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保宁醋出售漩涡:中粮指公平交易

http://www.21cbh.com/HTML/2011-1-14/2NMDAwMDIxNjE2Nw.html

一起政府招商引资,让央企中粮集团卷入到保宁醋并购案漩涡之中。

2010年12月底,有消息称,中粮出价4亿元收购四川保宁醋有限公司(简称“保宁醋”),但该公司大股东陈福生不愿出售。保宁醋品牌持有人为陈福生,其持有保宁醋97%股份。

2010年10月22日,阆中市人民政府与中粮集团旗下中国食品有限公司在成都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战略合作主体正是保宁醋,涉及收购资金4亿元人民币。按照协议,2010年12月31日是保宁醋最后签署出售协议的日期,但是截止之日已过,协议仍未签署。

1月5日,阆中市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何凯对本报记者称,“政府支持企业做大做强,不可能强迫企业出售。陈福生(保宁醋董事长)已经发布两点声明:一是指出媒体报道失实;二是政府从未强迫他出售。”

保宁醋出售风波

中粮收购保宁醋由来已久,两年前,双方就已经接触。

何 凯告诉记者,“中粮收购保宁醋最后还没达成协议,两家还在谈。现在结果没出来,有价格上的原因,双方各有各的心理价位,双方(的条件)很接近。”根据战略 合作协议,双方约定中粮集团在2010年12月31日前并购四川的目标企业后,将在三年内,向目标企业投资8亿元,而其将从整体并购保宁醋为发端。

保宁醋经历了从国企到民营转变的诸多体制变迁,如果中粮成功收购,其将再次披上“国企”马甲。

2010年保宁醋销售额2.1亿元,利润为3200万元。目前,公司净资产超过3亿元,品牌价值达到13.4亿元。

阆中市人民政府招商信息网2010年10月15日发布的“保宁醋公司整体对外招商方案”显示,“为做大做强我市食品工业,提升品牌效益,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经四川保宁醋有限公司同意,现面向全国公开招商”。

而 对于招商对象,要求入选企业“必须是全国知名食品加工领域龙头企业,上市公司及世界五百强企业优先。”转让条件有四,其中第三条明确规定:受让方必须做出 近、远期发展规划,与转让方签订战略性合作协议。从受让之日起两年内,在阆中固定资产投资不低于5亿元做大做强保宁醋品牌,重点发展调味品、厨房食品、休 闲食品等业务。

有消息称,“中粮方只肯出3亿,而陈福生则坚持不能低于5亿”。最终收购方案为:中粮集团出资4亿整体收购保宁醋,其中中粮旗下中国食品出资3亿,另1亿由阆中政府支付,而当地政府以100亩土地作为偿付。

针对此,中粮在2010年12月31日发布澄清公告称:本公司在商业活动中一向遵循市场原则和公平交易惯例,尊重交易对方,并基于平等互利进行商业交易。

对于支付1亿元报道,何凯表示,“不属实”。

被迫出售?

2010年12月31日,四川保宁醋公司董事长陈福生表示:媒体有关报道失实,当地政府并未强迫其将保宁醋公司出售给中粮集团,保宁醋与中粮集团的并购还在洽谈中,未达成最后协议。

阆 中市政府制定了“时间表”。阆中市招商引资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2010年10月29日发布的简报透露,“阆中市政府将协助中国食品2010年12月31日 前并购目标企业。并购完成后,中国食品与关联公司3年内在阆中陆续投入资金8亿元(含目标企业并购资金),并在基础设施建设、配套仓储物流等方面给予中粮 集团优惠。”

对此,何凯表示,“政府支持企业做大做强,在企业招商引资过程中进行协调工作,不可能干预企业的运作。”何凯也解释说,“政府 强迫保宁醋出售的说法,是保宁醋销售公司的几个管理人员说出来的.中粮集团如果成功收购保宁醋,很可能对销售方面进行调整。他们出于本身利益说法不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330

若惠普出售PC 誰會接盤?

http://www.yicai.com/news/2011/03/705394.html

惠普PC業務再陷出售傳聞。外電昨日稱,這家巨頭正考慮出手,交易對象或包括三星、聯想、鴻海,並斷言三星可能奪標。

早在2005年,類似消息便已流傳。那時聯想收購了IBM PC,一些人士覺得惠普或步其後塵。不過惠普沒放棄,2006年底趕上戴爾成了全球第一,並一直延續至今。

但這只是表象。當初惠普堅守不賣,可能是因為價格不划算。2001年,它以250億美元收購康柏,2005年PC業依然落後戴爾。這意味著,整合3年多效應沒釋放。當年它在資本市場黯然失色,最終鐵娘子CEO費奧莉娜下課,赫德上台。

因此,如果2005年效仿IBM,惠普將面臨兩重困難:一是整合康柏不成功,溢價不會高;二是聯想已併購IBM PC,市場上暫時恐怕無人願接手。

5年過去,惠普PC一直活在傳聞中。如今筆者認為,它實在該甩脫了。因為時代已變:全球筆記本業經歷5年榮光,市場已轉向移動互聯網,云計算等領域已讓惠普折腰。

而且過去5年惠普一直朝服務快速轉型。讓我們看看它的準備工作:2008年139億美元收購全球第三大IT服務商EDS;2009年27億美元收購網絡設備商3Com;2010年,12億美元收購智能手機商Palm,23.5億美元收購3PAR。

這些業務分佈在軟件服務、通訊設施、智能設備與操作系統、云計算等領域,顯然用意很深。它還有另一項準備工作:借情色與發票事件炒了CEO赫德魷魚,換上SAP前CEO李艾科,後者在軟件與服務業有很高名望。

幾天前,李艾科接受外界採訪時表示,將會以併購推動增長,彌補云計算差距,挽救惠普「迷失的靈魂」,並強調未來會強化消費電子與企業市場,變得比蘋果還「酷」。他沒提傳統的PC。事實上,幾年來,惠普已接連向鴻海出售旗下澳大利亞、俄羅斯等地PC廠。

截至目前,除PC業務外,惠普已變成另一個「IBM化公司」。

假如此次傳聞成真,誰會是潛在接盤者?三星看上去確實有整合需求。它是全球面板與內存巨頭,產能龐大,收購PC業可獲消化渠道。幾年來它一直強化筆記本業務,去年銷量近1000萬台。而且三星不缺資金,每年資本開支都位居全球IT巨頭前兩名。

不過,筆者認為,三星接手可能性不大。它雖急需消化產能,但其消費類業務強,商用業務弱,目前正朝後者轉型,傳統PC業增益不大。

戴爾更不會接。它與惠普已呈肉搏態勢,幾年來一直巨資收購軟件與云計算企業,PC業恐怕也非長久生意。

最有意願的恐怕是中國大陸與台灣地區的企業了,尤其是聯想、宏?。不過它們有點囊中羞澀,收購一個幾百億美元營收的PC業務,恐怕無法承受舉債壓 力。此外,它們也在向「蘋果化」轉型,接手PC業只能增加規模,很難提升核心競爭力。傳聞中鴻海也有意向,但它並非品牌企業,收購惠普製造業資源倒是有可 能。

也就是說,惠普想賣PC,即使有意向者也少有實力,因為惠普PC業攤子過於龐大。而且,它還有個難題,惠普PC業務主要有兩個品牌,即HP與康柏,前者不可能出售,只有後者可以。

如此,惠普PC業務是否就成「剩女」,嫁不出去了?筆者認為,仍有出手路徑:它可以通過業務重組、分拆。比如,將研發資源與知識產權打包,將康柏品牌、製造業等資源分類,然後向聯想、宏?及鴻海分類出售,如此,週期雖長,但總比一直「恨嫁」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076

23.5億美元出售品客薯片 寶潔徹底退出食品行業

http://epaper.nbd.com.cn/shtml/mrjjxw/20110407/2270218.shtml

 每經記者 戴榆 發自上海
寶潔公司4月5日在其全球官方網站公佈名為 「PringlestoMergeintoDiamondFoods」(《品客薯片併入至戴蒙德食品公司》)公告,公告稱:「我公司已與戴蒙德食品公司簽 署協議,將品客薯片業務出售給戴蒙德食品公司,交易總額為23.5億美元。我們希望交易能夠在今年年內完成。」
寶潔公司首席執行官BobMcDonald表示:「我們相信戴蒙德食品公司將成為品客僱員美好的新家。這對我們的股東來說也是一樁非常好的交易。即(為股東)做到了價值最大化,並把每股的稀釋程度降到最小。」
據瞭解,該項交易將使寶潔公司完全退出食品業務。近年來,寶潔相繼出售了旗下的各種食品業務,包括Folgers咖啡、Jif花生醬、科瑞起(Crisco)酥油和SunnyDelight飲料等品牌。
中投顧問食品行業研究員周思然認為:「出售食品業務的影響不大,寶潔的核心業務是家庭日化用品和美容產品,其銷售額增長速度較快、利潤率也高,對銷售額 和利潤率貢獻較大,並且食品業務的年銷售額增長率小於整體年銷售額增長目標。因此,出售食品業務不僅可以降低公司的成本,還可以集中精力發展家庭日化用品 和美容產品業務,從而提升公司的利潤水平和綜合競爭能力。」
業內人士認為,寶潔公司的這一交易預示著其綜合競爭力將進一步加強,或引發家庭日化用品和美容產品領域競爭的進一步加劇。預計未來在家庭日化用品和美容產品領域,聯合利華等企業的競爭壓力將會加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118

出售跨境巴士業務, 進智(0077)股價急升24% warren

http://hk.myblog.yahoo.com/warren_li19/article?mid=114

 

        是次跟進一隻去年推介的股份------進智公共交通(0077)(詳情請看「股份探討」分類內的「坐小巴, 坐進智(0077)一文)。儘管當時推介此股份的原因是想收取每年近7厘股息, 但剛剛公司公佈出售跨境巴士業務中港通股權予冠忠巴士(0306), 以致股價急升。

 

股份名稱

撰文時股價

撰文後最高股價

週五收市價

撰文後最高變動

週五變動

進智公共交通(0077)

$1.61

$2.00

$1.85

+24.2%

 

+14.9%


前景:

1.筆者去年推介此股份時曾提及跨境運輸業務(中港通)很大機會成為公司未來的盈利增長來源, 但這幾年中港通的表現確實令人失望, 看來進智不太擅於經營這項業務。這次能夠出售這項業務, 並套現1.4億港元, 大大增加市值只有4億的進智的吸引力, 亦可能引起持股70%的大股東黃文傑先生提出私有化議案, 進一步推高股價。

2.早前小巴業界提出引入20座位小巴(現時小巴為16座位), 但政府至今仍未批准。倘若政府同意此計劃或大眾對此計劃展開激烈討論, 這間香港唯一上市的小巴公司很可能被進一步炒上。

3.小巴不同巴士和港鐵受到可加可減機制影響, 它們在制定票價上較巴士和港鐵有更大的自主權。這種既能享受專利路線的好處, 但不用受可加可減機制限制的特點, 一直是小巴公司的賣點。早前進智的部分小巴路線亦已成功加價。

隱憂:

1.進智(0077)早前公佈的中期業績錄得倒退。雖然大股東已間接注入數條小巴路線以擴大公司市佔率和盈利, 但油價和員工成本持續上升, 筆者擔心公司未來的盈利仍會持續受壓, 甚至令到公司縮減派息。

2.港鐵(0066)的南港島線、西港島線在幾年後相繼落成, 而進智的前身正正是香港仔專線小巴, 現在進智有很多路線仍集中在港島西。儘管鐵路是區到區的交通工具, 而小巴是點到點的交通工具, 但筆者擔心數年後乘搭進智小巴的人流會有所下跌。

3.進智(0077)剛剛的股價已創出上市新高。雖然它的P/E8.8, 與其它本地公共交通工具股如冠忠巴士(0306)相近(不與擁有地產業務的載通(0062)和港鐵(0066)比較), 而以現價($1.85)計算息率仍有近6, 但筆者始終擔心它的股價會有所回吐。

跟進行動:

        進智長遠的發展很大程度取決於管理層能否有效控制成本(例如引入電動小巴)和開拓財源(例如進一步拓展車身廣告), 而短期股價能否進一步上升便要看看大股東是否有私有化行動, 或是公司是否派發特別股息, 或是業界能否引入20座位小巴。

        總括而言, 筆者建議持貨的投資者可沽貨獲利。當然, 投資者如果想博公司會否有更多利好消息出現, 也可以繼續持貨, 甚至加碼入貨, 但謹記風險和回報成正比。最後, 筆者始終覺得推介此股份的主因是收取其高息, 現在公司的股價已變得較波動。再者, 港鐵始終是筆者最喜愛的股份, 所以筆者寧可買港鐵。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577

惠普:考慮分拆或出售PC業務部門

http://www.yicai.com/news/2011/08/1041370.html

谷,現在輪到惠普上場了。

8月18日,這家全球最大的PC廠商披露了三個令人震驚的消息:考慮分拆或出售PC業務部門;放棄去年剛收購的WebOS操作系統;發出102億美元收購英國軟件公司Autonomy Corp的要約。

對於劇變中的技術公司,尤其是境況不佳的PC產業來說,上述任何一條消息都不同尋常,更何況是它們一齊襲來—全球出貨量最大的PC公司正準備「拋 棄」PC業務,這樣的行為等於是給這個產業提前畫上了句號。惠普不是第一個扔掉PC業務的,2004年,IBM把自己的PC業務賣給了中國的PC製造商聯 想,自己則專注於IT服務和諮詢業務。

別指望這能得到投資者的歡迎。8月19日,惠普的股價重挫20.03%,報收23.60億美元,創下6年來的最低記錄,今年2月至今,惠普市值縮水了50%。

這並不難理解:被考慮拆分的個人信息系統部門主營PC業務,佔惠普1/3的營業額;大規模的收購又將消耗大量現金流。惠普還同時調低下一個季度的營收預期,消極的財務影響讓評級機構標準普爾將其列入負面觀察名單。

你一下子就能從這些「激進」的動作中嗅到失敗與掙扎的氣息。

某種程度上,有著70年歷史的惠普公司把自己放在了一個微妙的位置。斯坦福大學的同班同學比爾·休利特(Bill Hewlett)和戴維·帕卡德(David Packard)1939年在學校附近帕洛阿圖(Palo Alto)的一個車庫裡創建了這家公司,而它誕生的這片太平洋海岸山脈與舊金山灣環繞的狹長地帶,直到32年後才因為信息浪潮的興起而被命名為「硅谷」。 是的,惠普從未引領過信息技術的大趨勢,或者說,它傾向於把技術體現在具體的電子工業產品上—無論是音頻振盪器、核磁共振器、生命測量儀、微型計算機,還 是激光打印機和它的墨盒……硅谷幾乎很少有公司像惠普那樣接近一家「商業機器公司」。而斯坦福和車庫,是人們能把惠普和硅谷連接在一起為數不多的意象。

惠普內部的科學家們未必喜歡聽到這些。「你不能只看iPad,你不能否認惠普是世界上打印領域最偉大的公司。」惠普全球研究院的科學家在接受《第一財經週刊》採訪時回應質疑。好吧,還是打印機產品。

它差不多還是整個硅谷最篤信「規模效應」的玩家,這讓它很早就變得過於龐大。分拆和收購是它近20年來一直在做的事。相比大多數硅谷公司傾向於收購初創技術團隊,惠普更享受直接拿過來的生意,而且從來都是這樣。

履職不到一年的CEO李艾科(Léo Apotheker)似乎在重複著分拆和收購這兩個標準動作。他是個初到硅谷的德國人,近兩年的職業經歷加劇了人們對他的質疑:2010年2月,德國商業 軟件公司SAP以不再續約為由逼迫他辭去CEO職務,9個月後他卻被惠普聘請,接替因性騷擾醜聞被迫去職的赫德擔任CEO。對於這件事,SAP的對手—世 界第二大軟件公司甲骨文董事長埃裡森(Larry Ellison)在給《華爾街日報》的郵件裡直言不諱:「惠普董事會愚蠢透頂,他們內部原本有幾個不錯的人選,但最後卻選了一個剛被炒了魷魚的傢伙。」

「剛被炒了魷魚的傢伙」趕上了惠普的衰退週期。成本控制、財務槓桿與大規模收購是前任CEO赫德維持惠普良好財務狀況和競爭力的利器,但在不可抗拒的行業變局面前,這些都不管用了。於是,人們看到了李艾科剛剛做出的三個重要決定—它們不僅影響著惠普,也牽動著整個科技業。

惠普的選擇,宣示了一個PC時代的終結。

如果按蘋果「I'm a Mac, he is a PC」的劃分,惠普是PC市場利潤率最高的玩家。據粗略估計,2010年它的利潤率大約在5.4%,幾年前一度接近8%。這已經是PC行業的黃金利潤率了 —部分PC廠商的利潤率甚至不到1%,還不及把這些投資存進銀行獲得的利息。

而分析人士估計蘋果Macintosh電腦的利潤率大約在15%—它通過控制軟件獲得了更高的價值。即便這樣,喬布斯還說:我們現在需要給它降級。

殘酷競爭擠壓了生產商的價格和利潤。這些大多採用英特爾處理器和微軟Windows操作系統的計算盒子,已經誕生了30年。它們彼此之間幾乎毫無分 別,為了讓它們看起來有點不一樣,惠普這幾年的做法是在筆記本電腦的外殼附上一層漾膜的特殊材質,使它看上去有特殊的質感;或者與奧迪、Vivian Tam和MTV等機構合作設計幾款主題產品,讓它們的用戶在表面上有些歸屬感。

「PC的競爭可以進入個性化的軌道,我們過去都錯了,」惠普個人信息集團全球市場高級副總裁Satjiv Chalil曾在接受《第一財經週刊》採訪時說。他把這稱作「PC is personal again」,但這樣的personal(個性化)是靠營銷噱頭拉動的,缺乏門檻和想像力,本身也是同質的。

它已無從選擇。因為英特爾和微軟從一款個人電腦獲得的利潤率,遠比PC廠商要高得多。它們決定了一部電腦的全部,這簡直是公開的秘密,即使在1990年代的PC業鼎盛時期也不例外。

雪上加霜的是,更具吸引力的產品出現了—比如蘋果iPhone與採用了谷歌Android操作系統的智能手機、還有蘋果iPad等平板電腦裝置,無論是上網、打遊戲還是社交網絡的溝通,都比PC的效果要好很多。

IDC數據顯示:2011年第二季度PC市場的增長率僅2.6%。儘管惠普仍以18.5%的佔有率居PC市場頭把交椅,但這畢竟是它利潤率最低的業務—上季度它貢獻了407.4億美元的收入和1/3的營收比例,卻僅提供了不到15%的利潤。

幸好惠普還有其它業務—個人及企業打印解決方案,以及企業級服務,包括IT服務、軟件、數據中心和企業通信等。從3年前開始,PC業務對惠普利潤增 長的貢獻便基本停止了,而IT服務成長為惠普利潤最重要的部分。2008年,惠普以139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了IT服務公司EDS(Electronic Data Systems),並一口氣裁掉了它超過10%的員工,如今昂貴的重組已獲得回報。

這讓惠普有底氣分拆或出售PC生意。儘管它勉強能從製造和營銷夾縫中擠出更多的利潤,但放棄仍是最佳選擇。這足夠成為PC行業的標誌性事件—全球最大的PC廠商放棄了這個市場,還有誰能相信它的未來?

一些公司將分享到惠普淡出帶來的市場機會—比如宏碁、戴爾、聯想、索尼和東芝,更有那些迄今將製造業作為支柱的新興市場玩家。但聰明的角色一定在考 慮複製惠普的選擇。以戴爾為例,它在2010財年收購了涉及存儲、虛擬化、數據中心、軟件、云計算服務和信息安全的8家公司,卻關閉了在得克薩斯和北卡羅 來納州的PC製造工廠,並將另一個在波蘭的工廠出售給富士康。

今年3月15日,惠普CEO李艾科在舊金山的一次媒體會議上信誓旦旦地說:他「絕對無法忍受」惠普拆分PC的傳言。而路透社報導稱:這幾個月百仕 通、KKR和德太投資等私募股權公司一直試圖促使惠普同意分拆PC業務,並讓它們接盤,但李艾科一直拒絕,他辯解稱惠普同時向個人和企業提供硬件和軟件服 務,就像蘋果一樣。

但它畢竟不是蘋果。在財報的壓力下,惠普終於慌了。

惠普還慌亂地放棄了剛收購15個月的WebOS平台。這意味著在終結PC的同時,惠普也徹底放棄了「後PC時代」的一切—它殺死了古老的智能手機品 牌Palm,接著殺死了WebOS。它扼殺了「移動新世界」的另一種可能,把用戶和擁躉推向蘋果、谷歌和微軟,並承認它們的控制權。

半年前,它甚至還恨不得每台惠普電腦在安裝Windows操作系統的同時兼容WebOS。現在,無論是惠普PC還是WebOS,都要不存在了。

2010年5月惠普剛收購Palm的時候,很少有人相信這是一場救贖的開始,直到2011年2月9日惠普發佈了一系列WebOS家族的產品—包括平板電腦TouchPad,以及作為Palm延續的智能手機HP Pre3和Veer。

當時惠普證明了WebOS仍值得期待—TouchPad的多任務處理和窗口功能比iPad和Android平板電腦還要便捷,在一些社交模塊工具 上,它的用戶界面設計和交互也頗具創造力。惠普還為這台TouchPad提供了獨立的電影程序商店。當人們用一款HP Pre智能手機輸入文字的時候,WiFi同步功能會讓不遠處的另一台TouchPad平板電腦在屏幕上自動顯示同樣的內容,它讓發佈會現場的不少觀眾都驚 嘆了。

這是惠普當時引以為傲的「連接性」。「我們擴展了WebOS家族,迷人的平板和兩款智能手機,但我們想得更遠,我們要讓WebOS隨處可見,用它連 接筆記本電腦、台式機、智能手機、平板電腦、打印機和攝像機等,這是宇宙中最先進的云計算技術。」惠普全球執行副總裁兼個人信息產品集團總裁布拉德利 (Todd Bradley)說。

布拉德利甚至把它看成是一個簡單的算術:惠普每秒鐘可以生產2台PC和2部打印機,因此安裝了WebOS的設備年出貨量可以輕鬆超過1億台。「我可以保守地說,大變革正在發生。」

當時惠普幾乎把WebOS看作其面向消費者所有產品的核心—不僅是移動產品。今年2月,惠普個人信息產品集團首席技術官菲爾·麥金尼(Phil McKinney)在接受《第一財經週刊》採訪時,直言不諱表示惠普希望WebOS成為世界第一的操作系統。他堅信這屬於惠普而並非Android。

麥金尼還肯定了當時剛發生的微軟與諾基亞的戰略合作,並嘲笑Android由於「開放」造成的終端巨大差異和用戶體驗缺失。「我們相信WebOS生 態系統能提供更好的體驗,」對WebOS已失去發展先機的質疑,他不以為然。「We're incredibly early(我們不是一般的早),」他說。

現在回顧,WebOS一統江山的願景和惠普希望它超越蘋果和谷歌成為全球第一的夢想,都更像虛張聲勢的表演。8月18日財報電話會議上,惠普首席財 務官凱希·萊斯佳克(Cathy Lesjak)披露了WebOS的營收:虧損3.22億美元。它甚至超過了該業務2.66億美元的收入,且WebOS平板電腦TouchPad的銷售並未 達預期。

現在李艾科的判斷是:即使部署WebOS復興計劃,也至少需要幾年時間,而且不能確保成功。他只是不好意思明說—這簡直是天方夜譚。

谷歌對摩托羅拉移動的收購,是壓垮惠普董事會和李艾科的最後一根稻草。在解釋放棄WebOS原因的時候,李艾科主動提及這場交易:「移動市場正在經歷一些巨大變革,本週的新聞只是再次表明了這一領域的變革速度。」

惠普似乎意識到在佈局移動市場上已徹底沒機會了。它不願意再等待那個耗時耗資甚巨的願景,而是在慌亂中趕緊下船為妙。它不在意葬送了WebOS和Palm留給人們的最後記憶,反正這一開始也不是它的。

當然,我們寧可相信惠普這一系列放棄和分拆的行動並不是要毀了這家公司。畢竟,斥資100多億美元收購英國軟件公司Autonomy Corp這件事體現了惠普另一個層面的激進。某種程度上,這場收購可以被看作是2008年惠普139億美元收購IT服務公司EDS,以及2009年27億 美元收購網絡通信設備商3Com的延續。

它也向人們揭示了「硅谷戰爭」的另一面。

在被蘋果、谷歌和微軟攪得方寸大亂的移動互聯網格局和社交網絡之外,「硅谷戰爭」還有另一個戰場,它不那麼性感但十分重要,關鍵詞是軟件、云計算和企業通信,參戰者包括甲骨文、思科和美國東海岸的IBM,還有中國的華為等玩家。

現在,惠普也終於成為戰爭的主角。

越來越多的企業傾向於用網絡技術來改變處理計算任務的方式,這種趨勢就是所謂的云計算。每個人的電腦不再是計算和存儲內容的中心,運算和存儲發生在互聯網上。

當更多的文檔和程序通過云計算的方式存儲和共享,當社交網絡的興起讓交互的數據呈幾何級增長的時候,它們就需要越來越龐大和複雜的數據中心,惠普一 直以來是數據中心業務最大的供應商。另一方面,云計算需要軟件的改變—它讓軟件本身變得越來越像動態靈活的服務,而不是一次性購買的昂貴裝備,企業通信解 決方案則解決了云計算和軟件之間的協同溝通問題。

它們越來越像是一回事:企業客戶通常需要一個打包的方案。以惠普的競爭對手IBM為例,過去它通常需要在銷售IT服務、軟件和存儲產品的同時,聯合網絡通信設備商思科作為戰略合作夥伴,一起將解決方案賣給客戶。

軟件一直是惠普較弱的業務,相比它卻是IBM的長項—在云計算和軟件解決方案上IBM是領先的廠商。而惠普此番巨資收購Autonomy Corp無疑是為了擴充軟件的實力,後者是一家智能軟件公司,長於數據分析,收購它符合軟件業的趨勢。

不難判斷它應該是李艾科主導推動的。李艾科在SAP的任期內完成了對商業智能軟件公司Buisness Objects 68億美元的收購,並把它變成SAP的一個部門,具有整合商業智能軟件業務的經驗。甚至有傳言說,李艾科加盟惠普是衝著收購SAP去的。

加上前任CEO赫德2008年主導的對EDS的收購,惠普在IT服務和軟件領域已具備媲美IBM的規模,而IT服務已成為惠普增長最強勁的業務。今年3月,李艾科公佈的惠普新戰略顯示,未來惠普的關鍵詞是云計算、軟件和連接性—它與IBM越來越像了。

但惠普比IBM多了一塊業務—企業通信,這是它2009年11月收購3Com獲得的。此前IBM和惠普都選擇思科作為網絡通信解決方案的合作夥伴, 而當思科2009年初同樣以云計算的名義直接進入數據中心業務之後,IBM選擇了暫時的忍耐,但不久後還是選擇了另一家規模偏小的網絡通信設備商 Juniper作為貼牌合作對象。

也許在華為競購3Com失利後,惠普就已有收購它的圖謀,所以在思科進入服務器市場後,惠普幾乎毫不猶豫地跟思科翻臉了。現在,惠普的通信產品已成為思科的主要對手之一—它有著更便宜和靈活的價格。

現在,你看到的是一個企業業務最為龐大的惠普:從IT服務到軟件,再到云計算解決方案和數據中心,還有企業通信。李艾科將惠普轉型成為一家軟件和云計算服務驅動型公司的企圖正在實現—它的盈利能力需要變得更強。

這也決定了它四面受敵的處境—在軟件和云計算解決方案領域,它將面對IBM、甲骨文和華為等公司;在數據中心領域,思科和IBM是它的敵人;在企業通信領域,它將繼續面對華為和思科的挑戰。

但也許根本無法選擇,這幾乎是最適合惠普的一條道路。不過,在這條路上,惠普也變得稍微「硅谷」那麼一點了。網景創始人馬克·安德里森(Marc Andreessen)近日撰文稱:「惠普(我也是其董事會成員)宣佈正在探索將它苦苦掙扎的PC部門剝離,以使公司能將更多精力放在軟件開發上,它看起 來更有前途。」

惠普正在痛苦地告別PC的舊世界,戴爾、宏碁、聯想們又將作出怎樣的選擇呢?

1977年:

蘋果推出首款微型計算機Apple II。

1981年:

IBM 5150,現代PC行業的始祖,所有x86 PC的原型。人類進入PC時代。

1982年:

康柏公司成立,破解IBM 5100 BIOS,推出PC產品,並使IBM在PC反壟斷官司中失利。

DEC發佈第一款個人電腦,進入PC市場。PC市場進入多元階段。

1984年:

蘋果Macintosh誕生,它採用施樂(Xroex)的圖形界面技術,將微型計算機用戶界面帶入新的時代。

戴爾公司成立,開始銷售個人電腦。

聯想公司成立 。

1985年:

微軟開發的首款DOS圖形化界面Windows 1.0發佈,被迅速應用在所有PC產品上。

英特爾戰略轉型,進入微PC處理器市場。

1986年:

康柏推出Deskpro 386,這是首款使用Intel i386 CPU的個人電腦,首款32位x86 PC。

1989年:

惠普收購計算機公司阿波羅,進入PC市場。

1991年:

英特爾推出「Intel Inside Program」,成為PC行業標準制定者。

蘋果推出第一台移動電腦Powerbook,開啟筆記本電腦時代。

1992年:

IBM發佈第一款筆記本電腦Thinkpad 100,PC進入移動階段。

1995年:

微軟Windows 95大獲成功,英特爾推出ATX標準,統治PC業的Wintel聯盟正式形成。

1998年:

康柏電腦收購DEC。

首款iMac發佈,喬布斯回歸蘋果後的第一款傑作,帶動了蘋果的復興。

1999年:

微軟第一次提出平板電腦概念(Tablets PC),但產品未獲成功。

2002年:

惠普收購康柏電腦。

2004年:

聯想收購IBM PC事業部。

2006年:

蘋果放棄Power PC架構,全面支持X86架構,開始使用英特爾的架構和芯片。

2007年:

宏碁收購電腦廠商Gateway,亞洲公司漸成PC市場主要力量。

「上網本」浪潮在英特爾的帶動下興起。

2009年:

「上網本」曇花一現。

智能手機增長率首次超過PC。

2010年:

蘋果發佈平板電腦iPad,PC前途再受嚴峻挑戰。

2011年:

喬布斯宣佈給Mac產品系列「降級」。

微軟在下一代Windows 8中支持ARM架構,統治PC業的英特爾微軟聯盟崩潰。

惠普考慮分拆PC業務,全球第一大PC廠商即將走入歷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226

Rovio CEO:向動畫等領域拓展 不急於出售公司

http://news.imeigu.com/a/1330044361181.html

Rovio下月將發佈《憤怒的小鳥》太空版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2月24日早間消息,《憤怒的小鳥》開發商Rovio CEO米克爾·海德(Mikael Hed)週四表示,他們不會只侷限於移動遊戲,並已經開始向動畫、商品推銷和其它領域拓展,目前還不急於出售公司。

雖然取得了快速發展,但Rovio現在仍處於十字路口階段,其大部分營收都來自《憤怒的小鳥》。

「如果我們所做的任何事情都與移動遊戲有關,我將會愈加擔憂,」海德稱。他表示,Rovio已經開始向動畫、商品推銷和其它領域拓展。

海德還披露,他們正在開發非《憤怒的小鳥》主題遊戲。「它將在幾個月後推出。」海德稱。他認為,關鍵是要確保Rovio繼續開發純粹有趣的產品。

「僅僅討論用戶是完全錯誤的,」海德說,「如果你一直談論用戶,你就會忘記他們就是普通人而已。」

儘 管保持了較高的開發熱情,但Rovio仍有可能被收購。雖然隨著Rovio的估值日益升高,潛在收購方的規模正在縮小,但是還有很多准收購方。「經常會有 人聯繫我,問我是否有興趣出售公司。」海德稱。他認為,總有一個臨界點能說的通將公司出售,但是現在還沒遇到這個臨界點,沒有出售交易。

「我們對未來充滿憧憬,」他說:「我們不急於出售。」

Zynga無疑是潛在收購方之一,該公司去年剛剛上市。「我想說很多公司都在收購領域非常積極,」海德稱,「 Zynga是其中一個。」不過他並未披露是否進行過收購談判,「(如果有的話),我們會在合適的時間點通知大家,這一點很明確。」海德稱。

此外,海德還談到了Rovio對其它公司的收購。「我們準備在另一領域開始展開收購。」海德表示。他認為通過收購實現增長的方法非常微妙,因為很多收購併未發揮作用。(曉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457

華國飯店求售進入最後階段、出售台南土地變現 科技大老葉國一轉戰房地產的悲與痛

2012-5-14  TWM




從電子業崛起,靠投資廣達致富的英業達創辦人葉國一,九年前開始積極布局房地產,讓他嘗到不動產增值利益甜美的果實。但這次,他卻因用人頭買賣專案住宅被 檢調盯上,與他過往給予外界的正派形象大相逕庭,消息一出,震撼科技與房地產界。

撰文‧李建興、梁任瑋

身價百億的英業達集團會長葉國一,因以人頭名義,低價取得台北市政府配售給士林官邸重劃區拆遷戶的「專案住宅」,從中獲利數億元,不僅遭到檢調單位調查, 更被指控涉嫌詐欺取財、偽造文書,令科技及地產界一陣譁然。

葉國一當初大舉進軍房地產,沒想到會涉入炒房疑雲,甚至為此吃上官司,但令他煩心的恐怕不只此事。根據︽今周刊︾調查,葉國一正祕密進行出售兩大不動產物 件||華國飯店與台南市土地。

事實上,葉國一找尋買家,接手華國飯店的動作從未停止,目前已與一組買方洽談到最後階段,成交金額約四十六億元,每坪單價近六百萬元,熟悉內情人士透露, 買家正在與銀行接洽貸款成數,近日可望拍板定案。

賣地求現 引發市場注意華國飯店先前傳出多組買家探詢,包括台壽保集團、興富發建設,都是外傳的買家名單,但針對本刊求證,兩家公司都予以否認。相較於交易門檻較高 的華國飯店,葉國一已將金額較低的台南土地悄悄處分了。

本刊調查,今年三月五日,登記在葉國一妻子王富代名下的台南市北區開元路土地,就悄悄以總價九.二七億元賣給興富發建設子公司齊裕營造。而這筆占地三四○ 八坪的空地,據說是葉國一在○九年透過法拍取得,當時進場金額六.三億元,而今處分後,獲利達二.九七億元。

除了賣地求現外,葉國一近期種種調度資金的動作,也耐人尋味。目前他投資的不動產向銀行抵押設定的總金額約一八○億元,其中,今年四月九日,葉國一與大板 根重新向國泰世華銀行調整授信額度,債權擔保總額由原本的二十.四億元,新增至二十六億元。

葉國一是國內科技業大老,一九七五年,與溫世仁、鄭清和成立英業達,締造台灣的筆電代工傳奇。而當一九八八年廣達董事長林百里決定創立廣達時,葉國一不僅 出錢,更調派英業達旗下員工至廣達幫忙,對廣達的成軍功不可沒。

至於在地產界,雖然跨足時間不長,但他接連投資的華國飯店、新北市三峽大板根森林溫泉渡假村以及高雄豪宅「國硯」,都是業界的指標個案,手筆之大,鮮少人 能出其右。

但葉國一落到以人頭戶買屋,涉嫌炒房詐欺,遭到檢調單位調查,被諭令五百萬元交保的下場,令人不勝唏噓。

根據知情人士指出,葉國一的地產霸業出了紕漏,這次鬧得沸沸揚揚的士林官邸重劃區案似乎不是第一遭。事實上,去年政府祭出奢侈稅等打房政策,衝擊房市時, 市場就傳出葉國一積極處分不動產,想要求現退場。

今年二月,本刊七九○期就曾報導葉國一兜售旗下不動產,以及向銀行質押設定金額高達一六二億元的第一手消息。雖然與葉國一熟識的房地產投資客堅稱「葉國一 不缺錢,只是變現性不足!」但他也承認,由於葉國一的投資主軸是大型商用不動產和土地,偏偏這一類的產品總價過高,在轉手性不足下,導致變現不易,容易讓 資金周轉不靈活。

因此,目前葉國一拿來「出售求現」的產品,多為市場接受度較高,可立即開發的建地。

資產複雜 升高觸法風險面對葉國一這一連串資金調度的動作,看在一些熟知內情的人士眼裡,並不感到訝異。

「再密的石頭都有縫!」其中就有一位房地產業者分析,有別於一般房市投資客,多半是買賣房屋或包租套利,葉國一操作不動產,卻偏好高難度的投資項目,有些 手法還十分迂迴,例如利用人頭取得政府住宅優惠的資格,為的就是低價取得資產。

另外,葉國一近年來也介入一些不良資產,有部分是為了能低價取得標的,從中套利;有些則是借錢給朋友,後來因對方無力償還,欠債的友人乾脆直接將旗下的資 產「作價償還」,因此葉國一往往迫於現實,接受「債權變股權」,間接承攬了一些不動產。其中,二○○四年葉國一就是「以債作股」入主華國,換算下來,等於 以二十三.四億元價格,成為最大股東。

據了解,葉國一之所以勇於執行這些難度極高的投資,除了利之所趨,更因旗下擁有一個專業團隊幫他處理法律、稅務、房地產交易等專業問題。如中國土地改革協 會理事長王進祥就被他延攬,除了對於投資案頻頻獻策,更一手解決所有疑難雜症。

在建築業擁有三十年資歷的王進祥,堪稱代書界的天王級人物,外界對其辯才無礙、精熟不動產法規、地政作業程序等特質,印象最為深刻。

但葉國一卻沒想到,再怎麼堅強的幕僚陣容和縝密的算計,都不及現實的複雜,尤其舉凡土地、不良資產等產品,由於買賣過程曠日廢時,只要一個小環節出了差 錯,就讓整個投資案動彈不得。

拿葉國一於二○○八年用二十八.九億元購入太子汽車三重舊廠土地來說,當初單純地只想自行開發,孰料,後來新北市政府將其納入特定開發區內,統整開發,使 得全案進度延宕。

也正因為操盤手法迂迴,除了讓外人霧裡看花、產生疑慮外,更難免擦槍走火,徒增觸法的風險,這次士林官邸重劃區案即為典型個案。

位在士林官邸北側的士林官邸重劃區,在二○○○年時解除禁建,由於立地條件佳,成了建商和投資客覬覦標的。

○五年,台北市政府針對老舊住戶執行區段徵收,為安置拆遷戶,以「專案住宅」的形式,讓拆遷戶認購重劃區內的國宅,而平均單價則是每坪十八.五萬元。由於 買入後,不但不用受到「購入國宅兩年內不得買賣」的限制,可以立即轉售;另外若以當地動輒上百萬元的市價來看,認購「專案住宅」等於現買現賺,潛在獲利十 分驚人。

時點巧合 引起檢調懷疑基於利潤可期,於是葉國一早在一九九九年就開始收購士林官邸一帶的老舊住宅,陸續取得二十四戶。原本二十四戶都登記在太太王富代名下,後來只 保留一戶,將其餘二十三戶過戶給英業達董監事及員工,最後王富代與人頭都順利取得認購權。等到二○○九年國宅蓋好之後,原本登記在董監事和員工名下的「專 案住宅」,又全數賣回給葉國一的次子葉力誠名下的銓誠資產管理公司。

檢調指出,他們早從二○○九年八月就已經接獲檢舉,並暗中調查多年,握有證據。對此,台灣房屋不動產研究中心執行長邱太煊則分析,由於這二十四個「問題 戶」的交易時間點,太多巧合,難免引起檢調單位「合理的懷疑」。

如葉國一在官邸解除禁建前就收購舊房子,取得拆遷戶資格,主管機關懷疑政商關係良好的葉國一,提前得知內幕消息而搶先布局。而原先「專案住宅」配售拆遷戶 是採「一個門牌可認購一戶」的規則,但當台北市政府清查拆遷戶名冊,發現有人同時擁有多戶房子。為了避免不公平,主管機關於是緊急修訂辦法,改為「一人至 多一戶」原則,也就是所有權人只能配置一戶「專案住宅」。

沒想到,在正式登記認購前,葉國一發現「法律變了」。山不轉路轉,他將原先登記在太太名下的房子,紛紛過戶給其他人,但這個舉動,有人質疑葉國一是刻意利 用人頭,分散產權,為的就是要全數取得所有的認購權,「一個也不放過!」而且儘管用人頭買房套利的情事時有所聞,但葉國一這次卻連拆遷戶的優惠也要獲取, 鮮有人如此。更何況其身價百億,令人有「富人與平民爭利」的不良觀感,不符合公平正義,也違背台北市政府配售的用意,這因而觸動主管機關的敏感神經!

但對此亦有人替葉國一抱不平。就有法律界人士指出,由於這次士林官邸重劃區拆遷戶的「專案住宅」認購規則,是台北市政府量身訂做的「專案規則」,與一般拆 遷戶補助方式截然不同;再加上辦法臨時改弦易轍,容易讓人誤觸法網。

不過,整起案件,葉國一最難交代的就是「交易價格」的問題。由於葉國一的員工取得「專案住宅」後,竟全數都以十八.五萬元的原價轉售給葉家,不合常理,更 讓檢調確信其以「人頭謀取暴利」的假設。

交易價格 讓人頭戶假設成立原本葉國一自認縝密的計畫,卻由於手法太過複雜和迂迴,反而容易讓人大做文章,最後惹來官司,可謂「偷雞不成蝕把米」。隨著葉國一被起 訴,不少人驚覺「使用人頭戶操作房地產,原來風險這麼大!」使得向來被房地產投資客視為「公開祕密」的操作手法,成了葉案的另一個話題。

對此,政治大學地政系教授張金鶚就表示,在地產界,利用人頭來「爭取優惠資格」、「轉手炒高房價」、「規避相關賦稅」,以及「取得超額貸款」等情事,可視 為運用人頭獲利的四大操作目的。

而身任知名投資客「劉媽媽」委任律師的華亞協和法律事務所律師黃坤鍵則進一步分析,雖然使用人頭不能和「違法」畫上等號,但他提醒,正因為人頭好用,所以 常被濫用,甚至會誤觸法網,因此所有的投資客都得認清「法律的界限」,以免賠了夫人又折兵。

以葉案為例,當時葉國一使用人頭戶,大概是認定只要過戶給人頭的時間和文件合乎程序,法律上並不能否定其「拆遷戶資格」;再加上與人頭達成共識後,對於葉 家要不要售後買回?以及用多少錢交易?純屬私人契約行為,不至於觸法。「但葉國一忽略問題不在人頭身分,而是過程的合理性有爭議!」黃坤鍵進一步解析,這 次檢調就是發現,葉案的時間過於巧合,和交易價格不合理,認定葉國一有明顯犯意。同時檢調也認為這些因人頭而衍生的拆遷戶,不但造成台北市政府統整拆遷戶 出現錯誤,更額外多配售二十三戶國宅,造成市政府損失,因此控告葉國一觸犯了「詐欺取財罪」,甚至到最後,更以「使公務員登載不實」為名,多了一條「偽造 文書罪」。

葉國一在科技業闖蕩多年,原本以為房地產將是他下一隻財富金雞母,到頭來,因為錯估情勢,讓他徒有百億資產,資金都因為房地產而卡住,甚至只為了拆遷戶專 案住宅的蠅頭小利,而誤觸法網,這恐怕是當初他始料未及的。

還原葉國一士林「專案住宅」炒房事件簿

時間 事件

1999年 葉國一開始以太太王富代名義收購士林官邸北側的老舊房屋共24戶,取得拆遷戶資格。

2000年 士林官邸搬遷,解除禁建,並開始重劃,對附近老舊房屋進行拆遷、整地。同時祭出讓拆遷戶得以每坪均價18.5萬元價格認購重劃區內國宅的「專案住宅」。

2004年 北市府地政局清查拆遷戶名冊,發現有多戶為同一所有權人持有,故修法,將認購規則由「一門牌認一戶」,改為「一所有權人僅認一戶,其餘以每戶75萬元補 償」。

2005年 王富代名下其中的23戶房子過戶給英業達董監和員工,使得王富代和所有員工及董監共順利取得24戶的認購權。

2009年 專案住宅完工,原過戶給員工和董監的房子,統統以每坪18.5萬元,賣回給葉國一兒子名下的銓誠資產管理。

2012年 檢調以詐欺取財和偽造文書罪控告葉國一。

製表:李建興

葉國一全台地產投資逾200億元 但難以變現標的物 取得時間 投資金額

(億元) 現況

士林官邸旁祖厝預定地 2003 8 尚未開發華國飯店 2004 24 正洽詢買主

士林官邸北側專案住宅

(福林段二小段594地號)福林路100巷77弄1號 2005 N/A 24戶由銓誠資產管理公司持有北市雙城街、德惠街土地 N/A 尚未開發高雄豪宅「國硯」土地 2008 16.7 與國揚建設合作,已於2010年7月動工,預計2013年完工太子汽車三重舊廠土地 2008 28.9 尚未開發三峽大板根森林溫泉渡假村 2009 15.6 營業中台南市開元路土地 2009 6.3 今年3月5日9.27億元賣給興富發建設旗下齊裕營造高雄亞太財經大樓 2009 17.8 對外出租中入股皇普建設 2009 6 2011年成為大股東松山火車站旁土地 2010 15 尚未開發新店大台北華城土地 2011 70 與新普建設合作,推出6戶頂級別墅「新普國玉」

其餘土地尚未開發

合計 208.3

製表:梁任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677

為彌補「倫敦鯨」虧損小摩大舉出售優質資產

http://news.imeigu.com/a/1338286868735.html

北京時間5月29日晚間消息,據外電報導,在至少造成20億美元投資虧損的「倫敦鯨」事件發生後,為了支撐業績,預計摩根大通已經出售了250億美元盈利證券資產。

據路透社報導,摩根大通CEO傑米-戴蒙本月早些時候曾表示,公司通過發售企業債券和其它證券獲得了10億美元收益,可以抵免部分虧損。因此,摩根大通第二季度盈利不會遭到太大衝擊。

不過,出售投資組合中的盈利證券需要繳納利得稅,從而提高成本,而且這些資產的未來收益也因此被消除。分析師表示,資產出售將貢獻16美分的每股盈利,約佔摩根大通第二季度利潤的1/5。這項交易僅僅是利得在不同財務報告中的轉移,而不是為投資者創造新的價值。

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顧問、前總會計師Lynn Turner表示:「他們確實做了兩個愚蠢的決定,首先是冒了衍生品的風險,這塊他們並不熟悉;其次是出售不可替代的高收益資產。」他表示,在一個低利率 的環境中,銀行想利用出售證券獲得的現金獲得回報並不容易。

戴蒙5月10日宣佈「倫敦鯨」虧損事件時首次公開了資產出售計劃。他還表示,通過出售一系列債務證券,摩根大通還可以獲得另外80億美元的收益。

至於摩根大通具體是何時出售這些證券的還不得而知,該公司也沒有披露所出售證券的價值等細節,為了提振第二季度盈利還要出售多少資產也並不清楚。

摩根大通發言人拒絕就此進行評論。

可以肯定的是,摩根大通擁有充足的理由出售資產,而且這一行為不會破壞法律也不會傷害自身的穩定。

公開資料顯示,摩根大通以往出售此類證券收益率不足4%,也即為了獲得10億美元的收益需要出售250億美元的資產。按照38%的利得稅率計算,出售成本搞到3.8億美元。也就是說淨收益僅為6.2億美元,或者每股收益16美分。

FBR Capital Markets分析師Paul Miller表示,摩根大通應該直接跳過資產出售,承受報告較低利潤的陣痛。戴蒙自己也曾表示很不願將優質資產兌現。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892

匯豐宣佈94億美元向正大集團出售平安保險 交通銀行或成下一出售目標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383

匯豐銀行宣佈將向泰國正大集團出售所持所有15.6%平安保險股份,價格為94億美元(727億港幣),每股價格59港幣。由此,匯豐正式退出對平安保險長達十年的投資。

2002年,匯豐以17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了平安保險15.6%的股份。而現在,這些股份以94億美元的價格轉手。(匯豐為何急於出手,請參看匯豐出售平安的五大動因。)

據路透,此次交易中所有股份將分為兩次轉讓。第一次轉讓2.57億股(20.8%),將於12月7日完成。剩下的9.76億股(79.2%)須在取得中國保監會監管批准後9個營業日或2013年1月7日兩個日期中的較後日期完成轉讓。

此外,該交易部分將以現金支付,部分則根據國開行香港分行的貸款協議提供融資。

交易完成前,瑞穗證券估計,匯豐將從這筆交易中獲得稅前65億美元的利潤。

這筆交易也被視為匯豐銀行經過2008年金融危機和監管改革之後「三年恢復計劃」的一部分。

路透引述分析師表示,匯豐下一個將出售的資產將是手中所持的中國交通銀行19.9%股份,價值約790億港幣。匯豐銀行在中國的投資還包括上海銀行、北京匯豐保險及匯豐晉信基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0545

巨虧之下,日本電子企業轉向資產出售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005

松下公司上週五稱,已同意出售旗下子公司三洋電機的數碼相機業務,購買方為一傢俬人股權公司。

日本電子企業的現況是:近幾年來頻繁巨虧,融資緊張。這些電子企業已在嚴肅考慮剝離非必須資產,松下出售數碼相機業務就是一個例證。

但在資產出售方面,這些公司卻面臨兩難。對於索尼、松下和夏普等而言,最需剝離的是缺乏競爭力的業務,而這無法吸引潛在買家。但如果出售那些更有前景的業務,又會對公司未來不利。一些觀察家們說,日本的一些電子巨頭可能別無選擇,只得出售具有更強競爭力的業務。

日本花旗併購業務負責人Masao Yoshikawa說:「企業在盈利能力仍較強之時,就應開始冷靜評估各種戰略的可能性,而不是等到5年10年業務不佳時再作出反應。」

東京美銀-美林的Yuichiro Wakatsuki說,對於日本電子企業來說,出售資產已不再是禁忌。他說,最近的變化是,日本公司更願意聽取資產出售方面的建議,而不僅僅是資產購買建議。

儘管企業希望卸下一些利潤較低的業務,但這些業務的吸引力通常不大。銀行家和高管們說,合理的選擇將是索尼的Vaio個人電腦業務,松下的手機及部分零部件製造業務,以及夏普的部分家電業務。

日本電子企業出售資產的另一障礙在於日元強勢。強勢日元已對日本出口造成影響,同時,由於日元走強,海外企業併購日本企業的成本也變得更高了。

相比於消費導向型電子企業,一些專注於工業的大型電子集團——譬如日立、富士通、日本電氣和東芝等——在資產剝離方面要更加活躍,約在10多年前,它們就已經展開了改組。不過它們不是直接出售這些資產,而是創建了一個複雜的合資企業網,這通常又是由政府融資支持的。其影響就是,減少了這些公司在受困領域的敞口,但卻沒有使母公司完全退出這些業務。

由於許多日本企業同樣缺錢,索尼、松下和夏普可能不得不尋求向海外私人股權公司出售資產。台灣鴻海精密已經在收購日本電子企業資產,包括夏普的液晶顯示器工廠和索尼的電視機裝配工廠。

WSJ援引知情人士說,索尼正在考慮出售可充電電池業務。亞洲的可充電電池競爭激烈,競爭對手們一直在壓低價格。儘管公司內部尚未達成一致,但部分索尼高管相信,把這一業務出售給某個亞洲低成本製造商最有意義。

這些知情人士說,索尼暫未考慮出售金融或娛樂業務等更大動作,這兩項業務均利潤可觀。相比於索尼的Vaio電腦業務來說,如果出售這兩項業務的話,將更容易找到買家。Vaio電腦業務即便是在最好的時期,也僅能獲得微薄利潤;時期不佳時,經常是無利潤。自從4月份以來,索尼一直稱,將加速調整業務組合,把資源轉向增長領域,但到目前為止,索尼還未公開表示將出售哪些資產。

10月底,松下總裁Kazuhiro Tsuga概述了新一輪重組措施,當時公司報告了6850億日元(81.2億美元)的季度虧損。從明年4月起,公司將把原有的88個業務部門精簡至56個。

松下今天面臨的困境,部分反映出其未能完全吸收2009年三洋電機收購一事帶來的益處。松下並沒有整合三洋的數碼相機業務,也沒有整合海外三洋品牌的電視銷售。松下發言人說,公司正在考慮關於電視機業務的各種選項。去年,松下向海爾出售了三洋電機的家電業務。

知情人士說,夏普也在考慮出售資產,包括其在中國、墨西哥和馬來西亞的工廠,以及在美國加州的太陽能開發商Recurrent Energy。夏普說,它可能出售手中持有的其他公司股份,以及位於東京的辦公室。台灣鴻海正在考慮購買夏普在日本和海外的電視機工廠。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205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