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談分賬比例爭鬥(二字雜談) 郭曉平

http://xueqiu.com/1531393579/22474152
網上傳出分賬比例提高時,我在去北海的路上。忙了幾天,沉下心來寫篇短文記錄。

影院不可放的2%

兩個點,上游上嘴唇下嘴唇一碰就出來了。兩個點對於影院是一個什麼概念?

 大家都知道,分賬前兩大項之處:5%的專資,大於3.3%的營業稅(姑且按3.3算),用於分賬的是票房的91.7%;按照2011年的行情,上游43%,院線影院57%;實際算下來就是:上游39.43%,院線影院52.27%;

調整後上游45%,院線影院55%。實際上游:41.265%,院線影院50.435%;上游多收入1.835%個點。

 五大發行方提高比例通知(以下簡稱「通知」)還建議此2點從影院方面想辦法,這點需要分三類來說。

第一類:院線和影院一家

以萬達、星美、金逸、大地為主。

這兩個點羊毛出在羊身上,影院和院線一家。

2011年金逸放映業務毛利9.65%,少這1.835個點,就是7.815%,低於上交國家的 8.3% 零點五個點;純為國家做貢獻。

第二類:以加盟為主的院線

以上海聯合、南方新幹線、新影聯為主。

有通知,有建議,兩個點可以從影院要。有自投影院,損失是有的,但不至於那麼大。

第三類:全產業鏈的影院投資公司

以華誼、博納等公司為主。

左手出,右手進。進大於出,小團隊利益服從集體利益。

第四類:其他民營影院

其他民營影院,兩個點自己承擔。票房好的,壓力可以推給院線,院線代表發言;票房不好的,自己無話語權。

可預測結局

趨勢一:分賬比例提升不可逆;

去年張偉平鬧的時候,筆者曾預測今年會按這個比例走。

事實來的晚了一些,但最終還是會走到這一步,分賬比例的提高是不可逆轉的。原因如下:

1.行業內容為王,上遊說了算;

2.影院是盤散沙,院線各懷鬼胎;大院線在努力做全產業,小院線還有上游示好,帳是可以算清楚的。

趨勢二:票價上揚

2個點的壓力來了,緩解壓力的唯一途徑,提昇平均票價,轉嫁壓力。

影院是服務周邊固定人群的,提高2個點票價,不會造成觀眾的減少(事實將會證明)。

趨勢三:國產中小影片生存空間縮小

分賬比例上調,脅迫影院必須追求更高利潤,情面和利潤面前,更容易選擇利潤。

總結:

 提升分賬比例,對於整體市場是利好的。優勝劣汰,先從淘汰劣片開始。願這兩個點,成為攪活市場競爭力的一隻鯰魚。在野蠻調控中尋找平衡,促進行業的相互瞭解,這是主要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0002

一些關於投資美國房地產股的雜談 kenlix

http://xueqiu.com/7022988685/22569510
經歷了中概股暴漲暴跌的2011年,2012年的中概還是不甚給力。今年投資的亮點是一些美國地產股,從年初到現在不少地產股已經翻倍了,XHB(ETF)標準普爾住宅開發商指數(其實不單有開發商)上升了54%,而我的回報率也照例跑輸正股,只有不到40%(已經比今年投的中概好很多)。主要還是因為經常做高買低賣的事,經常換股,更為重要的原因應該是沒有仔細研究每隻股票,當低吸的機會來時,只是隨便買一些沒有仔細研究的公司。

美國的房地產市場已經開始復甦,這基本上是這邊的共識(是不是已經反映在股價裡?值得探討)。但是對於今年已經漲了很多的地產股,目前市場有較大的分歧,不過分歧往往說明有機會。雪球上討論美國建築地產業的人好像不是很多,下面是最近整理了一些資料,沒有很深入,希望拋磚引玉。

先說說宏觀,美國地產股直接相關的經濟數據還是比較透明的。

1.1新屋開建量(Housing Starts)

房地產商要賺錢首先得建房,新屋的開建到完成需要一年,發展商們預計市場轉暖才會建更多的屋,這個是一個領先經濟指標,指標的上升早於經濟GDP指標的上升。當然發展商的整體預期不一定準確,否則07年也不會出現大規模發展商陷入麻煩,當然發展商的整體平均預期應該是比一般人的預期更準確。這個指標要看趨勢,不能只看一兩個月。數據在每月16號早上8:30AM東部時間公佈,通常華爾街日報會頭條報導,Imeigu也有跟進。第一手資料來自美國統計局,http://www.census.gov/#。我很喜歡的一個網站。
查看原圖查看原圖可以看到ETF指數(XHB)和新屋開建量兩個數據還是比較相關的,在09年初房建指數見底後,XHB開始回升,當然大市也在那個時候開始回升,而XHB真正炮贏大市是2012年初開始的事,那是Starts數據第二次顯著上升的時候,第一次是09年末10年初。不得不說的是,在10年4月starts數據連續上漲,但是4月經濟數據卻是不佳,可見作為領先指標,也不一定永遠準確,大市包括了XHB都下跌。伯南克於是在10年底發動了QE2,不少朋友應該很記得10年11月份之後那段時間中概股的狂飆… 所以說呢,新屋指數還是要看趨勢,一段時間的表現,畢竟發展商們也會集體頭腦發熱,踏入2012年來應該說starts是平穩小幅上升了,而聯屬的財政和貨幣政策也會影響發展商的預期,最近8、9月份對QE3的預期刺激了Starts的飆升, 10月是894,000 (這個是seasonally adjusted的年數據)。

查看原圖
歷史的平均開建數量是一年1500k左右,目前的數據是平均的60%。美國的人口增長很穩定,幾乎是一條直線,買也好租也好,這些需求遲早是要補的。894k這個數據是相當於以前幾次經濟危機的最低水平,這次危機對房地產業衝擊之大可以說是前所未有的。這個跟之前15年房地產市場的超級繁榮期很有關係,出來混,是要還的,那個行業都一樣。 當然現在的股價對於目前的恢復水平來說,是有點超買了,但是中長期應該還有增長空間,因為目前行業實在還是在低位。

1.2 新屋銷售 New Homes Sales

建了房子以後,要賣出去才能賺錢,反映發展商盈利情況最直接的數據是新屋銷售數據。當然,這裡有一點差異,在美國很多情況屋是還沒有開始起或者還沒有起好就已經簽合約「賣」了,這個簽約的數量就是New Homes Sales的數據,而發展商的銷售確認一般是在交房以後,所以New Homes Sales對報表上的Revenue來說也算是個領先指標。很奇怪,這個美國統計局的新屋銷售數據是只包含獨立屋(Single Family House/獨棟別墅), 就是巴菲特說如果可以,會大舉購買來出租的那個。事實上今年以來有些PE就是這麼幹的,黑石就募集了超過1billion準備在佛羅里達買15000間屋出租,把一個城市的房都買下來。歷史上出售的房屋,有約70%左右的住宅是獨立屋,剩下的30%叫multi-family home, 就是連排別墅和公寓。新屋銷售前一個月的數據在每月的25號發佈。

查看原圖
美國的房市包括新房和二手房,只有新房銷售直接影響地產股的業績。歷史上美國的新房銷售通常佔全部房屋銷售的15~25%,剩下的75%~85%是Existing Homes Sales,就是二手房銷售。2012年10月的新獨立屋銷售是368,000個unit ,  二手獨立屋銷售則有4.14million個Unit, 所以新房銷售只佔8.6%,屬於歷史的低水平,這是因為由於有大量的Foreclosure(法拍房,房主換不起房貸的房)拖低了二手房價,有些地方二手房價一度比建築成本還便宜。 ( By the way, 全美大概有不到2million個經紀人,所以平均來說,每人一個月應該要賣3套房子,巴菲特最近也說要買經紀人公司的股票,光買房地產股還不是全面capture這個機會,他老人家要將二手房買賣的機會也抓住!)。二手房的銷售數據叫Existing Homes Sales, 來自http://www.realtor.org,就是美國房地產經紀人協會,也是25號公佈。

每月的新屋銷售歷史上的平均水平是666k,巧合的是現在368k也是平均的58%。

查看原圖
(New Home Sales和housing starts不能直接比較,怎麼建那麼多賣那麼少呢,因為starts除了built for sale,還包含了built for rent, owner built 等其他數據, built for sale的single family可以與new homes sales 比較。)過去兩年兩個數字是吻合的,就是說目前美國的發展商還是比較謹慎,都是能賣多少建多少,所以兩個數字都是歷史平均水平的60%左右。

1.3 HomePrice Index (很明顯受QE影響)

當然除了數量,價格也會影響公司業績。房價的指數有很多,最出名的是美國聯邦住房金融局FHFA 的房價指數和標準普爾的Case-Shiller Home PriceIndices。前者給出的是房價變化的%,而後者是20個主要城市的房價。從FHFA的數據看來,房價在2012年初,已經整體來說止跌了。而從S&P的指數可以看出房價仍然處於低位。看看時間,兩次止跌回升QE的作用還是非常明顯。

查看原圖查看原圖
這裡說的宏觀數據是直接與房地產股相關的數據,是一些比較表面的數據,影響房市的還是整體經濟,貨幣政策財政政策,利率和失業率之類。看這些宏觀數據主要是讓自己心裡有底,安全邊際的問題,至少房地產市場現在是沒什麼泡沫,復甦中,而且將會是個較長的過程。房地產股呢,升了不少,對於目前的復甦情況來說是有點高,短期應該有風險,至少有獲利回吐的風險,但中長期機會比較明顯,我的思路基本上是在回調的時候選股入貨。另外,房地產股上游的建築材料公司,下游的經紀公司,有時間的時候也會看看。

接下來,看看個股:

查看原圖
很多年沒看中國地產股,拿了萬科來參照一下,才發現我國的的房地產業有多牛,萬科一家的銷售相當於13家上市homebuilder排名前11家的銷售之和,光是萬科的市值和銷售就已經超過美國最大的兩個上市公司市值和銷售之和,招寶萬金加起來就已經相當於整個美股地產上市公司的市值。這裡說的美國房地產公司或者說發展商叫HomeBuilder,沒有包括商業地產、賭場酒店之類的,但比起中國在上海、深圳和香港上市的那超過一百間的上市公司,數量上實在是少得可憐。當然有一些很大的美國地產公司如IrvineCompany和Donald Trump們沒有上市沒有在這裡。但這從側面還是反映了很多事情,中國地少人多,高速的城鎮化,高速的經濟發展,相對缺乏理性的市場,在短短十多年間造就了這一批上市公司,他們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比美國的同伴們明顯顯著…

說說這個表,標題黃色的都是我自己算的,可能會有錯,那些不是我算的,可能也有錯,這些數字主要來自Yahoo Finance和Google Finance。Forwarding PE,很多地方的結果不同,所以我拿了最後一Q的EPS年化後得出了個Last Q PE,結果看起來是相當合理,歡迎指正。從本年升幅可以看出,年初真是隨便買一隻並且持有,都會有不錯的收益。表中,還有了股價和銷售跟05年的巔峰時候相比的情況,銷售只有當年的1/3,跟宏觀的新屋銷售的數據還是相當吻合的。

這個只是一個橫向比較的表,主要是選股的screening,要具體買,還得認真看看個股。

$Lennar(LEN)$,比較穩健的一家公司,房子賣得便宜,負債率較低。因為他是市值最大的公司,曾經持有一段時間。但是看PB,PE和毛利,應該算是漲得差不多了。而且這公司高層老拋售股票,不知道是怎麼回事…當時我也因此拋早了。

$帕爾迪(PHM)$,今年錯過的一隻大牛,負債率低,最近兩個季度才開始扭虧為盈,因此漲幅較大。PB有點高,不過淨利毛利健康。扭虧股經常有大機會,就像是接近strike price的option。

$D.R霍頓(DHI)$,原來的龍頭公司,跟LEN類似,但負債率更低,感覺比LEN更有投資價值,但是股價表現一般,讓我想起了搜狐。

$托爾兄弟(TOL)$,那麼多公司之中,唯一一間專注於LuxuryHomes的開發商。表現不溫不火,剛剛公佈了業績,還算不錯,據說來看房的客戶的轉化率達到歷史最高,但是看房的人還是處於歷史低水平。銷售超過了分析師的預期13%,其實這裡說明了上游建築公司可能有機會,因為美國很多時候是sign了contract算backlog,然後等房子建好了才算銷售,所以他們也加快了建房子的速度,加快了買材料。

$NVR(NVR)$,牛公司,經歷危機但從未虧損,因為跌得不多,所以今年也漲得不多。負債率幾乎為零!有時間一定會認真研究一下他們是怎麼做到的。

$貝哲房屋(BZH)$, 很有趣的一個公司,也算是個outliner,同行們都躊躇滿志要東山再起的時候,還深陷泥潭,可以看看到底它為什麼會那麼倒霉。淨利率,那麼低,應該是因為有impairment和負債太高。估計要到復甦比較後期,房價和volume都上的時候才有翻身的機會,不過PB還好,只有1.34,如果是認真做了減值,那麼還是值得看看的。

$Standard Pacific(SPF)$, 一直被幾家投行看好,股價有點高。持有過一段時間,經歷了一次negativeearning surprise,買股票還是要做中場線,賭earning surprise划不來是我的感覺。

$KB家居(KBH)$,原來的大公司之一,虎落平陽,在扭虧邊緣掙扎,但是負債率升得快,似乎是想用比較激進的佔率抓住機遇。

$霍夫納尼安企業(HOV)$, 最近follow得比較多的公司,資不抵債,因為之前已經處於瀕死的狀態,今年有走出來的希望,股價年度表現最好,目前處於扭虧邊緣,最最近一個季度表現不錯,如果可以持續的話,目前的價格還是有投資價值的,財報很快就會出來,可以關注一下。

$RYL$,$MDC$和$MTH$,有時間再看了。

$萬科A(SZ000002)$,在萬科的數據面前,所有的美國同行都是浮云,PB,PE, PS, 尤其是毛利都很好。中國還真是房地產公司的土壤,宏觀調控了那麼久,毛利還是高(即使在05年,美國公司的毛利也沒有那麼高,不知道會計方法不同影響大不大),然後資產負債表裡面還有一個美國同行幾乎沒有預收款項,佔負債52%,難怪都不用向銀行借錢了。這個可能不一定能全歸因於政策國情,也許是萬科的樓盤確實比較緊俏,沒有研究就不猜測了。如果萬科在美國,那就是買萬科無疑了。還有就是72%的存貨有一點點高,有時間的話想做個壓力測試,看他有多大的降價空間。另外這邊的公司一般都會定期派股息,不知道萬科這方面怎樣。當然事實是這邊房價處於歷史低位,國內處於歷史高位。這邊的新房銷售只佔所有銷售的8.6%,國內不知道怎麼樣,但應該高很多,至於存量的數據不得而知。

本人地產股大概空倉了一週,今天大跌進了一些HOV, PHM和DHI,等待財政懸崖的問題解決。美國房地產業對於中國投資者來說還是陌生的,雖然是相對容易理解的傳統行業,但是投資還是要慎重,如果給我在做一次,我可能就會只買ETF。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0614

內房雜談 山頂洞人投資手記

http://sddr2010.blogspot.hk/2012/12/blog-post.html
較忙,沒整理出系統一點的思路,把近日個人零星的對內房股的一些想法匯聚起來,作為2012年個人收結式的小雜文。

內房股的股價是否已見頂,不取決於個別「類insider」有沒有減持,在乎可見未來內地房市的環境演變、投資市場的氛圍和個別企業內部的運營狀況,以及,估值。

華平減持了綠城,綠城股價至今仍上升了近三成。最了解中海宏洋的高管大幅減持了自家股份,但個多月下來,股價歷經短期回調後又再比其高管減持時上漲了一成多。而融創,今天則又見新高……

近三四年,我絕非單邊看好國內房地產市場的觀察者,相反,尤其在2009年至2010年底,相當審慎。

國內房市不光是一個經濟議題,許多純粹根植於經濟因素方面的預估都值得保留和斟酌。

對較長遠的未來,目前個人較同意的是,中國將要逐步面對人口紅利消退、人口持續老化的問題,城鎮化進程走得差不多了的時候,到時房屋銷售量多半難復近幾年的壯旺,房價到時也難以——也許是長年不會——復現過去約十年的上升速率,除非有當政者發瘋又狂印鈔票,某個階段比對高峰值出現相當幅度的下調也是大概率。然而,可能到時,前年去年今年全國數以萬計的開發商(據說登記的有逾五萬家,但因不少屬一家控股而衍生多家子公司,因此或達萬餘家),恐怕會縮量至僅餘三分之一、五分之一……也就是說,數年後,尤其是五六年後,可能「餅」沒那麼大了,但分餅者的數量也會顯著縮減……況且,大家都知道國內目前實施的「一孩政策」,本屬畸型,是時代一時的「產物」、權宜之策,不利一個社會的長遠健康發展。到當權者權衡諸種利弊,覺得該轉彎時,總會轉彎。如此,即便到時房市出現明顯的低迷情況,也極可能有劇戲性的政策性轉變,吸納可能過剩的房屋或逆抗下調的房價——當然,這也僅是一個可能,大家都是摸着石頭過河。

有許多因素在互相牴觸。一線城市仍有不少外來居民湧進去工作和定居,十來二十個人口近千萬逾千萬的超大型城市已經或正在成型,相當數量的三四線城市也許出現現售和在建房屋嚴重過量的問題,而中央最近又提出半新不舊的「城鎮化」口號,或稍利部分過量房屋的消化,但打擊貪腐工程如箭在弦,官員財產申報機制的或然確立或會引發或大或小的二手房拋售潮,而頗富爭議的所謂房產稅或空置稅的徵收,又欲不做又不行,欲行又不敢大做……

最近逐步形成一種聲音、一種判斷,一些一線城市的需求在不太遠的可見未來得以持續,房價難以下調,乃至仍能溫和上升,縱使已經相當昂貴,但部分缺乏產業支撐、規畫和配套的三四線城市和非居住型城市或出現崩盤的現象……

所謂房市的調控,「兇」了好幾年了,有人可能根本不在行,可能不是真心真意,可能無力應對諸種盤根錯節的複雜敏感的利益問題,沒法打蛇打七寸,總讓人覺得尾大不掉,無法給市場一個清朗的容易預估前景的環境。

若完全根植於對國內未來長線房市的發展軌迹的預判來討論內房股的投資或投機價值,大概要腦交戰至髮白。不過國人(包括港人)對磚頭永遠迷戀,這一點讓人無法對地產股隨便棄如敝履。中國人始終過於務實而至今普遍缺乏真正的冒險和創造衝動,冒起的富豪大多地產出身。不離棄對地產股的選擇,某程度是吃咱們中國人的文化精神的這條「水」。況且在全球經濟震盪格局持續、國內經濟轉型未露曙色之際,許多行當的前景仍然乍明乍暗,而相當多的內房企業則是鎖定了未來一年至三年的大部分收入。

當下,個人的內房股選擇「清單」依然是潤置中海外龍湖綠城越秀中宏合景近一年表現得較被動和消極,似乎缺乏一種爆破性的開拓力,融創則是高風險高回報的博奕,世茂可能也是其中一個選擇,據說內部管理出現了較顯著的變化,而剛在上海買下所謂「地王」的方興現價可能存在相當大的折讓。民企中,論品牌美譽度、房屋建造水平,底氣最強的,個人毫無疑問選擇的是綠城龍湖。而提升至哲學層次,論內涵之豐厚,又非綠城莫屬。綠城,也許是從質量方面,產品罕有地真正達至國際頂級水平的中國品牌!我欣賞那些不光全着眼於錢,做事、產物盡善盡美的執着的人。最近綠城已逐步走向輕資產弱負債的道路,但願這家個人追蹤了七八年的內房企業能永遠遠離自身曾迸發的致命弱點。

近兩天又傳出國內住建部想搞點東西,有人猜測近月國內各地較高漲的房屋銷售和投地氣氛將惹發政府的又一次「積極干預」。若真,自然或會對普遍股價連漲多月近日才稍作歇息的內房股構成短線的陰影,然而在新政開局要穩定經濟之際,力度恐怕難以強猛,況且,許多內房成員已經逐步習慣了這種風尚,更早來臨和實施,在它們正好仍然不缺錢之際,可以較輕鬆地加以應對,反而減輕了殺傷力。

個人最近特別感興趣的是到底國內官員的財產申報機制將如何釐定和實施,這個政治議題的影響力可以大得超乎想像,也可能雷聲大雨點小,隔靴騷癢……實際上許多人大概根本並不在乎會否「亡黨」,而僅在乎或主要在乎會否亡己或失己之利……當下有幾個村鎮級以上的官員或其直系親屬手上沒幾套以上的房子?有幾個相關官員正在或曾經僅忠誠於「一」個妻子? ^-^ 這裏,若出現雷厲風行的「肅清」行動,對整個社會和經濟的「震爆力」絕對是氫彈級別……

訊息橫流,民智普開,然而,目下和可見未來是個奇怪的時代、畸型的時代、公義正義難以完全無條件地得以貫徹施行的時代。為甚麼我們近年難以或不適宜於執着於「價值投資」?因為個人的實利主義和資本主義挾帶的物質誘惑衝淡和嘲笑着所有的崇高的宗教式的正直理念,從而導引和干擾着許多政府的運行和所施行的政策,大環境和小環境充斥着難以預知和評估的巨量非理性變數,我們失去了或無法尋找超遠距離的望遠鏡,僅能戴着近視鏡,疲勞地閱讀着眼前隨時變幻着的「文字」……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2039

雜談 16/4/2013 - I left my heart in NYSE 名人堂

http://investhof.blogspot.hk/2013/04/1642013-i-left-my-heart-in-nyse.html
雜談 16/4/2013

這兩天我減持了約一成港股,然後增持一美國上市,以行業為主題的交易所買賣基金(Sector ETFs)。選的是房地產﹑金融和工業。

中午喝茶時,戰友問我,憑甚麼標準,來選這些ETFs。我說: 「我只是想ride美股的beta」。這樣說,不易明白﹑接受,但我也懶得去「作個故仔」。

其實自己的想法很簡單: 如果北韓開戰,大陸﹑韓國近在咫尺,實傷過美國。禽流感怒爆? 亞爺傷啲。大陸影子銀行爆炸? 一樣。中國改革結構失敗,進入低增長年代,一樣。

買內銀﹑內保? 我看不明。買內房﹑水泥,博中央因為經濟放慢,又對地方政府﹑樓市「隻眼開隻眼閉」。但新官上任一個月,立刻甘願當跛腳鴨,又好像不太合常理。買澳門股? 一信佛,不能買,二是利用反貪來鏟取異己,是例牌菜。一傳反貪,又插到嘔。

買國企指數股,行業變化﹑政治風向﹑個股因素都要懂,小弟大學主修歷史,也覺吃不消。主觀地認為,賠率又不見得是特別好,一抽高又雞咁腳配股給你嘆。勞而少功,贏粒糖,或輸廠,最討厭。如果單靠TA,自己寧願炒外幣﹑商品。隔幾個月就一次大龍鳳,順勢而行回報真的很和味。

既然無本事炒國策,我樂做「機會主義者」,捨難取易。炒股票又不是地盤札鐵,用死力無用。美股或是貴,但勝在無內傷,低風險。

如果還沒有美股交易戶口,可參照舊文「如何抄美股高手功課」,內有介紹如何開設美股戶口的資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610

井底望天講演錄——經濟雜談 井底望天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21090fd0102edma.html
看大家討論中國經濟下行及債務風險,以及美國QE和美元指數,很熱鬧。不過不要被有些說法給嚇壞了,都是基本情況沒有搞清楚就下結論了。
一、黃金
黃金的大幅下跌,其實就是在G4 一輪的QE之後,通脹預期並沒有出現。沒有通脹預期,會導致實體經濟沒有增加未來經濟活動的打算,因此實體經濟仍然在繼續2008年以來的去槓桿化進程。
二、美國經濟
(一)切入點
這個其實從消費者信用擴張情況,就看得出來效果如何。因為沒有消費者的信用擴張,就不可能有生產企業的投資擴張。
現在大家都非常關注的就業數據,尤其是美國的非農。但是,容易犯的錯誤之一,就是只關注量而不關注質。就是說,你削減的是10萬美元一年的工作崗位,新增的是2萬美元的就業崗位。這個就是歐洲所謂的制度改革思路,因為歐洲不少社會法律限制了企業的用工自由——不讓你辭退10 萬歐元的工人,請回2萬歐元的工人,導致體制僵化、成本高企。
在中國,這個叫做大學生失業與農民工短缺。那麼所說的發展方向,就是要創造出工資收入不斷提高的工作崗位,或者叫做產業轉型升級。
因為現代經濟是需求拉動經濟,你要有需求,就必須有消費。但是對整個社會來說,大家要消費,必須可以消費得起。這個消費得起,來源於你有足夠的收入來支持你的消費。
所謂足夠的收入,一個就是你的工資剔除了通脹因素之後,也是越來越高。
估計這個難度會比較大。舉一個身邊的例子。美國硅谷的軟件工程師應該算是工資比較高的,但是基本上大家的工資,在10年來,都沒有啥增長。其他的工種可想而知。
那麼另一個收入就是投資或者財產收入。簡單來說,就是吹房地產和股市的泡泡,然後讓大家從這個泡泡中間,拿錢出去花。
當然條件就是你必須在這個泡泡的場子裡面,才有機會。而美國不少的人,尤其是收入比較低的中產階級,是不在場內的。結果就是央行的QE,全部去了賭場——你把各種金融衍生品看做賭場的各類籌碼就明白了。大家就在賭場裡面不斷地交換籌碼,但並沒有對賭場外面的實體經濟產生任何正面意義。
(二)QE 與通脹
其實美聯儲現在的放水方式,只是把錢給了金融機構和對沖基金而已,所以他們的收入水平和消費水平都大幅提高,比如去年美國的法拉利和蘭博基尼的銷售,都創下歷史新高。
但是要我說,還不如把所有的學生貸款給買下來然後豁免掉,對經濟的刺激更大。不過這樣的做法,是有利於小白,也就是未來的精英而不是老人精英,所以肯定是經濟學家們要大力反對的了。
當初對QE 的爭論,就是反對一方怕通脹失控。後來沒有出現通脹,支持一方就說:你看,你2了吧!當然,也正因為沒出現通脹,那麼反對支持一方也說:那麼你QE 幹嘛?
三 中國經濟
看中國經濟,很多人都只看到中國經濟的一面,就是出口業。這個可以看成一個所謂兩頭在外的循環系統。一方面,就是提供能源的中東和非洲的同學、提供原材料的澳洲、加拿大、非洲和南美同學,另一方面,就是提供品牌和設備的日本、德國和美國同學,都在這個循環中受益。
那麼中國提供的主要就是人力資源,和自己的完整的產業鏈。
但是中國有另一個經濟的一面,很多人忘記,就是中國自己本身的大規模的基礎建設,也給世界經濟帶來了很多的需求。
如果看一下北京奧運會,你就看到許多的基礎設施是在以奧運會的成本方式來借花獻佛了,那麼很多中國的基礎設施建設,其實是靠出口的借花獻佛來完成了。
那麼這個借花,靠的是西方國家,尤其是美國和歐洲的消費者信用擴張,當然結果就是人家玩到2008 年,就把自己給玩爆了。
某種程度上,為了中國的經濟發展,就必須靠自己來玩這個。
比如說,三公消費,老百姓意見很大。但是三公不消費了,許多酒樓餐館意見就更大了。如果真可以搞政府機構精簡,消除鋪張浪費,那麼就可以如何把這些資源派發到老百姓手裡,來填補這個消費空缺。
當然最大的可能,還是公務員們,就只好去吃企業的酒宴來作為替代了。
所以大家看到城鎮化建設,為什麼吸引全世界的眼球,就是有這個巨大需求的原因在裡面。
如果將來中國有20 個城市,好像北京、上海、廣州和深圳,有100 個城市,好像現在的杭州和蘇州,有1000個城市,好像現在的福州和西安,那麼全世界的經濟體,都會笑得晚上睡覺睡不著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235

【投資雜談與思考:投資最重要的問題】 耐力投資

http://xueqiu.com/7096399426/26085655
有一本叫《投資最重要的事情》,很值得一讀。 當然,還有非常多的很有價值的書都需要讀。這裡,我將這個書名,改一下,作為這個帖子的題目:「投資最重要的問題」

以下的問題,是我們大部分人最常思考的問題,然而,很多時候卻沒有一個明確肯定的答案,或者根本沒有徹底想清楚,或者在不同的時間和環境下會給出不同的答案。。。在這裡重新整理一下,以作為自我檢查和重新思考的清單:

(這裡的問題主要還是面向股票市場的投資,其它渠道的投資問題沒有涉及到)這些問題,看起來很簡單,但我覺得卻是很重要的。

1. 什麼是投資?我為什麼要進行投資?(保值、增值、快速發財致富、養家餬口、養老、實現自我價值、。。。?)

2. 對我來說,可選的,或者最適合我的投資渠道有哪些?(實業、黃金、房地產、證券、外匯、。。。?)

3. 我為什麼要選擇做股票投資?(而不是其它投資渠道?)

4. 我適合參與股票市場嗎?為什麼股票市場大多數人都在賠錢而我認為我可以賺錢?我比別人的優勢在哪裡?(聰明、勤奮、好學、理性、保守、悟性高、運氣好,。。。?)

5. 我所理解的股票是什麼?(一份有形的真實權利?一種無形的交易商品?)

6. 我正在進行的是股權投資還是商品交易?為什麼?

7. 如果把股票當做一種權益來投資,我最終會得到什麼?如何體現?我需要具備什麼樣的知識和技能?

8. 如果把股票當做商品來交易,我能得到什麼?如何實現?我需要具備什麼樣的知識和技能?

9. 什麼是成長股?什麼是價值股?構成成長股和價值股核心要素是什麼?它們有什麼本質上的異同?

10.投資成長股需要瞭解哪些信息,具備哪些知識、掌握哪些技能?

11.投資價值股需要瞭解哪些信息,具備哪些知識、掌握哪些技能?

12.我投資的標的真的是成長股嗎?我所投資的標的真的是價值股嗎?為什麼?讓我確信的依據有哪些?這些依據是可以確認的事實,或者是根據事實所作出的推斷、還是我自己的直觀感覺和猜測?

13.除了知識、信息、技能之外,我的性格特徵適合哪種類型的投資或者交易?(我很容易衝動嗎? 我很理性嗎?我很有耐心嗎?我很固執嗎?我的想法很容易變化嗎?我很堅持原則嗎?。。。 )

14.在投資的過程中,我給自己設定了基本的原則和紀律嗎?這些原則和紀律是確定不變的還是經常調整變化的?我總是遵守我的原則和紀律嗎?或者我每次總是有藉口違反自己的原則?

說明:很多時候,人們會用「投機」這個詞來與「投資」做比較。其實,「投機」這個詞本來是一個中性詞,只要是不違反法律和道德的「投機」行為,尤其是股票市場上的「投機」行為,都不是壞事,它只是市場參與者所選擇的一種方式而已。但是,我們的傳統教育卻將「投機」這個詞賦予了太多的貶義或者負面含義,所以,我在這裡把它換成「交易」,看上去更中性一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1626

小兵4月雜談 - 投資的護城河 小兵旅行

http://xueqiu.com/6254918995/28625478
暫時離開這個問題,讓我們居高臨下,看一看實業和二級市場的投資。

實業和投資有很多共同點,都需要具備安全性,有價值,有滿意的回報率。

還可以列舉許多共同點,但我說一個差異。

身邊的千萬富翁,億萬富翁,或者我們知曉的更大的富豪們,有多少靠二級市場的投資致富的,有多少是靠實業致富的。答案應該不言自明。1萬個富人裡面,大概有9900個是靠實業致富的。靠股市致富的很少。

這就是我一直強調的一個觀點,股市是資產保值的一種手段,不是致富工具。

也許你會說,誰,誰,還有誰,通過股市發財了,但那是小眾。上證指數10年不漲,如果扣除手續費,在考慮追漲殺跌,也就是股市高位時入市的人多,而股市低位時,入市的人少,每輪牛市,都是1級市場像二級市場拋售的過程。如此說來,過去10年平均效應是虧錢的,80%的人是虧錢的。但是你看看身邊的人,10年前開雅閣的屬於好車,現在奔馳寶馬根本就不新鮮了。也就是富人還是一批批的誕生,但裡面極少有股民。

是的,在重複一下,你所瞭解的那些股神,我承認他們確實厲害,但是他們屬於鳳毛麟角。因為這是基於事實的統計,不需要去捕風捉影。

中國股市在制度設計上,是屬於創業成功的人,在二級市場尋求合作。也就是億萬富翁和窮苦大眾合作生意,經營管理利潤分配都由億萬富翁說了算,但你的介入成本是他的10倍,100倍。

所以股市投資,我們要更嚴格,要比實業更嚴格的篩選。因為實業通常是我們用1倍PB去介入,而股市,稍微有點故事的題材,恐怕都要3倍PB以上了。

你用10萬元去股市投資,每年30%的回報率,賺到錢在投資,10年後賺到130萬。那你就是股神級別的選手了,已經戰勝股市上99.99%的人群了。

但是你用10萬元去創業,每年30%的回報率,賺到錢在投資,10年後賺到130萬。那你屬於很普通的創業者,屬於50%左右的創業人群吧。

這就是實業和股市投資的巨大區別,對於小資金,去創業更有價值。小吃店,飲料店,甚至包子店,服裝店。只要勤勞加些創意,100%的回報率並非是天方夜譚。

對於大資金,要做資產配置。在股市出現機會時,可以多配置一些資金。股市就是一種資產保值手段。

話題在轉回來。既然股市風險高,收益低,那麼就更要求有「護城河」。

對於實業投資,面對巨大的市場潛力,有時候先入為主就是最大的護城河。比如說騰訊或者阿里巴巴的護城河在哪裡,在2000年的時候,他們的護城河在哪裡?他們先入為主,佔據了客戶,這就是最大的護城河。

以開客棧為例,先入為主和成本優勢就是最大的護城河。

318是近年來最火爆的一條進西藏線路,每天幾百人從318去拉薩。有徒步的,有騎車的,有搭車的,有自駕的。

但是5年前,每天只有幾個驢友走這條路去拉薩。那時候在新都橋,康定,理塘,波密,林芝,開一家青旅可能只需要30萬元的成本。現在這樣的青旅每年的利潤可能可以到達50萬。但如果現在開一家這樣的青旅,成本可能是200萬。但利潤可能只有30萬,即便幾年後你同樣能賺到50萬,但這樣的投資回報率,對於實業投資來講一點都不吸引人,因為股市你可以隨時退出,但是實業的退出成本就太大了。如果你想轉讓,也許只能賣150萬。

所以對於一個增長潛力巨大的行業來講,先入為主和成本優勢就是最大的護城河。

在二級市場投資上,也出現過。

比如05年買封基,閉著眼睛買幾隻,2年後漲了10倍。

比如08年買B股,閉著眼睛買幾隻,2年後漲了5倍。

查看原圖
護城河是什麼,就是對於一個超級低估的群體,先入為主和成本優勢,就是最大的護城河。

其實,這也是1+1。

對於北上廣深和二線城市的幾千萬白領,週末你們去哪?

如果未來「小兵旅行」給你們提供舒適的,價格便宜的,約上3、5好友,或者一家人,白天欣賞風景,晚上打牌,喝啤酒吃火鍋,住乾淨的有熱水澡的標間,2~3日的輕鬆旅行。

看這樣的風景。

查看原圖
查看原圖
查看原圖
查看原圖
藍天,白雲,雪山,咖啡,純淨的空氣,自由的行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5127

近期政治經濟八卦雜談 井底望天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21090fd0102ek4m.html

克里米亞

上次有親戚來玩。有一個小男孩,在飯店吃飯的時候,跑過去到那種扭蛋機去完。結果沒放錢,就扭了一個蛋出來。

當時還有另一個小孩一起玩,兩個人就搶這個飛來橫財。我親戚的小孩個子比較大,就搶到了。另外一個小孩,就大罵,還踢了他一腳。

不過搶到蛋的,得了實際好處了,也不回腳,也不回罵,高高興興地走了。這個故事,就和現在普京跟奧巴馬的情況差不多。

 

(按某個說法,普京得到的也不是好蛋,而是包袱。經濟方面,要養活克里米亞的人口,還有東烏克蘭)

是嗎?為啥是包袱呢?

大家瞭解克里米亞嗎?

1. 克里米亞,多少人口?

2. 每年俄羅斯要給烏克蘭多少錢,作為黑海艦隊的租金?

3. 克里米亞,有多少石油/天然氣資源?

先把這些搞清楚,算一個經濟賬。然後再來說,還有將來南流去意大利的天然氣管道問題;還有,(克里米亞是)俄羅斯唯一一個暖水軍港的問題。

如果沒有這裡的黑海艦隊,俄羅斯如何在敘利亞插手?

或者俄羅斯如何封鎖格魯吉亞這個能源替代通道?

或者如何切斷,海外勢力對外高加索的分離勢力的支持?

 

其實,普京已經是穩穩地吃掉克里米亞了。目前美國和西歐,就是想說,「到此為止哈!!!」不要把整個東烏克蘭給扒拉過去了。

實際就是北約一直不停地東擴東擴,逼得普京和俄羅斯人發毛了,背水一戰。結果現在美國和西歐是進退失據了。

大家知道,我當時開始理中國的事情,就是基於一個原則。要是這個世界,需要靠衝突來解決問題,最好就是衝突離中國遠遠的。

 灣的哈日

以前日本統治下,台灣人是很窩火的。當然後來的國民黨也夠貪污腐敗的。所以出了二二八事件,一幫子沒有被遣返的日本人、半日本人、假日本人,趁機鼓噪,就被老蔣給全砍了。接著就是強制洗腦教育。

那麼現在大家看到的台灣親日潮流,是什麼時候起來的?其實就是日本經濟最強盛的時候,就山口百惠妹妹橫掃亞洲的時候。

那個時候別說是台灣,就是香港的外來投資,大概有80%都是日本資金。香港這一代人的哈日風氣,就是那個時候,被日本的連續劇,漫畫,文化輸出帶來的。日本的各種文化產品,後面是大規模的日本投資,和轉移過來的日本公司,共同起的作用。所以台灣今天的哈日風,是這樣起來的。

記得當時韓國,就是政府堅決抵制日本文化產品。但是自己又一片空白,所以大量引進了香港電視連續劇。所以那個年紀的韓國人,基本上啥周潤發啊的香港明星,個個清清楚楚。

但是台灣現在的親日,也是表錯情。在日本大地震之後,全球捐錢最多的就是台灣。然後漁民去釣魚島附近,想撈點魚,就被日本人猛揍。在日本開了一個運動會,日本還不許他們舉旗子。所以基本上是熱臉貼冷屁股的架勢。

台灣邊緣化的大趨勢,是不可逆轉的。

你看韓國怎麼做(來防止被邊緣化)?人家提倡文化共同體。現在送志願軍遺骨。當然了,上次習哥答應韓國出錢給安重根(在哈爾濱)搞紀念館,算是回報吧。

 

烏克蘭、反猶太人

談一下烏克蘭吧。

現在普京已經開始給天然氣提價50%了。

烏克蘭還發生另一件事情。就是打完了齋,馬上殺和尚。這次推翻前政府立下最大功勞的新納粹黨的頭頭,被現政府派特種部隊,給殺掉了。結果人家會眾和極右派的人士,要殺內政部長報仇。

主要是新納粹黨的三條口號,第二條,有點不好聽。

1. 殺光烏克蘭境內的俄國人。

2. 殺光猶太人。

3. 殺光共產黨。

俄羅斯的電視,已經在成天報導,在西烏克蘭的猶太人社區,已經開始集體逃亡了。最近,俄羅斯電視報導最多的,就是猶太人逃亡。

1. (薩達姆倒台後)伊拉克境內的猶太人逃亡。

2. (卡扎菲被殺後)利比亞境內的猶太人逃亡。

3. (穆巴拉克倒台後)埃及境內的猶太人逃亡。

4. (反阿薩德內戰開始後)敘利亞境內的猶太人逃亡(靠阿薩德軍隊來救命)。

好了,現在是西烏克蘭的猶太人逃亡。

上面說的那些地方,是因為本來是世俗勢力當權。薩達姆、卡扎菲、穆巴拉克、阿薩德等等,他們都是世俗勢力的強人,是保護猶太人的。結果他們垮掉之後(敘利亞除外),上來掌權的是其他宗教勢力,你說日子會好過嗎?

西烏克蘭這個地方,和東波蘭,其實是差不多的。你可以去查查看,猶太人死得最多的地方,是哪裡?

 

(當年納粹德國派了一支部隊,到烏克蘭一個城市去清理猶太人。結果部隊到了那個城市發現,當地人都幫他們清理完了)

不要把賬,都算在德國人頭上。東歐、北歐當地的人,那時是直接出手殺猶太人的。

西歐,是間接害死猶太人的。

 

英格蘭和蘇格蘭

(蘇格蘭獨立折騰的怎麼樣了,好像沒啥動靜呢)

蘇格蘭經濟獨立的希望,在於和中國的貿易聯繫。現在的鮭魚和豬肉,都是賣到中國。光這兩個,就夠他們過日子的了。

當然英格蘭經濟獨立的希望,在於和中國的貿易聯繫。就是人民幣結算中心,呵呵。

以後英格蘭和蘇格蘭,都靠中國過日子,要是吵架,就到北京來,等調停吧。

 

馬來西亞圈地

馬航這個事,讓我想起幾年前,曾考慮在新加坡北面的馬來西亞圈塊地,來搞有機農業,再順便搞紅水公司。

如果當時搞起來,今天就不一樣了。

 

消息點評

(美國蘭德公司是一家著名的非盈利的研究機構,為美國官方提供客觀的分析和有效的解決方案。最近,他們公佈了一份對中國現狀分析報告,即有肯定,也有嚴厲批評……)

蘭徳這樣扯蛋的東西也拿出來了。老外的智庫(談論中國的事情),就是一幫不會說中文,也沒去過中國的人意淫而己!

 

(英國《金融時報》網站25日發表該報題為《西方應該向中國取經》的文章。文章認為,西方近十年發動了大規模軍事與金融干預,均以失敗而告終;而中國則在克制中成為世界強國。如果西方能夠效仿中國、採取戰略克制,就有可能最終為其10年來的地緣政治失敗劃上句號。)

主題是西方不應逼迫俄羅斯,而應該聯合毛子對付中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6539

正式回歸與雜談 楓葉資料室

http://danielkyip.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5306267

終於在6月的第三個週末完成「偶像」的財經書的全部編輯工作,此書會趕在書展前出版,未知會否安排簽名會?!從三個月的編輯工作中,我了解到製作財經書是怎樣的一回事;多得作者給予較大程度的選材及編輯自由,我其實頗喜歡這段過程,而能參與並完成一本自己喜歡的書,就更令我感受到成功感。不過,如果純粹從時間和精神的付出相對金錢回報看,接受一次這樣的工作,實在犧牲了太多其他事情。這方面的機會成本,讀者看看本blog,應該明白影響實在不小!

當然,投資炒作就更不用說,完全沒有手感,幸好在這段期間,港股較適合少做少錯,才不致因編輯工作而錯過太多揾錢的機會。順便簡談投資,6月最後一週,指數波幅增加,新股則表現駭人。不過,本輪新股既無生意特點,size又細,名字更加慘不忍睹,跟A股股名不分上下,更甚者,聽了也想不出是甚麼生意。因此,如果這些股都大炒,股市肯定已屆牛三尾聲;目前炒這些新股,形同倒錢落海!

做編輯期間,真的miss了很多財經新聞,但香港社會的亂象,卻是無論如何都看得清清楚楚。先不論誰對誰錯,社會的撕裂愈趨激烈,不同政見人士的表態手法愈趨極端,這就是我最憂慮會發生的狀況——香港進入自毀階段。與不少友人談目前的香港,完全感受到社會的分化。從正面角度看,這讓所有人包括中央政府看到,硬推一個沒有社會共識、勉強扶上去的領袖,社會是不可能前進的;但可悲的是,如此簡單的道理,卻是付上香港命運而換來的。

事實上,犧牲一個實驗性示範城市,對中國來說,可能沒甚麼大不了,因為中央政府已準備好以前海去取代香港所有值得保留的功能;他們相信,讓香港社會繼續空轉,有用的資本和人材會自動流向前海。可憐不少港人仍然相信,香港的現行制度是香港的核心競爭優勢,缺少中央祝福,不減香港的競爭力;香港進一步的中國內地化,才會損害香港的優勢。我同意,內地化會損害香港競爭優勢,但太強烈的小島保護主義、抗拒中國情緒,肯定會令香港自毀得更快。

香港的歷史由鴉片戰爭後割讓給英國開始,角色、作用都是不離與中國的關係。以前,香港是海外進入中國的窗口;現在,香港是中國走出海外的門戶。香港的制度是重要的競爭優勢,但香港背後的中國故事才是吸引海外需求的核心,如果中央政府刻意淡化香港的這一角色,香港應該沒有太多事情可以做。我相信,「李超人」早前表示,興幸集團一早已將業務國際化,除了暗指中國經濟轉型艱難之外,香港自毀式的社會撕裂亦是其所指。

面對香港的未來,我是悲觀的。因港人已經放棄了過去賴以成功的迎接競爭心態,同時又失去了包容力,更重要的是,社會上人與人之間欠缺互信;人人都基於自身的最大利益,埋沒心,不介意指鹿為馬,自我解讀,誘導、綑綁民意……基於這樣的社會環境,我已要求讀中一的大女兒,不要輕易接受別人(尤其立場鮮明者)對某事情的見解,要自己多看、多聽、多想,因為現實社會沒有非黑即白,別人的立場只宜參考,不宜盲從,免被利用。

談過不快之事,談談令人興奮的世界杯。難得TVB取得轉播權,雖然某報斷言谷唔出氣氛,但今年世界杯真的有大量精彩比賽,讓有興趣卻無意付費的觀眾,能夠有較多機會感受世界杯氣氛。每年世界杯,大家都喜歡估冠軍;傳統上,每屆冠軍都受天時地利影響極大,因此,巴西奪冠被看作高概率。不過,我自小喜愛高效率、高機動的德國(前西德),雖然比賽看起來沉悶,心裡還是希望德國奪冠。至於本屆驚喜黑馬,我推新生法國,隊內球員化學反應好,年輕球員又有活力,應該得到更多尊重;可惜如無意外,法國會於8強戰遇上德國,兩隊只能活一隊。無論如何,希望這兩隊之一最終可以高舉大力神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4270

五月雜談 12碼

http://xueqiu.com/1722423554/29131323
不知不覺進入五月,2014年市場的輪廓也慢慢勾勒了出來,年初時很多的困惑開始消散,雖然還有很多謎題需要我們去解決,但是對於今年市場的走向我們無疑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先跟大家吹吹碼哥認為的大框架,這個框架有點虛,但個人認為值得深思。宏觀來看,這屆管理層正如微信上很多調侃的那樣,不會用猛藥去救經濟,更多地可能是用不斷用藥的方法,當然方式方法有很多,動匯率這一招,正如碼哥以前說的那樣,正在進行中,而滬港通在這個背景下,顯得就是一種襯托。除了匯率以外,碼哥認為從地方政府的角度看,賣地已經進入困境,那麼解決地方財政的另一個出口,可能是要「賣股權」了,這很有可能會和混合所有制進行對接,所以從這個意義講,重組題材可能會是貫穿全年的機會。

至於去年的新經濟新貴們今年看起來煩惱多過喜悅,關於這方面的討論,碼哥在前期《往事並非如煙》一篇文章中有談到,從現在看這種情況在延續,而互聯網界似乎還並沒有完全意識到這種潛在的危機,舉一個例子說,比如目前方興未艾的所謂眾籌模式在所謂的PE界蔓延開,個人認為並不是一個好的現象。結合前文所說的大框架來看,除了重組賣股權,通過資本市場的直接融資也會加強,那麼大發新股已經勢在必行,這種所謂的以新替舊的「摻沙子」的方法雖然我們不知道最終結果是不是一定會好,但至少邏輯上是這樣的,在這種背景下未來「新股不死」必將成為過去時,那麼眾籌玩PE很有可能會陷入無法退出的窘境,當然這只是插曲,總體看,新經濟是未來,但是短中期會有很多波折,而從整體牛市論來看,可能前期孕育的時間會拉長,這些新經濟下的公司要經過充分發酵後才會厚積薄發。

新經濟的這種波折不僅來自中國特有的經濟環境,當然也來自外部的環境。納斯達克今年以來的表現的確讓人失望,但也是必然啊,畢竟這三年來它一直在上漲。而幾個互聯網龍頭的業績從最新公佈出來的報表來看,並不是非常靚麗,移動互聯網帶來的熱潮可能在這個時點要進入一個停頓期了,雖然長遠看互聯網革命還會繼續深入,但是我們知道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會是一波三折的。所以說在今年這個投資氛圍下,個人認為TMT行業不會是最好的選擇,當然個別優秀的公司除外。

那麼我們投資的目標除了重組還有什麼呢?結合近期國際政治局勢來看,個人還是更傾向於看好天然氣。烏克蘭衝突中美歐之間一個陣營不團結的最根本原因還是因為天然氣,歐洲人對天然氣的渴求在增加,這種渴求中包含著對美國頁岩氣政策的不滿,相信在權衡國內外利弊後,美國的天然氣出口大門會敞開,而這將會影響一批行業以及匯率變動,其中的論述我在《貿易數據與天然氣》中有討論,這裡不展開了。結合中國特點來看,能源這個行業結合混合所有制以及地緣因素看,還是很多有看點的,「十二五」規劃中曾說過天然氣在能源結構的佔比要上升到20%,現在依然非常遙遠,這種遙遠是有現實的壓力感的,比如霧霾,所以在經歷了前期一頓概念炒作後,我相信天然氣行業的上下游環節正孕育著機會,近期有三家公司通過併購或者重組的方式進入了這個產業,市場對於其中的兩家公司還是給予了相當正面的反應,我相信隨著美國在頁岩氣政策上的改變,這個行業會迎來新的機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709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