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莊家呂梁之一

http://magazine.caixin.cn/2001-02-05/100079845.html

如果沒有世紀之交「中科系」股票的雪崩,45歲的呂梁可能仍然選擇往昔的角色:在國內證券投資的小圈子裡名氣很大,而在社會上卻儘量低調,免為人知

胡舒立 李箐 李巧寧

 

  1、亮相

  終於有一個莊家,而且堪稱「超級莊家」,自己站出來了。

   不過,就在中科創業(0048)於陽曆新年前連續拉出5個跌停之後,這位頗以「先知先覺」自詡的「莊家」還是坐不住了。元旦前的最後一個週四(2000 年12月28日),他就曾通過人找到編委,《財經時報》總編輯楊浪,表示願意披露有關做莊中科創業(0048)的內幕情況,但不可透露他的名字。楊浪堅持 表示,要報導便不可能迴避這個基本事實。

  呂梁猶豫了兩天。2001年元月1日晚,在北京北辰花園別墅自己家中,他終於面見了楊浪和本文 作者之一,講述了那個自己作為莊家操縱康達爾(在1999年底改名為中科創業之前0048的名稱)重組,最終吃虧上當、導致危機的故事。當時,採訪是不被 允許錄音的。而且,顯然是呂梁堅信自己更長於寫作,第二天他又向報社傳真了一份題為「中科崩潰內幕」的文字稿。

  《財經時報》並沒有在週 三(1月3日)立即發表這一獨家採訪。那正是「中科系」攪得市場上動盪不已的日子,茲事體大,編輯部要再做一些調查。誰知呂梁提供給報社的文字稿絕非獨 家,至週四(1月4日),網上相關消息已經傳得沸沸揚揚。至週末,《財經時報》、《中華工商時報》等多家報紙,都刊登了中科創崩盤的「內幕消息」。當然, 在當時,真正見到呂梁本人的只有《財經時報》記者。

  呂梁提供的「內幕消息」中仍包含著重重疑霧,但最核心的事實卻公之於眾了。人們確切 地獲知,在A股市場上把中科創業(0048)及相關的所謂「中科系」股票炒得熱火朝天的投資者們是一批'北京機構',其中負責策劃和指揮這場炒作的莊家首 領人物叫呂梁;這位呂梁,又正是年來在媒體上神秘莫測地談論大市的「K先生」。

  從去年以來,證券監管層為了查處操縱市場的「惡莊人物」曾想過種種辦法,無奈莊家們一人控制上千個戶頭,到頭來串通一氣死不認賬。

  這一回,終於有一個莊家,而且堪稱「超級莊家」,自己站出來亮相了!

  2、前傳

  從90年代前中期開始,呂梁沉寂下來,不再以文人身份在媒體上曝光了。他自己的解釋是從此下了海--從1996年正式算起

   呂梁居住的北辰花園別墅地處亞運村,算是北京黃金地段的豪宅,真正的富人聚居地。兩年前,他一擲千萬買下這裡的5號樓,打通了原來的幾十個房間,對裝修 師提出的設計原則只有四個字:「浪費空間」。房屋裝修完畢,逾千平方米的兩層樓只隔出四五間房,余則便是上下兩處各佔數百米的大客廳。寥寥數件設計精美的 家具飾物散佈其間,愈顯出客廳的空曠與氣度不凡。僅此一舉,便曾使各類前往拜訪的人們歎為觀止。

  從呂宅佈置的獨特與優雅,也可以看到呂 梁的另一面。他雖然被圈裡人傳為中國證券市場的「大鱷」之一,但性情看去絕無「鱷魚」之霸氣。呂梁本屬文化人出身,早年間既畫畫又搞文學創作,20世紀 80年代中期從河北進北京後一直是自由撰稿人。1988年,呂梁有中篇小說《國運》在巴金任主編的《收穫》雜誌發表,其實驗性的寫作手法在一些文學評論人 士中頗受好評;次年,當時文壇相當活躍的大型文學雙月刊《東方紀事》改版,一批著名作家主持各個欄目,老作家汪曾祺出任總顧問,《人民文學》雜誌編輯朱偉 出任特邀編輯,而「特邀美編」就是呂梁--事實上呂梁不僅是美編還是作者,在《東方紀事》上,他先後發表的長篇報告文學《龍年邪說》、《瘋狂·理智 --1989年中國現代藝術展印象》等,都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呂梁從90年代初開始到深圳炒股。當時股票市場在報紙上聲音微弱,而 呂梁既做生意又寫稿件,為一些有影響的報紙充當不拿薪水、只領酬金的記者,報導為什麼要有股市和如何發展股市的大是大非。1992年5月2日,《中華工商 時報》週末版從第一版開始,以三個整版的篇幅,刊出了他剛剛完成的長篇《1990~1991年中國「股市狂潮」實錄》節選。1992年深圳「8·10事 件」發生,呂梁在該報刊出了整版報導,題為《百萬股民「炒深圳」》,因其痛快淋漓的描述、深刻的反思,很是轟動一時。

  從90年代前中期 開始,呂梁沉寂下來,不再以文人身份在媒體上曝光了。他自己的解釋是從此下了海,從1996年正式算起,先是搞諮詢,後來也直接指揮一些資金的投資運作。 他在深圳、上海市場有動作,到1997年還曾在香港市場有動作。據說1996年12月《人民日報》特約評論員文章發表之前,呂對此就曾有預言;1997年 秋又組織資金適時撤出香港,躲過了此後紅籌股的重創,也博得不少好評。

  當然,這後來的「名氣」主要是在證券投資界的圈子迴旋撞擊,呂梁活得很低調。直到1998年,他見到了老相識朱煥良,那位深圳著名的個體莊家。

  此時,浸淫市場多年的呂梁已經積累了相當的經驗、資金和關係。與朱煥良接頭後,他有了新的決心和舉動。

  3、呂梁、「朱大戶」、北京機構的結合

  呂梁將自己的組織方式類比為國外的「私募基金」,但也承認這在中國是違法違規的。「那合同要拿出來,連見證並簽了字的律師都會被判刑」

   呂梁後來多次向前來採訪的記者重述過這個曲折故事的開頭:1998年中,朱煥良到北京找到他,要求對其深套其中的康達爾(0048)股票施以援手。據 說,朱當時通過上千個個人賬戶,掌控了深圳股票交易所上市的康達爾公司90%以上的流通盤,而康達爾的流通股佔了該公司總股本的29%。

   雜誌尚無機會向朱本人核實當時的細節,但在深圳的康達爾公司總部採訪,可以感覺到該公司管理層與朱煥良確實相當稔熟,不少員工甚至乾脆直呼其為「朱大 戶」。據呂梁提供的一份長達兩萬字的敘述性材料透露,呂在同意幫助朱解套後,與他最終簽下了協議,其中「有兩個關鍵詞:一個是長期投資(三至五年),一個 是改造國企(把康達爾從養雞改成生物製藥與高科技)」;條件很清楚,他組織資金接下朱手中50%的康達爾流通盤,而朱配合長期鎖倉,還須幫忙安排購入康達 爾部分國有股,最終實現對公司的控制和重組。「這一戰略投資的合作目標是五年。」

  呂梁沒有主要用自己的錢來與「朱煥良+康達爾」合作。 以彼時的勃勃雄心,他寫下了一份標明「長線投資、長線持倉」的項目建議書。建議書通過一些證券公司的營業部傳入有興趣入市的「北京機構」手中。作為呂梁的 「客戶」,這些機構與呂梁簽了約,確定「投入時間、盈利預期,協議時間由一年到三年不等,客戶主要是一些大企業和不同形式的基金」。

  呂梁在接受採訪時,將自己的組織方式類比為國外的「私募基金」,但也承認這在中國是違法違規的。「那合同要拿出來,連見證並簽了字的律師都會被判刑。」呂曾經允諾出示相關文件,但最終沒有兌現。

  有朱煥良配合,由呂梁組織的機構資金接過了朱手上50%的康達爾流通盤,時間在1998年底。此後,1999年4月和5月,呂梁又安排機構資金,兩次收購了康達爾34.61%的國家股。他安排的人手也終於在康達爾董事會的11個席位中佔據了7席(參見附表)。

  據呂梁事後透露,收購康達爾流通股約在每股11元,共收購股份5500萬股。按此計算,加上後來收購國有股所付1.75億元,可知呂梁所組織的這一操作前後共動用資金7億多元。

   我們至今尚無法確切地知道,參加呂梁此輪豪賭的「北京機構」主要包括哪些單位、哪些人,中間牽線的券商又是哪些公司。按呂梁本人的說法,在國內證券投資 圈子裡,佩服他的理論、追隨他的投資模式者大有人在,而且多有「較高的文化品味」,「所有主要券商都有涉及」。前往聽取他的見解、服從他的指揮的那些機構 代表人物,主要是公司頭面人物,「例如董事長、總經理什麼的」。

  這種說法或許並非完全虛構,不過理論或理念無論怎樣冠冕堂皇都只能是遮掩。將錢交給呂梁的「北京機構」們當然知曉市場法規,也知道自己一旦簽約便純屬合謀非法操縱市場。只是眼前的利益誘惑過於巨大,此時,誰也不願意去考慮可能的法律後果了。

  4、媒體操縱者K先生

  呂梁把K先生發表的四次談話,加上一些讀者反應、附錄資料,編輯成小冊子在圈子裡散發。小冊子深藍色的封面印有方型的「K」字標識,封面標題下的屬名是「K工作室」。在小冊子灰色的封底,一行黑體字寫道:「K戰略投資基金設計」

  在組織資金接盤康達爾後不久,呂梁又以更高調的方式,證明了自己超乎尋常的「影響力」。

   到底是記者出身,呂梁對媒體的力量相當熟悉。1999年春,他以K先生的名義,在對二級市場影響很大的《證券市場》週刊上發表了《關於世紀末資本市場的 對話》。對話調子很高,主要是在市場一片狼藉的形勢下大言「機會來了」,同時為自己的看法貼上了「講政治,做大勢」的政治標籤。這篇在今天看起來主要是高 談闊論的文字中,講大勢的呂梁只是在一處不十分顯眼的地方,小心翼翼地加入了自己的具體需求--先在某處說應當把對「投機」這個詞的認識變成「風險投資」 的一種;後來又在另一處提示,「你可以注意那些有重大重組題材的個股,新概念肯定會從那裡脫穎而出。我看好農業和生物科技領域」。

  比起 市場上那些串聯股評人士公然「點股」的低俗手法,呂梁的辦法高明得多。不過只要認真排出時間表,仍然可以看出呂梁的文章大手筆與他的市場操作恰在同一時 段。他的談話發表在3月6日的雜誌上,此後不久,他組織的北京機構兩次受讓了康達爾總計34%的國有股。而呂梁提出的重組康達爾的目標正是「農業加高科 技」。

  對話文章好,影響大,週刊為滿足讀者需要,刊登了一批討論文章。呂梁借勢將自己的文章做得更大。在此後兩個月中,他連續四篇討論,一直衝到5月8日。

   在第二次對話中,呂梁在繼續主張「做多」的同時,乾脆直接談到了「市場應該至少有一兩本專業的權威刊物,一兩個權威的王牌工作室,一年只要研究三兩隻股 票就夠了」;並且再次小心地強調,「我們中國人還有世界上最好的口味」,「在生物技術和生物農業這個領域中國人完全可以與洋鬼子叫板」。

   至第四次對話,K先生給人的「戰略家」印象已極為深刻,提出了「戰略投資、擺脫頹勢、創造雙贏」的口號,並終於在文章中公開點了康達爾的名。K先生稱, 「比方說合金、湘火炬、康達爾,這是試金石,它們的走勢完全擺脫了大市下跌的糾纏,構成了對傳統市場分析方法的嘲笑」。此時的K先生已經成了被人追捧的戰 略家。

  在今天冷靜地復讀K先生當時的文字,可以看出呂梁的確談出了對市場的某些積極看法,很煽情也很獨到,但並沒有、也不可能預測到幾 天後突發的「5·19」井噴行情。例如在最後一次談話中,他強調的是「市場下跌和基本面的大調整是一致的」;「我們判斷這個市場下跌的趨勢還會繼續,因為 基本面的調整還看不出有大改善」。他甚至說,「市場不能啟動,這時候盼望大牛市是極不現實的」;希望只是在「重組」。

  5月8日他的最後 一次講話發表,正逢中國駐南大使館被炸,股市隨之震盪。有意思的是兩週後竟出現了「5·19」,市場上的眾多利益相關者喜出望外,雀躍不已。這時候,顯然 是借助了一系列「有心栽花」的動作,市場上種種說法將「K先生對話」與「5·19」聯繫到了一起。這是一個利益極大的市場,人們需要一個讓多方取勝的預言 家,樂於相信這樣的預言家。於是,呂梁一箭數雕,成了大贏家。

  呂梁把自己的四次談話,加上一些讀者反應、附錄資料,編輯成小冊子在圈子裡散發。小冊子黑色的封面,印有方型的「K」字標識,封面標題下的屬名是」K工作室」。在小冊子灰色的封底,一行黑體字寫道:「K戰略投資基金設計」。

  從組織資金進入企業籌劃重組,到在二級市場控盤指揮,再到直接通過新聞輿論為自己造勢,呂梁身兼三大角色輪轉自如,毫無「防火牆」意識也毫無遮掩。此時的呂梁,其實已經成了中國市場上三位一體的「超級莊家」的典型代表。

  外人並不知情,而知情人絕不以為非。中國證券投資界那些公然違法違規的「圈子」像個自有法規自有標準的地下社會,呂在其中的「名望」竟是空前地高漲了。

  (全文未完)

  

此文原載於《財經》雜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918

超大現代被指港交所史上最大欺詐者之一

http://www.21cbh.com/HTML/2011-9-29/0MNDA2XzM2OTI0MA.html

兩個月時間,超大現代(00682,HK)已經從中國500強變為監管部門的調查對象。今年7月13日,超大現代榮登 《財富》(中文版)「中國500強排行榜」,排名第352位,位列農林漁牧行業第四位。在「利潤率最高的40家公司」排行榜上,超大現代以51%的淨利潤 率排名第二。兩個月之後的9月26日,超大現代因涉市場失當行為被查,午後停牌。目前,超大現代正接受香港特區政府市場失當行為審裁處的研訊。最新一次研 訊被安排在9月28日下午5點進行。

黑客團體「匿名」創立的分支機構 「匿名分析(AnonymousAnalytics)」發佈的最新一份文件指稱,超大現代從事了11年「欺騙和公司欺詐活動」,並將之稱為港交所史上「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欺詐行為之一」。

超大現代指定的公關人員向記者表示,公司已獲悉「匿名分析」的上述報告,將通過港交所網站發佈回應。

超大現代將回應匿名分析

市場失當行為審裁處發佈的消息稱,針對超大現代的第二次初步會議在9月28日下午5時進行。以目前的信息來看,引爆這一事件的極可能是一黑客組織——「匿名」。這一組織以旗下分支機構 「匿名分析」的名義,在週一、即超大現代宣佈停牌之日發佈了報告。

記 者下載了這份長達39頁的報告。報告在題目中便稱,「超大現代農業11年的欺騙和公司欺詐行為」,並稱報告提供的證據表明,這是港交所歷史上規模最大、時 間最長的欺詐行為之一。該報告介紹,「匿名分析」的代表已經前往香港與超大現代的高管進行了接觸。會面中,超大現代的高管向代表們展示了公司所取得的成 績,「我們握了手。」報告中說,「超大現代給我們留下的印象是,要麼這是一家我們所見證過的最偉大的企業,要麼是規模最大的欺詐行為。」報告中列舉了該組 織所認為的超大現代「欺詐」行為及相關疑點,並認為超大現代最終將以退市收場。

超大現代指定的公關人員Eric在回應記者時稱,目前尚不清楚研訊的情況。而對於「匿名分析」組織發佈的報告,公司已知悉,但表示研訊與報告的發布為兩起獨立事件。公司目前正在準備針對「匿名分析」的回應報告,將通過港交所網站發佈。

投資者看不懂的「超高業績」

匿名分析此次提出的疑問與多年來市場對超大現代的質疑相似。

超大現代近年報表顯示,公司毛利率常年穩定在60%以上,如2005年毛利率為67.40%、2006年為67.68%、2010年則是65.73%。同時,歷年毛利率間差別也極小,有評論認為,這樣的狀況與農業「靠天吃飯」、行業風險高的狀況並不相符。

記者於超大現代臨海基地探訪時,基地人士表示,高毛利率得益於公司高效的管理體系。「一方面大棚等設施的建設,有效減少了可能面臨的自然災害風險。另一方面,我們是根據總部下達的訂單來生產,這樣能保證銷路和利潤率。」該基地人士說。

但這樣的解釋並沒能打消投資者的質疑,「超大現代在這幾年躲過了幾乎所有天災,無論是干旱還是水災、病蟲害,甚至2008年時的金融危機也沒有影響到公司的高毛利率。」有曾研究過超大現代的財務分析人士說。

「我 真的看不懂。」有專注港股投資的基金經理曾向記者表示,「有懷疑的機構也很多,但他們沒辦法去核實。而從財務方面看,公司每年都從市場融資,如果現金流真 像財務數據上那麼好,為什麼一直要從市場拿錢?」有個人投資者則針對超大現代基地面積與報表不符的質疑告訴記者:「我們去看過超大現代在張北的樣板基地, 估算實際面積和報表上所列的確實差不多,各方面看起來也都比較正規。但作為個人投資者,面對超大現代散佈在全國各地的基地,我們也不可能一一去核實。」

「從表面上看,超大現代的年報裡業務指標、財務指標一切都很正常。但仔細觀察一下,可以注意到,超大現代上市以後,多次低價增發,這對大股東來說很不合理,你會把自己手中這麼好的東西低價送給別人嗎?」另一名個人投資者認為。

「超大現代股價一直走低,但是業績優異,而公司卻沒有將利潤用來分紅,反而一直通過極高的成本進行股權融資,融資成本甚至高於公司淨資產回報率,這不合理。同時,公司在應繳納稅額等方面,也存有疑問。」上述曾研究過超大現代的財務分析人士稱。

延伸閱讀

超大現代的高峰與低谷

2000年底在港交所上市的超大現代,開盤價為1.6港元。上市後,超大現代曾走出一波上揚行情,最高上探至3.05港元,此後股價開始下行,至2003年4月,公司股價最低為0.49港元。

此 時,超大農業發佈的業績報告也不如市場預期。公司2003年3月25日發佈的業績報表顯示,截至2002年12月31日的6個月內,實現營業額為人民幣 6.51億元,較上年同期上升41%;實現毛利率69%,但淨利潤較上年同期減少了6.3%。德意志銀行分析師JimLam認為,公司的中期業績低於市場 預期。此外,市場上也針對超大農業過高的毛利率產生了質疑。

超大農業董事局主席郭浩當時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淨利潤下滑是由於福建省遭遇幾十年罕見的大雪,導致蔬菜採收期延長。另外,當時的審計機構普華永道在未看到免稅證書的情況下,沒有同意減少稅務撥備,也成為淨利潤減少的一個因素。

此後超大現代走勢逐漸回穩,在2004年3月,曾上漲至3.625港元,經歷一輪盤整後,超大現代的股價於2006年3月摸高至6.25港元。

股 價一路上漲的超大現代並未擺脫屢屢遭受質疑的環境。2006年8月,有媒體刊文稱,超大現代於超市內出售的產品並沒有張貼無公害農產品標誌、部分農產品也 並非自產,而是在批發市場購入後,放入印有「無公害」字樣的紙箱內魚目混珠、公司位於南京六合的生產基地的大部分大棚也都空空如也,並無種植作物。

超大現代否認上述指控。公司股價也一路繼續上行,至2008年5月,最高已上漲至12港元。但也是自當月開始,超大現代月K線連續7月收陰,2008年10月時,最低下探至3.02港元。

此後,儘管超大農業股價有所反彈,在2010年1月時,曾上探至10港元,但始終被包圍在輿論質疑聲中的超大現代並沒有能維持強勁的走勢。自2010年10月至今年9月,股價已連續下跌12個月,停牌前,報收1.10港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073

【專訪周小川之一】對通脹不能掉以輕心

http://economy.caixin.com/2011-12-31/100344777.html

【財新網】(記者 胡舒立 張繼偉)即將於2012年1月3日出版的《新世紀》週刊以封面文章形式專訪了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就通貨膨脹、貨幣政策調控、利率自由化、匯率浮動空間、資本項目開放和人民幣國際化等焦點話題進行了深入細緻的闡述,現分節摘錄於下,以饗讀者。

財新《新世紀》:回顧2011年,宏觀政策出現了一些適應經濟形勢的變化,從年初比較密集的宏觀調控手段到微調,再到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確定的「穩中求進」的總基調。如何看待2012年的經濟形勢和相應的政策選擇?

周小川: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於宏觀政策已有明確闡述,兼顧了預防經濟下行和抑制通脹兩方面的考慮。一是從國際上看,歐債危機的演變、美國經濟的不確定性、新興市場經濟增長的減速等問題都存在,如果這些因素都加總在一起,外部環境就不太好。更重要的是,國際經濟瞬息萬變,發展態勢目前看不太準,因此要對這些情況準備一些應對。

另一方面,從國內經濟來看,2012年地方政府換屆,發展勢頭仍然強勁,中國自身經濟的增長能量還是很大的。與此同時,物價形勢也有所好轉,對抑制通脹的緊迫性不像2011年年初那麼高。當然這裡面也有不確定的因素,比如房地產業走勢對國民經濟的影響,在這方面,我們都還沒有積累很多的經驗和數據。

總體來說,要做好外部環境比較差的打算;同時對於抑制物價上漲過快也不能放鬆,還需要合理管理通脹預期;結構調整方面任務也還比較艱巨。宏觀政策對這些問題都還需要作出權衡。

財新《新世紀》:11月的CPI同比增長只有4.2%,較之10月的同比數據低了1.3個百分點,也低於市場預期,怎樣看待通脹的這種變化?

周小川: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重申了「保持物價總水平基本穩定」的要求,這說明對於通貨膨脹不能掉以輕心。

首先,從2011年設定的全年累計通脹目標為4%左右來看,應該說今年可能較難實現,最終會在5%左右。其次,從技術上來講,月同比的數字會給人一些錯覺,要對數據有統計上的或數學上的進一步解釋。此次危機以來,經濟數據波動很大,帶來同比數據的基數效應比較大,每個月的同比數字都需考慮基數效應的影響。從5.5%到4.2%,一方面說明抑制通脹取得了一些效果,另一方面,2010年11月比10月的CPI環比是1.1%,產生了較大的基數效應。要判斷形勢以及相應的控制通脹的力度,要在數量上有準確的理解,不要認為下個月還能再跌1.3%。我始終主張多使用經過季節校正的月環比數據,這是對CPI趨勢反映比較快的一種數據。總之,通脹控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在向好的方向發展。但是還不能忽然變得非常樂觀。

從中國經濟增長的內在動力來看,人民需要奔小康,民生需要進一步改善,城鎮化仍大有潛力,全國性的大型基礎設施也有空間,這些都有一定的政府主導性。從政府運行機制來看,大家都願意把事情幹好,把地方經濟搞上去,把環境也搞好,城市建得漂亮、舒適,這些都是要花錢的。改革開放到現在30多年,儘管也出現過通貨緊縮,比如亞洲金融風波期間某年,CPI曾略顯負值,但總的趨勢是,通脹反覆不斷地頑強出現。因此,從國情和發展階段來看,我國經濟較容易出現偏熱的傾向。從國際上來看,新興市場的CPI一般也比發達國家高。這不是說當前有過熱風險,而是說對於通脹不能掉以輕心。

財新《新世紀》:時隔兩年多,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再次提出了防止經濟下行的風險,這意味著宏觀政策有哪些方面的調整?

周小川:貨幣政策和金融穩定政策要有逆週期調整的作用,大多數都已納入到了宏觀審慎政策框架。通俗地說就是,不景氣了就松一點,通脹高了就緊一點,進行適時的逆週期調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裡特別提到宏觀調控要有前瞻性,即在合理預測的基礎上,有提前量地進行微調、預調。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337

低碳企業價值鏈和弱點分析(之一)——至尊寶 紅一方面軍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75565470102dzr2.html

有同學是從事管理諮詢的,談企業談行業動不動就要搞SWOT分析。現在我就給自己的企業做一下SWOT。今天先分析弱點。

一、辛巴達(控股)企業集團

如果我是開公司的,公司簡介上面可能會這麼寫:一個橫跨消費與低碳兩大產業領域的控股集團。集團下面擁有N個上市公司……的股票。呵呵,有時YY一下也無妨。

我這個「公司」呢,是有經營範圍的。我只投資兩個行業的企業,消費醫藥相關和低碳能源相關。我以選女婿的標準選擇旗下企業。但是這點2011年我沒有 Hold住(可能是因為我沒有女兒,這可太悲催了)。目前我認為有兩家企業達到了這個標準,就是東方電氣和潞安環能。我正重倉持有他們(超過60%倉 位),但是我也買入了其他的一些企業,本想少買一點觀察的,但是股價越補越跌,慢慢地就也就被迫做了半個老丈人了。但並不排除其中真有合格的,還需慢慢觀 察。

目前「公司」的行業配置極不平衡,資產的80%都是低碳能源類,唯中國平安例外。這是我未來將要大力調整的。我的公司也需要轉方式調結構,更加注重消費。 我的想法是至少調整到50對50.目前我盯著的消費股有金螳螂、三全食品、樂普醫療和天士力等,還有貝因美。有些已經進入投資區域,但是「公司」現在沒有 錢。只好等待。有些我已經分析過,有些還沒有來得及系統分析、形成文字。上年度曾經投資過茅台和順鑫農業,順鑫認清真相後及時小虧退出,茅台170買 199出,還算不錯,只是買得少。後來又買了平安。總的說來,消費股2011年可以說功過相抵,略有貢獻。

二、價值鏈——公司各低碳企業間的邏輯關係

說到集團下面的低碳企業,那可就如牡丹之愛一樣,「宜乎眾也」了。目前光買過的就有(除了兩隻重倉股):南風股份、特變電工、中泰化學、同方股份、士蘭 微、濰柴動力、科陸電子、杉杉股份、士蘭微、比亞迪(港股)。這些大部分目前還有或多或少的倉位。絕大部分悲催地陷入了深套中(南風股份是一個完美的例 外)。還有關注過的,那就更加不計其數了。

答應過朋友,有一天會談談我的低碳股間的邏輯關係,今天就來還債:

低碳企业价值链和弱点分析(之一)

其實想了一下,他們之間的關係正好可以構成低碳經濟的完整價值鏈。這也許也從另一個角度說明了我為什麼會關注這麼多。

他們可以構成幾條價值鏈。最短的一條是從潞安環能開始,以士蘭微終結:潞安環能開採煤炭,東方電氣造發電設備,把煤轉化為電能,特變電工變壓,通過特高壓 線路將電從遙遠的西部送至江浙東部沿海,進入城市供電系統,科陸電子生產的電力儀表安裝在這些輸配電網上面。電路一條拉到了居民家中,那裡士蘭微跟同方股 份的LED燈照亮了千家萬戶;另一條拉到了科陸電子生產和維護的充電站,BYD牌(比亞迪)電動車正在裡面充電……。

於是,能量價值就從最上面的潞安環能的礦井裡,一環一環地傳遞到了我們的家中。這就是公司眾多低碳企業之間價值傳遞的鏈條。有一天也許我可以定量地算出, 如果以一個家長給孩子買了一盞LED不閃學習燈的滿足(價值)為100分,參與價值創造的上下游各企業在其中各貢獻了多少分(價值)。上一個環節的產出 (收入),就是下一個環節的成本。弄清楚了這個價值分配鏈條,在我的公司中,他們都可以成為真正的關聯企業了,即使成本均以市場價格傳遞。另一方面,只要 知道了下游的增長邏輯,那麼上游發展的根本動力就不難判斷了,這樣,就能有助於提前預見週期的波動。

不是說,他們之間有這些邏輯關係就該買入。只有符合我的女婿標準的才值得買。同一個價值鏈上的企業一起關注,主要是可以低成本地、成批量地分析清楚低碳的 各個子行業(有些數據可以上下共通),這樣的分析具有集約性。但是實踐中,我看一個愛一個,終於犯了沾花惹草、沒有嚴於律己的生活作風錯誤。不是分析過 的、當前還看不出什麼大問題的就可以買。買入的理由可以有很多,尤其是當低碳的主題不斷被熱炒的時候,但是不買的理由一條就夠了。這是今年投資中值得認真 汲取的。

三、低碳各企業的弱點(待續)

潞安三年後的供應過剩。東方電氣的天花板。濰柴動力的替代威脅(成本比較?)。

四、結論(待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524

9200塊銀幕僅三分之一盈利

http://slamnow.blog.163.com/blog/static/1993182362012020102945145/

9200塊銀幕僅三分之一盈利

 

「去年聯和院線全年累計實現票房13.35億元,同比增長約21%。」 聯和電影院線有限責任公司(下稱「聯和院線」)副總經理吳鶴滬認為,這主要得益於去年票房的增長以及院線影院數的增加。

但去年更多的院線收益卻不樂觀。吳鶴滬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坦言:在電影總票房大獲豐收的背景下,諸多院線卻並沒有感到盈利有太大提升。

在近日電影局通氣會上發佈的最新數字顯示,在剛剛過去的一年中,國內共生產各類電影791部,總票房達到131.15億元人民幣,產量和票房收入均創歷史新高。在影院建設方面,去年內地新建影院803家,新增銀幕3030塊,日均增加8.3塊銀幕,銀幕總數達到9200多塊,較上年增幅超40%。

星美影院為例,2010年星美國際影院在中國大約有20家影院。2011年影院數量增長到40家。根據星美的擴張計劃,2013年,星美國際影城將佈局全國90個城市,電影院120家。

同樣快速擴張的影院還有萬達影院、保利博納等影院。40%的影院擴張水平高於30%的電影行業平均增長率。新影院由於設備條件好自然對不少老影院的生存帶來壓力,這使得一些年頭較長的電影院陷入虧損狀態。而新影院由於不斷擴張投資,也同樣尚未盈利。

另一方面,銀幕數的擴張速度超過了票房增長速度。「這也導致了場均人次以及單個影院的票房收入並沒有相應增長,相反很多影院還下降了許多。」吳鶴滬坦言。

娛樂產業研究機構藝恩諮詢市場總監王嬋媛也向記者表示:「去年電影觀影人次達到3.7億,遠高於2010年的2.9億,不過,從全國彙總的影院上座率數據看,去年影院場均上座率是下降的。」

某院線負責人告訴記者,在一些區域,每平方公里擠進去了5家影院,每家影院又有約6塊銀幕,且仍有新的影院要投資建設以上海松江某區域為例,原先有一家地中海影院,做得好的時候年票房上千萬,後來先後進駐了星美、左岸、世貿等影院,單個影院票房收入迅速下降,其中星美影院票房從2010年900萬迅速下降到了2011年的650萬元。令業內擔憂的是,該區域還有新的影院進駐

世茂影院投資發展有限公司市場總監周瓊向記者感嘆,現在電影銀幕建設太快了,這肯定會影響到影院的平均收益。

國內一家重要院線相關負責人向記者透露,從已知的數據可以看出,很多地區單個銀幕產出是下降的,去年全國9000多塊銀幕,能夠盈利的僅為三分之一。「金逸、大地等知名院線已經開始出售旗下部分影院,與此對應的是仍有大量資本急於進入影院投資建設。」

藝恩諮詢相關人士告訴本報,目前,國產片製片方獲取分賬票房的38%~43%,發行方獲得4%~6%,院線獲得3%~7%,影院獲得50%~52%。「事實上,2011年院線分賬比例已經進入歷史低點,已經非常接近3%的最低分賬比例,有的院線為了吸引新的影院加入甚至免費服務。」國內某知名院線負責人盛譽(化名)抱怨,由於製片方希望提升收益,影院的盲目擴建又攤低了單個影院票房收入,上下兩頭擠壓了院線的盈利。

長期從業院線工作的施雷鳴告訴記者,目前不少院線公司獲得的分成僅為票房的3%,有的甚至低於1%,而此前最高的分成達到9%,比較常見的也在6%左右。

施雷鳴告訴記者,目前大舉建設影院風險其實很大,有關方面也提出指導性意見,認為影院投資的租金不能超過票房收入的15%然而市場上租金超過20%以上的大有人在,其狂熱程度可見一斑。施雷鳴建議,政府在審批以及政策引導上應該對影院建設投資進行一定把握,合理規劃影院佈局將有益於電影產業健康發展。(何天驕 馬可佳)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768

TRUSTNO1兄:保單的秘密—三分之一 熊熊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8414290102dwdc.html

註:一直以來我就對保險企業充滿興趣,原因在於其與銀行業擁有共同的特性:抵禦通脹。然保險業相較於銀行業 更難分析,原因在於保險業本身的行業特性使得常人難以瞭解其負債成本,而恰恰是負債成本決定了保險企業的核心競爭優勢,或者說不注重負債成本的保險企業總 有巨額虧損,乃至倒閉的一天,這一點在世界保險史上得到不斷的驗證。大約在幾個月前,Trustno1兄告訴我他要從保單入手分析保險企業的利潤,那時我 覺得這是個艱巨的任務,不想從那以後我就看到他在不斷的收集資料並嘗試進行相關的計算,直至最近其終於大體完成這一分析過程。作為這一過程的副產 品,Trustno1兄理清了中國保險業兩大企業中國人壽與中國平安的負債成本,以及這兩家企業的發展模式背後的邏輯。在這一過程中,我們不斷地交流,或 者應該說我不斷的從他那裡汲取有關保險業的相關知識,收穫良多

   

因為Trustno1兄不願在國內另開博客,因此提出把其研究結果存放於我的博客的建議,出於對優秀文章保存的「私願」,我欣然同意,因此如有網友轉載本系列文章,請一定註明原作者:TRUSTNO1

 

——————————————————————————————————————————————------

    分析保險公司,投 資者通常會陷入一片迷茫。壽險企業的財務報表幾乎處於失靈狀態。保險公司所披露的內涵價值報告是僅有的幾頁有分析價值的信息。然而由於內涵價值報告涉及了 許多精算假設。由於壽險保單的年限極長。初始參數的極小變動,會極大影響最終結果。在保險公司不公開任何詳細數據的情況下,投資者根本無法驗證內涵極致數 據的可靠性。

    因此市場上對保險公司的各種分析皆是用財務數據打扮出來的主觀臆想。這些分析不是離事實有多遠的問題,而是有沒有事實的問題。

    探究保險行業的事實不是一件困難的事情,但是是一件不易找到正確方向的事情。不少有心的投資回去關心保監會的銷售數據,探訪各個保險公司營業部,實地與各種營銷員聊天,觀察他們的工作狀態,銷售情況,市場競爭狀態。這些工作並沒有找到正確的方向。

    道理很簡單,當分析製造業時。投資者調研銷售情 況,並非關心其銷售額,而是想要找到一個真實的銷售數據,並以此來推算企業的利潤如何。投資者之所以可以推算出企業的真實利潤,是因為他們以同樣的方法證 實了相關產品的利潤率。投資者可以通過拜訪上下游企業,同業比較等方法來核算成本,進而確認企業報告中所披露的利潤率是否正確。

    然而對於保險產品,真實利潤幾何,顯然不是投資者可以輕易得到的。除了保單期限長短,繳費類型等等定性的指標之外,只能是保險公司說什麼,投資者信什麼。因此再精確的銷售狀況調查都是沒有意義的。

    進一步說,保險公司售出的並非是產品,得到的保 費只是資產負債表上的負債。這種負債的久期極長,受利率波動影響極大。不到保單到期,不知道其中的利潤到底如何。保單就如一個黑盒,裡面可能是金蛋,也可 能是炸彈。不到保單到期,投資者無法打開,一旦打開即決定生死,要麼賺到盆滿缽滿,要麼被炸個粉身碎骨。用銷量去衡量一個保險公司的盈利能力,甚至言之灼 灼地斷言什麼護城河,這不是自欺欺人是什麼?

    要考察保險公司的競爭力,最重要的便是考察保單的產品的獲利情況。分析一件保單首先要有較為準確的產品參數。沒有這些參數評估保單是奢談,但是從投資的角度來說這些參數又不需要像精算那樣的精確。因此我們可以在合乎投資邏輯的條件下,通過年報和保險產品宣傳上所披露出的信息擬合這些參數。

    其次。保單產品的估算必然與精算方法息息相關。然而精算和投資兩者之間存在著巨大的不同,因此需要在借鑑精算方法的同時,對其進行相應的改造。估算方法實際上可以隨意的設計,最關鍵的問題是他能否符合投資邏輯。3個月前,筆者曾草寫了本文的第一稿。但是由於對其中長期險分析方法一直未能解釋清楚其中的邏輯鏈條。故本文推倒重寫數易其稿以至於擱置至今,才有了一個較為滿意的方案。

    最後,這些設計參數和分析方法所得出的結果,必須回到年報中,回到公司的經營歷史上,回到整個壽險市場發展歷程中,加以驗證。第一步,這些分析結果,要能對這家公司的經營狀況以及做生意的策略做出合乎邏輯的解釋。達到這一步,便對了1/3。第二步,需要用同樣的分析方法,分析最近一段時期內,公司產品的設計方向,並以此對他們在新的一年銷售策略做出估計。如果最後符合預期,那麼就對了2/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778

投資中的思考和總結之一(1-30)——漠風 紅一方面軍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75565470102e0ek.html

1.      高手臨盤,觀其形,辯其意,審其時,度其勢。動於陰末,止於陽極。其心如山之不動,其性如水之無常,深得陰陽互化之奧妙,漲跌之平常無喜無悲無物無我以無法為法法法相濟是為高手!臨 盤博弈,應先清心寡慾,心平氣和,依大盤之形勢以制其倉,弱市制於三分,強勢制於七分,而不可滿。如善射之不盡弓力,倉滿則制於人。入局以觀大盤之量以定 其勢,再觀個股之形以度其利,臨機應變,觀於長處,動於短處。入於太陰,出於太陽,止於破處,不動於無明。然博在通變,弈在制心,通在久觀常習,變在出奇 制勝。制貪於愈漲愈賣,制懼於愈跌愈買。久之則心通意明,具足知行合一。積小勝成大勝,以成全勝,後歸於無極。

2.      看清從企業微觀到世界經濟的宏觀,以及其他影響整個經濟系統的所有擾動因素,才真正能理解經濟的道理,實現吐納天地,包舉宇內,囊括四海。

3.      我們所有的一切都包含在「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這話裡。

4.      世界是一幅假象。

5.      我們生活在謊言中。

6.      思考未來改革從哪裡突破?

7.     思維無法複製和重演存在,最多是儘可能臨摹存在。

8.     預期不能「3級跳」。

9.     冥想是心與物融合的過程。

10.  人類的食糧大半是謊言,真理只是極少一點。

11.  道在倫常日用

12.  真正的金融哲學是個「偽」被人利用的哲學

13.  越有規模效益的行業,負債率越高,蕭條了,越可能破淨。

14.  熊市抄底原則:買入市淨率接近1的小盤強概念股。

15.  增強提問的藝術,建立批判性的思維體系。

16.  任何問題經不起5次發問

17.  小心駛得千年船

18.  大牛股=與時俱進股

19.  能者干,不能者教,傻瓜評。

20.  反求諸己

21.  牛市賺錢,熊市賺股。

22.  在資本市場裡要時刻牢記2字:嘴臉,謊言

23.  佛學幾個關鍵詞:戒,定,忍,慧,空,緣,因,果。

24.  時間先於存在

25.  影響力就是讓人相信的能力。

26.  說文解字是中國版的解釋學

27.  完全不可解釋的估計是屬於「不可知範疇」或者偽命題範疇。

28.  邏輯只適用於理性,非理性需要從目的,動機,心理解釋。

29.  智慧系統裡,有了預期心和物轉化就自由了。

30.  環保一硬,煤炭最後背包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326

【封面报道“奢侈动车”之一】“倾斜”的座椅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02-17/100357834_all.html

在CRH2動車上,座椅主要分為兩類。一個一等座的單人座椅為22013.99 元,配件價格亦不菲,僅座椅背後網兜售價就高達90元,加上腳踏2294元、扶手3425元、桌板2496元等,一個單人座椅的總價達3萬餘元,雙人座椅 加配件價格則高達4萬多元。僅在CRH380系列中出現的VIP座椅,售價則在16萬元左右。高鐵座椅的壟斷供貨商為上海坦達和上海元通。

  據財新記者瞭解,業內其他座椅廠商生產同類產品,報價比上海坦達和元通低三分之一左右。而標價1.4萬元的二人餐椅,一家動車內裝生產企業稱,9000元即可生產同樣產品。

  在南車和北車兩家高鐵主機生產廠商的內部人士看來,「上海坦達」和「上海元通」這兩家高鐵座椅供貨商是衝入高鐵領域的兩匹黑馬,即便在生產座椅 的同行中,這兩家上海企業的背景也無人知曉。但鐵路圈子裡很多業內人士共同的感受是「關係很硬,背景很深」。這種猜測來源於2008年張曙光主持的高鐵技 術研發會。會上,鐵道部副總工程師張曙光宣佈「榜單」,坦達壟斷了CRH系列一、二等車廂的全部座椅。一年後,名不見經傳的新公司元通則成為CRH380 系列VIP座椅的惟一指定供貨商。

  這一傾斜政策是非常少見的。「每個領域如牽引、制動、內裝等都有至少兩家公司入圍,但只有座椅是這兩家公司分頭壟斷。連跟鐵路圈子打交道極深的企業都沒有進去,這兩家公司肯定有背景。」一位內裝領域的供貨商說出了自己的疑惑和猜測。

  2006年,在鐵道部最初的動車發展遠景規劃中,動車座椅是一塊巨大的誘惑。「他們告訴我們,未來會有1000列高鐵運行,而由此帶來的高鐵座椅市場規模將達到上千億元。」一位當初曾提交座椅設計方案的供貨商回憶說。

  之前從未涉足鐵路座椅生產的坦達和元通,何以壟斷這塊份額巨大的市場?他們和鐵道部究竟有何關係?2010年鐵道部開始人事與投資調整後,這兩家企業又經歷了何種沉浮?

誰的坦達

  上海坦達全稱為上海坦達軌道車輛座椅系統有限公司,2004年底成立,註冊資本1000萬元,由2004年8月剛成立的北京坦達交通軌道設備發 展有限公司(下稱北京坦達)控股90%,上海交運集團公司佔股10%。北京坦達法定代表人是張曉齊,上海坦達的董事長兼總經理為丁寧新。

  工商資料顯示,北京坦達成立後不久發現北京不具備加工生產的條件,轉而在上海投資了900萬元,成立了上海坦達。

  「上海坦達就是為高鐵座椅的生產而設立的公司。」上海交運一位參與當時談判的人士說。2004年北京坦達成立後,原本在國家經委(現在是國家發 改委)工作的丁寧新找到上海經委,尋找汽車座椅行業的合作夥伴,上海經委推薦了做汽車座椅的國營企業上海交運。「那時,他們已經拿到了鐵路項目,拿到了項 目才成立公司,找合作夥伴。」上述人士回憶。

  上海交運控股10%,用三年時間幫北京坦達建廠。當時上海交運覺得這個股份太低了,為爭取更高股份,曾多次找上海經委。但北京坦達非常強勢,「要得到這塊市場必須接受北京坦達的要求,否則就換其他廠家合作。上海交運只好接受。」上述人士稱。

  坦達為何如此強勢?表面上,北京坦達的法人代表是張曉齊,但張曉齊僅佔44%股份,另外44%的股份由侯晉亮持有。2006年之後,侯晉亮更成為惟一股東。

  侯晉亮是山西人,2009年曾擔任北京伯豪瑞廷酒店有限公司的法定代表人,這家酒店即由丁書苗控制的博宥投資管理集團有限公司控股。上海坦達一 位高層透露,2006年,丁書苗曾被張曉齊做為大股東引薦給上海坦達的幾位管理層。「丁書苗高高的,胖胖的,話不多。」見過丁書苗的人士透露。

  一位與張曉齊交往較多的人士透露:「張曉齊本人與劉志軍並沒有太多交集,感覺上丁書苗是劉志軍和張曙光硬塞進來的,他們不願意給上海交運更多股份。」

  2004年,上海坦達成立後,CRH系列的一二等座椅的設計就提上了日程,那時,CRH380還未開始設計,380系列VIP座椅的生產廠家上海元通也尚未成立。


壟斷從引進開始

  CRH系列的研發和生產由張曙光一手主導,在座椅領域採取的是引進國外技術、逐步國產化。2005年,上海坦達和鐵道部在青島進行技術引進的談判。鐵道部選擇了日本川崎的座椅供應商日本小糸。日本小糸是川崎三大座椅生產商的最大供貨商。

  談判由張曙光主持,供貨給主機廠的價格、技術引進價格是一攬子工程。當時和日本小糸參與談判的還有常州今創集團。

  參與談判的人士回憶,日本小糸在技術轉讓費之外,還提出了10%以上的提成費,及一部分零配件必須原裝進口的條件。「當時日本人看不起我們,也 很強勢。我們剛買地建廠房,就只好讓日本人看上海交運的廠房。日本人思維很固執,他們按照高鐵座椅在日本的價格談判,認為要這些提成費,我們還是賺的。」

  據上述人士透露,儘管座椅售價很高,但擴建初期的大幅投入,加上技術引進費用、提成費用等壓低了座椅利潤,上海坦達在2004年至2006年三 年都處於虧損狀態,2005年,上海坦達虧損89萬元,2006年虧損317萬元,座椅的利潤只有7%-8%。「在轎車領域,7%左右的利潤還算不錯,因 為量大,如果這個利潤做動車,量又上不來,那肯定虧損。」

  2005年,CRH系列車開始生產,起初量很少。「一個月生產7列車,100多人的工廠總是沒活幹。」一位當時在廠裡工作的工人回憶說,「那時鐵道部的人經常來檢查,不斷給壓力,說利潤不可能那麼少。常州今創有一段時間也想進入高鐵座椅生產,張曙光沒有批。」

  從2007年開始,隨著高鐵開始放量,上海坦達的日子逐漸好過起來,月裝車量從2005年的7列升至最多40列。2007年利潤838萬元;2008年、2009年,利潤分別達到2000萬元和3000餘萬元。

  上海坦達在整體座椅上相當於總承包商的角色。一位曾在坦達工作過的銷售人員表示,由於鐵道部有過動車每年降價10%的要求,座椅的價格即使不降,也不會提高,因此坦達可以擠壓的主要是自己的供貨成本。

  2008年,已經在座椅上賺到錢的坦達,準備進入利潤更高的CRH380的VIP座椅市場。

  按照鐵道部的規定,高鐵VIP座椅還是通過技術引進方式進行,鐵道部指定了世界三大航空座椅生產企業之一的美國一家航空座椅公司與國內公司合 作,上海坦達當時花了30萬元購買了航空座椅並買好了去美國的機票,但情況陡變,一家新成立的公司上海元通座椅系統有限公司(下稱上海元通)殺了進來。


爭奪VIP市場

  上海元通註冊資金2.1億元,在上海閔行區七寶鎮投資建廠,法定代表人劉文琪持股99%;陸靜持股1%。上海坦達和上海元通在高鐵VIP市場一度爭得不可開交。據說,張曙光曾將兩家企業叫到一起,讓雙方不要涉入彼此的領域。

  上海元通進入高鐵領域的方式與上海坦達如出一轍,也是先拿單,再成立公司。有趣的是,雙方都曾找過有座椅生產技術的上海交運合作。

  據上海元通一位人士透露:「元通的前身是上海國利汽車真皮飾件有限公司(下稱上海國利),當時美國座椅企業不願意跟國企進行技術合作,國利就成 立了民企元通,讓元通跟美國企業談。」現在,上海元通與上海國利還在一個大院內辦公,上海元通法定代表人劉文琪即來自上海國利。

  上海元通與鐵道部簽訂了1萬個VIP座椅的生產訂單,但與美國公司的合作並不順利。2010年3月,在支付了一部分技術轉讓費用後,雙方的合作徹底破裂,這時距離交第一列樣車的時間只有短短七個月。

  鐵道部對此始料未及,因為在VIP座椅的企業選擇上沒有備份。鐵道部斡旋未果,因高鐵上馬時間倒逼,來不及再選擇其他外商談技術合作,最後VIP座椅不得不交由上海元通自主研發。

  2010年,上海元通開始交貨時,32個座椅的車型交了近40列。2011年6月開始運行的車型VIP座椅減為28個,上海元通供40列;還有 60列供給第三階段的車型(每列20個)。當初合同簽訂三年1萬個座椅,三年後只交了4200餘個座椅。一個VIP座椅的售價為16萬元,等於一個高鐵餐 廳全部座椅的價格。

  即便如此,上海元通2009年成立當年虧損119萬元,第二年就盈利295萬元,收入過億元。上海坦達從2007年開始收入上億元,盈利數千萬 元。最好的時光是在2009年,高鐵的大躍進之下,上海坦達2009年收入1.57億元,淨利3831萬元。而且2009年上海交運將10%的股權也轉讓 給北京坦達,北京坦達獨享利潤。

壟斷後遺症

  主機廠和設計部門視上海元通為最難交涉的供貨商之一。最初與元通就高鐵VIP座椅設計方案磋商時,南車工作人員就覺得較難合作:「他們的方案按 照自己的來,不聽我們的意見。」到了售後服務期,磨擦就更多了。「元通和坦達在售後上都比較強硬。」南車質量管理部門的一位人士說。

  從主機廠的角度來看,不希望供貨由一家壟斷,以免受制於人。而在上海坦達和上海元通看來,座椅的訂單未達預期,也影響了售後服務態度。

  這種局面的始作俑者是鐵道部。鐵道部當初指定座椅生產廠家時,並未在已有座椅生產資質和經驗的成熟廠家中選擇,而是安插有關係的人新成立了公 司,從技術引進開始白手起家。2004年,CRH型動車招標時,有三家參與競爭,包括上海坦達、青島歐特美交通設備有限公司和一家濟南的廠商。其中,上海 坦達成立最晚,此前沒有鐵路供貨業績和資質,主要倚仗的還是佔股10%的合作方上海交運。

  這種運作方式本身就可能帶來成本的提高。高額的技術轉讓費用,進一步推高了成本,降低了廠家利潤。據上海坦達的內部人士透露:「18000元 (不含稅)的高鐵座椅,加上日本企業近20%的提成費用,還有必須從日本進口的零配件費用,成本佔售價的85%。」不過,當時參與競爭的座椅生產廠家的人 士稱,他們做能比上海坦達便宜三分之一。

  據當年參與招標的人士透露,鐵道部要求高鐵座椅的使用壽命是20年,很多阻燃面料需要進口。但財新記者在滬寧的CRH2型動車上觀察到,一些座椅的面料已經破舊磨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417

[轉載]招商與民生歷史之一,股價 世路勞生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4077750101177j.html

確實說明一點:當大家都一致看好一家公司時,其股價一定已經反應了他受歡迎的程度.不是絕對高估,就是相對高估!

 

經博友大漠孤煙先生指出,在前篇文章中我對民生的計算有誤,在此感謝大漠孤煙先生!

另有博友讓我加上浦發銀行看看。所以我就乾脆重新來過,乾脆作為一個系列進行多方面分析,另加上華夏銀行與浦發銀行。

 

第四代的股民肯定知道,是上一輪牛市的0607年間,人們說起價值投資就必然說起銀行股,說起銀行股就必然說起招商銀行,似乎那時候的銀行股只有招商銀行一般,實際上,當時的銀行股已經有了5個,深發展、浦發、華夏、民生與招商,我選擇的是民生,短線做了一把華夏。

 

我相信,當時的絕大多數專業人士、投資高手,幾乎是眾口一詞的推薦優秀的招商銀行。

 

這幾天有人在博客說起招商銀行的優秀,說實話,在我的心裡,相對來說確實是招商優秀,包括那時候我也承認招商不錯,我那時候選擇民生的主要原因是市場估值。從200566日上證指數創下1000點最低位以來,時間整整過去了6年半,讓我有了想看看這兩個股票究竟哪個上漲的多的想法,於是,今天就看了一下。

 

200566上證指數1000點,今天收盤2452點,大盤上漲145.20%

 

浦發銀行200562日最低價6.41元,今天收盤價9.54元,其中通過送股等數量增加了3.999倍(股權分置改革十送三,07年十送三,08年十送四,09年十送三,2010年十送三。)。

 

 

浦發銀行復權價格為38.15元,上漲495.10%,六年半來年均收益30.50%。(按6.7年計算。下同)

2004年浦發每股淨利潤0.49元,靜態市盈率13.08倍。

毛估估今年每股淨利潤1.46元,動態市盈率6.53倍。

 

華夏銀行2005712日最低價3.53元,今天收盤價11.57元,其中通過送股等數量增加了1.35倍(股權分置改革十送三,沒其他送股,考慮到華夏的現金分紅稍許比民生相對比例高一點,我就另外給5%的數量增加)。

 

 

華夏銀行復權價格為15.62元,上漲342.48%,六年半來年均收益24.85%

2004年華夏每股淨利潤0.24元,靜態市盈率14.71倍。

毛估估今年每股淨利潤1.43元,動態市盈率8.09倍。

 

招商銀行200562最低價7.93元,今天收盤價12.87元,其中通過送股等數量增加了2.702倍(2004年十送五,股權分置改革十送2.596308年十送三,11年十配1.3。考慮到招商銀行的現金分紅稍許比民生相對比例高一點,考慮到股權分置改革時候的權證收益,考慮到配股的成本降低因素,我另外綜合性的給了招商10%的數量增加)。

 

 

招商銀行復權價格為34.76元,上漲338.39%,六年半來年均收益24.68%

2004年招商每股淨利潤0.46元,靜態市盈率17.24倍。

毛估估今年每股淨利潤1.76元,動態市盈率7.31倍。

 

民生銀行200562最低價4.50元,今天收盤價6.59元,其中通過送股數量增加了3.905倍(股權分置改革十送5.0241605年十送四,06年十送1.907年十送三,09年十送二。)

 

 

民生銀行復權價格為25.73元,上漲471.82%,六年半來年均收益29.73%

2004年民生每股淨利潤0.325元,靜態市盈率13.85倍。

預測今年每股淨利潤1.08元,動態市盈率6.10倍。

 

好了,我把這四家銀行股的數據集中一下,看起來就清楚一點

 

 

浦發銀行復權價格為38.15元,上漲495.10%,年均收益30.50%

2004年浦發每股淨利潤0.49元,靜態市盈率13.08倍。

毛估估今年每股淨利潤1.46元,動態市盈率6.53倍。

 

 

華夏銀行復權價格為15.62元,上漲342.48%,年均收益24.85%

2004年華夏每股淨利潤0.24元,靜態市盈率14.71倍。

毛估估今年每股淨利潤1.43元,動態市盈率8.09倍。

 

 

招商銀行復權價格為34.76元,上漲338.39%,年均收益24.68%

2004年招商每股淨利潤0.46元,靜態市盈率17.24倍。

毛估估今年每股淨利潤1.76元,動態市盈率7.31倍。

 

 

民生銀行復權價格為25.73元,上漲471.82%,年均收益29.73%

2004年民生每股淨利潤0.325元,靜態市盈率13.85倍。

預測今年每股淨利潤1.08元,動態市盈率6.10倍。

 

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這是我無論如何也想不到的結果!絕大多數專業人士、投資高手一致看好的招商銀行漲幅竟然是最差的一個。在這六年半時間內,默默無聞的浦發銀行竟然是漲幅第一名。

 

另外,就算是漲幅最差的招商銀行,在大盤上漲145.20%的情況下,也上漲了338.39%,大幅跑贏了上證指數,且也得到了很不錯的投資收益,我相信,已經超過了絕大多數買進賣出的股民。

 

由此,我得出兩個初步結論:一是投資名家也從眾,沒自己思維。二是招商銀行的高估值是罪魁禍首。所以說,人多的地方別去!

 

 

同時,請朋友們注意:目前這四家銀行股的市場估值遠低於當時的市場估值,其未來的前景不言而喻,也留給朋友們去思考吧。

 

另:朋友們可以自己計算一下,假如現在銀行股的市場估值(市盈率)與大盤1000點時相同,那麼又該是如何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655

閒話投研之一:EPS增長之源(1) 朱曉芸

http://xueqiu.com/8869718109/21516257

雪球會後有些朋友問到我一些具體投資決策的問題,我想乾脆就這個話題寫點東西吧,插播在《奧馬哈之霧》連載的間隙。時間不固定,內容不固定,諸位請當雜文看。

 

由於不同投資目標下做決策的方法可能是totally different的,所以事先聲明一下,在這兒與各位探討是如何能在長長的坡上滾雪球的方法,不追求快速賺錢,只期望能平安滾到最後,並且見證複利的魔力。要知道,巴菲特用不到21%的回報、近50年的時間締造了傳奇,我們可以想想自己應該抱有怎樣的預期。

 

另外,我很care研究時所需素材是否公開可查的問題,畢竟不是所有投資者都有機會去公司調研,而且就算泛泛的去了,也有可能是得到誤導。我個人多數情況下也是完全依靠公開資料做決策的,去調研也只是去感受企業一些軟的東西,比如領導人的精神面貌,企業文化和凝聚力等等。

 

**************************************************

 

正如週末會議PPT上的數據所示,一家企業在投資期內能帶來的投資回報與同期淨利潤的增長顯著正相關。因此,判斷一家公司的淨利潤(每股淨利潤/EPS)未來能有多高的複合增長率,將為我們做出投資決策提供重要依據。

 

那麼,EPS增長可以來自於哪些方面呢?先看公式:

 

EPS=ROE(淨資產回報率)×BPS(每股淨資產)

ROE=利潤率×總資產周轉率×槓桿

 

熟悉財務知識的人都知道,這其實就是杜邦分析。這些年研究功課做下來,深切體會到對於一家公司長期經營前景的判斷,杜邦分析提供了最簡明有效的架構。而且,更重要的,對於除了金融行業的傳統行業公司,這個架構可以說是放之四海皆準,各位有興趣的話可以拿來套一套。

 

從公式上看,長期EPS的增長可以有幾個來源:

 

其一,淨利潤率的提升;

其二,周轉加快;

其三,加大財務槓桿;

其四,BPS的增長。

 

我們分別討論。

 

一、淨利潤率能否提升?

 

1. 毛利率提高

 

A.成本率降低

   

從長期來看,包括原材料和人工在內的直接生產成本大體上應該是上升的。所以只能憑藉規模效應、向上游延伸或是減少用人的等幾個方面來降低成本率,但實現這幾個方面,都或多或少會面臨資本投入的問題,就要看折舊攤銷期內產生的折舊攤銷費用跟節約的成本如何匹配了。

 

有一些公司,能夠在極低甚至為零的新增資本投入下獲得更高的產出,使得成本率持續降低。就像everybody like的EDU,以及某類互聯網公司。這是相當相當完美的狀態。

 

B.產品提價

 

提價分為被動和主動兩種情況。

 

被動情況通常是供需關係的實質或預期性改變所致,比如工業品和一些上游產品,但這類產品價格的波動通常較大,要時時警惕調頭的風險。

 

主動漲價則體現出了「定價權」,一個企業擁有定價權,意味著它能夠在不減少銷量的情況下隨意提高價格。這是我們最喜歡的狀態,茅台是眾所周知的一個例子,另外像東阿阿膠,從09年產品提價以來,毛利從43%提高到了63%。

 

擁有定價權的企業少之又少,一旦發現這樣的標的,請一定要無比珍惜。關於如何考察一個企業是否可能擁有定價權,未來將另文探討。

 

C.推出高毛利熱銷新品

 

這條路徑最典型的例子是APPL,2001年推出ipod以來毛利率從27%提升到了40.5%。這也是大多數企業能夠嘗試走的路,畢竟擁有定價權的企業太少,但我們必須知道,能走通這條路的也是少之又少。

 

2. 降低費用率

 

A.銷售費用率

 

銷售費用率的降低並非在所有時候都是好事,當且僅當儘管它在降低,但收入仍然在增長的情況下,才是有利於企業價值的。

 

一般來說,完成了品牌建設的企業銷售費用率才有可能降低(但要注意,對於大部分消費品而言未必如此)。因此重點是,這個企業有品牌麼?目前企業的所為是有利於建成品牌的麼?

 

圖1:幾家酒類公司銷售費用/收入的比率


B.管理費用

 

 管理費用率的下降有兩種路徑,一是銷售收入增加而管理費絕對額保持穩定所導致的費用率下降,二是主動的縮減開支。

 

如何增加銷售收入後面會談到,而主動縮減開支不是我喜歡的路徑,因為長期效果不易衡量,很可能得不償失。但有一種情況可以考慮,就是管理層和股東的利益從不一致到一致。例如上海家化,自從變相私有化以來,管理費用與收入的比率從11個點降到了9個點以內。

 

C.財務費用

 

我更喜歡賬上沒有或很少帶息負債的公司,最好從來就沒有過財務費用問題。

 

不過對於過往有帶息負債的公司來說,如果現金流足夠好、賬上的現金足夠多且又沒有大筆資本支出的需求,大多數企業還是傾向於把這些債還掉的。所以核心是,公司未來有沒有能力賺到大量的現金?這個問題也需要另文討論。

 

3. 稅率下調

 

稅率如果能下調,當然是特別好的事兒。就像白酒行業,過去這些年稅改導致的實際所得稅率下降,也是行業盈利水平上升的一個重要因素。

 

圖2:幾家酒類公司所得稅/利潤總額的比率


 

4. 小結

 

 

下面是關於考察期利潤率能否提高的checklist,前四是我關注的重點。

 

  • 企業是否有定價權?

  • 企業是否有能力推出高毛利熱銷新品?

  • 銷售費用率未來有沒有可能降低?(企業的品牌建設情況?)

  • 帶息的負債有沒有可能減少?(企業能否賺到更多的現金?)

  • 行業產品價格普漲?

  • 成本控制下降?

  • 會否因治理改善導致管理費用降低?

  • 稅率能否下調?

 

 

本部分未解決的問題:

 

  • 如何判斷一個企業是否有可能擁有定價權?

  • 公司如何賺取大量現金?

  • 不同行業的企業如何建立品牌?

 

(待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71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