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3G門戶總裁:當今真正的革命領袖,就是程序員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2097.html

【導讀】3G門戶總裁張向東從谷歌I/O大會回來之後,感受到當今真正的革命領袖,就是程序員。

 

來源:i黑馬 作者:3G門戶總裁 張向東

 

相信我,我不是那麼容易被言辭矇蔽的人——那些宏大的名詞仍然在我的詞典裡,卻已有我自己的註釋。

相信我,我厭惡狂熱,萬眾高呼的場面讓我噁心,我希望自己擁有的是冷靜的激情。

2013年5月15日,當我站在舊金山Google I/O大會的門口,已經36歲。

就在這樣的年紀,我相信Google。

我不是相信一個品牌,我是相信有那麼一些人,在做同一個方向的事。

「我看到很多關於Google的報導,都是講我們和其他公司如何競爭的。我並不覺得這些報導有什麼有趣。我們應該去創造那些未知的東西,並不是每個技術都是零和博弈,悲觀不是我們進步的方式。」Larry在台上面對5000開發者的講話,早已被全球開發者點擊瀏覽,不必贅述。只是我覺得他講這段話的時候,我們不應該鼓掌,而是應該和Larry一起大笑,笑那些天天在關心我們錢包的旁觀者。

前一陣翻一本書,讀到一個曾經追隨切格瓦拉打游擊戰的人寫下這樣的話:「歸根到底,唯一跳出星球般的循環運轉意義之外的革命不是政治革命而是技術革命。雖然工程師總是被知識分子和政治活動家所忽視,但只有技術革命才不是循環往復的。有了電流後就不再用蠟燭,有了汽輪船就不再用帆船……這才是真正推動歷史的火車頭,它帶來了不可否認的和不可逆轉的進步。最有顛覆性的革命是沒有人鼓吹、沒有人策劃、甚至沒有人宣佈過的,既沒有領袖也沒有旗幟,悄悄地踮著腳尖,默默無聞地往前走:活塞,電流,數字化。是誰發明了電?也許這是一個安靜的父親,一個和顏悅色的保守派,但最終引起了巨大的動盪!這應該促使我們變得更加謙虛,甚至提醒我們,理想話語畢竟改變不了太多事情。」

是的,今天真正的革命領袖,就是程序員。

會後,中國開發者聚會。

一個中國開發者說:

「這是我第一次參加開發者大會,第一次來美國,第一次坐飛機。我現在只是在開發一些遊戲,但我要在我的名片後面印上:Creating the Future.」

另外一個開發者說:「一個外國開發者對我講,你們中國人的Open不是開放,是公開,什麼都可以複製。我沒有拿鞋子砸他。我們這些開發者,盡自己的力量去努力,讓我們的產品成長起來,和Larry一樣,為人類做出貢獻,這才是最重要的。」

Google負責亞太區開發者關係的Tony說:「因為相信Google所做的事,他才離開美國,來協助更多開發者來加入Google的平台。」

我說:「作為開發者,我要問問自己,是什麼讓一個站立在地球上的人,開發出仰望宇宙之美的產品?是什麼讓一個人努力開放,願意讓萬千人的產品共同分享利益?是什麼讓一個人有勇氣,始終願意去探索未知的領域?」

1999年我大學畢業不到半年,和兩個熱愛Open Source的程序員在PC互聯網上開始第一次創業,一年後失敗。

2004年開始,我和鄧裕強在手機上摺騰,折騰出的主要是3G門戶和GO桌面。到今天,已經折騰了9年。

這些年,我也走過幾十個國家,讀過一點書,認識了一些人。見識的東西並不多麼稀奇,人性的光輝和醜陋,個人的偉大和脆弱,利益的魅力和骯髒,卻也大體瞭解。我還是不斷努力去理解這個世界為什麼這樣,要變成什麼樣,以及,自己應該成為什麼樣的人,做什麼樣的事。

——我說這些,只是想證明,我不那麼容易被欺騙,不那麼容易相信空洞的口號。

信息革命和其他的革命不同,它是在真正的潮流中前進,而非利益團體決鬥後的勝者決定方向。誰最符合信息世界本身的規律,誰會贏得最後的勝利。

Google不是一家公司,它是方向。而Apple作為一個品牌的勝利,只是階段性的。

《失控》的封面上,是一群蜜蜂飛出蜂巢去採蜜。KK是想說,信息網絡中,個體總是盲目的,但群體最後總有智慧去找到最後該走的路。我問他,那在花蜜被采完後,哪只蜜蜂發現了新的蜜源?是最聰明的那隻嗎?他笑笑說:總會有那麼幾隻。

週末,我在這裡寫下這些字,並不是激動得不能自已,要去遊行吶喊,我只是想和同類有一個擊掌:總有一些人被命運選擇,去發現,去創造,去改變。

我們這些程序員,就是那幾隻離群的蜜蜂。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6648

新浪VS虎撲網,門戶與垂直門戶的殊死較量的2.0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8094.html

不出意料,在13年6月上一份為期三年的直播權合約剛剛結束以後不久,新浪就迫不及待地和NBA又談下了一紙新的、範圍更廣泛的合作規劃,並進一步提出了要以NBA頻道的社區化為範本,來帶動日顯老邁的門戶實現轉型。(見鈦媒體此前報導《拿下NBA,新浪微博反哺門戶社區化》)

巧合的是,近年來NBA影響力在國內擴大的另一最大受益者—-虎撲網,也正穩步走在封閉社區向開放門戶轉型的路上。從某種程度上可以說,他們的各自轉型這也讓這兩位國內互聯網界離NBA資源最近的玩家,猶如兩列迎面而駛的列車一樣,逐漸靠攏。

 「一鳥在手」的新浪

據說新浪為了談下和NBA的新合約可是花了2-3億銀子的不菲代價,這其中的主體便是具有排他性的賽事播出權。

拿下播出權意味著未來幾年新浪依舊是國內最容易靠NBA賺錢的網站。因為比賽的內容無論走到哪裡都是稀缺資源:用ESPN總裁John Skipper的話說就是「只有直播才能真正推動業務」。

除了在自己的渠道上直播賽事外,ESPN還會圍繞賽事製作大量節目內容,然後通過把這些內容數字化後推送給用戶(諸如《Sport Science》這種自制節目火爆的很)。在未來,無論是為了更好的吸引用戶還是搞體育視頻營銷,就對比賽內容的二次開發、直播水平等諸多「硬件」環節而言,新浪還是需要繼續學習(吐槽一句,都十多年了吧,國內這麼多體育節目也就《天下足球》能看的下去)。

「一鳥在手」基本能讓新浪NBA做到「衣食無憂」,但光靠比賽播出權來盈利,畢竟是一件很「粗放」的事情,很容易演變成播出方與體育賽事轉播成本之間的一場單純較量:主要就看你的廣告銷售能否趕上並甩開不斷攀升的轉播成本了。

這也是新浪試著尋求其他路徑,來將這紙合約帶來的收益最大化的原因。

「微博反哺門戶」需要解決的問題

合約中除了基本的比賽播出權外,還包涵了移動端、遊戲、社交電商等諸多方面的權益。以此為基礎,新浪也提出了「微博反哺門戶」、「NBA頻道社區化」等思路。

從這些思路里面可以看出兩個很明顯的改變:

第一是對傳統的以比賽播出權為核心的商業模式的改變。原有的模式,本質上還是傳統媒體的二次販售,而現在圍繞著播出權在它的上下游開發出更多的商業機會;

第二則是對傳統門戶「有讀者無用戶」或者說「有流量無ID」的改變。歷來傳統門戶網站(就跟如今漸弱的線下媒體一樣),只有「讀者」和「流量」概念,如今想要通過引入更精確更容易挖掘的「用戶」概念來實現價值。而第一種改變要想實現,很大程度上還必須立足於第二種改變的基礎之上。

資本需要空間和故事。「微博在用戶和內容層面上反哺門戶」現在更像是正在加快商業化進程的新浪說給大家聽的故事。而要讓這故事成真,微博就不可避免的會加劇和論壇對用戶的爭奪(尤其是在比賽時段內)。在這種大背景下,發生在今年4月份時候的新浪微博封掉虎撲官方帳號一事也就很好理解了(詳情可自行搜索《新浪為啥跟虎撲「過不去」》)。

一般而言,社區和論壇的支柱來自於兩方面:各類內容資源和包含等級制度的用戶關係。以微博為代表的社交網絡近年來的崛起削弱了體育社區在用戶關係上建立起來的優勢。但在資源呈現上,很多時候微博依舊力不能及或效果不佳,這不是因為微博運營人員不努力,而是微博產品特點和互聯網賽事消費特性等因素綜合的結果。因此新浪想要在這場爭奪戰中獲勝,必須想辦法解決或弱化以下幾點問題帶來的影響:

  1.內容的缺乏

前段時間有人在為微博活躍度下降與否爭執不下,最後的結論是大家看的多發的少、就算發也是轉發多原創少,這就在量上導致了內容的匱乏;同時微博的產品特點,也很難催生出有深度的長文內容(長微博是一種解決方法,但其以圖片形式存在的特性使得搜索變得很困難)。沒有量和質的保障,所謂的內容反哺就不可能實現。

因此想辦法刺激用戶創造內容就變得很重要(話說回來新浪早年並非不重視內容這塊,博客剛興起的時候就拉了一大票體育界名人開博寫文,並封了一批非名人做「著名體育寫手/博主」;但前者除了少數專業的體育媒體人外,無法持續提供內容,而後者的水平在博客這樣一個封閉的體系中自娛自樂無法獲得廣大球迷的認可)

  2.微博場域的限制

當初微博大張旗鼓的設立了30個球隊的公共賬號,想讓他們成為各自球迷群體中的KOL,但媒體基因過重的新浪玩著玩著卻發現這30個賬號更多的成了球迷瞭解各隊消息的「媒體渠道」而已。微博以社交關係網為內容流動路徑的特點,使得體育迷們在微博上只能以大小不一的圈子形態進行互動;而傳統論壇內容由於公共性的特點,更便於用戶發現內容。

打個比方,前者就像是你在食堂吃飯,買了飯菜後和熟悉的同事們上一邊吃去;而後者的「廣場效應」更為明顯。形成的網絡場域不同,效果也就不一樣。加上考慮到對賽事不感興趣的友鄰對被刷屏的厭惡,所以依舊有很多球迷用戶會選擇在比賽時間留在論壇而非遷往微博。

  3.內容的呈現

首先就是微博時間軸對內容的淹沒,而論壇儘管在更新速度方面不及前者,但相比信息量龐大的微博反而能給人以更多消化的空間;

其次,優質內容在微博上如何凸顯也考驗著新浪的運營團隊:一個成功的論壇在內容貢獻和審核這兩大環節上已經基本都能由用戶完成,但在微博上,用戶要想「頂」一個內容基本上只能靠轉發。但即使如此,如果這些轉發無法突破一定量或被大號看到的話,內容依舊會成為漏網之魚。對此新浪必須想辦法給微博用戶更多的「賦權」,這既能減輕運營人員的壓力又能幫助優質內容的更多浮現,否則通過微博來UGC只能淪為一句空談。

最後必須注意的還有競技體育的特殊性問題

不同群體的用戶很容易因為比賽產生對立,互相的攻擊謾罵也就成為了體育社區的常態,對此放任不管只會加速社區的分裂和崩潰。微博亦是如此,放任球迷群體互黑對罵,看似熱鬧,但只能徹底毀掉絕大部分人的用戶體驗,反而產生飲鴆止渴的效果,最終逼著用戶離開。

 「高築牆」的虎撲

與新浪握著賽事直播權「進可攻退可守」不同,論壇質量和優質的用戶資源始終是懸在虎撲頭上的達摩利斯劍。畢竟有太多論壇已經在經歷了「核心用戶生產—論壇膨脹—論壇水化—核心用戶出走」的興衰週期後倒下,06、07那幾年學校裡男生最常上的籃球論壇就是虎撲和包卜,現在還有多少人記得後者?

對虎撲而言,擴張和水化在近年來一直是一對形影不離的雙胞胎。時不時出現在熱榜上的資深用戶的「離開宣言」都會引發相應板塊的一陣小小騷動,原因大都是對論壇質量下滑的不滿之類的,但對於已經決意走向開放門戶的虎撲而言,這些用戶流失都成了轉型必須承受的代價。解決問題的唯一出路就是如何把論壇優質用戶的新陳代謝維繫在一個可承受的範圍內。

大量能生產優質內容的用戶成為了虎撲將自身與其他競爭者隔開的高牆。而憑藉著這牆內的用戶,虎撲也在努力實現著自己的商業多元化道路的探索。

電商路上可能的衝突

其實體育用品是個蠻適合做電商的領域,相對於豪門和明星,相對不那麼起眼的球隊和球員也依舊會有自己的擁護者願意掏錢相關產品,而線下的門店總是無力滿足這種典型的長尾需求,這也是為什麼如今國內球衣代購需求如此旺盛的原因。

跟其他電商相比,虎撲的最大優勢還是在於它築起的那道用戶高牆—-交易區能火起來,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用戶聚集後所形成的濃厚的裝備文化和球鞋文化。

早在3年多前虎撲就開過一個叫卡路里的獨立電商平台,結果這平台最後以不敵自家的交易區宣告失敗。然後在去年虎撲換了個思路,改走導購平台的路子,推了一個叫「識貨」的版塊,藉著交易區的人氣,發展的勢頭比較順利。現在不光賣運動相關產品,還出現了數碼和汽配之類的東西(說個細節,用戶登錄虎撲後,只有兩個欄目會有更新內容的提示,其中一個是論壇精華內容彙集的熱榜區,另一個就是「識貨」,可見虎撲對電商這路子的重視程度)。在這個版塊裡,打上了「NBA授權」標識的各類相關產品佔據了一定的比重,黏性高的社區用戶們捨得為這些「官方認證」的玩意兒花錢。

但在這次新浪與NBA的新合約中,NBA電商的運營權也被納入了協議框架,並被當成未來門戶轉型和做社交電商非常重要的部分,相關授權產品很可能會作為專屬會員特權以及獨有商品售賣等增值服務來吸引用戶。因此這兩者在未來電商道路上可能出現的競爭甚至衝突,值得進一步關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3687

旅遊社區未死,門戶加社區或成突圍模式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54332.html

作為在線旅遊領域當中的一大元老,旅遊產品雖然依舊還是在線旅遊當中的重磅項目,但由於盈利能力比較弱,難以根據自有的用戶優勢拓展社區商業價值,身上的光環也就沒有那些OTA類的產品那麼耀眼,備受關注了。隨著攜程、藝龍的成功上市,去哪兒的上市步驟加緊,旅遊社區們的光環也更大程度的被一層陰霾籠罩,甚至還有傳言稱旅遊社區已經頻臨死亡了。對此,筆者以為旅遊社區未死,門戶加社區的發展模式或能夠在保持社區的用戶價值更少流失的情況下,以門戶為工具為產品創收。

旅遊社區陷入頻臨死亡的迷霧之中遭人看衰

遊記攻略是旅遊社區的重中之重,馬蜂窩、8264論壇、窮游網等社區對於獨家遊記攻略的重視程度都是非常之大的。作為旅遊社區的內容核心,遊記攻略也在一定程度上成為了阻礙旅遊社區發展的一個因素。

有人認為旅遊社區的旅遊攻略太「重」,洋洋灑灑數千字的旅遊攻略帖子發佈之後,雖然發帖人個人的心情和感想都已經通過圖文結合的攻略,如若帖子個人口語化稍微嚴重一點,觀看者就因為個人思想和作者的思想有些出入的緣故,無法將他們對於帖子的印象和帖子理想印象達成一致。

是否耐看還算是其次的,如果這些長篇幅的個人屬性極多的旅遊攻略在社區裡面傳播開來,還不能夠更大程度的滿足攻略閱讀者對於旅遊吃住行遊全面的信息需求的話,一則篇幅再長,文筆再怎麼流程,圖片再怎麼精彩的帖子都是難以自信的聲稱自己是一則精彩的旅遊攻略的。當這些大篇幅的攻略價值並不能被驢友們重視的時候,與閱讀者「無關」的攻略就顯得非常之重了。

除此之外,旅遊攻略信息中包含的數據太過雜亂,社區如果想以相應的數據基礎來幫助用戶在平台社區消費,減輕社區的盈利難度的話,是相當困難的。這樣的情況就造成了旅遊社區相比那些專業的OTA產品在數據上是完全無法比擬的。在當前在線旅遊產品的盈利方向大多數都停留在廣告和電子交易的情況下,這樣的弊端問題是阻礙著社區的發展的。

如此看來,旅遊社區本身所持有的內容優勢在商業價值變現能力不強的前提下,還將成為阻礙著社區產品變現的道路,這種自相殘殺的發展方式必將會加快把旅遊社區推到懸崖底部的速度。細細一想,無論是旅遊社區的攻略太「重」,還是數據整合難度大,他們的問題都在內容上。如果能夠從內容上進行改進,是否能夠初步的減輕這些問題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呢?

旅遊社區未死,門戶加社區或成突圍模式

地球最具智慧的生物是人類,人類使用得最多的物品也是由人類生產製造的。所有被人類製造出來的物品,無論他是否會受到程序自動化的多大影響,它始終都是一塊人性化產品。旅遊社區,作為在線旅遊市場當中一類出現時間較長的產品,最開始就是依靠高度的人性化內容而興起的。人性化資訊話題類產品有個弊端是難以生產出嚴謹專業化的內容,這樣的任務在互聯網中,一般都是交由門戶的專業頻道或者當今流行的科技博客這類專注高質量內容的產品完成。

不可否認的是,這類人性化的資訊話題類產品有個很大的好處就是入門檻比較低,獲取用戶的成本不太高,是比較容易形成規模化效應的。蘑菇街的陳琪在討論新產品模型的三個特性中曾提出三個特點:1、碎片化 2、組織 3、再組織。受到這個我非常認同觀點的影響,我發現國內的某些在線旅遊產品已經初步完成了這樣的轉型自救的路線。

我認為蘑菇街陳琪提出的碎片化 、組織 、再組織三大新社區特性如果要應用到旅遊社區的轉型之路當中中來的話, 最好的運維模式就是社區加門戶的模式。把碎片化內容的生產任務交給社區論壇,把一次旅途當中的景點簡介、吃、住、行、風俗人情信息都分別組織起來,形成一個小規模的內容集合。此後,再通過門戶專題的形式,把一個景點的各個小規模內容結合都給整合起來,形成一個相對全面也包含著一定數據的內容大集合出來。

微博的碎片化信息深受人們的喜愛,旅遊社區的碎片化內容如果在合適的運維模式引導下,將有機會打造出一個「垂直微博」出來。碎片化內容在完善全面信息的同時,還幫助產品運維方收集數據,最終和提供全面深度內容的門戶結合起來的話,門戶就能夠成為產品鏈的吸金工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7719

O2O迸發,地方門戶網站的機會來了!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3/1108/56230.html
  【導讀】在O2O商機頻繁迸發的今天,當外部的條件日益成熟,地方門戶社區網站以其紮根本地,對本地商家的理解力丶覆蓋力和影響力優勢,找到了一條以O2O的方式通往商業化的道路。對於本地社區網站,O2O爆棚,叫你一聲,你敢答應嗎?在此黑馬哥分享這篇派代網( Benli )的文章,1、O2O模式,情緣何處;2、團結就是力量,扎堆卻不可取;3、基於LBS服務,O2O價值在與多元化交互。

       找靈感、挖黑馬、評熱點、抄本質-這裡是黑馬通訊社:微信的出現牽扯了許多新型產業鏈,而其中的莫過於今年全網電商追捧的O2O(Online To Offline,即讓互聯網成為線下交易的前台),另外的分析指出,在接下來的三年中,O2O領域將會超千億元市場規模的誘惑,各生活服務類網站都在尋求突破點。

對於具備社區丶媒體和電子商務這三重屬性的地方門戶社區網站而言,如果說之前的重心在社區和媒體功能的培育上,是在為電子商務的崛起而所做「內功」,那麼在O2O商機頻繁迸發的今天,當外部的條件日益成熟,地方門戶社區網站以其紮根本地,對本地商家的理解力丶覆蓋力和影響力優勢,找到了一條以O2O的方式通往商業化的道路。對於本地社區網站,O2O爆棚,叫你一聲,你敢答應嗎?

O2O模式,情緣何處

O2O未來發展會將線上線下的邊界越來越模糊,不再跟以往單方麵線上或線下消費做明顯區別,O2O的發展將會是為消費者服務提供跨界無縫的丶更好體驗的服務;這意味著,零售服務的融合,也就是,互聯網從業者,生活服務商都會採用O2O的模式來實現服務,其中在線上這個O(online)會涉及到不同數字終端:手機,電視,PC,pad,特定場合販賣機等等。

而在實際應用層面上,最瘋狂的O2O應用將會在今年的雙十一中集中爆發,然而真的是對用戶有用嗎?每個網站的O2O形式都不盡相同,用戶該如何去區分不同的消費模式。O2O更側重服務性消費(包括餐飲丶電影丶美容丶SPA丶旅遊丶健身丶租車丶租房等服務),將用戶碎片化時間進行整合管理,提供一種更為便捷的消費方式,例如在公交車站牌出現一個H&M的服裝信息,覺得OK掃瞄一下微信二維碼,填寫相關信息並支付,簡單完成購買。將用戶的碎片化時間整理起來,是購物無處不在,無需上網反覆瀏覽對比。然而在多種O2O服務性消費中,其中就餐飲類O2O為最先嘗試的一個行業,然而會不會發生類似團購行業的症狀呢,大家都往火坑裡挑,你會跳嗎?

團結就是力量,扎堆卻不可取

反觀之前的團購行業,由於團購盈利模式簡單,沒有太大的門檻,幾百塊錢的程序就能夠輕鬆的製作出一個團購網站出來,全國各地瘋狂的跟進模仿,許多本地社區網站亦參與其中,完全詮釋了「團結就是力量」這一偉大的革命思想。最高峰的時候國內團購網站超過5000家,各家團購網站各出奇招,在市場上短兵相接,資本市場也是抓住這個機會,瘋狂的投資,進一步加劇了團購市場的瘋狂發展。然而瘋狂的進擊與抱團發展,卻給後面的發展留下了深刻的弊端。

團購的這種形式通過低價消費吸引顧客買單,那麼「用更低的價格可以獲得與原價相同的服務?」同樣200元的套餐,別人花99元便能得到,何等?這樣的做法的本質直接損害到的是正常消費者的利益,並且團購商家一旦對團購用戶而言失去了價格優勢,便很難留住他們,畢竟團購網站千千萬,一個不行接著換!另外後面發展中,團購行業呈現一片紅海,為了保持自身網站優勢,團購網站之間與商家簽訂的服務條款不盡相同,用戶在不同團購網站之間購買會得到不一樣的服務,「憑什麼你的雙人套餐多我一根火腿?」這樣會導致部分用戶的流失,陷入一個惡性循環中不斷反覆,經過時間的考驗倖存下來的也只有那麼幾家。相對於國外的團購網站發展軌跡比較穩定,更多是為用戶提供一個便捷的消費方式而非通過價格戰吸引用戶,一直強調接地氣的同時也需考慮到大多數用戶的利益不受到損害。

國內餐飲類的O2O亦開始呈現出這樣的扎堆態勢,現階段餐飲O2O市場幾乎完全是由線上互聯網企業推動,線下餐飲商戶大多是被動地接受。許多打著O2O模式旗號公司如雨後春筍般竄出,不斷的遊走於線下商家之間,推廣其業務。O2O模式雖好,但也需有行業規則去約束,網站結合現有資源之外根據自身需求進行選擇,盲目跟風只會得不償失。否則如團購般熱烈爆發,寂靜般死去,受傷的是支持你們的用戶。

基於LBS服務,O2O價值在與多元化交互

普遍認為,O2O的關鍵在於構建消費閉環,通過實現消費閉環的構建實現數據的積累和營銷的精準化,進而實現O2O平台的價值。與其他網站一樣,社區網站盈利都主要來自於廣告和廣告的衍生產品,譬如傳統的頁面廣告位和文字鏈接。而針對O2O模式的結合,本地社區網站卻能夠發揮更多的想像空間。

本地社區網站的優勢在於——線上和線下結合的成本較低,互動程度較高,精準營銷的成本較低,且效果相對較明顯,這是垂直化服務優勢的最直接體現。它不需要自己主動去挖掘用戶需求,由於論壇的性質,用戶會自發地將自己的訴求表達出來。本地社區網站用戶囊括多類型用戶,用戶需求從社區網站發帖丶回帖的內容中便可判斷。基於對用戶內容數據的分析收集,網站要做的是在發現需求後進行整合,通過與不同類型的線下商家洽談合作,從而和商戶實現匹配。

雖然團購模式遭受了許多人的詬病,但是在O2O模式的協助下,地方社區網站可圍繞專題和應用展開線上營銷活動,通過網絡推廣把線上的消費者聚集,並通過LBS(基於位置服務)找到對應的商家,在現實的商店中去在線支付,購買線下的商品和服務。然而對於其他受限於資金丶人力上的限制,則可以通過袋鼠店平台對接全網電商平台的數據,結合自身網站用戶需求將主流團購網站或其他網站的特產商品進行篩選,將當地特色標籤商品進行匹配,並且支持同步更新商品信息,打造成具備本地特色的特產輕店舖。

另外在與團購網站的結合中,更多的是要是實現與線下商家的多元化交互,形成一條特色的產業鏈。例如,通過O2O的方式,本地社區網站可以先期徵集那些有購車需求的人群,通過預熱活動將這些人群的信息彙總,再帶著這些信息去和商家對接,將他們引導到線下的實體店去瞭解汽車的相關信息,比如型號丶款式,最後在當天就形成購買。並可以對購車之後的衍生需求進行開發,與其他的汽車配件商家丶汽車保險公司等商家對接,引導二次消費,形成一個良好的O2O產業鏈,在為用戶提供便捷的同時增加網站收入。對於網站而言,通過對用戶需求的開發,接下來都是屬於後續的交互和售後的服務,而其實這才是最大的價值。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1198

【i黑馬深夜快評】500萬彩票網和3G門戶網上市,做為投資者你必須知道的幾件事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3/1123/56549.html
【導讀】:繼58同城上市和去哪兒上市之後,今年第二波上市潮流來襲。500萬彩票網這家垂直網站和久邦數碼(3G門戶網與go桌面)先後登錄美國資本市場。其中3G門戶母公司:久邦數碼(代碼GOMO)的股票開始在美股市場交易,開盤14.11美元,較11.22美元定價高出8.5%。本次久邦數碼發行700萬股ADS,據定價計公司市值約3.64億美元。500彩票網(WBAI)的IPO在紐交所開始交易,開盤價20.02美元,較13美元的定價高出54%。以13美元計該網市值約4.28億美元。截至目前,漲幅超60%。下面黑馬哥為投資者獨家奉上你投資他們之前必須知道的幾件事情。

1 他們都是駱駝型長跑互聯網公司,成立時間都有10年之久。3G門戶網成立於2004年。五百萬彩票網成立於2001年。他們在各自所在的市場都已經蟄伏10年。此前在美國上市的58同城和去哪兒都成立於2005年,以04年為分水嶺,這前後成立的公司形成截然不同的風格,不知道今晚在資本市場的表現是否一致?在VC資本都希望5年甚至於三年就收割的今天,10年長跑還能耐住資本寂寞,不容易。

2 同處南方互聯網系,低調而務實。以南北地域為界限,中國互聯網形成截然不同風格。北方主硅谷風範,走高大尚路線,美國火什麼,做什麼,一般都在國外有現成模式。南方主本土風範,走「土鱉路線」,一切從需求出發,低調務實,國外基本難以找到現成模仿模式。本次上市的500萬彩票網和3G門戶網一個來自深圳,一個來自廣州。如果本次上市資本看好,不知道會興起資本去南方找互聯網公司的浪潮嗎?(ps:南方互聯網系還有騰訊、迅雷、快播、YY、UC等企業,他們無一例外都是工具型互聯網企業,本次上市的500萬彩票網也是接地氣的不被所知的垂直彩票領域),南北互聯網風格差異立現。

3 都有共同的投資者IDG資本,雷軍曾想投資3G門戶但慢了一步。500萬彩票網07年獲得IDG投資,而3G門戶2005年7月獲得IDG資本注資。值得注意的是此前紮根移動互聯網的空中網也曾獲得IDG資本投資,這中間有個有趣的細節,雷軍曾經想要投資3G門戶網,但是被IDG搶先,最後雷軍投了UC。

4 這兩家公司創始人都是第二次創業。3G門戶創始人張向東在創立3G門戶網之前,曾經創立了一家叫「解決」的互聯網公司做RSS的軟件。而500萬彩票網創始人在創立羅昭行在創立500萬彩票網之前曾經做過一家生物產品原材料網絡超市,結果都不算成功,二次創業,最終上市。值得注意的是,張向東還曾經做過短暫的媒體人,他曾是《新週刊》記者。

5 他們所處的行業都曾經受到政策影響較大。在500萬彩票網獲得網絡銷售許可之前,網絡銷售彩票一直遊走在政策監管高壓之下,而3G門戶網曾經所處的移動互聯網行業曾經當初受到運營商政策影響,尤其是一波SP禁令,讓多少曾經的移動互聯網公司銷聲匿跡。

6 3G門戶是中國移動互聯網絕對活化石。經歷了WP訪問時代、塞班智能機時代、以及安卓時代,3G門戶主推產品是基於塞班平台,而最新核心業務GO桌面是基於安卓平台。而3G門戶網還是開創移動互聯網免費模式的第一個。當然還有值得注意的是在3G門戶網成立的這一年(2004年)俞永福的UC成立,手機遊戲分發平台當樂成立,此後一年移動搜索平台宜搜成立,更早前2年空中網成立,並且在2004年上市。所以2004年才是中國移動互聯網真正最重要的節點。今晚久邦數碼上市,刺激最大的應該是UC和宜搜。其中UC、3G、宜搜、同來自南方互聯網系。

7 360和金山網絡應為久邦數碼「在一起」了 奇虎360金山網絡作為久邦數碼的基石投資者以IPO價格認購其私募發行857萬股和286萬股的A類普通股,持股比例為分別4.40%、1.47%,鎖定期為180天。360和金山這兩個昔日死對頭這次走到了一起。

8 移動輕應用入口GO桌面的上市將會是對移動互聯網入口價值的重要檢驗。在移動互聯網中應用市場、瀏覽器、超級App、手機桌面被成為四大入口,go桌面是否能夠大獲成功,將會關係著傳說中可能要賣的豌豆莢、以及應用匯,還有想上市的UC等利益關聯方的價值。

9 500萬彩票網將可能創造今年赴美上市最大的融資額度。而他上市成功將會對樂彩網(百度是其股東)、第一彩票網等還沒有上市的彩票垂直網站產生深遠的影響。

最後,如果這些股票都漲了,以後碰到有以上特徵的公司就買了吧。鄭重聲明,截止兩家公司上市前本人不持有兩家網站任何股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2587

高層幹部集體舞弊 郭台銘開鍘鴻海清門戶 產業採購三怪象現形

2014-02-03  TWM  
 

 

撰文‧林宏文

歲末年終之際,鴻海集團卻選在此時大清門戶,昔日號稱「天下第一會」的SMT(Surface Mount Technology,表面組裝技術)委員會高層,如今卻成階下囚,採購弊端牽涉金額,從數億元到上百億元,誇張的行徑,令人瞠目結舌。

其中收取回扣名目多、花樣也眾多,洗錢手法更是繁複,讓大家見識到,原來電子業的採購案,可以有這麼龐大的弊端與油水。然而,身在台灣科技業的採購人員都直言:「不拿白不拿,職權更高的人,要的更多。」富士康前執行長,也是德州儀器亞洲總裁程天縱,就透露過一個小故事。早年程天縱在台灣惠普公司服務時,有一次到大同找董事長林蔚山談生意,才剛在接待大廳登記換來賓證,就發現身旁站著一位準備要見採購課長的業務員。

但真正引起程天縱注意的是,看似小業務員,談的只是數百萬元的訂單,卻開著價值上百萬元的賓士;反倒是來談動輒上千萬美元建廠計畫的他,開著一輛破舊的裕隆車。

怪象一:一定要給好處?

採購拿好處 業務才安心故事聽來很生動,反映出台灣科技業枱面下那些不能說的採購生態。程天縱說,不論在惠普或德儀,他可以做的事情及空間都很大,但拿的是正常薪水,「我選擇的是做大事,而非賺大錢的路。」其實,採購弊案不僅限於電子業,傳統產業也一樣存在。在電子業工作超過三十年的零件供應商說,「只要有買方及賣方,中間就會有油水,因為人性一定會貪。」賣方想盡辦法要給買方好處,就怕買方不拿,「買方拿了,賣方才安心。」正是這樣的心態,讓單純的採購案變得不單純,也給了採購人員可乘之機。

這位供應商就說,即使那些形象很好的公司,主管也許不會主動要,但若賣方提出來,雙方交情夠久,兩相合意之下,「對方就會收下來。」做生意,應酬總是難免,每每在酒酣耳熱之際,業務員就會把「好處」提一下,暗示只要訂單能成,附帶的採購人員也受惠。這時,只要負責採購的人員心態一偏,點頭答應,潛規則裡的採購協議就達成了。

當然有時也會碰到對方嚴辭拒絕,一拳打回來。「但以我三十多年累積的經驗,十位裡面有九位會同意,至於剩下那一位,大家就摸摸鼻子算了。」怪象二: 採購油水上億元?

代工毛利少 零組件反而肥由於台灣電子業以代工形態為主,代工廠替品牌客戶採購零組件、再組裝,賺的是三到四%的微薄毛利。曾在代工廠待過的一位前高階主管便直言,代工廠為了爭取訂單,會想辦法拉攏客戶;零組件供應商則為了拿到代工廠訂單,也同樣要用各種方法來取得大廠的關注與信任。

例如,某品牌大廠高階主管喜歡品嘗紅酒,剛好一家零組件廠老闆本身收集了許多名貴藏酒,便經常招待該廠的高階主管享用,該名主管還可以直入酒窖,挑選他喜歡的紅酒,喝到賓主盡歡,雙方關係隨之穩固。

「打點擁有決策權力的人,是電子業的常態,但有人吃相好看,有人吃相難看。」零組件供應商話說得直接,運氣好的是遇到客氣一點的人,雖然開口要,「但沒說要多少,隨意就好,這種人比較好處理。」負責談生意的業務員若遇到這種人,業內的人就會笑稱,「算是前輩子燒過香。」可是,最怕倒楣遇到什麼都要的人,「要吃、要喝、要玩又要錢,除了花時間陪著吃喝玩樂,還要透過白手套送錢,不能留下任何痕跡。」為了談成訂單,業務極盡阿諛奉承之能事,就是希望採購點頭,把訂單下給他。

最慘的是,即使花了時間與鈔票,對方卻還不辦事,承諾的訂單也沒給;但這種情況比較少出現,因為一旦發生,供應商心有不甘,便會想辦法把事情搞大,「鴻海這次的案件,應該就是如此。」業內人士說。

怪象三:採購為王?

缺貨就要回頭巴結業務

早期在戴爾(Dell)擔任國際採購處主管的方國健,一年主導的採購案動輒兩百億元,但○二年他毅然離開戴爾,轉而創立麥實創投。「我離開戴爾超過十一年,至今很多人都還會問,為何要放棄那麼好的工作?甚至問我採購那麼『好康』,離開不是很可惜嗎?」方國健說,身在外商公司,做決策的人往往是總部主管,他作為台灣採購代表,一言一行都被所有人檢視,所以他相當注意道德操守。「要靠採購賺錢,其實是很笨的想法,最後下場就是移送法辦,我寧可靠自己本事賺錢。」正因方國健的操守獲得肯定,後來,他成立麥實一號創投基金,廣達、仁寶都不吝投資。他看準趨勢投資宸鴻、奇揚,獲利超過十八倍以上,幫股東賺了四、五倍,「利用專業能力賺錢,才是正道。」電子業景氣上上下下,像DRAM、面板這種景氣循環產業,就不見得永遠是業務員來巴結採購,遇到缺貨時期,反倒是採購要回頭來拜託業務員。一位曾在韓廠負責業務的主管就說,「面板、DRAM缺貨時,系統廠搶著要貨,就是考驗雙方交情的時刻。」其實,會有大額回扣的項目,主要是設備採購,因為設備採購金額大,設備代理商原本就有為數不小的佣金(commission),一台賣價上億元的設備,佣金就達千萬元之譜;生意搶得兇時,代理商還會犧牲一些利潤,送錢給採購主管,畢竟訂單若做成,後面的利潤才驚人。

雖然這次鴻海大動作清理門戶,震撼台灣電子業,仍遠不及中國採購的藏汙納垢;尤其中國廠為與台廠競爭,不擇手段也要打進供應鏈,中間拿回扣的情況更嚴重。這麼看來,台灣電子業的回扣競爭力,似乎也遠遠不及大陸廠商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0570

明星基金經理紛紛自立門戶,對沖基金迎來吸金年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7950

         對沖基金的世界永遠不乏希望。       研究公司HFR數據顯示,2013年股票型對沖基金扣除費用後的平均回報率為14%,而同期基準股票指數包括分紅在內的漲幅卻高達32%。盡管連續5年跑輸標普500指數,基金行業卻頗有中興之意。2014年將有多家由此前知名基金經理掌舵的新基金粉墨登場,規模少則5億美元,多則高達到20億美元。其中就有Baupost的Herb Wagner, Highfields的Matthew Sidman 和Viking的Jim Parsons。       在能持續獲得超平均收益率的基金少之又少,而其中包括Appaloosa和Viking在內的翹楚對沖基金又不再接受新的投資者或者不需要更多投資資金的情況下, 投資者認為那些看起來前途光明的新基金將有超強的吸金能力。美銀美林新興市場經理項目負責人Omeed Malik 向《華爾街日報》表達了其看法:“對於那些追蹤這些明星基金經理長達數年的投資者來說,新基金對他們來說是一種機會”,        新基金無疑會面臨殘酷的市場考驗:HFR的數據顯示,去年前三季度包括知名資產管理公司運作的基金達816個,其中的608個已經被清算了。不過,在美股延續了五年的漲勢之後,一些投資者正在考慮將資金投在那些旨在能從各種市場環境中全身而退的基金上。國際市場波濤洶湧的一月,相較於美股市場的頹勢,對沖基金曬出了他們18個月多以來的最好成績。對於搖擺不定的投資者情緒,押註了135億美元客戶資金在對沖基金身上的Mesirow公司總裁Tom Macina認為,這對對沖基金來說並不是一件壞事。 華爾街日報總結了部分明星基金經理資歷門戶的情況       Parsons曾是Viking頂級的基金經理。知情人士透露,今年1月1號,他在紐約推出了規模約5億美元的Junto基金。 Junto每個季度只允許投資者贖回八分之一的投資款,對於一只股票型對沖基金來說,該條款實屬苛刻。       資產規模達數十億美元的Ziff Brothers前基金經理Yen Liow也為他新設立的國際股票投資型對沖基金Aravt Global募集了超過10億美元的資金。而Ziff Brothers旗下的對沖基金卻正在清算。據熟悉Aravt Global基金的人士透露,該基金將於本月開始在紐約市場交易。       在2012年離開Baupost之前,Wagner一直是該基金的聯席管理人。現在他自己創設的基金已經成為2014年發行的規模最大的基金之一。知情人士透露,他設立於波士頓、規模達20億美元的Finepoint基金將於5月發行,Wagner本人也認購了一大部分份額。該基金將投資於被認為是低估的股票,債券和其他資產,故投資者的資金將被鎖定長達數年。      積極的企業融資環境還吸引了曾擔任所管理達35億美元的對沖基金公司Brahman的董事總經理Paritosh Gupta。本月他將推出他自己的、專註於投資那些會被合並、收購以及可以引導管理層變革的公司的基金。       Gupta對《華爾街日報》說,“這是一次信仰上的大躍進,但是我相信自己”。現年35歲的他,在今年1月份設立了股票型對沖基金Adi, 其中有1到1.2億美元的投資來自於芝加哥的Aurora。. 而他妻子Nehal Chopra 也在2009年用老虎基金所投的錢成立了規模達5.65億美元的對沖基金 Tiger Ratan。      “不管結果如何,這都將是我最後一份工作”,Gupta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1862

明星基金經理紛紛自立門戶,對沖基金迎來吸金年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7950

         對沖基金的世界永遠不乏希望。       研究公司HFR數據顯示,2013年股票型對沖基金扣除費用後的平均回報率為14%,而同期基準股票指數包括分紅在內的漲幅卻高達32%。盡管連續5年跑輸標普500指數,基金行業卻頗有中興之意。2014年將有多家由此前知名基金經理掌舵的新基金粉墨登場,規模少則5億美元,多則高達到20億美元。其中就有Baupost的Herb Wagner, Highfields的Matthew Sidman 和Viking的Jim Parsons。       在能持續獲得超平均收益率的基金少之又少,而其中包括Appaloosa和Viking在內的翹楚對沖基金又不再接受新的投資者或者不需要更多投資資金的情況下, 投資者認為那些看起來前途光明的新基金將有超強的吸金能力。美銀美林新興市場經理項目負責人Omeed Malik 向《華爾街日報》表達了其看法:“對於那些追蹤這些明星基金經理長達數年的投資者來說,新基金對他們來說是一種機會”,        新基金無疑會面臨殘酷的市場考驗:HFR的數據顯示,去年前三季度包括知名資產管理公司運作的基金達816個,其中的608個已經被清算了。不過,在美股延續了五年的漲勢之後,一些投資者正在考慮將資金投在那些旨在能從各種市場環境中全身而退的基金上。國際市場波濤洶湧的一月,相較於美股市場的頹勢,對沖基金曬出了他們18個月多以來的最好成績。對於搖擺不定的投資者情緒,押註了135億美元客戶資金在對沖基金身上的Mesirow公司總裁Tom Macina認為,這對對沖基金來說並不是一件壞事。 華爾街日報總結了部分明星基金經理資歷門戶的情況       Parsons曾是Viking頂級的基金經理。知情人士透露,今年1月1號,他在紐約推出了規模約5億美元的Junto基金。 Junto每個季度只允許投資者贖回八分之一的投資款,對於一只股票型對沖基金來說,該條款實屬苛刻。       資產規模達數十億美元的Ziff Brothers前基金經理Yen Liow也為他新設立的國際股票投資型對沖基金Aravt Global募集了超過10億美元的資金。而Ziff Brothers旗下的對沖基金卻正在清算。據熟悉Aravt Global基金的人士透露,該基金將於本月開始在紐約市場交易。       在2012年離開Baupost之前,Wagner一直是該基金的聯席管理人。現在他自己創設的基金已經成為2014年發行的規模最大的基金之一。知情人士透露,他設立於波士頓、規模達20億美元的Finepoint基金將於5月發行,Wagner本人也認購了一大部分份額。該基金將投資於被認為是低估的股票,債券和其他資產,故投資者的資金將被鎖定長達數年。      積極的企業融資環境還吸引了曾擔任所管理達35億美元的對沖基金公司Brahman的董事總經理Paritosh Gupta。本月他將推出他自己的、專註於投資那些會被合並、收購以及可以引導管理層變革的公司的基金。       Gupta對《華爾街日報》說,“這是一次信仰上的大躍進,但是我相信自己”。現年35歲的他,在今年1月份設立了股票型對沖基金Adi, 其中有1到1.2億美元的投資來自於芝加哥的Aurora。. 而他妻子Nehal Chopra 也在2009年用老虎基金所投的錢成立了規模達5.65億美元的對沖基金 Tiger Ratan。      “不管結果如何,這都將是我最後一份工作”,Gupta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1863

《創業家》獨家對話張一鳴:我不care騰訊、搜狐等新聞門戶客戶端

http://www.iheima.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7243
《創業家》:你說到把產品做好,用戶量到達一定數量以後,自然會出現合適的商業模式。如果當年酷訊做好了,可能出現的贏利模式是什麼?

張一鳴:酷訊當時是什麼方向都不明。怎麼賺錢,大的方向,要成為什麼樣的公司都不明確(做通用搜索還是垂直搜索等)。我走的時候,酷訊裡賣品牌廣告的、賣競價排名(類似百度)的、(廣告)按成交(量)收費的都有。

如果按現在來看的話,我覺得按效果付費是沒問題的。但是產品上,我覺得應該先得把產品模式做好,(當時的酷訊)還沒有到收入模式的階段。我認為不應該太著急在收入模式上花太多的精力,應該(花更多精力在)為用戶提供更多價值的產品上。當時的期望還是太高,產品本身的模式找的不太好。

《創業家》:海內網當時沒做起來,除了開心網的崛起,是否是因為這種形式過時了?

張一鳴:我覺得任何東西也都會過時,QQ也過時,谷歌也有可能過時。過時沒關係,關鍵在於你這個企業能不能讓你產品與時俱進,讓它儘可能滿足用戶的需求。這個產品即使過時,能不能在這個企業持續產出好的產品,所謂的過時並不是完全沒需求,是說它可能會佔的比重下降。

我覺得不要指望一個產品一成不變,其實臉譜(Facebook)也是(通過)產品不斷演化(才保持用戶數量),它後來收購Instagram、收購WhatsApp,也是為了讓它保持不過時。

我覺得開心網和海內這種產品,並不是沒有機會在中國興起。包括現在人人網,大家都覺得不行,它是有替代關係的。你做了差一點,QQ做得好一點,微博做得好一點,你自然就下降了,(其它產品)替代了你的需求。

《創業家》:你覺得今日頭條模式會不會被一種新的可能更好一些的模式替代?


張一鳴:我覺得這個挺持久,像搜索一樣成為一個,越是基礎需求越持久,越是說越是普遍的,人本身就有的基礎需求,我覺得推薦信息就是一個,我覺得會是挺持久的。

《創業家》:飯否當年可能的贏利模式是什麼?

張一鳴:我覺得是精準的信息廣告。當時飯否沒什麼收入,產品還是很早期。

《創業家》:九九房當時的贏利模式是什麼?

張一鳴:有一些網站我們給它帶流量,也有中介公司(包括其官網)付費。當時APP上沒做過收入,只在網頁上做收入。
當時九九房還是賠錢的。一個很大問題是,房產是個低頻應用,你要不斷地吸引用戶,(用戶)用了1、2個月就不用了。(房產類應用)行業需要靠利潤差,你去買用戶或吸引用戶過來,在他的生命週期內——比如你成本是10塊錢,你要盡快賺到30塊錢——商業變現很重要,更像一個流量生意。

《創業家》:為什麼今日頭條不做圖書類的垂直平台?

張一鳴:需求度不高。第一長內容不這麼依賴,一個月看不了幾篇小說,你不需要推薦的機會,我獲取你興趣愛好的頻率就太低了。第二,(例如玄幻小說)看的過程中沉浸到裡面去了,對現實生活沒有影響,推薦比較難。就是看玄幻小說的人跟不看玄幻小說的人,從他的工作職業來說不會有特別的(區別),這是他的內心世界。所以我們跟泛資訊的推薦是差得很遠,就覺得忍住了不要做長內容。

《創業家》:你覺得短內容更有生命力?

張一鳴:我覺得越短越有生命力。越短越快流傳,信息越快流動,信息最短,性價比越好,對社會意義也很大。經常有人抱怨說現在人都不讀書了,(想)做一款很好的讀書軟件,為什麼一定要做讀書軟件,為什麼一定要用書?以前07、08年會看(書),註:張一鳴在微軟期間,由於工作量輕,那半年內看了很多書。除了技術方面,他比較推崇的有《SEVEN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PEOPLE》(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活法》(日本企業家稻盛和夫的代表作),《少有人走的路》,《A SENSE OF URGENCY》(緊迫感),《THE FIVE DISFUNCTIONS OF A TEAM》(團隊協作的五個障礙),《基業長青》等。現在不用看了,現在我看小米,每週都看一篇小米最新的報導,雷軍的文章,我看了三十篇之後,五十篇之後不比一本書更好嗎?碎片化,書的內容大部分被碎片化(內容)所替代,不一定需要書了。

《創業家》:你指的是從書裡獲取信息?

張一鳴:對,我說的書並不是說書已經滅絕,數學書要要的……其實數學書也不定,其實我經常遇到問題我都上維基百科,當然不是說所有的書都不要,很大部分原先從書上獲取100個信息,現在可能是30,70可能被短內容替代,很正常。有的創業者可能自己喜歡讀書,或者說喜歡當年在圖書館的感覺,就是老想讀這個書。現在看書我也專門調研過書,看書主要看的只有兩類,創業和美女總裁只有這兩類書,其他的書沒有人看,包括經管類的書都是沒有人看,很小眾。我覺得這不是一定要糾正過來的,比如說經管類的書,(裡邊的)很多東西通過很好的文章替代了。

比如我最近看開放課程視頻(如耶魯公開課)有的課程對我來說不比書差,很清楚,為什麼要以書的形態出現呢?很多創業者,其實我以前看書挺多的,我是閱讀的忠實用戶,我覺得很多創業者看書是他自己想要的,後來看一下數據來看並不是市場所需要的。
包括深度閱讀,很多情況下普通民眾他以前看報紙,聽收音機,短消息,有的人光讀報紙也能知識面廣。我就見到過年紀大的人,他也就看各種報紙,做簡報,把碎片的整理起來,也是知識豐富。通過對報紙的觀察,也能對政治經濟有瞭解,我覺得不一定要書。

《創業家》:投資人目前對內容生產社區化很關注,你怎麼看?

張一鳴:沒有特別看中,一定程度上(社區化賺錢)算一個謬論。中國真正賺錢的公司,社區並不多,百度不是,360不是,我覺得小米也不算是,它僅僅是有些粉絲,那3M(明尼蘇達礦務及製造業公司)之類的公司也有很多粉絲,社區一般來說是論壇啊,天涯、西祠胡同、知乎等。

所以現在很多人想這個東西怎麼往社區靠,我聽到時候就覺得,他就是個工具,就是個社區。你想,天涯不賺錢,微博不夠賺錢,各種論壇,西祠胡同也不是很賺錢,只有sns的騰訊和facebook是,蘋果也不是。為什麼大家總想靠社區呢?

天涯、西祠、十九樓、開心這些還不夠好嗎?小米社區是一個客服論壇,沒有這個社區他們也一樣,不是一個概念。我就很奇怪,為什麼投資人總想往社區靠,360不是社區,搜索工具不是社區,京東也不是,都是基礎服務做得好就好了。

其實你基礎工具做的很好,就足夠了,比如說美圖秀秀它也不是社區啊。鐵血是社區裡變現還不錯的,從過去五年到十年的經驗表明,有很多論壇誕生,並不是一個主流,而且並沒有持久不衰,反而搜索和安全持久不衰。迅雷、優酷也搞過社區,雷友什麼的,(社區本身)也不是很重要。他們都試圖做好社區,好像是為了用社區來填補不安全感。沒有多少社區賺錢的,大大小小都沒有例子。

以前酷訊也搞過一個東西叫酷蛙,但見到什麼產品因為社區化帶來特別大價值的。

《創業家》:感覺你身上有點喬布斯的氣質。

張一鳴:還好我沒他那麼感性。

《創業家》:做事方式上吧。

張一鳴:我是比較理性的,我在公司富有激情的演講一般不做的,我們公司比較坦誠,直接跟董事溝通,包括招聘的時候公司的狀況很清楚告訴對方,公司的現狀、估值、股票情況。

我自己把喬布斯英文版中文版各看了一遍。(《喬布斯傳》的)前半段有一個毛病,就是他不管(管理)這個東西,想到什麼產品好就要什麼,公司內部怨聲載道。後面他回到公司申請了一批期權,他跟董事會吵的第一架就是為了從公司要期權,這是他的管理手段,他要穩定人心,做法就不一樣。我想他中間有思考,不一定自己說了。

我覺得從酷訊當時帶來的困惱,也挺多重擔,然後也有很多包括員工的抱怨,如何對待招聘的這個速度,轉正、離職,一直到現在的觀察思考我覺得是挺有幫助的。我覺得基本上沒有犯什麼大的錯誤,好多創業公司在核心團隊之間鬧翻,出走,或者進不來好的人,封閉,我們都還好。

《創業家》:騰訊和搜狐等新聞門戶客戶端最近也陸續推出了「千人千面」根據用戶偏好的新聞推薦功能,這會對今日頭條有什麼影響或威脅嗎?

張一鳴:我知道他們有一些(這方面的)嘗試,我覺得正常,也不是太care,對於我們(來說)按自己設想快速前進最重要,不回顧,不旁顧。

另外,有推薦功能的門戶客戶端和今日頭條的想法還是差別巨大。在是否生產內容,是否有人(編輯)的傾向,是否有平台的想法上,均有巨大區別。

騰訊這麼大(的公司)隨便一小功能(上線),我們不能草木皆兵啊。

我覺得做好(內容推薦)是很不容易的事,所以還是更關注自己更快做好。對他們也一樣,我們要做的更深更好,更難追上。
威脅對不同人定義不一樣。我從創業以來始終都有危機感,他們的動作並不會增加多少(危機感),並無因這些波動。

《創業家》:在你們這個領域裡,就中國人而言,有你特佩服的技術高手或天才嗎?

張一鳴:沒有,現在沒有。

《創業家》:國外呢?

張一鳴:谷歌做的很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1058

華碩集團爆炒股醜聞 施崇棠 嚴查清門戶

2014-07-17  TNM
 
 

 

華碩集團驚傳炒股醜聞,小股東向本刊投訴,華碩旗下子公司祥碩3個多月來股價狂飆400%,疑似公司經理人與市場主力結合炒作股價,並向金管會、證交所、調查局與華碩檢舉。

本刊調查,華碩董事長施崇棠指派執行長沈振來調查,意外發現華碩副總級人士進出祥碩股票獲利千萬元,財務長張偉民認為此舉嚴重傷害華碩形象,不惜請辭力諫嚴懲,施崇棠已下令擴大調查中。

台股牛氣衝天,高價股個個狂飆,沉寂許久的華碩原想藉由第二季推出的ZenFone手機搏翻身,奈何事與願違,上週華碩股價不僅未隨大盤走勢高漲,反而狂跌近三十元,小股東不禁納悶:「第二季營收比第一季衰退五%,ZenFone不是賣得很好,怎會衰退?」

新機惱 又沾炒股案

看著華碩積弱不振的股價,施崇棠心裡有苦難言,那是因為ZenFone被網友稱為小米機剋星而大賣,卻因供應不及影響營收;但看著另一股價衝高的子公司祥碩,施崇棠不僅笑不出來,還為此心煩不已。上週,本刊接獲小股東投訴,指控華碩集團旗下子公司祥碩,近三個月股價大漲四倍,從三月底的五一.四元,日前狂飆到最高二二八.五元,疑似公司經理人結合市場主力炒高股價。對一般人而言,祥碩是家陌生的小公司,它是華碩在二○○四年成立、資本額五六億元的IC設計公司,去年底遭女首富王雪紅旗下的威盛控告專利侵權,民事求償四一.三七億元。當時,二大科技大老王雪紅、施崇棠為捍衛自家公司,親上火線對嗆,祥碩因而聲名大噪。屋漏偏逢連夜雨,祥碩遭威盛告侵權官司未了結,事隔不到半年,今年六月,祥碩又遭小股東向金管會、證交所和調查局北機組檢舉,指控經理人聯合市場主力炒股,甚至投書華碩要求公司徹查。檢舉人股小妹(化名)向本刊表示;「我只是一個電子業的上班族,景氣不好、薪水不漲,只能租房子也不敢生小孩,聽朋友說股市到高檔,可以做空本益比高的股票,因此放空祥碩,本想小賺一筆,卻因此萬劫不復,一口氣把我多年積蓄全賠光,當月薪水都還不夠補融券保證金,我老婆知道後氣得回娘家,我自己的工作也快不保,一度想要自殺。」提到自己被坑殺過程,股小妹不禁悲從中來地哭了起來。

大清查 主管賺千萬

「更可惡的是,投顧節目還散播假消息,放出祥碩今年每股賺五元,明年上看十元。我向祥碩求證這些消息,公司不是不接電話,就是不回應。在連漲十根漲停後,證交所才要求公司澄清,簡直就是坑殺股東。」 股小妹不滿地指控。本刊調查,憤憤不平的股小妹把檢舉信函寄到施崇棠信箱,令施大為震驚,親自下令執行長沈振來清查,「Johnny(施崇棠)交代,只要查到不法就重罰,勿枉勿縱才能改善風氣。」知情人士對本刊說。未料這樁炒股疑雲,不但在業內傳得沸沸揚揚,就連調查局都盯上,更在華碩內釀成風暴,一把火燒向副總級主管,逼迫施崇棠不得不下重手清理門戶。根據瞭解,身為祥碩大股東的華碩調出股東名冊,徹底清查近半年所有經理人的持股變化,「令人意外的是,發現有華碩主管在這段時間進出祥碩股票,獲利上千萬元。」該人士透露。「最後查出一位副總級主管涉入祥碩炒股案。」施崇棠與副董事長曾鏘聲十分生氣,財務長張偉明更跳出力諫,對施崇棠說:「不惜請辭財務長,請董事長一定要嚴懲。」

硬起來 施崇棠嚴查

基於端正公司風氣,施崇棠下令擴大調查,看得集團內部人人自危,公司上下風聲鶴唳,紛紛表態自清,「祥碩也進行清查,凡業務相關,有圖利自己或人頭,一律嚴懲。」該人士說,施崇棠這次真的狠下心,「包括採購在內,不少人這幾年財產大增,都是下一波整頓的對象。」此次掀起風暴的祥碩,華碩集團持股超過六成,華碩執行長沈振來兼任該公司董事長,專攻電腦與手機專用高速傳輸介面用晶片,現任祥碩總經理林哲偉,原是王雪紅的威盛公司副總經理。 二○○七年林哲偉在沈振來力邀下,加入華碩開放平台事業擔任副總經理,同時兼任祥碩總經理。林哲偉當初出走威盛時,帶著約二十名團隊跳槽祥碩,不但重創威盛,也讓華碩多了一隻能賺錢的小金雞。

護祥碩 槓上王雪紅

「華碩以前跟威盛買,後來祥碩自己就能做,等於把錢放到自己口袋裡賺。」業內人士觀察。祥碩也因有華碩集團當後盾,包括華碩、華擎(現為和碩集團)都是大客戶,祥碩的獲利因此爆衝,二○一一年每股獲利五元,隔年又賺了四.二三元。正當林哲偉意氣風發地準備讓祥碩上市,早準備好要復仇的王雪紅、陳文琦夫婦,在此時出手,控告祥碩開發的USB 三.○晶片技術,涉嫌侵犯威盛的智財權,不但控告林哲偉與離職的工程師們涉嫌攜帶商業機密到祥碩,還同時控告祥碩董事長沈振來違反著作權法與背信罪。王雪紅的大動作震撼業界,但祥碩依舊通過證交所審核,在二○一二年底掛牌。隔年四月祥碩因侵權案遭檢調搜索,股價一度重挫,但去年十一月,檢察官僅以違反著作權法、背信與洩密罪,起訴隨林哲偉跳槽祥碩的四位工程師與研發主管,但沈振來、林哲偉卻獲不起訴處分。 此一結果,讓王雪紅夫婦相當不滿,不到一個月威盛又向祥碩提出民事告訴官司,對祥碩與母公司華碩,以及沈振來等人求償四一.三七億元,創下國內侵權官司求償最高紀錄。當時人在上海的沈振來,聽到此一消息都傻了,趕緊打電話求助施崇棠;身為華碩大家長的施崇棠,少見地親自出席重訊說明會,向來溫文儒雅的他,以強烈口氣四度表達對威盛「奉陪到底」,更痛批威盛:「用非商業手段干擾營運,非常不好。」

傳利多 公司派遭疑

施崇棠才講完沒一天,隔天陳文琦也在王雪紅的指示下,親上火線反駁施崇棠,還感嘆「台灣假的東西太多了。」希望施崇棠一起調查真相,不要模糊焦點,不要岔開話題,陳文琦反批華碩:「要認錯,不要企圖掩飾真相。」就在雙方大打專利戰爭,你來我往的口水戰中,祥碩的獲利也跟著縮水,去年每股獲利只剩一.五四元,股價最低三十元。不過,今年四月以來,市場傳出不少祥碩的利多消息,五月股價一路狂漲,但當證交所收到投訴檢舉,把祥碩列為警示股的同時,公司對各項利多消息都僅以市場臆測,不予評論回應。「讓人不得不懷疑,公司派做多股價的心態。」投資圈人士觀察。華碩是全球主機板龍頭,原為童子賢、徐世昌等四位宏碁工程師創立,隨著華碩壯大,曾為宏碁系統事業總經理的施崇棠,一九九二年離開宏碁加入華碩,帶領華碩不斷成長,從主機板一路擴張到NB、手機等新事業,二○○九年在客戶的壓力下,施崇棠決定品牌與代工事業分家,童子賢掌代工事業和碩,施崇棠本人則掌Asus(華碩)品牌。

尊五德 開鍘樹門風

重視基本功、喜愛講述佛法禪理的施崇棠,在公司是一個好好先生,對員工講話不慍不火,就算員工做錯事,他也大多以人性本善,願意多給員工改過自新的機會。二○一○年,華碩曾爆發採購弊案,一位掌握華碩每年超過百億元採購預算的副總,遭人爆料涉嫌收賄上千萬元,本刊向華碩求證確有其事,但施崇棠最後僅將該副總調職為顧問。相對華碩,分家後的和碩改變很多,二年多前和碩爆發採購弊案,董事長童子賢就不留情開除相關主管,並提出訴訟求償。「童先生人很好,但對風紀就一點空間都沒有。」和碩人說。華碩公司正門放著「謙、 誠、勤、敏、勇」五個大字,這是施崇棠一直對外強調的華碩五德,也是品牌基礎,這回施崇棠大動作整飭紀律,除了立威之外,更昭告國際品牌大廠的華碩,將樹立新的門風。

回應 華碩:會勿枉勿縱

對於有高階主管涉嫌炒股一事,華碩發言單位表示,公司會以勿枉勿縱的態度來處理此事,不會冤枉也不會縱容。

施崇棠 小檔案

現職:華碩電腦董事長年齡:62歲家庭:已婚、育有2子1女學歷:台大電機系畢、交大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事業:1994年出任華碩董事長至今。2013年華碩合併營收4,633.03億元,年增3.26%,續創新高。

祥碩 股價與利多事件

◎2014.5.20 媒體報導超微(AMD)傳買 SATA Express IP祥碩授權金落袋。祥碩:市場臆測,公司不予評論。◎2014.5.27 贏家財經台投顧節目,放出今年每股賺5元, 明年賺10元風聲。祥碩:前4月自結盈餘每股賺0.47元。◎2014.6.6 投顧節目放出蘋果找祥碩合作開發USB 3.0消息。祥碩未回應。◎2014.6.16 媒體報導祥碩搶先發表業界第一顆USB 3.1晶片。祥碩:於台北國際電腦展展出。註:藍字為祥碩官方回應。

科技人 爆內線炒股

◎2005年:力晶董事長黃崇仁利用力晶併購旺宏晶圓廠之前,指示員工大量買進旺宏股票,還鼓勵名媛李珍妮跟進,一審被判無罪,高院改判3年6個月。◎2007年:英華達董事長張景嵩與李家恩等高階主管,得知蘋果電減少iPod訂單,公司營收將受創,提前用人頭戶偷賣股票,獲利超過1億元,遭北檢起訴,一審被判無罪。◎2012年:日月光財務經理兼發言人甘智文,獲悉公司要併購環電,利用親人買環電股票套利上千萬元,遭北檢起訴。一審判緩刑4年。◎2014年:宏碁高階經理人汪島雄、陳炯雄得知宏碁第3季大虧131億元,在重大訊息發表前,使用他人名義或協助他人出脫股票,規避損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663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