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李嘉誠家族捲入 王老吉爭奪戰升級

http://www.21cbh.com/HTML/2011-3-31/5NMDAwMDIyOTk5Nw.html

「這場戰爭剛開始,不在沉默中和解,就在沉默中爆發。」3月30日,一位曾任職加多寶管理層的人士對記者說。

在近日成都糖酒會上,驚現王老吉商標另一授權合作方廣東廣糧實業有限公司(簡稱廣糧實業),該公司推出的「王老吉」固元粥與王老吉蓮子綠豆爽等健康養生食品廣告正橫行於糖酒會。

擁有王老吉商標權的廣藥集團已經率先主動出擊另尋它歡,經營紅罐王老吉涼茶的加多寶集團在王老吉藥業董事會後一直沉默。

據上述知情人士透露,加入王老吉商標戰的陣營越來越強大,站在鴻道集團和廣藥集團背後的利益方分別牽涉到香港兩大巨富恆基系與和黃系。

新歡施壓

廣藥集團從去年11月開始高調全球公開招商,在「大健康產業」領域內,向全球廠商開展多種形式的合作,共享「王老吉」品牌資源,把「王老吉」品牌向藥酒、藥妝、保健品、食品、運動器械等多個領域擴張。

在成都2011年糖酒會上,「王老吉」固元粥與王老吉蓮子綠豆爽等商品的廣告上直接標明系王老吉品牌授權出產。其商家廣糧實業系廣弘控股(000529.SZ)旗下子公司,廣弘控股與廣藥集團同為廣州市國資委控股企業,長期從事飲料、食品的生產加工經營。

據 參展人員介紹,王老吉固元粥與王老吉蓮子綠豆爽將於今年4月份開始正式上市,目前正在做前期渠道招商工作,在其招商廣告中主打王老吉品牌,稱「王老吉商標 屬廣州醫藥集團有限公司所有,廣藥集團持有包括『王老吉』在內的眾多馳名商標,目前『王老吉』品牌已經成為中國第一品牌」。

對此,加多寶集團對媒體公開表示,若廣糧實業存在侵權行為,該公司將採取法律措施進行維權。「我們一直致力於將整個百年歷史品牌的中國涼茶推向世界,所以我們對於任何侵害王老吉權益的做法都將堅決抵制。」加多寶表示。

但加多寶亦表示,廣糧實業新推出的王老吉健康品並非涼茶,若外觀上與紅罐王老吉相似,只是存在侵權嫌疑,尚需要進一步考察。

3月下旬,廣藥集團與王老吉藥業的海外股東方同興藥業就「王老吉」商標權整合發生分歧,王老吉藥業董事長王健儀公開聲稱在其任期內欲推進海內外王老吉品牌統一事宜,並公開表態紅罐王老吉對該品牌貢獻巨大,而對廣藥集團在推進品牌整合工作表示失望。

3月23日,王老吉藥業就此糾紛專門召開董事會,會後雙方至今保持沉默。而廣藥集團一直對王老吉商標擁有權表態強硬,並表示將對王老吉、白雲山等品牌進行整合,做大中藥健康產業。

此舉直接威脅紅罐王老吉生產方加多寶集團。加多寶控制方香港鴻道集團於1997年從廣藥集團租賃王老吉商標生產銷售紅色紙包裝及紅色鐵罐裝涼茶飲料的使用權。

具體使用期限說法不一,據廣藥集團公開聲明表示,合法期限於去年5月已經到期,廣藥集團已於去年向鴻道集團發出了正式的終止商標授權律師函,也曾到香港試圖就此事進行談判未果。

公開信息顯示,鴻道集團曾與廣藥集團續簽延期王老吉商標使用期限,而該續簽合同涉及廣藥集團前任總經理李益民受賄案件,李益民已經因受賄罪被判處無期徒刑,因此鴻道集團的商標延續使用權或難以得到法律認可。

背後的大佬

鴻道集團亦非等閒之輩。記者幾經調查發現,該公司實際控制人陳鴻道系東莞人,在香港商業界有著廣闊的人脈。2004年,鴻道集團亦通過香港同興藥業曲線與廣藥集團合作成立王老吉藥業股份有限公司,並同為第一大股東,王老吉藥業具有每10年自動延續使用王老吉商標的權利。

因此,即使加多寶失去王老吉商標使用權,同興藥業將是陳鴻道另一個籌碼。本報記者發現,去年以來,為應對廣藥集團的商標權壓力,陳鴻道早已在同興藥業佈局強大的應對陣營。

據王老吉藥業內部資料顯示,該公司2010年第一次臨時股東大會做出了一系列重大調整,審議通過了同興藥業李祖澤、黃宜弘、周娟娟辭任該公司董事職務;袁武辭任該公司非執行董事職務。同時同興藥業推薦了王健儀、景雨淮和李達民接任該公司董事;周偉強接任非執行董事。

在上述人物中,王健儀系王老吉海外第五代傳人,於去年3月份開始擔任同興藥業董事長;景雨淮曾一直擔任加多寶集團法律顧問、授權發言人;李達民系恆基地產董事,香港大亨李兆基之胞弟。

退出的人物中,李祖澤為同興藥業董事長,黃宜弘之前為全國人大代表、香港立法會議員,周娟娟系全國政協常委、華豐國貨有限公司董事長黃光漢太平紳士之遺孀。

上述知情人士分析認為,同興藥業董事會調整後,原具備豐富官場人脈的董事退居二線,置入強勢的商業運作與法律團隊,顯然陳鴻道已經做好對決廣藥集團的準備。

而廣藥集團亦非勢單力薄。目前,從廣藥集團的招商成果來看,首先加強了與廣州本地國有企業合作,爭取地方政府對該集團的十二五規劃以支持。

此外,今年年後,廣藥集團頻頻與早期白雲山合作方李嘉誠親密接觸,並以十二五大健康產業規劃為平台,加強與和記黃埔的合作。

公開事件為今年2月份,廣藥集團總經理李楚源赴港拜會李嘉誠,探討和黃白雲山藥業股份有限公司進一步發展,並期望與香港長江實業集團、和記黃埔集團進一步加強合作,並贈送李嘉誠白雲山神龍酒。

今年3月,廣藥集團公開宣佈,由王老吉藥業代售白雲山涼茶,由此將白雲山涼茶產品整合入王老吉銷售渠道,對此,李嘉誠曾親臨廣州會議現場助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939

TVB爭奪戰新地必贏李澤楷

2006-8-3  NM




邵氏及TVB掌舵人邵逸夫雖已出院,還風騷地拖着修身堂老闆娘張玉珊的玉手去酒店歎茶,不過,邵逸夫決意出售其影視王國。TVB(電視廣播)大股東邵氏發通告證實獲洽購,令邵氏股價勁升,創十一年新高,見十五元七角。

消息指出,目前起碼有五大財團競逐TVB的控制權,包括覬覦邵氏清水灣八十五萬呎靚地皮的新鴻基地產郭氏三兄弟、前TVB第二大股東SCMP集團郭鶴年、剛剛甩掉電訊盈科,一心建立傳媒王國的李澤楷、銳意在東亞地區插旗的梅鐸,及其士集團主席周亦卿牽頭的財團。

競逐已呈白熱化,眾財團希望趁邵逸夫精神尚好的時候,搶灘成功。表面上與傳媒最沾不上邊的新地,因為夥拍到加拿大新時代傳媒主席、馮景禧長子馮永發,被看高一線。相反,八年來對TVB虎視眈眈的李澤楷,因堅持出售電盈而激怒網通,難獲中央祝福,只能陪跑。

早在四、五個月前,數大財團已厲兵秣馬,為入主TVB鋪路。今次適逢邵逸夫感染肺炎入院,才令爭購TVB的消息曝光,並由邵氏發表聲明證實。

數大財團正在與時間競賽,希望趁九十八歲的邵逸夫健在之時,儘快完成洽購事宜,以免夜長夢多,其中以新鴻基地產郭氏三兄弟和邵氏已傾談到非常細節的階段。

據知情人士透露,早幾個月前,郭氏三兄弟曾就是否洽購邵氏股權,召開家庭會議,連郭氏第三代都有份參與,一致決定去馬。

低 調保守的新地郭家,突然想染指娛樂事業,皆因郭氏垂涎邵氏的資產。巿值近六十億元的邵氏,持有兩成六電視廣播股權,收購邵氏,便可以小控大,執掌巿值逾二 百億元的TVB王國;此外,佔地八十五萬平方呎的清水灣舊電視城及附近地皮,位處西貢豪宅地段,極具重建價值,亦叫新地動心。

夥拍加拿大傳媒大亨

新地由黑馬一躍而成大熱,原因之一是夥拍到一個邵逸夫可以接受到的人選——加拿大新時代傳媒(Fairchild Group)創辦人兼主席馮永發。

馮永發是加拿大華語傳媒大亨,他創立的新時代傳媒,現有五個電台和電視台,分布於溫哥華和多倫多,是加拿大最受歡迎的華語媒體,旗下電視台經常播放無綫劇集,收視率達九成。

其父馮景禧,為新鴻基證券創辦人,與邵逸夫淵源深遠。早在七七年,馮景禧已入股香港電視,他先後向余東璇家族、邱德根家族等上海幫購入香港電視股份,持股量一度達兩成八,僅次於持股量三成半的邵逸夫家族,還加入了香港電視的董事局;而邵逸夫亦曾出任馮景禧旗下新鴻基有限公司的董事。香港電視上市,包銷工作亦由新鴻基證券負責。

在金融界吃得開的馮景禧,與一眾華資富豪交情頗深。 「邵逸夫很早被封為爵士,在華人來說很是少見,所以馮景禧對邵逸夫特別尊敬。」一曾跟隨馮景禧的證券界人士說。

被迫出售電視股份

好景不常,八三年香港地產和股市因為前途問題大跌,馮景禧投資失利,遂趁八四年香港電視上市時減持股份,翌年三月更完全沽清予機構投資者。前新鴻基證券董事馮家彬說:「馮景禧當年賣TVB好肉痛㗎,咁好嘅投資。部分股權係賣咗俾郭鶴年。」

然而,邵、馮兩家關係不變,馮景禧於八五年中風逝世,馮永發回加拿大發展自己有興趣的媒體事業,將父親的金融王國拱手讓給弟弟馮永祥。

馮永發搞電視台亦得到邵逸夫的賞識,據一名證券界人士透露,電視廣播很早期已經入股馮永發在加拿大的新時代電視台,至今持股量兩成左右。在九二年,兩家公司更一同斥資約八千萬港元,收購加拿大中文電視及國際電視;並由電視廣播提供部分節目、技術與人力培訓予上述兩間電視台。

在港經營電影廣告

此外,馮永發在加拿大還有物業投資,在本港業務則不多,但都和媒體有關,包括經營電影廣告代理業務的影藝,該公司曾承接新地珀麗灣的樓盤廣告。另外,馮永發的新時代集團,亦透過一間叫慧駿科技的公司,在香港經營網站設計和電視動畫設計等業務。

知情人士透露,今次競逐 TVB王國的一眾財團,包括新地、郭鶴年及梅鐸,都有找馮永發洽談合作,令他炙手可熱。

馮永發和郭氏三兄弟,是由細玩到大的老友。○二年,馮永發為了鍛鍊獨子馮尚賢,安排他返港,在新地旗下的帝苑酒店當執房及門僮,可見兩家人交情之深厚。而且,馮永發性格仁厚,「不會起飛腳」,令合作夥伴放心。

「八三年馮景禧財政出現困難,才被迫出售香港電視,如今兜兜轉轉,這間電視台可能又回到馮永發這代手上,亦不失是一件好事。」一名曾跟隨馮景禧的證券界人士說。

新地重臣深入核心

新 地還有一位重臣梁乃鵬,深入TVB的權力核心。六十五歲的梁乃鵬,是前廣管局主席,現任載通國際(九巴)副主席,又曾任路訊通副主席,新鴻基物流控股主席 等職位。他○三年應邵逸夫之邀出任TVB副行政主席,對TVB的財政及發展瞭如指掌,可充當新地的謀臣,及與無綫的溝通橋樑。

邵氏令新地垂 涎的,應是拍下無數經典片集的清水灣電視城,及毗鄰的邵氏影城,總面積達八十五萬平方呎。由於無綫在○三年已遷往將軍澳工業邨,這舊電視城便告丟空。早於 四年前,城規會已「開綠燈」,規劃該地可作住宅及商業用途,不過邵氏卻遲遲未發展。皆因整個重建範圍有兩成半土地,是由郭鶴年控制的 SCMP集團持有。

原來在一九八八年,政府在《電視條例》規定,禁止電視台經營其他非廣播業務。當時簡稱無綫電視的香港電視企業,遂分拆出電視企業電視廣播兩家上市公司;電視廣播主要經營電視及相關業務,而電視企業則經營旅行社「見聞會社」,唱片公司「華星娛樂」等,部分清水灣電視城的地皮,亦因此由電視企業持有。

清水灣靚地誘人

八 八年底,與邵逸夫私交甚篤的郭鶴年,以廿億元收購瀕臨破產邊緣的奔達國際主席龐雅倫手頭三成的電視廣播股權。當時奔達要求郭氏要一併購入電視企業股份,郭 鶴年亦吞下三成電視企業股份,不過電視企業只經營零售消閒業務,無大作為,反而旗下的清水灣電視城地皮,則是最值錢的資產。

九六年,郭鶴年在未有事先通知邵逸夫的情況下,突然由他控制的上市公司南 華早報(即現時的SCMP集團)發行新股,向電視企業進行敵意收購。邵逸夫隨即還招,以邵氏兄弟名義,向電視企業進行反收購。大戰一輪後,邵逸夫見好就 收,火速套現四億元便抽身,電視企業及其清水灣地皮,則落入 SCMP集團袋中。郭鶴年及邵逸夫,關係亦由友好變為冷淡。

由於兩塊地皮縱橫交錯,兩大宿敵邵氏和SCMP集團必須合作發展,才能獲厚利。

根據該區規劃大綱,清水灣電視城的重建可分三部分,其中二十五萬呎可作商業零售用途,最高可建五層;四萬呎可作為服務式住宅,樓高四層。而其餘五十多萬呎地皮,將可發展私人住宅,樓高三至八層。以地積比率一點五倍計,總樓面面積達八十三萬呎。

邵氏與郭鶴年不咬弦,地皮發展計劃一改再改,現時該區豪宅樓面呎價八千元,扣除估計每呎四千五百元的建築費及補地價費用,發展該地皮的住宅項目,將可淨賺二十九億元!這還未計及商業零售部分的每年租金收入,回報相當和味。城規會安排在今年九月再討論該地皮的入則申請。

若 然新地成功入主邵氏,SCMP集團轉為和新地合作。新地以往和郭鶴年旗下嘉里建設,在地產上皆有合作,例如鴨脷洲擬建的住宅項目及長沙灣嘉里鴻基倉改建項 目等,而早年郭鶴年在《南華早報》上高調批評該報中國版編輯的編採方針,惹來批評,新地主席郭炳湘及副主席郭炳江,還聯同另外數名富豪,致函南早力挺郭鶴 年。相信兩位郭氏合作,會順暢得多。

電視業務上軌道

對新地而言,買邵氏一石二鳥,地產發展可獲利豐厚,而且電視廣播經營已上軌道,盈利穩定。

電 視廣播最主要的收入來源為廣告,去年度,有關的收益達二十二億元,較○四年度上升一成一。「雖然廣告收入很受經濟影響,但有慣性收視的無綫電視,相比其他 電視台,收入始終較穩定。」一名外資行的證券分析員說。事實上,無綫近年積極開拓所謂的「軟性廣告市場」,除在劇集內加入廣告商品外,近期就連由新聞部製 作、每日分段直擊股市走勢的環節《交易現場》,主持人的枱面上都放了屈臣氏的蒸餾水,以收廣告之效。

開源之餘,以方逸華為首,電視廣播新一 批的管理層在節流方面,特別成功。去年,電視廣播包括人工在內的總務及行政開支,就下跌了百分之四;其間電視廣播廣告收入和純利都有上升,可見即使經營環 境改善,管理層「睇盤數都好緊」。一名證券分析員這樣說:「預計電視廣播繼續節流,人工的開支全年只會輕微上升百分之三左右。」

邵氏影城是「豬頭骨」

唯一「豬頭骨」,是邵氏電影城。

電影城是邵逸夫九八年以邵氏兄弟名義,與另外五個財團合組公司,向政府競投的,名目是「為振興香港電影業」,但實情卻與邵逸夫、鄒文懷的一段私人恩怨有關。

鄒文懷原是邵逸夫在五七年以高薪聘請入邵氏的左右手,在鄒協助下,邵氏當年更成為「全球最大私人擁有的片場」。

直至六九年,邵逸夫將方逸華安插入邵氏,鄒文懷因為權勢日衰,七○年與何冠昌,帶着影星王羽和導演羅維等拉隊走人,開設嘉禾電影公司,又接收了李小龍和許冠文等,造就了此後二十年的嘉禾盛世與邵氏衰落。

邵逸夫對鄒文懷另起爐灶之事心有不甘,直至九八年,他知道鄒文懷因為斧山道的片場要交還政府,還看中位於將軍澳的地皮。邵逸夫於是與向華強的中國星、王晶的晶藝製片、鍾再思的寰亞綜藝、李國興的美亞國際以及邱復生的年代國際,組成合營公司實行「搶地」,結果成功以七千八百萬元投標價擊退嘉禾,令鄒文懷大大吃了一記悶棍。

影城佔地五十萬呎,擁有全球最先進電影數碼製作和後期製作設施,共有九座廠房,可是這座「勞斯萊斯」式影城,投資額亦一再加碼至十一億。合資財團早在○二年便已紛紛打退堂鼓,影城至今仍未完工,亦沒有片商打算「幫襯」拍片。

據寰宇電影老闆林小明說,究其原因,是因為香港電影已萎縮得很嚴重:「去年全港才拍了五十部戲,大部分電影人都北上拍電視劇,並租用內地影城。」他說,邵氏經常邀請行內人到影城參觀,希望他們租場地拍片。

影城曾借出作時裝騷及演唱會,不過卻換來西貢地政處的警告信;原來政府批出該地時,限制只可作電影製作用途,亦不可拆卸另作發展。若新地落實收購邵氏,肯定要苦思電影城的出路。

新地再逢小小超

其實,新地有意涉足本港傳媒事業,已有先例,早於八八年,新地曾經與九倉、美資美西電訊公司及其後加入的邵氏合作,競投本港首個收費電視牌照,並於翌年八月順利中標。後來因見政府發牌給小小超的衛星電視,對前景不樂觀,加上與股東意見分歧,才向政府交回所獲牌照。

而新地今鋪的對手,又有李澤楷。他早在九八年向梅鐸出售衛星電視,收到第一桶金後,便親自找上邵逸夫本人,傾談收購TVB的事。當時,邵逸夫笑語李澤楷:「你太後生了!不如我教你追女仔吧!」

不 過,李澤楷始終對TVB死心不息,每年新年都會送上名貴的禮物籃給邵逸夫夫婦,寫着「To Sir Run Run Shaw and Lady Mona 」,希望保持友好關係。到二○○二年,李澤楷找來俞琤作陪,再找上邵逸夫,邵逸夫在TVB董事總經理費道宜陪同下,傾談收購TVB一事。不過,邵逸夫素來 對李嘉誠家族印象普通,而且索價高昂,令談判膠着。

近月「殼王」陳國強突然對TVB燃起興趣,據說,他曾向本港一個基金招手,表示願意出資二十億元,再由對方出另外的八十億元,湊夠一百億以洽購TVB,但未談得攏。外界相信,陳國強只是「代客泊車」,為李澤楷出面洽購TVB。

就連TVB副主席、邵太方逸華也當着TVB的員工面前,試探「殼王」說:「人哋話你入嚟,係為咗幫Richard(李澤楷)買TVB!」

陳國強去年在無綫副董事總經理陳楨祥穿針引線下,以三億五千萬接下五成一的銀河衛視(現改名為「無綫收費電視」)股權,並隨即在今年初宣布將無綫收費電視多個頻道交由盈科旗下的NOW寬頻電視播放,為李澤楷立下大功。

而 小小超最近甩掉電訊盈科,套現九十二億元,正是洽購無綫的好時機,奈何在出售電訊盈科的過程中,得失了第二大股東中國網通,令中央震怒。缺乏中央的祝福, 李澤楷無望把虎視眈眈了八年的TVB王國收歸囊中。有美資行分析員直指李澤楷與內地關係差,一旦他成功入股電視廣播,可能會不利電視廣播在內地的發展。

眾財團虎視眈眈

除了新地和小小超外,SCMP集團大股東「糖王」郭鶴年、其士國際集團主席及上海市政協常務委員周亦卿,亦有意洽購邵氏股權。

郭鶴年與邵逸夫素有嫌隙,行情普通。反之,周亦卿與邵逸夫同為寧波人,他並獲邵逸夫之邀,出任邵氏獨立非執行董事及TVB執行董事多年。據聞他正牽頭為內地財團洽購無綫。

另一黑馬便是國際傳媒大亨梅鐸,他看中TVB是全亞洲最大中文節目供應商,又擁有台灣最高收視的有線電視TVBS。

不過,由於本港法例規定,外資不能擁有本地傳媒超過百分之四十九的表決權股權,因此,他必須要夥拍熟悉香港電視業的本地財團。

TVB花落誰家,要看邵逸夫心意誰屬,幾大財團仍在盡最大的努力。邵Sir幾個星期前才和方逸華到桂林遊玩,九月亦將乘中央派出的專機到大陸旅行。看來,TVB新主人是誰,答案快將水落石出。

TVB大事紀要

1965︰香港一眾商家成立電視廣播有限公司,包括利孝和、邵逸夫及余經緯等人。

1967︰獲政府發免費電視廣播牌照後,正式開台。

1971︰電視廣播母公司邵氏兄弟上市

1984︰香港電視有限公司上市,邵逸夫任公司主席,旗下持有電視廣播有限公司

1987︰澳洲幫奔達集團從邵逸夫手上承接23%電視廣播權益,其後利孝和夫人亦向奔達出售3%股份;奔達繼續在市場收集電視廣播股份至30%。

1988︰電視廣播分拆獨立上市。奔達國際主席龐雅倫擬出售股權,邵逸夫引薦郭鶴年,郭氏遂入股電視廣播有限公司,並且任副主席。

1989︰郭鶴年家族開始減持電視廣播股份。

1994︰郭鶴年辭去電視廣播副主席職務。

1996︰郭鶴年控制的南華早報向電視企業敵意收購,邵逸夫隨即進行反收購,但最後終肯出售股份予郭氏並套現$4億。郭鶴年則獲得電視企業及清水灣電視城部分地皮,並由南華早報持有。

2000︰投得收費電視牌照,名為銀河衞視。同年方逸華獲委任為電視廣播副主席。

2003︰幾經延遲,找到美資Intelsat入股銀河衞視51%股權,以達到政府要求的防火牆協議。

2004︰Intelsat被Zeus Holdings收購,新買家對銀河衞視並不樂觀,把銀河衞視股份售回予電視廣播。

2005︰陳國強以瑞力入股銀河衞視49%權益,另私人入股2%,並將電視品牌exTV改名為新電視。今年初新電視改名為無綫收費電視,並與電訊盈科旗下的NOW寬頻電視合作,透過NOW解決入屋問題。

今年7月︰電視廣播母公司邵氏公布獲財團洽購。

邵氏炒味濃散戶當心

受賣盤消息刺激,邵氏的股價在過去一個月,已經上升了近四成,曾高見十五元七角。

作 為電視廣播單一大股東,邵氏每年攤佔的收益逾億元。截至本年三月底全年度,隨着廣告市場穩步上升,來自電視廣播的貢獻更達三億多元,是邵氏最重要的收入來 源。一名證券分析員指出,單是這方面的貢獻,每股邵氏已經值十六元。連同清水灣舊電視城及其他資產,每股邵氏應該值二十一元。不過,他強調,近日邵氏炒作 的氣氛濃厚,雖然股價與資產值仍有折讓,但散戶要留意有獲利回吐。

邵六叔親友不聞病情

今次邵氏可能易手,全因邵逸夫的子女, 都無心接掌電視王國。邵逸夫與已故的第一任妻子黃美珍,育有兩子兩女。他奉行「易子而教」的方法,長子邵維銘一直跟隨伯父在新加坡打理當地的生意,現時邵 維銘與弟弟維鐘長居星洲,並打理商廈及住宅,當其包租公。就算連邵逸夫的三哥邵仁杖;其孫新抱Jenny Lim聽到邵逸夫入院的消息也表現驚訝:「噢!我們不知道,我們很少同Run Run Shaw聯絡。」而邵逸夫姪兒邵維鋒的太太也說:「香港的事情我們沒有理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383

嘉禾爭奪戰即期上映


2008-6-19  NM




本刊前週揭出Evenstar Master Fund夥拍一美資基金,出高價購入「殼王」陳國強及「超人」李嘉誠的嘉禾股份不果,反被來自大陸的橙天娛樂老闆,以低價捷足先登,陳李二人旋即出面否 認。之前一直懵然不知的另一嘉禾大股東、歌手鄭中基父親鄭東漢(Norman),則因覺得被人「搵笨」而大發雷霆。本刊得悉Evenstar Master Fund及該美資基金,已於上週四去信證監會投訴,信件長達十三頁,據知就連陳國強的老細李嘉誠亦被拉落水,而嘉禾的獨立財務顧問博大資本國際,將於本星 期就全購發表報告,相信伍克波要「平o趙」嘉禾並不容易。

橙天娛樂老闆伍克波,上月底提出以每股三元七角全面收購嘉禾,而分別持有嘉禾近 一成四及兩成的股東李嘉誠及陳國強,不消四十八小時即表態支持。不過,經本刊追查,持有嘉禾百分之九點二三股份的Evenstar Master Fund,夥拍一美資基金,兩日後向嘉禾提出以每股四元五角至四元八角進行全面收購。

本刊前週就此作出報導,但陳李二人旋即否認有人肯出高於三元七角收購嘉禾,「殼王」陳國強更馬上出招,向報章聲稱「基金淨噏,無人出價」,又話自己「唔識間公司,唔知真假」,他更說:「小股東賺少咗,我都賺少咗。」力證自己並無忽視其他股東權益。

事實上,這家Evenstar基金並非陳國強「唔識」的基金公司,早於○五年已開始投資於嘉禾,寫字樓就在李嘉誠旗下的長江中心內。而早在兩個月前,Evenstar已向嘉禾進行盡職審查(due diligence),亦曾向陳國強表示其意向,陳卻一直表現冷淡,「梗係有誠意買先做審查啦,嘉禾點會唔知呀。」一名行內人士說。

爭控股權不遂

伍克波今次的購入價,較半年前從鄒文懷手上承接的兩成四股份,平兩成六,但他今次要動用的五億二千萬元,當中四億一千六百萬元來自股東貸款,餘額則由私募基金AID提供,足見其水喉不足。然而這次全購卻能在四十八小時為大股東接納,實全靠陳國強於背後發功。

Evenstar 以每股四元八現金也買不到陳國強及李嘉誠的股份,伍克波左借右借才出三元七角卻被二人欣然接受,因而增至五成八股權,超過法定的三成,從而進行強制性全面 收購,Evenstar對此甚為火滾,加上去年鄒文懷賣盤時,Evenstar以每股四元八角向成龍接了逾半成股份,對收購嘉禾誠意十足,況且如能成功買 入陳國強及李嘉誠的股份,Evenstar將進身為嘉禾大股東,所以於上週四去信證監會,要求有關方面徹查這單交易。本刊就此事曾致電陳國強,卻不獲回 覆。

質疑誠哥決定

知情人士透露,Evenstar認為李嘉誠與陳國強二人老闆與馬仔的密切關係;雙方於○六年同時購入嘉禾的 可換股票據,及齊齊接受伍克波提出以每股三元七角的收購價,實在太巧合。Evenstar向證監會提出為何李嘉誠及陳國強火速在四十八小時內接納伍克波的 收購建議,而不參考獨立財務顧問的意見便扑槌,感到

奇怪。

Evenstar還把藝人鄭中基父親鄭東漢「擺上枱」。其實持有嘉 禾近一成股權的鄭東漢(Norman)知悉有關平賣嘉禾的報導後,同樣??,覺得自己一直被「搵笨」,事關伍克波入主嘉禾後,陳國強事事都站在他的一方; 陳國強更叫鄭東漢支持伍克波辭退嘉禾的舊人,如前董事總經理潘從傑等。鄭東漢的友人稱:「當初都係Charles(陳國強)介紹伍克波俾鄒文懷認識,之後 伍想入主嘉禾,Charles又帶伍去見Norman,游說Norman支持單deal(交易)。」

敢怒不敢言

鄭東漢之所以表態支持,原來伍克波曾向他保證會以每股五元購入他手上的股份,但後來因水喉有限,要四出撲水籌錢,消息人士說:「伍克波以前將Rojam上市再掠水,加上橙天個CFO(財務總裁)Fiona Chow以前又喺被商業調查科查過嘅東大照明做過,邊有銀行、基金信佢呀。」其後伍克波因借錢不遂,終沒有兌現承諾,鄭東漢當然感到不滿,但陳國強仍然出力在鄭東漢面前為伍克波狂說好話,說他已盡力,又叫鄭東漢就此作罷。

至 上月尾,伍克波突提出以每股三元五角全購嘉禾,陳國強當時表示市道不佳,三元五角已不錯,可是鄭卻認為價錢偏低,經過一輪討價還價後,伍克波才於五月廿八 日出公告,以每股三元七角,僅較當時股價多兩毫作全購。據知鄭東漢對此收購價依然不滿,記者曾到其位於淺水灣住址找他,但並未獲回覆。「依家用三個七比起 要五蚊先買到嘅嘢,至少可以慳咗兩億。」消息人士說。

陳國強與伍克波早有淵源,二人於去年中合作投資開拍電影《神槍手與智多星》,由陳國強旗下漢傳媒的董事總經理王晶做監製,又拉攏他的好友曾志偉幫手,鄭東漢旗下藝人方力申也有份演出。

入局半年大肆換血

其 實陳國強早對嘉禾甚感興趣,曾多次與鄒文懷洽談買盤,卻打動不了他,最後鄒文懷看在多年「波友」李嘉誠份上,○六年才讓陳國強購入嘉禾的可換股票據。陳國 強明知自己購入嘉禾無望,便介紹同樣從事電影事業的伍克波予鄒文懷認識,伍於去年底以每股五元買入鄒文懷的股份,更爭取多兩個董事位,令嘉禾董事由十位增 加至十二位,但鄒文懷不忘與伍克波約法三章,便是不能辭退任何嘉禾老臣子。

可惜,自伍克波入主嘉禾後,即大刀闊斧,不足三個月,便先後辭退 董事總經理潘從傑及陳繼賢等高層,即使鄒文懷女兒鄒重珩想返回嘉禾工作,同樣被拒於門外,又派遣他妹妹伍克燕出任主席,專管財政,原本位於尖沙咀漢口道及 半島酒店的兩個辦公室亦合併為一,為節省開支,連一向在接待處所擺的鮮花亦不復見。短短半年間,整間嘉禾已換上新血。

內地火速冒起

今年四十五歲的伍克波,在內地電影界冒起時間甚短,○四年才成立橙天娛樂,由○五年旗下只有一位女星陳好,極速發展至包括電影、音樂及經理人業務的集團,現在橙天娛樂在國內薄有名氣,曾捧起胡軍、陳道明等國內明星。○六年九月,橙天將兩成股權售予日本唱片公司Avex, 作價三千六百萬美元(二億八千萬港元)。橙天因與Avex的合作而為人認識,不過去年與日本Avex因拍攝電影《赤壁》而起爭拗。這部一千二百萬美元由吳 宇森執導的電影《赤壁》,實情由Avex出錢一千萬美元,而橙天只出了二百萬美元,但外間以為橙天是真正的贊助商,因而惹來Avex不滿。曾在橙天娛樂工 作的內地金牌經理人王京花亦因錢銀瓜葛,與伍克波割席。

今次收購,伍克波又惹來各方是非,一名分析員指出主要是嘉禾手頭上有三億元的現金,實在吸引,「嘉禾條數好靚,又有大量現錢,再加上佢哋個品牌喺外國都有人識,所以更加值錢。」

收 購的爭拗曝光後,觸動了嘉禾一眾非執行董事的神經,在陳國強及李嘉誠接納了伍克波提出的收購建議後,嘉禾於上週三已向各小股東寄出收購文件,而本週一嘉禾 又出公告委任博大資本國際為獨立財務顧問,為這次全面收購提供獨立意見。縱然李嘉誠與陳國強已同意收購,但小股東仍可選擇拒絕議案。嘉禾的非執董對博大資 本國際這次財務報告亦非常緊張,估計該行評估嘉禾每股不少於四元,與伍克波的出價有一段距離,加上Evenstar向證監會發的投訴信,相信這次伍克波的 如意算盤未必能打響。

嘉禾人物關係圖

 

嘉禾事件簿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642

羅嘉瑞周融互片熊貓爭奪戰上演

 2002-9-26  NM
 

 

由傳媒人周融一手湊大、鷹君集團副主席羅嘉瑞背後支持的'Recruit',兩年前在創業板,以熊貓——Recruit為名上市。憑着在地鐵站派發的專營權,Recruit生意本來還撐得住,但隨着今年七月地鐵專營權被南華早報搶去後,今年剛好十歲的Recruit,兩位拍檔卻面臨大決裂。一向是Recruit大老闆之一的羅嘉瑞,聯同勤達印刷前董事總經理劉竹堅,計劃入主熊貓,一腳踢走周融。而周融亦非省油的燈,市傳已與生意上的拍檔泛華進行反收購,一場惡鬥已揭開序幕。過去兩年以來,熊貓——Recruit的累積虧損逾八千六百萬,一星期出版兩次的主要業務Recruit,七月份亦喪失了地鐵派發專營權,公司前景黯淡,股東之間因而出現微妙的變化。熊貓原有三位主要股東,分別是瑞士Publicitas Asia,佔兩成四;鷹君的羅嘉瑞,佔兩成;以及佔一成半的周融夫婦。九月十二日,羅嘉瑞突然通知周融,劉竹堅以一間叫ER2公司,提出以每股一仙半,認購熊貓十六億新股,較現股價折讓四成二,完成後ER2佔熊貓五成八股權。這無疑將周融所佔股份,攤薄至百分之六。傳媒人出身的周融即時反擊,於上週一召開記者會,炮轟身為創業板上市委員會主席的羅嘉瑞出價過低,有罔顧小股東利益之嫌,因每股熊貓起碼值三仙。上週四從國內公幹回港的劉竹堅,立即來個反擊。由獵頭公司進軍傳媒印刷業的他,似乎有備而來,對熊貓的財政狀況瞭如指掌。他說:「每股值三仙?他是根據六月底的中期報告推算出來。但Recruit自七月失去地鐵專營權後,跳上報攤來派,由十八萬加印至二十八萬,以每本三元成本計,每期多花三十萬元,而廣告收入並無增加。加上每月近六百多萬Recruit的廣告開支,又臨近招聘淡季,Recruit根本連三仙都不值。「過去八個月,熊貓得十六萬元成交,根本就是有價無市。市值不等於資產值,周融是行政總裁,應該很明白。」

周融夫婦年袋六百萬創辦Recruit的周融,對公司本有功勞。那時是九一年,當瑞士的Publicitas Asia拿到地鐵的專利刊物合約後,找來周融做顧問。豈料兩星期後,瑞士公司想放棄,周融遂建議出一本招聘的刊物。他做傳媒時因認識瑞安主席羅康瑞,透過他的介紹於是認識了羅嘉瑞,並以三百萬入股。熊貓一直由周融打理,羅嘉瑞只派李澄明做代表開會。直至二○○○年中,熊貓趁網股熱潮上市,羅嘉瑞出任主席後,積極參與公司運作。熊貓成立招聘網站,並與廣州《羊城晚報》合作搞招聘會,又在廣州出版招聘刊物「熊貓賢才」。其後香港經濟衰退,公司大量裁員,招聘市場萎縮,上年熊貓在中國亦蝕了五千萬。但周融作為行政總裁,與任董事的太太陳儀芬二人,上年度支取酬金達六百萬元。過去五年,兩夫婦一共支取逾千八萬薪酬,今年,夫婦倆連買愉景灣海澄湖畔三個單位,共一千二百六十萬元,這令劉竹堅忍不住,向周融多踢一腳。「周融幫熊貓建立一個好好的品牌,但是靠打入很多葡萄糖(資金)養大。我自己打理勤達期間,雖然每年有三、四億營業額,每年賺二、三千萬,我的年薪都少於八十萬元,十年只是八百萬。」劉竹堅暗示周融在熊貓支取不合理報酬。

反擊羅嘉瑞絕情被插公司表現差,而自己人工高,周融趕忙於中秋佳節當日,在山頂餐廳向記者訴苦。「話我人工高,我的人工是董事會給的。我同我太太都已經減薪三成,其他高級員工都是減一成。如果嫌我人工高,咪炒咗我,不須做咁多嘢。」周融氣憤地說。劉竹堅說若ER2入股成功,自己可以免費幫熊貓打兩年工,周融不屑地回應:「不收錢不代表就是好人。是不是要全部員工都不收錢?這豈不是返回奴隸制,去查我值幾多錢!」周融愈說愈有氣,並對劉竹堅和羅嘉瑞的收購建議,感到很詫異。「羅嘉瑞說不看好公司,轉頭又用低價錢入股,話看好公司未來的前景。他這樣做是合法,但不合情、不合理。當你有三千四百元(羅嘉瑞的鷹君市值三十四億),不需要去鬆踭、去推開人來爭十六元(熊貓市值一千六百萬),不需要去得太盡。」周融連珠炮發地說。周融與羅嘉瑞合作多年,雙方於九月十三日會面,就熊貓收購一事商討後,便一直未有聯絡,默默然結束了十年的拍檔關係。周融對此酸溜溜:「這個社會有四種人合法賺錢:第一種是有高尚情操,自己賺少些,讓別人賺多些。第二種則公平分配,大家賺一樣多。第三種則是在你不為意的時候,賺埋你嗰份。最後一種是自己賺多些,只分小小給人,你都會問,這種人點解會咁㗎。」

羅氏明益劉竹堅周融今次被「飛起」,事前早已有預兆。五月份,羅嘉瑞辭退主席兼董事一職,一切關於熊貓事務,都交由下屬李澄明處理。今年七月,熊貓現金不足,周融要求供股,每股兩仙,卻遭李澄明否決,反映羅嘉瑞無意再玩,但其實他是以退為進,引入劉竹堅合作,由劉氏佔收購財團的八成,計劃進駐熊貓,飛走周融。羅嘉瑞肯賣這個順水人情,是由於劉竹堅亦來頭不少。劉竹堅在美國明尼蘇達大學修讀社會學,七四年回港後,加入貿易發展局做市場主任。一年後轉職機場空運站,負責聘請員工的工作,初次接觸「求職市場」。八○年,劉竹堅又跳到胡應湘弟弟胡應濱的大寶地產,任職人事部。八一至八四年間,加入獵頭公司SGV-Byrne,幫客戶物色人才,開始做獵頭工作。劉竹堅於八四年做獵頭公司老闆,成立ERI。兩年後,公司被國際大型獵頭公司雷文管理(Norman Broadbent)收購,他取得一百萬之餘,又佔兩成合併後新公司的股份,兼負責管理新公司的生意。其間他認識了行政會議成員唐英年堂弟唐裕年,因大家都是做獵頭的行家,劉遂介紹唐裕年加入雷文做。劉竹堅任獵頭公司期間,認識不少上市公司老闆,包括鷹君的羅嘉瑞,對後來拓展自己事業大有裨益。至八九年,劉竹堅完成三年雷文的合約協議後,遂將兩成雷文股份售回給公司,為他套現一千萬元。

熊貓瘦田有人爭劉竹堅曾替怡和聘請人才,而認識其管理層William Courtald,從中得知怡和想出售非核心的印刷業務,遂與唐裕年等舊拍檔夾份,以一千萬元購入印刷業務,由劉佔六成,易名勤達,專印上市公司年報,並於九六年上市。前年,劉將勤達賣給莊士中國,賺得二千五百多萬元,去年在完成合作協議後才離職。玩厭印刷業務後,劉竹堅去年又成立ER2,以分佣形式,承包上海女性雜誌《大都市》。今年六月,亦獨家代理東方航空及南方航空兩本機上雜誌的廣告權。七月,又承包《中國空港》及《上海家居》兩本刊物。一年間,劉竹堅染指五本雜誌,由印刷業轉行傳媒業。追溯劉竹堅的往績,ER2下一次必然是「上市」。外間估計,一旦劉竹堅入主熊貓,最終將中國的雜誌業務注入熊貓套現。「憑我的經驗、網絡,可以在上海辦一份Recruit雜誌,同時準備搞消閒性,同女性雜誌。」他說。「我有挽留周融,但我相信如果周融離職,對公司影響不大,因為客戶是相信熊貓的品牌。」劉竹堅滿有信心地表示。然而周融對爭奪熊貓仍未言敗,並表示已有數個財團在洽商反擊。本週初,市場傳言泛華集團可能以每股二仙,向熊貓提出收購建議,而泛華與周融,共同擁有的「出版之友」,是負責《星島日報》的印刷工作,雙方一直是合作夥伴。「今時今日的我,不須為五斗米折腰,我有權選擇我的拍檔、朋友。」周融決絕的說。看來,市值只有二千九百萬的熊貓爭奪戰,已然掀開戰幔。

周融簡歷(51歲)1967中五畢業後,在英文《星報》當記者1970升為採訪主任1974加入廉署任高級新聞主任,後升為總新聞主任1983離開廉署,與友人合辦《賽馬周刊》,三個月後執笠1984加入星島集團,任《虎報》總經理兼總編輯,並創辦Job Market1987調任星島集團總經理1988創立阿二靚湯,佔9%1990阿二靚湯以千四萬售予大家樂1992創辦《Recruit》1994成立印刷公司「出版之友」2000熊貓Recruit於創業板上市,任行政總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614

榮華商標爭奪戰

2011-12-15 NM

六十年來標榜「行船爭解纜、月餅我賣先」的香港榮華餅家,在九十年代進軍大陸市場時卻因未有「及早解纜」註冊商標,棋差一着以至糾纏官司十三年,要 多次控告在佛山順德的哎吔餅廠抄襲侵權。這間順德榮華不單用上字體相近的「榮華月餅」四字,亦有牡丹花及月亮圖案,甚至印上香港公司監製字樣。
官司沒完沒了。三個月前,被趕入窮巷的順德榮華突然反撲,以在大陸持有註冊「榮華」商標為由反告香港榮華侵權,聲稱「維權」告上北京法院索償一億 港元。香港榮華向本刊揭露,三年前順德榮華曾開價二億八千萬元,兜售其手握的內地「榮華」商標,香港榮華不滿開價之高如「綁架勒索」斷然拒絕。
本刊深入順德榮華,發現這間生產逾四十款月餅曲奇的廠房,已由山寨發展至近三十萬平方呎生產線,其掌舵人蘇國榮,在順德住豪宅駕名車,估計每年營 業額數以千萬元計。香港榮華不甘有人借用「榮華」的知名度抽水,由八十二歲創辦人劉培齡親自主理官司,誓保估算高達四億元的全國月餅市場不容有失。


在順德跳上的士,司機道:「我們順德榮華的月餅好出名,每年中秋都要排隊買。」問他是否知道「香港榮華」,他反問:「有分別?都係一樣吧,榮華係來自我哋順德。」
登入內地訂購網站,其中一個名叫「月餅網」內有「榮華月餅」一欄,按下即見香港榮華的標誌及歷史簡介,旁邊展示不同月餅款式,既有正宗香港榮華的 貨品,也有順德榮華的貨夾雜當中,由於兩者都是藍色包裝,驟眼看難以區分。一盒雙黃白蓮蓉月,香港榮華正貨售二百六十八元人民幣、順德榮華則售一百五十八 元。二○○六年中秋,有內地商人購買順德榮華一千多盒月餅送禮,部分發霉發臭於是向傳媒投訴。
踏進順德榮華位於勒流鎮廠房,大堂牆上漆有繁體「榮華」和「月餅」四個大字,兩個詞語中間隔着一個員工稱作「幸運輪」的圓形標誌——黃底月亮上有 一朵粉紅色牡丹花配綠葉、配有「榮華」兩字,圍圈是英文「Rong Hua Moon Cake」,底部印着標語「富貴花一開,好事自然來」。圓形之下有一條紅絲帶印有簡體字「自製白蓮蓉 連年載譽」。再之下是六個大字「逢盛世享榮華」及「始創於1983年」。月亮牡丹加上魏體書法,似曾相識。

自稱絕無抄襲
身 穿Polo恤及牛仔褲、五十一歲的順德榮華創辦人蘇國榮,從他那輛價值近百萬的寶馬X5步出接受本刊訪問。他在四十款產品前自豪地說:「四十種不同包裝設 計,有紅、有藍、有金,都來自我的靈感。」雙黃白蓮蓉月餅是藍底加那個「幸運輪」標誌、九星薈萃禮盒則全套金色、另有白色「純浪漫」系列。 由於月餅包裝令人想起香港榮華,由一九九九年至今,蘇國榮不斷被香港榮華控告侵權。蘇聲稱:「我之前無見過香港榮華個盒喎,亦唔覺得我的設計同佢似樣。我 用的是一朵牡丹花、而非一束,代表一枝獨秀。」


除了月餅,他生產的曲奇餅,藍色盒包裝同樣熟口熟面。問他是否抄襲 丹麥藍罐曲奇?「你看,藍盒上的橙色是橢圓、唔係人哋正圓,而且曲奇罐係金色,全部都係我諗出來,我認為這是美感,絕無抄襲。」 蘇說,不同包裝意念都來自他的大腦,再交由設計師落筆。說畢他拿起嫁喜餅禮盒,印有「切勿使用、仿冒我公司龍鳳喜餅的包裝設計」字樣,提醒同行不要抄襲 他。 「我同香港榮華無任何親戚朋友關係。我的品牌有我自己個性,我話你知,我唔會抄任何人。你覺得似,我就話一啲都唔似。」蘇國榮大聲道。

二萬五千元購商標
生 於順德的蘇國榮,初中畢業後當製餅師傅、一九八三年拿着一千多元創辦「榮華餅食店」,「叫榮華,因為我個名有榮字,是榮華富貴,所以用牡丹花。」 蘇國榮創業的八十年代初,「榮華」在內地的註冊商標由山東沂水縣永樂糖果廠持有,蘇於是在一九九七年花費二萬五千元,向該山東廠購入商標——那是一個圓圈 內有簡體「榮華」字樣的標誌。翌年,他申請註冊繁體「榮華」商標,香港榮華提出異議,國家工商總局商標評審委員會至今仍在審理個案。 一九九八年,蘇國榮又在香港成立「香港蘇氏食品有限公司」,同年生產的月餅鐵罐上印有「香港蘇氏食品監制」字樣,「我成立間公司為咗引入香港管理方法,原 本在香港有辦事處,因為打官司唔想被人騷擾所以結束。」記者按公司註冊處登記位於上環的地址上門,發現是一間廣告公司,職員指未曾聽聞香港蘇氏食品。記錄 顯示,蘇國榮是大股東,而其香港居民兄長象徵式持有0.001%股權。 蘇國榮購入簡體榮華商標時,香港榮華已在大陸設廠三年,但一直沒有着緊商標註冊。直到蘇國榮的「香港蘇氏食品監制」、「一枝獨秀牡丹」月餅推出市場後,香 港榮華才意識到威脅臨門。

客人攜發霉月餅找上門
一九五○年在元朗創辦香港榮華、人稱「培叔」的劉培齡記得,回歸後不時有顧客投訴:「怎麼你們的月餅發霉又難吃?快退貨。」怎料客人拿來的,卻是寫着「香港蘇氏食品監制」的鐵罐,培叔才知悉原來順德也有榮華。 培叔說:「之後收到供應商反映:『我哋見到香港蘇氏食品監制,以為就係香港榮華。』又試過有大陸超市售貨員,將蘇國榮的月餅放進我們的禮物袋。」 培叔和他一班老拍檔本打算「以和為貴」:「初時真的沒想過打官司,唔想同人敵對。但後來門市收的投訴愈來愈多,迫於無奈唯有找律師商量。」


香 港榮華要贏訴訟,主打的理據是:香港榮華比蘇國榮的榮華更早在內地出現、是更早出現的知名商品,「榮華」兩字因此是其特有名稱。香港榮華的內地代表律師、 中國高校知識產權研究會副理事長溫旭說:「七十年代末改革開放之初,香港人帶月餅返大陸探親,當時香港榮華已流入內地,蘇國榮的公司仍未創辦。」 一九九九年,官司揭開序幕,香港榮華在佛山中級人民法院起訴蘇國榮持有的蘇氏榮華不正當競爭,法庭雖然認定香港榮華為知名產品,但判蘇國榮使用「榮華月 餅」名稱合法。 香港榮華不服轉在東莞興訟,那是它一九九四年在內地設廠之地。二○○六年至二○○九年間,東莞市中級人民法院及廣東省中級人民法院,先後指順德榮華使用 「知名商品特有名稱」侵權,香港榮華贏得重要一仗。

官司三盤兩勝
此後,蘇國榮產品的包裝不能再有「榮華月餅」四字連 在一起出現。蘇說:「所以我用個『幸運輪』隔開『榮華』和『月餅』兩詞,包裝全部要改,單係○九年就損失二百萬。」。 「輸咗官司之後,我啲生意就係咁跌,單係廣東省市場,○九年月餅銷售跌咗四成。入咗貨嘅超級市場,怕賣我啲月餅影響商譽都將貨落架。」蘇國榮說,至今生意 仍未回升,問到如今營業情況,他堅拒透露,只說:「單係佛山,我每年都可以賣出數以十萬計月餅。」以每盒平均一百五十元人民幣估算,賣出十萬盒的營業額便 達一千五百萬元。


「賣月餅的確好好賺,係成個行業主要收入,大企業的利潤可高至翻倍。」蘇國榮雖然未有透露他的荷 包有幾富貴,但他住在順德豪宅區勒流聚福中路,出入以寶馬四驅車代步。 「我的生意原本可以做得更好,但因為過去十三年,香港榮華不斷告我,搞到依家仍有經銷商唔敢同我入貨。」三個月前,蘇國榮首次採主動,反告香港榮華在內地 侵權,索償九千萬人民幣 (約一億港元),「咁多年來官司來來往往二十次,我肯定唔止蝕九千萬。而且,香港榮華每年營業額起碼幾個億,我要攞九千萬都係為咗維權——維護我有合法商 標的權利。我曾經同香港榮華講:『我收你象徵式一蚊,分用榮華商標』但人哋唔領情。我都捱打咗咁多年,係時候走出正義一步。」蘇理直氣壯地說。

開價三億求甩身
溫 旭卻代表香港榮華怒斥蘇國榮:「他披着合法商標外衣,實際是侵犯他人的無形財產。」溫旭揭露,蘇國榮曾在○九年官司敗訴後,開價二億八千萬元,向香港榮華 兜售其持有的註冊商標,溫怒斥:「偷完人嘢之後仲要問人攞錢買番,等於綁架人個女勒索一樣。」蘇國榮承認此事,反問:「香港榮華一年都唔只賺二億八啦?」 溫續怒指:「蘇國榮點解要做到啲月餅包裝同香港榮華咁似?大家都明白啦,公道自在人心。」溫旭指,在○六年的訴訟中,蘇國榮曾表示當年「唔見了三千萬訂 單」,估計其公司年度總營業額達五至六千萬元。「但香港榮華因為蘇國榮,咁多年來損失至少過億元。」


歷年訴訟令香 港榮華這間沒有上市的公司營業狀況曝光。內地法院文件指出,二○○七年它在東莞的銷售額達一億三千萬人民幣,劉培齡說:「至今每年在內地賣逾一百萬盒月 餅、香港也至少一百萬盒。」以每盒月餅最低二百六十元賣價推算,榮華每年出售月餅的營業額便高達四億元,毛利有二、三成,大概一億元。其東莞廠房去年納稅 七百四十二萬元人民幣。

賣廣告辨真偽
香港榮華一九五○年由元朗富豪趙聿修創辦,他有感當年元朗沒有一間具規模的酒 樓。他的後輩、當年只有二十一歲在米鋪打工的劉培齡,獲趙聿修扶持入股,酒樓開業不久即吸引港督戴麟趾光顧,六二年註冊成為有限公司並引入多名股東,六三 年首創「低糖少油」的白蓮蓉月餅,並開設多間門市售賣禮餅臘腸,創作出「行船爭解纜,月餅我賣先」、「清香嫩滑,零舍不同」等街知巷聞口號。 內地改革開放,香港榮華八十年代初正式闖入大陸市場,最早通過廣州友誼商店售貨。原來,早於一九九一年香港榮華曾向中國商標局申請「榮華」商標註冊,商標 局回覆已有山東企業註冊,駁回申請。培叔及他的一眾拍檔以為內地與香港同樣採取「使用在先」的原則、即使沒註冊也不會影響其省靚的金漆招牌,於是在未有解 決商標問題的情況下,於九四年拍板在東莞建廠房大展拳腳。 直至蘇國榮透過轉讓方式獲得榮華商標,香港榮華上下才如夢初醒,「萬萬無想到,會有人跑到山東購買商標來仿冒我們香港榮華。」打官司之餘,榮華每年亦花費 上千萬元廣告費,提醒內地消費者如何識別其月餅罐,並汲取教訓將一切可註冊的都拿去註冊,例如其花好月圓圖案,務求力挽狂瀾。

未能退休
八十二歲的培叔現在仍每天到元朗榮華總部上班,他名下持有十九間公司,包括榮華品牌各間子公司,他都是主要股東,其餘另有三十多人。他有一子一女,「我班仔女唔想睇我面色,所以唔入嚟做。」榮華的接班因而落在其他股東例如董事謝徧的兒子身上。 培叔堅持不退休,皆因榮華是他的心血,公司的日常運作已交棒,但他堅持親自主理官司。「其他股東包括負責酒樓的韜哥(梁文韜),他們都好信任我,沒有過問官司細節,我也沒有說太多,不想他們擔心。」韜哥說:「我百分百信任培叔,官司我從不過問,我只負責管理酒樓。」 官司沒完沒了,培叔說,沒打算將蘇國榮趕盡殺絕,立場是「各有各做」,「但他的包裝,一定不可以和我們如此相似,並只能用帶圈簡體字的商標。」他說,榮華一直不上市與官司無關:「我們財政充裕,又有多個鋪位唔等錢使,無需要融資。」 榮華是劉培齡的心血,故他堅持不退休。耄耋之年在法庭回首六十載創業路,老人家感嘆:「十三年來的官司,是精神負擔,只怪我們沒有一早學懂大陸文化。」

緊記先註冊商標
國 家商標局數字顯示,截至今年9月,全國共有11.8萬個屬於香港企業的有效註冊商標,僅佔全國總數455萬個的2.6%。 香港生產力促進局顧問伍庭欣提醒港商,內地使用商標的原則是「註冊為先」,即「註冊後才有權用」;而香港則是「用者為先」,即使沒有註冊,但只要證明商標 歷史悠久及具廣泛知名度,便可作為使用的理據。 伍庭欣建議,港商北上投資前,應先在國家商標局網頁查冊(http://sbcx.saic.gov.cn/trade/),確保欲使用之商標未被他人註 冊。正式申請後,官方需時1年審批,之後發出公告,如3個月內沒有其他人反對,商標註冊便正式完成,為期十年,十年後再申請續期。 假如欲使用之商標已被他人註冊,可要求持有者轉讓,轉讓價由雙方協訂。 按內地《商標法》,任何人或企業都有權提出撤銷某註冊商標,但必須證明該商標已經連續3年沒有使用(指沒有用於商品包裝、廣告宣傳、展覽等),或證明該商 標持有人「搶奪」他人之物。 ####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870

CES 2012:四屏爭奪戰

http://content.businessvalue.com.cn/post/5227.html

消費電子正在告別百花齊放的時代,一個「云計算+移動互聯網+四屏」聯動的「四屏時代」已經來臨。

3100家參展商帶來的20000款產品,擺滿了24個標準足球場大小的展區。1月10日在美國拉斯維加斯開幕的2012年CES(國際消費電子展),被主辦方宣稱為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一次。

 

然而,在這麼多的參展產品中,最酷的是什麼?

是屏幕可360度旋轉的聯想IdeaPad YOGA,還是採用超薄面板的LG 55EM9600 OLED TV,或者是可在8小時內測出人體基因組序列的DNA測序儀?

事實上,在那20000款產品中,可供選擇的讓人眼前一亮的新產品並不太多。當創新的光環在CES中逐年減退,消費電子產業正在趨於平淡。

這種平淡最根本的原因,在於各大廠商對於產品的看法和理解越來越趨同。在移動互聯網與云計算車輪的碾壓下,消費電子產品的內涵與外延正在發生變化, 任何產品都不再以單一形態存在,而是互相融合與跨界的面向個人消費者的解決方案中的一部分。消費電子正在告別百花齊放的時代,一個「云計算+移動互聯網+ 四屏」聯動的「四屏時代」已經來臨。

雖然這種趨勢在前幾年的CES上就已顯現,但是都沒有2012年的CES來得這麼熱烈。經過前幾年的預熱,包括智能電視、個人電腦、平板和智能手機在內的四屏戰略,已經被諸多主流廠商明確提出。

隨著四屏時代的來臨,傳統的以功能劃分這4類產品的做法正逐漸被摒棄——事實上,四類產品的功能越來越趨同,最大的不同就是屏幕的尺寸。不同尺寸的 屏幕,滿足消費者在不同應用場景的需求。在聯想集團,其內部的電視、電腦、平板等產業線的劃分,就是以屏幕尺寸以劃分標準。這四塊屏幕就是消費者通過「移 動互聯網」進入「云計算」戰略要地的入口,誰缺了一塊屏幕,就相當於少開了一扇門。這就是為什麼在已經趨於飽和的智能手機市場,不斷有家電和PC廠商加入 紅海競爭的原因——在真正的行業巨頭尚未形成之時,他們無不希望將產品線擴充到四屏,並背水一搏。

一定程度上,今天的消費電子產業很像十多年前的企業級IT市場。那時候的企業級市場,存在著很多分別專注於安全、存儲、網絡、服務器等不同領域的廠 商,但隨著後來的不斷兼併重組,整個行業形成了今天的IBM、Oracle和HP的「三駕馬車」之勢。企業級市場選擇供應商的首要考慮因素就是供應商提供 整體解決方案的能力。

有理由相信,企業級IT市場的這些變化,很可能在消費級市場重演。隨著云計算+移動互聯網+四屏聯動模式的確立,消費級市場也將會重新洗牌,形成幾家能提供整體消費級市場解決方案的行業巨頭,並佔據大部分市場份額。

2012年的CES,是四屏大戰的起跑線,聯想、三星、LG、索尼、HP等已經在四屏戰略上完成佈局的廠商,站在了相同的起跑線上,爭奪行業的甲乙丙丁,而他們的背後,Google、英特爾、微軟、高通等則扮演著「武器供應商」的角色。

具體來看,2012年的CES雖然鮮有可圈可點的創新產品,但是一些微創新的產品仍然值得稱道。

智能電視搶位

在2012年CES的主展區和會刊上,Google TV都佔據了最為顯著的位置,更是打出了「重新發明電視」的宣傳語,希望借助智能電視,改變家庭娛樂的方式。

Google TV曾在上一年的CES上搶盡風頭。在去年秋天進行產品升級之後,此次CES上帶來的Google TV在用戶體驗上要成熟很多。在一如既往強調互聯網應用的同時,Google TV在視頻和電視節目搜索和Youtube視頻內容訪問等方面進行了優化,並推出了針對Google TV的應用商店。LG、索尼、三星和Vizio都推出了各自的Google TV產品,在英特爾退出Google TV陣營之後,Marvell和MediaTek接替英特爾為Google TV產品提供芯片。

除了Google TV陣營之外,聯想集團也在此次CES上首次發佈了智能電視產品ideatv K91。 聯想集團董事長兼CEO楊元慶表示,ideatv是全球第一台搭載安卓4.0系統和雙核CPU的智能電視,將為用戶帶來三類精彩的功能體驗,包括智能化的 人機交互,高品質的視頻點播,以及高性能的開放應用平台。

與Google TV相比,這款主要面對中國市場的智能電視產品在人機交互和視頻內容等方面都頗具優勢。ideatv可以通過語音進行文字輸入和控制、用體感設備玩遊戲、 通過人臉識別登錄用戶賬號等。通過對各種不同交互方式和交互邏輯的整合優化,無論是看視頻、玩遊戲、玩應用還是看電視,都能提供很好的人機交互方式。

同時,ideatv還可以與智能手機、平板電腦、個人電腦等其他終端互聯互通、實時同步、分享內容。聯想在視頻資源方面也進行了提前佈局。2011 年3月,聯想和上海百視通合資成立「視云網絡科技」有限公司,專門為ideatv用戶提供定製的海量高清正版在線視頻資源。目前,用戶可以在ideatv 上欣賞超過10萬小時的正版高清視頻。

此外,三星、LG和索尼等電視廠商也發佈了各自的智能電視產品,特別是搭載了超薄面板的OLED智能電視產品,在本次CES上受到了格外關注。

與2011年CES上的智能電視熱潮相比,2012年各大廠商對智能電視的理解正趨於統一,更好的人機交互、豐富的應用程序商店和視頻點播成為智能電視產品的標配。

不過,智能電視的市場仍然處於預熱期,離真正引爆尚有一段距離。一方面,很多展出的智能電視產品離真正走入客廳尚有差距,要真正改變家庭娛樂的方 式,智能電視產品不能僅僅是放大之後的電腦,作為一個家庭娛樂終端,需要各大廠商在圍繞著家庭推出更多應用,並家庭成員和人機互動、應用程序、視頻內容等 方面有針對性的加強。同時,由於帶寬等方面的限制,客廳離普遍具備接入智能電視的條件也尚需時日。此外,與手機等快消品相比,電視的更新週期相對要長,智 能電視的引爆點尚需等待。

即便如此,仍然有理由相信,圍繞著智能電視這個「第四屏」的爭奪將越來越熱烈,甚至成為能否在四屏大戰中脫穎而出的關鍵。

超級本救PC?

英特爾公司總裁兼首席執行官歐德寧在1月10日的演講,成為本次CES上最炙手可熱的演講之一。原定下午3點半開始的演講,在中午12點就已有人提前等候排隊——這些人中的大部分,都是奔著英特爾提出的「超級本」而來。

在歐德寧的演講中,「超級本」也毫無懸念地成為出現頻率最高的詞彙之一。在2011年5月31日的台北國際電腦展(Computex)上,英特爾公 佈了超極本願景,旨在通過一台單一設備就各種應用提供豐富完整、毫不妥協、令人滿意且更加安全的計算體驗。具備更長的電池續航時間、基於主流價位,英特爾 期待超極本設備像8年前的英特爾迅馳移動技術一樣,帶來移動計算的革命。

一如英特爾的期待,超級本在移動計算產業確實帶來了巨大的變化。此次CES上,筆記本電腦領域的新產品幾乎成為了超級本的獨角戲,展出的各類超級本超過75款。

聯想集團董事長兼CEO楊元慶告訴記者,更加輕薄、更長的續航時間和更豐富的應用是筆記本電腦未來的發展方向,而超級本恰恰順應了趨勢。聯想集團展 出了多款超級本產品,在媒體溝通會上,楊元慶重點介紹了ideapad YOGA。這款多形態變形筆記本電腦,通過全新的設計實現了超薄筆記本與平板電腦的跨界融合,與傳統的筆記本電腦相比,YOGA採用聯想自有專利認證的 360°可摺疊掀背式設計,使YOGA的隨時隨地可以變形。YOGA 採用支持10點觸控的IPS廣視角炫彩屏,搶先選用備受矚目的Windows 8系統,加上為用戶精選多款最具人氣的APP應用, 整體構建了最佳的用戶體驗。同時,YOGA只有16.9毫米的厚度、1.47公斤的重量,實現了長達8小時的超長續航,並通過EE2.0的底層加速技術保 證了2秒快速喚醒。

PC領域的另一重要廠商戴爾也發佈了全新的超級本產品——採用了英特爾酷睿 i7處理器的全新產品XPS 13。這款計劃在2012年2月上市銷售的產品,僅重1.35千克,電池續航時間長達8個小時。戴爾全球運營與終端用戶計算解決方案副主席傑夫•克拉克表 示,這款新的PC能夠保持始終開啟、始終更新的狀態,這種體驗正是用戶希望所有設備可以提供的。這款超極本採用了能夠自動檢測WiFi網絡的英特爾智能連 接技術,因此即使在休眠模式下也能總是聯網並更新電子郵件等內容。

在歐德寧的演講中,還透露了英特爾對於超級本的後續動作。比如,採用英特爾革命性的22納米3-D三柵極晶體管,研發代號為「Ivy Bridge」的第三代智能英特爾酷睿處理器將在2012年推出。通過該處理器,英特爾工程師將在2012年進一步加快超極本的創新步伐。台上展示的可摺 疊超極本概念設計,擁有一個可滑動的鍵盤,能夠將PC變成觸摸屏平板電腦,便於觀看電影或閱讀。英特爾還在研究下一代計算互動:直觀的、逼真的短程手勢識 別。

平淡的手機和平板

雖然蘋果一如既往地缺席了CES,但是智能手機和平板的故事仍然大部分圍繞iOS和安卓,畢竟這是目前最為重要的兩大智能手機和平板陣營。經過 2011年的智能機和平板大戰,2012年的CES上智能手機和平板顯得平淡了許多。除了性能上的提升,可圈可點的創新確實不太多。

在眾多廠商發佈的新款基於安卓系統的智能手機中,LG Spectrum、索尼Xperia Ion、HTC Titan II、聯想K800 、三星Galaxy Nexus、Motorola Droid 4 和華為Ascend P1 S等普遍受到的肯定比較多。特別是華為Ascend P1 S,這款宣稱全球最薄的智能手機,配備4.3英吋顯示屏,分辨率為960×540,內置1.5GHz雙核處理器,800萬像素後置攝像頭,支持1080p 視頻攝錄,並預裝Android 4.0操作系統。

在iOS和安卓兩大陣營之外,諾基亞希望借助新款Windows Phone智能手機Lumia 900上演東山再起,重返美國市場。這款採用最新的 Windows Phone 7.5 芒果操作系統的手機,不僅擁有華麗的用戶界面和絕佳的用戶體驗,還有著超大的 4.3 英吋顯示屏,整機厚度僅為11.5mm。諾基亞Lumia 900計劃於2月份在美國由AT&T獨家發售。

與略顯平淡的智能手機一樣,此次CES上展出的平板電腦也缺少吊人胃口的創新。由於Windows 8要在2012年10月才會正式推出,原本最具潛力在平板領域掀起巨大變革的Windows 8平板並無太多新品展現。超級本的出現,也讓很多平板廠商失去了推出具有組合擴展功能平板的興趣。相比之下,2012年CES上平板電腦領域最大的創新莫 過於新版安卓操作系統和四顆處理器的採用。

不管怎麼樣,對於2012年CES來說,智能手機和平板都是平淡的一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625

CES 2012:四屏爭奪戰

http://content.businessvalue.com.cn/post/5461.html

消費電子正在告別百花齊放的時代,一個「云計算+移動互聯網+四屏」聯動的「四屏時代」已經來臨。

3100家參展商帶來的20000款產品,擺滿了24個標準足球場大小的展區。2012年1月10日在美國拉斯維加斯開幕的2012年CES(國際消費電子展),被主辦方宣稱為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一次。

然而,在這麼多的參展產品中,最酷的是什麼?

是屏幕可360度旋轉的聯想IdeaPad YOGA,還是採用超薄面板的LG 55EM9600 OLED TV,或者是可在8小時內測出人體基因組序列的DNA測序儀?

事實上,在那20000款產品中,可供選擇的讓人眼前一亮的新產品並不太多。當創新的光環在CES中逐年減退,消費電子產業正在趨於平淡。

這種平淡最根本的原因,在於各大廠商對於產品的看法和理解越來越趨同。在移動互聯網與云計算車輪的碾壓下,消費電子產品的內涵與外延正在發生變化, 任何產品都不再以單一形態存在,而是互相融合與跨界的面向個人消費者的解決方案中的一部分。消費電子正在告別百花齊放的時代,一個「云計算+移動互聯網+ 四屏」聯動的「四屏時代」已經來臨。

雖然這種趨勢在前幾年的CES上就已顯現,但是都沒有2012年的CES來得這麼熱烈。經過前幾年的預熱,包括智能電視、個人電腦、平板和智能手機在內的四屏戰略,已經被諸多主流廠商明確提出。

隨著四屏時代的來臨,傳統的以功能劃分這4類產品的做法正逐漸被摒棄——事實上,四類產品的功能越來越趨同,最大的不同就是屏幕的尺寸。不同尺寸的 屏幕,滿足消費者在不同應用場景的需求。在聯想集團,其內部的電視、電腦、平板等產業線的劃分,就是以屏幕尺寸為劃分標準。這四塊屏幕就是消費者通過「移 動互聯網」進入「云計算」戰略要地的入口,誰缺了一塊屏幕,就相當於少開了一扇門。這就是為什麼在已經趨於飽和的智能手機市場,不斷有家電和PC廠商加入 紅海競爭的原因——在真正的行業巨頭尚未形成之時,他們無不希望將產品線擴充到四屏,並背水一搏。

一定程度上,今天的消費電子產業很像10多年前的企業級IT市場。那時候的企業級市場,存在著很多分別專注於安全、存儲、網絡、服務器等不同領域的 廠商,但隨著後來的不斷兼併重組,整個行業形成了今天的IBM、Oracle和HP的「三駕馬車」之勢。企業級市場選擇供應商的首要考慮因素就是供應商提 供整體解決方案的能力。

有理由相信,企業級IT市場的這些變化,很可能在消費級市場重演。隨著「云計算+移動互聯網+四屏」聯動模式的確立,消費級市場也將會重新洗牌,形成幾家能提供整體消費級市場解決方案的行業巨頭,並佔據大部分市場份額。

2012年的CES,是四屏大戰的起跑線,聯想、三星、LG、索尼等已經在四屏戰略上完成佈局的廠商,站在了相同的起跑線上,爭奪行業的甲乙丙丁,而他們的背後,Google、英特爾、微軟、高通等則扮演著「武器供應商」的角色。

具體來看,2012年的CES雖然鮮有可圈可點的創新產品,但是一些微創新的產品仍然值得稱道。

智能電視搶位

在2012年CES的主展區和會刊上,Google TV都佔據了最為顯著的位置,更是打出了「重新發明電視」的宣傳語,希望借助智能電視,改變家庭娛樂的方式。

Google TV曾在上一年的CES上搶盡風頭。在去年秋天進行產品升級之後,此次CES上帶來的Google TV在用戶體驗上要成熟很多。在一如既往強調互聯網應用的同時,Google TV在視頻和電視節目搜索和Youtube視頻內容訪問等方面進行了優化,並推出了針對Google TV的應用商店。LG、索尼、三星和Vizio都推出了各自的Google TV產品,在英特爾退出Google TV陣營之後,Marvell和MediaTek接替英特爾為Google TV產品提供芯片。

除了Google TV陣營之外,聯想集團也在此次CES上首次發佈了智能電視產品ideatv K91。 聯想集團董事長兼CEO楊元慶表示,ideatv是全球第一台搭載安卓4.0系統和雙核CPU的智能電視,將為用戶帶來三類精彩的功能體驗,包括智能化的 人機交互,高品質的視頻點播,以及高性能的開放應用平台。

與Google TV相比,這款主要面對中國市場的智能電視產品在人機交互和視頻內容等方面都頗具優勢。ideatv可以通過語音進行文字輸入和控制、用體感設備玩遊戲、 通過人臉識別登錄用戶賬號等。通過對各種不同交互方式和交互邏輯的整合優化,無論是看視頻、玩遊戲、玩應用還是看電視,都能提供很好的人機交互方式。

同時,ideatv還可以與智能手機、平板電腦、個人電腦等其他終端互聯互通、實時同步、分享內容。聯想在視頻資源方面也進行了提前佈局。2011 年3月,聯想和上海百視通合資成立「視云網絡科技」有限公司,專門為ideatv用戶提供定製的海量高清正版在線視頻資源。目前,用戶可以在ideatv 上欣賞超過10萬小時的正版高清視頻。

此外,三星、LG和索尼等電視廠商也發佈了各自的智能電視產品,特別是搭載了超薄面板的OLED智能電視產品,在本次CES上受到了格外關注。

與2011年CES上的智能電視熱潮相比,2012年各大廠商對智能電視的理解正趨於統一,更好的人機交互、豐富的應用程序商店和視頻點播成為智能電視產品的標配。

不過,智能電視的市場仍然處於預熱期,離真正引爆尚有一段距離。一方面,很多展出的智能電視產品離真正走入客廳尚有差距,要真正改變家庭娛樂的方 式,智能電視產品不能僅僅是放大之後的電腦,作為一個家庭娛樂終端,需要各大廠商圍繞著家庭推出更多應用,並在家庭成員和人機互動、應用程序、視頻內容等 方面有針對性的加強。同時,由於帶寬等方面的限制,客廳離普遍具備接入智能電視的條件也尚需時日。此外,與手機等快消品相比,電視的更新週期相對要長,智 能電視的引爆點尚需等待。

即便如此,仍然有理由相信,圍繞著智能電視這個「第四屏」的爭奪將越來越熱烈,甚至成為能否在四屏大戰中脫穎而出的關鍵。

超極本救PC?

英特爾公司總裁兼首席執行官歐德寧在1月10日的演講,成為本次CES上最炙手可熱的演講之一。原定下午3點半開始的演講,在中午12點就已有人提前等候排隊——這些人中的大部分,都是奔著英特爾提出的「超極本」而來。

在歐德寧的演講中,「超極本」也毫無懸念地成為出現頻率最高的詞彙之一。在2011年5月31日的台北國際電腦展(Computex)上,英特爾公 佈了超極本願景,旨在通過一台單一設備就各種應用提供豐富完整、毫不妥協、令人滿意且更加安全的計算體驗。具備更長的電池續航時間、基於主流價位,英特爾 期待超極本設備像8年前的英特爾迅馳移動技術一樣,帶來移動計算的革命。

一如英特爾的期待,超極本在移動計算產業確實帶來了巨大的變化。此次CES上,筆記本電腦領域的新產品幾乎成為了超極本的獨角戲,展出的各類超極本超過75款。

聯想集團董事長兼CEO楊元慶告訴記者,更加輕薄、更長的續航時間和更豐富的應用是筆記本電腦未來的發展方向,而超極本恰恰順應了趨勢。聯想集團展 出了多款超極本產品,在媒體溝通會上,楊元慶重點介紹了ideapad YOGA。這款多形態變形筆記本電腦,通過全新的設計實現了超薄筆記本與平板電腦的跨界融合,與傳統的筆記本電腦相比,YOGA採用聯想自有專利認證的 360°可摺疊掀背式設計,使YOGA的隨時隨地可以變形。YOGA 採用支持10點觸控的IPS廣視角炫彩屏,搶先選用備受矚目的Windows 8系統,加上為用戶精選多款最具人氣的APP應用, 整體構建了最佳的用戶體驗。同時,YOGA只有16.9毫米的厚度、1.47公斤的重量,實現了長達8小時的超長續航,並通過EE2.0的底層加速技術保 證了2秒快速喚醒。

PC領域的另一重要廠商戴爾也發佈了全新的超極本產品——採用了英特爾酷睿 i7處理器的全新產品XPS 13。這款計劃在2012年2月上市銷售的產品,僅重1.35千克,電池續航時間長達8個小時。戴爾全球運營與終端用戶計算解決方案副主席傑夫·克拉克表 示,這款新的PC能夠保持始終開啟、始終更新的狀態,這種體驗正是用戶希望所有設備可以提供的。這款超極本採用了能夠自動檢測WiFi網絡的英特爾智能連 接技術,因此即使在休眠模式下也能總是聯網並更新電子郵件等內容。

在歐德寧的演講中,還透露了英特爾對於超極本的後續動作。比如,採用英特爾革命性的22納米3-D三柵極晶體管,研發代號為「Ivy Bridge」的第三代智能英特爾酷睿處理器將在2012年推出。通過該處理器,英特爾工程師將在2012年進一步加快超極本的創新步伐。台上展示的可摺 疊超極本概念設計,擁有一個可滑動的鍵盤,能夠將PC變成觸摸屏平板電腦,便於觀看電影或閱讀。英特爾還在研發下一代計算互動:直觀的、逼真的短程手勢識 別。

平淡的手機和平板

雖然蘋果一如既往地缺席了CES,但是智能手機和平板的故事仍然大部分圍繞iOS和安卓,畢竟這是目前最為重要的兩大智能手機和平板陣營。經過 2011年的智能機和平板大戰,2012年的CES上智能手機和平板顯得平淡了許多。除了性能上的提升,可圈可點的創新確實不太多。

在眾多廠商發佈的新款基於安卓系統的智能手機中,LG Spectrum、索尼Xperia Ion、HTC Titan II、聯想K800 、三星Galaxy Nexus、Motorola Droid 4 和華為Ascend P1 S等普遍受到的肯定比較多。特別是華為Ascend P1 S,這款宣稱全球最薄的智能手機,厚度僅6.68毫米,配備4.3英吋顯示屏,內置1.5GHz雙核處理器,800萬像素後置攝像頭,支持1080p視頻 攝錄,並預裝Android 4.0操作系統。

在iOS和安卓兩大陣營之外,諾基亞希望借助新款Windows Phone智能手機Lumia 900上演東山再起,重返美國市場。這款採用最新的 Windows Phone 7.5 芒果操作系統的手機,不僅擁有華麗的用戶界面和絕佳的用戶體驗,還有著超大的 4.3 英吋顯示屏,整機厚度僅為11.5mm。諾基亞Lumia 900計劃於2月份在美國由AT&T獨家發售。

與略顯平淡的智能手機一樣,此次CES上展出的平板電腦也缺少吊人胃口的創新。由於Windows 8要在2012年10月才會正式推出,原本最具潛力在平板領域掀起巨大變革的Windows 8平板並無太多新品展現。超極本的出現,也讓很多平板廠商失去了推出具有組合擴展功能平板的興趣。相比之下,2012年CES上平板電腦領域最大的創新莫 過於新版安卓操作系統和四顆處理器的採用。

不管怎麼樣,對於2012年CES來說,智能手機和平板都是平淡的一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546

互聯網手機爭奪戰:銷售遇冷 搶入口成偽概念

http://news.cyzone.cn/news/2012/07/30/230390.html

7月30日消息,用「雷聲大雨點小」來形容目前互聯網企業在手機領域的表現並不冤枉。儘管小米、360、百度、盛大、阿里等互聯網巨頭紛紛涉水手機行業,但換來的似乎只是眼球上的刺激,而不是銷售量上的猛增。

就目前入局的互聯網企業而言,除了小米手機和盛大竹手機自產自銷外,多數互聯網企業採取與其他硬件廠商合作的模式:阿里巴巴與天語和海爾合作、百度與戴爾長虹合作、360則選擇了分別與華為、海爾和阿爾卡特等合作。

互聯網公司這種接連涉足手機市場的行為,最初被媒體解讀為移動互聯網入口大戰。但時至今日,越來越多行業人士對這一說法心存懷疑。

來自賽諾、易觀國際、艾媒諮詢的中國手機市場排名細節雖然各有不同,但出奇一致的是都沒有互聯網手機的身影。

雖然目前就判斷互聯網手機沒戲可能為時尚早,但如何提高銷量正成為涉水手機領域的互聯網公司的核心命題。邏輯很簡單,沒有足夠大的銷量,又從何談起在移動互聯網領域圈地和佈局?

手機銷量是首要問題:沒有銷量,就沒有入口

據國內第三方市場調研公司賽諾發佈的6月份國內手機市場佔有率數據報告顯示,中國智能手機市場份額最高的為三星、其次為聯想和華為,第四至第十分別是酷派、中興、HTC、諾基亞、蘋果、摩托羅拉和天語。

其中除了天語與阿里巴巴合作推出過手機外(華為與360合作特供機目前並未上市),與互聯網企業有合作的手機廠商均榜上無名。在互聯網評論人士洪波看來,現有互聯網企業手機的銷量都不及格,因此更無從談入口的搶奪,「目前還沒有哪家互聯網公司宣稱在移動終端掙錢。」

在賽諾發佈的6月份國內手機市場佔有率數據中,排名第二的聯想智能手機佔有率為13.10%,儘管聯想當月銷售具體數字尚未公佈,但根據聯想全年 2000萬台智能手機的銷售目標來看,平均單月銷量也僅160萬台左右。以次推算,6月市場佔有率僅為3.11%的天語銷量僅為幾十萬台,其中還包含了大 量的非阿里云手機,互聯網企業推出手機的實際銷量可見一斑。

即便是擅長互聯網營銷的小米手機,其官方宣佈的最新出貨量也僅為300萬台,在國內智能手機廠商的銷量排名中不值一提。而達到這一銷量數字,小米至少花了一年多時間,並且還無法保證小米二代能否在日益激烈的手機市場中存活。

小米號稱互聯網直銷,但也沒有放棄運營商渠道,可見這一渠道的重要性。據悉,小米官網共舉行過9輪開放購買,總銷量約為175萬部,這意味著小米手機在聯通和電信兩大運營商渠道售出百萬台左右的產品。但這與華為等廠商從運營商走的量還相去甚遠。

一位運營商內部人士向騰訊科技表示,消費者選購手機時往往不願意選擇上市半年以前的機型,而更願意選擇新款產品,小米在運營商渠道並不如想像中順利,小米的定價遠高於運營商主推的千元機。這也意味著,互聯網公司要從運營商渠道獲得大額銷量,並非易事。

對於互聯網公司做手機,噹噹網CEO李國慶認為,對百度阿里這種數億用戶的公司而言,幾百萬台的互聯網手機所帶來的入口並不算什麼。他判定,互聯網公司做手機就是扯淡,所謂搶奪入口的說法根本不成立,「建議這些做手機的互聯網公司練好內功以爭取更多用戶」。

綁架用戶難獲認可 入口無法決定應用勝負

搜狐CEO張朝陽曾公開表示,蘋果公司在智能手機市場的空前成功很難複製,要想成功必須是歷史上具備硬件、軟件結合基因的公司才能做到。「只找一個廠商貼牌生產,要想創造完美的用戶體驗不太可能。」

小米目前的狀況或許可以印證張朝陽的觀點。雖然小米手機最近一年聲名鵲起,但隨著使用時間變長,其硬件問題也開始暴露,接聽聲音不清晰、頻繁重啟等 成為小米用戶心中之痛。在軟件層面,米聊起了個大早趕了個晚集,小米旗下的迷人瀏覽器、小米讀書、小米分享和小米便簽卻一樣沒能成為各自領域的前幾位。這 互聯網這個只認第一不認第二的行業,沒有成為前幾名則意味著潛力的喪失。

以瀏覽器為例。根據易觀智庫《2012年第2季度中國第三方手機瀏覽器市場季度監測報告》數據顯示,手機瀏覽器排名騰訊手機QQ、UC及Opera 歐朋仍然佔據前三坐席,市場份額分別為40.3%、37.4%和11.6%。其後幾位分別是海豚、天天和百度瀏覽器,迷人瀏覽器則不見蹤影。

正如雷軍)所言,要做好互聯網手機必須是硬件+軟件+服務鐵人三項,三項都必須做好。具有先發優勢的雷軍和小米手機尚在為此而奮鬥,其他互聯網企業希望通過合作生產來解決這一問題,更是難上加難。

不僅如此,智能手機時代的用戶習慣正發生明顯改變。由於安卓系統的開放性,相較於功能及時代,用戶擁有更高的自主選擇性,即便是互聯網企業捆綁的服務,一旦產品和服務跟不上,用戶就會用腳投票。

騰訊移動互聯網事業群總裁劉成敏認為,智能手機時代,用戶並不會被手機終端廠商「劫持」,大家都會選擇自己認為最好的移動互聯網應用。

這一說法與宜搜CEO汪溪公佈的調查數據不謀而和。根據宜搜的調查,即使某個品牌的手機靠定製機佔據了一部分用戶,也解決不了用戶遷徙的問題,用戶還是會根據自己的需要進行刷機,其逃離的速度不超過3個月。

合作模式潛藏矛盾:互聯網與手機企業理念大相逕庭

互聯網企業在手機業務上的障礙並不僅僅在於銷售渠道等問題,目前百度、阿里巴巴和360等互聯網企業廣泛採用的與傳統手機廠商合作的模式,也暗藏著不穩定因素。

知名互聯網評論家洪波認為,互聯網公司與傳統手機企業目前的合作模式談不上穩固,「兩方的利益訴求點並不統一,這將有可能最終導致分道揚鑣」。

這種說法並非空穴來風。以360與華為為例,知情人士曾向騰訊科技透露,華為終端公司8月中旬發佈的「閃耀」手機可能並不涉及360相關軟件,因為 華為內部對與360合作是否有助於銷售增長仍有懷疑。雖然360單方面發公告否認此事,但華為方面卻長期保持沉默。華為內部人士表示,與360的博弈仍將 長期保持,不到發佈會正式召開,很難確定是否與360合作下去。

實際上,互聯網企業與手機企業之間不穩定的合作並非個案。在與天語成立合資公司後,阿里巴巴還與海爾共同推出了阿里云手機,而海爾也是360特供機 的合作夥伴;百度在與戴爾長虹展開了系列合作後,仍在尋找其他手機合作夥伴,並已經與華為展開了合作。這種多個競爭企業之間的交叉合作,如何平衡關係、有 效溝通和快速執行無疑是互聯網企業面臨的重大問題。

一位參與合作互聯網手機的內部人士向騰訊科技表示,互聯網企業與手機公司合作時往往各自心懷鬼胎,前者在合作中無法參與硬件製造等核心流程,總是害 怕手機銷量不高或者質量出現問題後影響自身品牌;後者也僅是想利用互聯網企業在營銷方面的經驗擴大影響力,但同時也會極力避免自身品牌被合作方掩蓋,並為 前者是否有助於銷售而擔心。

此外,手機企業對互聯網企業試圖扮演的「手機行業改革者」形象也頗有微詞。在360和百度看來,手機硬件製造未來會無限趨近「免費」,手機行業未來將依靠互聯網服務向用戶收費。

一位拒絕與互聯網企業合作的手機公司高層向騰訊科技表示,「這套說法已經成為互聯網公司說服手機企業合作的標準話術,而且每個相關PPT裡的例子都是亞馬遜,明明是互聯網公司至今無法在移動互聯網上盈利,還在為圈地苦惱,卻非要說成來拯救手機企業」。

他表示,互聯網企業現有盈利模式均依託PC平台,如果服務補貼硬件模式那麼容易複製,為何互聯網巨頭不率先實現PC免費,互聯網服務補貼的商業模 式。他對互聯網企業唯一的贊同就是營銷理念更多元,更接地氣。他透露,目前互聯網企業與手機公司的合作,大多數都還是停留在「我預裝你,你宣傳我」的合作 模式,還沒有更深層的模式。

模仿不了的亞馬遜:提前佈局的全服務平台

國內互聯網企業在涉水手機市場時,總是熱衷炒作亞馬遜Kindle內容補貼硬件的概念。但面對手機市場,擁有電商平台、Kindle電紙書和平板成 功經驗,且在電子閱讀上一家獨大的亞馬遜卻長期保持了克制,這家擁有多個追隨者的互聯網公司清楚的明白進軍手機市場並非是一件容易的事。

來自《華爾街日報》的消息稱,亞馬遜公司正與亞洲零件供應商測試一款4到5英吋屏幕的智能手機。有媒體分析稱,亞馬遜擁有自己的 Whispernet,可以像移動虛擬網絡運營商一樣,和擁有基礎設施的運營商談判獲得更有價格競爭力的數據和語音使用量,再整合自己的內容服務,以捆綁 銷售的方式提供給終端用戶。

從亞馬遜最近的一次收購可以看出,儘管Kindle手機依然如Kindle fire一樣採用谷歌的安卓系統,亞馬遜依然希望提供更好的體驗。7月初,亞馬遜正式宣佈收購三維地圖新創公司UpNext,打造自己的地圖服務,再次之 前的去年9月,亞馬遜已經收購了美國語音技術公司Yap,以打造出與蘋果Siri和谷歌Google now類似的語音服務。

美國科技博客網站ReadWriteWeb總編輯曾預測,亞馬遜今年將推出以媒體內容為中心的社交網絡,用戶可以在該網絡上基於自己的閱讀、音樂和 瀏覽開展社交。這種猜測並不意外,因為亞馬遜早就能夠根據購物習慣徹底挖掘出用戶的各種需求,提供各類定製化的服務,而這種大數據挖掘能力,國內互聯網巨 頭尚不具備。

正如貝索斯對Steven Levy所說,亞馬遜的決心是構建最好的服務,然後將價格定在客戶無法進行對比的水平上,即使他們願意使用更加差勁的產品。

國內互聯網企業根本無從模仿亞馬遜,在Kindle電紙書火熱的年代,中國市場上也曾有一家叫做漢王的模仿者想要照搬亞馬遜模式到中國,試圖整合版 權與電紙書硬件成為中國的亞馬遜,但最終無法照搬亞馬遜那龐雜高效,卻僅依靠低毛利就能運營的營業模式,以股價腰斬後再次腰斬而告終。

若對照亞馬遜,國內的互聯網公司如百度、阿里、盛大、360、小米等更像是洞穴裡居住的原始人,不僅無法提供完整的各類服務,更無法通過對自己用戶賬戶的深度挖掘來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單單依靠對安卓操作系統進行簡單的UI修改,就妄談亞馬遜模式,很難成功。

可借鑑的模式:聯想手機異軍突起的機海戰術

與亞馬遜相比,聯想在手機市場的表現更充滿戲劇性,儘管傳統PC企業聯想推出樂phone的時間是2010年5月,比眾多的互聯網企業進軍手機市場整整早了一年,但聯想樂phone第一年的銷量卻不到100萬台,與今天在中國智能手機市場僅次於三星的市場地位完全不同。

聯想移動互聯和數字家庭業務集團(MIDH)總裁劉軍在接受騰訊科技採訪時承認,蘋果iPhone的市場定位更加高端,聯想更關注各個細分的市場和人群。這與柳傳志2010年最初發佈樂phone時要與蘋果背水一戰,視其為敵的心態完全不同。

劉軍承認,今天的聯想已經不再試圖依靠一款樂Phone去打天下,曾經視為聯想手機核心競爭力的深度定製的Andriod系統——樂OS,已經不再 是宣傳重點。今天聯想手機的優勢一是研發速度,二是供應鏈速度:2010年聯想僅有一款樂Phone,而到2011年系列產品數量猛增至19款,而 2012年聯想將有40餘款新機型面世。

他透露,7月中旬聯想樂商店下載次數超過了1億次,一位聯想樂商店工作人員向騰訊科技透露,實際上聯想今年在樂商店的投入並無明顯變化,下載量的增長還是源於聯想手機絕對數量的增長。

國內互聯網企業與其仰望亞馬遜曲高和寡的戰略佈局,還不如更多關心聯想手機屌絲變精英的轉身,一款互聯網手機永遠難以適應不同的人群,機海戰術看似低端卻行之有效,只有提升手機終端的絕對數量,才顯然更有利於在移動互聯領域的圈地運動。

機海戰術需要對硬件供應鏈有著高度的熟悉和控制力,需要對渠道節奏有著相當高的敏銳度,聯想劉軍曾經坦言,聯想在智能手機業務上最寶貴的財富之一,就是多年來在毛利率只有5%的PC領域保持盈利和增長的經驗。這在互聯網企業看來完全是一個完全陌生的世界。

這是一個全新的挑戰,中國的互聯網企業如果不在用玩票的心裡去做手機,能否真正的影響或者顛覆智能手機產業?這又是一個新的課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548

港口的爭奪戰

http://www.cbnweek.com/yuedu/ydpage/?raid=2265
在巴爾的摩港,四台近14層樓高的起重機赫然矗立。這些機器價值4000萬美元,剛乘船漂洋過海從中國來此。巴爾的摩市決定放手一搏—2015年巴拿馬運河拓寬後,將允許超大型集裝箱船通過,屆時,巴爾的摩將成為美國東海岸為數不多已經準備妥當迎接它們的港口之一。


  「我們相信,那會是一項重大的勝利。」馬里蘭州港務局局長詹姆斯·懷特(James White)說。


  巴拿馬運河目前在建的一系列新水閘完工後,超級巨輪將不再被限制。這一變化所帶來的經濟利益輻射範圍可遍及以北1600公里(甚至更遠),令東海岸和 墨西哥灣周邊各地區政府官員和各行業受益。為此,他們近年來投入數千萬乃至數十億美元,進行港口項目建設。奧巴馬政府正在加速流程,審核多個港口的開發與 加深計劃,其中包括紐約和新澤西(兩州的港務局由雙方聯合設立)、邁阿密、南卡羅來納州萊卡斯頓、喬治亞州薩凡納以及佛羅里達州傑克遜維爾。


  奧巴馬在7月時表示,這些項目「將有助於推動就業增長,加速經濟發展」。


  然而,熱潮之中亦有人開始懷疑把所有希望寄託在挖污泥建工程上是否明智。眾多港口爭搶同一個蛋糕的份額,但蛋糕究竟能有多大?


  「每個人都希望分一杯羹,但可能最終沒有贏家。」紐約新澤西州港務局前官員、路易斯安那州交通部前部長威廉·安科納(William Ankner)說。


  美國陸軍工程師兵團在今年7月發佈的報告顯示,被稱為「超巴拿馬型船」或者「特超巴拿馬型船」的巨輪目前在全球應用普遍,儘管數量只佔集裝箱船總數的16%,運載量卻佔到總運載量的45%。


  在發佈報告時,兵團副司令邁克爾·沃爾什(Michael Walsh)說:「未來20年內,那些數據將大幅上?升。」


  自2006年巴拿馬運河拓寬計劃宣佈以來,競爭各方中有些選手領先一步。位於諾福克的弗吉尼亞港如今已經能夠承接巨輪。而歸功於13年來的大規模疏濬項目,紐約也準備就緒了。


  然而,幾乎每個港口都面對著艱巨挑戰,承受著巨額支出。比如,紐約新澤西港務局計劃投資10億美元,將巴約納大橋(Bayonne Bridge)橋面升高20米,令巨輪可以經此去新澤西州的諾瓦克和伊麗莎白市。


  巴爾的摩儘管已經有一條15米的航道,但在陸地上卻遭受著瓶頸:霍華德隧道。作為火車通往港口的必經之路,該隧道卻很小,無法容下日漸成為鐵路運輸新 標準的雙層集裝箱車。CSX鐵路公司公佈的解決方案是在隧道上建一個新堆場,由卡車把集裝箱運至堆場,然後由火車運載著單層安放的集裝箱來往於港口和堆場 之間。這一方案將耗資數億美元。


  邁阿密為改善港口投入了20億美元。疏濬項目在今年4月得到陸軍工程師兵團批准,同時總成本約為10億美元的隧道也正在建設中,完工後將在港口和州際高速公路網之間建起重要的通路。


  那麼,水路交通的擴張究竟會產生怎樣的影響?是否會帶來實際的好處呢?


  來自賓夕法尼亞州的港務諮詢顧問約翰·馬丁(John Martin)表示,當以巨輪運送數量眾多的集裝箱時,水路運輸通常比陸路運輸成本更低。但美國西海岸港口堆場、高速公路和鐵路基礎設施完備,這方面的優 勢可能會壓倒東海岸。同時,如果速度和可靠性考量勝過價格時,結果也可能不同。


  此外,他還補充道,巴拿馬可能會調漲運河通行費,鐵路也不會坐以待斃任由水路搶走生意。


  工程諮詢公司顧問斯庫德·史密斯(Scudder Smith)說:「假如其他條件均等,則通過水路運輸可以削減成本—但其他條件不可能完全等同,所以,現在很難做出任何預測。」


  也許正是基於此,加利福尼亞州長灘市港務局局長克里斯托弗·萊特爾(Christopher Lytle)並不擔心位於東海岸的競爭者。


  「不可能發生船運目的地大規模從西部移到東部的情況。」他治下的港口以及洛杉磯港目前不僅承接著最大的輪船—可運載1.3萬個集裝箱,同時擁有連通高速公路和鐵路的通道,可以在碼頭卸貨後迅速運往全國各地。


  狂熱鼓吹港口項目後,一些官員開始漸漸消停了。


  卡特裡娜颶風後,密西西比州州長哈里·巴伯(Haley Barbour)從聯邦救助資金中撥出6億美元,雄心勃勃要在格爾夫波特建立一個擁有15米深航道的「未來之港」。他聲稱,這個項目會刺激經濟發展,創造 大量就業崗位。當時,有位州官員甚至把它稱為「州歷史上最大的經濟發展項目」,並預計未來之港會超過洛杉磯。


  到如今,密西西比和它的港口都低調多了。由於維護不力,航道實際深度甚至不到11米。港口現在將重心從擴張轉移到改善現有條件上,並希望更多地吸引被大輪船擠出大港口的小輪船。


  布魯金斯學會交通運輸專家羅伯特·彭特(Robert Puentes)認為,港口是否因巴拿馬運河擴張而過度建設的問題,實際上是規劃的問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8025

屋頂光伏爭奪戰 電站上屋頂,號角吹響,「錢」景不明

http://www.infzm.com/content/83870

在第三次工業革命的號角下,曾經一文不值的屋頂變成了稀缺資源。身處困境的中國光伏企業四處尋找屋頂建電站,甚至用最原始的「百度地圖」排查可用的城市屋頂,然而轟轟烈烈的「尋找屋頂運動」背後實則隱憂重重。

瓜分屋頂

屋頂,在中國也成了稀缺資源。

過去半年,為尋得優質屋頂,商人們把各個城市「翻得底朝天」。從哈爾濱到海南島,從工業廠房、大賣場、體育場到部隊營房、監獄監舍,他們甚至坐在屏幕前用最原始的「百度地圖」逐個城市排查,不放走任何一個希望。

這並非拜中國房地產市場所賜,而是當下搞得熱火朝天的分佈式能源。

所謂分佈式能源,是相對於傳統的集中供電方式而言,是一種靠近用戶端的能源供給形式。隨著「第三次工業革命」風靡國際,分佈式能源在2012年得到了中國政府、學界和商界的高度關注。

簡單來說,第三次工業革命概念認為,分佈式發電將與互聯網技術緊密結合,今後,每個建築物都會變為一座發電主體。目前應用最為廣泛的分佈式能源,是建在城市建築物屋頂的太陽能光伏發電項目。

然而,要在中國的城市中找到適合建設光伏發電系統的屋頂,用阿特斯太陽能國內項目總監謝其紅的話說,是「難,真的難」。

過去半年,謝其紅手下二十多個人的團隊光去現場考察過的屋頂就在100萬平方米以上,把各個城市「地毯式」搜索一遍後,謝其紅收穫的屋頂不到十分之一。

這支尋找屋頂的大軍以新能源企業為主,華能、國電、中電投等五大發電集團,中廣核、中節能、南方電網等央企亦是領頭兵。「僅江浙一帶就被我們篩選過好幾遍了,除了自己找,還發動下面的供應商幫著找。」中廣核集團一位內部人士對南方週末記者說,他一個人看過的屋頂就不下100萬平方米。

而在河北保定,民企英利綠色能源董事長苗連生甚至將「找屋頂」這項任務從銷售部擴展至整個集團上下,連行政後勤員工都被動員起來為公司貢獻屋頂信息。

「到各個開發區開推介會,通過當地的物業公司,甚至用百度地圖放大每個城市的每個角落。」英利廣東分公司總經理武振磊說,他這半年的工作就是帶領團隊到每個工業園區挨家挨戶談屋頂。

國電龍源的一位項目開發經理甚至說,他現在已經開始關注未來規劃建設的大面積屋頂了,「要在建設之前就下手」,他說,現有的優質屋頂已基本被各大企業瓜分完畢。

第三次工業革命的號角

光伏行業掀起這場「屋頂爭奪戰」的起因,來自於2012年下半年以來,「第三次工業革命」的大熱以及國內多項分佈式能源政策的啟動。

2012年9月底,醞釀已久的分佈式發電首次變成紅頭文件,國家能源局發佈了《關於申報分佈式光伏發電規模化應用示範區的通知》,鼓勵光伏企業積極申報分佈式光伏發電規模化應用示範區項目。

隨之,國家電網公司也一改往日對新能源的強硬作風,在10月底出台了《關於做好分佈式光伏發電並網服務工作的意見》,表示將通過一系列措施「歡迎、支持、服務」分佈式光伏發電並網。

財政部也不失時機地推出了第一批和第二批高達近4GW(1GW即1000MW)的「金太陽示範工程」。「金太陽示範工程」是中國自2009年開始實施的一項光伏產業扶持政策,計劃在2-3年內,採取財政補助方式支持光伏發電示範項目。

按上述政策預期,中國光伏將新增近15GW的市場空間。據業內測算,製造企業如果能夠佔有其中1/10的市場份額,按照10%的利潤率、20年的使用期計算,約有30億元的長期利潤預期。

高回報的誘惑讓本身處於經營困境中的光伏企業開始拚命申報項目,而申報的前提則是,先要在城市裡找到適合建設光伏發電系統的屋頂。

曾經一文不值的屋頂一時洛陽紙貴。

整個產業界的「尋找屋頂運動」讓原先「閒著也是閒著」的屋頂資源變得稀缺起來,那些屋頂資源的擁有者也頓時變成企業爭奪最激烈的客戶。

然而,讓飽受《第三次工業革命》一書鼓舞的新能源從業者感到失望的是,中國的建築物擁有者並不像美國人Jeremy Rifkin在書中描寫的那麼歡迎環保,那麼試圖降低建築物的碳排放。這些業主對新能源的漠不關心、猶豫不決以及待價而沽,讓轟轟烈烈的「尋找屋頂運動」變得進退兩難。

「做電站還不如賣廢紙箱賺錢」

過去半年,武振磊的團隊找過的屋頂包括工業廠房、物流中心、家具城、大賣場、體育場、學校等等。幾乎所有的屋頂尋找者都認為,最優質的光伏屋頂至少需要滿足三個條件:業主同意在屋頂建設發電系統;屋頂面積足夠大以確保規模效益;發的電可以賣出去以確保收入。

絕大多數優質的屋頂在第一個條件「說服業主」上就失敗了。無錫二泉太陽能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小型光伏企業,創業者陳華最近拿下了當地一個10MW的光伏屋頂項目,或將成為無錫市第一個光伏電站項目。為了湊齊10MW項目所需的屋頂面積,陳華經歷了一場跟十多家當地企業老闆的艱苦談判過程。

「最常用的方法就是找到工廠負責人,做項目介紹,告訴他為什麼要在他屋頂上做太陽能發電,他將得到什麼好處。」陳華對南方週末記者說,得到的回覆往往是三個字,「不需要」。

目前,中國大多數分佈式發電項目都是採用合同能源管理(EMC)模式,這種上世紀70年代興起於西方的商業模式是一種以減少的能源費用來支付節能項目全部成本的投資方式,近年來得到了中國政府的大力支持,但實際運行時卻面臨業主缺乏節能動力的尷尬——大多數中國業主對節約的能源成本「毫不在乎」。越是大型企業,對節能回報越不在乎,而看重經濟回報的小企業,對屋頂的尋找者來說又意味著風險。

協鑫光伏系統有限公司曾找到過一個屋頂面積非常大的物流園,當物流園的業主聽完企業介紹說一年能為他節約近100萬元電費時笑了,這位業主說:「你知道我每年光賣廢紙箱能賣多少錢嗎?300萬,就是賣從廢紙箱上剪下來的塑料帶都不止幾十萬,何必要費這麼大勁在屋頂做什麼分佈式能源?」

屋頂業主的一連串問題讓很多談判的銷售代表無言以對。

項目火熱,隱憂重重

更讓光伏企業擔憂的是屋頂電站項目操作中的後續風險。比如,企業與屋頂業主簽訂的購電協議長達25年,而這家企業能否存活25年,能否保證25年都會照付電費就成為最大的不確定性。這讓光伏企業傾向於挑選國有企業、大型企業。在廣東,廣州本田、格力空調、比亞迪等大型企業的屋頂就成為爭奪最激烈的資源。

由於競爭者眾多,屋頂業主坐地漲價,項目開建之後提出各種不合理的附加條件等情況層出不窮,這導致2012年第一批「金太陽示範工程」的大量項目在開建時臨時更換地點或縮小規模,投資者損失慘重。

另一潛在隱憂在於,由於大量工業廠房屋頂都採用彩鋼結構而非混凝土結構,這讓屋頂的承重量和使用年限大打折扣。「彩鋼結構的屋頂使用壽命只有十多年,而光伏發電簽訂的協議卻是25年,兩者完全不匹配。」一位業內人士說,目前已經獲批的分佈式發電項目大都是彩鋼結構屋頂。

在「尋找屋頂行動」中,企業還發現,相對鋼鐵、汽車等用電量極大的行業而言,學校、醫院等機構用電量相對較少,即便有大面積屋頂,也難以產生經濟效益。「我們曾在江蘇的一個光電產業園屋頂上有項目,但現在LED行業蕭條,工廠停產,發的電沒人用,電費也收不上來。」一位要求匿名的企業界人士說。

為了拿下看中的屋頂,企業往往會借助地方政府,而地方政府又以企業在當地投資太陽能電池組件廠、解決用工指標或承諾納稅額作為交換條件。一些企業雖然一口答應,但心裡卻清楚在現有產能過剩的環境下絕不可能做任何投資,這也為未來的糾紛埋下了隱患。

一面是近在咫尺的肥肉,一面是可預見的風險,大量屋頂尋找者一籌莫展。他們有的好不容易申請到超過60MW的「金太陽示範工程項目,」但如今能落實屋頂的寥寥無幾;有的因為面對眾多業主,已陷入一場曠日持久的討價還價中。

未來怎麼辦,「大家不是不想,是想了就沒法幹了。」一位尋找屋頂的光伏企業人士慨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179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