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後金融海嘯時代,行動運算大為盛 行的年代,過去在PC產業壟斷的Wintel不再不可被挑戰,Google、英偉達連手的抗Wintel聯軍,要用不同利基,來打破Wintel獨大的框 架,讓使用者有更多的選擇權。 撰文.賴筱凡 六月鳳凰花開,一年一度的Computex(台北國際電腦展)也正 式到來。若說年初的CES(北美消費電子展)是科技大廠概念新品的展現,那麼Computex應該就是年中正式產品推出的收成季。 不過,今 年的Computex很不一樣,因為當科技產業走過二○○○年的科技泡沫、○九年的金融海嘯,「今年,科技產業的機會更多了!」繪圖晶片大廠英偉達 (nVIDIA)總裁暨執行長黃仁勳興奮地說。 因為金融海嘯替資本市場帶來財富重新分配,更為科技產業帶來勢力版圖的移動。受到金融海嘯的 重創,壟斷PC產業的龍頭廠Wintel︹指微軟(Microsoft)與英特爾(Intel)的商業聯盟︺產業,壟斷堡壘不再堅不可破,換言之,非 Wintel的廠商機會更多。 Google加英偉達 迸出行動運算新火花 如果說, 二○○○年科技泡沫,走入蕭條的是電腦產業,最後撐過衰退期、帶領高科技產業邁向復甦的也是電腦產業。然而,○九年金融海嘯將電腦產業帶進衰退期,但V型 反轉後,這次帶領景氣復甦的,卻不只是電腦,還多了行動運算裝置(Mobile Computing),不論是今年生命力旺盛的智慧型手機,還是銷售火紅的平板電腦,都一再證明了這項趨勢。 而在這個趨勢下應運而生的,不 是別人,正是Google領軍而起的﹁抗Wintel聯軍﹂。一個是網路搜尋引擎Google,一個是繪圖晶片大廠英偉達,他們有一個相同的訴求:「使用 者可以有更多選擇。」在相同的期望下,兩家廠商之間開始出現交集,他們要證明Wintel的框架是可以被打破,微軟與英特爾更不是大到不能被挑戰。 「英 特爾是很龐大的公司,它很值得被尊敬,但不代表它就不能被挑戰。」黃仁勳話講得直接,對於英特爾、超微(AMD)與英偉達三家電腦晶片廠多年來的恩怨糾 葛,就算英特爾仍舊握有各家電腦廠的命脈,但當電腦不再單純只是電腦,當平板電腦讓行動運算迸出新火花,英特爾將不再是永遠的贏家。今年Computex 中,平板電腦大軍大大地露臉就說明了一切,Wintel不再是電腦廠的唯一選擇,取而代之的,是採用Android平台(以Linux為核心的軟體平台和 作業系統)與英偉達Tegra晶片的平板電腦。 ﹁抗Wintel聯軍﹂揭竿而起,平板電腦只是第一炮,Google即將在下半年推出為筆記 型電腦量身打造的Chrome作業系統,更將是﹁抗Wintel聯軍﹂的新力作,台灣的PC供應鏈也不再只是追著微軟、英特爾跑,他們選擇的是兩邊壓寶, 所以今年的Computex格外地熱鬧,不論是﹁Wintel﹂或者是﹁抗Wintel﹂的場合,都能見到台灣PC廠、代工廠大老們穿梭來去。 回 歸中心思想: 到底使用者要的是什麼? 但要對抗Wintel豈是一件容易之事,帶領Chrome作業系統團隊,Google負 責產品管理的全球副總裁桑達(Sundar Pichai)想了想:「我們要做的事情很多,但目標只有一個,到底使用者要的是什麼?」從兩年多前桑達的團隊動手開發Chrome開始,他們的目的很簡 單,當瀏覽器已變成電腦使用者最重要的窗口,就該將瀏覽器變得更簡單,因而創造了Chrome;但為了能讓Chrome程式跑得更順暢、更快速,就要有更 完備的使用環境,開發Chrome作業系統的念頭,就是這麼來的。 這個被視為下半年電腦產業矚目的焦點—Chrome作業系統,之所以受到 市場高度關注,原因無他,就是Google推出的Android平台實在太成功。僅僅花了兩年時間,市占率在今年第一季就衝上了九.六%。同一時間,在美 國知名調研機構Gartner的統計數據裡,微軟的Windows Mobile平台市占率卻掉到六.八%。桑達更直言,在部分市場,Android的市占率高達二○%,而即將接棒演出的Chrome作業系統,同樣也會有 相同的實力。 桑達是位標準的印度人,談到Chrome作業系統能否青出於藍?對比於四平八穩的專訪回應,他難得展現出十足的自信,「絕對會 (Absolutely)!」因為他很明白,在使用者為尊的新科技時代裡,消費者不再對電腦廠推出的產品照單全收,反過來,電腦廠要思考更多,到底使用者 要什麼,這也是為何桑達總把使用者經驗掛在嘴邊。 軟體、晶片巨頭地位難保 數位家庭商機成新興戰 場 同樣也胸懷扳倒大巨人夢想的,還有黃仁勳。 每年固定在Computex期間回台的黃仁勳,今年格外不同,除了安排兒子到台 灣英偉達辦公室實習外,他要談的不再是PC、超微、英特爾云云,「這次我回來,大家最想找我談的是3D、是Tegra。」黃仁勳的話透露出玄機。確實,金 融海嘯創造了產業板塊重整的機會,但英特爾在PC產業的勢力太龐大,英偉達要扳倒這個巨人,黃仁勳不打算正面迎擊,而選擇抓住新機會,從3D與行動運算的 平板電腦下手。 就在Computex開展第一天的下午,英特爾副總裁浦大衛(David Perlmutter)的年度演講上,也強打3D繪圖效用的新晶片「Sandy Bridge」,甚至直指有了這顆晶片,就不用額外加購其他繪圖晶片,等於是直接衝著3D領頭羊的英偉達而來。倒是黃仁勳聽了之後,沒有太大的情緒起伏, 「3D我們做了五年,才等到市場成熟。」相較於對手的敲鑼打鼓,英偉達寧願讓市場來決定產品價值高低。 但黃仁勳想做的事不僅僅於 此,Tegra晶片在平板電腦的成功,更是英偉達在行動運算上搶灘成功的另一例。其實,早在○八年的Computex上,英特爾就曾推出搭載在MID(行 動上網裝置)的Atom晶片,當時跟進的只有技嘉與BenQ,隨著金融海嘯襲來,英特爾的初期MID產品也幾乎都死在沙灘上。有了這樣的契機,讓黃仁勳嗅 著了機會。 當○八年會計年度英偉達首度出現虧損的時候,黃仁勳卻仍加碼研發費用,投入行動運算產品,「即使股東與公司內部反對聲浪不小,但 我還是把二○%的研發費用都投了進去。」黃仁勳的堅持,是因為他看到行動運算,這塊英特爾的﹁勢力﹂還沒全盤滲透的新利基,英偉達得好好利用這個機會。 顯 然地,即使英特爾已在CPU(電腦處理器)上大舉防堵英偉達搶進市場,卻仍在行動運算產品上,被英偉達抓住了領先的好機會;從Computex上的平板電 腦中,屢屢可見的英偉達Tegra晶片,就明白Wintel框架已不再穩固。 如今,當電腦產業的競爭延燒進入數位家庭,Google與英偉 達都有志一同地看到了電視的商機。誠如三星、宏碁先後揭開數位家庭的發展藍圖後,身為數位家庭核心的電視應用,成了這些科技廠的下一個競爭重點。 不 管是高調宣布與SONY(新力)合作網路電視的Google,抑或是對電視應用虎視眈眈的英偉達,都透露出在數位家庭年代來臨後,繼電腦、行動運算裝置, 這場大戰將一路打進核心的電視應用。 不論如何,在後金融海嘯的年代,當產業龍頭地位鬆動,讓其他廠商有了更多的機會,可以預見的是,接下來 的科技產業競爭一樣會非常熱鬧。 黃仁勳 出生:1963年 現職:英偉達總裁暨執行 長學歷:美國史丹福大學電子工程研究所經歷:巨積(LSI Logic)工程師、超微工程師 桑達 出 生:1967年 現職:Google全球副總裁學歷:美國史丹福大學碩士、賓州大學華頓商學院企管碩士經歷:應材工程與產品管理、麥肯錫軟體 與半導體管理顧問 巨頭失勢 抗Wintel火苗從平板電腦延燒沒有行動裝置的時代,兩巨頭獨霸市場 PC 市占率 英 特爾 80% 微軟 91% 行動裝置帶動,平台系統百家爭鳴 平板電腦 市占率 蘋 果 51% Android 24% 微軟 10% |
http://www.nbweekly.com/news/business/201109/27565.aspx
已經30年穩如泰山的微軟—英特爾聯盟,在9月13日這天突然有了鬆動:這一天英特爾CEO保羅·歐德寧,將手伸向谷歌 Android主管安迪·魯賓,微軟CEO斯蒂夫·鮑爾默則破天荒地手持了一部非英特爾芯片的平板電腦,展示最新的Windows8系統。整個IT行業似 乎陷入前所未有的混亂,也呈現出前所未有的變局。
記者_ 王宏宇 北京報導
你知道「安迪-比爾定律」嗎?
直到2011年9月13日之前,這條英特爾和微軟聯手推動整個IT行業發展的商業合作定律—軟件升級推動硬件換代,即大名鼎鼎的「安迪給什麼,比爾 拿走什麼」(What Andy Gives,Bill Takes It Away,安迪指英特爾前CEO安迪·格魯夫,比爾指微軟前任CEO比爾·蓋茨),也就是我們常說的「Wintel聯盟」,已經牢不可破地運轉了超過30 年。
但當英特爾第五任CEO保羅·歐德寧,在這一天微笑著將手伸向谷歌Android主管安迪·魯賓,而微軟CEO斯蒂夫·鮑爾默,在同一天手持一部並 非英特爾芯片的平板電腦,將最新的Windows8展示給公眾時,他們究竟在為終於打破了「安迪-比爾定律」而感到興奮,還是沮喪?
沒有人知道。唯一可以肯定的是,未來IT史的書寫者一定會大書特書這一天:彷彿一夜之間,它讓整個IT行業陷入前所未有的混亂,也呈現出前所未有的變局。
遠去的Wintel
事實上,從1980年負責IBM PC的唐·埃斯特利奇,在推出IBM第一台兼容個人電腦時將英特爾和微軟撮合到一起開始,一直到現在,英特爾和微軟都從未公開承認過,存在一個堅不可摧的 「Wintel聯盟」。這當然是考慮到反壟斷的原因。多年以來,儘管AMD一度在價格和性能上超過英特爾,但從未真正撼動過後者與微軟事實上的「金牌合 作」關係。
但這次真的不同。蘋果自2008年推出的3G版iPhone,和此後推出的iPad開創了一個前所未有的移動互聯時代,短短幾年時間,這家本已被微 軟徹底擊敗的公司,市值已經超越微軟和英特爾之和,達到3816 億美元—相當於全球第30大經濟體。而自2008年起,微軟和英特爾的股價,就再也沒有達到過當年的價格。
不僅如此。根據IDC的統計,在過去一年的智能手機操作系統中,谷歌的Android已經佔據市場38.9%的份額,蘋果占據18.2%,諾基亞佔據20.6%,微軟只有區區3.8%,與當年盛極一時大於半數市場份額形成鮮明對比。
而英特爾在移動市場的進展更是可以用用微不足道來形容。儘管英特爾去年專門成立了上網本及平板電腦新事業部,並以14億美元併購了手機芯片廠商英飛 凌的無線業務,但遠水實在難解近渴。由於能耗比處於絕對劣勢,過去的2010年售出的所有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中,超過95%均採用ARM公司授權的CPU 架構,採用英特爾和AMD為代表的X86架構的移動設備,幾乎為零。
這樣的局面短期內幾乎完全沒有改變的可能。儘管年初英特爾針對平板電腦發佈的新處理器功耗只有5W,但這仍是ARM架構處理器的4-5倍,而後者的價格只有前者的1/4。英特爾真正可供商用的22納米芯片,最快也要到明年才能推出。
儘管微軟最大的優勢,是數十年來基於Wintel平台開發的數以千萬計的應用軟件,它們中的絕大多數,都無法不經移植直接在ARM平台上運行,但微 軟實在已經等不及了。在去年獲得ARM授權後,微軟僅僅用了不到一年時間,就在今年初展示了基於ARM架構運行Windows的平板電腦。在9月13日當 天,微軟甚至免費送出了5000台預裝Windows8的三星平板電腦,它們採用的CPU,統統是基於ARM架構。
幾乎完全是一種應激反應,英特爾選擇了針鋒相對,在同一天宣佈與谷歌結盟,推出基於X86架構的Medfield手機芯片平台,並拋出3億美元推廣 費用,推廣一款基於最新芯片設計技術和節能技術的「超極本」(Ultrabook)筆記本電腦平台,可以「24小時運行,10天聯網待機」,以期借此「重 新發明筆記本」,未來仍可借道殺入移動市場。
不過,輿論對此的預期並不像英特爾那樣樂觀。有分析指出,英特爾手機平台的製造工藝仍基於現有的32納米製程,發熱量相比現在英特爾可以做到的,恐 怕不會有太大改觀。另外,儘管有分析機構認為「超極本」明年將佔據40%以上的筆記本電腦市場份額,但媒體仍質疑,英特爾分三步走到2013年才可以正式 出貨的這項發明,兩年後是否還能應付市場的激烈競爭?
9月13日,英特爾CEO歐德寧(右)與谷歌移動產品工程部副總裁安迪·魯賓在2011英特爾發展論壇的主題演講中握手。在微軟牽手ARM後,英特爾開始與谷歌「攀親」。
「AA」的煩惱
微軟的境況,也並非如想像中那樣樂觀。儘管鮑爾默在發佈會上宣稱Windows8開發版一夜之間下載量超過50萬份,但人們注意到,這份開發版並不 支持ARM架構。更讓人疑慮重重的是,鮑爾默在發言中提到,「雖然Windows 8操作系統的大部分工作已經準備就緒,但公司要做的事情還有很多,公司正努力使新操作系統支持ARM。」
事情果然變得更糟。僅僅在一週後,多個IT網站就爆出消息,稱發佈會上負責Windows8項目的微軟高級副總裁史蒂夫·辛諾斯基在Windows 財經分析師會議上確認,運行在ARM設備上的Windows8,無法像此前人們想像的那樣,直接兼容現有成千上萬個基於X86的應用程序。
事實上,早在今年5月,蕾妮·詹姆斯就曾在一次投資者會議上暗示過這一點,這位英特爾高級副總裁在解釋英特爾為何破壞「Wintel聯盟」時說,微 軟和ARM的聯姻並不像外界想像的那樣甜蜜,「舊版應用程序目前無法借助Windows8的支持,運行在我們的競爭對手(指ARM)的平台上,將來也不 會。」
這對ARM來說,並不是個好消息。沒有誰比ARM更希望複製「Wintel」模式,並在其中分一杯羹了。早在1980年代, ARM的前身,Acorn Computer,就曾向英特爾申請過80286處理器的授權,但卻被無情地拒絕了,同樣被拒絕兼容的還有另外一個Loser,蘋果。
同蘋果的境遇相似,對被排除在Wintel之外的ARM來說,過去30年的絕大部分時光,幾乎都在重組和淒惶中度過,一方面對英特爾大投入大產出的 通用處理器策略無計可施,一方面又要獨自面對小規模細分芯片設計市場的不景氣,即便是和蘋果合作得最早的平板電腦Newton項目,最後也被喬布斯親手裁 撤。
無奈之下,ARM只好一直堅持低能耗和小成本差異化競爭,除此之外,與英特爾包攬芯片設計製造一條龍不同,ARM在芯片市場採取了利潤微薄的IP授 權模式,這令它在過去的數十年裡,市值始終未超過英特爾的一個零頭—ARM全球員工只有1900名,年營收為6億美元;英特爾在全球有8.2萬名員工,營 收保持在350億美元以上。
機會終於來了。英特爾X86架構的高功耗缺陷和高研發投入,無法適應移動互聯設備低能耗和多樣化的需求,技術戰勝了兼容,財報顯示,ARM第二季度 的營收達到1.902億美元,較上年同期增長了27%,而截至二季度末,該公司已經簽訂了29份處理器授權協議,合作的公司包括蘋果、高通、飛思卡爾、谷 歌等移動互聯巨頭。僅去年在中國就售出了2億顆芯片,按每台手機內含2.7個ARM處理器計算,這意味著售出了超過7000萬部ARM手機,是PC出貨量 的2倍。
但ARM始終存在的一個短板是,無法與過去30年Wintel模式培養的應用軟件積累,以及數十億消費者的使用習慣兼容,這也令它即便在移動市場如 日中天時,也難以進入同樣巨大的PC市場,尤其是商用PC市場半步。儘管高通在基於ARM處理器的平板電腦上,成功在桌面版IE10上運行了新的 Flash插件,但業界都知道,Flash只不過是眾多Windows應用中,最容易解決的一個。
到目前為止,ARM與Android的「AA組合」,儘管在市場上呼風喚雨,但聯盟的默契程度,遠不如Wintel。ARM多多益善的授權策略,讓 市場上的平台過於多樣化,造成Android系統的開發遠落後於硬件發展,也帶來了市場相當程度的混亂,以至於面對iOS的挑戰不得不收縮防線。換句話 說,這還遠未達到「安迪-比爾定律」定義的程度。
此外,沒錯,習慣,是谷歌Android和蘋果iOS的最大痛腳,實際上也是Wintel留給微軟和英特爾的最大遺產和機會。儘管IDC預計 2015年Android將佔據43.8%的移動市場份額,但iOS將比現有份額有所下降,而微軟的Windows Phone,預期仍將奪回相當份額的市場,IDC估計將會達到20.3%。
英特爾的情況也與此類似。正如美國《巴倫週刊》在建議買入英特爾的股票時所分析的,雖然英特爾短期內依舊無法在移動市場挑戰ARM,但該公司「仍將牢牢掌控桌面市場」。
誰是安迪,誰是比爾
Wintel和AA忙於合縱連橫之際,最困惑和苦惱的,莫過於下游的硬件廠商了。
過去的數十年來,按照「反摩爾定律」,安迪和比爾拿走利潤中的大頭,而每過18個月,硬件廠商要保持現有的利潤率,就要多賣出一倍的產品。這在Wintel時代搞得每家硬件廠商苦不堪言,也是PC廠商紛紛轉型放棄的根本原因。
在後Wintel時代,誰是安迪和比爾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這樣難以為繼的寡頭髮展模式仍將繼續嗎?今年6月,華碩董事長施崇棠曾斷 言,Wintel時代已經結束,再也沒有處理器或者係統廠商像Wintel之前那樣能夠統治PC、平板電腦和手機市場,這三個市場的界限已比較模糊。
華碩並非惟一一家希望打破這個怪圈的公司。9月10日,因為與英特爾授權產生糾紛,英偉達宣佈退出芯片組業務,其CEO黃仁勳在投資者會議上表示公 司將圍繞移動處理器和顯卡進行重組。小米科技創始人雷軍前段時間也曾表示,手機工業沒有Wintel聯盟的壟斷,是一個開放的市場。
但對絕大多數下游廠商來說,一個安迪-比爾統治的市場,仍然要比混亂成一團的市場好得多。大公司正在待價而沽:戴爾投靠微軟,Acer綁定 Wintel,聯想則採用高通Android組合,但更多的中小公司,正在危險的懸崖邊緣抉擇—在Android平板市場,已經出現了同質化嚴重的競爭傾 向,更麻煩的是軟件開發者必須為越來越多的平台重複開發同一款軟件。
這也許只是杞人憂天,後Wintel時代的「安迪-比爾」結構也很有可能很快塵埃落定。正如NetScape創始人,馬克·安德森在《為什麼軟件正 在佔領全世界》一文中所說的,儘管今天的股票市場仍然討厭科技,但隨著越來越多的大企業和行業開始依靠軟件運行,從書店、唱片業、電影業、遊戲業、電信 業、零售業,到石油業、金融業、衛生教育業甚至國防日益以軟件為基礎。換句話說,誰是安迪和比爾,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軟件公司終將戰勝硬件,接管我們這 個世界。
微軟的財報顯示了其雲端業務長期將呈現強勁增長。通過軟件和服務相結合,微軟雲端正在迎合企業的需求,也就是把電腦的功能向遙控數據中心轉移,這些數據中心由外部供應商運營。
盡管微軟旗艦雲端業務Azure上一季度的營收實現翻番,但是公司仍然在財報中指出:“包括Azure在內智慧雲部門營收增長只有3%。該部門的運營利潤下滑了14%。”
目前英特爾的PC業務仍然占到一季度總收入的55%,不過這一數字將進一步下滑。
過去一年微軟股價大漲30%,同期標普500指數上漲13%,而英特爾的股價卻下跌1%。微軟的市值目前達到4400億美元,幾乎是英特爾1510億美元的三倍。相比微軟而言,芯片制造商英特爾的雲轉型戰略就顯得有些模糊不清了。投資者對此仍存懷疑。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Wintel” 電腦(使用Windows系統和英特爾芯片的電腦)主宰市場的時代正在步入終結。隨著手機逐漸代替PC成為主流,企業也漸漸弱化臺式電腦,微軟和英特爾的兩位剛上任不久的CEO Brian Krzanich和Satya Nadella都在雲業務上下註。
英特爾本周宣布本季度將裁員12000人(相當於現有員工數量的11%),加速從PC業務向雲業務以及存儲和物聯網的轉型。英特爾數據中心業務本季營收大漲9%至40億美元,高於英特爾整體7%的增長,這部分收入包括驅動雲數據中心的芯片。
在轉型過程中,英特爾也給了服務器的競爭對手有機可乘的的機會。微處理器生產商AMD昨天宣布與中國企業天津海光成立合資公司生產x86芯片,這將對英特爾造成至今為止最為直接的挑戰,也對其在芯片市場的主導地位構成直接的威脅和挑戰。
不過相比而言,分析師認為微軟的雲戰略的成效要比英特爾更加清晰,並且受益更多。光看1月財報電話會議中“雲”這個詞的出現頻率,微軟達到59次,而英特爾只有11次。同時擁有微軟和英特爾股票的基金經理Dan Morgan表示:“英特爾有點被淹沒的感覺。”意思是說公司的背景不再那麽高不可攀。
而微軟恰恰把原來並不擅長的雲計算業務變成了自己的優勢。原因就是它並沒有從技術上與競爭對手抗衡,而是打了差異化競爭的牌。從技術上來講,微軟已經放下了驕傲的身段,它對用戶開放源代碼,並借此與開發者產生共鳴。此外,微軟基於對客戶和企業業務的了解,利用與大客戶簽訂的企業協議鼓勵用戶使用Azure服務,並通過極高的折扣來吸引用戶。因此可以看出,微軟是一家非常講究戰略的企業。
如果說Azure已經成為微軟的業務重心,而英特爾的強項仍然是主導處理器芯片的話,那麽這也比較能夠解釋為什麽微軟會比英特爾做得更好。風投機構Ignition Partner的分析師Nick Sturiale表示:“兩家公司的根本差異在於微軟本質上來講是一家軟件公司,而英特爾是硬件企業。”
根據咨詢機構Gartner的研究報告,企業客戶對軟件的技術投入越來越大,而對於英特爾的處理器芯片有需求的企業則越來越集中在一些像Facebook,Google,Amazon和微軟等大企業,不再像過去那樣廣泛。
另一方面,芯片行業的價格競爭越來越激烈,先撇除數據中心芯片的均價在過去一個季度下滑了3%不說,就連Facebook這樣的企業都要自己做數據中心硬件,這將令未來芯片價格變得更加便宜。
英特爾CEO Krzanich本周對分析師表示:“對雲數據中心的透徹理解以及對競爭對手的研究將令公司保持行業領先地位。”他還表示:“始終對競爭保持偏執的態度,並且不斷進步。你會發現我們是跟著產品的表現存在和消亡的。”
但是即使是硬件企業,英特爾也有著大把翻身的機會,尤其是物聯網的發展將帶動網絡連接設備的芯片需求。一旦物聯網出現一款爆炸性的產品或者行業級的應用,那麽英特爾的芯片將供不應求。
這讓人聯想到在去年英特爾開發者大會上,極限運動員騎著載有英特爾智能芯片的小輪車從CEO Krzanich頭上躍過的場景。盡管公司仍然與PC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但是它希望讓別人明白,這家芯片巨頭已經深度介入到汽車、可穿戴和其它的新設備領域。
錯失移動浪潮的英特爾,最後還是希望抓住雲計算這根救命稻草。不過快速增長的雲計算領域的競爭對手遠不止微軟一家,高通等都已經高調宣布進軍雲計算,而且這些企業也都不約而同地扮演起物聯網領域領頭人和倡導者的角色。這就好比是大象轉身,誰做出的改變力度大,反應速度快,誰就將取得這個市場的主動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