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21cbh.com/HTML/2010-10-15/1OMDAwMDIwMTE1OA_2.html
本报记者 郎朗 丁磊 广州、北京报道
在成功躲过了媒体聚光灯后,国美内战双方的谈判,终于拉开了序幕。
10月15日,一位国美电器(0493.HK)内部人士告诉本报记者,“在十一黄金周的短暂接触后,(贝恩董事总经理)竺稼、(国美电器董事局主席)陈晓
和黄光裕家族的代表杜鹃、黄燕虹,10月14日在北京开始了新一轮的正式谈判,而且,目前双方已经达成了一定的共识。”
同日,一位黄光裕家族人士也向本报记者确认,国庆之后,杜鹃和陈晓一直在保持频繁接触。
国美电器372家未上市门店是否在11月1日从上市公司割裂,以及,黄光裕家族代表通过何种方式进入国美电器董事会,是杜鹃和竺稼在这场秘密进行的谈判中的两大议题。这位人士称,目前,在两大问题上,谈判的双方均已作出了一定的让步。
未上市门店共识
这位人士对本报记者称,“由于非上市门店的剥离对双方来说都将造成伤害,特别是对黄光裕家族来说,剥离将意味着这370家门店的经营可能暂时停止,因此,在谈判初期,双方就达成了非上市门店不剥离的共识。”
而 此前的8月30日,国美电器公告称,其于8月27日收到拥有并控制北京国美公司(非上市门店)的黄光裕家族发来的一封信函。信中表示,如果黄光裕家族8月 4日提出的五项议案在9月28日举行的股东特别大会上全部未获通过,将终止上市公司与非上市部分之间的管理协议,终止托管关系。
8月30日,国美电器董事局向黄光裕家族发出一封“致北京国美电器有限公司函”称,“接受贵司意见并在此同时通知贵司,我司决定将于2010年10月31日无条件终止执行相关协议,贵司于2010年11月1日起自行管理非上市公司业务。”
上 述国美电器内部人士表示,“事实上,不剥离未上市门店,对双方是共赢的选择。这也标志着,黄光裕家族已经开始恢复理智的合作。其实,最初黄光裕家族也并非 真想剥离这部分门店,因为他们根本就不可能在短期内找到合适的经营管理人才,当时,只是为了恐吓投资者,在没有达到目的后,就自然也希望通过谈判来解决问 题。”
9月28日之前,黄光裕家族拥有的未上市门店合计372家。2010年上半年,这372家未上市门店,合计实现销售额96.17亿元,而740家上市门店,则合计实现销售额248.73亿元。非上市门店数量为上市门店的50%,销售额仅为上市门店的38.66%。
据悉,在十一黄金周期间,非上市门店又新开出了10多家门店,而且,销售收入同比增长了50%左右,而大中电器的收入更是增长了87%,或许,良好的业绩也让黄光裕家族意识到与上市公司合作的重要性。
上述人士称,在黄金周后的谈判中,国美电器董事局方面已经站到了上风,因为对上市公司来说,非上市门店剥离,只是部分利润的损失并不会伤筋动骨。
不过,黄光裕家族方面此前已表示,其已经为自主管理未上市门店做好了准备。
争议董事局席位
而14日开始的正式谈判中,双方的另一个焦点话题,便是国美电器董事局的董事人选问题。
上述人士告诉本报记者,“此次谈判,延续了9月25、26日谈判的内容,陈晓提出了增加两位执行董事的方案,即黄家可以增加两位执行董事人选,而黄光裕家族也做出了让步,对于13位董事组成的架构表示了认可(不再要求撤换现任董事)。”
目 前,国美电器董事会的11名董事包括,竺稼等3名贝恩非执行董事,陈晓、伍健华、王俊洲、魏秋立、孙一丁等5名执行董事,以及3名独立董事。此前,黄光裕 家族曾多次表示,“创始股东目前虽持有公司35%的股权,但在董事局却没有任何代表权,这与贝恩享有上述权利(拥有3个董事会席位)的事实形成了鲜明的对 比”。
“但是,对于黄光裕家族此前提出的两名董事候选人黄燕虹和邹晓春,陈晓和竺稼方面表示并不认可,尤其是对缺乏管理经验的邹晓春表示了 反对。”这位人士称,黄光裕家族显然需要找到能让董事局接受的人选,才能打破坚冰。在接下来的谈判中,董事人选问题,依然将是双方争议的焦点。
而对于陈晓个人的去留问题,黄光裕家族在谈判中,虽然依然坚持“要求陈晓走人”的态度,不过,黄光裕家族方面已不再坚持陈晓立刻离任,而同意“有一定的离开期限”。
但 这位人士对本报记者强调称,“陈总,是股东大会选出的执行董事,所以,他将会留下来,至于三年后是否离开,那还要看股东大会的决定。”在9月25日、26 日杜鹃、竺稼、陈晓等人的谈判中,陈晓也同样坚持要求“3年后离任”,但黄光裕家族认为时间太长,最终双方未能达成一致。
对于此前关于“陈晓分阶段退出”的传闻,国美电器另一位人士称:“这纯粹是造谣,这样的条件,是陈总和贝恩投资都不可能答应的,如果公司业绩下降,陈总可能会选择离开,但是目前的业绩持续增长,陈总离开,不符合股东的要求。”
如今,鉴于国美电器股权层面的变数已经消除,陈晓正将更多的精力转向国美电器的经营业绩。此前,鉴于主要竞争对手苏宁的强势表现,贝恩还曾要求黄光裕家族,对以陈晓为代表的国美电器董事会提出的“新5年规划”进行修正、补充。
|
||||||
看上台灣的資源,十一月十五日,全球第三大DRAM廠爾必達(Elpida)已經通過工業局審查,即將成為第一家來台發行TDR的日本公司。 今年第三季,爾必達社長坂本幸雄宣布,爾必達將停止在日本生產DRAM,未來爾必達維持全球第三大的秘密武器,就藏在台中。 製程最先進! 前三季大賺一百四十三億 十一月十日,中科科學園區裡,瑞晶電子正在調整最先進的浸潤式機台生產線,這裡有全台灣最先進的四十奈米DRAM製程。今年前三季,瑞晶賺進一百四十三億元,是全台灣最賺錢的晶圓廠。 瑞晶總經理陳正坤,是整個爾必達「聯台攻韓」計畫的靈魂人物。他是台灣培養出的建廠高手,他職業生涯中最重要的一戰,是二○○二年幫力晶蓋出台灣第一座十二吋DRAM廠,當時力晶內部不斷爭論,技術不成熟,要不要從八吋廠升級到十二吋廠。 「那時候,黃崇仁說我們是小孩玩大車,」陳正坤回憶,「玩死了,沒人會用你,每個人都會知道,你是把力晶十二吋廠玩垮的那個人,」陳正坤回憶。他還是力主蓋廠,二○○四年,力晶因這座十二吋廠大賺二百一十三億元。因為這項戰功,讓陳正坤成了瑞晶的首任總經理。 在DRAM產業,製造DRAM的技術製程幾乎每一、兩年就要升級一次,每次升級,就要花掉數十億元,甚至百億元的資金,光一台浸潤式機台,就要價十五億 元。這個產業的決戰點,比的是製程的先進程度:製程越先進,產出的DRAM成本越便宜,就越能夠獲利;反之,就是虧損。 其他晶圓廠如南亞科有富爸爸撐腰,資金不足可以請母公司增資,爾必達卻因為金融海嘯後財務狀況不佳,受日本政府金援,日本政府要求爾必達,不能拿錢投資海外。「我們的資本支出要經過爾必達審查,錢卻得自己找,」陳正坤說。 良率逾九成! 加快製程轉換,降低成本 不只如此,爾必達還希望,瑞晶除了賺錢,還能夠在台灣上市,募資在台灣蓋出另一座晶圓廠,增加更多產能,爾必達才能突破日本政府的限制,利用台灣的低成本,和三星、海力士對抗。換句話說,瑞晶要和對手打仗,不但子彈得自己找,最好還能拉到另一桿槍,替爾必達打仗。 資源不足,陳正坤的策略,是想辦法縮短改善製程良率的時間,用時間變現金。 「做出一顆DRAM,有五百到六百道工序,」陳正坤說,做出一批DRAM,至少要一個月才知道結果,「一批做壞,你就損失一個月,改十二次,一年就過去了,」他分析,每失敗一次,代價都是億元起跳。 他先把標準打進每個人的腦海裡,他要求,每個人都要瞭解技術細節,看到員工,他隨時抽考,「處長不會,就叫工程師來代替他開會,」原本日方認為一年才能完成的製程升級,結果瑞晶只花了十個月,就完成製程轉換,良率超過九成,「良率和成本都比爾必達好,」陳正坤說。 轉換順利,市場卻不埋單,○七年建廠完成,接著兩年,瑞晶卻碰到金融海嘯,DRAM價格持續破底。二○○九年上半年,瑞晶的狀況跌到最谷底,「有一個月,帳上現金不到一億元,員工薪水就要扣掉六、七千萬。」陳正坤說,他半開玩笑的問其他主管:「我們要不要落跑?」 時間就是金錢,沒有資金,瑞晶眼睜睜看其他對手改用先進製程。去年底,DRAM價格終於反彈,瑞晶從賠一百億元,變成賺一百億元,陳正坤下了一步險棋:他一次跨越兩個世代,從六十奈米直攻四十奈米。 在DRAM產業,這是很大膽的一招,「每個世代都有新的技術要學,如果這麼容易就能直攻最新製程,那DRAM產業就太容易做了,」一位半導體分析師觀察,別人一次跨一階,這個決定,等於是一次跨兩階。 「我的要求,是第一次就要做對,」陳正坤說,從裝機開始,所有機台第一次就要就位,一般DRAM廠試產頂多試做幾百片,他第一次生產就砸下一萬片,「試產就等於生產,」瑞晶的員工每天從六、七點忙到半夜。 產出多一倍! DRAM價崩盤,仍獲利 今年五月,瑞晶才進第一部浸潤式機台,到了八月,瑞晶開始四十奈米第一次投片,十一月已經擴大到三萬五千片。這個新製程,讓瑞晶生產2G的標準型記憶體的成本,等於生產1G記憶體,產出加倍,即使面對今年十月的DRAM價格崩盤,瑞晶仍維持獲利。 然而,DRAM價格下半年崩跌速度,卻超乎陳正坤的預料。目前DRAM顆粒跌至每顆一‧四美元,已接近瑞晶每顆一‧二美元的成本點,為瑞晶未來的獲利能力平添變數。 瑞晶的快速升級,讓坂本幸雄今年一月決定把研發中心搬到台中,未來瑞晶和爾必達的技術差距,將從半年,縮短到一個月內。今年十一月,爾必達還關閉部分日本廠房減產,把最重要的DRAM製造都交給陳正坤。 陳正坤的考驗還沒結束,為了維持瑞晶的獲利能力,明年初,瑞晶將挑戰三十二奈米新製程,逼進三星的製程水準,這是台灣DRAM產業沒人做過的大膽嘗試,同 時,他還必須盡力維持瑞晶獲利,往上市之路邁進。陳正坤能不能同時再跨越這兩道門檻,將是爾必達對抗三星攻勢,最重要的一線希望。 |
|
||||||
採訪人物前,《商業周刊》的記者 們總是會做一個功課,列出此人的「大事紀」。 對菜鳥記者而言,它常常只是一張表格,做來無趣而瑣碎,甚至還有人心裡會犯嘀咕:為什麼主管總是可以拿著這張紙,東問西問個不停?甚至,有的大事紀因為只 列出流水帳,沒有從中歸納、分析,而被退回,要求重複修改。 大事紀,有這麼重要嗎? 它不過是一張白紙,記錄著一個人的履歷,他什麼時候,做了什麼事情,得到什麼成果……,然而多年下來,我的結論是:越是老鳥的記者,越懂得從這張表裡嗅出門道。 因為這張白紙的背後,傳遞了更深層的訊息:這個人,為什麼在這個時刻,做了這個決定? 決定的背後,反映出此人的價值觀,他選擇要什麼,不要什麼。 一個人的格局,由此窺知,容不得絲毫的巧飾與偽裝;一個人的智慧,透過這張表,也一覽無遺。至今,這個經驗法則屢試不爽。 因此,在詮釋人物時,這張大事紀就像一個藏寶圖一樣,我們就像福爾摩斯般,拿著放大鏡,抽絲剝繭,接近這個人物的核心。 閱讀一個人,從他的大事紀開始,很少出錯。 想像一下,如果你今天要接受《商業周刊》的採訪,你的大事紀會被如何記錄?如果這張表,被攤成具體的職場資產負債表,你的資產有哪些?負債呢?淨值又有多少? 歲末年終,年終獎金即將發放,人力市場又喜訊頻傳,企業紛紛擴編,這個時候,你是市場搶手貨嗎? 如果是,那麼你待價而沽後,需要做出決定;如果你還懷才不遇,此時更需要靜下心來,盤點自己的職場資產負債表。 本期的封面故事,主筆曠文琪用資產負債表的概念,重新拆解一個人的職場競爭力;經研室主任楊少強則用賽局理論、訊號理論、比較利益法則等經濟學原理,來分析最佳跳槽策略。 下一步,要怎麼走?只考慮薪資,或頭銜?當然不是!請記得,你的每一步,將永遠停留在你的大事紀上,成為人們詮釋你的最佳線索,即便你想擦,也擦不掉。 我總是相信,一個人的一連串選擇,造就了今日的他,更預言此人未來可能的軌跡。 |
http://ibengua.blogbus.com/logs/102437306.html
南方周末记者 张华 发自广州
2010年赴美IPO的34家中国公司当中,32家 公司支付给国际投行的佣金率皆为7%,另外两家是软通动力和当当网,前者IPO的佣金率为7.3%,为最高者,当当网以6.66%的佣金率成为“最会省钱 的IPO”,同时也是唯一一家连续两次上调发行价的公司,可是,这并没能阻止李国庆的愤怒和谩骂。
“只有达到100倍的估值当当网才会考虑上市。”李国庆说。
这是当当网创始人李国庆在2009年10月对媒体说过的一句话。那时,李国庆和俞渝已经开始与投行接触,对于当当网IPO(首次公开募股),他们有自己的算盘,以及决心。
尽管有人笑李国庆大言不惭,可是14个月后,他的愿望还真的实现了。2010年12月8日,当当网在纽交所挂牌,以发行价16美元计,其PE(市盈率)达103倍,融资金额为2.72亿美元。最引人注目的是当天收盘价约30美元,涨幅近87%。
2010年赴美IPO的中国公司一共有34家,数量之多创下历史纪录,之前三年,这一数字分别是29家、5家和10家(4家为分拆上市)。34家公司募资总额为36亿美元。
34家公司当中,首日涨幅在50%及之上的有6家,分别是学而思(50%)、麦考林(56.9%)、搜房网(72.9%)、当当网(86.9%)、 蓝汛通信(95.3%)、优酷网(161.3%),当当网名列第三;发行市盈率超过100倍的有4家,分别是汉庭酒店(102倍)、当当网(103倍)、 诺亚财富(120倍)、软通动力(130倍)──当当网同样是“老三”。
当当网最会省钱
34家IPO公司当中,32家公司的佣金率皆为7%,软通动力IPO的佣金率为7.3%,为最高者,当当网6.66%的佣金率为最低者。
标准普尔公司提供的数据显示,按2011年的盈利预期估算,标普500指数目前的整体市盈率为13.3倍,比一年前的15.1倍还低了20%,“中国概念”的火爆与之形成鲜明对比。
当当网在IPO过程中,发行价格区间有过两次提高,主承销商摩根士丹利(俗称“大摩”)和瑞士信贷起初给出的定价是11美元-13美元,后来调高为13-15美元,而最终的发行价为16美元,高于之前的价格上限。
按说,100倍的市盈率就要成为现实了,可李国庆一点也不高兴,他认为16美元的发行价还是低了,不过,尽管他对承销商非常不满,但他必须“忍着”,“当当网上市静默期截止日是2011年1月3日。”李国庆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1月中旬,李国庆打着当当网价值被严重低估的旗号,正式对大摩开火,甚至不惜大爆粗口。他先是要求大摩“道歉”,到了1月25日,他则声称大摩定价部的MD(董事总经理)应该“引咎辞职”。
那么,当当网上市到底花了多少钱呢?
赴美上市的融资成本包括承销费、律师费、审计费、印刷费和其他费用等。当当网支付给大摩等主副承销商的费用是1811.5万美元,即佣金率(承销费 所占融资额的比率)为6.66%,剩下的所有名目的总费用为322.9万美元,其中包括律师费25万美元,审计费130万美元,印刷费100万美元,挂牌 费12.5万美元等。
6.66%的佣金率,在去年赴美上市的中国公司中,处于什么样的水平呢?南方周末记者逐一查阅SEC(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公布的众公司上市法律文 件发现,34家IPO公司当中,32家公司的佣金率皆为7%,另外两家分别是软通动力和当当网,软通动力IPO的佣金率为7.3%,为最高者,当当网 6.66%的佣金率为最低者。软通动力和当当网的主承销商之一都是大摩。
比平均的佣金率低了0.34个百分点,也就是说,当当网在承销这一块的费用,省下92万美元。
7%的平均费率,和之前在美上市公司的这一指标相比,可直观地用“涨价”一词来形容,美国亚瑟尔资本有限公司提供给南方周末记者的一份数据表 明,1997年至2010年8月,中国企业在美IPO募资的平均成本是6.8%,总募资额为310.53亿美元,也就是说,过去13年中,中国企业赴美上 市的总花费超过21亿美元。请注意,这个6.8%的比率里,除承销费外,还包括了律师费、审计费等其它诸多费用。
如果算上其他费用,软通动力去年在美IPO的总成本超过了10%,即使是最会省钱的当当网,总成本也达7.8%。
而中国A股上市公司的承销保荐费率一般是5%到8%之间,不过2009年底以来,这一数字也开始“涨”起来,譬如2010年在A股上市的双箭股份和赛为智能,承销商分别是华泰联合证券和招商证券,佣金率都超过了10%,前者甚至高达12.29%。
值得关注的是,李国庆在这场谩骂和斗争中,有意无意给自己贴上“民族英雄”的标签,即声称自己是在为已经或将要IPO的中国民营企业出恶气、争权利、谋地位。有人对之加以应和,有人则不以为然。
不可否认的是是,国际投行在服务“国字头”的中国企业时要乖巧得多。案例之一是,农业银行2010年中在香港IPO前夕,包括大摩在内的众承销商的 佣金被大减至1.5%以下,而早些年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和建设银行H股上市的承销佣金在2.5%左右。农业银行内部的说法是,减佣金与承销难度低有关,意 思是说,已确定的重量级的基础投资者有那么多家,我没有必要为“走过场”付高价。
可是,这并不代表李国庆的讨伐就名正言顺。投资界的一些人说,“事后骂娘”并不光荣,因为你可以选择现在上市,也可以选择暂停上市,暂停上市与中止上市是两码事,并不丢人,既然签了字画了押,就要有点契约精神。
大摩生意最好
大摩去年在全球市场承销份额上升至10.4%,总额达727亿美元,6年来首次排名第一。
投行到底是选择谋得上市公司的高发行价和高佣金率,还是倾向于压低发行价、博得机构投资者的欢心?
大摩去年主承销了10家赴美上市的中国公司的股票(独家主承销和联合主承销分别为2家和8家),也就是说,去年每3家到美国IPO的中国公司,就有 1家和大摩发生了关系。这10家公司分别是明阳风电、21世纪不动产、康辉医疗、大全太阳能、学而思、汉庭酒店、锐迪科、思源经纪、软通动力和当当网。
这10家公司最终的发行价和之前投行定的价格区间相比,有取其上限的,也有取其下限的,跳出了价格区间的两个代表案例,一个是当当网,发行价两度调高,一个是大全太阳能,发行价区间先定为12.5-14.5美元,后来调低为10-11美元,最终的发行价低至9.5美元。
这10家公司首日平均涨幅为20%,涨幅最高的两家分别是当当网(86.9%)和学而思(50%),跌破发行价的有两家,分别为明阳风电(-5.4%)和思源经纪(-12.9%)。
去年在美IPO的中国公司当中,上市前提高发行价的案例并不止当当网一家。诺亚财富上市的发行价是12美元,高于之前投行给出的9美元-11美元之 价格区间的上限,学大教育最终的发行价是9.5美元,高于之前7.25-9.25美元的上限,麦考林的发行价为11美元,高于之前8-10美元的上限,麦 考林后来遭到诉讼,这是后话了。
大摩是去年全球资本市场上最抢眼的国际投行。最新数据显示,得益于首次公开募股、额外销售和发行可转换债券等业务的提升,大摩去年在全球市场承销份 额上升至10.4%,总额达727亿美元,6年来首次排名第一,摩根大通以597亿美元的承销总额排名第二,而高盛集团跌至第三位。不过,高盛雇员的薪 酬,却是众投行中最好的,去年人均收入43万美元。
去年34家中国公司赴美IPO,大摩以主承销10排在首位,第二位和第三位是瑞士信贷和高盛,承销数量分别是9家和7家,摩根大通排在第6位,承销 数量为5家。排在末位的巴克莱银行,只承销了柯莱特一家,而柯莱特上市当天就跌破了发行价,不过,截至美国时间1月24日,柯莱特收盘价为25.7美元, 和半年前上市发行价相比,暴涨了134%。
大摩去年还联合主承销了15家在香港上市的中国(内地)公司的股票,根据投中集团提供给南方周末记者的CVsource数据显示,其中融资额超过百 亿港元的有农业银行(813亿港元)、熔盛重工(140亿港元)、重庆农商行(114.7亿港元)和中联重科(130亿港元)四起。
2008年的全球金融海啸后,大摩和高盛等国际知名投行宣布将变身为银行控股公司,《纽约时报》将之形容为“一次迟来的针对金融和投资模式风险过大的承认”,可是现在看来,他们丝毫不可能变成纯粹的银行控股公司,不仅如此,他们在全球特别是亚洲加速扩张和拓展投行业务。
今年1月初,中国证监会发布消息称,大摩与华鑫证券、摩根大通与第一创业证券组建合资公司的申请获批。他们在合资公司中最多可持有33%的股份。
这边厢是合资券商数量越来越多,可谓“狼多了”,那边厢是大摩们分食海外上市的中国公司IPO的盛宴,李国庆们大呼“狼太狠”。有人从“李式谩骂” 中发出诸如“中国需要世界级的本土投行”的感慨,而易凯资本CEO王冉说,这与站队和代言的话题无关,而是看谁比谁能提供更为诚实、理性和有价值的服务。 而这也同样是对中国拟上市公司的要求。【南方周末】本文网址:http://www.infzm.com/content/55002
附:南方周末【爱恨投行】专题:
★李国庆微博大战“大摩女” http://www.infzm.com/content/54999
★创业家与投行“离不开、靠不住” http://www.infzm.com/content/55001
★赴美上市,中国公司花了多少钱 http://www.infzm.com/content/55002
http://www.21cbh.com/HTML/2011-1-24/2MMDAwMDIxNzg2MA.html
在上海外高桥保税区,一条幽静、狭长的泰谷路通往博士蛙总部。
正对着大门的办公楼墙面上,一行巨幅的红色字体提醒着来访者:这是国内首家在香港上市的儿童消费品公司。
2010年9月29日,博士蛙(01698.HK)登陆港交所主板,首日即以7.6港元开盘,较4.98港元的发行价上涨52.61%,一跃成为全球市值最大的儿童消费品类企业。
1988 年,它不过是刚成立的一家以儿童服装OEM为主营业务的小厂;今天,加工制造已经从其业务范围中剔除,博士蛙给自己的定义是:儿童消费品开发商和零售商。 2009财年,博士蛙营业额超过6.3亿元人民币,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排名,在国内中高端儿童消费品市场中,占比4%,位居榜首。
取名博士蛙,创始人钟政用的寓意是:“博士”代表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蛙”意味着“向上跳”。
23年来,钟政用一直在带领博士蛙“向上跳”,而一次次“纵身一跃”的动力,来自于其内心的“不满足”。
要看到3年以后
“作为一个企业家来讲,判断是非常重要的,我始终强调的是,在企业发展过程中,要看到后3年应该怎样发展。”钟政用与记者分享他的成功密码。
1996年,钟政用邀请众多媒体记者召开新闻发布会,地点选在人民大会堂。如此郑重其事,目的只有一个,钟政用对外宣布:美国有个迪士尼,中国有个博士蛙,他要打造一个中国版的儿童消费品品牌。
此前的8年里,他一直从事针织服装的OEM,其中主要是童装,然后出口到欧美和日本。
得益于中国低廉的人工和原材料成本,钟政用的外贸加工生意做得风生水起,并完成了第一笔资本积累。其间,他也学到了日本及欧美客户先进的设计理念。
但相比品牌商,“我们的利润并不高”,钟政用说。他看到,自己生产的产品,贴上别人的品牌后,价格立马卖得不错,这让他意识到品牌的重要性。
1996年,钟政用创立自己的品牌博士蛙。
从OEM到自有品牌,钟政用将这次转型视为博士蛙历史上关键的转折点之一。
但那时,做品牌对于钟政用来说,还是渐进式的,他“划出一部分人出来做品牌,一部分继续做OEM”。
2008年,博士蛙出售了加工制造业务及驾驶员培训业务(下称已终止业务),使得营业收入100%来自品牌产品的研发和销售。
事实上,决定卖掉制造业务,对于钟政用来说并不容易。2008财年,博士蛙已终止营业额还在其业绩总量中占比25.2%、税前利润达600多万元的OEM业务,2007年这个数字是1300多万元。
钟政用最终还是卖掉了制造业务,并将博士蛙的生产需求外包。他看到了金融危机给制造业带来的影响,以及未来产业转型的大趋势。他希望将所有精力和资源用于儿童消费品的设计、开发和营销上,走轻资产经营模式。
钟政用的超前意识也有没踩准点的时候。比如,同样在1996年,他决定斥资1000万,委托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拍一部动漫片,以此来带动博士蛙品牌及衍生产品的销售。
但他并未放弃文化与消费品结合的策略。
2005年,博士蛙与美国华纳兄弟公司签约,获得哈利·波特品牌的授权,后来的网球王子、NBA等品牌授权,无疑都是这一思路的体现。
可以参照的案例是,国外Snoopy,Hello Kitty等衍生品的成功,在钟政用看来,他们至少证明,文化与消费品结合的方向是可行的。
2.整合的生意
(1)品牌“长尾”
多品牌战略成就了女鞋航母百丽,也成为博士蛙的一抹亮色。
2005年,博士蛙开始尝试品牌多元化。不仅在日本和香港地区注册了自有品牌Dr.Frog,还与美国华纳兄弟公司合作,获得哈利·波特品牌的授权,基于哈利·波特电影系列,开发、制造和销售4到14岁儿童的服装及配饰产品。
随着哈利·波特电影的风靡,博士蛙在上海新世界哈利·波特形象店的专柜前,消费者的“队伍排到了走廊上”。
这让钟政用在品牌授权道路上一发不可收拾。此后他又陆续将网球王子、NBA、托马斯和他的朋友们、巴布工程师、巴塞罗那、尤文图斯等授权品牌揽入怀中。
另 外,博士蛙还通过代理模式拉长其品牌目录。至去年6月底,博士蛙已与日本和澳大利亚的8家国际儿童消费品企业签订代理协议,成为啾啾、倍福宝贝等品牌的独 家代理商以及Milk Baby、Curash等品牌在中国的授权代理商;不仅如此,博士蛙还与一些国际品牌或其授权的中国分销商合作,分销康贝、Nuk、贝亲等品牌的产品。
自有+授权+代理就是钟政用在品牌上的“一体两翼”策略,而这些品牌又在风格上互补。
2007年-2009年,授权品牌为博士蛙分别贡献了23.7%、40.5%、34.4%的业绩,而自有品牌的比例则在 18.4%-51.3%之间。钟政用透露,上市后的博士蛙,还会在国内、国际吸收更多品牌,目的很简单,“不可能让所有人都喜欢博士蛙的品牌,但要尽量做 到儿童用的消费品都是博士蛙提供的”。
但问题是,不是所有的品牌都可以成为“米老鼠”、“hello kitty”,博士蛙副总裁吕奕昊也说,“哈利·波特也好,网球王子也罢,这些品牌都是阶段性的”。
事实上,博士蛙坚持的一条原则是,品牌内容不断更新,但始终围绕中国小朋友喜欢的动漫业或体育品牌,并在它们热潮的时候引入。
那么,新旧品牌之间的更迭,是否会造成成本的增加?比如重新研发、设计的成本。
吕奕昊并不担心,“这恰是我们核心能力所在”,他说。2008年卖掉制造业务后,博士蛙全力打造开发、设计团队。截至去年6月底,其设计研发队伍达到60人左右的规模。他们每年设计两季的产品,而每个品牌在每季平均都要推出约300-600个新款。
吕奕昊称,每添加一个品牌,一个很重要的任务是快速理解品牌的文化内涵,接下来才是在款式、颜色等元素上与品牌内涵的结合;在吕看来,这些“都是差不多的”,因为服装、服饰、鞋帽的基本元素是相似的,博士蛙也有海量的数据库和成熟的流程来支撑这些产品的开发。
早在10多年前,钟政用就声称要做中国的迪士尼。但今天,与迪士尼不同的是,博士蛙最擅长的还是整个产业链的后端:即衍生品的开发和销售。
在 博士蛙,每个品牌都有专门的团队来管理。在吕奕昊看来,授权模式考验的是企业的整体运作能力,需要一定的过程和积累,而博士蛙已经有了先发优势。不过,也 有婴童行业人士担心,通吃品牌和渠道,目前博士蛙已经有3万个SKU,随着品牌及品类的增加,管理上的挑战会越来越大。
(2)立体交叉式渠道
钟政用称,他要让消费者“在一个城市的任何地方,用任何方式都能买到我们的商品”,因此,博士蛙的渠道“面要广一点,不同的业态,不同的商品组合”。
但在2004年之前,或许他还不敢如此豪言壮语,因为,博士蛙主要依赖百货店专柜这种渠道。即使在2007-2009年间,百货店渠道依然贡献最大,分别占比39.7%、59.8%和75.3%。
钟政用又何尝不想改变,他感觉到,“百货店渠道很难做,制约性也很大”。
2004年,受日本客户Akachan365的启发,钟政用尝试着在上海的港汇广场开出第一间博士蛙365生活馆,不仅销售服装、鞋类等,还提供儿童日用品、快消品等,“什么都往里放”,向客人提供“一站式服务”。此后又陆续扩展至网店、街铺专卖店和主力店等渠道。
截至2010年6月31日,博士蛙拥有1062个百货店专柜,24个街铺专卖店、33个博士蛙365生活馆和7个主力店。
虽然渠道纷繁复杂,但博士蛙的管理层坐在总部的办公室里即可对全国各个门店的销售情况一览无余,甚至可以看到一些门店的人流量。
而安装在各个门店的POS系统,每天将销售信息反馈到总部,有了这样的信息反馈后,工作人员即可对两地的货品进行调配,提高商品的流动效率。
作为地道的上海人,钟政用带领下的博士蛙,起初的势力范围主要围绕在上海周边,然后以直营+经销的方式向外扩散。2011年,博士蛙仍将大举进行全国布局。
截至目前,博士蛙的经销店数量占据一半以上。按照计划,博士蛙将更新与经销商的合作关系,自己承担经销店的租金及装修费用,经销商只负责货品销售。
吕奕昊解释,一方面,经销商的资金可以更多的以货品的形式来运营,另一方面,如果博士蛙承担租金及装修费用,集中谈判可以从装修材料、物业成本上获取更低的价格;相应的,这也有助于提高博士蛙的毛利空间,因为经销商拿到的折扣会被缩减。
3.数字化计划
2010年7月,博士蛙通过中国移动《12580生活播报》在全国悬赏10万元征集广告语。短短3天内共收到了20多万人的响应。
这个结果,更加坚定了钟政用数字化决心。他看到,博士蛙真正核心的目标消费群体,是伴随互联网长大的70后、80后的年轻父母。
按照他的计划,博士蛙目前3万个SKU以及未来即将大幅增加的SKU,每一个具体的产品,在物流和服务的每一个状态下,都必须实现通过计算机互联网被识别、被跟踪、被管理。
相应的,不仅是产品技术标识体系、管理体系、后台管理软件和流程管理体系随之变革,更重要的,员工也要适应相关的技术和知识。
在渠道上,除了继续在成熟的电子商务综合平台上做销售,博士蛙也将正式推出自己的电子商务网站。按照钟政用的设想,用户无论是在电脑、iPad、手机还是其它移动互联网终端,只要在博士蛙下单,“2小时内送货上门”。
而在营销上,除了继续借助微博、SNS等工具进行365天不间断的知识营销,钟政用还有一个很具体的目标,就是将开发“博士蛙宝贝养成宝典”这样的移动应用程序,并推送给手持iPhone、iPAD等各种移动终端的妈妈群体。
钟政用希望这个群体的量级能达到100万以上。
|
||||||
電力市場未來發展的第一階段諮詢將於本月底完結,一直是中電及港燈護身符的利潤管制協議,會否於○八年結束,是兩電最關心的課題。就在這個關鍵時刻,突然殺出一個程咬金!市值原來只有七千萬的創業板公司慧 峯集團,其主席潘國濂,與國務院前總理李鵬的女兒李小琳任副總經理的中國電力投資(中電投)合作,宣布進軍香港電力市場。潘國濂與電力業務甚有淵源,他是 電力工程的專才,曾是中電首位華人總經理,九二年離開中電後,就替大財團擔任電力顧問工作,與李嘉誠的長和系關係尤其密切。雙方不但合作在珠海興建發電 廠,潘國濂所住的壽山村道大宅物業,都是向長實以優惠價購入。今次潘國濂殺入香港電力市場,目標客戶並非李嘉誠旗下的港燈,而是要挑戰他曾侍候廿六年的大 老闆,去年賺八十多億的中華電力。忽然拋出國內輸電供港概念的潘國濂,從未正式召開過記者會解釋計劃內容,只是上週三看見有傳媒在其辦公室守候才匆匆會見 記者。他揚言手上已有多名潛在客戶,只待確定電源落腳點、購買變壓器及鋪設電纜,「最早是今年內可以將電力接駁到客戶,唔係問題!」他表示,與中國電力投 資(中電投)傾了約三個多月,於今年一月,當政府正式推出電力市場發展諮詢文件時,計劃就正式拍板。中電投是國家五大電廠之一,但慧峯集團的業務只是出版 《新聞周刊》,《ESPN》中文版雜誌的蚊型公司,市值只有七千萬。公司自○二年在創業板上市以來年年虧蝕,三年累計虧損八千六百萬。上週公布的○四年業績,更出現股東資金虧絀一千一百三十萬元,是一間負資產公司。不過這間負資產公司的老闆潘國濂,在復活節假期,就獲得與署理行政長官曾蔭權會面,商討大陸供電到港的大計;就連經濟及勞工局局長葉澍堃,其後也表示歡迎潘國濂的建議。 身家水漲船高泊到好碼頭的慧峯,趕忙於上週二晚發出通告,證實與中電投的合作計劃,雙方合組的「中港電力發展有限公司」(中港電力),資本只有二千萬元,由慧峯佔三成權益,中電投佔七成。消息一出,市場嘩然,慧峯股價自然被炒上,潘國濂身家亦水漲船高。慧峯股價由公布通告當日收市時只有一毫四仙八,至翌日急升至最高位五角,上週四股價更如坐直升機般,升至上市以 來的高位九角九仙,市值由七千萬勁升至四億九千萬,翻了幾番。手持六成一股份的潘國濂,賬面身家已值二億三千萬。然而,整個供電概念至今都未有實際內容, 而中電投的發電廠全部設在中國北方,如何向香港輸電,佔大股的中電投副總經理李小琳,也從未親自現身解話,實在摸不着頭腦。難免令人聯想到突然拉攏中方殺 入本地電力市場的潘國濂,背後另有動機。潘國濂並沒有披露,早於十多年前,他在接近香港的珠海與和黃合作搞珠海發電廠,當中潘國濂亦佔部分權益。潘國濂一 直協助和黃構思及策劃珠海發電廠,至九六年長江基建分拆上市,和黃便將港燈及所有內地發電廠的權益撥入長建旗下。現時長江基建佔有珠海發電廠百分之四十五權益,其他股東包括廣東省粵電集團及珠海電力。 珠海發電廠是長江基建在內地最大的能源基建投資,該電廠是燃煤發電,共分三期發展。第一期兩台發電機組於○○年完工,○二年開始投產。現時,該廠總發電量 達一千四百兆瓦。臨海的珠海發電廠規模龐大,在已投產的一期的鍋爐及變壓站旁,正是堆積了大量黑糊糊的燃煤。旁邊是興建中的二期,據工地的守衞表示,地盤 正在趕工,預期年底便可落成。第三期尚未動工,不過若珠海電廠全部完工投產,總發電量將達三千八百兆瓦,比現時港燈的三千四百餘兆瓦還要高。由於國內對電 費實行管制,在煤價不斷攀升的影響下,若然珠海電廠能向本港輸電,將大大提升其利潤。本週一潘國濂上班時,本刊向他查詢珠海電廠一事,他面帶笑容地說: 「我唔會再講嘢,暫時有好多嘢要處理,又寫緊啲文章俾政府,好忙。」當問到他與長和系的關係時,他即道:「我無乜嘢可以講,多謝你!」便立刻走進辦公室。 其實,中港電力的目標,是盤踞九龍及新界電力市場百年,由嘉道理家族控制的中華電力客戶。若政府決定於○八年開放電力市場,大搞聯網,中電即將腹背受敵, 嘉道理家族的電王地位岌岌可危。現時港燈客戶只有香港島及南丫島,去年發電量為三千四百二十兆瓦;相反中電雄踞九龍、新界及大嶼山的市場,未來多項大型基 建亦是中電的大客仔,如物流園、港珠澳大橋等,去年中電發電量達六千二百多兆瓦,差不多是港燈的兩倍,去年度售電利潤達八十九億元。中電正正是潘國濂有意 瓜分的肥豬肉。 港燈覬覦中電客仔潘國濂輸電供港這個概念,對中電來說可謂四面受敵。首先,正如中電將香港的剩餘電力售回內地一樣,供電輸港在技術上完全可行。現階段只要有一名大客戶,例如潘國濂用以舉例的迪士尼樂園,答應由中港電力發展供電,公司即可鋪設海底電纜或架空電纜,直接接駁內地電廠輸電到港;又或者任何一間在廣東省內的電廠,透過付上網費連接內地電網,透過電纜供電給香港客戶。按此道理,最具成本效益的潛在客戶群,就是位處邊境的機構,例如位於大嶼山的機場貨運站、迪士尼樂園,及新界的九廣鐵路等。這些公司用 電需求量大,電費平少少對減低經營成本絕對有幫助。而這些目標客戶,全部都是中電的大客仔!第二,目前港燈的總發電量遠較中電的少,不過,未來形勢可能有 變。港燈在○六年將有兩個項目投產,包括發電量三百兆瓦的第九台新機組、機組容量為八百千瓦的風力發電站,加上已與天然氣公司簽訂長期供電合約,明年中開始供氣。然而港燈在港島及南丫島的客仔有限,若○八年後開放電網,有大量剩餘電力的港燈,又豈不會對中電在九龍及新界區這塊肥豬肉打主意。 公共事業續染紅第三,國家五大電力公司之一的中電投要南下找商機,背後的政治動機,更值得關注。熟知政情的人士估計,中方已逐步將本港公共事業「染紅」,這也是中國政府的戰略性考慮。中國網通集團剛完成認購電盈兩成股權,控制本地電話市場;本地大型航空公司國泰及港龍航空,分別有兩成半及三成的股權屬於中信泰富。而與中電共同持有電廠的,偏偏是美資企業埃克森美孚,佔合營公司股權六成。去年在電力市場所分得的利潤逾二十一億元。一旦本港電力市場開放,中國政府插手電力事業,埃克森美孚難長享利潤,公司的 發言人說:「整個計劃至今未有具體內容,我們未能作出回應,我哋唔擔心有什麼政治目的,投資係商業決定。」最後,今次進軍本港的中電投,手持廣東核電一成 權益,廣東核電旗下的大亞灣核電廠與中電的供電合約,在二○一四年便到期,中電能否順利向大亞灣買電,中電投有一定影響力。四面受敵的中電,顯然被今次事 件殺個措手不及,高層人員每天密密開會商討對策,對記者的查詢只以「沒有足夠資料,不便評論」回應。而持有港燈的李嘉誠在上週四長和系業績會上,被問到中 港電力向港輸電的問題時,李嘉誠便以不想評論來回應。當記者提到潘國濂名字時,更立即打斷記者:「總之今日所有有關電力問題,我都不想回應。」他特別強調 自己不想評論,而非不作評論。 超人馬仔身份曝光李嘉誠如此避忌,事緣他跟潘國濂的關係非比尋常。潘國濂於九一年離開中電後,開設了私人公司津 世企業,專門提供電力顧問服務,辦公室就在當年的華人行九樓,即是當時李嘉誠的大本營。潘國濂早於七八年代表中電與內地電力高層官員打交道,有份參與大亞 灣核電廠的洽談及興建,潘國濂亦自信地說:「內地做電的高層,都無邊個唔識得潘國濂。」憑藉他在電力行業的地位,潘國濂得到李嘉誠賞識,替長實和黃進軍當 時仍未開發的內地電力市場,最大的投資項目,就是位於珠海市高欄島的二百多億元珠海發電廠計劃。當年這項投資,潘國濂亦有份出資參與,不過與李嘉誠合作, 就惹上牽連大波。事關在九二年,潘國濂亦被委任為土地發展公司主席,任內批出了九龍城衙前圍村重建項目予長實,同時被揭發沒有將珠海電廠的投資利益申報,但他卻堅持無做錯,強調項目不是他批出的,只是執行上屆董事會的決定。事件被揭發後,土發亦有請孖士打律師行作研究,但事件後來不了了之。 住 長實豪宅九三年十月,他又被踢爆入住長實旗下壽山村道豪宅怡禮苑,但在入住逾半年後土地註冊記錄的持有者仍為長實。當年他稱九二年初已買入單位,但本刊翻 查土地註冊記錄,看不到有九二年的買賣登記,記錄顯示的買賣日期,是九三年八月,售價為七百九十萬,單位面積約二千呎,折合平均呎價約四千元。而與潘國濂 單位為鄰同一層數的一手買家,呎價則要六千二百元。怡禮苑一共有十八個單位,其中,另一個複式單位由一直支持李嘉誠的前滙豐大班沈弼,於九三年以五百九十 萬元向長實購入,同一日再以八百九十萬元即時摸出,沈弼即賺三百萬元。對長實特別捧場的潘國濂,其太太汪慧平亦於九二年三月,以三百六十多萬向長實買入海 怡半島千呎海景樓花,年半後以四百九十萬元賣出,賺一百三十六萬。近年潘國濂的負面新聞仍不絕。○○年潘氏與兒子潘樹人,向科技大學轄下科大研究開發有限公司資助的MPAS公司, 購入全數股份,改名為SAR1.COM,由科大副校長兼科大研究開發的總監林垂宙出任董事一職,當時身為科大校董會副主席的潘國濂與林垂宙被質疑私相授 受。及至○三年,弄得滿城風雨的維港巨星匯,籌辦機構耀亞國際的大股東,就是潘國濂父子。先後與兒子搞網絡通訊科技,又開設網上電台,其後又把慧峯上市;不過成績慘淡。靠電力行業發圍的潘國濂,始終最愛做電。今次搵到中方大靠山,重返香港電力市場,難怪他有吐氣揚眉感覺。他自己亦承認,今次回來,「心情好興奮」。事實上,潘國濂與電力亦有不解之緣。 中 電華人一哥潘國濂在台灣國立大學修讀電機工程系,六五年起加入中電,初時任職電腦部,在台灣讀書的他,說得一口流利國語,又是華人,正好為七、八十年代進 入大陸市場的中電所重用。一名曾與潘國濂共事的前中電工程師指:「潘是很有信心的人,工作表現出色,早已與國內電力高官混熟,幫中電打入大陸市場的主力是 他,所以佢同中方的高層好熟,如李鵬、榮智健等人。」潘國濂多年來獲中電栽培,扶搖直上,至八八年已升任為中電總經理,成為首位華人在中電擔任此職位,經 常陪同老電王羅蘭士嘉道理返大陸與領導人見面,他亦有份參與大亞灣核電廠的建設。八十年代,他在中電搶盡風頭,令當時任董事總經理的上司石威廉 (William Stones)甚為無癮。「中電與分析員的會議,多數由潘國濂當講者,走勻全場,但較他高級的石威廉就無乜出聲。」有出席過中電會議的前分析員表示。亦有 曾經是潘氏同僚的中電工程師,聽聞他們不咬弦。 飛哥引路從政及至九一年底,潘國濂被當時港督宪奕信委任為立法局議員,當時四十八歲的他以私 人理由辭任中電,只給三個月通知就辭退所有職務,只保留非執行董事一職。結束雙方廿六年賓主關係,他開始涉足政壇。一加入立法局,就被當時的立法局首席議 員李鵬飛羅致,加入啟聯資源中心。啟聯資源中心由李鵬飛和劉華森成立,在九十年代招攬了一群商界專業人士入會,是自由黨的前身。與李嘉誠關係友好的李鵬飛 表示:「早於八十年代,已認識當時在中電任職的潘國濂。」九六年潘國濂擔正做自由黨副主席,至九八年潘氏與李鵬飛全退議員職務後,合組了「華經顧問公司」, 為大財團做顧問。「那時又有啲電力諮詢,我哋替港燈做啲政治顧問啫,都有同中電做㗎,你唔好淨係寫港燈呀!」李鵬飛對記者說。而李鵬飛亦替潘國濂的慧峯擔 任非執行董事,並持有百分之二股權,不過李鵬飛於上週五辭職,他解釋,事前董事會不知道慧峯與中電投合作的事,潘國濂亦沒有跟他提過。他說:「如果我知我 即刻唔做非執董啦,會有利益衝突㗎。」潘國濂今次打正旗號在香港搞電力事業,直接跟舊老闆中華電力爭生意,可謂倒戈相向。然而慧峯與中電投合作的中港電力 所佔的三成股份,已公布正有第三者洽談收購,最後與國家電力公司合作的供電計劃可能另有高人,潘國濂只是代理人而已。 |
素白的年度記事本內頁,你都拿來 寫什麼?世界麵包冠軍得主吳寶春,拿它做「支票簿」。 二○一○年,吳寶春在這張支票上,寫下「成為世界杯麵包比賽冠軍」,十一個字占滿一整頁,「冠軍」兩個字還特別用色筆重描、放大。同年三月,在巴黎舉行的 首屆世界盃麵包大師賽,吳寶春果真摘下歐式麵包組世界冠軍,兌現自己年初設定的目標,圓了人生的第一個大夢。 二十三歲那年,吳寶春服完兵役退伍。那年,他在開給自己的支票寫下:「成為獨當一面的麵包師傅。」不出半年後,目標隨即兌現。 為了時時提醒 內頁寫目標,逼自己兌現 當麵包師傅十八年,在新年度記事本內頁寫下當年目標,已成為吳寶春的工作習慣。靠簡單的筆記動作,讓吳寶春出師第十年時,實現了月收入十五萬元的目標,成 為大型麵包店主廚,擁有雙薪收入,現在又變身為管理者,讓他的麵包店業績成長十倍。 僅國中學歷,讀的還是放牛班,當兵前認識的國字加總不超過五百字,為何吳寶春能用筆記本讓自己的生涯發揮巨大威力? 「寫在內頁,每天翻開,就會看到自己訂的目標在那?堙A隨時提醒自己,離達成目標的距離還有多遠,」吳寶春說,要成功,沒有懶惰的權利,但人總有惰性,靠 經常寫筆記,是提醒自己在目標未達成,不可以懶惰的最有效方法。 當初當兵兩年,吳寶春請教大專兵學認字,才開始接觸書本,他在勵志書上,看到貼標語可以增加潛意識力量的方法。於是,退伍再度當學徒,他在住處牆上和廁所 貼上「加油!」「我一定要成功!」的字條,這樣做,就算每天麵包店下班,為了多賺點錢寄回老家給母親,打工洗車完回到宿舍,再累都會激起奮發向上的力量。 擔任麵包師傅頭幾年,吳寶春會把「我的月收入目標要達到X萬元」寫在筆記本內頁,領三萬五千元的時候目標是四萬元、領四萬五千元時寫五萬元,當作驅策自己 成長的明確目標。 為了脫貧當講師 記錄上台表現,改變害羞個性 有了明確目標,吳寶春又思考著,要如何替自己加薪。首先,做麵包的功力與眼界要不斷進步,才能進入大型麵包店,擔任更高職位賺高薪;另外,在固定薪水之 外,就是到外頭當講師,教人做出美味麵包賺外快。 為了提升功力,在筆記本上,吳寶春對自己承諾,每天至少讀一小時、每週十小時的專業書籍,並隨時寫下開給自己的書目清單,為看懂日文書,則開始補習日文。 蹲馬步扎根烘焙專業,對吳寶春來說不算難,但要出門賺講師費,對生性內向,就算站在下面空無一人的司令台上,也會發抖的吳寶春來說,卻得先練膽才可能賺到 當講師的外快。他加入直銷學演講,在友人的婚宴上台高歌,每踏出一步,他就在筆記本上寫下自我改進的心得,「順,不會抖」、「觀眾掌聲少」一字一句,強迫 自己克服害羞的個性,培養出在眾人面前演講的勇氣。 當然,也不是每一年設定的自我挑戰目標如願達成,就有兩年,吳寶春自我兌現的支票跳票,一次是月收入目標未達成,另一次是沒能如願買房,擺脫無殼蝸牛一 族。 為了轉型當主管 目標不再是加薪,改探索管理法 二十八歲那年,他設定月收入目標六萬元,但當年,吳寶春只領到四萬五千元月薪,不是因為不努力,而是目標變了。因為他想到自己當學徒時曾看到老師傅,四十 歲之後體力不再,只能靠中秋節到麵包店打零工,他告訴自己,追逐眼前金錢收入,並非唯一目標,當時恰好有機會進入大型麵包廠擔任科長,挑戰帶領生產線四十 多名員工的管理職,「收入減少,但可以賺到學習機會。」他說,唯有出人頭地當企業家,才是徹底脫貧扭轉人生。於是,吳寶春選擇暫離麵包師傅舞台, 擔任麵包廠主管期間,吳寶春筆記本上的年度目標,改成寫下工廠的業績目標,「今年要達成每個月業績從不到百萬變成一百二十萬元。」心態上讓自己不只是領薪 水的主管,而是公司經營者,思考如何讓產品好吃受消費者歡迎,如何讓品質維持穩定;接著為了維持品質,想要讓好的人才留下來,腦中又浮現出如何為屬下爭取 福利。 面對一連串問題,此時,吳寶春拿筆記本,記錄到「中國生產力中心」上生產管理課的學習重點;也當成每月控管生產線損耗率,控管員工出勤狀況的紀錄表;同時 還寫下部門人力的培訓計畫,包括每週在固定排定面談兩名員工之前,就先在筆記本上勾勒出懇談重點。 在靠師徒制傳承技術,強調手藝卻少用管理語言的傳統烘焙產業,吳寶春在筆記本上探索管理方法,經常被同行的師傅取笑,很多人看到他在筆記本寫這些,都搖搖 頭嘆說「肖ㄟ」,但他始終相信,會遭遇成長瓶頸,就是因為缺乏學習,「真的是土法煉鋼,用最笨的方法自我學習,」吳寶春靦腆的說。 因為勤寫、勤想,他逼自己分析問題找解決方法,養成了思考和決策的習慣,曾讓一家麵包店,在吳寶春擔任師傅的期間,三年業績成長十倍。 訂年度目標,吳寶春唯一原則,就是只寫下可操之在己的目標。例如,他不會把開新分店,當成是年度目標的選項,因為,吳寶春認為,要開新店,得先培養出能充 分授權、足堪信任的主管,但這件事未必能完全照自己的主觀期待發生。但,挑戰世界麵包大賽冠軍,卻是可以掌握在自己手上的成功,「當你設了目標,就會反覆 問自己,創作出的麵包,是否已超越歷屆世界麵包冠軍?」 翻開吳寶春民國一百年的記事本內頁,是這樣寫的:「以母親的名字成立基金會——陳無嫌慈善基金會莫忘初衷!」下面是簽名並畫押日期「吳寶春 2011.1.1」。 可以說,每本記事本的目標,都是吳寶春通往人生總目標的階梯,每個圓夢的足跡都記錄在他每一本不起眼的筆記本上。 延伸閱讀:筆記撇步1年曆內頁寫下年度目標並簽名 2只設定可操之在己的可行目標 3訂小目標,每月檢查達成率
2011-3-28 TCM
http://www.yicai.com/news/2011/06/832963.html
http://www.yicai.com/news/2011/05/826829.html
以 普拉達(Prada)、蔻奇(Coach)為首的奢侈品牌,一邊賺中國消費者錢,一邊通過香港資本市場,準備向投資者募集至少過百億資金。一箭雙鵰的同時,也有副作用。在香港上市需披露詳盡資料,奢侈品牌不能說的秘密——代工(OEM),恐怕將一一揭開。
算不上奢侈品牌的高檔品牌新秀麗就首當其衝,「大方」披露創立於美國的品牌在過去十年間,完成了自主生產到向第三方供應商進行採購即代工的轉型。去 年新秀麗94%的產品都由位於中國和其他亞洲國家的100家代工廠製造。代工廠們主要生產軟質行李箱,而技術含量較高、有知識產權的硬質行李箱,則仍然由 公司內部工廠完成。
去年初就有媒體爆料稱,普拉達在內的多個歐洲奢侈品牌,在東莞及溫州等地設立生產線,生產某道工序乃至成品,不過普拉達予以否認。
在今年3月華爾街日報的專訪中,普拉達首席執行官貝爾泰利稱,只要產品質量有保障,「普拉達製造」應該與「意大利製造」一樣,值得擁躉者信賴。「如 果產品產自意大利,我們就標註『意大利製造』,如果產自土耳其,我們就如實標註。別人不這麼坦誠,但繆怡(董事會主席)和我從來不把公眾當白痴。」
公眾是否被當成白痴,此次在港上市將親自揭開答案。而神秘面紗下可能正是傷疤。作為保薦人之一的高盛,此前按慣例向客戶發佈普拉達的研究報告。香港媒體獲得該報告,揭露普拉達已有八成產品外包生產,並連日追蹤,將位於中山的港資代工企業麥氏皮具實業公司公之於眾。
麥氏皮具實業(中山)有限公司網站顯示,成立於1981年的港企麥氏實業擁有技術工人逾2000名,主要生產高級真皮手提包和各類配件,主要客戶包 括寇奇(Coach)、波士(Hugo Boss)、卡文·克萊(Calvin Klein)和鱷魚(Lacoste)等大牌,每月產能可達15萬件手袋。
普拉達的名字並未出現在麥氏網站上。
與普拉達的遮遮掩掩不同,寇奇總裁Lew Frankfort早前在接受彭博採訪時表示,由於中國勞動力成本的上升,未來五年寇奇在華產能將從佔其全球產能的85%削減到40%~50%,並將生產能力轉移到印度、越南和菲律賓等工資較低的國家。
|
||||||
做按摩椅的毛利率,竟然比做電腦品牌,高出五倍!這個故事,實際發生在傲勝國際(OSIM)身上。 五月十九日,總部在新加坡的傲勝國際來台舉辦台灣存託憑證(TDR)說明會,以兩項成績單吸引超過百名的法人代表注意。第一,二○一○年營收、稅後淨利、淨利率創下○五年來新高;第二, 中國市場占該公司三成至四成營收,成為集團獲利主要驅力。 其實傲勝去年營收是星幣五億零九百萬元,約合新台幣一百一十五億元,放在台灣上市企業中看,只能算小型公司。它規模雖小,獲利能力卻比多數台股上市公司 好,例如宏?祡鄎洮~牌打國際市場,毛利率不到四%,淨利率約二%,相較傲勝毛利率六○%,淨利率九.八%,兩者相差十五倍及五倍。 此外,中小企業做品牌,常會陷入品牌擴張與經營深度的兩難,但,它卻有能力打大規格的國際品牌戰並兼顧獲利,成為新加坡股市飆股,去年股價上漲超過二○○%! 為何它能做到?創辦人暨執行總裁沈財福在法說會後接受《商業周刊》獨家專訪,以下是訪談摘要。 《商業周刊》問(以下簡稱問):一九七九年你創立傲勝,從貿易商起家轉型品牌快速擴張,但○七年開始,傲勝有大的企業改造,理由是什麼? 談組織變革》 三大指標,衡量地區績效 沈財福答(以下簡稱答):二○○八年前,這家公司已經連續十八年高成長,雖然成長快,我們也看到獲利能力的極限,所以從○七年開始,我們開始組織改造,讓組織裡權責分明,衡量績效除了看成長外, 更要看獲利與生產力,這是衡量地區表現三大指標。 我們每個月都檢視淨利、毛利與銷售業績這些財務指標,把數字、圖表都攤在桌上,做為管理依據。二○○六年我們看到銷售額增加,但利潤沒有跟上來(○五年淨利率九.三%, ○七年下滑到○.七%)。 成長久了,大家自然舒服了。(管理)控制點就不夠力,可能出現店開太多、開銷太大、人太多,可能因為庫存,很多細節要往下看。這是場由上往下的變革,但變革要有效,一定要落實到基層。 改變不是一夜之間,它會花兩至三年時間,結果○八年剛好發生金融風暴,那段時間我們滿受挫的,但也因為有(金融)危機,我們可加速改革。 談成本管控》 效益要高,低利潤是等死 問:你怎麼去設控制點? 答:(毛利率)我們訂在六○%以上,對淨利率也有高標準的要求。第一,現在我們的商品線比以前更為齊備,有四十萬的椅子(按摩椅),也有往下入門價格的產 品,一萬、幾千元,這些商品單價不高,但利潤是高的;第二,每個人生產力提高; 第三,成本效益提升,但這不是砍成本,而是說,每一分錢你投資得要有更高的效益。 而各地區總經理也用這三個指標衡量績效。因做品牌與做貿易單純的買賣不一樣,它要投資、承擔風險,不可能穩賺,如果想要穩賺,只維持二%至三%的利潤,其實這是在等死。做品牌沒有包贏的。有時明知是黑洞也還是要進去看看……(眾笑)。 問:問題就是,你看到黑洞,可是你不敢跳! 答:對,但你跳之前你就準備好損失(的可能),你可能真的損失,但你一定會學到東西……這個風險如果沒有傷到根本,損失就是學費。 問:像○五年傲勝投資美國品牌通路Brookstone,○九年認列一億二千九百萬美元損失? 答:雖然損失一億(美元),但我們現在(知識)豐富了,對資本市場、金融市場,對LBO(以較高財務槓桿去購併), 對M&A(購併)都學會了,銀行可能還沒有我們清楚呢!這就是一個學習的過程。 問:但有的台商可能會質疑, 台商是技術與製造出身,轉品牌有代工利益與品牌的衝突,但傲勝就是貿易商,本來什麼也沒有,較易轉型? 談市場競爭》 不怕抄襲,但創意要夠快 答:(代工或是品牌)這是必須下的決定,有利必有弊,不可能全拿。不可能我又定位賓士(Benz), 又要做豐田(Toyota),不可能。要投資,要短策,可是也要長策,不能說我都不要損失,哪有這樣的事呢?最後收益大於損失就是賺……。這不是新加坡或 台灣模式的區別,而是心態的區別。 問:中國市場最大風險來自抄襲,○六至○七年傲勝因此在業績上受到重擊。如何解決? 答:樹大招風難免,但重點是你創意要夠快。因為仿冒者,他只是抄,根本是一個迷路的狀態,我要前後左右他不知道。那時中國人比現在輸得起,因為一無所有,沒有什麼好損失的。但現在不一樣,很多中國人有錢有資產, 他跑不掉,完全跟你的,他不敢了。 在中國,我們只聚焦一、二級城市,擴點速度我一樣是看效益,各個單位的毛利、淨利,如果你捉得準,(中國市場)不會爆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