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發掘潛力股(四之二):先確定供不應求 再與專家對着幹 陳亨利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3638aef0100i3i6.html


...成功的資本家不需高智商,高學歷,只要不是弱智,有個中學教育吧,還有最重 要的洞悉市場最終反映無聲的事實,就是實體經濟需求和供應,而非專家們的叫囂和眾人的漫罵;在掌握經濟供求,掌握企業盈利增長和估值後,勇敢地押下自己的 血汗錢,之後還要敢於跟權威作對,抵擋如狂風暴雨的壞消息,不為所動,靜候市場替你服務。

 

而大部分投資者最終卻失敗,我多年觀察,可歸因於“不勞而獲,急功近利”這八個 字,妄想看看報紙和網上股票“貼士”,看看甚麼股票“當炒”就一窩蜂,結果遇上資産價格短期無理下跌,就脆弱地給如狂風暴雨的壞消息嚇倒,“止蝕”離場, 結果“止蝕”止掉本來屬於他們的財富,勞彔一生,一事無成,與財富無緣。這是否你的寫照?

 

 


判斷經濟增長周期要與專家對著幹


 

經濟收縮到盡頭,行將恢復增長時,專家們往往極端悲觀,而那時候可能接近最佳的長 期投資時機。記得零八年底有不少權威說甚麼“冰河期”、“大蕭條”、“漫長熊市三期”、“非典型肺炎樓價”、“股市見八千”嗎?股價相對於預期大幅倒退的 盈利也是估值過低,樓價下跌至不少中等偏低收入家庭也能負擔,也能往上爬一個階級,酒店房間十室四五空,失業與銀行壞賬暴增,名貴珠寶手表割價出售。一個 很諷刺又容易察覺的指標為股票行與地産經紀行空空如也,大量股票經紀地産經紀失業,沒有人說買股票好買樓好。

 

專家們錯誤的原因不外是抱著鄙視市場和仇視美國的態度,誇大了美國政府與私人債務 危機,無視美國人口高速增長,實體經濟需求增長已於零九年起遠遠高於供應增長,那必定刺激私人投資與招聘增加以滿足需求,進而反過來刺激更大的需求,形成 正回輸,經濟得以恢復增長。美國私人債務不高,僅佔GDP約100%,而且私人資産回升,導至私人淨資産止跌回升,刺激私人消費回升!美國政府的確負債累 累,佔GDP約300%,但不少大國政府也負債高,非美國政府獨有,彼此彼此而已。世界貨幣供應也多了很多,大部份總要投資於低風險的美國政府債券,蓋美 國公債依然為世界最大債市呢。國債過高的確會壓抑經濟增長,可是實體經濟供不應求也創出歷史極端呢。無怪債市早在零八年低發出經濟行將恢復增長的訊號了, 自一九六二年來沒有錯一次,比哪個經濟學家都准確呢。請閱本人《零八年十月世界步入漫長經濟增長期》系列文章。

 

至於我自己多年來察覺的一個指標,就是每逢我面對一群陌生人講我的看法,而他們大 部份甚至全體都不相信,甚至挖苦我,恥笑我,則我對自己的看法比較有信心。尤其是如果反對我的是鼎鼎大名的“首席策略師”,“首席經濟學家”就更好了。最 怕就是一呼百應,一唱百和呢。

 

記得我們於零八年底零九年初,向客戶們解釋我們認為美國經濟收縮快到盡頭時,股市 或領先經濟回復上升時,換來個別客戶的責罵:“你會比奧巴馬總統更曉得嗎?”,“你會比伯南奇更曉得嗎?”,甚至零九年初有一個極其惡毒的陌生人寫電郵給 集團主席和每一位董事投訴我為何建議買股票。你能抵擋嗎?你能堅持嗎?

 



估值乃現價買入對比未來盈利


 

大家常常聽到的“此股現價估值便宜”或者“估值高昂”,何謂“估值”?簡單說,企 業股份的估值就是現在付出的價格相對於未來企業盈利是否便宜。常用的估值指標為市盈率和市賬率,簡單說就是衡量現價相對於未來一年的盈利和者賬面值是否便 宜;換句話說,按現價買入,市盈率和市賬率一年後能否回落至便宜水平。

 

使用它們時,除了使用現價,估值未來一年盈利或賬面值,還要參考有關股票過往多年 的盈利增長率和估值範圍,還有最重要的是估計未來數年盈利增長模式:是否有多年的高速盈利增長?還是中度增長?還是僅一次性增長然後持平?還是增長一兩年 之後倒退一兩年?還是低增長變爲高增長?還是長期無增長?還是長期倒退?這是你作為投資者的責任,你要對你自己負責,對依賴你的親人負責!

 

大部份投資者失敗於濫用市盈率和市賬率,把一個數字拋來拋去,覺得“很貴”,“很 便宜”,不知道那是按甚麼股價計算的,甚至不知道是按哪一年的盈利和賬面值計算的!也不知道盈利增長跟估值同樣重要!故大部份投資者失敗是理所當然的,不 失敗才奇怪呢。

 

 


盈利長期低增長


 

這種模式常常見於發達經濟的公用事業,需求已飽和,企業盈利長期保持單位數字的低 增長。市場也清楚這一點,故給予充分的估值,以致股價僅能隨著盈利穩步上升。可是股息往往豐厚,而且估值較大盤穩定,遇上大漲股價漲幅固然比大盤少,可是 遇上大跌股價跌幅也比大盤少,起著穩定投資組合的作用。

 

 


盈利一次性增長


 

這種模式常常見於自身盈利低增長甚至無增長的企業收購了一家也是低增長甚至無增長 的企業,故完成收購後集團盈利上盈利數字上一次性跳一級,之後復維持低增長。關鍵是於收購前買入價相對於收購後盈利暗示的估值是否偏低,值得博取這一次性 的重估,如果盈利穩定,風險不大,估計回報有個20~30%,則不失為一個選擇。收購後股市一般給予擴大後穩定而無甚增長盈利充分的估值,持有下去難有機 會大漲。保守投資者或喜歡繼續持有收息,進取投資者或喜歡沽出之再換入高增長而低估值的股份。

 

 


盈利增長一兩年再放緩一兩年


 

這種模式...(待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006

向財經專家套料 ckm001


http://hk.myblog.yahoo.com/jw!G9qPswuRGxoAjkVjcnY-/article?mid=35096


過去,我經常貶稱在傳媒中各位財經專家為「財演」與「財棍」,實在不敬。其實在行內有許多有實力的財經高手,他們真正有能力給你寶貴的投資意 見,但可惜大部份人絕少講真話,連自己都不沾手的莊股、窩輪、牛熊證等,都推介給散戶買賣,雖然打份工是為兩餐,但鼓勵股民投機賭博,連累大眾輸錢,實在 是損人利己,傷天害理。

坊間的財經專家有大把窿路攞料,買賣股票,自然勝算較高,但可惜他們推介的股票與衍生工具,都是連自己都不會買賣的垃圾,散戶打電話問功課,攞股票 號碼做貼士,買賣垃圾,唔輸到喊就有鬼,其實跟那些專家套料好簡單,我教你地幾招必殺技,只要問三條問題:

(1) 問專家有否持有這隻股票

(2) 問專家之前什麼價錢入貨

(3) 問專家手上持有股票數量多少

第一條問題話比你聽,原本專家本人都真金白銀下注,就算你跟買輸錢,都有專家陪你,條氣都順少少,第二條問題重要,知道專家入貨價,你可以在其入貨 價之下買入偷雞,撈底勝算較高,第三條問題更重要,如果專家用一百幾十萬重注買入一隻股票,就知道隻股票係好野,你跟佢買入都安全一點。下次打電話買財經 專家意見,可以問這三條問題,如果佢地肯老實回答,包你有意想不到的收獲,好過經常比佢地老點什麼什麼支持位與阻力位,或是什麼什麼止蝕價與止賺價。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964

專家:如非特殊情況 資金就該公開招募

2010-6-21  今周刊





嚴審募資弊端 利益回歸所有股東景氣復甦之際,公開發行公司紛紛趕搭經濟熱潮募資,四大專家建議政府應針對其中不法獲利的個案,深入調查並從嚴送辦,展現主管機關正視清 掃股市長期存在的弊病,維護小股東權益兼顧健全台灣的投資環境。

撰文‧徐介凡

七○三期的︽今周刊︾針對大股東利用近來資本市場上常見的私募、減增資等操作,乘機大削小股東權益一事,深入報導,引發熱烈回響。

像是台灣老店大同公司,去年在子公司尚志化學掛牌興櫃前,董事長林蔚山就一度把公司共七千張的股票,以略高於淨值的十五.八元釋給股市知名金主賈文中,與 掛牌後尚化股價一度衝高到一三二元相比,總價差高達八.一二億元之多;這正是大同小股東被蒙在鼓裡、隨著經營者透過募資操作而白白喪失的權益,小股東卻毫 不知情。

根據金管會今年以來截至五月底的統計資料,公開發行公司辦理公募與私募分別為一百三十件與六十四件,比去年同期各增加一五四%、一八%;總金額亦分別達一 六一九億元、五一五億元,各比去年同期大幅成長一二六%、三二%。顯見在景氣復甦之際,公司募資情況日趨熱絡,但卻也有更多的投資陷阱伴隨其中,小股東必 須提高警覺。

小股東要關注不尋常事態

立法委員賴士葆建議,只要投資人對於公司辦理募集資金有所質疑,察覺有不符合法律規定,或股價出現暴跌等不尋常走勢時,除可向主管機關、投資人保護中心檢 舉,或在股東會上要求股權不得轉移,亦可直接上法院採取訴訟方式尋求援助,藉此鞏固自身權益。

「利用募資操作手法獲利,損及小股東權益的行為,主管機關其實一直都知道。」政大法律系教授劉連煜說得直接,為了方便公開發行公司籌資,法規因此存有一定 的彈性空間,包括在價格的制定、洽特定交易人對象等方面。但這些立意良善的彈性,卻提供了公司經營者「有心」想要從中牟利的管道,雖然主管機關在審查上都 有法律機制,但卻少見確切落實的動作。

聚鼎科技董事長張忠本亦不諱言指出,除了基於虧損的苦衷以及引進策略合作夥伴外,其他情況的資金募集,都應從公開市場中辦理,才是能夠兼顧公司經營團隊與 小股東權益的最佳做法。擁有較多模糊地帶的私募,極可能成為﹁合法圖利大股東的最佳途徑。﹂張忠本認為,儘管證交法對私募有所規範,包括募集金額沒有資本 額一○%上限的約束,且折價金額若低於八成時,只要出具專家評估意見、股東會上二分之一股東出席、且三分之二通過即可。其實這些規定,對於有心想要濫用私 募的大股東來說,都不是難事。

﹁即使公司真的礙於虧損情況所限,非採取私募不可,也可先行於公開市場辦理公募之後,針對募集不足的金額部分再辦理私募。﹂張忠本說,藉由較高的道德標 準,可以避免外界對於圖利特定人士,甚至是公司經營者自肥的不良觀感。

舉例來說,台灣高鐵因為長年虧損且累積金額龐大,即使每股價格低到只剩七元,也不見得有人要來認購,若不採取私募操作,對於公司經營來說無疑只會越來越艱 困。

相對的,﹁如果公司本身體質好,就應該在公開市場募集資金。﹂像他許多身邊的朋友,最近都有興趣想要購買聚鼎科技的股票參加投資,他就直接請對方自行在公 開市場上購買股票,避免造成小股東權益受損,甚至引起圖利特定人等觀感。

法律機制需要嚴謹地落實

當然,這些籌資背後也有少數經營者著眼於「利益」二字,利用私募取得低價新股,再把手中價格較高的老股賣出,從中獲利並損及小股東權益。像是入主力武電機 董座的股市聞人張松允,去年就曾多次辦理私募,並同時申報持股轉讓,若單就兩者間的價差來看,潛在獲利竟高達近三千萬元之多。

張忠本認為,通常研判一樁籌資案與釋股案,不應從事後觀點出發,而是必須回歸當時的時間點去深入探究。但假若經主管機關調查後,確實發現以低價認股的大股 東,真有利用私募得利的情況,這其實就已經構成了法律規定的利益輸送;小股東可根據差價部分,向金管會或法院提出要求,根據歸入權應回歸到公司及全體股東 所有。

台大法律系教授王文宇也說:「實務上只要符合法律所規定的程序,對公司來說反而就是一種保護。」若空有層層把關的機制與法律,卻沒有嚴謹地落實規範,一切 都是枉然。

綜觀台灣規範私募的法規雖少,但還是有《刑法》的背信罪、圖利第三人,以及利益輸送等規定,《民法》上亦有公司負責人違反忠實義務等約束,小股東可告上法 院要求賠償,藉此規範公司經營者的不法操作手段。

劉連煜強調,政府應該真正落實法規之罰則,盡可能藉此將私募交易的資訊更加透明,避免濫用的情況增加。

「法律規定私募對象找到時就應該公告,沒找到可延後到私募案完成再行公告,既然可以延後,那麼何必要早說?」劉連煜舉例,這些法律上的相關規定其實都有, 但主管機關卻沒有落實法律追究的動作,對想要鑽漏洞的公司來說,當然會以盡量替自己省麻煩為前提去辦理。

至於私募價格過低的問題,台大經濟系教授林建甫認為,政府可設定價格標準,假如私募定價低於公募時,就可要求公司重新檢討私募定價或是改採公募,並且嚴格 執行定價標準,藉此限制有心人透過價差套利的空間。

劉連煜指出,政府應特別重視專家評估報告的獨立性,甚至即時立法針對評估專家進行規範;只要沒有善盡忠實公正評估,便應該對股東們負上損害賠償責任。此 外,由主管機關指派公正第三人的專家進行定價,也是一個可行的選項;儘管會因此產生由誰付錢埋單的問題,但只要由政府設立基金、透過基金負責費用的問題, 就可順利解決,「方法都有,只是要做與不做的差別罷了。」

法律漏洞製造了操作空間

在強化公司治理方面,林建甫建議可設置針對不同意私募案的股東,採取買回等補救之措施,避免權益損失產生而求救無門的情況。

劉連煜補充說到,在國外就有很多小股東不滿公司私募亂定價格,一狀告到法院的案例,通常後果都相當嚴重,也正因如此杜絕了許多公司想要透過私募牟利的念 頭。台灣主管機關也應該學習國外的法制精神,嚴格落實《刑法》與《民法》上的規定,只要查到不法情事,就應依法送辦,而不是依「原則上」處理。唯有拿出大 刀闊斧的改革與決心,才能讓公司真正開始警覺後果,根除私募的弊病。

當然,對於公司經營者來說,儘管《證交法》規定私募有價證券在三年內限制轉讓、期滿後還要符合獲利能力,才能申請補辦公開發行拿到股票市場買賣;但手中本 就擁有多數持股的經營團隊,這卻是回補持股比重的絕佳方式,加上公司辦理私募的理由,只要用充實公司營運資金,通常就是最好的解釋,最終實際的用途卻多半 沒有明確公告,久而久之,也沒人在意這筆錢最後花到哪去了。

林建甫認為,主管機關應該嚴格審核私募資金用途與目的,並要求企業確實說明,如此才能有明確的准駁標準,杜絕爭議。

私募與釋股本身並非洪水猛獸,但法規上的諸多模糊地帶,卻留給了有心人運作的空間,賴士葆強調,目前證交所與金管會已經特別成立私募專案小組,將全面徹查 公開發行公司所送遞的私募案件;但如此作法是否能夠真正杜絕台灣的股市亂象,各界都睜大眼睛等著看。

周全立法 嚴格執行

——專家對募資弊端的建言聚鼎董事長張忠本 除公司虧太多,或引進策略投資者外,一般公司都不應將私募作為募資的選項,或是應該針對公募不足的部分,另外再進行私募。

台大經濟系教授林建甫 政府可嚴格設定私募定價之標準,當發生定價過低的情況時,便要求公司重新檢討或改採公募,限制有心人透過價差獲利的空間。

政大法律系教授 劉連煜 政府應特別重視專家評估報告的獨立性,並立法針對評估專家進行規範,只要沒有善盡忠實公正評估,便應該連帶對股東們負上損害賠償責任。

立法委員賴士葆 若公司依照法規合法且合理辦理,金管會與證交所便不作干預;反之則將深入調查,嚴格依法送辦,小股東亦可向法院與投資人保護中心檢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314

三億婚宴專家彩福

2010-7-29 NM





中式酒樓彩福的老闆張梓豪,搞婚宴最有經驗,因為今年三十八歲的他,結婚紀錄有三次。

他的人生哲學是「自古成功在嘗試」,即「衰咗,再嚟過」。

搞 酒樓如是。廿五歲就在大角咀學人做酒樓老闆,年少無知,開業一年後就摺埋,十年前捲土重來,與拍檔在北角開第一間街坊酒樓彩福;改革變身「婚宴專家」後, 令彩福由一間變八間,可惜最後與拍檔意見不合「分手」,他分得四間彩福;獨自上路在婚宴市場搶灘,去年他的彩福又變回八間。一年營業額達三億,上週還收購 了一間婚紗公司,謹希望他第三度創業及第三段婚姻都能百年好合!

說起彩福,令人想起這間酒樓會替新人在《蘋果日報》賣廣告,把婚訊公告天 下。又或其在佐敦莊士倫敦廣場內的彩福舉行的「南瓜車」婚宴。音樂聲徐徐奏起,工作人員用吊臂把坐在南瓜車的新人升起,新人把糖果如仙女散花般派給賓客, 大家不斷叫囂。以如斯前衞的形式搞婚宴,新人大多是二十多歲的「八十後」,對他們來說,總比其他中式酒樓,那種老土的龍鳳禮堂布置來得吸引。

想 出這些橋,是彩福老闆張梓豪,他今年才三十八歲,食腦能力當然比大部分酒樓佬勝,他亦引以為傲:「其實呢啲唔係好難諗到,係其他酒樓佬思想傳統,怕行先死 先。其實死人都可以出訃聞,紅事更加應該公諸於世。」張梓豪把每間彩福設計成不同的主題,銅鑼灣是一間教堂,認真得有告解室,觀塘分店猶如一間水族館。還 想到用信用卡分期找數:「用信用卡購物都可以分期,點解婚宴唔可以呢?我自己去同Aeon傾,我提議新娘新郎各出一張卡,由兩邊父母做擔保,財務公司覺得 風險唔大,我哋生意額即時增長百分之十。」

患難見真面目

彩福本來有四名股東,分別是他與哥哥,及兩名姓何的兄弟,張氏與何 氏,各佔一半股權。拍檔負責廚房,行政、會計、樓面都由張梓豪話事,他說:「阿哥?淨係分錢囉。」記者兩次在彩福巧遇其兄,他都是在歎茶。彩福○○年開張 時,只是一間北角的街坊酒樓。○六年,張梓豪決定要改革,專做婚宴,發現條橋可行,繼續擴張,分店一變八,每年營業額達四億。那年他才三十六歲。這個「o 靚仔」享受着人生第一個事業高峰,住所由油麻地唐樓搬上半山蔚豪閣。

但逃不過與拍檔意見分歧要拆夥的命運。○八年,彩福其中兩名股東何氏兄 弟入稟申請彩福清盤,導火線離不開一個錢字:「改革前,年年有錢分咪好哋哋,但改革使咗好多錢。加上次按風暴,我話不如今年唔好分錢,佢哋唔制,仲申請清 盤,要玉石俱焚。啲人不負責任,為求目的不擇手段……你知啦,廚房佬梗有壞習慣,等錢使。」

彩福被入稟清盤後,很多已付婚宴訂金的新人日日打電話來查詢,公司差不多半年沒有新訂單,「咩決定都做唔到,你裝修間鋪,對方又叫師傅拆晒啲嘢,又搞分化,叫啲同事唔好返工,去到咁盡。」

拍檔變死對頭

問到當時的心情,牙擦擦的張梓豪變得不慍不火:「都係咁面對啦。」不過,張太卻向記者踢爆:「嗰時佢成日唔出聲,夜晚又失眠,瞓着又扎醒,同以前係兩個人。」那時候,他們的女兒才不夠一歲,張太還懷了四個月身孕。

公司運作停滯不前,張梓豪不欲兩敗俱傷,唯望對方立即撤銷清盤,於是想到分家。他決定抽籤把八間鋪分成兩份,他和哥哥抽到銅鑼灣、佐敦、旺角及北角。「雖然得番四間鋪,但總好過咩都無,反而放低咗個包袱。」

在 本月中的婚紗展中,兩間彩福的檔口,只是幾個攤位之隔,正是狹路相逢。記者遇上其中一名何姓彩福老闆何惠雄,對於當初為何分家,不願多提:「總之大家步 伐、理念唔一致。」但卻主動向記者道出兩間彩福不同之處:「我哋係專業啲、高級啲,唔似人哋又搞聯誼會,又開酒吧。」言談充滿火藥味。現時,何惠雄的彩福 較輸蝕,只有四間分店,不過即將有兩間在下月開幕,位於銅鑼灣及佐敦,地點與張梓豪的彩福鄰近,擺明車馬追擊。

改名劃清界線

誰 是誰非,無從稽考。分家後第一件事,本應改名,但雙方都堅持採用「彩福」這個名字。「呢個名始終係心血,點捨得?」張梓豪只把彩福集團改為彩福控股,在店 名旁再加「張梓豪主理」。「不過客人都係分唔到,哈哈。」他很心急,想盡快令彩福重上軌道,因此改變開鋪策略:「專揀啲人哋執咗笠的酒樓,廚房、電線、抽 氣扇全部用番晒,因為只要俾錢翻新便可,成本平一半。」不過,租金平均貴一成。「無辦法,得番自己,財力受影響就要作取捨。」一年間,彩福控股分店由四間 又變回八間,雖然營業額不及舊時,但每年也有三億。

張梓豪父親是老牌酒樓幸福樓老闆之一。張梓豪在私校威靈頓英文中學(尖沙咀分校)中三畢 業後,拿着幾千元開了一間蚊型清潔公司,可是父親反對,開業一年被迫結束,父親命令他到幸福樓上班去,任職樓面。他心雄,在幸福樓做了幾年,貪平曾在大角 咀頂手一間細酒樓,自己做老闆,只是最後敵不過九七金融風暴,他轉行做跟車、在廟街賣貨,其後打回原形返幸福樓打工。

那時的幸福樓分店差不 多每區都有,更因為是第一間做九十八元任食火鍋而紅起來。那是二○○○年,「舊一輩酒樓佬好硬頸,分清楚河漢界。」他不想再留在幸福樓,於是把老豆給他住 的一層位於油麻地的唐樓單位加按,套了五十萬現金,找來了幸福樓的舊同事,即何氏兩兄弟另起爐灶。幾年間,他們算愈做愈好,相反,幸福樓於兩、三年前已全 線悄悄結業。「你做得好就有人抄o架啦,一年後全街都係任食火鍋,個餅就係咁細,被人食晒。」張梓豪說,現在很多酒家最後走上任食火鍋之路,他代表老豆以 過來人身份說:「係無得揀先會咁做。」

我行我素寸盡同行

傳統酒樓酒席每席四千元,但不及平均每席一萬元的酒店豪華,彩福有裝 修,酒席六、七千元,形成了一個中價市場。只是有得賺,就多競爭。好似南瓜車的設計,很快被人抄橋:「唯有不斷諗新嘢,嗰時facebook都未有人搞反 食魚翅七折人情,我已經諗到用燕窩、花膠代替魚翅。」現時搞西式婚宴的中式酒樓比比皆是,記者提起同樣專搞婚宴,大家樂旗下的德藝會,他馬上大彈行家,覺 得其食物是「垃圾」;講到美心酒家,他又認為布置「太傳統」,說起直接競爭對手煌府,他更「火滾」:「我諗到南瓜車,佢哋照抄,抄完又唔認。佢哋雖然話自 己係搞婚宴,但又搞埋自助火鍋。」

張梓豪父親常跟他說:「啲嘢要好食,價錢唔好咁平。」但張梓豪甚少理會:「佢嗰套舊晒,唔啱我用o架,而 家講企業化。」不想步上幸福樓的命運,張梓豪不斷度橋,從酒店、私人會所挖角,亦增加婚宴統籌部門,不單跟進酒席,也主動關心客人結婚的瑣事,上月更帶公 司十多名同事往上海世博參觀,汲取靈感。同時間,為使公司多元化,上週以六位數字收購了一間位於尖沙咀金巴利道的婚紗攝影出租公司。上月新開的灣仔分店, 一層是做婚宴,另一層是做打雀局的聯誼會,還開了一間酒吧,給新人「After Party」之用。

張梓豪最近愛上相約同事往這間酒吧擲 鏢,一擲就六、七個小時。記者訪問之日,張太亦同行,她甜絲絲地說:「佢個人好有目標感,想做嘅嘢一定要做到,好勝o架。」張梓豪原名叫張家豪,想順風順 水,十年前聽算命師傅的話改名,是禍躲不過。做酒樓老闆,要第三次才成功。婚姻亦如是,他今年三十八歲,與現任張太認識了不久就結婚,○七年他在太子始創 分店擺了三十圍,至今三年,「以前細個唔識嘢,今次好認真,希望一生一世。」

婚宴專家談婚姻

張梓豪年紀輕,卻有三次結婚經驗,第一次結婚二十五歲,「出嚟玩識嘅,拍咗拖幾年先話結婚。」但幾年後因性格不合離婚。遇上第二任妻子,都是拍了幾年拖,但亦有緣無分。張梓豪感慨地說:「你問我信唔信婚姻,你話呢?唔信還唔信,都希望最後得一世囉。」

「烈佬」不怕死。張梓豪喜歡做義工,他參與交通安全隊活動時認識現任張太,才幾個月就計劃結婚。記者問張太:「不怕他太衝動嗎?」年約三十歲的她跟記者說:「無諗喎,嗰時大家好愛,好鍾意。我哋都有計劃嘅,係先決定結婚,註咗冊,先擺酒嘅。」

張梓豪很照顧張太感受,在稿件要出街之前,與記者通電話:「其實我唔想你提我結過幾次婚,你話結過就算啦,邊有人會鍾意聽到呢啲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095

光伏产业再现扩张潮 业内专家称明年“过剩是必然”

http://epaper.nbd.com.cn/shtml/mrjjxw/20100921/1891330.shtm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185

中國和台灣市場都將面臨挑戰 三大專家全方位檢視八五度C

2010-11-22  TWM




八五度C上市在即,承銷價已喊到 台灣傳產類股史上新高,然而八五度C靠加盟發跡的經營模式,卻是台灣掛牌公司中少見的個案,投資人應該如何看待,本刊特邀三位專家問診把脈。

撰文‧林讓均

八五度C的商業模式,在台灣上市櫃公司中,並不常見。在八五度C掛牌之前, 《今周刊》特邀台灣服務業發展協會祕書長李培芬、日盛投顧資深經理鍾國忠、中興大學行銷系助理教授吳志文等,站在餐飲管理、品牌行銷與市場投資的角度,剖 析八五度C的現況和未來。

◎關於股票發行價

專家問(以下簡稱問):法人預估貴公司股票申購價約一百五十到一百八十元(十一月十五日發行價為一百六十八元),算來本益比逾二十五倍,發行價是否定太 高,壓縮了投資人在上市後的獲利空間?

吳政學答(以下簡稱答):幾元算高,要跟誰比啊?(本益比)都比香港(掛牌的)少啦,類似像小肥羊、味千(拉麵)啊,都是三十倍以上。我們本益比大約只有 二十五倍吧,而且現在(十一月八日採訪當天)還沒有正式定價,還在詢價,這個很敏感啦!證交所說我是乖寶寶(笑)。

鍾國忠講評:如果以發行價一六八元、全年EPS(每股稅後純益)七到八元來算,大概二十五倍本益比。但台塑、聚陽等傳產股本益比只有十倍上下,若與統一 超、晶華等個股比較,二十五倍本益比也算中間偏高。

但是八五度C很難歸類,沒有「同業」可比較,只能說「二十五倍」不算不合理,但還得看市場買不買帳。

◎關於加盟

問:過去你經營連鎖體系,曾發生加盟主回收未果而抗議情形,未來如何避免?

答:有人說我們靠加盟主賺錢,可是我們在中國全都是直營店,光靠這些就占營收六、七成了(註:八五度C的中國一五○家店全是直營,台灣的三二四家店有近九 成是加盟)。

未來台灣店會考慮做早餐,明年中國則會再開一百家,但將來加盟會愈變愈少,因十家中只要有一家出問題,都會很累。

李培芬講評:沒有台灣就沒有中國!肯德基與麥當勞也都是加盟起家的,加盟的模式不是問題,而是總部有沒有管理的深度。美東地區曾有高速公路旁邊的麥當勞加 盟者聯合起來專供開車族線上點餐服務,大為成功,總部還向加盟店買回Know-How。所以,加盟者可以是總部的難題,也可以是資源。

◎關於營收狀況

問:從往年每股可創造的營收數字來看,今年營收應要突破百億關卡,有信心達到嗎?

答:現在是上市前的緘默期,不方便談論營收。

鍾國忠講評:依往年營收狀況,幾乎是每一元股本可以創造九元營收。如果照上市增資後的股本十二.八億元來看,今年營收應該要破百億元;但今年前三季營收約 六十三.七億元,離百億元還有一段距離。此外,八五度C前三季EPS是四.九五元,如果要達到全年預估的EPS七到八元,第四季還得賺二到三元,挑戰挺大 的。

◎關於經營成本

問:未來在原物料、工資、店租的三漲壓力之下,該如何降低成本,提升從一七%下降到一二.八%的淨利率?

答:(淨利率下降)不是成本上漲,而是今年開拓新區域、要設中央工廠,而且工廠一開始就要設這麼大了。工廠投資,最先都會「被費用化」(指提列財報、列入 支出),且有些支出是沒辦法計入資產的。你看,(淨利率)第三季又回來了嘛!

你不要開店就不用付房租了嘛,應該是說房租成本有沒有控制在一定的比率,我們大概是控制在(營收的)一四%左右。

而且,你可以隨時變新產品,靠新產品做調整、加價。如果說原物料占(成本)三成,那原物料漲了一○%,也只占末端三%,你說我三十元的麵包漲個三%,也才 漲九毛,我重新定價三十一元,就平手了啊!

鍾國忠講評:今年可能還不會反映成本上漲衝擊,但明年原物料、中國人力成本還會有跳漲壓力。就算明年能賺到今年的獲利水準,也要考量上市後股本稀釋的問 題。而毛利一旦變薄就要用量來衝,就看八五度C明年在中國展一百家店的速度,是否可以彌補成本的起漲了。

◎關於台灣市場競爭

問:面對統一超商City Cafe等平價超商咖啡品牌的竄起,八五度C市占掉了多少?如何因應?

答:從別的東西來增加營收嘛!比如說我多加麵包、新的產品進來啊!你要想喔,我受到那麼多(平價咖啡)攻擊,才掉一○%,仔細思考一下,我也滿厲害的! (笑)吳志文講評:八五度C咖啡的主要競爭者,絕對是平價咖啡品牌,掉一○%市占,是很大的警訊了!一開始八五度C是以「咖啡+烘焙」的模式脫穎而出,但 靠烘焙來差異化的策略不再新鮮,若要穩住市占,得端出更創新的產品。

◎關於中國的市場競爭

問:未來八五度C如何在中國市場保持品牌優勢?最大對手是誰?

答:其實我沒有在想對手,我都在想,要學習哪一位最強的人。(問:你最想學誰?)肯德基!想它的制度啊!想競爭對手沒意義啊,不如想怎麼變強大,讓那個敵 人追不上,這一招可能更好吧!

我們公司光一個採購量,採購價格至少比別人便宜個兩成、一成五吧!我是(生產線)一整排都在做蛋糕,要跟我競爭,其實有困難啦!我們的烘焙都標準化了,要 破解有難度,不然你看台灣做麵包的,都是地區型的。

李培芬講評:現在中國市場是各地群雄並起的狀況,到華南去,人家不知道八五度C,只知道天母藍鳥;到天津去,人家不知道八五度C,只知道甜客和好利來。

在中國拓點,達到千店規模才叫作拿到入場券!更何況八五度C離千店還有一段距離。所以不是現在贏,未來就贏,隨時都會洗牌重組;像今年大潤發就首度超越家 樂福,成為外資賣場的第一品牌!

◎關於策略布局

問:面對美國與中國這兩個超重量級市場,要採直營或加盟模式?未來靠什麼定位來國際化?

答:國際化不是喊一喊就有用的,要看占有率啦!而且你在每個國家、每個地區都持續發展,那就是國際化啦!不是定位得好就有用。

我在美國剛展出的第二家店也是持股六五%(指採「合資經營」模式),人家跟你合作得好好的,為什麼不繼續?

問:會像星巴克在中國授權後,又收回經營嗎?

答:星巴克在全球的品牌知名度、規模,已經可以當老大,我們公司還小啦!有一天,如果我在中國的營收有個一千億元了,這時就有分量做這樣的事(意指品牌分 區授權)。

李培芬講評:我建議八五度C應定位在烘焙店,而非咖啡店。畢竟八五度C在美國市場會碰上星巴克,到歐洲市場會碰上意利(illy),都不免得和這些超大型 的地頭蛇對打。

在經營模式上,如果可以學習星巴克「國際端加盟、落地端直營」,會是「強強相連」的贏家組合。

例如之前星巴克在中國華南與美心星巴克合作、華中與「統一星巴克」、華北與「大星巴克」合作,都是當地的大廠商。○六年,舒茲(星巴克創辦人)收回對於大 星巴克的授權,○七年星巴克就被逐出中國故宮,星巴克內部已評定「收回授權、採直營」是錯誤政策。

專家會診85度C

日盛投顧資深經理 鍾國忠 明年將面臨原物料與工資跳漲壓力,展店速度將會是一大挑戰。

中興大學行銷系助理教授 吳志文 靠烘焙來差異化已不新鮮,要穩住市占,得端出更創新的產品。

台灣服務業發展協會祕書長 李培芬 在中國達到千店規模,才叫作拿到入場券,布點策略很關鍵!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598

用“全球能力”做“中国专家”

http://www.21cbh.com/HTML/2011-1-1/1OMDAwMDIxNDA1OQ.html

“全球领先的专注于中国成长动力的投资控股集团。”复星集团首席执行官梁信军如此定义的目前管理的资产超过1000亿元复星集团。

2010年,复星入股法国地中海俱乐部(Club Med)——一家高端度假旅游连锁企业。就这个案例而言,“我们走了一条迄今为止跟其他中国公司都不一样的路线。”梁信军说,这种模式复星还会一而再、再而三复制。

梁信军认为中国即将成为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和资本市场。“专注于中国成长动力”的复星集团将“以巴菲特作为学习榜样”,学习其价值投资理念和融资模式。

拐点与机遇

《21世纪》:宏观经济走势将影响投资者决策,复星对于未来几年的宏观经济有哪些判断?

梁信军:中国经济最重要的拐点,宏观上有三个方面。

第一,中国很快从制造大国变成消费大国,快的话2013年变成全球第二消费大国。今后,对于西方企业来说,如果不在中国占有一席之地的话,很难自称是全球化的企业。

第二,中国正在从制造大国变成资本大国。无论是资本供应能力,还是对资本市场的企业(项目)供应能力,还是净资本输出——前两项指标2009年、2010年中国都是第一。再过3-5年,我们会稳定处在全球前二的位置。

第三个,人民币中长期的“内贬外升”趋势。外升是“被升值”,欧美的宽松货币政策等,都会导致人民币在海外升值。而人民币在境内的贬值问题也逐步显现。

过去中国的企业老是想着跟老外合资,引进品牌。现在中国市场大了,是老外的主流市场,他会为了中国的市场降低他的身板。中国企业海外谈判的时候有了中国溢价的可能。我对中国乐观,来自这三个拐点。

《21世纪》:按照你的判断,中国经济正处在乐观的拐点上,复星会从中找到哪些投资机会?

梁信军:中国既然变成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之一,那么中国的企业,首先要深耕本国市场。我们在未来十年会亲眼见证,中国将涌现出一批市值规模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的、但是只做中国市场的企业。

中国是消费大国也是资本大国,所以要投资那些能从中国本土消费市场受益的强势企业。那些跟中国人的消费,尤其是升级换代消费相关的行业,你就大胆投吧。

另外,中国还是全球的制造大国,所以3-5年内为制造业服务的配套产业还是稀缺的,从长期来看,如资源能源类的企业,都是好的(投资方向)。

此外,我觉得海外上市的中国资产存在被低估的现象,比如复星投资的分众、同济堂等。

所以投资投什么,都是基于中国消费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大幅上升。

国际化征途

《21世纪》:复星目前的关键词是“国际化”,这个战略具体是怎么实施的?

梁信军:关于国际化的问题,我们很早就在做资本来源的国际化。其实第一步就是在香港以红筹股的形式募集资金,最早从复地集团(20337.HK)开始,到后来陆续有多家在香港的上市公司。

第二步是2009年走的,邀请美国前任财政部长斯诺作为我们国际化的顾问。我们通过他接触到了友邦保险(AIA)的项目,复星也曾是AIA的绯闻“男友”之一。虽然这个项目最终没做成,但是类似的项目我们还在做。

第 三步是2010年的4月份,我们跟凯雷投资集团的合资。复星通过与凯雷这样一个在美、日、欧都有强大投资能力的公司合作,使复星有能力去看主要资产在这些 区域的企业。第四步就是投资Club Med。这个项目我们探讨了一个模式,怎么去跟行业领先的欧美企业合资,我们走了一个迄今为止跟其他公司都不一样的路线。国企去海外收购遭遇政治因素阻 力,但我们不搞中国企业收购外国公司,我们只是参股,并协助它在中国境内发展。对我们来说,资金在境外投资规模较小,我们承担的风险也较小,也没有什么跨 文化管理的问题。这种模式我们还会一而再、再而三的复制。

我们国际化考虑的第五个问题是,在海外尝试一下类似于私募股权基金(PE)的融资,我们还没搞过。但我相信有越来越多的海外资金听得懂、看得懂中国故事,这是我们下一步要跨越的台阶。

巴菲特、PE之辩

《21世纪》:在谈到复星模式的时候,我们常说以巴菲特为榜样。但巴菲特的资金,来源于自有资金和保险浮存金,成本非常低,复星也能做到吗?

梁信军:讲到融资的问题,巴菲特的优势很明显,最常说的是他的价值投资,其实他(用于投资)的资金成本非常低。

投 资公司跟生产企业一样,如果你的原材料可以持续地便宜地获得,那你当然有竞争力。投资公司的原材料就两个东西,第一,项目,你用什么方法证明给投资者看, 你可以便宜的拿到项目而且可持续?第二,钱,中国和海外都有很多好的PE管理公司,他们给投资者的回报是相当可观的。像国内近三五年,PE给投资者的预期 回报都在25%以上。但从另外一个角度看,PE的资金成本是不便宜的,他投出去的钱期望回报是25%,那心理压力多大?

对于复星来说,第一步要考虑的就是学习巴菲特,首先要学习怎么可持续的降低我们的用于投资的资金成本;其次,考虑怎样可持续地降低我们投资的项目的成本。

《21世纪》:那复星跟PE的差别体现在哪里?跟巴菲特的差异又是什么?

梁信军:普通的PE投资周期是5年、7年、9年,但我们不一样,好的高成长的产业,我会愿意持续保有,所以我们称之为“有稳定和强大的产业基础”。这就像巴菲特,长期持有可口可乐的逻辑是一样的。

复星现在的投资资金,大部分是自有资金。自有资金我们的投资方向是三类。第一类,就是PE投资;第二类,战略投资。第三类,产业投资。

产业投资是控股的、以行业整合为目的的投资。我要在这个行业里把高附加值链条都占了,这是我的整合逻辑。

PE投资是另外一个极端,就是准备持有三五年就走的。

当 中还有一块灰色地带,是战略投资。有些行业,你知道未来可能是好的,比如保险。但你又没有做过,就拿出几十亿控股的话,风险是极大的。所以最好的方式,就 是对一个好的行业,用参股的形式跟最有效率的公司一起玩几年,跟着他学习学习,有机会就控股。我们对很多行业都有一个学习的过程,在医药、零售、矿业领域 都是这么做的。

如果仔细分析巴菲特,他跟别的PE公司比较,最典型的就是他的长期资金成本低。内部的核算相当于6%左右的成本,而PE等都在27%、28%。这一点,差别是特别大。

复星跟巴菲特比较的差异是,我们专注于中国,在受益于中国成长的领域狠狠地做。而跟国内做产业投资的公司相比,我们将来的投资视野是全球化的。

转变定位

《21世纪》:在投资新项目的同时,我们也在退出和变现一些项目,我们选择什么样的标准、什么样的时机退出呢?

梁信军:这里面有两个标准。第一,安全性的标准。第二,成长性的标准。

安 全性的标准,这几年尤其金融危机以来,我们特别注意,就是投跟融要平衡。当你决定投一笔钱的时候,你就要想到卖掉一些东西,不要“短贷长投”,那是很危险 的。我们的基本手法就是,比如我投资10亿,可能我卖资产也要卖掉7亿。这其实也是资产配置的一种平衡,卖掉一些低增值潜力的,买进高增值潜力的项目。

至于成长性的标准,什么样的企业会被卖掉呢?一个,我们确信在我们的管理下,(项目)不再有规模性的增长了,如果没有两位数的增长,他自己成长的动力就枯竭了。第二,权衡有没有更好的机会,如果没有,还是握着原来的东西比较好一点。第三,价格合理不合理,也是很重要的。

《21世纪》:那么复星在整体的集团定位上,是不是有一个新的变化?以前定义为最大的综合类民营企业,现在的定位又是什么?

梁 信军:以前我们叫“最大的多产业公司”,现在我们讲是“全球领先的专注于中国成长动力的投资控股集团”。首先是领先的投资公司,其次是我们能从中国成长受 益,此外,我们在中国拥有强大的产业基础。有些产业我们就是长期持有的,这个跟我们讲的“中国专家+全球能力”,也是不谋而合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788

德隆专家的三知道和四种思维(转)

http://lyh.jack.blog.163.com/blog/static/132734100201010197935184/'

德隆大师的三个知道被称为债坛的圣经,刚才看到有个帖子写得比较全面,所以就收藏了。

-------------------------------以下为转贴---------------------------------------------

 

投资获利的第一要素是:防止自己情绪失控,等待对手情绪失控。

 情绪为什么会失控呢?因为你“不知道”。不知道后面涨多少,不知道跌多少,不知道这笔投资 什么时候才能结束。情绪怎么才能不失控呢?最好是“三知道”。知道能涨多少,知道会跌多少,知道投资的期限有多长。但实际上不用也不可能做到“三知道”, 知道一个或两个就完全可以了。

先看债券:
1.投资期限:知道。只要你的资金使用期限与之差不多就可以了,如果是短期资金投资长期债券恐怕就要情绪失控了。
2.涨多少:知道。只要够你的希望收益率就行。
3。跌多少:不知道。受基准利率影响,但只会浮亏。此外得公司不破产才行。

再看转债:
1.时间:知道。不一定是到期,和条款设计有关,不详细说了。
2。跌多少:知道。纯债券,但只是浮亏,而且是最坏结果。
3。涨多少:知道。最少也是连本带息,而且是最少涨幅。

分离债正股
1.时间:知道。权证到期,一翻俩瞪眼。
2.跌多少:不知道。
3。涨多少:不好说。不能保证一定上行权价。
这就是为什么大家会觉得分离债正股比一般股票要好,其实不是真的好,而是你知道了“一个半”,情绪上比较稳定。买正股赌的就是股票在最后行权时超过“行权价”,一旦权证到期,无论盈亏都要平仓,投资过程结束了。
我们以前搞过的正股+沽权
1.时间:知道。权证到期。
2。跌多少:知道。溢价幅度。
3。涨多少:不知道。蒙着多少算多少。

看看指数基金
1.时间:知道大概。反正有牛有熊,熬三五年一般能出头。
2.涨多少:知道大概。XXX市盈率就高估了,大盘的市盈率相对稳定一些。
3。跌多少:知道大概。XXX市盈率就低估了,而且也不会退市什么的。
投指数基金比股票情绪要好控制的多。


      最后说股票,你会发现属于“三不知”品种,纯粹就考蒙。
1.时间:不知道。
2.涨多少:不知道。技术分析?基本分析?是人们企图安慰自己发明的东西吧。
3。跌多少:不知道。而且相当恐怖,农不好来个预亏,St,退市什么的,估计把你搞疯了为止。
大家别走技术分析这条路,死胡同。技术分析在逻辑上有问题,逆势交易肯定是死路一条,顺势交易好点,但长期看也无法战胜指数。
基本分析在原理上是对的,但所需要的假设条件很多,成本也很高,所以自身并不能保证足够的成功率。而且我认为股票走势并不完全取决于基本面,这里不详细谈了,而且还要判断牛市啊,熊市啊什么的。说实在的,要是能知道是牛还是熊,随便谁来操作都行吧。
在整个的投资过程中,情绪控制是最重要的,大约要占到90%,资金管理占9%,大家都认为最重要的分析,我觉得充其量占1%

 


如何分辨“疯子的行为模式”“正常人的行为模式

 

正常人的行为模式就是“正常人干的事”呗, 疯子的行为模式就是“疯子干的事呗” ,这两种行为其实非常好理解,但是一放到证券市场中就容易犯迷糊 。


首先你要保持一个正常人的思维模式,对投资品种的各个方面进行评估,这个分析个大概 其就行,不算太难。其次要对市场中其他人的思维模式和行为进行预估,这个就是心理分析了。我就是把对手看成疯子看待,这一点我觉得应该是正确的。这个市场 中的大部分人的想法都很奇怪的,当然了,债谈里的人除外喽。
还有一个很关键的问题:疯子大部分时间的表现还是正常的,你什么时候见过疯子举着菜刀 永远不停的在砍、砍、砍?具体到证券上的表现就是:大部分时候还是在一个比较理性的范围里波动,小部分时间突然向上或向下大幅跳跃。但是:运动的幅度和持 续的时间都是不可测的。唯一可以肯定的是:跳跃一定会发生我喜欢操作转债等衍生品种,因为这类东西可以做到一定的量化,你可以明显的看出是不是有人在抽 风。

 

如果你是“正常的思维”,你把对手也当成“正常人”,在价格波动比较理性的时候操作起来会比较顺手。一旦对手开始发神经,价格开始大幅跳跃,你可能会大吃一惊。头脑一热,心理就容易失控。其实只要咬牙抗过去,价格很快就会回到理性波动范围。

“正常人的思维”思考“正常人的行为模式”,赚小钱容易,只要你抗的住。
“正常人的思维”思考“疯子的行为模式”,有可能赚大钱,你得死等机会。
“疯子的思维”思考“疯子的行为模式”,大赚大赔。除非干几票赶紧收手,否则早晚被提出局。
“疯子的思维”思考“正常人的行为模式”,这个就惨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005

四專家分享巴菲特價值投資法則:別受市場影響決策等到好價位再出手

2011-5-9  TWm




波克夏股東會正式舉辦前一天,奧馬哈這個城鎮已經先一步熱絡起來。

來自全美各地,無論是信奉巴菲特或是價值投資法則的作家們齊聚一堂,為喜愛相關書籍的書迷們舉行一場簽書會。

《今周刊》特別訪問幾位知名及頗受好評的作家,他們不一定是波克夏股東,但同樣都靠著巴菲特賺錢!

管理上億美元基金的操盤手羅倫.坦伯頓:市場愈恐慌,愈要大舉買進!

從小立定志向,要成為專業投資人的羅倫.坦伯頓(Lauren C. Templeton),名片背後印著一行清晰的粗體字:「Bull market are born on pessimism, grow on scepticism, mature on optimism and die on euphoria.」(多頭市場總在悲觀時誕生,在懷疑中成長,在樂觀中成熟,在陶醉中死亡。)這句話,其實是出自她的叔公||坦伯頓集團創辦人約翰.坦 伯頓爵士(Sir John Templeton)一生遵從的投資原則。

約翰.坦伯頓的投資理念,其實和股神巴菲特不謀而合,他的經典名言之一即是:「在別人恐慌時買進,在別人貪婪時賣出」。兩位都是標準的價值投資人,也同樣帶給羅倫.坦伯頓很大的影響。

「很久以前,我就準備好一長串的股票『購買清單』,等著市場下跌,就要隨時進場撿便宜。」這天羅倫和先生史考特一起來到內布拉斯加州的奧馬哈,參加聯合簽書會以及隔日的波克夏股東會。

有趣的是,羅倫終於等到了金融海嘯,二○○九年三月九日股市跌至低點時,她當時正準備生產,「我女兒是三月十日出生,還記得那天我在產房里,一直抱著筆記型電腦不肯放,忙著想買便宜好股。」結果醫生強制關掉電源,她才不情願地收起電腦。

「沒辦法呀!股價真的太便宜了!」她說,當時和先生兩人幾乎把手上所有現金都投入市場,不願放過難得的進場機會。她相信,這就像是一九七四年美國股市暴 跌,巴菲特首次公開喊進市場;而一九八七年,約翰.坦伯頓也在股市崩盤時大舉搶進股票一樣情況。結果羅倫于○九年買進的原物料、農產品公司股票,現已上漲 三、四成以上。「要再等到當時便宜的價位,我看似乎不太容易。」目前她與先生共同管理的資金,總計高達一億八千萬美元(約新台幣五十一億元),合著的《坦 伯頓投資法則》,更翻譯成九種文字發行全球。羅倫.坦伯頓說,自己的投資模式其實很簡單,只要勤做功課,透過分析公司現金流量,鎖定經營良好的公司,「接 著依據目標價格買進賣出,別受市場消息影響決策。」

羅倫·坦伯頓(右)

(Lauren C. Templeton)現職:羅倫坦伯頓資金管理公司創辦人、東南避險基金協會董事長

學歷:南方大學經濟系

美國財經暢銷書作家

珍娜.羅威:用價值投資法買進成長型股票美國知名財經作家珍娜.羅威(Janet Lowe)原本在一九八○年至九○年初期,只是為聖地牙哥當地報紙撰寫專欄,後來才漸漸轉型開始寫書,內容多以價值型投資為主。「從我寫專欄開始,就已經 開始研究價值投資,我也很支持這樣的理念。」累計推出二十三本著作的羅威,還談起自己與股神交往的難忘經驗。最初她準備撰寫關於巴菲特的書籍,但取得聯繫 之後,股神反而建議她寫其十分尊敬的老師、有「價值投資之父」之稱的葛拉漢(Benjamin Graham),所以羅威受邀來到奧馬哈,和巴菲特一起晚餐並進行深入訪談。書籍出版之後,他更陪著羅威一起至紐約宣傳,上電視節目介紹此書,透過股神的 威力,結果當然讓這本書大賣。

不僅研究價值投資方法,羅威甚至一步一步成為價值投資人。「特別是遇到嚴重股災,幾乎無人幸免的情況,反而可以看出價值型投資人的表現較佳。」她印象最深 刻的一筆投資,是以每股十美元的價格買進約一百張愛迪生電力公司(Edison International)的股票。在一九九○年代中期,這家大型電力公司股價跌至相對低點,羅威在看到基本面無虞情況下,大膽買進該公司股票。隨後幾 年再也沒有出現如此便宜價位,現在每股股價約為四十至五十美元之間。

她表示,人人都想要以便宜價位,買進高品質的公司股票,「但別忘記,就算是成長型股票,也有可能成為價值型投資標的。」羅威說,例如近年發生的金融海嘯, 許多高價位股票大跌,浮現投資價值,就是投資人的大好機會,「當人們還在擔憂經濟問題時,我已經比很多人早一步回到市場了。」羅威表示,能夠靠著股票累積 財富,很重要的是「長期投資」。「將投資放長遠一點來看,也是保護資產較好的方式。」珍娜·羅威(Janet Lowe)

現職:職業作家

經歷:《聖地牙哥論壇報》商業編輯學歷:聖地牙哥州立大學商管碩士手握千萬美元的專業投資人山姆.嘉德:遵守紀律,像股神一樣專注投資「坦白說除了投資以 外,我對其他事情都不感興趣!」住在喬治亞州的山姆.嘉德(Sham Gad)可說是巴菲特的頭號粉絲,在他的部落格上,放了許多關於巴菲特動態的文章,還有一張與股神的合照。他說,就連選擇待在喬治亞州的雅典市,也是想要 像巴菲特留在奧馬哈一樣,「盡可能不受到外界幹擾,以免影響投資決策。」他同樣是在接觸巴菲特書籍以後,開始對投資產生興趣。「我發現他的投資理念十分簡 單,每個人不都想找一家好公司,並以便宜的價格去持有嗎?」嘉德目前擁有一家資產管理公司,管理一千萬美元(約新台幣二億九千萬元)的資金,雖然部位並不 算太大,但比起三年前,僅有三十萬美元的規模來看,算是成長很快速了。

說起自豪的投資經驗,嘉德臉上立刻堆起興奮的笑容。○八年,他注意已久的ATP石油與天然氣公司受到金融海嘯波及,竟然從過去的四十多美元股價,跌至令人無法置信的三美元,嘉德眼見機不可失,立即買進該公司股票,等待漲了六倍之後才出場,總計至少賺取五十萬美元入袋。

他認為巴菲特的投資方法,給他極大的幫助。「在學校不會有人教你必須反向思考,才能從中獲得較大利益。」當然,嘉德也傾向學習巴菲特,長期持有一家公司賺 取收益,避免短期買進賣出的投機交易。「但是要能長期持有的條件,就是相對便宜的進場價格。」因此,他特別強調耐心的重要,「就像巴菲特曾經說的,買股票 就像是在棒球場上揮棒打擊,好消息是,你永遠不必害怕被三振,可以一直等到自己最愛的價位出現,再奮力出手。」聊起投資頗有一套的嘉德,當然不會錯過偶像 經營的公司。他表示過去也陸續投資波克夏股票,希望借由股神的投資智慧與眼光,為他管理的基金帶來絕佳獲益。

山姆·嘉德(Sham Gad)現職:嘉德投資管理公司基金經理人學歷:喬治亞大學工商管理學系碩士

從醫生轉行投資作家

巴德.拉畢特:巴菲特讓我免于破產!

「如果沒有巴菲特,我恐怕會步上破產一途吧!」今年五十一歲的巴德.拉畢特(Bud Labitan)表示,他很晚才真正認識巴菲特這號人物。當然,如果可以再早一些,如今他的人生可能更加不同了。

出身于醫師世家的他,從小就被父母灌輸「將來一定要成為醫師」的觀念,但是當他成為內科醫師之後,卻因財務管理不善,使得家里經營的診所幾乎瀕臨破產,最 後連妻子也選擇離開他。「回想起那段日子,真是慘痛的回憶!」就在一次到書店瀏覽,試圖找出人生新方向時,他發現書架上擺著一本巴菲特的自傳,「看到他如 何堅守投資原則,一步一步邁向富有,給了我很大的啟發。」拉畢特說,他突然發現投資可以改變人生,但自己對於企業經營與股票這些事卻一無所知,因而決定開 始認真研究,以四十一歲的年齡進入大學就讀MBA。

「四十一歲太晚嗎?或許吧!但至少我終於有了開始。」他不僅在學校學習企業管理,一面也著手研究巴菲特的投資哲學。只要到了每季公布持股的時候,他就一一 抓出每家公司來研究。因此對於波克夏所持有的股票動態,他都一清二楚,甚至,跟著巴菲特作投資。除了買進價格較低的波克夏B股,還有像是巴菲特長期持有的 嬌生公司等,持續累積財富。

之所以開始寫書、成為作家,拉畢特不好意思地說,其實他的志向已經改為專業投資人,雖然現在仍在大學醫學院擔任教授,「很希望有一天能夠成為管理基金的操 盤手。」為了闡述自己的價值投資想法與理念,才考慮出書。目前已有六本著作在美國發行,多數是談論巴菲特價值投資,但卻只有約數十頁的「精簡」書籍。

拉畢特對此表示,其實這是為了他的學生設計,他知道學生多數沒有閑錢買書,但市面上一本書少說要三四十美元,「他們根本負擔不起!」拉畢特因而和出版社協 商,推出一本僅十多美元的書籍,「我希望他們可以早一點開始接觸投資,不要步上我的後塵!」巴德·拉畢特(Bud Labitan)現職:作家、印第安那大學醫學教授

經歷:開業醫師

學歷:印第安那州普渡大學商管碩士

加勒比美國大學醫學博士

撰文、攝影·莊 芳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989

「公關專家」賴昌星:當初還不如做一個菜農

http://www.chuangyejia.com/norm.php?id=2565&PHPSESSID=66956ff086221f6045aa8bb4573cdd7b

    2011年7月23日下午,結束了長達12年外逃之旅的賴昌星抵達首都國際機場。他上一次來京,是在1999年春節後,和他一起抵京的還有5000萬人民幣現金——他試圖赴京「滅火」。但來自中國政府最高層的「火」,在隨後的大半年裡,燒掉了他的整個帝國。

  1999年以前的20年裡,這個身材矮小的福建男人,從一個挖溝工人慢慢成長為廈門市的「模範市民」、公安部春節晚會的座上客以及中國「最著 名」的商人。而1999年之後的12年裡,他從中國最著名的通緝逃犯、安大略省最一擲千金的賭徒,變成了一個甚至需要舉債度日的人。

  賴曾經所擁有的「輝煌」的20年,是中國經濟過山車式增長的20年。從「國民經濟頻臨崩潰」到成為「世界工廠」,賴在中國經濟的蓬勃發展中,狡 猾地捕捉生財機會,賴氏企業的走私船隻的引擎,和中國經濟的引擎一樣強勁。但到1999年賴昌星案發前夕,賴的運作模式已經如此的不合時宜——賴昌星外逃 幾個月後,中國加入世貿的談判將獲得關鍵性突破,關稅降低,將直接擠壓走私的利潤。

  即使拋開法律的因素,單從時代的角度,賴昌星是一個注定要被淘汰的人。他外逃後兩年,多哈召開的世貿組織第四次部長級會議上,審議並表決中國加 入世貿組織;他外逃後11年,中國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並成為全球最大的奢侈品市場。是的,奢侈品——當初,賴是以販賣走私磁帶和塑料電子手錶開始的。

  「格外落寞」的「公關專家」

  過去的12年裡,中國政府一直在努力促成賴昌星的遣返。中國政府給加拿大政府施加了巨大的壓力,要求遣送賴昌星回國。

  「我們不能干涉自己的法院體系,我們不能強迫得出一個結果。」美國人麥健陸(James McGregor)曾在2003年訪問過賴昌星,在他的「十億消費者」一文中,轉述了一名曾參與過多次會談的加拿大高層官員的話。

  賴昌星在加拿大的律師馬塔斯告訴南方週末記者,中國大陸的專案組曾攜賴昌星的哥哥一起以貿易代表團名義進入加拿大。他們和賴昌星在一家酒店會面,並打算將賴昌星帶回中國。但見面沒有什麼成果。在過去的12年中,賴昌星與中國政府人員之間一直保持聯繫和談判。

  就在被遣返前兩週,賴昌星給加拿大《環球華報》主編黃運榮打了個電話:「我搬家了」。

  黃運榮第一次見到賴昌星是在2002年拘留聆訊的法庭上。1999年初,賴初到加拿大,其實並沒想過會在這裡呆很久,他一直和國內保持非常密切的聯繫。白天他習慣去賭場,一邊賭錢,一邊等著「國內擺平之後就回去」。

  逃亡12年,賴昌星早有倦意,跟蹤觀察賴昌星12年的加拿大華裔作家丁果回憶,賴多次對他說,回去總要回去的,只是時間問題。同時,他也沒有否認過,他與北京的溝通渠道是暢通的。

  丁果分析,賴為他的回國作了最重要的準備:同意前妻曾明娜和孩子們相繼回國,這是打探和鋪路。

  2006年,賴第一次距離被遣返前所未有的近。當年6月16日,加拿大邊境服務局的官員將賴昌星逮捕,送入拘留所。賴昌星本來沒有異樣的感覺,但到了晚上十一點,移民部的車和警方的車同時達到,賴昌星驟然緊張,以為就此遣返,絕望之下,以頭撞柱。

  之後辯護律師馬塔斯出席聆訊四個小時,要求延緩遣返、更換遣返前風險評估機構。當月30日,法庭在審理賴昌星申請暫緩遣返一案後,賴昌星確定不 會在原定的26日被強制遣返,他也暫時獲得了自由。他主動邀請溫哥華和外地追訪的記者到一家中餐館喝早茶,可謂是他逃亡十二年中,唯一一次對媒體「擺排 場」的行動。

  賴曾經對丁果感嘆:12年了,雖然大部分時間並沒有在牢房裡,但他卻也從來沒有一天是感覺自由的。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最初認為「不會在加拿大呆太久」的賴昌星,已逐漸把主要的精力和手腕放在了使自己儘量滯留加拿大上面。

  2009年底,賴放出風聲說要寫自傳。賴當面告訴丁果,書已經操作成形,執筆者是曾經獲得過台灣金鐘獎的一個女作家,書名叫《賴昌星說賴昌星》。內容將是他的「成長史」和「發家史」,書中還會附送一個光盤,「駁斥」遠華專案組對他的「不實指控」。

  但之後半年多,賴昌星改了電話號碼,而書也一直沒有出來。

  2010年10月,賴又在當地基督教布道家遠志明的布道大會上決志信主,這是他第二次這樣做。上一次他表示要洗心革面的時候是跟隨陳摩西牧師,時間大約在2003年。

  賴甚至應邀前往加拿大Simon Fraser大學與學生對話。內容涉及20世紀90年代的腐敗問題,廈門遠華案是內容之一。

  那次活動,加拿大《環球華報》主編黃運榮也被邀請到現場。賴昌星經常約他出來聊天,很多時候他希望通過媒體圈打聽國內消息,聽一聽媒體人對國內形勢的判斷。

  賴昌星外表忠厚,說話粗獷,只有一對閃爍的小眼睛透露出精明。在2003年夏天見過他的美國作家麥健陸(James McGregor)形容賴昌星,「他穿著T恤衫、卡其布褲子」,麥健陸說,賴的平頭和農民般紅潤的臉龐令人印象深刻。

  但黃運榮認為,「什麼時候見媒體,什麼時候失蹤掉,他把握得很準確。是一種若即若離的關係。他非常懂得怎麼利用媒體為他說話,賴是一個非常聰明的人。」

  香港《亞洲週刊》記者王健民同樣持此看法:「賴昌星對媒體駕輕就熟,到後來就基本上是一個公關專家了,什麼時候放料,什麼時候沉默,他把握得非 常好。」王健民說,「有時候他會故意裝傻,將計就計。」比如談到行賄高官的問題時,賴會模糊地說:晉江人朋友之間錢都一起用,幾百萬借來借去很正常。

  1999年,王健民路過廈門,在悅華酒店門口,他看到一個留著平頭的胖子和四個朋友站在陽光下抽煙,別人告訴他,那人就是賴昌星。半年後,遠華 案事發。王健民立刻從香港飛往溫哥華在街頭大海撈針地尋找這個胖子,花費一週無所收穫。2001年賴昌星因涉嫌非法入境被關押在溫哥華的拘留所,王健民終 於聯繫上溫哥華方面,隔著玻璃對賴昌星進行了專訪。那是遠華案後賴昌星第一次面對媒體。賴的鎮定令王健民印象深刻,他用閩南話不以為意地對王健民說:「事 情遇到了,就是這樣了。」

  從2001年起到2006年,王健民對賴昌星進行了多次採訪,地點有時候在家裡,有時候在麥當勞。但2011年7月初,王健民路過溫哥華,當時他想再找賴昌星聊一聊的時候賴罕見地閉門謝客了。果然,再過幾天,他就被抓,此後就是遣返回中國。

  在加拿大的12年裡,賴昌星幾乎重演了自己「過山車」式的一生。最初一段時間,他曾是尼亞加拉賭場著名的豪客。在運氣最好的一天,賴贏了二十三萬七千五百美元;最差的一天,他輸了八萬五千四百美元。

  此後賴昌星的經濟狀況很快就出了問題。他居住的房子越來越小。起初他住在溫哥華一幢150萬美元的豪宅裡。有一名司機和一輛大型SUV。在大量資產被凍結後,2003年時,他搬到了本拿比麗晶廣場的一套四居室公寓中。這樣的經濟狀況,是12年前的賴昌星難以想像的。

  這是賴昌星格外落寞的一段時期。加拿大《環球華報》總編輯黃運榮告訴南方週末記者,賴昌星曾向他傾吐心緒,「越來越想家」——賴在談話的最後說。

  在這次談話後兩週,賴昌星的命運終於回到歸國的軌道。

  站在當時中國主要經濟工作的對立面

  12年之前,1999年春節,賴昌星最後的救贖。通過在體制內的線人,他知道有人將舉報信遞交到了中國最高層。

  事實上,在收到舉報信之前,公安部已經注意到遠華集團走私的犯罪行為。420專案組工作人員、《遠華大案》一書的作者馮鷺告訴南方週末記者一個 細節。1999年1月,時任公安部副部長的牟新生調任新成立的中國緝私警察部隊政委時,有老領導提醒牟新生:「到廈門後,你將會碰到一個強勁的對手,賴昌 星。」

  像以往一樣,賴昌星相信錢的力量。這一次,他攜帶5000萬現金來到北京。賴相信錢,是因為他相信錢所建立的那張龐大的保護網。從廈門沿海夜幕籠罩下的漁船到公安部副部長威嚴的辦公室,這張網每一刻都在拉扯著。

  但賴面臨的不是普通的刑事犯罪指控,他傷害的也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國家利益」。他敏銳地嗅出這一次出了問題。他沒有意識到,他已經站在了當時國務院主要經濟工作的對立面:國企改革。

  「1998年新一屆政府上台後,當時最主要的工作是推進國企改革,但賴昌星肆無忌憚地走私洋貨,衝擊國內市場,直接增大了國企改革的難度。」馮 鷺說。她舉了一個例子,當時有三百多個生產膠合板的企業老闆聯合給中央寫信,控訴走私對企業經營的衝擊。包括一汽等大型國有汽車生產企業的利潤,都受到了 賴昌星走私汽車的衝擊。

  中國政府打擊走私的願望,前所未有地強烈,1998年7月,有國家領導人參加的全國打擊走私工作會議召開。隨後,中央要求部隊以及權力部門不能經商,因為據傳他們也涉足了走私。1998年年底,廣東的梁耀華走私案案發,牽進當時的公安部副部長李繼周。

  1999年1月1日。一個新的專門針對走私的新警種——緝私警察部隊正式成立。為了顯示決心,中央電視台前所未有地播出了緝私艇開炮擊沉走私船隻的畫面。

  1999年6月13日,一支由20人組成的調查小組悄悄進入廈門。但他們從北京出發時便已促動了賴昌星編織了多年的蛛網。賴昌星知道了調查組所 有的計劃。主要犯罪嫌疑人均已外逃,每一個完美的故事也已編織妥帖並且擺在了調查組的面前。調查組於是撤回北京,重新組織調查。

  馮鷺告訴南方週末記者,調查組這一次撤回,實際上是一種麻痺賴昌星的策略。果然,賴在澳門賭場尋找到了安慰,更重要的,他相信高層會對他影響下的整個廈門經濟投鼠忌器。於是,8月9日,賴昌星回到了廈門。

  但在賴昌星回到廈門之前,1999年8月初,一支約三百人的調查部隊,再次從北京空降。回廈門不久,他便接到了福建省公安廳副廳長莊如順和廈門海關關長楊前線的警告:調查人員知道他回來了,正準備逮捕他。

  賴昌星乘坐一輛貼膜的普通轎車,直接開到深圳,在當地警察朋友的幫助下,賴昌星登上了一艘開往香港的船。幾天後,賴昌星,他的妻子曾明娜,還有三個孩子登上了飛往加拿大的飛機。

  賴昌星逃脫了,但身後留下一大批的落馬官員。六百多人涉案被審查,三百多人被追究刑事責任,其中廳級及以上幹部就達二十多人。

  時代造就遠華往事

  在賴昌星被遣返抵達首都機場前二十多個小時,位於晉江燒厝的賴昌星老家就被世界各地趕來的記者包圍了。甚至遠華中學的門口,深夜裡也站了一排拍照的香港記者。

  12年過去之後,「賴昌星」三個字在這裡留下的只是一個空蕩蕩的傳說。但並不妨礙人們在這裡想像財富權力構建起來的遠華一夢。

  賴昌星鼎盛的時期花錢鋪設的公路,依然伸向這個小村莊的深處。過去的12年裡,每當萬里之外的賴昌星傳出新聞,這條公路便會熱得燙腳。隨著7月 份賴昌星被抓隨後被遣返,其弟賴昌圖一改以往好客姿態,燒厝家中門窗緊閉,前妻曾明娜娘家三層小樓大門緊閉,只有兩個攝像頭朝向門口窺探來者。

  1958年,賴昌星出生於燒厝。這裡是福建省臨海丘陵中的一個落後農村。厝,在閩南語裡是房屋的意思。明清時有肖氏家族居此,故稱肖厝,後諧音為燒厝。再後來,肖姓衰落而為賴姓族居。

  小學三年級便輟學的賴昌星,在自家的小農田度過了他的青少年。他外出謀求的第一份工作是和兩位兄長一起參加了附近軍營的挖溝隊。此後,他在一家農用機械廠當過兩年的學徒工。

  賴昌星無疑是一個「時代造英雄」的典範。賴昌星很早就顯露出他的商業天分以及對時代變遷的領悟力。早在1979年,他便和四個朋友集資了約1500元,開辦了一個小工廠,製造汽車螺帽和其它的簡單配件。很快,他便淘到了自己的第一桶金。

  1985年,他從山東省一家國有工廠的一名工人那裡,花了20000塊錢買到了一種紡織機器的設計圖紙,又從寧波聘請了師傅,開始生產紡織機。 他知道中國政府當時正在準備展開龐大的服裝出口業務——二十五年後的今天,全世界都能見到中國產的衣服,賴昌星開始製造紡織機器並對外銷售,很快成為市場 領先者。

  沒有資料顯示在上世紀80年代,賴昌星是否就已經開始從事走私。《遠華大案》一書的作者、遠華案專案組的工作人員馮鷺告訴南方週末記 者,1980年代中期,兩岸的漁民們會有一些物物交換。就在海上,大陸的漁民拿中草藥、海產品換台灣漁民的電子手錶、鄧麗君卡帶。但賴昌星是否涉及過,並 不知道。

  日後給賴昌星提供保護傘的權力網,此時也尚未結成。有媒體報導,賴昌星在石獅市的業務,曾被當地稅務人員查處,並最終查封了他的工廠。沒了工廠 的賴昌星索性把這邊的業務丟給了他的兄弟,自己帶著3000萬資產前往距石獅兩個小時車程的大城市廈門尋找商機。這是他人生的一個轉折。

  製造紡織機器的生意,一直做到了1980年代末。1991年,賴昌星進入香港房地產界。兩年後,賴昌星回到內地時,已經意識到未來房地產將是中國新的財富核心。他很快成為了廈門的地產之王。他的遠華國際公司在廈門多個重要地段都囤積起了土地。

  此時的賴昌星已經和權力緊密地結合在了一起。這方面最為人所知的是後來名聞全國的「紅樓」。這裡儼然成為他的龐大帝國的極盡奢華的後宮。後來因 為遠華案落馬的官員,幾乎都在此處玩樂過。他在這裡管理他迅速擴張的企業以及政府朋友網。紅樓的一切都是免費的。據說有全國最好的魚翅、燕窩、鮑魚和進口 的洋酒。當然還有來自各地的年輕女孩。

  「賴昌星本人很少享受紅樓提供的服務。他會在頻頻舉辦的宴會上呷一口啤酒,然後溜回自己的辦公室要碗粥喝。」麥健陸在上述文章裡提及這個細節,那時,賴昌星一根接一根地抽著中國的紅雙喜香煙。

  在「紅樓」以及福建省蜿蜒曲折的海岸線下,才隱藏著賴昌星的主要業務。1999年案發後,他被指控犯下了中國歷史上最大的走私案,從1994年 成立遠華集團,到1999年案發,賴昌星從事走私犯罪活動達五年之久,走私貨物總值人民幣530億元,偷逃稅額人民幣300億元,合計造成國家損失830 億元。

  他的時代早結束了

  溫哥華時間2011年7月21日,在那天早上,賴昌星的命運已經有了「不祥」的徵兆。在最後一次申請延緩遣返的控辯雙方陳詞時,辯護律師馬塔斯 在德國柏林通過電話做出陳述。因為上一次暫緩遣返的日期就到2011年7月6日為止,所以在外人看來突然啟動的遣返程序,其實是既定的日程。

  「選在既定的日子外出,表明賴昌星案件,已經不是這位金牌人權律師的第一優先工作。」丁果分析認為,以多年對馬塔斯採訪和觀察的角度來看,他的「不在場」,只有兩種解釋,一個是太有把握,一個是明知大局已定,不在場可以免掉當場的尷尬。

  在此之前,為了不讓賴昌星在臨被遣返時出意外,加拿大移民部甚至放了一個煙幕彈,提出新的舉證,認定賴昌星違背了軟禁條例,有潛逃的風險,這些舉證包括賴昌星與黑社會大圈幫大佬有接觸,並在溫哥華開「紅樓」聚賭,因此申請羈押。

  而賴昌星在加拿大的歲月本身也並不完全擁有自由。有一次,王健民到賴位於麗晶廣場的公寓拜訪,當時恰逢賴昌星和曾明娜雙雙被抓,家中只有兩個小孩。賴的一位朋友早上過來幫忙給孩子做早飯,而午飯就是把早飯熱一熱接著吃。

  2007年加拿大聯邦法院要求移民局做第二份風險評估,賴昌星得以暫時擺脫了被遣返的風險。從這之後的兩三年裡算是賴昌星過得比較舒心的日子, 他住進了女朋友林萍萍在列治文買的豪宅裡,這所獨立房屋的四周是農地,佔地面積非常大,賴昌星在那裡開墾了一些菜地,種了一些大蒜。

  很多本地結識的甚至國內過來的朋友都在這裡出沒,很多朋友去那裡開生日party,通宵打撲克搓麻將。有一次黃運榮好奇地問賴,這些人都認識嗎?賴昌星回答也不全認識,很多人也是朋友的朋友,慕名而來,就為了見一見「賴昌星」。

  但關於賴昌星開設地下賭場的傳聞也在這段時間傳出。溫哥華警方一個專門負責亞洲幫派活動的警員曾接到線報,說賴在列治文的豪宅裡非法經營賭場。 該名線人進過賴昌星列治文的別墅兩次,但是該線人也是黑社會分子,每次向警方報料都會有100-300元加幣做酬勞,他未能提供更多證據。儘管法院最終認 為證據不足,但這也讓賴昌星在溫哥華的華人圈裡更加不受歡迎。

  2009年1月,賴昌星獲得CIC批准的為期一年的「工作許可」(Work Permit)。賴昌星為此興奮過一段時間。他好幾次想開餐館,但到最後都沒有開成。

  有幾次,餐館的準備工作已經全部都完成了,賴昌星對進來拜訪的朋友說:「下一次見面就可以到我的店裡吃飯了」,但他的飯館最終沒有開起來。

  「我還不如當初當一個菜農。」賴昌星在接受麥健陸採訪時說。他曾經感嘆過:12年了,雖然大部分時間並沒有在牢房裡,但他卻也從來沒有一天是感 覺自由的。當初因為遠華案落馬的部分官員,已經出獄。8月2日,南方週末記者在聯繫當時落馬的廈門海關副關長接培勇時,他的妻子鄭女士說,他們的一生,都 已經毀了。

  毫無疑問,賴昌星的時代已經結束了。一個大幅降低貿易壁壘的中國,已經在賴昌星旅居加拿大的12年間,從容到來。而恰是此前的壁壘,給賴提供了巨大的利潤空間。

  而加拿大國內局勢的變化也對賴昌星越來越不利,保守黨哈珀政府在2011年5月的聯邦選舉中取得多數執政的地位,保守黨的一個主張就是快速遣返 罪犯。巧合的是,遣返賴昌星的最後法庭對決,與加國外長貝爾德(John Baird)的首次出訪北京時間(7月16日至24日)交叉,貝爾德在北京與副總理李克強,外長楊潔篪會面,商談總理哈珀秋天的第二次訪華。貝爾德坦言, 賴昌星案件是交談的內容之一。

  丁果曾經在2011年與賴昌星通話,告訴他形勢已經變化了,希望他再度考慮自首的問題。他拒絕考慮,並說律師曾經跟他解釋過,如果自願回國,加國政府就難以再跟進該案。

  樂觀的人們在期待賴昌星能開啟另一個時代:從加拿大移民部長康尼,外交部長貝爾德,到總理哈珀,都在各種場合強調,將與中國政府步調一致,把滯 留在加拿大境內的多達數百人甚至上千的經濟犯罪分子、貪官污吏遣返回中國,而要做到這一點,具有指標性意義的賴昌星案,是一個關鍵案例。(來源:南方週 末)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06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