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56只港股基金PK:誰才是真正的 “深港通”基金

12月5日,深港通正式通車,將港股通的可投資標延伸至香港恒生綜合小型股(下稱“香港小型股”),給內地投資者帶來分享香港小盤股成長的機會。

據《第一財經日報》統計,截至目前,面向內地投資者的港股基金共有56只,包括滬港深基金、港股ETF、港股LOF、港股分級基金等等。港股基金“突破”了深港通股票50萬元的準入限制,投資門檻普遍不高於1000元。

而此次乘著深港通東風,面向內地投資者的港股中小盤基金受到了市場的空前關註,這些基金的基準指數為密切跟蹤香港中小盤股股指數,為廣大中小投資者提供了一條布局香港中小盤股的機會。

乘風深港通

盡管時間的車輪駛到了2016年的最後一個月,但市場投資熱度仍未消散。12月美聯儲議息會議震懾全球,加息預期漸濃,大批國際資金蠢蠢欲動。而眼下,中國投資者近距離看到的則是,深港通開通後內地與香港市場間南北資金加速對流。

相較內地市場,2016年的香港市場無疑是彰顯吸引力的一年。今年以來美元強勢表現得淋漓盡致,成就20年來最強貨幣。受益於掛鉤美元的聯系匯率,港元資產受到追捧。前11月,港元相對人民幣升值近6%。香港恒生指數以4%漲幅遠超A股上證綜指8.17%跌幅的同期表現。從某種意義上講,過去11個月炒港股的收益要高出A股約18個百分點。在全球低利率、資產配置荒時代,如此差距凸顯了港股市場的投資吸引力。

滬港通的通行,為香港主板藍籌帶來了可觀的增量資金,相關個股整體表現較好。待深港通開閘,眼下投資者關註焦點則落到了跨年度港股行情如何演繹、小盤股是否機會來臨等問題上。

深港通開通後,深股通包括深成指和深中小創指成分股中市值不少於60億的成分股以及深市AH股中的A股;港股通增加香港小型股中市值不少於50億及深市AH股中的H股。業內估算港股通股票池新增約100只。而深交所網站顯示,深港通對應的港股標的數量高達417只。

在國都證券看來,當下香港市場的小盤股的估值優勢較為明顯。早在一個月前,國都證券通過對比深圳及創業板市盈率和香港小型股市盈率後發現,香港小型股指數市盈率21.91倍;同期的創業板指市盈率比其大幅高出1.58倍,為56.31。由此判斷,深港通開通後香港小型股估值偏低的狀況有望改善,尤其是價值挖掘未充分的優質個股。

深港通基金一覽

盡管深港通開辟了一條相對寬廣的香港市場投資渠道,但對於普通投資者尤其是中小散戶而言,尚難介入。

很長時間以來,因股票做空機制、仙股頻出、相對容易的退市機制…等一系列客觀問題的存在,香港市場上一批個股劇烈震蕩。缺乏經驗的內地投資者一旦踩中某個地雷,便會遭遇巨額損失。

另一方面,港股投資存在較高的準入門檻。深港通下的“港股通”仍將對內地個人投資者設立不低於50萬元的準入門檻,即投資者名義開立的證券賬戶及資金賬戶內的資產不低於人民幣50萬元,其中不包括該投資者通過融資融券交易融入的資金和證券。

當多數投資者遙望港股之時,幾無資金準入門檻的港股基金適應了他們的配置需求。據《第一財經日報》統計,籠統而言,內地市場上投資於港股的港股基金共有兩類,一類是普通的開放式基金,基金投資港股可通過港股通通道買入;另一類是QDII基金,基金經理不僅可以通過港股通額度買入港股,也可以通過基金公司的QDII額度買入港股。

對於第一類港股基金,截至目前行業類共有38只基金,絕大多數為滬港深基金。即可以投資於A股上市公司,也可以投資港股上市公司。以安信新常態滬港深基金為例,基金契約規定,港股及A股的投資比例為基金資產的80%-95%,其中港股投資占比為0-95%。這類基金的交易方式一如普通的開放式基金,支持申購和贖回。

上海一家大型基金的副總經理對《第一財經日報》稱,這類基金有明顯的風格漂移傾向,當港股市場基本面優於A股時,基金經理會超配港股,反之基金經理則超配A股。

另一類港股基金情況則明顯不同。截至目前,行業內的港股QDII基金共有18只,其中11只可支持上市交易,另外7只基金只能像普通開放式基金般進行申贖交易。

在11只上市交易的基金中,4只ETF——華夏恒生ETF、易方達恒生H股ETF、南方恒生ETF及華夏滬港通恒生ETF四只ETF;兩只分級基金——銀華恒生H股分級、匯添富恒生指數分級;5只LOF——南方香港優選、嘉實恒生中國企業、大成恒生綜合、易方達香港恒生綜合小型股、華寶興業香港上市中國中小盤。

以上56只港股基金中,按照深港通有別於滬港通的要求,專註投資港股小盤股或者深市AH股中的H股的基金似乎才是最為典型的深港通基金。工銀瑞信香港中小盤、富國中國中小盤、易方達香港恒生綜合小型股、華寶興業香港上市中國中小盤四只基金相較而言比較貼近這一條件。

四只基金均為LOF基金。從基準指數來看,易方達香港恒生綜合小型股基金又是其中最能體現“深港通”特色的基金。它一只密切跟蹤香港恒生綜合小型股指數走勢的QDII產品。而深港股機制下的港股通範圍中,香港恒生綜合小型股成分股赫然在列。

作為LOF基金,上述四只基金其為廣大投資者可供了兩種交易方式:1、普通開放式基金的正常申購贖回模式,也能猶如股票交易般在二級市場上實時買賣。而作為跨境LOF ,相比股票它還能支持T+0運作,為投資者提供交易便利的同時,也能讓基金交易更加活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6303

深港通首日:北上資金青睞格力和美的 南下資金搶比亞迪

港交所12月5日數據顯示,深港通開通首日,深股通額度使用了30%,深股通首日十大成交活躍股,北上資金青睞對象多為藍籌股。格力電器獲買入金額最大,為3.72億元;美的集團、海康威視獲買入金額也分別達2.32億元、2.08億元。另外,濰柴動力、京東方A、平安銀行、五糧液等獲買入金額也較大。

另一方面,深圳方面的南下資金買入金額最大的股票為比亞迪股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6306

深港通首日北上資金熱情更高 深股通買入26.69億元

深交所12月5日公布深港通啟動首日交易信息顯示,北上資金熱情高於南下資金,深股通方面,買入26.69億元,使用額度27.11億元,當日剩余額度102.89億元,標的股票中有464只發生交易。港股通方面,買入9.02億港元(人民幣8.23億元),賣出0.21億港元(人民幣0.18億元),標的股票中有348只發生交易。

具體來看,深股通方面,買入26.69億元,使用額度27.11億元,當日剩余額度102.89億元,標的股票中有464只發生交易,其中主板169只、中小板247只、創業板48只,交易金額分別為14.78億元、9.76億元、2.15億元。

港股通方面,買入9.02億港元(人民幣8.23億元),賣出0.21億港元(人民幣0.18億元),使用額度8.50億元,當日剩余額度96.50億元,標的股票中有348只發生交易,其中恒生綜合大型股78只、恒生綜合中型股151只、恒生綜合小型股99只、不在指數內的A+H股20只,交易金額分別為0.43億港元(人民幣0.38億元)、3.15億港元(人民幣2.79億元)、5.12億港元(人民幣4.54億元)、0.52億港元(人民幣0.46億元)。

當日,深證成指收盤10784.33點,下跌128.3點,跌幅1.18%,恒生指數報收於22505.55點,下跌59.27點,跌幅0.26%。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6311

消費旺季疊加深港通 QFII火熱布局白酒板塊

每到年底,就到了白酒行業的消費旺季,而深港通的開通,在港股市場上的稀缺性也讓白酒板塊備受關註,雙重利好的疊加,白酒板塊近期漲幅不錯。

貴州茅臺一度創出330.45元的歷史新高,而包括五糧液、沱牌舍得、古井貢酒等在內的白酒板塊的其他個股的走勢也相對活躍。

事實上,QFII對於白酒板塊早有布局,最近一段時間更是不斷到白酒上市公司做調研,關註度頗高。

消費旺季疊加深港通兩大利好

深港通於本周一正式啟動,雖然之後的表現平平,但是白酒作為深圳市場特有的、我國香港市場相對稀缺的品種,可謂關註度飆升。

而從以往來看,白酒板塊也幾乎有“逢年底必漲”的規律,旺季的到來也為該板塊增添看點。

根據歷史數據,白酒的春節消費約占全年消費量的30%。由於今年春節提前,12月15日之後將全面進入備貨旺季。數據顯示,11月中旬以來,由於加大了市場供應量,部分白酒市場價格出現不穩定。

“12月份以來,貴州茅臺調整供應政策,允許的打款周期縮短。茅臺調整供給政策,旨在穩定一批價,維持當前的價格區間。目前,茅臺全國一批價大多在1020元/瓶左右,部分地區為1000元/瓶。由於公司實行穩價放量措施,茅臺一批價已站穩千元關口。”長江證券分析師劉顏認為。

中信證券則認為,目前市場通脹預期再起,2017年一季度為明年通脹高點,白酒在通脹周期內歷來漲價多,處於抗通脹考慮渠道可能增加囤貨,以鎖定較低成本並看好後期價格,開瓶率下降或將拉升發貨。

利好的疊加之下,白酒板塊近期表現活躍,整體上漲幅度明顯高於之前。貴州茅臺、洋河股份、五糧液、沱牌舍得、瀘州老窖在近期都有不錯的漲幅。

QFII早有布局

除了市場的熱點轉換之外,白酒板塊的吸引力主要還是來自其自身業績回暖。

今年前三季度,貴州茅臺的營業收入位275.33億元,同比增長了16%;五糧液前三季度營業收入為177億元,同比增長16.97%;洋河股份前三季度營業收入為146.67億元,同比增長7.36%;瀘州老窖、古井貢、順鑫農業也保持兩位數增長。在凈利潤方面,這些公司的業績也同樣出現了回暖的跡象。

值得一提的是,最近一段時間以來,QFII火速調研白酒公司,從中也可以看到外資的偏好。

如11月18日,德意誌銀行、摩根士丹利兩大QFII就調研了洋河股份。

洋河股份在調研中表示,價格是競爭的主要手段之一,理論上大企業提價往往是戰略目的,小企業可能更多是追求眼前利益。提價是否成功和品牌力也有很大關系。公司采取的是小步慢跑的價格策略,今年海天產品也有小幅提價,對於價格公司會理性對待。茅五提價落地,會給行業留下更多價格想象空間。

而在今年三季度末,就有QFII進入洋河股份前十大流通股東之中。USB AG(UBS AG指的歐洲最大的金融控股集團:瑞士聯合銀行集團)就持有公司1510.34萬股,在第三季度的時候還加倉了258.89萬股。

除了洋河股份之外,今年三季度,QFII還新進伊力特一家公司,新進數量為179.99萬股,還增持五糧液、水井坊,另外持有順鑫農業股份數量不變。

而在瀘州老窖11月8日接受的調研中,參與者有早期獲批的QFII機構美林證券和資本研究全球投資。調研問題中,包括對高、中、低檔產品中經銷商是否存在嚴格劃分、國窖1573產能、國窖1573的主要銷售區域、特曲停貨的情況、國窖1573有無提價的計劃、對白酒市場未來高中低檔產品未來走勢的看法、公司有沒有考慮過員工激勵計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6503

深港通開通一周“遇冷” AH價差反而越來越大為哪般?

本周,是深港通開通的第一周,從交易的情況來看,市場似乎並沒有表現出太大的熱情。

就在今天,深股通的使用額度僅為4.23億元,已用額度占比僅為3.23%,比起前幾天的交易量更是低了不少。

而隨著深港通的開通,包括浙江世寶、山東墨龍、東北電氣等在AH兩地上市股票的價差不但沒有出現之前所預期的拉平,反而是越來越大,這又是什麽原因?

深港通“遇冷”

“深港通的平淡是預期之中的事情,雖然滬港通因為和上一輪牛市聯系在一起,被認為意義重大,但現在人民幣匯率、港股的走勢等等和當時的情況不同。”上海市某投資人表示。

12月5日,深港通開通當日,市場表現並沒有太大熱情。截至12月5日收市,流入資金累計27.11億元,占深股通每日限額130億元的20.85%。流入香港股市的資金是8.51億元人民幣,占港股通每日限額105億元的8.1%。

而就在兩年前滬港通開通的時候,在開始交易的前45分鐘,狂熱的投資者就用掉了滬股通當日限額的三分之二。由此可見,和滬港通相比,深港通還是“冷清”不少的。

之後的幾個交易日,深股通每日使用的額度分別為19.39億元、17.79億元、17.08億元,可謂波瀾不驚,相對於深股通130億元的限額可謂相去甚遠。而同期港股通每日使用的額則分別為8.51億元、5.2億元、3.56億元和4.12億元。

不過到了12月9日的時候,深股通已用額度僅為4.23億元,只用了3.25%。

對於深港通的“遇冷”,其實也在不少市場人士的預期之中。如廣發證券分析師陳傑就認為,在人民幣貶值和資產荒大背景下,會維持“南熱北冷”的局面,深港聽的開通對港股的正面影響會大於A股。

AH價差為何“不降反升”?

在深港通即將開通的時候,尋找AH價差股,也是市場上存在的“慣用的投資思路”。

但是,顯然這一投資邏輯被證明是無效的。以深港兩地價格差別最大的股票——浙江世寶為例,自深港通開通以後,A股的溢價率不降反升,開通前,浙江世寶A股的價格是港股價格的4倍左右,到12月9日,浙江世寶A股的價格為36.9元,而港股的價格為9.4元,A股價格為港股的價格的4.43倍。

另外,兩地價格差別較大的山東墨龍、東北電氣等公司也都出現了價差不降反升的情況。

這顯然與之前市場所預期的——深港通互聯互通,有助於AH價差拉平的說法不同。

事實上,這一現象在滬港通的時候就已經出現,也正因為如此,在深港通開通的時候,提價差股要比滬港通開通的時候少多了。

廣發證券分析師陳傑在之前發布的研究報告中表示,滬港通僅僅為兩地的投資者提供了投資對方市場股票的通道,並不能將已邁入的股票進行跨市場賣出,無法真正“互聯互通”消除折價溢價。而滬股通的交易額平均占比太低,也難以改變A股的投資者結構和市場風格的。

“除非你可以實現低價買入H股股票,以A股的價格賣出,實現無風險套利,否則這個價差並不會消除。還是按照兩地市場原來的方式在運行。”上述投資人表示。

由此可見,深港通和滬港通一樣,也無法消除兩地股票的折溢價率,隨著市場的波動,AH股價差反而越來越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6842

深港通圍堵H股財技:供股及公開發售監管升級

伴隨深港通本周通車,滬、深、港的“兩地三市大市場”開始正式運轉;跨境監管也從理論探索和機制建設,推進至實戰階段,兩地監管層此前還聯手查辦首起跨境違法,並以此為契機加緊建立跨境執法協作機制。

強化上市公司合規運作,正成為香港市場監管的新趨勢。《第一財經日報》本周曾針對港股上市公司常見“財技”進行梳理和列舉。香港證監會和港交所12月9日聯手發布新聞稿,表示正密切關註供股及公開發售活動,尤其是其中具有高度攤薄效應的要約,僅近期就拒絕了兩宗個案中公司相關決定。

港監管層緊盯供股及公開發售

深港通在12月5日已正式通車。在掘金港股市場之前,A股投資者不僅亟待加強對港股市場規則、發行制度的了解,更要加強對上市公司常用財技的甄別。本報此前就針對港股的供股、合並分拆、削股等再融資和發行規則,進行過梳理和分析;案例現實有部分港股公司通過利用一連串的合並拆分和供股,脫離主業經營而圈錢套現,侵吞小股東權益。

香港市場監管層正全面加緊對此類市場操作的監管。12月9日,香港證監會和港交所雙雙發布新聞稿,表示目前正密切關註供股及公開發售中放棄認購的少數股東權益遭大幅攤薄的相關情況。

供股,指的是上市公司邀請現有股東按持股比例來認購新股。若股東不認購供股股份,可在市場上出售其未繳款的供股權。公開發售與供股相類似,但股東不可放棄和出售前者的認購權。

東方金融控股(香港)有限公司研究員張揚此前就曾表示,供股會導致發行股數大幅增加,對小股東來說每股可分配盈利、派息、凈資產值等都會被攤薄。此外,部分上市公司會以奇怪的比例進行供股,如10股供0.45股等,這會造成小股東手上有不足1手並難以交易的碎股。如果小股東希望將“碎股”出售,多半需要以較大折價轉讓;而此時上市公司大股東在市場收集碎股,曲線完成低價增持上市公司股權的交易,小股東收益蒙受損失。

根據港交所《上市規則》的現有規定,證券的發行及銷售是以公平及有序的形式進行,上市證券的所有持有人均受到公平及平等對侍,及上市發行人的董事須本著整體股東的利益行事。在此次聯合新聞中,港證監和港交所表示將一直緊密合作,以監察該等交易及檢視《上市規則》的相關規定。

港證監方面還表示,此前已就部分具高度攤薄效應的要約條款、以及發行人在一段較短時間內重複融資的個案進行查詢,發現某些個案和相關公司行為欠缺任何明顯的商業理據。港交所同時指出,交易所在審批有關公告草稿時將采取嚴格的方針,並針對可疑情況進行及時問詢。

花式財技難再炫技

同期披露的公告顯示,港交所近期就拒絕批準了兩宗個案中公司的相關再融資決定。其中,香港主板發行人甲公司的供股建議就未獲得港交所批準。

公告顯示,甲公司此次擬募資3億元港元的凈額,其中35%將用以收購物業並進行重建,剩余部分投資上市證券、貸款融資業務和作一般營運資金。值得註意的是該公司的操作手法:申請先進行20股舊股並1股的合股,再進行1股供20股的供股,每股供股的股份認購價為0.30港元。

在常見的港股財技中,通過合股來縮減現有股東手中的股份、再大量發行高折讓價供股,是慣用的連續集資圈錢套路。看起來,合股、供股後所持的理論市值並未有變化,但是命門在於股東需要不斷的認購隨後發行的新股,才能確保不被攤薄。有部分港股公司甚至長期循環往複,當某一股東無力繼續認購新發行的供股股份時,權益就被大肆侵吞。

以甲公司為例,港交所計算此次供股的認購價(已計算因合股而產生的股價調整)相較於收市價已折價90%,此次供股的攤薄效應約為85%。甲公司對此的解釋是,認購價較市價有較大折讓是為了鼓勵股東參與供股建議,且其他融資手段也並不合適,如配股會攤薄股東於公司的權益、債務融資涉及利息支出將增加公司資本負債率。

但港交所方面卻註意到,該公司公司在提出此次供股建議前數月才完成另一項供股,且前次供股的供股價也有大幅折讓、對不參與供股的股東有超過80%的權益攤薄效應。但同時,剔除控股股東外,上次供股實質認購不足額達52%,這意味著大部分公眾股東沒有參與該次供股,股權被大幅攤薄,股份價值則被轉移至包括控股股東在內的認購股東和包銷商身上。

與此同時,港交所還註意到,上次供股中的股東大會出席率頗低、僅有20%左右。而供股過程中還產生了大量碎股,出售這類碎股只能低價並要支付額外費用,這將進一步加劇股東的虧損。

“甲公司的供股建議會損害不參與建議的股東,違背《上市規則》相關規定,也不符合公平有序市場中投資大眾的利益。”港交所認定,甲公司短期內數次進行有嚴重攤薄效應的供股,未能證明高折讓價集資行動的合理性。雖然此後該公司修改了供股條款,調整為1股供3股且認購價調至0.25元、總募資凈額也減至2億元,但此修訂建議卻未能打消港交所的疑慮。港交所最終未批準甲公司此次供股。

與此同時,港交所還在近期拒絕了一起主板公司的合股建議。

公告顯示,主板公司乙公司在6個月前以較市價折讓的價格進行供股,隨後又推進了10股並1股的合股。在上述供股和合股完成後,該公司再次提出1股拆5股的建議,並宣布將每手買賣單位由2000股改為8000股;此時該股的成交市價介於1.7港元至2港元之間。此外,乙公司還表示,其股份成交價及買賣單位價格較其他同類上市公司偏高、而其流通股規模較低,在股份拆細完成後將股價減至0.32港元。

面對乙公司的股份分拆申請,港交所方面表示了質疑。交易所稱,該公司稱此次1股拆5股目的是增加交投量,但申請中同時還將買賣單位增大了4倍;經調整後的每手價格只略低於當前價格,這意味著公司此次行為的綜合效應並不能完全支持給出的理由。而該公司也無法就此次拆股的合理性、如何保障股東整體最佳利益等作出合理的解釋。

此外,港交所還指出,該公司股價雖然近期曾升至2港元以上,但過去6個月大部分時間都位於0.9港元至1港元的區間內;公司對於股份成交價持續偏高而建議拆股的說法,並未得到股價的支持。且在剛完成合股後就提出分拆,短期內兩次行動的動機不明;公司方面也並沒有考慮減低每手買賣單位來刺激交投的其他方案。基於此,港交所認定乙公司這次沒有提供足夠理由以支持其建議,並未批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7107

淺談深港通

深港通下週通車。港人經歷過滬港通和大時代,這次似乎比較謹慎 - 至少媒體和股評人未有熱熾追捧,兼不認為深港通會帶來大量資金。週一恆指升107點,成交額超過700億 (港股已有好一段日子沒有700億成交額)。要了解市場對深港通反應,不應單靠閱報或聽取專家意見(畢竟沒有股市先知),而是看數字 - 恆指、交投量和個別股價。週一部份科技電子股被炒起,例如金蝶國際(268.HK)和通達集團(698.HK),股價單日升幅分別是8.7% 和 9.3%,而成交量較前5個交易日的平均數多了6.4倍和2.4倍。昨日媒體報導了,而相關股份似乎仍有支持(交投量高兼且股價微升),今日是否仍值得高追,木宰羊。筆者只是嘗試舉例,並以其它視角發掘於深港通前被吸納的對象。

投資者看港股走勢,很多時會參考美國市場而不是內地股市。這很合理 - 美國總統大選日,恆指在點票期間曾大幅下挫800點,顯然受美國影響。特朗普勝出後,道指回勇,傳統行業相對科技股反而更受追捧,香港的科技股亦走勢平平...  未知讀者有否看過深港通的股票名單?筆者嘗試作了一個簡單統計:



從上表可見,於深交所上市的公司,普遍錄得較高估值 - 約四成半的深股通公司的市盈率介乎30倍至80倍,另外更有四分一的深股通公司的市盈率超過80倍。反觀港股通,約70% 公司的市盈率介乎0倍至30倍,佔了絕大多數,而市盈率大於80倍的港股通公司僅有14間,只佔3.5%。

過去幾年在港上市的科技公司很多都錄得高增長率,例如騰訊(700)、科通芯城(400)、擎天軟件(1297) 和金蝶國際(268) 等,而它們的市盈率分別約53倍、39倍、24倍和74倍。憑此可見本地的科技股,相較在深交所上市的科技公司,往往數十倍甚至過百倍的市盈率,絕對不算貴,甚至還可能被指價值被低估。
過去數星期科技股因為特朗普成為下任總統而大幅下挫,但現時卻是率先炒起迎接深港通的板塊,值得投資者注意。至於其它行業,筆者則會注意交投量突然活躍,近月不斷回購自家股份的公司。

此文同見於《信報》的《價值投資》專欄
Facebook 專頁:www.facebook.com/trendalysis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9295

深交所:對第二批開通深港通業務的單位開展仿真測試

深圳證券交易所、中國證券登記結算有限責任公司深圳分公司以及香港聯交所、香港結算定於2016年12月28日至 2017年1月17日,在深市交易獨立測試系統組織港股通業務仿真測試,以檢驗各方港股通技術系統交易業務及非交易業務的正確性。

擬第二批次開通深港通業務權限的單位,應當參與本次測試,其他單位按照自願原則決定是否參加。

綜合考慮我所與結算公司技術系統準備、業務安排等各方面因素,本次仿真測試後,深交所所與中國結算深圳分公司在三個月內將不再安排港股通仿真測試環境,因此請擬開通權限的單位及早參與,以免影響正常業務開展。

本次測試日期為2016年12月28日-2017年1月17日。每日測試時間為9:00至15:10,測試期間每日均模擬日常交易、非交易處理全過程。

本次測試的內容包括:

1、交易:深市港股通交易委托的申報和回報,重點測試該類委托能否正常提交並收到回報。

2、行情:深市港股通一檔行情的接收。

3、其他數據文件交換

(1)交易參考信息文件,包括國際市場互聯狀態信息文件、國際市場互聯標的信息文件、國際市場互聯匯率信息文件、港股產品信息、最小價差文件等;

(2)港股收盤價格文件。

4、D-COM系統

(1)深市港股通股票公司行為的申報和回報;

(2)深市港股通股票非交易業務的申報和回報。

5、結算相關業務處理

(1)交易業務,重點測試交易在正常交收周期和特殊節假日安排下的清算和交收、風控資金的清算交收;

(2)公司行為業務,包括紅利派發、送股、供股、收購、分拆合並、投票等業務,重點測試以上業務的申報處理和清算交收處理;

(3)非交易業務,包括凍結、 轉托管業務,重點測試以上業務的申報處理和清算交收處理。

各參測單位應以獨立於生產系統的測試環境開展仿真測試,並做好相關準備。深交所和中國結算深圳分公司將對參測單位測試情況進行評價,符合準出標準的單位方可開通港股通業務權限。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9620

深港“通車”首月:百億資金北上搶籌白馬股

2017年1月4日,深港通正式啟動已“滿月”。數據統計顯示,深港通的南、北向交易截至目前累計均獲得資金凈流入。從交易數據來看,資金北上意願更為強烈。深股通首月就獲超過160億元的凈流入,以前十大活躍個股分析,此類資金更偏愛格力電器、五糧液等具有龍頭地位的白馬股。

對於“南冷北熱”是否會持續,市場目前存在一定分歧。有分析師接受采訪稱,深股通交易活躍主要受益於深市提供的稀缺標的,港股通或依然走弱。但也有觀點強調,結合滬港通、深港通的數據整體來看,過去一個月資金整體仍以南下趨勢為主。考慮到兩地市場估值差和人民幣貶值預期,港股市場仍有配置需求。

而作為深港通啟動的更深層意義,滬、深、港三地共同大市場已全面運行。港交所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時稱,深港通首月運行順暢,伴隨滬港通和深港通的運行,兩地市場的監管機構和交易所已有更密切的溝通和協調,未來會繼續豐富互聯互通計劃。

深港通首月運行平穩

2017年1月4日,深股通與港股通(深)當日均獲得資金凈流入。至此,深港通啟動後的首月里,北向、南向交易均連續20個交易日實現資金凈流入,並分別獲得資金凈流入164億元人民幣、72億元港幣。從具體數據來看,資金北上的意願更為強烈。

截至2016年12月5日至2017年1月4日交易數據 北向交易 南向交易 滬股通(億元/人民幣) 深股通(億元/人民幣) 滬市港股通(億元/港幣) 深市港股通(億元/港幣) -99.19 163.51 182.25 72.02

 

受市場環境等多方面因素影響,深港通開通後的表現與滬港通有較大差距。以啟動首日的表現為例,深股通、港股通(深)首日已用額度占比分別為20.85%、8.51%;而滬股通開通首日時,上述兩項數據分別為130%、17.68%。此外,以每日130億額度來計算,目前深股通的使用率也多在10%以內。

“作為對滬港通的補充與完善,深港通引入的資金增量有限,難以重現2014年滬港通開通的資金熱潮。”申萬宏源港股策略資深高級分析師王海濤接受采訪時強調,基於深市與滬市股票在交投活躍度、估值以及中小盤股比例上的差異,未來深港通、滬港通可能實現優勢互補,但這一特點在短期內還未顯現。

港交所方面在接受采訪時總結稱,深港通首月運行順暢,“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有更多內地機構投資者會選擇港股通作為海外投資的渠道。”

港交所方面表示,自2015年內地基金公司獲準使用港股通,如今其已經成為港股通投資者的重要一員。目前,保險資金也在獲準參與港股通,香港交易所一直與中國保險資產管理協議及主要的保險資產管理機構保持密切的聯系,許多內地保險公司都對港股通表示出濃厚興趣。

“這都顯示了內地監管機構對滬、深港通作為內地資金海外資產配置重要渠道的信心。”港交所方面還稱,兩地市場監管機構及滬港兩地交易所已有更密切的溝通和協調,未來還會豐富互聯互通計劃,並在適當的時候通知市場。

百億資金北上搶籌白馬股

南冷北熱,是深港通運行首月所呈現的鮮明特點。尤其是在同期的滬股通有近百億資金凈流出之時,資金通過深股通北上的意願仍很強烈。

截至2016年12月5日至2017年1月4日單日交易數據

“‘南冷北熱’這個局面在市場預期之中。因為北上資金相對南下資金的可選擇性更高。”申萬宏源港股策略資深高級分析師王海濤接受采訪時稱,深港通此次為為大陸投資者新增102個港股投資標的,新增標的主要為恒生綜合小型股,其余315只可交易的港股標的此前就可以利用滬港通進行投資。但另一方面,此次港股投資者則迎來881個新增標的,其中不乏具有行業龍頭地位的優質白馬股。

港交所提供給本報的統計也顯示,正是此類稀缺標的吸引了北上資金註意力。數據顯示,去年12月深股通十大成交活躍個股分別為格力電器、美的集團、五糧液、洋河股份、海康威視、濰柴動力、平安銀行、印紀傳媒、萬科A、西山煤電。

王海濤還預計,未來半年港股通(深)交易依然趨弱,主要因為部分機構投資者開通深港通交易需要半年以上的時間,且深港通新開通標的多數為小盤股,內陸機構參與度較低。“除非滬市港股通每日額度用盡才會看到深市港股通交易變熱。”

對於“南冷北上”是否持續,市場也存在不同觀點。有分析師就表示稱,即便資金北上的趨勢仍延續,當前深股通的增量資金對深市影響也有限。此外,A股優質白馬股仍占少數,而高估值的劣勢也讓資金大舉北上的持續性存在不確定性。

國金證券大類資產配置資深分析師徐陽也表示,目前港股的配置價值仍超過A股。這主要是因為港股與美股聯系緊密,而美股目前仍處於上行通道,客觀上對港股形成利好。此外,人民幣貶值預期仍在,港幣相對於人民幣處於升值狀態,這也利於資金配置港股。

從港股通過去一個月的交易來看,豐盛控股、比亞迪股份最受南下資金歡迎,位列去年12月港股通的前兩大活躍股。此外,中小盤資訊科技股也受到南下資金青睞,包括中國軟件國際、中興通訊、騰訊控股、酷派集團等均處前十大活躍個股之席。上述分析師稱,預計伴隨保險資金的繼續南下,險資更偏好大市值和股息支付股票;對於產業投資者,低估值標的更能滿足其增厚業績的需求。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0715

藍鼎國際(582): 用賤招推上深港通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17/0224/LTN20170224148_C.pdf

供股後,市值由10億急增至60億以上,超過50億門檻,只要集中股權,把股價維持1年,就可以把股票推入深港通,然後就可以憑著仙股較吸引及炒上後的市值騙國內朋友,然後又進行另一次賤招把他們坑掉,唉。

希望港交所能夠制止這一種瘋狂賤價供股,目的是用來騙小股東的方法。就算股價多低,事實上就是沒有街外人進去供股,用低供股價來增加供股吸引力,只是把原有股東應份攤薄更嚴重的方式,是一種不太可取的做法,希望以後通函不要用這個理由去說服供股騙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692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