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二代布局︾五兄妹分守核心與科技產業 跨入房產與太陽能 華新蛻變元年

2010-04-05 今周刊





一九八六年,六十二歲的焦廷標肝 病嚴重到不得不交棒,二十四年來,焦家子女各自登山,焦佑倫與焦佑慧穩住家族核心事業,焦佑衡因華新科表現亮眼走路有風。下一個十年,華新集團也在五兄妹 各自盤算中有了新局面!

撰文‧蔡淑雯、張惠清

三月二十二日,華新麗華與美國(KAAI)公司舉行「微型集成光 源封裝技術」簽約儀式,會中,華新董事長焦佑倫對著媒體侃侃而談他十年前一手擘畫的微機電事業。其實一周前,焦佑倫還在南京主持華新城與南京名品城的動土 儀式,籌畫著華新集團跨入商城與不動產的開發計畫。

低調的焦佑倫,似乎開始用行動來告訴外界,華新開始蛻變了,它不再只是電線電纜的代言 詞,光電、房產開發,甚至太陽能,都可能是華新下一個十年的新目標,接掌華新集團二十四年的他,也向外界宣告:華新這家老店也有了新枝葉!

線 纜核心

焦佑倫、焦佑慧攜手固本

當年,焦廷標把家族本業交棒給次子焦佑倫,二十四年後,他穩舵並準備再出發,如 今他一個月必須飛大陸二、三次,而在台灣總部,華新起家的核心電線電纜事業,他則交給了與他共事最久的妹妹焦佑慧!

二○一○年元月,焦佑倫 向公司同仁宣布,進入集團近二十九年的焦佑慧除了擔任銅材事業群總經理外,還同時接掌華新起家的電線電纜事業群總經理,負責華新兩大核心。事實上,焦佑慧 是焦家第二代中唯一獲得父親「股市絕學」真傳的,在父親的調教下,焦佑慧掌控集團最重要的銅與鎳的採購,每每都能精準地判斷,讓華新的營運加分,已經是隱 身在集團幕後的功臣。

「今年將是華新的轉變年!」一位在焦家工作超過十五年的老臣說,「從太陽能、光電、LED到房產,這一年應該會有不少 新動作,佑慧扮演的角色則是幫哥哥們穩住本業!」在焦家第二代的事業版圖中,焦佑倫與焦佑慧聯手穩住母體事業,而焦佑鈞因學工程出身,所以負責科技事業中 的華邦;焦佑衡負責的事業以零組件為主,包括被動元件與封測。最小的焦佑麒則以經營「瀚宇」系列的公司為主,如瀚宇彩晶。

科 技事業

焦佑衡、焦佑麒帶頭衝刺

同樣都是焦老闆調教出來的,四兄弟經營事業的成績單有著很大差異。比較起來,焦 佑鈞負責的事業最吃癟,華邦電子營運幾乎年年虧損,如今他把旗下最獲利的電子邏輯IC事業部門分割出來另外成立新唐科技。看來焦佑鈞也急著想要證明自己的 實力,讓虧損的華邦與小金雞新唐進行切割!

原本營運差一點成為「百億元俱樂部」(虧損百億元)一員的瀚宇彩晶,在出售生產線與瘦身下,終於 找到適合自己的營運規模,日前還被戴爾控告操控面板價格。雖然這不是件好消息,但也表示彩晶在痛下決心調整營運後,已找到最有競爭力的營運方式,營運逐步 走出陰霾。

若以成績單來看,四兄弟中,焦佑倫與焦佑衡事業經營得相對較佳,尤其是今年被動元件業績大好,讓焦佑衡走路有風。

但 和老爸相比,四兄弟的成績單硬是被比下去,焦廷標掛名董事長的瀚宇博德,最近三年營運不僅年年正數,每年平均的EPS(每股稅後純益)約二.五元。話雖如 此,不過對於子女的營運成績單,焦老闆也承認已從原本的「看不下去」,到現在滿意度越來越高。

一九八六年,焦師傅第一次交棒時,華新集團市 值十八億元,目前,市值躍升至一五四○億元,成長幅度逾八十倍;顯示出經過一輪景氣更迭,每名子女都重新找到經營企業的方式。

發起大陸第一 座台灣南京名品城焦佑倫提前為進軍房產練兵「在我來看,南京名品城的概念是不會賠本又有意義的事業,大困難不多,小困難一定層出不窮,但我一定會成功!」 52歲的焦佑倫,談到一手發起的南京名品城,興致勃勃,從無創業經驗的他,對打造大陸當地第一座精品商城充滿熱情!

相較於華新麗華動輒上億 元的投資案,南京名品城這個資本額不到千萬元的小生意,卻讓焦佑倫渾身是勁,他還準備親自帶隊拜訪台灣中小企業公會組織,希望在大陸打造一個不落幕的台灣 名品城!

焦佑倫說,2009年到南京看了貿協舉辦的名品展,腦子一轉就興起了名品城的概念。

在焦佑倫計畫中,名品城將協助台 灣中小企業到南京找買家銷售產品,收費金額約台幣1萬元(暫定),為此他還親自面試經營團隊。對於新事業,他笑著說,不期待會創造億萬元的大商機,只是很 希望藉此鼓勵時下年輕人要有熱情與夢想,而父親焦廷標對於他的名品城創業也相當支持,讓焦佑倫勇於從傳產跨入服務業,為日後華新麗華布局房產經營華新商城 事業先練兵!

(張惠清)

焦家父子經營績效比一比 單位:元公司名稱 董事長 '09年EPS '08年EPS '07年EPS 華新(1605) 焦佑倫 0.47 -1.57 0.51 華邦電(2344) 焦佑鈞 2.46* -2.00 -1.57 瀚宇彩晶(6116) 焦佑麒 -1.36* -1.23 2.64 華新科(2492) 焦佑衡 -0.74* -0.92 1.91 瀚宇博德(5469) 焦廷標 3.14 1.44 3.40 註:*為計算至2009年第三季為止

資料來源:股市觀測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090

世鎧》跨入太陽能讓訂單爆滿 螺絲王國版圖邁大步

2010-9-1 SMART




今年初歐債危機爆發,市場擔心歐洲需求將下滑,但是一家海外市場在歐洲的螺絲公司,「從4、5月起,產線滿到爆!」世鎧精密(以下簡稱世鎧)總經理林上安形容,「單子滿到我都不敢接單,訂單能見度到年底,」他直呼:「這是過去沒有發生過的事情。」

接單爆滿原因在世鎧於今年初將主力產品—複合螺絲,切入需要耐高熱、耐腐蝕、使用期達15年以上的太陽能板屋頂。由於德國太陽能電價補貼政策調降,趕在調 降前的裝機潮,讓世鎧接單到手軟。受惠此一強勁需求,世鎧上半年營收已經衝上3億1,000萬元新高,較去年同期成長80%。

1根30公分的複合螺絲 讓第1季毛利破30%大關

螺絲,傳統上就是秤斤賣的小零件,但是這家台灣第1大複合螺絲廠所生產的30公分的複合螺絲,1根卻能賣到新台幣50元以上,公司毛利今年第1季站上30%大關,比起標榜高科技的IC設計公司,毫不遜色。

複合螺絲最大的應用在對於安全要求嚴格的公共建築,從世界第一高塔—哈里發塔(Burj Khalifa,即原杜拜塔)到巴西即將於2016年舉辦奧運的場館都看得到世鎧的螺絲。今年世鎧以複合螺絲切入太陽能板的市場,今年來自太陽能板的營 收,由去年的幾乎零到今年底可望至少占比20%。

林上安解釋,複合螺絲是用碳鋼和不鏽鋼兩種材質做成,具備耐熱耐腐蝕特性,專門用在要求耐火、耐腐蝕的高檔建築,屬於高級建材,常用在建築物屋頂或外牆接合混泥土和金屬浪板。而太陽能板必須承受長期的高溫直射,因此複合螺絲成為太陽能板屋頂的極佳選擇。

林上安說,以前這些地方全部都使用碳鋼螺絲,但是碳鋼不耐熱且遇水會生鏽,建築物在火災中倒塌,傷亡更多,因此才有螺絲前段使用碳鋼後段接合不鏽鋼,兼具 碳鋼硬度和不鏽鋼的耐熱耐腐蝕的複合螺絲。為此,德國制定法規,規定公共建築裡面,所有外露的螺絲都必須用複合螺絲,讓複合螺絲的市場擴大。目前全球提供 複合螺絲的有7個品牌,世鎧就幫其中3個品牌代工。

技術、認證突破門檻 產量將再衝高1倍

台灣區螺絲公會理事長陳明昭指出,要看螺絲是不是高技術和高附加價值,可以從材料成本占比看出,而材料成本占整體成本70%以上都是量大的低價產品,50%以下則是高技術和高價產品,複合螺絲材料占成本則是約45%。

世鎧能夠跨入高毛利產品,有賴於出身碳鋼螺絲大廠的董事長杜泰源在20年前決定挑戰困難重重的複合螺絲。

世鎧副總經理蔡青城表示,複合螺絲的第1要求就是貫穿性要好,得在25秒內貫穿1/2吋厚度的鋼板,花了5~6年的時間研發才做出能量產的產品。

技術上最難的就在熱處理,以及接合碳鋼和不鏽鋼兩種材質,蔡青城說,熱度會使模具精準度改變,影響貫穿能力,溫度過高容易脆掉,太低則硬度不足,溫度的掌握得靠經驗,不只技術,所有接合和熱處理的設備都自己開發,外界要模仿不易。

第2道門檻在認證,複合螺絲都必須經過德國結構學會(DIBt)認證,每次認證都需要1年以上時間。

看好太陽能市場,今年公司要擴建第3廠,明年月產量將由現在的1,500萬根拉高到3,000萬根。

第一金投顧研究部副總陳奕光認為,世鎧是標準的小而美公司,複合螺絲是獨門技術,如果太陽能營收持續放大,有助於擺脫向來被視為低本益比的螺絲業影響。

技術門檻高的複合螺絲全球使用占比 只有1%,未來一定會擴大。

世鎧(2063)● 股本:2.6億元● 預計掛牌日:2010.09.07 ● 產品組合:複合螺絲74%、線材26%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996

搶先跨入汽車 李焜耀這回合能贏郭董?

2010-11-08 TWM




日前鴻海董事長郭台銘透露,正與 大陸吉利汽車董事長李書福洽談節能與汽車電子的合作。沒想到,明基友達集團董事長李焜耀搶先一步,旗下的明基材料在八月底率先和大陸最大自有品牌奇瑞汽車 的子公司奇瑞電子,合資設立達尼特材料科技公司,共同研發電動車的電池隔離膜元件,並預計從二○一二年開始試產。這一回合的較勁,李焜耀略占上風。

根據規畫,設立在安徽省蕪湖的達尼特材料公司雙方持股各五成,計畫今年起進行實驗室及實驗線的布建,明年開始建廠。初期投資金額約人民幣一.六億元,二○一二年可進入試量產階段,量產後年營收約人民幣二.五到三億元間。

明 基材料改名前是以生產光碟片為主的達信,後來轉型生產液晶電視的零組件偏光片,如今又再轉進多項電子化學上游材料,應用範圍還包括太陽能模組背板、汽車動 力電池及醫療止血棉等,歷經三度轉型。靠著深厚的技術,成立十二年的明基材料,才能順利從低階光碟片產業蛻變成材料業。

長久以來,李焜耀和郭台銘「狹路相逢」,一路從手機、面板都處在競爭與對打的狀態,眼光前瞻的李焜耀都能早先一步看到商機,但豐收的卻總是郭台銘。如今,李焜耀又領先一步跨入汽車產業,他能否在此一役中洗雪前恥?拭目以待。

(林宏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087

銀行超級優等生跨入資本市場上海商銀即將挑戰金融股王新寶座

2011-11-07 TWM

 
 
 

一直是台灣金融業超級優等生的上海商銀,今年股東會通過將於明年七月公開發行,等於向外界宣告跨入資本市場的決心。十一月一日,八十八歲高齡的董事長榮鴻 慶親率高階幹部宣示,這家目前兩岸布局最完整的銀行,將在未來大中華的金融市場引領風騷。

撰文‧劉俞青

十一月一日上午九點,台北市信義區內的W HOTEL異常地熱鬧,這是上海商銀三年一度的盛事;這一天,台灣、中國、香港兩岸三地、三家的「上海商銀」五十幾位高階主管全部齊聚台北,連高齡八十八 歲的大家長榮鴻慶,都精神抖擻地全程坐鎮,為來年的業務做出規畫。

然而,這一天的氣氛熱絡更異於以往,全場彌漫著一股興奮的氛圍。因為除了當天排定三方簽署金融備忘錄(MOU)之外,大家心裡都知道,再過不久,可能就是 這家成立將近一世紀的老銀行,正式跨入資本市場的時點。上海商銀確定在明年七月正式公開發行,按照台灣法令規定,公開發行後二個月即可登錄興櫃,半年後即 可送件申請上市。

獲利與股價表現超越股王

如果一切順利,屆時台灣的金融股股王,將從目前國泰金與富邦金兩雄爭霸的局面,轉為一大獨強,而這一大,就是上海商銀。

過去幾年,上海商銀一直是台灣金融業(包含金控與銀行)中,蟬聯多年的獲利王,以去年獲利來看,台面上金控獲利王是富邦金,每股盈餘二.三三元,然而,未 上市的上海商銀每股盈餘已是三.七五元,足足多出六成;而富邦金去年的ROE(股東權益報酬率)九.三二%,上海商銀則是九.九七%,也是略勝一籌。

如果以十月三十一日的收盤價觀察,國泰金股價是三十六.一五元,富邦金是三十五.六五元,然而,未上市盤上交投較為冷清的上海商銀股價是三十八元,已經是 名副其實的金融股股王。

按照時程,如果上海商銀可以在後年初順利轉上市,根據法人估計,股價至少上看五十元,如果再把其兩岸三地的布局與前瞻性計入,甚至可能更高。

上海商銀在台灣共有六十七個據點,都會區都可見到其分行,外觀看來也與一般銀行無異,但事實上,它有著極其曲折的歷史淵源背景,尤其在兩岸敏感的金融地圖 上,幾乎是一個空前絕後的特例。

三地布局領先同業

上海商銀最早是一家在上海成立的民營銀行,但當年被迫從中國撤出後,陸續在香港、台灣兩地重新開業,如今在香港名為「上海商業銀行」,在台灣則是台灣人熟 悉的「上海商業儲蓄銀行」,加上中國原來的「上海銀行」,三家銀行就和它們的名稱一樣,有點像又不太像,彼此之間也有著「有點黏、又不會太黏」的交叉持 股;因此看似各自獨立,卻又有著極為特殊的血脈關聯,更是目前唯一橫跨兩岸三地的銀行,比起富邦金、或者在對岸擁有分行的其他銀行,更具有優勢。

早期許多台商的兩岸資金往來,都習慣從上海商銀進出,「最重要的是放心,匯到大陸去還是叫上海商銀,錢不會掉了,二來手續費便宜。」一位從事螺絲貿易的中 型台商負責人說。這其實也是上海商銀在兩岸三地金融市場的最大價值。

然而這一切,對看盡金融市場裡海浪般起伏的榮鴻慶而言,對這一天的到來,恐怕是欣慰多過感嘆,責任多過榮耀。

直到今日,上海的陝西北路上有一間優雅的白色洋房,如今已經是澳洲星空傳媒的上海總部,但門口仍可以看到一塊小牌子,上面寫著「榮宗敬故居」,此人就是榮 鴻慶的父親,也是榮家的第一代,這塊牌子等於是中國政府對當年這位實業家,也是「麵粉大王」、「紡織大王」的尊敬。

當時榮家所有的事業就從陝西北路開始;後來對榮家多半的認識,是因為家族裡出了國家副主席榮毅仁,他是榮鴻慶的堂兄,也讓外界從此對榮家有了權貴的印象。

但事實上,榮家一路走來,並非如外界想像般享盡特權,事事順遂。榮鴻慶的父親當年眼睜睜看著自己的紡織工廠在面前被轟炸,等於一生的心血付諸流水,當場中 風,全家因此避走到香港,卻也從此讓榮家對戰亂懷有非常高的風險意識,無論在香港或台灣,對於銀行的經營都是戰戰兢兢,認為企業要有承受突如其來風暴的能 力。以台灣的上海商銀為例,呆帳提存率六五○%,信用卡循環餘額的提存率甚至將近一四○○%,幾乎都是全體銀行最高,背後的經營理念就從這裡開始。

經營策略謹守風險控管原則上海商銀在一九一五年成立,是當時全中國最小的銀行,資本額只有七萬多元,員工七個人,比當時較具規模的錢莊還要不如,根本沒有 人看好。榮家的資金在一九一九年正式進入,當時股本增資達到一百萬元,榮家成為上海商銀二成股權的大股東,從此股權比重一路提高。

避走香港之後,榮家在上海很多的資產都被沒收,更多在戰亂中被摧毀,直到一九三四年,香港的上海銀行重新開業;台灣的上海商銀則一直到一九六五年,開放民 營銀行成立後才重新掛上招牌,在當時有「小華爾街」之稱的台北市館前路上正式成立總行復業。

那一年,榮鴻慶四十三歲,台灣的上海商銀成立時的資本額一千五百萬元,員工只有二十九人;但當時,已經以外匯業務領先著稱,三商銀的員工甚至要派人到上海 商銀的辦公室裡學外匯,上海商銀外匯業務上的領先優勢,直到今天還在。

今年已經八十八歲的榮鴻慶,自己親自掛名台灣上海商銀的董事長,身體依然硬朗,長期住在香港的他,每個月至少飛一次台灣,巡視分行、看報表,從不假手他 人。而上海商銀的員工福利在台灣金融業至今可說無人能及,其中最為人稱道的員工分紅制度,就是榮鴻慶的堅持。

員工分紅制度領先科技業

上海商銀幾乎是創台灣風氣之先,一九八九年,連科技業都還未實施員工分紅的二十多年前,榮鴻慶就獨排眾議,讓員工以面額十元認股。

到了一九九八年,上海商銀在未上市盤的股價衝上一百五十元的高點,就連很多基層的櫃台同仁都有千萬元的身價;即使如今股價長期維持在三十五至四十五元區 間,但根據一位上海銀行資深員工估計,行內規定年資滿一年就可參與認股,只要是資歷超過十五年以上的員工,如今手上股票至少都有五百萬元的市值。

而據透露,不少位業績優異的分行經理,甚至有上億元身價,羨煞所有同業。

這是榮鴻慶一路走來的經營之道,他在八十四歲那年唯一出版的回憶錄,書名取為︽獨木不成舟︾,意思就是指他人生中所有的成就,當然包括上海商銀的經營,都 是很多人的幫忙才能完成,因此對員工極為感謝與厚道。這位今年八十八歲老人家的謙卑之心,著實令人敬佩。

榮鴻慶的厚道不只表現在對待員工上,連股東也不例外。

從一九九六年至今,上海商銀一共經歷三次重要的增資,按照規定,現金增資時如果有股東放棄認購,可由董事長決定投資人認購,而一般公司此時通常都是由大股 東自行吃下,幾乎已經成為市場上的通則。

但榮鴻慶卻不作如是想。因為上海商銀有其特殊歷史背景,因此屬於中國股東的部分,幾乎等於確定放棄認購;按理說,這部分股權其實可由榮家自行認購,但榮鴻 慶從來就沒有這樣做,他總是把放棄認購的股權,讓台灣地區所有股東按比例再認一次,所有的權益和股東一起分享。

而這也讓許多上海商銀的股東,五年來、連續三次都以面額十元「超額認購」。因此,榮鴻慶不僅員工長期追隨,連許多外部股東都是長期投資,死心塌地跟定榮鴻 慶。

上海商銀在台灣復業四十六年來,一路走來都是台灣所有銀行業的模範生。

三次金融風暴都全身而退

二○○五年雙卡風暴最烈時,幾乎主要的民營銀行都要提列高額的呆帳,但上海商銀沒有發過一張現金卡,信用卡也僅止於優質客戶;因此當年全體銀行獲利因為雙 卡風暴大幅衰退五八%,但上海商銀幾乎毫髮無傷,全年獲利創下歷史新高達六十四.四億元。

財務穩健幾乎居全體銀行之冠,因此,在主管機關凍結新分行成立的政策下,還能連續五年,從金管會手中拿下新設分行數的第一名;今年上海商銀就獲准成立三家 新分行。

此外,上海商銀沒有一毛錢投資歐債,不賣連動債。一路走來,榮鴻慶曾在行內會議時說:「沒有什麼,真的沒有什麼,銀行就是良心經營而已。」這「良心」二 字,聽在台灣全體銀行業老闆的心中,有如一刀一斧,其實要深刻地愧疚反省才是。

上海商銀今年九十六歲了,能有今天,是一位高齡八十八歲長者的經營智慧,值得許多人學習。

專訪未來掌門人榮康信:

選擇對股東最好的方式

上海商銀的業務穩健、獲利亮眼,一直是許多專業投資人心中的最愛,如今喊了多年的上市傳言,終於在今年六月股東會上跨出第一步,正式通過明年七月即將公開 發行。

本刊專訪上海商銀副總經理榮康信,他是榮鴻慶的長孫,也是這個百年家族未來的掌門人,目前在行內專門負責資訊與海外業務。關於未來的上市計畫,他雖然沒有 正面答覆,但相較過去上海商銀總是對外低調表示「沒有上市計畫」,他的回答已經跨越一步,不再迴避上市問題。以下是專訪內容:問:這次為什麼會終於決定要 走公開發行的路?

答:主管機關希望我們這麼做。因為我們是目前唯一沒有公開發行的銀行。

問:請問有具體的上市計畫嗎?

答:我覺得這是所有股東的決定,看股東有沒有這個需求,我們會選擇對股東最好的方式進行。

問:如果未來決定要上市,上海商銀會選擇香港、台灣或中國?

答:因為之前沒有股東要求我們上市,這都是要看…,看當時的時間點而定,時間會改變,看到時在哪裡掛牌對股東是最好的,我們一定是以對股東最好的情況來考 量。

問:上海商銀目前有七千多位股東,員工占多少?外部股東有多少?

答:二千多位員工基本上都是股東,退休的員工也有約三千位,絕大多數也是繼續持股,其他的都是外部股東。

問:所以如果員工都希望趕快上市,就會加緊腳步?

答:哈哈,我們一切還是以股東的權益為最大考量。

榮家三代顯赫

榮鴻慶

出生:1922年

現職:台灣上海商銀董事長經歷:上海商銀董事、副董事長、台灣中國旅行社董事長學歷:上海滬江大學工商管理學系

榮智權

出生:1945年

現職:香港上海商銀董事長兼非執行董事、上海商銀董事經歷:美國花旗銀行(香港)經理、上海商銀常務董事學歷:美國芝加哥大學工商管理碩士

榮康信

出生:1968年

現職:台灣上海商銀董事、副總經歷:上海商銀總經理特助、資訊長、美國大通銀行香港分行學歷:美國芝加哥大學企業管理碩士

上海榮家大事紀

1915年 創辦人陳光甫於上海設立上海銀行1919年 榮宗敬(榮鴻慶之父)參與增資,並選任為董事1965年 台灣上海商銀正式對外營業,是唯一自大陸遷台復業的民營銀行1991年 榮鴻慶出任台灣上海商銀董事長2002年 本行OBU(國際金融業務分行)獲准與中國大陸地區銀行直接進行通匯2006年 榮康信(榮鴻慶之長孫)進入台灣上海商銀董事會擔任董事2007年 榮智權被選為香港上海商銀董事長2008年 台灣上海商銀開辦人民幣與新台幣現鈔的雙向買賣業務2010年 金管會核准香港上海商業銀行赴大陸地區設立上海分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111

借力微軟Win 8 跨入中大尺寸觸控市場 宸鴻江朝瑞的祕密武器曝光

2012-4-30  TWM




iPhone 5將採用內嵌式觸控技術的傳言,已震得台灣相關廠商股價直落,其中,蘋果iPhone觸控面板供應商宸鴻,深受轉單傳言影響,宸鴻董事長江朝瑞如何迎戰這 場可能讓宸鴻輸掉半壁江山的in-cell觸控大戰?

撰文‧林宏文、賴筱凡

蘋果變心了!上周一場面板研討會,一個研討會後的媒體聯訪,讓蘋果iPhone 5觸控技術轉向的消息,瞬間傳遍全市場,宸鴻、勝華一夕臉綠,股價更是雙雙跌停。

到底是什麼樣的消息,能讓投資人對觸控面板雙雄頓失信心?一言以蔽之,就是蘋果的觸控面板要換技術,從過去兩片玻璃貼合的技術,直接轉進所謂的in- cell(內嵌式)觸控技術。這一換,原本大啃蘋果的宸鴻、勝華,手上的訂單飛了,轉向夏普、東芝、友達等面板廠。

換句話說,以前iPhone、iPad的觸控面板,需要到宸鴻、勝華再加工,在兩片玻璃中貼合觸控感應器,如今,一旦蘋果改採in-cell技術,面板廠 直接把觸控感應器做在面板裡頭,宸鴻引以為傲的超高良率貼合技術,將無用武之地。

技術領域依然不落人後

然而,消息一出的下午,瑞銀證券馬上出報告安撫客戶,甚至將衝擊獲利估出來:「對宸鴻的獲利影響約一○%。」為何外資如此有信心?關鍵就在三月中旬宸鴻帶 隊到廈門的參訪之旅。

就在宸鴻臨時股東會結束的隔周,幾乎國內大小媒體,重量級外資分析師全部在宸鴻的廈門總部到齊,明眼人都看得出,這是宸鴻為消毒in-cell的衝擊。

確實,倘若蘋果將所有觸控面板訂單轉交面板廠生產,對於大客戶集中度高達七成的宸鴻來說,絕對是大問題。然而,要說宸鴻全然沒因應,那是不可能。

「我們內部已發展出單片玻璃觸控(Touch on lens,簡稱TOL)技術,這種技術不輸in-cell,預計今年七月就可量產出貨,目前已有兩家客戶,預計今年可望貢獻宸鴻四%到五%的營收。」董事 長江朝瑞開門見山告訴外界,宸鴻早就有準備。

理由很簡單,in-cell技術六、七年前就有了,惟獨良率一直有問題,且in-cell適合小量多樣、生命週期短的產品。「TOL與in-cell的決 戰點,不會在今年,預料應該是二○一三至一四年,未來鹿死誰手還不知道!」江朝瑞大膽預估。

只是市場有關蘋果將採用in-cell技術,一直是外資及法人不斷質問的焦點,iPhone 5幾時問世,八字都還沒一撇,「還是要等產品真的出來後再說。」江朝瑞笑了笑,他謹慎樂觀的態度全寫在臉上。但若非如江朝瑞所言,恐繼續衝擊宸鴻股價。

不過,江朝瑞也不是全然地輕鬆,不然他也不會大陣仗把外資分析師與媒體全帶到廈門去,連宸鴻執行長孫大明都全程陪同,就為一解外界對宸鴻的疑慮。「in- cell是面板廠發展的技術,但觸控比較接近工藝,也就是類似『黑手』,面板廠商要放下身段來做觸控產品,挑戰是很大的。」話鋒一轉,江朝瑞把談話重點又 回到了技術身上。

他親自領著參訪團,小自每道工序流程,大到工廠內部運作細節,每一環都緊扣著良率,江朝瑞的用意很簡單,就是直接讓外界看到宸鴻的競爭優勢。

降低對單一大客戶依賴

其實,外界向來認定宸鴻是蘋果概念股中獲利最好的公司,去年每股稅後純益(EPS)大賺四十八.二二元。但事實上,宸鴻來自蘋果訂單的毛利卻遠遜於其他業 務,去年蘋果與非蘋果的訂單,分別占宸鴻營收比重的七三%與二七%,貢獻獲利卻大約各半。

這點出一個殘酷的事實:蘋果派看似香甜,營養程度卻比不過其他客戶。因此,江朝瑞很清楚,「優化客戶群」是他今年最大的功課,降低對蘋果單一大客戶的依 賴,他必須要擴大宸鴻的攻擊面。

宸鴻的標靶之一,就是微軟新作業系統Win 8。因為這不只是微軟對蘋果陣營的大反攻,甚至還能讓宸鴻一舉跨出手機、平板電腦的中小尺寸界限,一腳踩進NB、大型顯示器等中大尺寸觸控市場。

根據宸鴻內部資料顯示,目前市場上大約有二十個最重要的Win 8中大尺寸觸控解決方案,其中至少十六個已與宸鴻共同合作,超過八成客戶都以宸鴻為主要供應商。而今年宸鴻目標客戶還要從三十家增加到四十家以上,並進一 步擴展到一體成形電腦(AIO)、數位相機、汽車、自動化、遊戲、航太等其他新領域。

為了證明大尺寸觸控面板時代來臨,孫大明還特別展示美國電動車廠商特斯拉(Tesla)今年六月將推出的新車上所使用的面板。這輛車時速從零增加到一百公 里,只需要四.四秒,並且還把傳統的電路設計都拿掉,改採宸鴻的觸控面板。「很多應用都要有公司領先推出,才會吸引更多同業跟進,只要Tesla效果好, 接下來其他汽車品牌都會跟進。」孫大明信心喊話。

另一方面,宸鴻去年入股友達旗下的達鴻(原名達虹),也是未來切入Win 8市場的主力部隊。由於達鴻過去以筆電及電腦市場為主,是國內第一家獲得微軟Win 7認證的觸控面板廠,在興櫃市場就破天荒被花旗環球亞太區半導體首席分析師陸行之看好。

宸鴻預估,今年Win 8的營收占比將低於五%,但明年會成長到二成左右。這也難怪,江朝瑞面對蘋果恐換技術的壓力,還是老神在在,他要讓外界明瞭,in-cell的這場仗,宸 鴻未必沒有勝算!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263

科技公司跨入十億美金俱樂部:是里程碑還是兇兆?

來源: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4/0106/57687.html

i黑馬發現,在科技界一家公司市值達到10億美金就是它的坎,如果再往上它就將成為巨頭,而往下,則可能什麽也不是。所以,有人戲稱10億美金的公司為獨角獸俱樂部。如果你的公司跨越了10億美金,恭喜你,你到了一個新高度。《紐約時報》日前發表分析文章稱,科技創新公司估值的飆升,雖然從目前的情況看並未產生太多的泡沫,但是從長期來看,這出戲終有曲終人散之時。以下為文章內容摘要,文章由騰訊科技編譯:去年的一段時間,創意產品閃購網站Fab.com(以下簡稱“Fab”)看上去就像是下一個亞馬遜。但是僅僅幾個月之後,Fab看上去又像是Pets.com(Pets.com創辦於1998年8月,2000年6月成為全球最大的寵物網站,但到了11月就宣布關門大吉,原因是無法籌集到更多的資金。)的翻版。在過去的幾年時間里,包括安德森・霍洛維茨基金(Andreessen Horowitz)在內的美國風險投資公司,為Fab註入了巨額的資金,原因是被這家公司令人驚愕的增長率所吸引。在募集到1.7億美元風險投資之後,Fab在去年6月又獲得了另外1.5億美元的註資。後一輪註資對Fab的估值達到了10億美元之巨,這也讓這家公司同Snapchat、Pinterest、Evernote、Spotify和Dropbox一樣躋身“十億美元俱樂部”。但是到了去年夏季末,Fab突然隕落。受陷入財務困境的影響,Fab解雇了數百名員工。這家公司的聯合創始人、首席運營官也宣布從公司離職。隨著公司的估值跌破10億美元,部分投資人的投資出現了賬面虧損。Fab的崛起及隕落,表明創新企業的命運變化速度之快令人咋舌。這家公司估值的迅速變化,也闡釋出為何一些人會擔心新一輪網絡泡沫的出現。哈佛商學院教授約什・勒納(Josh Lerner)認為,“判斷一家公司是低估還是高估異常的困難。這就如同是看到一家高估值的年輕企業就認為它被高估一樣,但有時情況確實如此。”截至目前,Fab對此報導未置可否。估值飆升與十年前相比,如今“十億美元俱樂部”的規模已讓當時黯然失色。道瓊斯旗下市場監測機構道瓊斯風險資源(Dow Jones VentureSource)提供的數據顯示,在2011年到2013年的三年時間中,至少有34筆投資對企業的估值超過了10億美元以上,遠遠高於1998年至2000年的16筆。不過這不僅僅是投機狂潮推動這些企業的估值超過10億美元。資本市場的眾多變化,風險投資產業和產權投資市場的協力,讓更多的創新企業估值達到甚至是超過了10億美元。舉例來說,證券和並購市場已經表明,許多企業的高估值能夠得到證明。在上市後經歷了股價的快速下跌之後,Facebook股價出現了飆升。Twitter等新上市公司的表現也令人稱道。Instagram和Tumblr均以超過10億美元的價格對外出售,這也令風險投資家們變得更加大膽。勒納就此認為,“社交媒體領域大量備受矚目的公司已經取得了成功。這引發了反饋效應。”推動創新公司估值飆升的另外一個因素,則是去年納斯達克綜合指數上漲了38%。對於想要找到下一個熱門創新企業的風險投資人而言,健康的證券市場意味著綠燈的開啟,讓他們能夠為私有公司註入巨額的資金,然後等待著這些公司上市或是被出售。為數據中心提供雲計算網絡設備的Arista Networks首席執行官雅什利・烏拉爾(Jayshree Ullal)表示,“當經濟運行良好時,市場中總會有與熱情、興奮和一家企業增長相關的長期和幾乎是非理性的繁榮出現。”有報道稱,Arista Networks的估值達到了近25億美元。輕松募資更為重要的是,因為企業和投資人能夠募集廉價資金推動證券市場的上漲,這也讓投資人輕易的借貸並完成交易。養老基金和捐贈基金正加大對風險資金的註資力度。根據全美風險投資聯合會(National Venture Capital Association)提供的數據顯示,2013年第三季度,風險投資公司共募集到41億美元資金,較上一季度增長了28%。由於手中持有著巨額的資金,風險投資公司開始爭相向創新企業進行資本註入,這個進程通常也會推高創新公司的估值。當私家車共享乘租服務Lyft在去年籌備新一輪融資時,包括Greylock Partners在內的許多風險投資公司均對這家公司非常感興趣。消息人士透露,但是在這些風險投資公司與Lyft接觸之前,安德森・霍洛維茨基金提出的價格已經讓這家公司無法拒絕。安德森・霍洛維茨基金在矽谷以類似的戰術而著稱,這也讓這家公司成功的投資了Facebook、Twitter和Skype等公司。根據追蹤風險投資的市場調研公司CB Insights提供的數據顯示,安德森・霍洛維茨基金的平均投資規模,已經超過了競爭對手恩頤投資(New Enterprise Associates)和Greylock Partners。不過並不是安德森・霍洛維茨基金一家這樣行事。根據全美風險投資聯合會和普華永道的統計數據顯示,2013年第三季度,風險投資公司的投資總額達到78億美元,較上一季度增長了12%。競爭激烈想要對最吃香的“十億美元俱樂部”的成員在末輪進行投資,風險投資公司之間的競爭將尤為激烈。這些成員包括了移動支付公司Square、雲存儲公司Box以及打車應用開發商Uber。隨著新投資人開始與風險投資公司展開,對創新企業末輪的投資已變得越來越激烈。新出現的末輪投資者包括了Meritech Capital、Institutional Venture Partners以及對沖基金老虎基金、Valiant Capital Management等,這令創新企業的估值進一步上漲。因為這些基金的預期收益率遠低於風險投資人,因此他們不願冒更大的風險,寧可以更高的估值對那些已經相對成熟的創新企業進行投資。Cowboy Ventures創始人艾琳・李(Aileen Lee)表示,“如果你手中持有資金且必須進行部署,難道你不情願把資金投入到有十分把握的企業?”在廣泛閱讀了估值超過10億美元的科技創新企業的博客之後,艾琳・李把這些公司稱之為“獨角獸俱樂部”。去年5月,Evernote以高價完成了新一輪的融資。僅僅7個月之後,對沖基金Valiant和AGC Equity Partners旗下的投資公司m8 Capital便完成了Dropbox的投資,該投資對後者的估值達到了20億美元。投資多元化對那些無法對頂級創新企業進行投資的風險投資公司而言,他們傾向於擴大投資範圍,對眾多的衍生類創新公司進行投資。舉例來說,當年團購網站Groupon處於鼎盛時期,包括亞馬遜等投資人曾向美國第二大團購網站LivingSocial註入了巨額資金。當時,LivingSocial的估值超過了15億美元。但是到了今年2月,LivingSocial獲得了新一輪註資,但估值卻更低。紐約大學Stern商學院的亞歷山大・永奎斯特(Alexander Ljungqvist)表示,“風險投資基金目前持有著巨額的資金,他們把資金都註入到了看似熱門的領域當中。這就像是把意大利面扔到墻上,看看有多少能沾在墻上一樣。”由於手中持有著更多的現金,原本許多籌備對外出售或是上市的公司已經打消念頭,繼續保持其私有的屬性--這一戰略曾被Facebook所成功的使用。風險投資公司New Atlantic Ventures創始人、全美風險投資聯合會會員約翰・巴庫斯(John Backus)表示,“這是你為什麽看到LinkedIn、Twitter等公司上市時估值達到200億美元,而不像eBay或是亞馬遜上市時估值只有200億美元的原因。創新企業上市時估值的飆升,主要還是因為私人投資者的緣故。”還有,隨著所謂的非公開發行市場的崛起,創新企業的高官和早期員工能夠在企業依舊是私有性質時拋售部分的持股,因為非公開發行市場的股票數量有限,投資人爭搶創新企業的股票,也導致它們的估值出現上漲。意見不一致一些人發現部分創新公司當前的估值已經不合理。對私有公司財務狀況進行分析的Sageworks公司董事會主席布萊恩・漢密爾頓(Brian Hamilton)表示,“除去拿企業未來現金流與目前的現金流進行比較之外,我當前還找不到其它方法來評估一家創新企業的價值。不過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即便是按照未來最樂觀的現金流和營收進行評估,創新企業的估值也沒有這麽高。”不過許多投資人依舊認為,年輕的創新企業總有一天會證明他們使人瞠目的的估值。Arista Networks的烏拉爾表示,“估值永遠不會反映目前的表現狀況,它反映的是未來的機遇。絕大多數企業的估值都能夠相當準確的反映出其未來的價值。”科技產業的支持者們還強調,互聯網企業如今的市場規模要比15年前大許多。SV Angel天使投資人大衛・李(David Lee)表示,“在上一輪周期結束前,全球有大約5億網民,他們當時還使用的56K的調制解調器。到了2015年,全球將有50億人手中持有著超級計算機。”對一些人而言,Fab和其它一些公司之所以能夠獲得高估值的主要原因,正是因為市場中有著太多的資金在角逐為數不多的好創意。哈佛商學院的勒納說,“這出戲以前已上演過多次。在特定的時間點,曲終人散將不可避免。” 相關公司: 數據來自 創業項目庫 作者:紐約時報 | 編輯:wangjingjing | 責編:王靜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7412

兩岸官方交流 真的跨入常態化?張志軍訪台幕後的密碼解讀(042-044)


2014-07-07  TWM  
 

 

中國國台辦主任張志軍日前面帶笑容來台,進行歷史性之旅,卻因民眾如影隨形的抗議活動而倉卒離台;但他此行仍影響深遠,獲致哪些成果,更具哪些意義?值得探究。

撰文‧郭淑媛

首位來台訪問的中國國台辦主任張志軍,六月二十五日展開四天三夜的歷史性之旅,儘管因民眾如影隨形的抗議活動,讓張志軍取消三項行程而倉卒離台,但在學者專家的解讀中,這趟行程對兩岸關係的未來走向,仍留下不可忽視的影響。

單就張志軍此行與陸委會獲致的共識來說,包括兩會互設辦事機構納入「人道探視」功能、《兩岸服貿協議》生效後啟動協商機制、研究解決陸客在台灣中轉問題、研究台灣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和《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的適當方式等;凡此種種,的確都算是切中台灣當前所需。

而若從更宏觀的角度來看,張志軍此行幾乎可說是兩岸分治六十五年來,進入政治關係時代的開始。繼去年張志軍與陸委會主委王郁琦在南京會面後,如今在桃園舉行王張會,兩岸官方來往已趨常態化,讓兩岸關係走向制度化,這是歷史性的里程碑。

進一步建立兩岸之間「常態化」、「制度化」的互動關係,大致而言,就是學者對張志軍這趟行程的意義解讀。

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所長張五嶽分析,張志軍此行來台,首先傳達出一個訊息:中國對台政策與兩岸關係,並未因台灣內部近來包括學運在內的種種紛擾而有所改變;更進一步地,確立主管兩岸事務首長定期性對話和聯繫管道,以及常態性的定期互訪機制。

而從張志軍訪台期間的行程安排、身段態度及利多釋出,亦可看出中國在兩岸關係常態化與制度化的佈局,甚至已思考到未來政黨輪替的可能性。

觀察一:接觸「三青一中」擺低姿態,戰略打壓鬆動長期關注兩岸問題的民進黨前立委林濁水就表示,張志軍此行姿態擺得很低,不像中國海協會前會長陳雲林來訪時,一副「上國巡視」的姿態,「總體氣氛改變不少。」他分析,中國從太陽花學運看到結構性問題,與它原先想像有出入,所以張志軍此行強調接觸對象是「三中一青」(中南部、中小企業、中下階層、青年)。

林濁水指出,先前在《兩岸經濟協議》(ECFA)談判時,中國已注意到「三中」,做了些讓利。但過去中國在兩岸經貿上是「戰術讓利(如農產品)、戰略打壓」,對台灣有競爭力的產業全面封殺,把三通納為國內航線,台灣海空港因中國的人、貨無法在台灣中轉,許多國際大公司都撤走,桃園機場發展也受限。如今張志軍同意陸客中轉納入討論,戰略打壓就鬆動了,再加上過去人道探視都卡在主權問題,終於也突破了。

觀察二:開啟「民共交流」接觸綠營,因應政黨輪替張志軍此行行程安排,除了凸顯北京對台灣「三中一青」的關心,還把與民進黨之間的接觸設定在地方首長層級。張五嶽認為,北京希望藉此形塑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格局,不會因台灣年底七合一選舉、二○一六年總統大選的選舉結果而劇烈改變,這是北京最重要的戰略目標,「對於選舉結果,主觀上,北京一定有期待,客觀現實則須做好最壞打算,萬一選舉結果不是北京樂見的,也不至於發生大幅倒退。」事實上,張志軍此行受矚目的重點之一,即是「國共」與「民共」三邊關係變化,張志軍與高雄市長陳菊會面,被視為開啟民共交流的平台。

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教授翁明賢認為,中共也在觀察一四年和一六年大選,多方押寶是必然現象,並承認一六年可能政黨輪替。若民進黨上台,他們要做好準備,對綠營執政縣市下工夫,未來可透過執政縣市,作為牽制中央執政時的作法。

至於一六年若民進黨執政,兩岸關係是否重現前總統陳水扁執政時期的倒退情況?張五嶽認為,中國把兩岸交流和談判切割得很清楚,兩岸交流不至於大幅度改變;但兩岸協商談判,大陸有既定的堅持和原則,北京一定做好兩套版本,最高目標是希望能跳脫台灣每四年一次大選夢魘的考驗,不管選舉結果如何,都能符合北京所期待的兩岸關係發展。

張五嶽說,若民進黨執政,就算不承認九二共識,若能與北京尋求新的共識,海基和海協兩會可以繼續談判,國台辦與陸委會可以互訪;但若做不到,則談判必然中斷,互訪也不會進行。

後續重點一:

互設辦事機構,持續協商張五嶽強調,北京最高戰略目標是和平統一,現在策略作法是和平發展,希望為和平統一創造條件,北京不可能因民進黨執政而改變對台總體政策。北京也認為它的承受度比台灣大,因台灣對中國出口占台灣出口量的三九%,中國對台灣出口只佔中國的四%,兩岸經貿交流呈現不相稱的情況。

在一六年總統大選之前,張五嶽建議,兩岸必須盡力完成兩項重點工作。首先,兩岸兩會互設辦事機構應落實,屆時政府派到大陸的人員一定是各部會官員,執行的是公權力,兩岸關係有制度性溝通管道與對話協商機制,在此之下,若民進黨執政,才不容易發生大幅度逆轉;畢竟,在陳水扁執政的八年間,兩會談判可說是全部中斷。

但他也強調,兩會互設辦事機構,是兩岸互動中政治性最強的議題,會受到《兩岸協議監督條例》立法結果的影響。

後續重點二:

落實合作協議,防邊緣化其次,服貿、貨貿以及爭端解決等兩岸經濟合作協議能予以落實。張五嶽說,未來三年,台灣面臨幾個大的FTA(自由貿易協定)談判壓力,如RCEP明年完成,TPP加速進行,中日、中韓FTA最慢明年完成,美國與歐盟也在談,若無意外,這五個FTA三年內將完成,共涉及四十八個國家,佔台灣出口九二%。

「一六至一七年,台灣若無法與主要貿易夥伴洽簽FTA,誰來當台灣總統,都救不了被邊緣化的經濟。」張五嶽強調。然而,台灣想洽簽的FTA國家,都是中國的邦交國,除美國外,其他國家都要考量中國因素,故兩岸經貿與亞太經貿深化應齊頭並進,台灣必須堅決反對北京「先兩岸再亞太」的說法,但也得設法與中國取得默契。

值得注意的是,張志軍此行雖未進行政治性談話,但仍充滿政治動作,行程安排迴避中央,僅與地方政府首長接觸,且會面地點都不在市政府,「凡碰觸到具有主權和管轄權意涵的,他都刻意迴避。」張五嶽說。王郁琦在張志軍離台後也透露,張志軍在會談中,有提出政治談判的要求。

翁明賢也認為,張志軍還是用「一個中國政治框架」來進行拜訪,「世界各國都看到了,大陸重要官員來台,馬英九總統並未接見,證明一中框架下的兩岸關係並不是國際關係,而是很特別的國內關係的發展。」「總統和行政院長竟對他國來使沒有見面談話或一些表示,很奇怪。在國際間被矮化而不自覺,這是我的憂心。」至於張志軍在台期間遭到民眾不斷抗議,是否傷害兩岸互動,學者認為影響不大。張五嶽說,問題應在預期之內,北京要的目的都達到了。翁明賢也說,這凸顯台灣內部對中國的共識還有很多變數存在,變數不在藍綠兩黨,而是對藍綠不信任的少數極端,以及兩黨無法掌控的公民運動,未來會成為大陸對台政策思考之處。

「兩岸官方往來常態化,政黨角色應會逐漸退位。」這是林濁水對張志軍此行來台的註解。整體而言,張志軍此行為兩岸關係帶來相當程度的突破;但兩岸既已進入政治關係時代,政治凌駕一切,台灣未來必須妥善因應,尤其在一六年總統大選前,避免兩岸互動出現難以掌控的變數。

張志軍訪台4天,談成什麼?

兩岸海基、海協兩會互設辦事處,確定納入「人道探視」功能。 新突破陸客在台灣中轉問題,雙方同意由相關主管單位研究解決。露曙光針對台灣爭取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與《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議題首度鬆口,雙方同意「共同啟動」研究工作。露曙光《服貿協議》生效後,啟動協商機制。 待協商雙方將盡速安排《貨貿協議》的後續溝通。 待協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5236

綜藝節目跨入億元時代:節目開機就盈利,產業鏈悶聲賺大錢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0721/144287.html
還在驚嘆於現在一部電影隨隨便便就能掙幾億?不妨告訴你,如今的綜藝節目,早已普遍跨入「億元」時代,一個節目的冠名費不超過1億,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再加上其他各種廣告和周邊創收,一檔好節目比一個好電影來錢更快。甚至有些節目你連聽都沒聽過,人家照樣賺得盆滿缽滿。

這兩年,國內綜藝的整個盤子起來了,一個好節目上下游形成產業鏈,其中的利益空間令人咋舌,足以養肥很多人。「蛋糕」這麼大,它是怎麼壘起來的?誰有資格來吃?該從哪處下嘴?搜狐娛樂特地採訪多位業界人士,帶你全方位瞭解這塊誘人的超級大蛋糕。

一、綜藝為啥這麼火?大環境催生大繁榮

一檔好的綜藝節目不僅能帶來高回報率,同時對提升衛視的品牌價值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這一點,早就是電視人普遍共識。這兩年電視綜藝開始走向大繁榮,則和電視大環境的改變不無關係。

【熱錢湧動】 錢多,人少,速來!

據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發展研究中心發佈的《廣電藍皮書:中國廣播電影電視發展報告(2014)》透露,2013年全國廣播電視行業總收入達到3734.88億元。和已經接近飽和的電視劇市場不同,在廣播電視產業發展中,綜藝節目仍屬於「藍海」。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資深電視人告訴搜狐娛樂:「文化產業的熱錢已經到了一個非常恐怖的地步,業內有個笑談,原來到山西看煤礦的企業都來投電視了。尤其是《中國好聲音》讓大家看到綜藝節目是能賺錢的,一個節目就能讓一個公司成長,社會化的公司就也想成為燦星,打造下一個『好聲音』。」

熱錢大批湧入綜藝產業,這麼多錢,總要有人來花。但是,最會「花錢」的人目前仍在體制內。由於沒有那麼多專業團隊來消化熱錢,所以就會出現砸錢挖人的現象。該業內人士還爆料,「江蘇衛視《非誠勿擾》團隊出走,就是王培傑(節目總監)、王剛(節目製片人)他們的能力有資格談條件,而且背後也有投資人和熱錢支持。」除了江蘇衛視人才的出走,天娛公司也開始與央視合作,黎瑞剛上台之後對東方衛視展開新的規劃等等,體制內支配金錢的能力體制外差距明顯,未來的發展趨勢還是製播分離。

【製播分離】怎麼盈利?模式有三種

《中國好聲音》是一個分水嶺,把社會化公司製作、衛視來播出的製播分離概唸成功打入了國內。體制外的公司,自負盈虧、市場化運作,在創新和競爭力上更有優勢,所以越來越多的社會化公司拿出更多的錢和資源來投資綜藝,連央視也逐漸打開門與外邊的製作團隊合作。

華錄百納副總陳永倬介紹,現在市場上製播分離有三種盈利模式。一種是拿製作加工費,比如衛視做一檔節目有4000萬預算,製作公司拿了這預算,賺的是500萬的製作加工費,這種形式的利潤不高,而且完全依賴於電視台,通常做不大。

第二種是「好聲音」模式,就是社會公司負責投資運作,電視台負責招商運營,兩家對賭收視率,決定廣告分成,這種模式風險高,且受制於電視台,如果節目沒到現象級,賺的錢就不高,反之就能獲得高利。

第三種則是買下時段做內容。比如藍色火焰在北京衛視做的《最美和聲》項目,給電視台付固定的時段費,相當於電視媒體虛擬運營商,全權負責節目投資、製作、廣告運營,這種模式需要廣告招商能力強。節目製作之初招商營收基本就能覆蓋成本,剩下就是賺多賺少的問題。

二、創收的秘密:綜藝節目只賺不賠?

很多人並不知道,綜藝節目其實和影視劇有著本質不同,一檔節目從開機那天起,就是盈利的!一位電視節目製作人向搜狐娛樂詳細介紹了綜藝節目的製作流程:電視台開發一檔新節目,方案往往由製作人和廣告部一起出,從一開始,這個方案就要充分考慮廣告植入,再由廣告部和客戶接觸,達成初步贊助意向後,節目才啟動製作。也就是說,這樣的策略基本上保證了電視台只賺不賠。綜藝新時代的到來,則是在原有盈利基礎上,擴展了一檔節目的創收空間。

【廣告植入】明星資源是「硬通貨」

廣告收入是綜藝節目收入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一檔節目通常靠冠名和特約就能攤平成本。要解決冠名大戶,明星資源是「硬通貨」。北京衛視在《最美和聲》第二季總決賽之後宣佈趙本山和姜文加盟《造夢者》的消息,就是用著兩個大腕的名聲來招商。浙江衛視宣佈鄧超主持《奔跑吧,兄弟》也是一個道理。而深圳衛視的《來吧孩子》,由於沒有明星,即使節目內容不錯,也比較難招商。

而綜藝節目的廣告油水到底有多豐厚呢?一組來自廣告界的數字說明一切。一直以來,乳業公司是綜藝廣告投放大戶。根據公開資料,伊利、蒙牛、光明等企業在營銷費用上投入巨大,其中伊利2013年上半年的廣告宣傳費用達到了25.9億,比淨利潤高2/3。而獨家冠名《爸爸去哪兒》第二季和網絡冠名《中國好聲音》第三季就花去了將近4億,是2013年上半年淨利潤的五分之一。伊利、蒙牛、光明三大乳企2013年上半年的廣告費合計達到40.91億元。

此外,由於越來越「豪」的廣告主們花錢渴望日益增長,正常冠名和在節目中插播廣告早已無法滿足需求,為了讓金主們更好地投放廣告,綜藝節目各出奇招。有的節目見縫插針,在廣告位置上大做文章,還有的節目像電視劇一樣,直接在內容中植入廣告。比如江蘇衛視《一站到底》,經常會看到諸如此類的題目:「我們經常使用的飄柔洗髮水是美國哪家公司的產品?」「瑞星殺毒軟件的標誌是什麼動物?」「金穗卡是哪家銀行發的卡?」

【全產業鏈】衍生產品打通關!

綜藝節目開發衍生產品已不是什麼新聞。像燦星就借助《中國好聲音》節目開發了一條產業鏈。2013年,《中國好聲音》除了廣告收入、影像音頻版權收入之外,還舉辦了全國巡迴演唱會,同時推出了同名電影,雖然票房只有300萬,但上映之前就依靠植入廣告收回成本。

2014年4月,以電視劇見長的華錄百納以25億併購擅長電視欄目運作的藍色火焰,以此打通電視媒體產業鏈。華錄百納副總陳永倬接受搜狐娛樂採訪時表示,綜藝節目持續性比電視電影更強,可以連續做多個季度,同時也有很多衍生品可以開發,營收的爆發性也強。華錄百納和藍色火焰在產業鏈開發上打通了內容和客戶資源,比如即將在湖南衛視播出的《女神的新衣》,突出特點是多屏互動,在內容形態的開發上,可以做遊戲、電商導流APP、電視劇、電影等衍生開發,並直接和電商產業鏈掛鉤,衍生能力極強。

三、想不到吧?根本不紅的節目也能賺大錢!

十大綜藝節目廣告冠名排行榜

名次 播出平台 節目名稱 播出時間 冠名費 冠名商類型

No.1 湖南衛視 《中國最強音》 2013 5億(坊間傳言) 乳業品牌

No.2 央視 《星光大道(超級版)》 2013 3.3999億 果汁

No.3 湖南衛視 《爸爸去哪兒》第二季 2014 3.1199億 乳業品牌

No.4 浙江衛視 《中國好聲音》第三季 2014 2.5億 涼茶

No.5 江蘇衛視 《非誠勿擾》 2014 2.4億 化妝品

No.6 湖南衛視 《我是歌手》第二季 2014 2.35億 洗衣液

No.7 浙江衛視 《中國夢想秀》第六季 2013 1.7億 電動車、奶茶

No.8 央視 《夢想合唱團》 2013 1.6999億 酒業

No.9 央視 《中國好功夫》 待播 1.4199億 酒業

No.10 湖南衛視 《快樂大本營》 2013 1.38億 手機

註:數據來源自媒體公開報導

這份表我們不難看出,綜藝節目的「億元俱樂部」裡既有像「爸爸去哪兒」、「中國好聲音」這樣紅極一時的國民綜藝,同樣也有不少在網絡上關注度並不高的節目。火爆到全民皆知的綜藝,一兩年可能才出一個,它們的盈利能力毋庸置疑。但令人意外是,很多節目,比如那些不斷湧現的新節目和經過時間檢驗的老節目,你可能從來沒認真看過它,但它實際上經濟效益很不錯,默默為東家賺了不少錢。

【最低調奢華】

央視的《星光大道》首播至今已經10年,一期製作成本不到20萬,2013年製作了46期也就1000萬的製作成本,但卻拿到了3.39億的冠名費。此外,《夢想星搭檔》、《我要上春晚》、《中國漢字聽寫》、《開講啦》等央視棚內節目,單期的製作成本都不算高,卻都獲得半億以上冠名費。

【最不明覺厲】

即便請來約翰尼-德普收徒弟,浙江衛視的《中國夢想秀》也沒有引起多大的關注,而且播出7季以來並無太多出挑的宣傳,平均收視卻超過1.5,播到第三季就收入半億冠名費入袋。

【最沒存在感】

天津衛視的《愛情保衛戰》,作為週四的常態節目,雖然沒有引發任何網絡話題,但依然保持0.6左右的收視成績,基本排在同時段第二,作為一檔棚內錄製的情感心理節目,也沒有明星嘉賓,成本本身就不高,還獲得了5100萬冠名費,深得「悶聲賺大錢」真諦。

【最坑爹】

重慶衛視的《奇蹟夢工廠》由輝山乳業獨家冠名,重金引進韓國SBS版權節目,邀請到了曾志偉、陳可辛、張涵予、海清、寧靜五大導師。業內人士告訴搜狐娛樂,這檔節目首播收視率在20名開外,只有0.06,卻拿到了5000萬冠名費。這個客戶也成為看走眼的一個著名冤大頭。

四、那些年,被綜藝節目養肥的行當!

在綜藝節目高歌猛進的黃金年代裡,很多人依附這條產業鏈,走上了人生巔峰。有幸分吃綜藝大蛋糕的,除了靠綜藝鹹魚翻身的過氣藝人和三流明星,還有眾多微博段子手和那些自稱「電視民工」的後期公司。

【營銷大號】微博刷話題,一條六千五?

社交網絡裡任何數據都可以花錢買到,無論是熱門微博、熱門話題,還是明星推薦。由於衛視越來越重視微博和微信的營銷,應運而生的網絡營銷公司也就有了很好的「吸金」機會,據業內人士爆料,一檔大型綜藝節目光是微博和微信營銷就有100萬到150萬投入。

一位曾經做過多個歌唱類節目的微博營銷團隊負責人告訴搜狐娛樂,電視台最關心的就是「微博熱門話題榜」和「微博綜藝節目榜」,要上這兩個榜就必須要製造話題和數據優化,這些都是要砸錢的。

該負責人介紹,想要製造話題,就要砸錢給微博營銷號,但這些營銷號近年來的價格卻是水漲船高。如微博營銷大號「HAPPY張江」,一年多前發一條微博也就1000元、2000元,現在已經漲到6500元一條;還有因為《快樂男聲》而火的爆料號「圈少爺」,去年發一條才500元,現在就要3500元起跳;「扒皮王」則開價5000元。「留幾手」發一條微博4萬起,給得高的還有單條6萬。一些意見領袖也是「明碼標價」,一般收費都是五位數以上。

一位做了5年綜藝節目推廣的王先生表示,現在新媒體推廣造勢非常燒錢,「第一季《中國好聲音》開播當晚微博營銷沒有15到20萬是做不下來的,這只是一個晚上而已。而前段時間江蘇衛視《最強大腦》一晚上就10萬,現在想在微博有點聲音,沒有3萬到5萬的投入是很難有迴響的。」

【製作公司】打包接項目,酬勞過百萬

真人秀節目的拍攝,動輒三四十個機位,一期的素材就有上百個小時,這對於後期剪輯來說是一個龐大的工程,而且剪輯設備的購買成本很高,要是製作一檔節目就購置一批設備,對於成本控制來說很不划算,這就催生了專門負責後期剪輯與包裝的公司。

上海SMG旗下的幻維數碼在後期剪輯包裝上涉獵很早,承接了《中國達人秀》、《中國夢之聲》、《超級演說家》、《我為歌狂》、《漢字英雄》、《十二道鋒味》等節目的後期製作。幻維副總經理唐昊介紹,他們承接項目都是打包價,每個項目會配備20人左右,由於後期剪輯的成本高、投入大,收穫的報酬大多在百萬以上。

由於《爸爸去哪兒》第一季中「森蝶」、「名偵探天天」等神字幕,還讓業界看到了字幕組之於節目的價值。唐昊說,後期製作公司中,還沒有專門做字幕的工種,都還是劃分在後期剪輯的項目組中,只是《爸爸去哪兒》字幕火了之後在字幕設計的投入上會有所增加。比如「森蝶」之母晏超第一季時拿的是上千元的月薪,而其餘三個實習生,還被稱為「臨時工」,隨著節目大火,才升級為「項目聘請人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6946

創櫃板社企多扶 從身障接送跨入旅遊市場 滿足弱勢者尊嚴 也是一門好生意

2014-07-21  TWM  
 

 

曾經是紀錄片導演的許佐夫,因為家人行動不便,引發接送身障者的創業想法,成立「多扶接送」,更是台灣第一家登上「創櫃板」的社會企業,他還積極開設旅行社,要打造台灣成為無障礙的旅遊天堂。

撰文‧許瓊文

在台灣,「社會企業」是一個新名詞,簡單說,就是用商業模式來解決社會問題,多扶接送正是典型例子,儼然成為台灣社會企業的首席代表。創辦人許佐夫本來是紀錄片導演,善於瞭解人、觀察社會問題,沒想到,這樣的能力竟變成他的創業養分。

五年多前的某一天,許佐夫太太的外婆在家中不慎跌倒,自此行動不便。將近半年時間,許佐夫親自和太太一起照顧外婆,他發現,「身障的人要出門,真的比登天還難!」復康巴士需求大 難在服務許佐夫說,復康巴士必須五天前預約,而且難度高,「家裡一人一支手機加上室內電話,早上六點不到開始撥打電話,才可能『搶』得到五天後的接送。」不只一位難求,還僅限於領有「身心障礙」手冊的身障人士,對於沒有身障手冊的外婆更別想用到這項服務。

由於親人叫不到車出門,讓許佐夫興起創業念頭,「不如自己成立一家公司,提供無障礙車接送服務。」帶著滿腔熱血與理想,許佐夫二○○八年一頭栽進這個「特殊」行業,成立多扶接送。

從市場面分析,目前只有台灣租車及伊甸基金會總計約六百輛復康巴士,而且大多只在台北、新北市提供服務,全台灣市場還是有很大的需求沒有被滿足。

許佐夫觀察,「台灣平均一千一百多人共用一輛車。」既然市場這麼大,為什麼沒有人進入?他笑著說,「因為真正的問題是『服務』。」許佐夫用心制定出服務標準流程,把每一位司機訓練成貼心關懷的陪伴者,而不只是開車接送而已。他細緻到找錢給客人都只用事先準備好的新鈔,而不是其他客人付的舊鈔。

這是因為許佐夫曾經遇過一位老太太,在多扶的接送下車後,臉上露出不悅,追問之下,才知道老太太對於找零的舊鈔很不開心,「我們醫療接送佔六成,這些錢可能來自於病菌相對較多的醫院,從此規定,找零一律用新鈔。」免費提供爬梯機 贏得口碑此外,一般業者大多只在定點接送,不提供上下樓梯服務,許佐夫引進爬梯機,並到府服務,由機器協助上下樓,身障者可以不必被「抱上抱下」地直接坐上車,「這讓身障朋友多了尊嚴,也讓他們感受到便利的服務,而且不需額外付費。」行無礙資源推廣協會總幹事許朝富觀察,會站在使用者的立場思考,是多扶有別於同業的優勢,「其他業者不是沒想到,就是不想動。」透過口碑宣傳,多扶服務立下不小的名號,卻也因此遭人檢舉。原來,多扶不符合租車業者必須同時擁有十輛車才能開業的規定,迫使許佐夫必須在第三年投入大量資本購車。

這一關,許佐夫差點招架不住,幾乎散盡家產,「我把家裡的房子再拿去貸款,當做購車頭期款,每輛車的購入成本含改裝,大約近百萬元,我一口氣買十輛。」靠著幾十萬元的創業資本,許佐夫還向親友借貸,甚至抵押自己的房子,一直到今年初加入創櫃板後,才開始有外部大股東資金投入,讓他的資金壓力稍減,但挑戰也更大。

就經營面而言,公費復康巴士有政府補助,多扶則要單純靠自己獲利,除了車輛調度有效率、服務要細膩,再不然就是擴大經營市場,增加經濟規模。

去年底,許佐夫接到晶華酒店委託世界口足畫家年會的案子,由於年會相當成功,主辦單位認為這次多扶的安排,堪稱國際級的無障礙旅遊。透過這次經驗,他發現了新商機——「無障礙旅遊」市場。

過去身障朋友因為出門不便,遑論想旅行。「如果可以讓身障朋友開心出遊,接到的生意不只是身障者,還有他們的家庭成員。」股東之一的Justin說:「雖然不確定是否有這麼大的無障礙旅遊市場,但是我們相信,未來高齡化社會將成為多扶無障礙旅遊的商機來源。」儘管多扶尚未獲利,但因為有明確的商業模式,成為台灣第一家加入「創櫃板」的社會企業,今年初正式對外募資。擔任監察人的陳一強觀察,多扶本來的一些帳目都很簡單,卻也花了一年的時間把報表弄出來,讓經營上能更健全。

創櫃板不只在資金上給予很大幫助,許佐夫說:「多扶募到一千萬元,增加七十多個股東,除此之外,曝光度更多,同時也讓客戶對我們更信任。」目前,多扶接送擁有十八輛復康巴士、二十三位員工,並完全走出自己的一套經營模式,結合租車與旅遊,成為「無障礙服務的total solution(全方位解決方案)」。而無障礙旅遊只是第一步,多扶計畫持續開發照護、健康、餐飲等不同市場,服務更多的身障及高齡者。

創櫃板

創櫃板為扶植微型及小型創新企業發展,限定資本額5000萬元以下,由櫃買中心協助輔導。目前規定一般投資人可以認購,只是額度上限為6萬元。因為發行股數不多,必須要有人登記認購,才能進行買賣。

許佐夫

出生:1973年

現職:多扶接送創辦人

經歷:紀錄片導演、導演助理、攝影助理學歷:銘傳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

許佐夫的

創意煉金術

1. 軟硬體升級,服務揪感心提供爬梯機,解決上下樓不便問題;司機兼陪伴者,貼心關懷;用新鈔找零,減少病菌傳染。

2.成立旅行社,商機更擴大結合租車與旅遊,讓身障者及家人一起開心出遊,並以無障礙旅遊獲利,支撐醫療接送服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7035

杉杉集團董事局主席:從實業跨入金融的投資邏輯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3/4582983.html

杉杉集團董事局主席:從實業跨入金融的投資邏輯

一財網 張國棟 2015-03-08 17:35:00

今年57歲的鄭永剛,不再是那位“穿著”杉杉西服闖出名堂的實業家,他的角色更像是一位活躍的“投資家”。

“我們做老板的,盡量不在上海待著,而是全球跑,研究大的宏觀經濟的趨勢。再根據這些趨勢來判斷所從事的產業。”3月7日下午,杉杉集團董事局主席鄭永剛接受了第一財經專題訪談。

今年57歲的鄭永剛,不再是那位“穿著”杉杉西服闖出名的實業家,他的角色更像是一位活躍的“投資家”。從1989年創立杉杉西服,鄭永剛從服裝業到鋰電池材料,再到收購稀土礦進軍上遊產業,近些年,他又進行了大量的金融投資,不僅涉足銀行和保險,還通過多家私募基金和創投公司進行著期貨、股權投資、風險投資等業務。

他喜歡做別人沒有做過的事情,“無中生有、逢山開路”,對那些符合國家戰略的產業,似乎都想提前嘗嘗鮮。那麽,鄭永剛是如何完成從實業到金融的跨越,他的投資邏輯又是怎麽樣的呢?

《第一財經日報》:杉杉集團是一家以服裝起家的企業,也擁有很多品牌,現在杉杉的業務範圍已經很廣,目前的業務構成是怎樣的,哪些板塊是重點打造的?

鄭永剛:過去杉杉是一家服裝企業,也是行業內最早的上市公司,1999年以後開始涉足鋰電池材料,目前應該是全球最大的鋰電池正極材料、負極材料綜合產業公司;此外,集團還涉及商業地產,但最大板塊還是金融投資,如銀行、保險這些資產都有。現在,杉杉是一家產業資本和金融資本融匯在一起的企業,對外實際的上市公司就有3家,三家股東的業務板塊也是比較綜合的。

《第一財經日報》:杉杉集團旗下除了做鋰電池材料,還有電動汽車研究院,未來在新能源汽車全產業鏈上有怎麽樣的布局,會不會涉足整車業務?

鄭永剛:從大勢上看,互聯網時代以後,下一個可能是環境能源大時代,我們很早就涉足新能源資產,將來就是要打通上下產業鏈,汽車研究院的核心就是將來要制造汽車尤其新能源汽車,包括為新能源汽車服務研究,現在已經開始在以色列、美國都有研發機構。

現在我們的新能源布局也是剛剛開始,這些都由上市公司具體去做,最近開始做樣車,包括推出新能源汽車。

《第一財經日報》:您現在不僅參股了多家銀行,在保險、期貨等領域也多有涉足,保險資產是不是有上市打算,怎麽實現?

鄭永剛:金融過去是由國家壟斷的,這兩年開放以後,民營企業也開始涉足,杉杉集團比較早進入這個領域,現在考慮的主要還是把保險公司做成規模,未來會考慮上市或者借殼上市,這是必然的,因為跟資本的結合是保險公司的未來趨勢。但這兩年不會考慮上市,當務之急是先把規模做大,做成一個創新型的保險公司。

怎麽做成創新型保險公司?我認為,現在大部分企業做零保,形成規模非常快,但最核心的像老百姓未來的養老產業等,關鍵是通過產品創新,服務這些產業,因為光靠國家的養老保險是遠遠不夠的,最終還是要靠商業養老保險,甚至可能會成為主導。

《第一財經日報》:杉杉集團對原來主打的服裝產業的定位和打算是怎麽樣的?

鄭永剛:對整個杉杉集團來講,服裝板塊還是盈利的,但占的比例已經不是很大,大概20%左右。現在有20幾個牌子,其中一部分是合資品牌,杉杉品牌的規模還是最大的一塊。

杉杉最早純粹是家服裝公司,服裝板塊還會繼續創新,做品牌提升,中國的品牌老是上不來,就是因為大眾品牌是中國的,真正的名牌還是法國、意大利為主,中國要走出去,就要從設計、品牌文化理念等方面再提升,爭取擠進世界品牌的行列。

從實際控制人角度,服裝品牌不但要保持發展,還要提升,因為服裝是時尚產業,不是夕陽產業,只要不斷用心把品牌價值和設計理念跟上世界潮流,還是有得做。

《第一財經日報》:杉杉是從服裝進入其它陌生領域的,對這些後來涉足的資產行業是怎樣做考量的?對其他企業的轉型有哪些借鑒意義?

鄭永剛:國家提出一個產業升級轉型,我們往往要提前3到5年開始做。

我們意識到,新能源是未來發展的一個產業,就進行討論,最終涉足鋰電池材料。等我們總部到上海以後,考慮到上海將來肯定是國際金融中心,我們必須做金融方面的事,而不可能在上海開工廠。

我們做老板的,盡量不在上海待著,而是全球跑,研究大的宏觀經濟的趨勢,根據這些趨勢進行判斷。

現在國家進入轉型升級時期,宏觀層面,你要研究現在做的產業符不符合國家的發展戰略;微觀上,涉及自己的技術、品牌市場、消費者的,要清楚自己的定位,即使同樣的產品,通過技術升級換代也是可行的;如果國家戰略上作為被淘汰的產業,就不要再去做了,很可能沒有結果。

轉型的企業家們不是萬能的,做制造業,可能通過勤勞、智慧獲得成功,但用同樣的方法跨界,是不行的。杉杉轉型成功也是這樣,當時做鋰電池材料的時候,國家有一所碳素研究所,也是唯一一所,我就跟這個研究所嫁接,他們有個863課題,我就把這個課題產業化,我投資,他們來做。如果讓做服裝的人盲目去做鋰電池,成功的概率幾乎是零。做保險也是類似的,我們請最優秀的專業的保險人做CEO,用專業團隊來經營,如果是我自己做,也很可能失敗。

《第一財經日報》:您現在更多的精力是投資,對實體企業則是逐步退居幕後,會不會考慮讓兒子來接班?

鄭永剛:兒子想不想、喜不喜歡接班是核心,如果兒子是精英也喜歡老爸做的事,當然可以接班,但大部分不一定做的到,所以聘請專業團隊來做事業,兩權分離是比較科學的。

“創一代”大都經歷了非常艱苦的過程,很強硬的想抓住時代機會;第二代則不一樣,也許能接班,按照這個規律,所有富豪人家都能接班,但成功的概率很小;另外,還要看孩子的喜好,沒有誰規定父輩做的事孩子就一定要繼承。

治理企業還是要專業的精英團隊,“你可以享受父輩的財富做股東,但不一定要經營,股權和經營權是要分離的。如果下一代不去經營只做股東,聘請專業的人去做,更有利於財富延續下去”。

編輯:王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485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