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真明麗:一半貨賣不掉


2009-06-01  AppleDaily





 

【本 報訊】受金融海嘯冲擊,LED燈具製造商真明麗(1868)今年首4個月整體收入跌20%,不過,主席樊邦弘接受訪問時表示,5月開始迎接聖誕檔期定單, 且感到有回暖迹象,加上中央鼓勵節能減排,其間內地收入仍錄得單位數字增長,希望今年來自內地營收佔比由去年7.8%,提升至15%,2011年則達 30%。「有一半賣不掉!」樊邦弘指以前經濟不景氣,燈具銷售依舊理想,但今次情況逆轉,根本沒有生意,原本規劃5億美元產值,最後營收僅得2億美元。首 席財務官陳璋坦言,今年首幾個月業績未如理想,希望上半年仍見正數。

盼年底存貨盡消

真明麗去年毛利率跌6個百分點至 32.5%,縱然原材料及勞動成本已穩定下來,但管理層相信,今年毛利率持續有下調壓力,全因高價購入一定數量存貨,截至去年底價值約9.1億元。陳璋估 計,今年底才有望完全消化相關存貨,並計劃將存貨周轉天數由目前超過365天,縮減至180天。樊邦弘明言,行業產銷的路燈質素良莠不齊,為搶佔市佔率, 以及拉近與傳統路燈售價差距,旗下每盞LED路燈售價調低至3000元(人民幣.下同),毛利率約30%以上,遜於LED照明及裝飾燈的50%,而目前意 向定單約3萬盞。真明麗自設LED芯片廠已於本季投產,投資額約2.4億元,相比入口芯片,估計可節省生產成本2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283

里仁「賣不掉的好東西」 創十億營收

2010-6-21  商業周刊





一般的商業行為,都以獲利為最大 目標,而且以消費者需求為導向,有一家公司卻是從生產者角度出發,以利他精神為經營方向,更精準的說,這家公司是從賣「賣不掉的好東西」開始。

特 別的是,這家公司以這樣的理念,從一間十坪不到的小店面開始,十二年來,已經有七十家直營門市,五百位員工,年營業額超過十億元。

這是「里 仁」,一家販售標榜有機、健康、自然環保的蔬果與加工食品、日用品,也是全台最大的有機、健康產品的專賣店。

聽起來令人覺得不可思議,它如 何茁壯發展至今天的規模?

時間拉回十三年前,一位佛教人士日常法師成立了「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帶著一群佛家弟子推廣有機的理念,並 向農友們宣導有機耕作,然而,因為缺乏經驗,種出來的菜就像網球拍一樣,坑坑洞洞,還有果肉不紅、口感不甜的「貧血西瓜」,以及「拇指牛蒡」、「五爪胡蘿 蔔」等,可想而知,這些賣相不佳的農產品銷路當然不好,只能靠基金會的人發揮善心購買。

壓低售價,採取契作產銷

在經驗累積和 專家的協助下,有機農產品的種植技術有了改善,加入有機耕作的農友也逐漸變多,產品供應量隨之增加。然而接下來的問題是,農民們栽種了有機作物,卻不知道 可以賣給誰。

為了能讓有機產業持續發展,民國八十七年,基金會董事長賴錫源成立了里仁公司,賴錫源表示,透過這個通路平台,不但讓有機作物 有了出口,也讓消費者有購買有機產品的管道。靠著這些努力,里仁的產品從「賣不掉的好東西」逐漸變成「受歡迎的好東西」。

一般來說,超市通 路販售的有機農產品多為進口,而里仁因為和國內農民契作,價格相對壓低,經由口耳相傳,吸引越來越多消費者上門。

里仁雖是販售商品給消費者 的通路,卻是從生產者的角度出發,來決定所販售的商品品項和內容。

研發新品, 解決盛產難題

里仁商品部經理韓敬白舉例,民國 九十一年,稻米盛產,導致大量滯銷,有機米的情況更為嚴重,「都已經要收割新米了,倉庫裡卻還堆滿上一期的穀子。」當時里仁得知這樣的情況,開始和農友們 一起想辦法如何「消耗」滯銷的有機米。起初鼓勵大家多吃飯,後來發現這個做法速度太慢,最後,里仁找了多家食品廠商,研發出米饅頭、米麵包、米餅乾、米果 等新產品。

這些新口味的米類製品,出乎意料的大受歡迎,在里仁店鋪熱賣,韓敬白指出,當時曾經一天就用掉一千公斤的有機米,不但幫農友們解 決滯銷問題,也替有機米找到新出路。

三年前的中秋節前夕,一場強烈颱風使得花蓮地區災情嚴重,尤其是當地以有機、無毒方式栽種的柚子,禁不 起風雨摧殘,落果滿地,里仁為幫助農友,向他們收購這些柚子,「但肯定是賣不出去的」,於是里仁便找廠商合作,研發成「文旦柚茶」販售。

去 年,柚子盛產,這回除了「文旦柚茶」之外,里仁還找上有三十多年經驗的鳳梨酥工廠鴻福,希望鴻福可以仿效鳳梨酥的做法,利用柚子為原料製成柚子酥,老闆鄭 芳榮表示,柚子要剝皮、去籽,處理過程更為複雜,後來經由其他廠商的合作,才成功做出「文旦柚酥」。

看起來,里仁成立的目的是為了幫農友們 解決盛產、賣不出去的農作物,但是,要如何保證消費者一定埋單?

故事行銷,打動顧客的心

韓敬白指出,這些不使用或盡量減少農 藥和化肥的有機作物,對環境、對人體都是正面的,而里仁也會在店內透過店員和顧客講解每項作物背後的故事,「消費者是會被感動的!」他說。

「至 少和我們合作的農友,可以有較穩定的收入,對於靠天吃飯的農業來說,是一種很大的支持。」韓敬白說,里仁不擔心店內商品賣不出去,「唯一的風險大概就是農 友不願意再栽種有機作物,賣給我們。」

韓敬白特別說明,里仁不是「有機商店」,他表示,所謂的有機,是要通過農委會認證的,標準較嚴格,而 有些作物只能盡量做到不撒農藥、不用化肥。至於里仁的加工食品,則是在製程中盡量少用化學添加物。

台灣有機產業促進協會理事長陳世雄指出, 目前國內有機相關產品約有五十億元的市場,許多大企業也看好這商機,紛紛投入這塊市場,如統一集團旗下的統一有機及聖德科斯、中天生技轉投資的棉花田生機 園地,經營者越來越多。

而隨著有機風氣盛行,里仁近五年來每年以十家以上的店數成長,如今在全台已有七十家直營門市,韓敬白強調,「絕對是 有那個(需求)量在才會一直開店啊!」

打破商場既定規則還能成功,除了需求,更應該說是一種回饋與利他的情感推動了里仁的今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320

凡客總庫存高企引質疑:防通脹還是賣不動

http://news.imeigu.com/a/1331744460156.html

在凡客誠品上市文件披露出14.45億元的總庫存以後,美特斯邦威、海瀾之家等服裝品牌的「高庫存」問題開始引起關注和擔憂。對此,昨日有電商業內 人士認為,對於毛利較低的服裝品牌而言,一部分庫存其實只是企業應對面料上漲的主動措施。這一觀點也引發服裝界與電商界的熱議。

凡客庫存為防成本上漲?

「凡客工廠倉庫爆倉,現在基本上給錢就能走,一個倉庫幾十萬件衣服都不單出,全包倉急於處理……」針對這則有關凡客存在巨大庫存問題的微博,一位業內人士昨日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懷疑。

該人士透露:「網上傳出的凡客庫存中,包括目前依然在銷售的冬季產品,此外春夏兩季的產品也已經設計生產了一部分,因此應該不是所謂的積壓庫存。」 他進一步說,「實際上,為了應對服裝成本上漲,凡客還預備了一些半成品,以便未來直接進行二次加工。比如白板T等,此外還有可能也囤積了一些日常銷售的基 礎款,以提高網絡品牌的供應鏈快速反應機制。這些才是構成凡客整體庫存的基礎」。

但上述人士也透露凡客「死庫存」確實存在。「2011年的秋季庫存勢必存在,這不用避諱。每一家銷售產品的企業都會有死庫存。我認為對於網絡品牌而言,凡客的情況並沒有像網絡傳言的那麼可怕。」

服裝企業沒必要囤貨防通脹

雖然電商人士認為凡客「高庫存」存在合理性,但在服裝行業人士看來,即使有部分「提前備貨」商品,數量也應該有所控制。

「基礎款、常規款的確是服裝企業提前備貨的最佳選擇,但由此產生的庫存在整體庫存中最多佔到10%左右。」派尚服裝搭配學院院長康藍心認為,「提前 備貨」一說並不能完全解釋凡客的高庫存。業內普遍認為,面料價格持續上漲是每個服裝企業都必須面對的問題,但是用壓貨來緩解面料上漲的問題顯然不是明智的 選擇。「畢竟,面料成本在服裝成本中的佔比相對比較低。」康藍心如是說。

在傳統服裝領域,服裝價格中面料與銷售價之間的比例至少在1比7左右,大部分新款服裝的面料成本只佔到售價的一成。

康藍心認為,凡客造成高庫存的原因不排除其採購環節的問題。凡客的一款服裝,會出現幾個或者十幾個顏色。但在業內人士看,有些顏色款式並不適合日常穿著,肯定會賣不動,這是其造成死庫存的成因之一。

中華全國商業信息中心發佈的數據顯示,零售業銷售額已開始下降,上月服裝類零售額降5.53%。業內人士認為,經濟市場整體的「不景氣」也造成服裝企業的庫存增加。

網絡品牌情況好於實體

在電商業內人士看來,網絡品牌與傳統服裝企業還尚不能橫向比較。「雖然服裝品牌庫存是共存問題,在報表上看來,網絡品牌勢必要更『難看』一些,但同 樣數據下,網絡品牌的實際情況會優於實體。」一位服裝類電商人士認為,實體服裝品牌,比如美特斯邦威等等,一般會壓貨給渠道商,造成虛假銷售,但網絡品牌 沒有渠道商,不存在壓貨的問題。

康藍心也表示,傳統服裝企業是一個銷售店面就需要一個庫房,而網絡服裝企業可能全國只需要一個大庫房。網絡服裝企業比傳統服裝企業在庫存成本上要低 很多,這可能也是凡客對於高庫存有恃無恐的原因。而相對傳統行業更低的毛利也讓網商對價格更加敏感。資料顯示,凡客誠品的純生產成本佔其銷售的40%多, 遠高於傳統服裝品牌。「因此,面料價格上漲對凡客等平價網絡品牌的影響更大。」

此外,上述人士認為,電商的焦點地位也會讓問題放大。「美特斯邦威去年庫存29億、李寧去年上半年庫存9.92億、海瀾之家去年末存貨賬面價值38.63億元,這些數據也都很有新聞價值,但電商一般都會吸引更多目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958

庫存服裝三年賣不完三大利器難破題

http://www.21cbh.com/HTML/2012-6-19/1NNDIwXzQ1NjQ1NQ.html

高庫存問題近一兩年最讓服裝行業頭痛。

從去年到今年,因庫存問題IPO被否的服裝企業也不計其數,比如威絲曼服飾、維格娜絲時裝、淑女屋、舒朗服飾以及海瀾之家等。鞋服分析師馬崗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如果把目前全國庫存的服裝拿出來賣,只怕三年都賣不完。」

服裝企業不斷嘗試打折、電商、直營,以及回購等方式去庫存。不過,這些方式依然很難真正解決庫存問題。

利器一:瘋狂打折

打折是服裝企業促銷去庫存的傳統做法。

上 海市康橋東路美特斯邦威總部倉庫相關人士對記者表示,每年他們都會舉行幾場特賣會來銷售庫存。中金公司研報統計稱,美邦服飾現有300多家折扣店專門打折 清理庫存。在競爭白熱化的當下,很多品牌剛上市的新品都會選擇打折。一位服裝行業研究員對上市公司調研後對記者稱,有些品牌新品一上市就會打8.5折或者 是8.8折,庫存則打3~5折。

李寧首席執行官兼總裁張志勇曾公開表示,2012年,零售店折扣率將達24%~25%,工廠店及折扣店折扣率為50%~53%。

然而,打折過度對代理商的積極性也會造成挫傷。一位二線城市休閒服裝代理商杜先生對記者說,除去人工、店租,盈利空間已經十分有限,只要品牌的直營店一打折,自己幾乎賺不到錢。

對於深耕品牌,定位中高端的一些服裝企業來說,打折只是針對尾貨的一種促銷方式。七匹狼上海地區一位負責銷售的人士對記者稱:「花幾個億請明星代言,做廣告,如果打折氾濫,品牌形象到頭來不就一文不值?」

利器二:電商化

去庫存的另一個方式,就是讓企業又愛又恨的電商渠道。

無底線的價格戰讓企業有時候不得不以近乎於零的利潤來快速推貨,成為一種「斷尾求生」的不得已之舉。以安踏的今年某新款休閒男鞋為例,在實體店賣239元,而在天貓商城,團購價則為155元,相當於打了對折。

361度年報顯示,將重點拓展電子商務,已通過獨立的第三方代理,在淘寶網銷售鞋服產品。李寧、安踏和匹克也都曾在年報中提到,要繼續加強電子商務渠道建設,以適應當下的消費需求,應對高庫存的情況。

環球鞋網數據顯示,以中國運動品牌基地福建泉州為例,目前已有近七成鞋服企業涉足電子商務。去年,安踏的電商銷售額為1.6億元,特步1.2億元,鴻星爾克1億元,喬丹為5000萬元。

馬崗對記者說:「中國大部分服裝企業做電商,不是為了建設網絡品牌,而是增加一個去化的渠道。若長期以此為目標,進行價格廝殺,對品牌的傷害會非常大。」

不 過,如果控制不好,電商渠道反而更容易造成庫存。以電商品牌凡客誠品為例,截至去年三季度末時,凡客的總庫存量高達14.45億元,幾乎是其2011年銷 售額的一半。 凡客這類服裝電商品牌,靠的就是低價來爭搶線下市場,當出現滯銷款式時,很難再像線下品牌那樣靠大折扣促銷來消化庫存。

利器三:直營模式+彈性供應鏈

為控制新存貨的產生,美邦服飾從2010年以來,以五倍於加盟店的成本,在一線城市建立直營店和折扣店,逐步加大對銷售終端的控制力度,截至今年一季度,直營店銷售收入達到總收入的45%。

然而,從加盟店走向直營店的模式,也宣告了美邦服飾「輕資本化」模式的結束,「重資本化」模式的到來。直營店比重越大,意味著運營成本越高,要求企業具有更為安全的現金流水平,以支付各種經營開支。

「有 一定比例的直營店,對企業來說是一個安全通道,但也要以企業的資金情況來考量。」馬崗舉例稱,比如一個區域的購買力只有2000萬,但生產出來了3000 萬的貨品,那怎樣才能讓消費者把多餘的1000萬買回去呢。「還是得從生產和製造這個源頭上控制,比如降低產品的同質化、地區渠道不要過於密集等。」

目前,國際上也只有ZARA、H&M、優衣庫等幾家企業能夠真正做到庫存的有效控制。前兩者是款多量少、高速換代,後者則是依靠精細的流程控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551

沃爾瑪創始人:放在桶裡賣不出去 就掛到樹上試試

http://www.chuangyejia.com/archives/20962.html

沃爾瑪創始人山姆·沃爾頓

1945年,山姆·沃爾頓在小鎮上只有一家「五毛店」的時候,就一刻不停的想法兒促銷:價格永遠比別人低20%;請馬戲團表演吸引人氣,搞抽獎和比賽。46年時間,他的促銷讓營業額一路瘋長,成為全球最大零售商。

山姆·沃爾頓(1918-1992)自傳《促銷的本質》一書會告訴你,促銷不只是打折、贈品那麼簡單。近50年的零售生涯中,山姆·沃爾頓將「促銷」使到出神入化,並上升為他的核心經營學。

以下是山姆·沃爾頓精彩觀點摘錄:

重視每一分錢的價值:

現在,只要談到沃爾瑪,必不可免的一個說法就是:節儉。

時至今日,沃爾瑪的資產已經超過500美元,有人問道:為什麼依然如此節儉?答案是:我們重視每一分錢的價值。我們要向顧客證明我們存在的價值,這就意味著,除了優質商品和服務,還要幫顧客省錢。沃爾瑪公司每浪費一塊錢,實際就是讓顧客多花一塊錢。而每次幫顧客省下一塊錢,就在競爭中領先了一步。

低價銷售 總利潤更多

低價銷售,總利潤更多,這個簡單的道理,改變了整個美國零售商售賣和顧客購買商品的方式:比方說我以80美分的價格買進一件東西,如我將它的售價定為1美元,賣出的數量,會是定價為1.2美元的3倍之多,總的利潤會多很多。

這正是折扣銷售的精髓所在:通過打折,你能賣出更多的東西,並達到這一目的——你將零售價定低些,所賺取的利潤遠大於你將零售價定的較高時賺取的利潤。用零售業術語來說,就是你降低標價,卻獲利更多,因為銷售總量增多了。

放在桶裡賣不出去,就掛到樹上試試

自我成年以來,沒有一天不曾花上些時間考慮關於銷售的問題,要承認這點實在有些為難,不過這是事實。我懷疑,相比這個國家絕大多數其他的零售業管理人員,我更多地強調商品的銷售和促銷的重要性。那是我內心深處一種純粹的喜好。我喜歡銷售,促銷是我經商生涯中最喜歡做的事,沒有之一。我真的很喜歡挑出一件商品——也許是最基本的生活日用品——然後喚起人們對它的注意。

任何商品,只要你把它從天花板上掛下來,你就肯定能把它賣掉。所以我們購進數量巨大的某件商品,擺在店舖裡最顯眼的位置,對它進行大肆宣揚。要是大家都知道這件商品賣得不太好,我們就把它撤下來,放在店面的普通櫃檯。這是使得我們公司在創立伊始就彰顯與眾不同的原因之一,也是令同行很難與其競爭的因素之一。

我們時刻需要面對的一個問題就是:保持我們的價格比其他任何店都要低。我們全身心地致力於此。

我們的理念很簡單:當顧客想到沃爾瑪時,他們就會想到低廉的價格和保證滿意的承諾。他們能夠非常確定,自己再也不可能在別的任何地方找到更低的價格,而且,要是他們不喜歡自己買的東西,可以拿回來退換。

-放在桶裡賣不出去,就掛到樹上試試;

-一次只考慮一家店,一次只促銷一件商品:從主管到店員,必須都參與「單項產品促銷競賽」;

-無論是誰,無論何時,只要十步之內有一個顧客,就要對他微笑,注視著他的眼睛和他打招呼。

絕不因為上市而改變經營策略

作為企業的領導者,我們絕對不可能被某些零售業分析師或是紐約的金融機構牽著鼻子走,我要我們在接下來十年裡始終如一的這樣做,不管我們的增長率是15%、20%還是25%,我們的員工和顧客,都會得到更好的回饋。

一切努力都圍繞顧客這個中心

在我從事零售業的整個生涯中,我一直遵循著一個指導原則,在零售業中獲得成功的秘訣就是滿足顧客的需要。實際上,要是你從一個顧客的角度出發,你會有很多要求的:商品種類豐富、優質廉價、良好的售後、友好懂行的購物服務、便利的時間、免費停車場、愉快的購物環境。當你來到一家店,它超出了你的期望,你就會喜愛它。要是一家店讓你感覺到不便或是不愉快,或是無視你的存在,你就會討厭它。

要做大 也做小

沃爾瑪規模越是擴大,著眼小處就越是重要,因為這一點正式我們成為一家大公司的原因——從不在行動時把自己看成了不起的大公司。

對我們來說,著眼小處是一種生活方式,幾乎成了一種習慣,而且我覺得著眼小處是一種幾乎任何企業都能靠它盈利的方法。你的企業越大你可能會越迫切地需求它。

无觅相关文章插件,快速提升流量


以下是沃爾瑪施行的六種較為重要的方法,以真正坐到著眼小處。

1、一次只考慮一家店

必須不斷降低商品價格、提升服務質量、保證在我們店裡買東西的人滿意。這不是什麼因為我們想要,就能從主管辦公室遙控指揮的事情,必須得一個店一個店、一個部門一個部門、一個顧客一個顧客、一個員工一個員工的去進行。

例如,我們在佛羅里達州的巴拿馬城有一家店,而在5英里之外的巴拿馬海灘又有一家店,但實際上就商品種類及客源而言他們是完全不同的。一家是為去海灘的遊客開設的,另一家則是普通的沃爾瑪店,為住在鎮上的居民開設。公司儘可能在每一家分店設置以為負總責的銷售員,同時儘可能將其他的銷售員培養成店裡各部門的負責人。

2、溝通溝通再溝通

要是不得已把沃爾瑪的體制濃縮成一個詞,那可能就是「溝通」,因為它是我們成功的真正關鍵之一。我把有關信息共享方面的經營管理文章看成是公司一個新的能量源泉。當我們的分店數目用一隻手就能數過來時,我們已經在這麼做了。當時,我們認為應該讓分店的經理瞭解有關他那家店的所有數據,後來我們又開始將這些數據同分店裡各部門的負責人分享。我們在發展過程中一直這麼做的,這也是我們為什麼會投入數億美元建設計算機和衛星系統的原因——為了盡快地將所有詳細資料在整個公司內傳遞。

3、聽取基層意見

作為沃爾瑪公司的董事長,所有科技方面投資的最終決定權當然在我手上,事實證明,這些支出對於對於我們的成功的確很關鍵。但老實說,我從沒把計算機看得多麼神乎其神,它就是個輔助工具。計算機不會——也永遠不會——代替你到各個分店巡查,代替你考慮將來的情況。換句話說,計算機能告訴你已經賣出了多少錢,甚至精確到一分一釐,但它不能告訴你將來能賣出多少錢。

4、下放責權

一家公司發展的越大, 對於我們來說,將責任和職權下放到一線,特別是下放到那些清點貨架、同顧客打交道的部門經理手中,就變得越重要。 我們採取的最出名的方法其實是關於著眼小處的經典案例,我們把它叫做「店中之店」。

我們一直嘗試在自主管理和中央控制之間找到最佳平衡點。當然,同任何一個大型零售企業一樣,沃爾瑪也有一些規章制度是要求所有分店遵循的,有些商品是每家分店都必須擺上櫃檯的。不過我們也採取了許多措施來保證各個分店擁有一定的自主管理權。

5、集思廣益

這一條與下放責權是並行的,我們一直在尋求新的方法鼓勵分店員工將自己的想法送上來。我們會邀請哪些想出方法——像是某件特別的商品或是別緻的陳列方法——真正能對自己所在分店有所改進的員工來同我們分享他們的點子。

將這一條付諸實際,單項商品促銷比賽是個很好的例子,從部門經理級別往上的每個員工都能選擇一件他們想要促銷的商品——不管是進行大型展銷還是別的方式,然後看看誰的商品能創下最高的銷售數。這個比賽不僅僅是個促銷手段,也是一種教育我們的員工怎樣成為更好的商人的辦法,能夠讓他們瞭解怎樣挑選一件合適的商品、並且想出創造性的辦法去銷售活者採購它,活著兩者兼得。

6、保持精簡

不管什麼時候,要是一家公司像沃爾瑪這樣飛速發展,就會出現許多重複的機構,同時也會出現我們不再需要的業務部門。 沒有哪個老闆或是員工真正喜歡同這樣的事情糾纏不清。這不過是人的本性,沒人希望自己的工作或是為自己幹活的人被裁掉。但對於一家公司的高級管理層來說,時刻考慮這一問題是不可避免的職責——為了確保整個公司未來的穩定發展。

一直以來,我處理這一問題的方法就是堅決執行我們只擁有5家分店時我改採用的相同準則。那時候,我設法推行2%的營業費用制度。我們從5家店發展到2000多家店,這條基本準則從沒有變過。

一個零售行業的人總是問我2%的規定是從哪得出來的,其實我不是憑空想出來的。早些年間,絕大多數公司把銷售額的5%拿來做營業費用。但我們一直力圖精簡。我們用更少的人員運營,同其他公司相比,我們的人幹的活更多。我們應該比競爭對手更有幹勁、更有效率。

總結:

我們的的確確改變了這個國家零售業的運作方式。差不多從一開始,我們的目標就是薄利多銷,想方設法運用我們的力量同供應商打交道,以期能夠向顧客提供最優質的商品。現在這一行裡,還有不少人仍然想方設法提高商品售價,不管不顧現有情況,他們的想法就是錯的。我要告訴你:那些不為顧客著想,不關注顧客利益的公司,早晚會垮台的——要是他們現在還沒的話。那些貪心不足的傢伙注定會被淘汰。

我相信我們考慮問題的方式是對的,在十年之內都會非常管用,甚至到下個世紀也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1712

郭董大電視賣不賣 靠他的破壞力

2013-04-29  TCW
 
 

 

四月十五日,上海,美商中經合創投的年度股東大會,照慣例以介紹未來趨勢的演講開場。

王蔚,Vizio董事長兼執行長,是今年受邀講者之一。Vizio在十年內幹掉日系大廠索尼(Sony)、東芝(Toshiba),如今是一家營收二十四億美元、在美國與三星輪流當王的電視品牌公司。

中經合董事長劉宇環在Vizio草創時投資了三百萬美元,退場時,「至少賺回二十倍」,也就是約六千萬美元,成了中經合創投高獲利的代表。

智慧電視,是中經合為上百名來自全球的投資人挑選的投資標的。王蔚,是北美最當紅的大電視王,正力推智慧電視,鴻海董事長郭台銘當初為投資夏普,還拉攏他投資日本堺工廠,由鴻海為Vizio代工製造,聯手在全球點燃大電視戰火。

根據市調機構DisplaySearch統計,Vizio光是去年在美國黑色星期五假期就賣出十二萬四千台的六十吋電視,市占率六○%,是鴻海去年十一月與十二月在台灣市場一萬台的十一倍。

換句話說,鴻海的大電視,幾乎全由Vizio幫它賣。而郭台銘的電視越做越大,五月將開賣的七十吋,還是要靠王蔚。

一創業就定位「便宜」在三星不做的價格帶長大

現年五十歲的王蔚,是台灣出生的美籍華人,十二歲隨父母移居夏威夷。南加大畢業後進入大同美國分公司,後創立螢幕顯示器公司美格(MAG)。

二○○○年,在美國聯邦通訊委員會(FCC)決策之下,全美家庭進行了一波換機潮,這是一個完美的時機,「可以賣三千塊的東西,為什麼他們(指當時電視業者)要賣一萬塊?」工程師出身的王蔚當年嗅到新商機,也讓Vizio打從一出生就定位在「物美價廉」。

二○○二年,王蔚用六十萬美元在加州橘郡成立Vizio;二○○七年第二季,在北美賣出六十萬台,當年登上北美電視王的寶座。當時搭著政策順風車,Vizio切入低價電視市場,當其他品牌才從八千美元降價到六千美元,它已殺到一千五百美元。去年底推六十吋電視,只賣九百九十九美元,低於市場三成至五成的破壞行情價。

就這樣,日系大廠結束了在美國四十年的風光,市場由後來居上的三星和Vizio盤踞。Vizio的制勝之處在哪裡?「性價比(性能與價格之間的比例關係)!」一位康寧玻璃經營主管指出,Vizio找到一個價格區間,是三星不願做,而低階品牌又沒能力做的,現在看來,它是做對了。

一上市就顛覆行情奢侈品變大賣場平價貨

政治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教授溫肇東表示,大賣場賣電視不稀奇,但是把原本是奢侈品的大電視,變成平價品在大賣場販售,價格從原本的七萬到八萬元,變成一萬到三萬元,這是Vizio帶來改變最特殊之處。

當你去大賣場買衛生紙順便帶一台大電視回家,這就是Vizio的威力,它不僅搶人家生意,也破壞市場秩序。

眼前成績斐然,但王蔚二十六歲當老闆,三十歲賺進人生第一個一百萬美元,三十五歲不到卻慘賠四千萬美元,如今再站起來,與他相識超過二十年的瑞軒科技董事長吳春發說,他個性變沉穩了,「以前想得多,腦袋有很多創意,現在做得多,執行力很強。」

一間公司僅四百人用「小」戰術抗衡全球龍頭

王蔚公司只有四百二十五人,要對抗全球擁有二萬五千名員工、規模比他大了近五十八倍的全球電視龍頭三星,他的執行力就表現在通路經營上。

挾著龐大行銷費用的三星,在北美深耕三十年,相比之下,Vizio沒有本錢打大規模戰爭,王蔚的通路戰術不玩大,而是玩得精,把資源放在六大通路上,一年並拿出八千萬美元的資金做行銷。

要玩得精,就得要深知每一個通路的特色。王蔚說,走進好市多(Costco)的消費者是年平均收入在七萬五千美元的高收入族群,這裡的電視可以「貴一點、好一點、大一點,百分之百是智慧型電視」;但三千多家的沃爾瑪(Walmart)只能智慧型電視和一般液晶電視賣各半,因為消費者很在意價格。

全美另一家大型零售商塔吉克(Target)的顧客,「則是太太在做消費決定的,Vizio去年在此的行銷活動色調是紅色和白色。」而你以為亞馬遜(Amazon)什麼都可以賣?「錯,」王蔚說,「因為運費考量,最好賣中小尺寸電視。」

去年底Vizio進駐百思買(Best Buy)這家專賣科技產品的電子通路,是Vizio品牌之路的再提升。其顯示,Vizio可不是一般白牌電視,它打的是一場品牌硬仗。

溫肇東表示,台灣品牌要在全球最富有、有三億人口的美國做出成績,非常困難,一九八○年代在美國喊出「Sorry, Sony」的普騰(Proton)曾在美國曇花一現,之後也少有台灣人主導的品牌在美國市場做起來。

郭台銘投資的堺工廠,生產適用六十吋電視以上的面板,去年虧損新台幣二十二億元,他這筆個人投資能否在今年轉虧為盈,就要看王蔚能否再打出更精彩的大尺寸電視戰了。

【延伸閱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157

【敗局】「賣肉」賣不動,美色情雜誌《閣樓》申請破產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50640.html

成人雜誌《閣樓》的出版商FriendFinder Networks(FFNT.PK)週二申請破產保護。該公司在破產文件中稱,希望藉此降低債務負擔,此前公司某些貸款的償付遭遇了困難。

FriendFinder Networks提交破產法庭的文件顯示,這家控股公司所估算的債務在5億至10億美元之間,而資產已不到1000萬美元。除知名的《閣樓》的外,FriendFinder還經營adultfriendfinder.com等網站。

湯森路透集團的財務數據顯示,至少從2008年以來FriendFinder就沒有實現過淨盈利。而今天的法庭文件顯示,在截至2013年6月30日的四個財季中,該公司的總營收還有2.937億美元。

FriendFinder在文件中還稱:「雖然用戶興趣依舊訪問量也很高,但本公司已不能向第一順位票據的持有人支付某些款項,也不能向第二順位票據持有人支付現金,依據各自的契約這些已構成違約。」FriendFinder指出,已經與某些高級債的債權人達成了重組資產負債表的協議,公司已啟動破產保護申請以執行資本重組計劃。

2010年,主要競爭對手花花公子娛樂公司曾報價2.1億美元收購FriendFinder,但這一交易後來宣告破裂。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5416

【混合之辯】“混合所有制是個‘制’,不是賣不賣股份”訪北京大學法律經濟學研究中心主任鄧峰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03422

2013年9月4日,北京公交集團定制的商務班車正式亮相。在北京版國企改革方案中,提出了到2020年,80%的國有資本集中到公共服務等領域。 (CFP/圖)

我們通過法律賦予了國企的特殊性,比如壟斷地位,前提條件應該是它是全民的,國企應該是國有公產而不是國有私產,國企改革應該站在全民和社會公益的角度去進行。

有些所謂混合所有制改革,變成某些人分享壟斷收益,變成了某種分肥。

混合所有制是個“制”,不能只理解為怎麽分一堆財產。不僅僅是股份賣或者不賣,混合所有的實質是公司治理的改革。

混合所有制兩難

南方周末:三中全會提出國資改革要由管資產轉向管資本、實行混合所有制,一種觀點認為這意味著國有資本控制力的加強,混合所有制的結果必然是國進民退,另一種觀點則認為這可能是國退民進、民營資本進入以前不能進入的領域展開平等競爭的契機,還有人認為是利益相關者“化妝逃跑”,廉價接手國資,如何評價這些觀點?

鄧峰:究竟是把國有企業繼續做大做強,還是讓民資進入國有壟斷的、擁有特權的、關系國計民生的關鍵產業?如果說做大國有資本是以放棄市場、私營企業和新興的經濟部門為代價,借國有資本的概念完成國進民退,那可以說是改革的倒退,和改革本身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目標是相背離的。

但如果讓民營資本進入國有壟斷領域,我覺得也是不公平的。現在很多地方搞的所謂混合所有制改革其實是讓現有有錢人能夠分享壟斷收益。

比如最近新聞爆出的16億元買下中信國安近千億國企15.8%的股權的案例。我們在現行的國有資產管理法律體系中有一個漏洞,它並不涉及轉讓資本,而是以增資擴股方式讓其他人進入,用2元錢購得5元錢的股份,這是沒辦法防範的。中信國安這種情況很典型,民營資本進入等於攤薄了國有資本的權益和價值,你原來不肯讓國企私有化的原因,是因為它是全體人民的,可是你現在如果要松綁,讓一部分民營資本進入,而這部分民營資本獲得的是通過國家主權的管制獲得的壟斷收益,本質上它和稅收一樣,應以公平的方式分給全民。

我認為,原則上如果國企賺錢很多,就應該少收稅,稅收和國企上繳利潤應該是相互替代的關系。如果不減稅,那麽這些錢如何進行分配,在全國人大作為全民代議機構能夠有效約束政府預算的前提下,是否可以考慮由人大來決定投到什麽地方,比如教育、醫療、公共產品的提供等。然後以購買的方式而不是直接提供的方式,而且不僅從國有企業,也從私營企業那里采購公共服務,才算真正的公平競爭,機會平等。而不是讓民營資本在國有企業里持股,分一杯羹,我覺得這不是什麽公平的方式。

國企改革應該是一個系統改革,想好了再改,而不是變成某些人在現有格局下分一杯羹的結果。我們通過法律賦予了國企的特殊性,比如壟斷地位、特殊租金等,但這種特殊地位的前提條件是它是全民的,應該是國有公產,國企改革應該站在全民和社會公益的角度去進行,任何改革都不能背離了這個前提。

南方周末:聽起來你覺得混合所有制面臨著兩難的境地?

鄧峰:的確是一個兩難處境,關鍵問題是如果把國企看成了一堆財產,怎麽分這堆財產,就非常糟糕。混合所有制是個“制”,是個公私混合的制度,不能把企業只理解為一堆財產。在經營範圍、市場管制的封閉程度上,在公司治理層面、公司行為、績效評估上,都可以討論混合所有,而不是僅僅股份賣或者不賣。

我認為混合所有的實質是公司治理的改革,即股東平等,使公司成為一個建立在代議制基礎之上的利益共同體,這樣才不會出現幾大央企集團董事長、總經理一夜之間對調,或者國資委要求所有央企都應該有個主業,非主業投資比重不能超過10%等等。國資委管的很多是上市公司,這麽做你征求其他股東的意見了嗎?其他股東能同意嗎?雖然你是大股東,但也並不是說你想怎麽做就怎麽做。所以混合所有的前提是良好的公司治理。

最溫和的改革方向,也應該是向全民分紅

南方周末:關於國有企業的分類,現在各省市的國資改革方案分類標準不一,主流的分法是分為公益類、功能類、競爭類三類,對此外界爭議也很大,你怎麽看這種分類標準?

鄧峰:所謂分類監管提了很久了,1994年的國有資產管理局有一個官方版本——分為經營型、資源型和行政型三類,寫入了教科書的。但這三類劃分有很大問題,所謂資源型,其實是采用特許形式交許可費,資源是國家的,私人以向政府買特許的方式來使用資源。行政型的是指行政事業單位里的國有資產。所以這兩類都只適用於財產,而不適用於企業。企業在我國只有一種,就是國家占控股地位的、由國家直接經營的,但在法律上的主體資格是按一般的商事企業所遵循的公司法來註冊的、競爭性的、以營利為目標的企業。

記得好幾年前,有一位國資委人士在一次會上提出按公益性和競爭性來劃分國有企業,講完國資委就否認了這種說法,因為這是違反企業國有資產管理法的。里面規定得很清楚,國有資產有保值增值的責任,這就是說只有競爭性或營利性一類。

今天把國企劃分為公益、功能、競爭三類,也面臨類似問題,它與現行法是沖突的,也不是一個層面的劃分。公益類是從目標上來界定,功能類是什麽呢?競爭類,說的是公的屬性還是私的屬性呢?和競爭相對的是壟斷,那麽我們可以說公益類和功能類是壟斷企業嗎?邏輯上不能自洽。

南方周末:國有企業的分類,有國際慣例或通行理論可循嗎?

鄧峰:國際上國有企業的分類,第一個層次是公共企業,大陸法系把它叫做公法人。這種企業各國都有,它承擔公共產品和服務的提供,和商業企業相比,它是不完整的,表現在它的經營範圍受限制、不以營利為目的、具有壟斷性地位等。

第二個層次是把國企視作競爭性的私人商業企業,不分成公法人和私法人。大多數國家都不允許出現這種情況,但有兩個例外,一是石油公司,二是主權財富基金。

除此之外,在少數國家也有兩類國企,一類是在英聯邦國家,1980年代進行私有化時,很多上市企業中國家持有股權,但不行使投票權,也不參與分紅,稱為“黃金股”,是一種社會化的商業企業;另一類是新加坡、俄羅斯和一些海灣國家的國有企業,這些企業是國有資本出資建立的,由職業經理人管理,也從事營利性活動,可每一年它的利潤都要分給全民。

我們國家接近最後一類的新加坡模式,這種模式就是國有資本以私人企業的方式組織起來,進入競爭性領域,與其他公司一樣從事營利性活動。但我國的國企又有一部分的合法性是建立在提供公共產品的基礎上的,我們叫“關系國民經濟命脈和國家安全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按說它提供的是公共產品,可它仍註冊為普通商業公司,或已經完全進入市場競爭了,但它的利潤是上繳給國家財政,而不是分配給全民。換句話說,它所獲得的收益並未被視為一種稅收的替代。

南方周末:如果按照這個框架,中國的國有企業改革方向應該是哪一種國有企業?

鄧峰:按激進程度的不同,比較強調國際化的學者大致可以分為三種觀點,第一種,大部分學者希望向新加坡和俄羅斯學習,即國企保持目前的盈利性水平的情況下,向全民分紅,這是一種最溫和的觀點,但我認為這並沒有解決國企的治理問題;稍微激進點的觀點是我比較贊成的,即英國模式,把國企變成社會化的商業企業,實行債權化管理,政府放棄對國有股權利的行使,企業徹底按市場原則來運營,政府在里面沒有私利;更激進的一種觀點,是主張徹底的休克療法和私有化。

還有一種觀點是恢複公法人制度,使國企變成行使公共職能的特殊企業,幾年前世界銀行和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合作出版的《中國2030》里提過這一方案,這也是一部分國內學者的主張。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9559

雙匯的產品真的賣不出去了? 瘋狂_de_石頭

來源: http://xueqiu.com/4080074145/32743606


這是我統計出來的雙匯三季度從06年到現在的銷售額情況,由於資產註入我們可以分為11年前和11年後,第二列是總收入,第三列為單季收入。

我看到其中有兩次異常,一次是11~12年的單季負增長,而另一次就是最近的單季負增長,下面我們來溫習一下這兩次負增長,11年3月,雙匯爆發“315危機”其收入情況如下圖所示:

可以看出,在3.31日的報表反應不太明顯,而到了二季報,收入暴降,但是到三季報,收入居然完成了10%的增長,這是為什麽呢?我相信是補貨的原因!

再來看看2012年呢?收入為何下降了?那時候高溫肉已經不行了麽?很顯然不是,一個信息讓我發現了其中的奧秘——氣溫,搜索“2012年 高溫”百度第一頁僅有一條是實用信息,而是發布日期是2012年7月2日,也就是說,這一年高溫來的較早!因此我們看到了這樣一組數據:

2012-09-30             29,058,100,000.000                     ↑9,307,800,000.000

2012-06-30             19,750,300,000.000                     ↑9,888,720,000.000

沒錯,二季度比三季度收入還要高!

再來看看2013年,搜索“2013年 高溫”出現了一個網易2013年8月20日的新聞匯總:http://news.163.com/special/2013quanguogaowenroll/ ,意思就是全國大面積高溫!而這個高溫來的很晚,幾乎全部是在三季度來!因此我們看到了另一組數據:

2013-09-30            32,501,400,000.000                      ↑12,194,900,000.000

2013-06-30            20,306,500,000.000                      ↑10,598,350,000.000

沒錯,環比大幅增長了15%,這也是為何很多研報無腦輸出,認為三季度是旺季的原因,因為他們只會看前一年季度的報表[滴汗]

很多人認為是巧合,那麽我們再來看看2010年,搜索“2010年 高溫”直接出來一個網易2010年8月25日的新聞專版:http://news.163.com/special/00014IPT/2010gaowen.html ,意思又是全國大範圍高溫,再看兩季度收入,又是環比增加17%。

2010-09-30           26,522,800,000.000                      ↑9,946,000,000.000

2010-06-30           16,576,800,000.000                      ↑8,456,030,000.000

最後我們來看看2014年,搜索“2014年 高溫”出來的是5月28日的新聞。這次高溫更加提前了,並且大家都知道,今年夏天不太熱,因此三季度收入肯定不會太好,但是2014年的數據為:

2014-09-30           33,153,900,000.000                     ↑12,110,800,000.000

2014-06-30           21,043,100,000.000                     ↑10,800,600,000.000

三季度繼續環比增加了12%,在我看來是一份非常不錯的環比增速了,但是不足之處是,居然都不怎麽增長了[大笑]

其實根據我自己的推理分析,我個人認為,雙匯最差的是今年的二季報,而非今年的三季報,雙匯目前遭受了需求回落和冷夏的雙重夾擊,導致收入停滯不前,而又由於產能的增加導致開工率不足,噸利潤下降。

產品老化,拐點聲音不絕於耳,在我看來沒有任何的問題,雙匯目前體量大了,2013年三季報本來就是“虛高”,我個人判斷,今年四季度雙匯的收入大概率上125億(由於小年因素可能又會低於預期一點,雙匯09年一季報因為小年+經濟下滑後周期性反應,銷售額暴跌7%)今年完成利潤增速10%~15%應該是大概率事件。

PS:1.不要忘記今年是超級小年[俏皮]留給我們建倉雙匯的時間可能只有3~4個月,你們準備好了麽?

         2.本人目前持有5%倉位雙匯,未來大概率提高至10%,暫時虧損9%左右。

         3.其實文章的意思是,肉制品銷量和氣溫有一定程度的相關性,如果有人球友有天氣資料,我們可以一起研究一下[贊成]

        4.雙匯今年應該是四殺——估值殺、氣溫殺、大小年殺、消費下臺階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7665

寶馬都賣不動?中國經銷商要求降低銷售目標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1550

豪華車,寶馬,奧迪,BMW

在經濟增長減速和反腐的共同影響下,全球最大汽車市場中國的豪華車需求明顯降溫,今年豪華車銷售增速減半,連寶馬也不是“皇帝的女兒不愁嫁”。寶馬方面已降低產能,一些中國的寶馬經銷商提出了下調銷售目標和給予更高返點的要求。

中國國家信息中心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10月,國內豪華車市場銷量增速為16.8%,降至年內最低點,比一季度35.4%的增速低一半以上,在二季度增速20%和三季度增速19%的基礎上加快下滑。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中汽協)公告,今年1-10月,中國乘用車累計銷售增長9.8%,也明顯不及去年同期15%的增速。

寶馬大中華區總裁兼首席執行官安格接受《每日經濟新聞》采訪時表示:

“面對中國豪華車市場增速放緩的態勢,我們及時與經銷商進行了溝通,德國方面馬上對大型車做了減產,特別是像寶馬X5和寶馬7系這樣的車型,以避免對經銷商產生庫存壓力。”

寶馬7系和X5都是寶馬大型車的代表車型,今年它們在中國市場表現一直不樂觀。《每日經濟新聞》援引相關統計數據稱,僅在北京市場,今年前7個月內,寶馬7系的市場份額就下滑了近3個百分點,X5下滑近10個百分點。由於市場份額下滑,庫存高企,部分經銷商甚至不再進貨。

兩位寶馬在華經銷商的高管向《華爾街日報》表示,在中國經濟增長放緩、國內打擊腐敗官員力度加大的形勢下,寶馬給中國經銷商定的銷售目標太高。他們還希望能拿到更高的現金返點。一家大型經銷商的高管透露,目前每出售一輛新車,寶馬給予5%-6%的返點,績效獎金另算。

《華爾街日報》報道還提到,一些經銷商認為,中國的汽車銷售增長可能比以上中汽協數據顯示得更為疲弱,因為中汽協統計的是制造商向經銷商交付的汽車數量,並非經銷商向終端客戶出售的實際銷量。

一位寶馬經銷商也這樣向《每日經濟新聞》表示:

“雖然終端表現滑坡,但是廠家的銷量目標不變,這導致寶馬X5和7系等車型的庫存達到歷史高點。我們店7系的庫存已經達到6個月。”

寶馬7系這樣百萬元級別的高端車型庫存劇增導致經銷商資金鏈異常緊張,因此部分經銷商已經停止進貨,放棄銷售目標。這恐怕是寶馬集團調低7系和X5產能的重要原因。

作為寶馬集團最大的單一市場,中國市場銷量增幅的收窄很可能影響寶馬集團的全球銷量,使寶馬全球豪華車第一的位置受到挑戰。今年7月,憑借中國市場的增長,奧迪的全球銷售量達到14.4萬輛,當月寶馬銷量為13.94萬輛,這是今年以來寶馬第三個月落後於奧迪。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230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