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通威股份大股東財技揭秘:立立電子式荒誕情節A股重現

http://www.21cbh.com/HTML/2011-7-30/4OMzA3XzM1Mzk4OQ.html

「立立電子」式的荒誕情節再次在A股江湖重現。

只不過故事的主角從「單晶硅」變成了更為炙手可熱的「多晶硅」。而相同的二次上市情節則從IPO模式切換為了借殼模式。

7月28日,已經暫停上市近兩年半時間的*ST遠東(000681.SZ),例行發佈恢復上市及重大資產重組進展公告,稱公司與四川永祥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永祥股份)籌劃的重大資產重組事項,目前正在論證中。

對於*ST遠東的股東而言,永祥股份或許還頗為陌生,但在A股另一家上市公司通威股份(600438.SH)的投資者眼中,永祥股份卻是一個難以忘卻的痛。

作為一家已經擁有4000噸多晶硅產能的民營企業,永祥股份有著和立立電子頗為類似的際遇。

儘管永祥股份借殼*ST遠東的詳細方案尚未公佈,但是一個最新的掏空上市公司樣本卻就此浮出水面。而故事的主角正是通威股份和永祥股份共同的大股東——通威集團。

又一個立立電子

「這不就是另一個立立電子嘛。」上海某中型券商投行部的一位保薦人在聽說永祥股份的案例後坦言。

實際上,如果不是*ST遠東7月6日突然發佈的一紙公告,讓永祥股份再度浮出水面,二級市場的投資者們或許早已忘記了,通威股份也曾經涉足過新能源行業。

本以飼料為主業的通威股份,在2008年2月多晶硅行情最為火爆之時,通過收購永祥股份,涉足光伏行業。此後,一直到2010年4月,永祥股份還是通威股份旗下經營性資產。

而在此之前,永祥股份的控股股東與通威股份的大股東均為通威集團。

永祥股份的工商資料顯示,公司的前身樂山永祥樹脂有限公司成立於2002年11月,公司早期一直從事PVC生產,直到2006年7月通過投資組建樂山永祥硅業有限公司,才開始涉足多晶硅業務。

本 報記者發現,通威集團早在2004年11月便已入股永祥股份,經過2007年2月和4月的兩次增資後,永祥股份註冊資本增至20017.05萬元,自此通 威集團出資佔比50.10%,成為控股股東。而原大股東四川巨星集團持股比例則降至46.38%,其餘48名自然人出資佔3.52%。

在完成上述增資後,永祥樹脂有限公司正式改製成為如今的永祥股份,並進行了一次資本公積、盈餘公積和未分配利潤轉增股本,轉增後總股本增至3.08億元。

相關公告顯示,2008年2月通威股份從其大股東通威集團手中買下永祥股份的控股權。

當年的2月5日,通威股份發佈公告稱,公司將從通威集團和巨星集團手中分別收購永祥股份48%和2%的股份,收購完成後通威股份將成為永祥股份控股股東,而永祥股份所從事的多晶硅業務則成為上市公司第二大主業。

上述交易以永祥股份截止到2007年底的淨資產為定價依據,並最終作價1.91億元,上市公司方面以現金方式完成了上述收購。

對於此次交易,通威集團認為其目的是「向公司注入優質資產,以利更好、更快地做大、做強上市公司,給投資者更大回報」。

然而,令人奇怪的是,通威股份將永祥股份納入懷中後沒過多久,便離奇地決定賣掉這塊曾經的「優質資產」。

「當時多晶硅行情非常慘淡,所以大家對上市公司主動剝離這塊業務還是比較歡迎的,但現在回過頭看當時公司的選擇還是有點草率的。」一位長期關注新能源行業的券商研究員坦言。

這名不願透露姓名的分析人士所指的「選擇」,正是通威股份在2010年2月所作出的賣掉永祥股份的決定。

2010年2月9日,通威股份與大股東簽訂《股份轉讓協議》,約定將其持有永祥股份50%的股份轉讓給通威集團。此次交易仍以永祥股份的淨資產為最終定價,最終作價2.48億元。通過此次出售,通威股份當年獲得了1785.41萬元的投資收益。

頗為巧合的是,此時距離通威股份從其大股東手中買下永祥股份,恰好兩年時間。

在出售永祥股份的公告中,通威股份給出的理由為,金融危機後「國內多晶硅價格大幅下降,永祥股份盈利能力受到影響」,導致公司當初收購永祥股份以「培育新的利潤增長點」的目標難以實現。

在順利回到原大股東通威集團懷抱的一年之後,永祥股份又再度在資本市場現身,而如果該公司此番能夠成功借殼*ST遠東,通威集團旗下就將同時擁有兩家上市公司。

「雖然不是IPO,借殼也有可能會遇到一定障礙,畢竟有二次上市的嫌疑,具體還得看監管層怎麼把握。」前述保薦人認為。

實際上,永祥股份此前在上市公司的一進一出,不僅將要面對監管層的質詢,還需要解答更多的疑問。

多晶硅鬧劇

儘管自稱是因為不看好多晶硅的市場前景才決定放棄該項業務,但實際上就在2009年下半年,通威股份還對多晶硅市場的未來充滿信心。

本報記者發現,在2009年8月底發佈的中期報告中,上市公司還曾表示「雖然多晶硅價格回升還較為緩慢,但行業的復甦已顯現。」

不僅如此,通威股份還在上述公告中特別強調「從未來太陽能發電與其它可替代能源相比,世界各國均將太陽能發電作為最具現實意義和長遠意義的方向,行業前景不容懷疑」。

但頗為諷刺的是,僅僅半年之後,「不容懷疑」的多晶硅業務卻首先遭到了上市公司自己的懷疑,並被賣還給了大股東。

在前述保薦人看來,這樣的前後矛盾同樣與立立電子的遭遇頗為相似。

據其介紹,立立電子的前身寧波海納本為上市公司浙大海納(000925.SZ,已變更為眾和機電)旗下資產,其從事的半導體行業,以及單晶硅和研磨片業務,在2002年曾出現小幅下滑。

但在當年的年報中,浙大海納同樣沒有對其喪失信心,甚至在年報中樂觀預計,2003年半導體行業將逐步復甦,而上市公司將抓住發展機遇。

然而,令人奇怪的是,到了2003年,浙大海納卻突然出售寧波海納,從而引出了後來立立電子上市的曲折故事,而浙大海納卻每況愈下,最終淪落至披星戴帽的地步,被浙江眾和機電借殼上市。

另外一邊,寧波海納的核心資產在改頭換面之後變身立立電子,並由浙大海納原高管層實現控股,在經過數年的低調經營之後,業績不俗的立立電子一舉實現IPO上市,但卻在二次上市行為敗露之後功虧一簣。

同樣是看好行業未來,同樣作出了莫名其妙的出售決定,出售後的資產又不約而同地尋求二次上市,永祥股份與立立電子眾多的巧合背後,無疑還有著更多不為人知的故事。

本報記者調查發現,儘管上市公司方面因擔憂行業未來而主動放棄永祥股份,但充當「救世主」角色,主動接下包袱的通威集團卻似乎並沒有看空光伏產業。

通威股份的投資者們或許並不知道,就在通威集團正式拿回永祥股份3個月之後,2010年7月7日,永祥股份二期年產3000噸多晶硅項目便正式開工,同時6000噸多晶硅項目也在這一天奠基。

「2010年7月多晶硅市場行情基本還處在底部,應該是剛剛開始回升,這幾年多晶硅行情最差的階段也就是那整個上半年。」前述券商行業研究員告訴本報記者。

但該分析人士並不認為永祥股份的二期投資開工是因為看到了市場回暖的趨勢,「投資決策肯定是早就做好了,畢竟是十幾個億的投資,更何況在開工前還有環評等等眾多環節。」

2009年的財務數據顯示,在被上市公司出售之前,儘管多晶硅價格出現連續暴跌,但永祥股份當年仍然實現了盈利,並沒有淪落到虧損的地步。

上述數據顯示,永祥股份2009年營業收入達到11.97億元,實現淨利潤為622.07萬元。

「如果再等半年時間,多晶硅行情開始好轉了,投資者估計就不會同意這個議案了。」前述分析師表示。

儘管還未看到詳細的重組公告,但重新走上前台的永祥股份2010年的經營業績卻頗為引人關注。

「會裡對借殼資產一般都會有一個連續贏利的要求,所以它願意出來借殼,說明至少去年的經營情況不會比09年的差。」上海一家知名券商的併購部負責人分析認為。

另一個可供佐證的現象是,2010年多家從事多晶硅業務的上市公司均獲得了不錯的投資收益。

與永祥股份同處於四川樂山的樂山電力,目前所擁有的多晶硅年產能也為3000噸,2010年公司該項業務實現營收5.76億元,主營利潤高達1.14億元,毛利率接近20%。

在經歷2010年上半年的慘淡行情之後,多晶硅市場顯然正在持續回暖。

江蘇陽光剛剛公佈的2011年中報顯示,公司旗下多晶硅業務的毛利率已經高達33.58%,同比勁增58.42%。

前述行業研究員告訴記者,在經歷前幾個月相對低迷的行情之後,今年7月份多晶硅價格又開始了大幅反彈。

尷尬的是,一手培育起永祥股份多晶硅生產線的通威股份,如今對這個行業令人豔羨的高收益,卻只能臨淵羨魚。

「經營企業應該是個長期的過程,不可能今天看價格上漲就往裡投,明天市場不行了又往外撤。」前述券商保薦人坦言。

然而,本報記者調查發現,與剝離並未虧損的多晶硅業務相比,通威股份一直虧損的食品加工業務卻並未被清理。

實際上,就在通威股份宣稱剝離多晶硅以回歸主業的同時,申銀萬國行業分析師趙金厚就曾預計公司將陸續剝離陷入虧損的食品加工業務。

據趙金厚分析,2008年通威股份食品加工業務虧損近1個億,2009年該項業務再度虧損6000萬,其中禽肉加工和水產加工分別巨虧3000餘萬。

中信建投分析師毛長青曾在分析通威股份2009年中報時直陳,「食品加工業務仍在繼續拖累上市公司業績」。

「我們認為既然公司決心『戰略歸核』,在完成永祥股權轉讓後公司也會考慮剝離虧損嚴重的禽肉加工業務。」趙金厚在一份研究報告中坦言。

與毫不猶豫地剝離多晶硅業務不同的是,通威股份卻一直沒有剝離虧損嚴重的食品加工業務。

2010年末通威股份旗下食品加工及養殖業務帶來的營收總額高達7.57億元,但毛利率卻僅有2.5%。

「如果大股東真是為了上市公司好,也應該先把這塊虧損業務買走,而不是急於把還在盈利的多晶硅資產拿出去,謀求單獨上市。」前述券商併購人士對此表示。

而另一個顯著的事實則是,在多晶硅業務被剝離後,回歸主業的通威股份並沒有為投資者捧出一份更為漂亮的財報。

據2010年年報數據顯示,通威股份當年實現營收96.22億元,淨利潤9434.32萬元,上述數據較2009年同比分別下降7.29%和32.74%。

與之相對應的另一個事實是,通威股份的市值從剝離永祥股份時的90.62億元,驟降至目前的52.60億元。

此外,博時精選股票型基金、廣發策略優選混合型基金和華夏藍籌核心混合型基金(LOF)等,當初為剝離多晶硅業務而投出贊成票的機構投資者們,在2010年一季度尚持有逾2000萬股的通威股份,但在投完贊成票後的第二個季度上述機構便紛紛撤離了通威股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54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