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軟體程式、一個謊言,為什麼能在全球掀起不亞於希臘債務危機的風暴,甚至動搖德國國本? 「這次,我們完完全全搞砸了。」 九月十八日,美國環保署(EPA)揭露,德國最大汽車集團福斯(Volkswagon),柴油引擎空污檢驗長期造假。 簡單的說,福斯在行車電腦內建精密演算程式,當軟體發現,認證測試的實驗室正設定測試,程式就會讓柴油引擎,啟動所有的污染物控制和過濾設備,讓廢污數據 合乎法定標準。但,在實際道路行駛時,為追求動力表現,排污系統不會一○○%運作,這將讓其車輛造成嚴重空氣污染,污染氣體,甚至超標四十倍。 這個造假的騙局,如同利刃,刺向福斯集團的心臟,成為創立七十八年來,最嚴重的經營風暴。 接下來一週,這個在全球雇用六十萬名員工,旗下有奧迪、保時捷品牌的企業帝國,如同洩了氣的球,股價連兩天最大跌幅達三八%,市值兩日蒸發逾新台幣九千七百七十六億元,幾乎是雷諾(Renault)和寶獅(PSA Group)兩大車廠的市值總和。 EPA同步勒令福斯,須召回過去六年在美售出的約五十萬輛車,並祭出最高一百八十億美元(約合新台幣五千九百億元)的天價罰款,這超過福斯全集團去年約一百四十億美元的營業利益。 如果說,汽車產業是德國的經濟大動脈,那麼,福斯就是扮演心臟功能。ING首席經濟學家布爾澤斯基(Carsten Brzeski)說,這個醜聞,將衝擊占德國七分之一就業人口的汽車業,「突然之間對德國經濟構成的威脅,大過於希臘債務危機帶來的威脅。」 「我們公司不誠實,」福斯美國執行長霍恩(Michael Horn)在記者會上說。 這是很嚴肅的告白,重創的不只是德國車的好聲譽,也讓日耳曼民族引以為傲的工匠精神蒙塵。 但,為什麼幾乎是世界第一車廠的福斯,要冒險作弊? 對外,像一隻汽車業巨獸想靠柴油車、連續購併,攻世界第一時間,回到二○○七年。金融海嘯爆發前夕。 二○○七年,時任福斯集團董事長,也是金龜車設計者斐迪南.保時捷(Ferdinand Porsche)的外孫皮耶(Ferdinand Piech),喊出二○一八年將挑戰成為全球最大汽車集團的明確成長目標。 翻開福斯的年報,第一頁映入眼簾的,便是「二○一八」四個斗大數字,隨時提醒經營團隊和投資人,以超越豐田集團為要務。 在皮耶的雄心壯志帶領下,福斯陸續收購英國奢華品牌賓利(Bentley)、義大利超跑品牌藍寶堅尼(Lamborghini);且為追求數量成長,賓利與藍寶堅尼更撈過界,相繼推出頂級品牌前所未見的運動休旅車(LSUV)產品。 一場金融海嘯,沒有讓皮耶縮手,反而趁底特律三大車廠風雨飄搖之際,朝世界第一目標滿舵前進,全面啟動連續購併大計,除MAN、Scania等商用重車龍 頭,包括義大利重車精品Ducati,也在收購清單,建構總計十二大品牌的新帝國(見第六十五頁圖),為追求財務成長而成長的產品線擴張計畫,讓瑞士信貸 銀行曾評述:「福斯是高級車款越來越多的一頭全球汽車業巨獸!」 這次被揪出作弊的柴油引擎,是福斯攻占柴油車市場的拳頭商品。過去十年來,福斯以此標榜號稱「潔淨柴油」的TDI(渦輪增壓缸內直噴)引擎,訴求高效能、低污染,打頭陣與日系油電車相抗衡,每四輛福斯出廠新車,就有一輛是搭載此柴油動力系統。 其實,要符合美國的環保法規並非做不到,歐洲其他也推柴油車的品牌如賓士、BMW,都有加裝多套排污控制裝置,但勢必增加新車成本,福斯則在消費者心目中,營造實現兼顧平價與效能柴油車的救世主形象,於是主打這套招牌引擎,成為其進入美國等市場的利器。 「世界第一」的攻頂誘惑,加上柴油引擎助攻,讓福斯集團上下莫不以擴張市占率為首要目標。這是皮耶翻轉福斯集團的傳奇延續。《經濟學人》在二○一二年撰寫 福斯時,主軸是談一九九三年接手的皮耶,如何透過大膽逆勢擴張,讓這家「呆人、呆事多,成本又超支,品牌、品質更一敗塗地」的企業,轉敗為勝的故事。 文末一段話最有意思:「儘管成功,卻很少聽到有人像推崇『豐田精神』一樣,去推『福斯精神』。其實,福斯很瞧不起豐田那麼專注生產線、成本控制。(時任)執行長溫特康(Martin Winterkorn)認為,福斯的企業文化,是永遠創新、敢於冒險……。」 冒險,以達到目標,成為一種氛圍。但過了頭,卻成為把福斯推向紅線禁區的第一個動力。 「當老闆只在意成交與否,你就只會有一種想法看事情,而不會想到道德。」「最後每個人都會合理化自己的行為,就是沒有違法。」出獄後四處演講告解的安隆前財務長法斯陶(Andrew Fastow),曾如此點出企業過度重視財務績效的盲點。 如果沒有組織氛圍的授意促成,福斯的工程師絕對不敢妄下作弊的決定,釀出此完美風暴。 對內,搞權力鬥爭老董不滿執行長「不夠飢渴」組織內鬥,更加速形成風暴。 今年四月間,高齡七十八歲、享福斯帝國教皇般大權,在德國企業界呼風喚雨的皮耶,公開抨擊時任執行長,也曾是他一手拉拔的愛將溫特康,本以為藉此可令其下馬,卻因而惹惱工會代表與官股,皮耶反被逼下台並逐出董事會,震驚德國產業界,溫特康則因禍得福升任董事長。 雙方反目導火線是:皮耶想繼續吃下鈴木(Suzuki),也想把愛快羅密歐(Alfa Romeo)收歸旗下,所以對溫特康不夠飢渴的成長策略感到不耐,尤其是,去年福斯在美國市場銷售出現負成長。 根據《經濟學人》所述:福斯的成功,來自強硬的領導人。董事長皮耶是策略家,執行長溫特康是執行者。 長時間內鬥,讓主事者更在乎表面上的財務成績,願意去冒風險,因為這是其獲得董事會繼續支持的關鍵。 如果說,內鬥加上追求第一的目標,讓福斯開始找尋捷徑。那麼,一條法規,則讓福斯相信,謊言不會被揭穿,而膽敢一試。 如同不少企業衰敗的原因一樣,關鍵常和核心能耐有關。豐田汽車層出不窮的召回事件,成本導向的精實作業被認為是元兇;擁有一百五十八年歷史的雷曼兄弟破產 成因,導火線竟是最拿手的衍生性金融商品。這次福斯寫出的「說謊程式」,也需要對柴油引擎調教技術,高度掌握才能做到。 舞弊,兩年前就被抓包美團隊發現,測試數據差20倍福斯確實有可能不被發現。 因為一條法規:美國的「數位千禧年版權法案」(DMCA)。這條法規明訂,將以法律保護原廠諸如行車電腦軟體等智慧財產權,甚至禁止包括美國政府或車主, 檢視自己車輛內建軟體,與行車電腦軟體的運作細節。也就是說,除非福斯承認,否則其他人只能對軟體是否有問題,產生質疑。 事實上,早在兩年多前,一支由工程師卡德(Daniel Carder)率領的美國西維吉尼亞大學五人研究團隊,即提出質疑,指出福斯柴油車上路測試的排污表現,和實驗室受測數據,呈現十倍至二十倍的巨大差距。 二○一三年五月,EPA與加州空氣資源委員會,相繼證實該研究團隊的研究結果,「我們確實公開發表這項數據,福斯也確實質疑我們。」今年四十五歲的卡德對 媒體表示。 這次,若非美國監理單位揚言,拒發二○一六年該品牌在美柴油車的上市許可,福斯自己才坦承在行車電腦軟體動了手腳,這場弊案恐怕很難被證實。 真實的商場,容許風險,但行之差錯,毀掉的卻會是百年基業。 如果福斯不衝,不會在今年這麼接近全球第一大車廠的目標。今年七月,福斯才喜孜孜的宣布,上半年全球汽車銷量累計已達五百零四萬輛,超越對手豐田集團的五百零二萬輛,全球第一的目標可望提前達陣。 也就是說,如果這次的弊案沒被發現,皮耶翻轉福斯的傳奇,將又被推往高峰。他不僅拯救了這個代表德國精神的國民品牌,甚至讓它改寫了近百年來,由美、日車廠輪執車壇牛耳的歷史。 一位國內車輛測試認證機構技術部門主管的論述卻提醒了我們:這個風險,福斯絕對不該冒。因為,汽車是安全性要求極高的產品,雖然為順利通過法規認證,車商 送檢車輛時會做不同程度的人為調校,但對汽車廠來說,品牌信譽是第一生命,像福斯這樣,願意冒著被抓包風險造假的例子,太極端。 福斯沒認清,在它的產業裡,如果品牌信譽就是生命,他們可以對策略大膽,但對消費者的信任感,連一%的風險,都不該冒。 難怪,德國當地一家報紙評,這是「汽車製造業史上代價最昂貴的愚蠢行為。」嚴重到讓汽車產業進入另一個新轉捩點。 翻開福斯的歷史,這個德國標準的國民企業,其生產的第一款車,是希特勒下令依家庭需求打造的經濟車款,有「金龜車」別稱的Beetle。其二○.二%持 股,是集團落籍的下薩克森邦(Niedersachsen)擁有,總部坐落的狼堡(Wolfsburg),有七萬三千居民在福斯上班,從博物館到足球場, 舉目都是福斯冠名或贊助的公共設施,當地人說:「福斯得感冒,我們就得肺炎。」 沒人知道,最後是什麼讓當事者鋌而走險。可能是想衝第一的渴望,也可能,長久以來其與德國官方根深柢固的關係,讓其敢於無視破產的風險,因為若出事,政府 會出面紓困,成本由所有納稅人一起承擔。這或許可說明,過去十年,其除了內鬥案,還捲入多宗政客性醜聞,與供應商回扣收受弊案等原因。 但我們從福斯的故事卻看到,追求第一,有時候是鼓舞一個團隊前進的動力,有時,卻也會形成魔咒,讓其去試探社會的底線。 重建,對手就是教材當豐田不再談第一,反而坐上寶座 類似劇碼,二○○八年才剛上演過。當年,豐田集團首度超越通用汽車集團(GM),躍升全球第一大汽車製造商,隔年,旗下高級車品牌凌志(Lexus)與豐田乘用車,陸續傳出多起暴衝意外,引發後續超過八百萬輛的全球大規模召回事件,這是豐田成立近八十年來最大危機。 危機當下,社長豐田章男曾坦承:「豐田擴張太快,企業的組織和人員跟不上。」「豐田的原則顛倒了。」痛定思痛後回歸根本,打造「像最初那樣提供激動人心的商品」,做為重建起點。有意思的是,當豐田不再談「世界第一」後,反而,真正坐上寶座。 企業經營如同登聖母峰,有時敗在勉強攻頂,卻準備不足,有時留戀峰頂美景,而輕忽下山的風險。一個領導者,若無雄心,不會想攻頂,但何時該停、何時該攻,當商業與道德有所牴觸時,又該如何權衡,都是場場考驗人性的修煉。 現在,福斯必須開始為這場信任危機,付出代價。造假醜聞被揭露後五天,福斯股價重跌逾三成,溫特康辭去集團董事長。儘管今年六十二歲的保時捷品牌執行長穆 勒(Matthias Muller)接任集團新執行長,並誓言透過「嚴格調查,展現最大透明度」,重建大眾對福斯的信心,但要修復破裂的信任感,長路還等在眼前。 福斯買保時捷,最真實的復仇商業劇 福斯集團除了董事長與執行長的內鬥大戲外,其與保時捷集團的鬥爭,也很精彩。 二○○八年底,當時的保時捷企圖蛇吞象,購併福斯集團。發動購併福斯這方的,是一九三○年代,曾參與創辦福斯的斐迪南.保時捷的曾孫奧利佛.保時捷(Ferdinand Oliver Porsche)。 在歐盟許可下,二○○五年起,保時捷家族陸續增持福斯股份,一路從二○%增加到逾四○%,眼看就要超過五成之際,該家族又聯手卡達主權基金,宣布將增加福斯持股比率到七四%,福斯股價因而在短短兩個交易日內,暴衝逾四倍,最高曾站上每股一千歐元天價。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就在保時捷家族要一圓家族四代光復美夢,從斐迪南.保時捷外孫皮耶手中,奪回福斯所有權前夕,一場金融海嘯迎面襲來,舉債買股的保時 捷家族,頓時陷入資金週轉困境,債務一度高達百億歐元,且瀕臨破產邊緣,必須打消收購福斯的念頭,還要出售保時捷品牌的經營權還債。 最戲劇性的結局是,最後福斯集團以八十億歐元出價,在二○○九年,反手將保時捷納為福斯集團第十個品牌,前者反購併了保時捷。 不管是上述的經營權爭奪戰,或帶領福斯反敗為勝的皮耶,最後被昔日愛將一腳踢開的下場,金錢與權力鬥爭不斷的商業戲碼,已讓福斯成了全球車壇負面的經營教材。 一個謊言,拖累德國經濟心臟—福斯造假事件影響 ●它是德國第1大企業為德國最大汽車製造商、最大雇主之一,全球集團員工60萬人,德國境內員工數27萬人 ●衝擊德1/5 經濟核心!汽車業占德國1/5出口產值、1/7總就業人口、1/4稅收來源 ●股價暴跌38%!醜聞事件爆發後,股價連2日最大跌幅38%,市值蒸發新台幣9,776億元,約是雷諾和寶獅2大車廠市值總和 ●威脅比希臘還大!經濟學家布爾澤斯基說 :「突然之間對德國經濟構成的威脅,大過於希臘債務危機帶來的威脅。 ●潔淨柴油神話破滅!占全球3成市占率的柴油車,恐轉移至油電等替代能源,衝擊柴油價格 整理:尤子彥 一次弊案,從爭全球第一到股價重摔—福斯集團股價與醜聞大事紀 2012年歷經20年,完成12個汽機車品牌購併計畫,為擁有最多高級車品牌集團 2013年5月造假傳言出現!美國西維吉尼亞大學研究團隊,完成福斯造假報告 2014/12/31全年集團銷量首度超過1千萬輛,總營收約新台幣7.6兆元 2015/4/26時任董事長皮耶打算拔除執行長溫特康,反被逼宮去職,溫特康升任董事長 ?2015年7月宣布上半年全球銷量超越豐田,可望提前達成世界第一 2015/9/18證實造假!美環保署公布福斯造假案,罰款近6千億元,22日福斯坦承弊案,股價大跌近20% 2015/9/25溫特康辭職後,保時捷執行長穆勒接任集團新任執行長 整理:尤子彥 藍寶堅尼、奧迪都在它旗下—2014年福斯旗下各品牌銷量 平價車.品牌:Volkswagen生產量:458.3萬輛(不含中國) .品牌:VW China生產量:350.6萬輛(中方合資公司) .品牌:Skoda生產量:79.6萬輛 .品牌:Seat生產量:50.1萬輛 豪華/超豪華品牌.品牌:奧迪生產量:144.4萬輛 .品牌:保時捷生產量:18.7萬輛 .品牌:賓利生產量:1.1萬輛 商用車品牌.品牌:福斯商旅生產量:44.2萬輛 .品牌:MAN生產量:12萬輛 .品牌:Scania生產量:8萬輛 頂級豪華跑車品牌.品牌:藍寶堅尼生產量:不及萬輛,財報未顯示 .品牌:Bugatti生產量:不及萬輛,財報未顯示 摩托車品牌.品牌:Ducati生產量:財報未顯示 *2014年全球總銷1,021.7萬輛,占全球12% 資料來源:福斯集團2014年報整理:尤子彥 |
創造「金磚四國」一詞的高盛,旗下的「金磚四國基金」,日前因績效不佳而併入新興市場基金,究竟它的預測有何問題? 曾將巴西、俄羅斯、印度、中國「打包」,創造「金磚四國(BRIC)這個閃亮名詞的高盛,日前將旗下「金磚四國基金」,併入新興市場基金,宣告這個推出九年的產品走入歷史。「金磚四國」一詞曾掀起輿論熱潮,如今創造者卻放棄這檔基金,除了反映大環境變化,也和其經濟模型出現盲點有關。 二○○一年,高盛經濟學家歐尼爾(Jim O'Neill)率先提出「金磚四國」一詞,其概念是巴、俄、印、中四個人口大國,其成長潛力將超越已開發國家。 兩年後高盛在《與金磚四國一起築夢--邁向二○五○之路》的報告中,用數學模型推出兩個重要預測:一、中國將在二○四一年以前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經濟體。二、全球前六大經濟體,到二○五○年後只有美、日仍在其中,其他四個都會被「金磚四國」取代。 高盛的「金磚四國基金」,就是在此概念下推出的。該基金最風光時刻出現在二〇一〇年以前,不過此後每下愈況,不但報酬率年年低於新興市場基金,資產價值也跟著縮水。在該基金被合併前的最後一個交易日(十月二十三日),其資產和二〇一〇年高峰時(八億四千二百萬美元)相比,縮水將近九成。據高盛日前提交給美國證管會的文件,它合併「金磚四國基金」的理由是「資產價值在可見未來不會有明顯成長」 (見第七十五頁歷年報酬率比較圖)。 預測、現實差很大!中國減速、巴俄印經濟差 為何該基金會落到績效不佳要被合併的地步?第一個原因是高盛的預測和現實出現落差,二〇二年,高盛經濟學家威爾森(Dominic Wilson)發布報告稱,金磚四國的成長力道可能已經到頂,這其實已否定了它過去的推估。 這個落差在近年來更加明顯:在中國,經濟成長率低於七%已是現實,國際貨幣基金(IM F)今年十月公佈的最新報告,中國減速對全球經濟的衝擊「比想像中更大」。巴西則陷入貪腐醜聞,今年八月數十萬民眾走上街頭,要總統羅賽芙(Dilma Rousseff)下台該國也陷入二十五年來最嚴重衰退,今年經濟成長率負成長三%。 俄羅斯則因烏克蘭問題遭歐美制裁,企業在國際間借貸管道幾被堵死,不得不轉向國內以高達近二〇%的利率融資,今年該國經濟成長率將負成長三.八%。 印度七%的經濟成長率雖與中國相當,但其經濟規模只有兩兆美元,不及中國五分之一,對全球貢獻有限:加上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上任後,改革幾無進展,亞洲開發銀行(ADB)今年九月因此下修印度本年度經濟成長率。 投資對象「太狹隘」!怎麼轉都難脫離中國影響 第二個原因,則是「金磚四國基金」投資對象的局限性。金磚雖然名為四國,真正主角只有一個——中國,因為巴、俄、印最大貿易夥伴,全都是中國。 所以金磚四國基金不管在這四國問怎麼轉,都很難脫離中國影響。當中國情況不如預期,該基金也很難倖免。 和其他新興市場基金相比,墨西哥投資不利,就轉進土耳其:東南亞情況不對,大可移師東歐。彭博新聞網引述一位管理二十三億美元新興市場基金的經理人霍華賽(XavierHovasse)的話稱,高盛的金磚四國基金,其投資對象「太過狹隘」,指的正是如此。 事實上,這也正是高盛要將金磚四國基金併入新興市場基金的原因。 模型方法也出問題!容易計算,卻難反映現實 因為投資對象放大到整個新興市場,在不同體質的國家間配置,就可降低中國成長減速帶來的衝擊。 除了上述兩項客觀因素不配合,金磚四國的模型方法也有問題。高盛的經濟模型是用「柯布——道格拉斯函數」(Cobb-Douglas function),推算各國每年的經濟規模。 高盛用這個函數,並不是因為它符合真實世界,而是因為它很容易在數學上求解:只要經過一個轉換,柯布——道格拉斯函數就能變成一個直線方程式,很容易就求出解答。 此外,高盛建立的函數模型,也只反映勞動力與資本的「量」,如果俄羅斯和中國的勞動力與資本數量相同,則丟進去後計算出來的結果也相同,但這並不符合現實。因為不同制度下,即使同一數量的生產要素,生產力也會不同,如同一位勞工,在國營企業為主的經濟體,和在以私營企業為主的經濟體,因為產權界定程度不同,兩者生產力也不可能相同。 高盛的函數模型既不能反映現實,又只計算生產要素「量」的變化,忽略影響生產力發揮的制度面因素,和現實出現落差就很難避免了。 高盛金磚四國基金吹熄燈號,對人們的最大意義或許是:分析經濟趨勢,只須知道大略方向,掌握「模糊的對」即可:但落實到投資操作,需要的卻是「精確的對」:必須掌握各種變因,以抓準買進與出脫的最佳時機。 其實,「金磚四國」在經濟趨勢上,以高盛設定的二〇五〇年來看,長期仍有「模糊的對」的價值,但這預期畢竟長達半世紀,變數極多,高盛若不能與時俱進的修正其精確條件,則該名詞走入歷史,恐怕也是必然的了。 金磚之父歐尼爾:若重來,我會只留下中國 創造「金磚四國」一詞的歐尼爾,後來也對這個名詞失去信心。他在二〇一三年受訪時稱,只有中國才能算是真正的金磚國家。「如果能重來,我會只留下C(中國)。」不過他也承認,這樣「金磚四國」就不可能成為輿論的熱門名詞了。 今年五十八歲的歐尼爾是英國人,成長於曼徹斯特附近的他,是英超足球豪門曼聯的超級球迷,曾擔任該球團的非執行董事。不過二〇〇五年葛拉澤家族(Gazcr)收購曼聯,將其私有化,並委託高盛發行五億英鎊債券,當時歐尼爾卻批評曼聯的槓桿程度太高,說「這種債券我不會買,」讓高盛高層大為不快。二〇一三年歐尼爾從高盛退休,今年五月他有了新工作:到英國財政部任商務大臣,負責城市開發與基礎建設。 歐尼爾是被英國財政大臣奧斯本(GeorgeOsborne)延攬入閣。奧斯本是英國檯面上最親中的政治人物,今年十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訪英受到盛大歡迎,奧斯本居中牽線被認為居功厥偉。為奧斯本獻策拉近英、中關係的重要謀士,就是歐尼爾。 日前歐尼爾的老東家高盛「金磚四國基金」合併,彭博新聞網曾就此採訪歐尼爾,不過他拒絕評論。 (文 楊少強) |
三星剛剛發布了最新的盈利預期,將未來一個季度的利潤展望下調了三分之一。這意味著Note 7的召回對三星的利潤產生了實際的影響。過去五個季度,三星手機對收入的貢獻平均超過了230億美元。
在對三星召回後的Note 7最新的爆炸調查初步結果進行分析後,調查人員相信新的電池問題不同於第一次召回批次的電池問題。這對於三星來說無疑是一個更壞的消息。
彭博社援引一位接近三星和政府調查項目的知情人士稱,三星中國的電池供應商Amperex所生產的電池同樣存在問題。這意味著三星的供應鏈上出現了嚴重的漏洞。
三星的電池供應商SDI所生產的電池被美國消費安全部門認為“對於手機來說有點太大了”。這或許是因為三星急於想和蘋果的iPhone 7競爭,但是硬件上去額還沒有完全做好準備。
哈佛商學院教授Clayton Christensen表示,急於創新毀了三星。他說,一項新技術的推出到應用是需要一定時間的,如果一味追求高質量和高性能,但技術還不成熟就投入應用,就會出現問題。三星的電池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他還舉例稱,30年前,當英特爾推出286處理器的時候,它的速度甚至不如了人類手指的反應速快。但是30年間,英特爾逐步地提升處理器的性能,讓他漸漸地適應人類的應用,這才是符合科學發展規律的。
相比而言,蘋果因為長期沒有實質性的創新而倍受外界挑戰。但現在人們終於理解了庫克。保持自己的創新節奏,不因為人們的質疑就不遵循科學,這樣的做法還是讓蘋果避免了三星“欲速則不達”的災難。
Christensen教授表示:“蘋果和三星不同,蘋果的任務是引領人們的想法,創造人們還沒有意識到的需求。這需要時間。但三星強在它的零部件,而零部件是很容易被拷貝的,所以這讓三星必須快速地做出更新,或許過快的更新是導致其安全問題的根本原因。”
不過到目前為止,三星仍然未對電池問題做出明確回應,全球範圍的移動運營商也表示他們對於手機究竟哪里出了問題也一無所知。這也令剛剛接管三星的副主席李在镕面臨巨大壓力。直到目前,李在镕都沒有站出來說過一句話。
此前最新一期Interbrand公司的全球品牌價值排行榜中三星位列第七,力壓亞馬遜和奔馳。然而最近公司卻面臨史上最大的危機。品牌策略師Martin Roll表示:“和蘋果這樣的品牌相比而言,亞洲品牌才剛剛崛起,三星的品牌正有待續寫。這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它處理危機的能力。”
總部位於上海的Market Research Group總監Shaun Rein則表示,三星手機在中國已經完蛋。“中國消費者不會區分Note 7和其它三星的機型,對他們來說是一樣的。一個手機被否定了,就全盤皆輸。”他對記者表示。
此前有中國消費者反應,三星在處理手機危機時對中國消費者區別對待。一位名叫張思童的中國用戶聲稱自己的Note 7發生爆炸後受到三星的恫嚇誣告,三星對此拒絕道歉。而且在機主把手機送往泰爾實驗室之後,被告知沒有檢測設備,無法得出結論。這令三星此前聲稱的手機因“外部熱沖擊導致燃損”的結論遭到質疑,泰爾實驗室的公信力也受到損害。
此外,根據彭博社對推特的數據統計,在三星爆炸事件發生以來,負面的推文數量暴增至超過4萬條。
在上海陸家嘴的國際金融中心商場,曾經紅極一時的法潤面包(Farine)已店門緊閉。這家店以“法式烘焙”和“法國面粉”為招牌,一只可頌16元、小塊水果蛋糕40元,但仍常有市民大排長龍。不少在附近工作的白領均表示,以前經常在該店購物,平均排隊半小時以上。
上海,這個已經被咖啡文化和面包藝術熏陶的城市,咖啡和面包已經成為了一種時尚,甚至於和許多傳統美食一樣成為“網紅”。然而,正是這個價格高高在上的Farine卻使用了過期面粉,讓面包的藝術陷入了尷尬。
“目前這個案子已經轉到公安部門,等待企業的主要負責人歸案。”上海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下稱“食藥監局”)新聞負責人表示。
近日,上海市公安局閔行分局已對經營Farine連鎖面包店的法欣食品(上海)有限公司(下稱“法欣”)涉嫌使用過期面粉生產面包一案的8名犯罪嫌疑人中的4人實施刑事拘留、4人采取取保候審等強制措施。
在Farine的“面粉門”事件爆出後,第一財經記者聯系到法欣的法定代表人弗蘭克·路易斯(FranckLouis PECOL)本人,他用即時通訊軟件回複稱“目前在法國,一定會再回來”。3月26日,當第一財經記者再次詢問其動向時,弗蘭克表示會在兩日內做出答複。
網紅名店去年迅速擴張
上海市公安部門和食品安全監管部門強調,涉案企業的法定代表人弗蘭克·路易斯必須盡快到案,依法承擔食品安全主體責任,配合辦案部門調查此案。
在Farine開出第一家門店的武康路上,曾誕生了好幾家“網紅店“,從法國家庭式西餐到漢堡簡餐,再到面包店、咖啡店和冰激淩店,每到雙休日這里就會排起幾個小時的長龍,而這些“網紅店”的老板都來自同一個人——12年前來到中國的法國人弗蘭克。
除了Farine面包,包括Rachel's、Franck Bistrot、Le Petit Franck、Grains和WIYF在內,弗蘭克在整條街上已經擁有多達6家門店,目前均已暫停營業。
今年,他剛剛在華山路複興西路又啟動了一家新的甜品概念店Lab Farine,新店港開張不久,也是以售賣面包甜點為主。另一方面,最受歡迎的Farine面包去年起就開始了密集的擴張,分別在陸家嘴國金中心、外灘源和新天地等陸續開出分店,顧客也和武康路一樣絡繹不絕。
面包店位於閔行的新工廠也於本月初剛剛投入運營。而正是在這家工廠中,閔行區市場監管局查獲封存了大量過期進口法國面粉。
Farine在上海經營已經超過十年。此次的過期面粉事件,不僅震動了上海的法國人圈子,也讓很多“法粉”感到意外和震驚。“過去幾年,我基本上每天都會去Farine買法棍面包,每周會帶孩子來Rachel’s吃一次漢堡。“法國人丹尼斯(Denis)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熟悉弗蘭克的法國餐飲同行也為他表示遺憾。在上海經營法國餐廳La Maison Traiteur的皮埃爾(Pierre)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只要來到了中國,不管之前來自哪個國家有什麽行規,都應遵循中國有關保質期的規定。中國的食品監管者在(進口)貨物出關的時候就都已經印上了保質期限,即使紅酒也不例外。至於面粉,在法國的保質期要比中國長很多。盡管如此,作為經營者,從專業性的角度,沒有遵循當地的保質期規定,確實是個錯誤。Farine也為此付出沈重的代價,所有的店都被關門整頓。當然,這也對同行提出了警示。”
在上海創立了某電商平臺的法國創業者格雷(化名)也住在武康路上,他表示“武康路已經成為在上海的法國人生活的一部分”,對此次過期面粉事件表示震驚。另一方面,格雷還強調:“(經營食品企業)變得非常出名之後,你的管理必須無懈可擊。”
Farine曾被網友熱捧的可頌羊角包等產品
“餐飲業是對資金周轉高度依賴的行業,任何餐廳關門超過一個月,之後要再重新起來非常困難,因為沒生意資金就斷了。”某咨詢公司一位亞太區的法國籍高管則告訴第一財經記者:“餐飲業是對資金周轉高度依賴的行業,任何餐廳關門超過一個月,之後要再重新起來非常困難,因為沒生意資金就斷了。所以即使整頓停業後再重開,它要存活也相當艱難。”還有業內人士預計,今後它可能會換一個品牌經營。
過期面粉普通消費者嘗不出
曾經排長隊等待面包的人,至今尚未發現有人聲明食後出現健康危害。但是,是否沒有明顯出現危害,就可以繼續使用過期面粉呢?
“面粉的特性是易於吸收水分而發黴,黴菌會產生毒素,這個毒素用一般的加熱方法是無法去除的,對人體的健康會帶來風險。雖然沒有出現健康問題,但是食用的人健康風險加大。”上海市食品安全工作聯合會會長顧振華在接受第一財經采訪時表示。
從水分增加開始,面粉過期後的食品安全風險就會大大增加。面粉的含水量一般在13~14%之間。但面粉有個特性,就是會吸潮,很容易吸附空氣中的水分,加上一般用來裝面粉的布袋子透氣透濕,因此面粉中的含水量會不斷提高。水分增加會導致多種問題,首當其沖就是黴變。
“如果面粉發生黴變後,一部分黴菌會產生代謝物,也就是黴菌毒素。其中就有大家比較熟悉的黃曲黴毒素,還有名叫鐮刀菌的毒素等等。這其中相當一部分會對人體造成急性或慢性的危害。”顧振華表示。
事實上,過期食品能否食用,要根據食物本身的特性、成分、儲存及加工條件來判斷,不能一概而論,這其中需要很強的專業鑒別能力。比如,過期面粉制成的面包,專業人士能從吃口上判斷面粉是否已經黴變,而普通消費者的味覺就容易被奶油和其他食品添加劑掩蓋了。
Farine於去年開始迅速擴張,開出多家門店。圖為Farine面包店的官網截圖
“保質期是對消費者來定義的,而不是從生產者角度來定義的。從法律的角度來說,不允許用過期原料生產加工,過期食品也不允許再銷售。”顧振華表示。
因此,由於一般消費者缺乏專業知識,因此為了降低食品安全的風險,不主張食用超過保質期的食品。
食品安全網格管理需加密
過期食品原料用於食品再加工的案例並非僅此一次。在2016年10月,上海破獲了一起違法加工、銷售過期新西蘭產進口烘焙用乳制品案。過期乳制品銷售到全國各地,部分客戶為連鎖蛋糕店。而根據網店交易記錄,絕大多數過期乳品都銷售給了小作坊用於烘焙。
過期食品原料再加工,是如何逃過了監管者的眼睛?“上海實行的是食品安全網格化監管模式,但是網格員是在大街上,看不到店鋪內部的情況,特別是它的面粉是儲存在倉庫里面。”上海食藥監系統工作人員表示。
目前,食品安全網格化監管模式全國都在推行,上海也不例外。
2015年2月26日,上海市政府辦公廳下發了同意《關於加強本市食品藥品安全網絡化管理工作的實施意見》的通知,進一步推動食品藥品監管重心下移,執法力量下沈,各街(鎮)食品藥品監管部門(市場監管部門)要與街(鎮)城市網格化綜合管理中心及街(鎮)食安辦密切協作,共同參與由街(鎮)城市網格化綜合管理的聯動聯勤工作,派遣相對固定的執法人員,加強責任網格內食品藥品安全網格事件的快速發現、分派和處置工作。
“現在上海的食藥監監管系統人數在機構整合後大為增加,質監、工商、食藥監三個部門合並後達一萬人。但是多個部門合並後雖然人數增加了很多,卻出現了一個問題,就是專業性問題,專業的人一看就知道什麽問題,不專業的人看不出來問題。”上海食藥監系統的工作人員表示。
2014年,上海在浦東率先啟動市場監管體制“三合一”改革的試點,到2015年完成了全市的區級市場監管力量整合。人數的增多,也擴大了監管的覆蓋面,但是有效監督的數字卻在下降。
2017年1月18日,上海市食藥安辦、市食藥監局編制的《2016年上海市食品安全狀況報告(食品安全白皮書)》正式出爐,這已是上海市連續6年向社會公開發布食品安全白皮書。
其中描述,在2016年,上海監管部門繼續恪守“四個最嚴”的要求,以錯時監管、飛行檢查為主要手段,開展日常巡查、監督檢查和專項執法檢查共計45.9萬戶次,發現問題企業4.9萬戶次並予整改和處罰,全市共查處食品安全違法犯罪案件7240起。
“目前上海市有25.1萬張有效的食品生產經營許可證,監督巡查只有45.9萬戶次,每戶每年平均不到2次,而過去是可以達到2.1~2.2戶次。而發現的問題也不到十分之一,處罰不到15%,這說明我們雖然覆蓋率高了,但是監督次數少了,處罰率低了,專業發現率也低了。”一位食品安全專家表示。
上海市正采取措施,以更嚴格、更密集的監管應對食品安全問題。
就在3月20日,新修訂的《上海市食品安全條例》正式實施。這部“史上最嚴”的食品安全地方法規,“設立了符合上海市實際的創制性規定,將從嚴治理上海市食品安全難點問題與歷史頑癥”。
同時,新的《上海市民滿意的食品安全城市評價標準》還提出食品安全監管責任落實到位,將食品安全工作列入各級黨政領導班子年度績效考核,考核權重不低於3%。基層食品藥品安全工作人員數占常住人口比例達到萬分之三,基層市場監管所具備食品安全領域執法能力的執法人員比例達到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