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英國金融服務監管局(FSA)調查的巴克萊、匯豐、勞埃德與蘇格蘭皇家銀行(RBS)可能因不當出售利率衍生品被迫向小企業買家賠款50億英鎊(約合79.2億美元)。
他們出售的產品複雜得荒謬可笑。如果小公司可以表明,銀行沒有清晰闡明或者低估違約成本,或是成本與貸款規模不匹配,就屬於一宗賠償。
前情提要:
塞浦路斯於1960年獨立,獨立後由希臘裔居民和土耳其裔居民組成聯合政府,但因制憲以及兩族在聯合政府中的席位等涉及到兩族根本利益問題未能得到妥善解決,兩族矛盾尖銳,1963年兩族發生武裝衝突,1964年聯合國維和部隊進駐塞島,1967年兩族再次發生武裝衝突,聯合政府因土族退出而解體。1974年夏,希族軍人集團發動政變,土耳其以「保證國」的名義出兵,佔領塞北部約37%的領土,島上土族集中居住到北部,希族則集中居住到南部,而聯合國維和部隊則駐紮在南北分界線控制區。從此,塞浦路斯分裂為南、北塞,南塞為塞浦路斯共和國,由希族控制,並得到國際社會的承認;北塞為土族控制,於1975年2月和1983年11月先後成立了「塞浦路斯土族邦」和「北塞浦路斯土耳其斯坦共和國」,只有土耳其一個國家承認。長期以來,聯合國及國際社會一直在努力斡旋兩族分歧,但塞浦路斯問題至今未果。
在之前救助議案被否決之後,歐盟敦促塞浦路斯在週一之前需要籌集到數十億歐元以達到國際社會的救助標準,否則塞國將面臨金融體系崩潰並很有可能退出歐元區。
塞浦路斯目前主要的努力方向是在莫斯科尋求俄國政府的幫助,據信蘊藏在塞浦路斯水域的天然氣資源成為了其與俄國的談判中的重要籌碼。
在談判的關鍵時機,土耳其表示堅決反對「南塞浦路斯」擅自處理雙方共有資源,並將進一步以所有可能的合法手段維護其自身利益。在塞浦路斯金融危機不斷深化之際。土耳其的表態可謂雪上加霜。
考慮到複雜的歷史原因,塞浦路斯可能需要尋求新的途徑或和土耳其方面找到合理地分配方案。如果俄國能夠控制改天然氣田,將增加對歐洲能源需求的控制能力,這也可能會增加其他歐洲國家對此方案的排斥。
除卻歷史原因,目前,該天然氣田已經發現儲量達到了2000億立方米,以現價計算價值800億美元。該油田預計可以覆蓋歐洲天然氣年需求量的40%.塞國政府計劃在2018年實現天然氣出口。但有專家表示:
開採天然氣是一個漫長和花費巨大的工程。考慮到北美,俄國,甚至歐洲的頁岩氣開採技術成熟,到時全球範圍內天然氣供給將會非常充足。
即便塞國已經掏出家底,但看來並沒有足夠的吸引力。未來塞國尋求救助之路依然不甚光明。
| ||||||
日前,德勤全球礦業負責人Jeremy South悄悄從北京飛到台灣,拜訪中鋼與中油等公司,探詢投資或收購礦場的意願。他表示,「現在除了前三大礦業公司,全世界兩百多家中型礦場,上千家小型礦場都希望找人入股,甚至出售」,擺明「只要有興趣,其他都好談」的態度。 這段期間來台灣兜售礦場的,「扣掉重複的,差不多有十家礦場,」中鋼執行副總李慶超說。今年初,全球礦業需求緊縮,全球第二大礦業公司力拓(Rio Tinto)去年出現有史以來首次虧損,第三大礦業公司淡水河谷(Vale S.A),去年也交出十年來第一張虧損的成績單,全球最大的礦業公司必和必拓(BHP Billiton)日子也不好過,去年下半年,必和必拓淨利下滑五八%。 虧損的關鍵之一,就是中國買氣下降,採礦成本卻大幅上升,連帶的礦業投資交易跟著銳減。去年,中國礦業的購併案數目,僅三十八個,創下五年來新低。中國不買,國際礦業公司只好找台灣救命。過去,在國際礦場投資案中,台灣只能算是小咖,如今躍居重要地位,也算不景氣中意外的收穫。 |
美國第三大教育捐贈基金德克薩斯大學投資管理公司(Utimco)已出售3.75億美元的金條,並將再投資黃金期貨和其他資產上。
Utimco公司CEO Bruce Zimmerman在接受BBG電話採訪時表示:截至2月末的這3個月,公司已經買入7500萬美元的黃金期貨合約,購入約2.25億美元的發達市場債券,以及7500萬美元的新型市場的股指期貨,
Utimco公司管理約292億美元的資產,從2008年開始就購入黃金期貨合約以對沖通脹。自今年2月份以來,Utimco已經沒有買賣黃金了。持有的黃金現在大約11億美元,但成本價約為9.67億美元。
Zimmerman表示:「我們的想法是買入並持有黃金。當央行的貨幣政策開始緊縮時,我們就拋售黃金。」
紐約黃金期貨從2011年9月的1923.7一路暴跌,黃金ETF也從去年12月的歷史高點下跌了13%。這意味著投資者對大宗商品市場逐漸失去信心。
德州的立法機構正考慮批準成立國家支持的金條保管庫的議案,這項已經得到德州州長Rick Perry的支持。
UTIMCO持有的實物黃金很可能使德州的黃金保管倉庫成為未來美國以及國際黃金投資中心。
德州代表Giovanni Capriglione表示,成立黃金保管庫是當前的第一要務。大多數的美國人都在擔心美國經濟的崩潰。
由於對美聯儲的不信任以及對美元貶值的擔心,美國超過12個州已經把金幣和銀幣當做合法貨幣。
康菲石油公司宣佈計劃以50億美元出售哈薩克斯坦Kashagan油田的權益(Kashagan油田是全球最昂貴的能源項目),而這僅僅是康菲去年至少5宗美國海外油田權益出售中的一項。
據石油行業信息商PLS統計,康菲去年出售的海外石油資產價值接近110億美元。 出售所得資金大部分將用於投資在美國德州Eagle Ford 頁岩油田,和北達科他州Bakken頁岩油田。
康菲發言人則表示出售資產能為公司「捕捉未來新的機遇」。
另一家美國公司Hess能源也在做類似的事情,它正在出售在英國,阿塞拜疆和俄羅斯超過40億美元資產。 公司發言人說資金將用於不同目的,包括償還債務,增強財務。 Hess能表示去年在北達科他州的投資近31億美元,當地的原油產量增長了55%。
事實上Devon ,Marathon,Anadarko,Murphy,Noble Energy等美國石油企業過去幾年均在出售海外資產。 PLS報告稱資金除了流向德克薩斯州和北達科他州以外,還投向了科羅拉多州的Niobrara,以及賓夕法尼亞州的Marcellus頁岩油田。
德勤資深能源顧問Joe Stanislaw說:「每一個人都在想辦法提高在美國的能源行業的存在度。」
他們這麼做的理由非常簡單:石油公司在美國開採能源利潤更高。
利比亞,伊拉克和其他一些政府要收走石油公司90%的利潤,而在美國各州徵收的稅款,特許開採費很少超過50%。 這些公司對美國本土的地質狀況更為熟悉,當地有良好的法治環境,幾乎沒有暴力事件襲擊,還有技術工人和基準設施支撐。
《華爾街見聞》此前曾報導稱,在新的採掘技術推動的北美頁岩石油潮, 將使得美國在2020年可能取代沙特局全球石油產量之首。
諮詢公司IHS預期在2035年之前,對美國頁岩和其他「非傳統」能源項目的投資將超過5萬億美元。 來自美國本土和海外的石油公司均渴望享受這場頁岩盛宴。
目前美國直接或間接與這些新能源項目相關的工作有170萬個,IHS估計到2035年能源行業相關領域能支撐350萬個就業崗位。 未來2年內就有70萬新增崗位將兌現。
IHS經濟學家John Larson說:「對於一個相對疲軟的勞動力市場而言,這是相當可觀的就業數字。」
那些沒有頁岩資源的美國地區也受到了能源行業的帶動。
IHS說過去每增加4個能源相關行業的崗位就有1個出現在非頁岩資源州,紐約的房地產從業人員,波士頓的保險公司,以及伊利諾伊州的重型設備製造商都在能源熱潮中獲益。
【導讀】在眾多的收購案例中,易迅算是個異類:不僅創始團隊鮮有離職,而且如今已成為騰訊電商的中堅力量。在易迅創始人卜廣齊看來,如果說帶領一個創業團隊從創業走上市是一種堅持,那麼帶領一個團隊從創業公司融入一個大公司則需要智慧。正如一段完美的婚姻,首先是要選對人,其次是要懂得妥協。
來源:中國經營報 作者:姜蓉 (文章經i黑馬節選、編輯)
回顧易迅被騰訊收購的前前後後,卜廣齊有過掙扎和糾結,但是很快被理性取代。作為一個創業者,他始終堅持著一個原點:究竟要把企業帶向何方?一旦目標清晰,抉擇就變得容易。在他看來,創始人的價值不是控制一家公司,而是體現在對一家公司柔性的影響力。
融資:從VC到傳統企業
問題是要實現這樣的目標,光靠自有資金顯然是不夠的。京東的融資過程也給了卜廣齊一些啟發,於是卜廣齊開始找VC聊。然而,聊了幾輪下來,他發現了一個問題:當時中國B2C的網站都在虧損,所以估值的模式都是採用的是市銷率(PS值)的方法,所以在市銷率一致的情況下,營業額的差異代表著公司的估值差異。當時,京東的營業額已經是易迅的十倍。
「另外,VC投資時除了看一個企業成長速度、內部的精細化指標、未來發展空間,很重要一點,是要看其在行業中的地位。」卜廣齊表示,2008年,京東已經超過新蛋,除了這兩家,亞馬遜、甚至綠森數碼都排在易迅之前。
「要讓企業成長,驅動力是來自於資本,而資本的多少又是根據你的公司估值來確定,你的估值又是和你的營業額相關,而你的營業額又是和別人差十倍。這個時候,想通過拿VC的錢去與競爭對手競爭,還是很難的。」卜廣齊表示。此路不通,卜廣齊又在考慮其他的可能性。「融資的本質是拿錢。拿錢的核心的本質是獲取更多的資源,比如人才、流量、貨源等。」卜廣齊發現,當時行業裡面有資源的企業挺多的,恰巧2008年開始,許多有資源的傳統企業躍躍欲試想要進入電商行業。審時度勢之下,易迅決定放棄風險投資,轉而尋找戰略投資。
對於3C類電商網站來說,供應鏈資源直接決定了銷售額和利潤率。轉向戰略投資的卜廣齊希望在產業鏈裡尋找合適的「婆家」。最早來找易迅的是富士康,郭台銘親自帶團隊來上海約了易迅的三個股東一起吃飯。卜廣齊至今還記得:當時他們信誓旦旦地講易迅與富士康合作是「給老虎插上一對翅膀」,而這也是後來富士康做飛虎樂購的概念之一。
然而,與富士康談了幾個回合後,卜廣齊越來越覺得這並不是一個合適的投資方,關鍵的原因在於企業文化。「製造業是非常強調控制的一個產業,在他們的文化中,要把一件事情做好,一定要有很強的控制力,在某種意義上有些軍隊文化的感覺,軍隊文化最主要的就是流程和服從,這樣的公司一旦控股,就肯定會全盤控制我們,而互聯網公司的文化一般都是要保持一定的靈活性和創新力的。」卜廣齊認為,如果富士康只是資本進來,讓易迅獨立發展,未來可能會更好,但是用戰略控股的方式進入,恐怕不會有好的結果。因此,在控股問題上,卜廣齊及其團隊沒有讓步。
賣身:與騰訊各取所需
當行業處於拼貨源的時代,基本不用做推廣都能賣貨。到了2009年前後,大量的電商開始湧入,流量變得越來越貴。原先獲取一個新用戶才幾分錢,後來變幾毛錢,再後來變成一塊錢……用戶的獲取成本翻著倍地往上漲。卜廣齊在當時對行業的判斷是,在未來獲取流量將是企業經營中開銷的大頭,要更加重視這方面的資源而不是貨源的資源。因此,融資的方向也就變成了手握流量BAT。目標明確後,卜廣齊把投資人排了序:最佳投資人是騰訊,其次是百度,最後是阿里。當時,阿里還沒有將京東放在眼裡,阿里與易迅接觸更希望易迅來幫助阿里做物流體系,而不是B2C,而這又非易迅所願。
2009年3月,騰訊的電商負責人、也是如今騰訊電商平台部總經理、易迅網的CMO顧思斌來上海找電商同行做交流,那時的騰訊還是想做一個模式更輕,未來包容性更大的一種開放性平台,顧思斌此行的目的也是尋找合作商家。
正想找騰訊融資,結果他們自己送上門來,已經有所「預謀」的卜廣齊在發言時,單刀直入地表示,自己並不太看好這種簡單的業務層面合作,B2C進入大平台其實不靠譜,原因是大家同床異夢。要合作,那就是更深入的在資本層面的合作。
卜廣齊送出的「秋波」,給騰訊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卜廣齊在講起自己與騰訊的第一次接觸時表示:「就像男女之間的一見鍾情。」雖然彼此有意,但戀愛還是要談的。騰訊很快組織了由吳宵光(騰訊電商控股公司CEO)帶隊的團隊去上海參觀了易迅的倉庫。彼時,易迅的倉庫只有8000多平方米,而且還空了一大塊,條件簡陋。不過,易迅團隊給自己未來的「婆家」展示出的是創業精神以及對行業的瞭解。
吳宵光很坦率,他表示騰訊電商發展其實還沒有那麼清晰,方向上還需要更多的去探索。騰訊如果未來要真的投入到電商這個行業,不會用簡單的風險投資的模式進來,最終還是希望易迅成為騰訊電商大平台的一部分。卜廣齊也坦陳,那個時候自己也很猶豫,易迅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樣,如果真的與騰訊合作了,就像孩子送給別人,門戶都要變了,甚至連姓名都可能改了。猶豫的同時,他也覺得這是個好機會。卜廣齊一直相信一點:要想取之必先予之,要想得到騰訊資源的支持,還是要付出一定的代價。
然而,當時騰迅電商自身的發展戰略還不是十分明晰,斷斷續續談了一年,真到2009年底才決定投資易迅。首筆資金到賬已經是2010年初了,第一筆投資騰訊並未控股,只是保留了後續投資的權利。如果說第一筆投資是「試婚」的話,那麼騰迅於2010年後不斷加大對易迅的投入,直至完成控股也是緣於彼此磨合的比較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