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爾必達打三星 秘密武器在台中

2010-11-22 TCW




看上台灣的資源,十一月十五日,全球第三大DRAM廠爾必達(Elpida)已經通過工業局審查,即將成為第一家來台發行TDR的日本公司。

今年第三季,爾必達社長坂本幸雄宣布,爾必達將停止在日本生產DRAM,未來爾必達維持全球第三大的秘密武器,就藏在台中。

製程最先進! 前三季大賺一百四十三億

十一月十日,中科科學園區裡,瑞晶電子正在調整最先進的浸潤式機台生產線,這裡有全台灣最先進的四十奈米DRAM製程。今年前三季,瑞晶賺進一百四十三億元,是全台灣最賺錢的晶圓廠。

瑞晶總經理陳正坤,是整個爾必達「聯台攻韓」計畫的靈魂人物。他是台灣培養出的建廠高手,他職業生涯中最重要的一戰,是二○○二年幫力晶蓋出台灣第一座十二吋DRAM廠,當時力晶內部不斷爭論,技術不成熟,要不要從八吋廠升級到十二吋廠。

「那時候,黃崇仁說我們是小孩玩大車,」陳正坤回憶,「玩死了,沒人會用你,每個人都會知道,你是把力晶十二吋廠玩垮的那個人,」陳正坤回憶。他還是力主蓋廠,二○○四年,力晶因這座十二吋廠大賺二百一十三億元。因為這項戰功,讓陳正坤成了瑞晶的首任總經理。

在DRAM產業,製造DRAM的技術製程幾乎每一、兩年就要升級一次,每次升級,就要花掉數十億元,甚至百億元的資金,光一台浸潤式機台,就要價十五億 元。這個產業的決戰點,比的是製程的先進程度:製程越先進,產出的DRAM成本越便宜,就越能夠獲利;反之,就是虧損。

其他晶圓廠如南亞科有富爸爸撐腰,資金不足可以請母公司增資,爾必達卻因為金融海嘯後財務狀況不佳,受日本政府金援,日本政府要求爾必達,不能拿錢投資海外。「我們的資本支出要經過爾必達審查,錢卻得自己找,」陳正坤說。

良率逾九成! 加快製程轉換,降低成本

不只如此,爾必達還希望,瑞晶除了賺錢,還能夠在台灣上市,募資在台灣蓋出另一座晶圓廠,增加更多產能,爾必達才能突破日本政府的限制,利用台灣的低成本,和三星、海力士對抗。換句話說,瑞晶要和對手打仗,不但子彈得自己找,最好還能拉到另一桿槍,替爾必達打仗。

資源不足,陳正坤的策略,是想辦法縮短改善製程良率的時間,用時間變現金。

「做出一顆DRAM,有五百到六百道工序,」陳正坤說,做出一批DRAM,至少要一個月才知道結果,「一批做壞,你就損失一個月,改十二次,一年就過去了,」他分析,每失敗一次,代價都是億元起跳。

他先把標準打進每個人的腦海裡,他要求,每個人都要瞭解技術細節,看到員工,他隨時抽考,「處長不會,就叫工程師來代替他開會,」原本日方認為一年才能完成的製程升級,結果瑞晶只花了十個月,就完成製程轉換,良率超過九成,「良率和成本都比爾必達好,」陳正坤說。

轉換順利,市場卻不埋單,○七年建廠完成,接著兩年,瑞晶卻碰到金融海嘯,DRAM價格持續破底。二○○九年上半年,瑞晶的狀況跌到最谷底,「有一個月,帳上現金不到一億元,員工薪水就要扣掉六、七千萬。」陳正坤說,他半開玩笑的問其他主管:「我們要不要落跑?」

時間就是金錢,沒有資金,瑞晶眼睜睜看其他對手改用先進製程。去年底,DRAM價格終於反彈,瑞晶從賠一百億元,變成賺一百億元,陳正坤下了一步險棋:他一次跨越兩個世代,從六十奈米直攻四十奈米。

在DRAM產業,這是很大膽的一招,「每個世代都有新的技術要學,如果這麼容易就能直攻最新製程,那DRAM產業就太容易做了,」一位半導體分析師觀察,別人一次跨一階,這個決定,等於是一次跨兩階。

「我的要求,是第一次就要做對,」陳正坤說,從裝機開始,所有機台第一次就要就位,一般DRAM廠試產頂多試做幾百片,他第一次生產就砸下一萬片,「試產就等於生產,」瑞晶的員工每天從六、七點忙到半夜。

產出多一倍! DRAM價崩盤,仍獲利

今年五月,瑞晶才進第一部浸潤式機台,到了八月,瑞晶開始四十奈米第一次投片,十一月已經擴大到三萬五千片。這個新製程,讓瑞晶生產2G的標準型記憶體的成本,等於生產1G記憶體,產出加倍,即使面對今年十月的DRAM價格崩盤,瑞晶仍維持獲利。

然而,DRAM價格下半年崩跌速度,卻超乎陳正坤的預料。目前DRAM顆粒跌至每顆一‧四美元,已接近瑞晶每顆一‧二美元的成本點,為瑞晶未來的獲利能力平添變數。

瑞晶的快速升級,讓坂本幸雄今年一月決定把研發中心搬到台中,未來瑞晶和爾必達的技術差距,將從半年,縮短到一個月內。今年十一月,爾必達還關閉部分日本廠房減產,把最重要的DRAM製造都交給陳正坤。

陳正坤的考驗還沒結束,為了維持瑞晶的獲利能力,明年初,瑞晶將挑戰三十二奈米新製程,逼進三星的製程水準,這是台灣DRAM產業沒人做過的大膽嘗試,同 時,他還必須盡力維持瑞晶獲利,往上市之路邁進。陳正坤能不能同時再跨越這兩道門檻,將是爾必達對抗三星攻勢,最重要的一線希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42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