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永不忘卻的股災回憶:2007年,斷裂社會的牛市咆哮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2727

本帖最後由 jiaweny 於 2015-5-28 19:27 編輯

永不忘卻的股災回憶:2007年,斷裂社會的牛市咆哮
作者:袁劍


2007年的中國金融之嘯

對於企業來說,資本市場就像是一種神奇的催化劑,可以在瞬間將公司價值成倍放大。2007年,資本市場點石成金的魔術在A股市場連串上演。2007年7月25日收盤之後,中國人突然發現,他們已經擁有了世界上最大的銀行。在這一天,中國工商銀行的市值一舉超過花旗集團成為世界上市值最大的銀行。這個在幾年前還被所有專家認為無可救藥,行將倒閉的國有銀行一夜之間老樹新枝、容光煥發,讓人有隔世之感。更讓人啼笑皆非的是,歐美投資者在中國工商銀行等國有銀行改造過程中的投資,浮盈已經達800億美元,遠遠超過他們在次級債中500億美元的損失,果然是西方不亮東方亮。

2007年2月27日,中國的農歷年長假之後的第二個交易日,中國股票市場用一根跌幅達9%的巨大陰線震撼了全球投資者。受此驚嚇,隨後開盤的全球其他主要市場紛紛以暴跌收盤。所有的人都在問:中國出了什麽事情?按以往的慣例,在中國這樣一個受政治和政策影響極大的股票市場上,只有某種驚人的政治變故或政策轉向,才會導致這種異常走勢。

這次奇異的暴跌,不過是宣告了一次金融大爆炸的開始。它實際上是在提醒全球投資者:把目光集中到中國來吧,這里才有最精彩的資本故事。

果不其然,在隨後不到一年的時間中,中國股市用令人驚駭的表現上演了一場大爆炸式的金融創世記。

所謂大爆炸是指那種突然間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簡單結構到複雜結構的突變過程。以這個視角觀察,2007年的中國金融尤其是資本市場的確呈現出一種開天辟地的創世意味。雖然2008年的北京奧運還未開始,但一場不宣而戰的金融奧運似乎早已經開場,在迄今為止的競賽中,中國毫無爭議地獲得了金牌第一。

在過去的一年中,中國股市從2700點漲到最高的6100點,漲幅名列全球各主要資本市場之首,如果將時間再往前延長一年,漲幅更高達500%。在指數急劇攀升的同時,中國股票市場的總市值也急速膨脹。

在中石油上市的當天,中國股票市場總市值與GDP的比例達到創紀錄的1∶6∶1。這個比例與成熟市場經濟國家已經基本持平,甚至略有超出。這一比例在短時間內的急劇上升,表明中國經濟的證券化比率已經出現飛躍式成長。不過,指數的大幅上漲以及市值的快速膨脹都遠遠不足以描述2007年的中國金融變局。

對這種大躍進式的金融爆炸,中國一位共同基金經理的數據似乎更能說明問題。他說,中國共同基金從零到1萬億用了將近8年,而從1萬億到2萬億只用了半年,而2萬億到3萬億更只用了令人匪夷所思的區區3個月時間。

與共同基金的膨脹相適應,中國投資者人口也開始迅猛擴張,潮湧而來。在2007年,中國股票的開戶人口達到1.2億。在中國的城市中,我們已經經常可以聽到普通投資者熟練地談論諸如“漂亮50”之類的投資歷史,在這背後,實際上是中國普通民眾中一種彌漫著的財富夢想。雖然中國投資人口占城市人口的比例還遠遠低於美國等國,但它的急速擴張釋放出的一個強烈信號則是:在中國城市,金融正在成為一種日常生活方式。

事實上,正是這種極具傳染性的生活方式,為中國資本市場未來的潛在容量提供了基礎。

2007年,中國資本市場的巨大胃口已經初露崢嶸。一個具有重要意義但一直被人忽略的數據是:中國的IPO融資不僅遠遠甩開了其他新興市場,而且也一舉超過了紐約與倫敦這樣的世界級金融中心。2006年以來,A股市場的IPO融資額甚至超過了紐約與倫敦兩大交易所的總和。

這個超級的融資能力強有力地說明了:中國資本市場的廣度已經大大拓展,正在逐漸成為全球資本的主要提供者,它同時也在提醒那些老牌金融中心:憑借其內部市場的巨大潛能,中國資本市場已經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新興市場,而是一個可能在未來給他們帶來無數煩惱的競爭對手。

這一切,雖然與中國在高基數上不斷高成長的GDP相匹配,但從一個邊緣性的,甚至一直淪為笑柄的小型資本市場一蹴而就,的確讓人相當驚訝。在私下里,有人曾經預測,隨著中國資本市場股權分置改革的完成以及A股市場的迅速國際化,以中國大陸黑洞般的經濟規模,香港股票市場將被逐漸邊緣化甚至A股化,但人們沒有料到的是,這一天竟然如此迅速地到來。在2007年,香港恒生指數的走勢對A股幾乎是亦步亦趨,毫無疑問,這個趨勢還僅僅是開始。

對於企業來說,資本市場就像是一種神奇的催化劑,可以在瞬間將公司價值成倍放大。2007年,資本市場點石成金的魔術在A股市場連串上演。2007年7月25日收盤之後,中國人突然發現,他們已經擁有了世界上最大的銀行。在這一天,中國工商銀行的市值一舉超過花旗集團成為世界上市值最大的銀行。這個在幾年前還被所有專家認為無可救藥,行將倒閉的國有銀行一夜之間老樹新枝、容光煥發,讓人有隔世之感。更讓人啼笑皆非的是,歐美投資者在中國工商銀行等國有銀行改造過程中的投資,浮盈已經達800億美元,遠遠超過他們在次級債中500億美元的損失,果然是西方不亮東方亮。

不過,工行銀行超越花旗只是這個系列神話的開始,在接下來的幾個月中,中國鋁業市值超過美國鋁業成為全球最大的鋁業公司;中國神華超過比博迪成為全球煤炭業老大;萬科市值超過全美前四大房地產公司的市值總和。這個系列神話的高潮發生在2007年11月5日,這一天,中國石油開盤後,市值達到破天荒的1.1萬億美元,成為世界企業史上首個市值超過萬億美元的公司。有人計算過,這個市值相當於美孚+微軟+花旗。2007年還未結束,在全球市值最大的前十家公司中,中國已經十有其四。

從一個封閉的,無足輕重的邊緣性資本市場,在短短時間中一躍成為全球為之側目的市場,中國金融在2007年發出了一聲懾人心魄的長嘯。難道,這僅僅是一場普通的泡沫遊戲或一種虛張聲勢的金融表演嗎?

斷裂時刻的牛市

中國資本市場在2007年的表現,讓人們很容易聯想起日本在泡沫年代的同樣情形。也正是這一聯想和類比,大多數人簡單地將中國2007年的金融狂飆當作那種在歷史上發生過無數次的泡沫遊戲來理解。

然而,歷史雖然相似,甚至是驚人的相似,但總有微妙的不同,而這種細微的不同,往往決定了歷史的最後走向。

在許多泡沫論者看來,中國股市無非是一個由流動性過剩所堆砌起來的泡沫。不過,作為一個巨型經濟體,以中國罕見的GDP成長速度,中國究竟應該有多高的市盈率水平,的確是一個非常讓人困惑的問題。顯然,泡沫論者並沒有說服人們。在我看來,除了流動性過剩之外,中國2007年的股市暴漲確實是有企業盈利大幅度增長作為支持的。

在2007年的半年報出來之後,中國上市公司的利潤增長速度高達60%。這種增長速度,如果以PEG衡量,中國即便存在所謂估值泡沫,恐怕也不像人們所說的那麽離譜。然而,仔細觀察中國上市公司,我們就會發現:中國企業的盈利增長,絕大部分集中在大型國有企業,尤其是那些壟斷性國有企業。在中國資本市場市值最大、利潤最豐的前幾十家企業中,幾乎是清一色的國有企業。

換言之,中國股市的暴漲完全是建立在大型尤其壟斷性國有企業利潤不斷超預期增長之上的。完全可以預計,隨著央企不斷整體上市,大型壟斷國有企業在整個市場中的市值貢獻及利潤貢獻比例將會越來越大,而其對資本市場的控制力和影響力也將越來越強。這也就是說,中國資本市場再繞了一個大圈之後,又重新回到了國有時代。我們姑且可以將其稱作“新國有化”。

放眼中國資本市場,那些昔日被視為腐敗、虧損淵藪因而飽受嘲弄的國有企業,現在卻一個個變成了受人熱捧的超級明星。對於那些熟悉中國改革歷史的人來說,這多少有些玩笑的意味,而對於中國那些為數眾多,奉私有化為改革圭臬的知識分子來說,則不啻是一種學術和智力上的羞辱。

順便要提到的是,具有典型國有企業特征的所謂國家主權投資基金在這幾年開始大行其道。這顯示,國有化正在以一種新的形式在世界範圍內重新獲得勢頭,中國的新國有趨勢好像並不孤單。這種趨勢不僅讓人們深感困惑,也讓人感嘆:世界可能真的變了。

事實上,中國證券市場的這種新趨勢,與1990年代末期以降中國經濟中的新國有化趨勢暗合。在名義上,這股新國有化潮流是國有經濟退出競爭性領域,而將國有企業集中在所謂國民經濟中的關鍵領域,但在相當程度上,這種新國有化實際上是國有企業退出低利潤行業,而集中在高利潤、高壟斷行業。

2003年中國國資委成立之後,中央企業的利潤像變魔術一樣年年超常增長,而其中的絕大部分都是由中移-動這些壟斷企業貢獻的。成本從來就不會自己消失,它只會被轉移、被隱匿,被藏到地毯下,而利潤也不會從天上掉下來,在短短時間中,央企利潤突飛猛進,我們有理由懷疑:除了經濟增長本身以及國有企業績效改進所帶來的正常盈利增長之外,中國央企的利潤有相當部分是通過轉移成本以及通過擠占其他企業的利潤等方式而帶來的。

也就是說,一部分本應該屬於公眾福利以及其他企業的利潤被轉移到中央企業的損益表中。很有可能,這就是央企利潤魔術式增長的主要奧秘之一。這一點,我們可以在中國的銀行改革中看得非常清楚。

就在不久之前,中國的國有銀行還一直是壞賬叢生的壞銀行典型,但在短短幾年之後,通過註資、引進戰略投資者、然後上市,中國國有銀行迅速從燙手山芋變成了炙手可熱的“高成長”銀行。因為收到奇效,中國的銀行改革被譽為一個金融奇跡。

實際上,中國的銀行遠沒有專家們吹噓的那麽神奇,它只是巧妙地利用了中國的特殊制度“優勢”,而將其巨大的改革成本分散和隱匿了。

中國國有銀行改革最關鍵的一步其實就是公共財政的註資。沒有這一步,其後的引進戰略投資者,以及上市融資就根本無從談起。而有了這一步,後面的步驟其實就水到渠成。然而,幾萬億元的註資,本來是可以用來進行同樣急需的醫療、教育、社會保障環保等社會公共產品建設的。

或許在中國人的優先秩序中,金融有更加急迫的危險性,但不可否認的是,中國的金融改革奇跡實際上是以社會公共品的嚴重匱乏為代價的,是以中國社會發展的嚴重滯後為代價的。

這實際上進一步瓦解了中國本已嚴重銹蝕的社會團結,加劇了中國社會的斷裂。這幾年,在醫療、教育、環保、社會保障領域所出現的越來越沸騰的憤怒並不是偶然的。

人們一直憂心忡忡的金融危機似乎平地里消失得無影無蹤了,但在看不見的地方,中國的社會危機卻在蠢蠢欲動。一位研究者曾經將中國的銀行改革概括為“中國式成長”,但用這個視角觀察,它更好的稱謂應該是:“中國式魔術”。其中多少有點黑色幽默的意味。

顯然,以侵蝕社會其他利益主體而獲得利益並非僅僅只有國有銀行,也絕非只有大型壟斷國有企業,而是遍及幾乎所有的企業。容易理解,其他類型的企業並沒有央企以及國有銀行那樣得天獨厚的條件,他們獲取經濟增長之外的超額利益的辦法,往往是通過轉嫁環境成本,獲得廉價土地,爭取稅收優惠、直至直接剝奪勞動者的辦法來實現的。這種情況,中國的房地產企業、血汗工廠中隨處可見。

在中國的改革中,除了根深蒂固的政府崇拜之外,又出現了一種甚囂塵上的新的公司崇拜。這種崇拜為企業在經濟發展中獲取超額利益營造了極其有利的文化氛圍。而其帶來的直接後果則是,作為社會重要主體的“公民”以及公民權利的極度萎縮,是政府與企業收入的非正常增長。

如果企業利潤的增加是在政府、企業、公民相對平衡增長的情況下取得的,那當然是好事,但如果是通過剝奪其他利益主體或者轉嫁成本的方式取得的,就非常值得憂慮了。中國目前的情況很有可能是屬於後者。

在2007年11月的一次演講中,中國國家統計局局長謝伏瞻先生提供的數據非常直觀地說明了這個問題,他說:“國內需求下降主要原因是收入分配中企業和政府占據的比重過高,而職工收入比重過小。從2002年到2005年,政府收入占整個國民收入的比重上升了3.3個百分點,居民可支配收入所占的比重則下降了4.6個百分點。”與這個趨勢一致,在2006年,中國的居民消費率已經降到歷史最低點,僅36%。

這說明,在最近幾年超乎尋常的經濟增長中,財富正在迅速向政府和企業集中,而居民則沒有獲得相稱的份額。

不過,新聞報道可能比統計數據更有說服力。1999年,在胡潤富豪榜剛剛問世時,中國只有一位超過10億美元的富豪,而在2006年,胡潤中國富豪榜前800位富豪的財富已經達到5.62億美元,較前一年暴增一倍。與此同時,另外一幅圖畫與此形成了鮮明對比,2007年在中國最富裕的上海和西南省份重慶,都發生了因為超市銷售打折烹飪油而發生擠踏致人死傷的事件。

一邊是財富向政府及企業迅速集中,它表現為政府財政收入和公司盈利的超常規增長,另一邊則是公共品的極端匱乏和嚴重短缺,這實際上就是中國2007年牛市的基本背景。這是中國居民被迫向企業及政府公司註入福利所造就的牛市。

用當前資本市場最流行的術語講:這是一次典型的資產註入所造就的牛市——即將居民的福利以利潤的形式註入企業。與中國資本市場早期局限於一省、一公司的赤裸裸掏空相比,這種隱蔽的福利轉移無論在體制化程度上,還是在規模上都已經不可同日而語。

政府及企業本位一直是中國改革秘而不宣的主題和靈魂,這種隱蔽的轉移實際上一直在持續,2007年不過是這種歷史性轉移的一次集中釋放,並以一個超級牛市的誇張形式表現出來而已。

以此觀之,中國的牛市與中國社會發展可能構成了某種反向指標關系:看得見的牛市越大,看不見的社會斷裂就越深。在企業及政府牛市的背後,很可能有一個社會及公民的熊市。兩者共生共存,是一枚硬幣的兩面。在這個意義上,中國金融市場的確深刻地反映了中國的社會與經濟基本面。

顯然,發生在2007年的中國金融狂飆,既不是一次普通意義上的泡沫,更不是普通意義上的牛市。它比普通意義上的牛市和泡沫要意味深長得多。

自中國新一代領導人執政以來,社會的公平正義已經成為非常優先的政策目標,然而,即使在這樣的情況下,中國社會的分配結構依然加劇扭曲,這值得我們高度警覺並思考:經過幾十年的改革,中國是不是已經形成了一個自我強化的分配體制,而這種體制正處於最終成型前的加速沖刺階段?

大多數人都將中國社會問題所引發的經濟結構問題稱之為“失衡”,但種種跡象表明,中國的問題不是失衡,而是一種斷裂。因為“失衡”意味著矛盾在原有體系中的可調控,可糾正,而斷裂則意味著原有體系中的問題不可控制地滑向極端,意味著原有體系的打破。

無獨有偶,今天世界體系似乎也出現了同樣的體系斷裂跡象。其中最強烈的信號就是:以美元為錨、為符號的世界金融貨幣體系逐漸失去控制力,正在發生深刻的危機。如果一國之內的金融危機意味著一次財富重新分配的話,那麽,世界體系的信奉者則相信,世界範圍內的金融危機意味著全球權力的轉移和體系的重構。

在這種視域中,美元的失勢,次級債危機、中國牛市、石油飆漲就不是普通的金融危機和價格動蕩,而很有可能是世界體系大變局、大動蕩的某種預兆。為這個大變局提供背景的,是中國、印度、俄羅斯等幾個擁有海量人口的經濟體對世界金融貨幣以及經濟體系的高度卷入。這就好比航母下水,浪花四濺、驚濤拍岸恐怕在所難免。

比照簡單的歷史邏輯,有人魯莽地將此誇張為所謂中國的崛起,這顯然是頭腦發熱,思維混亂的推理。真實的歷史從來就不是教科書上的粗線條,它遠遠要複雜得多,也晦澀得多。不過有一點大致可以肯定:發生在2007年的中國股市狂飆是世界體系地殼運動的一部分。

迄今為止,似乎沒有人令人信服地解釋過中國自1978年以來的改革後果,也沒有人描述過中國今天的體制形象。中國,不僅沒有更清晰,反而正在變得越來越模糊。

有人揣測,在中國,可能正在形成一種新型的東方資本主義—— 一種國家資本主義與自由資本主義在一個擁有巨量人口社會中的奇特混合物。果真如此的話,2007年的中國金融狂飆,就可以被理解為這個巨大新型物種正式長成前的一次嘶鳴。

接踵而至的將是,一種創造性的破壞過程即將展開,對中國、也對世界。(來源:《南風窗》雜誌 2007年24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7221

人人都能拍照的年代,攝影師還能拍什麽 英國戰地攝影師這樣影響社會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10063

 

英國小鎮科比存在嚴重的環境病,一些孩子先天殘疾,一只手只有三根手指。曾有新聞記者來拍攝,讓孩子們把手背到身後;內維爾則讓這些孩子坐在桌前紮氣球,彩色的氣球在他們殘缺的手中炸裂開來…… (馬克·內維爾/圖)

“中國人真愛拍照!”英國攝影師馬克·內維爾聳聳肩,對南方周末記者說。這是他第一次來中國參展,曾做過時裝男模的他酷似電影007主演皮爾斯·布魯斯南,不停被觀眾要求合影。

2015年5月9日,《時代映像:1960年以來的英國攝影》在深圳華僑城創意文化園開展,展出了38位英國著名攝影師和藝術家的四百多幅作品,這是中英文化交流年的活動之一,包括馬克·內維爾在內的3位英國攝影師受邀參展。

交流講座上,觀眾問得最多的一個問題是:“當人人都拿起手機和單反相機時,攝影師還能拍什麽?”內維爾對此樂觀,他認為現在攝影師的好作品反而更容易出挑了。

內維爾自己的作品就不是人人拿起手機就能拍的。他是英國派往阿富汗的最後一位戰地藝術家。2011年,英軍開始撤離阿富汗。內維爾用3個月時間拍攝了消失前的戰場。

“我喜歡用攝影直接影響社會。”內維爾曾經用一組攝影作品推動英國立法改革。2012年,名聲在外的內維爾接受《紐約時報》的邀請,拍攝表現倫敦貧富差距的《這里是倫敦》,2013年,這組作品獲得了普利策獎提名。

這些作品都沒有出現在深圳的攝影展上,展出的是更溫和的兩組作品,反映老工業城市格拉斯哥和匹茲堡的社區生活。

有的人燒了那本攝影書,有的人拿去拍賣

很多攝影師關註社會問題,內維爾告訴南方周末記者,他覺得大部分人是在消費苦難:“闖入底層人民的生活,拍幾張照片,然後把攝影書賣給中產階級。”

意大利某時裝品牌更進一步,1982年就把這類攝影作品用作廣告:其中沒有出現一件時裝,只有難民船、死刑犯、燃燒的汽車等畫面,該品牌很快走紅。

內維爾決心打破這種慣例。2003年,內維爾為蘇格蘭格拉斯哥的一個底層社區拍攝照片。格拉斯哥是歐洲第三個人口過百萬的城市,1950年代,這里的造船量全球第一。1990年代,它的造船業衰落,大量造船工人畢生的知識和技術沒了用武之地,貧窮、犯罪、毒品問題接踵而至。

內維爾在社區里住了整整一年,與居民交朋友,拍攝廢棄的造船廠、失業的中年人和問題少年。攝影書一年後出爐。

這本攝影書沒有在任何商業渠道出售,8000冊全部送給照片里的主人公:該社區的8000戶居民。內維爾在後記里寫道:“居民應該免費得到記錄自己生活的文獻,而不是為藝術印刷品埋單。”

要把這些書郵寄過去,當時的費用高達1.4萬英鎊(約合13.4萬元人民幣)。內維爾想了個主意,他去找格拉斯哥的少年足球隊,如果球隊的孩子能把8000本書挨家挨戶送到,1.4萬英鎊就歸他們,每個孩子還能拿一本攝影書。

一戶收到書的居民後來給內維爾寫信,說他翻開書後心情就變好了。被攝影書選為封面的女孩則每晚翻看,驚訝這些照片竟可以拍得那麽漂亮。社區里的新教徒卻燒書抗議,“他們覺得書中關於天主教的照片太多了”。內維爾告訴南方周末記者,他數過,“關於天主教的有9張,而關於新教的只有7張”。

不過,也有社區居民把書拿到eBay上拍賣,叫價500美元。內維爾至今保存著那些網頁截圖,“有些人不一定那麽喜歡藝術攝影書,但如果他們可以通過攝影書獲得一些回報,我也算回饋社區了。”

送完書後,內維爾向社區居民發放了問卷,再把居民的反饋意見,和那些照片一起,在畫廊、博物館展出。

10年後,內維爾拍攝過的社區狀況好轉,還建起了大超市和大醫院。內維爾不久前收到了他們的邀請:2015年7月再回去看看。

攝影能改變政策嗎?

2009年,內維爾去英國小鎮科比,發現當地存在嚴重的環境病:一些新生兒先天殘疾,一只手只有三根手指。

內維爾聯想到美國著名攝影記者尤金·史密斯和他的名作《智子入浴》。1972年,史密斯在熊本縣水俁灣拍攝了“水俁病”患者的慘狀:表情呆滯、全身畸形,很快轟動世界。其中,先天患兒智子在母親懷中靜靜入浴的照片廣為傳播,成為攝影幹預生活的典範。

然而,拍幾張照片無法為科比鎮解決問題。1999年,科比鎮16戶受害家庭聘請律師提起訴訟,官司已經打了十年。想要證明當地工業汙染導致新生兒畸形並不容易。

內維爾向英國維康基金會申請了3萬英鎊,在科比鎮長住調查:他采訪代理律師和受害家庭;隨後把土壤樣本送去實驗室化驗,走訪生態學者,咨詢其中的物質如何導致畸形和癌癥;他還找到研究先天缺陷的專家,查證新生兒殘疾的影響因素。

6個月後,內維爾儼然成了科比汙染案的專家,他詳細總結了科比鎮的環境訴訟,並寫出長達20頁的科學論文,說明粉塵如何導致新生兒殘疾:1985年,政府拆除科比鎮的鋼鐵廠,並試圖把被汙染的土壤挖出來運走。該鋼鐵廠曾是歐洲最大的鋼鐵廠之一,因為拆除時沒有封閉措施,含鉛的大量廢渣擴散到空氣中,從此,只要天晴,小鎮的上空就會籠罩一層粉紅色的塵雲,當地人家需要在門窗的縫隙釘上濕布才能阻擋撲面而來的粉色沙塵暴,這樣的生活持續了十年,直到出現了一批新生兒致殘的案例。

科比鎮政府最終敗訴,被判賠償16戶受害家庭。但事情沒有了結,政府通過提高稅收來支付賠償金,環保法律也並沒有因此修訂。不久,離科比鎮不遠的劍橋拆除生化工廠,類似的悲劇重演:工業廢渣隨風吹散,農莊里的馬流出眼淚,居民則頭痛、流鼻血。

推動立法改革才是內維爾的最終目標。他因此又在科比鎮住了一年,完成攝影計劃。2013年,他的攝影書《行動而不是語言》出版,書中除了照片,還介紹了科比鎮的鋼鐵工業歷史,附上了科比汙染案的案件總結和科學論證文章。選取的60張照片,包括受害的孩子:他們坐在桌前紮氣球,彩色的氣球在他們殘缺的手中炸裂開來……

2013年,內維爾把這本攝影書寄給英國433個地方政府和一些國際環保組織。同名攝影展在倫敦的攝影師美術館展出,受到英國報紙和7點檔電視新聞的報道。環境維權團體“地球客戶”還組織了一場研討會,討論關於被汙染土地的政府政策。會後形成的建言2014年提交議院,將在2015年9月進行表決。

英國媒體認為,馬克·內維爾用紀實攝影提出了一個好問題:“一本攝影書和一場攝影展能改變政府政策嗎?”

在阿富汗戰場,當地孩子成人般的眼神讓內維爾難以忘懷。比這些孩子大不了幾歲的英國士兵反而十分稚嫩。 (馬克·內維爾/圖)

親歷戰爭後才知道的事

科比鎮的拍攝項目使內維爾名聲在外。2011年11月,他被英國帝國戰爭博物館任命為戰地藝術家,去阿富汗戰場生活3個月。內維爾年近半百,又沒有從軍經驗,但他還是接受了邀請。

“我不能白去玩命,我要去獲取真相。”內維爾告訴南方周末記者,他準備了整整3箱攝影器材,包括多重閃光燈系統、16毫米膠片電影機,以及通常用於撞車測試的高速攝影機。2011年聖誕節,內維爾跟300位士兵同機飛往阿富汗赫爾曼德省,開始了隨軍巡邏生活。

戰場的兇險跟內維爾在英國媒體上看到的完全不同。在戰事激烈的地區,子彈從他耳邊呼嘯而過;腳下還可能有地雷,內維爾穿著防彈內褲,“如果踩到地雷,雙腿會被炸斷,但是命根子還能保住”。行軍時,內維爾總是被20名士兵夾在中間,“他們端槍,我拿相機。如果我為了更好的取景而脫離他們,可能把所有人帶入危險。”他向南方周末記者解釋。

3個月里,內維爾每天都聽說士兵被炸傷,缺胳膊斷腿、雙目失明。英軍在赫爾曼德的巴斯營地,匯聚了各國最優秀的外科醫生。“那里是當時全世界最忙碌的戰地醫院,”內維爾告訴南方周末記者,“然而,英國媒體只有在士兵死亡時才會報道。”

在貧瘠的荒野,內維爾有時會遇到當地的孩子。四目相對時,那些孩子成人般的眼神讓內維爾難以忘懷。他拍下了那些“戰爭使之早熟”的孩子。

內維爾坐車橫穿波倫集市。他把16毫米電影機架在那些大規模武器的旁邊。塔利班武裝撤出赫爾曼德省後,波倫集市的貿易已經恢複,內維爾的鏡頭一邊記錄集市水果上的柔和光彩,另一邊,這些大規模武器卻在路人的臉上投下陰影。凝視鏡頭的人們有的友善,有的充滿敵意。軍方告誡內維爾,千萬不要站在街上,否則他十分鐘以後就會被綁架或者殺害。

在波倫集市的這短短幾分鐘成了內維爾在戰地最難忘的經歷。“我不能和當地人溝通,我們之間有鴻溝。”內維爾第一次意識到,英美在阿富汗幹預和占領、進行的軍事行動是很不合適的。

內維爾認為,記錄這些是他的使命。“媒體告訴我們的與事實真相之間存在巨大的裂隙。媒體需要遵循市場,兜售香艷的、娛樂化的故事,所以他們回避真相。而我不受限制。”

2012年2月,內維爾回國,他的戰爭影像卻被禁止展出。“委約方最初承諾我的作品會在世界巡展,然而國防部說,全部撤軍之前博物館不許展出這些作品。”

內維爾自己則患上了戰後綜合征他煩躁、易怒,夜晚無法入睡。相戀十年的女友離開了他,身邊的人也不理解他。直到兩年後他才痊愈,並了解到,很多英國士兵回國後開始酗酒、婚姻破裂,甚至犯罪入獄,而英國國防部把戰後綜合征視為禁忌,許多患病者也羞於啟齒。“英軍在阿富汗戰場鬥爭了10年,就像美國的越戰老兵一樣,許多成了流浪漢、醉鬼。我認為這是英國的大患。”

內維爾為此印了一套攝影書,第一集講述自己如何走出戰爭陰影,第二集講的是其他當事人,包括高級軍官、普通士兵、軍醫和戰地記者。

攝影書在西班牙印了1500套,其中500套運回英國時被海關沒收,邊防組織還為此搜查了他的家。

2014年5月,英軍全部撤出阿富汗;8月,英國帝國戰爭博物館舉辦了內維爾攝影個展。1000套攝影書被送到精神健康服務慈善機構、監獄和收容所——因為許多犯人和流浪漢都會從軍,回國後又回到監獄或者流落街頭。

“我親歷後知道,想要恢複正常生活太難了。”內維爾對南方周末記者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9129

“互联网+”浪潮下宏观思考: 一场社会化转型运动

http://gelonghui.com/#/articleDetail/13902

什么是定价权?

估值体系的影响力在于资本的定价权,资本的定价权影响着国家与地区的产业发展空间

在过去的大部分时候全球资本市场只接受一种逻辑,那就是企业必须沿着最初上市的定位发展,而每一个个体的发展路径都与经济体的某一个行业相关,而资本市场则根据先进国家的发展路径来给各个领域中的企业进行估值,然后进行投资,其估值体系的根源来自于美国华尔街。

估值体系的影响力在于资本的定价权,海外资本通过输出资本(连带着输出价值观)——根据资源禀赋来给予发展资源。而向全球输出资本的同时,美国华尔街掌握了石油和各种无形资产(包括品牌、知识产权及各行业标准)的定价权,全世界的其他国家都只能在有形、无形产品的生产链条中寻找自己的生存空间,为资本所有者提供劳动服务,换取所需发展的资本。

中国应该如何摆脱身上的制造业估值?

中国产业发展遇到瓶颈,有能力制造出无与伦比的科技产品,却没有产生出一家苹果和特斯拉;拥有全世界最大的消费群体,却没能孕育出一家蜚声全球的一流品牌

在 这种背景条件下,中国企业在制造业的各个环节都维持了高额的资本支出,使得我们国家积累了巨大的产能(但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真正地从一个农业国家转变 为工业化程度高度发展的世界制造业龙头。但到了今天,我们完全有能力制造出无与伦比的科技产品,却没有产生出一家苹果和特斯拉;我们是全世界最大的消费市 场之一,却没能孕育出一家蜚声全球的一流品牌。当然,很多人会引用日本及韩国以工业立国最后成为世界产业链重要一环的例子来诠释这一中国难题,认为中国应 该循序渐进;还有更多的人会以“缺乏创造力”来解释产业发展所遇到瓶颈,认为中国应该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情,经济应该顺其发展。这些道理可能都有一定的理论依据。但背后的思想都是“被动等待变化”,缺乏主动意识,这并不符合当前的发展需要。

中国有可能通过引导投资,成为行业创新的领导者

战 后的日本和资源匮乏的韩国处于美国为中心的安全体系以内,没有出现完整的工业体系,缺乏规模巨大的消费市场,没有充足的资源,甚至连货币的主导权都没有, 其格局与中国没有可比性。中国具有完整的工业体系,充足的社会资本和庞大的消费市场,完全有机会诞生出具有创造力的产品和服务。在最优的情况下,我们甚至 有可能在某些重要的行业领域摆脱笼罩在我们身上的制造业定位,成为创新行业的领导者。

参考案例:中国互联网从PC时代的“抄袭山寨”到移动端时代,终于诞生出领先全球的移动互联网服务企业

以一个最典型的案例来说明问题,中国互联网行业高速发展10年,从PC时代的“抄袭山寨”到移动端时代,我们终于诞生出领先全球的移动互联网服务企业。这批优秀的互联网企业包括拥有DAU过亿的微信、全球GMV规模最大的电商平台阿里巴巴以及像奇虎、京东、携程等许许多多领先欧美同业的垂直应用。但请不要忘记,2004年的PC互联网和2014年 的移动互联网热潮都是在欧美估值体系下经历极其痛苦的磨练后酝酿而出的。因为金融市场制度和社会认知的关系,国内资本并没有参与到这两场热潮当中,这些现 在已然成为巨头的互联网公司在当时不得不长期在面对欧美对冲基金疯狂做空的环境下生存发展。如果不是因为国家在信息服务及知识产权上的保护政策,BAT也许根本不会是GoogleFBAmazon的对手(到了今天我们每个人手中使用的也许就是FBGoogleSearch了)。现在中国已然觉醒,不仅仅这些领先的互联网企业率先地投入巨量资金改造一个又一个的传统行业,一些具备行业延伸基础的上市公司也开始了自身的互联网改造。更难能可贵的是,部分利用互联网思维的企业通过资本和实业的结合,在短时间内实现高速成长,例如小米。

“互联网+”,一场社会化转型运动

传统的产能型投资已经过时,社会资源将更多地投入应用创新领域

围绕着外部需求定义制造内容无法实现产业升级;

如 上所言,中国的经济体定位于制造,在过去数十年我们的投入规模巨大,但思路都特别单一。从点到面,围绕世界需求定义制造内容,从东部到西部,寻找成本降低 的可能性。这类型的投资迅速地将全球的制造能力向中国聚拢,但当投资回报率下跌(出口颓势显现的时候),过剩的资本就会产生副作用,比如说房地产泡沫。我 们应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资源型投资已经过时,没有发展方向的重复性投资无法保证经济发展;

很多经济学家的观点是继续韬光养晦,积蓄力量,但很遗憾这是在中国。中国独特的社会结构具有强大的发展动力,但同时也体现出了脆弱的社会稳定性。缺乏稳定的GDP增长直接影响的就是社会中低层的收入和就业。一旦GDP增长下降,分配制度的不合理就会深刻地激化社会矛盾,所以必须走另一条路。要寻找方向,我们不妨参考一下互联网企业创新之路——2013年 年初的微信也不过是众多移动通信应用的其中一员,但依托移动网民的巨大增长,结合自身的移动通信基因迅速地搭建起流量平台,随后获得了资本市场的高估值, 并向各个领域投资,包括电商、点评网站、华南城、影视文化产业等等。随后的阿里巴巴更是以雷霆万钧之势投资多家国内海外企业,掀起了行业改造浪潮。这并不 是说只有流量拥有者才可以进行跨行业投资,关键词在于他们改造行业的思想和所拥有的资本。

“互联网+”最早由互联网巨头腾讯主席马化腾提出,互联网行业巨头(BAT)都已经投入了行业改造的浪潮

我 们在讨论企业跨越式发展的时候,一般遵循一个思路:企业基因论。一个企业只能通过投资自己擅长的领域才能获得成功。在过去的日子里,我们的围绕着低端工业 体系进行了投资,并吸收了全球的产能成功地升级为世界工厂,这就是典型的资源型投资。然而,我们已经没有能力也没有必要再进行这类重复性的投资。随着社会 发展水平的提高,我们国家正逐渐诞生出有史以来全球规模最大的中产阶级。这批中产阶级的消费力正逐步影响着社会的方方面面。因此,中国的企业要学会适应一 个以内需消费为主的经济体。如何适应?首先就得寻找属于自己的消费者,那哪里有最庞大的消费者集群呢?必然是拥有海量用户的互联网。而互联网企业在过去3年通过移动互联网红利获取了大量的资本和流量,从内涵式发展的角度而言也急需落地。所以我们才会看到,从2014年年底至今这一轰轰烈烈的“互联网+”浪潮侵袭全国。无独有偶,这一概念并非由国家发起的,它最先是由互联网龙头企业腾讯提出的。

所谓“互联网+”,真的就是加个概念和故事这么简单?

如果说2014年是移动互联网从快速增长到走下神坛的一年,那2015年就是“互联网+”从泥潭里走向舞台中央的开始。许多离用户距离比较近的企业已经通过投资或者合作渗透,开始真正地去理解和挖掘属于自己用户;而更多的企业只是被动地根据资本倾向来实现自身市值的短期增长。但是,我们首先得搞清楚“互联网+”的含义是什么?

互联网代表的是:1)用户2)主动创新3)产品思维4)人力资本价值提升

1)互联网代表的是各种用户群体:通过接触互联网,企业可以真正的接触用户,理解用户的需求。但没有任何证据表明,接触了互联网等于明白了用户,更没有任何数据支持,掌握了用户就能形成货币化模式。归根结底,用户数量不仅仅是投资决策中所提及的ARPU值或者估值基数,而是能够产生持续消费可能性的人群,他们的需求可以无限细化但心智领域空间狭窄。换句话来说——如果一个企业都不知道自己的用户在哪,等于没有发展目标,没有目标的一切战略规划都同等于苟延残喘;

2)互联网代表的是主动思维:从 高度竞争的市场中走来,优秀的互联网企业往往具备强大无比的颠覆性,并体现出无与伦比的执行力。这种特质来自于企业有动力从各个竞争维度挖掘自身优势找准 定位,同时敢于变革及追求变化(自己主动地寻找突破口,而非消极服从外部需求),也就是说——路径依赖,永远无法成功;

3)互联网代表的是一种产品思维:很 多人理解成为营销手段,很多人偏好平台模式,更多的人理解为不计成本地销售已有的产品和服务;经济学家许小年批判极致单品及免费思维,认为“互联网思维” 违背经济规律,过度释放消费者剩余,其实这都是角度失焦。真正的对用户价值的尊重,不是通过营销及烧钱来获取用户,而是通过了解特定群体的真实需求(高频 且持续的需求),为他们定制产品和服务;腾讯的货币化模式有很多,但只有微信做得好,其他服务才能连接起来;京东做得棒,但一旦物流和品质无法控制,用户 就会流失。所以一切的商业化模式及平台化的构想,最终落地的都是产品。至于这个产品是采用什么模式是与其性质高度相关,但是只有一个恒定的原则——用别人 的定位锚定自己,永远只能被淘汰;

4)互联网代表的是人力资本价值的重新发现:在 过去的制造业时代,就业人口等同于经济体中的成本优势,已经进入人口增速放缓的中国被认为将逐步走向消费疲弱、劳动力成本上升的衰退阶段。但互联网让整个 经济体重新认识到了人力资本的价值,高素质的人才因为激励制度和创新氛围而聚集于互联网行业,使得行业内的公司实力更为强大且充满了创造力。简单而言,互 联网改造的是一种观念,资本、资源不再是社会发展动力的主要来源,更为合理的激励制度代表着更加公平的社会分配体系。

宏观而言,“互联网+”所倡导的是制造业向上游升级,服务行业激发内需,是一场社会化的投资运动

从宏观层面上来讲,“互联网+” 并非是加上互联网或者讲个故事这么肤浅,而是通过一个社会效应来引导中国企业的转型。这个转型包括制造业向服务业的转型,增量经济向存量经济发展模式的转 型两个层面。既然涉及转型,过程必然是痛苦的,一些旧有产能必须被淘汰,已有的财务资源将被抽离投入到新的领域中,风险和机会成本将会造成社会经济发展的 停滞,因此“互联网+”是一个由国家主动发起的社 会投资项目,制造业要向产品开发转型,服务业要突破空间地域激发更多需求,涉及到国计民生领域需要落实产业重组及市场化改革。这些变化仅仅依靠政策的引导 根本不足够(依赖银行就更不可能,因为银行自身也是被转型对象之一),金融市场作为经济的晴雨表及血液中枢,自然而然地成为了这场社会化运动的引导者(当 然了,既然是社会化运动,就必须要有市场气氛)。因此,“互联网+”只是名义而已,通过金融市场的引导促进经济转型,才是核心。(来源:第一上海证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9872

設定目標報酬率 靠儲蓄、保險與投資三招達陣 社會新鮮人存第一桶金的必修學分

2015-06-15  TWM


在高物價時代,社會新鮮人的起薪偏低,要累積財富著實變得困難;幸好年輕就是本錢,及早建立理財知識,就能利用時間複利的效果,賺取人生第一桶金。理財達人從儲蓄、保險與投資三大面向,指點理財入門法則。

撰文•周思含

時序進入畢業季,許多年輕學子即將進入社會,展開新的人生旅程;然而根據勞動部最新的調查結果顯示,去年大學以上學歷的社會新鮮人起薪為二七一五二元,這樣的數字別說存下「第一桶金」,在高物價時代,就連不想成為「月光族」、「薪光幫」都是挑戰。

不過也別太洩氣,畢竟年輕就是本錢,只要趁年輕學習理財知識,掌握理財規畫的方向,還是有機會積沙成塔,累積財富,進而邁向財務自由。

必修學分一:儲蓄

不斷自問什麼是「必需品」「起薪不高,更要懂得理財!」新光投信總經理蘇英孝這麼說,他認為趁著年輕建立正確的理財觀,才是啟動「累積財富」的開關;至於第一個必修學分,就是儲蓄。

「收入微薄不見得不能儲蓄,既然收入有限,那麼每筆花費就更應該斤斤計較。」他建議,社會新鮮人在出現消費衝動情緒時,隨時問問自己這類問題:「以手機為 例,它是現代生活必需品,但是『最新、最炫』的手機也是必需品嗎?」不過他也坦言,要對每筆花費錙銖必較就像減肥,一旦「節流」的過程太痛苦,結果可能還 是無法持續。

所以他提供一套「一三五、二四六」的法則,給初入社會的年輕上班族參考:每周一、三、五自己帶便當;二、四、六則可與同事外出用餐,不僅可達到省錢的目的,還能維繫同事間的感情。

蘇英孝表示,「總之,你得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儲蓄方法,能夠開始存下錢,是在社會立足的基本能力。」有了節約與儲蓄的觀念後,接下來你該學習的第二堂理財課程就是「保險」。

必修學分二:保險

定期壽險與意外險必備

所謂保險,就是轉嫁人生中「不想發生的風險」,政治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副教授彭金隆提醒,職場新鮮人累積財富的速度不快,承擔風險的能力也低,更需要透過商業保險來加強人生的保障。

不過,對不少社會新鮮人來說,這也是最容易出現失誤的一門學分。原因在於你可能有許多同學死黨都加入保險業務大軍,而一般來說,業者普遍鼓勵業務員優先推 銷儲蓄險、終身險,於是你的同窗好友們可能也會開始向你推銷這類商品;然而在專家眼中,這些保單都不是社會新鮮人的優先必備品。

彭金隆指出,年輕人資金並不充裕,一下子就購買保費較貴的終身險或儲蓄險,不但難以取得足夠的保障,也會造成資金排擠,減少儲蓄或投資的可用資金,「應該先從保費較便宜的定期壽險著手。」先將基本的安全網張開,等到收入增加,再慢慢向上加值保險範圍。

簡單的說,保險的基本意義,就是確保「自己沒有能力時,還能照顧到想照顧的人」,從這個角度看,定期壽險之於社會新鮮人的功能,在於「確保好不容易把我養 大的老爸老媽,不會因為我的提早離開而毫無依靠」。不過,如果你沒有「離開」,而是因故失去工作能力,那麼,壽險無法提供保障,你必須仰賴意外險的補強。

著有一系列保險相關暢銷書籍、有「平民保險王」之稱的保險專家劉鳳和表示,「如果要排出順序,對年輕人來說,意外險一定比醫療險更重要,尤其是騎機車通勤 的年輕上班族,更需要先有足夠的意外險。」他解釋,年輕人罹患疾病致死的機率相對較低,但是「意外」和「明天」卻不知何者先到,因此建議一年花費四、五千 元,買一張五百萬元的意外險,才算是買足保障。

醫療險部分,劉鳳和則說,年輕族群不需要去買包山包海的醫療險,雖然那樣的醫療險保障範圍廣,但保費也相對高昂,可是真正用到的機率卻不見得高;不過,近幾年罹患癌症的年齡層有年輕化的趨勢,因此也可考慮買定期癌症險。

投資型保單暫不考慮

彭金隆特別提醒,不建議年輕人以「儲蓄型保單」為儲蓄工具,這類保單紛紛打著「N年可以領回XX元」、「活得愈久,領得愈多」、「期滿還本」等訴求,擊中一般人「不想虧本」的心態,卻忽略了保險的本質是單純的「保障」。

至於坊間熱賣的投資型保單,結合投資、保險雙重概念,靈活、低門檻的特性成為許多社會新鮮人的第一張保單。對此,劉鳳和直言,不建議年輕人將薪水花在這上 面,「投資型保單終究是『保險』的一種,還是要扣繳保費,而且大多數投資型保單,第一年都不做投資,因為要扣除費用,很多保險業務員卻不會告訴你這些。」 他說。

那麼,社會新鮮人應負擔多少保費才不致造成支出壓力?彭金隆說,一般建議「保費為年收入的十分之一、保額為年收入的十倍」,以初入社會月薪三萬元的年輕人來說,年收入三十六萬元,保額應至少有三六○萬元,保費要控制在三萬六千元內,才不易造成負擔。

必修學分三:投資

定期定額基金門檻較低

有了保障作為後盾,接下來,你應該學習怎麼利用「投資」,讓資產累積的速度加快。在投資領域,年輕人有個最大的優勢,就是風險承擔能力較強,換句話說,你 有犯錯的空間。投資有成固然很好,但社會新鮮人更重要的投資學分,是「你必須藉由投資訓練,找到適合自己、一生受用的投資邏輯。」蘇英孝說。

由此看來,社會新鮮人要修成這門學分,最重要的就是「別讓自己太快陣亡,甚至宣布與投資市場就此絕緣」。

「投資共同基金是很好的第一步。」蘇英孝表示,目前大部分銷售機構的基金定期定額最低門檻為三千元,對社會新鮮人來說,這種小額的定時定額投資門檻相對較低,且因為投資時間分散,即使大環境不如預期,也不會太快讓你產生「不如歸去」的挫折感。

理論上,年輕族群的基金投資,建議選擇波動性較大的股票型基金,定期定額的基本法則是「停利不停損」。蘇英孝表示,一般建議定期定額至少持續扣款三年,在 總共三十六次的扣款後,不妨開始計算平均成本,如果現價大於平均成本的二○%,就可以將部分獲利贖回,感受人生第一次的基金投資獲利落袋;而若獲利不如預 期甚至出現虧損,其實也不必太在意,畢竟三年下來,你已強迫儲蓄一桶小金,過程中,你也因為不時研究市場展望、追蹤漲跌波動,而累積了基本的財經素養。

不過,如果選擇「股票」作為投資初體驗,可能就要稍微嚴謹一些。蘇英孝的兒子今年即將從研究所畢業,他傳授給兒子的投資課程,當然不是直接報明牌,而是帶領兒子認識各類股票的屬性。

配息型股票獲利穩

他將股票分為三類:配息型、主流型及投機型。配息型股票的特性,就是股價「不太動」,成交量也少,但是每年會穩定配息,建議占投資比重的五成;主流型的股 票,就是有產業循環的週期,像是房地產、航運股等等,可以配置三成資金作中長期投資;投機型的股票就是短線上波動較大,或者只是短暫的題材帶動行情,用兩 成的資金淺嘗即可。

「設定一個目標報酬率,努力去實踐目標的過程,無形中也會建立起投資紀律。要知道,許多人投資失敗的原因就在這裡。」蘇英孝鼓勵年輕人的投資可以積極些, 因此也要兒子多方嘗試投資各類型股票,一方面建立分散風險的概念,也學習投資組合的配置,最重要的是,一旦開始投資,才會有參與感,也才會有動力去學習投 資理財的相關知識。

人生的第一份薪水,你想怎麼花?拿來吃吃喝喝、娛樂、治裝都在所難免,但理財不能三天捕魚、兩天曬網,小資族透過儲蓄、克制消費、投資理財,善用每一塊錢,同時選擇適當的工具,才能利用時間複利的效果,發揮最大效用,讓自己的未來擁有富足人生。

社會新鮮人 保險?3要訣

合理保額:

月薪的10倍才算合理保障。

合理保費:

不超過月薪的1╱10,較不會造成壓力。

必買保單:

1.?意外險

2.?定期壽險

3.?醫療險

社會新鮮人 投資?3要訣

必要動作:

定期定額投資基金,認真追蹤績效與市場脈動。

股票投資:

風險較高,雖可積極嘗試,但投機型股票的部位不宜太高。

投資目的:

比起賺錢,更重要是投資紀律、財經素養的養成。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0229

社會企業》讓鄉民甘願當推銷員 揪眾募資賣小農鮮奶 微風超市也聞香求上架


2015-06-08  TWM

撰文•鄧 寧

三月六日,一場別開生面的「生乳品茗會」上,被夥伴暱稱為「阿嘉」(台語發音)的龔建嘉披著醫師白袍,滿口鄉民語彙,正式為他的新創事業「鮮乳坊」與群眾見面。

一九八五年次的龔建嘉,今年剛滿三十歲,是全台現有三十餘位大動物獸醫中最年輕的一位。他每天的工作,就是巡迴分布在彰化、雲林、台南、屏東的三十家牧場,為動物做檢查。

約訪當天,五月梅雨浸透了彰化芳苑鄉、福寶村一帶,牧場裡牛糞的味道在溼氣中更顯沉重,阿嘉戴上長及上臂的手套,熟練地伸手插進一隻隻乳牛的肛門進行直腸 觸診,「像這樣每天都要摸便便,還要自己開車奔波,想做的人當然少。」每天都得奔波全台不同的牧場,龔建嘉從事的是獸醫界的冷門工作,長期和酪農互動,讓 他對酪農的苦楚感同身受,當媒體報導牧場違法用藥,「牛奶駭人」事件掀起市場恐慌時,他興起協助改善小農的念頭,決定創立「鮮乳坊」,與小農合作乳品品 牌。

一決定創業,他打去年秋天起,便報名創業營,每周末回台北上行銷課,培養創業的思惟與實作,並成立鮮乳坊粉絲頁,沒想到,僅靠理念就吸引五千人按讚。

獸醫為酪農找出路,打破鮮乳壟斷今年初,群眾募資平台Flying V主動找上門,邀請龔建嘉提案,短短三天就突破預計募款金額一百萬元,最後募資六百餘萬元,合計有近五千名贊助者與約五萬瓶訂單,阿嘉說:「真的很難想像 能獲得這麼多人支持,但是看著數字成長,覺得壓力越來越大,沒有不做的理由。」群眾的力量推著龔建嘉前進創業之路。他把募來的資金,請了七名員工,還買了 一輛冷藏配送車,和厚生市集合作配送事宜;同時投入資金架設網路,作為未來消費者預購下單之用。他的設想是,如果能縮短從一個小農乳品生產者到消費者之間 的距離,踏出成功的第一步,就有機會繼續找第二個、第三個小農合作。

一開始,阿嘉先找到豐樂牧場,雙方在瓶身標籤上共同掛名,消費者會知道喝到的是哪一家牧場的牛乳;而對酪農黃常禎來說,這是嘗試小農品牌的新途徑,「做牛 奶毛利真的很低,但阿嘉是用高於乳品廠一五%至二○%的價格跟我收購,品牌也一同持有。」與阿嘉相熟的酪農阿進哥(化名)就說:「以前乳品廠曾經限制收乳 量,但牛還是會泌乳啊!我只好自己加工賣給店家,扣掉配送成本,根本賺不了什麼錢!」小農想自創品牌難度很高,一直到三聚氰胺事件後,乳品廠才將合約改為 全數收購,酪農阿泉指出,「我們交給乳品廠比較穩定啦!像阿嘉這樣很有心,但要我們從生產做到行銷,很難啦!」打出「食安牌」,大廠、百貨搶合作然而,三 月的「生乳品茗會」上,有一百多位參與募資者,前來聆聽阿嘉的理念;當他還在煩惱集乳後的生產後期作業,台農鮮乳廠主動寫信,表示願意替鮮乳坊代工滅菌與 裝瓶;接著,五月十八日正式順利啟動配送。熬過起頭難的陣痛,阿嘉的創業理想,此刻終於邁開步伐。

阿嘉說,「中間剝削愈少,利潤才能回歸到酪農,所以傳統通路,我統統都不要!」接下來,他將採用網路預購宅配制,實體通路則跳脫傳統框架,如現在就有一家地方藥局販售鮮乳坊的牛奶。

採訪當日更傳來好消息,阿嘉興奮地說:「欸!對了,我們今天開始上架微風超市!」主動登門求親的微風態度很積極,還有意幫鮮乳坊辦記者會造勢,對新創團隊來說,無疑是天上掉下來的禮物。

面對創業的成績,阿嘉並不急躁,他說:「我們要的消費者是更在意食物本身的人,會因此對食品更要求,間接幫助小農,帶動獨立品牌。」每一口鮮奶都是一個酪農故事,但願阿嘉永遠勿忘初衷。

鮮乳坊

創辦人:龔建嘉(1985年生)成立時間:2015年3月

初期資本:250萬元

主要業務:透過群眾募資+網站訂購,經營小農鮮乳直送成績:2個月募資600萬元

創業日記:

2014.8 層出不窮的食安事件,大品牌讓人喪失信心,每天和酪農生活,是不是能做一些改變?

2014.10 到ALPHA Camp上課,試著以行銷頭腦來思考用網路與傳統產業連結。

2015.1 上Flying V募資,居然獲得這麼多人支持,看著數字成長,覺得壓力越來越大,這下子更不能退縮,沒有不做的理由。

2015.4 慘了,原本談好的代工廠突然來電話,說不能幫我們代工!這下可好,得想想怎麼辦。

2015.5 這一天心裡充滿感動,我跟著冷藏車司機一組一組的把牛奶送出去,好像生一個小孩一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0242

演說1506資本社會的17個矛盾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5/06/06/%e6%bc%94%e8%aa%aa1506%e8%b3%87%e6%9c%ac%e7%a4%be%e6%9c%83%e7%9a%8417%e5%80%8b%e7%9f%9b%e7%9b%be/

演說1506資本社會的17個矛盾

講者:掌門

 

《資本社會的17個矛盾Seventeen Contradictions and the End of Capitalism》(2014) David Harvey

 

大衛哈維,當今首屈一指的馬克思主義社會學家. 他的書出了名艱澀,終於等到了這本普及讀物. 原書名包含 “資本主義的終結”,中文書名似乎有意忽略掉, 作者之意,羅馬終將被自身的體重壓垮…..

 

作者將「資本主義」定義為:社會形成時的資本流通和累積過程.**** 這些過程形塑了人際關係的經濟、社會和意識形態基礎.

全書主題由一個精闢的隱喻帶出:

〈郵輪隱喻〉

一艘遠洋豪華郵輪(資本主義社會),高效運營,獲利豐厚. 郵輪服務周到,氣氛融洽, 但船員其實都在高度壓力下工作,而且很多崗位薪金微薄. (層級結構管理系統內部, 與及勞資雙方,經常關係緊張.) 旅客獲得匹配其付出的享有, 因而頭等艙和三等艙的設施和服務落差巨大(社會不平等), 其顧客群更是 “老死不相往來” (貧富懸殊,階級隔閡).

這艘船經常因為管理不善或資源調配窒礙而出現問題, 但大多數情況下可以透過業務調整獲得舒解(市場自動調節機制). 極少數情況下會因為災難而遭到重創(無法調適外部因素, 如戰爭), 但從未沈沒有如鐵達尼號.*** 然則這艘船是否會永久航行下去呢?

 

不然!這艘船有一個結構性弱點, 正正在其心臟地帶— 引擎室(資本流通和累積機制). 是引擎令郵輪得以航行遠洋 (資本供應令企業持續運作,技術不斷創新.), 但這引擎終會因為內部耗損而疲勞失靈. (資本機制有其內在矛盾.) 如不及早置換新引擎(制度創新), 到危機爆發的時刻…..

換言之, 資本主義社會終將因為資本流通和累積過程中形成的內在矛盾而積聚張力, 爆發危機.**** 本書討論的就是十七項資本社會的內在矛盾, 從而有可能導致“資本主義的終結”.

 

〈辯証典範〉 本書所論的矛盾指涉「辯証矛盾」,意為事態內部包含的兩種方向相反的動力.***

首先, 矛盾並非壞事,而是人類事理之常態. 為了保持平衡或者舒緩張力,人們有所創新.*** 有時創新必須打破舊局,形成 熊彼得的「創造性破壞」,成為資本主義的動力特徵.****

其次,矛盾不易從根本上解決, 人們通常的做法是將之轉移往張力較低的層面, 從而達致平衡. 但在新局中自然存在著新的矛盾.

掌門佳例:在職婦女生活上同時要處理職業和家庭兩方面的事務, 兩者不單只爭奪資源,其工作性質又不相一致, 很麻煩…..

聘請家務女傭, 或將老公轉化為主婦,可以處理上述矛盾, 但女傭和老公又可能會….. 總之很麻煩.

 

作者提出的十七項矛盾,當中有七項是根本性矛盾, 其中首項是 “萬惡之源”.

〈交換價值vs使用價值〉

Def.「使用價值」意指一項物品在消費過程中產生的效用.***

在於上古未有貨幣之世, 人們自行製造生活所需的物品,自行消費之. 由分工造成的產品交換,則用 “以物易物” 方式進行. 如此, 所有產品只需關註其使用價值即可.*** 產品絕大多數會在短時空內消費掉, 可貯藏的東西既然不多,資本也就無從累積.*** 社會財富均勻,階級未曾分化,人心未曾敗壞…..

那時候, 資源來自免費的自然界,產品的 “成本” 等同於勞動力. 是否生產某項物品, 只需比較其使用價值和所費勞力即可決定.***

 

然而貨幣的出現推翻了一切,轉換了社會的基本結構.

Def.「交換價值」意指一項物品可以換取的貨幣額.***

貨幣一旦面世, 人們製造物品不再為了自行消費,而是拿到市場交易, “交換價值”於是壓倒了, 最終甚至是取代了 “使用價值”.

基於各項生產成本同樣可以換算為貨幣,因而有了

Def. 「利潤」 = 交換價值 – 成本

此一觀念. 追逐利潤成為生產活動的最高準則,***** 人心為之丕變…..

 

Def. 利潤的累積形成「資本」, 資本投入生產,用來進一步追求利潤, 如此循環不息, 這就是「資本流通機制」.*****  這機制牽引市場運作, 郵輪引擎就是這樣轉動的.

 

追逐利潤成為資本主義的天性, 是為「資本累積(增值) 原則」. 這原則使得生產大規模化, 強調理性和經濟效益,革新技術….. 打造出資本主義社會」, 郵輪就是這樣建成的.

 

那麼, 引擎的罩門在那裏呢?就在於 “交換價值取代了使用價值” 這點上面.

既然“交換價值壓倒一切”, 則產品是否適切使用面就不是生產者的核心考量, 生產者眼中看到的只有 “利潤”. 如此, 產品的供應面日益與 “實際使用需求”脫節, 轉向滿足 “投機性需求”; 更有甚者, 供應面刻意 “創造” 了投機需求,**** 以追逐眼前急利.

還有更惡劣的, 就是連需求面也轉向 “交換價值” 考量, 這點在房屋項目上看得最為清楚. 對國民來說,房屋本來是用來居住生活的, 如今形勢禁格,已成為儲蓄形式和投資工具.*** (你沒有房子,就沒人嫁你!) 如此社會走入邪道, 形成 “泡沫經濟”, 最終…..

 

次項矛盾是 勞動的〈社會價值vs貨幣價值〉.

人類透過「勞動」把自然資源製成產品,產品最終落在消費者手上, 消費者享用生產者的勞動成果,形成一種「價值」想法. 這種價值觀念與消費行為產生的效用關係不大, 而與產品製造時所付出勞動力的性質和多寡有關.***

舉例:酒比水有價值(或貴);鞋子比襯衣貴;房子比車子貴, 主要是因為製造時付出的勞動力較精較多.

 

在未有貨幣之前的“以物易物經濟”中,這種與勞動相關的價值觀念構成一張網, 編織了主要交易產品的交換關係, 也訂明了生產者與消費者間的社會關係,這就是勞動的「社會價值」.***

進入“貨幣經濟”, 上述關係成為產品「價格」的基礎判準. 根據古典經濟學,“完全競爭市場”中,各種產品達致的“均衡價格”便是其「貨幣價值」.***

 

理論上,完全競爭市場中,社會價值與貨幣價值應該互相一致. 但是完全競爭市場從來不曾出現, 而資本家則處處刻意造成 “不完全競爭”,以便自己的產品處於有利的市場位置.*** (例如建立所謂 “品牌”.)

由於市場看到的只是「價格=貨幣價值」,對「價值=社會價值」盲目, 即是之故,產品「價格」恒常大幅偏離其「價值」. 「市場只反應價格, 不反應價值. 」是資本社會的第二項根本矛盾.

 

〈無情的資本〉

在歷史上,隨著「貨幣」的形式不斷演化,其功能不斷地深化, 主宰社會的能力也愈來愈強. 最後貨幣成為了「資本」的最主要形式, 而社會受其調控,變成了我們現今身處的「資本社會」.***

 

從貨幣史的角度觀察, 最早的「商品貨幣」易於銷耗,難以累積, 其影響力先天上受到侷限. 隨著形式演進為「貴金屬貨幣」, 「(貴金屬本位) 紙幣」, 「法定貨幣」(無對應物紙幣,由政府任意發行.), 最終而為「信用貨幣(ie銀行結餘) 」. 每向一高階轉進, 貨幣的累積能力愈強,流動性愈高, 其威力也就愈大.*****

 

現今的信用貨幣,及其更抽象形式「電子貨幣」和「虛擬貨幣」, 累積和流通能力達到 “排山倒海” “馭劍飛行” 的境界, 甚至超出了政治權力的掌控.***

以信用貨幣打造出來的當代「資本」是頭永生不死的超巨型怪物, 唯一的意誌是 “追求利潤”. 勞動力只是牠獲利的手段,其福祉是全然無關宏旨的.

 

當代資本的特質是:

a貨幣形式, 體現為金融工具,而非生產設施.

b高速流動, 綫短,周轉率頻密,以體重製造打擊效果,*** 因而運用槓桿是常態.

c全球化, 跨國遊移,唯利是趨.

 

資本既主宰了社會的一切, 隨著人口急劇增加,勞動力供應結構性過剩, 其後果是貧富懸殊,和普羅階層貧窮化.****

〈結構性失業〉

全球勞動力過剩已成定局, 近年工會的議價能力日趨薄弱, 勞工的福祉全靠議會和政黨伸張.*** 透過立法, 社會以 “最低工資限定” “工作時間設限” “法定有薪假期” 等手段保障實質工資水平; 又用各種福利政策進行「再分配」,把財富從資本方強行徵調往勞工方.

 

在於往昔,人力不足然後以科技代替之. 今後則不然,就算人力過剩,也照樣以科技取代,理由可從兩方面理解.

首先, 科技進步愈來愈快,成本愈來愈平宜,用途愈來愈廣泛.*** 今日非技術勞工被機械型機器取代; 明天技術勞工也將被智能型機器取代.

其次,實質工資被法例鎖定,失去彈性, 但法例無法強迫僱用,因此勞工失業狀況必然日趨普遍.

 

「結構性失業」現時已成為許多國家的基本難題, 體現為失業人口龐大, 失業年齡下移, 和永久性失業等面相. 在資本方來說,煩惱不在於失業本身, 而在於由之引起的消費不足和社會動盪. 資本方對於以福利政策救濟勞工階層一向並無異議, 但是消費不足永遠是社會潛藏的大禍患.***

 

當今之世, 根據「凱恩斯主義」由國家宏觀調控經濟已成慣習, 這種 “踩鋼綫” 手法不能解決結構性矛盾. 矛盾張力的累積最終會火山噴發, 08年金融危機是前奏曲, 當年的問題只是掩蓋起來,並沒有獲得解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1896

讀書劄記150506資本17矛盾(二) 社會價值 與 貨幣價值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5/05/06/%e8%ae%80%e6%9b%b8%e6%9c%ad%e8%a8%98150506%e8%b3%87%e6%9c%ac%ef%bc%91%ef%bc%97%e7%9f%9b%e7%9b%be%e4%ba%8c-%e7%a4%be%e6%9c%83%e5%83%b9%e5%80%bc-%e8%88%87-%e8%b2%a8%e5%b9%a3%e5%83%b9%e5%80%bc/

讀書劄記150506
資本社會的17個矛盾(二) 社會價值 與 貨幣價值
掌門執筆

前文述及十七矛盾中的第1項矛盾是 產品的「交換價值vs使用價值」, 指的是消費過程中,產品(與勞務)由原初為了使用目的而製造, 隨著社會分工,逐漸演變成為了交換目的而製造.**** 到了現代資本主義主宰人類社會,「市場」作為交換的系統性制度不斷擴大和深化, 所有產品最終都成為了「商品」…..
商品不是為了使用,而是為了牟利才製造的,*** 這項最根本性的矛盾使資本主義具有先天傾向發展成 “泡沬經濟”. (典型事例: 08年房貸危機.)

本文介紹的第2項矛盾是 勞動的〈社會價值vs貨幣價值〉.
人類透過「勞動」把自然資源製造成產品,產品最終落在消費者手上, 消費者享用生產者的勞動成果,形成一種「價值」想法. 這種價值觀念與消費行為產生的效用關係不大, 而與產品製造時付出的勞動力的性質和多寡有關.***
舉例:酒比水有價值(或貴);鞋子比襯衣貴;房子比車子貴, 主要是因為製造時付出的勞動力較精較多.

在未有貨幣之前的“以物易物經濟”中,這種與勞動相關的價值觀念構成一張網, 既編織了主要交易產品的交換關係, 也訂明了生產者與消費者間的社會關係, 作者認定這是勞動的「社會價值」.***
進入“貨幣經濟”, 上述關係成為產品「價格」的基礎判準. 根據古典經濟學,在“完全競爭市場”中,各種產品達致的“均衡價格”便是其「貨幣價值」.***

理論上,在完全競爭市場中,社會價值與貨幣價值應該互相一致. 但是完全競爭市場從來不曾出現過, 而資本家則處處刻意造成 “不完全競爭(ie獨佔與寡佔)”,以便自己的產品處於有利的市場位置.*** (例如建立 “品牌”.)
由於市場看到的只是「價格=貨幣價值」,對「價值=社會價值」盲目, 即是之故,產品「價格」恒常大幅偏離其「價值」. “高水” 形成的利潤歸於資本方, 構成資本對勞工的剝削狀態.

「市場只反應價格, 不反應價值. 」是資本社會的第二項根本矛盾. 隨著人口急劇增加,勞動力供應結構性過剩,剝削愈演愈烈, 其社會後果是貧富懸殊,和普羅階層貧窮化.****

首次兩項核心矛盾是全書的理論基石,從而推導出另外五項 “基本矛盾”; 再推導出十項 “衍生矛盾”. 「望道始驚天地寬」, 對我來說,哈維David Harvey的武功委實過於深澀, 只好摘其一二較顯淺者介紹之,餘皆割愛了.
〈無情的資本〉
在歷史上,隨著「貨幣」的形式不斷演化,其功能不斷地深化, 主宰社會的能力也愈來愈強. 最後貨幣成為了「資本」的最主要形式, 而社會受其調控,變成了我們現今身處的「資本社會」.***

從貨幣史的角度觀察, 最早的「商品貨幣」易於銷耗,難以累積, 其影響力先天上受到侷限. 隨著形式演進為「貴金屬貨幣」, 「(貴金屬本位) 紙幣」, 「法定貨幣」(無對應物紙幣,由政府任意發行.), 最終而為「信用貨幣(ie銀行結餘) 」. 每向一高階轉進, 貨幣的累積能力愈強,流動性愈高, 其威力也就愈大.****

現今的信用貨幣,及其更抽象形式「電子貨幣」和「虛擬貨幣」, 累積和流通能力達到 “移山倒海” “馭劍飛行” 的境界, 甚至超出了政治權力的掌控.***
以信用貨幣打造出來的當代「資本」是頭永生不死的超巨型怪物, 唯一的意誌是 “追求利潤”. 勞動力只是牠獲利的手段,其福祉是全然無關宏旨的.

當代資本的特質是:
a貨幣形式, 體現為金融工具,而非生產設施.
b高速流動, 綫短,周轉率頻密,以體重製造打擊效果,*** 運用槓桿是常態. (這是詠春拳技法.)
c全球化, 跨國遊移,唯利是趨. 以最高的效率進入任一有利可圖的政治領域, 攫取合適的資源, 而不論其為勞動力,自然資源,科技, 甚或是貨幣本身!(例如滙率或利率投機.) 獲利之後絕不戀棧,另覓戰機, 純粹獵食者作風.

〈結構性失業〉
現今全球人口73億, 人口學者估計增速行將放緩,世紀末人口預期為120億.
全球勞動力過剩已成定局, 近年工會的議價能力日趨薄弱, 勞工的福祉全靠議會和政黨伸張.***
透過立法, 社會以 “最低工資限定” “工作時間設限” “法定有薪假期” 等手段保障了實質工資水平; 又用各種福利政策進行「再分配」,以生活津貼方式把財富從資本方強行徵調往勞工方.

在於往昔,人力不足然後發明機器,以科技代替之. 今後則不然, 就算人力過剩,也照樣以科技取代,理由可從兩方面理解.
首先, 科技進步愈來愈快,成本愈來愈平宜,用途愈來愈廣泛.*** 今日非技術勞工被機器取代; 明天技術勞工也將被智能機器取代.
其次,實質工資被法例鎖定,失去彈性, 但法例無法強迫僱用,因此勞工失業狀況必然日趨普遍.

「結構性失業」現時已成為許多國家的基本難題, 體現為失業人口龐大, 失業年齡下移, 和永久性失業等面相. 在資本方來說,煩惱不在於失業本身, 而在於由之引起的消費不足和社會動盪. 資本方對於以福利政策救濟勞工階層一向並無異議, 但是消費不足永遠是社會潛藏的大禍患.***

當今之世, 根據「凱恩斯主義」由國家宏觀調控經濟已成慣習, 這種 “踩鋼綫” 手法對於調整緩急,中和寒燥,相當收效, 但是不能解決結構性矛盾. 矛盾張力的累積最終會火山噴發, 08年金融危機是前奏曲, 當年的問題只是掩蓋起來,並沒有獲得解決…..

《資本社會的17個矛盾Seventeen Contradictions and the End of Capitalism》(2014) David Harvey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1920

中國產業經濟陷入複雜困局,亟須全社會第三次創業大潮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5/0716/151043.shtml

如今,面對環境汙染與經濟持續下行壓力,我國經濟轉型已是沒有回轉的空間,也不存在任何僥幸。否則環境汙染問題加劇,經濟增長動力消殆,經濟風險加大,我國附加值低的經濟結構面對全球競爭將顯得非常脆弱。因此,將產業轉型升級置於全球“空間與時間”的格局下來進行研究審視,尤其是在“互聯網+”這個時代,則顯得非常有必要。

(一)從歷史經驗來看,歐美地區最先完成前三次工業革命,各方面產業發展完備,與發展中國家相比擁有無可比擬的產業發展基礎優勢。在這種情況下,歐美發達國家通過改革經濟體制,完善相關法律體系,建立起發達的教育與科研體系,順利地實現產業升級。因此,結合發達國家已產業轉型升級的共同點,我國必須解決經濟體制改革、健全法律體系,建立起現代化的教育與科研體系三方面重大問題。

由於歷史原因,我國並未真正實現工業革命,工業發展長期落後,直至新中國成立,才建立起較為完備的工業體系;而我國經濟體制改革從1978年開始,到目前仍然不完善,這直接制約了產業經濟健康發展。而經濟體制改革是產業轉型升級的核心,顯然這一道路對我們國家來說是任重道遠。

在法律體系建設方面,歷史上我國經過文化大革命的破壞,使得法制基礎破壞殆盡。雖然在近30年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建設方面取得卓有成效,但仍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尤其是與市場經濟直接關聯的法律法規存在諸多不適應乃至缺漏,經濟發展當中行政幹預過多。根據中為咨詢觀察,在十八屆四中全會這個節點,中央全會以“依法治國”為主題在中國共產黨93年的歷史上是首次,會議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幹重大問題的決定》,因此我國產業經濟轉型升級面臨重要的發展機遇。

在教育科研方面,我國教育科研事業發展長期落後,尤其與發達國家相比,無論是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還是高等教育,都存在不少差距,困難重重,主要體現在教育與科研體制改革上,近十多年未取得重大有效的改革進展,且未來改革道路依然艱難。若未來我國教育與科研體制不實現有效改革,將嚴重制約我國社會經濟的轉型升級。

(二)從歷史教訓來看,拉美地區未能成功實現產業經濟轉型,有這樣幾方面的原因造成,首先就是工業革命未完成,過早向福利型社會轉變,導致拉美實體經濟沒有發展動力,難以持續創造財富價值,從而造成拉美經濟體惡性循環;其二,當時國際環境使然,在日本及亞洲四小龍擠壓下,拉美未能抓住機遇,使得歐美產業轉移主要在亞洲地區集中地完成,導致亞洲經濟迅速崛起,拉美經濟體轉型空間受到整體縮小;第三,拉美地區雖然受西方制度影響,卻沒有建立起完整的教育與科研體系,教育科研水平與歐美發達國家相比,非常落後,且人才流失嚴重,中為咨詢認為因此也難以助推拉美地區經濟轉型。

對比我國發展現狀來看,我國目前還未進入福利型社會,一方面是我國經濟發展水平還比較低,另外就是我國政府不願過早進入福利型社會,這樣會導致社會發動沒有動力,在這樣的環境下,可以持續調動人民創造財富與價值的積極性。但我們也必須看到政府若處理不好社會保障與經濟發展的關系,同樣會影響實體經濟的健康發展。

在國際環境來看,我國仍然是全球產業轉移的最大受益者,工業制造基礎能力相對來說雄厚(對比來看,上世紀拉美地區工業基礎比較薄弱,是其經濟轉型不成功的重要原因),這為我國經濟轉型提供了產業基礎;但作為全球十多年的制造大國,已開始面臨美國制造業回流,東南亞、南亞及非洲地區國家強有力的制造業競爭,且趨勢更為激烈,我國產業經濟轉型外部環境不容樂觀。

近年我國教育科研投入取得突飛猛進的發展,但取得的科研成果產值占比卻只有10%左右,相比發達國家的30%-50,相差甚遠。面對10多年教育與科研體制改革的停滯,若再不改變,必然會影響到經濟的整體轉型。

(三)從現實局面來看,美國仍然引領全球產業經濟發展,一方面主要從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初開始,美國通過IT信息化革命並取得全面突破,拉開與歐洲國家及日本的差距,至今仍沒有相關國家可以與之抗衡。而日本失落的十年,既有“廣場協議”的內在影響,但更多是美國提前進入IT信息產業發展時代,使得日本喪失新一代產業機會。這對我國來講應當引起足夠的重視,須及時準確有效地抓住新興產業發展機會。另一方面就是美國的金融產業,現今美國金融服務產業位居全球絕對領先的地位,其通過金融系統影響全球經濟發展,並為本國產業經濟發展謀取便利,也是美國軟實力的重要體現。根據中為智研觀察,對我國來講,如果只有“硬”制造產業升級,沒有創新強大的金融系統作為支撐,很難說是一種產業經濟升級。

另外西歐國家、日韓及我國臺灣地區仍然保持傳統產業發展競爭力,其並不願意放棄自身已有產業優勢,並力爭取得更進一步發展。譬如,我國家電與電子信息產業與日韓及我國臺灣地區形成正面沖突,高端裝備制造業方面則歐美日形成直接競爭,生物醫藥產業仍然要與傳統歐美日等國家競爭,顯然我國產業經濟轉型升級路艱巨。

雖然近年我國高附加值產業取得較快發展,並能夠參與國際市場競爭,但仍然處於產業鏈制造的末端,很少具有創新性的產品出現。而產業升級往往需要改革創新的伴隨,尤其是高附加值產業的發展必須有制度保證,最先進的制度往往很容易誕生最先進的產業創新成果,無論是我國IT科技產業還是金融產業,這些都需要改革配套來實現。現今我國產業經濟創新環境不足,知識產權保護力度不夠……,這些掣肘著我國產業經濟的轉型升級。

(四)從我國國情來看,我國仍然以中低端制造業為主,並且大規模存在,這些產業往往是就業群體的主要對象,同時也是出口貿易的主體,但這些企業卻消耗大量的資源,排放大量的汙染物,形成產業發展根本矛盾。根據中為咨詢網觀察,同時這是我國產業發展的根本國情,過往歐美日韓等經濟體並沒有出現過,導致這也是我國解決產業轉型升級問題的根本所在。首先,我們國家不能大規模轉移中低端產業,這會直接影響到我國出口創匯以拉動經濟增長的目標,同時也會影響到大量群體的就業;其二,我國又不能隨意淘汰落後企業及汙染企業,因為現實我國存在大量的落後產能及汙染中小乃至大型企業,這也會影響到GDP增長及就業問題;其三,我們國家不能簡單地通過技術方式來升級產業與保護環境,造成企業成本增加,影響企業與產品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使得產業經濟發展出現不適應。

面對過往發達國家經濟轉型升級不曾發生的局面,必須根據我國實際國情來解決,把“解決就業、保持經濟增長、提高居民收入(現階段工資增長仍是主要方面)、防治環境汙染、實現中低端產業轉型升級”幾方面問題統籌來解決。這就需要國家中央層面的戰略遠見與耐性,需要政府社會的卓越執行保障力,需要調動全民參與的積極性,更需要創新政治經濟制度與健全法律法規體系……,因為我們今天面對的是全球最大產業轉型升級經濟體,因為我們未來要面對中國夢新局面。這需要我們全民再一次參與到創業大潮中,而這一次創業大潮需要我們加強產品質量,註重產品研發,積極創新,註重環境保護,結合“互聯網+”時代背景,推動中國產業經濟轉型升級成功,實現中國經濟再一次跨越式發展。

版權聲明:本文作者程勇,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i黑馬觀點和立場。如需轉載請微信聯系zzyyanan獲得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3327

洗腦時間:如何做好社會化營銷?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5/0721/151106.shtml

圖片1

在今天,幾乎每個品牌都想做社會化營銷。

在此之前,我需要先給大家洗洗腦。

就從對市場營銷的認知開始吧……

圖片1.5

這個世界上,還是普通人居多,從業久了就會成為高手,成為大神的卻寥寥無幾。

大神不是你想當,想當就能當的,但是在了解了大神的世界觀後,你已經開始走在了可能成為大神的路上……

圖片2

節點一:如何運營好產品?

在新媒體時代,產品運營中最重要的一個部分就是粉絲運營,而粉絲運營的核心就是讓他們留下來。

很多公司都希望通過大量管理的方式將粉絲留在自己的身邊。

“粉絲是我的”這種想法和戀愛中“你是我的”一樣愚蠢,最後不但費錢費時間費感情,粉絲在找到“新歡”後還是會無情的離你而去。

戀愛中最好的心態是:我愛你,但你是自由的。

是的,每一位粉絲都是自由的,正如你曾經愛過的每一位姑娘。

既然她來了,你就用心的去愛,心態上不求回報,也能夠接受她隨時離開。

看到這里,有些同學應該已經開始不耐煩了……施襄,你說了那麽多,那麽到底該怎麽讓她留在我的身邊呢?

首先,調整好自己的心態,控制欲別太強;給她一個舞臺,讓她參與你的人生。

什麽?!還是沒有理解什麽意思嗎?看起來你多少有點直男癌。

那我就直說了:少管閑事,讓她自己玩。

分享一個最簡單的、每個人都能用的、效果相當好的運營方式:

在每次做完活動以後,將參與的粉絲根據分類拉進微信群。然後仔細觀察,你不可能要求每個粉絲都活躍,也不可能一個都不活躍。正如生活中,身邊的人那麽多,不可能每個人都愛你,但總有那麽些是愛你的。

把那些愛你的人(感覺積極的粉絲)給找出來,給她活動經費和幫助,讓她來給其它粉絲組織策劃活動, 效果會比你自己做好得多。不信你自己回去試試。

給那些你覺得還比較不錯的粉絲一個類似“XX地區會長”“XX校園大使”的頭銜,讓她們擁有你的屬性,參與你的舞臺,演出自己的人生。

你要告訴自己:那些素不相識的人,會留下來,都是愛你的。

也正因為如此,她們可以給你別人給不了的建議,她們可以為你做到別人做不到的事情,請務必好好珍惜。讓她們感受到自己的存在,讓她們擁有主角光環,讓她們覺得自己是被珍視的……而你要做的,就是認真傾聽。再說的直白一些,就是她們給你的消息一定要盡快回複,好好回複,讓她們感受到自己的存在感。

讓她們成為航海者,擁有自己的領土。

西班牙王室曾經與哥倫布簽訂條約“你是你所發現的所有領土的總督”,想要成就“日不落帝國”就不可能將粉絲群全部“直營”,讓“XX地區會長”“XX校園大使”自由發展,自建“連鎖”群,然後給她們提供適當的幫助,讓她們自己去經營自己的領土。

現行的明星粉絲群,已經給出了最好的學習模板,你聽過哪個活躍的粉絲群是明星自己建立的?

自願與熱愛,比百萬年薪的職業經理人還要靠譜的多。

粉絲是天然具有參與感的,你過多的幹涉可能會反殺她們的參與感。你要時刻提醒自己只是個服務者,她們才是主角。

圖片3

節點二:如何做好內容?

我一邊碼字,一邊糾結,是不是該改成“如何做好創意?”

對的,好內容的核心就是好創意,好創意的核心就是好的切入點,好切入點的核心就是多想多問。

這是最質樸的答案,也是最靠譜的答案。

再強的大腦,也總有堵塞的一天。

當你為此痛苦萬分的時候,就好好問同事,問朋友,問粉絲,問那些比你牛逼的人……總有人會給你靈光一現的答案。

在以前,我為了想創意,加過上百個個各行各業的微信群,還會冒充女同事和群里的各位大叔勾搭。即便如此,想找比自己牛逼的人,也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是勾搭到的人水平不夠,就是牛逼的人不想和你聊,著實勞心勞力,浪費感情。現在,有個叫做“在行”的軟件很不錯,能夠找到各種各樣你所需要的行家,花錢和人聊天,然後獲得一些想法,再用獲得的想法去切入你想做的事情,這樣的創意成本就很低。

有了想法,還需要去實現。

簡單舉例:一篇軟文,圖文結合。

很多創業公司都是沒有專門的文案和美工的。

請個好的寫手和美工都不太便宜,采用眾包的方式最為合理。

眾包的核心和好處在於: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用合理的費用,買到相應的回報,付出的金錢不會產生浪費。

美工就找找萬能的淘寶吧,這篇文章的配圖就是我花了50塊錢在淘寶找人做的。

寫手找淘寶一般不靠譜,高質量內容淘寶級寫手是搞不定的,多加一些作者群、記者群,十分靠譜。

不要讓自己做自己不擅長的事情,這樣你會很累,而且還不一定能做得有多好。

最後,再送大家一句小結:淘寶在行微信群,省錢省時又省心。

圖片4

節點三:如何利用好渠道?

利用好渠道的前提是如何找到渠道,最簡單又省事的方法,請參考節點二的最後一句。

傳播渠道有很多,從經驗上看,目前最靠譜的宣傳,大概分別為:新媒體(微博、微信、視頻節目),傳統媒體(電視、雜誌、報紙),以及發傳單。

對的,你沒有看錯,就是發傳單。

目前創業公司的領域越來越垂直,想要通過社交媒體或者傳統公關的手段去影響自己垂直領域的這部分人非常的難,哪怕是大神想要做到也不是那麽容易,更何況絕大多數創業公司的市場負責人連高手也不一定能算得上。

傳單是最直接有效的方法。 

對於許多垂直領域的創業項目,這是到達目標用戶群體率最高的。因為你能清楚的看到自己投放的人,到底是怎麽樣的,也可以很容易控制自己的成本。這點相當重要,現在很多所謂的線上精準營銷,其實都值得懷疑。

傳單沒有想象中那麽簡單。

發傳單至少可以分成三個部分:發給誰?傳單本身如何設計?如何發? 

首先,我們要想象一下,針對的人可能會出現在哪些地方?假如你是做社區蔬果電商的,單價又不貴,就是針對在社區居住的普通居民,那麽可能是個小區就可以發。假如你是賣雲服務器的,針對的可能只有創業者,而且可能只有初期創業者才會是購買者,那麽你可能就要在全北京各大初創孵化器走一圈了。

傳單本身根據不同的投放用戶,會有無數種設計方式。假如你是賣黑天鵝藝術蛋糕,那麽可能就是偏黑色風格的折疊邀請函,制作成本也會高不少;假如你是上門按摩的功夫熊,那麽很可能就是印上二維碼優惠券清新風格的A5紙……

傳單如何發,由誰來發,也是一個很大的學問。假如臨時工發,擴張速度快,質量卻不見得能得到保證,是否需要有人檢查?假如團隊一起上街發,擴張速度慢,但是可以親身感受目標用戶的反饋,還能增加凝聚力。又或者雇coser角色扮演成蜘蛛俠、綠巨人、哈利波特、花仙子(如果創始人顏值夠高也可以自己上),然後拍照片,發新聞,上版面,做事件營銷。

創業公司,尤其是垂直020類型,對用戶要求高,又預算不夠。那麽努力發傳單,也不失為一種很好的手段。就像《火影忍者》中沒有半點忍術天賦的洛克李,憑著自己的努力,拼命修煉體術,一樣可以成為一名優秀的忍者。

圖片5

傳統媒體的背書效果很好,但是其單價成本並不便宜,而影響力又很有限,所以我一般不建議只做傳統媒體。

至於說傳統媒體已死,這個觀點我是不贊同的。

傳統媒體才是主流,如果你仔細研究就會發現,網絡紅人們如果不能從網絡轉移到主流媒體,不過如流星劃過,很快就會被人遺忘,更不要提大紅大紫。

在這個信息爆炸,優質內容奇缺的時代,內容本身就是渠道。不信的話,你可以看看自己手機里下了幾個視頻播放軟件,問問自己是看優酷土豆搜狐愛奇藝,還是看優酷上的《鴻觀》,土豆上的《火影忍者》,搜狐上的《屌絲男士》,愛奇藝上的《曉松奇談》?好好感受一下。

目前好的內容,多數都在傳統媒體手上,互聯網也不過是報紙雜誌的擴散者。

扯遠了,但是傳統媒體的影響力確實有限,是不可否認的事實。所以我一般會建議那些做了傳統媒體的品牌,再利用新媒體擴散一次,將自己的信用背書擴散出去。

微博我已經不看好,雖然那時曾經輝煌的戰場,視頻又需要花一個超長的篇幅來講。

所以,原諒我就說下目前最主流的微信營銷吧。

再次強調,不管在哪個渠道營銷,內容一定要好。無論是一片超長幹貨軟文,還是做一個H5的小遊戲,內容不好效果肯定會大打折扣。

假設內容都一樣,節約成本就是增加效果。

公眾賬號水太深,不少公眾賬號為了讓客戶二次購買,都會選擇做假數據。並不是粉絲越多越好,閱讀數也同樣可以作假。所以,買到更便宜的自媒體,挑選到對的賬號就是勝利。

目前,采購渠道大概可以分為:公關公司,代理,接單平臺,微指數,直接找自媒體人本身。

公關公司值得推薦的如藍色光標、奧美、靈思;代理值得推薦的如Wemedia,熊貓自媒體聯盟;微信接單平臺值得推薦的如微博易、活力兔……

微指數雖然也有10000多個自媒體直接交易,但是他本質上還是以大數據對投放效果的預估為主,盈利也是主要靠會員服務和大客戶數據定制。所以,嚴格意義上說並不是一個真正意義的接單平臺。

成本和挑選賬號的失誤率將決定渠道是否更加成功,成本越低越成功,失誤率越低,越成功。

於是,作圖如下:

圖片6

從陰影面積來看,購買渠道的選擇,按照優先排序,分別為:微指數>自媒體人>代理>普通平臺>公關公司

產品本身好,然後創意好的內容,再通過優質且低價的渠道進行傳播,這就是做社會化營銷的基本法則。

還是要提醒大家一句:一定要做好營銷後的用戶運營,不要被一時的熱鬧蒙蔽,留下來的粉絲,才是真正能給你帶來價值的粉絲。

那麽,現在我們是不是該來講講“節點四:如何讓粉絲留下來?”

好的,請把這句翻譯成另一個說法“節點一:如何運營好產品?”

社會化營銷的奧義在於:用好產品留住粉絲,用好內容吸引粉絲,用好渠道得到更多粉絲……

如此下圖,周而複始,生生不息。

圖片7

最後,忘記說明:

這次節點一主要講的是如何運營好一個產品。以上內容,我們要以這個產品已經至少是個“沒有明顯缺陷的產品”為前提,營銷再好,產品渣也是沒有前途的。

因為,好產品本身就是營銷。

 

本文作者施襄,微指數聯合創始人,連續性創業者,知名科技自媒體。

版權聲明:本文作者施襄,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i黑馬觀點及立場。如需轉載請微信聯系zzyyanan獲得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3988

深圳社會資本辦三甲醫院一次性補貼2000萬元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7/4648746.html

深圳社會資本辦三甲醫院一次性補貼2000萬元

一財網 王玉鳳 2015-07-22 20:36:00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衛生管理與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蔡江南表示,“三級醫院的標準很高,尤其是三甲醫院,包括對硬件設備、服務、醫生和專家等方面都有很高的要求。要達到三甲醫院的標準一般需要十年八年的時間。”

近日,曾是國內最早引入社會資本舉辦醫療機構的城市之一深圳又出臺財政扶持政策實施細則,對通過審批的社會資本辦三級醫院給予2000萬元或1000萬元的一次性獎勵。

不過,該細則也對社會資本設置了準入門檻:必須承諾提供不少於50%的基本醫療服務。

兩個類別

社會資本辦醫一直被視為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以及打破公立醫院壟斷局面的有效途徑。近年來,國家支持社會辦醫的各種政策頻頻出臺。

今年6月,國務院辦公廳又下發《關於促進社會辦醫加快發展的若幹政策措施》,提出要進一步放寬社會資本辦醫的準入條件,將社會辦醫納入醫保定點範圍,並要求加強財政資金扶持力度,將提供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的社會辦非營利性醫療機構納入政府補助範圍。

7月22日,深圳市公布《關於鼓勵社會資本舉辦三級醫院財政扶持政策的實施細則》(下稱《實施細則》),以此促進社會辦三級醫院財政扶持政策落地實施。

所謂社會辦三級醫院,分為兩類。一類是深圳市現有三級以下社會辦醫院改建或擴建而成的三級醫院。

截至去年年底,深圳非公立醫療機構數量為2456家。其中,社會辦醫院有75家,大部分是一級和二級醫院。全市有4家民營醫院跨進全國百強民營醫院,包括深圳華僑醫院、深圳恒生醫院、深圳遠東婦兒科醫院和深圳博愛醫院。此外,我國第一家港資獨資醫院——深圳希瑪林順潮眼科醫院也落戶深圳。

深圳衛計委規財處處長侯力群在22日的發布會上稱,所有具備資格的醫院都要經過衛計部門的評審和認定,現在哪家醫院能通過尚不確定。

另一類是社會資本投資新建的三級醫院。“十二五”期間,深圳重點鼓勵社會資本投資建設華為片區綜合醫院、沙井片區綜合醫院、平湖片區綜合醫院、龍城片區兒童醫院等4家三級醫院。

不過,社會辦醫院必須承諾提供不低於50%的基本醫療服務。《實施細則》也提出了具體的判斷標準:醫院申報並書面承諾門急診服務和住院服務量中,基本醫療服務量不低於50%,並且基本醫療服務項目收費標準不高於深圳市同級政府辦醫療機構的醫療服務收費標準。此外,提供基本醫療服務床位數占醫院全部床位數的50%以上,且獨立區域,可單獨識別。

侯力群解釋道,基本醫療服務是指具備社會醫療保險定點醫療機構資格的社會辦醫院,為深圳市參保人提供的符合該市社會保險基金管理部門償付規定的醫療服務,分為門診和住院服務。通俗地說,就是社保部門償付規定的醫療服務,如常見病、多發病及部分疑難雜癥,像美容整形等高端服務等則不屬於基本醫療服務範疇。

上海交通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執行院長馬進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社會辦醫三級醫院提供不少於50%的醫療服務有利於維護社會公平。“政府鼓勵社會資本辦醫的初衷就是因為百姓看病難,醫療資源供給不足,提供優質醫療服務的三甲醫院人滿為患,基本醫療難以滿足。”

財政扶持力度大

不過未來,深圳社會辦三級醫院,可享受多種類型的財政補助。舉例來說,符合要求的醫院可以申請基本醫療服務補貼。門急診按照20元/人次、住院按照60元/床日計算,康複、兒科類別專科醫院分別按照1.1倍、1.3 倍的標準計算。也可以申請一次性基本醫療服務床位獎勵,標準為每床位10萬元。

值得註意的是,在上繳企業所得稅財政獎勵方面,社會辦醫院上一年度已經繳納企業所得稅的,可按照實際繳納企業所得稅總額的40%予以獎勵。

此外,社會辦醫院在取得三級醫院資格後第一或第二評審周期內,經衛生行政部門評審並獲得三級甲等和三級乙等資質的,分別給予2000萬元、1000萬元的一次性獎勵。

此前,天津等部分城市已經出臺社會資本辦醫細則,包括支持舉辦營利性大型、高端、專科醫療機構,要求全市非公立醫療機構床位數占同期醫療機構實有床位總數的比例不低於20%,享受稅收優惠政策等。

侯力群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深圳上述補助政策在全國來說屬於先行先試,扶持力度也是最大的。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衛生管理與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蔡江南對本報記者表示,“三級醫院的標準很高,尤其是三甲醫院,包括對硬件設備、服務、醫生和專家等方面都有很高的要求。要達到三甲醫院的標準一般需要十年八年的時間。”

他補充道,三甲醫院評比的時間不固定也給民營醫院成為三甲醫院增加了難度,甚至是公立醫院也很難評上。“上海在過去十幾年間,只有一家公立醫院被評上三甲。” 不過,蔡江南強調社會辦醫細則的落地可以起到政策導向作用。

在未來資金的監管上,深圳的《實施細則》也提出相關監管要求,如要建立健全資金使用的規章制度,對提供虛假資料或隱瞞實情,騙取或冒領鼓勵社會資本舉辦三級醫院補助及獎勵經費的,取消其補助及獎勵資格。

編輯:任紹敏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454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