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315第二發】智聯招聘:1億美元的融資謊言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5/0314/149335.html


黑馬說:上市前,智聯曾遭遇過一起巨大危機,卻被一起莫須有的巨額融資化解。

 

2013年1月,股東麥格理拋售全部股票,捅出一個資金大缺口。後媒體報道,大股東Seek出手相救,斥資1.05億美元增持,估值5.58億美元。但從招股書記錄來看,其實大部分股票是智聯自己回購。

 

以下數據大部分自智聯招股說明書,結論僅供參考,不存在誤導意圖。
 

 

\

文 | 王方 本刊記者
 

傳言稱獲得近億美元註資 大股東看好

 

2008年以來,智聯的兩大股東一直為Seek、麥格理。

 

可到了2013年1月,智聯迎來上市前最大危機:二股東麥格理拋售了手中全部股份,總價約近億美元。這個資金窟窿誰來填?

 

眾目投向了大股東Seek,每逢下不來臺,它總是智聯招聘的救命稻草,2006年以來從未套過現:2006年,Seek註資2000萬美元,獲得25%股權。2008年,它又與麥格理聯合註資1.1億美元。次年,智聯被前程無憂越甩越遠,收入僅有後者一半,虧損近億元。

 

又堅持四年,或許是料想上市無望,老戰友麥格理退出,而Seek依然在堅守。戲劇性的情節里,此時的Seek應當挺身而出,為智聯解圍。

 

果然,傳出的故事沿著該線條發展。

 

有消息稱Seek斥資1.05億美元,接手了麥格理這支股票。以下為TechWeb 2013年2月22日的報道:

 

 

2月6日,智聯官方也公開回應,稱股東退出並非是拋售,而是大股東更加看好。“我們已連續實現盈利,是一項正常股權變更。”,以下為騰訊科技2013年2月6日的報道:

 

 

這起交易後,智聯估值達5.58億美元。

 

但事實真的如此嗎?

 

數額為561萬美元 剩余資金由自己填充

 

隨著智聯招股說明書遞交,當年的事實全被揭開:這支股票大部分是智聯自己買的。

 

具體細節如下:1、Seek並未跟投1.05億美元,只註資了約561萬美元。2、智聯現金沒有想象中充沛。3、為了回購股票,智聯不惜向銀行貸款、向高管、員工售股。

 

首先,官方回應的“大股東看好”有杜撰之嫌。Seek註資1.05億美元可能是謊言,目的是為給資本市場樹立信心。

 

2013年2月,智聯僅向Seek發售3061591股普通股,價值僅32.9141萬美元。11月,智聯又向Seek增發6488409股普通股,價值為528.4834萬美元。兩起交易共561.3975萬美元,與1.05億美元相差約9939萬美元。以上在招股書127頁有披露:

 

 

 

那麽,回購股票的資金從哪兒來?有幾種:1、貸款。2、向高管、員工發放股票。

 

2013年,智聯雖全年盈利,但凈收入僅約為1.56億人民幣。從其賬上現金來看,也僅約為3.69億元。若單靠智聯本身,回購這支股票很有壓力。以上在招股書11頁有披露:

 

 

招股書中顯示,為回購股票,智聯向銀行大量借款,這在Financing Activities(籌資活動)一項中有體現:當年,智聯花費約4.24億人民幣回購股票,主要來源為銀行借款。另在上一年,智聯未進行任何籌資。

 

在其它領域,智聯還有大量資金流出,這在Investing Activities中有體現。智聯全年用於投資的現金達5.52億人民幣。其中,約5.20億元繳納給銀行作為貸款抵押,余下用來購買相關財產及設備。以上在招股書89頁有披露:

 

 

除去貸款之外,2013年11月31日,智聯還向高管員工發售約1570萬股普通股,雖未披露具體價格,但若以同期股價推測,推測為千萬美金量級。

 

以上,智聯才度過“危機”。

 

完美的故事

 

智聯為何不大方承認大部分股票是自己回購的?它要給資本市場信心。

 

回顧歷史,智聯有過類似經歷。2011年,因資本環境惡劣,智聯不得不中斷IPO計劃,若強行上市,對估值有很大影響。

 

從事後的結果看,通過這段故事,智聯不僅給予了外界信心,還被估值了5.58億美元。按照行業慣例,虛報融資之所以流行,目的之一是擡高估值,為下一輪融資造勢。

 

到2014年,智聯IPO步伐加快。約4月底,智聯赴美IPO路演,一個月間,雖遭遇各路資本拷問,但結局還算圓滿。

 

2008年,智聯估值約1.8億美元。2013年的“大危機”中,智聯估值5.58億美元。6月12日,智聯招聘在美上市,開盤日股價應聲上漲至14.51美元,市值約7.25億美元。

 

截至目前,智聯的市值約7.9億美元,對於一個成立已18年的公司來說,市值不算高。但那樁“1.05億美元”的註資,或起到了它應有的作用。

 

行動!在“315”那天喊出自己的真實融資額!
一起來幹件事兒?在315那天大聲喊出自己的真實融資額?2月底, 著名投資人徐小平、王冉已經說了,希望清掃創投界,抵制虛報融資之風。 
 
但靠僅兩位大佬的力量還是不夠,需要傳聲筒。
 

那麽,若換成100人在同一天喊呢?勢能就足夠了。不知諸位有沒有興趣來參與?

 

你只需要做一件事:假設你已融資,恰好正要宣布,那麽請先聯系我們!(加微信wangfangnews)

100萬也好,200萬也罷,1000萬也行,只要融資是真實的,不管數額是多少,只要你敢於宣布,不管是做什麽的。請先聯系我們。

 

我們正召集100名創業者在3月15日那天聯合起來,在同一個時間點,振聾發聵地喊出自己的真實融資額! 放心,創業家會奉獻一切資源,讓你們上頭條!

 

 
對活動感興趣者,請加微信wangfangnews,這是美男紙的個人微信號,稍後會把你拉入“誠信融資群”共商大業。加時請註明公司——姓名——職位。
 

 

本文為i黑馬原創,如需轉載請聯系heimage0001。

 

 
 
 
如果你對更多創業幹貨感興趣,請加微信heimage0001,註明“姓名+公司名+職位”,否則黑馬哥不會把你拉入創始人雲集的微信群。
 
 


本文為i黑馬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侵權必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5792

二十多國央行爭相放水,中國呢“全球第二強勢貨幣”的新選擇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08217

全球匯率大戰正酣。 (CFP/圖)

基於幣值穩定而形成的“貨幣信譽”,正是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不可或缺的“入場券”。2015年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很難出現超過10%的大幅貶值。

2015年3月9日,受美元指數早盤創下11年以來新高的影響,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價連續第五日下跌,再度創下四個月以來低位。而在美元強勢帶動的購匯需求下,人民幣兌美元即期價格亦跟隨小幅下跌。

此前兩個月內,隨著歐洲央行高達1.14萬億歐元的量化寬松政策的出臺,從歐洲到北美、到亞太,二十多家央行相繼推出降息政策。全球眾多央行首腦們近乎一致的行動,雖然是為應對通貨緊縮風險及經濟疲弱,但也開啟了金融風暴後又一超級寬松時代。這一行動更引發了市場觀察人士對於“全球貨幣大戰”的擔憂。

摩根士丹利前亞洲區主席史蒂芬·羅奇尖銳地指出,在這場因多國央行量化寬松和降息而帶來的“貨幣大戰”中,部分國家的中央銀行“就像是懸崖邊的負鼠,完全無視它們面臨的風險”。

全球央行爭相放水,中國央行則始終顧慮頗多。一方面,經濟步入“新常態”,貿然放水,會延宕結構調整推進;另一面,經濟面臨下行風險,央行也責無旁貸。兩難之下,2月28日,中國再次宣布降息。

在過去不到半年時間里,伴隨著中國央行的兩次降息和一次降準,市場觀察者與投資機構的緊張與擔憂也逐步升級。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從2014年11月開始出現顯著貶值,短短4個月內跌幅高達2.6%——而在2014年全年,人民幣對美元跌幅僅為2.5%。

在羊年伊始的頭三個交易日內,人民幣對美元即期匯率連續逼近“跌停”位,2月27日更創下2012年10月以來的歷史低位,由此引發了市場的更大擔憂:在經濟增長數據疲弱和資本外流趨勢加劇的雙重壓力下,體量龐大的中國央行一旦加入全球性的“匯率貶值大戰”,將為全球金融貨幣體系帶來難以估量的沖擊與動蕩。

3月3日,針對外界的擔憂,在兩會間隙,央行副行長易綱表示:相對於歐元、日元對美元超過10%的貶值幅度,僅貶值2%的人民幣可以說是除美元之外的“第二強勢貨幣”。

逆勢護盤的代價

“貨幣強勢”,不僅令出口和制造業付出代價,也使金融體系“匯率護盤”壓力日益沈重。

看起來,資金依舊恐慌。

巴克萊銀行的最新研究報告顯示,中國1月外匯存款總額猛增823億美元至6557億美元,是自2009年央行統計此類數據以來的最大月度增幅;與此同時,央行數據顯示1月金融機構口徑的外匯占款下降1083億元至29.3萬億元,已連續兩個月創下2007年底以來的月度新低。

這一增一減,意味著國內數以千億美元計的外匯儲備,正從金融機構賬戶轉到企業等私人部門,並可能形成大規模的熱錢流出,而流出的方向,正是因經濟複蘇和加息政策而步入強勢上升趨勢的美元市場。

包括巴克萊銀行在內的多家國際市場研究機構預計,在這一熱錢流出的趨勢推動下,人民幣可能會“緩慢而平穩地貶值”。

瑞信董事總經理、亞洲首席經濟分析師陶冬則提出了人民幣貶值趨勢形成的另一個關鍵原因:中國當局對“人民幣貿易加權匯率”,而非單純的“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的關註,將是影響中國政府管理人民幣匯率方式轉變的重要因素。

所謂的“貿易加權匯率”,實質上就是指人民幣對包括美元和歐元等貨幣在內的“一攬子貨幣”的匯率變化及其間的相對匯率價格。

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國際投資研究室主任張明的研究顯示,過去半年多時間以來,由於美元對全球其他貨幣的強勁升值,與美元匯率保持大致穩定的人民幣,因此而出現了對一攬子貨幣“有效匯率”飆升的情況:短短半年內人民幣有效匯率升值了9.5%之多,已經對中國出口乃至制造業盈利產生了負面影響。

但對於正處於結構調整關鍵階段,而且經濟複蘇形勢遠不如美國的中國而言,因長期“釘住美元”的匯率管理慣性下而被迫呈現的“貨幣強勢”,不僅正在令出口和制造業付出代價,而且令整個金融體系承擔著日益沈重的“匯率護盤”壓力。

張明的觀察顯示,在2014年下半年,盡管人民幣已面臨顯著貶值壓力,但央行依然在匯率市場中持續進行反向幹預:這體現在央行所影響的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價的不斷升值,與市場交易價格不斷逼近匯率浮動區間下限的反向走勢上,而這一“逆勢護盤”的代價,則是金融機構外匯占款金額連續數月高達千億美元規模的下滑。

“央行行為的拐點大致發生在2014年12月上旬與中旬之交”,而人民幣匯率跌幅的加劇也正是從此時開始,張明認為這表示央行開始降低幹預規模,從過去的“反向操作”變成了更多的“順勢而為”。

從“出口導向”向“雙重目標”轉型

基於幣值穩定而形成的“貨幣信譽”,正是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不可或缺的“入場券”。

在全球通縮的陰雲下,各國推出寬松政策自救,以此引發的“匯率大戰”一觸即發。而中國央行這一行為模式的改變,也迅速被市場各方做出了種種解讀:從資本外流的壓力,到政府當局對經濟局勢判斷的變化,每一家機構投資者和市場觀察者,都試圖從種種蛛絲馬跡中推測出中國央行的下一步舉措,並做出自己可能的應對。

出於對貨幣貶值所帶來的負債成本的擔憂,碧桂園、恒大等地產企業紛紛發行新的融資票據以“置換”或償還前期的短期美元融資;而在近期的中國平安的大宗交易中,以外資為主的QFII席位成了最大的賣家。

國際投資機構的主管們也開始擔憂,一旦央行流露出不再為人民幣匯率“護盤”的意向,短期內資本外流的加劇會對股市和債市帶來新的沖擊。

然而對中國貨幣政策和匯率趨勢變化有著多年觀察與研究的張明並不認同這種看法。在他看來,外資機構之所以對人民幣的匯率調整走勢感到恐慌,關鍵在於並不理解中國政府貨幣政策的“底線”。

“自2009年央行確定了人民幣國際化作為重要的貨幣政策取向之後,在匯率管理上的政策思路就發生了重大轉變。”張明向南方周末記者解釋,在此前20年多以出口為導向的宏觀經濟政策取向下,央行傳統的人民幣匯率管理目標是“適當低估人民幣匯率,以保證出口產品的價格競爭力”。

但自2008年國際金融風暴爆發之後,全球經濟再平衡的趨勢和人民幣國際化的戰略目標確立,使得人民幣匯率管理的目標從過去主要為出口競爭服務的“適當低估”,變成了註重出口與推動人民幣國際化並重的“雙目標戰略”。

在這一雙目標的政策取向下,簡單的匯率貶值雖然能夠增加出口產品價格競爭力,但是並無益於人民幣在動蕩的全球貨幣體系中,建立起自身獨特的“貨幣信譽”——而這一基於幣值穩定而形成的“貨幣信譽”,正是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不可或缺的“入場券”之一。

與此同時,在中國正在經歷的經濟結構轉型中,無論是從前期的“出口導向”向“消費導向”的轉型,還是對過剩產能和影子銀行體系的限制與約束等現實需求,都決定了中國央行不可能再度大規模“開閘放水”,並通過大規模的貨幣寬松而推動匯率貶值趨勢。

基於以上分析,張明認為中國央行在下一階段會根據國際貨幣環境的變化,而對現有的匯率管理目標進行適當貶值的“微調”,但2015年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很難出現超過10%的大幅貶值。

“在全球貨幣對美元普遍貶值的情況下,人民幣匯率的相對穩定和強勢,將成為人民幣國際化的強大推動力。”張明認為,中國經濟7%增長及相應的貿易順差、中國政府對資本賬戶的適當管制以及來自美國要求人民幣升值的壓力等,都會成為人民幣在2015年“相對強勢”的重要影響因素。

但他同時坦承,在全球貨幣競相貶值的背景下,維系人民幣匯率的穩定和相對強勢代價同樣很大,“可能對出口增長和就業方面帶來很大壓力,這就需要央行去權衡其中的利弊。”

新常態下的“政策中性”與“相機決策”

央行將實現人民幣匯率管理靈活的“雙向波動”,與基於“社會融資規模”穩定而帶來的幣值穩定。

國家外匯管理局國際收支司司長管濤曾表示,2015年對於匯市來講必然是“不平靜的一年”。大波動、超預期,仍是後量化寬松時代不可忽視的風險。

而在這一“兼顧內外”的雙重政策目標背景下,央行降息、降準等一系列在常規政策環境下被視為“貨幣寬松”的政策取向,也因此而被貨幣政策當局貼上了“中性政策”的標簽。

在這一新常態下的“政策中性”思路下:央行一方面因外貿順差放緩而帶來的基礎貨幣投放不足的現實變化,通過降準和再貸款等形式補充金融市場流動性;另一方面則通過降息等政策繼續推動金融體系內以利率市場化改革為核心的市場機制變革;同時順應市場趨勢引導人民幣匯率適度貶值,以維系長期依賴於出口增長而形成的經濟增速,並重塑人民幣對“一攬子貨幣”的合理匯率比值。

這意味著“調結構”“保增長”和人民幣匯率“再定位”等一系列政策目標,均須在已有的貨幣政策“工具籃”中加以實現,同時央行還必須時刻關註國際貨幣金融體系內的最新變化,以及資本外流等影響國內市場流動性的因素,並隨時做出有效應對。

為此,貨幣管理當局不僅充分調動起過去數年中所創設的大量新型貨幣政策工具,如常備借貸便利(SLF)、中期借貸便利(MLF)等,而且在貨幣政策管理的理念和模式上也大大突破了原有的“路徑依賴”。

就在本屆兩會期間,無論是央行副行長易綱對人民幣雙向波動“新常態”下匯率穩定的判斷,還是央行行長周小川對M2增速“不必過分強調”的提示,均顯示出央行政策決策者們對貨幣政策和匯率管理機制不同於過去的新思路。

而這一政策思路,按照熟悉央行管理理念與思路變化的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委員吳曉靈的說法,就是在確定了貨幣政策的“中介目標”之後,央行將根據貨幣供應量增長和社會利率水平等多重因素,選擇不同的貨幣政策傳導和實施工具,並進行“相機決策”。

綜合各方信息判斷,這一“中介目標”,很可能是央行近年力主納入貨幣政策調控目標,並取代M2的社會融資總量指標。

在這一新型的“社會融資規模”中介指標下,央行的貨幣政策突破了過去“內外有別”的國內金融機構和外匯管理分離的管理模式,變成了“內外打通”的一盤貨幣棋局。

而在這一新的“貨幣棋局”中,人民幣匯率管理靈活的雙向波動,與基於社會融資規模穩定而帶來的幣值穩定之間,不再是過去央行必須做出“非此即彼”選擇的一道兩難選擇題,而是可以相互配合的“政策雙翼”。

從某種意義而言,未來的中國央行貨幣政策管理模式下,因應國際貨幣環境的複雜變化而更加靈活的匯率波動,和基於“社會融資規模穩定”而形成的貨幣價值穩定,將成為中國央行貨幣政策的常態之一。

在這一新型的貨幣政策管理模式下,一個更加穩定而靈活的人民幣匯率體系,也將更能夠像史蒂芬·羅奇所寄予厚望的那樣,在因動蕩而失序的國際貨幣體系中,承擔起比1990年代末更加重要的“穩定匯率”的大國角色,並成為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的新動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5801

二十多國央行爭相放水,中國呢“全球第二強勢貨幣”的新選擇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08217

全球匯率大戰正酣。 (CFP/圖)

基於幣值穩定而形成的“貨幣信譽”,正是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不可或缺的“入場券”。2015年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很難出現超過10%的大幅貶值。

2015年3月9日,受美元指數早盤創下11年以來新高的影響,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價連續第五日下跌,再度創下四個月以來低位。而在美元強勢帶動的購匯需求下,人民幣兌美元即期價格亦跟隨小幅下跌。

此前兩個月內,隨著歐洲央行高達1.14萬億歐元的量化寬松政策的出臺,從歐洲到北美、到亞太,二十多家央行相繼推出降息政策。全球眾多央行首腦們近乎一致的行動,雖然是為應對通貨緊縮風險及經濟疲弱,但也開啟了金融風暴後又一超級寬松時代。這一行動更引發了市場觀察人士對於“全球貨幣大戰”的擔憂。

摩根士丹利前亞洲區主席史蒂芬·羅奇尖銳地指出,在這場因多國央行量化寬松和降息而帶來的“貨幣大戰”中,部分國家的中央銀行“就像是懸崖邊的負鼠,完全無視它們面臨的風險”。

全球央行爭相放水,中國央行則始終顧慮頗多。一方面,經濟步入“新常態”,貿然放水,會延宕結構調整推進;另一面,經濟面臨下行風險,央行也責無旁貸。兩難之下,2月28日,中國再次宣布降息。

在過去不到半年時間里,伴隨著中國央行的兩次降息和一次降準,市場觀察者與投資機構的緊張與擔憂也逐步升級。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從2014年11月開始出現顯著貶值,短短4個月內跌幅高達2.6%——而在2014年全年,人民幣對美元跌幅僅為2.5%。

在羊年伊始的頭三個交易日內,人民幣對美元即期匯率連續逼近“跌停”位,2月27日更創下2012年10月以來的歷史低位,由此引發了市場的更大擔憂:在經濟增長數據疲弱和資本外流趨勢加劇的雙重壓力下,體量龐大的中國央行一旦加入全球性的“匯率貶值大戰”,將為全球金融貨幣體系帶來難以估量的沖擊與動蕩。

3月3日,針對外界的擔憂,在兩會間隙,央行副行長易綱表示:相對於歐元、日元對美元超過10%的貶值幅度,僅貶值2%的人民幣可以說是除美元之外的“第二強勢貨幣”。

逆勢護盤的代價

“貨幣強勢”,不僅令出口和制造業付出代價,也使金融體系“匯率護盤”壓力日益沈重。

看起來,資金依舊恐慌。

巴克萊銀行的最新研究報告顯示,中國1月外匯存款總額猛增823億美元至6557億美元,是自2009年央行統計此類數據以來的最大月度增幅;與此同時,央行數據顯示1月金融機構口徑的外匯占款下降1083億元至29.3萬億元,已連續兩個月創下2007年底以來的月度新低。

這一增一減,意味著國內數以千億美元計的外匯儲備,正從金融機構賬戶轉到企業等私人部門,並可能形成大規模的熱錢流出,而流出的方向,正是因經濟複蘇和加息政策而步入強勢上升趨勢的美元市場。

包括巴克萊銀行在內的多家國際市場研究機構預計,在這一熱錢流出的趨勢推動下,人民幣可能會“緩慢而平穩地貶值”。

瑞信董事總經理、亞洲首席經濟分析師陶冬則提出了人民幣貶值趨勢形成的另一個關鍵原因:中國當局對“人民幣貿易加權匯率”,而非單純的“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的關註,將是影響中國政府管理人民幣匯率方式轉變的重要因素。

所謂的“貿易加權匯率”,實質上就是指人民幣對包括美元和歐元等貨幣在內的“一攬子貨幣”的匯率變化及其間的相對匯率價格。

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國際投資研究室主任張明的研究顯示,過去半年多時間以來,由於美元對全球其他貨幣的強勁升值,與美元匯率保持大致穩定的人民幣,因此而出現了對一攬子貨幣“有效匯率”飆升的情況:短短半年內人民幣有效匯率升值了9.5%之多,已經對中國出口乃至制造業盈利產生了負面影響。

但對於正處於結構調整關鍵階段,而且經濟複蘇形勢遠不如美國的中國而言,因長期“釘住美元”的匯率管理慣性下而被迫呈現的“貨幣強勢”,不僅正在令出口和制造業付出代價,而且令整個金融體系承擔著日益沈重的“匯率護盤”壓力。

張明的觀察顯示,在2014年下半年,盡管人民幣已面臨顯著貶值壓力,但央行依然在匯率市場中持續進行反向幹預:這體現在央行所影響的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價的不斷升值,與市場交易價格不斷逼近匯率浮動區間下限的反向走勢上,而這一“逆勢護盤”的代價,則是金融機構外匯占款金額連續數月高達千億美元規模的下滑。

“央行行為的拐點大致發生在2014年12月上旬與中旬之交”,而人民幣匯率跌幅的加劇也正是從此時開始,張明認為這表示央行開始降低幹預規模,從過去的“反向操作”變成了更多的“順勢而為”。

從“出口導向”向“雙重目標”轉型

基於幣值穩定而形成的“貨幣信譽”,正是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不可或缺的“入場券”。

在全球通縮的陰雲下,各國推出寬松政策自救,以此引發的“匯率大戰”一觸即發。而中國央行這一行為模式的改變,也迅速被市場各方做出了種種解讀:從資本外流的壓力,到政府當局對經濟局勢判斷的變化,每一家機構投資者和市場觀察者,都試圖從種種蛛絲馬跡中推測出中國央行的下一步舉措,並做出自己可能的應對。

出於對貨幣貶值所帶來的負債成本的擔憂,碧桂園、恒大等地產企業紛紛發行新的融資票據以“置換”或償還前期的短期美元融資;而在近期的中國平安的大宗交易中,以外資為主的QFII席位成了最大的賣家。

國際投資機構的主管們也開始擔憂,一旦央行流露出不再為人民幣匯率“護盤”的意向,短期內資本外流的加劇會對股市和債市帶來新的沖擊。

然而對中國貨幣政策和匯率趨勢變化有著多年觀察與研究的張明並不認同這種看法。在他看來,外資機構之所以對人民幣的匯率調整走勢感到恐慌,關鍵在於並不理解中國政府貨幣政策的“底線”。

“自2009年央行確定了人民幣國際化作為重要的貨幣政策取向之後,在匯率管理上的政策思路就發生了重大轉變。”張明向南方周末記者解釋,在此前20年多以出口為導向的宏觀經濟政策取向下,央行傳統的人民幣匯率管理目標是“適當低估人民幣匯率,以保證出口產品的價格競爭力”。

但自2008年國際金融風暴爆發之後,全球經濟再平衡的趨勢和人民幣國際化的戰略目標確立,使得人民幣匯率管理的目標從過去主要為出口競爭服務的“適當低估”,變成了註重出口與推動人民幣國際化並重的“雙目標戰略”。

在這一雙目標的政策取向下,簡單的匯率貶值雖然能夠增加出口產品價格競爭力,但是並無益於人民幣在動蕩的全球貨幣體系中,建立起自身獨特的“貨幣信譽”——而這一基於幣值穩定而形成的“貨幣信譽”,正是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不可或缺的“入場券”之一。

與此同時,在中國正在經歷的經濟結構轉型中,無論是從前期的“出口導向”向“消費導向”的轉型,還是對過剩產能和影子銀行體系的限制與約束等現實需求,都決定了中國央行不可能再度大規模“開閘放水”,並通過大規模的貨幣寬松而推動匯率貶值趨勢。

基於以上分析,張明認為中國央行在下一階段會根據國際貨幣環境的變化,而對現有的匯率管理目標進行適當貶值的“微調”,但2015年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很難出現超過10%的大幅貶值。

“在全球貨幣對美元普遍貶值的情況下,人民幣匯率的相對穩定和強勢,將成為人民幣國際化的強大推動力。”張明認為,中國經濟7%增長及相應的貿易順差、中國政府對資本賬戶的適當管制以及來自美國要求人民幣升值的壓力等,都會成為人民幣在2015年“相對強勢”的重要影響因素。

但他同時坦承,在全球貨幣競相貶值的背景下,維系人民幣匯率的穩定和相對強勢代價同樣很大,“可能對出口增長和就業方面帶來很大壓力,這就需要央行去權衡其中的利弊。”

新常態下的“政策中性”與“相機決策”

央行將實現人民幣匯率管理靈活的“雙向波動”,與基於“社會融資規模”穩定而帶來的幣值穩定。

國家外匯管理局國際收支司司長管濤曾表示,2015年對於匯市來講必然是“不平靜的一年”。大波動、超預期,仍是後量化寬松時代不可忽視的風險。

而在這一“兼顧內外”的雙重政策目標背景下,央行降息、降準等一系列在常規政策環境下被視為“貨幣寬松”的政策取向,也因此而被貨幣政策當局貼上了“中性政策”的標簽。

在這一新常態下的“政策中性”思路下:央行一方面因外貿順差放緩而帶來的基礎貨幣投放不足的現實變化,通過降準和再貸款等形式補充金融市場流動性;另一方面則通過降息等政策繼續推動金融體系內以利率市場化改革為核心的市場機制變革;同時順應市場趨勢引導人民幣匯率適度貶值,以維系長期依賴於出口增長而形成的經濟增速,並重塑人民幣對“一攬子貨幣”的合理匯率比值。

這意味著“調結構”“保增長”和人民幣匯率“再定位”等一系列政策目標,均須在已有的貨幣政策“工具籃”中加以實現,同時央行還必須時刻關註國際貨幣金融體系內的最新變化,以及資本外流等影響國內市場流動性的因素,並隨時做出有效應對。

為此,貨幣管理當局不僅充分調動起過去數年中所創設的大量新型貨幣政策工具,如常備借貸便利(SLF)、中期借貸便利(MLF)等,而且在貨幣政策管理的理念和模式上也大大突破了原有的“路徑依賴”。

就在本屆兩會期間,無論是央行副行長易綱對人民幣雙向波動“新常態”下匯率穩定的判斷,還是央行行長周小川對M2增速“不必過分強調”的提示,均顯示出央行政策決策者們對貨幣政策和匯率管理機制不同於過去的新思路。

而這一政策思路,按照熟悉央行管理理念與思路變化的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委員吳曉靈的說法,就是在確定了貨幣政策的“中介目標”之後,央行將根據貨幣供應量增長和社會利率水平等多重因素,選擇不同的貨幣政策傳導和實施工具,並進行“相機決策”。

綜合各方信息判斷,這一“中介目標”,很可能是央行近年力主納入貨幣政策調控目標,並取代M2的社會融資總量指標。

在這一新型的“社會融資規模”中介指標下,央行的貨幣政策突破了過去“內外有別”的國內金融機構和外匯管理分離的管理模式,變成了“內外打通”的一盤貨幣棋局。

而在這一新的“貨幣棋局”中,人民幣匯率管理靈活的雙向波動,與基於社會融資規模穩定而帶來的幣值穩定之間,不再是過去央行必須做出“非此即彼”選擇的一道兩難選擇題,而是可以相互配合的“政策雙翼”。

從某種意義而言,未來的中國央行貨幣政策管理模式下,因應國際貨幣環境的複雜變化而更加靈活的匯率波動,和基於“社會融資規模穩定”而形成的貨幣價值穩定,將成為中國央行貨幣政策的常態之一。

在這一新型的貨幣政策管理模式下,一個更加穩定而靈活的人民幣匯率體系,也將更能夠像史蒂芬·羅奇所寄予厚望的那樣,在因動蕩而失序的國際貨幣體系中,承擔起比1990年代末更加重要的“穩定匯率”的大國角色,並成為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的新動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5813

港股已成創業板資金第二戰場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1962

港股已成創業板資金第二戰場
作者:李少君


我們在4月1日提示過資金南下港股市場對創業板可能帶來沖擊,並建議在風格轉換期布局地產和金融等低估值滯漲藍籌板塊。

從市場表現看,在動蕩中以非銀、銀行、地產、機械為代表的滯漲藍籌成為大盤突破4000點的最重要力量。最近兩個交易日A股與港股波動性明顯擴大,表明風格轉換初期資金博弈力量相當,創業板未見大頂,但短期調整已經不可避免。



動蕩期,我們建議二季度上半程繼續布局地產和金融兩大低估值周期板塊,以及地產複蘇鏈條中的建築、家電等相關板塊,下半程重點關註消費藍籌;對優質成長小票有耐心,逢低謹慎加倉;港股策略上註意投資邏輯從消滅A/H溢價到創業板資金偏好的轉變。

面對港股崛起下的市場,我們試圖回答四個問題:

1港股為什麽會崛起

第一,港股是全球股市估值窪地。3月中旬,恒指PE約11倍,同期上證17+,道指、標普為16+,歐洲股市15+,日本股市19+。

第二,從歷史數據看,港股和A股有很強聯動性,從整個大中華地區看,港股滯漲嚴重,與A股背離到達歷史高點。

第三,外部美經濟複蘇曲折,聯儲加息推遲;內部央行寬松路漫長,居民資產重配加速入市。

2港股為什麽選擇現在崛起

第一,港股行情崛起的重要催化劑是3月27日證監會宣布允許公募基金直接投資港股,3月30日周一恒指跳空高開,拉開港股反攻序幕。

第二,到3月27日,A/H股溢價接近36%,達歷史頂部。

第三,3月底開始,市場風格出現切換勢頭,創業板波動性放大,港股有潛力成為創業板資金第二戰場。

3港股崛起為什麽對創業板沖擊更大

第一,創業板更瘋狂,兩年半上漲330%,PE突破90,個股神話雷區多,證監會此前已經敲山震虎,市場避險情緒驟升。

第二,港股高科技板塊年初至今上漲34%,電訊板塊上漲21%,而同期A股計算機行業上漲110%,對於TMT有天然偏好的創業板資金而言,港股這片處女地機遇遍地。

第三,公募基金倉位從年初至今調整巨大,大盤股比重從30%降至18%歷史低位,小市值組合比重上調至40%,因此大盤藍籌繼續減倉空間不大,中小市值成為動蕩期首當其沖減持對象。

4A股和港股分別如何操作

策略操作上,我們建議布局低估值滯漲藍籌,同時把握港股此輪翻身機會。

從A股操作看,震蕩期建議整體倉位不宜過高;風格上,建議布局今年以來滯漲的低估值藍籌,包括非銀、銀行、建築、地產、機械,優質成長性小票受系統性風險拖累短期震蕩加劇,加倉需謹慎;主題上,尋找滯漲低估值藍籌與國企改革、價格改革、穩增長政策主題的交集。

從港股操作看,在港股通額度搶手的環境下,可以通過投資港股基金抓住此輪機遇,港股/H股ETF與分級基金均已經出現較大程度溢價,但溢價短期下降風險較小,建議選擇溢價相對較低的基金,同時警惕沽空指數基金做多港股策略對於高溢價基金的沖擊。

標的選擇上,建議本階段以消滅A/H股高溢價標的為主線,同時兼顧布局創業板資金偏好的科技板中小票,第二階段可將重點放在掘金港股成長小票,由於港股沒有漲跌幅限制,從消滅溢價到挖掘成長性小票的切換可能快於預期,進入4月以來的幾個交易日已經使A股溢價從136%降至120%,因此,要提前開始布局創業板資金的第二戰場。(民生證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9301

港A股第二波強勢起航!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2160

港A股第二波強勢起航!
作者:格隆匯評論員


今天最經典的段子是:滬市突破4300點之際,望著一撥人懷揣資金瘋狂往里入,另一撥人則快速逃離。兩撥人擦肩而過,互相斜視一番,心里暗念:傻逼啊…傻逼…


我笑而不語,低頭望著手中的港A股!


A股創新高後的爭吵、忐忑、混沌,讓港股的戰略做多機會以及大方向顯得更加清晰和確定——這種確定的感覺很爽:沒有恐懼,沒有忐忑。越跌,越加——因為我很確定港股牛市只是剛剛開始而已。

港A股第一波以“迅雷不及掩耳盜鈴之勢”完成後,跟隨A股出現了調整——這很正常,也很必要。但實話實說,這波調整遠比我預計的時間要短,幅度要小!短短一周時間的調整(這個時間勉強夠第二批誌願軍轉資金),眾人已經開始惜售手中為數不多的籌碼。

從今天恒指的縮量暴漲750點就可見一斑。

諸多跡象已經表明港A股第二波強勢起航。


春江水暖鴨先。對資金最最敏感的券商股,以及之前最為強勢的科網股,已率先扛起沖鋒的大旗(見下面截圖,分別是對市場形勢最為敏感的券商股,以及第一波港A股行情中最彪悍的那批指標性股票——他們往往是一波行情的標簽)。

我再次笑而不語,低頭望著手中的港A股!









投資就是修心,就是如何在一片混沌中尋找到那一絲光明。今天港A股的強勢再起航,其實昨天就已經給出了明顯的信號,只是很多人被周末證監會、央行的連番表演弄蒙了,還糾結在周末的虛擬多空博弈中。


上圖真是這幾天A股市場最好的寫照,分析師們多被玩得精神分裂了——沒幾個人在這種時候還能思路清晰,保持清醒。

所以說預測大市毫無意義。管理層說法隨時可變。

周末三天政策變了三輪。

昨天一天市場變了三輪。

今天又變了。

但就是這種政策頻出,信息混沌,市場幾乎整體精神錯亂的時候,老外們再次顯示出了自己的老辣。這種時候真的不得不佩服老外,姜果然是老的辣,夠狠!明明起晚了,卻還是趕了一個早集:不管市場怎麽變,哪怕是在昨天那種群毆的混沌不堪的情形下,他們還是無比清醒、且堅定的做多港股!

不信?你看!



光昨天一天,金管局就先後兩次註資,合計註資115.6億。這種酸爽根本就停不下來!任爾東南西北風,外資在無比清醒而冷靜地堅決搜集港股籌碼——要知道,這種行為的背景,可是在昨天那種全中國投資者都在猜測到底會高開低走,高開高走,還是低開高走,擲骰子猜方向的“大風沙”天候下啊。

下圖是前幾天的註資情況!

截止到目前為止,本月金管局已經累計投入了近500億港元——這可是基礎貨幣!是日成交勉強沖到了2000億的香港!

除了金管局的連續註資,AH的折溢價圖也是極好的說明了港A股這波再啟動是勢在必行的。在此強烈建議大家關註下面這個公眾號:


每天早上格隆匯都會用這個公眾號來發布格隆匯早報,里面除了全球所有重要財經信息,行業信息,公司公告,港A股100指數走勢圖等幹貨外,就有性感且非常有用的“AH的折溢價圖”,風雨無阻,伴您同行!


上面這個圖非常容易解讀,簡單來說就是AH溢價在130以上,就可以無腦做多港股了!這一點從前面兩個紅色箭頭的位置來看,已經無需再多加解釋,之前的歷史已經很好的證明了。

昨天AH溢價指數又再次悄悄的來到了130的上方,結果迎來的就是今天港股的暴漲。如果說以前由於A股的任性,港股的邊緣化,導致AH溢價在130以上時有發生,那麽在公募南下之後,在港股A股化之後,我大膽預測,將來這個水平的AH溢價將鮮有觸及,提請大家把握當下難得的機會!

關於港股的觀點,大家可以看看下面這篇格隆的經典文章,我就不再重申了。


40:格隆匯“港A股40”指數翻倍;(後面有更新)

400:港交所股價上400;

4000:香港日成交額突破4000億;

40000:恒指突破40000點;

在此我要特別聲明一下:因為考慮到深港通擴容的關系,我們前不久已經將港A股40指數升級成了“港A股100指數”。再次提請大家嚴重關註!該指數中的標的將極大概率是,或者已經是港股通的標的!做這個指數最終目的,一是幫助大家用這些樣本跟蹤港A股整體走勢,另外也是為了幫助大家進行聚焦,提供一種投資的思路,然後盡可能的幫大家初步篩選出更值得關註的公司。



港A股第二波正在強勢揚帆起航,沒登船的可要抓緊了。


我笑而不語,仰頭望著上面的“港A股100指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1221

港股大時代進入第二階段:旗幟鮮明做多匯豐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2258

本帖最後由 jiaweny 於 2015-4-27 08:57 編輯

港股大時代進入第二階段:旗幟鮮明做多匯豐
格隆 港股那點事



“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 ——[清]陳淡然

本輪港股牛市的力度與空間都將“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到目前為止,仍有大量的人把這波港股行情只是看做全球股市都創新高後,資金尋找估值窪地的一種金融共振自然現象:用這種觀點看問題的人,恒指在你的模型框架里最多看到32000點。體現在你的行為上,你會小有盈利就誌得意滿,斷不會有傾全力而擊之,畢其功於一役的魄力與果絕。

兩千年前,項羽破鹹陽,本可乘勢剿滅劉邦定鼎天下,圓滿完成項氏大牛市,但“富貴不還鄉,猶如錦衣夜行”,匆匆引軍南歸。戰略大局觀上的糊塗與短視,令其最終不僅丟了鹹陽,更命喪烏江。

投資一如行軍,戰略大局觀才是將與帥的差距。格隆匯之所以迄今能為市場引導方向和關鍵節點,除了幸運,最大原因,是因為我們始終是“中國出發,全球視野”,我們站得比一般人略高一些——有一定高度,才可以俯視。

新中國建國以來,決定中國歷史命運,能稱得上戰略轉型的只有兩次:

1、第一次,1978年。

當時的背景是意識形態淩駕一切,被孤立的中國封閉而落後,缺資金,缺技術,缺產能,國民經濟頻臨破產……鄧小平1978年執政後,強力打破意識形態束縛,開始改革開放,允許多種生產力形態並存,打開國門,引進外資、技術、觀念、人才。

這個階段的最大標誌與烙印就是“引進來”。核心與主線是資本引進來。

這次戰略轉型,一舉奠定了中國後來30多年經濟高速增持的基礎,中國這個古老的泱泱東方大國重新屹立於世界強國之林,同時也讓類似德國大眾汽車這些積極響應和擁抱這個歷史大趨勢,積極進軍中國內地的外資賺了個盆滿缽滿。

2、第二次,2015年。

當前的背景是,經過30多年以“引進來”為特征的改革開放,中國過往依賴“高投資、高耗能、高汙染、低人力成本”的傳統經濟增長模式已難以為繼,而幾乎在所有行業都集聚了大量的過剩存貨、產能,以及民間剩余資本則找不到需求與去處。習李新政後,經過前期2年的準備,在2015年開始正式實施中國的第二次戰略轉型:推進一路一帶,推進亞投行,推進人民幣國際化,以輸出存貨,輸出產能,輸出資本——其核心本質是獲取強勢國際分工地位,占有和分享全球的資源與需求。

這個階段的最大標誌與烙印是“走出去”。核心與主線是資本走出去。

這次戰略轉型成功與否,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中國未來能否從世界強國過渡到世界頭號強國,漢唐盛世是否重來,還是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甚至泯然眾人。

只許成功,不許失敗。

而且,這個轉型時不我待,必須以國家意誌強勢推進,盡快完成:

5月份,IMF就會開始初步檢討特別提款權的貨幣籃子組成。這個檢討5年才會做一次,人民幣錯過這次入選機會,中國人民幣國際化、輸出資本的戰略將會受到沈重打擊;

6月MSCI會討論決定明年是否將A股納入指數。如果順利入選,將為A股帶來全球上萬億資金,A股牛市維持(請註意,我用的是維持)與人民幣國際化也將順理成章;

最快5-7年後,中國將進入老年社會。

所以,如果不出意外,未來中國資本開放的力度與速度將會令絕大多數人都目瞪口呆:
如果明天開始,所有個人都可以申請QD額度出海投資;
如果下周就宣布深港通;
如果下個月所有國內公募基金都無需借助QD額度,而是隨意按照基金規模自由獲得出海投資的外匯額度……
格隆絲毫不會覺得吃驚:以上這些不在短期內盡快推出,那才是奇怪。

回到本小節的標題:中國戰略轉型,輸出資本的節點、通道與抓手是什麽?

是上海?是A股?
用腳趾頭都能想明白:當仁不讓,是香港。
這就是為何我們會如此旗幟鮮明強烈看多港股的原因:

是國家意誌,是時代需要。
所謂時也,運也,命也!

對於中國這樣一個龐然大物來說,她的戰略轉型不會像擲骰子那樣頻繁與隨意。這次戰略轉型將左右未來20年的中國。所以,這輪港股牛市的力度與空間必將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如果你實在需要一個數字,煩請您複習一下格隆4月12日的文章:關於港股的大膽猜想:40—400—4000—40000。

格隆用偉大的中國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的一句話做本段的結尾:

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則昌,逆之則亡!

港股大時代進入第二階段

如果把本輪港股大牛市看做一部武俠大片,格隆會把本劇劃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物理反應階段(3月下旬——4月上旬)

主角:先期的潛伏者、地下黨與少量嗅覺異常敏感的南下中資誌願軍
配角:外資(洋槍隊、雇傭軍)
武器:格隆匯“港A股”、滬港通標的
劇情:中資、外資互不買賬,物理PK,你買我賣。“國際投資者開始認為香港股票哪值那麽多,北邊的錢來要買,就賣給他。”(港交所總裁李小加妙語)
特征:行情預熱,估值修複,特征是先開槍,再瞄準。滬港通當日南向額度往往早早耗盡,“迅雷不及掩耳盜鈴”,疾風暴雨,兩周內眾多格隆匯港A股翻倍。99%的投資人只是看到了,但既沒摸到,也沒吃到。
格隆匯號召:從今日起,面朝大海,春暖花開,旗幟鮮明做多“港A股”

第二階段:化學反應第一階段(四月中——至今)

主角:外資(洋槍隊、雇傭軍)
配角:絕大多數中資
武器:匯豐控股(0005)為代表的藍籌指標股(這是格隆的個人判斷,如劇情相符,純屬巧合)、部分港A股
劇情:中外資金經過一段比肌肉的“物理PK”後,開始起化學反應。外資不是吃素的,更不是來做陪練的。他們在資本市場的精明老練是絕大多數中資不具備的。第一階段戰略誤判的外資迅速清醒,並開始調集資金,無比堅決的重複一個動作:買入(這導致香港金管局在過去15天內11次向市場註資—見下圖)。這就是港交所總裁李小加所說的“但後來(外資)發現市場規則(玩法)不一樣了,又原班人馬,還將家里兄弟姐妹都帶來了。”
特征:這個階段中資沈迷初期的小勝,機會主義與騎墻主義的壁上觀盛行(周五滬港通額度竟然只使用了5億)。更具糾錯能力與戰略大局觀的外資則開始補倉和布局藍籌股。因此初期行情盤整牛皮。但隨著他們布局結束,更強力的藍籌指標股將迎來第一波強力反彈。而多數中資將會起個大早,趕個晚集,成為本輪藍籌股行情的看客。
格隆匯號召:從今日起,面朝大海,春暖花開,旗幟鮮明做多匯豐控股

第三階段:化學反應第二階段(預估時間為6、7月開始)

中資被動參與第二階段外資主導的藍籌股行情後,雙方資金再次深度化學反應,中資開始“整風運動”,清理思想中的“打平就能出線”、“小勝即安”的保守主義思想。在香港普選政改方案6、7月通過後,正規部隊解放軍開始成建制跨越深圳灣,並迅速重奪行情主導權。絕大多數中資股將迎來真正的春天。

第四階段:琴瑟和諧階段(預估時間為7月或以後,並延續2年左右的時間)

潛伏者、遊擊隊、誌願軍、解放軍、洋槍隊、雇傭軍、大媽軍團統一思想,旗幟鮮明,合力做多中國,做多香港。無論格隆匯港A股,還是藍籌指標股,港股遍地開花。

以上階段分析,純屬格隆杜撰,不具參考意義,僅供參考。

但,請記住這個新階段格隆匯的新號召:

從今日起,面朝大海,春暖花開,旗幟鮮明做多匯豐控股。

為何是匯豐控股

恒生指數指標股不是只有匯豐一家。

格隆為何唯獨垂青匯豐?

是的,外資個頭大,只有騎匯豐這樣的大象,才騎得上去。這是理由。

是的,匯豐是恒指第一權重股,撬動恒指的最好杠桿,非他莫屬。這也是理由。

但最關鍵的理由其實很簡單:看完了格隆前面對行情劇情階段的劃分與分析,你該明白目前仍是中資、外資PK階段,而不是琴瑟融合階段。如果你是外資,你錯過了前面那一整波港A股行情,然後憋著一肚子火,辛苦布局了一批與恒指掛鉤的大盤股,你會怎麽做?

是的,答案只有一個:幹翻匯豐!

用阿基米德的杠桿把恒指撬起來。

格隆先帶各位看看恒生指數的成分股比重表:

(圖片來自恒生指數公司官方網站)

圖中清晰可見,匯豐是恒指第一大成分股,比重高達11.37%。那麽簡單來算,就是匯豐每漲1%,就能撬動恒指30個點!今天恒指28000點,到格隆預計的40000點還有12000個點,不說最後匯豐真扛起半壁江山,匯豐,騰訊,中移動,恒指三劍客,呈三分天下的局勢總是可以的!匯豐分3000點的任務,也就股價翻倍。沒有匯豐這個杠桿,恒指上40000點就是一個夢。要知道目前急萬千寵愛於一身的港交所在恒指里才占2.52%,排在10名開外。就算把港交所搞上天了,恒指也不會有多大變化的!

只要匯豐拉了起來,恒指就必定會漲,只要恒指漲了,港股的大型股(如友邦保險)以及中型股乃至各種股票權證(要知道小票都是沒有權證的)必定也會爆漲!那麽外資必定可以從近兩周布局的大型及中型股中獲得豐厚的收益,而這塊也是恰恰中資布局較少的。

大指數,大資金,大布局,大機會,這才是真正的戰略高度,世界級的玩家!更為可怕的是外資驚人的執行能力!戰略一旦確定,戰術毫不動搖,下圖可見:


更為關鍵的是,現在拉匯豐可比拉港交所容易多了!




格隆另一個鐘情匯豐的是其輪子的佐證。但凡有做輪子經驗的(格隆並不是建議大家做輪子。輪子杠桿高,風險大,投資輪子務必慎之又慎)都知道,輪子對正股是有助漲作用的,因為在一個牛市里面,權證很有可能會成為一個股票上漲的催化劑。理由很簡單,推動股票上漲,權證可以獲得暴利,然後進一步推高股價,形成了一個互動的正向循環。最明顯就是前期港交所(00388)的表現。港交所本月兩度破300元創新高,“天價輪”登場及散戶“刀仔鋸大樹”的心態,令該股認購證交投(昨錄83.8億元)連續兩日超越正股(昨錄67.7億元),為2007年來首見。有初接觸港股的內地股民更把窩輪當正股炒,每每一擲數十萬元買輪。輪商透露,近日有人一口氣買入五六球(五六百萬元)港交所窩輪,幾十萬至上百萬元交易也增多,在“滬港通”開通前,一般註碼只涉及數萬元。”


看完港交所的天價輪,格隆再帶各位看看匯豐平易近人的輪子,你有沒有港交所180元時的感覺:


(格隆再次提醒,舉輪子的例子,只是為了側面佐證匯豐的吸引。輪子投資風險大,務必謹慎。)

在格隆完成了本文後,傳來了匯豐可能把總部從英國遷冊回香港的傳聞。這未嘗不是撐桿跳者放的煙幕彈,但無論如何,經理了罰款風波、換帥風波沖擊的匯豐,真的是最好的撐桿跳杠桿之一。

好了,說了這麽多,格隆在強調一次格隆匯第二階段的號召:

從今日起,面朝大海,春暖花開,旗幟鮮明做多匯豐。

一點反思

格隆最大的優勢,可能是既比較熟悉內資,也比較熟悉外資。過去十幾天,格隆眼看到的是外資源源不斷,洶湧而入!而中資則是起了個大早趕了個晚集。這個的確值得中資反思——事實上我知道不少中資香港的自營部門過去十幾天在大規模減倉——現在很難說減倉是對了還是錯了。但概率上,格隆傾向後者。

第一戰咱們贏的太輕松,果然還是松懈了,當我們還陶醉在勝利的喜悅當中,外資已經在我們的眼皮底下堂而皇之的運兵送糧了,整整過去兩個星期我們卻毫無反應。

中資的投資還是偏機會主義,看看滬港通的額度使用情況就知道了。在這個港股可能是史無前例的機會面前,外資在錯判之後迅速認錯,堅定不移的做多。而我們卻退卻了,猶豫了,明明一開始是居高臨下占盡優勢的。

幾點呼籲

1、請外管局、中國證監會盡快放開個人QD額度,以及所有公募基金的QD限制;龐大的外匯儲備與其被動隨資本撤離而投放,不如主動配置。

這些不放開,人民幣國際化將只是個口號;

2、請港交所解放思維,提供港股免費行情。香港資本市場只有與內地發生“化學反應”,有機融合,才可能引來活水與生命力。行情收費掙的是小錢,算的是小賬,引入龐大的內地投資者才是大局。

放開免費行情,港股成交量將輕松翻倍——這才是大賬,才是共贏;

3、請香港立法會的反對派順應民情,在6、7月的普選政改投票中投贊成票。中國這個泱泱大國的戰略轉型不是擲骰子,未來20年能看到的大機會,只有這一次,香港如果不抓住這次歷史機會,任由族群撕裂,社會原地踏步,於人不利,於己不利,最終必然被邊緣化。

很多時候,投資都沒有最優方案,只有次優方案。

政治也是!

【海外投資,上格隆匯】——中國人做海外投資的最專業平臺

利益聲明:本文內容和意見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作者的信息來源於公開渠道,並經過合理推斷。作者未持有該公司股票。作者提供的信息和分析僅供投資者參考,據此入市,風險自擔!
格隆匯聲明: 本文為格隆匯會員個人文章,不代表格隆匯觀點。格隆匯作為免費、開放、共享的海外投資研究交流平臺,並未持有任何關聯公司股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2042

央行年內第二次降息!(附最全解讀)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2462

本帖最後由 jiaweny 於 2015-5-10 18:14 編輯

央行年內第二次降息!(附最全解讀)
新浪財經

央行母親節發福利,今日17時宣布,自5月11日起,存貸款基準利率均下調0.25個百分點,同時將存款利率浮動區間的上限由存款基準利率的1.3倍調整為1.5倍,利率市場化更進一步!

央行通知全文如下:

中 國人民銀行決定,自2015年5月11日起下調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和存款基準利率。金融機構一年期貸款基準利率下調0.25個百分點至5.1%;一年期存 款基準利率下調0.25個百分點至2.25%,同時結合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將金融機構存款利率浮動區間的上限由存款基準利率的1.3倍調整為1.5倍; 其他各檔次貸款及存款基準利率、個人住房公積金存貸款利率相應調整。(完)

降息邏輯:五月不降息,六月徒傷悲?

五月不降息,六月徒傷悲?

2月降準、3月降息、4月再次降準,如今再次降息,中國人民銀行頻繁地宣布貨幣寬松政策,想想並不會醉,其背後是監管層,甚至是國務院對實體經濟的嚴重擔憂,而這背後直指經濟及就業穩定。

4月17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前往國開行、工行考察。李克強在座談會上提出了一個尖銳的問題:“商業銀行貸款利率普遍在6%以上。可多方面調查的數據表明,企業利潤目前平均只有5%,扣除財務費用之後不就成負增長的了嗎?”

4月23日,李克強考察興業銀行,再次希望銀行切實降低企業融資成本,否則將加劇經濟下行壓力。

總理的擔憂來自於實體經濟的持續走弱。匯豐PMI四月初值跌至12個月最低49.2,上月終值為49.6。匯豐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董事總經理屈宏斌認 為,產出跌至榮枯邊緣,新訂單指數為一年內低點,反映內需疲軟。投入產出價格繼續下滑,通縮風險顯著。數據顯示制造業加速下行。加之此前公布的一季度數 據,經濟增長或已失速。4月20日降準尚需時日方能顯效。經濟下行和通縮形勢嚴峻亟待寬松政策加碼。

“降息無疑對實體經濟是有益的,二季度GDP增速將不低於一季度,下半年增速將高於上半年。”中金所宏觀研究員趙慶明向經濟觀察網表示,貨幣政策的傳導至實體經濟所需時日,上半年的降息降準等政策將在二、三季度開始顯現。

國務院最近通過了對國開行、進出口銀行和農業發展銀行的改革方案。三家政策性銀行的資金會流向國內基建、保障房、出口企業及三農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這些也是政府穩增長的重要領域。

寄望於政策性銀行引導金融之水滴灌實體經濟,進而降低企業融資成本,穩定經濟及就業。這實是無奈之舉,其背後原因在於此前多次的降準降息並未有效降低企業融 資成本。央行數據顯示,2015年3月末,企業融資成本為6.83%,比上年末下降12個基點,比上年同期僅下降50個基點。

這顯然並未能實現決策層的預定目標。然而,此次降息就能有效降息企業融資成本嗎?更為重要的是,雖然央行降息,商業銀行是否願意將資金貸款給實體經濟?這是一個重要問題。

“由於利率市場化的推進,雖然降低基準利率,但存款利率並未降低,而貸款利率則由市場決定,較少受基準利率影響,因此,降息未必起到明顯效果。”上海財經大學 現代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奚君羊向經濟觀察網表示,降息是釋放信號,學術上稱為信號效應,實際上市場對其的反應。央行觀察降準以後經濟走勢如何,效果不是明 顯,才會考慮降息。但其效果主要看市場對降息的反應,如果市場認為較好促進經濟,企業及個人就會增加投資和消費,反之,對投資於消費的作用不大。

不過,商業銀行因為風險因素對實體經濟的貸款頭發有些不積極。

普 華永道近日發布研究報告稱,2014年五家國有商業銀行公司類貸款中,占比最高的五大行業為:1)制造;2)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 3)租賃和商務服務;4)房地產;5)電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這些行業貸款占全部公司貸款的69.24%。七家股份制商業銀行(招商銀行、浦發銀 行、中信銀行、民生銀行、光大銀行、平安銀行、華夏銀行)公司類貸款中占比最高的五大行業為:1)制造;2)批發零售;3)房地產;4)租賃和商務服 務;5)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這些行業貸款占全部公司貸款的71.70%。

但制造、批發零售、房地產三個行業為2014年經濟增長放緩最明顯的行業,反映了商業銀行面臨的信用風險。

“降 息對減輕存量債務負擔確實有好處,對增量債務恐怕效果不明顯,降息也不能降低新發放貸款的利率水平。銀行負債成本不下降,要保持一定的利差水平,貸款利率 很難降下去。”華夏銀行研究員楊馳稱,“一是發揮政策性銀行作用,增加現有政策性銀行支持小微企業發展的職能,通過再貸款、財政資金註資等方式註入低成本 資金定向支持小微企業。二是發揮財政作用,用財政貼息、財政擔保、對不良資產核銷損失進行財政補貼等方式提高商業銀行在三農、小微領域的風險容忍度和放貸 意願。這兩條路,實質上是將部分風險從銀行體系轉移到了財政體系,就看中央政府願不願意了。”(經濟觀察網)

降息對你的理財影響幾何?

銀行理財產品:短期不易下跌

降 息雖然會使得長期資金利率下跌,會帶動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下調。但優選財富高級理財經理陸雙健認為,從短期看,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將會維持相對穩定的水 平,不容易下跌,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第一從銀行理財的投向看,隨著二級市場的火熱銀行理財掛鉤股市的產品在增加,而在二級市場收益率相對高位的狀況下, 低收益的銀行理財難以被客戶接受,所以這類理財產品的收益短期難以下調。

降 準降息繼續給市場資金面帶來相對較為寬松的態勢,市場短期利率將保持在低位,短時間難以企穩回升,對貨幣基金而言,銀行協議存款資產無法為貨幣基金帶來較 高的收益,而債券資產調整能力較強的貨幣基金通過減持表現較好的債券資產可以獲取超額收益。業績表現較為平穩,資產規模適中,並且債券類資產和銀行協議存 款資產配臵較為均衡的貨幣基金將會有更高的收益。

股市:劇烈震蕩

相對於實體經濟,央行貨幣政策對股市的影響或許更為直接。4月20日的降準已令股市連續數個交易日劇烈震蕩。

“對股市必然是重大利好,當然降息後第一天股市是否上漲不好說,可能還會再次表現為劇烈震蕩。” 中金所宏觀研究員趙慶明說道。

房地產:多方受益

降 息無疑會使按揭貸款者收益。降息有利於購房者資金成本降低,將提高市場的購房需求。陸雙健認為,在當前房地產的支柱產業地位暫時無可替代的背景下,從中央 政府到地方政府,今年更加重視房地產對於經濟能夠發揮平穩器的作用。在目前房地產市場資金鏈整體緊張的情況下,貸款利率的下調將意味著開發商融資成本的降 低,緩解資金壓力。房地產的穩定,也將是中國經濟的穩定。從目前房地產市場的表現看,降息之後房地產市場尤其是一線房地產市場再次活躍,房價也出現止跌回 升的態勢,整體來看,在降息的大背景下房地產市場的會再次迎來回暖,但受目前整體庫存以及經濟環境的影響,房地產回暖的持續性和力度有限。

互聯網金融:甄別風險 謹慎投資

聚 愛財CEO任衡認為,由於銀行風控嚴格,降息並不意味著小微企業從銀行貸款會容易。整體而言,降息會增加流動性,對互聯網金融來說是個好消息,可以吸引更 多的投資人,從而吸引更多的資金到互聯網金額平臺理財。但是作為投資人,不能盲目追求高收益的理財產品,在甄選安全平臺的同時,應該分散投資,合理配置期 限和種類,保證自身的流動性和安全性的基礎上力求利益最大化。(經濟觀察網)

魯政委:標誌著貨幣政策調控思路的重大轉變!

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評降息: 這標誌著貨幣政策調控思路的重大轉變:由此前的"穩健"操作轉向實際上的"寬松"。以此支持融資成本的下降和地方債置換。但是,如果降息不輔以流動性的寬 松,利率的下降就很難持續,我由此預計,下一階段央行的政策將是"扭轉",以常態化的降準或PSL壓低3個月以上期限的利率。

華創債券:名義上的降息,實質上的加息

(1)降息的同時,繼續大幅放開存款上限,彰顯了央行利率市場化的決心。看起來降息倒是次要的,利用降息的同時提高存款自由浮動區間反而是本次政策的主要目標。實際上,這也是利率市場化過程的必經之路。

(2)從實際影響上看,存款基準利率盡管下降25bp,但如果考慮活期基準沒有變化,以及存款上浮區間從1.3到1.5倍的提高,實際存款利率反而會較降息前提高10bp。

(3)貸款利率的下行利於房地產貸款利率的下行,因為目前政策對房地產貸款優惠,一般是基準甚至是基準下浮,因此基準利率的下降是利於房地產市場的回暖,中期內對債券市場並不利。

(4)我們知道,存款基準利率決定了表內銀行負債的成本,而本次實際存款利率降息後反而出現了上升,意味著對債券市場反而是利空的影響。而且從央行急切的上調存款上限的態度看,利率市場化的節奏後期有望加快,甚至下一次如果還有降息,可能會宣布取消存款上限,那麽存款基準利率也就名存實亡了。

(5)短期內因為降息,市場做多情緒可能宣泄,但是我們認為本次降息名義上是降息,實質上是存款利率的加息,而且貸款利率的下行利於房地產市場和經濟的恢複,反而對債券市場中期走勢不利,因此我們建議機構不可盲目做多,反而應該利用市場的熱情及時獲利了結。

民生宏觀:降息之後還有降息

①外部實際有效匯率偏高制約出口,內部有經濟下行和地方債務置換,降息緩釋匯率壓力,劍指高企實體融資成本。

②貨幣市場利率迅速下行,銀行間流動性十分寬松,流動性供需缺口已通過降準緩釋,通過價格手段降低融資成本可行,降息之後還有降息。

③存款利率定價範圍繼續擴大,一年期定存最高浮動可至3.3%-3.4%之間,利率市場化再進一步。但實體經濟下行,可匹配的高收益資產供給收縮,預計銀行尋找高成本負債來源動力不強,將存款利率上浮到頂意願不大。

④降息周期下股債雙牛大邏輯未變。房地產基建已成為過去,產能去化壓力凸顯,實體回報率不足意味著居民資產重配+無風險利率下行+債權類資產風險溢價上升並存,股債雙牛仍可延續。

滕泰:降息不是中國版QE

萬博經濟研究院院長滕泰評降息:降息不是中國版QE,是降低社會融資成本在路上。中國經濟下行趨勢未改,各項指標未見好轉,企業實際融資成本仍然是歐美的兩倍以上,持續降息是必要的。目前降息力度仍然不夠,對實體經濟的影響會體現到三季度。單次降息對股市短期漲跌影響是不確定的,但降息趨勢對股市的影響是積極而確定的。

黃文濤:如果這都不算愛 央媽心里好悲哀

一,降息如期而至,降低社融成本決心昭然。背景是通縮警報未解除。PPI連續38月為負,超過亞洲金融危機時期記錄。產能過剩未緩解,需求疲弱和國內大宗商品價格低位,決定了工業領域通縮還將持續幾個季度。通縮是2015年最大風險,而不是通脹。維持全年CPI為1.5-1.6%的判斷。CPI進入1時代。

二,實際利率高企制約投資與消費。需要降低名義利率方能破解困局。經濟下行壓力很大,維持至少三季度經濟才能短期企穩之判斷。降息之路並未結束。

三,利率市場化接近尾聲,在降息降準周期中,銀行資金成本是下降而不是上升(見專題報告)。有利資產端收益率下行。

四,未來存準率將降至10%左右的常態化水平。考慮到銀行風險管理,需求下降,可能出現寬貨幣,緊信貸格局,有利債市。

五,基本面政策面護航,貨幣市場利率低位,牛陡行情將繼續演繹。如果這都不算愛,央媽心里好悲哀。

海通宏觀:擁抱股債雙牛

海通宏觀姜超、顧瀟嘯【流動性觀察】:不QE必降息,擁抱股債雙牛:

當前經濟整體低迷,高利率是主要風險,6.8%的貸款利率遠高於5.8%的GDP名義增速,意味著亟需降低利率,緩解企業高融資成本風險。

央行1季度貨幣政策報告稱物價或長期低位運行,擔憂實際利率上升,同時稱無須以量化寬松的方式大幅擴張流動性水平,則意味著在傳統降息降準等政策方面進一步加大力度,我們判斷未來降息仍有4次以上空間,準備金率或將降至10%以內。

當前居民財富正從存款、房產轉向金融資產,而持續降準降息將強化利率下行趨勢,股債雙牛成為中國去杠桿的最完美路徑,金融大時代已經來臨,也值得盡情擁抱。

海通債券姜超/周霞【利率債觀察】降息周期延續,堅定債市牛陡:

本次降息後,一年期貸款基準利率下降25bp至5.1%,一年期存款基準利率下降25bp至2.25%,考慮上浮50%的存款利率上限約為3.3%,貸款利率下行或仍受制於存款利率波動。

3月降息後,央行5次下調逆回購利率+大幅降準,引導短端利率顯著下行,泰勒規則回歸,貨幣利率正式進入2%時代,流動性無憂。

貨幣利率低位有助於債市短端表現,堅定債市牛陡行情。前期短融收益率已大幅下行,預計3-5年期利率債品種收益率有望順應下行,下調3年期國開債收益率區間至3 %-3.5%。

債券長端雖受制於國內地方債供給及油價反彈,但降息才是大方向,下調未來3個月10年國開波動區間至3.4%-3.8%。

南方基金 :從兩方面有利於A股市場

南方基金降息點評:央行決定5月11日起存貸款對稱降息0.25%,降息時間和幅度符合市場預期。近期統計局公布的一季度和四月份經濟數據不佳,促使央行采取降息的措施來刺激經濟增長,這次降息是非常及時和必要的。預計二季度我們經濟增速有望見底,下半年緩慢回升。在經濟轉型期,經濟增速難免出現一定程度下降,因為舊有的一些增長引擎逐漸減弱,而新的增長方式還要摸索,我們要適應這種經濟“新常態”,用時間換空間,找到新的經濟增長方式。

降息從兩個方面有利於A股市場,一方面降息降低了企業融資成本,有利於一些利率敏感型行業,如房地產、汽車、基建、一般工業等,提高這些行業盈利能力,一方面降息降低了股票的要求回報率,提高股價。近期大盤出現大幅震蕩整理,預計本次降息會促使大盤在權重股帶動下大幅反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4441

科網股第二波 挖寶移動支付正當其時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2541

科網股第二波 挖寶移動支付正當其時
作者:格隆匯 天成


這兩天,相信看到港股科網股走勢的人必定難以壓抑亢奮的心情:網龍作為帶頭大哥振臂一呼(短短5天,股價翻倍),其余弟兄紛紛跟上(354、1297、400等),就連科網股大象騰訊也借著財報超預期的東風,今天直接幹了近3個點,毫無疑問科網股起來了!

記得3月24日,格隆匯號召大家做多港A股時,也是由網龍、金山帶頭,打響了港A股革命的第一槍,此後一波浩浩蕩蕩的港A股行情就此起航,而這一次,網龍又以領袖之風帶領部下將領開始了科網股第二次起義,這對於投資港股的小夥伴們無疑是不可錯失的機會。

帶頭大哥網龍走勢

那麽,問題來了,如此波瀾壯闊的第二波高潮,我們可以選擇哪些標的呢?鄙人不才,看好移動支付。

移動支付,待挖掘的巨大寶藏

關於移動支付,格隆大師去年其實就已經對整個行業有過非常詳細的分析,如果你對此有濃厚的興趣,可以在格隆匯公眾號的精華文章列表里找到。這里,因為篇幅有限,我就不對一些細節展開過多敘述,而只是把其中的邏輯梳理清楚,讓你領略其中蘊藏的巨大機會。

1、支付風越吹越烈

看下列幾則消息:

    (1)沃爾瑪聯合阿里推超市移動支付

    (2)蘋果正在與中國的銀行和阿里巴巴探討在中國推出蘋果的移動支付系統

    (3)銀行卡清算市場6月1日起將放開,銀聯12年壟斷終結

    (4)騰訊繼續利用微信推廣移動支付解決方案


隨著政策的放開,以及互聯網巨頭們布局加快,支付風已經越吹越烈。特別是6月1日清算市場的放開,將極大的促進第三方支付的市場化進程,到時群雄逐鹿,必有一場好戲上演。


2、移動支付增長內在邏輯梳理(引自格隆老大的文章)


要從一定高度理解移動互聯網會顛覆和吞噬一切。未來人類的一切都將在網上實現,也必須在網上實現,脫離網絡者,無論是人還是生意,都將被淘汰。人類活動不外乎信息流+物流+資金流,要順利把這三流在網上實現,移動互聯網必須有三根支撐柱子:移動智能終端+高速網絡(4G)+移動支付。目前前兩根柱子已經搭建完成,移動支付這個環節必然成為各方全力推進和角逐的兵家必爭之地,銀聯與運營商,財付通與支付寶相互拼得火熱,正是基於此。

(1)、移動支付是移動互聯網大廈的三根柱子之一(移動智能終端+4G網絡+移動支付),也是在網絡上完整實現“信息流+物流+資金流”三流的必須載體,為兵家必爭之地;

(2)、移動支付是塊超級大蛋糕。移動支付的盈利模式簡單而言就是借助互聯網大幅度降低“信息流+物流+資金流”三流的實現成本,並從節約的成本中截取一定收益。這部分收益巨大而持久,所有身處移動支付行業中的公司都將獲益;

(3)、移動支付實現的軟硬環境仍遠未臻成熟,行業才剛開始加速,未來空間巨大;

(4)、移動支付三條路徑,分別為銀行路徑、第三方支付路徑、以及運營商路徑。其中銀行路徑最為成熟,第三方支付路徑發展最迅猛、運營商路徑想象空間最大。


3、數據為證:行業高增長


唱的再好,不如數據來得直觀,事實勝於雄辯。

(1)移動支付行業火熱,去年體量同比增長近四倍

2014年,第三方移動支付市場交易規模達到59924.7億元,較2013年增長391.3%,繼續呈現出較高的增長狀態。而2013年,第三方移動支付的增長率達到了707.0%。移動支付已經連續兩年保持超高增長。

來源:艾瑞咨詢

(2)競爭格局:支付寶穩占鰲頭,財付通擴張市場份額


2014年中國第三方移動支付的市場集中度更加明顯,支付寶、財付通兩家企業占據了93.4%的市場份額,其中支付寶的市場份額為82.8%,財付通的市場份額為10.6%。在移動支付時代,不同於傳統的第三方互聯網支付的是,同時擁有龐大用戶群和應用場景的互聯網企業掌握了絕對的市場份額優勢。從網購支付通道慢慢成長起來的支付寶,在支付用戶量級、黏性和場景鋪設的速度和力度等方面都保持遙遙領先。財付通憑借微信支付騰飛,在用戶和支付場景方面有了質的飛躍,前景值得期待。

來源:艾瑞網

挖寶行動開始,挑挑哪些是寶藏

移動支付雖是一座大金礦,但要挖掘到真金白銀,還得精挑細選,仔細篩查,下面我來挑挑那些移動支付領域的大寶藏吧:

1、中國支付通(8325):擁有雙牌照(預付卡牌照+互聯網支付牌照)

這兩天這股的走勢也是兇猛,且今天有公告稱:於雲南省、南亞及東南亞合作開發跨境電子商貿及互聯網金融業務訂立中滇戰略合作協議。

其價值在於它的牌照稀缺性和互聯網金融業務的想象空間。

中國支付通走勢

優勢所在:

1. 全國性預付卡牌照(全國僅6張),預付卡牌照可同時從事互聯網第三方支付業務;

2. 成功完成智能雲POS機(KoolPOS)產品,並開始線下部署;

3. 已獲得多家行業巨頭的合作機會

4. 為C 端用戶和 B端商戶提供小微金融服務

5. 互聯網金融信息服務平臺值得期待


2、中國創新支付(8083):虛擬預付卡+互聯網支付牌照


投資邏輯:

1、首家獲得虛擬預付卡牌照

2、具有二維碼支付優勢


中國創新支付前身為矽感科技,是做二維碼光電識讀技術起家的,其緊密矩陣碼(簡稱 CM碼)、網格矩陣碼(簡稱 GM碼)被工信部定為二維碼國家標淮,具備大量商業應用前景。目前為止,真正完整做過二維碼支付業務的只有三家公司:支付寶、財付通、高匯通(中國創新支付全資子公司) 。

3、移動支付“父子”:高陽科技、百富環球

看移動支付,必然不能忘記高陽科技和百富環球這對“移動支付父子組合”,高陽科技是中港上市公司中唯一一家具備性感的持續性收入模式的第三方線下收單支付龍頭企業,百富環球則為全球第3大及全國最大POS終端方案供貨商。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高陽科技前2年收單業務被暫停,今年3月20日剛剛獲得央行準許,重新放開收單業務,所以未來其業績大概率會很靚麗。

更多細節內容,參開格隆匯之前文章《高陽科技:最大枷鎖打開,即將乘風而起的“港A股”》。

移動支付:兵家必爭(大前景+大故事+大蛋糕),你還等什麽?

BAT巨頭們早已意識到,移動支付入口乃必爭之地。阿里和騰訊布局的滴滴和快的已經合並,未來可能還有美團和大眾,或者更多,然而有一點可以確定,支付寶和財付通是絕然不會牽手的,因為作為各自生態鏈中的支付閉環,誰掌握了這個核心,便是扼住了對方的咽喉。

未來,移動支付有前景、有故事,可以唱的很大,所以,你還等什麽?港股科網第二波,且挖且布局吧。

利益聲明:本文內容和意見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作者的信息來源於公開渠道,並經過合理推斷。作者持有以上公司股票。作者提供的信息和分析僅供投資者參考,據此入市,風險自擔!

格隆匯聲明:本文為格隆匯會員個人文章,不代表格隆匯觀點。格隆匯作為免費、開放、共享的海外投資研究交流平臺,並未持有任何關聯公司股票。轉載本文,請務必註明來源“港股那點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5349

港交所:“同股不同權”三季度進入第二階段咨詢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6/4634659.html

港交所:“同股不同權”三季度進入第二階段咨詢

一財網 秦偉 2015-06-19 19:26:00

在錯失阿里巴巴後,去年8月29日,港交所提出就同股不同權進行市場咨詢,首階段僅推出概念文件,今年第三季度或第四季度初向市場發布建議草案,正式展開第二階段咨詢。

香港同股不同權咨詢最早將於今年第三季度進入第二階段。

6月19日,港交所(0388.HK)宣布不同投票權架構(即"同股不同權")概念文件的咨詢結果,市場支持修訂《上市規則》來接納同股不同權進行第二階段咨詢,港交所將於今年第三季度或第四季度初向市場發布建議草案,正式展開第二階段咨詢。

所謂同股不同權,即允許股份持有人擁有與其持股量不成比例的投票權。在錯失阿里巴巴後,去年8月29日,港交所提出就同股不同權進行市場咨詢,首階段僅推出概念文件,征詢市場是否支持就同股不同權問題再做進一步討論。

“同股不同權架構不應在所有情況下的適用,我們現在正考慮建議“一股一票”應視為常規,但某些公司可在某些情況下或者某些規定限制下,采用同股不同權。”港交所監管事務總監兼上市主管戴林瀚表示,並不預期同股不同權在香港變得普遍。

港交所認為,是否推行同股不同權是影響到香港競爭力的關鍵因素。咨詢結果顯示,市場雖總體贊同推行新架構,但認為同股不同權架構應有特定適用範圍,即應僅限於新申請上市公司,且限於特定類別的公司。

針對首階段咨詢結果,第二階段的咨詢文件還會納入另一個議題,即討論采用同股不同權框架的企業來港第二上市相關事宜;同時,港交所還將咨詢市場,是否應在一定程度上放寬目前對於“業務重心”在大中華地區的公司作為第二上市的限制。

有條件推行

因阿里巴巴上市在香港掀起就同股不同權的熱議之前,香港多年來一直奉行“一股一票”的原則,過去25年來,《上市規則》明文禁止、限制不同投票權架構。

港交所去年推出的概念文件,首次向市場拋出是否需要做出改變的問題,在咨詢中,會計師事務所、保薦人公司/銀行、律所和上市公司均認為,港交所應在某些情況下允許上市公司采用同股不同權架構,基金經理則有一半表示任何情況下都不能允許同股不同權架構。

港交所總計收到200份回應,國際大型基金貝萊德、富達、安本亞洲均表示反對同股不同權。李嘉誠旗下長江實業表示反對,“一股一票的原則應當維持,因這是香港許多有關投資者保障的企業管治常規背後的重要原則,也普遍認為是對股東公平和平等的措施。”

對於同股不同權架構的適用範圍,市場認為應有多方面限制,包括僅適用於新申請上市的公司,同時港交所應采取反規避措施,防止上市申請人規避限制;同股不同權架構的適用範圍不應只適用於個別行業或者創新型公司;采用該架構的公司應當具備一些預設特征,並符合較高的資格標準。

不過,市場認為,港交所不應只在“特殊情況”下批準同股不同權架構的公司上市,因為這一規定事實上反而會禁止同股不同權公司上市。同時,市場認為同股不同權不應在創業板、其他板塊或專業板上市,但應以其他方法,如在股份名稱上加標記以示區分。

對於這類公司,市場普遍認為應有更多監管要求,例如為保障投資者利益,同股不同權公司須強制遵守美國采用的多項限制。市場此前還曾擔憂香港不具備美國的集體訴訟機制,但咨詢結果顯示,集體訴訟並非實行同股不同權的先決條件。

“回應者中有一些提出美國監管環境與香港不同,我們也有收到律所的回應,他們更熟悉集體訴訟機制。美國的集體訴訟機制大部分情況下是針對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問題,而非同股不同權相關問題,因此我們認為沒有必要在香港引入同樣的法律制度。”戴林瀚指出。

市場認為,在推行同股不同權的同時,還應增加四項保障措施,包括咨詢收購委員會意見,研究同股不同權對《收購守則》意味著何種改變,同時限制權利的範圍,包括轉讓限制、最低持股權益規定等,在信息披露等方面做出相應調整,並加強獨立非執行董事的角色。

或放寬中企第二上市限制

下一步,港交所將就同股不同權制度的細節特征以及首階段咨詢中提出的其他問題進一步咨詢市場意見。

戴林瀚表示,第二階段咨詢草案討論的要點的包括,同股不同權是否近限於新上市申請人;在目前主板上市的資格條件之外,是否增加非常高的預計市值測試;如何定義“加強適當性”要求,即港交所如何識別合資格公司的特征;如何限定在任意情況下,只有哪些人可持有不同投票權,以及這類持股人在公司上市前可持有的股權比例。

港交所目前不允許“業務重心”位於大中華區的公司在香港申請第二上市,評估“業務重心”的標準包括總部所在地、營運所在地以及管理人員的國籍等。

除此之外,咨詢草案中還將就一系列保障措施進一步討論。包括同股不同權的形式是否僅限於不同股份類別;認可的不同投票權受益人是否須符合一些要求,如上市後須維持最低持股量;是否將不同投票權受益人納入《上市規則》下的“關聯人士”;采用同股不同權架構的公司是否須在股票名稱上有特別標示,是否要清晰持續地披露同股不同權架構的有關資料,以及是否要詳細披露不同投票權持有人表決的具體資料。

有關公司是否須要加強企業管治也是咨詢草案的討論內容之一,相關措施包括獨立非執行董事和合規顧問的角色,是否成立企業管治委員會,以及與股東溝通的要求。

編輯:彭潔雲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9988

為什麽以色列會成為矽谷第二?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5/0625/150076.html

黑馬說:無論是在東方還是西方,創業已經成了這個時代年輕人追捧的最酷的事業。在這波創業大潮中,除了世界的創業創新的中心——矽谷之外,很多新興的創業區域開始崛起,並取得耀眼的成績,包括有矽谷第二之稱的以色列,中國的北上深等。

維基百科做過統計,英文詞條中被編輯頻率最高、最具爭議的就是以色列。但之前媒體關註的主要是巴以沖突,中東局勢等政治局勢。近些年,隨著本國科技公司的不斷崛起,以色列已經是中國媒體出現頻率最高的國度之一,同時包括BAT在內的資本也開始進入以色列,這一切透露出一個信號:以色列來了。

作為彈丸之地,建國不足70年的以色列如何快速崛起?號稱第二矽谷的以色列究竟做了什麽?以色列創業環境和政策和其它國家有何不同?

文 | 
習婉鈺、南七道
 

群星燦爛的創業國度

以色列的創業公司和投資的特點可以總結為:數量眾多,投資密集,專註技術,快進快出。根據MappedinIsrael等網絡數據顯示,以色列目前約有5000家高科技初創公司。最近5年,每年的平均增長數量為927家,年均增長率為10%。對於人口只有800萬的小國,、平均每天就有2到3家創業公司成立,每1600人中就有一個開公司。以色列被稱為創業者聚集的國度,一點不誇張。
 

\2010-2014以色列初創公司數量統計


根據以色列IVC咨詢公司的數據,以色列到了2014年,與創業公司相關的風險投資進入了突破性的一年,全年共有688家創業公司獲得本土以及全球範圍的融資,總額達到了34億美元。與全球創業最活躍的美國比對:美國2014年高科技創業公司投資額達到470億美元,但是以色列國土面積僅為美國的0.5%,人口為美國的2.7%,以色列高科技創業公司吸引到的風險資金卻超過了美國的7%。

根據IVC咨詢公司提供的資料,以色列創業公司主要包括7個大領域,其中IT及企業軟件類,主要是指較傳統的IT公司,特別是從事網絡安全類的信息技術公司;而互聯網類,包括互聯網應用、互聯網設備、在線廣告、電子商務、在線媒體等。根據近4年的統計數據,可以看到以色列的互聯網和生命科學領域加速活躍,風險資本大都投入到了這兩個領域,通訊行業逐漸降低,而IT及網絡安全方面的投資情況保持相對穩定的狀態。
 

\2005-2014年以色列高科技公司各行業融資比例統計
 

2014年,互聯網行業總融資額達到9.5億美元。在年度融資額最高的10個高科技創業公司中,互聯網初創公司占到一半,IT大類占到60%。其中,ironSource為軟件及APP分發商,其基本模式類似於華軍軟件+應用商店+精準廣告平臺的合體,於上一年融資八千多萬美元,2010年成立至今僅有的兩輪融資總計超過1億美元,成功躋身矽谷“10億美元俱樂部”。

以色列大多數互聯網公司的共同點均為技術驅動型創業公司,而非產品導向型,較少對商業模式進行深度探索,這是以色列互聯網行業的典型特征之一。

在IPO上市方面,以色列創業公司主要選擇三個地方,美國、歐洲以及以色列。根據近10年總體上市公司數量,本土上市的創業公司占46%,美國為30%,剩下的一部分則選擇歐洲上市,然而美國上市獲得的總融資額遠超過本土及歐洲市場。根據美國NASDAQ數據顯示,目前以色列NASDAQ上市公司數量為76家。有很有意思的現象,華爾街日報的VentureSource做過一項研究,對比了各國創業公司從獲取種子期投資到退出之間的時長,以色列初創公司平均只發展了3.9年便快速退出,與此相比,德國為4年,英國為6.4年,法國為6.6年,而瑞典創業者則等待9年的經營與發展後才選擇退出。
 

\2005-2014年以色列公司IPO並構圖表
 

以色列1948年建國之初,由於缺水等,自然環境惡劣,資源匱乏,以色列不得不投入大量的精力和財力來進行農業和工業技術性改造,這些科技創新促進了經濟的發展。從1990年開始,以色列開始實現溫和的資本主義政策,經濟開始複蘇,同時大量蘇聯移民湧入,促進了社會活力。這一階段開始,以色列高科技行業開始興盛,國有企業開始私有化,60年間實現經濟50倍增長。根據相關學術研究數據,2011以色列出口占GDP收入43%,其中工業出口占57%,這部分中47%來自於高科技收入,32%為中高科技,16%為中低科技,5%為低科技。

2010年以色列人均風險投資額為170美元,美國為75美元。主要高科技工作者為軟件硬件工程師約5300人,銷售4200人以及營銷人3700人。國家對科學技術的研究與開發方面的投入每年都占國民生產總值的3%或以上,這一水平,比多數工業發達國家都高。以色列發展高科技的一個重要途徑,是通過中小型創業公司自主研發,創業公司吸引到的國際風險投資也促進了部分GDP增長,1999-2002年以色列高科技創業公司吸引到的國際風險投資占GDP的0.6%,居世界第一。所以,“創業”給以色列的現代經濟貢獻了不少力量,也使得整個國家能夠在資源貧瘠的條件下得以生存發展。
 

\1999-2002各國高科技公司獲得國際風投占GDP的百分比


以色列為何成為創業國度?

猶太創業者由於民族文化、發展歷程等,造就了他們熱愛創業、用於拼搏的共同特點。由於猶太民族的特殊性,他們的基因里就流淌著創業的DNA。在歷史上,由於戰爭等原因,猶太人被迫離開自己的國家,分散到世界各地,其身份都是“外來移民”。他們需要生存,有掙錢養家的需要,這種被稱為“生存型創業”。無論是早期流散在外的猶太後裔,還是以色列建國後的猶太移民,面對的都是一種重頭再來的生活,而創業是能夠讓他們"絕處逢生"的機會。以色列“連續創業者”的比例是10%,是矽谷(5%)的2倍,其中一個原因之一便是根治在猶太文化及教育中,對有所成就,力求卓越,得到社會肯定的動機。

猶太文化中鼓勵“特立獨行”,所以年輕人不願默守陳規,並總有創新的思路,創造與眾不同的新事物。所以很多人選擇創業也就順理成章。歷史上猶太民族歷經磨難,即便建國之後也處於資源匱乏四處臨敵的環境中。因此在困難的生存環境中,以色列不得不通過冒險激進的方式創造更好的生存條件,正如索爾·辛格所說,以色列的冒險精神是被“逼”出來的。猶太人認為每一次創業與創新都是一種風險試錯,而他們更多看重的是創業可能帶來的獲得,而非失敗可能帶來的損失。

同樣也因為民族的歷史遭遇,使得猶太人明白成功的不易,因此允許失敗的存在,家庭社會對於個人的失敗也不會進行過多的批判。因此在這種情境下,年輕人能夠以輕松地心態去嘗試新的事物,對於失敗也相對平和並保持相對樂觀的態度。

除了歷史和民族文化的因素外,人才的匯集也是以色列能夠快速崛起的重要原因之一。以色列的開國人士是曾經分散流居在世界各地的猶太後裔,這些猶太後裔在開創新國家之前,就已經在商業與科技創新領域取得傑出的成績。猶裔學者Tsvi Vining提出,創業國度的現象與精神,不僅始於以色列建國,更是貫穿著整個猶太經濟史。

猶太創業者有三類。一類為18~19世紀的移民創業家,如聯合利華、高盛、彭博社、CK、Ralph Lauren等企業,均由流散在世界各地的猶太後裔建立。第二類為當代網絡科技創業家,如谷歌、Facebook、甲骨文、戴爾、LinkedIn等企業,並大都位於矽谷。第三類是以色列本土創業家,可稱為戰地創業家,如網絡安全行業的CheckPoint,通訊行業的RAD等,也是現在最活躍的一批猶太創業者。

以色列何時被稱為“創業的國度”呢?以色列人普遍認為是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的,一批高科技創業公司,特別是IT類初創公司紛紛成立,同時政府牽頭發展促進以色列的投資環境,以逐漸形成一個活躍的科技創業生態系統。

而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商學院做了一項研究,尋找創業國度的源頭,即以色列第一家真正意義上的並且取得成功的高科技初創公司。認為RAD集團是以色列第一家高科技型創業公司,其最早從事IT硬件產品研發與制造。而RAD創始人Zohar Zisapel也被普遍認為是以色列現代創業之父,或者說是以色列的比爾蓋茨。90年代開始,Zohar在自己的創業公司內部孵化新的創業公司,被稱為是以色列第一家孵化器雛形。RAD孵化出了100多家創業公司,培養出6個上市公司,從90年代開始激勵了很大一批年輕人。因此RAD也被稱為是以色列最大的高科技發展引擎。同樣的現象在矽谷也有案例,“PayPal黑幫”就是最好的例證之一。國內的網易系、搜狐系、騰訊系等也是同樣的例子。

另外,以色列政府政策上的巨大扶持和幫助起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從幹預政策涉及範圍從政府資助、貸款及擔保項目到稅收優惠等。以色列於2011年頒布了“天使法”(angel law),鼓勵早期的投資行為。符合資格的投資者,如果投資於本土的高科技企業,就能減免相應額度的稅款。同時針對符合相應要求的高科技公司,政府將資助1/2的研發經費,而針對創業公司,政府將資助2/3的經費。此外,以色列政府成立了數十家孵化器,對創業公司可提供85%的研發費用。

為了在全球吸引優秀人才,以色列專門設立了移民吸收部。在移民吸收部中設立科學吸收中心,為科技移民提供就業方面的咨詢,並向用人單位提供補助,開始兩年用人單位只須支付科技移民工資的15 %—20 % ,其余的80 %—85 %由科學吸收中心支付。另外,一些團體和協會也為促進以色列的科技進步發揮了很大作用。如以色列科學與人文學會由60 名以色列最傑出的科學家組成,該學會負責管理以色列國家科學基金,積極向國內外募集資金資助基礎研究。


以色列發展局限及中以關系

雖然以色列看上去形勢一片大好,但是在本土,也有人提出了質疑和反思。Uri Goldberg在其著作《創業國度的未來》(What’snext for the startup nation)非常犀利的指出以色列的種種問題,其中最主要的一個問題:以色列小型創業公司太多,雖然號稱矽谷第二,但從未出現過如矽谷一樣領導世界的大企業,這樣的現象也引起了以色列方面的關註。

一方面,小企業雖然具有靈活應變且具有較強創新能力,但是較小的規模影響了國民生產效率。Uri指出創新不僅僅是提出一個想法開一個公司,而是不斷地反複試錯,而小的初創公司則很難應對這些困難。而關於小型創業是否能夠提供更多就業機會的問題,統計數據顯示,初創公司們成立第一年會比大公司提供更多的崗位,而一年之後初創公司通常職位有限,能夠提供的崗位數量以及崗位增長率都低於大公司。因此,一旦社會遇到外部風險,小的初創公司很難堅持下來,類似希臘、葡萄牙等中小企業為主的國家,將產生多米諾效應難以快速恢複。

另一方面,以色列青年深受猶太文化的影響,大多選擇獨立闖蕩,自己創業,這就造成了一部分優秀的人才快速流動。大家都喜歡“各自為政”,自立山頭。因此,這也是以色列難以有大企業出現的一個原因,由於以色列本地市場的局限性,擁有先進技術的以色列創業公司,客觀上需要走出去。而中國市場廣闊,同時在中國政府高度鼓勵創業的大背景下,更多中國資本向外尋找創新技術,因此中國成為以色列一個重要的海外資本來源。根據IVC的統計數據,以色列每一個來自歐洲的投資者,對應了10個來自中國的投資者。中國至今已經投資了80多家以色列高科技創業公司,相比2011年增加了88%。

根據以色列經濟部粗略計算,中國在過去三年對以色列的投資額從零上升至四十億美元,特別是中國巨頭BAT開始深入布局以色列高科技創業公司及基金公司,並成為美國投資者的強勁對手。諸多以色列創業者也越發開始關註中國市場,盡管有仍然諸多文化上的差異,但是隨著越來越多的交流與合作,預期未來還會有更多動作。\版權聲明:本文是南七道“全球創業城市系列”的第二篇,由習婉鈺和南七道合作完成。習婉鈺,南京大學在讀博士,曾留學以色列,公眾號:習婉鈺Betty。南七道,微言互動創始人,公眾號南七道。文章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i黑馬觀點與立場,i黑馬版權所有,如需轉載請聯系zzyyanan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