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評論|政策利好激發做多熱情,藍籌股風雲再起?
隨著諸多利好消息的出臺,滬深兩市股指周二的走勢可謂是“舊貌換新顏”,在鋼鐵、水泥、地產、銀行等權重板塊輪番發力拉升的帶動下,滬深兩市股指全天呈現高開高走態勢,上證指數收複3100點整數位,兩市成交量也出現大幅增加。盡管暫時尚不能說股指已經擺脫了再創新低的風險,但這至少給了投資者以希望,而後續走勢的持續性如何則尚需觀察。
受到政治局會議有關消息的刺激,滬深兩市股指周二開盤伊始就在藍籌板塊的帶動下出現快速反彈,鋼鐵、水泥、地產、銀行、保險、券商等板塊的輪番上漲使得股指一度漲勢如虹,並在早盤即突破3100點整數位。午後股指在獲利回吐壓力下一度出現小幅回調,但隨著芯片股的齊跌回升,尾盤的回升使得上證指數全天漲幅接近2%,深成指的漲幅更是達到2.19%。
從周一逼近年內低點到周二的大幅回升,A股市場本周的走勢可謂跌宕起伏,而其中轉變的關鍵就在晚間公布的政治局會議提出的五大市場健康發展的說法,這給予了場外資金做多的信心,而從盤面的走勢來看,開盤伊始資金就主攻藍籌股板塊也充分說明了這一點。
隨著場外資金再度開始入場,A股市場再探年內新低的概率無疑將大為降低,但暫時尚不能完全排除這種可能,因為畢竟股指目前整體仍運行於低位區間,後續反彈走勢能否持續的關鍵還是要看成交量的變化情況,只要有持續的資金流入,以A股市場目前的估值水平,還是具有一定回升的空間的。
與此同時,年報和一季報的公布也將進入最後的高潮,此時往往也是一些“醜媳婦”要見“公婆”的時候了,所以投資者也應該高度關註某些上市公司財報的披露時間,規避“踩雷”的可能性;而對於那些“俊媳婦”則可以逢低提前布局,坐收價值投資帶來的紅利。
社論:放開手腳,激發科技人才潛能
“功以才成,業由才廣。世上一切事物中人是最可寶貴的,一切創新成果都是人做出來的。硬實力、軟實力,歸根到底要靠人才實力。”
在28日召開的中國科學院第十九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會上,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的重要講話在兩院院士和廣大科技工作者中引起強烈反響。特別是他在講話中強調要高度重視人才工作,指出要“全面聚集人才”,“形成天下英才聚神州、萬類霜天競自由的創新局面”,讓海內外科研人員和各界英才,感受到中國“重才”、“引才”的熱忱。
全部科技史都證明,誰擁有了一流創新人才、擁有了一流科學家,誰就能在科技創新中占據優勢。改革開放,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的科技事業取得了卓越成就,在許多領域由跟跑到並跑甚至已經開始領跑,這得益於中國改革開放後對人才的重視。
但也應該看到,我國科技體制改革還存在一些有待解決的突出問題。這其中,因為體制方面的束縛,科技人才沒有能夠充分發揮最大潛能是一個重要方面。
束縛科技人才的方面很多。比如,在選拔人才方面的唯學歷論、唯論文論、唯資歷論等;在科研機構中的行政化現象,科學家不像科學家,更像官員,使得他們承擔了許多科研之外的繁瑣事務;在科技成果的產出和分配機制方面,科研人員的付出與回報不匹配,從而影響科研人員的積極性等。
正如習近平在講話中強調的那樣,“中國要強盛、要複興,就一定要大力發展科學技術,努力成為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而要實現這一點,最根本的就是解放科技人才的生產力,最大程度發揮他們的積極性。只有放開了科技人才的手腳方可成大事。
首先,“不拘一格降人才”是激發科技人才潛力的重要方面。沒有一個科技領域的頂尖人才開始就是頂尖人才的,但慧眼識珠者可以發現他們的潛力並給予他們充分展示自己的空間。
2015年8月,黨中央、國務院出臺了《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實施方案》(下稱“方案”),這是科技體制改革的一個重要文件,這其中就包括改進人才評價方式、制定關於分類推進人才評價機制改革的指導意見、提升人才評價的科學性等方面。
應該看到,近年來科技領域在選人用人方面已經取得很大進步。在很多高科技領域都有年輕人的身影,30歲之前成為教授、博士生導師已不鮮見。“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氛圍已經初步形成。
其次,要創造環境讓科技人才專心做他們應該做的事兒。很多包括院士在內的頂尖科技人才社會事務繁多,有的地方政府要聘請他們做顧問,以壯門面;有的企業要請他們來講講課,以顯示自己是高科技。另外,名目繁多的評審評價、科研經費的分配等讓他們應接不暇。
這起碼需要兩個方面的“自律”。一是社會各層面的“自律”。對科技人才的尊重首先要尊重科技人才的工作時間,這既是對科技人才本身的尊重,也是對國家利益的尊重;二是科技人才對自己也要“自律”,今後要通過改革,改變以靜態評價結果給人才貼上“永久牌”標簽的做法,在其位不謀其事的人最終會離開這個聖潔的殿堂。
再者,習近平在講話中強調:要完善科技獎勵制度,讓優秀科技創新人才得到合理回報,釋放各類人才創新活力。這點出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就是優秀科技創新人才的回報應該與他們的成果的價值相匹配。
其實,在上述“方案”中就已經明確,“制定在全國加快推行股權和分紅激勵政策的辦法,對高等學校和科研院所等事業單位以科技成果作價入股的企業,放寬股權獎勵、股權出售對企業設立年限和盈利水平的限制。”但這一條執行起來還存在“障礙”。有的企業賦予了科研機構股權,並要求將股權具體落實到科研人員個人,但因為種種原因很難落實。政策方面不明晰的障礙仍然存在。
“創新之道,唯在得人。得人之要,必廣其途以儲之。”總之,只有放開了科技人才的手腳方可成大事。
智在四方:生活科技激發創意
1 :
GS(14)@2010-12-25 12:06:27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 ... 307&art_id=14802259
一年一度由香港資訊科技商會主辦的「最佳生活時尚科技大獎」接受報名,何謂「生活時尚科技」?我用一些以往得獎作品作為例子。 08年的得獎作品,是在玩具反斗城內見到,小朋友圍着從投影機投射出來的影像,玩撲蝶或在地上踢球,這是名為 PlayMotion的互動投影機。除了遊樂,也能應用於復康設備上,讓傷患者透過遊戲做物理治療。去年我們加入了一些潮流元素,推出「社交.消閒」組別,表揚辦得好的本地社交網和群組,最後幾個香港炙手可熱的社交網站包括香港高登、「開飯喇!」及親子王國等,不負眾望拿下大獎。
音樂搜索 哼歌找歌
有個名為 mPH的音樂搜索系統,只要你對着它播一段歌曲或哼一首歌,系統就能為你從幾萬首歌曲中,搜尋出想要的歌,唱卡拉 OK時用,一絕!聽聞真的有卡拉 OK希望推出類似服務。
今年 iPAD及 Galaxy TAB大行其道,加上香港教育局全力推行電子教學,故特別加入「學習.生活」組別。其實坊間已有些不錯的電子教學系統及器材,但今年電子書普及,催化整個市場,除了教學市場,連各大傳媒、商場及政府機構也不約而同推出電子書,好在市場分一杯羮。
每年辦比賽最戰戰兢兢的,是截止報名前有幾多單位會參加?常說香港是文化及科研沙漠,政府又不太鼓勵科技發展。不過,去年報名數字令人鼓舞,證明香港人除了不求人,亦卧虎藏龍!去年擔任主席評判的盧永仁博士及王維基先生,都說雖然評審過程辛苦,卻大開眼界,故一口答應今年再次擔任評審員。其實筆者去年也因這比實,在一個多月用了七整天作評審,實是非常疲憊,但能看見香港有這麼多具創意的生活時尚科技產品,辛苦一點又如何?適逢聖誕佳節及新年臨近,在此祝願世界和平,天災人禍不復再, 2011年再見!
方保僑
紅衞兵受訪懺悔 「瘋狂年代激發罪惡」
1 :
GS(14)@2013-06-20 01:45:37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30619/18303627
那個瘋狂年代,把人性惡的一面全激發出來了」,「但在任何社會裏,做這些事都是不對的」,早前在《炎黃春秋》雜誌刊登「文革紅衞兵道歉」廣告的劉伯勤,近日接受內地媒體訪問時再次反思當年的荒唐行為。
61歲的劉伯勤(圖)頭髮開始斑白,但尚未年暮,他退休前任山東濟南市文化局文物處處長。據劉回憶,1966年6月初,人民日報發表社論《橫掃一切牛鬼蛇神》後,大中學校學生要求揪鬥本單位的「牛鬼蛇神」和「黑幫」,前者是教師,後者為幹部。
劉就讀的中學黨支部最先拋出六個「牛鬼蛇神」,其中有教導主任李昌義等人,「我曾經打過李主任一巴掌」,當時劉屬於有資格批鬥別人的「紅五類」。
在一次對同校女生抄家時,有人不小心將牆上毛像框摔碎了,結果發現毛像後面藏着32張蔣介石照片,她家成了當然的反革命。
那年劉去北京串聯,回家時發現院子裏貼滿了打倒自己父親的大字報,「紅五類」從此變成抬不起頭的「黑五類」,角色和心態的變化令他開始反思。後來他發憤讀書,文革後考上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
廣東《南方都市報》
2 :
Louis(1212)@2013-06-20 09:05:00真的一個晚上就成為一位名人!
ATV勢不獲通訊局建議續牌特首倘推翻決定 恐再激發民怨
1 :
GS(14)@2014-08-26 02:25:46■亞視曾呼籲政府否決免費電視牌照申請,而其續牌申請現受通訊局審批,據悉快將有決定。資料圖片
【本報訊】通訊事務管理局快將完成審批亞視的續牌申請,本報從多個渠道得悉,通訊局極有可能建議不續牌,但最終仍待特首會同行會定奪。有立法會議員擔心,若果通訊局最終建議不續牌,而特首梁振英等人又為力保亞視而推翻決定,恐再釀港視發牌翻版,激發民怨。記者:白琳
通訊局向本報表示,現正整理、歸納及參考市民對無綫及亞視的意見,將於今年11月底前就續牌申請向行政長官會同行會提交建議,待當局向公眾交代決定,會同時公佈諮詢結果。據了解,通訊局審批續牌期間,不時向亞視索取補充資料,亞視卻「一拖再拖」。局方已發「最後通牒」,促請亞視盡快遞交所有資料。通訊局本周六將會召開例會,消息人士透露:「希望(周六)盡趕,睇吓會唔會出到決定。」通訊局一般會把續牌決定先通知亞視,待對方回覆,才會把建議遞交行會。另一消息稱,通訊局目前傾向不續牌,部份委員強烈不滿亞視在中期檢討後多次違規,又質疑未必能履行投資承諾。
「虧蝕擴大,係咪都繼續做?」
亞視申請續牌時,必須向通訊局遞交投資計劃並交代資金來源。據悉,亞視向通訊局表述的投資者仍是主要投資者王征等人,未有新名字。有委員擔心,即使亞視聲稱有足夠資金,也不代表能持續營運。有委員質疑:「如果虧蝕擴大,係咪都會繼續做?」通訊事務局2010年進行免費電視中期檢討,要求亞視履行多項承諾,包括在2010至2015年內投資23億元、2010年起增加高清節目及港台節目特定時數等。根據亞視公告,王征對上一次注資是今年2月27日,其時盛氏家族自09年7月起累積注資18.2億元。就亞視能否履行注資承諾,亞視及通訊局均沒正面回應。通訊局只稱正審視有關資料,但亞視的高清及港台節目時數於2012年中起已達標。對於有何理據說服通訊局同意續牌,及若遭否決會否採取法律行動,亞視稱對續牌充滿信心,對「假設性」問題不作回應。資訊科技界立法會議員莫乃光指,亞視節目質素一直為公眾詬病,相信通訊局會作專業決定。他擔心今次恐成港視發牌翻版,即使通訊局不予續牌,特首會同行會或會推翻決定,「如果又用第二啲藉口推翻專業決定,以後都唔使通訊局建議啦」。他建議長遠把免費電視與3G頻譜等牌照看齊,統一由通訊局發放,毋須經行會審批。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40825/18843734
艾威:多一個台激發亞視潛能
1 :
GS(14)@2016-03-06 03:14:32亞視終於來到終結時,當年政府以「一籃子」因素拒絕發牌給王維基旗下的港視,聲稱若有多一間電視台獲發牌,會將另一間電視台推向絕路。身為港視前藝人的艾威,對政府這個理由當初曾贈予3個字:「攞嚟講」,他直言如今變成7個字:「證明真係攞嚟講。」艾威說:「其實當初開多一個電視台,未必會令到另一間電視台會執,反而有機會激發佢哋嘅潛能,你睇港視當初話開台,無綫都即刻變陣,所以你哋應該要問番當初發表呢個理論嘅人,問吓佢仲有咩要補充。」同樣是昔日港視藝人的王宗堯亦表示:「其實當時政府只係用一個理由去搪塞大家,但明顯係唔成立嘅,如果一個電視台有實力,係唔存在界票成份,所以大家會慢慢發覺有好多嘢其實好荒謬。冇咗一個電視台,最大損失始終係一班觀眾。」採訪:王梓嫚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entertainment/art/20160305/19516884
紀錄片揭黑幕 激發公眾護鯨
1 :
GS(14)@2016-03-19 22:15:29■考珀思韋特未料到《黑魚》能改變殺人鯨的命運。
海洋世界之所以肯終止圈養殺人鯨,全因2013年紀錄片《黑魚》(Blackfish)披露了殺人鯨惡劣的生存環境,激起公眾支持護鯨,改寫了牠們世代被強迫如牢囚般表演的命運。《黑魚》導演考珀思韋特(Gabriela Cowperthwaite)曾經是帶着兒子欣賞殺人鯨表演的觀眾之一,但2010年海洋世界殺人鯨Tilikum殺害訓練員布蘭奇奧,驅使她拍攝紀錄片,過程中訪問了多位海洋世界訓練員及鯨魚專家,她坦言起初只想了解Tilikum與訓練員的關係及經歷,「我想我能揭開一些事情的內幕,但沒想到記錄片會帶來改變」。電影上畫時,票房僅得200萬美元(1,560萬港元),但其後陸續在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及多間學校播映,收看人數超過6,000萬。考珀思韋特又探訪數十所學校,教育學童護鯨意識,透過兒童改變家長,終於迫使海洋世界改變育鯨政策。英國綠色和平在Twitter向《黑魚》致以「莫大敬意」。《女性與荷李活》網站創辦人、女權分子西爾弗斯坦表示:「如果你認為電影不能締造改變,請看《黑魚》。」路透社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0319/19535927
立會選舉 18至20歲投票率爆升學者:傘運激發年輕人表態
1 :
GS(14)@2017-02-02 02:31:10【本報訊】去年立法會選舉投票率錄得破紀錄的58%,逾220萬人投票,選舉事務處最新公佈投票人士的年齡分層,與上屆比較,年輕人投票率飆升,18至20歲的投票率激增16個百分點,冠絕所有年齡組別;相反,年長一群的投票率增長大不如前。有學者認為,數據引證今次首投族投票率高,料受雨傘運動影響,而年輕人投票率勁升,也符合今屆自決派奪取不少議席的結果。記者:姚國雄今屆立法會選舉投票率高達58%,創歷史新高,較上屆53%上升5個百分點。根據選舉事務處的最新資料,老一輩的投票率仍屬最高,其中66至70歲人士的投票率,問鼎一眾年齡組別之冠,達65%。但今屆年輕人的投票率不再如以往般,被長者大幅拋離,多個年輕人組群的投票率與整體投票率相若,其中26至35歲的投票率更逼近6成。今次數據最值得留意是各年齡階層的投票率增幅。與上屆比較,40歲或以下的所有組別,投票率增幅均高於平均(平均為5個百分點),41歲或以上的所有年齡組群投票率,增幅則全數低於平均。
年長組別增幅低於平均
若再細分,18至20歲選民(1996至98年出生)的投票率增長最標青,由上屆42%激增至今屆58%,爆升16個百分點;其次是31至35歲的年輕人(1981年85年出生),投票率由上屆49%升至今屆59%,升幅達10個百分點。相反,41歲或以上的各個年齡組群,其增幅全數低於平均。其中56至60歲、以及71歲或以上兩個年齡組群,投票率增長只有兩個百分點。中大政治與行政學系副教授馬嶽認為,2012年至2016年的多場公民運動、尤其最矚目的雨傘運動,均令到剛成為選民的年輕人較以往更積極投票,令今屆首投族(18至20歲)的投票率急升。他指,由於年長人士的投票率已算高,故增幅有限。他又認為,年輕人的投票率急升,對應今屆自決派不少候選人當選的結果。將軍澳尚德邨是18至20歲組群投票率較高的票站之一,投票達62%,此票站結果由擁有區議員在此區的工聯會鄧家彪奪得第一,已被取消議員資格的青年新政梁頌恆得票則第二高。另一個較高投票率的是黃埔新邨、理大學生宿舍,18至20歲投票率高達76%,經民聯梁美芬得票率第一,自決派的劉小麗得票第二高。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70201/19914312
港音樂家玩爵士東方元素激發火花
1 :
GS(14)@2017-02-09 23:43:53當中國傳統音樂碰上西方爵士,能夠激發出甚麼樣的火花?出生於香港的音樂家陳廣揚(Alan Chan),一直都在尋找這樣的可能性。日前他才在美國洛杉磯舉行的中國新年音樂會上,結合了嗩吶大師郭雅志(Yazhi Guo)以及他的陳廣揚爵士大樂團(Alan Chan Jazz Orchestra),將東西方融合的爵士樂,做了一次完美的呈現。駐洛杉磯記者:陳志豪「我一直都覺得我很幸運,不但可以在我喜歡的爵士樂道路上持續前進,還可以跟許多天才洋溢的樂手合作」。陳廣揚說,爵士樂是最沒有疆界之分、最容易用音樂本身去「溝通」的一種表演,「這也是我為甚麼從古典音樂走向爵士樂的主要原因」。從6歲第一次接觸音樂開始,陳廣揚在過去的32年中,用不同的方式與他熱愛的音樂為伍。「當時家附近有一間琴行,路過的時候,母親問我想不想學音樂,我一口就答應了」。具有音樂天份的他,不但對彈琴很有興趣,還很熱愛「寫音樂」;才學音樂不到兩年,就自己在紙上譜曲。「其實現在看來那也不算真正的寫曲,但我當時就是很有興趣,很喜歡畫上音符,看看它們能將我帶到何處」。雖然喜歡音樂,但在香港高度競爭的社會氛圍下,陳廣揚青年時期並沒有在專業的音樂學校就讀,而是選擇一般的中學。然而,他心中對音樂的熱愛始終掩蓋不住,也決定在大學時到美國投入正式的音樂訓練。陳廣揚說,在這裏,讓他真正看到了甚麼是真正的「學音樂」。「美國對於音樂教育的態度十分開放,訓練上也很有系統。對於學生不同的音樂喜好,老師們也都持正面鼓勵的態度,讓我們去探索自己」。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讓他開拓,更是無法自拔的愛上爵士樂。在90年代末期,陳廣揚正式的開啟了他的爵士之路。在那個時期,已經有許多華人音樂家在古典音樂界嶄露頭角,但爵士樂的亞洲面孔則是少之又少。當被問到華人的身份是否曾讓在這個領域遇到困難,他則顯得十分豁達。「這都要看自己的態度,當時古典樂的確已經有許多華人前輩了,但我想做的是自己熱愛的音樂」。陳廣揚強調,爵士樂很即興,就像是一種對話,人人都有權利用自己的方式去呈現要說的話,所以才有各種可能性,像他身為華人,就能在音樂中加入許多東方元素。桌上一張名為「Chow Fun Mean」的樂譜,就是用「炒粉麵」的諧音和涵義寫的曲子,陳廣揚說:「這曲子帶有一點俏皮,又有點東方,十分有趣,而這就是我要我的聽眾感受的」。「我在創作音樂的時候,常常問我自己一個問題,那就是『到底要對我的聽眾講甚麼』?」。陳廣揚說,不管是流行音樂還是古典樂,都要把創作理念「面向觀眾」,而不要曲高和寡。「我自己是在中華文化的薰陶中長大,我一直都想把華人傳統音樂帶入西方音樂的領域中,看看能夠激發出甚麼效果」。他表示,其實中國音樂也有許多即興創作的元素在裏面,而這樣的理念和爵士樂其實是不謀而合的,「即使爵士樂一直在美國社會不是主流,但是現在也有越來越多人喜歡我們的音樂,從一開始我的觀眾都是美國人,現在也有許多年輕華人變成我的聽眾」。「我從來沒有想過要放棄音樂,我對我的未來始終有個藍圖,也有決心實現我的目標」。一直以來,陳廣揚都堅持自己的音樂之路,也希望自己在做的事能夠拋磚引玉,對未來的華人音樂家產生一些影響。現在自己帶領爵士樂團的他,最希望的就是能夠讓更多人聽見他們的好音樂,也能對這個領域起一些化學變化。「我很有幸能夠跟許多洛杉磯的音樂家合作,組織爵士樂團這件事在華人圈裡是很少見的,我自己曾接受過許多幫助,而現在也是我幫助後輩的時候了,只要能對他們有一絲正面的幫助,我做的事情就值得了」。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70209/19922893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