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Facebook上市引發「刺激」效應 誰更像中國的Facebook?

http://www.yicai.com/news/2012/05/1734415.html
億市值的Facebook即將於美國當地時間5月18日登陸納斯達克,也讓遠在大洋彼岸的中國互聯網「蠢蠢欲動」。

誰更像中國的Facebook?

其實對於這個問題的答案,Facebook已在提交的招股書中有所透露:「我們還不知道能否進入中國,如果有朝一日我們進入中國,將面臨來自人人網、新浪網和騰訊等的競爭。」

是的,儘管Facebook的9億用戶中,只有很少一部分來自中國,但Facebook對中國互聯網的影響卻絲毫沒有減弱。

人人網是其中之一。看起來,它的頁面有著和Facebook最為形似的「面孔」。和Facebook一樣,它最早從北上廣的高校起家,吸引了一大批 黏性十足的學生用戶。去年5月,它講著「中國版Facebook的故事」去了納斯達克,當Facebook提升發行價區間,它的股價很快跟著漲了6%。

但時至今日,Facebook已經演變成面對全體互聯網用戶的社交網站,人人網用戶仍以學生用戶為主。易觀智庫的數據顯示,人人網上30歲以上的用 戶僅佔全部用戶的30%。儘管人人網試圖通過開心網向在職的人群市場拓展,但實際效果並不理想。與此同時,人人網受語言和地區的限制,其市場被限制在了中 國內地,導致其用戶數量很難保持連續增長。

在易觀國際分析師董旭看來,與Facebook的開放平台相比,人人網環境更加封閉,在廣告主選擇時更傾向於只選擇大的廣告主,從而損失了大量的中小企業廣告主。而在社交遊戲上,人人網過於依賴一兩款遊戲,缺乏新的吸引眼球的遊戲,導致用戶整體黏性不高。

在人人網CEO陳一舟看來,無論騰訊、新浪還是人人,大家的產品長得越來越像,都在進化、適應新的環境。他預計,這場競爭起碼還要持續三四年。「這要看誰本事大,更加執著、更加注重產品的體驗,誰更加能夠忍受住寂寞。」

相比之下,騰訊和Facebook更為「神似」。從用戶規模、開發者規模、業務組成、企業架構來看,它被認為是最有可能成長為Facebook級別的互聯網公司,但它的開放性始終備受質疑,抄襲、壟斷的陰影總是揮之不去。

不過,Facebook觸動了它。同為社交巨頭,Facebook市值上千億美元,而騰訊卻是500億美元左右。從財務數據來看,前者的廣告收入佔到85%以上,而後者一半的營收來自網絡遊戲;更重要的是,後者的開放程度遠不及前者。

騰訊網絡媒體業務總裁劉勝義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說:「騰訊沉澱多年的關係鏈在社交營銷系統中佔據很大的優勢,而且,騰訊積累多年的數據挖掘技術 也在系統中處處可見,如年齡、性別、地域、上網場景、用戶喜好甚至是瀏覽競爭對手信息的用戶等多種定向。」他認為,由此可以看出,騰訊的社交價值被大大低 估,而未來,社會化營銷的未來市場空間不會亞於一個搜索引擎市場。

瑞信3月8日發佈的研究報告顯示,對騰訊社交網絡的估值為170億美元,佔其總體估值的38%,但就收入額來看,社交網絡佔比遠遠低於這個數字。

而Facebook帶給騰訊更大的意義還在於「開放」。眼下,騰訊內部正在推進業務重組以適應發展。知情人士稱,騰訊戰略調整的總體做法是抓大放小,強化平台型業務,聚焦社交、移動、搜索、網遊關鍵產品,而一般的產品甚至可能交給第三方合作夥伴來做。

IT評論人士洪波評價稱,騰訊公司進行重組,一方面是因為看到了更多的新增長點;而且騰訊要將更多資源投入到開放平台的建設上,不再憑藉一己之力來運營不同類型的產品。

洪波認為,這與Facebook開放平台的理念類似。例如,Facebook自己不做社交遊戲,甚至曾經依附Facebook而生的社交遊戲廠商 Zynga優先於Facebook上市,但這種開放的態度讓它獲得讚譽的同時也收穫了利益,當合作夥伴變得足夠強大,同樣能夠用廣告等變現形式更好地反哺 自己。「這是騰訊公司未來突破『天花板』、促使公司業績持續增長、使公司市值達到千億美元規模的必由之路。」

而中國的Twitter——新浪微博也在向Facebook靠攏,核心則是商業模式的借鑑。

今年上半年,新浪已開始試水微博品牌廣告業務。新浪稱,基於社交關係和興趣圖譜的推薦引擎的微博廣告更具針對性,通過社交興趣圖譜將品牌內容推薦給可能感興趣的用戶;而企業則利用廣告對應的頁面吸引粉絲互動,激勵用戶分享創造口碑效應。

新浪微博計劃推出商業開放平台,在技術和接口層面給第三方開發者提供支持,打造一個服務企業的應用商店(APP Store),並與之分成。

Facebook的廣告收入讓人眼紅。美國知名市場研究公司eMarketer預測,在2012年,全球社交網絡廣告收入將保持強勁增長,而全球廣告主今年也將在社交網絡廣告上花費77.2億美元,僅Facebook一家廣告收入就有望達到50億美元。

不過,新浪CEO曹國偉也坦承,社會化媒體廣告在中國還是太新了,目前對於新浪廣告的促進還很難顯現。製圖/張逸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591

雷軍說:別老拿蘋果跟小米比,我們更像亞馬遜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8091.html

小米科技及其創始人雷軍很快被冠以「中國版蘋果」和「中國版喬布斯」的稱號,這裡有部分原因是因為雷軍喜歡在發佈新型號的智能手機時喜歡穿黑顏色的圓領衫,在有著既簡單又美觀產品圖片的舞台上踱步。並不出人意料的是,小米公司的業績非常好。該公司生產的智能手機據說目前在中國出貨已經超過了蘋果的iPhone——有部分原因是要比iPhone更便宜。和其他中國智能手機的製造商一樣,小米也在利用蘋果銷售決策所留下的市場空間,後者在這個人口平均收入水平無法負擔起蘋果的國家試圖維持高價的銷售策略。

這些來自中國的廉價智能機對於蘋果、三星等其他「高端」廠商來說可能會是一個大問題。如果能用100美元買到一款很好的產品,那麼沒理由為一部手機花600美元,即使在發達國家也如此。這個星期,小米推出了一款新型號的智能手機「紅米」,紅顏色的,而且很漂亮。預售745萬台,據說90秒鐘銷售一空。這款手機也有很多蘋果的痕跡。

但是雷軍對於將小米和蘋果相提並論這一點並不感到高興。本週路透社記者在北京採訪了他,雷軍表示,小米更像谷歌和亞馬遜。對話如下:

雷軍:「我們實際上是一家互聯網公司。我們已經有了移動手機硬件的業務,並且希望將這個業務併入互聯網平台上面。一旦成功,我們就能賺更多的錢。」

路透社:「你怎麼能說自己是互聯網公司呢?你們可是在賣移動電話啊。」

雷軍:「好吧,我想反問你,什麼才是互聯網公司?互聯網代表了一種先進的思考方式。凡是能夠做到這一點的公司都有巨大的競爭優勢。如今我們已經是中國第三大電商企業,而且我們已經打造了一個非常非常龐大的移動互聯網平台。我們有許多移動應用。我們基於安卓操作系統設計了MIUI固件,這是一個非常強大的系統。人們不太明白。移動手機只是一個載體。微軟曾經在把Windows操作系統刻在CD放在盒子裡賣,這是不是說微軟是一家做紙盒子的公司呢?盒子和CD只是載體。如果人們不明白這一點,他們就不會明白小米是怎樣的一家公司。」

路透社:「目前的情況如何?你們的盈利狀況怎樣?這個生態系統有多大?」

雷軍:「我們只是從去年九月份才開始的。我們的月度營收剛剛超過了320萬美元,但是明年末這一數字應該會在2100萬到2400萬美元之間。這只是我們互聯網生態系統部分的營收,也就是來自市場、遊戲中心和許多其他不同的在線業務。」

路透社:「當人們把小米稱作中國的蘋果時,你怎麼看?你是否欣賞或採用了蘋果的策略、或者蘋果策略的某些因素?」

雷軍:「小米與蘋果是兩個徹底不同的公司。如果你真的理解小米,我敢保證有一天你會真的理解蘋果與小米完全不同。我真的不喜歡回答小米是不是中國的蘋果這樣的問題。我認為核心問題是人們不理解小米。最主要的差異在於,是互聯網造就了小米,而蘋果,其設計非常簡單,不管用戶是誰,它只提供一種解決方案。它幾乎不可能去滿足用戶個性化的需求。但是小米的系統是可以隨每個人而變的,數千設計師創建了各種功能、外觀與解決方案。」

路透社:「但是特別是很多外國媒體會把你跟蘋果比。」

雷軍:「蘋果當然是一個巨成功的公司。我無意將小米與它比較。但如果人們非要將小米與某家外國公司比的話,你可說它有點像蘋果,但是它更像亞馬遜,也帶有一些谷歌的特質。將這三家公司合一塊兒,可能更容易清晰地理解何為小米。小米賣移動電話就像亞馬遜賣Kindle一樣。所以你可以理解為什麼我們要將它賣得這麼便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3688

58同城上市講故事:更像淘寶 不是分類信息網站?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52327.html

58同城要上市了,動作快的有些出乎意料,按照之前大家的普遍猜測,順序應該是阿里、去哪兒,再是58同城,按照美國的上市時間安排,可能11月底之前就能上市了,但在此之前CEO姚勁波還有個重要的工作需要完成–向美國投資者講述一個什麼樣的故事?

個性的領導+具有想像空間的概念+可信的財務數據是美國投資者,或者大多數投資者最關心的三個要素,說白了就是,一個或者一夥什麼樣的人做了啥事兒,將來能掙多少錢。

先說概念: 鐵定不會說58同城是中國的Craigslist

經過這麼多年,美國投資者已經熟悉或者在內心深處已經認可中國互聯網公司「得屌絲者的天下」這個概念。看看騰訊、百度近半年的股價漲幅就能知道這個概念是多受追捧,更別說阿里了。

如果去跟美國投資者說,58同城是中國的craigslist,也許大家容易建立直觀印象,但完全就沒有了想像空間:一個不以盈利為目的的類公益公司,有啥看頭?!所以58同城一定不會過多的將自己定位到分類信息網站,而是會講自己將來會是一個更像淘寶的企業。因為兩者確實有點兒像嘛:

1、都是平台,一邊兒屌絲用戶,一邊兒屌絲商戶;

2、一個交易的是商品,一個交易的是服務,完全可以演繹成互聯網三極之後的第四極嘛,在人與人的聯繫、人與商品的聯繫、人與信息的聯繫之後,再加一個人與服務的聯繫。

3、信用體系都是非常重要的,本質上解決的都是信息不對稱和信任關係問題。

4、發展路徑都很像,都是通過免費和廣告轟炸來迅速累積用戶和商戶數量(還記得一夜之間出現鋪天蓋地的「淘你喜歡」的廣告和不斷重複的免費字眼是多麼的吸引眼球);然後再逐步嘗試收費,其中需要邁過的坎都是信用體系的完善。淘寶從2003年成立到2008年9月實現盈利花了不到六年的時間,而58同城花了八年的時間。 另外由於本地服務天然的的地理屬性,使得58同城務必會不斷加強移動端的力量,根據招股書信息,目前來自移動端的PV已經佔到40%,這是一個不錯的數字。

再說可信的財務數據:盈利很重要,但不是最重要的

概念再好,沒有財務數據的支撐也是白講,畢竟投資者還是要看真金白銀的。翻翻58同城的招股書,大致最近三個完整年度,收入大致翻1倍,從4150萬美元到8710萬美元,2012年底虧損2900萬美元,但是2013年上半年已實現盈利。盈利的數據談不上理想,但是可以看出已經邁過盈虧平衡點。另外更重要的是58同城的現金流已經連續四個季度為正。一方面現金流是比盈利更加可信的數據,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對於仍處於成長期的互聯網公司,美國投資者相比盈利更重視現金流。 就像亞馬遜創始人貝索斯反覆在各年報中提及的話:當要在盈利和自由現金流最大化當中選一個時,我們將永遠選現金流最大化。

最後說人,其實也就是管理能力。

CEO姚勁波的曝光度不高也不低,一直在「非你莫屬「中能看到,最近還在新一季的《贏在中國》中露面,看風格有些類似小馬哥和robin,屬於沉靜型領導一類的,相對還是比較低調的,不過要在中國互聯網這個武林江湖混成高手,說到底還落在「准、快、狠」這三個字:

–眼光要准,能夠洞見發展趨勢,看到別人看不到的東西;–決策要快,「唯快不破」嘛,如能率先上市也算快人一步;

–內心要狠,中國互聯網江湖有各種「狠」,馬化騰、李彥宏是比較內在的,周鴻禕是外在的,馬云則是比較「太極」的。

對於投資者而言,姚勁波更需要向美國投資者證明有能力通過管理,來不斷擴大商戶基數,穩定或者提升付費商戶的比例,並且能夠推動單個付費商戶的付費水平的提高。這三個數乘在一起大致也就是58同城的收入規模了;同樣重要的是保證用戶體驗的提升,雖然是免費的,但用戶依然非常挑剔,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這是老話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5957

陳昊芝:做一家更像矽谷的公司

來源: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3/1225/57387.html

    陳昊芝在互聯網連續創業14年,曾參與創建卓越、愛卡、盛世收藏、譯言等網站。2010年,他偶入手機遊戲行業,取得迄今最大的成功,公司年營收接近10億元  過去14年,陳昊芝做的每一件事情都不一樣。  1998年,20歲的陳昊芝以個人網站作價入股雷軍的卓越網,遠未等到它成為“亞馬遜中國”即撤出,在聯眾公司短暫打工後創辦了網絡遊戲點卡銷售公司,並於2004年賣掉。接著,他相繼創建愛卡汽車網、SNS社區、譯言網及盛世收藏網,直至2009年年底與CocoaChina(一個蘋果開發者社區)建立者劉冠群相識成立觸控科技。  2011年1月,當來自波蘭的一款名叫《憤怒的小鳥》的遊戲風靡世界時,陳昊芝接受他的朋友吳剛(頑石互動CEO)的建議,坐在一個電玩城里,思考把面前的捕魚遊戲移植到手機上的前景。3個月後,“捕魚達人”上線,為陳昊芝帶來前所未有的名聲。  陳昊芝自稱喬布斯的信徒。“別人是學,我們是信,這很難,要求時刻保持對新技術、新市場和新人群的關註度。”而現在,失去喬布斯的蘋果對陳昊芝來說“越來越陌生了”。“比如這個new iPad,按我們的理解,如果喬布斯在世,這種東西是不可能出來的:幾乎比iPad2重了三分之一。喬布斯去世兩年,蘋果有什麽真的能讓人震動的東西嗎?沒有。甚至低價蘋果手機也在傳聞中。它不是原來你理解中那個對質感、做工、性能、新技術苛求的那個公司了,已經是市場要什麽你出什麽了,那你還是蘋果嗎?”他相信企業的價值來自能給市場不斷提供效率或者提升效率的方法,就像當年的蘋果公司一樣。  雖然以遊戲起家,但觸控不是一家單純的遊戲開發公司。那不是陳昊芝想要的。“我們更像一家矽谷的公司。”  他以Facebook、Google、亞馬遜和蘋果為例。它們都是平臺型公司;都有自己的開發者生態;都是聯盟性的,比如Google的安卓系統是提供給所有硬件廠商的,是跨界聯盟;它們持續並購,但“幾乎都是並技術、並成長”,而非中國式的“並利潤、並產品”;它們都有自己的硬件。  陳昊芝認為,觸控正在朝著這一方向努力。觸控在第一階段做了《捕魚達人》,證明一款遊戲是可以在市場里生存的;第二階段,研發了開源遊戲引擎Cocos2d-X,現在中國收入最高的遊戲里70%是以Cocos2d-X為引擎開發的產品;第三階段觸控幫助國內的運營商拓展業務模式,不僅把中國產品拿到海外去,也把海外的產品帶到中國來,讓用戶通過平臺和品牌直接關註到產品,並在這里沈澱下他們的關系,提供技術付費和儲值,還有持續的遊戲。  陳昊芝喜歡使用“幸運”這個詞。它更大程度上是口頭禪,可以理解,當初對於作為公司爆發基礎的《捕魚達人》瞬間的巨大成功,一時找不到比“幸運”更簡潔有力的解釋。“我覺得有個類比是李想,汽車之家創始人,我跟他十幾年前認識,就做個人網站而言,他是我小弟。他是把一件事兒幹了十幾年,我是十幾年幹了很多事兒。”  在互聯網行業征戰了14年後,36歲的陳昊芝終於登上了手遊這趟高鐵,體驗到年營收即將接近10億元的高速。“像我和我合夥人這歲數,”陳昊芝說,“趕上這麽個機會不容易。”他的意思是不會輕易下車。而對於他所在的手遊行業,大致格局正在成形,車門關閉的鈴聲已經隱約響起。  根據陳昊芝的設想,觸控科技2014年的收入將達到20億元,凈利潤3億元。融資到C輪為止,“我們都沒有一份正經的PPT講我們是幹嘛的,在中國市場里面,理解我們很難。”很可能,陳昊芝也並不清楚這個公司的邊界何在。移動互聯網隨時可以帶來驚人的想象,他只是以遊戲做了開端。  相關公司: 數據來自 創業項目庫 作者:劉建強、石海威 ​ | 編輯:zhouxiaohong | 責編:周曉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6017

劉博士來信|跟醫學影像數據量相比,商業大數據更像玩具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5/0117/148918.html

“醫療是大數據技術的殺手級應用。跟影像傳感數據量比起來,目前的商業交易大數據更像玩具”。劉芳德博士,英國帝國理工學院研究員,工作主要職責是開發神經外科及心血管微創手術的機器人傳感器及控制軟件系統。黑馬哥曾就“手術機器人”話題采訪劉芳德博士,今天,劉博士就對被評為發達國家中最優秀醫療系統之一的英國醫保(NHS)、醫學的邊界以及未來醫療產業的移動化和大數據化進行詳細解讀。也許,對關註醫療的你會有所啟發。
 
2015年新年伊始,i黑馬啟動“黑馬原創聯盟”,聯合更多的作者,深入剖析垂直細分行業。如果你是某一個企業的創始人,或是某一個行業的冷靜觀察者,只要你精耕深挖,獨有見地,就請加入我們的原創作家行列。聯系微信blessxiaoyi,或發郵件至[email protected]
 
(一)英國沒有上帝,選民只信“英國醫保”NHS
 
黑馬哥:在中國老百姓的印象中一直認為美國的醫學最先進,福利也最好,你是怎麽看的?
 
劉:在全世界來看,有可比性的只有美英日這三個國家。英國的NHS的優點相對便宜,覆蓋面廣,醫療服務的水平高,是最且性價比的系統。
 
黑馬哥:在說NHS之前,先說說美國跟世界的其它國家的區別吧?
 
劉:美國的醫療系統是世界最貴的,年支出在GDP的15-16%。歐洲國家的醫療系統跟日本差不多,年支出在GDP的10%左右,基本上全由政府買單,許多國家是免費醫療,是建立在重稅率高福利的系統。
 
中國醫療支出占GDP的5%,是發達國家的一半左右,政府出資少於一半。在人群跟疾病覆蓋率上還是有許多問題的。
 
英國的醫療系統其實就是第二種,全民醫保,免費醫療,支出在GDP的8-9%, 占政府公共財政的40%。
 
黑馬哥: 聽你說的,感覺英國的醫療系統就很像以前中國改革放之前的吃大鍋飯一樣。
 
劉:的確就是這麽一回事,二戰後歐洲的英法德怕被民眾受社會主義影響,都采取了社會主義的國家類似的社會福利政策。
 
美國的醫療行業的自由競爭雖然帶來了有活力的醫療市場,但老實講商業化並沒有帶來效率。美國花的錢其實是最多的,政府的赤字也最多,只是美國可以發債而不必加稅,這點除了美國,任何的國家都比不了的。
 
黑馬哥:我們一直都有一種觀點,就是市場化跟自由競爭會降低成本,帶來繁榮。但似乎醫療這個行業很特殊,並沒有見到你說的這種情況。即使是美國,目前感覺也在去自由化。這其中的原因為什麽。
 
劉:我覺得供需是最大的問題吧。其實不論在哪個國家,優秀的醫療資源其是都是稀缺的。稀缺的資源上自由競爭只能推高價格。而且目前構成各國醫療財政負擔的主要原因是因為老齡化重大疾病發病率上升,如癌癥,心腦血管,糖尿病,許多疾病其實還沒有根冶的措拖。針對這種情況,集中力量做大事要比分散力量自由競爭要高效得多。
 
最後一點是醫療上的努力跟病人受益的關系不直接,比如疾病預防之類的工作,周期長,商業化也很難量化跟估值。
 
以我個人的觀點來看,NHS相對優秀的原因是在於它的科學管理跟技術。
 
NHS管錢、管藥、管醫生;管醫院、管病人、管病例
 
黑馬哥: 能說說NHS跟中國的醫保管理系統或是美國的社保或是保險系統有什麽不同。
 
劉:簡單的說NHS的權力跟職能要比中國的醫保跟美國的社保的權力大得多。NHS除了負責支付老百姓的藥費外,也經營著英國所有的醫院、醫生,以及醫療的技術如手術方案,用藥以及藥物的研發,以及英國所有老百姓的病例數據,在很多時候也起到的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的作用。簡單的說NHS管錢、管藥、管醫生醫院,也管病人,也管治療技術。NHS的信息相對完整而且全面,所以給了NHS拿出全局最優方案的空間,在許多醫療問題上,這種調動全局跟全面整合的能力有很明顯的優勢。
 
黑馬哥: 給我們舉幾個具體的例子說一說這種集中管理的優點。
 
劉:優點有很多。在中國,病人的病例是歸醫院管理的,一個人如果生病在不同的醫院看,病例是被分割成許多部分。在美國,病人的病歷是歸保險公司所有。保險公司擁有用戶全部的病歷跟用藥處方計錄。而在英國,病人的病例是歸NHS所有。在英美的系統中,對於病人的全面健康追蹤相對要容易一些。一些重要數據如發病率,藥物的副作用,統計起來也就相對容易一些。跟美國相比,雖然美國人口總量是英國的幾倍。但NHS的數據量跟能力是要超過美國任何一家商業保險公司的。英國NHS追蹤的病歷數據超過英國的人口(因為有許多己死的人)。
 
而且NHS作為國家政府部門,權力要大過商業保險公司的。NHS有權利收集關鍵的病例標本。重要的如英國的brain bank(大腦銀行),擁有各種神經系統疾病的腦組織切片。目前NHS又開始對疑難雜癥的病例進行DNA測序。而且NHS還管理著全國的可用移植的器官。這對醫學科研跟決策帶來了極大的方便,在英國的醫學研究中,即使是罕見的疾病,NHS也可以找到上萬的患者跟病歷。數據全面,NHS對於各種疾病的發病率統計要準確得多,使得NHS可以合理的分配醫學的資源。
 
對於患者而言,NHS可以調動全國的醫療資源。在原則上,醫生不屬於醫院,屬於NHS,病人也不屬於醫院,也屬於NHS。將病人跟醫生在各個醫院之前調來調去不像在中國跟美國那麽困難。
 
NHS為普通公民三天找到可移植肝臟
 
黑馬哥:作為老百姓,對轉院跟挑醫生會非常感興趣,能給我們舉一個例子說在患者在英國看病的經歷是怎樣的。
 
劉:我有一個朋友,是30幾歲的男性,前年肝功能不好就住到英國當地的醫院檢查,發現血液成分異常,就住院治療。兩個星期發現不見效,病情急轉直下,肝衰竭。就被轉到倫敦的一家大的醫院。在這家大醫院認為病情危險,需要肝臟移植。於是就將他轉進ICU, 啟動全套的生命支持設備,心腦肺腎全被機器取代了,降低器官代謝壓力,保證他能存活七天。在全國找肝進行配型。NHS三天找到可移植肝臟,因為我朋友身體弱,手術很困難,請的全球著名手術專家,曾完成世界上第一例胰腺移植手術的專家來主刀。手術非常困難,一邊搶救一邊做手術,做做停停。一共做了八個小時。但肝臟質量,配型以及手術質量都非常高。術後三天蘇醒,五天之後出ICU, 七天之後可以下病床走動了。
 
我朋友只是普通的英國公民,沒有什麽權勢,也跟醫院沒有什麽關系,也沒有親友幫忙, 而且己經不省人事了,整個過程全是NHS負責,而且是免費的。我們可以說這個過程中及時找到肝,跟遇到了好醫生做手術,有運氣的成分在里面,但NHS的制度的設計使這成為可能。
 
在國內就醫,根據我的經驗,轉院跟找好醫生做手術,困難重重的。
 
英國政治圈中有一句名言:英國沒有上帝,選民只信NHS。
 
預防跟控制發病率才是醫保系統的核心功能
 
黑馬哥: 這件事的確令人吃驚。在你的介紹中,在歐美的醫療系統的核心,其實是一種代理人的系統。為什麽在醫療中一定要引入代理人這個中間的環節。在許多行業中,按市場經濟,讓客戶直接面對服務提供商,減少中間環節似乎更節約成本。醫療系統中代理人的存在意義在哪呢。
 
劉:這個問題問得非常深刻,我說一下我的理解。
 
健康管理很複雜,但中國二千年前就對這個問題有所洞見。扁雀見齊桓公的故事就說明了諱疾忌醫其實是一種普遍的心理。其實對於疾病來說,預防跟早期的介入是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對於普通民眾來說,診斷出疾病一來不是好消息,二來是小概率事件,自主付費檢查的動力是不足的。而對醫院來說,治小病不如治大病賺錢。一旦引入保險公司之後,保險公司非常願意在診斷技術上投入,來期望控制風險。
 
舉癌癥的例子,英國的統計的十年存活率是50%,折算成5年存活率75.1%,美國的5年存活率是60%,中國的可能在30%左右。對於晚期的病人,死亡率都很高,治療的花費巨大,而且即使成功,往往只能延長幾個月到一年的生命。歐美其實最主要的優勢是在早期診斷技術的研發跟應用推廣。歐美的40%-50%的患者其實都是在一期跟二期。
 
中國的醫保在制度設計中,政府跟公眾目前只註意醫療的費用的支付,對於診斷跟預防的重視跟力度不足。而實際上預防跟控制發病率才應該是醫保系統的核心功能。
 
如果按目前這種將小病拖大的再治的做法,中國的實際醫療成本是會比美國還要高的,政府根本不可能支付得起。
 
醫改沒有萬靈藥,英國的NHS問題多多
 
黑馬哥: 這是一個很有意義的觀點,英國的NHS有沒有問題跟危機呢?這種不論多大病的免費的做法,政府如何支付得起呢?
 
劉:我覺得醫改沒有萬靈藥,英國的NHS問題多多。
 
首先英國的高水平醫療是有代價的。英國的醫生收入非常高,醫生的平均年收入在百萬人民幣左右,好醫生收入更高。跟我們合作許多醫生都是英國最好的專科醫生,他們的日薪在五萬到十萬人民幣這個水平。這個賬單很大。
 
英國的目前的經濟支持這樣醫療系統很困難,預算無法增加,而且老年化造成重大疾病的發病率在上升。許多人以為英國的效率低,其實是資源不夠。NHS的對策其實是依靠科研進步。醫保問題在沒有技術進步的情況下其實是死結。
 
任何政府買全單都要破產。但另外一點NHS這種全民醫保的系統,非常註重性價比。NHS不可能采購昂貴的新技術。這對英國的醫療產業傷害很大。英國發明了許多改變世界的醫療技術如內窺鏡,CT,核磁以及許多特效抗癌藥,也包括我們的手術機器,但因為在英國沒有市場,英國許多原創的技術都被賣掉或收購,沒有成長成為大型的公司。
 
(二)只要有意義的科研項目,錢花得越早越好
 
黑馬哥: 對醫療產業,我們一向有一種感覺就是研發成本非常的高。你提到了英國對醫學的研究非常重視,那麽它的規模是怎樣的呢?
 
劉:英國每年在醫學研究上研發資助規模應在幾十億英鎊的,算成人民幣是在百億級規模。除了政府的直接投入外,還有許多非營利跟慈善,著名的有Wellcome Trust基金會,每年的投入在五億英鎊,寫之相當的有Cancer Research UK,英國癌癥研究基金會等。
 
對於英國來講,政府每年的醫療的費用都是在一千五百億英鎊左右,約合一萬五千億人民幣。由於老齡化的原因這個數字在以每年約2%的數字在增長。
 
如果年科研投入2%,就是三百個億。即使不投入,這筆錢也省不下來,會被明年的增長部分抵消。即使取得1%的效果,在未來幾年中都可把科研投資收回來。從這個角度上來說,科研是跟赤字的賽跑。只要有意義的科研項目,錢花得越早越好。
 
相比而言,中國的每年醫療支出在3萬億。中國每年的政府醫療投入不到一萬億。但中國的人口是英國的20倍,投入也不是按發病率來計算的,因此這個數字沒有反映出醫療問題的對社會的負擔。
 
真正能改變醫學現狀的,很有可能不是醫生
 
黑馬哥:英國的醫學科研跟中國的醫學科研你覺得差別在哪?
 
劉:我覺得一個最大的特點是,英國的醫學科研開放得多。醫療更像一個社會問題,而不再是一個學科,它不應該有邊界。目前全球的醫學研究工程化的趨勢越業越明顯。英國的醫學研究除了資助如病理學,診斷,手術,藥物之外,它也資助如物理研究跟媒體公共教育。而且英國醫學研究的一個特點是不一定是醫生在研究醫學,跨學科合作非常緊密。英國在歷史上就有各個學科改造醫學的傳統。美國的醫生學醫之前都要有一個理工類的學位,英國其實是各行各業各學科的人在做醫學研發,而不是一定醫生。
 
內窺鏡的發明人是學數學跟物理光學的,發明核磁的是研究物理的。研究心血管跟呼吸道的研究人員其實的主業是研究流體力學跟發動機設計的,完成英國第一個心臟移植手術的醫生本專業是劍橋學水力工程的。而為癌癥研究創立完整理論框架的人, 是研究天體物理的。發明用計算機仿真設計抗生素分子結構的2013諾獎得主開發的其實是力學仿真程序。而今天DNA測序以及分子合成pathway識別,腦連接圖譜繪質主要都是計算機數據挖掘的人在做。
 
所以真正能改變醫學現狀的,很有可能不是醫生。是重要的是社會價值觀對醫療問題的重視,吸引各行各業的人來觀註醫學問題。醫學的從業者常常有一個寬廣的知識面,擁有利用先進的科學技術手段解決醫學問題的意識。推動醫學進步,越來越需要醫學跟理工類相結合的複合性人才。
 
(三)未來移動醫療的核心是設備的小型化跟低成本化
 
黑馬哥: 目前全球的高科技企業很都關註醫療產業,特別是如移動醫療、大數據、個體化醫療,也吸引了投資人極大的興趣。能不能分享一下你對行業熱點的看法。
 
劉:我對商業上了解不多,我不懂產業,只能簡單的說說對醫療的看法。更多的人關註醫療是好事,但是醫療行業有特殊性、商業化困難。最偉大的醫療技術常常是最賺不到錢的。目前幾百塊錢的電子設備,目前還沒有實際的醫療意義。而像幾分錢的試紙技術,每年在印度跟非洲挽救了近億人的生命,但商業上掙不到錢。醫學中,核心問題是預防、診斷跟治療三個問題。不管技術有多先進,不能有效解決三個問題中的任何一個,在醫療上就是沒有價值的。再一點是醫學實際上己經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常見病己經有許多低成本的有效措施,雖然市場大,研發跟推廣容易,例如減肥藥跟感冒藥,商業上可行,但從投入在公共健康跟社會經濟角度上來看,是沒有什麽意義的。
 
移動醫療要一分為二。一類是基於移動溝通服務。這一類產品的醫療作用很有限的。醫療的根本問題是資源稀缺,醫生不缺病人的。即使多了線上的渠道,醫生不可能一天看30個小時的病,做40個小時的手術。另一類如GE所說的移動醫療的核心是醫學設備的小型化跟低成本化。這個方向上,是全球醫療器械巨頭必爭之地。這個方向上難度不在於聯網,而在於材料跟工藝。
 
在大量醫學傳感器布置之後,大數據跟醫療診斷是天作之後。醫療是大數據技術的殺手級應用。配合傳感器,24小時實監控健康並診斷疾病是會極大的提高健康質量並降低成本。目前的目標離這個還很遠,傳感器是一方面,數據挖掘上的問題更重要。
 
現代醫學最需要處理的其實是醫學影像。跟影像傳感數據量比起來,目前的商業交易大數據像玩具。一臺高端醫學超聲機一小時的數據量就可以跟雅虎全球網站一天的流量相比。去處理醫學影像傳感器數據,我們需要的性能是目前幾百萬倍的計算機。在超算技術有突破之前,移動醫療跟大數據在醫療上的價值難以兌現。至於個體化醫療,我覺得是醫學中的聖杯。會是一場巨大革命,但肯定是在更遙遠的未來。
 

本文為i黑馬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侵權必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7799

新三板一個更像納斯達克的市場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3/4591574.html

新三板一個更像納斯達克的市場

第一財經周刊 崔鵬 2015-03-28 10:46:00

新三板的交易方式和準入辦法都更像納斯達克市場,這也是倒逼整個市場進行改革的方式。新三板更具有活力的原因,大概主要是因為他面對的不是那麽廣大的投資者,而且原本影響力較小。

3月18日,中國資本市場又多了兩個重要的指數,三板成指和三板做市指數。這兩個指數都來自於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也就是一般所說的“新三板”。這件事對於資本市場中似乎更具有活力的那部分是個挺重要的事。

由於新三板對掛牌公司的要求相對寬松,所以在很短的時間里,這里就有了2126家公司(截至3月20日)。而這個數字在2013年年底只有356家。這個市場如此迅速發展,主要原因是新三板市場進入門檻低,而且實際上實行的是一種準註冊制。從2013年到2014年上半年中國A股市場處於關閉狀態,這也讓很多企業選擇先在新三板上市,然後等待轉板的機會。

新三板市場的交易與主板市場的一個很大不同是實行做市商制度。這種制度就是在市場上,有很多券商加入,成為做市商。這些做市商買入掛牌公司的股票,然後再向需要購買股票的投資者出售。由於這種出售需要做市商連續報價,所以這種交易方式可以增加市場的流動性,促進整體交易量。

截至目前,在新三板上市的公司中,有9.7%的公司是委托做市商交易的。由於做市商在進行交易時要花自己的錢,也要維護自身的聲譽,所以它們在選擇被委托交易對象的時候是會保持慎重態度的。這種慎重態度的好處就是,做市商賣出的股票相對其他新三板公司更有價值保障。而新推出的三板做市指數就是對應這部分股票的。

就像在人類發展史上,一個經濟體系中的貨幣最小單位越小,證明這個經濟體的交易越發達,在一個市場中對整個系統狀況的描述越細致,也就說明這個市場越有交易價值。一個交易市場的指數大概就是描述這個系統的數字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新三板指數的推出說明這個原本是A股市場“停屍房”的地方已經成了比A股更像一個市場的市場。

這麽說的主要原因是由於在A股主板市場上,由於面對的是更加廣大的投資者和一些歷史原因,市場的管理者們會更加小心地維護著市場的安全性。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對於市場上的被交易對象的嚴格審查。這種意圖看似對投資者有利,但是,由於市場審核難度大成本也非常高,市場監管部門的效率根本跟不上中國經濟體迅速發展所造成的資金饑渴程度。

這種不匹配造成的結果是,在A股二級市場上資金相對過剩,投資標的稀缺。大多數時間,普通投資者在中國A股市場上只能買到相對於海外市場價格更高的投資品。特別是2013年以來的創業板股票,借助中國經濟升級的概念,這些公司的市盈率被市場估到接近80倍(也就是根據這些公司現在的收益,投資者經過80年能收回投資成本)。更令人遺憾的是,在中國複雜的利益結構中,資本市場的監管層並不能最有效地運用它們的權力,精心篩選的投資品實際上也並沒有它們要求的那麽好,而篩選成本卻由投資者承擔了。

而發展很快的新三板公司,公司類型和創業板公司相似程度很高,甚至新三板的公司創新水平比創業板公司還要高。新三板市場更加成熟,實際上給了創業板市場很大的競爭壓力。當然,對於普通投資者來講,新三板市場的公司的投資風險也更高。所以,一個偏好由高風險帶來高收益的投資者投資新三板,比較穩妥的選擇是三板做市指數中的那些公司,或者通過投資新三板的基金來間接投資。

無論從交易還是準入制度上看,新三板市場都更像一個真正的市場;從促進創新的程度來說,它也更像創新資本市場的理想—納斯達克市場。

新三板更具有活力的原因,大概主要是因為他面對的不是那麽廣大的投資者,而且原本影響力較小。中國的改革往往是這樣,從一個不起眼的地方做起,然後倒逼整個制度進行改革。

編輯:李燕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7459

「做舊」更像真20元偽鈔流入廣深

1 : GS(14)@2016-09-30 08:08:51

■光線下真20元紙幣(左)有清晰水印和金屬保險線,假幣(右)則沒有。



港人北上要小心,找錢時隨時收到20元(人民幣.下同)偽鈔!警方近日在茂名市破獲一個偽鈔集團,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不法分子為了魚目混珠,透過「做舊」技術令偽鈔營造出歲月痕迹,製成品幾可亂真。警方相信,大量20元偽鈔已流入廣州、深圳等珠三角城市,以及四川等省分,但數量未明。


警抽驗包裹發現

佛山市公安局高明分局前日開記者會通報,上月12日,警方向速遞公司進行例行抽驗時,發現一個可疑包裹,包裹從茂名寄到高明,寄件人和收件人均為假名。警方打開檢查後,赫然發現內有250張20元偽鈔。當局成立專案組調查,近日在茂南區一個單位進行突擊行動,拘捕兩名偽鈔集團成員,並撿獲300張20元偽鈔,警方又在另一單位再拉兩人,現場擺放17部製偽鈔機、裁剪機、燙金機及原材料,涉案金額約100萬元。值得注意的是,不法分子製作的偽鈔分兩種售價,沒有做舊的每張2元,刻意做舊的偽鈔每張4、5元,做舊是將偽鈔浸泡在特製溶液後,經吹乾呈現陳舊貨幣的感覺,以假亂真的程度更高。廣東警方表示,由繳獲的258張發貨單顯示,大量20元偽鈔已流向全國各地,省外包括四川、甘肅等,省內流向廣州、深圳、佛山等。警方又提醒,搜出的偽鈔為KC10470138以及XY47893196,市民收錢時要格外留神。《廣州日報》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0930/19786188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068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