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龍的虧損與OTA價格戰 hotashang
http://xueqiu.com/7062290132/224994162012年11月16日,
$藝龍(LONG)$公佈2012年第三季度財報。財報顯示,第三季度營收達3100萬美元,同比增長20%。酒店客戶間460萬間夜,同比增長70%。然而藝龍季度出次虧損,淨虧損達527萬美元。這是藝龍自2008年第四季度以來首次虧損。2012年11月19日,藝龍CEO崔廣福接受雪球財經網友的微訪談。有網友提問「攜程參與價格戰後,藝龍這個季度就虧損了;價格戰繼續打下去,藝龍是不是會繼續虧損?」 崔廣福回答「藝龍的首要目標是贏得在線酒店預定的第一名,為此我們將繼續加大營銷力度。短期內,盈利不是藝龍的目標。為了獲得長期市場份額的增加,我們願意付出短期虧損的代價。」
我們可以先看看導致藝龍虧損的因素。經過分析,個人認為,導致藝龍虧損的因素主要有兩項。
一是酒店預訂方面單位房夜佣金下降。下表反映的是藝龍近幾個季度以來單位房夜佣金的變化情況。
查看原圖從表中可以看出,2012年第三季度藝龍單位房夜佣金下降比較厲害,只有34元/間夜。而上個季度還有42間/夜,去年單位房夜佣金還穩定在47-53元/間夜之間。今年是一路下滑,直至目前的34元/間夜。藝龍在第三季度財報中亦提到單位房夜佣金下降主要是因為會員返利的幅度增加以及團購酒店數量的增長而使得單位酒房間夜抽成金額降低。第三財季預訂間夜增長了環比增長24%,但酒店佣金卻只增長了2%,而單位房夜佣金卻下降了19%。
另一個原因是藝龍的促銷費用大幅增長。藝龍銷售費用在2012年第三財季達到了人民幣1.44億元,同比增長了74%。下表是藝龍近兩年來銷售費用變化情況。
查看原圖藝龍2012年第三財季銷售費用佔總收入比重達到68%,而上個財季才46%。藝龍在第三季度財報中提到銷售費用增長主要是在線市場費用的增長及一些市場推廣活動增長。
因此,簡單來說,藝龍第三財季虧損主要是由於線上與線下市場推廣力度加大,以及會員服務返利幅度加大所致。這個原因也是促成藝龍第三財季酒店預訂大幅增加的主要原因。而這些與最近OTA價格戰有一定關係。
近幾個月,在線旅遊服務商(OTA)大打價格戰,早在6月,攜程、藝龍、芒果網、酷訊旅遊網、途牛網、同程網等在線旅遊企業紛紛陸續推出「返利促銷」等優惠。2012年7月9日,傳統既得利益模式的代表攜程高調宣佈投入5億美元開展低價促銷,促銷活動從7月起持續一年時間,涉及酒店、機票和旅遊門票等。隨後藝龍在其官方微博上公然向其宣戰。藝龍的促銷廣告也直面攜程,「攜程團購沒有的,我們有;攜程團購有的,我們全部先打9折再減1元」。藝龍在此次價格戰中將攜程作為假想敵,似乎要一雪幾年前被攜程打敗的恥辱,要收復失地,奪回曾經失去的一切。藝龍的心中有個解不開的結,就是攜程。藝龍人認為,只要打跑了攜程,他們就能從此過上幸福的生活。
在線旅遊的老大
$攜程(CTRP)$網最近遇到了一系列的挑戰,其挑戰來源於在線旅遊市場興起的一些新興的模式對其現有的模式造成衝擊。以去哪兒網為代表的在線旅遊搜索興起,其根據客戶特定的需求運用其搜索技術在供應商、旅行社和其他網站中搜索相應的結果。用戶也可以直接在在線旅遊搜索網站上預訂。在線搜索業務模式通過為用戶提供詳細的旅遊搜索結果,包括用戶特定需求,更為清晰滿足用戶需求。因此在線搜索能夠為供應商獲得較大份額搜索流量或者直接在在線搜索平台上交易,而可以直接繞過OTA。另外隨著Android,apple等智能手機及ipad的流行,移動互聯網產生巨大的流量與商機。移動互聯網上產生諸多的移動應用,如酒店閃購等。團購業務興起,也有提供酒店預訂團購,為用戶提供更低的折扣。
攜程為應對新興的在線旅遊業務模式的興起也採取了一系列相應的應對措施。「惠選」酒店上線;基於Andriod系統的獨立的攜程酒店預訂應用;與捷星航空合作,客戶可直接在攜程平台預訂捷星機票;與首都航空推出了團購機票服務;牽手Booking殺入國際酒店預訂領域;上線了自駕租車平台;推出「百元出境游」方案……新 「產品」問世頻率較大。當然與此同時攜程也推出了掀起價格戰的5億美元大返利。
如果單從攜程5億美元大返利,這無疑像是清政府在剿滅各地不斷狀大的革命黨勢力。但是將攜程掀起的價格戰與其他攜程網的動作考量起來,就會發現,價格戰只不過是攜程應對新興在線旅遊業務模式衝擊的一大組合拳中的一個小的組成部分。攜程一方面通過價格戰穩定軍心,令其市場份額不致下降厲害,而另一方面攜程在積極尋求改變,以一種積極的心態接納新興模式,將自有的資源與新興模式結合,尋求平穩過渡。當不透明的旅遊模式為透明的比價搜索模式所衝擊時,水泥+鼠標的方式也不適應新的發展,莫不如解放思想,接納新生事物,尋求改變,或有生機。這種變化就如俄國農奴制改革,林肯廢除農奴制,最終自身完成封建制向資本主義的過渡,而不需通過所謂的「革命」與「戰爭」去實現。
反觀,藝龍網,面對攜程的價格戰,擺出一副正面戰場大決戰的姿態,誓要拼過你死我活。藝龍網過分在價格上的關注,短時間或許會有效益。但勝利帶來的幸福並不會長久的,幸福需要想辦法留住。藝龍需要在產品及業務模式下足功夫,做好創新,應對攜程上網上與網下結合的新的業務模式,並將目前放高遠一些,不需緊盯攜程,從整個OTA發展的角度去看問題才是留住幸福的正道。藝龍的三季度虧損或許是個偶然,但如果被攜程牽著鼻子走,缺乏強有力的應對措施,其虧損就會從偶然變為必然。戒之,慎之!
噹噹網CEO李國慶:價格戰是低級競爭,但不可避免
http://www.yicai.com/news/2013/01/2402088.html這個年關,有點冷。
聖誕、元旦、春節,電商大佬們的節日促銷戰打得硝煙四起,戰火之下,卻是集體失血帶來的利潤流失。「價格戰說白了就是打你的資金儲備能力。」一向衝在前線的噹噹網(DANG.NY)CEO李國慶在接受《中國經濟週刊》採訪時拿出老將派頭,「這是一次行業洗牌的開始。」
戰事慘烈,尤其在行業融資變難、倒閉和兼併潮洶湧而來的資本寒冬下,各大電商都在虧損壓力下哀嚎,竊笑的李國慶卻在蹺著二郎腿盤算:「他們手裡的資本金什麼時候燒完?」
坐擁14億元賬面資金的李國慶有資格得意,這筆錢,足夠噹噹「再虧一年半」。2012年年底,在接受《中國經濟週刊》記者採訪時,躺在厚實的糧草上的李國慶囂張地說:「大家都缺錢,就我不缺錢,噹噹網窮得就只剩下錢了。」
「我就等著這一天呢,把他們都消耗光。」李國慶勝券在握。血戰之後,「前三里面,一定有噹噹。」
高調的理想主義者
在商業圈,比李國慶還高調的,實在不多。
不喜歡他的人說他是「企業家裡的農民」,喜歡譁眾取寵,喜歡挑事,他毫不客氣地回擊:「我就不愛裝孫子!」
剛剛過去的「雙12」,噹噹打出「終極大促銷」,李國慶在微博上曬出刮痧半裸照,說為訂單激增而上火,被網友戲稱為「豔照促銷術」。2012年國慶節,為配合噹噹在黃金週期間推出的「服裝節」,從西服到皮衣,再到貂皮大衣,李國慶當了一把代言人。
面對圍觀,李國慶嘿嘿一笑:「聚美優品的老總不就給自己的公司代言嘛,我出賣一點色相,也是可以接受的。」
代言雖是玩票,也不盡然。
從2007年起,自稱「美國中產階級價值觀」的李國慶就希望把噹噹向百貨化方向拓展,還為此確立了「走出去、請進來」戰略,與國美電器、QQ網購、優購等電商網站達成戰略合作。
可惜效果讓人失望。5年來,噹噹百貨類產品持續虧損,贏利點渺茫。李國慶決定「跟現實死磕」。「因為手裡有錢,在我們想要的品類,誰敢進犯,我就狠狠地打擊。」
比起噹噹賣書的知名度,噹噹賣百貨的旗號顯然不夠響亮,為此他不惜赤膊上陣,親自造噱頭。
為了賣百貨,硬漢李國慶甚至「從了」天貓。2012年10月,噹噹將80萬種圖書品類和30多萬種百貨品類入駐天貓,這一行為被業內評價為「當當自降身價換流量」。李國慶倒是很想得開:「我們這次入駐的主要是百貨,在這方面,我確實需要天貓的幫助。」
通過天貓,噹噹百貨擁有了更多銷路。同時,貨到付款、次日到達、當面退換貨等特殊服務也在天貓上得到了支持,彌補了噹噹物流不暢的短板。
也有人提醒他,別把天貓養肥了,它一旦開始自己做產品,就沒你什麼事兒了。李國慶趕緊喊停:「噓,不能讓他們明白這個道理。」
入駐前,李國慶就注意到天貓、淘寶堅決不做自營。李國慶覺得,天貓其實就是個商業地產,在最熱鬧的街上搞了個購物中心。「我們當然要入駐了,人家流量大,租金也不貴。」
做百貨是李國慶的終極理想,不可動搖。
口無遮攔的聖鬥士
說他愛挑釁,李國慶還越發來勁兒。
如果要出一本關於電商價格戰的書,扉頁上一定少不了李國慶的那句名言——「對一切價格戰的競爭者,我都會採取報復性還擊。」
京東商城創始人兼CEO劉強東肯定挺鬱悶,遇上這麼個「混不吝」的對手,動不動就公開招呼「劉強東那孫子」、「傻大黑粗」、「不懂事」。
面對競爭對手,李國慶甚至放言:「我很為京東擔心,他現在手裡還剩下3億美金,怎麼跟蘇寧、國美打這場仗?」
2012年11月13日,京東商城完成第五輪融資,4億美元,終於暫時緩解了之前「8·15」電商大戰後的影響,為新一輪大戰補足了元氣。可這一切抵不住「大嘴巴」李國慶唱衰:「這輪融資中存在對賭協議,這筆錢最多只能燒到2013年6月底。」
作為電商價格戰的開山鼻祖,李國慶樂此不疲。他喜歡宣戰,總是,磨刀霍霍,將對手殺個血流成河。
2012年8月,劉強東點燃了一場「電商史上最慘烈價格戰」的導火索,此後5天,參戰各方不斷被爆出戰前漲價、網頁間歇性「休克」、價格低卻缺貨等電商慣用的促銷手法。
針對價格「假摔」,李國慶毫不客氣。「京東和蘇寧易購顯然是『假打』,是個噱頭,目的是吸引投資人眼光。」他提倡「合理的價格戰」,並向政府「投訴」:「政府該出手了,應該去反不正當競爭了。」
心知肚明者甚多,偏偏李國慶就要說出來,得罪同行無數。
有人說他攪渾了池水,李國慶承認,價格戰是低級的競爭。「促銷就是硬碰硬,玩不起就別摻和。」但他也強調,價格戰在電商發展的初級階段不可避免。「千萬別在價格戰上打馬虎眼。」
他天生就是鬥士,把競爭視為企業家最快樂的事。「在競爭中可以顯示自己的價值,特別是以一打十的時候。」
清醒的保守派
在2012年12月的央視年度經濟人物頒獎典禮上,「線上大佬」馬云和「線下大佬」王健林打了個賭——在2022年,如果電商市場份額佔到50%,王健林給馬云1億,否則馬云給王健林1億。
這次,李國慶又沒忍住:「未來3年,電商只會佔據零售市場10%的份額,並就此打住。」
與群情激昂的電商大佬們相比,李國慶保守得讓人掃興:「網購族的增速會大幅放緩,紅利時代已經過去了。」
他並不覺得自己是不合群,他覺得自己只是說了些不太中聽的實話而已。「電商是為了瞎忽悠,為了找投資。」李國慶很清楚自己的位置,「電商就是線下零售的補充,非要把自己辦成主流是不行的,我不認為電商會取代線下。」
2012年,電商行業風起云湧,數不清的價格戰,融不完的資,停不下來的兼併收購……蘇寧、國美、萬達,誰都想來插上一腳。
面對大財團的砸錢,不少電商同行或是因為誘惑,或是因為壓力,紛紛被併購,或被一步步控股。
李國慶很淡定,他崇尚小富即安,不收購別人,亦不被別人收購。「收購中有95%都是失敗的。」李國慶與卓越網創始人、凡客誠品CEO陳年喝酒時,懷念起被亞馬遜收購前的卓越:「本來還能打我兩下子,收購以後反而糟了。」
京東在一次次融資中,與美國財團越走越近。「京東剛拿到10億美金的時候,不可一世,可這些美國大企業到了中國,也沒什麼了不起。」李國慶說。
他覺得,跨國公司怎麼能懂中國呢?「中國銷售就佔它1%、2%,還要找七八個總管。這些人不但中英文倒騰不過來,對中國顧客的需要也不瞭解,還動輒就要向總部匯報……這樣的收購經常是不成功的。」於是,李國慶堅守在自己的陣地,穩紮穩打,自力更生。
春運將至,為了化解物流頑疾,電商大佬忙著建立倉儲中心,組建自己的快遞團隊,李國慶卻堅持不越雷池一步。「我們自己會倉儲、打包、發貨,但同城快遞我們堅決不碰。」
物流,噹噹最大的短板,李國慶並不著急。「過去三年電商發展太快,快遞公司都沒有準備好,但現在快遞公司,包括宅急送、中國郵政低價殺入這個市場,現在再建物流,就太可笑了。」
有所為,有所不為,書生李國慶固執地堅持著自己的邏輯。
董事長背後的小男人
從陳東昇到王石,企業家婚姻越來越戲劇化,而李國慶只是在看熱鬧而已,因為,他離不開俞渝。
「我們有共同的價值觀。我們經歷過風雨,一起奮鬥。」俞渝的名字是李國慶的口頭禪,隨時隨地掛在嘴邊,「我每天回家不跟老婆聊一個小時,她就睡不著。」有人忍不住笑出聲來,李國慶很嚴肅地說:「笑什麼呀,真的。」
1999年,夫妻二人攜手創辦噹噹網。那時,只有俞渝和噹噹網是畫等號的,後來二人平起平坐,都成為噹噹網的聯合總裁。但作為一個不安定分子,在董事會裡,李國慶的信任指數遠遠低於俞渝。「縱然有更大的使命感,我也還是一隻小小鳥。」李國慶嘆息。
奮戰11年,2010年,噹噹登陸美國股市。俞渝負責資本市場、政府關係,李國慶負責公司內部管理,辦公場所搬到北京三元橋,俞渝的辦公室在21層,李國慶的在9層,俞渝還是「壓著」他。
李國慶牙尖爪利,口無遮攔,喜歡指點江山;俞渝溫和低調,性格內斂,喜歡獨善其身。兩人經常因為李國慶的「亂說」起爭執,在俞渝眼裡,李國慶就是「欠修理」的人:「就應該讓你去美國刷幾年盤子,你就不這樣了。」
二人樂於過省吃儉用的生活,住在單元樓裡的小房子裡計算辦公場所的物業費,這一家人「過苦日子成慣性了」。
俞渝支持著李國慶的夢想,辦一家讓人舒服的網上百貨公司;俞渝應和著李國慶的瘋狂,把股份分給李國慶的若干個前女友;俞渝也照顧著李國慶的平凡瑣事,做家務,安排旅遊計劃。
李國慶說,我們離不了。
李國慶「狂人瘋語」
天貓篇
別擠對俺噹噹網啊,天貓的貓抓住老鼠就是好貓,淘寶還是TMALL(即天貓),解決了假冒就是好MALL。
馬云、李彥宏篇
網上打假和打侵權,比實體容易。馬云和彥宏有決心或者政府有決心是可以一網打盡的。法律是存在的,別利用互聯網鑽法律空子,別當婊子又立牌坊,別以為院外活動到大領導人去調研了就有恃無恐。媒體不是你們家開的。草民意志不可欺。當年北京的秀水街和上海的襄陽市場及廊坊的假貨市場都可以打掉。
劉強東篇
我跟劉強東做事風格不一樣。劉強東不懂事,招國美、蘇寧幹嗎?自己不偷著樂,到外面喊,不然國美、蘇寧的電商進程會推遲兩三年。
價格戰篇
對一切價格戰的競爭者,都會採取報復性還擊。價格戰我們是逢戰必上,因為手裡有錢。在我們想要的品類,誰敢進犯,我就狠狠地打擊。
演講篇
總收到邀請我去作創業演講,這是我拿手的。但今年忙於顧客體驗改進,很少接受了,請諒解。另外為節約我的時間,我去大學演講從來要求低於2000人不講,禮堂不夠可以操場。前年作了10場面向企業的,都是低於1000人不去;拒絕和當地官員及學員聚餐,拒絕被接送,拒絕公務艙和五星酒店,都省點不好嗎?
價格戰打不死京東,京東也躲不開價格戰!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36472.html京東2012完成600億 2013衝擊1100億
京東去年完成600億的交易規模並不出人意料,要是完不成600億才會讓人稱奇,因為京東的豪言壯語早已在去年初就放了出去,期間還出現過2012年計劃要完成1000億、800億的說法,當然這類說法一般都是公關煙幕彈,用來試探輿論深淺,2012年完成600億的銷售目標還相對靠譜。對於京東來講,必然要保持著高增長率,如果增速一旦放緩,就意味著京東的發展遇到了瓶頸,這就讓京東IPO失去了想像力,同時也會遭到輿論的「唾棄」與資本市場的拋棄。
業績證明一切,是對輿論質疑最有力的回擊,是給資本市場的信心,保持高速增長是京東最基本的發展要求,就算刷業績也會完成年初制定的市場目標。今年,劉強東給京東制定了1100億的發展目標,已如今京東的基礎實力,供應鏈關係、銷售規模、網站流量和網民紅利等多方面來看,完成1100億雖然有難度並不是沒有可能,況且衝擊銷售額的方式有很多。京東在明年上市的可能性極高,所以今年的業績一定要好看,不僅要衝擊1100億的銷售規模,還要力爭盈利。而國內電商市場正在走向理性,資本市場的態度也在回暖,京東已經初具上市的基本條件,今年將為IPO做最後的準備。
價格戰已經不足以擊潰京東
劉強東去年4月號稱資金儲備有60億,今年則宣稱資金儲備已有150億,但大家都清楚這錢除了剛融資的7億美元,剩下了100億基本上都是供應商的貨款。京東有錢,但京東也很差錢,供應商的貨款是京東用來自身發展正常周轉使用的,這筆錢京東是不敢輕易挪用,一旦這部分錢出現問題,京東將會出現真正的資金鏈斷裂的危險。
劉強東手握100億供應商的貨款,完全有能力抵禦競爭對手的價格戰衝擊。在去年京東敢於硬拚對手,因為電商之間的價格戰是對自身供應鏈財務管理的考驗,價格戰需要投入的資金仍然是在供應鏈財務上,京東與競爭對手的價格戰根本不會對自身造成實質傷害。
假設京東與對手的價格戰確實需要自身投入2億,也就是京東需要虧2億,但這2億虧損並不能立即對京東構成影響,京東有足夠的資金儲備,也就是京東6月打價格戰的投入8月才會在財務上結算,8月打價格戰的投入10月才會在財務上結算,而這期間京東整體的交易規模增長,整體賬期再拉長,所以在財務上京東的正常運營基本上不會受到價格戰的影響。
但欠債終究要還的,京東可以通過融資來還,也可以通過其他方式來還,甚至可以盈利之後再補漏。總之供應商的貨款在京東的財務中不斷滾動,以京東現在的體量幾億元規模的價格戰根本打不垮京東。幾十億、上百億的價格戰京東才有可能倒下,但對於零售業來講,單次發起幾十億、上百億規模的價格戰的可能性幾乎為零。
京東選擇不盈利而不斷衝擊銷售額是很明確的選擇,銷售額越大,供應鏈資金也就越多,京東抵禦衝擊的能力也就越強。京東現在可以承受單次上億規模的價格戰,而噹噹現今的體量就無法承受這樣的衝擊。當然規模不僅在財務運轉上有著優勢,同時在毛利上也有著優勢,劉強東在接受採訪時也說過,10億規模的銷售額就拿10億規模的返點,100億規模的銷售額就拿100億的返點,衝擊銷售額也提高毛利的一種方式。在國內,銷售額是衡量電商企業的第一標準,其次才是贏利、服務、運營等其他方面。
京東把融資燒完很有可能,但指望京東資金鏈斷裂就有些難了,所以單純的通過價格戰擊潰京東已不現實,京東目前的體量完全可以抵禦價格戰的衝擊。
趕上好時候 眾矢之的京東欲告別價格戰 年底力爭盈利
京東放出信號,今年第四季度要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盈利,盈利就需要京東在多方面做出努力,控制成本,提高毛利,增強流量轉化,做快遞、賣廣告、收平台費、做金融等,京東可以獲利的方式越來越多,今年再告別無休止的價格戰,第四季度實現盈利也很有可能。
去打一場又一場的電商價格戰,引起了有關部門的重視,今年有關部門開始對電商價格戰做出了一定限制,這或多或少對京東有一定幫助。因為有政策的約束,電商價格戰不會打的那麼明顯了,京東有理由不應戰了,輿論的壓力也會降低些。
京東一直是價格戰的眾矢之的,每家價格戰的戰火必然燒向京東。但在每次電商價格戰中京東有意掌握主動權,無論是打擊噹噹,還是挑釁天貓,又或叫板蘇寧易購,京東從來都主動攻擊,而在不能掌握主動權的情況下,對競爭對手的隔空叫板從來都不予正面理睬。京東懂一個巴掌拍不響的道理,之前易訊、1號店的叫板,京東都給忽略不計,沒有輿論的關注,易訊、1號店也只是自娛自樂的給自己的忠實用戶提供優惠,在品牌宣傳上的效果不佳,對京東的影響並不大。
京東要在年底實現盈利,減少價格戰的次數是必要的,劉強東也表示去年與蘇寧易購大戰時,一天就虧了2個億。今年常規的促銷會做,但京東會控制毛利,與對手的直面衝突也會減少,畢竟價格戰只是衝擊銷售額的方式,並不是提升毛利的有效手段。
京東躲不開價格戰
曾經不可一世,叫囂著全網最低價的京東,要開始提高毛利尋求盈利了,而被京東的低價脫下泥潭的噹噹還是虧損中苦苦掙扎。噹噹的存在從另一個層面印證著京東的成功,不過噹噹今天的處境也可能是京東明日的結果。
京東可以承受價格戰衝擊,但並不代表對手不斷髮起的價格戰對京東沒有影響,也並不代表未來的價格戰對京東造不成損傷。經過去年815一場京蘇大戰,蘇寧易購已經形成了很強的品牌影響力,消費者開始習慣拿蘇寧易購與京東對比,今年蘇寧易購不停的發動促銷活動勢必會分流一部分京東用戶。況且還有易訊、1號店、國美、噹噹等都以京東為目標對手,都想分流京東的用戶。今年要規模又要盈利,京東很難在價格戰的泥潭中抽身自保。
價格戰讓電商快速成長,就算京東上市同樣還會受到價格戰的衝擊。當年京東對噹噹在圖書市場上的價格戰讓噹噹深陷虧損之中,市值一降再降;與蘇寧易購在3C家電市場的價格戰也讓蘇寧的股價出現波動。出來混遲早要還的,京東上市之後也將會受到競爭對手的價格戰衝擊。
結語
價格戰是中國零售業永恆的主題,但京東已經開始想辦法走出價格戰的深淵。中國零售業毛利普遍偏低,單純的購銷業務是不可能讓京東實現盈利的,真正可以讓京東盈利的是圍繞零售業務展開的增值服務,也就是劉強東想要的數據、金融、平台。網絡零售只是這些業務的母體,是京東的基礎。電商之間表面打的是價格戰,實則是在爭奪市場話語權與市場掌控力,為其增值服務提供發展基礎。
國際原油價格戰真能打起來嗎?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9183

華爾街見聞曾提及,在油價跌至兩年低點附近的當前,沙特準備開打價格戰,而非減產保價,以此來捍衛自己的市場份額。在OPEC內部競爭激烈、美國原油產量高企之際,即使價格戰開了頭,但真的能打起來嗎?
在本周三發布的研究報告中,花旗集團歐洲能源研究負責人Seth Kleinman確信,沙特有毅力贏得最終的勝利。不過,由於北美頁巖油區的原油價格下限將持續降低,因此,沙特的取勝過程將會是“痛苦的、代價沈重的、短暫的勝利”。
之所以將本輪價格調降稱為價格大戰,不僅是因為沙特和美國這兩個產油巨頭是主角,還因為OPEC成員國內部也存在激烈競爭。伊朗、伊拉克等競爭對手正積極開拓亞洲市場,這對沙特構成巨大壓力。
花旗研報寫道:
市場預期沙特將後撤,但我們並沒有看到有任何跡象顯示這種事會發生。地緣政治是沙特考慮的因素之一,但我們相信,沙特作出這種選擇的最合理解釋就是,由於頁巖油的全周期生產成本要比沙特高得多,他們自信可以贏得任何價格戰的最終勝利。
華爾街見聞網站提及,對於美國北達科他州等高成本地區的生產商而言,目前的油價已接近成本價。相比之下,沙特的上述成本僅為每桶40美元。
在該報告中,Seth Kleinman還表示:
上述評估是準確的,但僅到目前為止。WTI油價每桶80美元可能是美國頁巖油生產成本所能承受的上限。沙特石油部長納伊米(Ali Naimi)的顧問穆哈納(Ibrahim al-Muhanna)上周重申了沙特的觀點:頁巖油需要油價在每桶90美元。聽起來,他很有信心,認為90美元就代表了新的油價下限。
然而,隨著技術的改善,這個下限正在下移。而盡管這一下限代表著全周期生產成本,但美國北達科他州、德克薩斯州及其他地區的原油供應商眾多,油井已被出售,鉆井已被承包,甚至連原油價格都已經被對沖。
我們認為,這個階段中比較重要的是半周期成本,約為每桶37—45美元。這意味著,價格下限的確在下移,而且可能不會像沙特假設的那般堅固。甚至油價如果跌至每桶75美元或者更低價位,幾乎可以肯定,美國將會在2015年和2016年增加原油產量。
即使價格戰將持續下去,沙特可能到頭來也會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因為他們可以忍受油價在每桶60美元,但也只會是一段時間,絕對不是永遠。
事實上,國際原油市場存在結構性供應過剩,主要來自輕質原油。分析師們表示,關鍵的一點在於:輕質原油供應過剩是由阿爾及利亞、安哥拉、利比亞和尼日利亞所驅動的,而不是沙特。因為沙特主打原油並非輕質低硫原油。
自今年1月以來,這四個國家的原油產出每天增加了90萬桶,並於2013年6月以來首次突破每日500萬桶。自那之後,美國的輕質低硫原油產量每天增加了150萬桶左右。
花旗認為:
這基本上意味著,沙特減產將無助於解決輕質原油的過剩問題。
沙特早在2011年就意識到這一點了。當年,沙特就曾試圖在利比亞原油供給被打斷之際增加產量。但沒有客戶想要中東的高硫原油,輕質原油價格還是漲上去了。沙特無法填補OPEC輕質原油供應國的市場份額。
我們認為,對沙特而言,平衡市場最好的途徑就是沙特給OPEC輕質原油供應國提供補貼,以促使他們削減產量。美國原油產量不僅影響布倫特市場結構,令價格承壓,而且還為OPEC制造出一個決策問題。
換句話說,沙特在解決原油市場結構性問題上是相當無力的,因為這個國家無法強迫OPEC輕質原油供應國削減產量。(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