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益通私募案一夕翻盤的幕後 吳世章不惜得罪郭台銘的盤算

2011-2-14  TWM




益通私募案大翻盤,其幕後原因在於,鴻海希望取得未來營運主導權,但葉國一願意單純投資,不干涉原經營團隊的管理權限,才決定英業達勝出的最後結果。

撰文‧賴筱凡、周岐原

益通私募股權案在一夕間翻盤,原本「自認」是買主的鴻海意外落空,反而是英業達集團成功達陣。「為何是葉國一,不是郭台銘?」這個市場亟欲了解的答案,只有益通高層知道。但是可以確定的是,郭台銘被拒於門外,益通原來經營團隊仍然可以掌握主導權,可能是關鍵的因素。

對益通而言,自從轉投資Adema出問題後,益通已連續兩年共虧損兩個股本,日常營運更加艱難,是不爭的事實。儘管公司方面多次表示,手上現金足夠,目前營運無虞,但再不情願,益通也得拿出半數股權來募資,與更「有力」的投資者進行策略聯盟,這是形勢比人強的結果。

一位益通高層就私下透露,「今天茂迪(股價)能有十五倍本益比,遠比其他同業高,就是因為它背後有個富爸爸叫作台積電,這是很現實的問題。」所以,益通董事長吳世章寧可捧著過半股權,也要找個有力靠山。於是從益通決定辦理私募開始,公司就多方進行洽談。

不 過,急於尋求合作對象,並不代表益通非選鴻海不可。據了解,英業達從洽談過程最初,就是最理想的候選人。即使連私募案浮上台面後,市場幾度傳出將由鴻海拿 下益通股權,熟知詳情的人士都多次認定:「絕不會是鴻海!」鴻海宣告出局,原因何在?儘管益通總經理趙伊尹與財務長羅來煌,都不願在重大訊息記者會說明, 但從深知交易內情人士的說法,也能推敲部分答案:「鴻海就是要主導權啦,但葉國一不一樣,他就是純投資者的角色。」也就是說,鴻海除了認股開價較低,也要 求未來經營主導權;相較之下,葉國一出價較高,還願意專心扮演股東。站在益通經營階層的立場,兩者吸引力高下立判,益通即使冒險得罪鴻海,也要選擇英業 達。另外,益通高層也透露,目前公司暫無考慮人事異動,「最快要等董監選舉過後再說」。由這句話也不難理解,英業達最後為何出線。

一位長期 觀察太陽能產業的外資分析師則提醒,益通本來體質不錯,即使面臨虧損,事業仍有可為,關鍵是「人」。他分析,過去兩年益通換掉三任總經理,連財務主管也頻 繁更動,「人的問題難解,要是新接手的人沒辦法解決,益通根本不會有任何改變。」益通與鴻海、英業達的「三角戀」,在股權花落英業達後,算是告一段落。 「老大」葉國一讓益通董事長吳世章保有主導權,也給現有團隊另一次機會,但吳世章能否讓益通一掃陰霾,重新出發,還有待時間驗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466

高舉「聯日抗韓」旗幟 債留台廠? 爾必達來台招募抗韓大軍的盤算

2011-2-21  TWM




即將成為首度來台發行TDR的爾必達,打著「聯日抗韓」的旗幟,手握力晶、茂德產能,企圖縮短與韓廠的差距。「聯日抗韓」真能奏效?還是成就了爾必達,最後留下台廠滿手債務?

撰文‧賴筱凡

我愛台灣,我愛台灣人,我愛台灣的食物,我愛台灣的公司。」透過視訊,爾必達(Elpida)社長坂本幸雄用生硬的日本腔英語表達愛台灣的決心。

就在台灣DRAM大廠哀鴻遍野之際,爾必達成為「聯日抗韓」的新希望;但是坂本幸雄卻不願購併任何一家台灣DRAM廠,在這一波全球記憶體產業淘汰賽中他有何盤算?他真的可以成為台灣的救星嗎?

爾 必達召開視訊法說的這天,日本正下著雪,就像DRAM產業漫長又不見盡頭的嚴冬。台、日DRAM大廠去年第四季嚴重虧損,連爾必達也難逃虧損新台幣一○ 一.二二億元的命運,台灣從南科虧損一○四.三億元、至瑞晶小虧十八.一七億元,整個DRAM產業哀鴻遍野,只有韓廠三星、海力士(Hynix)市占率逆 勢增長。

是聯日抗韓還是助日抗韓?

喊了好些年「聯日抗韓」,爾必達陸續取得瑞晶、茂德多數產能,如今,連力晶都交出DRAM產品銷售權,再加上爾必達來台募集近四十七億元,抗韓大軍似已然成形,真的能相信爾必達會帶領台灣DRAM「慘業」殺出重圍嗎?

答案似乎是悲觀的。

隨 著DRAM產業的景氣循環加速,燒錢的速度有增無減,二○一○年短暫的回春,曾讓台灣DRAM廠以為「春燕真的回來了」;只是開心不過三季,DRAM價格 崩盤,DRAM廠重回虧損地獄,這次,連口袋深的台塑集團,恐怕都會縮手。美光(Micron)執行長艾波頓(Steve Appleton)不諱言,「虧損連連的台廠,已經沒有意願,也沒有財力再投資擴產。」攤開美光、爾必達為首的兩大非韓陣營,南科、華亞科大砍今年資本支 出,在不包含新一代三七奈米技術的製程投資下,南科、華亞科今年的資本支出縮減至一二○億元與一七○億元,對比去年大手筆砸下二三○億元與五五○億元,從 南科、華亞科的資本支出計畫,已嗅到台塑集團縮手的味道。

更別提爾必達陣營,力晶、茂德幾乎是舉手投降的狀態,爾必達與其子公司瑞晶的資本支出,也雙雙降低至四百億日圓(約新台幣一四○億元)與兩百億日圓(約新台幣七十億元)。

反觀韓廠,絲毫沒有要踩煞車的跡象。光是三星今年用在記憶體的資本支出就高達六.三兆韓元(約新台幣一六三九億元),海力士的資本支出也維持去年水準,投下三.三七兆韓元(約新台幣八八五億元),遠遠超出美光、爾必達陣營的資金。

更 別說,三星去年七月遙遙領先同業,轉用三五奈米來生產2Gb容量的標準型記憶體,成本比起四六奈米再減少三成。等於三星生產一顆2Gb容量的DDR3主流 記憶體,成本只要一美元,而台廠的平均成本卻仍在二美元上下,就連海力士的三八奈米也已量產,但台廠去年底才紛紛轉進四○奈米、四二奈米,根本競爭力完全 無法與韓廠抗衡。

這也難怪坂本幸雄會預言,樂觀的話,經過這一輪淘汰賽,全球DRAM廠可能會形成三強鼎立的局面,若是情況趨向悲觀,最後存活下來的DRAM廠則恐僅剩兩家。

也就是說,這波淘汰賽中,坂本幸雄並未將台廠列入存活的名單中,在台灣提供資金、產能等炮彈支援下,台灣只是扮演「助日抗韓」的配角角色,在美、日、韓大戰過後,台灣DRAM廠依然「斯人獨憔悴」!

這一場DRAM的軍事競賽,要勝出的兩項關鍵:一是錢、二是產能。坂本幸雄非常清楚這一點,比口袋深度,他贏不過有台塑集團撐腰的美光;比產能,他還有一些機會。

若以市調機構集邦科技的數據來看,去年底爾必達市占率一三.六%,力晶二.二%、茂德一.八%,爾必達掌握力晶與茂德產能後,市占率可望來到一七.六%,大幅縮短與海力士的差距。

爾 必達已表明不當台灣救星所以,在茂德、力晶無力再砸錢開發下一世代技術時,爾必達出面將新世代的技術開發重責攬在身上,而力晶與茂德則得將旗下產能交給爾 必達,但爾必達又明確地表達,不會「合併」力晶、茂德,因而形成爾必達、力晶、茂德之間的關係「既合又離」的複雜關係。

觀察DRAM產業多年的分析師指出,其實,坂本幸雄深諳「合併」絕對不是一步最佳的棋,因為一旦合併,力晶手上有高達四百億元的債務,與茂德待償的五百億元債務,馬上就會變成爾必達的龐大包袱,所以,坂本幸雄曾多次公開聲明,絕對不會「買」力晶與茂德。

形勢比人強,雖然爾必達早已表明不會當台灣救星,但是台灣還是甘願提供產能、資金給爾必達,作為下一代技術的研發費用,從根本加深台、日DRAM廠的合作關係,這就是希望台灣DRAM業能夠保住一息命脈,避免遭淘汰提早出局。

為了與韓廠一拚,坂本幸雄也不能讓力晶、茂德倒下,力晶、茂德手上的產能雖不及南亞科,但在這場DRAM淘汰賽中,也是爾必達不小的助力。

所以,在力晶全面退出DRAM銷售後,轉型成為爾必達的代工廠,甚至市場傳言,爾必達未來可能以代替力晶負擔部分債務的方式,進一步取得力晶最先進的工廠。

對比早就退出標準型DRAM殺戮戰場的旺宏、華邦電,轉投利基型記憶體後,各自闖出一片天,還深陷在虧損泥淖的台廠,也只能暗自垂淚。

至於即將來台發行TDR的爾必達,雖然TDR所募集的資金,將全數用在瑞晶,作為下一世代技術開發的資本,至於能不能獲得台灣投資人的認同,就看坂本幸雄要如何證明,他有多愛台灣了。

聯日真能抗韓?

——三星、海力士持續壯大

公司

市 占率(%) 營收(億元)三星 40.7 1032 1639 海力士 21.9 555 885 爾必達 13.6 345 140 美 光 12.0 304 870 南亞科 4.2 118 120 力 晶 2.2 133 160 華邦電 1.9 48 49.6 茂德 1.8 45 尚未公布資料來源:集邦科技、各公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713

央企訪問團千億購買力出擊 中國超級大買家只能做不能說的盤算

2011-2-28  TWM




農曆年過後,一連串兩岸參訪活動熱烈展開,其中,二十三日由大陸海協會會長陳雲林領軍的央企及各產業龍頭的參訪團最具分量。這群市值超過二十四兆台幣的企業,為何對台灣充滿興趣?他們究竟肩負什麼樣的特殊任務?

撰文‧吳美慧、林宸誼

中國中央直接掌管的十幾家巨型企業,二十三日隨著大陸海協會會長陳雲林首度組團登台參訪,尋找與台灣企業的合作機會。這些靠著獨占優勢各霸一方的國有企業,此行除了考察台灣投資環境外,他們還負有什麼特殊任務?什麼產業是他們最有興趣的?

中國央企來台參訪,雖不是第一次,卻是兩岸簽訂ECFA(兩岸經濟合作協議)之後,首度大舉來台,包括中國糧食大王中糧集團、中國最大連鎖超市中國華潤集團、中國風電大王華銳風電、中國遠洋運輸集團等,這些在中國具有舉足輕重地位的央企,已在台北大集合。

他們來台後,會擦出怎樣的火花?值得高度注意。與過去不同的是,此次中國央企參訪的重點區域在濁水溪以南,似乎也透露出未來央企有意把南台灣作為投資重點的意圖。

隨著陳雲林來台參訪的央企和民營企業的總市值超過六兆人民幣(約合台幣二十四兆)。六兆人民幣有多大?約略等於台灣去年十二月外匯存底的一.六倍,就可以知道,這群人的身價「極具份量」,更擁有採購千億的潛力。

央企來台投石問路

背後緊扣「十二五規畫」

觀察這次央企來台的公司和行走路線,背後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緊扣著中國的「十二五」規畫,以及台灣即將開放陸客自由行,帶來的新商機;不僅台灣的企業想要爭取合作機會,連中國的央企也想要在台灣建立灘頭堡,分一杯羹。

「央 企到台灣投資,是要算成績的」,一位央企高層私下表示。「你知不知道,中國公布的十二五規畫,外面看到的都是新產業項目,但同時還給央企一個特別的任務, 就是要在台灣找投資項目,讓利給台灣。」一道命令下來,央企踴躍來台灣找機會,為的就是要上繳成績單,完成官方交辦的任務。

對大多數央企來說,台灣仍舊是陌生市場,因此,不可能在還不清楚狀況前,就拿著大筆的鈔票來台灣投資。這次的參訪,可視為「投石問路」的前奏曲,接下來的「磨合」才是重點。

「央企絕對會配合國家政策做事」,一位央企的高層說,哪怕最後投資失敗,都不必負責任,「只要是配合國家政策的事,怎麼做都對。」官方的一個命令,央企不敢不從,「績效比結果還重要」。由此推估,央企從參訪到實際投資,快則半年、少則一年,馬上就會開花結果。

其實,從來台參訪企業的名單中,不難看出中國央企想要找新能源產業、物聯網、觀光、食品等項目合作的對象,加速完成十二五規畫。

名單中的華銳風電,其業務都以新能源產業為主,正是中國發展十二五規畫中的重點項目。日前,保利協鑫在台灣才剛喊出要設立研發中心,就掀起台灣搶人才風潮。而稍早跟隨南京團來台灣的中國普天,更是把LED當作未來幾年衝刺的項目。

央企鎖定的合作對象

能源產業、物聯網、食品

此外,中國正加大力度推進雲端技術,而從雲端技術衍生出來的物聯網商機,會如同雨後春筍般地陸續冒出頭。名單中的愛國者數碼則是來台灣找尋可以連結的物流,讓物聯網從中國與台灣共同串起新商機。

而此團來台的央企中,部分已經和台灣產業有實際連結。譬如華潤集團,去年已經在台灣先設立華潤芯電子公司,先行切入高端的微電子領域,此外,集團也不排除未來到台灣設立超市。該集團不願透露姓名的高層說,要等到考察完後再說。

至於上海水產集團則提前一步,在今年元月分前往台南市學甲區考察完虱目魚魚塭後,可望透過學甲公司與養殖戶,在二月底完成簽約,作為中國企業來台考察後,第一份成績單。

學甲食品公司董事長王文宗表示,這次合作模式由上海水產集團與台南學甲食品公司做代表,已經先在北京簽約,以契約養殖方式為期一年。收購價則以每台斤收購價格,再加新台幣十元,向每戶採購三萬台斤,共三百噸,每戶今年保證獲利新台幣三十萬元。

為了這筆訂單,當地養殖戶四月清明節過後就會開始整地,十月開始收成。台灣部分,學甲食品公司則會與學甲當地弱勢、低收入戶養殖戶,在二月底完成簽約,簽約後每戶先發放三十萬台幣,作為整地、買魚苗費用。

其實,中國央企或是大型企業與台灣企業合作時,最怕被冠上「以大欺小」的臭名。所以,收購虱目魚,會先繳付整體、買魚苗的錢,讓養殖戶不必為第一筆款項傷腦筋。

同樣的,央企下單給台灣的公司,也都會隨著合同簽署後,把第一筆的L╱C(信用狀)開出。至少,現階段和中國央企合作,只要按照合約與遊戲規則走,無須擔心收不到款項。

可能來台投資的央企

名稱 代表人 主要業務 資產總額

(人民幣) 在台投資

中國華潤集團 董事長

宋林 消費品、電力、地產開發、醫藥等 港幣4830億元 2010.10投資新台幣1000萬元設華潤芯電子中國遠洋運輸集團 總 裁魏家福 貨櫃運輸、碼頭、貨運 1461億元 已投資陽明海運在高雄港貨櫃碼頭20%股權

中國光大集團 行 長

郭 友 銀行、證券、保險 13000億元 已與一銀簽署通匯業務合作

中糧集團 董事長

寧高寧 農產品,中國最大糧油食品進出口公司 2000億元中國港中旅集團 助理總經理王富剛 旅遊、房地產、物流貿易 3400億元

中國航空集團 副總經理

孫玉德 航空客貨運、飛機維修、機場管理等 767.5億元

華銳風電 技術總監

陳黨慧 生產、銷售風力發電設備 214億元

上海水產集團 董事長

湯期慶 漁業捕撈、批發、食品加工 36.44億元 已與學甲公司簽訂虱目魚養殖契約,3月生效

製表:林宸誼

吳美慧、林宸誼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893

中國運動品牌發TDR、與國際品牌短兵相接 特步丁水波進軍台灣市場的盤算

2011-4-18  TWM




二○○八年才在香港掛牌的中國運動品牌「特步國際」,預計六月底要發行台灣存託憑證(TDR),並藉由進軍台灣市場,作為品牌策略練兵的一線戰場。在競爭激烈的台灣運動用品市場中,特步要如何與國際品牌競爭,扭轉台灣消費者對「中國製造」的刻板印象?

撰文‧林宸誼

三月二十日清晨,上萬名愛好慢跑的選手,在車輛淨空的中山高速公路上形成一條長長的人龍,場面相當壯觀。

這次「二○一一年台北國道馬拉松」賽事,最特別的是有中國運動品牌「特步」贊助,這也是預計六月底發行TDR(台灣存託憑證)的特步國際,為了進軍台灣市場所贊助的首場運動賽事。

○ 八年才在香港掛牌上市的特步國際,總市值為一一六.六億港元(約新台幣四三五億元),一○年稅後淨利達人民幣八.一三億元(約新台幣三十六億元)。特步國 際的創辦人兼總裁丁水波,現年四十一歲,有著一口閩南腔,個性內斂,沒有架子。一○年「胡潤百富榜」排名第一一八名的他,擁有人民幣八十億元的身價。

藉 贊助馬拉松,打開台灣大眾消費市場特步在品牌上的操作相當細膩,除了近年拿下中國八個城市馬拉松的贊助權,更早在三年前就關注贊助台灣馬拉松的機會。身為 今年「台北國道馬拉松」主要贊助商的特步,也將贊助年底的「台北富邦馬拉松」;去年更在北市西門町開出首家專賣店,試探水溫。

雖然是香港上 市公司,但特步是道地來自中國的品牌,相較於耐吉(Nike)與愛迪達(adidas),特步在台灣要如何與這些國際級品牌競爭,挑戰台灣消費者的品牌忠 誠度﹖「特步競爭的對手不是耐吉或愛迪達,而是彪馬(PUMA)與匡威(Converse)。」特步副總裁葉齊開玩笑說,「現今夫妻間的忠誠度都不高,怎 能要求消費者對產品忠誠?」「品牌忠誠度需要慢慢培養,」敢挑戰國際運動品牌林立的台灣市場,特步總裁丁水波顯得相當氣定神閒。在中國的鞋類產品中,特步 價格大約在人民幣二百元到三百元,「相較耐吉一雙鞋平均售價要人民幣四百到八百元,特步只要一半價格就可以擁有。」丁水波說。

對比主攻中國 一線城市的專業運動品牌李寧和安踏,主攻湖南、安徽、山東及四川等二、三線城市的特步,把產品定位在「時尚運動市場」,鎖定十三到二十五歲的年輕消費族 群,還在○八年簽下台灣藝人蔡依林與潘瑋柏,成為品牌代言人,旗下產品在二、三線城市相當受到歡迎,目前在全中國已經有七○三一家分店。

既然特步在中國市場已相當受到歡迎,怎會想要進軍台灣﹖「企業除了做大、做強外,還要靠品牌才能做久。」丁水波說,台灣很早就在做國際化的管理,是特步很好的練兵市場。

從特步歷年的財報中可以看出,從○九年開始,服裝收入占營收的百分比,正式超越運動鞋。「人身上的衣服總是比鞋多,」丁水波指出,在中國做運動服飾的競爭,比運動鞋還要大,「這代表品牌與國際化策略,變得越來越重要。」丁水波說。

反 觀身為中國運動品牌一哥的「李寧」,股價從一○年九月每股約二十五港元,跌到目前僅約十四港元,幾乎縮水一半。香港理工大學、亞洲品牌管理中心總監陸定光 教授指出,「李寧的弱點就是品牌老化。」他表示,儘管李寧換了標誌設計,訴求九○後新生代的認同,但當中國的消費者可支配收入增加,能夠購買耐吉、愛迪達 等高價產品時,李寧光靠物超所值的商品概念,便顯得不足。

老大哥李寧陷入困境,特步要如何突圍?

丁水波是做鞋類OEM(委託代工)外銷起家的,他所創辦的三興公司,自一九九三年起遠征俄羅斯、歐美、南美、非洲市場,產品遠銷四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當時在晉江地區,就有四十五家工廠幫丁水波代工,在鞋業界有「外銷王」之稱。

○一年,因為匯率貶值外加同業削價競爭,讓丁水波決心把重心慢慢轉回中國內需市場,「三興」改名為「特步」,由於比李寧、安踏晚一步開發中國內需市場,丁水波決定以低價、時尚、年輕等「差異化」策略,避開運動品牌的「紅海」,這樣的策略,也讓他順利在中國闖出一片天。

熟悉運動產品的業內人士分析,特步想要在台灣建立與提升品牌知名度,最少要花三到五年的時間,而且如何讓消費者從「中國製造」的刻板印象,扭轉為「中國創造」,將是特步接下來在台灣市場最重要的一役。

特步國際

成立時間:2001年

負責人:丁水波

資本額:人民幣33.5億元

主要業務:

體育用品設計、開發、製造

近三年稅後淨利:

(單位:人民幣)

丁水波

出生:1970年

現職:特步國際董事局主席兼CEO 經歷:三興體育用品公司董事長學歷:廈門大學EMBA課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297

新加坡企業成群來台上市的盤算 跨越3000里的布局

2011-6-13  TWM




台北與新加坡的距離有多遠?3000公里,大約要飛行5小時才能到達。

但,最近兩地的距離,隨著新加坡企業陸續來台上市掛牌,頓時縮短了。

過去,台灣股市魅力,向來不如香港與新加坡,但在政府積極招商與資本市場活潑的特性,加上與中國簽署ECFA,台灣成了進軍中國市場最佳的中繼站。

新加坡商來台掛牌,如同浪潮一般,正一波波的席捲而來,台股的魅力與新價值,正在展現中。

撰文‧周岐原、吳美慧、歐陽善玲五月二十五日的夜晚,十餘家公司的老闆齊聚在台北市某家商務型飯店聚餐。這一天,東道主是新加坡商捷必勝公司董事長林永 車,為了公司股票即將在台灣掛牌,舉行了感謝之宴。這群說著閩南話,夾雜英語和國語的大老闆,全部來自新加坡,席間的貴賓有已經在台灣掛牌TDR(存託憑 證)的超級咖啡,還有即將在台灣登陸興櫃的其祥食品。席間觥籌交錯、氣氛融洽,讓人一度有置身在新加坡的錯覺。

台股條件轉變 吸引外商青睞與其他企業餐宴最大的不同,這群普遍是華人第二代或是第三代的企業主,有著其他國家與地區所沒有的凝聚力。在新加坡黨政關係良好的林永車的大 力吆喝下,超級咖啡準備年底「加碼」在台灣掛牌,益立集團和CIVIL TECG公司也即將申請年底來台灣掛牌,台灣資本市場比新加坡活絡,對中小型企業與產業多元化的接受度高,台灣儼然成為新加坡商資本市場的新天堂。

「我覺得台灣真的很有機會呀,很有前景!」在這場筵席間,一位經營工程服務業的企業第二代搖晃著紅酒杯,一邊微笑地說。這場觥籌交錯的宴會,反映出台股的 現狀已然蛻變,從過去本地色彩濃厚的股市,轉變為條件足以吸引外商的市場。所以不僅「鮭魚」台商們陸續返鄉,連外商都嗅到商機、成群結隊來了!

這是台股有史以來,一場無聲的量變,更是質變。而新加坡商來台掛牌,猶如浪潮般的一波波席捲而來,捷必勝、紅木只是大浪來臨前的浪花,後續還有更多的公司準備登陸來台。

趨勢十年一變,台灣將「籌資中心」當作長久以來的努力目標,如今,總算見到成效。過去十年,鎖定以中國作為市場的企業,首選無疑是選擇到距離最接近中國的香港掛牌,與中國公司競爭來自全球的資金。

另外,也有部分台商,選擇到積極爭取中國企業、擴大「中國概念」的新加坡股市掛牌。但無論是海外台商或外國企業,對來台掛牌就是興趣缺缺。

這個現狀之所以改變,來自於兩年前的「美麗相遇」。

當年,陳樹擔任OTC(櫃台買賣中心)董事長時,帶領國內一票券商到新加坡招商,當時駐新加坡大使史亞平也參加招商大會,給與會的新加坡商留下深刻的印象。而這腦海中的印記兩年後開花結果,「在新加坡很難遇到官員,讓我們很感動!」其祥集團董事經理王建山說。

這個感動,讓台灣證券市場和新加坡、香港的競爭差距,正步步拉近中。由總量來看,在香港及新加坡交易所上市企業中,來自中國及海外公司占整體比重都高達四 ○%左右,這個比率,是台灣的十倍之多。然而將海外新股掛牌的數據逐年檢視,不難發現,新加坡對海外企業的吸引力正快速滑落,在此同時,以往乏人問津的台 灣市場卻快速崛起,而且大有取代新加坡的態勢。

台、星市場優勢 近年漸逆轉改變的背後,代表台灣股市的魅力正逐漸擴大中。二○○七年,海外公司赴新加坡上市達到最高峰,當年就有五十六家公司掛牌。不過此後,海外企業對 新加坡股市的興趣便逐漸降溫,○八年至一○年間,只有五十七家海外公司掛牌,有逐年下降的趨勢。例如在新加坡上市台商中,最具指標意義的中國旺旺、仲利控 股,兩家公司也先後下市,轉移到香港掛牌。

相對地,海外公司在台掛牌卻從長年的個位數逐漸上升,○九年一口氣增加到十家,去年更增至十八家,與新加坡只剩一線之隔。這項數據還僅計算證交所的上市企業家數,若加上登錄興櫃及上櫃的海外公司,今年台灣吸引海外企業的數量,可望正式超越新加坡。

「條件成熟、預計年底前送件審查的海外企業,估計至少有十家,」OTC副總經理朱竹元就樂觀地說。五月底,在OTC舉辦的一場海外企業掛牌說明會上,有多 達四十家外國企業出席,凸顯了台灣股市的吸引力。從來不是企業首選IPO(首次公開發行)的台灣市場,為何在一夜之間從一張冷板凳,逆轉成為外商企業最想 進駐的「寶地」?

「台灣有零售投資人(散戶)的傳統,而新加坡股市沒有,這是一個主要的區別!」藍濤亞洲總裁黃齊元說。由於國內多數個股市值低於機構法人要求的「門檻」十 億美元(約新台幣三○○億元),而且散戶占台股成交量仍多達六成,中小型股在散戶居多的台灣掛牌,是相對有利的選擇。

相較於台灣的傳統特色,中小型股若是選擇在法人交易為主的新加坡掛牌,很可能出現成交量極度低迷的現象。像是養殖鮑魚產品的歐聖集團,在新加坡掛牌的原股就曾出現一天成交不到一張的冷清局面,失去掛牌交易的意義。

再例如去年在港股重新掛牌的四環醫藥,原先就是在新加坡掛牌的一檔「龍籌股」。因為交易市況不理想,公司決定改往香港上市。由於四環醫藥是中國最大心血管 製藥公司,在市場憧憬中國生技業發展的推波助瀾下,在港股掛牌時引發市場轟動,連「大鱷」索羅斯都透過旗下的量子基金,認購四千萬美元股權。可見離開新加 坡,尋找更活躍的資本市場,已然是不少海外企業私下考慮的念頭。

「我認為未來跟新加坡爭(中小型公司)的,就是台灣。」金融公關公司總經理章誠爽認為,「以後局面確定,就是大公司肯定都去香港,沒得爭了」,但除了巨型 企業之外,各地中小企業也有上市集資需求,過去它們傾向往新加坡股市發展,但是現在,來台灣掛牌的吸引力明顯超越新加坡。

「新加坡人比較保守,對中、小型公司都不太敢投資,」在台發行TDR的特藝石油能源董事長陳有樹,一語道破新加坡股市的弱點,就是交易量集中在機構法人, 而散戶又對中小型股沒有興趣。但要是這些公司選擇到香港,在大型中資股林立的港股市場,也很難吸引投資人目光,在此情形下,台灣股市就成了這些新加坡企業 最佳選擇。

值得注意的是,當局開放海外企業回台掛牌後,率先上市的TPK(宸鴻)、美食達人及晨星半導體等公司,其身分都是台商。今年陸續在興櫃市場亮相的捷必勝控 股(KY必勝)、紅木集團(KY紅木)、其祥食品等公司,卻是道地的新加坡企業,這也是台股首次出現純外資企業來台掛牌。有了這群開路先鋒打頭陣,未來台 股很可能進一步開放,吸納更多外商在本地上市。

詩肯成功經驗 加深來台想法新加坡企業為何將台灣視為新樂土?除了市場特性適合中小型股以外,率先登上台股的詩肯柚木,其成功經驗也是一大關鍵。

本來詩肯打算按照一般上櫃程序,接受券商輔導並送件掛牌,後受金融風暴影響,公司臨時決定入主原為東元集團旗下的旭展,並借殼上市。這一來一往,整整節省一年半時間。

其實來自新加坡的詩肯,在台灣落地生根已經有十八年時間。九三年時,詩肯在台北市光復南路開出第一家據點,當年就創下銷售五百萬星幣(約一.一八億元新台幣)的業績。

後來詩肯花了十年時間,在全台各地廣設據點,到了今年第一季,借殼轉型為家具通路股的詩肯終於繳出亮眼成績,在六十五間分店帶動之下,稅後EPS達一.三 ○元,和貿易百貨類股相比,名列前茅,成交量與股價也持續上升。詩肯的高周轉率和本益比,讓其他新加坡老闆更堅定要來台灣掛牌的想法。

「我們新加坡人很團結,做生意向來都是『一個牽一個』,現在看林老闆(林永車)做得這麼好,大家當然更會想來台灣發展!」一位正在與券商洽談掛牌事宜的新加坡老闆,就大方承認自己同樣有將公司轉戰台股的規畫。

詩肯柚木董事長林福勤談到來台掛牌的決定,有「相見恨晚」的感受。他說:「在新加坡,家具通路股的本益比頂多三到七倍,必須是大型、跨國企業上市才有意 義,中小企業很難存活。」在台練兵 籌資進中、日市場林福勤回憶切入台灣市場初期,由於是外來家具品牌,經營管理頗為吃力,必須借重新加坡既有資源協助,例如建立銷售及客戶資料庫、拍攝電視 形象廣告等,都靠新加坡支援,才能度過當時的難關。但林福勤也強調,等到國內事業體質調整完成,他將以台灣為基地,將家具業務拓展到中國大陸與日本市場。

透過台灣,同時揮軍中國與日本市場的布局,不僅是詩肯的經營戰略,也是所有準備來台掛牌與成立據點的星國老闆,共同期待的前景。

客戶遍布東南亞、中東與澳洲的捷必勝控股董事長林永車說:「區域性很重要,未來台灣的市場還會更大,所以我們決定來。」從事機械租賃服務業的捷必勝,看上台灣鄰近中國與日本的優勢,就準備先在台灣積極練兵,然後透過股市籌資,投入中、日兩大市場。

企業紛紛將股票來台上市,各有其商業利益考量,對國內散戶來說,也有相當正面的效果。

過去在台灣掛牌的公司,產業類型相對固定,除了占一半以上的電子科技股,原物料、能源及奢侈品等產業均沒有相關標的可供選擇,投資人若有意布局特定產業,只能到國外開戶,或是在券商辦理複委託申購。

如今,有越來越多的公司被吸引到台灣掛牌,投資人再也不必捨近求遠,可以就近投資到更多元的產業,等於是將台股平台更加放大。

香港交易所能夠連續二年成為全球IPO集資最多的證券交易所,除了背靠中國、擁有龐大資金優勢之外,選擇多樣化,更是吸引外資的重要關鍵。例如歐舒丹與PRADA等歐洲企業,先後選擇到港股掛牌,就讓港股更加壯大,如今台灣的資本市場,也正循這個方向邁進。

台股的大改變,真的來了。

來台掛牌公司中,投資人可以選擇的新產業原物料產業 KY保綠(8423)奢侈品產業 KY紅木(8426)工程機械業 KY必勝(8418)博弈飯店業 KY楷捷(2721)石油探勘業 特藝(911613)精品家具業 詩肯(6195)外商來台掛牌三種途徑及代表公司

來台掛牌途徑 代表公司

第一上市(IPO) TPK(3673)、KY必勝(8418)、KY紅木(8426)借殼上市 詩肯(6195)發行存託憑證(TDR) 神州數碼(910861)、爾必達(916665)、

特藝(911613)

資料來源:公開資訊觀測站

台灣資本市場魅力十足

新加坡股市交易冷清,不僅使得到新加坡掛牌的台商喪失信心,也讓新加坡商開始轉赴台灣市場掛牌。

第一階段

(1996至2007年)旺旺、仲利控股等台商企業先後出走,選擇至新加坡掛牌上市。

第二階段

(2007至2010年)外國公司在新加坡掛牌達到高峰,07年就達56家,但隨後因金融海嘯銳減,三年僅有57家外商掛牌。同時新加坡交易量低,台商及陸資陸續出走至香港及其他市場。

代表案例:四環醫藥、中國旺旺與仲利控股、美食達人(KY美食)、康師傅。

第三階段

(2010年?)

台灣首次出現純外資來台第一上市,透過兩岸開放,台股吸引外商能力持續上升。

代表案例:捷必勝控股(KY必勝)、紅木集團(KY紅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749

大動作改造力武 複製勁永模式 李嘉誠妻舅入主台灣虧損小公司的盤算

2011-8-1  TWM




力武電機,這個資本額不到六億元、投資人鮮少關注的「小公司」,今年董監改選結果,竟意外發現,與華人首富李嘉誠有「深厚密切」關係的中南創發成了新主子。

撰文‧歐陽善玲

三 年前,期貨天王張松允靠著在市場上公開收購方式,成為力武電機最大股東,並以四董二監席次,拿下力武經營權。這個資本額不到六億元、市場鮮少關注的「小公 司」,今年董監改選結果,卻大爆冷門。原來,以張松允為首的董事會已全面退出;與華人首富、香港長江實業主席李嘉誠有「深厚密切」關係的中南創發集團,成 了新主子。

令人好奇,一個在香港頗具分量的集團,找上台灣長期營運虧損的小公司,背後有何盤算?

李嘉誠與中南淵源深

莊 學熹是李的表弟也是妻舅六月二十八日,力武因董監事任期屆滿、全面改選。新任董事分別是,前勁永董事長沈瑋、前第一銀董事長趙元祺、香港畢馬威會計事務所 合夥人郭德明、中南創發集團行政總裁莊學熹、投資公司董事沈周令熊,及立達創新投資公司,個個都是有來頭的大咖。其中,又以莊學熹、沈瑋身分最為敏感。

原 來,中南創發母集團就是香港的中南集團,一九三五年由李嘉誠的舅舅、「香港鐘錶大王」莊靜庵創立。成立初期,中南從事鐘錶製造及分銷業務,是香港第一代鐘 錶商;隨著業務不斷擴展,後來也跨足經營家具、電子、新科學材料及精密工程等事業。今年初,市場盛傳中南集團擬將旗下中南創發赴港分割上市,集資金額約二 至三億美元。

李嘉誠與中南集團關係深厚,不只是一段舅甥關係。一九四○年日軍占領潮州,李嘉誠一家人為了逃難,輾轉來到當時還未淪陷的香港,投靠母親莊碧琴的胞弟莊靜庵。值得一提的,當年要不是莊靜庵資助李嘉誠發家的塑膠花工廠,李嘉誠就不會有今日的局面。

有意思的是,這位對李家有過恩情的舅舅,後來竟成為李嘉誠的岳父。李、莊兩家等於二次聯姻,關係堪稱「親上加親」。攤開莊靜庵家族表,這位香港鐘錶老行家共有五名子女,二女(莊月明、莊月華)三男(莊學山、莊學海、莊學熹)。

李嘉誠的妻子,就是自己的表妹、舅舅的掌上明珠莊月明。換句話說,這次力武新任董事之一的莊學熹,既是李嘉誠的表弟,也是妻舅。而力武新任董事長沈瑋,則是目前中南創發公司的財務長。

令人好奇的是,李嘉誠的表弟所持有的中南創發,主要從事創新科學材料、精密工程業務,產品主要應用在高級手錶及高階手機,像是手機金屬及手錶外殼。這樣一個在香港頗具分量的集團,為何卻看上台灣的小公司?

入主後大力整頓

複 製勁永模式 拚轉虧為盈沈瑋並非台灣商場新面孔。二○○五年,沈瑋代表日本私募基金Asset Managers Group,以每股七元價格,參與認購當時營運情況並不理想的記憶體模組廠勁永發行的五千萬股私募案,並順利取得經營主導權。若以昔日條件計算,沈瑋入主 勁永,平均每股持有成本約六元。隨著新資金到位、公司財務體質明顯改善,勁永股價也由谷底回升;到○八年,Asset Managers Group帳上獲利接近三倍。

當時沈瑋即以Asset Managers Group已達成協助勁永營運調整階段性任務為由,淡出勁永,並將主導權回歸原經營團隊,獲利了結退場。這項交易雖被市場稱為「投資眼光精準、退場手段高明」,但因背後疑似另有金主關係,使得勁永案蒙上一層神祕面紗。

這次,沈瑋代表中南創發再次出擊,槓上期貨天王張松允,一上任就動作頻頻。先是決議辦理減資,減資比率達二七.六七%、金額一.六五億元,減資後實收資本額為四.三億元,同時公告將私募資金四千萬股。

接著,公司提出業務整頓計畫案,主要是力武因業務持續呈現虧損,公司將與目前主要往來客戶進行代工價格談判,若未能取得共識,使現有業務轉虧為盈,就要終止代工業務,並對台中廠資產進行後續處理。

另外,力武還將引進新業務,進行多角化經營,擬以九千至九千五百萬元,認購玉山精密塗布公司現金增資股份。而該公司主要營業項目,為光學用長效型抗靜電保護膜、保護貼。沈瑋大動作改造力武,是否能重新複製勁永成功模式,值得投資人持續追蹤。

張松允涉炒股遭起訴

握 四成股權大股東全面退出回顧○八年,張松允以近四成股權,成為力武最大股東,並於同年五月臨時股東會,取得公司經營權。由於當時力武電機大股東力山集團, 亦持有公司約三八%股權,與張松允實力不相上下,因此雙方決定採取共同合作模式,由原力山集團延續馬達本業,張松允則負責財務操作、並提高產業附加價值。

上任後不久,張松允果然發揮「財務操作特長」,陸續主導多次私募案,引發市場上不小爭議。加上為製造公司股票交易活絡假象,張松允也涉嫌以「左手進、右手出」方式炒作股票,今年一月檢方已正式起訴。

而沈瑋,三年前同樣憑藉著入主公司、改造公司財務體質,從勁永成功獲利了結出場。現在,不但讓期貨天王吞下敗仗,還挾其李嘉誠妻舅中南集團光環,引進港資、重新入主台灣企業,也讓人期待這神祕的金主背後,未來能擦出什麼樣的火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793

補足碳酸飲料缺口 最後一張王牌入手 魏應州「暢飲」百事可樂的三大盤算

2011-11-21  TWM




中國泡麵大王「康師傅」宣布與全 球第二大飲料品牌「百事可樂」結親,對抗全球飲料龍頭「可口可樂」的「康百聯盟」正式成形!頂新集團大董魏應州打的是什麼算盤?

撰 文‧林讓均、賴琬莉

十一月四日,中國泡麵大王「康師傅」宣布與全球第二大飲料品牌「百事可樂」結親,「康百聯盟」成形!當事者雖未言明,但 兩強連手對抗全球飲料龍頭「可口可樂」的戰火,一觸即發!

在這樁震撼全球食品界、市值高達新台幣一八○億元的合作案中,「康師傅控股」旗下 的「康師傅飲品控股公司」成為「百事公司」(PepsiCo)在中國的特許經營裝瓶商,取得百事在中國的二十四座飲料裝瓶廠,並握有百事旗下碳酸、果汁與 運動飲料在中國的三十九年經銷權。

魏老大精打細算

百事搭康師傅通路順風車

百事公 司則換取「康師傅飲品控股」五%的間接持股,並保有二○一五年將持股比率提高為二○%的權利。不過,去年百事在中國仍有一‧七六億美元虧損,目前在中國碳 酸飲料市場市占率約三成,低於可口可樂公司的六成,到底魏應州對這樁交易的算盤怎麼打?

頂著「中國泡麵大王」稱號,「魏老大」並非省油的 燈,兩年來,他不知飛了多少趟到百事可樂紐約總部,拜會百事公司董事長兼執行長盧英德(Indra K. Nooyi),才談妥這門合作案。

讓 盧英德心動的是,百事公司等於捧著金雞母漂亮出場,一方面終結中國虧損,另一方面還有三大好處:一是握有康師傅飲品的持股、未來分紅獲利少不了;再者,百 事的旗下飲料能搭著康師傅超過六千個經銷商的營銷網絡,在全中國攻城掠地;第三,百事雖沒了瓶裝廠,還是能繼續賣可樂糖漿給康師傅。對百事等於面子、裡子 雙贏。

至於對精打細算的魏應州而言,除了藉合作案衝高國際知名度,也有三大盤算。

首先,百事中國每年約有二十億美元營收,而 行銷費用占一○%、每年約兩億美元。未來,百事與康師傅對分每年的行銷費用,就算百事事業體有所虧損,當年度能少賠一億美元。

第二,可樂糖 漿約占瓶裝可樂出廠價格的二○%至二三%,據傳百事同意以低於二○%行情價出售糖漿給康師傅,如此一來,康師傅的獲利空間將增加。

第三,康 師傅擁有即飲茶、包裝水以及果汁三大飲料品項,百事可樂若加入,就將補足碳酸飲料的產品缺口,等於最後一張王牌入手,未來在產品組合更具談判優勢,而且, 百事旗下飲料搭的是康師傅的「順風車」,通路成本可壓至最低。

康百聯盟築防火牆

聯合次要敵人打擊主要敵人這三 大盤算,讓康師傅以最少成本,順手接收百事在中國的二十億美元年營收,而且內部有信心一年內讓百事轉虧為盈。目前,康師傅飲品事業占年營收的比率已在○九 年過半,正式超越集團起家的方便麵事業體,今年前三季飲品營收占比為五六%。

此外,今年初,康師傅雖然已經搶下「非碳酸」飲料的冠軍寶座, 但飲料界的四大品項,康師傅與可口可樂各拿兩個第一,而且可口可樂仍以一七%的整體飲料市占率,領先康師傅的一四‧五%,除非康師傅加上百事的五‧五%, 才能軋贏可口可樂。

「這讓魏老大很不安,有違他『要做就要做第一,而且一定要把第二名狠狠甩在背後』的經營原則!」業界人士分析,「康百聯 盟」最重要的戰略意義還在於「攻守並進」,藉著在可樂戰場上點火,築起一道防火牆,讓可口可樂自顧不暇,勢力無法再進逼非碳酸市場。

○ 九年就發豪語

五年內打敗可口可樂

市場人士多認為這著棋,魏應州下得漂亮!除了進攻碳酸飲料市場,旗下擁有桂 格、立頓與樂事洋芋片的百事集團猶如一座寶山,蘊含許多品牌合作機會。

○八年可口可樂啟動匯源果汁購併案,並宣布擴大投資中國,當時,魏應 州就意識到,可口可樂來勢洶洶,康師傅早晚要與這個飲料巨人對打,後來,該購併案遭中國官方祭出反壟斷大旗阻止,但○九年魏應州就在回台法說會上發下豪 語:「五年內,康師傅(飲料總產能規模)要打敗可口可樂!」因此,魏應州雖曾說碳酸飲料市場「有兩頭大牛(指可口可樂與百事可樂)相鬥,小牛走進去會被踩 死!」意指不涉入碳酸飲料市場,但眼見可口可樂持續壯大,勢必衝擊即飲茶、果汁等非碳酸飲料市場,魏應州早在○九年就布局「聯合次要敵人,打擊主要敵 人」,開始積極與百事公司接觸。

康百兩位主事者一拍即合,除了最大敵人都是可口可樂、各有商業盤算之外,共同目標還在於每年有兩位數成長、 已經成為全球第二大的中國飲料市場。

法人也密切觀察,○八年魏應州宣示,康師傅五年內分拆三大事業群的計畫,是否會因該合作案提早實行。

至 於康師傅是否能如願暢飲百事可樂,還得看中國商務部批不批准。不只魏應州急著要答案,可口可樂也「剉咧等」!

康百聯盟擴張版 圖

──兩強結親稱霸中國飲料市場即飲茶 康師傅,市占54.6%(No.1)包裝水 康師傅,市占25.2%(No.1)稀釋果汁 康師傅,市占20.3%(No.2)碳酸飲料 百事可樂,市占約三成(No.2)2010全球營收 ◎康師傅:66.81億美元(飲品比重近53%)◎百事公司:578.4億美元(飲品比重占51%)註1:「稀釋果汁」與「碳酸飲料」的第一名皆為「可口 可樂」,可口可樂2010年全球營收為351.2億美元。

註2:今年前三季,康師傅飲品事業營收約35.55億美元,較去年同期成長 15.3%。

資料來源:康師傅、百事、可口可樂財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502

堵賣壓!金管會盤算「作弊」救台股

2011-12-05  TWM




考試不及格,可不可以過關?可以 的,但只限定在總統大選前夕。

隨著選情激昂,台股卻相對低迷,主管機關從上到下都在病急亂抓藥,而近來的藥方看上的是壽險業者上千億元的股票部位。

十一月中以來,台股連續大跌,跌破七千點信心關卡。金管會為止血,二十三到二十五日,連續三天,找上台股「法人大戶」壽險業者,兵分二路,從多、空兩面下 手,苦思如何挽救選舉行情。

從空方下手挽救選舉行情!在鎂光燈下,引起最多討論的,莫過於金管會副主委吳當傑表示,金管會的確有「提醒」壽險業者注意借券給外資法人放空可能引發的後 遺症,試圖採取柔性勸阻的策略,截斷外資放空的貨源。

從多方下手救台股!同一時間,金融圈有另一則重大動態悄悄登上媒體版面:金管會在二十三日,發函要求保險業者,試算資本適足率(risk-based capital,簡稱RBC)。並且因為台股波動過大,正在考慮是否要放寬保險業者台股未實現虧損(尚未賣出股票的帳上虧損)的認列方式。

病急亂抓藥?可減少百億元股票賣壓

如果真的實施,這一招,將可以減少壽險業者在年底前要砍出至少百億元股票的賣壓,對於選舉行情將會有舉足輕重的效應。

台股跌到投資人臉綠、一片哀鴻遍野。外資賣壓不斷,國內的壽險公司就成了護盤的重點關切對象。根據統計,光是國內四大上市的壽險公司,截至今年第三季為 止,台股部位就高達五千六百多億元,雖然不及外資來得兵強馬壯,但規模卻比政府四大基金還大。

這五千多億的部位,到底是賣出,還是買進,是影響大盤後續走勢的關鍵。「保險公司現在面臨的兩難就是,要不要停損?即使保險公司不借券(給外資),但它 (指壽險公司)在現貨市場上賣出,對台股衝擊是更大的,」一位壽險公司投資部門主管分析。

每年此時,是保險公司最有可能、也最需要停損的時候。每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各家壽險業者,必須繳交自家年底結算的資本適足率給金管會檢視,最低門檻二 ○○%,高標二五○%,是保險公司未來能否順利申請業務的關鍵。

為了讓年底的這個數字好看,各家壽險公司都會在十一月就展開動作,若判斷股票會繼續跌的,就砍掉、停損,以免留在帳上,讓資本適足率變得難看(編按:股票 的未實現虧損,必須認列成淨值的減項,在不增資的前提下,會拉低資本適足率)。「(壽險)法人為了RBC就先砍了,結果本來(台股指數)不會跌三百點的, 但是一砍了,就真的跌三百點了,」一位壽險業高層分析。

正因為擔心這種滾雪球般的「砍部位效應」,壽險公會正在跟金管會爭取,台股的未實現虧損,可以從原本必須一○○%認列,降低為只要認列三○%的暫行措施。 這就好像是考卷改出來,全班都不及格,老師只好把全班成績都開根號乘以十。大家依然不及格,但多數人卻可以免於被當。只要金管會點頭答應這麼一個措施,對 台股,就是大大利多,可以讓壽險公司大金主們,不需要賣股救RBC!

恐留後遺症!保險公司信用將遭質疑

「金管會要趕快拿定主意。如果我們損失可以打三折,虧損三百億、只認列一百億,那衝擊就不會那麼大了。不然你一方面希望我護盤、買進,一方面希望我不要賣 股,但為了顧及RBC,我就不得不減(減碼台股),」壽險業主管分析。

但到底要不要幫業者們「作弊」,卻讓金管會陷入進退兩難的交戰。「最主要是股票損失認列的標準,調整會影響到股市。所以這個部分我們要持續觀察,目前還沒 有定案,」金管會主任秘書林棟樑表示。

天人交戰,原因無他。離總統大選只剩四十多天,這步棋,會鼓勵壽險業者把資金留在股市。但這卻是個潘朵拉的盒子,一旦主管機關習慣性幫業者「作弊」,勢必 讓市場秩序大亂,「其實這是一個遊戲規則。規則如果常常變動的話,會讓市場失去對保險公司RBC的信心……,常常修改的話,當保險公司要去募資的時候,市 場很多人對它的信用、財務能力會打折扣,」一位長期觀察台灣市場的外資金融圈高層強調。

總統大選迫近,只要股市一天不好轉,金管會從各種面向救台股的壓力就更大,該怎麼做,考驗主管機關的智慧。

【延伸閱讀】國泰、富邦兩大龍頭,持有台股近4千億

國泰人壽持有台股部位:2,560億元

富邦人壽持有台股部位:1,360億元

新光人壽持有台股部位:1,217億元

中國人壽持有台股部位:502億元總計:5,639億元

註:本表只列有上市的壽險公司,資料統計至100年度第3季資料來源:各公司官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782

奇美電沒有董事長的關鍵 30天 揭開 許文龍、郭台銘 沒有說的盤算

2012-1-9  TWM


一家市值逾800億元的全球第三大面板廠,兩位身價逾百億元的科技業大老,卻讓37萬名小股東空等不到奇美電的新 董座。

他們一個認為歐盟罰金該由對方支付,一個認為是新經營團隊未正視問題才遭重罰;他們一邊認為組織應調整、 切割,另一邊卻認為賺錢單位應該留在內部;就連最新的前進巴西投資案,雙方看法都分歧。究竟許文龍與郭台銘 在盤算什麼?

撰文•賴筱凡、林宏文、翁書婷二○一一年最後一天的清晨,台南時而飄著細雨,坐落在靜巷裡的奇美集團創辦 人許文龍住家,幫傭一如往常六點準時灑掃。亮起大燈的許家客廳,在靜巷裡格外顯眼,習於早起的主人應該已經 起床。這是廖錦祥辭去奇美電董事長一職的第二十九天,兩大股東奇美實業與鴻海紛爭不休,奇美集團大家長許文 龍平靜的生活已產生微妙變化。

早上八點,因天候不佳沒有出海釣魚的許文龍,坐在客廳裡讀報,對於記者來訪,顯得有些意外,卻 也十分清楚記者的來意,謹以身體不適為由,回拒了我們的探訪。他心底明白,兩邊股東為了奇美電的走向擺不平
,這是個關鍵的敏感時刻,多說一句,都可能讓兩邊關係更形雪上加霜。

不過,作風紳士的他,面對有客自遠方來,不能親自接待,深感歉意,終究還是在當日下午一點,親自致電示意。這是他在奇美電沒有董事長的日子以來,首度對外做出簡短回應:「這是個敏感的時刻,我怕講太多又說錯話,奇美電從成立以來,就一直是總經理制的公司,很多事情不是我們大股東一邊說了算;謝謝大家對奇美的關心,很抱歉我沒辦法現在跟大家解釋清楚。」

鴻海拒擔保聯貸 成廖錦祥急辭董座最大導火線許文龍的立場尷尬,不是沒有道理,原本兩邊聯姻的一樁美事,打從一○年三月十八日,群創與奇美電正式合併基準日起,鴻海董事長郭台銘就以「整合、磨合、融合」來期許新奇美。然而,這一年多來,兩邊股東對於奇美電的發展方向總有不同看法,內部派系惡鬥更是不斷,即使時至此刻,對於這樁聯姻,兩邊都是怨言多於讚美。

面對奇美電沒有董事長的日子已屆滿一個月,但董事會仍舊選不出新任董座,甚至其中一席獨董劉英達,也在上 月二十八日請辭,更讓外界對於奇美集團與鴻海集團的紛爭,增添更多想像。但到底為何兩邊大股東會走到這一步?奇美電高層直截了當地說:「主要還是兩邊互不信任。」打從群創、奇美電整併開始,台灣最大面板廠的營運便 開始舉步維艱,先是人才流失問題,市場沒有給奇美電太多整併的時間,面板產業史上最長的嚴冬遂已到來,面板 報價直直落,歐美需求疲軟,虧損黑洞不斷擴大。

為了籌措資金支付大筆債務,廖錦祥整整跑了一年的銀行,聯貸案金額從六百億元下縮到四百億元,至今還沒有 下文。據奇美電內部人士透露,「銀行聯貸資金已籌到三二○億元之譜,公文簽呈也都跑到最後一關,只差郭台銘 蓋章擔保,但偏偏他就是不蓋。」郭台銘的強勢作梗,成了這波奇美電董座換人的最大導火線。

熟悉奇美電聯貸案的銀行業者指稱,早從一○年奇美電三合一之後,奇美電在財務面規畫多有鴻海的影子介入,「鴻海財務跟銀行團談融資利率,就像菜市場買豬肉一樣,利率一碼、半碼跟你用喊的。站在鴻海角度,當然為了股東權益必須如此,所以景氣好時,銀行團可能還吃你這套,景氣不好時,銀行團怎麼可能蒙著眼睛把錢丟到水裡。」於是,這一年來,借錢重擔幾乎落到廖錦祥身上,六百億元籌不出來,就把聯貸金額再往下縮,利率一切都好談。「奇美的人在跑銀行,幾乎把銀行團當大爺在伺候,只差沒跪在地上。」該名銀行業人士指出,廖錦祥為此還耳中風,鴻海卻對籌資一事袖手旁觀,讓許家一派人士著實心寒,尤其在最後擔保人蓋章階段,郭台銘拒絕作保,讓兩邊大股東的紛爭正式搬上枱面。

面對兩大股東的紛爭,奇美電財務長陳彥松認為,「這應該是外界與銀行對鴻海的期待,但鴻海只是股東之一,奇美電的財務規畫一直都以設備、廠房擔保為主,不可能要股東出來做個人擔保。」儘管如此,這仍僅是諸多爭議的一角,奇美電高層便透露,過去一年,許家跟鴻海幾乎沒有共識,不論是要將中小尺寸、觸控面板事業群切割,抑或是面對歐盟巨額罰款,就連近期要到巴西設廠,雙方的意見都相去甚遠。

奇美電考慮交出股權

卡在價格談不攏    郭董出招反制鴻海內部人士就曾私下批評,許家既要將奇美電主導權交出,就不應以大股東姿 態老是干預奇美電的經營。所以,當內部傳出鴻海不在聯貸案表態時,知情人士便分析,「其實,這是老郭(指郭 台銘)用來反制許家的手段,就是希望他們交出股權。」知情人士說,奇美電也不是不考慮交出股權,只是「以現 在奇美電股價十二元來說,只要低於十元以下賣出,許家都算認賠。」當年奇美電兩股換一股群創合併,對比早前 奇美實業曾以逾四十元價格參與奇美電現增,如今若以不到十二元價格賣出,根本就是大賠。偏偏在股權移轉的商 討下,鴻海又不願以市價買回許家持股,成了今日兩邊大股東僵持不下的窘境。

確實,在廖錦祥辭去董事長的同時,段行建也隨即辭去副董事長,將奇美電的主導權空了出來,鴻海要全面接掌 的消息不斷,間隔數日後,鴻海卻發布重大聲明,宣稱鴻海僅是小股東,不參與奇美電經營,郭台銘被媒體問及此 事時,立即甩頭走人,在在都令人對奇美電的經營權紛爭更加霧裡看花。

廖錦祥辭去董事長三十天來,雙方鬥法幾乎沒有停過。「如果老郭真的這麼想要經營權,要麼拿錢來買股權,要 麼有擔當地扛起籌錢責任。」親近許家的高層抱怨,這一年來,跑銀行都是許家的人在跑,現在鴻海又要主導權,實在沒道理,那就把董事長大位空出來,看鴻海如何接招。

但鴻海也不是省油的燈,「老郭不是笨蛋,現在鴻海接手董事長,就要負責籌資這個爛攤子,奇美電未來一年到 期的債務高達六九○億元,雖然流動資產還有二二二七億元,但帳上現金只剩六一八億元,不然就得要與聯貸案的 銀行團有共識。」知情人士說。

於是,在廖錦祥一辭職後,奇美電與銀行團的協商又得重新規畫。「銀行團的態度很清楚,聯貸案要過關,必須 由鴻海的法人代表出任董事長。」銀行業人士把話講得明白,當奇美電已經是半個溺水的人,銀行團借這筆錢出去,都要有收不回來的心理準備。

所以,銀行團要求鴻海一同擔保,段行建雖是最合適的董事長人選,但他在奇美電董事會是自然人身分,「就算 段總身價有個數十億元,但奇美電一年就虧四、五百億元,段總不可能會蹚這個渾水。」銀行界人士分析。

面對銀行業傳出的種種說詞,陳彥松表示,未曾聽聞過這種說法,大股東間的股權移轉,奇美電更無從過問。 然而,奇美電董座難產確是事實,甫辭去奇美電獨立董事的劉英達也表明:「我會辭職,主因是希望給奇美電董事會更大的空間,可以再去找可能接掌董事長的新董事加入。」至於另一位獨董、國票金董事長魏啟林,與金融界關係密切,在目前奇美電融資非常重要的關鍵時刻,劉英達因此選擇自行辭去獨董,以便董事會能有更好的安排。

但親近奇美電董事會的人士不諱言,「目前五位董事中,老段(段行建)不接董事長,大概就很難有人可以接了。」

雙方內部派系鬥爭

兩邊大股東意見相左   
信任盡失另一方面,鴻海對於許家握有多數股權,依舊惴惴不安。打從奇美電與群創合併,當初股權結構的設計,為求尊重許家為奇美電最大股東,將董事長一職留給了廖錦祥,由段行建接下奇美電的經營權。

然而,奇美電的實際運作上,仍有不少舊奇美的影子存在。像是奇美電南廠總經理王志超,每兩周就須回奇美實 業報告營運狀況,更別說奇美電一遇到重大決策案時,許家的意見不會少,讓整樁聯姻日漸貌合神離。

事實上,許家與鴻海彼此不信任的原因,早在先前歐盟反壟斷案就已種下,儘管奇美電早就提列這筆三百億元的 罰款,但當年兩造談合併時,奇美電卻沒有主動提及此事,讓後來接手的鴻海大為光火,認為許家刻意隱匿。老群 創人更為這筆罰金叫屈,雙方對於誰該為這筆巨額罰款買單,完全沒有共識。

去年三月,奇美電三合一屆滿周年,開始有了將中小尺寸面板與觸控面板事業群分割的想法,「老郭之所以會把 念頭動到這邊,主要還是掌管中小尺寸面板的奇美電副總許庭禎認為,中小尺寸事業群的獲利不錯,卻埋在奇美電 裡,看不到績效。」奇美電內部人士指出,當時許庭禎是郭台銘跟前紅人,群創與奇美電的合併案能談成,許庭禎 功勞不小,加上蘋果iPhone與iPad用的部分面板,又在他掌管的中小尺寸事業群生產,他的意見自然深受郭台銘採 納。

當時除了中小尺寸面板與觸控面板事業群的切割外,系統組裝的分工,也是討論重點,當年群創模式能夠成功
,系統組裝的利潤無疑扮演了重要角色。然而,奇美電究竟是要做一家單純的面板廠,內部系統組裝的訂單要留在奇美電,還是回歸到鴻海,段行建與郭台銘的看法截然不同,讓奇美電內部的派系鬥爭更加白熱化。

段行建主張不切割中小尺寸與觸控面板事業群,又希望系統組裝的業務能留在奇美電,在在都與郭台銘相反。這 也是為何去年段行建一度交出中小尺寸與觸控面板事業群的指揮權,「吵最凶的那段日子,段總連公文系統都看不 到,人事安排也不用問他意見。」奇美電內部人士說。

對此,陳彥松解釋,每家公司在討論發展方向時,本來就會有各方意見,兩大股東當然也會希望找出對奇美電最 好的安排,但外界總是將討論過程的不同聲音做延伸,搞得好像兩方吵架才不做,其實是有其原因所在。

在內部派系鬥爭不斷,兩邊大股東又意見相左,雙方信任基礎盡失。像是近期鴻海又提出到巴西設廠,開發逾兩 億人口的市場,不僅蘋果積極,鴻海也相當認同這個計畫,若能夠買下奇美電的設備,並移到巴西生產,是最好的 安排,不僅有助於解決眼前產能過剩的問題,甚至可望有現金挹注。

但巴西投資案一提到奇美電董事會討論,談判又陷入僵局。接近奇美電高層人士透露,鴻海希望奇美電出售設備 的同時,也要派人到巴西負責營運,但奇美電對於鴻海有諸多不信任,更別提派人赴巴西,擔心人才一去就回不來。

接近奇美電高層人士說,「郭台銘覺得他做這些事,都是對奇美電有利,可是許家的人卻認為,這個案子講到最 後,還是鴻海占便宜,雙方都不願意讓。」這麼一來,奇美電的巴西投資案又宛如沉入海底,無聲無息。

面對外界頻頻詢問此事,陳彥松說,「這個案子還是進行式,相關內容也還在討論中。」在兩大股東紛爭進入白 熱化階段,雙方也開始思索對策,除了銀行團希望鴻海派人出任董事長,其實奇美電高層坦言,「內部確實開始出 現鴻海企圖用減資彌補累計虧損的方式,稀釋許家股權,再重新注資。」為的不是別的,就是一絕後患,拿回股權 也拿回主導權。

雙方各有盤算 私募、賣股、減資尋解套? 當然,私募引進鴻海資金,也是選項之一,但奇美電股本已逾七百億元,鴻海主要考量還是希望增加持股,前提是以「更便宜的價格」增加股權。

對於外界猜測,陳彥松也未把話說死,各種財務規畫都有其可能性。 兩派紛爭看在外資眼裡,雖然是鬧劇一場,卻也私下選邊站,「倘若最後能由鴻海接手,那是對奇美電最好的發展,加上索尼剛與三星拆夥,是台廠搶單的很好機會,現在索尼釋單給台廠的比率有四成,能否再向上提升,端看四月下單狀況了。」一名不願具名的外資分析師說。

不過,奇美電迄今已逾一個月沒有董座是不爭的事實,儘管奇美電公司章程有相關代理人制度,但重大決策都還 是需要進到董事會討論,相關文件也都需要董事長簽核,「我想,兩邊大股東都希望能盡速縮短沒有董事長的空窗 期,做出對奇美電最好的安排。」陳彥松說。

至於鴻海方面,迄截稿前,仍未能獲得其回應。 當台灣最幸福企業的奇美集團,遇上台灣最鐵血的鴻海集團,光譜上的兩個極端,衝突難以避免。不僅鴻海派的人有怨言,老奇美人也苦水不少,直言「鴻海吃人夠夠」,親近許家的人士更私下抱屈,說是:「台南紳士遇到台北的黑手。」雙方企業文化大不相同,寫下了兩大集團聯姻不愉快的一頁。回首兩年前,奇美電與群創合併記者會上,許文龍曾說,奇美電也曾想過與友達合併,最後選擇了鴻海。「因為一邊是博士,一邊是碩士,雖然博士地位高,但碩士比較會賺錢!」許文龍解釋,雖然鴻海是黑手起家,但事業快速成長,獲利能力強,未來合併後新奇美比較有成長機會。

不過,如今看來,企業文化的融合恐怕比賺錢能力更重要,這對此刻在台南靜巷庭院沉思的許文龍,應該是最深 刻的體認吧!

泛奇美、泛鴻海四大角力奇美電董座難產泛奇美實業 持股比率17.14%泛鴻海集團 持股比率11.06%

1.中小尺寸與 觸控面板分割案 許家:獲利金雞應留在奇美電。 鴻海:獲利部位應切割上市,吸引市場資金。
2.系統組裝業務 許家:獲利高的業務應留在奇美電。 鴻海:奇美電應將業務單純化。
3.歐盟反壟斷案罰款 許家:鴻海人不配合歐盟調查,罰款才會這麼重。
鴻海:屬舊奇美時代的案子,應由奇美實業支付罰金。
4.巴西設廠去化產能

許家:擔心派人到巴西,會造成人才流失。 鴻海:有助解決產能過剩,並有現金挹注。

雙虎合併案政府一頭熱    最後卡在郭台銘不點頭若將時間往前倒回一個多月前,經建會主委劉憶如、經濟部長施 顏祥相繼拜訪友達董事長李焜耀與許文龍,希望有效整併台灣面板產業的資源,將面板雙虎的合併案在枱面上炒得 火熱。

事實上,早在政府官員公開介入之前,許文龍找李焜耀談合作的風聲,就已在友達內部傳得繪聲繪影。據友達高 層透露,許家還派出奇美電副總丁景隆前往探路。只是,落花有意、流水無情,雙虎合併討論案來到郭台銘這關,硬生生地被打了回票。

「許家對雙虎合併的態度開放,可是鴻海可就不一樣。」知情人士說,這個討論案在郭台銘面前,根本沒得談
,因為當初郭台銘會看上奇美電,就是要抓住消費性電子產品最關鍵零組件,達到垂直整合的目的。

原本有意把雙虎送進洞房的經濟部,在雙虎合併案裡成了一頭熱,「既然合併沒得談,經濟部當然也沒興趣瞎耗 了。」知情人士說,經過這一遭,許家想淡出面板業的意圖已相當明顯,因此,在鴻海以聯貸案反制許家時,市場 便一度傳出許家開價,要鴻海將許家手上近兩成持股買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606

指控進口紙傾銷 造紙業另有盤算

2012-03-12  TCW




三月一日,國內的造紙公會表示, 由於外國進口紙低價競爭,將迫使國內不少造紙廠關門,因此他們呼籲政府,對中國大陸、日本、南韓、與芬蘭的進口紙課徵反傾銷稅。

你家隔壁的雜貨店,不准你去對面另一家較便宜的雜貨店買東西,理由是這樣會讓他無法生存。大概沒人會認為,這家雜貨店的做法是合理的。

但是這個道理一放到國際貿易時,大多數人卻都被迷惑了。我們常聽到,某些國內廠商指控外國產品低價進口,威脅他們生存,因此他們呼籲政府,對這一些進口品 課高關稅,或禁止進口,以保障他們的生計。

國內造紙業者的說法,正是如此。他們宣稱:「外國紙張低價傾銷,已使國內紙廠面臨生存危機」,因此要求政府,對外國進口紙張課徵反傾銷稅。

其實,國內造紙業者面臨的所謂「危機」,不是不能造紙,不是不能賣紙,而是不能要求政府懲罰那些國外進口的紙張,以繼續妨礙消費者去買外國貨。他們的目 標,就是要求政府維持紙張的貿易壁壘,好讓國內消費者付他們更多錢。

這就像是你家隔壁的雜貨店,東西賣得較貴,但為了不讓你去對面較便宜的那家買,就叫警察強迫對面那家店也要漲價一樣。

人類物質文明的進步,是建立在「自由交易」的基礎上,如果消費者覺得這家廠商東西不好,他有權選擇別家更便宜、更好的東西,廠商也因此有動機提供更便宜、 更優秀的東西給消費者。因為這樣,我們才能享受到越來越好的產品。

說詞一:維護國家利益結果消費者只能選擇買貴

如果只准消費者去買較貴、較差的東西,不准他們去買較更便宜,較好的東西。這樣一來消費者付出更多錢,卻只買到更差的東西;二來廠商沒有競爭壓力,他們也 沒有動機去製造更好、更便宜的產品。如果這種做法成為主流,人類文明將迅速退化到蠻荒時代去。

「只為了國內業者的生計,為什麼就要阻撓消費者去買更便宜或更好的外國紙張?」這個問題,國內紙廠在內的貿易保護主義者,都沒正面回答過。

他們只含糊的說:「政府要保障我們的生計,因此要對外國進口品課反傾銷稅。」但他們主張的真正意義卻是:「政府要保障我們的生計,因此要禁止消費者去買國 外的紙。」

他們知道,如果正面要求政府禁止消費者買外國貨,一定會惹來批評,因此他們就把自己言論包裝起來,把自己行業利益,說成是整個國家利益。

大多數人之所以被這種貿易保護主義的言論迷惑,也是因為誤信了這些業者的言論,把國內某些業者的「行業利益」,誤當成是整個「國家利益」。

對國外進口品課徵重稅,固然保障了國內造紙業的利益,但是這個利益卻是建立在消費者的犧牲上。消費者被迫要花更多錢來買紙,他們能花在其他地方的錢也變少 了,其他行業也萎縮了。因此,國內造紙業者這種利益,是損人利己的利益,不是什麼國家利益。

說詞二:低價傾銷是陰謀事實是賠本生意沒人願做

這些國內業者另一個說法,就是指控國外產品不公平競爭,也就是所謂「國外紙張低價傾銷」。「傾銷」指的是:國外造紙業者用低於成本的價格,把紙賣來國內。

如果一個廠商,用低於成本的價格把東西賣給消費者,就算是「傾銷」。但是,它這樣不就是在造福消費者嗎?這和那些慈善機構免費送禮的行徑,不是類似嗎?如 果我們認為行善是件好事,為什麼這些國外廠商用低於成本的價格,把東西「半賣半送」給消費者,就變成壞事?

這些國內業者會說:「國外紙張低價傾銷,會讓國內紙廠倒閉。」但這種說法是不正確的。國內紙廠如果倒閉,不是因為它們不能造紙或不能賣紙,而是因為消費者 只願意買更便宜的外國紙張。

造成廠商倒閉的,不是它的對手,而是消費者選擇別人。就好像讓馬車業倒閉的,不是後來出現的汽車,而是消費者放棄了馬車、選擇了汽車。為了維持國內業者的 生計,就不准消費者去買國外進口品,就跟為了維持馬車業者的生計,不准消費者去買汽車一樣。

這些國內業者指控「傾銷」的另一個理由,就是「國外紙張業者先用低價傾銷,把國內業者打倒,然後再抬高價格。」

我們可以反問:如果國外紙張業者這樣做就可以成功,那國內業者為什麼不能比照辦理?國內紙張業者同樣可以在國內自己搞傾銷,把國外紙張趕出去。為什麼國外 業者可以傾銷,國內業者就不行?

「售價低於成本以打倒對手,獨霸市場後再提高價格」,這種做法,從沒有任何實例。

原因很簡單:就算某廠商一開始以低價傾銷打倒了對手,但只要日後一抬高價格,別的廠商見有利可圖,又會投入市場,這樣原有廠商又要「傾銷」來趕走新廠商, 這樣它永遠「傾銷」個沒完!如果不是錢多到無處花的廠商,誰會一直做這種賠本生意?

國內造紙業者的指控與訴求,其實是數百年前歐洲「重商主義」的翻版而已。經濟學之父亞當斯密(Adam Smith)早在他的名著《國富論》裡,就已徹底駁倒了這些重商主義謬論。他說:「消費是所有生產的唯一目的與意義,此一箴言是如此不證自明,只有想法荒 謬的人,才會想要加以證明。」亞當斯密這句話,值得所有人「三復斯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89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