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1985年2月7日: 劉鑾雄出售股份,退出愛美高管理層(更新)


在2年前,筆者提及過當年愛美高上市的事。在留言中,筆者提及「其實那時我跟手找過拆夥的新聞,但找不到,但買華置的卻找到,但劉先生從未出現過在報紙上。 」現在補上。

上市後,愛美高一度上升至4元,並成功配售2,500萬股,集資1億元。其後受到因為對業務策略產生分歧,根據馮邦彥的著作稱,據說是因為吸納煤氣(3)的股份有意見,故到了無法彌補的程度,故劉鑾雄決定退出公司。

1985年2月7日,劉鑾雄把手上6,500萬股,即代表20.8%股份出售予數個基金,出售價每股1.54元,和停牌價相同,套現合計約1億元,劉鑾雄其後和前妻寶詠琴辭任董事,由其當初的創業夥伴,當時副主席梁英偉接任。在此之前,管理層已見有大變動。董事稱,由於事出突然,故此需向證監會及交易所解釋。

當時,劉鑾雄負責銷售業務,但因為梁英偉當時亦有負責部分,且訂單已經安排好,並承諾2年內不會經營和公司相同的業務,故不會對公司經營有影響。另外管理層仍持有超過35%,亦相同對管理情況不會有大變。

但是,梁英偉主政愛美高後,由於港元匯價上升、公司產品滯銷,加上又接到一份署名「關心公司的現職職員」的匿名信,股價大跌,半年內股價已跌至90仙左右。劉鑾雄開始吸納股份,並在半年後,即1985年8月31日購回基金的股權,重新返回愛美高執掌大權,梁氏一派4名董事辭職,之後劉鑾雄把公司轉營為股票及物業投資,購得華人置業(127)控制性股權,並一度取得多家上市公司控制權,並通過多次財技運作,分拆上市、重組收購及售出,成為一代「股壇狙擊手」。

至於梁英偉退出上市公司後,套回資金,又購回愛美高部分業皮草業務,並成立新的工業的業務,生產磁頭,又與另一名夥伴潘少忠合作經營飾品業務,後在1992年分拆為威發國際上市,任副主席,但是在2009年10月辭任,但仍為第二大股東。

這個故事好像吳長江(2222)的爭權故事,回過頭來看,爭得到未必好,爭唔到又未必差。爭到那位錢是多了,但是其他野就不是太好了,好像不開心,爭唔到的總算有個美滿家庭,生活愉快,這就是等價交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3045

巴克萊、匯豐等四大英行或因不當出售衍生品賠償客戶近80億美元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919

接受英國金融服務監管局(FSA)調查的巴克萊、匯豐、勞埃德與蘇格蘭皇家銀行(RBS)可能因不當出售利率衍生品被迫向小企業買家賠款50億英鎊(約合79.2億美元)。

這四大英國銀行已經為此賠款撥備約7.4億英鎊,其中巴克萊4.5億英鎊,匯豐2.4億英鎊,RBS5000萬英鎊,勞埃德9000萬英鎊。
 
但FSA稱審查173起上述產品銷售交易時發現了「嚴重過失」,90%以上的交易都沒有遵守法規。
 
FSA的一位董事總經理Martin Wheatley稱
 
他們出售的產品複雜得荒謬可笑。如果小公司可以表明,銀行沒有清晰闡明或者低估違約成本,或是成本與貸款規模不匹配,就屬於一宗賠償。
 
分析師們由此認為,可能罰款遠超四家銀行的撥款規模。
 
Liberum Capital銀行分析師Cormac Leech預計,巴克萊可能被迫賠款25億英鎊,匯豐和RBS的賠款將在5-10億英鎊之間,勞埃德可能為2.5-5億英鎊。
 
彭博報導稱,英國銀行現在還在因銷售個人貸款的保險不當而賠款,已經為這類賠款預備投入100億英鎊。而這起衍生品銷售的調查可能導致這些銀行捲入又一起代價高昂的醜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3520

誰要每股18刀出售百思買? 圍威喂

http://xueqiu.com/8206836047/22968417
誰要每股18刀出售$百思買(BBY)$ ?每次打開雪球看見那條關於百思買表現平平的報表的所謂「精華」發表就非常惱火。因為百思買的股東突然間被友好代言。該發表指出百思買的股東意識到不得不接受創始人的每股18美元的收購價格。

首先Richard Schulze的開價不是18美元,而是14.79美元以下。2012年12月13日傳出RichardSchulze的開價是50至60億美元,也就是約每股14.79至17.75美元,所以當日百思買股價升十幾點以14.12美元收盤。第二天開盤百思買股價又被打回完形跌至12.05美元。因為創始人申請延期收購報價,也就是說RichardSchulze認為百思買的股價會繼續下滑,不值14.79美元。

Richard Schulze延期報價我猜測理由有三點。第一, RichardSchulze想以更低的價格收購百思買。第二 Richard Schulze的資金沒有準備好。 最後就是官方說法,RichardSchulze想等更多的財務數據。但是歸根到底還是RichardSchulze想以支付更低的價錢而獲得百思買。

2003年巴菲特提出收購Clayton Homes時遭到股東抵制,因為Clayton Homes股東認為巴菲特看上的公司,一定是物超所值。當時ClaytonHomes股東的論點是ClaytonHomes的產業Manufactured-housing正處於產業週期低谷,而事實上ClaytonHomes還被債務纏繞。最後巴菲特成功收購ClaytonHomes,幫助他們解決財務問題,而同時ClaytonHomes也成為巴菲特長遠的資本收入來源。

Richard Schulze收購百思買的計劃,正正是當時Clayton Homes股東擔心事情—利用產業週期低谷期的條件進行超低價收購。家電零售產業的疲軟大家可以看看國內$蘇寧電器(SZ002024)$$國美電器(00493)$ 。在日本,去年一年之內相繼出現BIGCAMERA收購KOJIMA和YAMADA電機收購BEST電器的產業整合。至於家電零售業和亞馬遜等電子商務公司的關係的話需要另作討論。我的觀點是亞馬遜和showing-room現象並不是導致百思買走下坡路的主要原因。在亞馬遜購買東西的人,即使沒有亞馬遜也不會在百思買消費,他們會去$沃爾瑪(WMT)$ 等提供更低價格的地方消費。也就是說在電子商務消費的消費者原本就不是百思買的潛在客戶。本傑明·格雷厄姆在《有價證券分析》裡討論企業盈利時提到There is also the flow and ebb of the businesscycle, from which the particular danger arises that the earnings curve willlook most impressive on the eve of serious setback. Benjamin Graham andDavid Dodd, 2002, Security Analysis: Principles and Techniques, p360. 百思買走下坡路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正是家店零售產業處於退潮(ebb)的階段。

僅僅因為百思買當前或者短期之內沒有利好消息,而祈求創始人拯救的想法,或者期待創始人以18美元收購的套利行為都難以稱得上投資,恐怕只能夠說是投機。而以一部分投機者的聲音代表百思買股東的做法實在不敢恭維。去年12月已經有法律公司對RichardSchulze的收購行為是否損害股東利益而展開調查。

總而言之,百思買最近股價的反彈是因為得到美國經濟數據支持,經濟恢復現象明顯,加強投資者對百思買的信心。並不是因為百思買的股東意識到不得不接受RichardSchulze的18美元收購開價。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3560

土耳其欲阻止塞國出售天然氣資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3187

前情提要:

塞浦路斯於1960年獨立,獨立後由希臘裔居民和土耳其裔居民組成聯合政府,但因制憲以及兩族在聯合政府中的席位等涉及到兩族根本利益問題未能得到妥善解決,兩族矛盾尖銳,1963年兩族發生武裝衝突,1964年聯合國維和部隊進駐塞島,1967年兩族再次發生武裝衝突,聯合政府因土族退出而解體。1974年夏,希族軍人集團發動政變,土耳其以「保證國」的名義出兵,佔領塞北部約37%的領土,島上土族集中居住到北部,希族則集中居住到南部,而聯合國維和部隊則駐紮在南北分界線控制區。從此,塞浦路斯分裂為南、北塞,南塞為塞浦路斯共和國,由希族控制,並得到國際社會的承認;北塞為土族控制,於1975年2月和1983年11月先後成立了「塞浦路斯土族邦」和「北塞浦路斯土耳其斯坦共和國」,只有土耳其一個國家承認。長期以來,聯合國及國際社會一直在努力斡旋兩族分歧,但塞浦路斯問題至今未果。


在之前救助議案被否決之後,歐盟敦促塞浦路斯在週一之前需要籌集到數十億歐元以達到國際社會的救助標準,否則塞國將面臨金融體系崩潰並很有可能退出歐元區。

塞浦路斯目前主要的努力方向是在莫斯科尋求俄國政府的幫助,據信蘊藏在塞浦路斯水域的天然氣資源成為了其與俄國的談判中的重要籌碼。

在談判的關鍵時機,土耳其表示堅決反對「南塞浦路斯」擅自處理雙方共有資源,並將進一步以所有可能的合法手段維護其自身利益。在塞浦路斯金融危機不斷深化之際。土耳其的表態可謂雪上加霜。

考慮到複雜的歷史原因,塞浦路斯可能需要尋求新的途徑或和土耳其方面找到合理地分配方案。如果俄國能夠控制改天然氣田,將增加對歐洲能源需求的控制能力,這也可能會增加其他歐洲國家對此方案的排斥。

除卻歷史原因,目前,該天然氣田已經發現儲量達到了2000億立方米,以現價計算價值800億美元。該油田預計可以覆蓋歐洲天然氣年需求量的40%.塞國政府計劃在2018年實現天然氣出口。但有專家表示:

開採天然氣是一個漫長和花費巨大的工程。考慮到北美,俄國,甚至歐洲的頁岩氣開採技術成熟,到時全球範圍內天然氣供給將會非常充足。

即便塞國已經掏出家底,但看來並沒有足夠的吸引力。未來塞國尋求救助之路依然不甚光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3928

全球礦場競相出售 中國不買求救台灣

2013-03-25  TCW
 
 

 

日前,德勤全球礦業負責人Jeremy South悄悄從北京飛到台灣,拜訪中鋼與中油等公司,探詢投資或收購礦場的意願。他表示,「現在除了前三大礦業公司,全世界兩百多家中型礦場,上千家小型礦場都希望找人入股,甚至出售」,擺明「只要有興趣,其他都好談」的態度。

這段期間來台灣兜售礦場的,「扣掉重複的,差不多有十家礦場,」中鋼執行副總李慶超說。今年初,全球礦業需求緊縮,全球第二大礦業公司力拓(Rio Tinto)去年出現有史以來首次虧損,第三大礦業公司淡水河谷(Vale S.A),去年也交出十年來第一張虧損的成績單,全球最大的礦業公司必和必拓(BHP Billiton)日子也不好過,去年下半年,必和必拓淨利下滑五八%。

虧損的關鍵之一,就是中國買氣下降,採礦成本卻大幅上升,連帶的礦業投資交易跟著銳減。去年,中國礦業的購併案數目,僅三十八個,創下五年來新低。中國不買,國際礦業公司只好找台灣救命。過去,在國際礦場投資案中,台灣只能算是小咖,如今躍居重要地位,也算不景氣中意外的收穫。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147

美國第三大教育捐贈基金出售3.75億美元金條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4243

美國第三大教育捐贈基金德克薩斯大學投資管理公司(Utimco)已出售3.75億美元的金條,並將再投資黃金期貨和其他資產上。

Utimco公司CEO Bruce Zimmerman在接受BBG電話採訪時表示:截至2月末的這3個月,公司已經買入7500萬美元的黃金期貨合約,購入約2.25億美元的發達市場債券,以及7500萬美元的新型市場的股指期貨,

Utimco公司管理約292億美元的資產,從2008年開始就購入黃金期貨合約以對沖通脹。自今年2月份以來,Utimco已經沒有買賣黃金了。持有的黃金現在大約11億美元,但成本價約為9.67億美元。

Zimmerman表示:「我們的想法是買入並持有黃金。當央行的貨幣政策開始緊縮時,我們就拋售黃金。」

紐約黃金期貨從2011年9月的1923.7一路暴跌,黃金ETF也從去年12月的歷史高點下跌了13%。這意味著投資者對大宗商品市場逐漸失去信心。

德州的立法機構正考慮批準成立國家支持的金條保管庫的議案,這項已經得到德州州長Rick Perry的支持。

UTIMCO持有的實物黃金很可能使德州的黃金保管倉庫成為未來美國以及國際黃金投資中心。

德州代表Giovanni Capriglione表示,成立黃金保管庫是當前的第一要務。大多數的美國人都在擔心美國經濟的崩潰。

由於對美聯儲的不信任以及對美元貶值的擔心,美國超過12個州已經把金幣和銀幣當做合法貨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827

頁岩氣新氣象:美國石油巨頭出售海外資產投資本土

http://translate.googleusercontent.com/translate_c?anno=2&depth=1&hl=en&rurl=translate.google.com.hk&sl=zh-CN&tl=en&u=http://wallstreetcn.com/node/24697&usg=ALkJrhi6Wd9nXYDXCgJsSWxCsNtWBFqJYA
能源市場正在出現一個奇妙的轉變:美國的石油公司開始拋售海外資產,把資金投向美國本土的頁岩油田。

康菲石油公司宣佈計劃以50億美元出售哈薩克斯坦Kashagan油田的權益(Kashagan油田是全球最昂貴的能源項目),而這僅僅是康菲去年至少5宗美國海外油田權益出售中的一項。

據石油行業信息商PLS統計,康菲去年出售的海外石油資產價值接近110億美元。 出售所得資金大部分將用於投資在美國德州Eagle Ford 頁岩油田,和北達科他州Bakken頁岩油田。

康菲發言人則表示出售資產能為公司「捕捉未來新的機遇」。

另一家美國公司Hess能源也在做類似的事情,它正在出售在英國,阿塞拜疆和俄羅斯超過40億美元資產。 公司發言人說資金將用於不同目的,包括償還債務,增強財務。 Hess能表示去年在北達科他州的投資近31億美元,當地的原油產量增長了55%。

事實上Devon ,Marathon,Anadarko,Murphy,Noble Energy等美國石油企業過去幾年均在出售海外資產。 PLS報告稱資金除了流向德克薩斯州和北達科他州以外,還投向了科羅拉多州的Niobrara,以及賓夕法尼亞州的Marcellus頁岩油田。

德勤資深能源顧問Joe Stanislaw說:「每一個人都在想辦法提高在美國的能源行業的存在度。」

他們這麼做的理由非常簡單:石油公司在美國開採能源利潤更高。

利比亞,伊拉克和其他一些政府要收走石油公司90%的利潤,而在美國各州徵收的稅款,特許開採費很少超過50%。 這些公司對美國本土的地質狀況更為熟悉,當地有良好的法治環境,幾乎沒有暴力事件襲擊,還有技術工人和基準設施支撐。

《華爾街見聞》此前曾報導稱,在新的採掘技術推動的北美頁岩石油潮, 將使得美國在2020年可能取代沙特局全球石油產量之首。

諮詢公司IHS預期在2035年之前,對美國頁岩和其他「非傳統」能源項目的投資將超過5萬億美元。 來自美國本土和海外的石油公司均渴望享受這場頁岩盛宴。

目前美國直接或間接與這些新能源項目相關的工作有170萬個,IHS估計到2035年能源行業相關領域能支撐350萬個就業崗位。 未來2年內就有70萬新增崗位將兌現。

IHS經濟學家John Larson說:「對於一個相對疲軟的勞動力市場而言,這是相當可觀的就業數字。」

那些沒有頁岩資源的美國地區也受到了能源行業的帶動。

IHS說過去每增加4個能源相關行業的崗位就有1個出現在非頁岩資源州,紐約的房地產從業人員,波士頓的保險公司,以及伊利諾伊州的重型設備製造商都在能源熱潮中獲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442

亞洲電視集團(0036,前稱昌生興業、遠東投資,後稱遠東投資、遠東科技,現稱遠東控股實業)之出售亞洲電視控股權(完成)

1988年7月16日,亞洲電視集團(0036,前稱昌生興業、遠東投資,後稱遠東投資、遠東科技,現稱遠東控股實業)以4.17億元把66.7%股權出售予麗新林氏家族及新世界發展(17),雖持有超過1元現金,故亞洲電視同時宣佈派發10仙特別股息,但由於需按股權投資6,000萬於亞洲電視,並承諾投資新加坡主題樂園,故10送1份1991年認股證。

當年賣盤,其實主要有3種說法:
1. 遠東銀行查數論: 遠東銀行由邱德根創立,當年仍為新界一小錢莊,後規模發展為銀行,在1965年銀行擠提潮時亦受波及,最後由匯豐(5)拯救,在1969年被花旗銀行購得大部分股權,邱德根仍控制著遠東銀行的股權,並為董事長,但在花旗銀行入主後,邱德根仍欲控制銀行,對花旗銀行改組架構非常反感,故雙方於1978年對薄公堂,最終在1981年購回銀行全部股權。在1983年,遠東集團擴張過度,借貸過大,加上當年利息大幅扯高,負擔頗重,於是被迫收縮戰線,把銀行大部分股權出售給國銀亞洲及華美國際,並改組集團架構套現,但1987年一場股災,卻導致他們陷入更深的危機。據稱當時已經有傳聞政府已經在檢查著遠東銀行的帳目。為套現填補漏洞,故在1987年出售亞洲電權給上市公司,1988年又進一步把股權出售予新世界發展及麗新集團。

但最終邱德根都被控偽造帳目,雖曾多次希望終止調查,但亦遭失敗。最後在1993年,終於因為他患上腦退化症(前稱老人痴呆症),成功逃過檢控,但現時他還是很精靈。至於遠東銀行,最終為第一太平(142)收購,和他們所持有的康年銀行合併,成為第一太平銀行,後分拆第一太平銀行(當時編號為717,現號碼使用者為英皇證券)上市,後因第一太平在1997年金融風暴後陷於財困,被迫出售資產,最終該銀行被東亞銀行(23)收購併合併。巧合地,過往的編號717,現由英皇證券使用,而東亞銀行主席李國寶則持有超過5%英皇證券股權。

2.. 兒子邱達成撞車論: 1983年7月23日,負責亞視營運的邱德根兒子,邱達成於醉酒期間,駕駛接載女友回歸途中遇上警察路障,邱達成並未有停車,反而直衝,將交通部警員鄭孟輝拖行逾一公里,導至其殉職,最終被判入獄4年,加上當時遠東集團財困,在管理及財力都不到位下,亞洲電視收視也重新下滑,無線亦開始取得主導權。出獄後,可能他無意繼續業務,故此希望把業務出售,轉由專業管理,但最終無家族人士接手,為降低負債,整頓業務,故把之出售。

3. 亞洲電視大火論: 1987年11月23日晚上,亞視的廣播道台址突然發生4級大火,佈景房、道具房、錄影廠、新聞部、工程部等多個部門均被波及,電視廣播於凌晨0時45分暫停,當時隔鄰無線電視台亦願意當時寫字樓供亞洲電視使用,電視亦於10時重新運作,不過片庫無礙,當年廣播事務管理局主席李鵬飛親臨亞洲電視,對4級大火意外表示慰問,而電視廣播有限公司主席邵逸夫爵士亦親自探訪邱德根。

不過這大火於注入上市公司後才發生,也是唯一一次較大型於電視台運作期間的火災,真是非常奇怪。這次的損失,加上1983、1984年的重創加上股災導致遠東集團的財力不多,無力投入重大資金,所以引入新股東加盟,改進機器投資,也可套得一筆資金作重大發展,相信不失為良好的方向。


1987年亞視大火圖(來源: 亞視密碼)

4. 政府施加限制論: 在1988年,當時香港政府在《電視條例》規定,禁止所有香港電視台及旗下公司經營其他非廣播相關業務。當時控制亞洲電視的亞洲電視控股估計尚有一些投資的資產,可能違反此規定,但因亞洲電視盈利能力不強,不能像香港電視(已私有化,當時編號9,後稱電視企業,現時號碼由長和國際實業(前東方娛樂)所用)能把電視業務分拆為電視廣播(511)上市,但在遠東集團財力所礙,也沒法以合理價格購回這項業務,所以最終亦需要以出售方式處置這項業務。但這個條例於1992年因有違自由貿易原則,故在1993年,當時立法局通過修訂《電視條例》,取消有關規定。

在這以上背景下,亞洲電視集團於是出售3分2股權予麗新集團及新世界發展,但其實為他們願意購入這項業務?  個人認為是因為這電視台的地皮。如果大家有些記性,在1988年,無線把廣播道的電視台遷至更大的清水灣電視城,然後出售這塊地予長江實業(1),相信當時亞洲電視一樣有這個打算,而這個打算也打動兩個開始剛由第二代掌舵、大舉擴張地產業務的麗新集團及新世界發展,把電視台遷走後,就用這地皮發展低密度住宅,獲得厚利,至於電視台則把他大舉發展,挑戰電視廣播地位,這樣一來可得巨額發展利潤,也可得到一隻現金牛,這隻如意算盤確實打得非常響,但最終事與願違。在大舉投放資金下,收視也沒有起色,新世界在鄭裕彤重新領軍下,最終縮減投資,由麗新接手,麗新最終也是落得財困虧損出售予鳳凰衛視(2008)母公司及長江製衣(294)家族成員陳永棋的結果,之後輾轉轉入香港興業(480)查懋聲、旺旺(151)蔡衍明及王征等,最終廠址也出售予長江實業,建成尚御,並出售予美資基金。

至於亞洲電視集團,在出售後名稱即還原為遠東投資,並在1989年完全退出亞視,投入宋園投資,邱德根二子邱達昌退出遠東發展及旗下各公司的經營,至於邱德根年紀老邁,已無力發展,故股價完全沒有起色,各公司持續虧損並陷入黑暗期,直至2000年初邱達昌重回遠東發展,各上市公司發展逐步明晰,並進入科技業務,雖然最終失敗,但二房開始主導這公司的經營,進行多項投資,在2005年因虧損較多,故供股集資,參股多間上市公司如中軟國際(354,前於創業板編號8216)、嘉匯投資(8172,前稱衛科創業、寶利福、中國星電影)及第一信用財務等。但是,掌舵的邱達根未得公司董事局同意,在2007年至2008年把資金供其父親邱德根抽新股例如中國糧油控股(606)、碧桂園(2007)之用,之前說他老人痴呆,原來他真是非常正常的。最近邱達根脫罪,公司又復牌,不久公司2供1股,部分邱氏家族成員並無供股,並把股權集中於邱達根,相信是分家安排,但是這公司未來如何? 真是沒有人會清楚。

參考資料:
1. 邱德根
http://www.qius.org/baike/index.php?doc-view-143.html


2. 邱德根曾被控串謀做假帳
http://orientaldaily.on.cc/cnt/news/20100908/00176_024.html


3. 香港商戰風雲錄
http://ncs.xvna.com/yd78284-19/


3. 邱達成
http://zh.wikipedia.org/wiki/%E9%82%B1%E9%81%94%E6%88%90


4. 83年邱達成撞死警誤殺囚四年
http://orientaldaily.on.cc/cnt/news/20091202/00176_005.html


6.亞洲電視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4%BA%9E%E6%B4%B2%E9%9B%BB%E8%A6%96

7. 亞視大火
http://www.atvcodes.com/atvfire.php


8. 尚御
http://zh.wikipedia.org/zh-hk/%E5%B0%9A%E5%BE%A1


9. 遠東銀行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81%A0%E6%9D%B1%E9%8A%80%E8%A1%8C_%28%E9%A6%99%E6%B8%AF%29


10. 借父名氣購新股 邱德根子涉盜公款開審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20211/News/ec_gmc1.htm


11.  邱達根詐騙案 判無罪
http://orientaldaily.on.cc/cnt/finance/20120509/00202_045.html


11. 李國寶增持英皇證券至5%紀錄
http://sdinotice.hkex.com.hk/di/NSForm1.aspx?fn=52359&sa2=cs&sid=50000331&corpn=Emperor+Capital+Group+Ltd.&sd=24%2f04%2f2007&ed=05%2f06%2f2013&sa1=cl&scsd=01%2f01%2f1900&sced=09%2f06%2f2013&sc=717&src=MAIN&lang=ZH&




(待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6493

外國傳聞: 金山能源(0663)疑出售煤礦業務予趙明?

2012年6月7日,公司停牌,以待一宗非常重大出售的公佈。

根據外國網友報料,Seeking Alpha 的其中一篇文章稱,估計是出售山西恆創實業有限公司、山西普華德勤冶金科技有限公司、顎爾多斯恆泰煤炭有限公司的控股公司的控股公司Triumph Fund Limited。根據這篇文章稱及經筆者於山西工商查詢稱,售山西恆創實業有限公司、山西普華德勤冶金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薛振東和原賣主趙明,其實有一定的關連。甚至有部分相片稱,趙明實際上仍是這些礦業的持有人。不過巧合地山西恆創實業有限公司、山西普華德勤冶金科技有限公司均未有通過2012年的年檢。所以這篇文章推論,這些礦業的買方可能真是趙明,不過以往績看來,他可能用人頭的機會比較大。

至於趙明,他在美國的上市公司Puda Coal 已經被美國證監調查其欺詐投資者,懷疑他私人把上市公司的礦權抵押取得貸款,並私下出售煤礦,詳細可看這兒的文章。關於這些礦產的來源,實際上有可能部分來自非合法的途逕取得的資金購入,並利用金山能源為載體注入,但最後因為事發敗露,這家公司的控股權,亦已轉入北大青鳥(8095)為首的財團。所以這可以視作為清理門戶的機會。

今次出售的原因很可能包括:(1)煤價大降,錄得虧損、(2)公司業務受到不合法的阻撓、(3)公司登記被取消、(4)降低負債比率、(5)將業務集中於新的能源業務等等,價錢方面相信以承債為主,價格可以壓得比較低,雖然那博客質疑趙明資金的來源,但我相信,這一堆財技人很多上市公司例如匯力資源(1303),過幾個月,隨便再估價,並找一家上市公司脫手,相信也不是難事,另外他亦留意到,入面有一個人是美國價值投資基金Legg Mason的人,所以他有可能推測資金來源或者來自這些美國投資者,難道一個騙局玩了這麼多次,真的有人相信?

雖然,文章希望未來賠償資金予Puda Coal 股東,但是我仍覺得機會不大。

至於那篇質疑的啟示的文章,可參看這兒:
http://seekingalpha.com/instablog/6460311-unemon1/1935102-an-intriguing-theory-about-puda-coal-group-capital-operations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7657

創始人復盤易迅網出售始末:險與富士康結親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2793.html

【導讀】在眾多的收購案例中,易迅算是個異類:不僅創始團隊鮮有離職,而且如今已成為騰訊電商的中堅力量。在易迅創始人卜廣齊看來,如果說帶領一個創業團隊從創業走上市是一種堅持,那麼帶領一個團隊從創業公司融入一個大公司則需要智慧。正如一段完美的婚姻,首先是要選對人,其次是要懂得妥協。

來源:中國經營報 作者:姜蓉 (文章經i黑馬節選、編輯)

回顧易迅被騰訊收購的前前後後,卜廣齊有過掙扎和糾結,但是很快被理性取代。作為一個創業者,他始終堅持著一個原點:究竟要把企業帶向何方?一旦目標清晰,抉擇就變得容易。在他看來,創始人的價值不是控制一家公司,而是體現在對一家公司柔性的影響力。

融資:從VC到傳統企業

問題是要實現這樣的目標,光靠自有資金顯然是不夠的。京東的融資過程也給了卜廣齊一些啟發,於是卜廣齊開始找VC聊。然而,聊了幾輪下來,他發現了一個問題:當時中國B2C的網站都在虧損,所以估值的模式都是採用的是市銷率(PS值)的方法,所以在市銷率一致的情況下,營業額的差異代表著公司的估值差異。當時,京東的營業額已經是易迅的十倍。

「另外,VC投資時除了看一個企業成長速度、內部的精細化指標、未來發展空間,很重要一點,是要看其在行業中的地位。」卜廣齊表示,2008年,京東已經超過新蛋,除了這兩家,亞馬遜、甚至綠森數碼都排在易迅之前。

「要讓企業成長,驅動力是來自於資本,而資本的多少又是根據你的公司估值來確定,你的估值又是和你的營業額相關,而你的營業額又是和別人差十倍。這個時候,想通過拿VC的錢去與競爭對手競爭,還是很難的。」卜廣齊表示。此路不通,卜廣齊又在考慮其他的可能性。「融資的本質是拿錢。拿錢的核心的本質是獲取更多的資源,比如人才、流量、貨源等。」卜廣齊發現,當時行業裡面有資源的企業挺多的,恰巧2008年開始,許多有資源的傳統企業躍躍欲試想要進入電商行業。審時度勢之下,易迅決定放棄風險投資,轉而尋找戰略投資。

對於3C類電商網站來說,供應鏈資源直接決定了銷售額和利潤率。轉向戰略投資的卜廣齊希望在產業鏈裡尋找合適的「婆家」。最早來找易迅的是富士康,郭台銘親自帶團隊來上海約了易迅的三個股東一起吃飯。卜廣齊至今還記得:當時他們信誓旦旦地講易迅與富士康合作是「給老虎插上一對翅膀」,而這也是後來富士康做飛虎樂購的概念之一。

然而,與富士康談了幾個回合後,卜廣齊越來越覺得這並不是一個合適的投資方,關鍵的原因在於企業文化。「製造業是非常強調控制的一個產業,在他們的文化中,要把一件事情做好,一定要有很強的控制力,在某種意義上有些軍隊文化的感覺,軍隊文化最主要的就是流程和服從,這樣的公司一旦控股,就肯定會全盤控制我們,而互聯網公司的文化一般都是要保持一定的靈活性和創新力的。」卜廣齊認為,如果富士康只是資本進來,讓易迅獨立發展,未來可能會更好,但是用戰略控股的方式進入,恐怕不會有好的結果。因此,在控股問題上,卜廣齊及其團隊沒有讓步。

賣身:與騰訊各取所需

當行業處於拼貨源的時代,基本不用做推廣都能賣貨。到了2009年前後,大量的電商開始湧入,流量變得越來越貴。原先獲取一個新用戶才幾分錢,後來變幾毛錢,再後來變成一塊錢……用戶的獲取成本翻著倍地往上漲。卜廣齊在當時對行業的判斷是,在未來獲取流量將是企業經營中開銷的大頭,要更加重視這方面的資源而不是貨源的資源。因此,融資的方向也就變成了手握流量BAT。目標明確後,卜廣齊把投資人排了序:最佳投資人是騰訊,其次是百度,最後是阿里。當時,阿里還沒有將京東放在眼裡,阿里與易迅接觸更希望易迅來幫助阿里做物流體系,而不是B2C,而這又非易迅所願。

2009年3月,騰訊的電商負責人、也是如今騰訊電商平台部總經理、易迅網的CMO顧思斌來上海找電商同行做交流,那時的騰訊還是想做一個模式更輕,未來包容性更大的一種開放性平台,顧思斌此行的目的也是尋找合作商家。

正想找騰訊融資,結果他們自己送上門來,已經有所「預謀」的卜廣齊在發言時,單刀直入地表示,自己並不太看好這種簡單的業務層面合作,B2C進入大平台其實不靠譜,原因是大家同床異夢。要合作,那就是更深入的在資本層面的合作。

卜廣齊送出的「秋波」,給騰訊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卜廣齊在講起自己與騰訊的第一次接觸時表示:「就像男女之間的一見鍾情。」雖然彼此有意,但戀愛還是要談的。騰訊很快組織了由吳宵光(騰訊電商控股公司CEO)帶隊的團隊去上海參觀了易迅的倉庫。彼時,易迅的倉庫只有8000多平方米,而且還空了一大塊,條件簡陋。不過,易迅團隊給自己未來的「婆家」展示出的是創業精神以及對行業的瞭解。

吳宵光很坦率,他表示騰訊電商發展其實還沒有那麼清晰,方向上還需要更多的去探索。騰訊如果未來要真的投入到電商這個行業,不會用簡單的風險投資的模式進來,最終還是希望易迅成為騰訊電商大平台的一部分。卜廣齊也坦陳,那個時候自己也很猶豫,易迅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樣,如果真的與騰訊合作了,就像孩子送給別人,門戶都要變了,甚至連姓名都可能改了。猶豫的同時,他也覺得這是個好機會。卜廣齊一直相信一點:要想取之必先予之,要想得到騰訊資源的支持,還是要付出一定的代價。

然而,當時騰迅電商自身的發展戰略還不是十分明晰,斷斷續續談了一年,真到2009年底才決定投資易迅。首筆資金到賬已經是2010年初了,第一筆投資騰訊並未控股,只是保留了後續投資的權利。如果說第一筆投資是「試婚」的話,那麼騰迅於2010年後不斷加大對易迅的投入,直至完成控股也是緣於彼此磨合的比較成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914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