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計師事務所IPO「跑馬圈地」 難逃通過率影響
http://www.yicai.com/news/2012/08/1960996.html
雖
然IPO過會一向由主承銷商主導,但是隨著勝景山河等事件的爆發,作為企業上市過程中的重要中介,會計師事務所的IPO業務「跑馬圈地」開始越來越多地受到過會率的影響。
一位國內大型會計師事務所執行副總裁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現在不管是我們的IPO客戶還是當地金融辦都越來越關注會計師事務所的過會率。如果項目被否得多了,勢必對今後承接業務產生影響。」
行業平均通過率81%
本報記者梳理Wind統計數據發現,截至7月底,除去2家待表決的上會企業,今年共計有214家企業上會,審核結果為「通過」的為174家,行業平均通過率為81%。在餘下的40家企業中,未通過的為34家、取消審核的為5家、暫緩表決的有1家。
在所涉及到的44家會計師事務所中,IPO未通過情況基本上是「做多錯多」。
在44家會計師事務所中,承接總業務達到10家企業的有8家會計師事務所,全部為內資所。其中,立信會計師事務所(下稱「立信」)以承接28家企業
排名榜首,但其IPO被否企業也達到了5家,在絕對數量上同樣是未通過企業最多的會計師事務所之一。而天健會計師事務所(下稱「天健」)今年前7個月承接
總數為19個,位列第二;深圳市鵬城會計師事務所有限公司(下稱「鵬城」)和信永中和會計師事務所以13個IPO業務總數並列第三。但上述三家會計師事務
所未獲得通過的企業總數分別為3家、5家以及3家。而總承接數為10家的大華會計師事務所(下稱「大華」)和大信會計師事務所(下稱「大信」)被否企業數
均為1家。
從通過率來看,在承接業務量較大的上述8家會計師事務所中,因「綠大地」等事件被推到風口浪尖,即將被併入國富浩華和天健的鵬城通過率僅為62%,
處於墊底位置。而大華和大信通過率為90%,承接業務量排名首兩位的立信和天健通過率則為82%及84%,超過行業平均的81%通過率。
相較於內資所,Wind數據顯示,「隱蹤」IPO業務的「四大」會計師事務所在今年前7個月中承接IPO業務總量均在4家及以下,其中畢馬威華振僅有1單業務入賬。但除承接業務量達4家的德勤華永有一單IPO業務被否之外,其他均全數通過。
一位資深業內人士對本報記者表示:「相對於某些內資所來說,『四大』在風險控制方面較為嚴格,如果覺得項目風險較大,則傾向於不承接,而某些內資所則會選擇承接。不過,承接總數越高被否的可能性也會相應增加,這是正常現象。」
會計師事務所被通過率「拖下水」
「其實說起來挺『冤』的,絕大多數IPO企業被否跟會計師事務所關係不大,但是最後我們也會受到影響。」上述執行副總裁表示。
的確,若從證監會發佈的被否原因來看,絕大多數與會計師事務所的關係確實不大。例如證監會對由天健IPO的客戶安徽銅都閥門股份有限公司的不予核准
理由是:公司所處行業市場競爭激烈,整體環境的增速放緩,應收賬款原值增長佔營業收入增長比例較高,對公司的持續盈利能力構成重大不利影響。同樣,證監會
給北京東方廣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不予核准理由是報告期內公司轉讓子公司股權前後與其交易金額較大,業務體系的完整性存在瑕疵。
當然也有與會計師事務所有關的被否理由。例如對二次上會的上海冠華不鏽鋼製品股份有限公司的IPO審議中,證監會發現其2010年第一次上會的申報材料和聆訊中並未披露關聯事項,因此對其首發做出否決。
作為冠華不鏽鋼的第二次上會的申報審計師,天健的內部人員對記者透露:「冠華的被否其實跟我們沒有關係,而是與其前任審計師有關。對於這些與我們關係不大的IPO被否,我們在承接新業務時只能向客戶儘量解釋。」
那不同會計師事務所對企業IPO是否有不同的影響?一位曾擔任過發審委委員的資深會計師對本報記者表示:「擔任發審委委員的都是比較資深的會計師。
企業上交的招股說明書水平如何,其實根據經驗就可以判斷。對於類似『四大』所申報的財務數據,在有限的時間裡我們在收入作假、賬務處理等問題上不會花太多
精力去查,因為通常『四大』的把關會相對嚴格,這方面的問題會比較少,相對我們會注重申報企業的公司治理、業務能力等問題。但一些內資所這方面的把關沒有
大所做得好,而個別內資所所存在的另一個問題是,通過一系列的合併,一些規模較大的會計師事務所總所對分所的管控會出現薄弱,許多被否的企業也較多是由分
所『經手』。」
但上述會計師同時也承認:「目前證監會否決原因大多與會計師事務所無關,可見會計師事務所在承接項目的時候審慎度和專業度都有所提高。另外,在初審等環節證監會也會幫助企業去處理一些會計差錯問題,最後上會類似問題自然比較少。」
而由於IPO通過率對會計師事務所的影響,如何提高自己的IPO通過率現在已經不只是券商要考慮的問題。
「現在的趨勢是會計師除了關注自身的財務領域外,對擬上會企業的法律、治理框架等其他問題也會關注,如果遇到在財務領域外的較大問題以致可能影響其過會,我們會勸阻企業申報,必要時會放棄該項IPO業務。」
管理會計(Management A/C) 系列 (一) - 解說篇 自言自語 - WYJimmy
http://wyjimmy.blogspot.hk/2009/02/management-ac.html緒言
這系列我盡量講比一d 認識較淺的同學/朋友, 溫故知新, 所以都唔會用太技術的字眼, 而且這不是一本書, 唔可能講得太詳盡, 以及包羅萬有, 要旨係想讀者略明白係管理會計『management a/c 』是什麼一回事, 以及我一些工作經驗分享, 如果大家睇唔明, 或者我有咩講錯, 不妨多點提出。如留言或email 我(
[email protected])。
第一篇『解說篇』會解說一下咩叫management a/c, 同我地日常做的會計有什麼關係?
第二篇『分類篇』會解說一下, 唔同行業的management a/c 的簡單介紹, 我會以建築, 製衣兩大行業的job costing 做例, 講下佢地功用(job profit and loss), 演說一下如何用 financial a/c reconcile (對照) 去 management a/c, 亦會講下咩叫內部轉移定價 (Transfer pricing)。
第三篇『表現比較篇』(performance measurement):會試下解說如何設定部門表現比較方法(divisional performance accounting), 如何將股東的投資 (capital investment) 加入。
第四篇『創價篇』會講下, management a/c 點去幫助公司產品定價, 包括少少市場學及策略管理學的基本知識。
最後一部分(可能要兩篇)『投資定向篇』會講如何做決定(Decision making), 要包括可量化因素(Quantitative factor), 如投資決定(investment appraisal)的簡單概說,亦會介紹所謂『可行性評估』(feasibility studying) ,除左賺蝕以後, 有d 咩其他因素, 如流動資金, 行業內競爭及前景,甚至公司的品牌價值(Band Equity)等不可量化因素(Qualitative factor) 都要考慮。
解說引言
大家雖統稱『會計』,但工種甚多,連審計(audit)已分內審(internal), 外審(external), 甚至廠審, 入面仲有環境與道德審核(Ethical and Enviornmental Auditing), 其他稅務, 財務管理, 上市報表專門等, 五花八門。但最多人做的, 都係full set a/c, 其實在較早前都談及過有咩要做, 不贅。
所謂Full set a/c 定義非常是闊, 可圈可點, 但請人要求得full set a/c , 當然希望你一個人, 一腳踢, 咁一個人可以做得哂, 其實即係公司都唔係話太大間, 亦正是我們佔總勞動人口 70% 的SME (Small-Medium Enterprise)。
何謂『管理會計』Management A/C?
咁究竟成日聽人講, 話我做financial a/c, 或做management a/c, 咁full set 咪要兩份都做哂? financial a/c 大家都知係開下票, 收下數對下數, 出下報表, 最多都係對下auditor, 問banker 拎statement 做bank rec, 咁management a/c 究竟做d 乜? 個名好嚇人下喎!?
其實所謂 management a/c, 簡單d 講就係management (管理層, 如你老細), 要睇既accounts, 就係management account囉。即係平時你老細話, 想要d 咩figure (information) 睇, 你prepare 比佢果d 就係, 根本有咩複雜的一回事????
簡單講, 平日你地用software gen 出黎的financial report, 如果你老細睇慣覺得ok, 就算係management a/c report, 而交比auditor 的, 便是financial a/c report, 兩者可能係同一樣野來。
但你老細可能會要求加入多d 數, 如公司明明係自置物業, 可能夾硬叫你當入幾錢租(事實冇租可納), 或者甚至計番investment return 入數, 呢d 大家都明白, 行規叫"出唔到數", 但一般做法都係照入, 到交數比auditor 時(financial a/c 最後用途), 就out 番佢出黎, 或者加個reconcliation statement 扣番走佢.... 以上就係最簡單的 management a/c 做法。
其 management a/c 亦包括其他種類, 常見如salesman, product line performance 比較(在第三篇會有介紹), 以及成本分析(在第二篇介紹), 這亦都係老闆們常要到的數據, 但一般會計同業都係跟番上手點做, 自己照做, 真係management a/c 的奧義, 就係取決大家就地取材的能力, 當中亦包括 presentation。
但management account presentation 做得好與否, 就係你有幾利便你老細所需要的資料, 呢d 根本冇咩準則, 但要訣一定要concise(清晰)及 appropriate(合適), 算你好醒, 做到成份上市公司annual report咁大份, 但你老細入面都搵唔到佢要既野, 或者要搵好耐, 咁你份report再details 都係廢....
所以management a/c 最高境界係 - 一針見血!
即係, 冇關係既野, 唔該唔好出現,常見問題如show off 你識d 乜定理, 或某學者講過乜, 太深奧了! 你老板唔係大學教授, 佢地冇興趣睇呢d。
另外, 好多人做projection 的figure(預估的數值) 去到仙位, 我想問番你, 乜你咁叻連幾多仙都估到? 但估多估少幾仙, 對你老板做決定有咩關係? 唔通你公司賣咸脆花生? 賺多蝕多兩個仙會叫影嚮你公司盤生意決定? (significance)
Salesman Report - Bad example
Jan Feb Mar Total amount Perfectage
陳大文 HK$456,213.37 HK$547,456.04 HK$421,120.03 HK$1,424,789.45 32.971%
李小強 HK$562,484.34 HK$674,981.21 HK$519,216.31 HK$1,756,681.86 40.652%
張中正 HK$364,970.70 HK$437,964.84 HK$336,896.03 HK$1,139,831.56 26.377%
合計: HK$1,383,668.41 HK$1,660,402.09 HK$1,277,232.37 HK$4,321,302.87
百分比 32.020% 38.424% 29.557%
缺點: (1). 格式不一致, 不雅觀 (2). 小數位太長, 無意義, (3) 忽中忽英 (4) 欠缺解說
呢d 我地稱之為雜訊 (Noise), 太多雜訊會影嚮到你management a/c 報表的質素, 因為, 你浪費左你老板的時間。後果係, 唔好問點解你咁耐人工都冇咩加, 因為management 覺得你唔helpful!
Salesman Report - good example
(HK'000) Jan Feb Mar Total %
T.M. Chan 456 547 421 1,425 33.0%
S.K. Lee 562 675 519 1,757 40.7%
C. C. Cheung 365 438 337 1,140 26.4%
Total 1,384 1,660 1,277 4,321
Note:
1. March is our slack season.
2. C.C. Cheung is our part time sales.
所以呢個又係management a/c 另一難處, 幾時至show 仙位? 幾時show 到千位('000), 甚至 百萬位(m), 真係要睇公司本身, 但你唔好傻到, 你公司sales volume 幾多百萬, 單價(unit price) 你唔計到仙位呀? 咁結果就會差好遠勒!
書本與現實的分野
咁之但係, 點解平時我地上堂(AAT/PBE 也好, degree都好), 點解咁多野要讀既?
其實 management account 唔一定要讀過好多至識做, 這可以解釋有d 朋友會計學歷唔高, 但可以跟到個老細咁耐, 人工咁好? 因為大家相處耐, 有默契, 會計知老細要d 乜, 老細唔講, 自己醒目搵定d 料比佢(呢個都要同佢對公司有清楚, 即係有幾多熟有關), 因為佢都唔讀得多, 所以都只係表達一d 好事實的數據, 而老細明白自己要分析的東西都係在腦中, 時時唔同, 太多唔同presentation 亦未必岩佢脾胃。
所以在以前, 時有聞LCCI higher 的老會計可以做經理, 幾皮野人工, 但一齊都俱往矣,因為普及教育程度提高,你老板都可能係有學歷,受個系統訓練的人,加上現今社會講求分工化,專門化,太片面的數據已不能令新一代的你,突圍而出。
由於management a/c 實在太空泛,所以書本/學術,是會在常用的方向,如產品定價, 投資決定, 內部表現比較等幾方面, 幫助我們平日應付老板常要既野, 而正如management a/c 並不如 financial a/c 有特定格式去跟從, 所以部分朋友學習上係特別困難。不過, 書本都有唔少參考的表達方法(presentation), 去幫助你去傳達呢d 資訊比老板們睇,但始終每老板要求唔同,所以管理會計最後都要按番老板的習慣, 公司文化, 行業習慣性去設計一d 報表, 下一篇開始我會比一d 例子大家。
管理會計(Management A/C) 系列 (二) – 預算篇 自言自語 - WYJimmy
http://wyjimmy.blogspot.hk/2009/06/management-ac.html前言在第一篇管理會計出後,相比講升學,或其他
full set a/c 話題,似乎反應都唔算好,追問番好友原因,佢話我講得太深,因我的長期blog
友,多數係在讀AAT或文憑的學生,除應付考試外,一般做野都唔會做到咁複雜,就算部分資深的老友,好多都已是會計師,甚至是教書,咁佢地真係冇必要由
LCCI higher 或AAT paper 3 level 既野再睇一次。
所以我自己都有少少唔想寫落去,同埋,大部分會計朋友都一定比我更熟,自己是有點點『獻醜』倒不如『藏拙』吧!反正都冇人追我稿,即係需求低,不如節省大家看的時間吧。
但個人做事總唔想有頭無尾?咁唯有寫多一個會計界常見的詞語-預算(Budget)便算了,是否再寫下去,就按需要決定吧。
以下講緊係兩堂以上既野,所以會詳細少少,有興趣的可以分段去睇,唔必要一下子睇哂,慢慢睇,慢慢消化,有興趣而唔明可以問,或者指教在下都可以。
何謂『預算』(budget)?其
實每天我們都身處Budget之中,例如你早午餐一般情況會食幾錢度,每日搭車等等,你會budget到每日,每星期,每月的洗費,再對照番你既收入,去
決定可以洗多d?抑或洗少d,今個月比幾多錢伯母,或可以買d咩比女朋友(通常係碌咭!因為正常你係買唔起!XD)亦即係我地所謂的『量入為出』,而目的
是去達到『收支平衡』。
一個人要預算,同樣,一間公司涉及更多唔同人運作,變數會更加大,例如你收入唔係穩定,你要應付既環境變化(成
本)會更多方面,如賠償等,其他可控制的東西,你更加需要有預算去準備,所以budget應該盡量有多D人參與,唔好個會計同老細兩個坐係度『閉門造
車』,咁會失去事實的效用。
預算並不一定指金錢上,你行動上都可以是預算,如你打算去邊,打算做什麼,與什麼人吃飯,往往這亦會與你金錢上的有關,所以預算主力視乎我地打算做些什麼,行動與所需金錢是式式相關。

Source from: Mr. George Brown, Edinburgh Napier University
『預算』的用處傳統上,budget是給老板們『心中有數』,等佢地預知未來大約要洗d咩錢,做d咩野,檢視手上籌碼,作為未來的資源分配計劃(resource allocation planning)。
預算亦可以搵出管理問題,例如點解會成日out budget,要找出是公司既問題,抑或係人既問題,從此知左問題後,可以容易搵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同樣,透過budget與實際結果比對,可以作為管理層表現(Performance measurement)及獎勵(Remuneration System)之評審標準,鼓勵他們做得更好。
預算(Budget)與預測(Forecast)好多人都攪唔楚呢兩個字分別,我大致用自己所知解一解。
預
算(Budget)係按一個期間,如年度(Annual Budget),季度(Quarterly
Budget),甚至按月按日等去做,但所設定的budget
figure是不會變,因為這只是一抽預計數字,或者是你們(公司)所期望一堆數字,作用是為這一刻規劃未來資源,以及事後參考,常見政府的預算案,政府
果年定左洗咁多就咁多,好少會改,就算改都係政治因素 (Political
factor)?如曾特首視民望如浮雲後被政治壓力團體炮轟一輪,最後都係改到唔知似乜一樣…..
預測(Forecast)就不然,如七天天氣報告,尋日話星期六會好天,天文台會按實際情況改變預測,如有颱風改方向迫近,咁星期六天氣可能變壞,咁係會改既。
在
會計來講,Forecast 又有人稱 Rolling Budget,即係隨時按情況會郁,以應付變化特多的環境及因素,常用有如Sales
forecast,舉個例,在上年九月雷曼爆鑊前,很多公司的Sales
forecast相信跟年頭所做的已相當不同了,這是forecast的好處。而唔好處當然係成日改,亦好難做比較,因為已經變哂。
預算與預測實用情況由
此可見,對於變數大的figure如sales,我們一般是不會做period budget,budgeted sales
只會在考試上見到,因為經濟氣候變化太快,很多美帝國大公司與你簽了約,都可以在經濟不景時,不停地找你碴子,企圖退貨,甚至不找數,你budget一段
期間的數有什麼用? 難道有張新的大單,有利可圖而你不接嗎?
一般來說,sales 與 cash flow
這些每期不同的東東,所以需要定時去改變,以使更貼近現實,我們是會做forecast 多,在後面我們介紹如何去做一個sales 或 cash
forecast,談不上正統(什麼是正統?),但我趨向簡單實用,你們可以按情況而變成合適你的設定,而budget
來說,一般我們會做一些Fixed nature一點的, 如G & A Budget (General administration
expenses budget)
『增長』與『按需要』的預算以上兩者有點似你地讀書既Incremental budgeting 或Zero-based budgeting (ZBB),但強調並非完全一樣,只係類似的東東,大家只需要用正常通識,即係common sense去理解就得,唔必要睇番書。
由
於只係預算是估估下的東西,在中小企層面我唔認為需要太費周章,因為我們需要講成本與時間效益,但所有budget
都要有一個assumption出來,換句話講:你點估個數出來,咁『增長式預算』就係最原始,最簡單做法,例如人工,因為這世界我地有通脹
(inflation),今年公司合共人工要10萬,老板話平均預算會加10%,變左你要預算下年同事人工變成11萬。
以上就係assumption了,係有根有據,你係根據以往既人工支出,再加上一個可靠既變數,如老板話加10%,其實你已經做左出年人工既預算。
『按
需要預算』係再進化少少,同Zero budget果樣係類似,我想你地考慮個G&A
budget,究竟仲有冇果類野存在,簡單講,公司有10個人,上年人工10萬(假設人人一樣1萬,方便解說),老細話下年加人工10%,但裁兩個人走,
咁下年個預算就唔係11萬,而係8x1萬x1.1=8.8萬。
點解會話類似ZBB?其實你地要諗多D 野,上面提過,做budget
唔只係會計同老板既事,其實運作部分都要比一d意見,所謂叫『交budget』,佢地提出有咩洗費,大家在制定時諗下係咪真係必需,由於某d洗費,係方便
某d同事做少少野,但對於公司係一個大負擔,咁作為會計同老板,應該諗一諗有冇更好的替代品?而唔應該同事話要洗,我地只係做paper
work,搬番落個budget度就算。
制budget 的技巧而
做budget亦無謂攪得太複雜,分得太細,試過有北京同事交G&A
budget比我,廁紙用幾多又一行,清潔費又一行,這正是我第一篇講既資訊雜訊(noise),因為管理會計係比老板做決策decision
making,你放太多細項目入面,只會加長佢地審閱既時間及精神,減弱左你報表既效用,所以盡可能將一d大類既費用項歸類,你可以在後面的附註講下你
base on 些什麼去計出來。
第二點在第一篇都提過,但有需要再重覆,真是無必要估到小數後兩位,我亦唔信你估到咁準,更唔相信一個分類總數的幾蚊幾毫幾仙會影嚮到一個管理的決定(unit price就不同,因為會乘大條數,咁會好顯著下)。
格式我覺得用番平時P&L,大家會方便比對及好睇一D,始終你會拎番個actual 出來做比較,當然最好都係先簡化平時你們的管理報表較好。
最
後是要提醒一下,所有budget的數字都要有根有據,每一個數字你都要解到出來,唔係亂咁估,但世事無絕對,最可靠方法梗係同有關人仕一齊去估(因應佢
地具備在某方面,比你有更好既資訊及認識),但現實社會往往事與願違,當同事冇咁得閒entertain你,而你老板多數都係不負責任,只要你交數,但乜
都係你諗掂佢時,咁你真係只有降低個quality架勒,由同大家一齊去估,變左你去部門同事度拎一d資料,try your best
estimation去估個數出來,可能既話,再拎去同有關同事傾,佢地通常都唔知咩黎,咁你地就睇情況,去執個老板想睇到既budget出來,再比建議
佢。
Sales forecast其實Sales forecast (銷售預測)是很難一概而論去解怎做,最準確做法是本身公司有良好銷售訂單系統(Sales ordering system),可以在早一點預知下期走貨的詳細資料,再預估出未來月份銷售的金額。
當
然有些中小企對sales們是行銷售目標制,即係所謂要sales meet quota
或target,咁會計做forecast就要諗下在過往老細諗既數(佢地expect sales
可以做幾多出黎),同實則佢地跑到出黎既數差幾遠,例如七到八成咁計,咁你咪將下個月QUOTA數估做75%
囉?但會計人一般都係比較保守,revenue 我覺得可以估細DD,expenses
估大少少係冇問題,但過份保守會影嚮你報表既準確性及可觀性,所以呢d要你地自己去衡量點做係最fit。
如果真係又冇order
system, 又冇quota 制,甚至你係零售業,咁最多你只能按淡旺季(seasonal
effect)去估個sales,舉個例,上年一至六月的sales分別係 100k, 120k, 200k, 280k, 140k,
80k,今年頭三個月係70k, 85k, 145k,
你可以睇到今年大約係跌30%,而你公司好顯都係有一個淡旺季的效應,咁跟住四至六月,你唯有將上月同期既sales打番70%便算,反正係估架者。
但要玩再準確d,你就要睇番行業既銷售系數,甚至拎番一d經濟指數預測去做assumption,難度就唔係高,睇你有冇必要,同你要做到幾準囉?當然,越準既數,成本同時間都越高,只要你公司負擔得起吧!
Cash forecast其
實在我地做野黎講,cash forecast 反而係最重要,因為呢個係做我地會計或corp fin 做decision
making,例如我地黎緊係咪要拖人數?同banker傾facility借錢,簡單d如攪下factoring (即係所謂同銀行賣單,
其實唔係真正的賣,
只係將張客單押比銀行,銀行再借筆錢出黎比你用,當客找數銀行會收左佢,扣番你手續費及利息),甚至我地要同客傾下早d還錢,或同供應商傾下遲少少找數,
如唔肯,我地又要諗下可否做 invoice financing,甚至要同銀行傾medium term loan(如政府最近D SME
loan)周轉,cash 對於公司來說係非常緊要。
要做一個好的cash forecast 係唔容易,準唔準主要睇你手上d 資料既質素,如是否update? 同埋你要預計埋客找數既pattern 以及之後你要比d 咩錢。
首先,你要有sales forecast,再要簡單分析,有幾多客會有幾時會找數,幾時你又要找數比邊個邊個,因為每間公司個情況都幾唔同,所以我用番textbook既例子比你睇一睇便算,有問題你地可以再問。

你地睇到,第二個月尾bank balance 係負數,即係唔夠錢找數,咁你一早知左,就要及早諗辦法比老細決定點攪勒!
總結以上知識唔可能拎住出去,就可以解決哂所有中小企公司問題,因為大多數中小企管理系統較差,人力及各方資源都不足,所以真係冇乜邊個會計或文件系統係做得好。
管
理層高估自己/公司能力,對同事作出過高要求,而忽視本身需要有關,要明白你老細想你地做好盤數之餘,當然更想你買埋早餐奶茶咖啡,總務人事船務秘書一腳
踢,亦唔可能出太多人工請專材,仲要係穩定既人材返來,個個會計做三個月半年就走,你接手返黎既野唔係蘇州屎已經係執身彩,仲想攪好以上呢d野?好像有點
痴人說夢吧!
我覺得,以上既野,你地有個概念就夠,有時我明白唔係你地唔識做,係公司情況唔容許你地去做,不過點都好,你自己識做就夠,
萬一遇到個老細好,你做落d鑊氣野又攪掂哂,不妨真係幫老板諗諗佢,為自己同為公司增值,其實世界上僱主同員工唔係冇雙贏,只係比較上,天下烏鴉一樣黑,
與其外面d老板古靈精怪,你遇到個好d,你留低係度做好d,老板楂既資訊好一d,管理改善一d,公司競爭能力又大一d,最後你同老板都可以搵多d,呢個係
事實,所以書與各位共勉之。
預算做得好與否,或者有冇效用,真係要睇管理層的支持度有幾多,預算這工作亦關連到全公司的資訊數據(文件)
系統,唔一定話要setup
一個貴貴ERP至做得到,最主要係睇你老細與同事有幾合作吧!所以做得唔好不用強求,盡能力便算,夾硬去推樣野出黎,得罪全世界,最後你老細都係要炒你!
歷史告訴過我們:戊戌維新中的康有為及梁啟超,光緒便是一個活生生例子!
管理會計(三)-「轉移定價」(Transfer pricing) 自言自語 - WYJimmy
http://wyjimmy.blogspot.hk/2010/06/transfer-pricing.html前言
又係被各位讀者們email 催稿了 (未殺上論壇催已給足面子,攪串我老友若缺齋老人個場就無謂了),我呢個blog 變左季刊咁(三個月一篇),相比老齋半個月至少三篇,我呢度睇怕都可以執笠了。咁我努力d 寫多d 管理會計上既東西啦,都係果句,我都係隨心打及學緊野,冇點正式research 過至做,有咩寫錯寫漏,請各行家私下通知聲,另有問題討論,可以email 我 [email protected],因為我睇唔到呢度既回應,謝謝。
引言
從前, 企業營運架構簡單, 內部資源及材料統一運用, 計成本亦都變得簡單, 但隨著現代化企業分工精細, 部門運作獨立(Decentralization)及自主(Divisional autonomy), 如因為方便運作而需要在部門間調配資源, 因考慮『發送部門』(下稱『發送』)在採購, 處理及倉存也引起一定工序,單純只以材料成本(Variable cost / Marginal cost)計算給『收貨部門』(下稱『收貨』),會對『發送部門』造成不公平。
圖例一 – 「轉移定價」的利益衡突
舉例說, 部門甲需要某原料A 1000件, 部門乙因為大量採購(如每次 50000件)以及運送上給予方便(如自行安排收貨), 而獲得貿易折扣(trade discount, 即係訂多D 有著數), 本來 10蚊件可以減到 8蚊, 這樣用 8 蚊賣給部門甲, 可能對部門乙構成不公平。
但如果賣 10蚊, 在部門甲心諗不如出去市場自己買? 因為長久後可以為『部門甲』製造信貸紀錄,不過這樣對整個企業(group prospect) 未必有利 – 明明公司唔駛 10蚊買返來, 點解又要比$10 買? 而部門乙亦未必即時用得哂自己原料A 的存貨,重複貨物積存,造成管理企業資金上問題,資源未能有效運作。作為上層管理者必須要解決,所以『管理會計』便是需要有以上『管理』的考慮。
「轉移定價」四大法則
作為管理會計, 當然應以集團整體利益考慮合適的內部「轉移定價」,主要都係用Cost-plus (成本遞增法)及market price (市場價參考)厘定, 亦會有negotiate price (協調價格) 至於幾時用邊個, 就會按以下四大法則:
法則一: 如物品有售賣市場, 市場是成熟及完全開放(perfect market), 應以市場價格(market value)交易, 留意完全開放即係你去邊度買都咁既價錢, 並唔會有咩優惠, 做個比喻, 你去買份「信報」度度都係七蚊,個個都送紙巾, 除左舊報紙, 你唔可能用六蚊買到, 這便是經濟學上perfect market 或 perfect competition, 任何人都唔會有額外利潤, 只可以跟市場利潤決定, 所以『發送』賣給『收貨』部門應按市場價而定。而集團利益只係將存貨有效調配便達到目的。

圖解二: 「轉移定價」四大法則
法則二及三:如物品沒有或不完全具備公開銷售市場, 所以並沒有市價可以參考,則要考慮『發送』供給『收貨』部門後, 是否影嚮『發送』部門生產條件 (constraint on production capacity)?
比方說, 『發送』與『收貨』兩部門自己都會售賣『物品甲』給外面賺取利潤, 如『發送』如果要提供『物品甲』給『收貨』賣, 變相『發送』部門要放棄自己盈利機會了。
如果咁樣, 法則二便應用了,『發送』部門的計價應以物品本身變動成本(marginal cost), 例如材料本身在外採購價錢, 以及所引起相關必需費用, 如運費等, 再加上因為供給『收貨』部門而放棄賺取機會成本(opportunity cost), 便是應計之「轉移定價」。
Optimal transfer price (OTP) = MC + OC
因為有AAT同學係度睇, 我又花多少少時間講下咩叫機會成本? 最基本經濟學上講你放棄呢個機會既最大成本,就係機會成本,比個市儈D例子, 男友甲請我去「香殺你拉」食buffet (可能麻麻地架咋..),唔好計我與男友甲感情發展與否的機會, 果一餐就當五舊水一位, 若你果晚要OT, 咁個opportunity cost 就係五舊水! 好啦! 你話女仔去約會,著件靚衫,敷下mask 化下粧都要時間及錢? Sorry, 呢d 我地管理會計叫Sunk cost(又名『既出之物』), 因為靚衫,mask, 化粧品你係唔係都買左架啦? not relevant to this dating!!!
所謂機會成本(Total opportunity cost) 有分Internal 及External, External 就係指你生產佔用『發送』部門的放棄條件(capacity), 簡單講最大舊就係市值租金, 假設你租番來乜都唔做, 都可以轉租比人做倉收錢吧? 而家用左來生產材料給『收貨』部門, 咁即係你蝕左租比佢吧, 所以咪要加番囉?
同學最難明是Internal opportunity cost, 睇書有什麼咩shadow price, 其實唔係咩特別野, 簡單d 講, 因為企業資源唔會係無限, 當生產空間有限, 如果我唔做材料甲, 我都可以做材料乙, 亦都會有額外盈利供給『發送』部門, 但因為要供給『收貨』材料甲, 而放棄材料乙的額外盈利。
法則三很簡單, 假設『發送』唔駛考慮供貨問題, 長賣長有,供給『收貨』部門根本唔算放棄盈利機會, 所以只需要計變動成本(marginal cost), 如你買返來係$9 就 $9,機會成本(opportunity cost)在這裡是不存在。
至於法則四情況, 係指產品未有完全成熟的銷售市場(imperfect market), 可能係一d 好冷門的東西, 舉一個怪怪的例子,唔知大家屋企有冇睇過風水? 睇完師傅sell你擺個什麼什麼? 話高僧開過光好值錢架? 拿, 呢d 係個師傅話值錢既,如果你拎番呢舊野賣比我,我一毫子都唔比仲要攆你出門口,因為我唔信, 但唔代表外面冇人要架喎?
呢d 就係product market imperfect了, 這類特徵係產品市場是很浮動(fluctuate), 很難去厘定到產品公平價值, 大家看書會話視乎情況, 但呢d 在實務上即係等於冇答過野, 大膽一點, 我會建議大家無計可施時, 用番法則二及三去定。
「轉移定價」三大功能
實務上, 決定是否採用或如何厘定內部(部分/同系公司)間的「轉移定價」, 會考慮因素不外乎三方面上的功能: (1)內部業績考核 (2)部門運作獨立自主化 (3)稅務優惠等三方面,來達至提升整體集團利益(Goal congruence)。
(1) 內部業績考核 (Divisional performance measure)
公平的「轉移定價」計算機制, 可以容易比較是各部門實質業績,唔會有人啃哂d 豬頭骨, 但又有人坐享其成, 上層管理清晰地了解到各部門真正的效益, 從而對企業資源作出有效的計劃。
在實行時, 最理想係給各相關部門需要參予, 我們管理會計需要考慮各種情況, 如生產成本計算, 產品市場條件及趨勢等。
同樣地, 如配合獎勵員工計劃推行(reward system),更對有功績同學具鼓勵作用,可以有利企業整體前景發展。
(2) 部門運作獨立自主化 (Division autonomy)
按照前一段解釋,這更有助鼓勵部門間相互調配資源,良好的資源計劃(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以及成熟的「轉移定價」機制 (Transfer Pricing Mechanism), 能有效地令部門達至整體企業利益, 減低因為不公平而對實務運作的停滯。
良好的「轉移定價」機制, 可以讓部門決定是否接受其他部門offer ,自主地作出internal sell 抑或 external sell 的decision making,理論上集團中央管理層可抽出時間去做更重決定(書本上吹下水者,考PBE/QP 咪拎黎答下囉…)
(3) 稅務優惠 (Global taxation planning)
由於各地稅制不同, 很多公司都會利用設立世界上唔同公司, book 一d profit 去一些低稅率地區, 以往BVI (英屬處女島)便是一個例子,我可以用以下例子解比你地聽便明。

圖例三 – 「轉移定價」的稅務優惠
拿!! 重申一句, 以上情況純粹係解個effect 你地睇, 而家唔work 架, 你地唔好拎去propose 比老細仲話係我教!!
由上面睇, 好顯而易見你將本來$20 利潤抽走了 $13 [$(18-10)+$(30-25)]去其他地方, 變左計香港稅的利潤只有$7, 假設BVI 係一個比香港低稅率的地方(唔解咩黎啦), 咁正路企業係交少左稅既。
的確, 如果你相熟各地稅例, 稍花心思就可以用「轉移定價」, 做一套好既稅務計劃,但點做就唔好請教我(如有意付款請email: [email protected] XD), 最好去諮詢你地相關稅務顧問,世界沒免費午餐的,我只是教管理會計而已。
以上例子情況在香港稅例是不容許,按香港稅務條例第20條的反避稅條例, 任何海外人仕(公司)與本地貿易, 而兩者有密切關係,而該貿易安排是刻意使無利潤,或低於本來利潤(如上例),則會被假定海外公司收入來源是香港,該全部海外收入必需計算香港利得稅。
而香港稅務局都發出『稅務條例釋義及執行指引』第四十六篇 http://www.ird.gov.hk/eng/pdf/e_dipn46.pdf, 入面appendiex亦有介紹五種可接受「轉移定價」的方法, 分別為:
(a) Comparable uncontrolled price (CUP) (即係我地講既market price, 又稱arm’s length price)
(b) Cost plus method (上面提過, 但IRD 講明要reasonable)
(c) Resale price method (重售價格設定)
(d) Profit split method (利潤分拆法)
(e) Transactional net margin method (交易邊際利潤法)
入面都有詳細例子,因為這是稅務學的範疇,在此不贅。
總結
「轉移定價」(Transfer pricing) 連香港稅局都發出特別指引, 證明在現實已非常廣泛應用, 這除了是公開試(如PBE,ACCA及QP)常考的課題外,我以上所講係以公平公正去處理好管理會計事宜,達至公司取得最大效益,不過「轉移定價」技巧雖可幫你,也可害你,如果應用不善,如上面例子會令你陷入逃稅的嫌疑, 所以應用時,必需要清楚各地稅例規定,以及行業內如何應用習慣等。
另一個問題是涉及管理層面,凡由人執行的工作,便會有人性既問題,唔同部門都會存在唔同觀點,當然個個都想以自己利益做依歸,而作為上層管理,決定亦唔可能是非黑即白, 厘定「轉移定價」的標準亦唔可能單純係數字上考慮, 好簡單做個比如, 什麼是『集團最有利』? 現實上其實沒有標準答案。
此外, 在設定「轉移定價」的準則, 亦都要考慮很多其他因素, 內部的, 如『發送』部門的生產容積限制(constraint on production capacity), 盡量希望為企業計算出最大的邊際利潤(margin / contribution), 另外market price 如何決定? 因為世界上未必有絕對的perfect market, market price 在現實上是浮動(你睇地股票的價格便知), 決定更準繩的market price 會涉及很多複雜的經濟學及市場理論 (如Dr. Eugene Fama 的Efficient Market Hypothesis) , 所以如何厘定transfer pricing 的 basis 都要考慮cost vs benefit – 不能太複雜亦不可太輕率。
另外, 在不同國家貨幣轉換, 會因為匯率變動而會令「轉移定價」設定出現頗大變數。最近「歐元風暴」中便可見一班, 由早幾個月歐元兌港元一對接近十一, 跌至最近一兌九, 這些匯率上的風險, 在管理會計人員制定「轉移定價」機制, 應去如何處理及回應? 這些都是值得討論的問題。
下次我會試下講公司項目投資的可行性評估(feasibility study)基本的常識,請多多支持。
[完]
會計新手須知:會計和核數(一) Bittermelon 苦中作樂
http://bittermelon2009.blogspot.hk/2012/08/blog-post_13.html不時都有新手問一個問題,究竟會計和核數的具體工作是甚麼?它們有甚麼分別?前途和工資又如何?
首先簡單講講會計。會計的基本工作是有系統地收集和記錄企業財務活動的相關資訊,從而編制財務報表及各式各樣的分析,方便管理層管理企業。一般來說,每一家企業基本上都需要會計這個功能,而商界每年都向市場提供大量會計職位。
根據職業訓練局最新的《
會計業2011人力調查報告書》,商界包括商業及服務行業,與及工業機構,他們合計有72,870位會計從業員,佔香港會計從業員總人數的74%。
會計工作的範疇其實很廣,除了上述的基本工作外,當中還包括Financial reporting、Management
accounting、Cost accounting、Treasury、Corporate finance &
planning、In-house taxation、Company secretary、Internal
auditing、Compliance等等。
若按職級,會計可以分為基層,中層和高層。以傳統的會計工作為例,基層職為包括會計文員(Accounting
Clerk)、會計見習生(Accounting trainee)、會計助理(Accounting
assistant)、助理會計主任(Assistant accountant)、會計主任(Accountant / Accounting
officer)、高級會計主任(Senior Accountant)等;中層包括首席會計主任(Chief
Accountant)、會計主管(Accounting supervisor)、會計部副經理(Assistant accounting
manager)、會計部經理(Accounting manager)等;高層職位包括財務總監(Financial
controller)、首席財務官(Chief financial officer)、財務董事(Finance
director)等等。另外,相對於核數而言,會計在升職方面比較慢,這是因為會計從業員的流失率不像會計師行般高。
至於入職條件,不同範疇和職位的要求都不同。就以最基本的會計文員為例,一般來說,中小型公司大多都要求申請人至少有LCCI會計Level 2的資格,而大公司則要求大學學歷,有些更會要求申請人需要會計專業團體(例如HKICPA)的學生會員資格。
在發展方面主要有兩個途徑,一是在商界由低最起,例如由會計文員或者見習生開始,一步步向上,並按自己的興趣、專長和機會選擇不同的範疇。二是先在核數方面發展,累積了一定的經驗後才轉到會計,這個途徑將會稍後再談。
至於薪酬,根據JobsDB的
2012年薪酬調查報告,
各職級於2011年的月薪範圍如下:會計文員$10,350-14,162、助理會計主任$15,000-20,000、會計主任/高級會計主
任$19,000-27,875、首席會計主任$25,000-31,500、會計部經理$31,625-43,950、財務總
監$45,000-80,000、首席財務官/財務董事$50,000-100,000。
當然,以上的資料只是一個參考,在實際中未必一定有這個數。就以會計文員為例,我就認識不少新手的工資只有$8,000-10,000。
最後一提,相對於核數而言,會計的工作壓力比較少。雖然加班少不了,但通常都只在月結及年結時才發生,不像核數般經常要加班至深夜。
下一篇講核數。
煤價下跌系列 - 水電大發 會計仔筆記
http://accountboyhk.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3688060
要講煤跌, 第一要講的當然是電股
.大概三月底的時候, 我看到海外煤價大跌, 不知道為什麼, 可能是經濟太差吧。但是很奇怪的, 中國的煤還沒有跌。
當時要選股, 選了大概$4.4 左右的華能 (902)。當然已和一班朋友分享過, 是對是錯, 還是照寫出來, 當時的思路如下: .1) 有煤礦的不選, 華潤最多煤礦, 華能完全沒有煤礦, 火電70%成本是煤2) 財務費用越少越好, 因為當時未減息, 怕去年水緊加息的滯後效應3) 華能的新加坡電廠盈利很大, 新加坡沒有超低價合同煤, 且海外煤價跌得快, 第2季又加電費4%4) 不選水電, 尢其是雲南, 因為西南大旱5) 華能每年平均耗煤效益都有改善6) 華能沿海電廠多, 區內煤價易受海外煤價衝擊
第一季的業績算是不錯, 賺了一點錢, 到第2季, 還是比較好的, 但新加坡的業績不及預期, 電廠的使用率拖低了業績, PE亦貴。出業績當日, 轉了去中國電力。.中國電力(2380)是五大電廠中水電最多的, 但剛好沒有大旱的雲南, 主力在湖南。半年售電量增加4%, 火電效益應無太大問題, 但火電效益一向都不差, 應是合同煤多, 益惠煤價下跌較少。
水電方面, 第一季度發電量跌40%, 第二季度全國開始下大雨, 上半年總計水電發電量增加20%. http://202.66.146.82/listco/hk/chinapower/press/scp120705.pdf 水電這東西, 投入成本大, 但基本上全都是固定成本, 來水多效益就上, 今次上半年盤數應該不錯, 而且估值低, 我估現在還是7-8倍PE左右吧。.負債是高, 利息成本大, 但今年見到不少國企都發債券, 3%多有交易, 水電賺了錢可還債, 對長期損益都有幫助。
水電股還有一隻抵博的, 就是半年股華電福新(816)。 一提起半新股, 大部份人都怕怕, 怕這時候格敢上的, 不是谷數上市, 就是經營環境變差。這隻華電福新, 是由華電1071 分拆出來, 大國企, 起碼數信得過。其中2011年水電、風電、煤電各佔三分之一, 但去年是超級枯水期, 水電產量跌了35%, 水電盈利跌了65%。.華電福新的水電業務主要在福建, 老實說, 福建股比較可信應該是得他和廈門港吧。福建的水電發電量, 今年1-6月水電發電量增加88% http://www.12398.gov.cn/html/information/782190039/782190039201200235.shtml , 1-7月水電發電量增加81%. http://www.12398.gov.cn/html/information/782190039/782190039201200317.shtml 今年盤數應該非常對辦。煤價下跌, 火電發電量減少23%, 使用率肯定下降, 火電盈利應該還有多少下降, 但下降幅度肯定比不上水電的幾何級數上升。.北京大水災就上了電視, 但全國都發大水就少人報導, 就連黃河都來洪峰。另外, 8月的超級颶風海葵, 為華東帶來超級暴雨, 直接登陸的淅江, 吹到浙江水壩都倒了http://env.people.com.cn/n/2012/0810/c1010-18718484.html , 看來福建水電第三季搵銀旺季仍會相當肥仔。現在估值肯定平, 除非之前定下的利息大升, 估計在市盈率在7倍以下, 看看業績如何。
最後, 要再提的是, 水電在電網配電比火電優先, 相信7-8月又有很多火電廠被迫停廠, 尢其以民企小火電為甚, 這時本是耗電旺季, 但煤炭消耗量又要下來一會了。
會計新手須知:會計和核數(二) Bittermelon 苦中作樂
http://bittermelon2009.blogspot.hk/2012/08/blog-post_28.html上一篇《
會計和核數(一)》講了會計,這一篇講核數。
先講工作性質,簡單而言,核數師(Auditor)是獨立於企業以外的第三者,基本工作是審核企業的財務報表並出具意見,說明報表是否公允及真實地
(True and
fair)反映實況。簡單地說,若果會計是Doer,核數則是Checker。根據香港的《公司法》,所有在香港成立的「有限公司」,其年度的財務報表都
必須由核數師審核。除了核數之外,其他工作範疇還包括會計服務、稅務諮詢、風險管理及諮詢、企業諮詢、公司秘書服務、企業重組及清盤,以及法證會計等等。
根據職業訓練局最新的《
會計業2011人力調查報告書》,
於香港從事核數的人數有19,929位,佔全港會計從業員總人數約20%。若按職級計算,在這2萬人當中,合夥人(Partner/Principal)
及總監(Director)級的佔14.1%、經理(Audit manager)及高級經理(Senior audit
manager)佔16%、高管審計員(Senior auditor)或主管(Audit
supervisor)佔23.8%,而審計員(Auditor/Clerk/Associate)佔45.7%,培訓人員(Trainer
/Teacher)等則佔0.4%。相對於會計而言,核數在晉陞方面比較快,除非工作表現很差,只要表現達標,在入行的頭幾年,基本上每1-2年都可以晉
陞。
至於入職條件,核數師通常都需要由審計員做起。一般來說,申請人至少須要擁有高級文憑(Higher
Diploma)的學歷。另外,要在核數這一行有好發展,會計師資格是必須的。若果希望日後在香港成為執業會計師(Practising
CPA),根據香港的法例,就必須要取得香港會計師公會(HKICPA)所頒發的執業會計師牌照。取得會計師資格後,若想在其他範疇發展,最好也考取相應
的專業資格。例如希望在稅務上發展,可以考取香港稅務學會(TIHK)的稅務師(Certified Tax
Advisor)資格,或者修讀香港會計師公會舉辦的稅務專項課程;又例如希望在公司秘書上發展,可以考取香港特許秘書公會(HKICS)的特許秘書
(Chartered Secretary)資格。
若按規模,會計師行可以有三大類,分別是「四大(Big 4)」、「Second tier」,以及「本地(Local
firm)」。根據上述的調查報告,僱員人數在1-49之間的會計師行數目共有2,087家(98.7%),在此類會計師行工作的從業員合共9,069
人,佔從事核數的總人數45.5%;僱員人數介乎50-499的共有22家(1.1%),核數從業員合共2,465人,佔核數總人數12.4%;僱員人數
在500或以上的共有5家(0.2%),核數從業員合共8,395人,佔核數總人數42.1%。
在發展方面,從事核數的主要有兩個途徑,一是由審計員最起,最後升至合夥人或總監,又或者出來執業,開設屬於自己的會計師行;二是先在會計師行工作一段時
間,累積了一定的經驗後轉到商界從事會計工作。例如由高管審計員轉做會計主管;審計經理轉做會計經理;高級審計經理轉做財務總監等等。
至於薪酬,根據上述的調查報告,各職級於2011年的月薪範圍大致如下:合夥人及總監$10,000-100,000+、高級經
理$20,000-100,000+、經理$10,000-80,000、高管審計員或主管$10,000-60,000,審計
員$6,000-30,000,培訓人員$20,000-80,000。以上的資料只是一個參考,在實際中會按當時市況,公司規模以及自己的學歷和資格來
決定的。
值得一提,若與會計比較,或許你會發現核數人員各職級的月薪差距頗大。例如合夥人及總監級的月薪由$10,000-100,000,相差足足10倍,我估計因為有一部分人只是從事兼職,根據調查報告,月薪低於$30,001的合夥人及總監人數只有54人,佔總數不到4%。
最後,相對於會計而言,核數的工作壓力相當大,這是因為公司客戶的核數往往都有期限。為了趕及死線,核數從業員難免要經常加班,很多時更要工作至深宵,入行前須要有心理準備。
會計假設是財報粉飾的前提-做客鳳凰衛視資訊 歲寒知松柏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7a300f0102e1if.html
昨晚10點,本人再次做客鳳凰衛視資訊台《新財富報告》欄目,一起探討了會計假設與財報粉飾之間的關聯關係問題。以下為本次節目的文字提綱,因為內容冗長,最後電視節目只能播出四分之一的篇幅。相關視頻如下http://v.ifeng.com/news/finance/201209/b8b182cf-4331-4c72-a832-5a7c0d8f0311.shtml
======================================================================================
朱鎔基對財務工作者有句著名的話:「不做假賬」,但很多公司都備有二套賬甚至多套賬,不只是利潤、成本、資產、負債、註冊資本,甚至現金都可能被做手腳,似乎這個世界上沒有不做假的財務,據說A股90%的財務報告都有水分,導致這種現象的原因是什麼呢?除了日益淪落的道德這種我們個人難以控制和改變的大環境問題外,會計的制度設計本身是不是有問題呢?今天我們請來了財務人士歲寒知松柏,一起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
Q1:歲寒,你是做財務工作的,我聽說財務人員專門有個誠信方面的教育,平常我們在和公司財務人員打交道時,發現做財務這一行的人,做事謹慎,說話穩重,性格內斂,思想也比較保守,感覺都應該是公司裡最誠實的人,那為什麼這些看似誠信的人反而成了最大的造假者呢?
歲
寒:我做財務十幾年了,根據我多年的觀察,長期從事財務工作的人,都會形成一些職業毛病,比如說思想保守,行事循規蹈矩,過於謹小慎微,性格偏內向。我還
發現做財務的女孩子一般都不愛化妝打扮,不穿時髦的衣服甚至不穿裙子,她們都是實力派,不靠外表美。從財務工作者個人的言行來看,我覺得絕大多數財務人員
比較實在,做事一步一個腳印,不喜歡走捷徑,做人講原則,所以他們本質上都是很誠信的人。
大家應該看過倫敦奧運會羽毛球比賽,如果只有中國運動員打假球,那可能是中國運動員的問題。但韓國和印尼的運動員也在都打假球,那這個時候我們該反思一下奧運的規則了,因為規則本身有漏洞,而且鑽漏洞有利運動員獲得更好的結果。所以,如果看起來很誠信的財務人員阻止不了假賬流行,我猜想唯一可能的並且合乎情理的解釋就是:財務本身就是虛假的。
也就是說,財務理論和會計準則的設計,本身存在漏洞,而公司管理層和財務人員因為各種需求,利用或被迫利用了這些漏洞,這些漏洞,我認為就是各種會計假設,這些會計假設是報表類粉飾的前提。
Q2:這些會計假設主要有哪些,它們對上市公司的財報有多大程度的影響?
歲寒:每個學習會計的人,在教課書《會計基礎》的第一章,都會看到會計的「四大基本假設」,分別是會計主體、持續經營、會計分期和貨幣計量,這些假設是會計理論和實務操作的前提條件。在4大假設之後的所有會計核算、會計分析的方法和程序,全部涉及到假設。可以說,沒有這些假設,根本就不可能做出財務報表來。
會計人員在做賬的時候,個人的假設不同,得出的結論都會有差異,這種差異有時會很大甚至相反。實際上,一家公司無論是生產、PMC、品質、市場、研發及工程部或是人力資源部,在做判斷和決策時都是根據經驗加數據,財務也不例外。企業管理是科學,也是藝術,而財務是企業管理的一部分,也同樣具有這樣的雙重性。我認為只要是人做的判斷和決策,就一定存在差異。
財務裡的假設和判斷有很多形式,如折舊、預提、分攤、遞延、減值準備等等。如何使用這些方法往往決定了財務報告的質量,以及公司的命運。
我舉一個例子,上市公司的名字我就不說了。某市有S和Y兩家企業,S的CFO比較高明,他只是利用上市公司的業務,做熟所處的商業地段,從而提升大股東自己未上市的商業地產的價值。而上市公司的財報看起來很規矩,投資人很難抓到什麼把柄。(過去2年為建設物流中心,資本支出大增,這裡邊可能有問題,但目前我們還找不到確鑿的證據)大股東個人通過上市公司的影響力,不斷槓桿放大自己的非上市的地產業務,據說目前已經圈地3000萬平米;
而Y公司做的也是掛羊頭賣狗肉的事,大股東也利用上市公司來擴張自己的地產帝國,目前圈地比S公司還要多。它早年還只是高位套現,會計手段激進,過去一二年大概因為自己的地產業失血嚴重,已經轉為赤裸裸的直接挪用佔用上市公司資源了,其造假的程度已經連傻瓜都能一眼看出。
可以說,S是充分利用了法律規則和會計假設;Y利用過度,已經演變成違法。所以,高明的會計只做一套賬,光明正大的搞稅收籌劃和利益分配;低劣的會計搞幾套賬,違法違規,偷稅漏稅。有人說,請好律師貴,但請不好的律師會更貴。我認為每個行業都一樣,包括會計行業。當然,CFO其實只是一個參謀,其幕後的決策者是老闆。
Q3:能不能將這些會計假設展開,舉例說明一下?
歲寒:那我們重點講一下「會計四大基本假設」,先從「會計主體」假設開始。
會計主體就是我們看到的財報上的那個公司名稱(公司內部核算也是會計主體的一種,此處不表),這個會計主體的假設,意思就是財報上反映的所有數據和信息,僅限於公司自身的經濟活動,它能與其他經濟實體完全區別開來。
比如上市公司和它的大股東或高管所發生的交易,必須像和其它無關聯方一樣,完全獨立的區分開來,公開公平公正的反映在會計賬薄上。儘管會計準則第36號關聯交易披露制度,看似對這個問題有嚴格的規定,但實際上因為大股東掌控公司,平常很難被小股東的制約,所以往往把上市公司當成是自己的私有財產,造成關聯交易披露制度不可能100%的執行,甚至連關聯方這一定義,也都可以繞過去,因為會計準則同樣有很多的前提假設,會計人員人為判斷的空間很大。
小股東不要說在平常的生產經營中監督和約束大股東,絕大部分小股東根本連公司的門都沒踏進去過,只能依賴獨立董事和審計師之類的第三方力量,但是,獨立董事和審計師是大股東拍板聘請的,那這又能在多大程度上為小股東的利益說話呢?
所以關聯交易操縱,成了上市公司最常見也是影響最大的一種報表粉飾手段。在上市和保殼、增發和套現、避稅和與大股東自身進行利益輸送時頻繁出現。因為小股東的會計主體只是上市公司,而大股東內心中的會計主體可能包括了自己未上市的其它公司,就像前邊提到的S和Y一樣。
那些明顯需要披露的關聯交易我們不深入探討,我舉一個相對隱蔽的例子:
今年的酒鬼酒(000799SZ),股價逆大市從20多元/股飆升至50多元/股,市值增長近百億;而與此同時,其營業收入同比上漲超過133%,淨利潤同比增幅超329 %。有媒體報導,部分酒鬼酒的經銷商,大量採購酒鬼酒並折價30%虧本銷售,表面上做「活雷鋒」,實則是這些經銷商在買酒之前曾大量買入的酒鬼酒的股票,其股票的投資收益遠遠超過賣酒的虧損。
其實酒鬼酒的這個遊戲,不要說經銷商折價賠本賣酒,只要經銷商的持股比例能達到15%,那麼,哪怕是把1000塊一瓶的酒全倒進馬桶裡,他們照樣可以通過股票上漲來獲利。因為他們買酒貢獻的利潤,市場會以30倍的PE來槓桿放大。
我們可以做一個簡單的計算:假設酒鬼酒的淨利潤率有30%,經銷商合計買入15%的股票,那麼當經銷商採購1億元的酒後,上市公司將增加30%即0.3億的淨利潤,然後市場給予這個成長股30倍的PE,那麼上市公司的市值將增加9億元,經銷商持有的15%的股權將增加1.35億元,已經超過1億元的買酒錢。
由
於單個經銷商的持股比例較小,對上市公司不構成重大影響,所以它在會計不屬於關聯方,無需單獨進行披露和特別處理。但很明顯,這是利用會計主體這一假設而
進行的股價操縱。如果說酒鬼酒的問題還是媒體的一種猜測的話,那麼前幾年香港上市的體育股,上市前往渠道里塞了大量的存貨,現在又大規模回購這些存貨,就
已經是事實了。而這些手段,在會計上它不能被認定為造假。
Q4:接下來請說一下「持續經營」這個假設。
歲寒:持續經營的意思,就是企業在可以預見的期限內,會一直經營下去,不至於破產清算。世界500強企業的平均壽命也就幾十年,中國的普通企業平均壽命還不到10年,很多小公司甚至存續期不到一年就關門了。近些年出現的科網企業,由於信息技術日新月異,導致很多科網公司的人員不斷分合重組,公司的持續經營已經變得很難預計。
但是,如果沒有這個持續經營的假設,會計就沒法做賬了,比如一項資產,正常經營和破產清算時的計價方式是完全不同的,清算會計關注的是實際變現的金額,正常經營會計一般以歷史成本來計賬,因為除了現金及等價物外,你很難去給資產表上的每個項目確定一個實際變現價格。
那麼會計在做折舊、預提、分攤、遞延、減值準備時,就只能建立在自己個人的判斷和預計之上,很明顯這些判斷和預見,不可能保證100%正確。
上市公司有一種常見的人為破壞持續經營假設的形式,就是私有化退市。目前A股市場除了少量吸收合併退市情況外,還沒有出現過大股東全額收購股權從而私有化退市的案例,但港股市場上,每年都有多宗案例。
比如阿里巴巴(HK1688),這個公司07年以13.5港元,超過100倍的PE上市,當時市場關注是的它的高成長,所以開盤價高達30元,250倍的PE。5年過去了,儘管阿里巴巴的利潤翻了一倍,公司經營也很健康,但股價卻一路下滑到6塊多錢,投資者損失慘重。如果我們堅持價值投資長期持有,甚至越跌越買,以為業績增長最終會帶動股價上升,那你就錯了。為什麼呢?因為大股東並不怕股價下跌,它甚至喜歡下跌,今年2月,在股價極度低迷的情況下,大股東提出全盤私有化並退市。
香港市場經常會玩這種遊戲,市道好時高價IPO,市道差時低價私有化,上市公司對於大股東來說,私有化前後都是持續經營的,但對小股東而言就不是持續的了。所以,就算是報表數據良好,價格低廉,在持續經營假設不存在的時候,小股東也是沒法將價值變現的。
A股儘管整體估值處於歷史低位,但還沒有私有化案例出現,這也證明了A股的估值其實仍然不夠吸引力。未來A股在轉融通及全面做空機制形成後,加上本身的容量不斷擴大,是可能出現私有化案例的。
Q5:那麼「會計分期」這個假設的意思又是什麼?
歲寒:會計分期其實是持續經營假設的技術延伸,我們需要瞭解一個上市公司一段時間內的資產狀況和經營成果,那麼我們就必須人為的把企業的生產經營劃分區間,比如劃成一個月、一個季度、半年和一年。
A股把會計年度統一劃分成1月1號到12月31號,但港股裡有不少公司的會計年終日期為3月31號,還有少量選擇其它月份的。我發現一些美國的上市公司,它們不但有很多以其它月份為年結點的,甚至有一些還不是在月末的最後一天。
上市公司的會計在結賬的時候,為了趕在稅務侷限定的時間之前報稅,以及為了按時披露報表,它們的收入和成本實際劃分日期並不是月末的31號,而很可能提前一週以上劃斷結賬時間。
那
麼,當我們人為的進行分期後,就必須相應的劃分不同期間的收入、成本,從而得出利潤。資產、負債和淨資產的計量也同樣會受到會計分期的影響,會計裡有個劃
分收益性支出與資本性支出的原則,比如我們購買固定資產的支出,因為受益超過一年,我們會列入資產,但如果只是低值設備,我們往往直接列入當期的成本費
用,不在資產上反映。比如同樣是研發費用,金蝶會將部分研發投入計入資產,而用友則列入費用。金蝶、用友的做法都沒有問題,但對比的時候容易讓人誤解,以為金蝶比用友更賺錢。
上市公司為了平滑業績,可以人為的提前或延後收入,比如中國動向(HK3818)在上市前向渠道塞了大量的貨,而現在又從渠道大幅回購,這種提前確認收入的方法很容易讓人中招,但它又確實不算違法。
而
成本的歸集和分配方式,則更具技術性和隱蔽性。會計上個費用配比原則,意思是當期的收入要和當成的成本費用配比,但這個配比要怎樣才算合適呢?企業的生產
經營是連貫的,但會計卻要求將完工與未完工的產品的成本費用劃分開來,要求將本月的產品和次月的產品的成本及費用劃分開來,這些劃分的方式選擇有很大的人
為判定空間。
所以,我們常常看到很多上市公司的第四季度和第一季度的報表,業績波動特別厲害,上市公司做出這種行為的動機很多,操作手法上一般都與收入的確定和成本的分配有關。也就是說,正是因為有了會計分期的假設,才造成了上市公司的短期業績調節。預測短期業績的投資者,往往會因為報表與自己的預期不符而全盤否定上市公司的基本面。
會計裡有個權責發生制原則,或者說是權責發生制假設,意思是會計必須以取得現金收入的權利和產生支付現金的責任來做為收入和成本費用確認的依據,這個權責發生制正是會計分期的衍生品,當然它也成為了調節利潤的源泉。
很
多企業把利潤表做得很漂亮,到最後卻出現成長性陷阱而發生財務危機甚至資金鏈斷裂並導致破產,這種例子在股市上經常看到,一些買成長股的朋友最後虧得很
慘。所以近年來,大家越來越關注現金流量表,儘管現金流也進行了會計分期,但因為它是以實際的收付記錄來做為製表依據,所以我們可以利用現金流量表,來驗
證利潤表的質量,看看公司的利潤有沒有轉為真實的現金流入,以避免掉入成長的陷阱。
當然,也有反過來做的,比如大商股份(SH600694)2011年第4季度虧損0.4億,2012年一季度轉為盈利4億元,動態PE不足10倍,在百貨股裡一枝獨秀。而過去幾年,它的毛利率一直明顯偏低,所得稅率佔稅前利潤比例高達60%,我認為過去隱藏利潤和現在釋放利潤的行為,和大股東的利益訴求有關,和公司解釋的收入不增長但利潤劇增是經營改善的那套理由毫無邏輯關聯。
Q6:「貨幣計量」這個假設又怎麼理解呢?
歲寒:貨幣計量這個假設,意思是企業所有的經濟活動,都要用貨幣來進行準確計量。這個假設分成兩層含義,一是假設所有的經濟活動都能用貨幣來準確度量,二是幣值一直能維持穩定。
我們看第一層含義,我先問一個問題,同樣是100億的賬面資產,為什麼茅台一年可以有40億的淨資產收益,而武鋼現在連1億都賺不到,它正準備轉行去養豬呢?我想,那是因為茅台有幾百年的釀造工藝智慧,中國有上千年的白酒文化的沉澱(當然近代的歷史對茅台的國酒地位影響很大),並且茅台還有特定的地理環境要求,別的地方和酒廠根本就無法複製出茅台來,這相當於茅台的資產裡隱藏了一筆巨大的無形的資產。而武鋼的產品就很容易被別人複製了,技術壁壘薄弱,它有的賬面資產可能還要打個折呢。所以,這說明了貨幣並不能準確計量經濟活動嘛。
同樣的道理,我們看現在的科網企業,很多公司一分錢利潤都還沒產生,也沒什麼有形資產,就只有人,但市場卻能給它們估值數億甚至更高,這又是為什麼呢?
我認為,一個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和利潤來源,根本就沒有記載在財務賬面上。因為創造價值的,並不是機器,也不是簡單的材料組合,不是交換,而是員工的思想和智慧,而這種智慧是無形的,很難用貨幣去準確度量,我們對比富士康和蘋果的利潤,就能感受到這種智慧的差別。
所以,簡單的去看一個股票PB的高低,是很難進行估值比較的。巴菲特早晚追隨他的恩師格雷厄姆撿煙蒂,關注點主要是PB,後來他和芒格一起,改為以合理的價格買入優質的公司,其關注的焦點已經不在資產賬面價值上,而在於這些資產背後隱藏的護城河。
第二層含義,我統計了一下,過去20年,中國的貨幣平均每年貶值10%,有些年份通脹率超過20%,也有些年份是負數。所以,那些擁有很多早期的土地和房屋的企業,它的重估價值會比賬面價值高很多。而在通脹高峰期囤積存貨的企業,其實際變現價值則可能大幅縮水,比如有色金屬股波動就特別大。
在嚴重的通貨膨脹環境下,企業可以採用通貨膨脹會計,將資產調整成當前的重置價格,即不再堅持「貨幣計量」這一會計假設。
過
去兩年,那些以棉花、玉米等農產品為原材料的企業,以及那些金屬礦藏材料佔據成本大頭的企業,其業績就經歷了過山車。因為當材料價格變化很大時,會計如果
保持原有的成本核算方法不變,其存貨的成本計量就會對利潤產生根本性的影響,而這個影響與本期的生產經營卻沒有關係。如果上市公司想操縱利潤,這裡邊的空
間將非常大。所以,「貨幣計量」假設的侷限性很大。
Q7:既然會計建立在這麼多的假設之上,那投資者研究財報進行投資還有意義嗎?
歲
寒:上市公司確實有很多財報粉飾的問題,但我們應該做一些質的區分,有些公司只是會計政策激進了些,或者保守了些,這種行為只要是在準則允許的範圍內,就
不能說是作假。而另一些公司為了預算和考評,進行了短期的業績平滑,做一些暫時性的差異調節,這種行為確實不誠信,但長遠看總量和大趨勢沒有變化,大的方
面我們能基本確定。還有些公司作假是為了保殼,這並不妨礙我們對它垃圾股的性質判斷。當然,如果我們發現大股東有挪用甚至侵佔上市公司資產,那肯定就得完
全否決了,甚至還可以藉機做空它。所以,看財報能幫助我們規避風險,也能發現機會。
Q8:那麼投資者該怎麼判斷公司的基本面呢?
歲
寒:我們對公司的基本面和估值的判斷,其實只需要一個模糊的正確,所以,如果我們能對會計有一些基本的理解,縱向觀察企業多年,那麼就可以確定出公司的發
展趨勢。同時,我們應該瞭解企業的競爭力和行業格局,多做一些同行業的橫向對比,來判斷企業所處的行業地位。通過這種縱橫交叉,就能給公司的基本面一個正
確的定位。
會
計往往與會計人員的判斷有關,一個客觀的世界在每個人的眼中往往是不一樣的,也就是說同一個事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認知,不同的解釋。而且人對於客觀世界的
主觀解釋往往還被情緒、壓力、經驗和背景文化所左右。同樣當我們看到同一份財務報表的時候,也會有不同的解釋。要規避作假,就需要不停地積累知識和經驗,
形成自己的價值觀,找符合自己價值觀的財務報表。
所以,要提高投資的確定性,我覺得還應該學習培養芒格所說的普世智慧,形成多學科的思維模型,學習包括會計在內的物理、數學、統計、經濟學以及心理學等多種學科,養成柵格思維、交叉驗證的習慣,多一些逆向思維,多從大股東的角度來思考,那樣我們就能避開絕大部分財報地雷和投資風險了。
弘毅是個地產PE麼? 憤怒會計
http://xueqiu.com/9871976760/22298579今年來說,PE整體的流血退出已成為行業內的一曲悲涼的詠歎調,而趙令歡的弘毅投資在此番大環境下倒顯得淡然,最近簡單盤點了下弘毅投資的項目,發現弘毅
基本上屬於個地產PE,雖然不涉及常規主流的住宅地產,但發現其基本上都是在投向各類主題地產(包括商業地產、文化地產、旅遊地產等),在大政策緊縮的情
況下,弘毅通過股權投資公司操盤地產,輕鬆獲得收益,通過主題地產的配套住宅銷售實現盈利還是其商業模式的本質。
1、投資鳳凰傳媒文化地產
弘毅是鳳凰傳媒的二股東,持股5.89%。涉水地產領域,估計弘毅為鳳凰出了不少主意,包括怎樣打造綜合體和進行複製,另外,聘請RTKL和GENSLER和戴德梁行為其護航估計也是弘毅向鳳凰力薦。
眾所周知,文化現在是政府看好的產業,各種土地出讓金讓弘毅投資的鳳凰拿地所向披靡。
2、投資常州恐龍園旅遊地產
恐龍園項目目前已經打造到萬聖節主題的第四期,項目運營依靠門票及園內衍生品一直沒有達到breakeven,但是整個項目來看,弘毅和恐龍園早已經通過周邊配套房產的銷售實現投資收益。
3、旗下第五期美元基金投資海昌中國
該
項投資屬於主動投資,弘毅不但成為該公司的第三大股東,還參與目標公司的管理。海昌中國主要涉及旅遊地產,旗下項目包括大連老虎灘極地海洋世界、金石發現
王國、青島極地海洋世界、大連紅旗谷鄉村俱樂部、煙台雨岱山漁人碼頭、重慶加勒比水世界公園、成都極地海洋世界、武漢極地海洋世界、天津極地海洋世界等主
題公園項目。海昌集團的發展模式主要為主題公園+商業地產+住宅地產,依靠住宅地產的銷售實現快速現金流回款,以維持主題公園的投資資金。
4、戰略性入股豪德集團
豪德的商業地產主要在三四線城市運作,目前也打算涉足旅遊地產。
借此拋磚引玉,請各位發表看法。
創業公司應該避免的8個會計缺陷
http://xueyuan.cyzone.cn/qibu-caiwujichu/234231.html如果你正閱讀這篇文章,那麼可能你正面臨著財務混亂。
創業者們都不會對搗鼓數字感興趣,他們忙著去開發產品、營銷活動、設計內部辦公空間、創建公司文化、招募人才等等。
但卻沒有人會願意花時間去考慮發票、稅務這些,只有等到財務出現危機,他們才會關注這些數字。
我理解,作為一個創業者,更關心的是如何去賺錢而不是去為這些看似瑣碎、不是那麼重要的事情擔憂。但問題是,如果你這個月會計核算問題放任不管,那麼下個月就會面臨更多問題。
以下是我的一些建議:
1、整合
創業企業最普遍的會計缺陷就是缺乏一定的整合。什麼是整合?
和產品開發以及營銷一樣,會計也是公司業務發展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不能排除在外的。這不是一個月做一次或者更糟糕的一年做一次就可以,也不是在策劃完一次營銷活動後才想起來要做的事情。
會計記錄、核算這些是每天都要做的事情。你要安排你的團隊,找相關的人每天做好會計賬目。可能你還是會有這樣的問題,你的團隊每天忙得沒有時間做,那怎麼辦?
這就需要你做些整合。如果你想發佈一則廣告,你需要百依百順的按那些條條框框去做麼?當然不是!
而會計賬單也是一樣的。一款叫做Wave Accounting的會計軟件可以幫你解決這個問題。這個並沒有多麼複雜,但卻可以保證正確記錄,而電子表格在這一點上卻無法保證不出錯誤。
2. 熟悉一些基本常識
現在你做好了數據的準備,你需要瞭解一些基本常識。如何去整合這些數據?你需要注意哪些問題?
比如,哪些文件是必備的(損益表,資產負債表和現金流量表)? 這些文件是用來做什麼的?各自的意義是什麼?現金與資產之間的區別是什麼?(所有這些文件對創業企業來說都是非常有用的嗎?如果不是,那你需要什麼?這就另當別論了。)
3. 信貸條款
我難以用數據告訴你有多少創業者在他們破產之前都是自我感覺良好的。一種典型的情況就是,並沒有觸及底線,仍顯示盈利,但整個公司卻沒有任何現金來維持運轉。
一個有實力的企業可能有能力給予他們的顧客一定信用期限(30以內付款),但是作為一個創業企業,你是沒有這實力去這麼做的。要知道有銷售額並不意味著有現金。
一般來說,你期望越早付款越好,甚至是在發貨前。比如,像雜誌、軟件、健身房會員這種訂製服務,往往是鼓勵顧客先訂一年預付一年的錢來充足流動資金。
對於這些你需要開出的發票,一般來講,是能往後推遲就往後推遲(除非有非常重要的要立馬開發票)。
你可以利用你預收的資金與推遲開發票的金額之間的差額去發佈廣告、謀劃擴張、策劃營銷活動等。
4. 公司的賬戶要與你個人的賬戶分開
這個不僅僅是從公司會計的角度來講,也是從你自身心理角度出發,相信你能明白這其中的利弊。
想像一下,如果需要花5000美元來設計製作一個專業的網站,並且這個錢要從你自己的口袋裡掏,我想,大多數人都寧願找價格便宜的完成,儘管做的質量水準不是那麼盡如人意。但是如果公司有一個獨立賬戶,將公司與你個人區分開來,這更利於你做出更合理的決定。
如果你擔心這帶來的費用的話,我可以告訴你,完全沒有必要。銀行賬戶管理不再收取像以前那麼多的手續費。涉及到支付問題時,你可以使用現在流行的一些支付方式:Paypal、Square等等。
當然,這些支付方式的費用可能稍微高些,但對於一個創業公司來講,與你的業務發展相比較,這些費用應該是你最後才考慮的事情。
5. 採取錯誤的信貸方式
並不是所有的信貸都是等同的,而這對一個創業公司的命運有著很大程度的影響。
如果你的父母在創業之初向你伸出橄欖枝給予一大筆資金資助,並且你在創業5年後能回饋給他們,儘管沒有任何利息,他們都很欣慰。當然這是最好的情況,但如果這些人無法助你走出泥潭,你怎麼辦?
銀行,很明顯這個時候是非常重要的生存機會。但是,大多數人也會忘記,除了銀行,還有其他很多諸如信貸合作社,眾籌資金以及幾十種融資機會供你選擇,儘管每種都各有利弊。
即使是銀行,信貸也存在各種形式。所以,不管你選擇什麼,你都不要選擇依靠信用卡來運轉你的創業公司。
6. 財務預測
我瞭解一些創始人討厭預測。是的,這既花費時間,而且看起來就像是無意之舉,但它仍是必備的。
這是因為預測可以讓你全盤考慮整個公司的業務發展,迫使你看到你之前可能忽略的地方。舉個例子,有的創始人可能對市場過於樂觀,有的可能過於埋頭鑽研產品,但是,如果你不瞭解銀行那邊有什麼異動,你是不可能完成你正在進行的項目的。
沒有正確的數據,脫離現實,你難以做出一個合理的決定。
7. 不要僱傭專業的會計師
如果你不精通會計,那麼把它外包給專家吧。
首先,雇一個會計並不划算。你所需要的只是一個簿記員能即時記錄數據。如果不出意外,這樣做的好處就是,外包服務將會在財年末給你帶來一份財報。
第二,你不希望冒風險。會計不僅僅涉及像營銷、法律這些顯而易見的地方,你希望那些被遺漏的地方也能管理好。
8. 談判
不是說會計核算要多麼嚴格,但是我認為很有必要提出來:所有的事情都需要談判。
讓我們以信貸條款為例。你能說服你的合作方希望推遲30~40天支付麼?如果你提前支付能享受更高的折扣麼?信貸方會同意給你更低的貸款利息麼?
特別是你能否影響到集體議價。如果你決定著供應商20%的收入,你不認為他們會很高興幫你制定支付計劃,最終讓你省下一大筆資金麼?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