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閱讀】解密首富李嘉誠商業帝國創世紀

來源: http://www.guuzhang.com/portal.php?mod=view&aid=1099

本帖最後由 jiaweny 於 2015-1-13 08:39 編輯

【閱讀】解密首富李嘉誠商業帝國創世紀

作者:格隆匯整理




作為亞洲首富,李嘉誠的一舉一動都備受海內外媒體的關註。拆分港燈上市、拋售內地物業、減持A股長園集團、拋售百佳超市(之後打消出售念頭),之後屈臣氏合並百佳觀望上市時機,李首富的每一個動作都引發市場熱議。


上周五,李嘉誠更是公布一則重磅消息,他準備將旗下的長江實業(集團)有限公司(長江實業,00001.HK)與和記黃埔有限公司(和記黃埔,00013.HK)進行重組,成立兩家新的公司——長江和記實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長和”)和長江實業地產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長地”),預計上半年完成。重組完成後,長和集團將成為規模更為龐大的的跨國企業,業務遍及超過50個國家和地區。長地集團則將成為香港最大的房地產上市公司之一和最大的上市酒店業主營運商,在香港擁有具領導地位的市場占有率,業務深入中國內地、足跡遍及全球。

一時間各種猜測、議論甚囂塵上,看空中國經濟、撤資等猜測紛至沓來。

不過,作為最精明的商人,李嘉誠的這一安排別有深意,李嘉誠一手打下的商業帝國將迎來新的起點。

本期港股那點事將分享李嘉誠白手興家的歷史,帶大家回顧一下李嘉誠從窮人到首富的奮鬥歷史。

李嘉誠起家——長江實業

悲慘童年經歷

每一位亞洲富豪都有一個辛酸的童年,李嘉誠也不例外。

上世紀30年代,由於時局混亂,廣東潮汕動蕩不已,大批潮汕人轉戰香港謀生,李經雲便是其中之一。臨終前,他告誡長子李嘉誠三句話:"求人不如求己"、"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失意時莫灰心,得意時莫忘形。"

1943年,李經雲撒手人寰,他或許沒有想到,在這三句話的激勵下,兒子締造出了撼動世界的財富神話。

父親去世之後,14歲的李嘉誠告別學業,肩負起照顧家庭的重任。

從茶樓夥計做起 底層服務積攢為人之道

最初,他在茶樓做夥計,每日15小時的工作時間,磨練著這個少年的心智。
李嘉誠後來回憶起這段歲月時說:"我披星戴月地上班,萬家燈火時歸家。當時覺得,能睡個三天三夜是莫大的福分。"在這樣一份底層行業里服務,讓李嘉誠學會了察言觀色,為他今後在商業活動中諳熟地處理人情世故埋下了伏筆。


不可否認,李嘉誠的成功與他富有的長輩們不無關系。其舅舅的家族當時擁有香港中南鐘表有限公司。在舅舅的公司工作,讓他拓展了商業視野。而與舅舅的女兒莊月明的婚姻被很多人認為是讓李嘉誠成為當時的二流大亨的重要條件。

獲莊家支持 迅速成就塑膠花大王!

在李嘉誠構築其龐大商業帝國的道路上,有兩個不可忽視的人物。第一個便是莊明月,她既是李嘉誠的妻子,也是其表妹。莊明月的家族在香港是典型的富豪階層,擁有直至今日都極負盛名的香港中南鐘表有限公司。相比自己的表妹,李嘉誠的身世顯得落魄坎坷。

在莊明月母親的鼎力支持下,李嘉誠開始了起步之旅。眾所周知李嘉誠靠經營長江塑膠廠起家,但這家工廠事實上屬於莊明月家族。在莊家的財力支持下,李嘉誠很快脫穎而出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塑膠花制造商。

在李嘉誠事業的初創階段,婚姻是他成功的重要基石--在某種程度上說,李嘉誠當時所經營的企業,事實上是屬於他妻子的家族。根據一位老友透露,李嘉誠的嶽母也曾給這位女婿提供過額外的經濟支持。

資金&敏銳商業嗅覺均不可少

20世紀40年代,塑膠工業在歐美發達國家興起,李嘉誠在推銷五金制品的同時,已經敏銳地感到塑膠制品的巨大機會。起初,塑膠制品是奢侈品,但隨著原料價格的大幅下跌,李嘉誠意識到,塑膠制品將成為廉價的大眾消費品。商人的骨子里總是孕育著蠢蠢欲動的創業因子。1950年,李嘉誠瞅準時機,創立長江塑膠廠,生產塑膠花。

上世紀50年代,是有限的生活水平與膨脹的欲望並存的年代。塑膠花就如同這個轉軌時代的象征--價格低廉且漂亮實用。迅速占領香港市場後,憑借香港優越的地理位置,李嘉誠靠批發貿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塑膠花出口商、制造商,其產品遠銷歐美。

僅僅依靠塑膠花,李嘉誠就得以躋身香港巨富行列。只是,在當時的"商界"看來,就算做到再大名氣,做塑膠花的商人也不過是小販,"塑膠花大王"的稱呼,多少有輕視的意味。

撈到第一桶金 李嘉誠期待變革!

拜經濟發展所賜,1951年的香港,人口才過200萬,但10年之後其人口數量就逼近300萬,增幅近50%。人口增多和經濟持續發展,不僅使住宅需求量暴漲,更致使大量的辦公樓、寫字樓、商業鋪位、工業廠房急缺。偏偏,香港是個地勢狹小且多山的地區。

抓住樓市機遇

瞅準這一時機,1958年,李嘉誠在香港繁盛的工業區--北角購地興建了一座12層的工業大廈。兩年後,他又在新興工業區--港島東北角的柴灣興建工業大廈,兩座大廈的面積共計12萬平方英尺。

大廈落成之際,正遇香港物業價格大漲。李嘉誠斷定房地產行業在香港將大有可為。由此,便開始循序漸進地將資金部署到房地產市場。

審時度勢 高賣低買 加持物業行業

之後的幾年,經過狂炒的香港房地產曾一度狂跌。秉承著商人特有的"別人恐懼時貪婪"的智慧,李嘉誠用低價大量收購了地皮和舊樓,在觀塘、柴灣及黃竹坑等地興建廠房,用來出租。沒過幾年,炒房風暴平息,大批離港的商家回流,房產價格再次水漲船高。

彼時,李嘉誠將廉價收購的房產高額拋售,並轉而購買具有潛力的地皮。這些地皮他並不出售,而是用來興建樓宇。到20世紀70年代初,李嘉誠已擁有樓宇面積630萬平方英尺,出租物業35萬平方英尺,每年單是收租,就能賺取400萬港元。
順風順水的李嘉誠此時表現出成功商人穩健的一面。在進入房地產行業的過程中,資金再緊,他寧可少建或不建,也不賣期房或加速建房進度。此外,李嘉誠 盡量不向銀行抵押貸款,或會同銀行向用戶提供按揭。他始終堅信,收租物業雖不像建樓賣樓那樣牟取暴利,卻有穩定的租金收入。時間愈往後移,物業增值便愈能 顯現出來。

長實上市 一躍成為"華資地產五虎將"

1971年6月,李嘉誠正式成立了負責地產業務的"長江置業有限公司"。次年7月易名為長江實業[14.33%](集團)有限公司。彼時香港股市一派興旺,4個月後,"長實"在香港"騎牛上市",一躍成為"華資地產五虎將"之一。

實際上,李嘉誠人生的轉折點並不是從塑膠行業投身房地產,而是他利用長實6.93億港元的資產,控制了價值超過50億港元的老牌英資財團和記黃埔。這則"小蛇吞大象"的商業奇跡,讓李嘉誠成為首位入駐英資財團的華人,更奠定了李嘉誠在香港企業界教父級的地位。

李嘉誠事業另一重大轉折點——收購和黃

提到收購和記黃埔這一香港歷史上最令人震驚的投資案,就不得不提到另一宗九龍倉收購事件。

收購和黃之貴人包玉剛

香港證券史上經典商戰——九龍倉收購與反收購大戰

上世紀70年代的香港,曾有人斷言:誰擁有了九龍倉,誰就掌握了香港絕大部分的貨物裝卸、儲運和過海輪渡。此言的確不虛,當時九龍倉的產業包括九龍尖沙咀、新界、港島上的大部分碼頭、倉庫,還擁有酒店、大廈、有軌電車等優質產業。九龍倉的資源豐厚程度,在當時,讓港島所有商賈垂涎欲滴。江河日下怡和系已逾百年歷史的“九龍倉”,本是一家徹頭徹尾的英資企業,由凱瑟克家族的“保羅?渣打”爵士在1886年創立,資本結構上又隸屬香港四大洋行之首的“怡和系”,與香港置地並稱為“怡和雙翼”。怡和的掌門人同時又兼任九龍倉董事局,可見九龍倉在怡和系的舉足輕重。

然而,作為英資的怡和系對中國府卻心存芥蒂,在“九七過渡”問題上始終抱有悲觀態度,改而努力開拓海外市場,在香港的勢力範圍日漸衰微。到1976年12月底,怡和只持有約5%的九龍倉股份,和3%的香港置地股份,達到歷史最低比率。在怡和系的執掌下,九龍倉雖先後建有海港城、海洋中心大廈等著名物業,但在經營方式上卻不足稱道。他們固守著用自有資金興建樓宇的理念,只租不售,造成資金回流緩慢,使得集團陷入財危機。為解危機,大量出售債券套取現金,又使得集團債臺高築,信譽下降,股票貶值,將自己一步步逼向絕境。然而,另有華商才俊卻看中了九龍倉的前景……

當時,與港島中區隔海相望的尖沙咀正在成為香港的旅遊商業區,火車總站東遷後,九龍倉把貨運業務遷到葵湧和半島西,騰出來的地皮可用於發展商業大廈。李嘉(李嘉博客,李嘉新聞,李嘉說吧)誠曾贊嘆:九龍倉的創始人以如此低廉的價格獲得這塊風水寶地,如今水漲船高,身價百倍……這為日後李超人掀起九龍倉股票收購戰役,埋下了伏筆。早年,九龍倉貨倉遷出的舊址將成為九龍地王,而九龍倉股票卻被一直被市面低估,若合理開發前景必定輝煌。嗅覺靈敏的李超人當然也看在眼里……

起初,李嘉誠一直以香港置地為競爭對手,後來九龍倉卻引發他更大的胃口。1977年12月中旬,敏感的財經評論家對九龍倉進行分析,以《九龍倉業務開始蛻變》為題,指出九龍倉集團如能充分利用其土地資源,未來10年可以出現年增長20%的良好勢頭。該評論家還預測時價13.5元的九龍倉股,將是1978年的熱門股。這位評論家與李嘉誠在九龍倉的問題上英雄所見略同,不過一個在明處大造輿論,一個在暗處大量吸納九龍倉的股票。李嘉誠曾多次構想,若由他主持九龍倉舊址的地產開發,絕不至於陷於如此困境。

實際上,李嘉誠真正發跡靠的就是地產股市,他之所以看好九龍倉的股票,正是因為該集團不善經營造成股價偏低。精於地產股票的李嘉誠算過一筆細賬:1977年年末和1978年年初,九龍倉股市價在13-14港元之間。九龍倉發行股票不到1億股,就是說它的股票總市值還不到14億港元。九龍倉處於九龍最繁華的黃金地段,按當時同一地區地拍賣落槌價,每平方英尺以6000-7000港元計算,九倉股票的實際價值應為每股50港元。九龍倉舊址地盤若加以合理發展,價值更是不菲,即使以高於時價的5倍價錢買下九倉股也是合算的。

經過充分論證之後,李嘉誠不動聲色,買下約2000萬股散戶持有的九倉股。這個數目,無論對李嘉誠還是對怡和系,都是一個敏感而關鍵的界限。李嘉誠從不打無準備之仗,他通過智囊了解到,一貫被稱為怡和兩翼的九龍倉和香港置地在控股結構上並非平等關系,怡和控股置地,置地控股九龍倉,香港置地實際擁有九龍倉不到20%的股權。經過測算,李嘉誠持有的九龍倉股份約占到九龍倉總股數的20%,這意味著,目前九龍倉的最大股東將不是怡和系的凱瑟克家族,而是李嘉誠。這為李嘉誠進而購得九龍倉,與怡和在股市公開較量鋪平了道路。購得九龍倉,無疑使李嘉誠的老對手香港置地斷臂折翼。

當時,那位料事如神的財經評論家的言論並未引起人們的關註。李嘉誠吸納九龍倉股,是采取分散戶頭暗購的方式進行。九龍倉成交額開始驟升,引起證券分析員的關註,嗅覺敏銳的職業炒家介入,一時間,大戶小戶紛紛出馬,加上股市流言四起,到1978年3月,九龍倉股價急速竄到每股46元的歷史最高水平。“這已和九龍倉每股實際估值相當接近了。”李嘉誠暗想。

這時候,李嘉誠持有的九龍倉還不滿2000萬股,他不得不等股價回落,以稍低的價格將九龍倉增至20%的水平。按照《公司法》,股東對公司的絕對控制權,是其控有的股份在50%以上。否則被收購方反收購,會使收購方的計劃前功盡棄。現在九倉股票的股價已被炒高,要想增購到51%的水平,非李嘉誠的財力所能及。入主九龍倉董事局的路程,對李嘉誠來說還十分艱巨。

轉瞬間,九龍倉的老板已經在布置反收購,到市面上高價收購散戶所持的九龍倉股,以增強其對九龍倉的控股能力。實際上,怡和的現金儲備也不足以增購到絕對安全的水平,慌忙之中,向香港第一財團英資“匯豐銀行”求救。據說匯豐掌門人沈弼親自出馬斡旋,奉勸李嘉誠放棄收購九龍倉。

李嘉誠審時度勢,認為不宜同時樹立怡和、匯豐兩個強敵,日後長江實業的發展,還期望獲得匯豐的支持。即便不從長計謀,就談眼下,如果掃了匯豐的面子,匯豐必定貸款支持怡和,收購九龍倉將會是一場黃粱美夢。權衡之下,李嘉誠最終答應沈弼停止收購。此時,李嘉誠已收購到近2000萬股。是否是九龍倉最大股東,李自己也摸不清楚,因為怡和一方尚未透露增購後的持股數。當然,這只是當時股市風傳的一則“小道新聞”。事後曾有記者詢問匯豐斡旋是否屬實,李嘉誠與沈弼均矢口否認。

然而,驟雨初歇狂風又至,另一位重量級人物加入了戰局。

包爵士欲奪九龍倉

李超人停止收購,包爵士聞風而動。結果是李嘉誠成全船王,隨後引發轟動一時的九龍倉戰役。李嘉誠退出了收購,引來八方強(方強博客,方強新聞,方強說吧)手介入角逐,其中一位,就是赫赫有名的包玉剛。
20世紀80年代中期,李嘉誠坐上香港首席富豪的寶座,可在當時,李嘉誠論實力和聲譽都還比不上包爵士。據1977年吉普遜船舶經紀公司的記錄,世界十大船王排座次,包玉剛穩坐第一把交椅。

包玉剛起念減船登陸,並非一時沖動。1973年的石油危機,促使英國開發北海油田,美國重新開發本土油田,同時,亞洲拉美都有油田相繼投入開采。這樣,世界對中東石油的依賴將減少,到20世紀70年代後期,越來越多的油輪閑置。油輪是包氏船隊的主力,包氏從油輪閑置,聯想到世界性的造船熱,預示一場空前的航運低潮將會來臨。“先知先覺”的包氏準備套取現金投資新產業,他瞄準的產業正是香港百業中前景最誘人的房地產。李嘉誠雖然不清楚包玉剛吸納九龍倉股是作為一般性的長期投資,還是有意控得九龍倉?但他可以肯定包玉剛對九龍倉會感興趣。九龍倉碼頭遷址,新建的碼頭氣勢更宏偉、設備更現代化。執世界航運業之牛耳的船王包玉剛,何嘗不願擁有與其航運相配套的業務。在華人商界,論實力,論與銀行業的關系,能與怡和抗衡的,非包玉剛莫屬。李嘉誠權衡得失,已胸有成竹,決定把球踢給包玉剛,預料包玉剛得球後會奮力直搗龍門。於是,就有了接下來這場香港商界史上最著名的秘會。

李嘉誠&包玉剛 兩巨頭密斟

1978年8月底的一天下午,兩位華商俊傑在中環的文華酒店一間幽靜的雅閣會晤。一位是具有學者風範的未來地王李嘉誠,另一位是洋溢著海派作風的登陸船王包玉剛。極具諷刺意味的是,文華酒店正是怡和旗下產業,然而現在,兩位華商俊傑卻坐在怡和的酒店里密謀起“怡和之翼”九龍倉的前途命運。李嘉誠秘密約見包玉剛,包猜想他一定有要事相商,在當時他們二人的私交並不甚密。包玉剛欲減船登陸,苦於無門,當他將目標瞄準九龍倉卻發現李嘉誠已捷足先登。九龍倉對包氏來說,實在至關重要,它的碼頭貨倉有利他發展海上航運;它的地盤物業,可供他在陸地大展拳腳。

經過簡短的寒暄,李嘉誠即開門見山地表達了想把手中擁有的九龍倉1000萬股轉讓給包玉剛的意思。轉讓?包玉剛想,天上沒有掉下來的好事。包玉剛低頭稍加思索,便悟出了李嘉誠的精明之處。

李嘉誠很清楚包玉剛的情況,知道他需要什麽。用包玉剛所需要的來換取自己所需要的,這一‘轉讓’,可真是一家便宜兩家的好事。” 對包玉剛而言,可以從李嘉誠手中接受九龍倉1000萬股,再加上他原來所擁有的部分股票,已經可以與怡和洋行進行公開競購。如果收購成功,他就可以穩穩地控制資產雄厚的九龍倉。而對李嘉誠來說,他以10~30元的市價買了九龍倉股票而以30多元脫手給包玉剛,一下子就獲利數千萬元。更為重要的是,他可以通過包玉剛搭橋,從匯豐銀行那里承接和記黃埔的股票9000萬股,一旦達到目的,和記黃埔的董事會則非李嘉誠莫屬。

這真是只有李嘉誠這樣的腦袋才想得出來的主意!

包玉剛在心里不禁暗暗佩服這位比自己小但精明過人的地產界新貴。
沒有太多的解釋,沒有冗長的說明,更沒有喋喋不休的討價還價,兩個同樣精明的人一拍即合,秘密地訂下了一個同樣精明的協議:李嘉誠把手中的1000萬股九龍倉股票以三億多的價錢,轉讓給包玉剛。包玉剛協助李嘉誠從匯豐銀行承接和記黃埔的9000萬股股票。” 一個決定兩家英資企業命運的歷史性協議,在華商兩強低聲細語中順利達成。

船王負創取勝,置地含笑斷腕

1978年9月5日,包玉剛正式宣布他本人及家族已購入20%左右九龍倉股票。怡和與九龍倉不得不吸收包玉剛和其二女婿吳光正加入九龍倉董事局。(按照《公司法》,持股16%的股東即可成為當然董事)。包玉剛初戰告捷,李嘉誠功不可沒。

之後,李嘉誠又繼續將手頭剩余的九龍倉股轉讓給包玉剛,據多份報章估計,李嘉誠在一進一出之間,獲純利五千九百多萬港元。怡和那邊,九龍倉董事局紐璧堅視包氏父婿這兩位新任董事為眼中釘、肉中刺。他們曾多次發生摩擦,包玉剛則不斷暗中吸納九龍倉股,使其控有的股權增至30%,大大超過九龍倉的控股公司香港置地,身兼三家公司的紐璧堅大為驚惶:包玉剛吞並九龍倉之意“昭然若揭”。

1980年6月中旬大戰終於暴發。趁包玉剛赴歐參加會議之際,紐璧堅突發襲擊,正式挑起九龍倉大戰。部署香港置地采取換股之法,試圖將其持股權增至49%。具體做法是將價值100元的置地股換取市價77元的九龍倉股。條件十分誘人,股民蜂擁而至。若香港置地控得49%的股權,包氏是無論如何也購不滿51%的絕對股權,香港置地只需再踏半步,即可擊碎包玉剛的“吞並美夢”。

電光石光間,包玉剛聞訊急忙返港部署反收購。他首先獲得匯豐銀行的22億港元貸款保證,緊接著召開緊急會議,決定以105元的現金吸收散戶手中九龍倉,目標也是49%。105元的現金,比被九龍倉股票擡高了的價值100元的置地股更加誘人。星期一開市不到2小時,包玉剛一下子付出21億現金購足2000萬股,使控股權達到49%,獲得了這場戰役的決勝權。
紐璧堅見大勢已去,索性將香港置地控有的九龍倉1000多萬股轉讓給包玉剛,香港置地套現獲利7億多港元,至此,包玉剛在九龍倉的控股量已超越絕對多數。包玉剛成功奪得九龍倉,但也付出了沈重的代價,故有人稱“船王負創取勝,置地含笑斷腕”。

這場被後來奉為傳奇的“聯手”,直接導演九龍倉從一家英資巨擘變為船王的家族企業,又間接促成了李超人成功吞並另一家英資巨擘“和記黃浦”,使得英資在香港的勢力格局漸成潰敗之勢。僅從這一點而言,“九龍倉一役”可謂香港經濟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通過九龍倉事件,李嘉誠順利得到包玉剛支持,在之後與匯豐銀行的合作中,包玉剛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收購和黃貴人之匯豐銀行沈弼

李嘉誠與匯豐淵源——地鐵招標

1958年,李嘉誠開始涉足房地產業務,到1976年已經小有名氣,而香港的“地鐵招標一役”則讓他一舉成名,奠定了後來與匯豐銀行建立緊密關系的最堅實基礎!

1977年的地鐵招標是當時香港開埠以來最大的一次公共建設工程,尤其中環站和金鐘站是最重要、也是客流量最大的兩個車站,其上蓋可以建成地鐵全線盈利最豐厚的物業,因此意義非比尋常。李嘉誠憑借其超凡的商業能力擊敗了當時具有英國凱瑟克家族背景的怡和系置地公司,名聲大噪,吸引了時任匯豐銀行董事長沈弼的格外關註。但這還不足以讓匯豐銀行和李嘉誠的關系如此緊密,接下來發生的事不僅讓李嘉誠在香港找到了真正的“大靠山”,更是完美地體現了李嘉誠高超的人際關系處理能力和非凡的政治嗅覺。

因九龍倉事件達成協議 包玉剛全力協助李嘉誠

李嘉誠在九龍倉收購戰中的義舉,不能不打動包船王的心。包玉剛始終覺得欠李嘉誠一個人情。而身為匯豐董事的包玉剛亦對李嘉誠另眼相待,從中積極配合,遊說匯豐董事局支持。

李嘉誠看準了這個時機,深知這位被英國女王封為爵士、曾任匯豐銀行副主席的包玉剛與匯豐銀行關系非比尋常,為了成功入主和記黃埔,李嘉誠親自約見包玉剛,向他表達了想出讓手中1000多萬九龍倉股的想法,同時希望包玉剛幫助他促成匯豐銀行轉讓9000萬股和記黃埔股票的回報。

匯豐大班沈弼  獨獨鐘情李嘉誠

沈弼, 牛津大學聖愛德華學院肄業。1948年複員到香港,參加匯豐銀行工作. 他作風雄健大膽,與華人工商界人士關系密切.1977年被委任為匯豐銀行董事長,直至1987年退休。

這時的沈弼已經升任匯豐的大班,沈弼十分贊賞李嘉誠精明誠實的作風,對他情有獨鐘。李嘉誠也頻頻與沈弼接觸,不久倆人便建立起深厚的友誼。

匯豐大班沈弼更私下應允李嘉誠,匯豐將優先積極考慮李嘉誠的任何可行性建議。領 到這一尚方寶劍,擔心夜長夢多的李嘉誠,快馬加鞭地推動吞並和黃的大計。吸取上次收購九龍倉消息外泄的教訓,李嘉誠對這次的保密極為重視,在外界一無所知 的情況下,與匯豐銀行展開收購和黃股份的洽談事宜,同時,繼續采用收購九龍倉時的分散戶頭的手法,極其低調地收購和黃股份。

在匯豐與長江合作重建華人行的兩年期間,沈弼就對李嘉誠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沈弼是匯豐史上最出眾出色的大班之一。作為銀行家的沈弼,他在出讓和黃一事上 的考慮,就是以匯豐銀行的切身利益為前提,而不在乎對方是白皮膚還是黃皮膚。總之一句話,不管白貓黑貓,能捉住老鼠就是好貓。

沈弼亦會對懷疑者講:“銀行不是慈善團體,不是政治機構,也不是英人俱樂部,銀行就是銀行,銀行的宗旨就是盈利。誰能為匯豐賺錢,誰就是匯豐的好朋友。”

李嘉誠頻頻與匯豐大班沈弼接觸。他摸透匯豐的意圖:“不單是售股套利,而是指望放手後的和黃經營良好。”另一方面,只要包玉剛出馬敲邊鼓,拉兄弟一把,自然馬到成功。

收購和黃之地利人和

天賜良機 匯豐急需出手和黃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轉眼間,從九龍倉收購戰以來,已是兩年多了。風雨欲來,表面平複的市場似乎該有大動作了。
  
匯豐手頭上持有的和黃股份,最終要找個好人家接手。誰不希望自己的女兒,嫁個好人家,日後過年過節,也會有油水進貢。得到匯豐銀行垂青,就可主宰這當日資產值 62億元的商業帝國。

1979年,李嘉誠秘密與匯豐銀行接觸,得到的明確答複是:只要李嘉誠開出的條件適合,長江實業的任何建議,都會直接為匯豐銀行有意在適當時候有秩序地出售和記黃埔普通股提供最好的選擇與機會。

精明能幹,誠實從商,贏得匯豐董事局認可

李嘉誠有條不紊地部署收購和黃的一系列行動。李嘉誠又以自己的精明能幹、誠實從商的作風,以及日益壯大的長江實業如日中天的業績,令匯豐銀行董事局沈弼所欣 賞,從而為急需將和黃這個燙手山芋甩出去的匯豐銀行,創造了一個十分具有吸引力的出售和記黃埔股權的適當時機,也使得李嘉誠夢寐以求的強烈願望得以順利實現。

緊接著集中火力的李嘉誠,拿出“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韌性與氣概,秋風掃落葉,對英資和記黃埔窮追不舍,並繼續在股市上吸納和記黃埔的股票。

匯豐銀行偏偏選中了李嘉誠。今天回過頭來看匯豐,也不能不欽佩當時匯豐大班的眼光與頭腦,正是他們的獨到眼光,造就了李嘉誠,造就了一個商業王國的誕生,造就了一個現代版的經營神話,造就了一個空前絕後的商聖。

萬事俱備,李嘉誠於1980年,“蛇吞大象”式地收購了匯豐手下的和記黃埔。

到了李嘉誠有意收購時,和黃基本上已走上正常發展軌道,雙方的談判極其保密,並在極短時間內達成協議。當年沈弼與李嘉誠在華人行會面後,1979年9月25日下午4時,沈弼主持了一次匯豐董事局會議,商討把和黃股份售予李嘉誠。

歷史往往機緣巧合。巧的是,在該次商討出讓和黃的匯豐董事局會議上,怡和及太古兩大英資行的董事居然因故未到場,會議決定同意把股份售予李嘉誠。否則,上述兩位英資大班決然不會輕易投票給李嘉誠,沈弼也很難輕易地拍板做成這筆交易。

該項交易事前也沒有咨詢和黃管理層的意見,只是在會議結束後,通知和黃行政總裁韋理。和黃完全是在自己不知情的情況下,被匯豐出賣了,確切說是被自己的同胞沈弼出賣了。

和黃管理層的尷尬不言而喻,韋理等人的憤怒可想而知。沈弼在英人英資眼中,成了典型的賣國賊。好在英國人不喜歡階級鬥爭,否則,沈弼往後的日子也很難過。

收購條件也極為優厚,李嘉誠只需即時支付總售價六億三千九百萬元的20%,余數可延遲支付。後來證實,李嘉誠所支付的兩成定金,是一天前沈弼親自批準貸款予李嘉誠本人的,而且,六億三千九百萬元的售價十分便宜,每股僅 7.1元。

隨後李嘉誠宣布,長實所購股份,約占和黃全部已發行股份的22.4%,成為和黃最大的單一股東。

當時的和黃行政總裁韋理便認為,和黃每股最低限度值14.4元,李嘉誠可說以大折讓五成購得和黃,更得到匯豐的貸款支援。給予李嘉誠如此優厚的條件,除了九龍倉一役中欠其一個人情外,最主要是匯豐覺得,今後十年李嘉誠在香港的位置將舉足輕重。

同時,也可借幫助華資李嘉誠贏得北京方面的好感,使得匯豐在香港回歸後能夠平穩過渡,經營運作不會受到政治影響。這對匯豐而言,又何嘗不是一石三鳥。不過, 匯豐與李嘉誠方面都極力否認有如此長遠的政治考慮,強調純粹為一宗商業交易。雙方從未考慮其中所牽涉的長遠的政治利益。

香港新聞界整日轟動,各報紙雜誌紛紛用醒目的大幅標題,形容李嘉誠這次“蛇吞大象”式的成功收購,有如在香港上空投放了一顆原子彈,其石破天驚的能量,不僅轟動整個香港而且令股市狂升。

1979年9月25日,李嘉誠終於就收購和黃股份與匯豐銀行達成協議,完成了這宗被《遠東經濟評論》指為“使李嘉誠直上雲霄的一宗世紀交易”。

歷史評價:

英資大行落入華人手中,這一日,對於香港的資本財團發展史來說,無疑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對香港社會歷史發展來說,無疑是一個振奮人心載入史冊的轉折點。李 嘉誠舉行長實上市以來最振奮人心的記者招待會,一貫沈穩的李嘉誠,難掩興奮激動的心情,以自豪的口氣宣布:“在不影響長江實業原有業務的基礎上,本公司已 經有了更大的突破——長江實業以每股7.1元的價格,購買了匯豐銀行九千萬普通股的老牌英資財團和記黃埔有限公司股權。”

此中的原因,直到1998年李嘉誠才說出。原來,當年匯豐極為欣賞李嘉誠的管理方法,認為由他帶領和黃必定會發展得更好,所以願意相助。李嘉誠的個人魅力可見一斑。

收購和記黃埔之後,李嘉誠很快將其重組,並開始邁向國際化,逐漸在港口、電訊、零售、地產、基建及能源等產業領域成為世界級的企業。

上世紀90年代,李嘉誠轉戰新經濟,意圖在3G、互聯網、媒體、制藥等高新產業領地搶占制高點。1990年後,李嘉誠開始在英國發展電訊業,投資84億港元組建了Orange電訊公司,並於1996年在英國上市,到2000年4月,他把持有的Orange四成多股份出售給德國電訊集團,作價 1130億港元,創下香港有史以來獲利最高的交易紀錄。用短短3年時間便獲利逾千億港元,Orange使李嘉誠的資產暴升一倍。

隨後我們看到,在匯豐銀行的“庇護”下,李嘉誠全面掌控了香港的房地產開發以及電力、交通、電信、零售等大部分公共事業,他在香港的資本運作行為能夠獲得各種特權,1986年匯豐銀行董事長沈弼退休之前,將和記黃埔地產集團的控股權以凈資產50%的低價直接賣給了李嘉誠,和記黃埔接管港電集團時也被免於公開要約。而到了1987年,李嘉誠將長實集團的個人股份增加到35%以上以及將長江實業對和黃的股份增到35%以上等資本操作均被免於公開要約。

當時,極力支援李嘉誠的是匯豐銀行大班沈弼。據悉,匯豐為出售所持和黃股權,會多番找尋買家,而沈弼很早就甚為欣賞李嘉誠,他與李嘉誠初次會晤後,沈弼立刻向銀行高層寫了一份備忘錄,大意是說,李嘉誠此人非常精明,匯豐以後要多加留意。

至此李氏家族打造了一個堅不可摧、在香港舉足輕重的大型綜合性財團。

目前,李嘉誠多次投資收購,擁有多家藍籌股公司,包括長江實業、和記黃埔、香港電燈及長江基建,逐步鞏固了自己的商業帝國。




(綜合東方早報、南方周末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716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