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趨勢買賣之談 Consilient Lollapalooza


http://consilient-lollapalooza.xanga.com/722088003/%E8%B6%A8%E5%8B%A2%E8%B2%B7%E8%B3%A3%E4%B9%8B%E8%AB%87/


趨勢有不同time-frame之分,唔想買得貴,賣得賤,短期相反操作是一個重要原則,也是不容易執行的原則之一。

局勢/基本因素
主要趨勢
中期調整
短期趨勢
日內趨勢

買賣原則
跟隨上級趨勢,在其下級趨勢轉向相反是買賣。

投資投機,同時適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300

沃爾特.施洛斯的《經驗》之談 摸啊摸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bce99401012cyc.html

看來大家都挺喜歡Walter Schloss沃爾特施洛斯,其實他在美國也是極為重要的價值投資者,論資排輩他才是本傑明•格雷厄姆的大弟子

 

1, 從風格來看,施洛斯幾乎是格雷厄姆的翻版,而巴菲特兼具格雷厄姆和費雪;

2, 施洛斯比巴菲特大14歲;

3, 施洛斯1935年學習格雷厄姆的課程,巴菲特1950年才從師格雷厄姆;

4,施洛斯1946年加入格雷厄姆-紐曼公司,而巴菲特是1954年才加入的,1955年公司解散了,施洛斯在格雷厄姆手下幹了9年左右,而巴菲特幹了不到2年。

 

沃爾特•施洛斯的經驗告訴我們,即使你宅在家裡或辦公室裡看資料,不去調研,不和管理層交流,也可以做個很好的投資者!業績還挺不錯,年度復合回報率有20%,10年6倍多!

 

研究施洛斯時,我找到這篇時間接近現在、內容也很好的福布斯的採訪,也就是下面的《經驗》一文進行了翻譯,其中有些投資的案例公司現在依然存在,具備較高的分析研究價值。

 

巴菲特哥大演講介紹施洛斯是1984年,施洛斯在1998年的演講《我在華爾街的六十五年》(我前不久翻譯),下面這篇關於他的文章《經驗》是2008年,從這一系列的跨越20多年的3篇文章可以在某種程度較好理解施洛斯。

《經驗》

Experience   (注一)

 

By:Bernard Condon ,02.11.2008

 

翻譯:摸啊摸,http://blog.sina.com.cn/moahmo

 

沃倫•巴菲特稱為「超級投資者」之一的沃爾特•施洛斯91歲了,仍然選擇冷門股。

 

沃爾特•施洛斯已經歷了17個經濟衰退,起始於伍德羅•威爾遜當總統的時候。這個老派的價值投資者,通過這些危機賺了很多錢。未來的經濟會怎樣?他並不擔心。(譯者註:最近法國奧朗德戰勝薩科奇當選新任法國總統,這哥們反對經濟緊縮政策,和德國的默克爾分歧明顯,看來歐洲債務危機要雪上加霜了,加印鈔票的可能很大。歐美及全球股市已經嚇的屁滾尿流,趨勢投資者又要琢磨忙乎了。歐洲債務危機如何結束?巴菲特說:「不知道。」)

 

他曾是價值投資開拓者本傑明•格雷厄姆旗下的僱員,他的朋友沃倫•巴菲特稱他為「超級投資者」,91歲的施洛斯寧願談論他自己的交易,類似陷入困境的汽車輪轂製造商或陷入財務困境的家具供應商。

 

施洛斯是個有著濃密眉毛的慈祥的長輩,他那種悠閒的方式是賺快錢的投機者無法理解的。他從來沒有擁有過一台電腦,他從早晨的報紙獲得報價。他的財務信息主要來自公司的報告,通過郵遞或從價值線公司來的二手文本。(譯者註:價值線公司是美國的股票信息服務商)

 

他熱愛這個遊戲。他在2003年停止管理別人的錢,在過去50年裡,作為一個獨立的投資經理他的年復合回報率為16%,這是扣除了全部費用的,相比標普500指數10%的回報率。他現在以無比的熱忱管理著自己的數以百萬計的組合。在計算機模型聲稱可以確定量化「神秘可怕的」風險的年代,讓我們聽聽施洛斯談他的簡單樸素的投資方法。

 

「好吧,看看這個,」他明快的說到,同時掃視著報紙,「一張最差表現股票的名單。」

 

在他離開格雷厄姆獨自管錢的時期,他實際可以算對沖基金。他收取盈利的25%,不收基礎管理費。他運作的投資公司沒有研究助手,甚至沒有打雜的。他和他兒子埃德溫(Edwin1973年加入)在一個單間工作,仔細閱讀價值線的圖表和表格。

 

巴菲特1984年在哥倫比亞大學的著名演講「格雷厄姆-多德都市的超級投資者們」中,說施洛斯是反駁市場有效理論的活生生的例子。市場有效學說聲稱打折的股票不存在,或人們幾乎難以發現。當問到他怎麼想別人稱他為超級投資者,施洛斯反駁說:「我只是不想輸錢而已。」

 

他有著大蕭條時代的節儉。他的妻子,安娜,開玩笑說他跟著她屁股後面關燈以節省電費。他會向訪客展示他從信封上取下未蓋章郵票的技巧。那些他鍾愛的價值線表格來自他58歲兒子掏錢購買的訂閱。施洛斯說「我還掏啥錢?」

 

在亞當•史密斯經典書《超級金錢》(1972年)中,施洛斯的「煙蒂」股票投資法讓作者大為驚奇,比如JeddoHighland煤礦公司和紐約TrapRock公司。施洛斯被描述的很謙遜,「我並不非常聰明。」,他沒有上大學,1930年在華爾街從當郵差開始。今天,他坐在曼哈頓的公寓裡,照料他自己的資本和享受簡單的愉悅。「看看那隻鷹!」他看著中央公園上空那舒展的翅膀。

 

一個案例可以展示施洛斯的選股方法。輪轂製造商「卓越實業國際公司」,3/4的銷售收入來自通用汽車和福特汽車。利潤已經下降了5年。施洛斯從茶几上拿起一本價值線的小冊子,用手指指出一串數字,他看上的指標是:股票以淨資產的8折交易,3%的股息回報率,沒有債務。「很多人說,『明年能賺錢嗎?』我關注的是資產。然後沒有債務,那些資產總值些錢。」(譯者注:SUP卓越實業國際公司2008年初的股價是18美元左右,美國金融危機後,2011年到過25美元高位,現在股價為17元左右。)

 

施洛斯挑選那些以淨資產打折價交易的公司,並且沒有或者很少債務,管理層有足夠的公司股票,使得他們有動力去從股東的角度做正確的事情。如果他看上了,他會買少量,並讓公司把財報送來。他閱讀這些文件,特別關注腳註。他想從這些數字裡面弄明白的一個問題是:管理層是否坦誠(不是太貪婪?),對於他來說比聰明更重要。那些運作霍林格國際的傢伙挺聰明但是很貪婪---顯然不利於投資者。(譯者註:世界第三大報業集團霍林格國際公司(HollingerInternational)前CEO布萊克和幾名前高級主管被指控挪用公司610萬美元,作為自己的非法紅利。)

 

施洛斯從未聲稱自己熟悉企業的具體運營,而且幾乎不與公司的管理層交流。他也不考慮時機的選擇--比如是不是買到底部?或者賣到高位?--也不搞趨勢分析。他不考慮宏觀經濟。他通常從上午9:30工作到下午4:30,在紐約交易所收市後只是多干半小時。

 

施洛斯依舊經常翻閱他珍視的1934年版本的格雷厄姆的《證券分析》。這本書被3條膠帶綁在一起。在他的公寓客廳對面的小房間,牆上掛著幾幅巴菲特的搞笑圖片(奧馬哈的聖人和豐滿的啦啦隊員或成堆的伯克希爾納稅申報單站一起),下面潦草的簽名是施洛斯舊日的暱稱「大沃」。

 

施洛斯第一次遇到著名價值獵手巴菲特是在馬歇爾-威爾斯批發公司的年會上。未來的億萬富翁巴菲特去那裡的理由和施洛斯一樣:股票以淨營運資本的折扣價交易(淨營運資本:現金、庫存和應收賬款減去流動負債)。這個指標是格雷厄姆-紐曼公司最喜歡的衡量公司價值的手段。巴菲特在馬歇爾-威爾斯公司的年會後來到格雷厄姆-紐曼公司,在紐約東42大街的Chanin大廈,與施洛斯共享辦公室。

 

施洛斯1955年離開格雷厄姆的公司,帶著從19個投資者那裡募集的10萬美元開始了自己的買賣,投資比如mattressmakerBurton-Dixie公司和liquor wholesaler SchenleyIndustries公司。後來成功吸引到92個投資者。但是施洛斯從不推銷他的基金或者開啟第二隻,他通過把實現的利潤返還給投資者保持規模在可控的範圍內,除非他們告訴他用利潤再投資。

 

標普指數在1960年上升了0.5個百分點,包括股息。施洛斯的扣除費用後的回報率是7%。一個成功的案例:FownesBrothers公司,製造手套的,2美元買入,低於每股營運資本,15美元賣出。在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他也發現了大牛股。由於庫存和應收款已變得不那麼重要,他的策略轉向股價低於帳面價值的公司。但交易節奏已經有所上升。他經常發現自己購買的股票,買入後還會跌很久,或者賣出太早。他1994年在雷曼兄弟上市不久後買入,價格低於淨資產,很快賺了75%賣出。後來雷曼兄弟公司的股票漲到買價的三倍。

 

當然,他很多交易做的也很準。他2000年市場崩潰前賣空了雅虎和亞馬遜公司,並獲利了結。然後,因為找不到便宜貨,他和他兒子清償了投資者的錢,返還了投資者1.3億美元。施洛斯2000-2001分別取得了28%和12%的回報率,相對的標普指數回報率為-9%和-12%。(譯者註:賣空......需要極為強大的心臟)

 

現在標普指數從頭部回落了15%,但是施洛斯說他還是沒看到安全邊際。他有30%的現金。如果衰退來臨,不會改變太多。「市場裡有太多人拿著太多錢,而且他們都讀過格雷厄姆!」他說。(譯者註:價值投資者太多,傻瓜不夠用了:-)

 

儘管如此,他也找到少量便宜的股票,在某些時候有上升的潛力。他的觀察名單上(見表)的CNA金融,股價是淨資產打9折,年中已下跌了18%。這家保險公司有小量債務,實際控制人是億萬富翁Tisch家族,擁有投票權股份的89%。他說,如果變得更便宜會買。「我不能說人們靠此致富,但我更願意安全邊際大些,總比後悔好,」他說。「如果股價繼續下跌,我不會擔心。讓Tisches去操心吧。」

 

表:採訪時施洛斯提供的股票觀察名單

沃尔特.施洛斯的《经验》之谈
 

施洛斯快速翻動價值線的資料,停在885頁:Bassett家具受到糟糕的房地產市場的打擊。這家製造桌椅的公司以淨資產的6折交易,還有80美分的分紅,豐厚的7%的股息回報率。施洛斯抱怨說:淨資產已經多年沒有上升了,而且分紅下降的可能很大。

 

他的買入理由:會在公司減少分紅時考慮買入。那時Bassett家具公司會更便宜,當然以後這家公司還是復甦的。(譯者注:Bassett家具在施洛斯觀察名單時,2008年初股價是11美元左右,2009年3月股價一度跌到0.8美元/股左右,對,你沒看錯跌去了90%多!2012年5月9日最新的股價是10.54美元,是當時低點的12.88倍!--僅股價變動,未計算分紅。所以價值投資可不是那麼好做的。)

 

假如他等久點再買入那家輪轂製造商「卓越實業國際公司」該多好?他買入2年後,股價跌掉了1/3。但是這位超級投資者,已經見過太多這樣的下跌,他樂觀的確信這家公司起碼值個淨資產價。「這個價你賠的了多少?」他反問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339

4家創業公司的經驗之談:大公司抄襲怎麼辦?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7699.html

應對1:創業方向的選擇很重要

作者陸怡,上海富捷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對於創業者來說,如何應對大公司抄襲這個問題,應該在決定創業之前就想清楚。有經驗的創業者在決定創業前,一定會做SWOT分析(企業戰略分析),來思考如何應對潛在對手的競爭,其中就包括來自大公司的競爭。

通常,大公司在資源和品牌等方面有優勢,而創業公司則在決策速度和高效執行能力等方面有優勢。如果創業公司能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使其能夠彌補資源和品牌的劣勢,那麼創業公司是有機會打敗大公司的。

這個觀點說起來很美好,但真正做起來卻很難,因為大公司在資源和品牌方面具有的絕對優勢,使創業公司很難通過自身優勢與之抗衡。此時,選擇創業方向很重要,要讓大公司不願意抄襲,或者讓它的資源和品牌優勢不容易發揮出來。

怎樣能讓大公司不願意抄襲呢?很簡單,挑一個小一點兒的目標市場,因為目標市場有多大,就決定了將面臨的競爭對手會有多強。對於互聯網行業來說,如果你的目標用戶上億,就算大公司剛開始沒有注意到,但總有一天會發現,並成為你的競爭對手。相反,如果你的目標用戶只有幾百萬,對方往往會覺得市場太小,不值得投入。有很多創業公司會選擇做一些小工具服務特定客戶,利潤也很不錯。但這些利潤大公司看不上,所以不願意涉足。

當然,大部分創業公司都希望 做一些有大量目標客戶的產品。這時就應該選擇那些讓大公司在資源和品牌等方面優勢不容易發揮的產品。有些移動應用就屬於這類產品。對大部分移動應用來說, 做一個App,只需5-6人的團隊。而大公司無法單純通過加大人員投入的方式加快開發速度。有時投入了過多的技術人員,可能反而由於內部溝通成本太高,導 致產品研發速度變慢。此外,有些移動應用通過口碑傳播,幾個星期內就可能積累百萬級別的活躍用戶。而大公司即便有很多營銷費用,也「有力使不上」。從這個 例子看出,大公司在資源和品牌等方面的優勢對不同產品的「殺傷力」是不同的。

應對2:積累自身優勢是關鍵

作者李楓,金仕達衛寧軟件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架構師

創業之初積累優勢

創業者在打造產品時,應該多做思考與規劃,將前期可以準備和佈局的資源都落實到位。例如產品生產週期、推廣計劃、根據市場反應的多套應對措施等,有些產品還可儘早申請專利、產品著作權等。也可以事先在局部做一些深入的需求調研,真正瞭解用戶需要的是什麼。由於創業公司初期可利用的資源並不充裕,所以更要做好 充分準備,讓之後的產品研發和推廣工作少走彎路。同時也正是在這一階段,創業公司不會為產品運維及市場反應所分心,專注在產品打造上的時間是最多的,所以 應該好好利用這一階段的時間拉開與大公司的差距,形成某種壁壘或優勢,讓它們的抄襲永遠跟不上你的變化。

信心比黃金更重要

產品被大公司抄襲應該是對產品和市場本身的一種認可,創業公司理應加倍努力沿著現在的目標前行。當你戰勝大公司時,也許就是公司成功的時候。大公司組織架構複雜,決策層需要從公司全局考慮問題,因此與你競爭的產品經理或項目經理的資源未必比你多,而且更沒有像你這樣對公司和產品的擁有感。它們的開發流程也許 更規範、更嚴謹,但也會更耗時,它們每做一個決定、每做一次修改都需要更多的時間來變現。而創業者公司則可以做到小、快、靈和穩、准、狠。因此創業者面對 抄襲不應頹廢,信心比黃金更重要。

核心競爭力是關鍵

在創業初期,創業者應定義好公司的核心競爭力,核心競爭力永遠不應該是一個想法或是物質資源,這些都太容易被覆制,最好也不要是某種關係。核心競爭力可以是一群有理想、可以玩命的青年人,可以是追求極致用戶體驗的信念,可以是不斷推陳出新的創造力,也可以是極為高端、短期無法複製的某項核心技術。創業者應牢牢抓 住這些創業時就應該定義好的核心競爭力,要不斷強化自己,將公司治理得有味道,將產品打造得精緻且有特色,多為客戶做一些個性化的功能與服務,把握住一些 核心客戶。

謀求合作未嘗不可

當創業者發現大公司的行為確 實「攪亂」了市場,讓自己很被動時,謀求合作也未嘗不可。這裡的合作是一種廣義上的說法。創業者可以試著尋求另一家大公司看其是否有興趣收購自己的產品, 或者借助大公司的平台進行更有效的宣傳,也可以與對手談判,讓產品的定位各自有所差異。另外,大公司的一些好想法,創業者也一樣能夠進行抄襲的。市場足夠 大的話,合作共存、和諧雙贏的局面也不是創業者不能接受的結果。

商場如戰場,但未必一定要拚個你死我活,大公司也有自己的利益點,多利用大公司的一些資源積極尋求合作,也是一種很好的途徑甚至是戰略。

Twitter和Facebook的成功無疑佐證了「好的想法有時會比技術更重要」這一觀點。而一旦創業公司的好產品獲得一定市場反響,又很難擺脫被同行大公司抄襲的命運。此時,創業公司如何應對大公司的抄襲,成為大家熱切關注的話題。

應對3:擁有讓用戶選擇的產品才是王道

作者王學強,南京凱之渡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總裁

商場確如戰場。當同樣一款產品或服務,在爭取具體市場用戶的比拚時,可能確實比較「血腥」。但無論你如何用心良苦,也改變不了用戶是上帝並擁有最終選擇權 的道理。即這類戰爭的最終輸贏決定者是上帝,不是你我。所以商場戰爭最重要的心態是:我們是否擁有讓用戶最終願意選擇的產品或服務?

市場看似是公平開放的,但市場也會因人而割據壟斷,這種情形下,大公司比創業公司更具發言權。所謂擔心產品或模式洩露,被大公司利用實力拒之市場之外,真正 的原因不在抄襲本身,而在於被排擠出市場。任何產品或模式一旦投入使用,都只有一定程度上的技術保密,很難不被「抄襲」。所以不能怕抄襲,而重點應放在防 范產品或服務如何不被排斥在市場之外。

由於創業公司更瞭解自己的創新產品,更能優先解析市場模式,所以擁有優先佔領市場的機會。如果還能在產品或服務的質量和價格上合理化演進,那麼即便出現惡意競爭的排擠,也可通過法律途徑保障。

但如果只是好想法,並無實力實現,而由大公司憑藉實力實現了,也不是一件壞事,因為本質上,你在大公司成就了該方向上的價值時,也做出了傑出貢獻。對社會而言,這也是種積極的貢獻。既然自身無力,就不必追究抄襲。相反,融入大公司,一起去實現,也許會是不錯的選擇。

此外,要相信世界上有很多好想法,你能想到,別人也能想到。即便是專利,也是有期限的,這是人類進步的原則,不應為了私利,據價值為己有。

應對4:站得高才能看得遠

作者潘曉良,百姓網技術總監

我認為應對大公司抄襲的關鍵是,你要比大公司站得高、看得遠。如果只顧著在大公司下游撿錢,雖然短期內可能會撿到一些,但早晚這些錢都會被大公司收走,這時不要怪它們抄襲,其實是你「擋」了它們的路了。

我曾經去硅谷拜訪過一位創業者,他的公司還處於初創期,團隊一共只有3個人。這位創業者告訴我,他的項目正在東部的費城嘗試。這引起我極大的好奇,為什麼要在費城嘗試?在硅谷附近不是更方便嗎?他的回答讓我很吃驚,他說,是為了防止別人抄襲。在只有3個人的時候,就開始考慮是否被人抄襲的問題,這種做法令我 很受啟發。他認為硅谷周圍特別容易被人發現,而且他擔心的並不是大公司抄襲,而是其他創業公司的抄襲。或者從某種程度上講,他根本就不擔心大公司抄襲。因 為大公司的速度不夠快,反而是小公司的效率更高、更容易抄襲。

「創業公司如何應對大公司抄襲」其實從某種程度上是偽命題。世界上本身充滿了 抄襲,喬布斯抄襲了施樂的圖形界面,之後又被比爾?蓋茨抄走了。但這不就是互聯網的開放性嗎?如果大公司不抄襲你了,能保證其他的創業公司不抄襲你嗎? 「抄襲」這個問題,就如同小孩子打架,別人給你一拳,你就不會打回去嗎?我認為歸根到底是創業公司站得不夠高、拳頭不夠硬,而且也還不知道自我保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3438

組合之談 上兵伐謀zgz

來源: http://xueqiu.com/6078380931/35214501

不止一次,球友們問我怎麽買那麽多股票,我說我是在構建一個組合。他們說為何不直接單買一只呢?這個問題我回答了很多遍了,這次就單獨拿出來說說我對組合的理解,也希望你們也能幫忙指正一下。

一、簡單說說為何構建組合吧

在雪球上,部分人經常炫耀說自己如何全倉做一只個股,一年賺多少倍什麽的。然後這些人後面都跟著一大堆粉絲。如果這些粉絲關註他們是因為想學習他們選股的邏輯,那麽這樣還可以,他們膽敢全倉做一只股票,肯定是有過人的能力圈。但是如果關註他們是為了跟著操作,那麽我想說的是:危險!

相信很多的書籍都說過構建組合的原因吧。原因有很多個,其中我認為最重要的是防範風險。在這個股票市場,我覺得絕大部分的股民只是普通人,並沒有過高的專業知識與素質,前瞻性不強,想要駕馭一只股票獲取大幅度的盈利,是很難的,尤其是遇到其他股票大漲而自己的股票不漲的情況下,心態更是浮躁,從而懷疑自己當初的決策。而最最重要的是,拋去內幕消息這個,作為普通小散,是很難從正規渠道了解到上市公司的最新消息的,如果單壓的一只股票出現黑天鵝,這個可是會死人的,這兩年股市遇到的黑天鵝還少嗎?遠的不說,最近最出名的不就是殲10飛了從而套了一群人嗎?因此我構建組合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防範單只個股黑天鵝。就這個原因就夠了,其他的原因實際說多了也不重要。

二、如何構建組合?這個比較複雜。

1、不同行業組合。
一般情況下,我會持有至少2個行業的股票。因為我認為如果偏向於某一個行業,總體的風險可能加大,通過不同行業組合,可以分散風險,雖總體收益率可能下降,但我主要考慮的事情是,市場的錢使賺不完的,而虧損確實很容易,我首先考慮的是整體資金的安全,因此強求資金大幅上漲,只求資金不大幅回撤。另外要說的一點是,我只是個普通人,能力圈有限,知識也有限,如果單壓一個行業個股,有可能會因為自己能力圈有限導致決策失敗而導致賬戶資金大幅虧損。而投入不同類別行業個股,則會將此危險性降低。譬如前期的軍工行業就如此,連續出現兩只重組失敗股,對行業的整體打擊很大,但壓一個行業會遇到次類危險。

當然,如果投入的幾個不同行業都出現下跌,這說明是系統性風險來了。

2、同行業內的組合。
一般情況下,即便是同一個行業,我也會買進幾只個股構建一個組合,遠一點的是去年的天線雙雄,我是同時買進的,當時看好信維,但也同時買進小碩,現在回看,小碩更強信維更弱,但我獲得的是兩者收益的平均收益並不差;近一點的是現在的券商,由原來的3只券商股光大國元華泰到新增廣發,目前來看這個券商股組合,收益也是不錯。

在這個市場,每個人都會認為自己的選股能力強,因此很多人都會在某個行業單買某只個股。但實際情況是,往往買入後其他個股紛紛大漲而自己手中的股票卻在龜爬,這種情況相信很多人都會遇到,當然我以前也經常如此。因此,單個行業買幾只股構建一個組合,我覺得這樣可以規避自己選股能力弱的問題。譬如最近的券商股行情,如果你買入的是國海,那對不起,你可能跑輸其他券商股至少50%以上的收益,如果對比20只券商股中的前5強,你可能落後高達100%以上的收益。尤其是2015年的券商行情,業績分化,走勢也會繼續分化,選錯股的話收益率就相差很大。

3、長線和短線的組合。
對於新手來說,頻繁操作這個習慣,我相信很多人都有,就我這六七年股齡,也經常管不住手,因為這是人性所致,我還沒強大到能夠完全克服自己的所有人性。我不止一次的說過,對於短線操作,不是一般人能夠做到的,因為短線要求的那個超強的盤感與鋼鐵般的紀律不是人人能夠做到。短線能夠持續長期賺錢的,在現實生活中我還沒遇到過一個,放到一年看即便整體不虧損,但收益也不高。當然,可能是因為我圈子比較小吧,遇到的人短線都不怎麽樣。但在微博、雪球等社交網站上看到的,也就那麽一兩個短線確實很強。但我看到的更多的做短線的要不就經常止損,要不就短線被動做成長線,當然,還有相當一部分有刪帖改貼的騙子。因此,作為普通小散,我並不會將我的盈利全部寄托於短線內。

對我來說,我經常是七八成的資金分檔建倉後中長線不動,二三成的資金短線玩玩。因為對我來說,七八成資金中長線,已算是超重倉,空出兩三成的資金玩玩短線,這部分錢即便虧損,對我的整體影響也是不大的。當然,這兩三成的短線資金我更加常用的是用於那中長線個股反複做T,經常這樣做,第一可以過過癮滿足一下短線心理,第二也可以更多的了解手中長線股的股性。

4、資金分配問題。
長線:一般情況下,單個行業分配的資金不少於20%,單只個股不少於5%倉位。
短線:一般情況下,單只個股不能多於10%倉位,短線股持倉時間不能多於3天,原則上短線只有市場趨勢與個股趨勢都好的情況下才做,且有利潤則跑,虧損3%也跑。
當然,以上也僅僅是個人習慣而已。

5、大盤和小盤組合。
有部分球友說現在經常議論二八現象,如果大盤小盤都做組合豈不是更加防範風險現在股市中?還有一些教科書上也如此說的。確實,這樣組合,是降低了風險,但整體的收益肯定也大幅下降了,因為哪個漲,你也只能吃到一半,而且,在A股的歷史上,八類股漲起來了,二類股大部分都是下跌的,轉過來也一樣。因此我更多的是先判斷主板與小盤的趨勢,那個走牛則做哪個,而不是兩者都做。至少在這幾年來看,這樣做的風險更低。以後再遇到新情況就再隨趨勢就是,投資永遠是要跟隨市場的。





當然,以上也只是隨便聊聊組合問題。一談組合,就有很多人說自己錢少,錢少買的股票少,說是做不了組合。實際上,我09年入市也是幾千塊,每月都轉入部分工資進去錢才多一點點。我認為做不做組合不是由資金決定的,而是由自己的投資理念決定的,資金的大小只決定組合的大小而已。以前我就幾千元幾萬元的資金,但手中的個股一樣至少有三四只。我認為從入市就培養好構建組合的習慣,對於自己以後的長遠的投資生涯很重要。而且,構建組合是初學者迅速提高投資能力的最好途徑,因為你花的是真金白銀,必然要對自己手中的個股進行深度研究、搜尋資料,足夠多的個股,會使你能夠花更多的時間去尋找資料、去積累。因此,這其實是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升華的過程。而很多人更多的是只期待升華,而不願意花時間去積累。在這個信息時代,不進步就是退步了。


以上隨便聊聊,祝好遠!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7275

一个日内交易员的经验之谈 陆家嘴制高点

http://xueqiu.com/9613532873/40724702
来自一个80后盘手的经验感言,作者何子垠 ,作者曾在美国在大陆的自营交易公司做过许多年,后投身国内商品期货交易。知乎链接:http://url6.org/bvkf

进入这行只为生计。临近毕业前三个月,经同学介绍,进入一家做美股的小私募,一边完成毕设,一边做实习T。当时没想太多,只是对交易这行感兴趣,有这么个机会就进来了。一个月后,同学没留下,我留下了,之后就没想过再找工作。

就是这一个月的经历,我知道自己适合做这行。一是有兴趣;二是工作环境比较赞,和影视剧中的差不多;三是,如果能成为成熟盘手,真的可以快速获利,这个是最重要的一点。这家小私募侧重于DT(日内交易),绝大多数小私募只做DT,而这家有一部分是做中长线,标的还包括外汇和债券,投资组合比较多。老板是美籍华人,有在美帝某基金工作的经历,渠道比较多。

日内交易,盈利效应比较明显。比如一个15万美金的基准账户(4倍杠杆),这里的成熟盘手,每月提成平均在10万人民币左右(提成比例可以简单算为汇率分之二,07年的时候还是7开头。不要问我怎么换汇,你懂的……)。当月收益有最高能提到30多万,最少的也有一两万,当然这都是不常见的情况,但很少有当月亏损的,能在这里留下来的,都不是吃素的。老板根据每个盘手的盈利能力及状态,分配不同的资金,每个人的账户资金都不一样,动态调整(风控做的好,同时也算为一种变相奖惩机制)。

当然这个盈利水平是在次贷危机刚爆发,还能裸空的时候达到的,之后限制裸空,效果就差些。也就是说,大伙儿是赶上行情了,就和现在的牛市一样。

赚钱效应出来,还有什么理由不做呢。在初期,想快速成为成手,有点痴人说梦。就像现在我每天在网上遇到的提问一样:新手怎样快速获利、怎样快速融入市场、某只股票能涨到多少、大盘能涨到多少,什么时候回调等等。

现在看这些问题很可笑,但我不会嘲笑,更能理解,因为07年那会儿我也这样。新手嘛,不懂就对了,都是从这个阶段过来的。嘲笑别人,先看自己有没有这个资格,有资格也不能嘲笑,你会的别人不会,别人会的你也不一定会。懂得尊重别人,懂得做人。

当我把这些问题抛给师傅的时候,师傅只给我一个答复——不理我……实际上,整个学徒阶段,师傅都没有口头指导过我,但让我看他操作,不能问,只能看,盈利亏损都看。

问了几次之后明白了,不用问,做就可以了。这也是我现在对这些提问的处理方法——不做解答。虽然有些不礼貌,但这是最好的答案——不要问,只管去做。你的亏损,可能比我的讲解更管用。


这个过程很苦的,倒不是赔钱的问题,每天都有固定的停损额。我的初始账户是2万,只能做一只低价股,每次只能开一手,每天只能做十笔,停损额200。亏到200,当天就不能再做了。这部分亏损由公司承担,只给你一个月时间,不成就走人。

也就是说,这个过程,难的是时间限制,只有这一个月。国内做美股,交易时段是在晚上,这个不用说。白天我只睡三个小时,不是说多勤奋,是因为亏钱亏的睡不着,天天停损……我不想丢掉这份工作,进入这个环境,就很难离开。这种压力,不好用语言表述出来,只能说,人逼到绝境,总能爆发出意想不到的能量。最直观的表现就是每天只睡三个小时,但不觉得困。

我找不到什么有效的方法,师傅不指导,其他人也不会,只要问,他们只是微笑着看我,更没有时间去看大部头书籍。如果说记住师傅的手法,当时真的记不住,看不懂。

突然一天,想到了一个方法,翻看我前半个月的为数不多的盈利单子,对着图形看,找进出场依据,因为有些单子是蒙的,所以要翻回来再分析,只看对的,不看错的。不用说止损什么的,这个当时我懂,止损比谁都快,但有些是瞎搞,胡乱止损。实际上,这个方法是最笨的——记图——简单的定势交易,只是当时不知道什么叫势,势在哪。

之后,看不到能让我盈利的图形,坚决不做,出现图形,坚决做,找准进场点和止损位,出场位还顾不得,有盈利就行。连续五天,一共28笔交易,只止损5次,我了解了什么叫概率。这时,师傅说了一句话——有点上道了,但你还有四天时间。

意思是,最后四天保持这种状态才可以留下。始终处于高压状态,唯一能做的就是保持冷静,默念阿弥陀佛(真的管用)。最后四天,有运气成分,20笔交易没有止损,逐步悟到,止盈位是减仓、反向的开仓点,虽然单笔盈利有回撤,但这样的出场才是合理的。只是只能做一手,谈不上减仓问题,有些单子是在减仓位出,基本可以拿到波动的最大幅度,所以说有点运气成分。

这点看着简单,但实际上不简单。一笔单子下来,什么时候是最后的离场位?就是反向进场的时候,你的离场,就代表反向单要进场,或者已经在进场了。趋势后的震荡过程,是划为原趋势,还是划为新趋势的蓄势期?中间这个能量转换的过程,能详细描述出来吗?都说要做趋势,你真懂趋势吗?拿的住吗?持有的依据是什么?顺势,顺的是什么,什么叫势?当然我当时也没完全明白,这些是后期慢慢总结的。

一个月下来,老板只是淡淡一句:你可以留下了,账户增到5万,三分之一仓操作,股票标的不限,手数自行控制,有两个月的进阶期。

所谓进阶期,就是一个新手的稳定过程,稳定优化交易系统,每两周考核一次,达到净利指标就给增加本金,直至加到15万的基准户。如果这两个月出现严重亏损,或者系统不稳定,还是要被踢出去的。

一瞬间想通,九天形成雏形,过关。还是那句话,人都是被逼出来的。虽然进阶期也会被淘汰,但心理有底了。经过两轮面试,一共30人的新手队伍,一个月后只有两个人留下来,如果要算参加面试的一百多人的话……压力瞬间释放,真有想哭的冲动,只是哭不出来了。这是我第一次在短期内完成超出正常能力范围的事。

这种自信,是建立在独立完成的基础上的,师傅不用教,基本教不出来的。

剩下的就不用说了,不断完善系统,之前没想通,有运气成分的问题,逐渐想通了。中间申请做中线趋势交易,连带日内短。借次贷危机,确实捞了一笔。在之前几个回答中提到过,由于身体不允许长期熬夜,三年半后转出来做国内商品期货。之后一年,老板也因为个人原因,回到美国,解散了这个团队。出来的盘手都转入国内期货市场,现在都很成功,这是必然的。我也是幸运,虽然见过很多亏损的人,但有深度交往的,都是可以长期盈利的人,而且人数真的不少,这是正能量。在这个氛围下,不断警示自己,取长补短,才能保持稳定。

以上这些,是我初入交易这行的经历,历历在目,这个是永远忘不了的。惊险刺激,痛苦折磨,这些都是必须要经历的,根本绕不过去,所以有时我也在一些回答中说,不要着急,着急没用的。至于说怎么突然想通的,我到现在也找不出原因,因为之前没有基础,一张白纸,只能归于压力。强压下,脑子转的就比较快。想到了,实验一下,就成功了,这多少也有些运气。如果当时失败了,可能我永远也不会从事这行,顶多做个业余散户。

也是之前答过的: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或许我生来就是干这个的。至于鸡汤式的回答,确实不用说,也没必要。以后的理想,都是建立在有稳定盈利的交易系统这个前提下。先稳定,再谈理想。

后来做期货后,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真正看懂一个行业?

我从盘手的角度上看这个问题。

因为我主要做商品期货,都是基础原料,反映的是全行业基本供需状况。无论哪个行业,源头都是这些东西。哪怕是服务业,不生产产品,只提供服务,供需双方所用的资源,付出的资金,也是来源于一二产业。基础原料价格是对全行业的反映,也就是对整体经济形势的反映上行周期,需求旺,原料就是涨,下行周期,需求弱,原料就是跌无论对前景如何预期,现状是短期内无法改变的。对于周期性行业,或者类似地产、制造业这样,回笼资金慢的,你就得想想,在下行周期,能不能抗得住。

举个例子,我看一个行业,比如汽车,先从原材料入手。供需决定价格,价格影响供需,相互作用,没必要研究是蛋生鸡还是鸡生蛋,只需要知道两者相互影响就行

汽车行业原材料有哪些?钢材,橡胶,有色金属,塑料,玻璃,皮革等等。现在原料价格什么样,还是在弱势中,也就是价格比较低。第一反应,需求疲弱,第二,车企成本中,原料这块成本低了。这里,需求疲弱是主导地位,是全行业需求疲弱。低位买入原料,无论是现货商,还是车企这样卖附加值的,首先要考虑的是能不能在一定时间内,把东西在相对高的位置卖出去并获利。在整体需求疲弱的环境下,你就不要企图销量、利润能有多好。

原材料价格分析有了,再看其他成本费用:包括人工,运营销售,研发,物流等等。凡是能直接对应市场的,比如销售,物流这块,看汽车行业的平均水平与全行业的平均水平有没有偏差。高了,就有缩减空间,低了,再缩减就要有损行业发展了,造成停滞。间接对应市场的,比如人工,运行,研发,这就要看行业对这些分类的需求程度,哪个是最重要的。对于汽车行业,研发和维护(包括对市场的维护)是最重要的,也就是说其他都可以降,这几个不能降,或者说不得已的时候再做有限度的降。

整体成本费用分析有了,再看整个行业的利润点。汽车行业,卖的是附加值。整个行业的最重要的附加值,或者说整个行业存在的价值在哪?适用性与技术。

汽车造出来,是为了让人们出行有个更便利工具,这是根本。所以首先要看汽车行业能不能持续满足这个根本条件,这也是该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和目的。如果能满足,那么整个行业就还会有继续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技术,是为该行业持续生存和发展做了保障。有了这两点分析,再观察行业是不是把重点放在这了。如果能满足,就好说,停滞了,就比较危险。

有了以上这些基本认识,再看标的企业的现状。用以上这些标准,观察标的车企,挨个对照比较,哪些是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哪些低于;哪些有用,哪些没用,车企是不是在做优化工作。

成本费用方面有没有可降低的空间核心点——技术研发上,处于什么水平,有没有持续并增长的投入;销售服务上,有没有领先于平均水平;次级附加值,比如品牌价值等,处在什么水平,有没有提高的空间。所有这些,是现状反映,关键看车企是不是一直在做这些事,还是把精力放在其他不相关且没什么用的地方了。

比如法拉利,现在进军奢侈品市场,卖眼镜卖衣服,这个对她有多少帮助?只是扩展一个盈利点,而且是靠她的品牌做营销,你说她做的眼镜、衣服又能好到哪去?核心是,法拉利她核心还是卖车,主营跟不上,其他扩展再多也没什么用

车企在达到这些标准后,再观察除基本附加值外的个体附加值,这也是标的企业炒作的噱头。劳斯卖品质服务,法拉利卖性能,特斯拉卖概念,这是个体附加值,不是行业的附加值。行业就是造车卖车的……

有了这些认识,再看个体基本现状,比如财务报表的时候,就能知道她的利润来源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在行业附加值上,还是个体附加值上。也就是说,是靠走量盈利(像大众,通用这样的,薄利多销),还是靠品牌价值、技术、概念噱头(特斯拉这样的,单纯从纯电看,又能比BYD好多少?这里没有太多技术瓶颈问题,时间长了,水平就差不多了。所以你想想,你的钱大部分是花在了技术上,还是牌子上……)等等盈利,就能知道这种盈利方式能不能持久。选择长线持有,标的营收主体一定是在行业附加值上,并高于平均水平;如果低于平均水平,或者较自身也是有下降趋势的,单靠卖眼镜赚钱可不行。噱头只是短线炒作用的。

总结一下。

观察行业,首先看整体经济环境,任何行业都摆脱不了束缚,东西再好,老百姓没钱买也白费。基础原料价格是个先行指标,由此可判断整体需求的真实状况。行业附加值盈利水平,顺整体需求趋势而行。行业的上下游分析,也是看这些,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趋势相同,但会有背离,也就是会出现上下游需求分化的状况,但不影响趋势

需求决定行业存在的价值,先有需求存在行业的兴起,是发现了需求,而不是创造了需求,这点要明确。行业引导需求的能力也是一个考量标准,但都是以该行业满足基本需求的基础上做扩展,而且要有主次之分,且不能过分。你可以引导消费者买某个牌子的车,并买下该牌子的眼镜,但引导不了他们去做变性手术……

行业替代,仍是在发现并满足基本需求的基础上做的。比如内燃机,可以用电动机替代,但基本需求是有轮子的车。火电可以被风能,太阳能,核电等等替代,但基本需求是电力,所以说火电厂建太阳能电站,就不是跨行,提供的都是电力基本需求是无法替代的,所谓行业替代,只是形式的转变。

跨行,是发现并满足其他需求的过程,就像法拉利卖眼镜,这就不是该行业的评判标准了
。行业的转型升级,也是对照本行来说,跨行经营不是必须要走的路。本行做不好,跨行就能做好了?收益只是短期的……不偏离本行,是因为有需求在那。

其次,看行业本身的附加值,是不是满足消费者的实际需求,偏离了多少。附加值收益覆盖成本费用的能力有多强。能不能稳定。

再次,看标的企业,是不是达到了行业附加值的平均水平,自身附加值占比多少,是可以长线持有,还是只能短线炒作。看财务报表等等,是用数据体现上面这些项目的对比情况,而不是看数据本身绝对值高低,所以要摆正数据的位置。

吃透一个行业,核心是吃透需求——这可能是唯一有用的话……其他的,包括人的因素,理念等等,对行业来说,还真不是特别重要,只是对标的企业重要。行业利润空间大且稳定,企业团队做的不好,可以换人。行业不行,利润空间持续萎缩,企业团队再好,也没多大用……所以,需求第一。

以上,我只是通过另一个视角看这个问题……

补充一点,对一个行业来说,大部分朋友喜欢看盈利点和能力。这里需要说一下,先看需求,再看成本,最后看盈利只要需求在、成本可控,盈利就在,不要本末倒置……

朋友们如果想细致学习了解,就看看其他大神们的文章,毕竟是专业的。我也只是站在交易者的角度说,因为普通交易者没有这么多人力财力和时间去把某个行业研究透了。其实大神们的意思是说,想研究透一个行业,就得用时间耗,见的多了,也就明白了。

对于我来说,得到的资源有限,只能靠这个方法,以基础商品价格,倒推行业现状。基础商品,就是各个行业的上游,上游商品价格走弱就是全行业需求弱了,再根据行业平均成本状况,推算行业盈利状况,以及可能继续维持现状的时间。行业回暖,首先要反映在基础商品价格上,因为下游企业订单量上来,需要增加开工率,备货补库存。而企业产生利润是需要时间的,因为销售获利得有个过程。这段时间差,就是交易进场的好时机。

如果只看行业发展,尤其是新兴行业,或大行业中的新的细分行业,首先要看的就是需求,俗称市场。有需求就有发展,这没问题,只要成本可控。

行业标准,是一个考量项目,但不是绝对的
也就是说标准不是一成不变的,而且现行标准也未必合理。阿里出来之前也有电商平台,但标准还是在其出来之后定义的。行业标准是可以改的,怎么改我不知道,但合理不合理可以判断出来。就用成本标准评判,如果行业标准合理,那么成本控制范围必然稳定,接近全行业平均水平。

这个全行业平均成本怎么来的
,首先有数据可以查。再有,还是用基础商品价格推导。一定时间内的平均价格,加上平均劳动力成本,加通胀率等。

这里少了很多部分,比如设备折旧,运营销售成本等等,为什么可以不算,因为上面这些是所有行业成本直接间接都有的部分,其他部分不同行业是不同的。只抓住几个共同的部分,算一个基础平均成本,再找数据供应商,得到的各行业平均成本,与这个基础成本比较,长期稳定在一个比值内的,就是合理的,适应行业发展的。另外,这个比值以基础制造业位基准。高于这个比值,如果遇到经济下行,那么它的容错性就差。

新兴行业初期的平均成本与基础成本比较,比值肯定大。但如果比值是保持持续下降的,那还好说,如果是长期处于高位的,那出错性就更差,稍有风吹草动就要受损所以,夭折的行业,企业,其实从这里就可以预测出来结果了。即便能熬到进创业板,如果这个比值始终降不下来,即使有利润,风险也是极大的,也就是说,如果出现变故,可能瞬间就衰落了。而且随着注册制的到来,挑选标的应该怎么挑,是吧……


有朋友问关于怎么分析基础原材料成本占比小的行业的问题,比如手机,或者非生产实物产品的行业,类似互联网行业等等。我把回复贴上来。

手机,或是其他电子类消费品,行业附加值是实现音视频、文字、图形数据的有效传输。像iphone这种,首先是要满足行业附加值,之后再实现个体附加值——品牌,工艺,使用体验等等。

行业成本核算,是基于满足行业附加值的基础上进行的。制造一部iphone手机,究竟要多少钱?富士康知道,我不知道,他们也不会告诉我。怎么算,专业人士可以算出来耗材的成本,基础原料价格是知道的,再加上行业人工成本,设备折旧等等,这些数据也是比较容易得到的。这就是行业基本成本,无论哪个厂商,做一部同级别的手机,成本都差不多,没有多少可降低的余地,已经基本稳定了。

除了行业基本成本,剩下的就是各个厂商实现个体附加值所要花的钱了,品牌,运营销售,维护,还有必须要付的专利费用等等。所谓要算个体成本(从财报中查)与行业基本成本的比值,就是对各个企业的容错性的比较。比值越低,容错性越好。像苹果,她的总成本与行业基本成本的比值不算小,但不能看绝对数值,要和其他厂商,比如三星,华为,小米等等做比较。

iphone的售价平均是三星的两倍,但行业基本成本是一样的,虽然利润很高,但容错性,苹果就一定优于三星吗?苹果付出的个体附加值成本要高于三星。个体附加值,是靠企业自身定位,或者说目标决定的,而不是必须的。

这个是比较麻烦的事,就是说,在消费者认可你的个体附加值的时候,你可以赚的很多,哪天不认可了,容错性就体现出来了,因为苹果花在体现个体附加值上的成本要高,这个想降,可以不是马上就能降的,缩减成本并不能对销售造成影响

实际上,个体附加值是把双刃剑,一旦势头不对,对企业自身伤害会很大。这也是为什么三星,小米等等,可以与苹果抗衡的依据。技术这个东西,并不是拦路虎,各个厂商利润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来源于个体附加值。

所以在挑选长期持有的标的时,要找容错性好的,像苹果这样,虽然很能赚钱,但也不要配置的太多,因为一旦转势,速度会很快。

容错率,也就是基础原料成本占总成本的倒数。基础原料价格,决定了各行业必须要付出的成本价值。无论怎么折腾,只要干这行,这部分成本就必须要付出。

像运营,销售,研发等部分,同行业的各个企业是不一样的,虽然占比大,但没有一个衡量标准说一定要花多少钱能才产生多大的收益。这里有一个效率问题,因为这些成本是花在人身上的,人工作效率,决定这部分资本的产出比。这个无法判断。同样的研发费用,有的企业可以做更多事,有的企业可能只做一件事,但能把这件事研究到极致,能说没有价值吗?更多的企业是钱花了,事也没干成。

算容错率,只要确定基础成本是多少就可以,其他成本,不需要过度的分析构成或者使用效率(必要的分析还是要有的,只是不要只以此来判断行业,或企业发展预期)。除基础成本之外的成本,都是浮动的,可变的,也就是企业适应市场不同状况时的进攻与退守余地,但基础成本是企业自身无法改变的。

这个容错率对非基础成本占比大的行业,企业来说,指导意义在哪?容错率预测不了总体营收,但可以指出,企业向内还可以挖掘多少利润。拓展市场,扩大销量是企业的主攻方向,但影响因素太多,无法有一个直观的判断。比如特斯拉,对中国市场的销售预期很高,但今年一月在华销售只有120多辆。

企业可以预期销量,但无法控制实际结果。如果销售形势迟迟不能转好,要保证利润不大幅缩水,怎么办?只能向内挖掘,在不造成过度伤害的条件下,适当降低不必要的成本,缩减的成本就是非基础成本之外的部分。如果缩减的是基础成本,降低耗材质量,数量,也就降低了产品的品质,这种伤害是致命的,产品品质低了,无论营销能力有多强,消费者还是不会买账的。

再比如,没有基础原料成本的,像手游,电商等互联网企业,或是其他不生产实物产品的服务行业,比如金融、信息服务业等。类似这样的行业的容错率怎么算?算这些行业、企业的总成本与全行业平均基础成本的比值就可以。因为这些行业是为第一二产业服务的,得先有手机,才能有手游;先有生产企业制造商品,才能有电商平台;先有企业运行、个人工作的需要,才能有OFFICE这样的软件。

容错率对这些行业的指导意义在哪?除了可以向内挖掘外,平均基础成本的走势,间接影响了这些行业的需求前景。人的需求是分层的——马斯洛需求层次做了一个概括
脱离实体产品越远的,她满足人的需求层次就越高,但前提是老百姓手里得有钱。

只预备花五六千,是买一台iphone,还是买台三星,用余钱买点别的?消费者个体无法判断,但总体消费行为,是用一定的钱,买到品质差别不大的,更多的东西。这就是为什么在经济环境恶化的条件下,苹果销量增速升高,但手机行业销售增速趋缓的原因。

而在强势经济周期中,老百姓手里钱多了,一定会买iphone吗?没准就买Vertu了。企业间竞争会更加残酷。

无论在弱势还是强势经济环境中,脱离实体产品的企业,拼的是自身附加值。关键这个自身附近值能不能持续是无法判断的,因为对个人的依赖性太强了,十年河东十年河西,没准后面三星或小米就能超过苹果。这就是为什么巴菲特老先生不买互联网企业股票的原因。预判前景的难度太大。

当然我是简单说说,具体的分析工作是挺复杂的,基本面分析很难。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0008

萬達承認與百度、騰訊分手 稱燒光50億是無稽之談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804/157914.shtml

萬達承認與百度、騰訊分手 稱燒光50億是無稽之談
王亞奇王亞奇

萬達承認與百度、騰訊分手 稱燒光50億是無稽之談

萬達、騰訊、百度三方並未實現投資性合作,飛凡完全由萬達出資。

i黑馬 8月4日消息 今日,萬達電商實體上海飛凡電子商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飛凡”)發布聲明,承認由於綜合因素影響,萬達、騰訊、百度三方並未實現投資性合作,飛凡完全由萬達出資。

i黑馬查詢了全國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發現,上海新飛凡電子商務有限公司的股東已由此前的北京百度網訊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市騰訊產業投資基金有限公司;王健林,變更為上海萬達網絡金融服務有限公司。

此外,變更前非凡董事為王思聰、曲德君、向海龍,吳宵光,丁本錫,王貴亞,DONG WILLIAM CE。其中向海龍是百度搜索公司總裁,吳宵光為原騰訊副總裁。變更後,董事為曲德君、王思聰,李進嶺。

這也意味著,百度,騰訊的代表已退出飛凡電商。

但聲明中指出,一直以來,萬達與百度、騰訊在多方面都有戰略性合作,這些合作對彼此的業務發展都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未來萬達還將與百度、騰訊進行多維度、深層次的合作。

此外,萬達方面表示,萬達電商燒光50億純屬無稽之談,2年多的實踐摸索,雖然走過曲折和彎路,但已取得階段性成果。飛凡將繼續積極推行“實體+互聯網”發展模式。

以下為萬達聲明:

近期,有媒體發出《揭秘騰百萬散夥內情 萬達電商如何燒光50億?》等相關文章,沒有調查更沒有采訪,所謂內情純屬臆造,均為不實報道。

2014年8月,騰訊、百度、萬達三家公司簽署了戰略合作意向協議,並計劃成立合資公司三年時間擬投入50億元到後期的項目合作中。但實際上由於綜合因素影響,三方並未實現投資性合作,上海新飛凡電子商務有限公司(簡稱“飛凡”)完全由萬達出資,騰訊和百度並未實際投入任何資金。

一直以來,萬達與百度、騰訊在多方面都有戰略性合作,這些合作對彼此的業務發展都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未來萬達還將與百度、騰訊進行多維度、深層次的合作。

基於以上事實,媒體不實報道中聲稱的“萬達電商燒光50億”之說純屬無稽之談。個別媒體未經核實,沒做深入的調查采訪就發出,是極其不嚴肅的。

飛凡正在開辟的是一條未有前人探索過的路徑,其難度與一般模式不可同日而語。飛凡成立以來,無論資金、資源、人力、物力,都是萬達一方的投入,經過2年多的實踐摸索,有過曲折也走過彎路,已取得了階段性成果,萬達堅信實體+互聯網巨大的市場空間,並將持續對飛凡的投入以期取得更大的成功。

飛凡正在積極推行“實體+互聯網”發展模式,依托互聯網技術、思維和手段,連通實體零售、商業地產、文化旅遊、交通、醫療等多個業態領域,這種以智慧場景應用為主要模式,以用戶全生態的智慧生活體驗為核心,打造實體經濟互聯網化經營生態圈,為實體產業的經營者和消費者搭建的全方位開放平臺,不僅是萬達互聯網轉型的積極探索,更受到了實體領域合作夥伴的廣泛認可。截至2016年7月底,飛凡上線一周年之際,飛凡開放平臺合作商業項目超過3000個,飛凡商業聯盟擁有商戶超40000家;飛凡會員總數超過1.2億,其中活躍會員達4718萬,飛凡APP下載量達1350萬。

正如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飛凡的發展既離不開企業自身的努力,也離不開各界的支持,飛凡願意攜手各類合作夥伴,共同推動實體互聯網轉型。飛凡未來發展如何,請大家拭目以待。

上海新飛凡電子商務有限公司

2016年8月4日

 

萬達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8959

永安期貨:總經理施建軍仍在正常履職 “強制解除職務”純屬無稽之談

永安期貨發布公告,就近日市場上有關不實傳言,現澄清如下:永安期貨於2O12年獲批資產管理業務資格,至今正常運行,有關“永安期貨資管業務被暫停”純屬謠言。永安期貨副董事長、總經理施建軍目前仍在正常履職,所謂“強制解除職務”純屬無稽之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7435

做空老手愛默生直指財務欺詐 天鴿互動股價“閃崩”斥其無稽之談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7-08-18/1139554.html

每經記者 袁東 每經編輯 謝欣

在港股市場上,近年來做空機構頻頻出手狙擊上市公司,而受到做空的上市公司股價均出現大跌,且後市仍一蹶不振。雖然有上市公司能在被做空後股價仍創出新高,如瑞聲科技(02018,HK),但這卻是極少數的現象。

8月17日,狙擊老手愛默生(Emerson Analytics)將“炮口”對準天鴿互動(01980,HK),發布了做空報告。

由於愛默生的“炮擊”,天鴿互動在8月17日上午盤中停盤,而在停盤之前其股價出現跳水並下跌了7.78%。雖然天鴿互動方面準備回擊,但公司複牌時間還不能確定。天鴿互動首席運營官麥世恩則斥愛默生的做空報告內容都是無稽之談。

愛默生:天鴿互動應該摘牌

8月17日,愛默生發出長達40頁的研究報告,研究對象是港股上市公司天鴿互動。

在該份做空報告中,愛默生指出天鴿互動自2014年年中,開始為在港股IPO做準備以來,公司一直在捏造經營和財務業績。愛默生的研究和調查顯示,天鴿互動誇大了其直播社區的用戶群,並將其收入誇大了一倍以上。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註意到,愛默生還指出:“天鴿互動的商業模式和財務報表存在嚴重欺詐,以至於根本不需要進行估值分析便可得出結論。對於這樣一個長期存在的刑事欺詐事件,唯一適當的監管行動就是作退市處理。”

在愛默生發布做空報告的情況下,天鴿互動的股價出現了急跌,並宣布了緊急停牌。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發現,愛默生在做空方面已經不是新面孔了。早在2015年2月份,愛默生就發出做空報告狙擊汙水處理企業桑德國際(00967,HK)。而在更早的2014年9月,愛默生還狙擊過神冠控股(00829,HK),指責神冠控股賬目存在問題。

愛默生官方網站顯示,他們是一群經驗豐富的股票分析師,對世界各地的個股有多年的研究經驗,而且擁有在國際投資銀行的背景,創立愛默生旨在為投資者創造更多的投資機會。

天鴿互動:財務真實沒有問題

天鴿互動是內地知名的實時社交視頻平臺,旗下經營“9158”、“喵播”等多款直播產品。

公司網站顯示,截至2017年3月31日,在“移動+PC”雙輪驅動下,天鴿互動第一季度註冊用戶總數為3.45億人,擁有直播間67835個,同比增長164.4%;主播人數為109617位,同比增長204.2%。月活躍用戶總數(MAUs)為2490萬人,較上一季度增長13.6%;季度付費用戶為131.4萬人,同比增長65.7%;季度用戶平均收益為160元人民幣。

在2016年度,天鴿互動收入8.34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23.1%。凈利潤達2.3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54.1%。

對於愛默生的做空,《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第一時間聯系到天鴿互動,公司方面稱:“天鴿互動執行董事、首席運營官麥世恩針對公司股票遭做空一事表示,已看到做空報告,正在給予澄清,里面的內容都是無稽之談。”而天鴿互動IR總監余國新表示,公司財務真實,沒有問題。

另外天鴿互動方面還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公司主席傅政軍指出:“強烈譴責沽空報告中無事實依據的指控,屬嚴重誤導輿論。正就此事尋求法律意見,對於股價不尋常波動,已臨時申請‘短暫停牌’,並保留權利就該報告向有關機構或相關人士采取法律行動追討損害或其他補償。”

被做空公司股價多受重挫

此前上市公司被做空機構做空後,很多都是股價受到重挫,有的甚至還長期不能複牌。

如德普科技(03823,HK)在2016年7月份被做空機構狙擊,當天股價暴跌近九成,而隨後股價幾乎沒有像樣的反彈。截至8月17日收盤,其股價僅為0.083港元。

再如內地投資者較為熟悉的漢能薄膜發電(00566,HK)和輝山乳業(06863,HK)在被做空後股票停牌,至今未能複牌。

不過,被做空機構狙擊後股價仍能繼續創新高的上市公司也不是沒有,在今年5月,瑞聲科技遭做空機構做空,當天股價下跌一成,隨後進一步下跌,開始企穩後又繼續上漲,甚至在7月20日創出了127.9港元的歷史新高。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6808

做空老手愛默生直指財務欺詐 天鴿互動股價“閃崩”斥其無稽之談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7-08-18/1139554.html

每經記者 袁東 每經編輯 謝欣

在港股市場上,近年來做空機構頻頻出手狙擊上市公司,而受到做空的上市公司股價均出現大跌,且後市仍一蹶不振。雖然有上市公司能在被做空後股價仍創出新高,如瑞聲科技(02018,HK),但這卻是極少數的現象。

8月17日,狙擊老手愛默生(Emerson Analytics)將“炮口”對準天鴿互動(01980,HK),發布了做空報告。

由於愛默生的“炮擊”,天鴿互動在8月17日上午盤中停盤,而在停盤之前其股價出現跳水並下跌了7.78%。雖然天鴿互動方面準備回擊,但公司複牌時間還不能確定。天鴿互動首席運營官麥世恩則斥愛默生的做空報告內容都是無稽之談。

愛默生:天鴿互動應該摘牌

8月17日,愛默生發出長達40頁的研究報告,研究對象是港股上市公司天鴿互動。

在該份做空報告中,愛默生指出天鴿互動自2014年年中,開始為在港股IPO做準備以來,公司一直在捏造經營和財務業績。愛默生的研究和調查顯示,天鴿互動誇大了其直播社區的用戶群,並將其收入誇大了一倍以上。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註意到,愛默生還指出:“天鴿互動的商業模式和財務報表存在嚴重欺詐,以至於根本不需要進行估值分析便可得出結論。對於這樣一個長期存在的刑事欺詐事件,唯一適當的監管行動就是作退市處理。”

在愛默生發布做空報告的情況下,天鴿互動的股價出現了急跌,並宣布了緊急停牌。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發現,愛默生在做空方面已經不是新面孔了。早在2015年2月份,愛默生就發出做空報告狙擊汙水處理企業桑德國際(00967,HK)。而在更早的2014年9月,愛默生還狙擊過神冠控股(00829,HK),指責神冠控股賬目存在問題。

愛默生官方網站顯示,他們是一群經驗豐富的股票分析師,對世界各地的個股有多年的研究經驗,而且擁有在國際投資銀行的背景,創立愛默生旨在為投資者創造更多的投資機會。

天鴿互動:財務真實沒有問題

天鴿互動是內地知名的實時社交視頻平臺,旗下經營“9158”、“喵播”等多款直播產品。

公司網站顯示,截至2017年3月31日,在“移動+PC”雙輪驅動下,天鴿互動第一季度註冊用戶總數為3.45億人,擁有直播間67835個,同比增長164.4%;主播人數為109617位,同比增長204.2%。月活躍用戶總數(MAUs)為2490萬人,較上一季度增長13.6%;季度付費用戶為131.4萬人,同比增長65.7%;季度用戶平均收益為160元人民幣。

在2016年度,天鴿互動收入8.34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23.1%。凈利潤達2.3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54.1%。

對於愛默生的做空,《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第一時間聯系到天鴿互動,公司方面稱:“天鴿互動執行董事、首席運營官麥世恩針對公司股票遭做空一事表示,已看到做空報告,正在給予澄清,里面的內容都是無稽之談。”而天鴿互動IR總監余國新表示,公司財務真實,沒有問題。

另外天鴿互動方面還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公司主席傅政軍指出:“強烈譴責沽空報告中無事實依據的指控,屬嚴重誤導輿論。正就此事尋求法律意見,對於股價不尋常波動,已臨時申請‘短暫停牌’,並保留權利就該報告向有關機構或相關人士采取法律行動追討損害或其他補償。”

被做空公司股價多受重挫

此前上市公司被做空機構做空後,很多都是股價受到重挫,有的甚至還長期不能複牌。

如德普科技(03823,HK)在2016年7月份被做空機構狙擊,當天股價暴跌近九成,而隨後股價幾乎沒有像樣的反彈。截至8月17日收盤,其股價僅為0.083港元。

再如內地投資者較為熟悉的漢能薄膜發電(00566,HK)和輝山乳業(06863,HK)在被做空後股票停牌,至今未能複牌。

不過,被做空機構狙擊後股價仍能繼續創新高的上市公司也不是沒有,在今年5月,瑞聲科技遭做空機構做空,當天股價下跌一成,隨後進一步下跌,開始企穩後又繼續上漲,甚至在7月20日創出了127.9港元的歷史新高。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680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