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社論:放開手腳,激發科技人才潛能

“功以才成,業由才廣。世上一切事物中人是最可寶貴的,一切創新成果都是人做出來的。硬實力、軟實力,歸根到底要靠人才實力。”

在28日召開的中國科學院第十九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會上,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的重要講話在兩院院士和廣大科技工作者中引起強烈反響。特別是他在講話中強調要高度重視人才工作,指出要“全面聚集人才”,“形成天下英才聚神州、萬類霜天競自由的創新局面”,讓海內外科研人員和各界英才,感受到中國“重才”、“引才”的熱忱。

全部科技史都證明,誰擁有了一流創新人才、擁有了一流科學家,誰就能在科技創新中占據優勢。改革開放,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的科技事業取得了卓越成就,在許多領域由跟跑到並跑甚至已經開始領跑,這得益於中國改革開放後對人才的重視。

但也應該看到,我國科技體制改革還存在一些有待解決的突出問題。這其中,因為體制方面的束縛,科技人才沒有能夠充分發揮最大潛能是一個重要方面。

束縛科技人才的方面很多。比如,在選拔人才方面的唯學歷論、唯論文論、唯資歷論等;在科研機構中的行政化現象,科學家不像科學家,更像官員,使得他們承擔了許多科研之外的繁瑣事務;在科技成果的產出和分配機制方面,科研人員的付出與回報不匹配,從而影響科研人員的積極性等。

正如習近平在講話中強調的那樣,“中國要強盛、要複興,就一定要大力發展科學技術,努力成為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而要實現這一點,最根本的就是解放科技人才的生產力,最大程度發揮他們的積極性。只有放開了科技人才的手腳方可成大事。

首先,“不拘一格降人才”是激發科技人才潛力的重要方面。沒有一個科技領域的頂尖人才開始就是頂尖人才的,但慧眼識珠者可以發現他們的潛力並給予他們充分展示自己的空間。

2015年8月,黨中央、國務院出臺了《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實施方案》(下稱“方案”),這是科技體制改革的一個重要文件,這其中就包括改進人才評價方式、制定關於分類推進人才評價機制改革的指導意見、提升人才評價的科學性等方面。

應該看到,近年來科技領域在選人用人方面已經取得很大進步。在很多高科技領域都有年輕人的身影,30歲之前成為教授、博士生導師已不鮮見。“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氛圍已經初步形成。

其次,要創造環境讓科技人才專心做他們應該做的事兒。很多包括院士在內的頂尖科技人才社會事務繁多,有的地方政府要聘請他們做顧問,以壯門面;有的企業要請他們來講講課,以顯示自己是高科技。另外,名目繁多的評審評價、科研經費的分配等讓他們應接不暇。

這起碼需要兩個方面的“自律”。一是社會各層面的“自律”。對科技人才的尊重首先要尊重科技人才的工作時間,這既是對科技人才本身的尊重,也是對國家利益的尊重;二是科技人才對自己也要“自律”,今後要通過改革,改變以靜態評價結果給人才貼上“永久牌”標簽的做法,在其位不謀其事的人最終會離開這個聖潔的殿堂。

再者,習近平在講話中強調:要完善科技獎勵制度,讓優秀科技創新人才得到合理回報,釋放各類人才創新活力。這點出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就是優秀科技創新人才的回報應該與他們的成果的價值相匹配。

其實,在上述“方案”中就已經明確,“制定在全國加快推行股權和分紅激勵政策的辦法,對高等學校和科研院所等事業單位以科技成果作價入股的企業,放寬股權獎勵、股權出售對企業設立年限和盈利水平的限制。”但這一條執行起來還存在“障礙”。有的企業賦予了科研機構股權,並要求將股權具體落實到科研人員個人,但因為種種原因很難落實。政策方面不明晰的障礙仍然存在。

“創新之道,唯在得人。得人之要,必廣其途以儲之。”總之,只有放開了科技人才的手腳方可成大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501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