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04-14 TWM | ||
從工業用的機械手臂,到自己開發掃地機器人,還讓日廠找上門來談合作,這裡是台灣最大的機器人開發基地,台灣知名的自動化大廠盟立、鴻海旗下的賜福科技,都是從這裡技轉出去,他們是工研院的機械所。 撰文‧何佩珊 「旋轉、夾起、插入,生產線上,數百支機器手臂整齊劃一地重複著相同動作,同時自動載物車載著產品和原料從這頭送到那頭」;另一個鏡頭,「掃地機器人四處巡邏,正在清除客廳的髒汙」;再將畫面轉到醫院,「一名脊髓受傷,下半身癱瘓的病人藉由身障行動輔助機器人(簡稱行動輔具機器人)的幫助,正跨出他傷後的第一步。」三個不同場景,但相同的是,這些機器人都來自工研院,也是台灣最大的機器人研發團隊。 工研院機械與系統研究所一九八三年啟動第一波機器人開發計畫,目前負責機器人開發的,主要有智慧機器人技術組與智慧系統技術組兩大團隊,總計約有一百四十人。 若沒說,外界可能不知道,目前台灣知名的自動化廠商盟立、鴻海集團旗下的賜福科技,就連已經被研華購併的控制器廠商寶元,創始團隊成員主要都來自機械與系統研究所團隊。 更別說是那些工廠內的自動化產品、設備或產線,很多成果也是工研院與廣運、台達電等大廠的合作結晶,光是近三年工研院自動化相關技轉案例即多達一百六十六件,技轉金就達二.二五億元。 其實,機器人不是個新話題,只是早期因應台灣工業化發展需求,工研院資源都投注在產業型機器人,但四年前工研院副院長吳東權提出慈悲科技的理念,促使他們將過去多年來累積的研發能量,轉移到弱勢族群相關應用,無心插柳,短短一年半就開發出行動輔具機器人,並在國際上一戰成名,未來全球逾七百萬名傷友都有機會受惠。 你能想像一個全身癱瘓的病人如何重新站起來嗎?靠的就是行動輔具機器人。工研院機械與系統研究所副所長蔡禎輝形容,「這就像人在電梯裡面沒有任何感覺,實際上卻可以移動一樣,這套機器人就是癱瘓者的電梯。」目前工研院除了已經有掃地機器人突破日本市場,機械與系統研究所經理巫震華說:「我們的行動輔具機器人也是少數能打進日本市場的產品。」就在三月底,日本服務機器人大廠天目時科(tmsuk)已經與工研院簽下合作協議,雙方將共同展開行動輔具機器人的臨床研究。 機械手「有感覺」 加裝感應器,能感受溫度、壓力巫震華說,天目時科對行動輔具這類服務型機器人有很大的企圖心,甚至還計畫要在台灣建立機器人製造基地,打造服務型機器人供應鏈,就連未來的客戶和合作醫院,天目時科也都已經找好了。 「它(指天目時科)找我們,主要是看我們的技術滿完整的。」蔡禎輝說,從關鍵零組件到機械系統,再到系統應用,只要透過工研院這一個團隊就可以把產品整合出來,相比之下,「這如果在日本開發絕不只現在這樣的經費,而且對民間公司來說,要整合出這樣的產品也不容易。」更有趣的是,工研院受歡迎的程度連AIST(日本獨立行政法人產業技術總和研究所)都吃味。蔡禎輝透露,AIST內部人員就曾經問過日本廠商:「為什麼要跑到台灣跟工研院合作,不與我們合作?」能夠得到日廠賞識,對台灣機器人發展絕對是很大的肯定,畢竟在機器人領域裡,台灣的整體能量還是沒有日本這麼強與成熟,但蔡禎輝也不妄自菲薄,「台灣能做的,絕對有我們的獨特點。」舉例來說,工研院現在能把冷冰冰的機械手,做到「有感覺」。從外觀看起來,只是一支機械手臂,然而,工研院在機械手內部加上一層與紙一樣薄的感應器後,機械手開始感覺到溫度、壓力等,再與視覺功能搭配整合,就可以做出挑揀等更細膩的動作。 這個感應器,就是機械所和量測中心、電光所等工研院好幾個單位一起開發出來的成果,同時也凸顯未來機器人的競爭核心價值不是硬體,而是在軟體。 不過,他們也沒有因此而滿足,還在研究如何讓行動輔具機器人更輕量化,或是讓清潔機器人不再只是「家用」產品,機器人的想像已經越來越廣大,「以後可以爬到牆壁上、玻璃上也說不定。」蔡禎輝笑說。 儘管短期內工研院多數的資源還是會投注在與台灣產業變化需求相對應的產業型機器人之中,但蔡禎輝很有信心,以長遠來看,服務型機器人的發展將相對具有爆發力,誰說台灣只會做工業用的機器人?一條能夠為消費者服務的機器人產業鏈,正在台灣成型。 工研院機械與系統研究所 成立時間:1969年 負責人:張所鋐 主要業務:智慧自動化、智慧電動車、綠色製造等研發成績:近三年自動化相關技轉數量166件,技轉金額2.25億元 | ||
| ||||||
從最嚴苛的車用引擎零件起家,搭上智慧車、電動車商機,車王電營收結構大翻轉,還打入德國博世集團的供應鏈體系,對手變成國際大廠英飛凌,令人刮目相看。 撰文.呂國禎 開車倒車時可看見後方影像,而且零死角;在夜間毫無光源時,卻能像貓頭鷹眼睛一樣銳利,這樣的智慧車功能已經不只是想像,位於中台灣的車王電子,結合台灣最強的資訊通訊產業,開發出倒車安全影像與夜視攝影系統,並向電動車產業邁進。 這也讓過去一年來,車王電營收比上一個年度成長一四%、獲利成長一.七倍、股價更漲了一.八倍。為什麼有這麼大的改變?進一步攤開營收結構,二○○六年,營收有八成來自電動工具,剩下則是汽車電子產品;現在車用電子佔營收七五%,電動手工具機一五%,新興的胎壓偵測器、倒車影像、夜視系統約佔一○%。 原來當台灣網購、宅配業務越來越發達,車王電的倒車安全影像系統就賣得越好,因為貨運車穿梭大街小巷,行駛安全性比家用車更重要。於是,它們比一般家用車更快導入智慧安全產品,倒車全面採用倒車安全影像系統,例如新竹貨運就是用車王電的產品。 只是,讓人好奇的是,一家原本生產電動工具的公司,怎麼能開發出這樣的產品? 電壓調節器 可耐百餘度溫差原來車王電懂得善用台灣資訊通訊技術,不僅融入桃園龜山,還善用竹科與台中大肚山上大立光學的技術。車王電董事長蔡裕慶說,在台灣這個屋簷下,同時具備半導體、面板、資訊通訊、精密加工、模具與塑膠加工能力,甚至還有光學鏡頭,這是全世界都找不到的。車王電就是用台灣的光學鏡頭,搭配本身在車用電子的開發設計能力,開發出倒車影像,接著又開發出夜視系統。 台灣的光學鏡頭搭上車用系統有多厲害?在無光源的黑夜之中、只開車頭燈的狀況下,視線最多五十公尺,但搭配夜視系統可達一五○公尺,而且還具備辨識功能,讓人眼和貓頭鷹一樣,能在黑夜看到前方物體,有危險時還能主動監測。這樣的產品是靠汽車電子與光學結合,蔡裕慶說,目前正在測試大立光的鏡頭,把光學鏡頭從iPhone手機應用在車用的領域。 其次,車王電善用在車用電子的技術,強過資通訊廠商,而切入智慧車領域。原來車用規格與3C產業大不相同,車王電專門挑戰嚴苛的環境,以車王電的車用電壓調節器為例,這個產品安裝在引擎室內,車王電必須懂半導體設計,所設計的控制發電機電壓產品,要能夠承受汽車引擎室內的高溫與高壓環境。 以去年冬天北美一片酷寒氣候,汽車停在戶外溫度可能達到零下三十度為例,車王電的產品是輔助引擎啟動,所以它要百分之百確保車子再冷都能正常啟動;而驚人的是,啟動之後引擎室溫度瞬間達到攝氏一二五度,溫差達到一五五度,從嚴寒到高溫短短一分鐘不到,車王電的產品不能發生任何問題,必須確保零故障,否則就有無法啟動的問題。蔡裕慶說,沒有人會將手機放在這麼嚴苛的環境中使用,但車王電三十二年來就是在這樣的車規市場中奮戰。 馬達節能模組 促成電車巴士於是,車王電的第三步,是善用台灣半導體、機電整合,跨入車用半導體、電動車領域。當我們走進台北國際汽車零配件、車用電子展,發現車王電不再只展示電動手工具,而是賣半導體的晶圓;原來車王電找台積電代工,自己開發程式設計車用晶片,客戶變成了德國博世集團(Bosch),打進全球車廠供應鏈,對手變成了英飛凌,出貨量已經超過百萬顆。 這是善用大廠無法吃遍市場的特性,針對特殊市場,開發功能較簡單的產品;在大廠無法全面吃下或不願供貨的情況下,給了車王電機會,例如印度市場,就不需要英飛凌較昂貴與複雜的晶片。 然而這等於讓車王電結合竹科往前邁進一大步,從電動工具跨向更高階的汽車電子;因此又開發出馬達節能驅動模組,出貨給轉投資二○%的華德動能,這家國內電動巴士製造商,已經開始在新竹等地交車,變成國產的電車巴士。 利佳興業董事長陳俊榮說,公車定點、定路線行駛,正好解決電動車目前充電基礎設施不足的困難,可以跟著公車路線設置充電站,或回站後充電,台灣必須利用這樣的公用交通系統發展自己的電動車。車王電轉投資華德,正好在對的趨勢上抓住發展電動車零組件的優勢。 不過,也有法人認為車王電產品較雜、領域較廣,反而不易在這波智慧、電動車商機中成為焦點,但蔡裕慶信心十足,車王電耕耘車用電子三十二年,從最難的引擎室內零件,做到電動工具的機電整合;未來不管電動車或智慧車興起,車用電子只會多不會少,這剛好是台灣與車王電的強項。 車王電 成立:1982年 董事長:蔡裕慶(圖) 資本額:9.64億元 2013年營業額:23.3億元2013年EPS:2.1元汽車智慧型產品:倒車影像安全系統、無線胎壓監測系統、夜視攝影機、環視攝影系統等 | ||||||
| ||||||
每個人都定目標,但只有少數人可以達陣。管理學者說,信念加執行力是最關鍵因素。 信念來自破釜沉舟、打死不退的堅持,而執行力的訣竅,就在聚焦你眼前的第一個小目標。 撰文‧施禔盈、許瓊文 富邦人壽剛晉陞為處經理的七年級生龔則銘,別人用平均十年時間才坐上的大位,他卻硬是縮短為三年。瓦城泰國料理店經理廖慧雯,不僅比同梯提前掌管一家店,所帶領的竹北店,業績更是集團內獨立店的第一名。 在年輕人苦於無法突破二十二K困境時,龔則銘、廖慧雯卻未被環境打敗,在荒漠中走出一條自己的路。 龔則銘因為外在的沉重房貸負擔,讓他沒有退路,只能勇往直前;廖慧雯則是在內心對自己許下承諾,若要成功只能全力以赴。信念有了,就是嚴格執行,不斷從行動中學習。 嚴格說來,他們在職場上的「作為」並沒有高深的學問,聚焦、設定具體目標、再用可怕的執行力堆砌能量,簡單三件事做到極致,就會成為卓越有成就的人! 第1件事 聚焦 及早校準鑽入「巷子內」 「聚焦,就會勝出。」聯強國際集團總裁兼執行長杜書伍提到,現在的年輕人是有史以來最聰明的一代,因為從小就成長在資訊充沛的環境下,但蜜糖裡卻藏著毒丸,蜜糖是豐沛的資訊,毒丸則是無法聚焦必嘗的苦果。「當資訊不斷進來,讓人應接不暇時,難免產生消化不良的問題。所以必須要學會聚焦,只接收『能力』範圍內的有效資訊,行有餘力,才去接收自己『關切』的資訊。」其實每個人的時間和精力都有限,如果把自己分散得太廣,力量就會變得稀薄,所以汲取資訊必須聚焦,在職場上打拚也是應該只做該做的事。龔則銘在大學未畢業前,就已經清楚「業務」是唯一的路,因為還在學,只有兩個業別可選,一個是保險,一個是直銷,但直銷需要花錢,因此只剩下一個選擇:保險。他說,沒退路,成了最好的道路。是的,他從此深耕保險業的一切,不做他想,提早鑽入「巷子內」,熟門熟路的結果,當然成績斐然。 杜書伍回憶大學時代,他曾在補習班任教,因為相當受學生歡迎,退伍後補習班開了高價要他回去兼職,當時他的正職工作月薪七千元,已屬高薪一族,但補習班開出的兼職收入更迷人,每個月四千五百元且免稅。 對於杜書伍而言,到補習班兼職CP值極高,但他選擇不去,「就算領十年,也是每月四千五百元。但如果我全心投入本業,薪水一定會一直向上滾動。」「遇到好康,不要做出反射性決定,往前眺望、多想幾步,永遠思考最大效益,就清楚了。」這是「捨」與「聚焦」後才有的「得」。 世紀奧美公關創辦人丁菱娟,回想創業初期,因為聚焦做科技業公關,市場質疑聲不斷,「很多人都說我三個月後會倒,但我相信聚焦的力量」,之後國際大廠像微軟、戴爾進來台灣找公關公司做協助,馬上有人指路。丁菱娟認為,定位清楚,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就會想辦法顧好這個籃子,反而容易闖出一片天。 但若不清楚自己的能力範圍怎麼辦?杜書伍認為,把眼前的事情做好最重要。「你所站的位置,代表你的資源及長處所在。一鳥在手勝過百鳥在林,考上哪個學校、進到哪家公司,不斷校準就對了,到最後你一定會找到核心價值。」杜書伍給了明確的建議。 第2件事 設定目標 力量就出來了 激勵大師金格拉曾提出改變人生的六句名言,其中一句是:「當你把目標設定完備,你已經在成功的路上了!」二十七歲年收入即達五百萬元的龔則銘,就是一位擅長設定目標而且一定達標的業務大將,他曾設定退伍後一個月要晉陞為主任;當升上經理時,又設定兩年後要升任處經理。 廖慧雯則是凡事設定目標,並且把目標化為一張張計畫表的高手。以業績目標來說,她會把長期目標切割成數個中期目標,再更精準地化成短期目標,當每天的目標都訂好了,就是想辦法達標。萬一有一天業績目標未達成,馬上可以隔日補救。相對來說,如果沒有精準切割到每一天的目標數字,又怎麼會如此快速見到不足而盡速追趕呢? 從台灣麥當勞總裁離開後,轉任頂新集團餐飲事業群副總裁的李明元,目標設定則是以同心圓出發,想辦法拓展圓的半徑範圍。「我記得在麥當勞門市店工作三年後,被公司調到後勤,擔任訓練督導,與我同期的人,有人升上店長,從外界看,我的陞遷略遜一籌;其實我並沒有偏離目標,屬於我的圓持續擴大。」目標設定了,力量就出來了,為了持續讓這個圓開展,所以接任麥當勞執行長之前,李明元甚至主動爭取擔任公司採購副總,最後這個圓如願紮實展開。 從目標設定回溯到現在 有朝一日目標 有朝一日我想做哪一件事? 5年目標 根據我的有朝一日目標,未來5年我能做哪一件事? 1年目標 根據我的5年目標,今年我能做哪一件事? 月目標 根據我的1年目標,這個月我能做哪一件事? 周目標 根據我的月目標,這個星期我能做哪一件事? 日目標 根據我的周目標,今天我能做哪一件事? 現在 根據我的日目標,現在我能做哪一件事? 說明:將來的目的和現在的第一要務連結。 資料來源:《聚焦第一張骨牌》 第3件事 不挑不躲 用快三倍的執行力超車 丁菱娟的職場之路,從最不起眼的「業務助理」出發,雖然,這不是她的第一選項,但中文系畢業可選擇性有限。不過,同樣是業務助理,丁菱娟卻展現出截然不同的格局,每次公司業務要外出拜訪客戶,丁菱娟都會央求前輩帶她出去,並表示願意幫忙做記錄。 之後,企畫部出現職缺,丁菱娟因為表現優異且口碑好,直接被推薦進入該部門,「進入職場,不見得一開始可以做自己最喜歡的工作,但凡事做到至少讓自己滿意為止,那臨門一腳就會出現,把你踢進『想要』的職位。所以二十二K有什麼關係,重點是你打算多快脫離二十二K。」杜書伍也強調,要在職場上脫穎而出,不是只有腦筋靈活就辦得到,還要加上「做事踏實」的條件,「凡是一步步踏穩,執行上不跳躍,像機器人一樣,沒有情緒地走過每個步驟;這樣,苦果裡的仙丹就會出來。」龔則銘打破富邦人壽的紀錄,以三年時間晉陞處經理,他付出的最大代價就是時間。天天八點半上班,三年下來沒有一天遲到或請假,日日工作十六個小時,無一例外,尤其聽話照做,如此超過一萬小時的投注,自然把他推向超凡。 但李明元要年輕人注意的是,最好的執行力,來自於實踐自我,「唯有不斷檢視自我的工作、生活、人生價值,找到喜歡、有興趣、可以自我實現的舞台,才能用執行力超越KPI(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s,關鍵績效指標)。」「所以每個人都要想辦法把『渴望』驅動出來。」丁菱娟強調。「渴望」象徵「一定要」的決心,擁有決心,內心就會變得強大,就像廖慧雯大學畢業後與工讀生一起從最基層的端盤子開始,雖然起步晚,但她有「渴望」做驅動,渴望穿回套裝、渴望晉陞管理職,所以用快三倍的執行力超車,照樣成為職場上的搶手貨。 聯強國際總裁兼執行長 杜書伍你所站的位置,代表你的資源及長處所在。一鳥在手勝過百鳥在林,不斷校準就能找到核心價值。 頂新餐飲事業群副總裁 李明元最好的執行力,來自於實踐自我。當找到自我實現的舞台,才能用執行力超越KPI。 世紀奧美公關創辦人 丁菱娟進入職場,凡事做到至少讓自己滿意為止,臨門一腳就會出現,把你踢進「想要」的職位。 |
本文作者:苑晶 (神奇的兔子)
本文來源:i黑馬
不管經濟形勢多麼惡劣,有些企業就是不曾在世界500強公司名錄裡消失過。
星巴克、麥當勞、肯德基等等,這些企業憑藉其標準化流程和快速擴張模式在這個時代屹立不倒。
中國7萬家茶業企業,卻沒有一家上市公司。這其中的原因是什麼?是值得中國茶企深思的。
從2000年開始,茶葉行業保持每年25%的增長率,這個數字超過了GDP的三倍,新的商業巨頭是否會從這個行業誕生值得期待。
定一純茶是一家茶葉生產、銷售企業,董事長陳力陽曆經茶葉電商的洗禮、線下實體店的考驗,只做到這還是遠遠不夠的。他的茶園認養模式或許能在千篇一律的茶葉營銷模式中突出重圍取得優勢。
雷軍說,為找一個人,打過九十幾個電話。
「我覺得未來手機一定是軟件、硬件、互聯網相結合的,就是我們認為的「鐵人三項」,如果我能把微軟、Google、摩托羅拉合併的話,這個公司應該相當厲害。假如我能找這三個公司最頂尖的人辦一個新的公司,我覺得會有很大的機會。當我有了這樣的方向以後,開始一個個打電話去找。很多創業者總是抱怨說找不到人,其實抱怨找不到人的創業者是因為在找人上花的時間是不夠的,找人是天底下最難的事情。」
小米管理扁平化,七個創始人外別人都沒有職位,各自管一攤子事,不需要你考慮太多雜事和雜念,沒有什麼團隊利益,一心在事情上。
當然一個牛逼的partnership也絕不是僅憑個幾之力,絕不會僅靠容忍和退讓打造。可以想像雷軍當初為了這個合夥人的組合見了多少人,談了多少次,糾結了多少回。
反觀邏輯思維,羅申分手既是羅振宇的遺憾,也是申音的損失,都還沒那個智慧,至於分手原因,估計要各打五十大板。這是一個小例子,背後的潛台詞是,是否在這個年代,願意去用合夥人團隊創業?如何選擇和放棄合夥人的獲選人?一旦選著之後有沒有這個智慧去運營這個合夥人關係?
王川在中歐創業營課堂上說他們小米合夥人真的是合夥做生意,不是誰給誰打工,各自管一攤事兒,沒什麼交集,財務也是誰簽字都行,他要花一千萬,電話給雷軍打個招呼就行。
我其實不以為然,覺得王川甚是有點不厚道,這個哥們是講了初一,沒講十五。什麼意思呢?我想王川講的都是真的,但是講的一定不是全部。他給你看了半扇屁股,可能是最漂亮的那半扇屁股,要命的是關鍵的其它部分沒跟你講。對一個事物的理解中,不求甚解和不明覺厲都是災難性的狀況,還不如根本沒聽到過
那麼王川沒有講出來的是什麼?「他們合夥人怎麼溝通的?怎麼做到心同一念,瞬間默契的?這是秘密中的秘密。他們是如何讓每個人的設問、求解半徑足夠大,然後可以彼此覆蓋並達到信息同步的?我很好奇,非常好奇。
近來我常常講:人類正在走向思維透明化,同時我們很清醒:思維透明化是一個極限狀態,類似速度趨於光速。還有漫長的時間,我們還是無法做到思維透明化的,從wikepeida衰落,quora崛起,我們不難斷定信息產生的速度已經開始大於存儲的速度的時代里程點已經到來,在此前提下,永恆不變的信任是不存在的,唯一的解決方案就是打破默認的藩籬,用追問去求解,用問題去迫使思維透明化。
王川講到了一千萬的場景,其實商業史上最精彩的一千萬的故事,一定是魯賓斯坦和喬布斯的那個一千萬美元支票的故事:
「在和東芝公司開完例會之後,工程師們提到,他們正在實驗室研發一項新產品,到6月可以完成。那是一個1.8英吋見方的硬盤(大約是1美元硬幣的大小),帶有5G的內存(大約能存放1000首歌曲),但他們不知道可以用它來做什麼。當東芝的工程師把這個小硬盤展示給魯賓斯坦時,他立刻就想到了該怎麼利用它。把1000首歌裝進口袋!這主意太棒了!但他當時不動聲色。喬布斯當時也在日本,他正在東京的Macworld大會上作主旨演講。他們當晚就在喬布斯下榻的大倉酒店見面。魯賓斯坦告訴他:「我知道現在該怎麼做了,我只需要一張1000萬美元的支票。」喬布斯馬上就批准了。後來魯賓斯坦開始和東芝談判,希望買下所有小硬盤的專有權,然後,他便開始物色可以領導開發團隊的人選。
魯賓斯坦和喬布斯應該算作合夥人關係吧?如果算,那麼這張一千萬美元背後的故事,可以涵蓋我之前囉嗦的所有關於如何打造牛逼合夥人關係的內容:目標的一致性,溝通的密集度,鼓勵延展性思維,崗位決策優先,問題比答案重要...最後一句話:所有這些,運用之妙存乎一心。心在什麼都在,心不在,都是扯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