果你賣掉,那麼你就等於放棄了選擇權,一個人本來是可以選擇人生道路的,比錢更重要的是選擇權。」 施煒亮表示。

施煒亮指出,在考慮出售的時候賣方要比買方想的更多,因為資本市場的遊戲規則其實是十多年都不變的,無非就是要求你達到多少的利潤業績,而遊戲團隊賣方要考慮的事情則很多,例如賣掉之後和上市公司如何合作,是和他們一起做,還是自己拿錢走人,都要先考慮清楚,這樣才不會在交易之後發生問題。

「如果遊戲公司賣掉之後發生不開心,我認為通常賣方需要承擔的責任更大一些,因為在賣之前就沒有想清楚。」 施煒亮總結道。

「遊戲公司最後都是想賣的,遊戲公司就像水果,過期不候。」賈珂表示。大部分遊戲公司的心態都是,在自己正處於上升期的最好時候賣掉。因為遊戲公司要獨立上市的話,至少需要有兩款成功的遊戲來證明自己,而大部分遊戲公司沒有等到兩款遊戲成功就開始下滑了。

大部分遊戲公司的收入都不是特別大的問題,但收入的持續性很成問題。遊戲和電影是比較類似的行業,上一款遊戲的成功,不代表未來的遊戲一定會成功,因此資本市場上給遊戲公司的估值一直比較低。

以在A股率先上市的遊戲公司中青寶(300052)為例,2012年的淨利潤同比下滑了10%,2011年的淨利潤下滑了超過30%,遊戲公司業績的波動性讓A股的投資者對其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

賈珂所在的公司投資過遊戲公司第七大道,當時以較高的價格出售給了搜狐暢遊。當時第七大道的團隊個人先套現了20%的現金,並和暢遊簽訂了3年的業績對賭協議,約定3年之後創始團隊可以全部退出——這實際上是在賭未來的遊戲也能持續成功。

好在第七大道被收購後推出的後續遊戲也取得成功,最終收購方和出售方皆大歡喜。

收購方收購的時候,通常要和遊戲公司的創始團隊簽訂協議,要求干滿一段時間才能離開。例如第七大道的創始人曹凱就和新公司簽了3年的鎖定協議,在被收購後幹了幾年之後宣佈離職。

「在遊戲公司被併購後一般都會要求創業團隊再待3年。但之後一般遊戲公司做的好,也不會有人走。」賈珂指出。

而遊戲公司出售,許多情況下也是出於投資人退出的壓力。相比之下,從來沒有融過資的遊戲公司就完全沒有必要出售,因為出售之後創始團隊往往會有這樣那樣的不自由,尤其是出售到一家此前完全不懂遊戲的A股公司中,很容易在被併購後產生許多磨合問題。

目前沒有融過資而不需要出售的遊戲公司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上海的心動遊戲——這家公司每月的收入據稱過億,曾經多次拒絕各大風投的投資請求,因為投資者給的錢不過相當於它幾個月的收入而已,遊戲公司現金流好的時候,融資已經沒有任何意義。在沒有投資者壓力的情況下,公司可以把大部分收入用於員工激勵,以開發更好的後續產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9516

﹁服貿協議﹂蠻幹 沒評估沒溝通 就說﹁一定好﹂ 一紙黑箱協議 決定台灣服務業命運


2013-07-01  TWM  
 

 

陸委會主委王郁琦說,國際談判上,不會事先公開談判內容。言下之意,兩岸服貿協議沒有事先與業界溝通並不過分。但情況真是如此嗎?難道業界沒有權利事先知道?

撰文‧賴筱凡

六月二十一日,上海東郊賓館,長桌的這側是台灣海基會董事長林中森,另一側是海協會會長陳德銘,兩人伸手一握,面向媒體攝影笑容可鞠,一紙撼動台灣服務業的協議就此簽訂。

當兩岸的距離,從隔著台灣海峽縮短到只剩一張長桌,兩岸服務貿易協議(以下簡稱服貿協議)卻埋下深不可測的炸彈。把時間往回撥一點,就在兩岸服貿協議簽署前夕,一篇文章迅速在網路上流傳開來,直接署名國策顧問郝明義,全面炮轟即將簽署的兩岸服貿協議黑箱作業。

到底為何一紙象徵開放的兩岸服貿協議,卻如深水炸彈般爆開?政大國家發展研究所特聘教授、前陸委會副主委童振源直言:「站在經濟的角度看,開放是對的,但簽署過程真的太粗糙!」簽署前 政府告知了誰?

來看看這個場景吧,五月三十日下午,就在立法院內政委員會中,一場官場現形記直接上演。這一天,陸委會主委王郁琦、林中森、經濟部次長卓士昭要針對即將簽署的兩岸服貿協議提出報告。只是他們怎麼也沒料到,一個問題卻當場難倒一群主導官員——「為何台灣美容美髮業要開放,事先沒有詢問相關公會?」提出問題的民進黨立委陳其邁說,台灣美容美髮業個體戶很多,如果中國資本一進來,會不會影響他們的就業?

當場,林中森說,經濟評估工作是由經濟部統整;王郁琦說,陸委會的產業與就業影響評估報告只是統整各部會資料;卓士昭說,美容美髮業不是經濟部職責而是屬於衛生署;衛生署副處長商東福說,他們只管醫學美容,其他美容要另請高明;最後球丟到了勞委會副主委郝鳳鳴身上,卻說不出個所以然來。

事後面對外界抨擊服貿談判黑箱作業,內容不清不楚、過程不明不白,王郁琦的回答很簡單:「這是國際談判慣例。」但真是如此嗎?

中華經濟研究院第一研究所所長、前國安會副祕書長張榮豐搖頭,「本來就應該跟產業溝通啊。」王郁琦的話聽在童振源耳裡,也是長嘆,「任何協議簽署前先溝通,但最後要開放哪些產業,就是看你在談判桌上的本事和決定。」對於用一句國際談判慣例來概括兩岸服貿協議談判過程的不透明,怎麼都難讓人接受。

童振源指出,回到經濟基本面,台灣一定要走開放的路。但不是說,開放就自動帶來好結果,台灣經濟就一定成長,然後在「自由開放」的大帽子下就什麼評估與溝通都不做。

簽署後 台灣要到了什麼?

「香港經驗就值得警惕,當香港簽完CEPA中港服貿協議後,反而讓香港服務業外移。」而○九年開放陸資來台後,四年來陸資實際進入台灣的金額只有六.四億美元,對照台商在大陸投資的核准金額每年幾乎都有百億美元之譜,兩相對比,實在不成比例。所以,開放是不是對台灣有利?還需要更細緻的布局與規畫。

然而, 兩岸服貿協議三項重要評估:對台灣經濟總體影響、產業的影響,及就業市場衝擊,政府到現在都還拿不出任何一項評估報告,只能一直打高空說,對台灣整體是好的。

而這些評估報告應該上談判桌前就要清楚。童振源說:「台灣的服務業要哪些戰略?哪些策略?有這些才知道向對方要什麼,可以讓步什麼?」若以兩岸服務業占GDP比重來看,台灣服務業占比高達七成,大陸卻只有四成,台灣服務業發展較為成熟,也比大陸服務業有競爭力,所以,當兩岸要簽訂服貿協議,自然應該要充分發揮台灣的優勢,彌補劣勢。

童振源進一步分析談判策略,大陸幾乎全面開放的項目,是我們務必取得開放的;大陸只對部分國家開放的項目,也是應盡力拿到;而大陸只對香港開放的項目,台灣也應爭取;至於十二五計畫中的重點服務業,及台灣原本開放程度較高、較有優勢的行業,也都該讓大陸開放。

但實際對照簽署後的協議內容,大陸全面開放的服務業有七項,我們只拿到五項;大陸對部分國家開放的服務業有九項,我們拿到五項;大陸對香港開放的服務業有二十四項,台灣拿到十五項。

「坦白說,這紙協議簽完,對台灣的整體經濟,助益很有限。」童振源看完兩岸服貿協議內容直言,除了電子商務有較長足進展,其他開放項目要帶動台灣服務業成長,很難。

儘管如此,一名經濟部官員卻認為,在沒有開放陸勞進入台灣之前,若能成功吸引陸資來台設點,也可增加就業與稅收,「大家應該對我們的產業多點信心。」對此,童振源語重心長地說,開放是對的,但是開放總是利弊相伴,「政府該做的是讓受惠產業更多,幫助受害產業,而不是連產業評估都沒有,然後再來對大家信心喊話!」若是如此,那與政府官員常感慨「台灣理盲而濫情」,又有什麼不同?

台灣還有很多可以爭取的!

已列入協議項目未列入協議項目計算機服務之軟件實施、房地產、市場調研、環境服務、體育和其他娛樂 中國幾乎全面開放數據處理、管理諮詢印刷出版、建築物清潔、旅行社和旅遊經營、醫療服務和城市間定期旅客運輸 中國對部分國家開放自然科學研究和實驗開發、科學技術相關諮詢、人員安置提供會計服務、建築設計、工程服務、集中工程、技術測試和分析、會議服務、通訊、建築、分銷、社會服務、文娛服務、各項運輸 中國僅對香港開放法律服務、城市規畫和風景園林設計、信息技術、教育、金融保險、證券服務、飯店餐飲、導遊服務資料來源:童振源教授、兩岸服貿協議報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2808

老陳——一個製造業企業家的命運 B座12樓

http://xueqiu.com/3495536609/24604659
昨天去看了一家企業,一家做危化品壓力容器的工廠。

  老闆姓陳,敦實憨厚,寸頭、黝黑,襯衫領子敞開至第二粒紐扣,褲腰別鑰匙一串。

  老陳是我的遠房親戚,鉗工出身,94年創業,夫妻二人白手起家,05年以後,漸漸在業內打出了知名度,杭汽輪、民生藥業都成了他穩定的客戶,企業的年產值都在1500萬以上,40左右的毛利率,60多個工人,還有11畝的自有土地和7000平方的廠房。算不上大成,在當地也算得上是創業成功的典型。

  壓力容器這個行業沒有特別的技術含量,設備是關鍵,老陳的企業雖然每年都盈利,但大部分的資金都投到了土地、廠房和設備上了,自己並沒有過上別人想像中的富裕生活,房子倒有兩套,一套自住,另外一套留著給兒子當婚房。

  得插一句。很多沒有做過企業的人,總以為一個創業做企業的人,一旦掛上總經理、CEO的頭銜,就和香車寶馬賓館酒樓聯繫起來了,殊不知,經營企業也許是世界上最最苦逼的活計了。不說體力上的累,光是每天要讓你做決定的一大堆不確定就足以讓你精神耗盡。最近「正和島」的「每日一問」在討論企業家最重要的性格是什麼,各種答案都有,激情、樂觀、堅強、韌性、鈍感等等,這些都很重要,要我來說的話,如果只能有一條,那就是勇敢。創業就是在有限資源和無限夢想之間尋找一條最短的路徑,它的最大特點就是不確定性,所以每走一步都是一次選擇,產品、模式、團隊都是由一次一次的細小選擇決定的,而選擇就意味著對未知風險的承擔。關於創業者的性格,如果還要再加上一條,那就是堅持。

  老陳的企業還有一個特點是,訂單模式,客戶在簽訂合同以後,一般只預付30%的款項,交貨後再結清剩餘款項的60%,餘下的10%要做質保金。所以,每個單子自己還要再墊資30%。

  問題就在這裡。這個30%就決定了老陳企業的現金流命脈,上游的鋼材企業很強勢,到款才能提貨,下遊客戶也得罪不起,經常要拖款,一不小心,餘下的10%還收不到。

  一邊是材料要墊資,一邊是設備要升級、廠房要擴建,所以,老陳就向銀行貸款,11畝土地+2000平米有房產證的廠房,評估後抵押貸款500萬,又通過和當地一家企業互保貸到500萬。

  但就是這互保的500萬,最後要了企業的命。今年上半年,那家互保企業突然倒閉了,銀行馬上追索到老陳這裡,先是起訴,又是封賬號,老陳被迫陪了500萬。但企業還得要經營,怎麼辦?民間融資!

  聽說我在做投資,老陳輾轉找到我,讓我幫他想辦法。昨天,在老陳廠裡待了半天,一遍梳理之後,結論還是無解。到今天這個地步,老陳已經沒有一樣可以用來作價的資產了,連兒子的婚房也都過戶給了別人,破產只是遲早的事情。

  一個勤奮敬業的企業家,怎麼就會淪落到這樣的田地呢?我想老陳自己也會有很多的納悶,就像當年胡雪巖手握1000萬兩的巨額現銀怎麼就鬥不過英國人的洋行呢,或者,李鴻章號稱世界第五的北洋艦隊怎麼就干不過日本人呢?

  我們可以把老陳的失敗歸咎於互保這種邪惡的制度,歸咎於老陳在設備廠房上的一再投入,歸咎於企業的經營能力不足、技術水平低下,等等,但最根本的是,靠資金、靠設備投入這樣的模式,已經不足以支撐一個企業的發展了,老陳的企業家素養也已經不符合這個時代的要求了。它的出局,雖然悲壯,卻是必然。

  30年前,一個鐵匠可以成為魯冠球,倒賣大豆可以做到王石,我接觸很多60上下的企業家很多都是早期的手工業者,有做木匠的、搞機修的,計劃經濟下的不安分份子和手工業者成為了中國的第一批企業家,那是時勢使然。老陳的年齡應該算是第二代企業家了,有一技之長,也同樣勇敢,所以他也能將企業帶到一定的高度,但是,流水已逝,他卻還赤腳站在原來的水中求他的劍。

  特別認同不知誰說的一句話,無論是創業還是投資,有兩點同樣重要:1、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2、能扛到那一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0192

命運多舛-高盛竭力推廣債券電子交易平台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7649

FT報導,為了在9.2萬億的企業債券市場上佔得更多利益,近日高盛重建了自己的債券交易電子平台,為其一直不太成功的市場拓展做最後一搏。

包括高盛、摩根史丹利在內的大銀行一直在通過建立自有的「單一交易商」電子交易平台,試驗交易企業債券的新方法,理論上它允許投資者輕鬆買入和賣出企業債券,稱此舉可以加強市場的流動性。但大多數債券市場參與者認為銀行運營的平台靠不住,因此銀行電子交易平台的發展一直處於低谷狀態,交易者們正在等待一個「多交易商」的交易平台,可以像股票市場那樣交易債券。

經過了幾個月的關閉和重建,據稱高盛的新平台允許客戶在工作日內交易35種債券-包括投資級債券、高收益不良債券。 銀行仍舊有權決定哪只債券可以上台交易哪只不行,不過在此之前都會進入觀察列表進行為期一個月的觀察。同時高盛還將提供3億美元左右的資金以保證流動性充裕。

高盛拒絕對此事發表評論。

根據知情人士透露,高盛還試圖拉攏其他銀行加入它的GSessions平台,為最終建立「多交易商」平台做準備。

少數交易商已經大體上同意這個方案,但高盛需要更多人支持,以便讓這個方案更加可行,不過慫恿其他銀行加入GSessions的行動迄今為止非常的不成功,因為一些大銀行也試圖建立自己的平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5936

真功夫VS海底撈:世上最差股權結構公司的不同命運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55664.html

一、真功夫

真功夫是中國規模最大、發展最快的中式快餐企業,也是中國五大快餐企業中唯一一家本土企業。

中式快餐市場的廣闊發展前景以及真功夫出色的商業模式和真功夫的發展業績,吸引了眾多股權投資基金的青睞。

2007年10月,今日資本和聯動投資兩家PE投資真功夫,企業和資本方的目標是,2010年真功夫實現上市。

但是,之後股東之間的矛盾糾紛,卻為真功夫的發展打上了問號,上市之路也愈發遙不可及。

一家好的企業在股權方面至少應該具備以下特點:股權結構簡單明晰;存在一個核心股東;股東資源互補;股東之間信任合作。 但是真功夫除了股權結構簡單明晰之外,其他三個方面都存在問題。回顧真功夫的案例,能夠讓我們對股權結構給企業和資本的影響進行深入的思考。

1、初期發展

真功夫的前身是小舅子潘宇海在東莞長安鎮107國道旁邊開的一家168甜品店。

1994年,姐姐潘敏峰和姐夫蔡達標加入,投資了4萬元,潘宇海自己也出資4萬元,把168甜品店改為168快餐店。股份結構是潘宇海佔50%,姐姐和姐夫各佔25%。初期,企業經營以小舅子為主,姐姐管收銀,姐夫做店面擴張。潘宇海掌握著企業完全的主導權。

1997年,真功夫借助其「電腦程控蒸汽設備」,攻克了中式快餐業的「速度」和「標準化」兩大難題,開始在全國各地企業開設連鎖店,企業快速發展起來。在這個階段,負責店面擴張的蔡達標對企業的貢獻越來越大。2003年,企業的主導權從潘宇海的手中轉到了蔡達標手中。

2006年9月,蔡達標、潘敏峰夫婦離婚,潘敏峰所持有的25%股權歸蔡達標所有。

2、股東矛盾日益激化

2007年10月,真功夫引入了今日資本和中山聯動兩家PE的投資,兩家PE對真功夫估值高達50億元,各投1.5億元,各佔3%的股權,蔡達標和潘宇海的股權比例都由50%攤薄到47%。

PE作為資本方,逐利是其最大目的,因此,投資一家企業後,一定會支持能力較強、對企業發展作用更大的一方。

PE投資真功夫,主要看中的是蔡達標的能力,因此,無論在股東會還是董事會,PE都支持蔡達標,力圖企業經營確立蔡達標的核心地位。這樣一來,本來平衡的天平,倒向了蔡達標,而潘宇海被逐步邊緣化。

在PE的建議下,蔡達標開始著手「去家族化」改革,從肯德基、麥當勞等餐飲連鎖企業挖來眾多職業經理人,而在此過程中,真功夫多位與潘宇海關係密切的中高層離職或被辭退,這使得潘宇海被進一步邊緣化。

這無疑也引起了潘宇海的反彈,股東衝突由此引爆。

2009年初,真功夫向銀行申請1億元貸款,潘宇海卻向銀行稱「兩大股東有矛盾,貸款有風險」,銀行只能停止貸款,最後還是真功夫的兩名來自PE的董事擔保,貸款才得以放行。

2009年7月23日,潘宇海將真功夫告上法庭,要求履行公司股東知情權,並請求法院查封該公司2007年7月至2008年12月的財務報告、財務賬冊以及會計憑證。

2010年2月,廣州市天河法院作出判決,判定真功夫拒絕大股東查賬審計屬於違法,要求真功夫將財務報告、財務賬冊、會計憑證、銀行對賬單提供給股東潘宇海委託的會計師事務所進行賬目審計,並提供不少於10平方米的辦公場所。

隨後,潘宇海向公安報案。2011年3月17日下午,蔡達標和真功夫的部分公司高管被公安部門「帶走」。當晚11時,廣東省公安廳在其網站發佈公告稱,「廣州市公安局對廣州市真功夫餐飲連鎖有限公司個別高管人員涉嫌經濟犯罪展開調查,已在廣州、東莞兩地與該公司部分管理人員接觸並核實情況。目前案件仍在進一步調查中。」

3、世上最差股權結構

真功夫事件發生後,很多人認為這是因為家族企業所導致的,特別是蔡達標和潘敏峰的離婚是關鍵。

但我個人認為,真功夫的問題不在於家族企業,而在於股權結構,家族矛盾只是進一步加劇了股權結構不理想所導致的矛盾。正如某家媒體所報導的:「蔡潘婚變並不是蔡達標與潘宇海翻臉的本質原因,2007年真功夫年會時,蔡、二潘和潘宇海之妻、真功夫的現職監事竇效嫘四人還在一起其樂融融,有說有笑。」

全世界最差的股權結構就是兩個股東各佔50%,如果兩個股東意見一致還好,不一致就很麻煩。而真功夫正是這種情況,蔡達標離婚後,前姐夫蔡達標和前小舅子潘宇海各佔50%。

真功夫的投資者之一今日資本的總裁徐新,早在2005年就向蔡達標表達了對真功夫蔡潘兩人各佔50%股權的憂慮,徐新以自己多年的經驗告誡蔡達標,這是一枚定時炸彈。即使引入PE以後,蔡達標和潘宇海的股權比例仍然是47%對47%。

企業的每個股東對企業的貢獻肯定是不同的,而股權比例對等,即意味著股東貢獻與股權比例不匹配,這種不匹配到了一定程度,就會造成股東矛盾。另外,這種股權結構沒有核心股東,也容易造成股東矛盾。因此說,這種股權結構,出問題是早晚的事,不出問題才是不正常的。真功夫最後股東之間不信任合作,並最後導致激烈衝突,應該是意料之中的事。

其實從投資之初,兩家PE就一直為改變這種股權結構而努力,並且在2010年似乎看到了曙光。PE和兩大股東蔡達標、潘宇海達成協議,由PE逐漸受讓潘宇海的股份,從而降低潘宇海股權比例,使得真功夫的主要貢獻者蔡達標成為核心股東。

但股權變更尚未完成,蔡達標卻已入監獄。

二、海底撈

海底撈則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成功解決股權結構問題的案例。

1、也是世上最差股權結構

1994年,四個要好的年青人在四川簡陽開設了一家只有4張桌子的小火鍋店,這就是海底撈的第一家店。現在的海底撈董事長兼總經理張勇沒有出一分錢,其他3個人湊了8000元錢,4個人各佔25%的股份。後來,這四個年青人結成了兩對夫妻,兩家人各佔50%股份。

張勇在海底撈的發源地

隨著企業的發展,沒出一分錢的張勇認為另外3個股東跟不上企業的發展,毫不留情面地先後讓他們離開企業,只做股東。張勇最早先讓自己的太太離開企業,2004年讓施永宏的太太也離開企業。2007年,在海底撈步入快速發展的時候,張勇讓無論從股權投入還是時間和精力的付出上都平分秋色、20多年的朋友施永宏也離開企業。

2、匪夷所思的股權轉讓

張勇在讓施永宏下崗的同時,還以原始出資額的價格,從施永宏夫婦的手中購買了18%的股權,張勇夫婦成了海底撈68%(超過三分之二)的絕對控股股東。

2007年,在海底撈成立13年後、並且快速發展的時候,一方股東卻將18%的股權,以13年前原始出資額的價格,轉讓給了另一方股東,這簡直就是匪夷所思。

但是,施永宏卻如此回答:「不同意能怎麼辦,一直是他(張勇)說了算……後來我想通了,股份雖然少了,賺錢卻多了,同時也清閒了。還有他是大股東,對公司就會更操心,公司會發展得更好。」

海底撈以匪夷所思的方式解決了股權結構不理想的問題。這一方面得益於海底撈從一開始就是張勇為主、施永宏為輔,形成了張勇是核心股東的事實,另一方面也得益於施永宏的大度、豁達與忍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0145

未來十年命運取決於本週末的決定 徐斌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610d8b0101h6ts.html

晚上看《華爾街日報》中文版,被首頁文章題目嚇一跳《為何說中國可能在本週末永遠改變?》,哦,又是說三中全會的。看看內容,基本靠譜,就是有點標題黨的嫌疑,作者顯然直覺這次大會與過往有所不同,但具體不同在哪裡,到底多大影響,卻是懵懂,我睡前給他補補課吧

 

以一個經濟史發燒友的視角看,三十年的中國經濟,有三個轉折點,一個是1978年的三中全會,那次是聯產承包責任制合法化,張五常當時因此推斷中國經濟將朝著私有產權轉軌的方向。他的同行——都是歐美經濟學大牛,紛紛說他扯淡沒譜,到後來一切如其所料,這幫歐美經濟學家們又跑到中國來,施施然做起了指導老師……;第二轉折點,應該是1992年的十四大,這次是確定建立社會主義特色市場經濟綱領,方向上隔斷了計劃經濟的臍帶,奠定了今後二十年轟轟烈烈經濟大爆炸的基礎,第三個,是2001年加入WTO世貿組織,中國經濟正式融入全球一體化,全球產業鏈最大規模的搬遷工作,在這十年開始,我們的生活從此與眾不同。

 

第一次大轉折,是小平同志干的,第二個和第三個,其實是提褲子到胸肌上的業餘詩人專業工程師爺爺干的,沒後來面癱什麼事,他是吃現成的。如果沒前兩位的努力,現在的紅朝老大們,估計和蘇東波的同行們一樣,擺地攤,或者開老年協會騙會費過日子……

 

我們今日的繁榮與富裕,要感謝前兩位,事實上,幾乎所有的人,都低估那個上海工程師業餘詩人的成就,大家只是對於民族歌手的緋聞興趣濃厚,這對於他,是相當不公平的。

 

對於今上而言,今日中國經濟之繁榮,其實透支了明日發展之潛力,這都是拜面癱十年不干活之功。我好多次思考為何中國股市疲軟不振?而樓市宛若吃了三噸偉哥,持續多年不洩?兩大資產板塊走勢如此背離,顯然不合乎邏輯,不符合信用擴張理論啊。後來的一個猜想是,樓市投資者,主體是社會居民,而股市的主力,是機構投資者,是聰明錢。他們預測到如此嗨的經濟增長過後,注定一地雞毛慘象從生。以地產銀行板塊為例,儘管樓市旺銷,銀行利潤連你增長,但幾乎所有的分析師都認為,未來有問題,地產崩盤,地方債平台破產,銀行壞賬激增,這估值如何都不能給高了。

 

市場顯然不總是有效的,否則巴菲特不會如此富有。但市場也不是吃素的,在大多數時間內,它是千萬投資者的智慧結晶,他們用鈔票表達了對未來的看法。所以戰勝市場變得幾乎不可能的事情,因為你很難與千萬人的智慧總和為敵。

 

但事情弔詭,就弔詭在這裡,一個風險,如果真的被大家所認識到,那麼,這風險本身就已經不是風險了。黑天鵝的含義是,你永遠不知道下一個坑在哪裡,大家都知道了,那坑,就不是坑。

 

當滿大街的人,都知道地產崩盤會引發中國經濟大調整的時候,你不要以為,朝廷中人真的全是白痴。他們非常清楚未來他們面臨什麼,他們也知道,自己應對不慎,最後可能欲回家擺地攤而不可得——這是拜現有政治社會體制所致

 

他們除了搞全面開放的自由化經濟措施之外,別無選擇。銀監會的劉明康還嘟噥,上海自貿區試點哪裡是試點,明明是全面開放啊,你一個區域開放了,資本是流動的啊,等於全國開放了啊。他可能還沒揣摩清楚聖意:大領導就是想搞全面開放,顧忌反對者廢話太多,就搞一個試點區。所謂試點云云,全是幌子,就是資本全面開放。由此我才推測出,老大們搞全面開放的決心是非常大。

 

從383改革方案看,三中全會的路線應該完全吻合,不大可能有太大變化。否則大家褲子都脫了,衛生紙都準備好了,你卻給我們看這個?怒將起來,不怕同志們砸了電視?!如果383的改革方略真的不打折的落實到位。這麼說吧,香港從此淪為二流城市,上海不僅完全恢復1930年代遠東金融中心地位,而且可能依託中國國力,取代紐約和倫敦的全球金融中心地位。在未來的十年內,中國經濟不但能擺脫地產崩盤帶來的大蕭條的可能,而且可能驅散老齡化社會的陰影,迎接下一個經濟繁榮。

 

如果我們足夠幸運,我們有可能重溫1990年代的氛圍:改革帶來的陣痛、苦惱、焦躁不安與經濟大起大落,以及驚人的高增長相交織。

 

我說「如果我們足夠幸運」,是因為一切就看今後幾天的那些老大們的動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131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