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10 年200 倍的互聯網投資策略:平台的力量

http://xueqiu.com/4649792187/22292022
本文為安信研報,作者:王學恆。本文刪略很多,原報告請見http://microbell.com/docdetail_833566.html

1. 前言
為什麼我們選擇了這個專題?——因為,平台是一個產業發展的主線索。從新浪、騰
訊到百度,從雅虎、谷歌到Facebook 和蘋果,都在演繹著平台的力量。從某種意義
上講,平台是因也是果。是因,是說平台的具有聚合的作用,天然有長大的潛質;是
果,是說往往互聯網公司的市值足夠大,體量足夠大,影響面足夠廣的時候,它就是
實際意義的平台了。然而,關於平台我們仍有很多疑惑和不解的地方,諸如,平台的
定義是什麼,商業模式是相似的還是不同的,什麼樣的平台能夠脫穎而出而什麼樣的
平台最終沒落?它的價值表現在哪些方面?怎樣抓住有效的投資機遇或規避偽平台
的概念公司?互聯網演進的歷史和平台有怎樣的關係……因此,對於平台的理解,也
是對互聯網的理解;平台的演進史,也是互聯網的進化史。或者本報告我們僅能講述
互聯網的一小部分,甚至只是平台的一小部分,儘管如此,我們依然認為它可以窺豹
一斑的揭示互聯網的一些普遍規律,而且後續的研究將以此為落腳點,不斷摸索、觀
察與深化。

3. 平台的本質:一切關於廣度、深度、精度的探索
3.1. 平台三要素:廣度、深度與精準度
在上文,我們提到,隨著廣大網民日益增長的應用需求,與單一網站自我供給能力的
不足,兩者之間形成了鮮明的差距。生產關係(老平台)阻礙了生產力的快速發展。
如何化解這個矛盾?自2006 年開始,全世界web2.0 平台(facebook、蘋果)開始大
行其道,他們興起的基礎是:解決了大幅改善的生產力(應用的極大豐富)與日益落
後的生產關係(逛店模式的自由市場,即網站自己提供服務)的矛盾,將舊的生產關
系打破,引入了開放的、社會化的、可交互的新一代生產關係,進而獲得了巨大的成
功。

本章,我們將系統闡述平台的產生、平台的定位、平台的演進等規律,並根據我們的
觀察回顧平台在歷史上的投資時點等一些資本規律。

和超市、銀行、律師事務所等多種業態一樣,平台的本質是對接市場的雙邊,即:一
方面覆蓋海量的用戶,另一方面提供給他們各種產品、服務。而將客戶、商品兩者高
效的對接,需要其自身的分析能力和匹配能力。

因此,我們提出了觀察平台的三個要素:廣度、深度、精準度,以此為出發點來分析
平台的價值。因為,廣度決定了空間,即目標市場有多大?或者說目前行業處在了何
種水平?深度決定單用戶的開發價值,即我們都能夠通過何種方式為用戶服務,讓其
心甘情願的掏更多的錢給到網站?最後是精度。精度決定了效率,效率在互聯網行業
是非常重要的部分,因為互聯網與傳統行業區別較大的一點是:用戶信息電子化後的
深度分析與挖掘,最終形成精準投放、精確匹配的效果。

查看原圖

此外,需提出的是,本文中所討論的標的主要指面向大眾的B2C 領域,這是因為,B2B
領域的平台比較難於總結相似規律,各個細分市場、不同業態的市場空間、進入門檻
差別巨大。

3.2. 廣度:空間、時間的聚合體
3.2.1. 定位決定了成長空間
在任何一種業態中,空間對投資的意義都十分巨大。市場規模/市值、營收規模/市場
規模等指標都是投資人心中粗算市值瓶頸的一些參照。

歷史上成功的互聯網公司,其成立之初,定位就非常普適。只有普羅大眾,讓儘可能
多的人使用並產生粘度,才有可能不斷的長大。定位越是「以地球為目標」(facebook、
蘋果、google),越能夠提高成為市值上千億美金公司的概率。

查看原圖

近半年,即時通信(用戶規模4.1 億)、搜索(4.0 億)、網絡音樂(3.8 億)、網絡新
聞(3.6 億)是中國網民使用率超過70%四大應用形式。而團購、旅行預訂、網絡炒
股等不少人心目中的普羅應用,實際的使用率也只有10%以下。因此,互聯網的基本
規則是,關注最有可能成為未來網民使用率最大的應用或服務。

但,這其中存在著不少陷阱和誤區,只能靠產業觀察與定性判斷為主。舉例來說,手
機短息是幾乎每個手機都有的功能,固話短信一出現被給予了厚望,但由於實踐效果
不理想沒有如期的推廣開來;再比如說,網絡音樂如此普適的應用,除了蘋果的app
store 外,並沒有在互聯網上成就賺錢的公司,即有人氣沒收入。再次,一個公司也
不見得以單一應用形態存在。例如網易主要提供郵箱+新聞+遊戲,騰訊的服務則囊括
了互聯網業態的幾乎所有服務,百度則是論壇(貼吧)、搜索引擎、視頻等多種服務
的集合體;最後,互聯網經常出現新老更迭的案例,諸如google 搜索革了yahoo 的
命,facebook 又抄了google 的後路。

大公司間,定位也有高下。我們較為推薦google 式的定位:以網羅全人類的信息為
己任,服務於全人類。這樣的定位即具體,又有指導意義。舉例來說,以此定位google
是沒有理由做電子商務的,而放衛星到太空也能夠被理解,因為他們去嘗試蒐集來自
宇宙的信息!相比之下,百度在2008 年推出了電子商務平台「有啊」,其出發點是—
—淘寶有40%以上的流量來自百度,因此百度有能力將流量導入到自己的平台,或許
這樣可以建立成中國第二大B2C 平台。「有啊」的失敗的例子說明一點,明晰的定位
是長期指導公司健康發展的明燈。

3.2.2. 階段:早期成熟期持有年化收益率最高
技術採用生命週期(Technology Adoption LifeCycle),如圖所示,為1957 年Iowa
State College 為分析玉米種子採購行為所提出。
該理論將一個新產品/技術的接受者分成五類人:分別是的創新者、早期採用者、早創新者(innovators)2.5% :venturesome, educated, multiple info sources,
greater propensity to take risk (冒險家);
早期採用者(early adopters)13.5% - social leaders, popular, educated (意
見領袖) ;
早期大眾(early majority)34% - deliberate, many informal social contacts (深
思熟慮者) ;
晚期大眾(late majority)34% - skeptical, traditional, lower socio-economic
status (傳統百姓);
落後者(laggards)16% - neighbours and friends are main info sources, fear
of debt(落伍者);

查看原圖

單從廣度上來看,我們以此思路來考慮一個重要問題:如果一個新興業態出現後,比
如早年的運營商、數碼相機、手機,何時投資該行業的主要標的是最佳的,持有股票
幾年受益最大,何時賣出比較合理?跨行業間是否存在普遍規律?

我們選擇檢驗了五個不同的案例,得到了一些有指導意義的答案。分別是美國的
Verizon、中國的移動、日本的NTT、芬蘭的諾基亞、美國的雅虎。

美國的手機普及率1996 年超過了16%(進入早期成熟期),在此後的四年裡,迅速的
達到了2000 年39%,Verizon 的市值也在2000 年互聯網泡沫創了新高,此後儘管手
機的普及率依舊保持較快增長,但其市值沒有繼續強勢。

查看原圖

如果我們選擇1995-2000 年持有其股票5 年(即從該國的手機滲透率16%開始,持有
至到39%),市值增長了4.8 倍,年化收益為37%,則抓住了效率較好的股票漲幅。
NTT DOCOMO 在2000 年脫離了NTT,但在此之間,兩者都屬於NTT(日本電信公司)。
日本在95 年手機普及率達到了9%,96 年則快速躍升至22%,並於99 年達到了45%,其市值也在99 年創了歷史新高,達到了27 萬億日元,與2000 年互聯網泡沫破裂後
一路萎靡,再也沒有回覆到以往水平。

如果我們依然從1996 年持有該公司股票到1999 年退出(4 年間該國的手機滲透率進
入16%區間,從22%到45%),市值增長了110%,年化收益為20%,這4 年是NTT 股票
頗佳的持有期。

查看原圖

如果說日本、美國兩個龍頭公司的股價、市值的高點和全球互聯網泡沫的推波助瀾有
關係,那麼中國移動的市值增長則與互聯網泡沫無關。中國移動2001 年10 月1 日登
陸NASDAQ,次年(2001 年),中國手機普及率達到了11%,到2007 年,手機普及率達
到了41%,其市值也到了頂峰3478 億美元,直到今天也沒有回覆過當年的水平。
假定我們在2002 年買入中國移動的股票(其年中國的手機滲透率為16%,進入到了「早
期成熟」),在2007 年賣出(中國的手機滲透率為41%),5 年間,股票市值升至7.3
倍,年化收益率達到了49%,這可算是相當令人滿意的投資了。

查看原圖

我們再看看NOKIA 的市值與全球手機滲透率的關係。這是因為,NOKIA 作為全球知名
企業,其目標市場是全球市場,因此以其市值與全球指標相比更有價值。

NOKIA 公司的在90 年代、10 年代如日中天,其市值在1999 年達到了歷史的頂點,但
是按照我們以上觀察方法,那個時候全球的手機滲透率僅有8%,因此以「早期成熟期
買入」策略會錯過該行情。全球的手機滲透率與2002 年進入到了18%,即過了16%的
「早期成熟期」門檻,與2006 年達到42%,2007 年達到50%,其股票市值在2007 年
達到了次新高,而非2006 年,這和上述的三個公司有些差別。

查看原圖

最後,我們共同回顧Yahoo 當年的案例。1996 年,恰逢美國的互聯網網民達到了16%
的滲透率,也逢yahoo 上市,按照此前回顧幾個案例的投資框架,我們在當年買入
yahoo,以滲透率的速度來看,1999 年互聯網用戶滲透率達到36%,機械的看,yahoo
的市值創了新高,我們不會精確的擇時,依舊持有。2000 年,互聯網的滲透率達到了
43%,基本到了滲透率在「40-50%之間」的賣出條件。也就是說,1996 年-2000 年持有
yahoo 的股票,在四年的時間,取得了37.2 倍的收益(當然,如果在互聯網泡沫頂點
1999 年賣出,收益是252 倍,當年,yahoo 的市銷率是200 倍,市盈率是2000 倍,
年化收益率達到532%,對此我們也只能一笑了之),年化收益率是147%。

查看原圖

通過以上的五段案例,我們大致發現如下幾個規律:
1)當一種技術/產品的市場滲透率超過16%左右,到40%-50%左右(早期成熟的前半
段),在此之間,投資最為有效,從電信、終端、互聯網三個業態的個股規律來看,
年化收益率大約在15%-150%,互聯網公司的彈性最高;
2)儘管此次不是一個大樣本分析,但是5 個案例如果按照「50%的滲透率」賣出,都
是正確的(NOKIA 最佳賣出時間是50%的滲透率,其他幾個案例均小於50%),因此,
當一個單一企業業務模式+滲透率的投資邏輯兌現50%的話,即有一半用戶均使用了該
業務,無論後邊還有多少假定的利好,都應該考慮擇時賣出了;
3)是不是16%進入,40%-50%之間(假定45%)退出是最有效的?我們將以上的5 段
案例做了不同節介入點的分析,結果如下:

查看原圖

我們發現,幾乎所有的案例中,均是16%買入,40%賣出是最佳的,唯一不同的例子是
諾基亞(最佳點是16%買入但45%賣出更好),因此,我們基本可以得到如下的投資策
略:

查看原圖

即,在一類新產品滲透率/普及率達到16%的時候,買入該行業的龍頭公司,然後在滲
透率40%-45%時選擇退出,以追求最大的年化收益率。

到這裡我們是否可以盡情歡呼了——為了找到如此興奮的投資策略?當然不是。難的
是,這僅僅是單一形態業務成長邏輯。以上分析侷限性有兩個,第一是「單一形態」,
如果中間公司的業務發生了變化,如蘋果從做電腦改為做手機,騰訊從做IM 改為做
全業務,則需要引入對新業務的分析;第二是對未來的確定性的預期可能仁者見仁。
例如說,90 年代一台模擬手機「大哥大」的售價是上萬元,大約是居民月均收入幾十
倍,我們那個時候是否能夠篤定的說在未來的某天人手一部手機是必然發生的?幾個
反例是:walkman 被MP3 替代了,傳呼機被手機替代了,電子書閱讀器被ipad 替代了…
儘管如此,我們認為這樣的分析依舊能夠在定量的層面給投資者以很多啟示。此外,
感興趣的話,投資者可以自行將這些數據按照季度分解,或許能夠得到更加精確的擇
時標準。

3.3. 深度:開放 vs 封閉,有關walled garden 和 open zone 的曠世爭論
3.3.1. 深度的核心是如何提高單一客戶的收入貢獻
如果說,決定於一個平台深度的核心是提高單位客戶的收入貢獻的話,那麼企業通過
什麼機制來提高客戶的ARPU 值則變成了衡量企業是否能夠健康發展的核心問題。是
通過開發更多好的業務,提供更多好的服務,還是將應用的客戶體驗做到最佳以獲得
用戶自發的口碑傳播,還是借助外力提供質量有限但海量的應用?

對於單一業務模式來說,各個業態的用戶ARPU 值是不同的,很難用統一標準去衡量。
第一,不同業態的ARPU 值有所不同。
我們根據Google 公司的adplanner2011 年7 月的監測數據(假定為全年均值),得到了不同公司活躍用戶的ARPU 值。

查看原圖

實際上,類似的比較僅能夠作為參考,沒有太大的參考意義。舉例來說,Groupon 和
京東是電子商務公司,他們的毛利率非常低,因此ARPU 普遍偏高。網易、騰訊的不
少收入來源於遊戲,他們的ARPU 值都有10 美元以上。相比之下,以互聯網廣告為基
礎的百度、搜狐、淘寶(我們僅計算了其廣告收入而非流水收入),ARPU 值大約在5
美元左右。

第二,同一業態的不同子領域ARPU 也會不同。以網遊行業為例,37wan、第七大道、
藍港在線、廣州菲音、趣游、銳戰、天神互動、心動遊戲、游族等9 個公司公佈了他
們8 月份的ARPU 值(http://tech.sina.com.cn/i/2012-09-13/16497614843.shtml),
如下:某款主力遊戲在各大平台上的 ARPU 值都在 400-600 元人民幣之間,而客戶
端遊戲的ARPU 值也僅為100-200 元。

查看原圖

第三,不同業態的人均單位時間價值也差別迥異。福布斯數據顯示,2012 年,facebook
的用戶每月花費時間是6.4 小時在網站上,而linkedin 的用戶只有18 分鐘,但驚人
的是,後者每小時給網站貢獻的收入是1.3 美元,而每個用戶在facebook 停留1 個
小時僅有6.2 美分。

查看原圖

因此,基於以上的種種比較口徑上的困難,我們並不主張將不同業態橫向對比,這類
公司的用戶挖潛能力或許更適合自下而上,個案個談去分析。

3.3.2. 開放與封閉的哲學選擇,對當今平台更為關鍵
比之更重要的是,平台企業,到底是採用開放的政策,還是封閉起來發展,這才是幾
年來顛覆與互聯網公司演化的關鍵所在。

Facebook 是一家典型的以開放為發展基礎的互聯網企業。為什麼開放?因為開放能夠
在最短的時間創造最多的需求,而且未來還會創造更多的需求。從這個意義上說,開
放是一種革命,它解決了自己供應能力不足的問題。

2007 年5 月,facebook 宣佈正式開放API 接口,鼓勵第三方開發者在自己的平台上
開發應用。2008 年,facebook 又進一步推出open connect,目標是以facebook 賬號
為基礎,登陸互聯網上的其他網站,2012 年,facebook 宣佈推出App Center。
如果用白話翻譯一下上述的三部曲,即:2007 年,我們在沙漠中建立了一座新的城市,
鼓勵眾多酒店、餐飲、零售商戶加盟開發;2008 年,我們修建了通往其他城市的道路,
交通逐漸便利;2012 年,我們的城市已經超級巨大,不僅限於提供給市民服務,還邀
請天下眾多遊客前來參觀。

Facebook2011 年底,月度活躍用戶規模達到了8.45 億,與之呼應的是,ZYNGA 是在
facebook 平台上專注互聯網遊戲開發的企業,在2008 年營收僅為0.19 億美元,2011
年的營收達到了11.40 億美元,直到今天,ZYNGA 的例子還號召著數以萬計的第三方開發者做著相同的創業之夢

查看原圖

國內不少企業在2010 年之前,以「自己開發的應用質量可控,體驗更佳」,「自己開
發才有核心競爭力」,「走別人的路讓別人無路可走」等諸多出發點拒絕開放。然而就
像微軟自windows 取得巨大成功後,一直在封閉的道路上越走越遠終於互聯網開放大潮背道而馳一樣,諸多公司在2011 年開始轉向開放。但是,開放並不是一個簡單的
口號,我們總結了三個主要矛盾:

其一,部分開放的選擇標準問題。部分開放本身沒有錯,關鍵是分界線的選擇不是基
礎和增值之分,而是賺錢與非賺錢之分。典型的是初期的校內網,將遊戲、招聘一類
的賺錢業務自己開發,其他看不清、看不懂的開放出去,這樣裁判員經常扮演運動員
角色勢必無法維持網站開放的生態環境;

其二,新老平台的融合問題。騰訊、百度、新浪等公司紛紛於2011 年開放平台,但
是這些公司面臨的巨大挑戰是,如何將以往的用戶、業務數據整合起來,以騰訊為例,
其產品組有數百個,不同的用戶數據庫想整合起來,比推到重建的難度要大上數倍;
其三,急功近利的心態與慢工細琢的要求的矛盾問題。2008 年前後,我們看到了數以
千記網站改facebook 頭換myspace 面,彷彿只要首頁有個登陸就號稱web2.0 了,回
頭數年,到今天真正成功的一個都沒有。如果再用白話解讀一下,就是:有人覺得把
沙地推平,建幾個平房就叫平台了;有人的理解是建了酒店、賭場等娛樂場所;而成
功企業是將它當成一個事業,他們不斷綠化城市,建立警察局、學校等非盈利機構,
最終城市走向繁榮,且是穩定的繁榮。

3.4. 精準度:未來十年互聯網平台的追逐目標

總體來說,我們認為一個平台的精準度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多平台接入。只有多平台接入,才符合隨時隨地使用戶接入的特徵,這樣能夠
匯聚更多的用戶需求。
第二,提供多種服務。即,形成普適的定位而非專業的定位。由於服務屬性越多,則
越有可能瞭解用戶的消費行為,這就是APP store 與facebook 一類開放平台最有競
爭力的地方。
第三,客戶記錄的連貫性。客戶信息不應該支離破碎的存在,以Google 為例,它通
過cookie 來區分電腦,但是很難將客戶的信息連續積累起來。某台電腦要是有兩個
人使用,google 分辨不出其區別,這點恰恰是facebook 的優勢,因為它要求用戶主
動登陸,進而不斷積累在此登陸基礎上的用戶瀏覽、社交、購物、應用使用等軌跡。

4. 平台的力量:10 年200 倍的驚人投資策略之回顧與啟示
4.1. 我們的W-D-P 投資框架
巴菲特等投資家幾乎從不涉足互聯網業態的投資,我們篤信他錯過了許多 「短期賺
大錢」的機會。需要承認,全球互聯網企業的興衰,幾乎都以5-8 年為週期,如雅虎
鼎盛的時候谷歌成立了,谷歌市值高點的時候facebook 的扎克伯格開始了他的征程,
期間歷時都是8 年。不少人詬病互聯網的投資風險大,是VC 和PE 的樂土,但這也恰
恰是互聯網公司的魅力所在,當一種新的生產方式、商業模式成立後,其成長如排山
倒海之勢,期初幾年,增速在100-200%是非常正常的狀態,如此高速增長的案例恐怕
在實業裡非常罕見,對於我們來講,關鍵是如何正確的把握投資機遇,規避類似NOKIA、
任天堂一類走向沒落的投資風險。

本章,我們將揭示幾年以來在互聯網業態中總結的投資策略,在這套買賣框架下,它
取得了10 年200 倍的投資回報!年化收益率近80%!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在企業價值
被低估的時候及時提醒,也能夠在互聯網泡沫紛飛,企業價值被高估的時候及時指導
我們規避投資風險。值得一提的是,和前述的投資策略相對類似,我們不期望持有絕
對漲幅最大,而是追求以及基本面最安全、股票升勢最強的年化收益。此外,這套投
資框架是我們在實業中總結積累得出,有些數字不免有經驗值的主觀判斷,因此,理
解其投資思想的意義更大。

在陳述我們的框架之前,我們一起簡要的理解一個案例。
1)階段一,初創階段:A 公司成立了,他們將面向廣大的網民提供某種服務,在服務
沒有推出之前,他們招聘了程序員,編輯,美工等員工,通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將網站
推出,但由於在初期沒有太多客戶,因此銷售收入乏善可陳。這個時候公司微虧,財
務還需要大股東補貼,人均銷售收入也很低;
2)階段二,用戶階段:終於有一天,他們的努力被市場所接受,A 公司的平台效應已
經顯現——用戶快速的進駐,註冊,活躍並消費著,A 公司的營收開始有了大幅的改
觀,人均銷售收入達到了一定幅度,而且利潤表開始逐漸好轉,做到盈虧平衡或者略
有盈餘;
3)階段三,平台階段:A 公司發展的超乎管理者和投資者的想像,因為大家不經意間
發現,A 公司的平台效應進入到爆發期——隨著不斷多的用戶被吸引上來,用戶不僅
成規模而且大幅度提高,同時;此外,更多的服務也被引入到平台上來,表現為單用
戶的ARPU 值在提高。更為可觀的是,由於網站的平台框架已經成熟,增加用戶和服
務的成本都很低,邊際成本為零或者接近零的蜜月期終於到來!此時,A 公司的財務
呈現收入快速增長,而員工不需要再大幅度招聘,因此毛利率也隨之提高,最終表現
為A 公司的淨利潤增速大於收入增速。最讓人興奮的是,此時資本市場往往伴隨對財
務的超預期滿意,進而對未來A 公司的發展充滿了憧憬,一個又一個美好的故事被套
用在A 公司的發展前景中,估值也隨之抬高;
4)階段四,成熟階段:隨著幾年高速成長,A 公司的人均收入不斷增加,但終究有天
到了階段性的拐點,增速從80%-100%跌落至40%-50%,此時,A 公司為了保持未來的
高增長,必須得儲備些新業務,於是被迫增加了新業務的人手,但新業務處於此前所
述的階段一,尚未做到盈虧平衡。此時的A 公司財務表現為——收入增速放緩,員工
人數增加,人均產能終於出現了首度下滑。部分投資者在此時離場,但還有相當多的
投資者已經將A 公司看做是穩健的、價值型投資標的繼續持有。不幸的是,A 公司的
估值開始走下坡路,雖然速度並不是那麼的快,但畢竟市值增加的速度已經無法和收
入增速相匹配;
5)階段五,轉折階段:不同的公司開始出現轉折,和A 公司的境況不同,B 公司轉型
獲得了成功,即找到了新的業務增長點,於是B 公司的市值開始出現波動但總體在繼
續爬升,有些時候,新業務如果足夠的強勁會讓B 公司繼續快速增長幾年。但A 公司
不是那個幸運的,他們的新業務表現不佳,儘管他們的收入還在增長,但市值幾乎在原地踏步,因為投資者看不到令他們耳目一新的故事,也無法編織一個另自己相信的
未來;
6)階段六,衰敗階段:有一個C 公司,以一種新的商業模式進入到了這個市場。它
是如此閃亮,排山倒海式地蠶食著A 公司的市場份額。C 公司被譽為是行業新寵,新
技術革命的倡導者,市場的注意力開始迅速向C 公司聚焦,A 公司從價值型企業變成
了棄兒,估值跌落到10 倍左右,甚至有分析師認為A 公司沒有投資價值,因為它已
經沒有了未來!

至此,我們的案例說完了,或許我們可以看到諸多個A 公司在現實的影子,但這裡,
我們只想說,A 公司幾乎是每一家互聯網公司的寫照,無論當前是春風得意的挑戰者,
發展強勁的實力者,還是日暮西山的守衛者,都只是A 公司在不同發展時期的所表現
出來的不同類型的公司。

我們的投資理念,不是找到階段一與階段二,或許你可能賺很多倍,但是成功的概率
或許很小,因為那是VC 的舞台!我們也不想在階段五或者階段六持有,至少肯定不
能夠在階段六持有。一切我們所追求的,就是投資處在階段三的A 公司,並能夠在階
段四或階段五賣出!

互聯網公司和軟件或IT 服務企業的差別是,它存在邊際成本為零的那一瞬間,即,
我們所描述的階段三。我們的理想目標是:抓住A 公司股票的最強升浪,規避有可能
銷聲匿跡的階段一、二,同時也及時撤離年化收益率不高的階段四,規避有可能帶來
較大投資損失的階段五。

我們的投資框架和上述案例,以及我們前述的數章有直接的聯繫,現陳述我們的投資
框架,為了方便起見,我們將此框架命名為W-D-P(廣度-深度-精準度)投資框架:

查看原圖

我們的思路是,互聯網公司,尤其是平台類的公司,收入取決於廣度和深度,表現為
收入的快速增長,而精準度是互聯網公司演進的主線,精準度較高的公司,直接表現
為企業效率高,人均產能較高。當企業進入到第三階段時,最終表現是企業的人均產
能增速提高。

我們的選股標準結合了這幾點意見,核心是看人均產能,人均產能高的,基本可以把
高效的公司和低效率的公司份區分開來
。比如,直到阿里巴巴到私有化時,其人均產
能都只有40 多萬,這是由於其主要營銷形式的地面推廣;其次是看人均產能的變化,
當人均產能有增速(前提是不以裁員為手段),一定說明企業的還效率在提高,即互
聯網的邊際成本較低,收益較高的特徵正在顯現;最後,我們定性的只選擇B2C 公司,
全球來看,IT 領域B2B 公司也有成功的案例,例如思科、IBM,但至少互聯網界B2B
成就大業的公司幾乎沒有。我們的擇股標準是:

1、標準一:標的股票是B2C 類型的公司,並且根據其現有業務類型,假定極限情景
下應該有互聯網的絕大多數網民使用。實際上這類公司往往最終成為了平台型的公司。
服務普適,能夠服務互聯網網民絕大多數人(至少一半以上)的某類需求,B2C 和普
適類似,但又有不同。不是所有的B2C 都是普適的,例如財經新聞,客戶端遊戲,母
嬰資訊…「B2C+服務普適」,才能夠找到有可能在數年增長數十倍、上百倍的股票。
歷史經驗表明,很多狹窄細分領域的公司在初期符合我們的擇股標準,但持有時間很
短就得被迫賣出,因為未來的空間過小。對於服務不夠普適的案例,我們經常可以發
現其服務內涵定語過多,例如,財經新聞=財經&新聞,即用戶必須有瀏覽新聞的習慣,
並且愛好財經;母嬰資訊=母嬰&資訊,即用戶必須有瀏覽資訊的習慣,同時可能還是
母親或者准母親;客戶端網絡遊戲=網絡遊戲&客戶端,客戶必須用PC 機且是遊戲愛
好者。
2、標準二:人均產能要達到一定標準,輔助毛利率指標修正。經過我們的觀察和實
踐,我們暫且將該數字定為人均50 萬元,即企業的人均銷售額為50 萬元或以上。由
於人均產能=營業收入/員工人數,因此,我們要計算有效的營業收入。何為有效的營
業收入?即企業通過自身提供服務創造的產能,例如,電子商務公司的收入要記作「銷
售價-進貨價」的差值,而非純銷售額,某些公司若有系統集成業務,也需要考慮考
慮此因素。事實上,如果你區別不清楚哪些是自營,哪些是非自營,那麼可以考慮企
業的毛利率不能夠低於40%,如果毛利率低於40%的互聯網公司,可以肯定的說,其
本質面貌應該是傳統公司批了互聯網的外衣而已。
3、標準三:人均產能上升時買入並持有,下降時賣出。人均產能上升,代表企業的
平台效應正在體現,即收入增速大於員工人數增速,這樣,有相當大的概率在次年的
淨利潤率有所上升。這裡有個修正條件,即企業的員工人數的增加不能夠以降低人數
為途徑去實現的。當員工人數出現下降的時候,我們也建議賣出。此外,有的時候公
司的人均收入下降後,又出現了上升,我們在本投資策略裡選擇重新買入該公司。理
由是,公司的某種新業務又爆發出新的活力,如果你定性的判斷不能夠確認該新業務
是否代表未來行業的發展方向,至少存在新業務可能變好的可能性,那麼我們建議你
此時重新買入公司。

4.2. 中國互聯網公司的投資檢驗
4.2.1. W-D-P 框架的選股原則:B2C、普適、毛利率、人均產能
我們選擇了納斯達克中概股和港股的所有互聯網企業,樣本一共有40 家。分別是騰
訊、阿里巴巴、TOM、太平洋網絡、新浪、優酷、酷6、人人、土豆、金融界、網易、
世紀佳緣、搜狐、空中網、百度、鳳凰新媒體、搜房、中房信、前程無憂、掌上靈通、
易車、網秦、奇虎360、斯凱、世紀互聯、藍汛、噹噹網、攜程、環球資源、藝龍、
橡果國際、麥考林、淘米、第九城市、盛大遊戲(GAME)、巨人網絡、完美世界、暢
游、聯游網絡、盛大(SNDA)。

接下來,我們將這40 家公司裝進我們的投資框架漏斗中,首先看最後剩下什麼?

查看原圖

此標準不容易產生歧義。一類是像阿里巴巴、世紀互聯、藍訊、環球資源網一類的B2B
網站,另一類是像TOM、空中網、掌上靈通、斯凱一類的B2B2C 網站。這些公司中不
乏優秀的公司,但我們的標準是尋找能夠讓你在未來享有巨大的市場空間的標的而首
先過濾掉了它們。回頭來看,B2B 的生意模式主要是大客戶驅動,一對一營銷,最後
核心在於營銷能力以及客戶粘性,操作方式往往是項目制,也就是說企業營收的增長
是靠拿到更多的項目,而為了獲得更多的項目你就必須要投入更多的營銷和服務人員,
因此這種業態很難找到邊際成本為零的發展期。B2B2C 多半是指SP(服務提供商)。
在中國,SP 一般指中國運營商的合作夥伴,他們面臨的最大問題是自己對用戶以及分
成模式都沒有足夠的掌控力度。

我們的W-D-P 框架標準之二是普適,滿足標準一的公司有32 家,如何判斷這些公司
那些是普適那些不是?我們的標準是,推到極致,至少有50%以上的互聯網人口會使
用該業務。以此標準,垂直網站不在此列,例如金融界、世紀佳緣、搜房、中房信、
前程無憂、易車、淘米。遊戲類公司,包括第九城市、盛大遊戲、巨人網絡、完美世
界、暢遊、聯游網絡、盛大,主要形式是MMO-RPG,儘管其單用戶ARPU 值較高,但其
目標人口也有限,難以做到50%以上的互聯網人口會使用的目標。

查看原圖

我們在前述標準的時候曾經提到過,收入應為有效收入,不然衡量人均產能沒有意義。
例如,電子商務公司的銷售應該以出貨價-進貨價。為了簡化我們的計算,我們在標
准中制定了毛利率大於40%,以至少區分有效收入與非有效收入的差別。此外,一個
公司如果毛利率低於40%,至少在相當一段時間我們不會去考慮。因為可能性只有兩
個:第一是傳統行業的公司延伸到互聯網中服務,往往是,資本開支過大,重資產生
意而已。

查看原圖

我們翻閱了優酷、酷六、土豆、噹噹上市後歷年的毛利率,優酷10 年、11 年毛利率
為9%、22%;酷六在注入之後(在此之前,華友世紀是SP),最近兩年為負值;土豆
10、11 年毛利率分別為21%、16%;噹噹網最近兩年為22%、13%。剔除這四個公司,
我們還剩下了13 家公司,見下表。

查看原圖
查看原圖
最後一步,我們需要觀察人均產能。人均產能到底訂到多少合適?我們以經驗值來說,
設定了2011 年50 萬元人民幣的門檻。我們觀察了中國的很多軟件公司,成立多年人
均收入也還徘徊在25-35 萬元,而像騰訊這樣優質的互聯網公司,其人均收入可以做
到每年150、160 萬元,其差距可謂天壤之別。那麼,11 年如果設定50 萬元,對應的
10 年應該是多少錢?對應00 年又是多少錢呢?我們簡單的用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來
折算,得到如下一組數值:

查看原圖

查看原圖
除去人均產能不達標的人人、攜程、藝龍和麥考林後,我們尚剩餘騰訊、新浪等9 家
公司,見下表。

或許鳳凰新媒體、太平洋網絡可能會有爭議,為什麼把它們留下來了?它們不算垂直
領域麼?太平洋網絡是太平洋電腦網、太平洋汽車網、太平洋遊戲網、太平洋女性網
及太平洋親子網打包上市,因此我們認為其所覆蓋的經營領域是有可能達到普適效果
的(不是指公司本身,而是加上競爭對手,即電腦、汽車、遊戲、女性、親自這五項
服務有可能覆蓋互聯網網民人口的50%以上)。鳳凰新媒體旗下是門戶鳳凰網、手機鳳
凰網、和鳳凰視頻,但鳳凰網就和新浪的定位相似。

4.2.2. W-D-P 框架的買賣原則:標的公司中,人均產能漲則買入,跌則賣出
我們的股票池裡,現在已經有9 支股票,讓我們開始交易。
W-D-P 框架的交易原則非常簡單:在標的股票池中,人均產能較去年同期有所增加,
則買入,反之則賣出,修正標準是如企業員工人數出現了下滑,也要賣出。
我們將9 個公司的人均產能計算如下,並給出買入、賣出標識,其中紅色代表在當年
12 月31 日前買入,綠色代表在12 月31 日前賣出。


查看原圖
需要說明的幾點是:
1、部分公司的人均收入雖然增長,但由於其員工人數出現下滑,比如新浪的2002 年、
2009 年,因此策略選擇了賣出。
2、我們的買入、賣出點選擇是每年的12 月31 日,這比年報公開信息有一定的提前,
但事實上,我們考慮到了12 月31 日,對於全年的員工人數、收入的預期基本上不難。
而且,我們的W-D-P 投資框架對於人均收入絕對值並不關注,更主要的是關注其變化
量。
3、有些公司的數據較為詳實,而且上市前就達到了標準,但我們的買入點尚只考慮
上市之後,例如騰訊。
4、在新浪、騰訊、網易等不少公司上策略頻繁的交易,為什麼?這是因為,一個公
司可能在不同階段推出了不同的產品,影響了平台的效率。例如,早年騰訊等公司靠
移動短信分成,而後來則靠網絡遊戲、頁面遊戲、休閒遊戲、Q 幣等業務再次拉動。
策略本身不知道該業務是否會成功,它只是將每次指標滿足假定為有可能成功來處理。
5、W-D-P 策略目前依舊持有的股票是:太平洋網絡、網易、百度、鳳凰新媒體、奇虎
360、網秦。
6、實際上,往往是人均收入增長更快效果更好。我們本次沒有考慮加速度,即人均
收入的幅度。
7、最後,讓我們一起回顧該策略幫我們規避的風險:例如,在2000 年,新浪上市時
人均收入僅有19 萬元,說明其平台效應還沒有顯現,次年,其股價大跌94%!模型在
2001 年時計算出其進入到平台拐點,次年其股價增長了354%。百度是另一個明顯的
例子:上市後,其人均產能不達標,直到2008 年,它達到了人均產能標準,且人均
產能不斷抬高,策略在09 年-今建議持有,09-11 年其回報達到了10 倍!此外,策略
在2008 年僅選擇了持有搜狐,儘管收益為負(-12%),但其表現比大多數公司都要好
很多(同年,騰訊-14%,太平洋網絡-67%,新浪-47%,網易23%,百度-67%)。

在下圖中,對應的每年的股票收益率。藍色部分代表持有年份和該公司的年收益率。
我們的策略是平分原則(暫時不考慮資金規模的大小),即如果一年只有一支股票則
滿倉持有,一年有多支符合條件的股票則均分資金。從2001 年開始,新浪首度人均
產能達到了42 萬元(達到我們的標準值39 萬),我們開始買入,到不停有新的公司
滿足指標,截至2011 年為止,策略的整體收益率恰好為200 倍有餘!而即便你選擇
任何一支股票長期持有到今天,總收益率也不過幾十倍,連資本市場喜愛有加的騰訊
也僅有33 倍而已!若你買了新浪到今天,10 年的收益率也不過是229%而已。


查看原圖查看原圖
4.3. 小結:W-D-P 投資策略的啟示
4.3.1. 策略的可道之處:以「平台」擇股,以「效率」擇時
W-D-P 框架的核心理念之一是,通過人均產能的絕對值、B2C 商業模式、普適性幾個
核心指標來擇股,即判斷一個公司是否有市值長大的可能性。市值長大,一方面要有
廣度(B2C、普適),另一方面要有深度(人均產能的絕對值),很多企業有廣度但沒
有深度,表現為後勁不足或者核心競爭力不強,人均效能較低,最終收入的增長不能
夠體現在利潤上,目前的電子商務公司基本屬於這種狀態。儘管我們沒有刻意強調這
類企業一定是平台,但從發展規律來看,他們往往屬於平台類公司。

第二個關鍵點是通過人均產能的變化來擇時。互聯網公司的發展一般都經歷從初創虧
損、到用戶增加、到營收利潤雙升、到增長穩健最後衰敗的過程。人均產能超過一定
數量並且同比增加,是我們追求的投資最佳期。一個企業可能有多個最佳期,從百度、
騰訊的發展歷程來看,最佳期多則3、4 年,在此時期中,往往能夠短期讓投資者的
利潤奔跑,收益在數倍甚至十幾倍。

綜合說來,W-D-P 投資策略是一種穩健型投資策略,它規避了初期的不確定期,儘管
我們錯過了當時的網易(2002 年公司的漲幅是全市場第一,是因為那個時候多數人覺
得公司可能因財務風險被摘牌!);它規避了長期來看企業競爭力無法維持的一些個股,
如攜程,在很長一段時間它是一隻牛股,但是由於攜程的本質還是電話商務而非電子
商務,其服務員工密集型在市場的惡性競爭時表現為收入與費用率的雙重壓力;最後
它規避了眾多在後期開始走下坡路甚至一蹶不振的公司。

4.3.2. 策略的侷限性:部分標準的定性化,市場因素
W-D-P 投資策略有兩個比較大的侷限性。
首先,我們的標準中有一些定性判斷,例如「普適」,如前所述,當人們對未來的科
技發展不夠確定的時候,很難去發揮想像力去說某個業務將來一定會大面積普及。舉
例來說,現在沒人懷疑我們的手機普及率未來會超過80%,但當一部手機數萬元的模
擬機時代,有多少人會相信這樣一個假設呢?再比如,BP 機一度也被認為是方便有效
的通信工具,其消亡的速度之快令人瞠目結舌。但好在我們不過分依賴這個標準,如
果一個企業的技術能夠代表未來,並且滿足人均產能的要求,它就一定會達到平台爆
發期,我們在那裡等著它就行,而不用過早的定論成與不成!

再比如說,我們的擇股標準中有50 萬元的人均產能。顯然它不是放之四海皆準的標
准,對於不同收入的國家這個數字顯然不同,那麼有人會說,是現有的成功模式後總
結的數字,還是我們能夠未卜先知?如果現有的成功模式,也許未來成功的企業不會
有這樣的特徵,那麼這個指標還有價值麼?對此,我們的看法是:思路的意義遠大於
指標本身。40 萬也好,50 萬也罷,都是從互聯網最好的公司應該是盈利能力強的,
且存在邊際效應這兩點出發,W-D-P 模型看似簡單,但它蘊藏著互聯網不同於一般軟
件、服務公司的較深刻體會。

其次,我們較小的考慮了市場因素,尤其是新股定價因素。假定說,市場不是理性的,
其基數,也就是新股定價過高,那麼或許上市公司要通過很多年的增長才能夠消化市
值的泡沫。中國互聯網公司的歷史一般都始於2000 年,正值納斯達克互聯網泡沫破裂,按照我們的擇股指標,確實沒有找到能買賣的個股,可是假定歷史發生改變,互
聯網泡沫發生在2002 年,我們選擇新浪是否還能賺錢?此外,十年來,中概股從被
追捧到今天美國資本市場看淡中國經濟,海外對中概股偏空的投資策略是否會影響我
們策略未來的投資收益,尚不得而知。


查看原圖查看原圖查看原圖查看原圖
5. 個股分析:中國的平台們,美股領軍,A 股跟隨
5.1. W-D-P 投資框架A 股檢驗:無全部滿足條件標的,部分公司正在靠近
如果我們把A 股的有可能稱作互聯網、平台概念的公司放在最左邊,經歷了幾層過濾
大致如此:
1、 符合「B2C」條件:淘汰掉了焦點科技(B2B)、生意寶(B2B)、北緯通信(B2B2C)、上海鋼聯(B2B)、神州泰岳(B2B2C)、拓維信息 (B2B2C)、掌趣科技(B2BC);我們留下了順網科技,是因為網吧管理軟件目前已經能夠支持註冊等功能,即其已經和最終用戶發生了交互;朗瑪信息區 別於北緯、拓維之處是,其開發了phone+和愛碰,phone+是VOIP 軟件,愛碰類似陌陌,不過集成了朗瑪自身的語音通話,因此存在B2C盈利的可行性;
2、符合普適條件:在剩餘標的中,當我們認為其業務所在領域能夠覆蓋中國絕大多
數網民,東方財富、中青寶、三六五網都是垂直公司,不滿足該條件,被排除。由於
網吧網民大約佔到中國網民的30%左右,但考慮順網科技的在年內將推出面向個人版
的產品,我們暫且留存觀察;朗瑪信息被留下來的原因是:由於微信已經有2 億用戶,
因此我們篤定該業務形態未來會影響互聯網絕大人口。
3、毛利率>40%:主要是中國聯通、鵬博士兩家靠固定資產滾動投資的公司無法復合
該要求。
4、人均收入>50 萬:當考慮到人均收入時,我們無奈的發現,僅有樂視網一家公司符
合要求,其他公司的2011 年人均銷售收入分別為:順網科技37 萬、科大訊飛37 萬、
人民網37 萬、朗瑪信息16 萬。根據我們對公司的理解,或許順網科技有望在2012
年實現人均收入50 萬以上,科大訊飛也基本上將達到該指標。
5、人均收入同比增長:樂視網最近三年的人均收入分別為72 萬、64 萬、60 萬元,
按照我們前述的投資條件,尚未滿足我們人均產能出現正增長的買入條件。
結論是:A 股標的中,按照W-D-P 投資框架,選擇不出我們可以現在買入或者持有的
股票。


查看原圖查看原圖

我們將這些公司的人均收入羅列如下,以便投資者觀察。
查看原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8452

思考的碎片---10/10 雙十紀念 Boracay的碎片哥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a54e96a01015gq4.html

思考的碎片---10/10 雙十紀念

1.@柴迷 所謂價值投資如果僅僅是因為現在比過去便宜而買入那就是荒唐,價值的本身會變化。


2.反過來我們能否這樣說,你看公司的方向投資,就是必須拿個三五年為基礎。如果只準備那 1-2季度必須看的很清楚很數字? //@不明真相的群眾: 回覆@潛水員: 大部分人可能是恰恰相反,費勁地去預估10年以後的現金流,或者因為公司的一個」戰略「炒把短線。//
總結後如下:
如果你只想吃有一天,那麼你應該有內幕消息,不然你就把自己暴露在了風險中
如果你只想持有幾個月,那麼你應該精確預測出業績,不然你就把自己暴露在了風險中
如果你只想吃有紀念,那麼你應該能預測到公司的方向,不然你就把自己暴露在了風險中,
特別提醒三者相互不兼容。


3.互聯網倫理
IM的時機問題,打擾問題,是否還是用email比較合理
我現在越來越習慣和@linan 之類好友用email交流問題。我覺得IM有時候很唐突,主要是我其實也不太願意被別人用IM打擾。不然時間太碎片了。沒法幹活。
我昨天問了西維,她也有這看法。我覺得這是否也會成為慣例呢,現在時間碎片化太厲害鳥。
也算一種互聯網的文明和禮貌?



4.債券和股票的不同玩法,the king of bond

P45"首先,股票投資者與債券投資者的看法可能剛好相反,前者了一看到經濟飛漲,因為這意味著更高的收益,後者眉頭緊鎖了美聯儲最終以提高利率的方式取走碗中的鞣,壓制債市。 然而持債人通常不在意經濟的萎縮或者放緩,因為這將使他目前持有的債券具有更高的價值,他們關注信用風險。但不想持股人難麼強力,企業倒閉是普通股一般一文不值。可是債券能全省而退,有是偶甚至轉換成知名企業價值更高的股份「

5.李寧經銷商問題
這幾天流行的這篇文章我看了。我覺得作者的眼光確實很侷限。

扁平化是未來趨勢
直營化是未來趨勢。
這是信息傳遞成本和速度下降對商業的影響。
詳細可以參考過去我推過的兩個TED的演講。多看多聽多思考會有收穫。
李寧目前的做法是正確的,渠道商不能因循過去的遊戲規則。遊戲的本身在變化。
長期看李寧是理性的

6.駕駛執照難度+扣分

奴隸主意識+RS
少扯蛋

7讓渡壟斷利益給地方利益轉移
1.中航信
2.銀聯
3.高速公路
最近的取消審批都算只是力度太小,不好玩。

8默克爾訪問希臘

這個和上次我寫過看了rubin的自傳知道德國會持續挽救希臘一個意思
政府政策的慣性和合法性使然

同時大家可以看到Bill Gross開始買歐債哈哈
估計和我的結論一致

殊途同歸。明白動機就會容易預測可能性。

9.iphone5

推薦日經的這篇:https://www.evernote.com/shard/s113/sh/c6942c51-fc80-4add-967f-4986a1ab8c08/e90c645bd94400c724b01f5e137b9da3

我覺得當下的媒體有Bias
就是狗咬人不是新聞,人咬狗是新聞。

這樣的結果會讓人有錯覺,就是狗都在咬人。

iphone5確實有掉漆,確實有漏光。甚至我和@海布里餘部 討論過incell的良率最後會反應到成品的良率上。

但是這都是細枝末節,無論如何是無法否定iphone5的成功如果這是一款moto的手機掉漆根本就是上不了頭版。
所以。。。。
我喜歡日經的文章裡這句:
「 筆者此前換過好幾部iPhone。雖然每次都感到十分滿意,但這一次,筆者可以毫不猶豫地斷言,iPhone 5是迄今為止最棒的一次換代。」


10.friend find是好東西

地鐵和沒電是特例。當然你也可以關閉通知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8472

選秀13集猛賺10億 《中國好聲音》大拆解

2012-10-08  TCW




九月三十日中秋節,上海體育場擠進八萬人,這是電視節目《中國好聲音》最後一場冠軍總決賽。這不單只是一場演唱會,而是累計近三月電視收視率冠軍節目的最高潮,演唱會收入保守估計可達人民幣七千二百萬(約合新台幣三億三千萬元),創下中國拼盤演唱會最高紀錄。

刷新全中國紀錄》十五秒廣告要價五百四十萬

從七月十三日播映起,第二集即占據中國同時段節目收視率第一寶座至今。每星期五晚間,約吸引近三億人以上觀眾收看,相當於英、法、德、荷蘭四國總人口。

節目之熱,讓十五秒廣告費高達人民幣五十一萬(約合新台幣二百三十七萬元),是台灣最紅節目《康熙來了》廣告費的二十八倍多。九月底冠軍賽上演,廣告售價 再破紀錄,冠軍戰的電視廣告缺口,開放十二家廣告主競標,最高的十五秒廣告得標金額為人民幣一百一十六萬,約合新台幣五百四十萬元,創下中國單則廣告費最 高紀錄。保守統計,開播至今共十三場節目,淨利上看新台幣十億元,還不包括鈴聲下載,及最後一場售票演唱會的收益。

千萬買外國版權》走位、拿麥克風角度,全列入SOP

它的創新商業模式何在?

花錢買模仿是第一招。如同畢卡索(Pablo Ruiz Picasso)名言:「好的藝術家懂複製。」節目製作團隊由燦星製作與浙江電視台組成,花了人民幣三百萬元(約合新台幣一千三百九十五萬元),向荷蘭 Talpa公司購買《好聲音》(The Voice)製作版權,「希望藉由國外版權,達到買名氣也買經驗的效益,」浙江電視台頻道副總監杜昉說。

《好聲音》兩百多頁標準作業流程(SOP)中,對節目製作規則、選擇導師和參賽選手、比賽賽制及音響效果等詳細規定,為達原版效果,首集播映前,製作方就投入約人民幣五千萬元製作費。

「應版權方要求,所有的logo跟國外一模一樣,連走位,正一點、斜一點都不行,」燦星製作宣傳總監陸偉表示,包括海報上四位評審劉歡、那英、庾澄慶、楊 坤伸出的V手勢,都和原版一模一樣,甚至連主持人華少倒著拿從天而降的麥克風,角度持四十五度,也是標準化流程之一。

顛覆選秀慣例》聽聲「盲選」參賽者,確保節目品質

專注好聲音是第二招。許多選秀節目的表演、服飾、外貌勝過聲音,該節目卻採用「盲選」,即評審背對選手,單憑聲音做選擇。「『盲選』令唱功較差歌手根本不敢上台,可保證節目質量。」杜昉說。

此外,迥異於一般選秀採取海選模式,該節目工作人員先逛遍網站論壇,到各地音樂學院、文工團或者酒吧,遇到「好聲音」就錄下聲音檔,編碼傳回總部,由音樂 總監和導演組完成挑選,初選淘汰率八成以上;台灣盲人選手張玉霞,也是這樣被選出來。初選合格選手中,從未經過專業訓練的不到兩成,保證了節目的可看性。

為呈現好聲音,音效是關鍵。該節目投入人民幣千萬元製作費在音響設備上,以保證在三萬人場館現場聽都沒問題。且節目不用伴奏帶而請專業樂隊,並邀請曾是北京奧運會開幕式音響總工程師金少剛為節目音響總監。上述做法,都是回歸「好聲音」的原點思考。

設計花稍賽制》不只選手競爭,明星評審也要被評

第三招是製造高度競爭,且不只選手競爭,評審也競爭。此節目的評審不只是上節目而已,還要挑歌手培訓,因此稱為「導師」。至於導師資格,《The Voice》的要求是,兩個國內一線大牌、一個年輕人喜歡的歌手、一個選秀歌手。主要是創造話題性、參與性與影響力。

「明星通常距離遙遠,透過節目將一線明星變成親切的導師,而且導師還會搶學生、互相調侃,這些狀態很難在大牌明星身上看到,」陸偉表示,評審背對選手按鈕,當多位評審選擇該選手,選擇權就轉到了選手手上。「當導師也處在被挑選的狀態時,節目就變得有看頭了。」他觀察。

第四步是多方利益共享。由電視台出資,製作公司負責內容製作,是中國電視節目製作習慣性模式,但也造成後者為節省成本,導致品質下滑。

打造新獲利模式》製作公司扛盈虧,用品質換高收視

但若由燦星全額出資,浙江電視台純粹做播映平台,因節目屬實驗性質,由電視台承擔收視和廣告風險也太大。經過十多次談判後決定「緊密綑綁式的合作關係」模 式,由燦星負責內容製作,浙江電視台負責整體運作、技術支援和廣告行銷,「與其競爭,不如合作,這在中國是突破天花板限制的創舉,」杜昉說。

兩方合約中載明:若該節目每週收視率超過二%,則燦星參與浙江電視台的利益分成;否則,廣告商的損失由燦星單方負擔。

收視率二%,是中國娛樂節目的天險。先前收視率破二%的娛樂節目也僅有《中國達人秀》、《快樂大本營》、《中國夢想秀第三季》。走在高標準鋼索上,品質更 顯重要,「製作成本從初期人民幣五千萬投入,不斷追加達八千萬,」陸偉表示,結果第二集收視率就超過二%,摸索的雙方成了贏家,利潤也跟著滾進來。

燦星也與中國移動合作,有計畫將選手演唱過的歌曲製作成鈴聲下載,據內部估計每個歌手能創造人民幣一千萬元收益。且評審和歌手可平均抽成利潤,將比賽參與者拉進來當「股東」,讓兩方能更投入。

但《中國好聲音》野心不僅如此,除廣告收入、影音網站版權費、鈴聲下載收益外,藉由垂直整合產業鏈,創造更大的利益。他們簽下選手經紀約,再將簽約後的商業演出變成利潤來源。

首次選秀中,超過五十人簽約,澳門、新加坡、美國等海外演唱會也開始籌備。「不僅延長了選秀選手生命力,也建立了《中國好聲音》的持續盈利能力。」杜昉解釋。

選秀並非新話題,但該節目卻打破老套,重新演繹出新調。當台灣選秀節目收視率疲乏、選手一再重複不同舞台時,該節目從模仿中創新,進而重塑產業模式,或許可做為台灣影視節目製作的借鏡。

【延伸閱讀】《中國好聲音》連創4個選秀紀錄

創下中國單則廣告費最高紀錄:15秒廣告賣540萬元連續11週創中國綜藝節目排名第一,收視率最高達5.7%影音網站「優酷」總點擊播放率,逾9,500萬則, 破單一綜藝節目網路收看紀錄網路討論超過2億條,每週五晚上新浪微博綜藝版討論區都被「洗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8552

WSJ:李澤楷報價10億美元收購ING香港業務

http://wallstreetcn.com/node/18880

香港信報援引WSJ消息稱,電訊盈科(00008)主席李澤楷洽購荷蘭國際集團(ING)香港業務已進入最後階段,涉及金額料達10億美元(約78億港元)。

不過,報導指ING仍繼續與友邦(01299)洽商出售香港業務,作為後備計劃。

至於ING出售馬來西亞人壽保險業務予友邦的磋商亦已接近尾聲,但未知悉作價,預期將於未來數週公佈交易。

另傳該公司韓國業務將很大機會出售予KB Financial Group,惟仍未落實作價,ING冀從出售此業務中獲得25億至30億美元。

ING曾指其日本、南韓及東南亞保險業務綜合賬面值為約79億美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8579

Businessweek專訪扎克伯格:第一個10億用戶

http://wallstreetcn.com/node/18906

商業週刊:首先,恭喜Facebook的用戶首次超過10億。這對Facebook有何重大意義?

扎克伯格:最重要的是影響力。從員工數量的角度講,我們一直是小公司,我們僅有1000個網絡工程師。但Facebook的用戶已經達到10億,這 就是說,我們的一個工程師將為100萬人服務。這在其它公司是不可能出現的。我跟Facebook董事會成員Marc Andreessen討論我們龐大的用戶群時,他說他想到的有10億顧客的公司只有兩家:可口可樂和麥當勞。

商:你們又沒有想過利用這10億用戶做點什麼?

扎:處理如此大規模的數據是一項很大的挑戰。十分有趣,大家都知道Facebook的用戶超過了10億,但我們不會直接處理這10億人的數據,如何從這10億人裡取得合適的樣本是我們面臨的第一個大的挑戰。

商:你是如何慶祝這一歷史性時刻的?

扎:也沒什麼啦,就是我們聚到一起,為這一時刻倒計時。然後就回去工作了。我們公司的精神就是創造者的精神。我們不想為一些里程碑過分的慶祝。

商:有什麼事情是通過10億用戶可以做到,而5億用戶做不到的呢?

扎:假設我們在為Skype或Netflix等擁有龐大用戶群的公司服務時,如果我們只有5億用戶,那麼很有可能我們的用戶不是這些大公司用戶的主 題,我們的數據便不能為這些大公司服務。但當我們的用戶達到10億時,情況就不一樣了。當我們的用戶規模進一步擴大時,我們可能就能夠知道每個人的每個朋 友都是誰,這樣我們就真的不一樣了!

商:Facebook在健康醫療、金融等方面的雄心有多大?

扎:我覺得這個問題很複雜。我不會低估社交網絡在這些方面的作用。我的妻子是一名醫生,她經常跟我講一些聞所未聞的病例,這些病例往往跟社會交往相關。我認為,社交網絡在治療與社交相關的疾病方面能發揮的作用還是很大的。

商:Facebook用戶如何達到20億?你願意預測一下達到20億的時間嗎?

扎:我不想預測這個時間。現在應該專注於移動市場。世界上有50億人擁有手機,有10億人使用Facebook,有6億人通過收集使用Facebook。並且越來越多的手機是智能機,這對我們來說是巨大的機會。

商:你對進入中國市場怎麼看?

扎:我很希望這件事成真,但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我們需要證明,我們能把這件事做得各方都滿意。

商:Facebook的員工很強調「快速反應」的公司文化。會不會在某些程度上,你們只是單純為了快速反應而快速反應呢?

扎:首先,我認為我們比以前成熟了一些。我一直希望Facebook能像規模只有現在十分之一的小公司一樣反應快速。這樣持續下去的話,即使我們公 司的規模變得十分巨大,我們也能比同等規模的公司運轉的更快。當然,快速反應的代價就是我們犯了更多的錯誤。魚和熊掌不可兼得,我們所珍視的是快速反應, 所以犯更多的錯也變得可以接受了。

商:假設時間退回6個月前,你希望對公眾市場以及機構投資者瞭解些什麼?

扎:我們關注的是長期。有些時候人們會問我「上市對公司文化有何影響」之類的問題。我的觀點是,上市只是一種選擇,對公司文化不產生影響。上市後股票表現不盡如人意,這是不爭的事實。我們要做的是,提高公司的長期價值。以這樣的方式來回報投資者。

商:我們還回到「十億」的話題上,你一開始說這對你意義重大。

扎:是的。我感覺這是一種榮耀。我們創建的網站,有10億人在使用,並且使用Facebook不是必須的需求,像吃飯穿衣。我們滿足的是人類內心深處的關心自己所愛的人的需求。這些深層次的需求使我們為什麼稱之為「人」的原因。在這樣一家公司裡工作,本身就是一種榮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8585

思考的碎片---10/15 形勢判斷 Boracay的碎片哥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a54e96a01015kf7.html
思考的碎片---10/15 形勢判斷

1.形勢判斷
做投資的特別是不做空的投資者一般而言容易悲觀,因為悲觀不會輸錢。最多賺不到錢。
比如謝國忠一萬年看空。總有幾次會對。
問題是看空和看多僅僅因為偏好總不夠客觀。
當然每個人的判斷都是基於主觀的觀察,所以都有個人色彩。
努力客觀才能帶來更多的財富。

說下我的判斷

1.從工業企業角度說,最不景氣莫過於出口型企業。主要的歐洲不景氣+匯率+人工。外加4萬億後遺症。所以如果單從工業企業獲利角度看情況慘兮兮。還好這不是全部。

2.從地域角度說,相對而言內地景氣度超過沿海。雁行模式,富士康內遷就是最好例證。這樣內地的GDP增長速度肯定超過沿海。

3.從內需角度說,雖然景氣有所下滑但是放眼全世界最景氣的還應該在中國。

雖然也偶爾聽到有負增長和個位數增長,但是總體還是2位數增長這沒啥疑問,我說的是內需。這裡包含了通脹因素。同時增長速度在下滑這也是不爭的事實,過去應該是2開頭甚至5開頭的增長,複合增長應該3開頭沒任何問題,現在的增長應該回落到低兩位數增長。
所以市面還是很景氣,周圍可以看到越來越多的人住了新房,買了新車。這次國慶假期我就見了燒包買保時捷的。從事的是奢侈品行業。所以景氣度還是很高只是沒 有過去的增長速度,同時過去的高增長也是非常態,如果能維持當下的增長已經是奇蹟。同時基數大也會讓增長速度放緩。沒可能一直冪次方增長。

綜上所述結論應該是這樣,內需增長速度放緩,但是依然增長強勁。工業企業放緩甚至負增長明顯。

這個結論應該偏差不大。當然如果工業企業持續放緩早晚會影響到內需。早晚。這應該有時滯。

2.漲價
天然氣漲價+電費漲價

電費單子上現在已經可以看到馬上要漲價因為我已經差不多用完了額度。NND全世界都是多用少付的。買多才有折扣。NND中國的電費竟然要多收。
這個玩法馬上要蔓延到天然氣鳥!美國天然氣因為頁岩氣的緣故已經是歷史低價,我們的天然氣馬上要漲價,這是不是很荒唐?現在要實行一省一價,上海不漲價才是奇蹟。
好像中石化說他們進口天然氣還是虧本的,既然虧本你就放開嗎別一家吃獨食。敢嗎?

3.美國財政cliff
好像朱民前幾天也提到鳥,IMF也提到。這事情看來很麻煩。
一萬億一年的赤字。我靠。想想都頭皮發麻。
這遊戲 一定不可持續。數字累計越大越有可能推倒重來。要麼惡性通脹。不然如何解決? roadmap都看不清楚。

4.中國好聲音
我也偷看了幾眼,順便有了幾個判斷
A。唱英文歌的鐵定都是混酒吧的。
B。歌唱比賽都氾濫到這樣地步還有人出來講故事? 
我以前的司機說過一個故事,回上海路上看到路口有人賣野生的甲魚號稱剛在河裡抓到的。買了一個。過幾天經過同一路過又看到這個人在賣野生甲魚。立刻說上當受騙鳥,哪裡那麼多大的野生甲魚被你抓?哈
所以歌唱比賽裡的煽情故事,聽第一次不錯很感動。第二次還上當就是SB
C。那個吳莫愁應該是和黑人混的。只是國內土鱉聽這個玩唱法少了才那麼激動。隨便找個黑人都唱的比她好,甚至吳的台步颱風都是copy來的。甚至模樣。
所以少見才多怪我一點不覺得這音樂有啥特色。早氾濫了。

5.英國媒體評出三十件讓人幸福的事
http://news.sina.com.cn/s/2011-10-31/133323390499.shtml

我是仔細讀鳥,最大感受是他們的幸福更自我。
好像國內的幸福來源更多來自周圍人的看法。

不過我是很自我的。我才不鳥旁人的眼神。旁人特別是陌生人關我毛事,我才不願意為了旁人特別是陌生人的眼神花錢哈。

6.品牌三部曲
奢侈品一萬年是三部曲1.講故事,nnd聽故事要花錢的好伐。我才不聽,關我毛事,2.手工製作,NND工業革命就是解放手工勞動好伐,結果歐洲人手工做 完去度假。我拚命工作買你們的手工勞動,有空哦。你手不手工關我毛事。3.生活方式和品質。nnd學你那樣我也去做手工出售我的生活方式?賣給誰去?哪裡 那麼多冤大頭。我的生活方式不太需要學,只要自己舒服就好。另外品牌大家懂的呀,是讓所有人知道,讓少數人擁有。本質上還是傳授一種他人眼光的生活方式。 少給我扯單。NND老子會看income statement知道你們毛利多少的。

7.宇通客車
看到幾輛校車都是宇通的,起碼外觀來看非常壯實。宇通是好公司。

8.豪宅最後跌,跌起來最厲害
這個好像成了通用規則,人口減少對教育的影響似乎也適用這規則。
新民晚報報導了夜大學沒人上鳥。這就是高等教育的外圍先跌,同時民辦高等院校也是招生難題。
現在要開放異地高考。這是早晚的事情,不然上海的高校都招不到學生了,這怎麼可能呢,一定是外地學校招不到先。所以開放一定高考是必然的。

9。taken2
是好電影,最棒的橋段是扔炸彈找到位置。taken1最精彩的是通過錄音回溯找到罪犯。
taken2的這部分我還沒太搞清楚。不過最佳是一定不會錯的。
另外taken2 的編劇沒用過iphone?
不知道find my friends?直接可以找到的好伐。不要那麼多複雜的聲音橋段。

10.城市債VS國家信用
銀行在搞存款保證制度,這就是不讓銀行借用國家信用,
難道會允許地方債借用國家信用?這不是笑話嗎
別忘記新的經濟沙皇是搞粵海發展起家的,決計不會允許他們借用國家信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8705

思考的碎片--10/16 app的斷想 Boracay的碎片哥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a54e96a01015klr.html
思考的碎片--10/16 app的斷想

這段時間試驗了很多app,也產生了一些思考這裡集中寫一下。
其實我買iphone還是要感謝@linan 

1.最漂亮的icon
App的icon總的來說都很一般,規律是國外的比國內的漂亮,同時國外的icon更新比國內的快。初期沒錢就隨便上一個。一般來說還icon了估計是融到第一筆錢鳥。
大家懂的。
我最喜歡的icon是pillboxie 
https://itunes.apple.com/hk/app/pillboxie/id417367089?mt=8

2.單一功能的App長期看沒生存空間
這裡兩個事情,單一功能的容易被整合
比如我最近下了一個shoppinglist,雖然還不錯,但是輸入太麻煩,同時沒有和類似我查查的軟件整合。所以獨立存在的意義不大。

早晚我查查會做shopping list而且是選項為主,目前的shopping list都是要輸入法太麻煩。如果可以點擊選項速度會更快甚至支持siri就更好哦啊了。語言障礙消除,目前shopping list只支持英文。不過也好讓我學了不少英文單詞。

比如parking meter這類早晚會被整合到一個工具軟件中。長期獨立存在沒可能性。
我能像到的一些需要整合的服務
包括parking meter/RGB顏色/高度表/等 其實很類似傳感器功能。這些應該被整合到一個app中,而不是現在這樣N個app太不方便。

只有類似soundhound 會獨立存在。這變成了一個特殊應用。我現在把soundhound放到快捷鍵中了。這是我最心儀的一個app。強烈推薦。開車不用soundhound簡直沒法聽廣播
instagram也會獨立存在,是很好的分享,現在都支持直接分享到fb twitter 圍脖。
作為反面,現在很少人用path我的path好友好像沒人更新鳥。
還是那句話好東西是用過了回不去的。instagram是用過了不會回去的。不會回到沒有instagram的時代。
path就不性。pair也不性。viddy早被我刪除鳥。

3.我查查和一淘火眼

雖然我鄙視馬澤東,不過必須說一淘火眼的設計是國內一流。甚至超一流。界面做到我都讚歎這是非常不容易的。
當然還有很多改進餘地。比如不支持手工輸入,
但是界面的簡介和友好超過我用過的人和一款國內App
加以時日我查查一定被幹掉。一淘火眼很牛B

我查查還是要增加shopping list 功能這樣才有粘性有社交性。我現在每次出門都會懊悔有東西忘記買了。每次回來都會懊悔東西買貴了因為臨時性購物雖然有比價但是還是沒淘寶便宜。這是最大問題。
一淘雖然表示淘寶價但是似乎沒涵蓋快遞費用和冷鏈快遞價格所以也算瑕疵。不過比價軟件我看是國產App最有機會的市場。也是日後競爭最厲害的市場。這塊會出大公司。

我查查的界面做的實在太差,他們請不起美工嗎?土鱉樣。鄙視下
不過數據還是我查查豐富。另外最近也有發現我查查的數據質量好像下降了。對降價和價格調整的反應慢了。我最近幾次用我查查在大潤發明顯發現價格出現差異。

一般而言越接近商家其實越值錢。在選擇時候給你多點信息最後會影響消費行為的。所以我查查這樣的軟件會有很大市場。
另一淘火眼是淘寶的產品。剛出來不久。值得期待。

4.用戶+時間

我觀察我家碎片嫂的手機使用習慣。大約空閒時間5:5 互動(圍脖QQ之類互動的app其實主要就是圍脖和QQ)vs 遊戲 時間上的比例。(我家碎片嫂不用FB哈我最近FB上活動很頻繁)歡迎加我的FB+instagram 我這上面還真沒幾個好友。
所以那麼多app其實就算裝機也沒太多機會被使用so 這會是一個非常激烈競爭的世界。因為累計進入這個市場的商家越來越多。
我這段時間用了很多App,而且每過一段時間我會分析下使用頻率然後刪減,國內的App大部分還是本地化服務能倖存,也只有本地化服務能存在。

點評的使用率很高,每次找飯店一定是點評甚至指路。包括點菜都會用到點評。點評的團購現在不錯。算一大亮點。周圍的人使用點評團購的比例相當高。超過我的想像。按照我的觀察應該超過50%甚至有70-80%

格瓦拉是看電影比用的。問題是現在格瓦拉其實並不便宜。點評的團購比格瓦拉便宜。當然點評很扯每次都是31 32,電影院都是30塊等於送給點評一塊兩塊錢。
當然電影票最便宜還是信用卡的買一送一隻是沒必要辦那麼多卡。
格瓦拉是會用但是未必用他買票。我就從來沒成功的用他們家app買到過一張票。

長期看我懷疑點評會幹掉格瓦拉,點評整合格瓦拉很容易。畢竟電影是一個本地化服務。餐廳永遠比電影院多。所以比如是點評吃掉格瓦拉而不是相反。


5.未來

我和@linan 的討論中有一個看法就是未來手機會更多使用各色傳感器。

那麼App就是如何使用好這些傳感器,soundhound算是例子。GPS的find my friends也是

另外就是本土化應用要麼專業要麼廣博。

我竟然在手機裡裝了個app是交你如何繩子打結真是不知奧那天會用到。我會一直保留的。
這就是專業。我只要一個就可以,其實這樣的軟件很多。我下了兩三個。在做對比。
唯一問題是這類工具性的App如何盈利。一萬年只用一兩次的?
比如那個flashlight裝了真要用到他的sos那就是大事情。
他只有存在感沒有商業價值。

6.總結

總的來說我有一個判斷,app會又一個從少到多,然後從多到精和少的一個回歸過程。目前應該開始回歸鳥。一個大趨勢就是常用的app會整合其他app的功能逐漸建立店大欺客模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8740

思考的碎片--10/18 也算回答 Boracay的碎片哥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a54e96a01015md2.html
思考的碎片--10/18 也算回答

一個有趣的事情是我突然發現在雪球的粉絲要超過新浪哈
雪球算專業圈子,新浪是娛樂圈
這個定義不錯吧。

不過我一直吧類似雪球這樣的投資吹牛社區當散戶大廳容易干擾視線天天聽大家賺大錢我容易眼花。我還是喜歡小圈子的交流。再說了也沒必要什麼錢都賺很多東西搞不清楚沒有足夠把握和安全邊際就當錯過。不錯過足夠多的機會是沒法保證自己的安全邊際。現金也算是option哈哈
巴菲特說的。

1.回答@南加雪球 的問題
這個其實好像是某個FT的文章裡提到的如果我沒記錯的話。

說起來很簡單。價格不過是供應和需求的支點。 價格會起平衡作用。
這裡撇開複雜的信息對稱和交易成本簡化到最低限度。三者關係就那麼簡單

那麼用生活常識可以知道blackmarket的價格都是口口相傳基本算固定。
參考例子如果你去KDS,寬帶山的話就會看到經常有人說這是三塊這是四塊的場子。
也就是價格因為私下傳播所以偏於固定。
那麼需求和價格相對固定,那麼供應端就會自我調節。

另外一個常識是這類人肉市場基本上外貌是唯一衡量尺度。偶爾會有年輕身材這樣的參考指標。

那麼供應端的自我調整會很有趣。低於4塊的混上來會沒市場畢竟是客戶選人這也算交易模式的一個自由賽選吧。
然後高於4塊的何必參與低價競爭或者天天滿場就自動升級為5塊。就這樣

所以相對而言一個固定價格所對應的外貌會是同一水平線。

anyway你可以參考價目表一般也有模特級的會提高價格。。。這是後話。

其實生活中很容易觀察到類似的場景,比如說吧你去看演唱會 ,我就有這樣的觀察。一般內場前排和後排女性的外貌會有差異。大概20排-30排可能一個級別。放大點看就是內場前排和後排的女性會有明顯差異。
一般而言前排漂亮的佔絕大多數。打分的話5分制前後場差一分。

當然買賣關係買賣關係是一次性的單次博弈。長久關係涉及的因素很多。財富佔比不超過50%。

回答完畢。@南加雪球 你是南加州的雪球?

2保利買地
一般而言保利是風向標
調控以來保利一直沒有買地這次突然發力是風向變鳥?
最後的瘋狂開始鳥?


3.音樂--rocking roll VS  rap

我想說的因為形式的穩定性,搖滾流行了大約50年鳥,rap差不多哦有20年,現在年輕人肯定偏好rap而非搖滾。
我想說的是人類對音樂形式的偏好具有穩定性。
這就是巴菲特說的那句,我相信十年後大家還在嚼口香糖,我也相信十年後iphone5會被看成SB

投資就是要尋求人性中的共性和穩定性需求,共性就是讓求世界人喜歡iphone 穩定性就是十年後大家還在聽rap
就這樣。




4. 照片小楊生煎

http://instagram.com/p/Q6jsimIOQI/

這是差不多一個月前的一張收銀單。

我一直以為我的觀察力超級強。
幾年前聽說林園去酒店看茅台的生產日期分析周轉率很有感觸。
其實收銀單也可以看到很多細節

比如這張,具體不分析。你看看交易流水單號幾乎就可以揣摩到這家店週末的返台率和營收
時間是8點28分接近收市。
單號是09230740 應該是今天做了740單
50個座位
客單價15-20/單收銀條平均兩人

所有數字馬上可以冒出來。眼睛一看就知道幾個服務員,工資多少 單店面積多少房租多少
毛利率淨利率。。。。
一連串財務數據馬上可以冒出來。
世界是簡單的世界也是複雜的。
有心有時間積累經驗一切都是簡單的。

5.這個Ted是好東西
值得看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M5NTA0ODg4.html

Julian Treasure:4種聲音影響我們的方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8808

給創業者的10條財務方面的建議

http://xueyuan.cyzone.cn/caiwu-caiwuguanli/233948.html

如果你是一個創業者,我要為你鼓掌,我由衷地佩服你。創業是我所經歷過的最艱難的事情。一年半之前,我辭掉了工作,開始了我夢想已久的創業,這段時間以來我積累了一些經驗教訓,希望創業的兄弟姐妹們可以避免這些很多年輕創業者容易犯的錯誤:

1.時間就是金錢

在我剛創業時,我好多時間是用在參加各種會議上,甚至可以說我不是在會上就是在為參加會議做準備。現在我非常後悔,我多想找回那些浪費在各種會議上 的寶貴時光。創業者最寶貴的財富就是自己的時間,你花在那些無關緊要的事上的每一分鐘都是時間和金錢的浪費。剛創業者時顧問對我說:「時間不夠,就是重視 度不夠」(a lack of time is a lack of priorities)。這真是真知灼見,如果你的很多時間浪費在了無意義的會議上面,你會發現你們的財務狀況很糟糕。

2.抱最大的希望,做最壞的打算

壞事有可能落在你頭上,所以一定要有所防備。如果你還沒準備好創業所需的啟動資金,那先不要辭職。在你有足夠的實力創業前,沒理由放棄你的收入來 源。對創業的未婚人士,我建議要至少要預留三個月的生活花費。在你開始創業後,賬戶上的資金要確保可以支撐大概6-9個月,因為糟糕的事極有可能發生,客 戶付款到賬也會需要一定的時間,在艱難時刻,要有自己的救命錢。

3.管理好你的現金流

我的一個顧問曾跟我說,一家公司倒閉的原因有三個:1.資金周轉不靈 2. 資金周轉不靈3. 資金周轉不靈。我很樂觀,他很現實。但是,他所言極是。現金流是你運營企業首先要學會管理的最重要的財務指標。如果你不知道你的錢從哪來,到哪去了,你就 非常危險了。認真做個預算,按預算執行對創業企業是非常重要的。

4.制定清晰明確的目標和階段性任務。

如果你是一個早期創業者,你很有可能會把很多時間花費在翻來覆去地設想你的產品概念上,不找潛在的目標客戶測試、論證你的產品,而只是空想概念,這 純粹是浪費時間。為避免這樣的錯誤,在一開始就要制定一個可行的時間表,明確每個階段的任務及截止日期。設置階段性任務可將你們怎樣一步步實現最終目標的 路徑清晰展示出來。

5.記錄出項

如果你是第一次創業,那你肯定有好多要忙活的,會有點手忙腳亂。很多創業者認為做出項記錄可沒做商業計劃、與客戶溝通等重要。但是,每個月做好這些 記錄是非常重要的,到你真正需要時就不會焦頭爛額了。當你要報稅或要向銀行提交報告時,如果沒有了之前的記錄,缺了相關的資料,那可糟糕透了。

所以,與其到時浪費時間再往回刨,不如從第一天就做好相關準備。我建議你在最初的幾個月可以採用Quickbooks之類的在線記賬軟件記錄自己企 業的簡單賬務。如果你沒時間做這些,可以招個記賬員。然後,你們的信息資料會越來越多,越來越複雜,在你報稅的時候就要請個會計了。當然如果你自己能搞定 這些,就沒必要花錢聘請這些專業人員了。

6.你曾經的員工福利

當我還在銀行工作時,我把醫療保險、停車補助、401相關計劃等眾多優厚福利視為理所當然。在你開了自己的公司後,很多這些福利就沒有了。所以在交你的辭職信前,花時間想想你的醫療保險、養老保險接下來要怎麼辦。

7.多花些精力在你的目標客戶上

沒有客戶,何來生意?與其花費時間、金錢「空想」誰才是你的目標客戶,不如找到一些潛在的目標客戶,問問他們這個簡單的問題「你會買這個嗎?」如果 不會,問下具體原因。這個工作你做的越早,你的公司越成功。這是我之前犯的最嚴重的問題之一。我找到我認識的一些人,他們對我很好,我問他們「你們喜歡這 個嗎?」出於善意他們給的一般都是肯定的回答,這讓我的自我感覺非常良好,但這並不能幫助我建立一家成功的企業。所以不要找你的母親、你的朋友,找到那些 真正的潛在客戶,看看他們的真實反饋

8.對資方坦誠相待

在商業來往中,沒有比不誠信和溝通不到位帶來的麻煩更大的了。特別是對那些正在融資或找貸款的創業企業來說。如果你表現的遮遮掩掩、行為可疑,人們 就不會相信你。同樣地,如果你不願意透露公司運營的相關數據,你就不會贏得資方的信任。現在我的投資人就是我的朋友和家人,讓他們瞭解公司的財務狀況已經 成了我的定期工作。雖然雙方的溝通會有不愉快,但這有助於提高信任度,他們可以幫我們渡過發展的困難時期。如果你沒有融資,找幾個顧問,每個季度開會討論 下運營數據。這樣還可為公司帶來外部的支持和一些好點子。

9.給自己發薪水

在吃了一年的方便麵和墨西哥煎餅後,我才發現我吃不起像樣的大餐。很多早期的創業公司沒有實力發高薪,但你也要為自己發薪水。如果不發,不要覺得自 己很偉大,其實這樣做對公司、對你自己都很不利。在投資者看來,沒有什麼把錢投給那些「需要錢」的人風險更大的了。那些獨立於公司財務系統之外的人被認為 是不靠譜的。為了避免這樣的風險,不要怕給自己開工資。投資人也理解你不能只靠方便麵和煎餅過下去。

10.降低固定支出

在創業的早期,要盡最大的可能降低固定成本支出。在曼哈頓的繁華商業區租間大辦公室可不是明智之舉。雖然說你的營收會逐步增長,可以預支一些費用, 但是要耐心一些。看看是否有價格低些,可以月付的辦公室可租用。如果你所在的城市有孵化器,詳細瞭解下。同時,可以考慮把你的家或公寓當辦公室。在要簽一 個租金不菲、為期兩年的租房合同前,要確保你不會被這些大額開支給壓垮。(Via UNDER30CEO 編譯:匙敏)

本文作者 Eric Bell 28歲,個人理財專家,財務培訓公司YoBucko.com創立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8910

我的投資 02 (09年-10年) 自由之路

http://www.jztzp.com/a/52010.html
08年的資金的巨額虧損,使我痛定思痛。北京出差的半年,我一直在學習和反思。基本上把巴菲特和林奇等的書看了一遍。
每一次挫折都是進步最快的時候,08年如此;11年也如此。

08年底,我佈局了4個股票。A股的福耀玻璃、招商銀行;H股的阿里巴巴和味千。
這個時候,我學會了更大的視野來看待投資和收益,以前對盈利的目標可能是30%-50%,這個時候我的要求可能變為3-5倍,甚至更高。也就是拿的住股票了,能以一個更長期的視野去看待投資。

競爭優勢。雖然這個時候我的嘴巴不離競爭優勢,但是現在看來,我09年沒完全理解什麼是競爭優勢,包括10年、11年也沒有理解競爭優勢。直到11年-12年在李寧投資上的失誤,還有看過巴菲特幾十年的信後的2012年,可能我才基本理解了什麼是競爭優勢。

09年大獲全勝。阿里巴巴漲幅為222%,福耀漲幅為288%,招商銀行93%,味千80.9%,總收益143.6%,2010年再32%。每一個股票都跑贏了指數。現在看來,半份必然,半份運氣。

福耀玻璃08年因為公司砍掉建築玻璃業務,資產減值。還有相對低迷的汽車市場和高企的原油導致的高企的成本。08年利潤負增長,最低的股價接近3元(後面 大股東按股改承諾還送給我們每10股1股)。09年因為汽車市場的爆發,利潤大幅度增長,很快股價就到了15元。我基本在13-15元左右減持完畢。
我現在依然認為福耀玻璃在汽車玻璃近似壟斷的份額和工廠佈局(汽車玻璃運輸成本高),還有完美的管理層,使他具備了一定的護城河。但是他屬於週期性行業,空間和速率都不再太大和太快。在公司業績和估值極度低估的時候,是一個好的階段性投資目標。

阿里巴巴的投資有點超出我能力範圍之外。阿里巴巴的收入是預先收取年費,我的定量分析基本能夠比較準確的預測一年內的業績變化。但是更長期的判斷比較難。 阿里巴巴我從9元開始建倉,一直建倉到最低價3.7元。09年很快就到達22元港幣,我是在22元下落到17元左右清倉。

招商銀行,著名的大白馬股。我當時對他的研究最少,也是號稱最放心的股票。但是結果是最不賺錢的股票。投資這個股票使我學會了投資分析一定要信自己,一定要自己做分析,對大家都非常樂觀的股票,要慎重。

味千是我建倉最好的一隻股票,因為在最低價3元左右盤整很久,使我基本所有的建倉都在3元附近。味千我是在10年12元-15元左右清倉的。也是我盈利最大的一隻股票。後面發生的一些事情,使我明白:
1)長期投資,一定要能區分出公司究竟是護城河帶來超額收益還是景氣週期內帶來的超額收益。
2)後視鏡的誤區。研究一家公司,歷史是研究的必然過程。但是歷史也是最容易使我們犯錯誤的地方。我們投資的是未來,歷史可能是未來的延續,也有可能是未來的透支。區分這個非常必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891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