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5/0314/149335.html
傳言稱獲得近億美元註資 大股東看好
2008年以來,智聯的兩大股東一直為Seek、麥格理。
可到了2013年1月,智聯迎來上市前最大危機:二股東麥格理拋售了手中全部股份,總價約近億美元。這個資金窟窿誰來填?
眾目投向了大股東Seek,每逢下不來臺,它總是智聯招聘的救命稻草,2006年以來從未套過現:2006年,Seek註資2000萬美元,獲得25%股權。2008年,它又與麥格理聯合註資1.1億美元。次年,智聯被前程無憂越甩越遠,收入僅有後者一半,虧損近億元。
又堅持四年,或許是料想上市無望,老戰友麥格理退出,而Seek依然在堅守。戲劇性的情節里,此時的Seek應當挺身而出,為智聯解圍。
果然,傳出的故事沿著該線條發展。
有消息稱Seek斥資1.05億美元,接手了麥格理這支股票。 以下為TechWeb 2013年2月22日的報道:
2月6日,智聯官方也公開回應,稱股東退出並非是拋售,而是大股東更加看好。 “我們已連續實現盈利,是一項正常股權變更。”,以下為騰訊科技2013年2月6日的報道:
這起交易後,智聯估值達5.58億美元。
但事實真的如此嗎?
數額為561萬美元 剩余資金由自己填充
隨著智聯招股說明書遞交,當年的事實全被揭開:這支股票大部分是智聯自己買的。
具體細節如下:1、Seek並未跟投1.05億美元,只註資了約561萬美元。2、智聯現金沒有想象中充沛。3、為了回購股票,智聯不惜向銀行貸款、向高管、員工售股。
首先,官方回應的“大股東看好”有杜撰之嫌。Seek註資1.05億美元可能是謊言,目的是為給資本市場樹立信心。
2013年2月,智聯僅向Seek發售3061591股普通股,價值僅32.9141萬美元。11月,智聯又向Seek增發6488409股普通股,價值為528.4834萬美元。兩起交易共561.3975萬美元,與1.05億美元相差約9939萬美元。 以上在招股書127頁有披露:
那麽,回購股票的資金從哪兒來?有幾種:1、貸款。2、向高管、員工發放股票。
2013年,智聯雖全年盈利,但凈收入僅約為1.56億人民幣。從其賬上現金來看,也僅約為3.69億元。若單靠智聯本身,回購這支股票很有壓力。以上在招股書11頁有披露:
招股書中顯示,為回購股票,智聯向銀行大量借款 ,這在Financing Activities(籌資活動)一項中有體現:當年,智聯花費約4.24億人民幣回購股票,主要來源為銀行借款。另在上一年,智聯未進行任何籌資。
在其它領域,智聯還有大量資金流出,這在Investing Activities中有體現。智聯全年用於投資的現金達5.52億人民幣。其中,約5.20億元繳納給銀行作為貸款抵押,余下用來購買相關財產及設備。以上在招股書89頁有披露:
除去貸款之外,2013年11月31日,智聯還 向高管員工發售約1570萬股普通股, 雖未披露具體價格,但若以同期股價推測,推測為千萬美金量級。
以上,智聯才度過“危機”。
完美的故事
智聯為何不大方承認大部分股票是自己回購的?它要給資本市場信心。
回顧歷史,智聯有過類似經歷。2011年,因資本環境惡劣,智聯不得不中斷IPO計劃,若強行上市,對估值有很大影響。
從事後的結果看,通過這段故事,智聯不僅給予了外界信心,還被估值了5.58億美元。 按照行業慣例,虛報融資之所以流行,目的之一是擡高估值,為下一輪融資造勢。
到2014年,智聯IPO步伐加快。約4月底,智聯赴美IPO路演,一個月間,雖遭遇各路資本拷問,但結局還算圓滿。
2008年,智聯估值約1.8億美元。2013年的“大危機”中,智聯估值5.58億美元。6月12日,智聯招聘在美上市,開盤日股價應聲上漲至14.51美元,市值約7.25億美元。
截至目前,智聯的市值約7.9億美元,對於一個成立已18年的公司來說,市值不算高。但那樁“1.05億美元”的註資,或起到了它應有的作用。
一起來幹件事兒?在315那天大聲喊出自己的真實融資額?2月底, 著名投資人徐小平、王冉已經說了,希望清掃創投界,抵制虛報融資之風。
那麽,若換成100人在同一天喊呢?勢能就足夠了。不知諸位有沒有興趣來參與?
你只需要做一件事:假設你已融資,恰好正要宣布,那麽請先聯系我們!(加微信wangfangnews)
100萬也好,200萬也罷,1000萬也行,只要融資是真實的,不管數額是多少,只要你敢於宣布,不管是做什麽的。請先聯系我們。
我們正召集100名創業者在3月15日那天聯合起來,在同一個時間點,振聾發聵地喊出自己的真實融資額! 放心,創業家會奉獻一切資源,讓你們上頭條!
對活動感興趣者,請加微信wangfangnews ,這是美男紙的個人微信號,稍後會把你拉入“誠信融資群”共商大業。加時請註明公司——姓名——職位。
本文為i黑馬原創,如需轉載請聯系heimage0001。
如果你對更多創業幹貨 感興趣,請加微信heimage0001 ,註明“姓名+公司名+職位 ”,否則黑馬哥不會把你拉入創始人雲集的微信群。
本文為i黑馬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侵權必究。
讀書劄記151111一派謊言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5/11/11/%e8%ae%80%e6%9b%b8%e6%9c%ad%e8%a8%98151111%e4%b8%80%e6%b4%be%e8%ac%8a%e8%a8%80/
讀書劄記151111
一派謊言
礎執筆
電影《大話王Liar Liar》中Jim Carrey扮演的律師因兒子的生日願望而一整天不能說謊, 結果他不單只沒法順利完成日常工作, 甚至連基本生活也過得異常困難。究竟這世界上存不存在 “不說謊的人” ?
《一派謊言A Pack of Lies towards a sociology of lying》 (2002) John Barnes
從觀察不同的社會, 可知「撒謊」這種行為由來已久, 除了文化因素以外,極可能有其演化基礎。這可以說是一項人性弱點, 為了改善這弱點,為人父母者會努力訓練孩子誠實, e.g. 跟孩子說 “撒謊會掉大牙”……( 編按: 此乃“以謊言教育不要說謊”,屬於 “以殺止殺”同級的上乘武功。)
在上流社會, 懂撒謊是教養的表現; 在宗教上, 撒謊則是一種虔誠的欺騙; 在商業上, 撒謊更是議價的秘術, 可促進交易的完成。在人與人的相處上面, “適當的時機跟適當的人講適當的謊話”是一種高級社交技巧,這裡「適當」是指成功達到欺騙效果。反而完全的實話會被視為不智、不忠或粗魯, 對人際交往有害無益, e.g. 直接對女生說她好像又胖了。
〈何謂謊言〉
「謊言」並不容易定義。有時一句完全跟事實不符的說話, 我們不會將它視為謊言, e.g.一千年前的人說 “地面是平的”; 反之, 一句與事實相符的說話, 我們有時卻會定性為謊言, e.g. 女友來電盤問在幹什麼時,男友回答跟同事一起吃飯, 而不提及同事的性別與吃飯的動機…..
一個較好的定義如下:
Def.「謊言」是一段說話, 蓄意要欺騙某個受害者, 使其誤會現實世界的狀況。***
這個定義的重點不在於能否成功使人受騙,也無關乎世界的實況, 而在於行為人的意圖。
但是緃使有了個較好的定義, 仍然要特別區分:出自善良信念的寓言, e.g. 三隻小豬的故事; 慣常客套, e.g. 偶遇朋友時說的 “改天一起吃飯”; 言者無意, 但遭誤解, e.g.女生對男生說 “你的人品不錯”, 這類均不構成謊言。
謊言有善意的, 也有惡意的, 當中的善惡則以意圖為判準, 視乎那是令受騙者增益還是受害。最常見的善意謊言, 便是「白色謊言」, e.g.探望患有絕癥的親友時說:「沒事的, 你很快便會康復」。「社交性謊言」也是另一種常見的善意謊言, e.g. 當別人飯餐款待時, 說一句味道不錯。
雖然宗教給人的感覺是神聖的, 但不代表不說謊。*** 惡意的謊言不時來自宗教界, 教士會利用「神聖的謊言」欺騙世俗的百姓, 以取得權力、權威和無條件信任, e.g. 贖罪劵。
在不同社會不同文化裡, 對「真相」的期待不同, 所以一個社會視為謊言的說話, 在另一個社會可以是理所當然的。 e.g. 西方社會認為告訴孩子有聖誕老人是沒問題的, 但對應否告訴成人有天堂則意見分歧.
除了文化因素以外, 「身份」也會大大影響對說謊的價值判斷, e.g.同樣是說謊, 但作為外交大使,為了國家的利益, 被派往國外撒謊, 則在人民心中仍是可敬的。
人對謊言的態度, 會視乎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而有所不同。一般來說, 社會地位越高, 職責越重的人, 說謊會受到更嚴厲的指責; 如撒謊者和被騙者是朋友, 亦會更受指責。人們會接受圈內人對圈外人說謊, 而較難原諒對關係親密者說謊。在層級關係中, 謊言是一種潤滑劑 , 可讓弱者抵抗強者, 強者則可緩和弱者的恨意。
在各個不同的範疇, 均可見到謊言的存在。
〈無孔不入的謊言〉
考究運用謊言最多的場合, 「戰爭」排在第一位。所謂 “兵不厭詐”, 在戰爭中提供錯誤的軍情給敵方, e.g. 隱瞞軍力, 無論是令敵方誤判為更多或更少, 均有用處。就算以欺詐的做法贏取勝利, 在民族大義下, 沒有人民會認為不道德。戰爭中除了要欺騙敵方外, 有時也要欺瞞國民, e.g. 宣稱敵方是邪惡國家, 藏有大殺傷力武器, 以得到合法出兵的支持, 在「民主國家」屢有聞見。
「政治」是謊言使用率排名第二高的範疇。某種程度上, 政治可定義為藉由欺騙來統治人類的藝術。***
從正面看, 在操作上政客會運用有益謊言使人民信服, 以謀求好結果; 從反面看, 政客其實是用騙術, 欺騙人民以達到個人的政治利益。在政治圈想獲取成功, 嫻熟的撒謊技巧是必要條件。據說政客在說謊時連測謊機都難以察覺, 但當大家知道他的身份後, 則洞察其謊言無甚困難。以下一段經典對答可揭示箇中虛實。
問: 怎樣分辨政客何時在撒謊?
答: 每逢他張口說話的時候。
一般情況, 撒謊要有良好記性, 避免前後矛盾, 但政治領域除外。由於大家早已預料政治範疇必有謊言, 所以對從政者說謊一向比較寬容。而且人要活下去, 總得有希望, 政客的謊言正好提供這種希望, e.g. 政客承諾當選後會創造大量就業機會。
除了預期充滿謊言的領域外, 在大眾期望提供真相的領域, 謊言其實也是常見的,*** 「法庭和警局」便屬於這一類。祈求所有証人只說實話, 並說出所有真相, 只是戲劇中的法院幻覺。在現實操作上, 法庭有自己一套判斷標準。例如:多於一個非專家證人提供完全吻合的供詞, 會被懷疑為串通, 供詞稍有出入、略帶模糊, 反添可信度; 與之相反,警方提供的多角度供詞且相互吻合, 則被視為精準和專業的表現。
在法庭上, 作供前有宣誓的儀式, 源自習俗上希望透過神力介入, 讓人不敢作假證供,以免遭報應。不過這類儀式實際上是多餘的, 因為對宗教信仰堅貞的人, 發誓不能提供額外的誠實動機; 而對沒有信仰的人, 立誓與否並無差別。其實法庭並不相信立誓的效用, 所以設立「交叉盤詰」制度, 試圖逮住證人的謊言。不過說穿了這其實是在努力欺騙證人, 讓證人說出真相。
在職業道德上,律師從來只須對委託人忠誠, 對真相則不必。而在某些情況下, 法庭關心的是能否達成可接受的妥協結局, 而非構建事實真相。另外, 為尋求真相, 警察會欺騙個人, 計誘違法者, 以測試證詞真確。可以說法庭和警局察是充滿矛盾的地方, 所謂真相, 往往是透過欺騙的手法來獲得的。
「廣告」是另一個充斥謊言的地方。想廣告騙術成功, 最簡單的方法是避而不談, 隱匿事實, 字面的意義是實話, 包含的暗示則為假話, e.g. 某樓盤 “位於香港的中心”。另一個常見的手法則是「功能誤導」, e.g. 廣告畫面顯示使用了某牌子紙巾的男生有美女親近。廣告出現的通常都是「擬真謊言」, 可降低被察覺的機率, 因為它說的是事實, 但非事實之全部。廣告之所以能屹立不倒, 是因為它賦予「真相」以全新的意義。***
在眾多領域之中, 自然科學可以說是最少謊言的了, 不過偶爾仍會出現數據修飾造假的狀況。 自然科學家之間存在著高度競爭性, 這會鼓勵同行競爭對手偵察詐騙。重點是自然科學可以公開挑戰和複製檢驗, 所以很難撒謊造假。***
〈自欺欺人〉
要謊言不被察覺, 說謊者最好自家相信謊言的內容為真, 那麼他不只欺騙了對象, 也欺騙了自己。 說謊者越是成功, 說服的人越多, 同時也就越可能相信自己的謊言,於是出現了「自我欺騙」的現象。留意 “自我欺騙”跟“妄想”是有差異的, 妄想是一開始便相信; 自我欺騙則是逐漸相信了自己的謊言。妄想的人不會有內心衝突感, 沒有互相抗衡的信念, 因為他根本不知何者為真。自我欺騙並非是一種純粹的精神病, 而是一種有助短期心理健康、調適決心、維持社會現狀、促進政治穩定的心靈慰藉, e.g. 丈夫對自己說 “她不是我老婆, 她是林誌玲。”
謊言並不一定是單方面的。當受騙者已知真相, 但仍假裝被騙, 就是一種「默許」, 是反過來的欺騙。
再當說謊者已知謊言被察覺, 卻仍假裝未被識破, 則是「相互的默許」。如果相互默許被公開承認, 則沒有人被騙, 只是雙方都在假裝。
假如將假裝當成是真實, 忘記什麼是事實, 就會變成自我妄想。 在已知丈夫出軌卻仍想維持婚姻關係的婦女身上, 很容易會出現這種情狀。
〈結語〉
人除了有撒謊的能力之外, 同時亦有察覺謊言的能力。如果只是察覺而不進行揭露, 那會讓被騙者心裡不舒服。但如在察覺後進行了揭發, 則可能會破壞關係, 引起磨擦, e.g. 女友揭穿男友參與的聚會原來是…..
雖然謊言在道德上並不是好東西, 但在社會運作上卻是必需品。*** 正如婚姻專家所說, 完全誠實、完全坦白、沒有秘密, 這是加速離婚的捷徑。因為信任與欺騙雖不相容, 但完全的信任並不代表要時刻吐實。畢竟最能傷害人的, 並不是髒話, 而是真話。
伊戰報告出爐:一場建立在謊言上的戰爭
多年後,一份關於美英當年聯合發動伊拉克戰爭的真相報告姍姍來遲。
當地時間7月6日,主要調查2003年伊拉克戰爭中英國責任的報告《齊爾考特報告》(Chilcot report)正式出爐,該報告歷時7年完工。當天,主導報告制定的調查委員會主席齊爾考特(John Chilcot)勛爵親自宣布了報告的相關調查結果。
報告認為,基於情報錯誤,2003年伊拉克並沒有擁有對世界構成威脅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WMD),伊拉克領導人薩達姆當時也沒有對西方世界構成所謂的“迫在眉睫的威脅”。2003年3月,美英正是因為伊拉克擁有WMD為借口,繞過聯合國,對伊拉克發動空襲,由此開啟了長達8年的伊拉克戰爭(2003~2011年)。
“兩布”串通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看到這份關於伊拉克戰爭的官方報告僅概要部分就長達150頁,主要調查了英國政府從2001~2009年之間對伊拉克戰爭的決策以及後續的一些問題,包括當時戰爭的背景、軍隊的裝備以及是否準備就緒問題等。整份報告共計260萬字,如果要逐字逐句看完,估計得花9天時間。
報告首先回顧了英國時任首相布萊爾與美國時任總統小布什之間關於要不要發動伊拉克戰爭的書信互動。比如,其實早在2001年“9·11”恐怖襲擊後的1個月,小布什和布萊爾(下稱“兩布”)就串通一氣,已把矛頭指向了薩達姆,由此埋下了要把薩達姆推翻下臺的導火索。但是,當時基於對阿拉伯國家、俄羅斯,甚至巴基斯坦的顧忌,“兩布”沒有直接提出對伊拉克的戰爭。
到2001年12月,布萊爾在給小布什的回信中提到了伊拉克的政權更叠,並表示,如果聯手敘利亞或者伊朗,將薩達姆趕下臺其實比想象中的容易。
整個2002年期間,基於前期情報,薩達姆擁有WND,“兩布”不斷強化薩達姆存在的威脅,堅定要把薩達姆趕下臺的信念。當時,聯合國也通過1441號決議,聯合國武器檢查團重返伊拉克檢查,但在伊拉克境內並沒有發現任何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不過,在“兩布”看來,這顯然不足以信服,雙方考慮更多的是如何尋找合適的盟友、何時發動空襲,當然還包括對空襲後一些後果的考慮,比如薩達姆萬一真的動用WMD怎麽辦、如果他主動毀了伊拉克的石油設施,又或者對以色列發動報複性打擊等。
到了2003年,“兩布”認為,利用武力將薩達姆趕下臺是“實現和平的最後一英里”(Last mile for peace)。在布萊爾看到,當時,伊拉克局勢已經發展到了不是“兩布”想發動戰爭,而是必須這麽做的關鍵時刻。隨後,伊拉克戰爭一觸即發。
事隔多年後,新出爐的調查報告提出了幾個關鍵結論。第一,戰爭並非是當時的最後選擇,英國在沒有認真考慮用和平方式解除武裝的情況下,匆忙加入伊戰,為美國“背書”;第二,對伊拉克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威脅的嚴重性存在誤判,肯定“伊拉克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這一說法站不住腳,而且薩達姆也沒有所謂的生化武器;第三,雖然後期軍事幹預有可能必要,但當時(2003年3月)薩達姆並不構成立即威脅。聯合國安理會大多數成員國支持聯合國繼續對伊拉克進行核查和監視;第四,英國做出參與伊戰的法律依據不能令人信服,同時英國的舉措削弱了聯合國的權威性;第五,盡管事前得到許多明確的警告,入侵伊拉克的後果被低估了。英國方面在薩達姆倒臺後對伊拉克的計劃和準備工作“非常不足”。
盡管2003年12月底,薩達姆被聯軍生擒,被當時的英美媒體視為此次戰爭的最大成就,但卻沒能為“後薩達姆時代”的伊拉克帶來真正的和平。戰爭猶如“潘多拉魔盒”,雖然事後美軍陸續撤回,但留下的卻是一個教派對立、戰火難平、恐怖勢力滋生、安全成稀缺品的爛攤子。
布萊爾:我為此負全責
面對《齊爾考特報告》的尖刻批評,布萊爾也在第一時間舉行新聞發布會進行回應。期間,他不改演說家的本色,聲情並茂地回憶了整個決策進行,以及他現在心態。
布萊爾表示,做出伊戰的決定是他10年首相生涯中最痛苦、沈重和艱難的決定,他本人將為當年入侵伊拉克的決定負全責。“其實,我比你們想象得更痛苦、更後悔、更悲傷。”布萊爾說道,“(我們)發動戰爭的情報居然是錯誤的。”
盡管布萊爾提到了情報錯誤,但是他依舊堅持,當年發動伊戰的決定是正確無誤的。“我想想,這是個正確的決定,世界也因此變得更安全和更美好了。”他說道。布萊爾還辯解,那些為伊戰付出生命的英國士兵,並沒有白白犧牲。政府並沒有為執意要對伊拉克開戰而制造虛假情報。英國媒體事後公布的傷亡情況顯示,約有近200英軍在戰爭中喪生,近4000人受傷。
布萊爾認為,如果薩達姆繼續在臺上,那麽伊拉克將陷入更糟糕的狀況,會變成阿拉伯動蕩後的又一個敘利亞。但事實是,阿拉伯動蕩後,伊拉克國內還是相對穩定,倒是鄰國敘利亞徹底崩潰,成為極端勢力的巢穴。
批評者稱,布萊爾對伊戰有不可推卸的責任。自伊戰以來,他一直面臨各種批評,有些人甚至呼籲將他作為戰爭罪犯來進行懲罰。如今報告的出爐,也有更多聲音要求布萊爾承擔起把英國拖入如此一場不受歡迎戰爭的法律責任。入侵伊拉克,在不少英國人看來,是英國現代外交政策中最富有爭議的決定。
就在布萊爾回應報告的同時,一群反戰示威遊行者在布萊爾講話的大樓外集會,要求對布萊爾采取法律制裁。
俄羅斯:早就告訴你了
已表辭職意向的英國首相卡梅倫也在第一時間回應道,這份報告的出爐對英國來說是“黑暗的一刻”,但是他強調,這不能成為英國未來不參與聯合軍事行動的理由。作為力挺介入伊拉克戰爭的決策者之一,卡梅倫表示:“當未來我們的共同安全受到威脅時,英國還是會與美國堅定地站在一起。”
卡梅倫還表揚了英國情報機構,表示“歷史無法重演,對於當前的英國而言,只有吸取伊戰的教訓”。卡梅倫所謂的教訓是,把一個國家拖入戰爭,必須慎之又慎。“只有當所有的舉措都用盡時,戰爭才是最後的考慮。”他說道。
而當時站在堅決反對入侵伊拉克陣營的俄羅斯,則在駐英國大使館的官方“推特”上寫道:“巴格達沒有WMD,這是場非正義和極端危險的戰爭。整個地區都陷入了暴力的惡性循環。”最後,推特上還貼了一張配圖,上面寫道:“保持鎮定,我早就告訴你(結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