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近日讀到很多有關永續債或永久資本證券的討論,上週會計師林智遠在此欄也談過玄機。但投資者不要以為只有資金緊絀的內地房地產公司,方會發行永久資本證券。近年不斷依賴收購來增長業務的利豐(494),便是其中一家有發行永久資本證券的本地上市公司。 利豐2013年的業績尚算平穩,營業收入上升2.6%至207億美元(下同),核心經營溢利升70%至8.7億,整體稅後溢利卻只升21.3%至7.6億。稅後溢利增幅不及核心經營溢利增幅,源於利豐在調整收購代價的收益減少了1.42億。利豐在收購業務時,倘業績未達合約所列水平,收購代價便會有所調整,少付的部分會視為收益。在2013年的業績內,利豐在這方面的收益便達1.9億,剛好約佔25%。若把它扣除的話,核心部分的稅後溢利只有5.7億。在利豐的財務報表內,還載有14億短期及長期的應付收購代價,在未來數年,部分應付款有可能變成收益的一部分。投資者將來閱讀報表時,應該抽絲剝繭找回核心經營部分的財務數據。 資金壓力大 再細看核心部分稅後溢利的5.7億,當中3,000萬是給予永久資本證券持有人的分派付款,故此股東們從營運上的稅後經營溢利實為5.4億。相對207億的營業收入,純利率只有2.6%;相對年終股東權益的50.4億,股東權益回報率只是10.7%;個人看法,兩者均屬偏低水平。而3,000萬相對5億的永久資本證券總額,回報率是6%。利豐其他之前所發行的長期票據,息率為5.25%至5.5%,由此可見,債項部分的息率有上升的趨勢。但大家不要小看這筆2012年所發的5億元永久資本證券,2013年底時利豐的手頭現金存款只餘4.6億。沒有這筆永久資本證券,現金便早已見底。利豐的銀行借貸不大,長短期貸款加起來只有2.1億,遠比12.5億的長期票據和5億的永久資本證券為低。是公司不向銀行借,還是銀行不肯借?這非局外人所能知悉。但隨著來年還有一些應付收購代價到期,利豐看來有不少資金上的壓力,這樣也會影響利豐繼續進行收購業務的能力。 無形資產已反映未來價值 利豐另外一個值得注意的地方,是數額已達76.1億的無形資產,它比股東權益的50.4億還要高。當中商譽便佔64億,這個數額是多年來利豐不斷進行收購後,收購價與收購資產值的累積相差。根據香港會計準則第36號,公司每年須按無形資產的可回收金額,考慮是否須要減值。可回收金額是公允價值減出售成本,或者實用價值,取兩者中較高的來計算。而實用價值一般的估算方法,是計算未來現金流,折回今天的現金價值。換句話說,財務報表內無形資產的價值,以至減去負債後的股東權益,理論上已經反映未來的現金流收益,跟一般無形資產水平比例不高的上市公司有點不一樣。投資者若喜歡以市賬率(Price Book Ratio)來分析投資價值,要留意差別及作出合適的調整。 鄔碩晉 Wilfred Wu 資深會計師,現任貝德富理的執行董事,在不同的會計範疇歷練廿多年,近年專注企業重整及法證會計的專項工作。曾在不同報章撰寫財經專欄,喜歡從財務報表,發掘被數字隱藏的現象。 | ||||||