鄔瓊
4月29日,李嘉誠旗下匯賢房地產信託於港交所掛牌交易,成為香港首隻人民幣交易的股票。
這是李嘉誠盤算內地上市無望後作出的選擇。此前,李嘉誠曾計劃房地產業務在A股上市,但因外資A股上市久久未能批覆,而不能如願。2010年,港交所總裁李小加在香港被確定為人民幣離岸中心後力推港交所人民幣計價股票港交所上市,李嘉誠重新調整旗下內地房地產業務的上市計劃,並最終使匯賢房托成為首隻港交所上市的人民幣計價股票。
此次,李嘉誠主要資產為位於北京長安街的東方廣場,形式為房地產信託基金,即REITs,其股東回報主要來自於東方廣場中的東方新天地商場、寫字樓的租金收益及東方君悅酒店和酒店式公寓的收益。
套現
早在1999年東方廣場開始營業之際,其面臨的實際問題便是李嘉誠旗下的長江實業並未擁有東方廣場的全部權益。
因屬於外資公司,長江實業與內地合作夥伴合資共同經營東方廣場。
匯賢房托招股說明書顯示,1991年,李嘉誠與其內地合作夥伴成立北京東方廣場公司,其中李嘉誠旗下長江實業及和記黃埔佔有60%股權,而李嘉誠內地合作夥伴擁有東方廣場公司40%股權。
按雙方當時協議,長江實業及和記黃埔以資金入股,其內地合作夥伴則以土地入股,其中包括辦理相關土地證件及土地使用年限的手續費用。東方廣場的土地性質是商業綜合性用地,使用權限為50年。
2007年,李嘉誠曾對外界表示,希望和記黃埔及長江實業內地地產業務能夠在A股上市。其中東方廣場作為李嘉誠旗下最為成熟的物業之一,被列為重要的上市資產。有消息稱,當時李嘉誠甚至希望單獨以東方廣場在內地發行REITs。
2008年,李嘉誠開始一系列資本操作。
李嘉誠通過其於1993年在香港成立的匯賢控股以及於1994年於境外成立的Hui Xian Cayman接收長江實業及和記黃埔持有的北京東方廣場公司60%的股權。而後,再通過匯賢控股向北京東方廣場公司注入資金2.7億美元,買下東方廣場公司境內合作夥伴在土地使用期限內的租金收益權。
至此,匯賢控股擁有北京東方廣場未來38年的全部租金收益權限。
為使匯賢房托上市,李嘉誠再次將其從內地合作夥伴手中購回的租金收益權用以房地產信託基金的形式上市。匯賢房托用於上市的股權中機構投資者及公眾投資者各佔20%。
截至匯賢房托公開發售結束,匯賢房托以每股5.24元人民幣的定價募集資金104.8億元。這意味著,李嘉誠以2.7億美元的代價,換取了104.8億元人民幣的資金。
冷清的認購
作為首隻人民幣計價的股票,匯賢房托的招股並非理想。
此前,香港市場普遍認為匯賢房托將受到市場歡迎,原因是香港市場人民幣目前充裕,截至今年3月,香港市場持有人民幣超過4000億元,此外,目前人民幣正處於升值通道,人民幣計價的股票產品將有利於香港市場的人民幣增值。
但此次匯賢房托自公開招股以來,雖然受到機構投資者的熱捧,但未受到香港普通投資者的肯定,僅獲得2.5倍的超額認購,公眾投資者的實際認購金額僅為20.5億元。李嘉誠此前於香港是上市的REITs產品曾獲得超過300倍的認購。與匯賢房托幾乎同時上市的唐宮中國控股有限公司則獲得了超過600倍的超額認購。
此外,匯賢房托將IPO定價區間定位於5.24元到5.58元,但其公開招股定價最終選擇的底價5.24元。
關於此次匯賢房托普通投資者認購冷清的原因,市場認為,一方面當前香港人民幣流動性尚不充裕,香港投資者擔憂市場的流動性,屆時手中的股票無法及時兌換成人民幣;另一方面則在於,作為依靠房地產資產租金收益的房地產信託產品,匯賢房托僅剩下37年的租金收益期。
港交所總裁李小加則對媒體表示,「我覺得根本不應出現萬人空巷的情況。」
事實上,作為房地產信託基金,匯賢房托旗下的東方廣場雖然擁有北京市最高的租金,但其此次發行房地產信託給出的收益卻並不高。
按匯賢招股說明書,匯賢房托的收益率估計將達到4.26%,高於香港各銀行提供的0.5%的人民幣存款利率,但低於香港房地產信託基金平均5.5%的收益率,更低於2005年於香港上市的內地房地產信託基金越秀房托7%的收益率。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巴曙松認為,如果計入人民幣增值因素,匯賢房托的最終收益率可能接近10%。
但有行業人士認為,香港普通居民如果將人民幣存入內地銀行的利率亦3.25%,加上人民幣增值因素,其收益率亦接近匯賢房托的收益率。同時,出於對香港人民幣流動性的擔憂,投資者會擔心屆時股票是否能夠及時套現;此外,出於對人民幣和港幣兌換層面的考慮,券商在經營匯賢房托產品時,要向投資者收取2%的年息,而香港普通股票的年息為1%。
以上種種緣由導致,首隻人民幣計價的股票匯賢房托在保證投資者收益層面並無明顯優勢。
但事實上,匯賢房托僅僅是開始。就李嘉誠旗下的內地房地產而言,僅商業地產部分除去東方廣場外,其亦在上海擁有多項優質物業。市場並不能排除日後匯賢房托有收購這些物業的可能。
事實上,李嘉誠何時利用匯賢房托的平台收購相關物業取決於物業本身是否具有更多的升值潛力,一般認為,未有租金收益達到穩定期的物業,且無法通過物業升值獲取其他融資渠道時,李嘉誠方才會考慮將物業以房地產信託基金的形式上市。
李嘉誠的人民幣REITs
鄔瓊
517
2011-05-02
鄔瓊
4月29日,李嘉誠旗下匯賢房地產信託於港交所掛牌交易,成為香港首隻人民幣交易的股票。
這是李嘉誠盤算內地上市無望後作出的選擇。此前,李嘉誠曾計劃房地產業務在A股上市,但因外資A股上市久久未能批覆,而不能如願。2010年,港交所總裁李小加在香港被確定為人民幣離岸中心後力推港交所人民幣計價股票港交所上市,李嘉誠重新調整旗下內地房地產業務的上市計劃,並最終使匯賢房托成為首隻港交所上市的人民幣計價股票。
此次,李嘉誠主要資產為位於北京長安街的東方廣場,形式為房地產信託基金,即REITs,其股東回報主要來自於東方廣場中的東方新天地商場、寫字樓的租金收益及東方君悅酒店和酒店式公寓的收益。
套現
早在1999年東方廣場開始營業之際,其面臨的實際問題便是李嘉誠旗下的長江實業並未擁有東方廣場的全部權益。
因屬於外資公司,長江實業與內地合作夥伴合資共同經營東方廣場。
匯賢房托招股說明書顯示,1991年,李嘉誠與其內地合作夥伴成立北京東方廣場公司,其中李嘉誠旗下長江實業及和記黃埔佔有60%股權,而李嘉誠內地合作夥伴擁有東方廣場公司40%股權。
按雙方當時協議,長江實業及和記黃埔以資金入股,其內地合作夥伴則以土地入股,其中包括辦理相關土地證件及土地使用年限的手續費用。東方廣場的土地性質是商業綜合性用地,使用權限為50年。
2007年,李嘉誠曾對外界表示,希望和記黃埔及長江實業內地地產業務能夠在A股上市。其中東方廣場作為李嘉誠旗下最為成熟的物業之一,被列為重要的上市資產。有消息稱,當時李嘉誠甚至希望單獨以東方廣場在內地發行REITs。
2008年,李嘉誠開始一系列資本操作。
李嘉誠通過其於1993年在香港成立的匯賢控股以及於1994年於境外成立的Hui Xian Cayman接收長江實業及和記黃埔持有的北京東方廣場公司60%的股權。而後,再通過匯賢控股向北京東方廣場公司注入資金2.7億美元,買下東方廣場公司境內合作夥伴在土地使用期限內的租金收益權。
至此,匯賢控股擁有北京東方廣場未來38年的全部租金收益權限。
為使匯賢房托上市,李嘉誠再次將其從內地合作夥伴手中購回的租金收益權用以房地產信託基金的形式上市。匯賢房托用於上市的股權中機構投資者及公眾投資者各佔20%。
截至匯賢房托公開發售結束,匯賢房托以每股5.24元人民幣的定價募集資金104.8億元。這意味著,李嘉誠以2.7億美元的代價,換取了104.8億元人民幣的資金。
冷清的認購
作為首隻人民幣計價的股票,匯賢房托的招股並非理想。
此前,香港市場普遍認為匯賢房托將受到市場歡迎,原因是香港市場人民幣目前充裕,截至今年3月,香港市場持有人民幣超過4000億元,此外,目前人民幣正處於升值通道,人民幣計價的股票產品將有利於香港市場的人民幣增值。
但此次匯賢房托自公開招股以來,雖然受到機構投資者的熱捧,但未受到香港普通投資者的肯定,僅獲得2.5倍的超額認購,公眾投資者的實際認購金額僅為20.5億元。李嘉誠此前於香港是上市的REITs產品曾獲得超過300倍的認購。與匯賢房托幾乎同時上市的唐宮中國控股有限公司則獲得了超過600倍的超額認購。
此外,匯賢房托將IPO定價區間定位於5.24元到5.58元,但其公開招股定價最終選擇的底價5.24元。
關於此次匯賢房托普通投資者認購冷清的原因,市場認為,一方面當前香港人民幣流動性尚不充裕,香港投資者擔憂市場的流動性,屆時手中的股票無法及時兌換成人民幣;另一方面則在於,作為依靠房地產資產租金收益的房地產信託產品,匯賢房托僅剩下37年的租金收益期。
港交所總裁李小加則對媒體表示,「我覺得根本不應出現萬人空巷的情況。」
事實上,作為房地產信託基金,匯賢房托旗下的東方廣場雖然擁有北京市最高的租金,但其此次發行房地產信託給出的收益卻並不高。
按匯賢招股說明書,匯賢房托的收益率估計將達到4.26%,高於香港各銀行提供的0.5%的人民幣存款利率,但低於香港房地產信託基金平均5.5%的收益率,更低於2005年於香港上市的內地房地產信託基金越秀房托7%的收益率。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巴曙松認為,如果計入人民幣增值因素,匯賢房托的最終收益率可能接近10%。
但有行業人士認為,香港普通居民如果將人民幣存入內地銀行的利率亦3.25%,加上人民幣增值因素,其收益率亦接近匯賢房托的收益率。同時,出於對香港人民幣流動性的擔憂,投資者會擔心屆時股票是否能夠及時套現;此外,出於對人民幣和港幣兌換層面的考慮,券商在經營匯賢房托產品時,要向投資者收取2%的年息,而香港普通股票的年息為1%。
以上種種緣由導致,首隻人民幣計價的股票匯賢房托在保證投資者收益層面並無明顯優勢。
但事實上,匯賢房托僅僅是開始。就李嘉誠旗下的內地房地產而言,僅商業地產部分除去東方廣場外,其亦在上海擁有多項優質物業。市場並不能排除日後匯賢房托有收購這些物業的可能。
事實上,李嘉誠何時利用匯賢房托的平台收購相關物業取決於物業本身是否具有更多的升值潛力,一般認為,未有租金收益達到穩定期的物業,且無法通過物業升值獲取其他融資渠道時,李嘉誠方才會考慮將物業以房地產信託基金的形式上市。
香港首富李嘉誠本月以2.7億港元(約合3500萬美元)入股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中航工業)控股的中國航空技術國際控股有限公司(中航國際,代碼HK:00232)。這是李嘉誠大舉進軍航空業的最新動作。上月初他已豪擲約合150億港元(約20億美元)向多方收購45架飛機,還認購了日本三菱旗下公司15架飛機60%的股權。
昨日港交所公布的資料顯示,本月16日上周二,李嘉誠領導的長江實業於場外以每股0.6港元購入中航國際4.5億股,其該個股持倉從無到有,一躍成為持股9.74%的中航國際第二大股東。中航國際上周公布,此次配售至多9億股,約占其已發行股本的16.31%。以此推算,長江實業認購了此次該司一半規模的配股。
中航國際主要從事針織及紡織業務;航空技術相關業務,包括分占從直升機開發、制造及經銷所產生之溢利。今年上半年該司營業額增長1.1倍至3489萬港元,但因金融衍生工具的公平值虧損9199萬港元,當期股東應占虧損已翻四倍,增至1.35億港元。
昨日,就在港交所公布上述李嘉誠旗下公司入股消息當天,中航國際股價上漲3.3%,收報每股0.62港元。今日中航國際H股一度暴漲42%,盡管此後漲幅收窄至32%,仍創逾六年來漲幅新高。
據中航國際官方網站介紹,該司前身是中國航空技術進出口總公司,成立於1979年1月。目前該司擁有6家上市公司,60個海外機構,資產規模700多億元,累計進出口貿易額逾440億美元。作為航空工業重要的組成部分,該司是中航工業發展國際航空、貿易物流、地產服務和工業投資的大型綜合性平臺。
今年下半年李嘉誠頻頻在航空相關產業出手:8月長江實業向歐洲私募基金TerraFirma旗下擁有100架飛機的飛機租賃公司AWASgroup提出競購;9月路透曝出,長江實業正與三菱商事旗下管理約100架飛機的租賃公司MACP洽談組建合資企業;11月長江實業宣布,8月與GECAS、BOC AVIATION、JSA及MCAP四方達成協議,收購旗下60架商用民航飛機,以及15架飛機的60%股權,以拓展飛機租賃業務。
市場人士認為,飛機租賃與商場收租生意類似,可為長江實業提供穩定的收入來源。分析師認為,長江實業涉足可能因為預計經濟將觸底回升,飛機租賃市場彈性會很大,也可能感到買得起飛機的人越來越多,消費人群產生了結構性變化。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長實集團在香港交易所發布公告稱,重組及合並長實集團以及和黃集團的業務以創立兩家全新香港上市公司。
兩家新公司分別為長和、長地。其中,長和將接手長實及和黃集團的所有非房地產業務,長地將合並兩個集團的房地產業務。
從合並和重組過程看,長實及和黃兩家公司會先合並為新的“長和集團”,並將保留在港股市場上的“1”號股票代號;此項合並後,長和會將所有境內外的地產業務分拆並註入新成立的長地集團,並爭取保留“13”的股票代號。
"長和系"主席李嘉誠表示,自已會出任長和及長地兩間公司的主席,而兒子李澤鉅亦會出任兩間公司的董事。至於和黃及長實兩間董事的去向如何,李嘉誠表示會繼續留下。
變相遷冊海外?
這是李嘉誠對其名下資產的最大規模重組。1950年成立的巨無霸企業長江實業港交所代碼00001,一直被認為最能代表香港的公司,而1977年合並成立的和記黃埔則一直是世界500強企業。
據21世紀經濟報道,新公司長和與長地均在開曼群島註冊。李嘉誠曾在2013年強調,長實及和黃不會變更註冊地點,相信多年後仍在香港。對此,李今日解釋稱,將公司註冊地搬去開曼群島並非對香港沒有信心,主要是為了做生意方便。
李嘉誠詳細解答稱:
人家說什麽都行。我(集團)註冊在香港、上市又在香港。過去十年或是十幾年,有75%以上在香港上市的公司,都在開曼群島等海外註冊,並不是這些公司對香港沒信心,一樣都是為了做生意方便,其中很多民企、(內地)國企,不能因為他們在海外註冊就是遷冊。
“長和系”副主席李澤鉅還透露,李氏家族信托持有的赫斯基能源股份將會換為長和股份,以反映他們對香港未來仍很有信心。
重組方案
公告稱,長實擬向長實股東提呈長實重組方案,以協議安排方式使長實集團的控股公司由長實變更為長和。 根據長實重組方案,長實計劃股東將就其於長實計劃記錄時間每持有一股長實計劃股份獲 取一股長和股份,而所有長實計劃股份將被註銷及銷毀。此外,所有和黃計劃股份也將被註銷,每股和黃計劃股份換取0.684股長和股份。
公告還顯示,和黃集團建議收購6.24%赫斯基已發行普通股,和黃建議以協議安排方式向和黃計劃股東提出股份交換要約以註銷所有和黃計劃股份。
其中,長實重組方案完成是:
(a) 完成赫斯基股份交換之先決條件;及
(b) 作出和黃方案之前提。
赫斯基股份交換及和黃方案的完成將是完成分拆上市方案之先決條件。若長實重組方案未能完成,赫斯基股份交換、和黃方案及分拆上市方案將不會進行。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李超人又一次證明了自己的“老謀深算”,又來了次“一石三鳥”。
9日,李嘉誠旗下的兩家公司長實及和黃宣布合並,組成新公司長和。兩家公司的地產業務歸入另一家新成立的公司長地,將分管地產業務和分拆出來的基建、能源、零售等業務,並分拆上市。李嘉誠同時擔任長和和長地的主席。有關交易預計在今年上半年完成。
簡而言之,這場交易就是把長江實業資產(控股)及和記黃埔放到一起,然後再分成地產公司和非地產公司。
重組議案宣布時的股權架構是這樣的(匯豐銀行制圖):
如果議案順利實施,則將變成這樣的(匯豐銀行制圖):
為何重組?官方理由是消除長江實業持有的和黃股份控股公司的23%折價。
《南華早報》專欄作家Shirley Yam認為,這個理由太顯而易見了,也有很多途徑可以解決。例如和記黃埔可將地產業務置換為長江實業的非地產業務,之後則是長江實業及股東對和記黃埔股權的再分配。
這一資產置換方案明顯要簡單的多,只需兩家公司的少數股東同意即可。而目前李嘉誠提出的重組議案,則涉及剝離上市公司資產成立新公司,不僅需要股東同意,還需要法院批準。
李嘉誠緣何舍近求遠?
《南華早報》專欄作家Shirley Yam認為,答案就是,資產置換的方案無法實現將李嘉誠帝國的註冊地轉移出香港、從而獲得“外國公司”這一額外保護的目的。
在提出的重組議案中,李嘉誠地產和非地產公司都將註冊在開曼群島。李嘉誠對此回應說,“人們有自由待在自己喜歡的地方。實際上,我的很多公司仍然註冊在香港且在此上市。過去10年,超過70%的新上市公司都註冊在開曼群島。這不是有沒有信心的問題,只是方便而已。”
只是為了便利嗎?在開曼群島註冊的公司最大的便利在於重組和沒有資本金限制,這都是虧損公司的特征。顯然,和記黃埔和長江實業不在此列。
對了,這一重組議案還有一個亮點在換股比率,明顯是有利於長江實業股東及李嘉誠家族的。
每一股和記黃埔只能換股0.684股新公司股權,而長江實業可實現與新公司股權1對1折換。也就是說,和記黃埔的股東將比長江實業股東少得到31%的新公司股權。
《南華早報》專欄作家Shirley Yam稱,公平的說,這與過去幾個月和記黃埔股價表現不佳有關。和記黃埔持有赫斯基能源的股權,因油價下挫而受到拖累。對於和記黃埔的股東來說,現在賣出絕對是壞的時機、不劃算的價格。而且,和記黃埔股東的“虧本買賣”在以資產估值的資產置換方案中是可以避免的。
而對李嘉城家族來說呢?重組議案如果順利實施,李嘉誠家族將以和記黃埔的間接控股權得到地產和非地產公司30.15%的股權。
和記黃埔的股東是否能接受這一方案仍需要拭目以待。反正李嘉誠承諾,如果方案通過,將提高派息率。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9日,香港首富李嘉誠旗下兩大上市企業——長江實業(長實)及和記黃埔(和黃)宣布業務合並、重組方案,兩集團資產最終將分拆為兩間以開曼群島為註冊地的新公司,長江和記實業有限公司(長和)與長江實業地產有限公司(長地),在港上市。
其中,長和將持有目前長實及和黃的非房地產業務,而長地將持有並經營房地產業務。一石激起千層浪,作為香港商界領軍人物,李嘉誠此次為何大手筆重組?在開曼群島註冊是要自香港撤資嗎?
對於本次的世紀大重組,李嘉誠稱之為集團歷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他表示,重組完成後有利提升股東價值。“最主要是股東不會吃虧……做完後,就會顯示兩間公司的真正價值大了多少。”
李嘉誠表示,本次交易將至少從兩方面提升股東的價值。一是有助消除控股公司折讓,從而為股東釋放公司的實際價值,惠及長實及和黃股東;此外,由於分拆後的長和及長地的業務界定清晰,有助投資者對集團相關業務作出更準確的投資分析,價值可望進一步提升。
根據長實及和黃的公告,通過去除現有分層控股架構,和黃股份將不再被間接持有,由此導致的控股公司折讓隨之被消除,因此,方案能為股東即時釋放價值。
香港以立投資管理董事總經理林少陽認為,一般來說,控股公司的股價折讓達到15%至25%甚至更多,長實與和黃重組之後減少一層控股對股價有利。
另一方面,方案完成後,由於長和及長地業務的界定將更為清晰,各股東及潛在投資者將可望因此而更容易區分長和及長地的業務,並根據兩家公司各自的業務盈利、現金流及資產凈值作投資決定。
李嘉誠長子李澤鉅表示,交易完成後,投資者可以根據不同的喜好決定對兩間新公司的投資。“鐘意香港地產、鐘意中國地產,就拿多些地產;鐘意其他收息高些的生意,就去外國。”
金融業人士表示,由於投資者通常對長地的房地產業務及長和涵蓋工業、基建及消費者業務的多元化業務組合使用不同的估值方法,預期在新架構下,長實及和黃現有業務經整合將擁有更高的透明度及業務一致性,價值得以進一步提升。“
是件好事,因為估值會較容易。”香港富昌研究部總監連敬涵表示,李嘉誠旗下另外的公司長江基建、電能實業股價走勢理想,相反主打地產業務的長實股價卻不甚理想,若不重組,集團會被地產業務拖累。
在這次公布的一系列重組交易中,最受關註的是李嘉誠家族旗下的兩大上市企業的註冊地將由原來的香港變為開曼群島。
在近年李嘉誠一系列交易中,總有是否撤資的疑問,這次也不例外。李嘉誠在記者會上強調,長和及長地仍在香港上市,本次的安排與撤資無關,主要是方便做生意。“過去10年,75%以上在港上市公司,都在開曼群島或其他海外註冊,這並不是對香港沒信心,而是做生意方便。”
“這75%的公司就包括了民企、國企,你說他們遷冊?”李嘉誠在發布會上反問記者。
根據安排,長實與和黃合並之前,李嘉誠還會將由李嘉誠家族信托持有的6.24%在加拿大上市的赫斯基能源的股權出售於和黃。對此,李澤鉅指出,“我們將赫斯基股權從海外拿到香港公司控制,這是對香港有信心才這麽做。”
而據長實、和黃管理層解釋,新公司是海外註冊成立公司但在香港上市,選擇在開曼群島註冊主要是出於重組的技術性考慮。
管理層表示,由於此次重組交易額巨大,涉及分派新公司長地的實物股票,而根據香港有關法規,這對於在香港註冊的公司是不被允許的,這是選擇開曼群島成立及註冊的最主要的技術性原因。
此外,選擇開曼群島註冊的另一個主要原因是,香港註冊成立的公司,可分派的股息及股份須受制於可分派的盈利儲備,而香港公司條例規定,旗下控股公司的盈利、財務投資出售盈利都不列入盈利儲備,令財務彈性受阻,相反,開曼群島註冊及成立公司不受此限。
根據長實及和黃管理層預期,本次的世紀大重組方案將在2015年年中完成。
新聞背景:李嘉誠商業帝國的變遷
香港首富李嘉誠9日公布其家族企業集團史無前例的合並重組方案,將長江實業及和記黃埔兩家上市公司合並、重組,成立兩間新公司,長江和記實業有限公司(長和)及長江實業地產有限公司(長地),重新在香港上市。
作為香港兩家老牌跨國企業,長江實業與和記黃埔均在香港和紐約兩地上市,兩家公司更以“0001”和“0013”的股票代碼占據香港股市恒生指數成分股的龍頭地位。因皆為李嘉誠長江集團旗下最主要的產業,兩家公司也常被稱為“長和系”。
近年來,長實與和黃在全球的出售、分拆和投資動作不斷。2013年,分拆香港電燈上市套現390億港元;2014年,和黃向淡馬錫出售屈臣氏24.95%權益,套現440億港元;2013年,出售上海和廣州兩地物業套現超過100億港元;同時近兩年在澳大利亞、愛爾蘭、荷蘭、加拿大等海外大舉收購總投資超300億港元。
長實與和黃是香港股民心中一直立於不敗之地的藍籌股,長實與和黃究竟在李嘉誠的帶領下,經歷了怎樣的發展才成長為商業帝國?
李嘉誠於1950年以5萬港元起家在香港成立了長江工業有限公司,主要從事生產塑膠等工業制品。他於1958年開始涉足香港地產業。那一年,李嘉誠在北角買地並興建了一幢12層高的工業大廈,邁出進軍房地產業的第一步。
長江實業在上世紀70年代之後的“黃金歲月”大量投資香港的房地產,快速壯大成為香港主要發展商之一。目前,長實是一間地產發展及策略性投資公司,為香港規模最大的地產發展商之一,業務主要包括房地產、生命科技、能源、運輸等,業務遍及全球超過50個國家和地區。
截至2014年6月,長實的凈資產約3908億港元,如果將和黃地產業務合並,資產凈值將達到4787億港元,新成立的長江實業地產將超過新鴻基地產成為香港最大的發展商。
1979年,李嘉誠與匯豐銀行達成協議,以每股7.1港元、總值6.39億港元收購和記黃埔9000萬股,占股22.4%,成為華資入主英資四大洋行第一人。李嘉誠於1981年出任和黃主席,其後不斷透過和黃在全球進行收購,逐步打造出足跡遍天下的帝國。
和記黃埔被李嘉誠收購之後,成為李嘉誠家族旗下主攻內地和海外市場的公司,擁有目前全球最大保健及美容產品連鎖企業屈臣氏,是全球多個市場最大的集裝箱碼頭經營商,近兩年穩居《財富》世界500強公司的第363位。和黃目前是港交所主板中最大的上市公司之一。長實是和黃的最大股東,占其49.97%的權益。
和記黃埔的前身是兩家公司,分別是1863年成立的黃埔船塢,以及於1877年成立的和記企業。和記於1969年取得黃埔船塢的控制性股權。到1970年代,和記在匯豐銀行註資“打救”並進行業務重組,和記及黃埔合為一體,組成“和記黃埔”。
和黃目前經營六項核心業務,包括港口及相關服務、地產及酒店、零售、基建、能源以及電訊。和黃截至2013年12月31日的年度經審核營業額與截至2014年6月30日六個月的未經審核營業額分別約為4130億港元及2040億港元。
截至2014年11月底,和黃在內地擁有約715萬平方米土地儲備,在全球擁有的酒店客房數達到5320間。如果與長實的數據合算,兩家公司2013年的物業發展收入達428億港元,酒店收入約54億港元。
(編輯:王藝)
本帖最後由 jiaweny 於 2015-1-13 08:39 編輯 【閱讀】解密首富李嘉誠商業帝國創世紀 作者:格隆匯整理 ![]() 上周五,李嘉誠更是公布一則重磅消息,他準備將旗下的長江實業(集團)有限公司(長江實業,00001.HK)與和記黃埔有限公司(和記黃埔,00013.HK)進行重組,成立兩家新的公司——長江和記實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長和”)和長江實業地產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長地”),預計上半年完成。重組完成後,長和集團將成為規模更為龐大的的跨國企業,業務遍及超過50個國家和地區。長地集團則將成為香港最大的房地產上市公司之一和最大的上市酒店業主營運商,在香港擁有具領導地位的市場占有率,業務深入中國內地、足跡遍及全球。 一時間各種猜測、議論甚囂塵上,看空中國經濟、撤資等猜測紛至沓來。 不過,作為最精明的商人,李嘉誠的這一安排別有深意,李嘉誠一手打下的商業帝國將迎來新的起點。 本期港股那點事將分享李嘉誠白手興家的歷史,帶大家回顧一下李嘉誠從窮人到首富的奮鬥歷史。 李嘉誠起家——長江實業 悲慘童年經歷 每一位亞洲富豪都有一個辛酸的童年,李嘉誠也不例外。 上世紀30年代,由於時局混亂,廣東潮汕動蕩不已,大批潮汕人轉戰香港謀生,李經雲便是其中之一。臨終前,他告誡長子李嘉誠三句話:"求人不如求己"、"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失意時莫灰心,得意時莫忘形。" 1943年,李經雲撒手人寰,他或許沒有想到,在這三句話的激勵下,兒子締造出了撼動世界的財富神話。 父親去世之後,14歲的李嘉誠告別學業,肩負起照顧家庭的重任。 從茶樓夥計做起 底層服務積攢為人之道 最初,他在茶樓做夥計,每日15小時的工作時間,磨練著這個少年的心智。 李嘉誠後來回憶起這段歲月時說:"我披星戴月地上班,萬家燈火時歸家。當時覺得,能睡個三天三夜是莫大的福分。"在這樣一份底層行業里服務,讓李嘉誠學會了察言觀色,為他今後在商業活動中諳熟地處理人情世故埋下了伏筆。 不可否認,李嘉誠的成功與他富有的長輩們不無關系。其舅舅的家族當時擁有香港中南鐘表有限公司。在舅舅的公司工作,讓他拓展了商業視野。而與舅舅的女兒莊月明的婚姻被很多人認為是讓李嘉誠成為當時的二流大亨的重要條件。 獲莊家支持 迅速成就塑膠花大王! 在李嘉誠構築其龐大商業帝國的道路上,有兩個不可忽視的人物。第一個便是莊明月,她既是李嘉誠的妻子,也是其表妹。莊明月的家族在香港是典型的富豪階層,擁有直至今日都極負盛名的香港中南鐘表有限公司。相比自己的表妹,李嘉誠的身世顯得落魄坎坷。 在莊明月母親的鼎力支持下,李嘉誠開始了起步之旅。眾所周知李嘉誠靠經營長江塑膠廠起家,但這家工廠事實上屬於莊明月家族。在莊家的財力支持下,李嘉誠很快脫穎而出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塑膠花制造商。 在李嘉誠事業的初創階段,婚姻是他成功的重要基石--在某種程度上說,李嘉誠當時所經營的企業,事實上是屬於他妻子的家族。根據一位老友透露,李嘉誠的嶽母也曾給這位女婿提供過額外的經濟支持。 資金&敏銳商業嗅覺均不可少 20世紀40年代,塑膠工業在歐美發達國家興起,李嘉誠在推銷五金制品的同時,已經敏銳地感到塑膠制品的巨大機會。起初,塑膠制品是奢侈品,但隨著原料價格的大幅下跌,李嘉誠意識到,塑膠制品將成為廉價的大眾消費品。商人的骨子里總是孕育著蠢蠢欲動的創業因子。1950年,李嘉誠瞅準時機,創立長江塑膠廠,生產塑膠花。 上世紀50年代,是有限的生活水平與膨脹的欲望並存的年代。塑膠花就如同這個轉軌時代的象征--價格低廉且漂亮實用。迅速占領香港市場後,憑借香港優越的地理位置,李嘉誠靠批發貿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塑膠花出口商、制造商,其產品遠銷歐美。 僅僅依靠塑膠花,李嘉誠就得以躋身香港巨富行列。只是,在當時的"商界"看來,就算做到再大名氣,做塑膠花的商人也不過是小販,"塑膠花大王"的稱呼,多少有輕視的意味。 撈到第一桶金 李嘉誠期待變革! 拜經濟發展所賜,1951年的香港,人口才過200萬,但10年之後其人口數量就逼近300萬,增幅近50%。人口增多和經濟持續發展,不僅使住宅需求量暴漲,更致使大量的辦公樓、寫字樓、商業鋪位、工業廠房急缺。偏偏,香港是個地勢狹小且多山的地區。 抓住樓市機遇 瞅準這一時機,1958年,李嘉誠在香港繁盛的工業區--北角購地興建了一座12層的工業大廈。兩年後,他又在新興工業區--港島東北角的柴灣興建工業大廈,兩座大廈的面積共計12萬平方英尺。 大廈落成之際,正遇香港物業價格大漲。李嘉誠斷定房地產行業在香港將大有可為。由此,便開始循序漸進地將資金部署到房地產市場。 審時度勢 高賣低買 加持物業行業 之後的幾年,經過狂炒的香港房地產曾一度狂跌。秉承著商人特有的"別人恐懼時貪婪"的智慧,李嘉誠用低價大量收購了地皮和舊樓,在觀塘、柴灣及黃竹坑等地興建廠房,用來出租。沒過幾年,炒房風暴平息,大批離港的商家回流,房產價格再次水漲船高。 彼時,李嘉誠將廉價收購的房產高額拋售,並轉而購買具有潛力的地皮。這些地皮他並不出售,而是用來興建樓宇。到20世紀70年代初,李嘉誠已擁有樓宇面積630萬平方英尺,出租物業35萬平方英尺,每年單是收租,就能賺取400萬港元。 順風順水的李嘉誠此時表現出成功商人穩健的一面。在進入房地產行業的過程中,資金再緊,他寧可少建或不建,也不賣期房或加速建房進度。此外,李嘉誠 盡量不向銀行抵押貸款,或會同銀行向用戶提供按揭。他始終堅信,收租物業雖不像建樓賣樓那樣牟取暴利,卻有穩定的租金收入。時間愈往後移,物業增值便愈能 顯現出來。 長實上市 一躍成為"華資地產五虎將" 1971年6月,李嘉誠正式成立了負責地產業務的"長江置業有限公司"。次年7月易名為長江實業[14.33%](集團)有限公司。彼時香港股市一派興旺,4個月後,"長實"在香港"騎牛上市",一躍成為"華資地產五虎將"之一。 實際上,李嘉誠人生的轉折點並不是從塑膠行業投身房地產,而是他利用長實6.93億港元的資產,控制了價值超過50億港元的老牌英資財團和記黃埔。這則"小蛇吞大象"的商業奇跡,讓李嘉誠成為首位入駐英資財團的華人,更奠定了李嘉誠在香港企業界教父級的地位。 李嘉誠事業另一重大轉折點——收購和黃 提到收購和記黃埔這一香港歷史上最令人震驚的投資案,就不得不提到另一宗九龍倉收購事件。 收購和黃之貴人包玉剛 香港證券史上經典商戰——九龍倉收購與反收購大戰 上世紀70年代的香港,曾有人斷言:誰擁有了九龍倉,誰就掌握了香港絕大部分的貨物裝卸、儲運和過海輪渡。此言的確不虛,當時九龍倉的產業包括九龍尖沙咀、新界、港島上的大部分碼頭、倉庫,還擁有酒店、大廈、有軌電車等優質產業。九龍倉的資源豐厚程度,在當時,讓港島所有商賈垂涎欲滴。江河日下怡和系已逾百年歷史的“九龍倉”,本是一家徹頭徹尾的英資企業,由凱瑟克家族的“保羅?渣打”爵士在1886年創立,資本結構上又隸屬香港四大洋行之首的“怡和系”,與香港置地並稱為“怡和雙翼”。怡和的掌門人同時又兼任九龍倉董事局,可見九龍倉在怡和系的舉足輕重。 然而,作為英資的怡和系對中國府卻心存芥蒂,在“九七過渡”問題上始終抱有悲觀態度,改而努力開拓海外市場,在香港的勢力範圍日漸衰微。到1976年12月底,怡和只持有約5%的九龍倉股份,和3%的香港置地股份,達到歷史最低比率。在怡和系的執掌下,九龍倉雖先後建有海港城、海洋中心大廈等著名物業,但在經營方式上卻不足稱道。他們固守著用自有資金興建樓宇的理念,只租不售,造成資金回流緩慢,使得集團陷入財危機。為解危機,大量出售債券套取現金,又使得集團債臺高築,信譽下降,股票貶值,將自己一步步逼向絕境。然而,另有華商才俊卻看中了九龍倉的前景…… 當時,與港島中區隔海相望的尖沙咀正在成為香港的旅遊商業區,火車總站東遷後,九龍倉把貨運業務遷到葵湧和半島西,騰出來的地皮可用於發展商業大廈。李嘉(李嘉博客,李嘉新聞,李嘉說吧)誠曾贊嘆:九龍倉的創始人以如此低廉的價格獲得這塊風水寶地,如今水漲船高,身價百倍……這為日後李超人掀起九龍倉股票收購戰役,埋下了伏筆。早年,九龍倉貨倉遷出的舊址將成為九龍地王,而九龍倉股票卻被一直被市面低估,若合理開發前景必定輝煌。嗅覺靈敏的李超人當然也看在眼里…… 起初,李嘉誠一直以香港置地為競爭對手,後來九龍倉卻引發他更大的胃口。1977年12月中旬,敏感的財經評論家對九龍倉進行分析,以《九龍倉業務開始蛻變》為題,指出九龍倉集團如能充分利用其土地資源,未來10年可以出現年增長20%的良好勢頭。該評論家還預測時價13.5元的九龍倉股,將是1978年的熱門股。這位評論家與李嘉誠在九龍倉的問題上英雄所見略同,不過一個在明處大造輿論,一個在暗處大量吸納九龍倉的股票。李嘉誠曾多次構想,若由他主持九龍倉舊址的地產開發,絕不至於陷於如此困境。 實際上,李嘉誠真正發跡靠的就是地產股市,他之所以看好九龍倉的股票,正是因為該集團不善經營造成股價偏低。精於地產股票的李嘉誠算過一筆細賬:1977年年末和1978年年初,九龍倉股市價在13-14港元之間。九龍倉發行股票不到1億股,就是說它的股票總市值還不到14億港元。九龍倉處於九龍最繁華的黃金地段,按當時同一地區地拍賣落槌價,每平方英尺以6000-7000港元計算,九倉股票的實際價值應為每股50港元。九龍倉舊址地盤若加以合理發展,價值更是不菲,即使以高於時價的5倍價錢買下九倉股也是合算的。 經過充分論證之後,李嘉誠不動聲色,買下約2000萬股散戶持有的九倉股。這個數目,無論對李嘉誠還是對怡和系,都是一個敏感而關鍵的界限。李嘉誠從不打無準備之仗,他通過智囊了解到,一貫被稱為怡和兩翼的九龍倉和香港置地在控股結構上並非平等關系,怡和控股置地,置地控股九龍倉,香港置地實際擁有九龍倉不到20%的股權。經過測算,李嘉誠持有的九龍倉股份約占到九龍倉總股數的20%,這意味著,目前九龍倉的最大股東將不是怡和系的凱瑟克家族,而是李嘉誠。這為李嘉誠進而購得九龍倉,與怡和在股市公開較量鋪平了道路。購得九龍倉,無疑使李嘉誠的老對手香港置地斷臂折翼。 當時,那位料事如神的財經評論家的言論並未引起人們的關註。李嘉誠吸納九龍倉股,是采取分散戶頭暗購的方式進行。九龍倉成交額開始驟升,引起證券分析員的關註,嗅覺敏銳的職業炒家介入,一時間,大戶小戶紛紛出馬,加上股市流言四起,到1978年3月,九龍倉股價急速竄到每股46元的歷史最高水平。“這已和九龍倉每股實際估值相當接近了。”李嘉誠暗想。 這時候,李嘉誠持有的九龍倉還不滿2000萬股,他不得不等股價回落,以稍低的價格將九龍倉增至20%的水平。按照《公司法》,股東對公司的絕對控制權,是其控有的股份在50%以上。否則被收購方反收購,會使收購方的計劃前功盡棄。現在九倉股票的股價已被炒高,要想增購到51%的水平,非李嘉誠的財力所能及。入主九龍倉董事局的路程,對李嘉誠來說還十分艱巨。 轉瞬間,九龍倉的老板已經在布置反收購,到市面上高價收購散戶所持的九龍倉股,以增強其對九龍倉的控股能力。實際上,怡和的現金儲備也不足以增購到絕對安全的水平,慌忙之中,向香港第一財團英資“匯豐銀行”求救。據說匯豐掌門人沈弼親自出馬斡旋,奉勸李嘉誠放棄收購九龍倉。 李嘉誠審時度勢,認為不宜同時樹立怡和、匯豐兩個強敵,日後長江實業的發展,還期望獲得匯豐的支持。即便不從長計謀,就談眼下,如果掃了匯豐的面子,匯豐必定貸款支持怡和,收購九龍倉將會是一場黃粱美夢。權衡之下,李嘉誠最終答應沈弼停止收購。此時,李嘉誠已收購到近2000萬股。是否是九龍倉最大股東,李自己也摸不清楚,因為怡和一方尚未透露增購後的持股數。當然,這只是當時股市風傳的一則“小道新聞”。事後曾有記者詢問匯豐斡旋是否屬實,李嘉誠與沈弼均矢口否認。 然而,驟雨初歇狂風又至,另一位重量級人物加入了戰局。 包爵士欲奪九龍倉 李超人停止收購,包爵士聞風而動。結果是李嘉誠成全船王,隨後引發轟動一時的九龍倉戰役。李嘉誠退出了收購,引來八方強(方強博客,方強新聞,方強說吧)手介入角逐,其中一位,就是赫赫有名的包玉剛。 20世紀80年代中期,李嘉誠坐上香港首席富豪的寶座,可在當時,李嘉誠論實力和聲譽都還比不上包爵士。據1977年吉普遜船舶經紀公司的記錄,世界十大船王排座次,包玉剛穩坐第一把交椅。 包玉剛起念減船登陸,並非一時沖動。1973年的石油危機,促使英國開發北海油田,美國重新開發本土油田,同時,亞洲拉美都有油田相繼投入開采。這樣,世界對中東石油的依賴將減少,到20世紀70年代後期,越來越多的油輪閑置。油輪是包氏船隊的主力,包氏從油輪閑置,聯想到世界性的造船熱,預示一場空前的航運低潮將會來臨。“先知先覺”的包氏準備套取現金投資新產業,他瞄準的產業正是香港百業中前景最誘人的房地產。李嘉誠雖然不清楚包玉剛吸納九龍倉股是作為一般性的長期投資,還是有意控得九龍倉?但他可以肯定包玉剛對九龍倉會感興趣。九龍倉碼頭遷址,新建的碼頭氣勢更宏偉、設備更現代化。執世界航運業之牛耳的船王包玉剛,何嘗不願擁有與其航運相配套的業務。在華人商界,論實力,論與銀行業的關系,能與怡和抗衡的,非包玉剛莫屬。李嘉誠權衡得失,已胸有成竹,決定把球踢給包玉剛,預料包玉剛得球後會奮力直搗龍門。於是,就有了接下來這場香港商界史上最著名的秘會。 李嘉誠&包玉剛 兩巨頭密斟 1978年8月底的一天下午,兩位華商俊傑在中環的文華酒店一間幽靜的雅閣會晤。一位是具有學者風範的未來地王李嘉誠,另一位是洋溢著海派作風的登陸船王包玉剛。極具諷刺意味的是,文華酒店正是怡和旗下產業,然而現在,兩位華商俊傑卻坐在怡和的酒店里密謀起“怡和之翼”九龍倉的前途命運。李嘉誠秘密約見包玉剛,包猜想他一定有要事相商,在當時他們二人的私交並不甚密。包玉剛欲減船登陸,苦於無門,當他將目標瞄準九龍倉卻發現李嘉誠已捷足先登。九龍倉對包氏來說,實在至關重要,它的碼頭貨倉有利他發展海上航運;它的地盤物業,可供他在陸地大展拳腳。 經過簡短的寒暄,李嘉誠即開門見山地表達了想把手中擁有的九龍倉1000萬股轉讓給包玉剛的意思。轉讓?包玉剛想,天上沒有掉下來的好事。包玉剛低頭稍加思索,便悟出了李嘉誠的精明之處。 李嘉誠很清楚包玉剛的情況,知道他需要什麽。用包玉剛所需要的來換取自己所需要的,這一‘轉讓’,可真是一家便宜兩家的好事。” 對包玉剛而言,可以從李嘉誠手中接受九龍倉1000萬股,再加上他原來所擁有的部分股票,已經可以與怡和洋行進行公開競購。如果收購成功,他就可以穩穩地控制資產雄厚的九龍倉。而對李嘉誠來說,他以10~30元的市價買了九龍倉股票而以30多元脫手給包玉剛,一下子就獲利數千萬元。更為重要的是,他可以通過包玉剛搭橋,從匯豐銀行那里承接和記黃埔的股票9000萬股,一旦達到目的,和記黃埔的董事會則非李嘉誠莫屬。 這真是只有李嘉誠這樣的腦袋才想得出來的主意! 包玉剛在心里不禁暗暗佩服這位比自己小但精明過人的地產界新貴。 沒有太多的解釋,沒有冗長的說明,更沒有喋喋不休的討價還價,兩個同樣精明的人一拍即合,秘密地訂下了一個同樣精明的協議:李嘉誠把手中的1000萬股九龍倉股票以三億多的價錢,轉讓給包玉剛。包玉剛協助李嘉誠從匯豐銀行承接和記黃埔的9000萬股股票。” 一個決定兩家英資企業命運的歷史性協議,在華商兩強低聲細語中順利達成。 船王負創取勝,置地含笑斷腕 1978年9月5日,包玉剛正式宣布他本人及家族已購入20%左右九龍倉股票。怡和與九龍倉不得不吸收包玉剛和其二女婿吳光正加入九龍倉董事局。(按照《公司法》,持股16%的股東即可成為當然董事)。包玉剛初戰告捷,李嘉誠功不可沒。 之後,李嘉誠又繼續將手頭剩余的九龍倉股轉讓給包玉剛,據多份報章估計,李嘉誠在一進一出之間,獲純利五千九百多萬港元。怡和那邊,九龍倉董事局紐璧堅視包氏父婿這兩位新任董事為眼中釘、肉中刺。他們曾多次發生摩擦,包玉剛則不斷暗中吸納九龍倉股,使其控有的股權增至30%,大大超過九龍倉的控股公司香港置地,身兼三家公司的紐璧堅大為驚惶:包玉剛吞並九龍倉之意“昭然若揭”。 1980年6月中旬大戰終於暴發。趁包玉剛赴歐參加會議之際,紐璧堅突發襲擊,正式挑起九龍倉大戰。部署香港置地采取換股之法,試圖將其持股權增至49%。具體做法是將價值100元的置地股換取市價77元的九龍倉股。條件十分誘人,股民蜂擁而至。若香港置地控得49%的股權,包氏是無論如何也購不滿51%的絕對股權,香港置地只需再踏半步,即可擊碎包玉剛的“吞並美夢”。 電光石光間,包玉剛聞訊急忙返港部署反收購。他首先獲得匯豐銀行的22億港元貸款保證,緊接著召開緊急會議,決定以105元的現金吸收散戶手中九龍倉,目標也是49%。105元的現金,比被九龍倉股票擡高了的價值100元的置地股更加誘人。星期一開市不到2小時,包玉剛一下子付出21億現金購足2000萬股,使控股權達到49%,獲得了這場戰役的決勝權。 紐璧堅見大勢已去,索性將香港置地控有的九龍倉1000多萬股轉讓給包玉剛,香港置地套現獲利7億多港元,至此,包玉剛在九龍倉的控股量已超越絕對多數。包玉剛成功奪得九龍倉,但也付出了沈重的代價,故有人稱“船王負創取勝,置地含笑斷腕”。 這場被後來奉為傳奇的“聯手”,直接導演九龍倉從一家英資巨擘變為船王的家族企業,又間接促成了李超人成功吞並另一家英資巨擘“和記黃浦”,使得英資在香港的勢力格局漸成潰敗之勢。僅從這一點而言,“九龍倉一役”可謂香港經濟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通過九龍倉事件,李嘉誠順利得到包玉剛支持,在之後與匯豐銀行的合作中,包玉剛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收購和黃貴人之匯豐銀行沈弼 李嘉誠與匯豐淵源——地鐵招標 1958年,李嘉誠開始涉足房地產業務,到1976年已經小有名氣,而香港的“地鐵招標一役”則讓他一舉成名,奠定了後來與匯豐銀行建立緊密關系的最堅實基礎! 1977年的地鐵招標是當時香港開埠以來最大的一次公共建設工程,尤其中環站和金鐘站是最重要、也是客流量最大的兩個車站,其上蓋可以建成地鐵全線盈利最豐厚的物業,因此意義非比尋常。李嘉誠憑借其超凡的商業能力擊敗了當時具有英國凱瑟克家族背景的怡和系置地公司,名聲大噪,吸引了時任匯豐銀行董事長沈弼的格外關註。但這還不足以讓匯豐銀行和李嘉誠的關系如此緊密,接下來發生的事不僅讓李嘉誠在香港找到了真正的“大靠山”,更是完美地體現了李嘉誠高超的人際關系處理能力和非凡的政治嗅覺。 因九龍倉事件達成協議 包玉剛全力協助李嘉誠 李嘉誠在九龍倉收購戰中的義舉,不能不打動包船王的心。包玉剛始終覺得欠李嘉誠一個人情。而身為匯豐董事的包玉剛亦對李嘉誠另眼相待,從中積極配合,遊說匯豐董事局支持。 李嘉誠看準了這個時機,深知這位被英國女王封為爵士、曾任匯豐銀行副主席的包玉剛與匯豐銀行關系非比尋常,為了成功入主和記黃埔,李嘉誠親自約見包玉剛,向他表達了想出讓手中1000多萬九龍倉股的想法,同時希望包玉剛幫助他促成匯豐銀行轉讓9000萬股和記黃埔股票的回報。 匯豐大班沈弼 獨獨鐘情李嘉誠 沈弼, 牛津大學聖愛德華學院肄業。1948年複員到香港,參加匯豐銀行工作. 他作風雄健大膽,與華人工商界人士關系密切.1977年被委任為匯豐銀行董事長,直至1987年退休。 這時的沈弼已經升任匯豐的大班,沈弼十分贊賞李嘉誠精明誠實的作風,對他情有獨鐘。李嘉誠也頻頻與沈弼接觸,不久倆人便建立起深厚的友誼。 匯豐大班沈弼更私下應允李嘉誠,匯豐將優先積極考慮李嘉誠的任何可行性建議。領 到這一尚方寶劍,擔心夜長夢多的李嘉誠,快馬加鞭地推動吞並和黃的大計。吸取上次收購九龍倉消息外泄的教訓,李嘉誠對這次的保密極為重視,在外界一無所知 的情況下,與匯豐銀行展開收購和黃股份的洽談事宜,同時,繼續采用收購九龍倉時的分散戶頭的手法,極其低調地收購和黃股份。 在匯豐與長江合作重建華人行的兩年期間,沈弼就對李嘉誠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沈弼是匯豐史上最出眾出色的大班之一。作為銀行家的沈弼,他在出讓和黃一事上 的考慮,就是以匯豐銀行的切身利益為前提,而不在乎對方是白皮膚還是黃皮膚。總之一句話,不管白貓黑貓,能捉住老鼠就是好貓。 沈弼亦會對懷疑者講:“銀行不是慈善團體,不是政治機構,也不是英人俱樂部,銀行就是銀行,銀行的宗旨就是盈利。誰能為匯豐賺錢,誰就是匯豐的好朋友。” 李嘉誠頻頻與匯豐大班沈弼接觸。他摸透匯豐的意圖:“不單是售股套利,而是指望放手後的和黃經營良好。”另一方面,只要包玉剛出馬敲邊鼓,拉兄弟一把,自然馬到成功。 收購和黃之地利人和 天賜良機 匯豐急需出手和黃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轉眼間,從九龍倉收購戰以來,已是兩年多了。風雨欲來,表面平複的市場似乎該有大動作了。 匯豐手頭上持有的和黃股份,最終要找個好人家接手。誰不希望自己的女兒,嫁個好人家,日後過年過節,也會有油水進貢。得到匯豐銀行垂青,就可主宰這當日資產值 62億元的商業帝國。 1979年,李嘉誠秘密與匯豐銀行接觸,得到的明確答複是:只要李嘉誠開出的條件適合,長江實業的任何建議,都會直接為匯豐銀行有意在適當時候有秩序地出售和記黃埔普通股提供最好的選擇與機會。 精明能幹,誠實從商,贏得匯豐董事局認可 李嘉誠有條不紊地部署收購和黃的一系列行動。李嘉誠又以自己的精明能幹、誠實從商的作風,以及日益壯大的長江實業如日中天的業績,令匯豐銀行董事局沈弼所欣 賞,從而為急需將和黃這個燙手山芋甩出去的匯豐銀行,創造了一個十分具有吸引力的出售和記黃埔股權的適當時機,也使得李嘉誠夢寐以求的強烈願望得以順利實現。 緊接著集中火力的李嘉誠,拿出“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韌性與氣概,秋風掃落葉,對英資和記黃埔窮追不舍,並繼續在股市上吸納和記黃埔的股票。 匯豐銀行偏偏選中了李嘉誠。今天回過頭來看匯豐,也不能不欽佩當時匯豐大班的眼光與頭腦,正是他們的獨到眼光,造就了李嘉誠,造就了一個商業王國的誕生,造就了一個現代版的經營神話,造就了一個空前絕後的商聖。 萬事俱備,李嘉誠於1980年,“蛇吞大象”式地收購了匯豐手下的和記黃埔。 到了李嘉誠有意收購時,和黃基本上已走上正常發展軌道,雙方的談判極其保密,並在極短時間內達成協議。當年沈弼與李嘉誠在華人行會面後,1979年9月25日下午4時,沈弼主持了一次匯豐董事局會議,商討把和黃股份售予李嘉誠。 歷史往往機緣巧合。巧的是,在該次商討出讓和黃的匯豐董事局會議上,怡和及太古兩大英資行的董事居然因故未到場,會議決定同意把股份售予李嘉誠。否則,上述兩位英資大班決然不會輕易投票給李嘉誠,沈弼也很難輕易地拍板做成這筆交易。 該項交易事前也沒有咨詢和黃管理層的意見,只是在會議結束後,通知和黃行政總裁韋理。和黃完全是在自己不知情的情況下,被匯豐出賣了,確切說是被自己的同胞沈弼出賣了。 和黃管理層的尷尬不言而喻,韋理等人的憤怒可想而知。沈弼在英人英資眼中,成了典型的賣國賊。好在英國人不喜歡階級鬥爭,否則,沈弼往後的日子也很難過。 收購條件也極為優厚,李嘉誠只需即時支付總售價六億三千九百萬元的20%,余數可延遲支付。後來證實,李嘉誠所支付的兩成定金,是一天前沈弼親自批準貸款予李嘉誠本人的,而且,六億三千九百萬元的售價十分便宜,每股僅 7.1元。 隨後李嘉誠宣布,長實所購股份,約占和黃全部已發行股份的22.4%,成為和黃最大的單一股東。 當時的和黃行政總裁韋理便認為,和黃每股最低限度值14.4元,李嘉誠可說以大折讓五成購得和黃,更得到匯豐的貸款支援。給予李嘉誠如此優厚的條件,除了九龍倉一役中欠其一個人情外,最主要是匯豐覺得,今後十年李嘉誠在香港的位置將舉足輕重。 同時,也可借幫助華資李嘉誠贏得北京方面的好感,使得匯豐在香港回歸後能夠平穩過渡,經營運作不會受到政治影響。這對匯豐而言,又何嘗不是一石三鳥。不過, 匯豐與李嘉誠方面都極力否認有如此長遠的政治考慮,強調純粹為一宗商業交易。雙方從未考慮其中所牽涉的長遠的政治利益。 香港新聞界整日轟動,各報紙雜誌紛紛用醒目的大幅標題,形容李嘉誠這次“蛇吞大象”式的成功收購,有如在香港上空投放了一顆原子彈,其石破天驚的能量,不僅轟動整個香港而且令股市狂升。 1979年9月25日,李嘉誠終於就收購和黃股份與匯豐銀行達成協議,完成了這宗被《遠東經濟評論》指為“使李嘉誠直上雲霄的一宗世紀交易”。 歷史評價: 英資大行落入華人手中,這一日,對於香港的資本財團發展史來說,無疑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對香港社會歷史發展來說,無疑是一個振奮人心載入史冊的轉折點。李 嘉誠舉行長實上市以來最振奮人心的記者招待會,一貫沈穩的李嘉誠,難掩興奮激動的心情,以自豪的口氣宣布:“在不影響長江實業原有業務的基礎上,本公司已 經有了更大的突破——長江實業以每股7.1元的價格,購買了匯豐銀行九千萬普通股的老牌英資財團和記黃埔有限公司股權。” 此中的原因,直到1998年李嘉誠才說出。原來,當年匯豐極為欣賞李嘉誠的管理方法,認為由他帶領和黃必定會發展得更好,所以願意相助。李嘉誠的個人魅力可見一斑。 收購和記黃埔之後,李嘉誠很快將其重組,並開始邁向國際化,逐漸在港口、電訊、零售、地產、基建及能源等產業領域成為世界級的企業。 上世紀90年代,李嘉誠轉戰新經濟,意圖在3G、互聯網、媒體、制藥等高新產業領地搶占制高點。1990年後,李嘉誠開始在英國發展電訊業,投資84億港元組建了Orange電訊公司,並於1996年在英國上市,到2000年4月,他把持有的Orange四成多股份出售給德國電訊集團,作價 1130億港元,創下香港有史以來獲利最高的交易紀錄。用短短3年時間便獲利逾千億港元,Orange使李嘉誠的資產暴升一倍。 隨後我們看到,在匯豐銀行的“庇護”下,李嘉誠全面掌控了香港的房地產開發以及電力、交通、電信、零售等大部分公共事業,他在香港的資本運作行為能夠獲得各種特權,1986年匯豐銀行董事長沈弼退休之前,將和記黃埔地產集團的控股權以凈資產50%的低價直接賣給了李嘉誠,和記黃埔接管港電集團時也被免於公開要約。而到了1987年,李嘉誠將長實集團的個人股份增加到35%以上以及將長江實業對和黃的股份增到35%以上等資本操作均被免於公開要約。 當時,極力支援李嘉誠的是匯豐銀行大班沈弼。據悉,匯豐為出售所持和黃股權,會多番找尋買家,而沈弼很早就甚為欣賞李嘉誠,他與李嘉誠初次會晤後,沈弼立刻向銀行高層寫了一份備忘錄,大意是說,李嘉誠此人非常精明,匯豐以後要多加留意。 至此李氏家族打造了一個堅不可摧、在香港舉足輕重的大型綜合性財團。 目前,李嘉誠多次投資收購,擁有多家藍籌股公司,包括長江實業、和記黃埔、香港電燈及長江基建,逐步鞏固了自己的商業帝國。 (綜合東方早報、南方周末等) |
上周李嘉誠旗下的長江實業(長實)與和記黃埔(和黃)宣布重組業務,重組後李嘉誠持股比例會有所減少。但作為“世紀大重組”的重要步驟,李嘉誠家族會將所持加拿大公司赫斯基能源(Husky Energy)6.24%的股權售於和黃,這筆交易會幫助其家族擁有對和黃安全的控股權。近期暴跌的國際油價可能促成順利換股,低油價成為李嘉誠掌控旗下商業王國的關鍵。
根據公告,長實將先重組,接受和黃所有非房地產業務,包括港口及相關服務、電訊、零售、基建、能源和飛機租賃業務
,成立名為“長和”的上市公司;隨後長和集團將與和黃交換股份,原長實股東持有的每一股將獲得一股長和股份,原和黃股東持有的每股將獲得0.684股長和股份;和黃會合並長實的房地產業務,成立名為“長地”的上市公司。
路透Breakingviews專欄估算,並購完成後,目前持長實50%股份的李嘉誠家族將持有長和約29%的股份。而持股比例低於30%將限制李嘉誠家族控制長和的能力,該家族將難以在不引進獨立股東的前提下避免增持股份。這便是上述赫斯基能源交易的必要之處。
李嘉誠幾個月前與赫斯基商定,以其持有的13億美元赫斯基股份直接換得旗下控股公司的股份,這些額外增加的李嘉誠控股公司股份將提高其家族在長和的持股,使其持股比例超過30%這一門檻。
Breakingviews專欄作者Una Galani指出,在商定上述交換股份時,赫斯基的股價處於五年來高位,長實與和黃的股東可能還猶豫過是否接受赫斯基的股份。但隨著近幾個月國際油價持續大跌,赫斯基的市值縮水約25%,李嘉誠將不得不拋售更多的赫斯基股份。那些同意上述長江實業與和記黃埔重組的獨立投資者就會認為,這筆赫斯基換股的交易更有吸引力。
受重組消息影響,投資者大量買入長和系股票,推升其股價。截至昨日午時,長實市值大增54億美元,股票面值的折價率由重組公布前的24%收窄至13%。這顯示出投資者認同李嘉誠的大重組有價值。Galani認為,在油價連續下跌之際,赫斯基的換股若能幫助李嘉誠牢牢掌握多數控股權,它將成為李嘉誠生平最高明的一筆交易。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9日,李嘉誠旗下的兩家公司長實及和黃宣布合並,組成新公司長和。兩家公司的地產業務歸入另一家新成立的公司長地,將分管地產業務和分拆出來的基建、能源、零售等業務,並分拆上市。李嘉誠同時擔任長和和長地的主席。有關交易預計在今年上半年完成。
簡而言之,這場交易就是把長江實業資產(控股)及和記黃埔放到一起,然後再分成地產公司和一家包含碼頭、藥房等業務的多業務公司。這一做法解放了此前被困於複雜交叉持股中的價值。
投資者對這個想法非常支持。周一,長江實業和和記黃埔的股價都錄得兩位數上漲。兩家公司的合計市值上漲14%,約115億美元。
李嘉誠的重組計劃談不上革命性,不過,這種做法在亞洲地區很少見。在亞洲,集團內部複雜糾纏的業務關系是一種常態。
一位亞洲的私募經理將亞洲的家族集團比作一個永不退出的私募基金。他向英國《金融時報》表示:“或許他們無法退出,因為亞洲地區的交易市場和股票市場規模較小、流動性較差。這讓其很難找到買家。”
放眼亞洲,李嘉誠並不是唯一一個計劃對公司進行重組的“財閥”。韓國三星公司也計劃對公司進行重組。李健熙家族的三星帝國旗下業務繁多,現在,三星正計劃重組,整合業務。
一名交易人士向英國《金融時報》表示:“這是一個主題,既然在運營上難以獲得增長,那人們就開始尋找其它創造價值的方式。”
而香港市場已經開始預測,會德豐集團和其旗下公司九龍倉將會進行李嘉誠式的重組。
受此影響,會德豐集團股價周一上漲7%,創下10年來第二大單日漲幅。會德豐持有九龍倉55%股份,兩間公司各自持有大量物業、一家有線電視和寬帶提供商、酒店以及港口集裝箱處理業務。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你必須先讓使用者想要戴在身上,再來談功能!」Misfit共同創辦人兼執行長武桑尼(Sonny Vu),一語道破當前所有穿戴式裝置的迷思。 相較於其他有如科幻電影中的酷炫高科技,Misfit的產品Shine技術含量可以說是相當低。沒有複雜的操作方式,甚至連觸控面板也沒有,功能簡單到只有兩項:記錄你的健康指數如心跳、卡路里,監測你的睡眠品質。 類似的功能在市場上已經有成千上萬種產品,但Misfit竟然可以吸引到亞洲首富李嘉誠,小米集團執行長雷軍與中國第二大電子商務網站京東投資,背後的秘密是什麼? 賣設計,珠寶外型強化配戴動機 「Misfit選擇了一個完全不同的道路,那就是『設計』,」《富比世》(Forbes)雜誌在一篇文章中指出,Shine是穿戴式裝置市場中的一大亮點,相較於其他冷冰冰的科技產品,「它更像是一顆珠寶或配件。」 機身用航太等級的鋁合金切割而成,造型圓滑輕巧,重量僅九‧四公克,外表看起來像顆金屬馬卡龍,可以搭配表帶掛在手上,或是鑲成項鍊戴在胸前。領口、袖口,甚至鞋子上,都有專屬的配件可以搭配組合。 沒任何按鈕,機身僅鑲著十二顆LED燈,用來顯示你的運動紀錄。若要操作設定,只需要下載App把產品放在手機上,自動就會進入控制模式。 與市面上所有類似功能的裝置如智慧型手表、手環等相比,Shine最大的特點,在於長達六個月的電池續航力,以及水下五十公尺的專業防水功能。 「九○%的人對穿戴式裝置感到厭煩, 都是因為要一直拔下來充電,」Misfit的投資者之一、矽谷創投TransLink Capital合夥人夏陸如說,對一般使用者來說,穿戴式裝置不像手機那樣是生活必需品。「你會因為忘記帶手機而專程跑回家,但絕不會為手表或手環這麼做。」 賣服務,簡化功能拉長待機時間 夏陸如認為,Misfit先用出色的外觀設計,誘發消費者配戴的動機,再犧牲複雜的功能,換取持久的電池效能,「完全站在使用者的角度思考,是很聰明的做法。」 比產品本身更有話題性的,是Misfit的共同創辦人史考利(John Sculley)。 這位蘋果前執行長,最廣為人知的事蹟就是在擔任百事可樂總裁時,被蘋果創辦人賈伯斯(Steve Jobs)挖角到蘋果擔任執行長十年,之後又開除掉賈伯斯。 這位與賈伯斯有過恩怨情仇的企業家,Misfit正是他離開蘋果後,創辦的第四家公司。 他表示,Misfit本質上像是大數據分析公司,就像蘋果打造的生態系統一樣,只要有越多使用者,蒐集到越多的數據,能夠提供的服務與獲利服務就更多。 在史考利眼中,Misfit的共同創辦人武桑尼就具備這樣的能力。 越南裔的武桑尼,學經歷相當驚人,擁有美國伊利諾州數學學士與MIT(麻省理工學院)語言學博士學位,曾在微軟亞洲研究院研究語音辨識技術,後來他自己出來創業,替糖尿病患者生產血糖測量儀,在那個時候認識了史考利。 「他投資了我當時的公司,後來也變成了很好的朋友,」武桑尼在接受《商業周刊》專訪時說。 二○一二年,他觀察到穿戴式裝置的市場即將起飛,把Shine的設計概念丟到群眾募資平台Indiegogo上,沒想到十個小時內,就籌募到十萬美元(約合新台幣三百二十萬元)的資金。 這讓他意識到,消費者要的不是擁有強大功能的新產品,外觀設計與使用效能才是關鍵。「既然是『穿戴』,就要讓人想戴,而且戴起來要毫無壓力,」武桑尼說。 不賺硬體,改賺大數據分析! 這個策略完全正確。發售第一個月就賣出四萬個,不到一年就開始獲利。但如同史考利說的,真正賺錢機會不在硬體,是背後的大數據分析。 總部設在舊金山,生產製造在韓國,軟體應用開發團隊則在越南。負責研發的武桑尼想要打造的,是一個跨國軟硬體整合的平台;史考利最主要的工作,是到處去談策略合作,讓Misfit的品牌與可口可樂、蘋果、維多利亞的秘密等掛在一起,在最短的時間內打響知名度。 「我們並不缺錢,」武桑尼說:「我們的目標是做出一個讓人們會喜歡的產品,然後再來思考下一步的事。」 相較複雜精緻的Apple Watch,這款簡單的產品,似乎有更強爆發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