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2013年檢討(二) 會計仔筆記

http://accountboyhk.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4792550

現在說說2013年的預言。

1. 穀物價格下跌甚至崩盤, 肉類價格上升, 食物成本總體上升。

上半部份對, 下半部份錯。美國小麥下跌20%, 玉米下跌50% 中國的也下跌,但沒有跌這麼多, 因為今年是80年來最大的玉米種植面積, 不跌無天理。牛羊肉上升, 但中國通漲的主要推手豬肉只是小升, 雞肉年中因為禽流感下跌。主要因為估不到反舌尖上的浪費。

2. 固定資產類公司業績會好差, 全無起息。全中

3.現貨煤價格平穩向下, 電力尢其是水電又是一個豐年。全中

4. 在30年來最冷的冬天影響下, 冬天發達類公司普遍做得不錯, 但零售類就有點麻煩。 大半中, 波司登羽絨部份不錯, 但其他部份太差, 零售類就普遍不好。

5. 2013年10月前中央都不會有真正的大政策出。對, 因為年頭已瞭解到60年來的大政策都是出自三中全會, 而三中不會早於10月

6. 出口很差, 大陸工資上漲速度是近幾年來最高, 繼續大量工業由沿海流向內陸。對

7.  城鎮化最受惠的不是鋼筋水泥, 而是醫療教育類 對

8. 香港樓價繼續創新高, 6個月內至少要再升5%, CY會又再出新招 對

9. 油價下跌。 對, 因為之前shale gas 只是限於氣用, 煉油廠都是吃加拿大重油,多了煉廠肯花錢去改造吃岩頁氣, 之後的駕駛季節都沒有試過汽油(不是原油)價格暴升, 帶動美國經濟造好

10.  香港零售類普遍死火, 內地體育股火種都冇埋。錯

我認為2014年, 實體經濟會有先高後低的情況,但低位元不會像去年的差。政策面會較緊, 因為實體不差, 不會出現大量扶助政策, 而且在每天都魚翅撈飯的時候又有誰會有心去改革。國內資金面會比去年差, 互聯網金融的影響開始影響大銀行資金充裕度(這裏影響市場資金面), 但由於中央在審計地方債完畢之後明確容許他們用新債還舊債, 基建缺水的情況會大有改善(這裏影響實體經濟面)。 

個別小行業營運繼續會有改善; 到處都是霧霾天, 這樣會打擊消費意欲,基建在上半年基建仍形勢大好, 直到第三季也不會差到那裏去; 進口原料類還是有優勢, 因為至少可吃人民幣每年3%升值。金融類股票還是避之則吉。

金融業的股票, 其營運模式在於國人容易受騙, 當人們變得聰明, 其護城河就會消失。中國的數十年反經濟學理論高速增長, 其實是一個騙局。全世界的GDP, 都是減去通漲率的, 中國的都不例外。中國的M2去年是14%, 之前每年14-20%,人工每年增長10-15%, 大家想想香港在每年加人工10-15%的那些年, 通漲是多少。你去內地問一問, 有沒有人感受到通漲真的升2-3%一年? 如果有分析員的財務模型敢用3%的通漲率, 應該很好要努力找工作。中國的GDP, 造假的最主要地方是在通漲率。地方造假最多1-2%, 中央計通漲公式造假, 至少6-8%。公式做假的重災區, 是房屋, 大陸假設大部份人都是住在自己的房屋, 所以不用計租金, 農民工呢, 沒資料不計, 仍當他們在家種田, 直到2011年, 房屋只是占CPI 13%, 之前10年housingCPI 間累計只升8%! http://www.scmp.com/business/article/1296018/official-manipulation-adds-10-cent-chinas-gdp

這就很好地解釋了為什麼房地產永遠壓不住, 因為沒有leverage, 怎追得上高通漲率; 地方永遠想先投資博將來稅收,因為投資用今日價格計, 稅收是明日價格,除笨有精; A股永遠升不起, 因為risk free rate 實在太高。

為什麼要通漲做假? 因為通漲高就會民變。國民黨是這樣將政權送給共產黨的, 1989年官方的通漲是25%, 1994朱鐵面第一次宏觀調控的時候就是30%. 溫影帝當年就在天安門企在趙紫陽後面, 記憶尢新, 之後他當政的10年每年大部份時間通漲率都是在2%-5%中運行, 07年底最高升到8%左右。

國內銀行賺錢模式, 就是在高通漲錢不憂借的情況下, 用超低息從存戶搶劫。當有新的低風險替低品出現, 存戶就會跑。保險也是一樣, 你認為他們將一半錢放存款, 他們能提供的的回報和真實通漲相比如何? Fool me once, shame onyou…

之前寫過的電力股, 選的時機不好。煤價在每個冬天都升, 夏天都跌, 寫完之後, 國內秦皇島煤價升了100元, 近20%。但週邊的煤卻沒有多升, 只是海運價升了, 計及海運費和人民幣升值大概還是升了10%左右。重要原因還是神華mark 價要拿好價簽下長協, 直到今天,大家還是談不攏, 神華又大幅下調報價。

市場就是想得如此簡單, 就如一到冬天就炒羽絨一樣, 但業績是一年比一年的不是一季比一季的, 真正有影響的, 是冬天長度, 寒冷度, 冬天來早還是來晚。一如所料, 今年中國的冬天是暖冬, 多地的第一場雪來晚了近60天, 今年冬天的耗煤量必定大減, 煤企短暫的好日子快要結束。我認為今個夏天煤價還要跌, 但未必可跌到上次的低位, 畢竟2014年下雨應該沒有2013這樣凶了。下次都是不要想得太複雜, 或者等待多一會, 跟隨市場不合羅輯的節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9247

【投資人的會計學之一:投資需要懂什麼樣的會計】 sherry

http://xueqiu.com/3815464690/27358309
最近雪球出個了「篩選器」,前陣子也被濤哥佈置作業寫了篇所謂「投資經驗」,研究這個選股器和回想投資經驗,我特別覺得有必要拿出一點時間聊聊「投資人的會計學」。因為沒有基礎財務指標的篩選沒有意義,投資依賴的基石也就言之無據,呼籲出這玩意一年多了,慢慢發現,等是沒有用的,還不如做起來!
查看原图
什麼是會計,投資需要什麼樣的會計?

1、其實會計對於不同人是不一樣的,對於基層財務人員,那就是準則——嚴謹、細緻、一絲不苟的按著去做。借方貸方不能記反了吧,數字不能弄錯了吧,大多數學生上學時候噁心的就是這個!值得慶幸的是,作為投資人的你不需要去理解這一點:)因為你所能看到的都是別人做好的:)

2、對於管理人員,會計就是選擇——存貨到底按照什麼計價,資產到底該如何折舊、壞賬我們要如何計提......作為投資人這裡你沒有選擇的權利,但是你必須關注。關注什麼,舉個例子:

同樣是兩個視頻公司,大家不難想像裡面一個很重要的成本就是版權採購,但是這個電視劇買回來我可以播好多年啊!譬如湖南衛視暑假的標誌——還珠格格。這種費用是可以攤銷的,而每期攤銷的金額則會以費用形式影響噹期損益。

同樣100萬買版權,這裡面就可以選擇了,A公司說:因為考慮到以後可以播10年,所以我一年攤銷10萬【會計叫做直線攤銷】;B公司說:因為考慮到後面播放看得人就很少了,貼片廣告也是第一年最多麼,所以我第一年攤銷50%,第二年25%,後面就零零星星了【會計叫做加速攤銷】

大家能夠感覺出來這中間對於當期損益的影響了嗎?投資人不能決定企業的會計選擇,不過我們能夠估計會計選擇的合理性,並且進行比較的時候要儘量去評估不同會計選擇對於當期和可能對於以後的影響。

由於商品價格不斷變化,企業購入原料也是,10月份買的10W一噸;11月買的9W一噸,12月我們生產成本按照什麼算呢?(中國不允許後進先出,美國依舊允許)。——如果你明知該公司原料近期有大幅波動,同時看到企業毛利率突然變化,是不是值得去檢查一下是不是計價上面有調整呢?另外即使沒有調整你也要預期到後面的影響。

A公司5年以上賬齡的應收賬款計提45%的壞賬準備;B公司5年以上賬齡的營收賬款計提10%的壞賬。——那麼你是不是應該在電話會議上問下管理層,怎麼他就能對欠了五年還不還錢的客戶這麼有信心呢?[跪了]

這裡很多東西我沒有時間展開,需要點一下的選擇和判斷都是為了準確描繪一個企業,如果從常識上你感到這個選擇不夠準確的時候,一定要多在心裡問問為什麼!

3、對於財務高手,會計就是魔術。基本上所有A股投資人都覺得報表不靠譜,渾水也不斷質疑中國做假賬,SEC都把四大給罰了。我這裡不想討論法律和道德問題,不過可以說明的一點是,會計本身就能給利潤變魔術,舉個例子:

某個公司今年報表虧損1個億,他想要弄成盈利,該怎麼辦呢?

我就說公司現在賬面上還有欠銀行的貸款1.6億和一套價值3000萬的廠房,我靠這些東西就能把虧損調成盈利,你們信嗎?淨虧損、銀行貸款、固定資產!這怎麼哪裡也不挨著哪裡啊?別著急......[围观]

我可以去跟銀行談一下,你想讓我還錢嗎?銀行肯定想啊!那你得答應我一件事——我先把這個廠房還給你,抵消1.6億的貸款,然後我在用1.6億現金來贖回廠房![为什么]銀行肯定高興的答應了——企業得到什麼?你覺得他沒事繞圈子玩,我告訴你,他現在賬面淨利潤3000萬。

【3000萬房子抵消貸款後,從賬面上企業賺了1.3個億,扣除此前虧損的1個億後,3000萬淨利潤;因為後來又花了1.6億買回那套房子,現在房子在固定資產的賬面價值是1.6億。資產負債表中現金減少、固定資產增加、負債減少...】

是不是覺得很奇妙,這個案例來自清華大學MBA課程一個案例,當年也算一個轟動的事件。有媒體將該上市公司這種操作按照「財務造假」曝光後反被該公司控告,最後法院裁定媒體敗訴,因為操作完全符合會計準則。

簡單說,我理解投資人需要掌握的會計學就是要理解管理層選擇,設別財務迷局的魔術,把他們的財務語言轉化成企業運營和價值創造的過程。

雪球炒股的人基本上都知道去看三張報表,不妨問問自己,為啥全世界都要求企業出三張報表呢?我們又能從這三張報表看出來什麼東西呢?下面一篇會給大家解釋下資產負債表,這是一個表示什麼的表,他在裡面說了些什麼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0173

分析員也墮會計陷阱?

2014-02-20  NM
 
 

 

很多金融市場,包括內地,上市公司都必須公佈季度、中期和全年業績。而在香港,主板上市的公司是不須公佈季度業績的,只有少數公司因各種原因,自願公佈格式不一的季績,中芯國際(981)就是其中一間。老土一句:「世上沒有免費午餐。」上市公司「好心」提供季度業績,大家也要小心分析,否則就很容易會墮入會計陷阱,哪管你是知名財務分析員,還是牛頭角順嫂!那麼,分析季度業績,是比較今季與去年同季,還是比較今季與上季?基數不同結果相反

有財經分析員近期推介中芯國際,其中一個推介理由,是比較中芯國際2013年第三季與2012年第三季的業績,得出「三級升」一浪高於一浪的分析,分別是營業收入上升15.8%、毛利顯著上升65.2%、及利潤大幅上升2.6倍。無可否認,中芯國際2013年轉虧為盈,數季下來的業績也保持盈利,但這正表示比較的基數較低,故數據突出,所以更值得比較的,是2013年第三季與同年第二季的業績,當中就不難發現收入不升反跌1.3%。毛利更比上季倒退達17.2%。此外,利潤對比上季,跌幅較毛利更大,下跌達43%。如此「三級跌」的連續兩季比較,跟財經分析員「三級升」的兩年同季比較,可說是南轅北轍。雖然對比去年,中芯國際是轉虧為盈,但是否真如財經分析員所說,可以振翅飛揚?分析員是否「偶爾」忽略連續兩季的變化?為什麼在分析第三季業績時,卻不提第三季毛利下跌,只提中期毛利上升?還是跟我們過去所講一樣,他們跟管理層也只報喜不報憂?

靠額外收入不能長久

其實分析季度業績,不應假設一定是比較今季與去年同季的數據,亦不可假設一定是比較今季與上季的數據!大家應按不同公司、不同情況,以不同比較作分析,而當不同比較有衝突信號時,大家就更應小心為上!報喜不報憂的分析,可靠嗎?中芯國際第三季溢利下跌幅度大過毛利,主要是其他經營收入無以為繼,在第三季下跌75%。究其原因是2013年上半年,中芯國際確認了兩項「大額其他收入」,包括出售非流動資產和附屬公司的收益,共5,330萬美元,佔中期利潤46%。此外,中芯國際研究及開發開支對比去年同期大幅收縮44.3%,共4,884萬美元,另外匯有額外收益509萬美元,令中期業績大幅改善。很明顯這些收縮節約和其他額外收入並不長久,第三季利潤下跌就正好反映這情況。更值得關注的是,中芯國際在努力轉虧為盈,並大幅節約研究及開發開支的同時,「一般及行政開支」卻顯著上升44.9%,增加了2,382萬美元,這情況簡直不能不用《老夫子》的名句來形容:「耐人尋味!」

林智遠 Nelson Lam

執業資深會計師,會計專業發展基金主席,最愛與太太旅行,出名講talk及撰寫大學會計書,其著作已被翻譯成不同語言。目標以淺易簡單的方法,使牛頭角順嫂也能看懂會計數字和陷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1378

骨灰級會計如何玩轉股市 證券市場紅週刊

http://xueqiu.com/2994748381/28617764
證券市場紅週刊 作者 袁園
看財報,要抓住哪些點?
  《紅週刊》:我注意到,您之前更關注損益表和資產負債表,現在為什麼覺得現金流量表很重要?
  歲寒:公司的現金流體現在三個方面:經營活動、投資活動、籌資活動。打個比方,我們在餐館吃飯用現金付費,還可能辦會員卡(即預存款),這些都是餐館的經營性現金流。只要餐館生意很好,翻檯率很高,完全覆蓋了前期的裝修、店租等費用這些投資活動產生的現金流出,那麼餐館就將擁有很好的自由現金流。投資者一般很注重公司的定性分析,比如是否有好的生意模式或者公司質地,其實,這種定性分析也可以通過對現金流量分析量化出來。有一個指標叫現金轉換週期(現金轉換週期=應收天數+存貨天數-應付天數),這個指標能夠判斷公司生意模式的好壞,還可以和管理學大師邁克爾·波特的五力模型分析相印證。
  《紅週刊》:對於穩健消費行業來說,經營性現金流不好的公司要迴避,此前在這方面您吃過不少虧,舉個例子吧。
  歲寒:經營現金流差說明生意模式不好。公司有利潤沒現金,一般情況下就是公司應收賬款收不回來,應付賬款可能還要進行預付,這表明公司在上下游產業鏈條中話語權不強。當然,也可能是公司生產期過長,庫存管理差,整體資產周轉率低。這個要結合具體情況來判斷,比如說企業為了搶市場佔有率而放寬信用政策,這種公司如果未來可以保持較高成長,很大可能是大牛股。
  不過,現金流量表的確有助於投資者鑑別去偽存真。過去上市公司造假常常在流動資產上動手腳,來虛增營業收入和利潤,其中虛增存貨、應收賬款等做法最為常見。比如,某家公司貸款把存貨搞得非常大,能供生產數年之用,如果在銷售價格不變的前提下,公司毛利率並沒有提高,那麼很大可能性是公司虛增了存貨,因為不會有企業老闆傻到背著債去備可能跌值的存貨。
  現在上市公司在流動資產科目作假已經比較少了,很多是放在固定資產或者在建工程裡,比如說雨潤食品,我吃虧多是在這方面。固定資產和在建工程可能虛佔了大量的現金,也可能是這個行業確實有很大的發展空間,這裡要做出真實性判斷還需要有財務以外的知識輔助,比如行業的發展格局等。
  《紅週刊》:另外,我看到您此前關注PB,有撿煙蒂的習慣,現在有改變嗎?
  歲寒:現在我認為ROE及其變化趨勢很重要,特別是對於長線投資者來說。如附表所示兩家公司,ROE分別為10%、20%,如果前者以10倍市盈率(PE)買入,後者以40倍市盈率買入,現在假設持有兩家公司均為30年,期間公司的ROE不變,而30年後都以10倍的市盈率來定價。結果是前者獲利16倍,後者獲利58倍;前者年復合收益率10%,後者達到15%;這就像芒格所說,應該以合理的價格買入優秀的公司,並且長期持有。長期來看,高ROE帶來的回報遠高於初始成本低的回報。
  這裡有一個問題,案例中有預期的假設,即30年間ROE保持不變,本質是在要求企業未來ROE的穩定增長。為什麼巴菲特不買高科技的股票?科技股變化太大了,而可口可樂、吉利刀片等則很難被顛覆。
  不過,任何投資收益都由兩個因素決定,第一是空間,第二是時間。一年收益20%和20年合計收益20%一樣嗎?完全不同!一個「煙蒂股」在一定時間裡,有比較大的把握達到一定漲幅,為什麼不可以買入?關鍵在合理估值的基礎上確定時間週期。之前我忽視了時間因素,所以我不認同價值投資不需要擇時這樣的觀點,我認為買好的不如買得好。
  如果有兩種選擇,一個是好公司,一年內可能漲幅有限,但是持有10年內可能漲好幾倍;另一個公司是持有10年可能不會上漲,但是最近一年很大概率漲30%以上,那麼我會選擇後者。空間、時間要結合起來判斷,只不過時間這個因素很難確定,如果不是精於計算的人,建議選擇前者,因為判斷行業和好公司比判斷時間更容易。
  《紅週刊》:在財務上,業績拐點確認的關鍵點是什麼?
  歲寒:任何一個行業都有週期性的波動,投資者可以用財務裡的「量本利」分析來進行把握。你看海底撈和多數平庸的餐廳最大區別是什麼?翻檯率!一個餐館需要很大的固定資產支出,即使餐館毛利率很高,但是客人不多的話也不會掙大錢,從賠錢到掙錢有一個點,這在財務上叫做叫保本點,當達到這個點之後,利潤會成倍增長,比如電影院的保本點在於上座率。我認為每個行業都會有一個關鍵指標,而產能利用率和盈虧平衡點是關鍵,在這個點達到之前公司不掙錢時,市場不會給很高的估值,如果你發現離這個點很近了,或者已經過了,市場的關注會有很大變化。
  《紅週刊》:上面咱們談了很多財務,但是財務判斷不是投資的全部,早年您因為「財務」吃了不少虧,看來知識也是一把雙刃劍。
  歲寒:之前我對於財務的理解層次不到。很多人對於財務能做到考試優秀,但卻很難和投資股票的實踐結合起來。我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什麼叫資產?理論上「資產就是企業擁有並控制的、預期未來能夠帶來現金流入的資源」,如果是現金流出就是負債。這個概念在會計書中第一章闡述,被很多人忽視,但我認為這是財務中最重要的。這個概念中最關鍵的一個詞是「預期」,現在賬上有1億,未來就能帶來1億嗎?根本就不是!鋼廠和茅台同樣有1個億的資產在賬上,未來現金流入可能會相同嗎?很多會計只看賬上的數字,其實更重要的是分析資產的質量,以及管理這些資產的人,要根據行業狀況和公司的商業模式來判斷。財務要動態地看,未來才是決定回報和收益的關鍵。
  《紅週刊》:財務指標很多都是已經發生了的事實,是後視鏡,怎麼用這些數據判斷未來?
  歲寒:首先要有一個思維上的轉變,就是從財務會計轉變為管理會計。上市公司公佈的財務報表是按照會計準則編制的,更多地是反應公司的過去和現在情況,所以投資者應將報表中的數據和公司的動態結合起來看,多看環比,多看收入,粉飾營業收入比粉飾利潤更難一些,因為大部分行業是要求對應增值稅發票的,而利潤受到很多費用、成本影響,有很大的調節餘地。
  在具體指標上,比如主營收入增長在加速,但是利潤還沒有同步增長,這可能是一個非常好的機會。一般來說,收入的增長會提前於利潤的增長,當淨利潤增速大於收入增速時,已經到拐點以後了,這裡面有個經營槓桿的問題,而且這樣好的階段很多人都會關注到,如果大家都關注了,還會有好價格麼?
  當然,也有些公司的收入剛開始增速不大,但毛利率有所提升,三項費用控制得好,淨利潤也會大幅增長,之後收入再大增,利潤可能成倍的增長。這方面最好關注季報,半年報和年報拉得時間太長,容易錯失良機。還可以關注目標公司每月的產銷數據,以及研發支出和拓展項目、訂單變化並結合存貨變化、廣告推銷費用、行業上下游產品價格的週期變化數據等等,這些數據都比報表更及時。
  《紅週刊》:如果對一家上市公司進行簡單財務評估的話,要抓哪些要點?
  歲寒:第一評估公司所處行業的基本特徵、財務特點、發展空間、回報水平,結合目前的估值,憑經驗同行業內的其他公司橫向對比一下。
  第二看股權,不看好股權過於分散的公司。若大股東持股比例低於20%一般就不理想,低於30%要警惕。股權過度分散一是說明大股東沒動力做好公司,二是說明連大股東自己都不看好。
  第三是企業歷史縱向對比,看看過去5年以來公司財務數據的變化。可以先看ROE的近5年變化,再結合淨利潤率、總資產周轉率,財務槓桿對公司財務進行杜邦分析,重點關注近5年平均ROE在15%以上或明顯呈上升趨勢的公司。
  具體到三張表,利潤表中要看利潤和主營收入的增長情況;若某一年大賺或大虧則需要翻查詳細的報表。再看最近幾個季度的連續數據,如單季度的收入增長率、毛利率、淨利潤增長率等,瞭解最新的趨勢;資產負債表中看固定資產、流動資產的構成,特別留意相對數值較大、波動劇烈的科目;現金流量表中,如果經營活動下的現金流量比淨利潤還少,需警惕資金鏈風險。
  第四可以看公司分紅和回購情況。
  需要注意的是:首先,我認為報表上有數據的欄目越少越好,尤其是資產負債表和現金流量表,說明公司很專注,專注才能突出主業優勢;其次,看趨勢比靜態的數值更重要;第三,財務指標沒有固定的標準,必須對不同的行業、不同的週期、不同的成長階段靈活運用;第四,單一的指標很難說明問題,需要多個指標結合起來判斷,甚至需要配合公司的特定商業模式去理解;第五,如果個別數據或指標不理想,可以翻查詳細的財報瞭解原因和評估影響。公司和人一樣,不可能十全十美。
  青睞新能源細分領域機會
  《紅週刊》:簡述一下目前的投資體系吧。
  歲寒:2011年開始著手建立投資體系,我不做空。長期來看,股市會反映經濟走向,即使中國的GDP和M2增長速度有所下行,但是如果我每年的相對收益率都高出10%,長期來算就是20%的年收益率。宏觀經濟有週期波動,很難準確地判斷出峰值和低谷,但只要在好行業裡挑選好公司,長期平均下來達到20%以上的年收益率並不算難事。
  倉位控制方面,我以大盤的整體估值作為主要參照物,當整體估值偏高時,還是要減倉,此時可以像格雷厄姆一樣30%債券和70%股票動態配置,行情轉好時,股票市值在不斷增加,就降低股票倉位、加倉債券,反之亦然;投資組合和配置方面,一般持有5~10只股票(具體可參考《投資組合和收益率》),分佈在幾個行業,組合內會按進攻和防守進行換股調整。
  最後是個股的估值和買賣操作,首選行業前景廣闊但公司體量卻不大的標的,單看財報挖不出10倍牛股。具體操作我會選擇在基本面已經體現出很多確定性的積極因素,但估值仍然處於低位、股價並未及時反應的時機買入,賣出則相反。即在基本面已處於右側,但價格仍處於偏左側時交易。
  《紅週刊》:港股有做空機制,你的財務專長更便利,為什麼不做空?
  歲寒:做空最多賺100%,虧損卻可能是無限的;做多的話雖然最多可能虧損100%,但這個概率小很多,可上漲的空間是無限的。這裡的風險收益不對等,當然如果你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內有30%~50%的收益,就可以去做空。做空現在大概有兩種情況:一種是行業和公司出現拐點時考慮做空;第二種就是財務打假,這種情況爆發力非常大。
  其實,證偽比證實容易得多,我有財務打假的能力,但是我不會去做空。以香港的公司來說,央企沒有太大的動機去造假,最多做一些業績平滑;香港本地企業有些是沒有什麼實業的,頂多就是搞增發圈錢的名堂,老千股居多;真正造假的公司是國內的民企,凡是能夠沽空的股票,市值一般會在50億以上,大資金做空小公司很難翻轉騰挪。做空時因為要公開沽空報告,個人信息很容易暴露,人身安全是個大問題,所以與其提心吊膽掙錢不如踏實選好公司。
  《紅週刊》:目前在研究的行業有哪些?
  歲寒:能源和醫藥。
  《紅週刊》:能源類關注哪些細分子行業?
  歲寒:主要關注火電、水電、風電、光電、核電、天然氣產業鏈,還包括一些海上採油工程、國外能源工程承包等,原材料和設備等能源上游也會關注。
  我覺得能源市場的需求是很剛性的,不管是個人還是國家,能源需求越來越多是大趨勢,另外這個領域有一些確定性的機會。比如火電,大家不看好這個行業,所以估值非常低,但這裡有估值回歸的預期。
  水電成本很低,使用壽命非常長,前期投入很大,後期基本不用再投入,隨著電價慢慢增長,水電公司的現金流很好。水電其實是在玩一個財務槓桿的遊戲,即剛開始建立電站時,資金大部分來自銀行貸款,之後第一年運營產生的現金流裡包含了利潤及折舊攤銷,將這筆現金流入還掉部分本金,第二年本金和利息變少,一直持續下去,本金還掉、利息消失,越到後面利潤和淨現金流越好,很多公用事業都有類似特點。另外現在中國電力價格管制,未來電力市場化時,水電價格上漲預期明確,所以我看好這個行業的商業模式以及價格提高的預期。至於風電,未來幾年大概能維持30%左右增長,它已經是一種技術比較成熟、適合大規模商業化的新能源,盈利模式確定,發展較快。
  太陽能現在的主要問題是成本比較高,不過,由於中國石油50%以上需要進口,基於中國能源的戰略考慮,政府給予新能源特別是太陽能的補貼力度很大,現在光伏電站的內部收益率已經比較有吸引力了,分佈式屋頂發電更好,有些地方政府在國家補貼0.42元每度的基礎上還追加補貼,導致投資回收期可能低至5年,內部收益率(IRR)高達16%以上。
  天然氣是個好行業,幾乎整體鏈上的公司效益都不錯,特別是中下游的管輸和批零、特種運輸車輛以及上游的非常規氣、LNG等,天然氣發電因為成本太高,效益不理想,但二聯產三聯產的分佈式電廠可能有機會。
  海工裝備我也非常看好,有句話叫世界油氣看海洋,中國油氣看南海,想想近年南海爭端為什麼日益激烈就明白了。目前全球海工已經進入景氣週期,自升式鑽井平台集中進入更新換代期,中國海工不但要滿足本國急劇增長的海洋開採新增需求,還有裝備進出口替代需求。
  《紅週刊》:您最看好哪一個?
  歲寒:核電,它最大的特點是成本較低。發電企業成本主要來源於兩個:一是造價,比如建電站,核電的造價1瓦在12~15元,而煤電可能5元就夠了,造價的高低直接影響單位發電的成本,因為折舊費可能較高。但影響折舊的因素除了造價外,每年的發電小時也很關鍵,在這方面,核電相比其他發電方式更有優勢,每年核電發電高達近8000小時,遠高於其它發電方式。
  對於發電企業來說,折舊和相關的貸款利息是最大的成本,然後看是否為可再生能源。水和太陽是免費的,煤電七成成本是煤炭,而核電的材料成本不到一毛錢。並且核電無空氣污染,可以建在大城市旁邊而不需要多少電網傳輸成本,因此政府和電網很願意使用這種低成本高回報的發電模式。李克強總理在2014年政府工作報告上明確提出,要鼓勵風電和太陽能電,同時要重新開始核電建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5124

東奧山寨中華會計網為什麼沒有成功? Ricky

http://xueqiu.com/6654628252/29505414
$正保遠程教育(DL)$ 貢獻最大收入的子網站是中華會計網校,市佔率70%+,貌似沒有什麼對手,唯一能拿出來說一說的好像只有東奧會計網了,2008年前後東奧會計網曾經給正保造成一定的壓力,當時東奧挖了中華會計網的幾個核心名師過去,完全複製中華會計網(網站設計、課程產品、推廣方式等全方位模仿),並把課程價格壓得非常低,而且東奧是財會出版行業的壟斷,他的經銷商渠道又正好是正保的學習卡經銷渠道,所以對當時的正保造成了很大的衝擊(看2008財年正保的年報,正保的學費直接半價促銷)。

按理來說,東奧挖到了名師、有自己的渠道、產品也能山寨,應該也能做起來....但是幾年過去了,東奧貌似並沒有逆襲中華會計網,反而是中華會計網活得越來越滋潤,市場份額越來越大,也越來越賺錢,兩家網站的差距越拉越大。
查看原图哪位懂行的說說為什麼東奧山寨中華會計網為什麼沒有成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1064

我對中國宏觀經濟的看法 會計仔筆記

http://accountboyhk.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5098328

中國第一季的GDP增長是7.4%, 這個7.4%所謂勝過預期或是差於預期, 對我來說, 其實沒有什麼意義, 因為我一向都是覺得這GDP是假的。

假的地方在於通漲率, 即是名義GDP增加至少有80%是真的, 可能有8%上下, 但通漲率長期都是假的, 真實的通漲率長期於5-10%之間, 而不是3%, 所以真實的GDP增長應該是0-3%上下, 而不是7-8%。而通漲造假的原因, 就是因為當年25%的官方通漲引起了天安門64事件, 怕了。

長期以來的零點幾%利息存款, 8%的通漲, 造成強大的負利率心理感受, 令樓價打不下, 再帶來中國的大(強)拆大建經濟。可以說, 中國的經濟就是政府基建和房地產支撐著的。由於強勁的負利率效應, 銀行貸出去的錢太多人想要了, 生意不愁做, 養得肥肥的。他們的盈利就是做官方印銀紙、高通漲的幫凶, 從老百姓身上打劫出來的。

餘額寶們, 雖然只得幾千億, 但給了最沒錢的老百姓一條生路, 生意紅火是必然的, 銀行反擊也是必然的。我的看法是, 它不可能快速擴張, 因為犯了太多官的利益, 但也不會被廢掉, 因為會大失民心。

問題是, 銀行自己知自己事, 老百姓太討厭他們的活期存款了, 比服務比不贏, 比利息更不妙, 唯一的方法是不再做低息的貸款。做中小企貸款嗎, 他們又沒有這樣多精力, 要知道中國的假賬太多, 中小企生命周期又短, 借一筆錢出去,要做得好, 之前的核証工夫多到嚇死人。第一個砍的就是老百姓的7折8折9折房地產按揭。

這一兩年還發生了一些事,就是打貪, 引發的結果是1) 官員不敢太明目張膽的貪, 買樓也顧忌了許多 2) 每年年尾豬肉必漲, 因為商人和公務員要大吃大喝交際, 今年反而跌了, 可看出食物浪費量多大。再加上禽流感, 食品通漲大跌 3) 另外, 網購的盛行, 令消費者的購物成本下跌, 以往買東西要行到腳斷一袋二袋格價, 現在不用了, 網上按10分鐘就得 (不只衣物, 你不見超級市場股的業績也大跌嗎?) ,同一件東西, 和去年比起來, 甚至是通縮的。4) 當年3600萬間保障房, 今明兩年應該是集中落成期。

以上頭3件事再加上餘額寶造成的影響, 就是老百姓心中感受到的負利率大減, 我自己估計, 減了7-10%不過份。存款利息加5%,按揭貸款利息加2-3%, 買東西的通漲以往是8%, 現在可能是1-2%。第4樣, 令地產商真的肯減價下來, 因為總有人怕供應太多賣不出去。後果是什麼呢, 你用用香港的例子, 假設通漲由5%變成1%, 貸款利率即時加4%, 少至中量居屋落成, 你估樓市會如何?

對, 答案就是樓就算唔跌都唔會賣得好。在中國, 房地產的拉動作用實在太大, 有很多地方政府都靠土地開飯, 樓賣不出來, 就沒錢大搞基建。 這可能是黑仔長的給泡沫漏氣策略, 畢竟他是當年4萬億經濟的最大反對者。想他放水? 發夢都未有咁早吧。我認為, 房地產滯銷的影響完全還未浮現, 這其實是今年最大的風險之一。

中國的消費, 是由最低的一班人和最高的幾%人支撐著的。打貪的擔心, 房子停止升值的財富效應消失, 重創高端; 網購令消費者得益, 但又打擊中低端的商人。房地產帶動效應的大跌, 又殺一批。消費類是不能沾的。

基建類, 要看地方, 太依靠土地財政的, 大依靠資源價格的地方, 不耍亂碰。

人力密集的行業, 也不要, 雖然說第一季人工年化只增了7%, 但生意又不見做得多, 未見官先打三十大板, 何必呢?

利息密集的, 6月大量信託到期, 可能會有錢荒。另外, 銀監剛出的99號文, 變相要求信託公司發理財產品後雖然未必要上身, 但不再能拍拍屁股走人, 他們借出去的錢肯定耍加息。http://big5.ce.cn/gate/big5/finance.ce.cn/rolling/201404/21/t20140421_2689607.shtml

 最可以看好的是重原材料使用類, 一如所料, 煤價下跌了, 由於較高基數的關係, 煤價今年上半年應比去年有一定跌幅, 但今年不太可能會跌穿500/ton. 個人認為, Potential drop 最大的商品是棉花。魏橋今年會將會受惠煤和棉花的雙跌價, 而市面上火電重的股票之中, 只有它是未給人減過電價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3933

一個小會計如何在猛獸如林的印度IT產業殺出重圍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0729/144525.html

早在20世紀80年代末,印度浦那一家會計事務所的三名員工就想出了提供IT服務的創意,他們從此進入了未知的領域。

當時個人電腦還在逐漸普及,總體來說,印度企業對電腦這種東西還不熟悉。這個三人組不得不重新調整方向,但是他們擁有一個優勢。

其中兩人是會計師——拉維·潘迪特(Ravi Pandit)和基肖爾·帕蒂爾(Kishor Patil),他們和公司內部技術專家希裡什·帕特沃德罕(Shirish Patwardhan)組成了團隊。三人都在潘迪特父親的會計師事務所基爾坦潘迪特(Kirtane & Pandit)工作,該公司擁有一大批相當穩定的客戶。因此,這家名為KPIT的新IT公司最初的50到60個客戶都是源自這家會計師事務所。

「作為一家會計師事務所,我們與公司原有的那群客戶建立了長期的合作關係,我們把這些客戶引入IT領域,」KPIT科技公司(KPIT Technologies)充滿活力的64歲董事長拉維·潘迪特說,「當你進入新領域的時候,你確實需要那些能夠伴你度過最初艱難時期的客戶。」

KPIT的旅程就這樣開始了。這家成立於1990年的公司很快發展成印度增長最快的IT企業之一。2002年,該公司的營收為1,000萬美元,在2007年達到1億美元,2014年達到4.44億美元。在過去七年中,KPIT的利潤增長了兩倍多,達到4,200萬美元。這個業績讓該公司連續第二年榮登福布斯「亞洲最佳中小上市企業榜」。

下一個計劃是什麼?這家公司的目標是在2017年達到10億美元的營收。

KPIT提供軟件服務和完善的工程技術,主要涉及三個行業——汽車、能源和製造業,是根據浦納本地產業結構因地制宜的結果。

「儘管大多數IT企業都把業務分散到許多領域,從零售、銀行到電信,但是KPIT是為數不多定位於特定利基市場的中間件IT企業,」孟買艾道維斯證券(Edelweiss Securities)研究分析師拉傑·加拉(Raj Gala)說,「該公司的核心優勢是汽車工程技術,這項業務佔其營收的四分之一。很少有企業像他們那樣與大多數的頂級汽車製造商都達成了合作。」

在汽車行業,這家公司的業務涉及領域廣泛,包括提供保證汽車安全的軟件,開發把油動車轉換為混合動力車的技術。

例如,KPIT提供的軟件可以檢測駕駛員是否分心:如果他的注意力離開了方向盤,比如說在轉頭去看後座的孩子,或者昏昏欲睡,軟件就會發出警報聲。KPIT公司還在開發可以檢測車外行人情況的紅外系統。

這家公司還讓駕駛體驗變得更為有趣。KPIT承擔了為捷豹路虎(Jaguar Land Rover)的捷豹F型跑車開發技術的工作。該公司幫助開發了可以展開汽車後部擾流板的軟件。

「電子產品在汽車中佔的比重越來越大,」潘迪特說,「汽車內外都在發生變化。交通工具的各種設備變得越來越電子密集化。我們就是這種增長的一部分。」

這種增長有望帶動KPIT加入10億美元俱樂部。KPIT在汽車、能源和製造業領域擁有50到60個重要客戶,每一個預計都可成為能貢獻1,000萬美元(甚或以上)營收的客戶。

「這些客戶大部分都由幾位主要高管負責對接,」潘迪特說,他本人也和十多個戰略客戶有密切合作,「我們擁有憑藉他們擴大規模的潛力。」

與此同時,潘迪特與聯合創始人帕蒂爾(他現在擔任董事總經理兼首席執行官)和帕特沃德罕(現任首席技術官)也實施了有針對性的併購策略,在他們的專長領域開發更多的專業知識和客戶。從2002年到2012年,KPIT花費超過1.2億美元進行了10次併購,包括收購班加羅爾的一家汽車電子公司和德國的一家車輛診斷企業。

「我們挖掘出那些我們希望收購的企業,然後與這些企業建立關係,」現年52歲的帕蒂爾說,他多年來負責併購業務,「我們也很清楚我們的戰略。我們吸收新公司的員工加入領導層。我們作為一家公司工作,這確實有利於整合。」

在完成這些併購後,KPIT能讓旗下企業的經營規模實現擴大。比如說,2006年,KPIT收購班加羅爾汽車電子公司CG Smith時,該公司只有625萬美元的營收,現在已經增長到6,000萬美元。

「KPIT擁有牢固的管理團隊,有強烈的發展慾望和動力,」CX Partners公司的阿米特·巴哈蒂亞尼(Amit Bhatiani)說,這家新德里的私募股權投資公司持有KPIT的5.6%股份,「他們對於自己的成就並不滿足,依然渴望在IT領域有相對長遠的發展。」

這一切都始於1976年。拉維·潘迪特在浦那長大,在馬哈拉施特拉邦的一所雙語學校學習,他在那一年加入了父親的會計事務所。當時,年僅26歲的拉維·潘迪特已經在浦那大學(University of Pune)獲得了商學碩士學位,完成了註冊會計師課程,擁有麻省理工學院斯隆商學院(MIT's Sloan School of Management)的另一個碩士學位。他還曾經在芝加哥的亞歷山大·格蘭特會計事務所(Alexander Grant)工作過一年。

到了1981年,同為註冊會計師的帕蒂爾加入了這家會計師事務所,他的年齡比潘迪特小12歲。帕特沃德罕則畢業於赫赫有名的印度理工學院孟買分校(IIT Bombay),擁有塔塔諮詢服務公司(TCS)、甲骨文公司和SAP的工作經驗,幾年後加入了該事務所。很快,他們三人開始提供基於IT的管理諮詢服務。然而,這是項艱難的任務。

「這是全新的業務,」帕蒂爾說,「競爭對手有更豐富的經驗、更雄厚的資金,已經站穩腳跟。我們還在摸索這項業務。但是這成為了良好的基礎,我們組建了密切合作的團隊。」

1999年,KPIT進行首次公開募股,但是公司的重大轉折卻發生在2002年,當時該公司併購了美國柴油發動機製造商康明斯公司(Cummins)的IT部門——康明斯信息技術公司(Cummins Infotech)及其印度子公司。這樁收購加深了KPIT在汽車領域的涉足。

「這是雙方相互認可的併購,」潘迪特說,「康明斯希望在印度開展更多的IT業務,而且他們需要一個創業合作夥伴。我們需要客戶和公認的品牌。他們給我們帶來了業績的大幅提升。」

康明斯依然是主要客戶,為KPIT貢獻了17%的營收。但是這種合作關係已經發生變化,KPIT最近棄用了康明斯的名稱。康明斯作出了戰略決策,將在明年把所持KPIT的3%股份全部出售。

(KPIT正計劃在海外上市,可能是紐約證券交易所,它希望在此之前完成名稱變更。)

與此同時,隨著KPIT不斷進取,迎來了Mindtree和Hexaware等中等市值IT公司軟件服務的激烈競爭,以及塔塔諮詢服務公司(TCS)和高知特公司(Cognizant)等大公司的競爭。而在汽車工程服務領域,KPIT則與裡卡多公司(Ricardo)、博世(Bosch)和一些定位利基的德國企業在汽車電子產品方面形成了競爭關係。

趕上這種競爭的步伐是艱巨的工作,整個管理層每天工作12個小時是家常便飯。

潘迪特本人從早上9點工作到晚上9點半,他每隔五、六個星期就要前往美國出差。他還要指導KPIT的年輕管理人員。

「我們在公司都是工作狂,」潘迪特說,「但這是個如此幹勁十足的環境,已經不能簡單地用『工作』來形容。很少有人有機會能夠成為如此偉大事業的一份子。」

儘管潘迪特和帕蒂爾擁有會計師背景,他們都被科技領域深深吸引。正如潘迪特打趣的那樣,「我已經忘了會計。我沒有被邀請過參加會計會議。我現在只會被邀請參加科技會議。」

潘迪特用鍛鍊身體開始他每天的生活,進行呼吸控制(深呼吸練習)、冥想和健身。他居住在浦那城外的山上,是位狂熱的登山愛好者和野生動物攝影師。

「如果你從事節奏緊張的工作,你需要這樣的放鬆,」他說道,「人生是一場馬拉松,而不是短跑比賽。心靈和身體都要跟上節奏。」

該公司的投資者也是如此,他們看起來也有長遠打算。

「在理想情況下,我希望永遠持有這家公司的股份,」CX Partners公司的巴哈蒂亞尼說,「十年以後,你會打電話給我,詢問KPIT公司100億美元的營收目標是否現實。這就是該公司的前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7572

2014會計準則大規模修訂對財務報表的影響 麥麥忠粉

來源: http://xueqiu.com/6231881268/32555903

第三季度的財報陸續發布了,都有一個“關於公司會計政策變更的公告”,沒有都不好意識跟別人打招呼,不明真相的球友們心里忐忑啊,這又出什麽幺蛾子啦。出於對公告的不信任,專家說的都忽悠人,球友說的靠譜這一原則,得有人寫點什麽了。標題起的挺逗逼的帶來的影響,即便真有大的影響我這水平也看不出來哈。非要找出來點影響,那就是交幾百塊錢培訓費,五星級酒店吃幾頓自助餐,美其名曰集體學習新準則。

事件核心:
2014年初財政部修訂了多部、新發布三部,要求2014年7月1日開始執行:
修訂的準則:
《企業會計準則第2號—長期股權投資》、
《企業會計準則第9號—職工薪酬》
《企業會計準則第30號—財務報表列報》、
《企業會計準則第33號—合並財務報表》
《企業會計準則第37號—金融工具列報》 2014年年報開始執行

發布新準則:
《企業會計準則第 39 號—公允價值計量》
《企業會計準則第 40 號—合營安排》
《企業會計準則第 41 號—在其他主體中權益的披露》

其他
《金融負債與權益工具的區分及相關會計處理規定》
7月份對《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中公允價值的定義進行了修訂。

每一次會計準則的修訂理由都驚人的一致與國際接軌。我們與國際準則的差距在逐年縮小,2006年會計新準則發布,影響是顛覆性的,很多人員都瘋了。雖然整體是顛覆性的但在部分方面也做出了妥協,專家說的啊會計人員都已經瘋了就別往死里整了,有的地方也考慮一下基層人員的實際能力,沒有一次改到位進行了過度。之後專家們也沒閑著幾年一修訂以及六個準則解釋,準則2012年做了修訂,今年2014年做了大幅修訂,這些修訂多數並不是新內容,部分已經通過準則解釋通知等等實際這麽做了,但準則沒改的話行不正言不順,這次就都一起改了。故事講的差不多了。我們一項一項看看變化和影響。

從財報能看到的主要變化:
準則修訂和首次執行的準則是會計政策變更,會計政策變更采用追溯調整法核算,就是一開始就按照變更後的核算,計算累積影響數,調整報表的期初數。涉及到所得稅相對複雜一些。調了多少需要在報告中披露。這個後面會詳細說。

第四類長期股權投資改成金融資產
新修訂的《企業會計準則第2號—長期股權投資》:第四類長期股權投資“投資企業持有的對被投資單位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響,並在活躍市場中沒有報價、公允價值不能可靠計量的權益性投資”按《企業會計準則第22號——金融資產的確認和計量》處理,按22號準則規定采用成本法計量。這個地方就是上文中說的過度一下國際上早就這麽核算了,但考慮到會計都瘋了實在理解不上去了,三觀都毀了,給個喘氣的機會吧,2014年才改。估計很多企業能披露的也就是這個。
這個改變對上市公司影響非常小,原來成本法改後還是成本法就是換了個科目,對公司2013年度及2014年資產總額、負債總額、股東權益及當期利潤不產生任何影響。唯一變化你會看到在公告中披露,
2013年年末追溯前  長期股權投資  100   可供出售金融資產  70
2013年年末調整前  長期股權投資    98   可供出售金融資產  72
披露詳細一點會給你這差額2到底是誰家的投資。結論很清楚不多說了。

2號準則的改動還有成本法可以超過累積凈利潤了;計算投資收益時內部交易予以抵銷;權益法成本法轉換等等吧。要麽是以前就是這麽做的了,要麽是比較極端的情況,對多數企業的報表沒啥影響。隨手翻了幾個報告,林敖東持有的廣發證券,因為其他股東增持,減少了留存收益13個億,減少了遞延所得稅負債,調增了資本公積。以前這都進利潤了現在不認啦。國電電力,減少了9千萬的留存收益。其他的大家自己發掘吧。

《企業會計準則第9號—職工薪酬》,規範了短期職工薪酬和辭退福利的會計處理,看到有些公司的公告累計影響數需要精算,就是自己會計人員算不明白啦,太費勁了。但總體預估是不會有大影響。

《企業會計準則第30號—財務報表列報》正式引入了綜合收益的概念,增加了其他綜合收益各項目分別扣除所得稅影響後的凈額、綜合收益總額。你說我感覺以前就在報表中見過其他綜合收益啊。是地以前是會計準則解釋第三里面地,都執行好多年了,現在正式寫在準則里面了。很多這樣的情況了。有啥影響?本來就是這麽做的,能有啥影響,你咋說我咋做。

《企業會計準則第33號—合並財務報表》 合並範圍的判斷標準做了大幅度修訂,以前是半數以上股權或者控制的相當於控制的幾種情況就屬於合並範圍。改完了判定標準你有沒有權利享有回報,有沒有權利影響回報的金額綜合判斷。圍繞這個權利展開了一大堆描述,這個地方無非就是變成描述了,為複雜的投資關系預留了空間。no zuo no die 絕大多數公司沒影響。

《企業會計準則第37號—金融工具列報》2014年年報開始執行。明確金融負債與權益工具的區分原則,衍生工具太多眼花繚亂啊,固有原則沒有變化。

《企業會計準則第 39 號—公允價值計量》 已經在做了。以前要求分布在指南、解釋中現在單獨成一個準則,要求更明確細致了,提出了有序交易,輸入值劃分為三個層次等等。

《企業會計準則第 40 號—合營安排》以前在長期股權投資里面提了一嘴,現在單獨拿出來了。做法沒變。

《企業會計準則第 41 號—在其他主體中權益的披露》這就是披露的問題,要求擁有重要少數股東權益的子公司、合營企業和聯營企業均需要披露主要財務信息。占股不多你也得給我說清楚。

《金融負債與權益工具的區分及相關會計處理規定》概括起來就是不管你法律上叫啥名,工具起什麽什麽好聽的名字,你去糊弄小股民吧。在會計上必須按照經濟實質,實質重於形式給我處理。金融負債、權益工具要弄清楚。優先股就說你那看什麽看。換一種說法就是為優先股和眾多衍生工具從會計認定上掃清了障礙。

結論到底有什麽影響:
最常見第四類長期股權投資改成金融資產,有相當多的企業會遇到,這種變化對企業利潤和總資產沒有影響。但看到少量公司運用新準則後遇到了長期股權投資部分業務不確認利潤改為確認資本公積的情況,直接減少了往年利潤導致企業的存留收益減少。

以上看到的都是多是表面現象,真正的影響是我們逐步與國際接軌。我們與國際準則的差距在逐年縮小。投資者的財務能力越來越高了,都開始研究財務報告啦。這是喜事。

需要說明的是,準則不是我寫的,草案不是我定的,解讀都是磚家觀點。我就是把磚家觀點又說了一遍哈。歡迎拍磚。

@希臘神話 @唐朝 @草頭黃bong @柴迷 @博實 @仁者無敵007 @瘋居住的街道 @那一水的魚 @東博老股民 @流星一派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7106

和US GAAP說再見 美國考慮全面采用國際會計準則IFRS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0410

481271549

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新任首席會計師周四表示,他希望在未來幾個月就SEC是否應推動美國公司轉換至國際會計準則(IFRS)提出建議。

在其上任後的第一次公開演講中,總會計師James Schnurr沒有表明他是否傾向於美國走向IFRS。

但他表示,他希望在未來幾個月內對此采取行動。

Schnurr說,他正在了解SEC此前對此開展的工作。當他完成審核後,他將與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主席Mary Jo White表達他對此的意見。

會計行業的領導人長期以來一直要求美國從目前的美國公認會計原則體系(U.S.GAAP)轉向使用IFRS。

IFRS目前被應用於100多個國家。其支持者說,如果全球通用一套會計準則,公司和投資者將會從中受益。

但出於對成本以及中小企業負擔的擔憂,美國會計制度的改革進程緩慢。

不過,今年早些時候,White表示,證監會正在計劃重新審視這個問題,並認為這個問題應該被優先考慮。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8271

馬鞍山鋼鐵(323)業績點評:會計調整助公司維持盈利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1786

馬鞍山鋼鐵(323)業績點評:會計調整助公司維持盈利
作者:李浩

動車輪短期內難以支撐公司業績。火車輪及環件一直是公司的拳頭產品,2014年毛利率達到17.16%,收入同比增長4.82%,車輪收入占到鋼鐵主營收入的2.5%。

目前,250km/H的動車輪已通過CRCC(中鐵檢驗強證中心)強證,現正處於60萬公里試跑階段,350km/H的高速動車組車輪已達到技術標準,同時,通過收購法國瓦頓公司,實現技術互補,公司有望在下半年開拓海外市場,但是,對於公司在2015年是否能將隨南北車實現“走出去”並貢獻利潤,我們強為還仍是未知數,公司的實力和技術雖然都符合標準,但相比國外成熟的技術而言,缺乏正式運營的經驗,而且,在一帶一路初期,盈利壹否不是衡量國產設鄠出口的標準,作為一帶一路排頭兵的南北車出海的最關鍵問題在於安全。公司可能通過技術積累和實驗,先逐步實現國產替代進口,最終再實現出口,這將是一個度長的過程。

2014年業績符合預期。2014年公司營業收入同比減少19%至598億元,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凈利潤同比增長40.3%至2.2億元。凈利潤同比大幅上漲的原因:通過調整固定資產折舊年限,增厚凈利潤3.38億元。

四季度凈利潤環比有所改善。第四季度營業收入同比下降11.8%至153.9億元,毛利率環比提升0.9個百分點至9.5%,毛利有所好轉的原因:四季度板材價格較好。

行業需求下滑使得主營業務表現欠佳:公司主要產品中,板材毛利率增加3.61個百分點至8.84%,其他產品中毛利率基本維持不變,型材/線棒材/火車輪及環件毛利率基本維持不變。

維持“中性”的投資評級,維持目標價HK$2.32不變.我們強為公司在2015年在傳統業務及車輪業務方面難有突出表現,繼續維持“中性”的投資評級和目標價HK$2.32不變,15/16年EPS分別為0.04/0.05,目標價對應2015年PB為0.60x。

來源:交銀國際
(註:文中觀點僅代表作者看法,僅供參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734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