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藍皮書建議:上海臨港地區應定義為人口拓展區

上海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上海浦東新區委員會黨校等多家研究機構建議,從人口與經濟增長相互促進的角度,臨港地區應該定義為人口拓展區,而不適合與上海其他高度城市化的區域一起劃分為人口限制區。

3月1日,上述機構在上海召開2017年上海浦東經濟形勢分析報告會,並發布《浦東新區藍皮書:上海浦東經濟發展報告(2017)》。

藍皮書認為,上海臨港地區目前正處於產城融合的發展初期,在這一時期,人口增長與經濟發展之間呈明顯的相互促進關系,不管是經濟增長還是城市化,都需要人口增長來激發和保持發展可持續。

“從人口與經濟增長相互促進的角度,臨港地區應該定義為人口拓展區,而不適合與上海其他高度城市化的區域一起劃分為人口限制區。”藍皮書說,臨港未來的發展需要以人口增長和人口結構現代化的強大動力,來促使傳統社區轉變生產方式進入更高級的生產力發展階段。

臨港地區位於上海東南角,地處長江口和杭州灣交匯處,距上海市中心75公里,規劃面積為315平方公里,是上海重點發展的六大功能區域之一,由裝備產業區(65平方公里)、物流園區(16平方公里)、主產業區(108平方公里)、綜合區(41平方公里)、臨港奉賢園區(17平方公里)以及南匯新城(68平方公里)六大功能板塊組成,是上海沿海大通道的重要節點城市和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的腹地,擁有海運、空運、鐵路、公路、內河、軌交的綜合交通優勢。

開發建設臨港新區,是上海市委、市政府著眼於21世紀全球經濟社會發展新趨勢、提振上海制造業、主動對接國家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做出的重大戰略決策,同時也是上海進一步優化產業布局、提升產業能級、提高上海整體城市國際競爭力的舉措。

藍皮書介紹,自2003年底正式啟動開發建設以來,臨港地區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370億元(產業投資近1000億元),引進產業項目230多個,工業總產值保持45%的年均增幅,稅收收入保持22%以上的年均增幅,形成了新能源裝備、汽車整車及零部件、船舶關鍵件、海洋工程、工程機械、民用航空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6+1”產業格局,海洋工程半潛式鉆井平臺等一批高端產品和核心技術填補國內空白、實現了重大突破。

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建成了S2滬蘆高速、鐵路集裝箱中心站等一批重大交通設施,一期開發區域基礎設施體系基本成形;引進了中國航海博物館、上海天文館、滴水湖皇冠假日酒店、豪生國際酒店、大潤發購物中心等一批功能性大項目,建設了80萬平方米商辦樓宇和130萬平方米各類商品住房。

在社會事業方面,上海海事大學、上海海洋大學、上海電機學院以及建橋學院等高等院校陸續整體遷入臨港。此外,中小學及幼兒教育、醫療、金融以及其他基礎服務業等配套設施陸續遷入或建成投入使用。截至目前,臨港地區的產業體系框架基本形成,基礎設施及配套建設初步完成,已經初步具備了規劃中的新興濱海城市雛形。

藍皮書介紹,截至2016年9月,臨港地區的總人口(四鎮區及大學)約為31.09萬人,包括鎮區實有人口25.02萬人及在校大學生6.07萬人(在校教職員工4319人按實有人口計入申港社區);在四鎮區的25.02萬實有人口中,臨港地區本地戶籍人口(戶在人在)占比約為35%,上海其他區域戶籍人口占比約為31%,外地來滬人口占比約為34%,境外人員占比不足0.3%。

與上海市整體人口來源構成情況對照,臨港地區的外地來滬人口占比與上海全市平均水平相比明顯偏低(2016年上海非戶籍人口占比為40.6%);外籍人口占比僅為上海全市平均水平的1/5(上海全市外籍人口占比約為1.45%)。

調查發現,經過13年的開發,臨港地區的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和產業布局已經初步完成,但臨港地區的人口增長速度起伏不定,與經濟增長情況不匹配。

總的來說,出於產業定位和競爭力不高帶來的就業機會不足、外部和內部交通不便利、生活配套設施不完善以及近年人口人才引進政策限制等原因,臨港地區四鎮區人口的增長速度相對緩慢,各類人才占比偏低,尤其是2014開始實施的產業結構調整和人口控制,使臨港地區各鎮區實有人口在2013~2014年有較大幅度減少,到2015年增長才有所恢複。

總人口數量不足帶來的需求不足造成現有基礎設施及公共配套使用率低,而基礎設施及公共配套使用率低又會導致供給和維護成本過高,從而限制公共配套供給增加,不僅無法滿足現有人口的需求,也為人口進一步流入制造了障礙。藍皮書認為,打破這一“人口不足——公共配套不足惡性循環”需要從促進人口增長和加強公共配套兩方面同時入手,在增加公共配套的同時鼓勵人口向區域內流入。

分析顯示,上海在經濟增長最快的十年間,全市總人口增加了40%(2000年人口五普到2010年人口六普期間)。相比之下,臨港地區四鎮區在近十年的建設高峰內,人口增長速度一直較為緩慢,尤其是近幾年來增速下降較快,2011~2015年底臨港地區總的人口增長幅度僅為4%,低於上海全市平均同期人口增幅(5%)。

目前,臨港地區只有主城區的申港社區人口增速較快,人口年齡構成也較為年輕。2010~2015年主城區申港社區人口共增長了36%,增長的人口主要由被動遷入人口和外地來滬人口組成,但由於人口基數小,到2016年9月實有人口僅為3.48萬人。其他三鎮和蘆潮港社區不僅人口增速慢(書院鎮和萬祥2010~2015年五年期間總人口增長率分別為6%和9.8%),而且人口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

此外,除申港社區外的其他鎮區人口老齡化十分嚴重,戶籍人口中60歲以上人口占比從21%到30%不等。

總體來看,在一個新興城市建設窗口期,人口流入,尤其是中高素質青壯年勞動力人口的快速流入及適度集聚是繁榮經濟、加快城市化及現代化進程的必要條件和必由路徑。但是,臨港地區近年來在人口總量、人口增速、人口年齡構成以及人口受教育水平構成等多方面都很難支撐臨港地區的戰略定位和未來發展。

藍皮書認為,當前應促進人口快速流入,試驗“人口拓展區”,順暢人口“流入-就業-居住-定居”環節。以目前及未來五年的上海區域內交通發展和臨港產業類型和企業發展來看,交通時間成本過高和高端就業崗位缺乏是臨港地區不具備吸引上海市其他區域人口流入的最重要原因。因此,直接吸引外地人才及人口導入是最現實、最可行的辦法。

藍皮書建議,應進一步深化完善“雙特”政策,促進人口與人才流入。擴大臨港地區人才自由港知名度,為創新創業人才的集聚提供寬松的政策環境。加快多領域、多層次的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包括提高現有教育、醫療、文化、體育等公共服務、休閑娛樂以及商務服務水平,進一步滿足多樣化需求並探索高端服務供給。進一步增加產業園區餐飲、住宿、文化等基本城市配套服務功能,完善公共服務功能,提高城市生活配套水平。不僅要堅持功能引領和人才優先原則,還要保證各行業各類人員就業環境公平。

同時,提高中小學教育服務水平、加強幼兒園建設,加大教育資源的引進和建設力度,積極承接中心城區優質教育資源的輸出轉移,成為區域性優質教育資源集聚地。整合職業技術教育資源,為區域經濟發展培養高技能人才。繼續保證公共租賃房和限價商品房的建設,以吸引居住人口,提升現代化的社區管理水平,營造快捷便利的生活和就業環境。完善區域內公共交通網絡建設,增加軌道交通短駁公交配置,創新公共交通模式,提高交通管理水平。加快城區自行車道、步行道以及環湖觀光線路建設。

藍皮書還建議,加快建設對外交通基礎設施。大力推進以鐵路、公路、快速軌道交通線為主的對外綜合交通體系建設。完善水電氣等基礎設施。全方位加強城區水系水利、供排水、電力、燃氣等配套設施建設。加強智慧城區建設。在推進“數字臨港”、地理信息系統建設的基礎上,加快引進新一代信息技術,推進區域信息化建設,形成完整、高端的智慧城市基礎設施體系,為全區域的智能化管理和智能技術應用創造條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7725

華人區都有份!紐約設計周今年擴大展區

1 : GS(14)@2017-01-19 08:07:59

紐約市是全球設計之都,今年5月份將舉行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國際設計周(NYC x DESIGN),三個星期內將舉行逾500場推廣紐約設計文化活動。今年活動最大驚喜,為「設計周」首次殺入華人聚居地-下東城區(Lower East Side)!屆時紐約華人只需步出家門,即可參加這場一年一度的設計師嘉年華。駐紐約記者:鄭柏齡由紐約市政府經濟發展局(NYCEDC)主辦的「NYC x DESIGN」,將於5月3日至5月24日舉行。「設計周」今年踏入第5屆,會期由去年的兩個星期,增加至三個星期,規模創歷屆之最。包括公開展覽、街頭裝置藝術、業界會展、演講、公眾教育等超過500項活動,將於紐約市五大行政區,即曼哈頓、布朗克斯、布魯克林、皇后區及史坦頓島舉行,以推廣紐約市設計文化。經濟發展局市場部高級副總裁Edward Hogikyan,周二向傳媒預先公佈「設計周」部份內容,當中重頭戲可算是臨時展區「紐約市設計中心及市集(Design Pavilion and Market)」。場地方面,除了去年的選址時代廣場外,中心今次首次落戶華人聚居處、下東城區羅斯福公園(Sara D. Roosevelt Park)開設分館,在5月18日至5月22日期間,公園將變身成「臨時藝術館」,展出紐約設計精品,又邀請市內著名設計師舉行分享會,務求把美術設計融入社區生活。此外,「設計周」期間大型活動還包括「紐約市設計大獎」年度頒獎禮、在賈維茨會議中心(Jacob K. Javits Convention Center)舉辦的「國際當代家俬展」、首次舉辦的「Tech+」創新科技設計展等。當局表示,有意成為「設計周」參展者的設計師或公司,可於3月15日前向當局登記,而計劃參觀的市民及旅客,則不用提早登記。經濟發展局幕僚長James Katz強調,市政府相當重視設計行業發展,市內10間設計學院學生數量為全國之最,「『設計』已成為一個行業,它不是一個俱樂部、或小圈子團體,設計業足足在紐約市養活了5萬人。」Katz補充,市內7,500多間設計公司,去年為政府帶來逾5.5億元(約42.9億港元)稅收,當局冀通過「設計周」,成為紐約設計師對國際宣傳及溝通的主要平台。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70119/1990218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323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