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抗戰第一勝仗--台兒莊之戰

抗戰第一勝仗--台兒莊之戰


  幾年前就在日本福島地震後不久,我製作了一條短片並上載到YOUTUBE,那是拿七十年代末劉家昌撰寫的《中華民國頌》,結合1986年大陸拍攝的《血戰台兒莊》片段而成的。先說那首歌,當然寫得十分好,據說是一齣名為《揹國旗的人們》的電影主題曲。後來它改了一個字,成為《中華民族》(香港歌手張明敏即曾錄唱),因而順利進入大陸巿場。對此有人批評是滑頭而欠原則,我個人倒覺得無所謂,反正人世間的紛爭已經夠煩多了,難得如此簡單利落便擺平兩方,大家各得其所。

  至於《血戰台兒莊》,這應是中共建國以來拍得最好的一套以抗日戰爭為題材的電影了。按照中共一向以來的宣傳教育,皆不承認國軍在抗日戰場上的貢獻。一切功勞,全歸於共產黨領導下的八路軍游擊隊;至於國民黨這幫「蔣匪」,他們是「只反共,不抗日」的。這就是標準的官方口徑。《血戰台兒莊》是第一齣承認國軍抗日歷史的作品,意義非凡。當日掌管中共意識型態,並為電影拍板開綠燈的官員,就是今天黨國領導人習總的尊翁--習仲勛(1913-2002)了。據說蔣經國(1910-1988)與一眾國民黨要員看過電影的拷貝後,也受到感動,並作出了相當的回應,開放老兵回鄉探親。

 

《血戰台兒莊》的幾個片段

1. 張自忠馳援臨沂

  據說電影原初的腹稿,是以張自忠(字藎忱,1891-1940)為核心的。後來雖然改變了計劃,但他在電影的前半段還是佔了相當重的戲份。當時日軍的策略是南北夾擊,最後於徐州會師,完成對國軍第五戰區主力的圍殲。張自忠任第59軍軍長,1938年3月奉命率軍馳援山東臨沂。其部作戰英勇,以攻代守,強渡沂水,拊敵後背,成功擊潰北線日軍的坂垣師團(第5師團),阻斷其與南線磯谷師團(第10師團)會師計劃,為稍後台兒莊之捷創造有利形勢。

  當時臨沂的守將,是跟張自忠有嚴重宿怨的龐炳勛。事緣二人俱出身於西北軍,是馮玉祥的部下。1930年中原大戰期間,龐受了張學良的賄賂而陣前倒戈,還襲擊張自忠的部隊,張身負重傷,險死其槍下。這次張自忠面對國艱當頭,山河破碎,為公忘私,
毅然不計舊嫌,體現了可貴的情操


       「哼!以攻代守,完啦,全完啦。」                 「龐大哥」「藎忱老弟」


   電影對張自忠的藝術形象塑造十分成功,既英偉帥氣,又冷靜威嚴,可謂一個近乎圓美的男性形象。相比起台灣拍攝的《英烈千秋》,由柯俊雄飾演的張自忠,便顯然有點遜色了。


                           可惜不知其真實姓名


2. 王銘章死守滕縣

  王銘章(1893~1938),川軍第122師師長。1938年初奉命戍守山東滕縣,以極窳陋裝備,不滿三千之眾,面對數萬之敵,堅守五晝夜。雖殺身成仁,全師上下全體殉國,然而亦替魯南國軍爭取極寶貴預備時間,為台兒莊大捷奠定基礎。

   飾演王師長的演員名叫翟俊杰,他同時亦是電影的副導演。最後的那一幕,其實是經過藝術加工。根據史實,王銘章師長早在城破前已中彈殉國,並不存在戲中於日軍面前抽煙、吞槍自殺等場景。但平情而論,這些細節加工是可以接受的,而且十分成功,大大增強了張力,客觀效果相當感人。



3. 李宗仁、孫連仲與池峰城

   李宗仁(1891-1969)是第五戰區的總司令,負責策劃整場會戰,屬於靈魂人物。加上他晚年由美返國,跟中共關係十分正面,因而電影中對他的角色,亦給予了充分的評價。孫連仲(1893-1990)是西北系將領,第二集團軍司令,負責台兒莊戰場的正場防衛,功勳卓著。池峰城(1903-1955)是孫的手下,國軍第31師師長,跟日軍在台兒莊血拼,電影的後半部就以他的戲份最重了(由江化霖飾演)。


     這個究竟是真身,還是演員?          演員名叫邵宏來。看久了,你會覺得他比李宗仁更像李宗仁

 
「傳我的命令,當兵的打光,軍官們填進去;大家都填光,老子就來填」


   「孫老總,我求求你,讓我們撤到運河南岸喘口氣吧」     「甚麼!你想撤退,那就提腦袋來見我,我提腦袋見李長官」


4. 國軍戰士的無名英雄




「你們營還剩下多少人?」「報告長官,都在這兒了。」

  最後略述幾位國軍英雄將領最後的結局。張自忠於1940年5月的隨棗會戰中英勇殉國,可謂救仁得仁,他同時成為同盟國在二次大戰戰場犧牲最高階別的將領(集團軍總司令)。龐炳勳是位典型的不倒翁式軍頭,臨沂戰役後,晉升為第24集團軍總司令,可惜被派往艱苦的河北、山西敵後,1943年中條山戰役兵敗被俘,並投降了汪偽,但他同時又充當國府的中介線眼,因此抗戰勝利後,國民政府沒有以漢奸罪名把他治罪。民國38年他到了台灣,跟老長官孫連仲一起開餐館,最後活到八十多歲才壽終正寢。至於孫連仲便更加長壽了,1990年才在台北逝世,享年九十有八,可說是善有善報了。下場最悲慘的是池峰城,1949年初在北平隨傅作義「起義」,結果卻逃不過鎮反,以「歷史遺留問題」受到審查,最後還病死獄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643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