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歌手李玟最近盛大完婚,耗資六億 元新台幣的排場,被視為香港歷年來最豪華的婚禮。儘管李玟夫婿樂裕民這次開銷驚人,但比起他精準投資的所得,他的大手筆似乎綽綽有餘。 樂裕 民目前是香港利豐集團總裁兼執行長。這家老牌企業不僅歷史超過一百年,還名列恆生指數成分股,是目前全球規模最大的貿易商。 今年一月初,樂 裕民陸續賣出一千五百萬股利豐,平均售價約四十六.六港元。由於當時利豐剛從五十一.九元的歷史新高下滑,這又是樂裕民近三年來首次賣股,是否意味著高層 看淡後勢,頗受投資人關注。 後來利豐果然隨著港股一路下跌,截至九月底,股價只剩十一港元左右。這代表如果交易延後,他賣股收入可能減少二 十億元新台幣。高點減碼後,樂裕民最近又逢低投資利豐。資料顯示,樂裕民在九月底至十月初,以均價十二.四港元買進四百萬股利豐,在股價重挫七成後進場, 自然立於不敗之地,高賣低買是相當高明的投資手法。 有趣的是,在樂裕民買股前後,利豐董座馮國經、副董馮國綸、接班人馮裕鈞也各自進場,這 訊號代表何種意涵,頗值得投資人玩味。 (周岐原) |
然說名字只是一個符號,但是倘若把使用多年的名字改掉多少會讓人覺得不適應。
2012年8月1日開始,總部在香港、核心業務涵蓋全球消費品市場的整個供應鏈管理的香港利豐集團(Li & Fung Group)改名為馮氏集團(Fung Group),利豐研究中心的相關人士對《第一財經日報》透露:「只是集團名字改了,但是集團內部業務框架並沒有調整。」
馮氏集團的官網顯示,馮氏控股(1937)有限公司旗下貿易、物流、分銷業務將繼續由利豐有限公司(00494.HK)進行運營管理,而零售業務由馮氏零售有限公司(私營業務)運營。
百年商號更名
從其英文名稱Li&Fung來看,利豐是創始人馮柏燎和李道明姓氏諧音的合稱。1906年,馮柏燎和李道明在廣州創立了利豐貿易公司,這是 當時中國第一家華資的對外貿易出口商。1943年,創辦人馮柏燎去世後,業務移交給馮氏家族第二代。之後,向來不參與業務管理的合夥人李道明先生宣佈退 休,將所擁有的利豐股權全部賣給馮氏家族,但Li&Fung的名字一直延用至今。
從中文名看,從「利豐」到「馮氏」,一位物流業人士表示,「改名之後,家族企業味道更濃。」不過,他認為利豐一直是馮氏家族擁有並經營管理,李氏早在大半個世紀前就已賣了股份,也早該改名了。
總體來說,「改名對利豐集團影響不會很大。」凌雁管理諮詢首席諮詢師林岳認為,利豐多年以來已經形成了很強的產業集 群,各子公司也都有自己的品牌,比如在香港、澳門、廣州、深圳及珠海等珠三角市場約550家門店的OK便利店及聖安娜餅屋,專營男士服裝的知名零售商利邦 控股有限公司,還有與Toys「R」Us, Inc.合資,現經營逾150家零售店舖的玩具「反斗城」亞洲業務,從事貿易、分銷、物流的利豐有限公司等。由於沒有必要刻意去推廣集團的名稱,正如寶潔 公司也更多地去推廣旗下的子品牌一樣,利豐集團改名,從客戶和消費者的品牌認知而言,並沒有很大的影響。
實際上很多知名企業都有過改名的經歷,比如1998年,德國戴姆勒-奔馳汽車公司和美國三大汽車公司之一的克萊斯勒公司合併,後就改名為戴姆勒-克 萊斯勒公司,2007年,德國戴姆勒與美國克萊斯勒合作結束,戴姆勒-克萊斯勒公司又再次更名為戴姆勒股份公司。 「企業在發展過程中的不同階段,也需要根據不同情況進行與時俱進的調整。」林岳說,特別是百年企業在發展過程中會更多經歷併購、調整、拆分、演變的過程, 不過通常這種狀況都是改動不大,往往是1+1=2的方式。
雖然這次改名背後的動機究竟是什麼還不清晰,但林岳認為,肯定是其第三代接班人馮國經、馮國綸兄弟倆意識到有這樣的必要,比如給相關的股東和利益集團更清晰的認識,更直接地強調馮氏家族的位置,以獲得更多的信心與支持等。
其實國外的公司有很多以創始人名字作為公司名稱的,比如麥當勞、肯德基等,即便香港也有如李錦記、徐福記等創始人名字為名的公司,「當然公司名稱的變更也有個重新認識和積累的過程,這當然也是改名的代價。」林岳表示。
供應鏈轉型中
「對於一個百年商號來說,其無形資產價值不菲,利豐董事會做出改名的決定肯定有其背後的原因,也肯定考慮到品牌損失,但是在做減法的同時,肯定在做其他方面的加法。」中國物流與供應鏈管理聯盟理事、漢森世紀供應鏈管理諮詢副總經理黃剛認為。
在他看來,利豐也正在不斷地轉型調整中,這早在去年9月就初見端倪。一個印證是利豐有限公司榮譽主席、馮氏集團主席馮國經(Victor Fung)當時提出「新興市場將顛覆供應鏈」。
「目前供應鏈模式為,亞洲提供原料和廉價勞動力,發達國家全盤買下。」馮國經當時表示,隨著中國內銷替代出口,中國政府計劃提高工人工資、創造更多 中產階層,中國也不再是世界上最廉價的製造國,供應鏈重組將把製造工作均勻地分配到世界各地,同時供應鏈已遭遇拐點,成本不再是首要因素,速度和較短的供 貨週期已上升為主要因素。
他認為:「以前需要數十年才能奠定下來的供應鏈支配順序將發生巨變。需求將首次來自那些傳統的生產國。這意味著全球供需格局將發生微妙變化。供應鏈操作也將因此發生根本變化,我們能夠在任何地區組織貨源、銷售貨物。」
因此,利豐集團也將對供應鏈進行重新調整。馮國經說:「全球將經歷一個重大轉型期,我們要直面未來的發展局勢。」
歸零再出發的基因
利豐有限公司集團主席、馮氏集團副主席馮國綸在美國讀MBA時曾聽到一個很有名的故事,一家製造馬鞭的企業,一門心思去研究如何做好馬鞭,把馬鞭做 得出神入化,但卻不知道世道已發生變化,社會已不再需要馬鞭了,結果這家企業最後被迫倒閉,這個故事說明瞭解市場環境的極端重要性。
等到環境轉變才想到要去適應環境的企業,只是屬於小學級、中學級企業;能夠事前預測到環境的轉變,提前改造企業使之去適應未來環境的轉變,才屬大學 級企業。因此,利豐決定每三年停下來全面檢討一次,看是否需要改造自己。而零起點再出發的「三年計劃」正是利豐持續前進的秘密武器。
從最初創辦時的貿易中間商,變身全球供應鏈的管理者,從舊式家族經營轉向現代化企業管理,曾創作過《百年利豐——從傳統商號到現代跨國集團》的暨南 大學經濟學院院長馮邦彥認為,利豐三代管理層準確地把握住經濟變動的脈搏,正是因為不斷審視自身存在的必要性,才成功把一個別人眼中的「夕陽產業」做成了 「日不落帝國」,成為全球最大的消費品貿易公司。
對於馮氏兄弟來說,雖然零起點計劃較為繁複和耗時,但優點是計劃在沒有包袱的情況下做出來,使企業管理層保持清醒,真正根據最新環境和企業狀況,評估和展望企業的將來。
如今,這家外購公司被普遍視為出口業的領頭羊,管理著沃爾瑪(Walmart)和塔吉特(Target)等零售商的供應鏈。其最大市場是美國,佔去上半年營收的62%;而中國仍然是它的主要的採購國,其有56%的商品採購自中國。
吳敬璉曾評價說,這家企業是香港甚至世界範圍內商貿業的一個著名創新者。其當家人馮國經、馮國綸兄弟,被稱為「亞洲最有頭腦的商人」。它獨具特色的全球供應鏈管理,更使其四度成為哈佛商學院MBA的教學案例,不過下次哈佛案例的修訂本也需要添上一筆——它更名了。
| ||||||
「爆煲」一詞並非民企股或細價股專利,藍籌股同樣可以變「墮落天使」。繼思捷(330)﹑中信泰富(267)後,輪到利豐(494)。上週四,利豐公布去年全年業績,核心溢利暴跌四成二至不到四十億港元。主席馮國綸破天荒於記者會上「認衰」,宣布放棄今年底才到期的三年計劃。市值超過九百億的利豐,曾被譽為「採購業」的神話,更成為哈佛商學院的研究案例。但不管吹噓到「幾巴閉」,講到底利豐主業只是個「超級買辦」﹑中間人,在全球化下,這頂金色光環迅速褪色,更接連被「大客」飛起,管理層惟有不斷靠收購「轉移視線」,令股價於兩年前創下$25.9的歷史高位。但「紙包不住火」,業績逐步「露底」,本業「萎縮」已成事實,收購亦連番「撞板」。去年,利豐大張旗鼓重組架構,但廠家﹑利豐員工及前高層卻向本刊爆料,披露公司備受爭議的經營手法,更指公司內部管治混亂,以致士氣低落。股價由高位急瀉逾五成八的利豐,可謂「低處未算低」。 早前發出上市以來首個盈警的利豐,上週四公布一二年全年業績。受美國業務(LF USA)拖累,核心經營溢利按年急挫四成二,年度溢利扣除收購回撥後,淨利潤率更暴跌五成六。業績驚嚇,不少投資者已提早於一月中發盈警後走貨,股價曾一日暴跌超過一成五,至今累跌超過兩成。 三年計劃「收皮」 業績記者會上,全程「苦瓜乾口面」的主席馮國綸罕有地「認衰」﹕「LF USA係由二十間收購返來鮋公司組成,我一直無好好將佢懐打造成一間公司,導致好多架構﹑職位重疊。」他承認在是次重組上「做得唔好」,導致出現額外的開支,並向現實低頭,承認已放棄今年年底核心經營溢利達一百一十七億的三年計劃。不過,有散戶仍「執迷不悟」。證券經紀黎先生,持有二十二萬股利豐,登記日期為一○年十一月,當日股價達$21.45。黎先生指對馮氏家族的管理好有信心,因而大手買入利豐﹕「馮國經傳過做特首添,一定好有能力,股價跌落鈬,係大市問題鎹。」他早前更於股價跌至$10.35時「溝貨」﹕「一日仲係馮氏獱住就有希望,唔似思捷咁換晒人。」對於黎先生的「堅持」,豐盛金融資產管理董事黃國英批評他「違反所有風險管理的原則」,更警告﹕「利豐未見到有轉勢,冇乜前景,唔好掂。」他對利豐沒有目標價,因為難以預計跌幾多﹕「依家絕對唔係安全位,股價完全冇防守力。有鱓公司,好像金朝陽(878),就算死極都有座大廈,但利豐賣緊鮋係無形資產,靠賺錢能力來衡量,無鰦賺錢能力,資產可以消失。」為免「撈錯底」,先要認清利豐「爆煲」的四大真相。 真相一採購王國下沉 做採購起家的利豐,去年八成的營業額仍來自貿易生意。但全球化下,資訊高度流通,不少品牌「飛起」中間人,轉用直接採購模式,市場多次質疑利豐的主業已是夕陽行業。近年,利豐接連流失大客,包括童裝品牌Carter's,及澳洲百貨公司Myer等。今年二月,擁有Kate Spade等品牌的美國零售企業Fifth & Pacific,亦拒絕續約,改用自己的分銷部門。根據去年業績,貿易業務的核心經營溢利按年跌逾百分之七。 經營手段惹非議 業績顯示,貿易業務的毛利率為百分之九。有行家對此表示懷疑﹕「採購商名義上只向採購客戶收取佣金,依家咁鮋時勢,有百分之五已經好好。」去年中瑞銀曾發表報告,指利豐向廠家(或供應商)收取回佣。利豐分公司前高層陳先生亦承認,收取「回佣」是行內公開的秘密﹕「合約上唔會寫明收回佣,但係找數俾廠家時,會以不同鮋名義扣起百分之三至四鮋handling fee(手續費),不少中國供應商提起利豐都好反感。」紡織及製衣界議員鍾國斌透露,利豐一直有「放數俾廠」或透過發信用狀(LC)予廠家,收取利息或手續費。「利豐要鱓廠俾數期,如果間廠俾唔到,佢就話﹕『我幫你找鰦數先,但要收你利息。』息率由四釐到六釐不等,佢最勁係呢樣。」鍾國斌批評利豐是「半個財務公司」,令好多廠家不滿,「出貨收錢,天經地義,你放數俾個客,冇理由要廠俾利息。」鍾國斌更不值利豐於海嘯期間的作為﹕「佢出信俾鱓廠,話生意唔好,同舟共濟,要廠家自願上繳相當於過去一年訂單約百分之一點五至三鮋貨款。唔俾鮋,出年咪少鱓單囉。我有個朋友每年同佢做以億計鮋生意,無啦啦俾佢扣鰦成千萬。所以鱓廠如果有能力,都唔同利豐做生意。」廠家不滿早有先例。○九年,美國玩具零售商KB Toys申請破產,四十多間玩具廠家組成「利豐苦主大聯盟」,向利豐追討貨款。當時,玩具城國際亦受牽連,有數百萬貨款「收唔番」,主席鄭躬洪指﹕「合約係同利豐簽,信用狀都係佢俾鮋,一廂情願以為同佢做生意,以為利豐咁大,就算個客唔掂,佢都會找數。點知出事後,佢就話你唔係同我做生意,我唔負責任o架。」 股價插水 1. 市場憧憬美國市場復甦,股價升至上市以來最高位。2. 10年全年業積遜預期被洗倉,股價急跌9%。3. 中期業績倒退,加上歐美環境欠佳,股價不斷受壓。4. 業績勝預期,帶動股價升上,但公司隨即配股抽水,股價再插水。5. 中期業績「勁走樣」,遭基金洗倉,單日急挫22%。6. 公司發盈警後,股價一日急挫15.4%。7. 利豐又再流失客戶,股價創三年半新低。 真相二收購碰壁 本業「萎縮」,過去幾年利豐高唱以收購帶動高增長的概念。一一年的收購激增至十九宗,耗資超過一百四十億元。但是,頻密收購的後遺症,陸續浮現。一二年業績顯示,年度溢利中,有超過二十五億元是因四個收購業務價值重估而產生的回撥。有外資分析員解釋﹕「證明過往收購鮋公司表現麻麻,盤數唔達標,先會有回撥。另外,今次美國業務要改組及削減品牌,亦反映利豐一味收購,卻未能搞掂重組,以後難再靠收購谷數。」豐盛金融資產管理董事黃國英亦同意﹕「大部分靠收購來增長鮋古仔最後都唔掂,因為好鮋№唔會賣,或者好貴,渣鮋№買返來,你要執行得好過舊老闆先有用,但依家見唔到。」去年,利豐的收購宗數已跌至十宗,總金額不到五十億元。主席馮國綸於記者會上,亦不再將收購掛在嘴邊,反而指會「更小心謹慎。」 真相三管治混亂 利豐分公司前高層陳先生表示,公司收購的方式是「Plug and Play」(即插即用),「買返來砌上去就用得,由得間公司繼續自己run,咁係壯大公司鮋最快方法,但卻令內部產生好多問題。」他表示,利豐過去收購了不少同業,大家做同樣的生意,甚至做同一個客,「唔同team或分公司成日搶生意,總公司唔理,由你懐爭餐飽,呢種情況好常見,不但浪費內部資源,仲搞到軍心散漫。」陳先生說。利豐現有近二萬八千名員工,有現職利豐員工直指,公司管治混亂,「利豐捽數捽得好勁,好睇財政表現,公司唔同功能﹑部門都有自己盤數,所以內部成日搶account,由單生意應該邊個接,到完成後條數點分成,日日吵。」該員工指,他的部門兩年內換了三個「老細」,他大呻﹕「你諗纒,做緊一個一路跌鮋市場,壓力好大。鱓人做唔長,所以鱓客都係做一﹑兩年就走。」最近,他指部門已收到指令要「cut budget」,「總公司唔會直接下令裁員,但部門要慳錢,最簡單就係五個人鮋№四個人做。」 真相四馮氏兄弟失「光環」 利豐的「供應鏈」及管理模式早年曾備受讚譽,亦令一手改革及壯大利豐的馮國經及馮國綸兄弟名揚國際。曾先後出任貿發局及機管局主席的馮國經,早年更一度被視為特首「黑馬」,有望接董建華班做特首,廣為香港人熟悉。不少投資者因馮氏兄弟的往績,而對利豐睇高一線。去年,馮國經正式辭去主席職位,由細佬馮國綸補上,同時新增營運總監一職,力谷兒子馮裕鈞上位,做第四代接班人。但新班子上場後,公司亦隨即走樣。去年五月,馮國綸接班時,指手上訂單金額較去年仍有增長,並有信心達到三年計劃目標。怎知八月的中期業績即「甩轆」,核心經營溢利大幅倒退兩成二,遠遜市場預期。翌日股票被「洗倉」,急挫兩成,創上市以來單日最大跌幅。至十一月,行政總裁樂裕民曾派「定心丸」指今年盈利仍有增長,但事隔僅兩個月便發出驚嚇盈警。「管理層強調十一月時真係唔知美國咁亂,我信佢無講大話,但亦證明佢懐控制唔到分公司鮋總裁同業務,聽聞馮氏兩兄弟已唔睇利豐業務。」有外資分析員表示。消息混亂,已令投資者對管理層失去信心。去年初已開始沽空利豐的基金經理直言﹕「利豐鮋時勢已過去,中間人遲早死,要買№來谷數,邊有咁易?如果搵唔到新出路,會衰到趴鰠度。」 買辦起家 「買辦」源自明朝,原為朝廷向民間採購日常用品而設的職位。至清朝末期,幫助西方國家於中國進行雙邊貿易的商人,也稱為買辦。1906年,馮國經祖父、曾留學美國的馮柏燎與同鄉李道明合資在廣州開設利豐行,名字取二人姓氏的諧音,寓意「利潤豐盛」,是第一代華資買辦。公司主要出口瓷器、藤器、煙花等,1937年,日軍攻陷廣州,利豐來港註冊,展開新一頁。買辦的英文為Comprador,起源自西班牙文「Comprar」,有購買之意,亦引申為採購人員。 | ||||||
| ||||||
近日讀到很多有關永續債或永久資本證券的討論,上週會計師林智遠在此欄也談過玄機。但投資者不要以為只有資金緊絀的內地房地產公司,方會發行永久資本證券。近年不斷依賴收購來增長業務的利豐(494),便是其中一家有發行永久資本證券的本地上市公司。 利豐2013年的業績尚算平穩,營業收入上升2.6%至207億美元(下同),核心經營溢利升70%至8.7億,整體稅後溢利卻只升21.3%至7.6億。稅後溢利增幅不及核心經營溢利增幅,源於利豐在調整收購代價的收益減少了1.42億。利豐在收購業務時,倘業績未達合約所列水平,收購代價便會有所調整,少付的部分會視為收益。在2013年的業績內,利豐在這方面的收益便達1.9億,剛好約佔25%。若把它扣除的話,核心部分的稅後溢利只有5.7億。在利豐的財務報表內,還載有14億短期及長期的應付收購代價,在未來數年,部分應付款有可能變成收益的一部分。投資者將來閱讀報表時,應該抽絲剝繭找回核心經營部分的財務數據。 資金壓力大 再細看核心部分稅後溢利的5.7億,當中3,000萬是給予永久資本證券持有人的分派付款,故此股東們從營運上的稅後經營溢利實為5.4億。相對207億的營業收入,純利率只有2.6%;相對年終股東權益的50.4億,股東權益回報率只是10.7%;個人看法,兩者均屬偏低水平。而3,000萬相對5億的永久資本證券總額,回報率是6%。利豐其他之前所發行的長期票據,息率為5.25%至5.5%,由此可見,債項部分的息率有上升的趨勢。但大家不要小看這筆2012年所發的5億元永久資本證券,2013年底時利豐的手頭現金存款只餘4.6億。沒有這筆永久資本證券,現金便早已見底。利豐的銀行借貸不大,長短期貸款加起來只有2.1億,遠比12.5億的長期票據和5億的永久資本證券為低。是公司不向銀行借,還是銀行不肯借?這非局外人所能知悉。但隨著來年還有一些應付收購代價到期,利豐看來有不少資金上的壓力,這樣也會影響利豐繼續進行收購業務的能力。 無形資產已反映未來價值 利豐另外一個值得注意的地方,是數額已達76.1億的無形資產,它比股東權益的50.4億還要高。當中商譽便佔64億,這個數額是多年來利豐不斷進行收購後,收購價與收購資產值的累積相差。根據香港會計準則第36號,公司每年須按無形資產的可回收金額,考慮是否須要減值。可回收金額是公允價值減出售成本,或者實用價值,取兩者中較高的來計算。而實用價值一般的估算方法,是計算未來現金流,折回今天的現金價值。換句話說,財務報表內無形資產的價值,以至減去負債後的股東權益,理論上已經反映未來的現金流收益,跟一般無形資產水平比例不高的上市公司有點不一樣。投資者若喜歡以市賬率(Price Book Ratio)來分析投資價值,要留意差別及作出合適的調整。 鄔碩晉 Wilfred Wu 資深會計師,現任貝德富理的執行董事,在不同的會計範疇歷練廿多年,近年專注企業重整及法證會計的專項工作。曾在不同報章撰寫財經專欄,喜歡從財務報表,發掘被數字隱藏的現象。 | ||||||
本帖最後由 優格 於 2015-5-16 10:18 編輯 金利豐金融:大股東增持並成長性確定的品種 作者:格隆匯 robinchenrong 近期金利豐申報大股東朱李月華博士及其家族以每股0.8元,行使15億股可換股優先股,相當於現有股本的12.38%,持股量增至74.61%,信心已表露無遺。 金利豐主要從事金融證券以及酒店博彩業務,如今金利豐金融旗下的金融業務增長迅速並遠較原本的酒店及博彩業務吸引。 從集團截至去年9月底止的2014中期業績看,金利豐總營業收入同比增長了41%而利潤更大幅增長達到70%,毛利率也從41%上升到了本次的50%。 集團業務由兩大部分組成: 其一是金融證券業務-以下簡稱金利豐證券,金利豐證券業務收入占集團總體業務比重由2013年的47%上升到如今的56%,而金利豐證券業務增長更是同比達到了67%,而同期香港證券市場每日成交額僅從587億港元上升到642億港元(增長了9%)。可見金利豐證券表現出色; 其二是酒店博彩業務-以下簡稱金利豐酒店博彩,金利豐酒店博彩業務占集團總體業務比重由2013年的53%下降到了如今的44%(也就意味著金利豐證券已經逐漸趕超金利豐酒店博彩),同期雖然受內地反腐和中國銀聯銀行卡等相關負面政策影響澳門總體博彩收入放緩並下滑帶動,但金利豐酒店博彩業務卻逆勢增長了17%,這無疑和朱太這位賭王女兒的長袖善舞有密切關系。 近期即將公布的2014年報,預計金融證券業務增長將是較大看點。 經歷過數次大風大浪的朱太(朱李月華)在4約初曾公開表示這次港股的升浪有望超過2007年的高位,意味著朱太眼中恒指或會超過當時的31958點。其次港交所李小加也表示,目前港股面臨歷史上最大的機遇,滬港通深港通將使巨大的海外資金池和巨大的內地資金池在香港重疊交匯。而在歷次的港股升浪中,金融券商股都是跑贏大市的絕好標的。 更有近期集團曾發公告稱正考慮分拆部分業務獨立上市,朱太更坦言希望在2015年完成此項工作。坊間就一直認為金利豐早前所言的分拆業務,就是分拆金融證券業務上市。金利豐金融(01031)目前每股凈資產1.31元,合市凈率約1.6倍,無論相對於大券商申銀萬國(00218)約4.68倍,國泰君安(01788)約4.32倍,還是中小券商耀才證券(01428)約7.14倍,以及英皇證券(00717)約2.78倍,都屬價值低估。 如果光從技術上來看,從月線分析,該股上個月一根大陽剛剛走出為期數年的大鍋底,而日線上該股在前期放量大陽後,走出了收斂三角形的整理形態,目前即將面臨突破,是突破後追逐呢?還是提前布局呢?我想聰明的投資者早就心里有了答案。 ====================================================================================================================================================== 附錄:朱李月華博士小檔案 “融資大亨”、“殼後”、“賭廳公主”、香港男權金融界之女強人、金利豐證券總裁、博士、優秀莞商……這些頭銜的背後是一個叫做朱李月華的女人,人稱“朱太”,這個名字在香港金融界廣為人知。在男性壟斷的香港金融界,朱李月華獨創一面,她與丈夫朱沃裕成功將金利豐金融(0331)打造成一個成功的家族式證券經紀機構,發展成為香港數一數二的華資證券行,被業界戲稱為“富豪禦用證券行”。 金利豐主要以承銷創業板低價股上市聞名於業內,經其沾手的上市公司超過150多家,曾經參與了香港金融市場數宗轟動的收購,如電盈種票事件、國際資源變身金礦股等,有關她的報道也比較多,媒體稱她為“殼後”,是贊許她長袖善舞,眼光獨到,善於為低價股公司進行融資。 朱李月華1958年4月出生於香港,1972年,朱李月華正式移民去美國舊金山市讀書,她於1985年在當地嫁朱沃裕,育有一子。並與丈夫在當地拓展房地產生意。始於1992年一次她回港度假,在中環踱步深深感受到香港人急速的步伐,在美國生活十多年,才發現香港是她心中的天堂,於是決定回流,放棄美國綠卡,舉家遷回重打江山。 1992年回港不久,朱李月華想過做回老本行,投資發展地產生意,不過她發覺香港的地產發展公司,由於經營歷史相當悠久,本身的基礎已十分穩固,加上發展地產事業,人才網絡需求很大。而自己卻只是剛剛回港發展,一切尚在起步階段,做起來便顯得勢單力薄。若純粹只是做地產代理,要完成一宗買賣又非常困難,反而從事金融業,請別人開設投資戶口卻容易得多。剛巧父親的朋友退休,打算出讓聯交所的股票經紀經營者牌照,於是她便買下了牌照,與修讀會計的丈夫合力創立金利豐證券,並在香港仔開設第一間鋪,實行邊學邊做,摸著石頭入行。 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金利豐證券卻未很大受影響,朱李月華稱關鍵在於自己沒有炒賣股票,自己也不讓下屬炒股,加上當時公司規模不小,而且只是純運作,處理客務十分審慎,甚少參與投機炒賣,所以才能安然渡過,避免在股災中翻船。金融風暴後金利豐證券規模日漸擴大,總部更進駐國際金融中心,躋身於國際知名金融企業林立的中環國際金融中心,成為當時發展最快的香港本地券商之一,與一眾外資大行分庭抗禮,而且更成為一間業務多元化,在業界首屈一指的華資證券行。 1998年,朱李月華看到證券市場冷清,轉而開發企業融資及投資、內地新股上市招股等業務,隨後還涉足博彩、娛樂、酒店等不同行業。 除了個人努力,可以說朱李月華的成功很大原因是因為有父親和父親朋友的支持。 黃金廳主李惠文 澳門賭場人稱“福哥”的李惠文是朱李月華的父親。香港的公開介紹稱,李惠文年逾70,但仍健步如飛,在澳門博彩業無人不識。他是葡京最大貴賓賭廳黃金廳的廳主,葡京高註碼的VIP賭廳,他擁有五個。李惠文是澳門博彩業的元老級人物,也是澳門賭王何鴻燊的得力助手。因此朱李月華與何超瓊、梁安琪等名流相識甚早。這些人後來在她創業過程中給予不少幫助。朱李月華打理的黃金集團由李惠文創辦,旗下的博彩業務也是由澳門博彩分拆出來的。 李氏的黃金廳早於90年代初期創立,由於他昔日曾擔任拉斯維加斯賭城凱撒皇宮賭場的顧問,負責亞洲VIP客戶的信貸,故擁有不少富豪客源。加上他廣結人緣,為人講義氣,懂得有錢齊齊揾,故與澳門各界關系良好,亦因此成為賭王身邊紅人。而黃金廳更絕對是澳門博彩業的金漆招牌,早前就有報道指,黃金會擁有“鐵客”過百。 由於不少富商甚或江湖人士都是黃金廳的賭客,有Banker(莊家)之稱的創興銀行非執董廖烈文與李惠文也是老友,因為父親的關系,朱李月華得以認識了各方富豪。 藉父親多年建立的人脈關系,朱李月華與賭王以及其它香港富豪交往甚密。鄭裕彤、張松橋、劉鑾雄的“鐵三角”更是對朱李月華青睞有加,在很多業務上都給予鼎力支持。 2005年朱李月華成功收購因財政問題的邁特科技(黃金集團(1031)前身)後,委任首席執行官,同時更名為黃金集團。由於看好賭權開放後的澳門酒店、娛樂及博彩事業將有一個良好發展,故將邁特科技由原本的手表業務轉型拓展澳門博彩業。2005年3月31日及5月31日,黃金集團分別以5億元和12.5億元(現估值分別增加至7億元及18.8億元)購入澳門君怡酒店及皇家金堡酒店及內設的賭場,朱李月華以及其父李惠文現分持公司46.58%及9.5%股權。 黃金集團自購入君怡酒店及皇家金堡酒店後,入住率均增加兩成以上,而酒店內的賭場生意額大幅增長。集團旗下有806間客房,75張賭桌,2間貴賓廳以及206部角子老虎機,已經成為澳門酒店及娛樂業的領導者。 金融界一向是男性的天下,朱李月華能闖出名堂,與她深明自己的長處,並加以發揮有關。她的角色,不是純粹一個只收取傭金的代理人,她麾下的金利豐亦出謀獻計,擔當收購合並的牽頭人。 朱李月華經營下的金利豐之所迅速崛起,除了大佬們的支持外,獨特的生意手法也是關鍵。港交所有不少三四線低價股,限於市值太低,國際投行都不屑於接觸,融資困難,故此很難有大規模的變身、借殼等活動。而金利豐等則以此為契機,搶攻低價股,向大批低價股公司大股東融資,並收取高息。一旦有上市公司大股東無力還債,發財機器便啟動。一般在覓得殼股後,金利豐會找來內地富豪註入概念資產,例如礦產資源等,並發動本地富豪一起加入,結果即引來本地散戶,甚至內地資金蜂擁而上大炒。而在資金充沛的內地資金源源不斷支持下,以往只是小打小鬧的變身伎倆,得以被擴大無限倍。經典的例子如中策(0235)、國際資源(1051)及中國科技(0985)等,故事即愈吹愈大,引得無數中港散戶爭相湧入,使金利豐以至香港富豪亦得以高位套現,獲利頗豐。 中策“蛇吞象”收購南山 從事生產及銷售電池產品及相關配件公司中策集團(0235)於2007年8月31日通告稱,中策集團已與配售代理金利豐訂立協議,分兩次有條件配售分別8,800萬股及15億股配售股份,分占已發行股本約19.96%及340.29%。兩批配售股份配售價均為每股0.33港元,較該公司停牌前收盤價0.38港元,折讓約13.2%。 同時宣布擬通過金利豐發行總額最多13.2億港元的可換股票據,到期日為2010年年底。若悉數轉換,該公司將發行40億股新股,占已發行股本約907.45%,及已擴大股本約90.07%。該批可換股票據若於2008年底前轉換,每股轉換價0.33港元;2009年期間之轉換價為每股0.36港元;2010年期間之轉換價為每股0.39港元。倘若配售完成及可換股票據以每股0.33港元悉數轉換,現有公眾股東股權將由71.46%,下降至5.23%。中策集團股價在公告停牌之前的過去一個月下跌64.5%。 2009年,金利豐的重頭戲,即是為中策集團配股集資,以“蛇吞象”方式收購臺灣南山保險。6月10日中策集團刊發通告,表示計劃將向最少6名人士配股集資78億元,配售分批完成,每次要最少配售20億股,配售價0.1元,但中策集團當時市值僅5億多元,市場則認為中策透過擴大股本將控股權易手,儼如變相賣殼,中策配股的計劃安排卻巧妙刻意避免新的主要股東要提出全面收購建議。中策完成配股集資78億元,作為配售代理的證券商金利豐收取2.5%的配股傭金,賺得1.95億元。金利豐同系的金利豐財務,同時持有中策已發行股本約17%的抵押股份,而金利豐財務由金利豐證券負責人朱李月華及其母馬少芳持有。 金利豐為中策發行78億元可換股票據,認購團隊包括鄭裕彤及劉鑾雄等,及後再以一角配售400億股,再集資40億港元。前恒生銀行副董事長兼行政總裁柯清輝和前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馬時亨二人的得以聯手擊敗臺灣中信金控拿下南山人壽。 2010年8月31日由於南山業務員也數度上街頭抗議,中策團隊知名度不高也缺乏相關背景,包括股東是否為中資以及專業經營能力等受到社會高度質疑,臺灣金管會於決定駁回以中策為首博智財團收購南山人壽的議案,理由是博智股東結構不斷變動,有違長期經營承諾。 豪賭電訊盈科私有化 震動金融界 在香港投行界,金利豐證券只為三四家上市公司提供融資服務。不過令朱李月華真正名動香港的是電訊盈科私有化事件。 2009年朱李月華聯合自己的父親,與富豪劉鑾雄等一幫香港大佬聯手,甚至發動了賭場的小弟過江豪賭電訊盈科私有化,大賺一筆,一時間朱太成為香港投行界的“女王”。 不過,金利豐的炒作手法亦惹來爭議。2009年4月2日,電訊盈科(00008)私有化“種票”事件在經過香港高等法院聽證後證監會認為,將電盈股份分拆給手下經紀人以增加投票人數的做法影響了私有化投票結果。在電盈私有化的贊成票中,有170票來自金利豐證券。證監會認為這些計劃是有精密部署,如果法庭接納電盈私有化,證監會認為這將會成為香港首宗因“種票”而成功私有化的案例,這會影響香港金融中心的地位,同時助長大股東蠶食小股東的行為。朱李月華卷入電盈種票案而協助證監調查,但她否認有拆細股份。最終電訊盈科在法院會議及股東特別大會上,經過重重波折,宣布私有化的議案獲得通過。朱李月華曾鼓勵金利豐員工和相關人士購買電盈股份,並承諾無論私有化結果最終是怎樣,她都會向他們回購相關股份。在電盈公布私有化後,亦購入200多萬股股,通過私有化賺取差價。經過此次震動香港金融界的事件後,朱李月華的影響眾所周知。 金利豐借殼黃金集團 黃金集團(1031)的前身邁特科技創辦人為黃永盛,1996年於港交所主板上市,業務是生產表。到了2000年發生財政問題,第一次易手給企業投資者,易名“邁特科技集團有限公司”。2005年朱李月華成功收購遇到財政問題的邁特科技,出任首席執行官,後出售於手表相關制造及貿易之100%股權,並把澳門君怡酒店與皇家金堡酒店註入本公司內,同時更名為“黃金集團有限公司”。 2010年12月15日,主營酒店及娛樂業務的黃金集團(1031)發布公告稱,以120億元代價向朱李月華全購金利豐全數權益,通過現金、承兌票據、發行新股以及可換股債券支付方式作價。至此,金利豐得以變相借殼上市,登陸港交所主板。黃金集團的業務也將擴至提供證券經及企業融資服務。 根據黃金集團建議,先進行股份重組,每2股合成1股,後再以120億元向大股東兼行政總裁朱李月華購入金利豐全數權益,當中20億元代價屬現金、10億元為承兌票據、48億元會發新股支付,余下42億元則屬可換股債券。這些現金代價將以公司內部資源、銀行借貸或股本融資支付。黃金集團同時會發行60億股新股,每股作價0.8元,較合並股份於停牌前收市價0.83元折讓3.61%,占公司現有發行股本116.3%。另外公司還會發行5年期可換股債券,兌換價同樣為0.8元,全數兌換涉及新增股份52.5億股,占公司現有發行股本101.8%。 完成交易後,朱李月華可收取20億元現金,而按金利豐的120億元收購價計算,則為當時香港市值最高的券商股。獲註入黃金集團的金利豐集團,包括金利豐證券、金利豐期貨以及金利豐財務顧問等等,身兼黃金集團單一大股東及執董的朱李月華,完成交易後將持有黃金集團超過74%權益。 黃金集團的股價複牌後一度飆升近40%高見0.62港元,收盤報0.52港元,漲幅約25%。收購完成金利豐證券、期貨、財務顧問及資產管理業務後,黃金集團再次易名為金利豐金融。平安保險旗下的平安人壽及西京投資亦有入股金利豐金融。 染指伯明翰環球 據2012年9月7日聯交所股權資料顯示,金利豐大股東及行政總裁朱李月華,於9月3日及4日兩日入市增持伯明翰環球(2309)共580萬股,每股平均價0.541元及0.522元,好倉由99.33%升至99.38%。 2007年7月,金利豐財務向楊家誠名下泓鋒國際借出1.4億元,收購伯明翰環球。泓鋒國際於2009年8月,再與金利豐證券達成包銷協議,寄望全面收購伯明翰環球。同年9月,泓鋒國際向外發出公告,透露從華夏興業有限公司獲得6.9億元貸款融資,供股包銷商為金利豐證券。因此由貸款融資到供股包銷,金利豐一直是泓鋒國際背後運作的證券機構。 收購先施表行 榮登福布斯榜單 2012年2月28日先施表行(0444) 發布公告宣布買家,正是金利豐行政總裁朱李月華。朱李透過發言人確認以私人名義收購Sincere Watch全部100%股權,但交易仍在進行當中,暫時未能披露作價。她強調希望繼續營運業務,暫定會保留大部分現有管理層,未來希望保留公司業務繼續營運,並稱昨日已與先施表行新加坡方面的管理層會面,短期內會陸續與香港區管理層見面。 朱李月華因為父母的影響,也喜愛收藏手表。在有了家族企業經營證券機構的基礎下,開始開拓另一自己感興趣的時尚行業,她先從收購先施表行(Sincere Watch)開始,當然進入時尚名表世界當然不是一個隨意的舉動,她實際上是看見了其中商機。 先施表行於1954年由新加坡人鄭務然創立,1993年該公司在新加坡上市,2005年其大中華區子公司也在香港掛牌上市;當時,它也是瑞士奢侈手表法蘭穆勒(Franck Muller)的一個主要經銷商。 根據聯交所2012年2月股權披露資料,先施表行股權於2月21日出現變動,持有該公司75%股權的控股公司Sincere Watch,被披露為朱李月華及其私人公司Be Bright的附屬公司,港交所公告顯示是朱李月華收購Sincere Watch,並透過控股Sincere Watch成為先施表行的大股東。 Sincere Watch原為新加坡上市公司,2007年獲“鐘表大王”周湛煌旗下宜進利斥資28.5億元全面收購並私有化,並藉此控股先施表行,不過由於宜進利收購Sincere Watch時舉債過多,並將股份抵押予多間銀行,至2009年金融海嘯時宣告長期停牌,Sincere Watch股權輾轉由現任主席鄭廉威、奢侈品牌LVMH旗下投資公司及渣打旗下渣打銀行私人資本(SCPEL)組成的財團,以低價6.3億元投得。持有Sincere Watch股東以基金股東為主,估計未必有意長期持有公司股權,加上朱李月華罕有以私人名義主動收購上市公司股權,反映收購頗具誠意,最終完成並購。 朱李月華則因今年成功收購先施表行,以12.3億元的總資產排名福布斯香港40富豪榜的第32位,同時位列2013福布斯亞洲商界權勢女性榜。先施表行由她和兒子朱俊浩共同打理,後者擔任先施表行副主席兼董事總經理。 聯太工業股權之爭 2012年10月15日聯太工業(176)2.61億股非自動對盤交易上板,聯交所數據披露,原來是有“殼後”之稱的金利豐行政總裁朱李月華在場內掃貨。朱李月華每股買貨平均價為0.35港元,涉資約9100萬元,持股量達26.32%,直逼大股東詹培忠的27.32%持股比例。 聯太工業在2012年之前一直是另一“殼王”詹培忠控股,系第一大股東,而在公司2012年年報中,顯示了詹培忠持有271,000,000股,占公司股本27.28%,朱李月華當時則持有261,313,309股,占26.31%。詹培忠透露,該筆大手成交是公司第二、三大股東 BRIAN CYRIL BEAZER、 SKP CAPITAL減持。聯交所數據顯示,兩股東之前分別持聯太20.63%及6.26%。因聯太早前公布2012年半年溢利大升82%,帶動股價曾單日急升15%,朱李月華收購26.32%股份難免令市場憧憬爆發股權收購戰。聯太股價於8月14日單日飆19%,其後連升兩日。但在2013年開始,公司的股權開始產生大變化。根據港交所權益披露,一位叫Anthony Lee的人士在2013年3月尾在場外以每股0.38港元購入了281,313,309股聯太工業,而朱李月華則把手上持股全沽出了。 收購奧園 2012年4月1日,中國奧園發布公告稱,以18.29億港元(人民幣14.8億元)出售其手上長安8號項目51%權益,接盤方正是此前傳言的金利豐行政總裁朱李月華。 公告顯示,中國奧園在2012年3月27日就已簽訂出售協議,有條件以代價約18.29億港元(人民幣14.8億元)出售世紀協潤投資有限公司全部已發行股本的52.69%,亦即北京耀輝置業有限公司股權的51%,而北京長安8號項目股權正為北京耀輝置業有限公司持有。 朱李月華最終實際擁有的LogicCapitalLimited,將會以約18.29億人民幣,向中國奧園購入位於北京CBD核心區的長安8號項目51%權益總樓面逾24.76萬方米,世紀協潤現持長安8號項目公司耀輝置業96.8%股權,奧園和北京富豪王誌才合組的王府世紀,分別持世紀協潤52.69%和47.31%權益,所以奧園實際持長安8號51%權益。 收購內蒙古物業 2007年10月,黃金集團宣布開拓中國物業發展業務,收購內蒙古包頭市東河區國際商住城項目銷售收益達6.9億。擴大收入來源。2007年10月31日,黃金集團宣布收購MassiveBondInvestmentsLimited(MassiveBond)全部已發行股本(收購)。於2007年10月29日,集團之全資附屬公司GoodStartGroupLimited(買方)與楊家誠先生(賣方)訂立協議,賣方同意出售而買方同意認購相等於MassiveBond全部已發行股本的銷售股份,總代價為3億港元。 收購內蒙古包頭市東河區國際商住城項目位於包頭市東河區康複路,面積約142,486.52平方米,將進行開發工程,興建總建築面積約230,000平方米的住宅及商業樓宇,其中約204,000平方米會用作住宅,約26,000平方米會作商業用途。根據已獲房屋管理當局批準的現行計劃,發展完成時,物業將為多層住宅及商業樓宇。物業後銷售收益達6.9億。 入主國中控股 2011年10月,國中天津的主要股東國中控股有限公司(簡稱“國中控股”)前實際控制人張揚以每股0.27港元向Rich Monitor Limited/朱李月華出售其持有的10.333億股國中控股股份,每股面值0.1港元,約占國中控股已發行股本總額約29%,金額2.79億港元。出售後張揚不再擁有國中控股的任何權益,同時辭去國中控股執行董事兼主席一職。 潤中國際(0202)在2000年由民營企業家張揚創立,在中國內地經營環保水務業務(國中水務控股39.12%)、物業投資、證券及金融業務,2000年8月31日,由已結業的柏寧頓國際集團有限公司去換取在香港交易所主板上市。 實際上在2007年以前,國中水務前身是黑龍股份,控股股東是國企黑龍集團,主營業務是生產和銷售新聞紙。2007年5月,因巨額債務糾紛,黑龍集團持有的黑龍股份22972.50萬股全部被凍結或者輪候凍結,涉及債務本息合計11.94億元。 為避免破產退市,黑龍股份將全部所持股份轉讓給國中天津,最終實現戰略性重組。於是國中天津收購了黑龍股份的3個水務資產,轉入水務處理行業。國中天津於2009年4月恢複上市並更名為國中水務,不久後實際控制人張揚又因背負巨額債務將上市公司的母公司國中控股售予朱李月華。內地市政工程公司背景多是國資委、水廠電力和基建等。非國企進入此領域阻礙應不小。然而被朱李月華收購控股的國中水務不僅涉足內陸水務行業,還能成功在全國各地擴展業務。公司旗下共有15家子公司,業務遍布河北、山西、內蒙古、青海等。 國中水務的核心業務為市政水務、工業服務、資源與增值服務三大塊,註冊資本4.27億元。在接手國中控股後,通過增發等方式,李月華使國中水務在水務行業大展拳腳。由於當時國中控股間接持有國中水務53.77%的股份,比例超過國中水務已發行股份比例的30%,導致本次收購構成了對國中水務的間接收購,觸發了Rich Monitor Limited控股人全面要約收購國中水務股份的義務。 中國證監會認為收購主體Rich Monitor Limited因未取得QFII資格,不能直接投資境內A股市場的上市證券,因此不具備全面要約收購條件。 於是從從2013年1.14—2.20日間國中天津共進行過7次減持,累計減持國中水務1.1億股,占總股本25.75%,成交總金額約為9億元。此番減持後,國中天津仍持有國中水務1.20億股的股份,約占國中水務已發行股份的28.02%。 由於國中天津所持國中水務的股份已由1月初的53.77%降至現在的28.02%,國中水務已不再是國中控股的附屬公司,而成為聯營公司。但國中控股仍是國中水務的單一最大股東。朱李月華作為這一“單一最大股東”,從收購到套現可謂賺頭不小。在朱李月華收購國中控股後不久,國中水務高調公告朱李月華到上市公司考察,同時強其非常看好內地水務行業的發展,對於本次收購她將作為一項長期投資,長期持有。而李月華與國中控股的股權交易僅花了2.79億港元,以當時匯率推算約合人民幣2.3億元。僅一次考察上市公司,便套現9億元。 最近朱李月華的收購對象是香港福利集團的物業,金利豐於2014年8月5日以16億元購買中環皇後大道中35號全幢,大廈於1957年落成,地盤面積約為2805平方尺,現為一幢13層高(包括地庫)的商業大廈。地庫及地下為商鋪用途,1至11樓為寫字樓用途。購入該廈後會先作收租,日後或重建物業。 雖然朱李月華商務繁忙,經常要忙於到處洽談生意,但她亦毋忘回饋社會,對公益活動十分熱心參與。擔任保良局總理期間,除出錢贊助外,還經常出外探訪,實行出錢出力為社會服務。 朱李月華設立“中國科學院朱李月華獎”,在5年內捐資1000萬元人民幣,分“優秀博士生獎”和“優秀教師獎”兩個項目,每年獎勵在中科院所屬研究生培養單位學習的博士研究生和從事研究生教學的教師。 朱李月華於2006年入選香港特區選舉委員會成員。2008年當選全國政協委員,建言中港兩地一體化經濟圈,十分關心人民幣和深圳前海的發展。 朱李月華也是非盈利組織香港上市公司商會的副主席。該會於2002年9月正式註冊成立,主要為在香港交易所主板及創業板上市的公司及其他相關機構提供服務,宗旨是保障投資者利益、推廣企業管治。 朱李月華小檔案: 中文名:朱李月華 外文名: Chu Yuet Wah 別名: “朱太” 國籍: 中國 民族: 漢族 出生地: 香港 出生日期: 1958年 職業: 商人 畢業院校: 美國金門大學 主要成就: 香港東莞同鄉總會永遠名譽會長 東莞同鄉總會婦女會會長 香港南區管弦樂團永遠名譽主席 主要成就: 香港上市公司商會副主席 香港各界婦女聯合協進會名譽會長 香港青少年科技基金會副主席 鴨脷洲旅遊促進會主席 鴨脷洲街坊福利會主席 全國政協委員 廣東省政協委員 主要公司: 黃金集團、金利豐 祖籍: 中國東莞 父親: 李惠文,澳門博彩業元老 好友: 何超瓊、梁安琪 涉足行業: 金融、博彩、娛樂、證券、酒店 格隆匯聲明: 本文為格隆匯 會員投稿文章,不代表格隆匯觀點。格隆匯作為免費、開放、共享的16億中國人海外投資研究交流平臺,並未持有任何公司股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