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中農辦主任陳錫文:四大原因致國內糧食價格高於國外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7/4663061.html

中農辦主任陳錫文:四大原因致國內糧食價格高於國外

一財網 邵海鵬 2015-07-31 09:51:00

針對國內外糧食價差高企的局面,有兩種觀點“一是自己別搞了,進口吧,另一個是把農民都趕走搞大規模農業”,不過,陳錫文認為,農業政策不是單純的產業政策,而是關系到農民生存發展、整個社會公平公正的社會政策。

在糧食總產量取得“十一連增”的同時,中國還面臨著進口糧食不斷增加,社會糧食庫存總量也不斷增加的“三量齊增”的局面。

7月30日,在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舉辦的“2015中國農村發展高層論壇”上,中共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辦公室主任陳錫文認為,“三量齊增”局面的出現有兩個原因。一方面,生產和消費的結構不對稱,存在農產品供求的結構性矛盾;另一方面,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國內外糧食存在價格差。

具體來說,2014年,中國糧食進口首次突破1億噸。但其中70%以上是大豆,國產大豆只有1200多萬噸,進口了7140萬噸的大豆。這表明,大豆供給無法滿足需求。所以不得不進口,而且這幾年進口在持續增加。

除了進口大豆外,中國還進口了2000多萬噸其它品種的糧食。陳錫文說,國際市場低價糧食進入國內市場,從某種程度上講,這顯示了中國糧食還有一些其他的農產品在價格競爭力方面明顯不足。從三大主糧來講,以今年6月份為例,國內大米(晚秈米)比泰國進口完稅後的價格高51.8%,小麥高56.6%,玉米高65.3%。

價格倒掛成因複雜

出現這種國內外價格倒掛的情況,早已引起官方與民眾的關註。陳錫文說,實際上出現這個現象的時間並不長,從了解的資料來看,大約是從2012年的秋天開始到2013年的夏天,不到一年的時間就出現了。在此之前,中國的大部分農產品,尤其是糧食作物產品並不高於國際市場。之所以出現這一現象,陳錫文認為,原因主要有四個方面。

一是國內農產品生產成本上升導致價格的提高。參照2011年糧食價格,拿2014年最低收購價比較,早秈稻價格提高了32.4%,中晚秈稻價格提高了29%,粳稻提高了21.1%,小麥提高了24.2%。實行臨時收儲的玉米和大豆,前者提高了13.1%,後者提高了20%。陳錫文說,我們的提價速度顯然高於國際市場的幅度,它對國內外價格倒掛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二是國際市場價格下跌。參照今年6月份的價格,拿2011年國際糧食價格比較,2011年是本世紀以來玉米價格最高的年份,小麥價格也是處於高位階段。國際市場大米價格今年6月比2011年初下跌了40.4%,小麥價格比2011年也是最高價跌了39.3%,玉米價格比2011年5月份下跌了49.3%,大豆價格比2012年10月份下跌了39.2%,陳錫文說,這一時間段,國際市場價格下跌的幅度超過了國內同期糧食價格提升的幅度。

三是人民幣兌美元匯率的上升。2014年,平均匯率是1美元兌換6.14元人民幣。但是,1994年以前,匯率是1美元兌換8.62人民幣。總的走向是人民幣不斷堅挺,相對美元在不斷升值。陳錫文舉例說,不算其它任何費用,500美元/噸的大豆,在1994年那個時候,每進口一噸折合4000多人民幣。現在,同樣是一噸大豆折合只有3000多人民幣。這一千多塊錢的價差是匯率變化。“農民沒什麽辦法對付,這對生產者來說影響是極大的。”他說。

四,最近兩三年的全球能源價格的暴跌,導致貨物海運價格的明顯暴跌。陳錫文說,從過去伊拉克戰爭時期原油價格上升到每桶150美元,到最近每桶不足50美元,中間100美元的差價,對運價影響很大。與之對應的是,2005年5月,從美國墨西哥灣新奧爾良運往中國的大豆運費價格一噸是138美元,今年5月份一噸運價只有34美元。一噸價差100美元。

他認為,通過這樣的分析,是為了說明目前出現的中國糧價高於國際市場情況是很複雜的,不能簡單的說是中國農業生產成本的提高導致價格上漲,其中有很多因素都值得進一步去分析。只有如此,才能對癥下藥解決問題。

值得關註的是,形成這樣的局面跟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直接相關。當時,為了挽救經濟,世界各國政府采取了擴張性財政貨幣政策,中國投入了4萬億元。陳錫文稱,其實全球只要有能力,沒有一個國家會不采取擴張性的財政和貨幣政策的。隨後交替出現的通貨膨脹、通貨緊縮,全球的資源性大宗商品價格出現明顯的暴漲暴跌的現象。

對於國內外農產品存在價差這個問題,陳錫文稱,這實際上是全球化帶來的現象。要認真分析,不能貿然的說,就是中國農業沒有競爭力。當然,我們有競爭力不足的地方,但是有比它更複雜的原因。

“部長們想的也不一樣”

針對國內外糧食價差高企的局面,社會上頗多議論,形成兩種觀點。

一種觀點認為,既然中國的農產品,特別是糧食、棉花、糖等大宗農產品在國際上明顯的不具備競爭力,同時財政投入補貼農業,似乎得不償失。所以有人建議,應該減少對農業的補貼,使得國內大宗農產品價格與國際接軌,由此導致的缺口通過增加進口來解決。

另一種觀點認為,中國農業這麽小的規模要有競爭力顯然不容易,因此,必須采取各種各樣的措施促使更多的農民離開土地,然後才能搞大規模經營,才能降低成本。

作為中央農村政策的智囊,陳錫文回應稱,這兩種看法都是針對當前國內農業確實沒有價格競爭力的現實,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講當然是合理的。但是,縱觀世界各國的農業政策,農業政策不是單純的產業政策,而是關系到農民生存發展、整個社會公平公正的社會政策。

他說,制定農業政策必須考慮,既要保證供給,還要考慮國際市場的競爭關系,更要考慮還在農村居住生產生活的六億多農民。離開這一點,再好的經濟政策都不好用。即使減少自身生產,擴大進口或者把大量的農民從土地上請出去,讓少數人來耕種更多的土地效率提高,從這個過程中增加的經濟利益遠遠彌補不上這樣的政策出臺以後所帶來的社會問題。

下一步該如何改革?各方都有主張。

陳錫文說,國務院開常務會,部長們想的也不一樣。至少我剛才都講了三個觀點。一是自己別搞了,進口吧,另一個是把農民都趕走搞大規模農業,再有一個就是我的觀點。“要是大家開動腦筋再想辦法,也不知道還有多少觀點。”

他說,中國要做一個負責任的大國,就要擔負起13億多人口的吃飯問題,通過國際市場互通有無,同時又不能給國際市場添亂。這當然不完全是為了別人的利益,也包括中國人自己的利益在里面。

編輯:李秀中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5402

卓爾集團26億入主中農網 中國最大產業互聯網交易體系呼之欲出

28日中午,卓爾集團(02098.HK)對外宣布,擬以26億港幣收購中農網60.49%的股權,成為中農網的控股股東。

此次入主中農網後,卓爾集團將形成千億級B2B電商交易能力,其規模邁入全國互聯網企業前十強。

今年4月,前阿里巴巴CEO衛哲出任卓爾集團獨立董事,為本次收購埋下伏筆。令衛哲意想不到的是,任獨立董事的短短幾個月時間,卓爾集團已發生質的變化,先是成為蘭亭集勢第一大股東,搭建全國首個O2O內外貿融合電商平臺,後又並購嘉實金服等成立卓爾金融集團,牽手創新工場設立卓爾智能交易產業基金,初步完成從傳統線下批發市場向電子商務的轉型,智能化商業交易生態圈亦初見雛形。

衛哲坦言,盡管在阿里巴巴任職期間,阿里巴巴做成了最大的B2B電商,但它主要是信息為主、交易為輔,即使進入一些交易,也不能完全涉足農產品這樣對物流、金融高度依賴的品種。在過去五年,中農網做到農產品B2B電商的絕對第一,“至少白糖是遙遙領先於對手,中國人三口白糖中至少有一口是通過中農網交易、成交、交割、交收的。過去幾年,中農網也結束了對單一品種的依賴,在蠶繭絲、案板、水果等多領域實現突破”。

2015年,中農網年交易額突破1000億,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27億元,農產品現貨交收量逾400萬噸,供應鏈金融資金投放額70億元。

衛哲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指出,在農產品交易方面,卓爾集團以棉花為代表,也有較好的嘗試和基礎,“我馬上聯想到嘉禦基金投資的中農網,在2011年嘉禦基金進入後,也做了業務模式向互聯網化的轉型”。

據悉,收購完成後,衛哲將由卓爾集團獨立董事轉任執行董事、首席戰略官,並繼續擔任中農網董事長。中農網原來的主要基地在廣西、雲南,交易體系在深圳,與卓爾合作後,將在卓爾大本營湖北武漢形成新的農產品交易中心,新的農產品交易品種聚集地,帶動湖北農產品貿易。

至此,卓爾集團已形成9大交易及服務平臺:以卓爾購為核心的綜合電商交易平臺;中農網等三大垂直電商平臺;蘭亭集勢作為跨境電商交易平臺;卓集送、卓服匯、卓金服、嘉石榴等則分別提供產業鏈物流、倉儲、金融服務,卓爾正由此構建起中國最龐大的產業互聯網交易及服務體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0961

卓爾集團(2098)購中農網逾60%股權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16/1113/LTN20161113018_C.pdf

這份公告非常複雜,但確認以下幾項

1. 收購作價有點吹大的成份,因為以新股支付,但卓爾價格實在非常高估,中農網的盈利顯然不能支持這估值

2,  引到衛哲加盟,用來支持以這個超高估值散貨確實高手

3. 投資看來志在長遠,看看那些保證利潤和銷售額就可知道,禁售期也非常長,項目真實性是頗高

4. 下一步應該會以高價配股,逐步消化高估值

5. 總體來說,卓爾的股價相信能到頭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3314

中農辦:對土地制度改革非常慎重 今年將在這些方面推進

“這在農村是一項具有基石意義的制度。對這項制度的改革,中央歷來是持審慎態度和穩慎導向。”

2月6日在國新辦關於解讀今年中央一號文件的新聞發布會上,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副組長、辦公室主任唐仁健介紹中國農村土地制度時如此說道。

唐仁健表示,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在有關土地制度方面,有一些推進。主要有幾點:

第一,所謂“三塊地”的試點試驗。就是土地征收制度、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還有一個宅基地制度改革的試點試驗。從去年開始,中央已經安排在全國33個縣進行試點。但是去年征地制度、宅基地制度、建設用地入市三項推行的面還不夠寬,征地制度只在3個縣,經營性建設用地只在15個縣,宅基地在15個縣。今年在這項試點上,中央一號文件提的要求是統籌協調推進,就是要把征地制度和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這兩項推廣到33個縣。

第二,關於“三權”,農民土地承包權、宅基地使用權和集體收益分配權。對於進城農民怎麽維護這三權,五中全會提的是依法自願有償轉讓。關於“有償”,在前期一號文件政策調研制定過程中,地方反映,有償的資金從哪里來,感覺非常困惑。因此,這次中央一號文件講了,可以多渠道籌集資金,按規定的用途用於集體對進城落戶農民自願退出承包地、宅基地進行補償。

第三,為了探索賦予農戶更加完整的宅基地用益物權,適度地盤活利用空閑的農房及宅基地。今年中央一號文件要求,要認真總結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經驗,在充分保障農戶宅基地用益物權,防止外部資本侵占控制的前提下,落實宅基地集體所有權,維護農戶依法取得的宅基地占有和使用權,探索農村集體組織以出租合作等方式盤活利用空閑農房及宅基地,增加農民的財產性收入。這個規定非常重要,在宅基地的盤活利用上,有了一些新的考慮和推進措施。同時還提出了在控制農村建設用地總量,不占用永久基本農田的前提下,盤活農村存量的建設用地等等。

唐仁健答記者問

以下為問答實錄:

記者提問:我的問題是,我們知道中國的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試點目前一直在推進,社會各界對這個問題非常關註。中央一號文件在這方面有沒有一些新的安排?謝謝。

唐仁健:確實各方面都非常關心關註農村土地制度問題,這在農村是一項具有基石意義的制度。對這項制度的改革,中央歷來是持審慎態度和穩慎導向。一直提的原則性要求是“穩定和完善”,穩定在先,完善在後。之所以這麽看重、這麽審慎,是因為這項制度確實對老百姓、對農民來講,是性命、是命根子,是他們的基本保障,到現在為止,這個屬性仍然沒有改變。去年4月25日在安徽的小崗村,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農村工作座談會,他講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觀點和思想,他說農民的土地不要隨便動,這是大歷史。在這個問題上,我們要有足夠的歷史耐心,我覺得這個講得非常好。在農村土地制度的問題上,有些方面總認為現在推動不夠、創新不夠,我認為不能為推動而推動,為創新而創新,一定要本著看準的,而且是長期、用大歷史觀看準的,我們再來動、再來推,有些沒看準的力求不動、暫時不動,因為可能改了、推了,如果不準不妥的話,有可能是犯歷史性、顛覆性的錯誤。

基於這個考慮,我們一直以來對農村土地制度改革非常慎重。但是任何制度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都有一個與時俱進的問題。也是基於這樣一個考慮,根據各地試點的探索,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在有關土地制度方面,應該說也是有一些推進。主要有幾點:

第一,所謂“三塊地”的試點試驗。就是土地征收制度、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還有一個宅基地制度改革的試點試驗。從去年開始,中央已經安排在全國33個縣進行試點,今年還要試點一年,到今年年底準備進行評估總結驗收,在此基礎上再進行修法。但是去年征地制度、宅基地制度、建設用地入市三項推行的面還不夠寬,征地制度只在3個縣,經營性建設用地只在15個縣,宅基地在15個縣。今年在這項試點上,中央一號文件提的要求是統籌協調推進,這六個字的意思是要把征地制度和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這兩項推廣到33個縣,面擴開了。

第二,關於”三權“,農民土地承包權、宅基地使用權和集體收益分配權,這三權對進城農民來講,怎麽維護。五中全會提的是依法自願有償轉讓。進城了,政策是不強制收,但是可以依法自願有償轉讓。怎麽依法自願有償轉讓?關於“有償”,在前期一號文件政策調研制定過程中,地方反映,有償的資金從哪里來,感覺非常困惑。因此,這次中央一號文件講了,可以多渠道籌集資金,按規定的用途用於集體對進城落戶農民自願退出承包地、宅基地進行補償,這也是根據地方的實踐、基層的要求作出的與時俱進的規定。

第三,為了探索賦予農戶更加完整的宅基地用益物權,適度地盤活利用空閑的農房及宅基地。今年中央一號文件要求,要認真總結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經驗,在充分保障農戶宅基地用益物權,防止外部資本侵占控制的前提下,落實宅基地集體所有權,維護農戶依法取得的宅基地占有和使用權,探索農村集體組織以出租合作等方式盤活利用空閑農房及宅基地,增加農民的財產性收入。這個規定非常重要,在宅基地的盤活利用上,有了一些新的考慮和推進措施。同時還提出了在控制農村建設用地總量,不占用永久基本農田的前提下,盤活農村存量的建設用地,主要是針對新產業新業態的發展,剛才提到的采取入股聯營等方式,可以用於這些產業的發展。為了審慎穩妥推進宅基地制度改革,確保政策執行不走偏、不出亂子,所以文件也設定了一些前提和要求。剛才講的防止外部資本的控制是一個,另外韓俊同誌點到的違法開發房地產、搞莊園會所等等都不行。在這個前提下,完全可以用於新產業新業態的發展。謝謝。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4510

中農辦解讀:中央"一號文件"新增"農村增綠"要求

2月6日,國新辦就《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的若幹意見》召開新聞發布會。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副組長、辦公室主任唐仁健表示,這一輪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相對其他行業和領域,最突出、最重要的是綠色安全和放心。必須強調農業的綠色發展,推行綠色的生產方式。

唐仁健表示,具體的舉措有四個方面:一是釋放了轉變農業發展導向的強烈信號。這次文件在相應的地方把優質、安全、綠色非常鮮明地放在前面,要求促進農業農村發展由過度依賴資源消耗向追求綠色、生態、可持續發展轉變。我國除了多年強調農業生產要綠色之外,在農村的發展和建設上也強調綠色,此次在“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基礎上,特別加了“農村增綠”,是新提出的要求。

二是深入實施農業標準化戰略。主要是健全農產品產地環境、生產過程、收儲運銷全過程的質量標準體系,這些標準體系能與發達國家接軌的、看齊的,盡量向發達國家接軌、看齊。加快實現內外標準的統一,用標準、規劃來引領農產品的優質化。同時還要著力培育和保護農產品的品牌,包括公用的品牌、區域的優勢品牌、很多傳統優勢的品牌,讓品牌為農產品擔保,通過品牌的建設來真正實現優質優價,產生正向的激勵。

三是推行綠色生產方式。主要體現在,從加強產地環境保護和源頭治理入手,深入實施化肥農藥零增長行動。文件中提到要實行有機肥替代化肥的試點,這已經起步。同時要求推行良好的農業生產規範,加大面源汙染的治理力度,還要大規模實施節水工程,開展農業生態突出問題的綜合治理等等。總之,把農產品質量提升和生態環境改善統一起來、結合起來。

四是健全農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的監管體制。進一步壓實農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屬地管理的責任,織密織牢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的追溯網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4511

中農建交上半年日賺23億,盈利提升凈利超5%,資產質量小幅改善

金融機構中報季接近尾聲。截至8月29日,五大行中除了工商銀行外,四大行已經陸續披露了上半年業績。根據第一財記者梳理,農、中、建、交四大行上半年凈利潤總和4127億,平均每天約賺23億元。

上半年國有大行凈利潤增速繼續保持了較快水平,多家大行凈利潤增速超過5%。其中,農行凈利潤增長最為迅猛,凈利潤增速到達6.7%。建行凈利潤增速6.08%緊隨其後,此外中行、交行凈利潤增速分別為5.21%與4.08%。

盡管農、中、建三家大行資產規模均已突破20萬億,但上半年繼續擴表。其中,農行、建行資產規模增速均保持在4%以上。中行、交行資產規模增速也高於3%,分別為3.08%與3.15%。

上半年國有大行資產質量繼續企穩,不良資產微降。四大行中,農行不良率最高為1.62%,但降幅也最大,較去年末下降了0.19個百分點。

資產質量小幅改善

盡管上半年銀保監會數據顯示,二季度銀行業不良率進一步攀升,較上季末上升0.12個百分點,但四大行表現出的資產質量卻呈現整體企穩態勢。

上半年四家國有大行持續加大不良貸款核銷力度,不良率均實現下降。四家大行的撥備覆蓋率與撥貸比兩項指標也出現“雙升”。

其中,四大行中不良率最高的農行不良率改善也最為明顯。截至6月末,農業銀行不良率為1.62%,較去年末下降0.19個百分點,相比中行、建行與交行不良率分別為1.43%、1.48與1.49%,不良率微降0.01至0.02個百分點,農行的改善情況較為顯著。

此外,農行上半年大幅計提撥備。撥備覆蓋率從去年末的208.37%大升至248.40%,上升了40個百分點。撥貸比小幅上升,從去年末的3.77%上升至4.03%,上升0.26個百分點。

而中行、建行撥備與撥貸比也呈現小幅“雙升”。例如,從去年末的159.18%上升至164.79%,上升了5.61個百分點;撥貸比由2.77%上升至2.81%,上升了0.04個百分點。撥備覆蓋率與撥貸比的“雙升”扭轉了去年末的雙降態勢。而交行撥備覆蓋率170.98%,較上年末大幅上升16.25個百分點。

對於農行不良“雙降”,農業銀行行長趙歡在中期業績發布會上指出,該行提早對不良實施更加嚴格的分類標準。例如,30天以上逾期貸款全部進入不良,90天很早前邊計入不良,所以在今年監管強行將90天以上逾期歸入不良時,農行在銀行業不良率上升的大背景下保持了不良雙降態勢。

相比之下,值得註意的是,在監管要求銀行將90天逾期全部計入不良後,部分中小銀行出現不良率大幅飆升的情況。

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曾剛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在監管強化背景下,不良逐步回表。這是存量風險從隱形狀態向顯性轉變的過程,並不意味增量風險上升。

隨著上半年大行年報陸續出臺,其資產質量指標的企穩再次應征了二季度銀行業不良上升為存量風險顯性化。

趙歡指出,從農行上半年不良爆發的區域看,環渤海地區年化1.2%,中部1.19%,東北0.9%,其他地域0.9%。從領域看,此外,傳統低端制造業仍然是不良重災區,但新發生不良率下降。

其次,批發零售第二大行業,貿易摩擦對貿易行業帶來影響,上半年新發生不良貸款,15%在批發零售行業。最後,趙歡指出,新發不良9%左右在房地產行業,房地產行業今年上半年房地產不良貸款反彈與此前房地產地不良的形勢有所不同。

趙歡指出,由於目前農行撥備指標遠超出監管要求,下半年不會追求過高撥備,上半年大幅計提撥備的主要原因是,追求審慎,對市場貿易摩擦和未來可能帶來風險作出前瞻性評估。

資本充足率方面,除了年初完成千億定增的農行三大資本充足率指標均大幅提升外,建行呈現“有升有降”態勢,而中行則全面下降。

建行方面,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由去年末的13.09%下降至13.08%;一級資本充足率由去年末的13.71%下降至13.68%;資本充足率則由15.50%上升至15.64%,上升了0.14個百分點。

但中行資本充足率三大指標均出現小幅下降。其中,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從去年末的11.15%下降至10.99%,下降了0.16個百分點;一級資本充足率從12.02%下降至11.82%,下降了0.2個百分點;資本充足率從14.19%下降至13.78%,下降了0.41個百分點。

息差持續改善,盈利能力增強

凈利息收入依舊是銀行營業收入的“重頭戲”,得益於凈息差(NIM)的持續改善,三家銀行的凈利息收入和營業收入也不斷向好發展。

建行凈息差較上年末有所提高,從去年末的2.14%上升至2.34%,上升了0.2個百分點。息差改善最為顯著。

農行息差從2.24%升至2.35%,上升了0.11個百分點。中行凈息差也小幅改善,從去年末的1.18%上升至1.16%,微升了0.02個百分點。

對此,建行首席財務官許一鳴在業績發布會上指出,建行上半年息差的改善得益於今年1月央行定向降準,建設銀行獲得了2300億人民銀行利率在1.62%的低成本資金。

據農行半年報解釋,凈息差和凈利差同比上升,原因有兩個:一是,農行加強貸款定價管理,持續優化信貸資產結構,貸款平均收益率有所提升;二是,受市場流動性趨緊等因素影響,非重組類債券和存拆放同業收益率上升。

對於未來息差的走勢判斷,中國銀行副行長張青松在中行業績發布會上指出,在當前強監管環境下,中國銀行存款基礎較好,客戶基礎穩定,對於項目儲備充足大行而言,市場競爭力逐步提升,有利於凈息差改善。但他也認為,當前人民幣利率加深,存款爭奪激烈,將擡升存款成本,需要銀行加大內部管理及存款成本管控要求。

除了息差小幅改善外,上半年四家大行的盈利能力指標平均總資產回報(ROA)與凈資產收益率(ROE)也呈現“有降有升”態勢,與去年末凈利潤增加但盈利能力指標下滑形成對比。

例如,中國銀行方面,ROA與ROE“一升一降”,ROA為1.16%,小幅下降0.02個百分點;ROE為15.29%,小幅上升0.09個百分點。建行則恰恰相反,平均資產回報率(ROA)1.31%,小幅微升0.01個百分點;年化加權平均凈資產收益率(ROE)較去年末有所下降,從17.09%下降至16.66%。

農行則出現“一平一降”,平均總資產回報率與上年末持平,為1.08%。加權平均凈資產收益率小幅下降。

但是交行今年上半年的年化平均資產回報率(ROA)0.89%,年化平均股東權益報酬率12.99%,較去年同期分別下降0.02個和0.07個百分點。此外息差也有所收窄,凈息差下降8個基點至1.3%。

資管新規下理財量價雙降

資管新規及執行細則對銀行資管理財業務的影響,也陸續反映在上市銀行發布的半年報業績中。

四大行中,以農行為例,8月28日發布的農行上半年業績報表顯示,截至報告期,農行發行的未到期非保本理財產品的發售規模為人民幣11850.38億元,對比前值13688.78億元,減少了1838.4億元。

無獨有偶,中行理財余額由11577.36億元下降至10609.97億元,減少了967.39億元;建行半年報顯示,理財產品業務收入65.52億元,較上年同期減少58.29億元,降幅 47.08%,建設銀行指出,主要是受資管新規及理財產品市場發行成本較快提升影響。

股份制銀行受到的影響也較大,例如,光大銀行理財產品余額半年縮減逾12%,浙商銀行上半年資產管理服務手續費收入8.62億元,同比減少了30.51億元,降幅77.97%。

對此,8月29日,農業銀行副行長張克秋在農行業績發布會上答第一財經記者提問時指出,4月份以來監管部門先後出臺系列指導意見及配套細則,有利於規範資管業務合規持續發展。對於銀行業的影響是行業性的。

她指出,從產品端,凈值化轉型對銀行業而言是一個挑戰,保本理財退出市場,非保本進行凈值化轉型是一個行業大變化;從資產端,非標投資期限錯配,投資嵌套,杠桿率和估值都提出明確要求。對銀行資管行業資產配置能力帶來挑戰;從客戶端,習慣接受了保本理財產品風險偏好和收益率水平。轉型之後,產品在市場上競爭力優勢降低,客戶接受程度也有不確定。從銀行報表的數字可以看到客戶的轉變。

張克秋並指出,首先,從結果看,對理財收入影響出現行業性、階段性下降。收入下降包括理財量增速放緩。

其次,投資配置收益率水平、非標資產作為整個資產收益率較高的部分,對其嵌套和杠桿率提出明確要求,所以“量+價”兩方面下降導致理財收入下降。

最後,張克秋指出,監管要求鼓勵過渡期結束後公司化運作。農業銀行將按照監管要求規範,積極主動適應監管要求和產品轉型。

目前一些體量相對較小的銀行已經主動壓降規模,例如,浙商銀行副行長劉龍對第一財經記者指出,浙商銀行主動調節控制理財規模,理財規模從原來最高峰的4000億元穩定在3000億元以上,此外將重點放在理財結構的優化上,他指出,目前個人客戶占比已經達到76%,這一比重還希望進一步提高。

北京銀行副行長馮麗華在該行中報業績發布會上指出,產品形態從預期收益轉型向凈值型,進一步開發銀行長尾客戶,為銀行借助金融科技、人工智能在理財銷售打開了空間。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
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email protected]

責編:蘇蔓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784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